农民参保社会养老保险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分析了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如缴费机制不合理、参保率低等问题。就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现阶段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对策和办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民参保社会养老保险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民参保社会养老保险论文 篇1: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基于对福建省市九地市300名农民工的问卷调查,以农民工是否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因变量,采用二元Logit回归方法对农民工是否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农民工的性别、受教育程度、从事行业、是否担心自己晚年的生活来源、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了解程度、企业是否按月足额交纳养老保险费、个人交纳养老保险费用的情况以及每年愿意拿出的养老保险的额度7个变量对农民工的参保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提升农民工参保率要充分考虑农民工自身特征,企业应积极为农民工参保,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宣传。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养老保险; 参保行为; 影响因素; 二元Logit回归

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就业,利用这些廉价劳动力优势,中国速度、中国制造一度成为中国经济成就的重要名片。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成为新兴工人阶级的同时,城乡分离的二元户籍制度仍未有松动,制造出了“农民工”这样一种特殊身份。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1]。报告显示,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2017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652万人,外出农民工17185万人,本地农民工11467万人。在这2.87亿的农民工中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仅占38%,参与养老保险的仅占16.7%。报告也指出受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各年龄段特别是50岁以上农村劳动力非农劳动参与程度提高、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增加的影响,农民工平均年龄不断提高,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提高较快。2017年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1.3%,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自2014年以来比重提高呈加快态势。可见当前农民工年龄结构老龄化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其养老问题也日渐紧迫,但目前,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依旧很低。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当前农民工养老保险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比如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2],参保率低、覆盖面窄和退保率高,转移接续困难[2],政府缺乏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漠视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3],但是许多学者认为,农民工自身参保意愿不强是导致农民工参保率低的主要原因。

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过低的问题,学者们大多从外部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王翠琴、韦翠娜(2015)在基于对武汉市和南宁市两地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情况的调查发现在影响参保意愿的因素中,主要有工龄、年龄、企业是否为职工参保、家里是否有人参保4个因素[4]。戴俊杰、吕晨曦、吴铱佳、陈昭元(2018)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结果显示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单位类型、单位态度、对制度的了解程度和满意程度、受教育年限、有无换过工作等因素影响显著,年龄、性别、工资、婚姻等因素影响不显著,说明农民工是否参保主要取决于企业特征和制度认知,農民工个体特征与参保行为没有明显联系[5]。陈野(2015)和唐一素(2015)等将参保行为和参保意愿区分开,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发现,职业、工作年限、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周围是否有人参加保险、是否了解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关政策5个因素对农民工参保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而文化程度、换工作次数、对基本养老保险有无用处的认识3个因素对农民工参保意愿影响显著[6]。陈东梅、袁艺豪(2014)利用上海市杨浦区的调查数据发现农民工是否参保主要取决于企业而不是农民工本身。农民工的社保参保率低的原因有二,一是企业与员工合谋逃费,通过劳务派遣、返聘等用工方法合理避费;二是企业与地方政府合谋,减少登记职工人数[7]。杨桂宏、康晓曦、杨琪(2016)利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农民工的数据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越年轻的农民工,其城镇养老保险参保率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民工,城镇养老保险参保率也越高[8]。

本文利用福建省九地市的外来务工人员问卷调查所得样本数据,使用微观计量的方法考察自身特征、企业行为、认知因素、制度因素对农民工参保行为的影响,找出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低的原因。首先,本文对变量的含义和数据进行简单说明后进行计量分析,找出影响农民工参保行为的显著因素,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其次,在总结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层面的建议。

2 研究设计

2.1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情况

本研究于2018年2月至3月,在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九地市, 对年龄在20岁以上的农民工,以当面问卷访谈方式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303份。其中有效问卷300份,有效问卷率为99.01%。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

2.2研究假设

本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是社会学家科尔曼提出的“理性选择理论”:对行动者而言,不同的行动有不同的效益,而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农民工对是否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对社会养老保险种类的选择是基于效用最大化和自身利益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因此本研究假设农民工是否参保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年龄>60岁人口数、年龄<18岁人口数、从事行业月平均收入、月均月支出、是否担心晚年的生活来源、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了解程度、企业是否按月足额交纳养老保险费、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情况、当前政策是否保障权益、每年愿意拿出的养老保险的额度等因素。

2.3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分析的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行为,是指农民是否选择了以农民工个人缴费、用工单位缴费以及政府财政收入共同缴费的方式参加养老保险,以获得退休时享受更多的养老金权益。根据前文分析, 农民工是否参加养老保险的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 但最终结果只可能有两个, 即“投保”和“不投保”, 是一个[0, 1]二分类变量, 因此, 对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行为的分析属于离散选择问题, 采用概率模型比较理想。而二元Logistic模型是对被解释变量是二分类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的有效模型。Logistic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2.4 具体变量及其赋值情况

本次研究旨在分析农民工参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农民工是否参保为因变量。自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年龄>60岁人口数、年龄<80岁人口数、从事行业、单位性质、收入来源、月平均收入、月均月支出、是否担心晚年的生活来源、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了解程度、企业是否按月足额交纳养老保险费、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情况、当前政策是否保障权益、每年愿意拿出的养老保险的额度等因素的。表2为本次研究的具体变量及其赋值情况。

3 检验结果

本研究利用SPSS17.0软件对模型进行了估计,对样本分别采用Enter方式和ForwardStepwise(Wald)方式进行回归检验,结果见表3。由ForwardStepwise(Wald)方式得知大多数变量的作用方向与预期一致,方程表示为:Logit(P)=ln[p/(1p)]=20.776-0.705×X1+1.540×X2+1.751×X3+2.578×X4+1.011×X5+1.577×X6+1.765×X7,其中变量是X1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 X2是从事制造业,X3变量是担心晚年生活,X4 变量是比较了解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X5 是企业按月足额交纳养老保险费,X6 是个人、企业均按时缴纳养老保险费, X7 是每年愿意拿出的养老保险的额度,结果见表3。

(1)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工参保行为的影响。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工参保意愿和参保行为的差异有极为显著性的影响,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47,回归系数(0.705)符号为负,Exp(B)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农民工参保的发生比是初中及高中农民工的0.494倍,这说明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工更有可能实现参保,而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工更趋向于放弃参保。这主要是由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民工的职业阶层和收入水平也一般较高,同时更加具有接受新事物和新理念的能力,因此实际参保的概率要更高。

(2)从事行业对农民工参保行为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相比其他行业有更为显著的参保行为,显著性水平别为0.006,回归系数(1.540)符号为正。Exp(B)结果显示,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参保的发生比是其他行业的4.666倍。这一结果与中国报告网发布的《2018年中国农村养老保险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趋势研究》[9]中制造业农民工参保率相对较高而建筑业参保率最低的结果相一致。这与制造业的就业更为稳定、建筑业和服务业就业流动频率较高有关[10]。制造行业中的农民工大多会与用工单位签订合法合同,且近年来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规范的陆续出台,不仅规定了用工单位的职责,且对企业和个人都进行了补贴。这样一下制造业企业无法甩开农民工养老保险这一“包袱”,承担起社会责任,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权益也得到了保障,因此愿意投保养老保险。

(3)是否担心自己晚年的生活来源对农民工参保行为影响。回归结果显示,担心晚年生活的来源的农民工更倾向于参与农民工养老保险,显著性水平为0.008回归系数(1.751)符号为正。Exp(B)结果显示,担心自己晚年的生活来源的农民工比不担心自己晚年的生活来源的农民工选择参加养老保险的发生比是5.761倍。这说明了农民工的晚年生活问题已经显现,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推进,养老问题最难解决的,是那些现已步入中年(40岁以上)的第一代农民工,包括50岁以上的高龄农民工。面对着养老方式从“养儿防老”向养老保险的转换,他们陷入了“养老保险靠不着、养儿防老靠不住”的两难困境中。

(4)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了解程度对农民工参保行为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对社会保险了解程度高的农民工具有较强的社会保险参与意愿,是否了解社会保险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02,回归系数(2.578)符号为正。说明在控制其他变量一定的情况下,农民工对社会保險越关注、越了解,会更多参与社会保险。因为农民工对社会保险政策越了解,说明其对社会保险的惠民作用认可度越高,所以更愿意参与社会保险。

(5)企业是否按月足额交纳养老保险费对农民工参保行为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企业按规定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的显著性水平为0.043,回归系数(1.011)符号为正,Exp(B)结果显示,农民工在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的企业比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的企业工作参与养老保险的发生比为2.043。说明在控制其他变量一定的情况下,农民工所在企业如果按时缴纳养老保险,则农民工便具有较高的社会保险参与意愿。因为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参与意愿,不仅受到个体特征和制度认知的影响,还取决于其所在企业对其参与养老保险的态度,所以如果企业对农民工参与养老保险持积极态度,鼓励农民工参保,则农民工理所当然愿意参与社会保险。

(6)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的情况对农民工参保行为的影响。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的情况对农民工的参保行为产生极为显著的影响, 回归结果显示,个人、企业均按时缴纳的显著性水平为0.003,回归系数(1.577)符号为正,Exp(B)结果显示,个人、企业均按时缴纳养老保险的参保的概率是个人未交纳养老保险费用农民工的4.842倍。这说明个人、企业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那么将会增强农民工参与养老保险的持续性。原因可能是未交纳养老保险的农民工所在的企业不愿意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加上农民工缺乏相关知识,导致了转移难、保险意识薄弱等问题,从而影响其参保的意愿。

(7)每年愿意拿出的养老保险的额度对农民工参保行为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每年愿意拿出的养老保险的额度的显著性水平为0.003回归系数(1.765)符号为正。这说明,愿意拿出的养老保险额度越多的农民工参与养老保险的概率也越大。原因可能是收入较高的农民工相对应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养老保险政策更为了解,因此更愿意为今后的老年生活做准备。

4 结论和政策建议

4.1结论

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分析农民工参保行为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由此探讨农民工的参保行为。本研究发现,性别、受教育程度、从事行业、是否担心自己晚年的生活来源、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了解程度、企业是否按月足额交纳养老保险费、个人交纳养老保险费用的情况以及每年愿意拿出的养老保险的额度7个变量对农民工的参保行为产生显著影响,部分验证了研究假设。

具体结论如下:

(1)农民工参保率较低,参保率只有48%。不参加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原因主要按重要程度依次是是对制度的不了解、工作不稳定的因素、费率太高、政策不能足够保障自己的权益、参保时间太长、转移难。大多数人愿意拿出的养老保险额度仅为300元及以下。

(2)从农民的自身特征来看,受教育程度和从事行业对农民工参保行为有极为显著性的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民工的职业阶层和收入水平也一般较高,同时更加具有接受新事物和新理念的能力,因此实际参保的概率要更高。另外调查中还发现,男性参保的行为比女性多,原因在于,男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更为主导的地位,更有机会和能力参与养老保险。

(3)从对制度的认知来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了解程度高、个人坚持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每年愿意拿出的养老保险的额度高的农民的农民工更容易选择参与到养老保险中来。说明农民工对社会保险的惠民作用认可度越高,越愿意参与社会保险。

(4)从企业行为来看,农民工所在企业如果按时缴纳养老保险,则农民工便具有较高的社会保险参与意愿。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鼓励农民工参保,那么农民工的权益也得到了保障,因此更加愿意投保养老保险。

(5)从对社会环境的认知来看,当前农民工年龄结构老龄化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养老问题也日渐紧迫。多数农民工面对着养老方式从“养儿防老”向养老保险的转换,他们陷入了“养老保险靠不着、养儿防老靠不住”的两难困境中。因此担心晚年生活的来源的农民工会更倾向于参与农民工养老保险,

4.2建议

(1)农民工需增强参保意识,提高自身参保能力

农民工群体普遍教育程度不高,意识不到养老保险的重要性,要积极利用身边资源,主动寻求政府帮助,提升自我维权意识,主动学习养老保險政策。许多年龄较大的农民工都有传统观念,积极接受新事物,参与政府举办的普及活动,从“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向保险养老观念转变,与时代接轨。

(2)企业积极为农民工参保

企业作为主体之一,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增强为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障的观念。用企业的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等措施,来实现企业更高的经济效益,进而提升企业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的积极性。同时,鉴于我国劳动力已经出现用工荒的就业形势,企业更应培养长期竞争力意识,积极为农民工参加保险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声望,从而吸引农民工就业。不为农民工参保的短视行为既对农民工群体的利益有害,也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与活力,职工不愿尽力完成职责、人心不齐,企业声望不佳,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3)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加强宣传教育

社会保障经办机构通过宣传,使农民工对社会保险政策的认识得以提升,增强农民工对社会保险的信任度,加大农民工对社会保险的制度认知,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参与意愿。

(4)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

政府在推行养老保险政策时, 需着重提高农民工对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了解和信任程度, 提高农民工的参保热情,让更多的农民工参保、更好地享受养老保障权益; 此外, 应大力宣传社会养老保险政策, 例如在农民工流量大的汽车站、火车站设置宣传点, 在企业内部定期举办宣讲会。同时, 大力开展 “普法下乡” 活动, 详细说明缴费方法以及参保收益, 使农民工真正认识到养老保险的重要性, 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4/t20180427_1596389.html.

[2]张文学,张立.中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研究述评[J].西北人口,2011,(2):1-5.

[3]李高芬.构建面向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J].农业经济,2014,(5):83-84.

[4]王翠琴,韦翠娜.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武汉市和南宁市的实地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9-47.

[5]戴俊杰、吕晨曦、吴铱佳、陈昭元.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的调研数据[J].财政与金融,2018,(7):58-63.

[6]唐一素,陈野,刘珂应,等.浙江省农民工参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意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人力资源管理,2016,(7):330-332.

[7]陈冬梅,袁艺豪.为什么社保改革后农民工参保率依然相对低?——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4,(10):109-116

[8]杨桂宏,康晓曦,杨琪.一线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3):19-27.

[9]中国报告网. 《2018年中国农村养老保险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趋势研究》http://market.chinabaogao.com/gonggongfuwu/05I34TH018.html

[10]郭庆.从意愿到事实: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意愿和行为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人口,2017,(5):58-63.

作者简介:

张小芹 (1974.6-),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金融与社会保障。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2年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A12143S)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小芹 林伟华

农民参保社会养老保险论文 篇2: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分析了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如缴费机制不合理、参保率低等问题。就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现阶段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对策和办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对策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for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HOU Yanjie, ZHANG Lingyu

(College of Marxism,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Key words Migrant workers;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农民工是指户口在农村,但是外出进城务工或到本地乡镇企业打工的人,他们是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物。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全国的农民工总数量为26 894万人,增长2.4%,比2012年增加了633万人,农民工群体已经成为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过程中一个独特的产业群体。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建立公正合理、符合农民工自身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对维护农民工切身利益、实现伟大中国梦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重要性

1.1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农民工自身老年生活的保障

對于农民工自身来说,参加养老保险是十分必要的。自改革开放到现在,最初的农民工都已经到了中老年,因此老年生活保障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尽管农民工们一直在为进入城镇生活而努力,也确实有一部分人成功了,但是还是有很多农民工老了仍然要回到农村,这时的他们已经不是壮年劳动力,也许有些积蓄,但假如突发重大变故或染上重病,这些积蓄简直是杯水车薪。此外,参加养老保险也是农民工在充分的享受自己的权益,是强化自己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劳动者劳动力价值的报酬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用于劳动者自身吃穿住生活消费的报酬;另一部分是用于劳动者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预期消费的报酬。所以,农民工应该参加养老保险,学会未雨绸缪,给自己预先准备一个无忧无虑的晚年生活。

1.2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提高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需要

对于国家来说,让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是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维护社会安定与团结的明智之举。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民由古至今对于国家都有所贡献,那么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来说,要保护他们的权益就至关重要。农民工既可以说是我国的农民阶级,也可以说是我国的工人阶级。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一体化进程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他们给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无论对于农村还是城市,农民工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成为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发展力量,在某种程度上优化了生产要素在各个区域之间的配置,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城乡之间的共同发展。但是农民工老年生活保障问题不解决,不仅会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冲击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且也会给构建和谐社会、实施科学发展观等带来麻烦,因此,解决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

1.3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

尽管农村现阶段许多事业已经发展,但是仍有许多农民是靠土地来吃饭,但现有的土地实际承载能力无法给予农民有效的保障,有些农民甚至在自然灾害多发的年份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农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注的重点,“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甚至是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建立符合农民工自身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把他们从依靠土地保障过渡到依靠社会保障,从根本上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努力。

2 现阶段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也针对农民工的现状进行各种调整,采取各种措施,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

2.1 农民工投保意识差

农民工是农民出身,他们自身的文化知识有限,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受到了局限,不能很好的意识到养老保险对于自身老年生活的重要性。即使意识到养老保障是一个问题,但也可能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拖延想法,而没有对自己的老年生活进行规划。目前我国农民工工资在逐渐进行调整,但全国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总人数仍不到15%,且有许多农民工在转换工作时选择退保。农民工养家糊口的担子很重,其进城务工的初衷就是满于生计,根本没有剩余的钱去为自己投保,这就导致他们被迫放弃了类似养老保险之类的权益。此外,我国的农民自古以来就具有坚忍和逆来顺受的精神和品质,即使面对不公平的待遇,他们仍然选择忍气吞声,这往往导致一些不法企业猖獗,不肯为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

2.2 国家规定的缴费金额较高且农民工负担重

根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单位缴费比例为12%,农民工个人缴费比例为4%~8%。虽然农民工所在单位负责较大比重的养老保险费用,但是4%~8%的缴费比重仍然是绝大部分农民工的负担。根据2013年《全国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的月工资(不包括吃住)平均为2 609元,各行各业中工资较高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许多农民工工资不高,但是却要养活一家人,父母、妻子和儿女的生活问题可能都依靠其一人,因而抱着能省则省的心态不愿意参加养老保险。而且农民工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无论地区和行业之间,还是各个季节之间,农民工的收入都很不稳定,这些都无疑给他们参加养老保险制造了难题。并且根据规定,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累计要满15年,缴费年限基数大,农民工流动性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如果他们不能满足15年这一基本条件的话便无法保住自己的养老保险。一般来说,农民工很难达到15年这个要求,所需缴费时间过长,不仅导致他们不能享受养老保险带来的优惠,而且也使养老保险无法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所以,缴费年限同样制约了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2.3 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衔接手续繁琐

农民工具有流动性强、总量大、工作时间不固定等特点,不同的单位之间、不同的城市之间农民工的特点都不同,而国家规定的养老保险具有连续性,这就导致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持续性差。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来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不同地区、单位之间的关系的转移接续办法,但是全国各地仍然有自己的養老保险模式,地方养老保险模式的差异性导致转移接续的困难,并且转移衔接需要农民工向新就业地社保机构出示参保缴费凭证,再由两地社保机构负责为其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对于农民工来说,这样复杂的程序简直就是一种麻烦,而且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办理,所以他们宁愿选择放弃养老保险,宁愿选择将其以前的养老保险放在银行里长利息,也不愿将养老保险持续交付15年。手续的繁琐、转移续接技术还不够成熟、不同地区对农民工养老保险有不同的想法,这都给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增加了困难。

2.4 一些企业不愿受理农民工的养老保险

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民工许多都从事着高危行业或者城市脏、累、差的体力活,这些企业技术含量低,人工获利占了企业赢利的绝大部分,这就增加了人工成本,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有限。为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对企业的压力较大,降低了企业的利润,所以大多数小企业缺乏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企业主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往往给予农民工一定的补贴来换取其对养老保险的放弃,农民工见到眼前的蝇头小利便也纷纷放弃了自己的权利。根据我国养老保险的规定,如果农民工在缴纳养老保险的中途放弃,那么企业为农民工缴纳的养老保险部分将不予退还,并纳入当地的社保机构,这样的政策让企业随时面临着金钱白白流失的风险,更加不愿为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大量的企业喜欢招用农民工,因为他们的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不高,但不愿招用城市里的下岗职工。这种行为追究其经济方面的原因在于企业聘用农民工,大多数时候可以不用为农民工交付养老保险,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扩大企业的利益。

2.5 我国目前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落后且执法不严

尽管国家为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面对复杂而庞大的农民工问题,这些杯水车薪的政策不足以解决,甚至可以说是滞后的。到目前为止,关于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方面各地都不一样,一直未能进行统一,使得养老保险制度概念不明确,执法力度不严,监管方面空缺。此外,政府也往往是出现了问题才开始解决,没有做到“防患于未然”。国家立法和执法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的配合明显不足,导致许多企业逃避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始终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此外,一直以来,我国都实行城乡二元结构,先行的二元户口制度所造成的城乡差异,使得城市养老保险和农民工养老保险具有明显的不同,这对目前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行造成困难。

3 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对策

针对我国在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该采用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提出对策,加以解决。

3.1 政府应大力支持并加大宣传的力度

针对农民工对参加养老保险重要性认识不足、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等现象,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对其进行宣传、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养老保险的重要性,比如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缴费的方式、年限、金额等等。最重要的是要使农民工充分认识到办理养老保险是在行使自己的权力,为了自己老年生活有所保障,而且面对一些企业不愿为其缴纳养老保险时,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为了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素质以及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生活空间,不妨鼓励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养老保险相关知识讲座,政府也可以利用传媒开设多条为农民工普及知识、维护权益的通道,做到尽量缩短城镇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意识差距。

3.2 建立分层缴费机制

鉴于农民工收入水平整体不高,彼此之间还有差距的现状,应该建立分层缴费机制。按照分层原则,采取灵活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手段,让收入较高的农民工多缴费,而收入较少的农民工则少缴费。目前我国已有一部分农民工已经达到城镇居民的生活条件,并且基本在城镇生活,和农村基本没有联系,对于这样一群农民工,可以

作者:侯彦杰 张龄予

农民参保社会养老保险论文 篇3:

重庆市秀山县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摘要】 重庆市秀山县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其县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秀山县社会保障的实际状况,发现秀山县社会保障还存在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缴费率过高、非缴费性项目缺失、社会保障关系转移和接续不畅等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减低缴费率、增加非缴费性项目、制定社会保障关系转移和接续办法的建议。

【关键词】 秀山县 农民工 社会保障

一、秀山县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状况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有27个乡镇、街道,人口65万,聚集着17个少数民族,主要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其占整个县人口的52%以上。秀山境内以低山丘陵区为主,地处武陵山腹地,渝、湘、黔、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秀山县的地理位置较好,发展的潜力比较大,资源也比较丰富,拥有独特自然资源,比如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境内旅游资源等等。现代农业快速推进、工业经济稳中有升、第三产业活力迸发、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使秀山县的经济不断提高。据秀山县的资料显示,在2014年秀山县生产总值完成126.5亿元,比2013年增长10.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6.1亿元,比2013年增长2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9.4亿元,比2013年增长15.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2亿元,比2013年增长13.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22901元、7431元,比2013年增长10.7%、14%。县内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27.7亿元、95.3亿元,比2013年增长18.3%、16%。三次产业结构由14.4∶51.3∶34.3调整为13.5∶51.9∶34.6。由此分析可以看出秀山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地方。

秀山县主要以农业为主,是重庆市最边远的县之一,全县幅员面积2462平方公里。由于秀山县低山丘陵,这里的农民主要以生产粮油、蔬菜、圈养牲畜、中药材、水产等作为他们的经济来源,此外,工业和旅游业也是他们的经济来源。秀山县与重庆其他区县相比经济条件、地理环境相对要弱一些,由此很多农民工选择外出打工。秀山县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文化程度低,从事的工作劳动强度大,如建筑行业、制造行业等,多数人都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合,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淡薄。且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没有得到与城市里其他人相同的社会福利,比如在医疗、教育等问题上。由于经济不够发达,政府财政资金也相对比较匮乏,导致秀山县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受到了一定阻碍。对此,政府需拓宽筹集资金的渠道,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不健全的现状。目前可采取的保障模式有四种,分别为“城保模式”、“双低模式”、“综保模式”和“小城镇模式”。秀山县政府应该选择一种符合当地区模式来实现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二、秀山县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秀山县社会保障覆盖面窄

由于秀山县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意识不高,生活和工作不稳固,所在的工作单位不愿意为他们缴纳保险金、政府的财政压力较大等原因,致使农民工社会保障参保率不高,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广泛。仅从秀山县的财政支出我们能看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力度没有达到预想。即使农民工群体被覆盖在社会保障中,其社会保障层次也较低;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城镇职工社会保障水平,出现保障的不均衡现象。此外,由于秀山县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城镇与乡村、农村自身内部存在地区差异,在城镇与乡村社会保障的衔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制度性阻碍。从养老保险制度来看,农民工的个人账户能跨地区转移,但统筹账户不能跨地区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损害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利益。

2、秀山县的社会保险缴费率过高

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设计为标准,个人的缴费比例要超过10%,企业的缴费比例要达到30%以上。企业和农民工一致认为这个缴费比例偏高了。目前农民工的工作主要集中于环卫、工地、物流等,工作不固定、收入比较低、生活无保障。农民工每个月拿着微薄的工资,除开每月日常开销后,就所剩无几了,如果再让农民工拿出一部分钱来参加社会保险,这将是一个很不现实的问题,虽然参加社会保险能够使他们未来的生活有保障,但是目前生活都没有保障了,谁又会积极参保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3、秀山县的非缴费性社会保障项目的缺失

秀山县农民工最需要的社会保障项目是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非缴费性的其他社会保险事项,如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各项社会待遇,都将农民工排除在外,因为此政策只是针对拥有城镇户口的居民。在秀山县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下,缴费与不自主缴费社会保障体系,福利和救助等项目之间供应的结构不平衡使得农民工无法得到应有的社会待遇。

4、秀山县的社会保障关系转移和接续不畅

根据秀山县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市级统筹以来,秀山县已经创建的社会保障包括医疗、工伤、养老和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统筹范围是省,不同省之间所定的缴费基数不一致,财政补贴的数额也不一致。在社会福利制度方面,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相比较,农民工未能享受到应该享有的一切社会福利,如居住问题、工作问题、教育问题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设计要求自动衔接和转移接续的社会保险项目,全面覆盖,包括社会养老、医疗和失业三项保险。在秀山县二元化经济社会结构背景下,社会保险关系转续问题繁琐。

三、完善秀山县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1、扩大秀山县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扩大秀山县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快创建健全的全民共享和公平可及的社会保障体系。据调查,秀山县的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面还比较窄,要扩大秀山县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需要农民工、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秀山县政府针对当地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具体现状,在正确政策和方针的引导下,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保,通过法律法规等相关措施使农民工得到应得保障。由于秀山县政府财政比较紧缺,不得不提高自己的社保统筹能力,针对农民工提出和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秀山县政府应加以解决和落实。在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上,农民工最担心的就是社会保障转移和接续问题,比如养老、医疗等各种保障的衔接和农民工进入不同省市后社会保障的衔接问题,对此,秀山县政府必须细致周全地研究一种切合秀山实际的社会保障的转移和接续办法,这样才能实质性地解决农民工关心的参保问题。政府还应大力宣传参保好处,灌输参保理念,并发挥民间力量,从而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企业应主动为农民工按时缴纳社会保障金,遵守参加保险的要求和相关规定。

2、降低秀山县社会保险费率

为削减企业支付压力,支持企业发展和促进就业稳定,应适当调整社会保险的费率。低费率,一方面可提高农民工参保率,另一方面可降低企业的缴费负担。养老待遇一次性支付,既可减轻政府养老金支付压力,又可降低管理成本低,可操作性强,提高了经办机构和用人单位的工作效率。由此,秀山县政府规定从2015年1月1日起,将全重庆市工伤保险费率浮动后的最高费率从7%降低为6.6%,生育保险费率从0.7%降低为0.5%。从2015年3月1日起,失业保险费率统一降低为2%。费率降低后用人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个人按照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

3、完善秀山县农民工非缴费性的社会保障项目

(1)创建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秀山县农民工工作环境十分恶劣,经常出现工伤和斗殴伤害事故。在没有出台相关的制度规定下,伤亡和伤害事故就会导致很多纠纷。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应当优先得到创建,并有效化解和分散秀山县农民工所面临的就业风险问题。由于工伤保险项目不存在保险关系接转和账户积累等复杂的技术问题。因此秀山县政府部门首要任务,就是负责做好制度体系的设计,依法强制推行工伤保险制度,进行集中的组织鉴定和赔偿。在缴纳工伤保险费时,依据不同行业的伤亡事故风险系数和不同的职业危害程度,来制定不同的费率标准,进行灵活性处理。

(2)创建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创建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将其纳入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工作,寻求异地就医、报销的办法,寻求衔接农民工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新办法,简化区域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实现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区域就业时随同转移。

(3)创建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创建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养老金个人账户全国联网。在充分考虑制度衔接的前提下,必须关注农民工养老保险随其身份转变而进行转换的可能性,据此合理设计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秀山县劳动保障部门应创建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信息库,并实行秀山县能与全国各地的社会保障机构之间联网,实现秀山县农民工养老金个人账户能在全国流动,打破地域限制。

(4)创建农民工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基础保障地位是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它是保障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具有权利义务的单向性特征,不管什么人什么职业,只要符合条件都有资格享有。秀山县农民工社会救助包括紧急救助、合法权益遭到损害、遭到不公平待遇和贫困救助等,应根据救助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救助方式。创建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不仅可以维护秀山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还能够减少农民工的犯罪,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安定。

4、完善秀山县个人保险基金转移和接续办法

(1)完善社会保障信息数据库。按照规定和要求对秀山县农民工的个人信息进行录入和登记。首先要通过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的清理比对后确认信息无误,确保全面、完整、准确的社会保险基础数据,形成个人唯一的社保标识,并实现联网和动态更新。其次加快建立全国统一账户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网络化、规范化、一体化。最后提高优质的服务设置,简洁的参保程序,以方便进行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转移和接续。

(2)完善社会保障动态管理机制。通过系统自动更新、人工动态调查录入等手段全面实行社会保险基础数据库动态管理,解决秀山县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关系的转移和接续问题。通过电子信息代替纸质信息的方式,创建一个能储存农民工社会保障信息的管理系统和动态的社会保障管理机制。建立中央数据库,收集数据和信息,从而保障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里的子系统数据能准确和快速的转移和接续,实现秀山县农民工在各经办机构和网络互通的情况下,都能查询到自己的社会保障信息。在全国所有的终端和站点实现实时办理参保、相互交流相关参保信息。

(3)完善社会保障缴费信息查询系统。根据秀山县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关系的不稳定性,社会保障转移和接续不畅的特性,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完成社会保障的可携带性,一人一卡。比如工作地方换了,只需办理一张社会保障卡,用每个人唯一的社会保障号码,可以在全国各地查询关于自己的参保记录。现在很多企业单位给农民工都办理了社会保障卡,并且用他们的卡号在社会保障局建档,这种方式既减轻了企业社会保障工作的麻烦,也削弱了农民工在各个企业间流动时对社会保障的担心,能让农民工随时随地查询和了解自己的参保缴费一切相关信息。

(4)完善社会保障关系的转移机制。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适应于流动性强的农民工,完善社会保障关系的转移机制有利于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换与交接的制度,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参与度,实现秀山县统筹层次。由于秀山县与发达地区存在着社会保障差异,影响社会保障的转换和接续,需执行转入当地政策的方式来调动各地方政府加强社会养老保障工作的积极性。创建社会保障信息制度,通过制作全国统一格式、唯一身份号码、可跨地区使用的社会保障IC卡,卡上记录持卡人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互助等各种社会保障信息,方便农民工持卡转移和接续社会保障关系。

总之,解决秀山县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县政府一直以来都在解决的问题。由于存在农民工的参保底数不清晰、重复参保和中断参保并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不畅等问题,因此需要对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准确的定位。为此,秀山县政府必须加大制度的创新力度,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纳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并以此作为秀山县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可根据当前秀山县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根据秀山农民工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社会保险需求的差别,在遵循低起点、广覆盖、有重点、有差别、易衔接原则的基础上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注: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基金项目:政府主导下的武陵山区生态扶贫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相结合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4SKS29。)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秀山自治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EB/OL].http://xs.cq.gov.cn/index/.2015-06-10.

[2] 重庆市秀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EB/OL].http://xiushan.cqhrss.gov.cn/u/xiushan/.2015-06-10.

[3] 高文书、高梅:城镇灵活就业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

(责任编辑:张琼芳)

作者:张渝 王永生

上一篇:大学学习总结三篇下一篇:竞争上岗演讲稿(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