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应对纳税评估

2022-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企业如何应对纳税评估

大企业如何利用纳税评估降低税务风险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大企业面对的税务管理现状的分析,逐步阐明正确认识纳税评估对于降低税务风险的重要性,最后总结提出大企业如何把纳税评估运用到企业管理申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企业 纳税评估 税务风险

1 税务风险

企业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以及刑罚处罚;另一种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有关优惠政策,多缴纳了税款。

2 我国大企业税务管理现状

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在机构改革中专设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司,正式启动有针对性的大企业税收管理。2009年!月税务总局确定了首批包括中国烟草总公司、中国石油(601857)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在内的45户定点联系企业。而在中央直接管辖的45家之外,部分省也相继建立了专门的大企业管理部门,出台了自己的大企业筛选标准、税收管理工作办法。按照 A理论,20%的企业可能贡献80%的税收,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希望掌握这重要的20%,将其作为征管工作的重中之重。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司采用纳税评估为主的方式仅对部分定点联系企业的纳税评估,就查补税金150个亿,引起极大反响。可以预测,大企业如何配合税务部门搞好纳税评估,化解税务风险将成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新的重点。 2,1正确认识纳税评估 2005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第二条将纳税评估定义为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入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在对评估结果的处理上,《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对纳税评估中发现的计算和填写错误、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等一般性问题,或存在的疑点问题经约谈、举证、调查核实等程序认定事实清楚。不具有偷税等违法嫌疑,无需立案查处的,可提请纳税人自行改正。

相比税务稽查的刚性,纳税评估更温和、更具人性化。纳税评估是介于申报征收与税务稽查之间的一道“过滤网”,税务机关通过对纳税人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综合评定,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人纳税行为中的错误,实现对纳税人整体、实时的控管,以促进纳税人的真实申报和提高税收监控管理水平,待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才移交税务稽查部门处理。

近些年税务部门出于引导企业自觉遵从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考虑在对企业的税务检查中愈来愈多的采用纳税评估,当企业面对纳税评估时,要端正态度,积极配合:约谈举证是纳税评估的重要环节,约谈环节税务部门提出的问题也是日后税务部门检查所关注的重点,企业在接到约谈通知后,应针对税务部门提出的疑点,仔细检查分析,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提供详实的财务数据以支持企业的说明,而不是简单的表述企业没有问题,对于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也可以利用大企业征管管理的便利向较高级别的税务管理部门积极诉求、及时沟通。我国的大企业往往是上市公司,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海外上市,涉税处罚会引起股价较大波动,甚至会影响企业上市进程,争取将问题在评估阶段解决,而不是进入稽查阶段,可以避免严厉的处罚,建立企业良好的遵守市场规则,维护商业道德公众形象、取得较高的信用等级,降低资金成本。

2,2将纳税评估方法纳^企业日常财务管理

2005年的《办法》规定的方法主要为要综合运用各类指标,并参照税务机关根据宏观税收分析、行业税负监控、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会计核算情况以及内外部相关信息,运用数学方法测算出的算术、加权平均值及其合理变动范围进行配比分析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包括:收人类、成本类、费用类、利润类、资产类。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日益完善,各级税务机关相继开发了纳税评估软件,采集涉及企业各财务方面的大量企业财务数据,建立数据库,采同一企业不同年度的纵向对比、同一行业的横向对比等多种方法,筛选可疑企业。其实,财务数据的分类汇总和指标筛选,早已成为企业的日常财务预算编制考核、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但一般的而言很少会与税务数据挂钩。合理借鉴纳税评估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发现问题:例如:大的企业集团下设机构数量多,治理结构复杂,领导业绩考核主要关注企业利润、业绩成长,为了完成总部的考核任务,随意变更交易确认时间、虚构交易、粉饰财务数据的状况时有发生,参照纳税评估的方法选取适当的指标,将其财务数据的成长性与税务数据同步成长配比分析,便于及时发现经营中的问题,同时企业自身也可以尽早发现税务关注的疑点,及时化解纳税风险。又如大的企业集团,分支机构林立交错,往往建立省级、市级、县级等各级子公司、分公司、办事机构。这些机构之间由于经营模式、财务核算模式相似,税负率相似、涉及的税务风险相似,通过依托已有的较高级别的财务管理统计数据库,加入涉税智能化分析模块,找出税负异常的机构,同时利用电子技术建立信息平台、内部信息共享,对比发现共性问题,及时化解税务风险。 2,3将纳税评估纳入企业风险控制体系 随着方法的发展现在的纳税评估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财务数据分析。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司在税务评估时为企业准备了详实的调查问卷,包括300多个项目,涉及企业管理的诸多方面,意在结合企业内控制度、查找内控薄弱环节,最容易出项管理风险地方也同样最容易出现税务风险。

2009年5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司发布了v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主要从风险管理机构和岗位、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应对策略和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4个方面,指导大企业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完整构架,将纳税风险管理并人企业制度建设,提前防范税务风险。 3,机构和岗位设置 统一委派各下属公司财务总监(经理),保证税务人员集团公司财务总监(经理)领导下的高效、独立地开展工作,也能在制度上防止虚假的财务、税务信息,防范财务人员不独立带来的财务和税务风险。保证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的人员编制,较大的企业集团,可将税务管理部门独立出来,明确涉税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和制约,并且将长期监督与定期检查结合起来。税务风险岗位的设置及其权限,都要严格按照税务风险管控体系流程来定,保证各个岗位之间的“无缝链接”。 4,风险识别和评估 企业应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内部和外部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步骤,查找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风险,识别危险企业经营的重大风险,评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条件。对日常税务管理、特殊业务分别制订不同的税务管理规章,对税务风险要定期评估、动态管理,对新产生的税务风险进行重新评估和讨论,及时了解风险产生的原因。遇到重大或特殊事项时,系统内的会签制度可以使重大税务风险在事前被充分识别和评估。风险评估应由企业税务部门协同有关职能繩门和业务单位实施有条件的企业集团还可以聘请专业的税务师事务所参与流程测试、风险评估。

5,风险应对策略

建议企业根据税务风险评估的结果,考虑风险管理的成本和效益,在整体管理控制体系内,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合理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全面控制税务风险。企业在控制税务风险时要全面考量,突出重点,避免在业务模式、市场竞争力、客户关系、财务结果等多个因素之间患得患失,迷失方向在风险应对过程中主要考虑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重要税种,根据国家经济方针和产业政策的重点不同,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对频繁发生的涉税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并严格控制。

作者:吴 献

第2篇:企业纳税评估指标和模型的研究综述

摘要:文章对纳税评估选案正确率有显著影响的指标和模型进行综述分析,依据指标的使用频数整理出14个常用的评估指标,其中使用最多的是销售毛利率和总资产利润率等盈利能力类指标。共整理出17种评估模型,其中定性分析模型4种,统计分析模型5种,现代数据挖掘模型8种。通过对比各种模型的评估选案正确率发现没有哪一种模型适合所有纳税评估问题的研究,需要结合实际的评估问题选择适宜的模型,从而提高评估选案的正确率。

关键词:纳税评估;评估指标;评估模型

目前我国纳税评估还处在探索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建立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以提高税收稽查选案的效率和实现税收稽查的智能化。国外很早就开展了纳税评估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Feinstein提出判别分析和Tobit模型;Joulfaian采用Tobit模型重点从公司管理者的信用程度进行建模研究。国内王树岭提出了选取评估指标的5项基本原则;李选举建立了Tobit模型来估计偷逃税额;上海财经大学税收征管课题组以企业的实际纳税申报表为依据,建立了包含35个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马庆国等(2002)提出了BPNN模型;楼文高等建立了GRNN模型并与统计分析模型对比发现,GRNN模型具有更高的评估正确率。此外,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自己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选案模型,然而目前还没有学者对纳税评估指标和评估模型进行系统地分析。本文首先依据指标的使用频数整理出常用的评估指标,并进一步地诠释分析;其次对评估模型进行归类整理,比较分析各种模型在研究纳税评估问题时的适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希望能够为以后学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纳税评估指标的分析

(一)常用评估指标的统计

作者检索中国知网,搜集到建立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论文21篇(不包括采用相同指标体系的论文)。21篇论文采用了160个评估指标,包括145个定量指标和15个定性指标。笔者依次统计了每个指标的使用频数,其中14个定量指标被7篇以上论文使用(如表1所示),3个定性指标(企业所有制性质、企业纳税历史记录、企业是否曾经被举报)被3篇论文使用。

(二)指标的使用频数分析

17个指标反映了纳税企业的运营能力、盈利能力、成本费用、偿债能力、税收负担、企业性质和企业的信用等级7个方面的信息。从指标的使用频数分析,运营能力类指标中存货周转率的使用频数最高,被12篇论文使用,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被10篇和8篇论文使用。盈利能力类指标中销售毛利率的使用频数最高,被16篇论文使用,也是16个指标中使用频数最高的指标,是总资产利润率被12篇论文使用,最后成本费用利润率和利润总额变动率被8篇和7篇论文使用。成本费用类指标的使用频数较低,最高的销售费用率被8篇论文使用,销售管理费用率和销售财务费用率被7篇论文使用。偿债能力类指标中资产负债率的使用频数最高,被13篇论文使用,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被10篇和8篇论文使用。税收负担类指标税收负担率被8篇论文引用。企业性质类指标企业所有制性质被3篇论文使用。企业的信用等级类指标企业纳税历史记录和企业是否曾经被举报被3篇论文使用。因此,综合指标的个数和使用频数分析盈利能力类指标是被使用最多的指标,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企业是否存在偷逃税行为,依次为偿债能力、运营能力、成本费用、税收负担、企业的信用等级和企业性质。

二、纳税评估方法的分析

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能够有效地降低评估风险和成本,提高评估工作的效率,是整个纳税评估工作的关键问题。本文共整理出17种评估模型,如表2所示。17种评估模型具体可分为定性分析模型、统计分析模型和现代数据挖掘模型3大类模型。

(一)定性分析模型

定性分析模型包括指标峰值法、领域知识、投入产出模型和模糊数学模型。定性分析模型的建模思路:首先对比评估指标值与已有的参照标准,其次结合加权处理方法来判断纳税企业是否存在偷逃税行为。

定性分析模型的优点是原理清晰,对评估指标和样本数量没有严格要求。但关键是要确定合理的参照标准,参照标准的选择不同,其选案的结果也不一致,因此都对税务人员的技术和经验有严格的要求,当税务人员经验不足或对评估指标不了解时,则会严重降低选案结果的正确率。此外,定性分析模型缺乏系统的评估指标和严格的数学模型的支撑,难以与相关软件和应用程序相结合实现纳税评估的智能化。因此定性分析模型并没有被推广应用,目前仅应用在前期的抽样调查中,或者样本数量无法满足定量模型建模的情况下。

(二)统计分析模型

统计分析模型包括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距离判别分类模型、Tobit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分析模型的建模思路如下。一是将纳税人分为诚实纳税人集合和非诚实纳税人集合。二是建立判别模型,依据某种标准判别待测样本(未用于建模的样本)是否为非诚实纳税人。如距离判别分类模型依据待测样本到诚实纳税人集合和非诚实纳税人集合的距离大小判断是否为非诚实纳税人;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待测样本偷逃税行为发生的概率,当发生概率p>0.5时即认为为非诚实纳税人;Bayes分类模型类似于距离判别分类模型,依据事后概率判断样本的分类等。

统计分析模型的优点是依据评估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对纳税人进行分类,使评估结果更加的科学、可靠;同时可以嵌入到软件和应用程序中实现评估选案的智能化,有效地提高了选案的效率。缺点是模型对变量有严格的前提假设,如距离判别分类模型要求变量服从正态分布和变量的协方差矩阵相等,Logistic回归模型、Bayes分类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建模时都要求变量相互独立,然而在实际建模中上述假设条件很难满足。因此采用统计分析模型建模前需要对变量进行检验,当变量符合要求时可以建模,当变量不符合要求时建议采用其他模型。

(三)现代数据挖掘模型

现代数据挖掘模型包括C4.5决策树模型、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和神经网络(NN)模型,其中NN模型是最常用的也是目前所有评估模型中应用最多的模型。NN模型对非线性问题的适应能力,更能挖掘出偷逃税行为与评估变量之间的关系,为提高评估选案正确率提供了可能。但NN技术建模过程十分的复杂,且需要大量的训练样本,目前采用NN技术建立的纳税评估模型一般没有采用检验样本监控训练过程,这些模型在训练过程中是否出现了“过训练”、“过拟合”现象及模型是否具有泛化能力等无法验证,因此,如果出现了“过训练”现象,这些NN模型就没有任何应用价值。支持向量机(SVM)模型适于解决高维问题,对样本的数量要求也不高,但是建模中要求变量相互独立,且对于不平衡样本分类的效果较差。C4.5决策树模型不适于处理评估指标较多的问题,在纳税评估中很少被应用。

现代数据挖掘模型的优点是适于处理非线性的纳税评估问题,建模过程中对变量的要求较低。缺点是建模过程十分的复杂,因此实际应用中应该慎重的选用此类方法,当统计分析方法不能很好的解决评估问题时,才采用此类方法建模。

三、结语

本文对纳税评估指标和评估模型进行综述研究,共整理出17个常用的评估指标和17种评估模型。17个指标从企业的运营能力、成本费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税收负担、企业性质和企业的信用等级多个方面反映了企业的偷逃税行为。评估模型总体可分为定性分析模型、统计分析模型和现代数据挖掘模型,3类模型在建模过程中各有优缺点,因此,应该根据具体的纳税评估问题选择最切实可行的模型,以便提高评估选案的正确率。

参考文献:

[1]Jonathan S. Feinstein.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income tax evasion and its detection[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1991(01).

[2]David Joulfaian. Corporate income tax evasion and managerial preference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0(04).

[3]王树岭,武震.税务稽查计算机选案指标体系的分析与设计[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7(07).

[4]李选举. Tobit模型与税收稽查[J].统计研究,2000(01).

[5]《税收征管系统工程研究》课题组.税收征管中诚实申报识别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1999(02).

[6]马庆国,王卫红,陈健,等.神经网络在税务稽查选案中的应用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08).

[7]楼文高,娄元英,尹淑萍.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税收稽查选案实证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2(06).

[8]李选举.纳税诚实申报判别模型中的指标分析[J].统计与决策,1998(08).

[9]周刚.商贸企业增值税纳税评估的整体构思和指标体系[D].湖南大学,2005.

[10]蔡伟鸿,郭陈喜.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在纳税评估中的应用[J].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

[11]赵雷.基于概率神经网络和K-means算法的纳税评估[D].河北工程大学,2011.

[12]彭十一,周伍阳.Logit模型在纳税评估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8(05).

[13]陈颖.税务稽查选案技术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

[14]王银.粗糙集和支持向量机在纳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

[15]黄海.纳税信用风险度量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6.

[16]夏辉,李仁发.基于SVM与SOM的税务稽查选案模型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14).

[17]林肖丽.统计方法在税务稽查选案中的应用研究[D].中山大学,2006.

[18]陈海华.纳税评估选案指标研究及评估分析[D].中山大学,2009.

[19]康庄,余元全.基于贝叶斯分类器的纳税评估模型研究[J].经济问题,2009(06).

[20]孙玉栋,范瑾.资源类企业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税收征管,2009(02).

[21]徐戎,王文杰,周四新.神经网络与领域知识结合的纳税评估预警模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01).

[22]屈世富,万旺根,刘维晓,等.模糊粗糙集理论在纳税评估中的应用[J].计算机仿真,2010(07).

[23]李绍中,肖勋勇.模糊神经网络在纳税信用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2(01).

[24]肖恺乐.基于数据挖掘的稽查选案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5]郑树旺,李和琴.数据挖掘技术支持下小型民营企业纳税评估模型研究[J].学术探索,2012(12).

[26]崔景华.完善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峰值分析法的思考[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7(03).

[27]张光前,王久铱,周宽久.基于领域知识的纳税评估方法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02).

[28]熊萧,杨缅昆.纳税评估:一种新方法的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03).

[29]郭鹏辉.回归分析法在纳税评估中的应用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7.

[30]周昱.纳税评估系统中评估模型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8.

*本文受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上海商贸服务业知识服务中心”建设子项目“税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及开发”(ZF1226)资助。

(作者单位:娄元英,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楼文高,上海商学院)

作者:娄元英 楼文高

第3篇:企业纳税筹划的风险评估及控制管理

摘 要:纳税筹划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决策中不可或缺的考虑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减少税负成本,纳税筹划也愈发受到企业的关注和重视,由于其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相应的风险,一味为取得纳税筹划所带来的直接利益而盲目进行纳税筹划往往适得其反。本文首先从纳税筹划风险成因进行分析,然后从企业整体纳税筹划全过程探讨其风险评估,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最后为真正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针对相关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确保企业通过纳税筹划手段获得收益。

关键词:纳税筹划 风险评估 控制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机制的不断完善,企业为达到涉税零风险、降低税收负担、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使得纳税筹划成为实现以上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的过程中,影响税收的因素涉及到企业经营规模、经营方式、组织结构等方面,因此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如何去减少或规避由于其自身必然性和复杂性所引起的风险以及如何对此进行管理控制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纳税筹划的目的及意义

谈及税负都不陌生,只要是境内合法公民和企业,发生应税劳务都应缴税,否则就是违法行为。正确认识纳税筹划的意义,积极了解学习纳税筹划的理论基础,进而采取合理纳税筹划安排以便能够规避纳税筹划风险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问题。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在一味地减少税收负担,而忽略由于纳税筹划而产生的货币成本、机会成本、实施成本以及风险成本。在整个纳税筹划的过程中,应具有全局性计划战略,确保合理合法的前提下,自觉地运用财务综合知识,采取科学合法的手段,准确了解纳税筹划所带来的成本与收益,当收益大于成本时,则证明该筹划方案可以得以实施,事前如何合理规划,避免涉税风险所造成企业直接利益受到损失,实现风险最小化同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则是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的最终目标。从纳税人的角度来看,纳税筹划可以通过比较纳税较轻的筹划方案达到减少纳税人税收负担的目的,这样也有利于纳税人实现财务利益最大化,避免不必要的“冤枉税”。

二、企业纳税筹划的风险评估

1.影响企业纳税筹划的因素。企业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理所应当地会选择最优筹划方案,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纳税筹划方案都能达到纳税人的预期目标,因为影响纳税筹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最主要的就是国家颁布的税收制度,由于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不时会出现新的情况,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时,由于税法制度不能及时作出更新,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缺陷和漏洞;另外谈及税制法规,由于在我国实行的是复合税制,税种与税种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对于税法规定,并不是所有的纳税人都十分了解并且做出合理合法的企业纳税筹划方案,因此纳税筹划人的专业胜任能力也是影响企业纳税筹划的因素之一。其次,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要考虑到税收执法部门的因素,执法部门的征管水平,纳税人与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纳税筹划人的具体执行决策,即纳税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根据特定征税方式采取具体的纳税筹划方案。最后,纳税筹划人在事前制定相应筹划方案是要切身考虑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企业筹划目标因素。纳税筹划方案的制定与企业财务处理水平息息相关,其中就包括如何选择合理的成本计价方式以较少税收负担、如何合理安排收入的确认时间为企业争取到更多的现金流入量以实现延期纳税以及对筹划方案评估成本做比较做出最优抉择等等。

2.形成纳税筹划风险的原因。企业在开展纳税筹划活动时,其与经济有关的活动都带有一定风险,使得企业所做出的纳税筹划方案达不到预期效果,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更有甚者产生偷税、逃税等违法行为。影响纳税筹划的因素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大到税制法规的颁布以及实时更新情况,小到纳税筹划人的心理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纳税筹划的风险高低一方面取决于筹划者对现行实行的税制和纳税人涉税经济行为的了解程度,如果纳税筹划人员或者是其风险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都不高,不能敏锐地洞察出税法政策的变化,导致不能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纳税规划,则会增加纳税筹划风险;另一方面取决于筹划者对各种因素引起纳税筹划风险的评估水平以及对纳税筹划方案运行效率的正确把握程度,如果企业在采取纳税筹划方案时没有对纳税筹划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不具备较高的风险管理和防范意识,在实施纳税筹划方案也没有基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角度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进一步加大纳税筹划风险。此外,当纳税筹划的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就存在缺陷时,就必然会导致加大纳税筹划的风险。因此,企业在开展纳税籌划的过程中,纳税筹划风险是不可避免、客观存在的,但是由于纳税筹划是一种事前经济行为,因此纳税筹划风险又具有可估性,并且这种风险可能会潜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始末。

三、企业纳税筹划的风险控制管理

杨军(2011)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阐述了纳税筹划风险,运用风险管理理论进一步阐释纳税筹划风险,笔者借助实际案例,将风险管理与纳税筹划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为我国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针对相关方面提供科学合理的解决策略。李翠杰(2014)运用风险管理理论来研究纳税筹划风险,结合纳税筹划的必要性和趋势性,对纳税筹划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进行探讨,

对纳税筹划风险进行控制管理,首先就要了解纳税筹划风险产生的原因,其次评估产生的风险有多大,最后分析风险对企业或者纳税人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等问题。逃税是一种风险高的违法行为,主要通过伪造凭证、制造虚假情况等手段,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偷税也是一种风险高的违法行为,主要通过非法手段或合法手段,违反了法律法规,破坏了市场秩序;避税是一种风险较高的不违法行为,主要利用税法的漏洞以达到目的,影响或者甚至可能破坏企业所在市场的规则;节税是一种风险低的合法行为,主要利用税法上的税收优惠政策等手段,这能够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税负转嫁是一种具有多因素风险性的经济活动,主要通过调整产品的价格来减少税负,这能够促进企业之间的竞争。

风险管理要与风险控制相结合,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需要编制多个备选的方案,并针对每个方案将要面临的风险做好充分准备,再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做出应对措施,筛选出切实可行的筹划方案,以达到降低损失的目的。加强纳税筹划风险的控制管理可以从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分散和风险抑制四个方面着手考虑,这样不仅能够给企业纳税筹划提供安全的环境,保障顺利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还能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纳税信用,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纳税筹划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化,使得企业节税效益得以提高,降低了因纳税筹划方案失败而产生的企业纳税筹划风险。

对企业来说,不可避免的会面临纳税筹划风险,因此针对特定的风险情况和企业的具体经济状况拟定纳税筹划风险处理方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纳税筹划方案,在减少纳税筹划风险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节税效益,从长期来看,企业给税务机关留下很好的印象,从中可以获得一些宽松待遇等。

四、企业纳税筹划的建议

结合本文所提及的有关纳税筹划风险及其风险评估控制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以下六点改进措施和建议:

1.利用专业化得税务代理服务优势降低纳税筹划风险。随着社会经济市场的不断细分,中小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如果企业自身不能顺应税制法规的改革,不妨委托专业的税务人员进行纳税筹划的工作,借助专业人员的职业能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纳税筹划风险。否则,如何企业不能准确掌握税制要求,则会出现偷税、逃税等风险事项。

2.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时不仅要考虑企业本身内部之间的沟通,还应加强与税务机关之间的联系,加强与税务部门之间的沟通纽带,随时关注当地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特点和具体要求,积极向税务机关咨询相关方案,以便做出满足符合要求的纳税筹划方案。

3.做好企业有关涉税内容的记录工作。企业进行纳税筹划主要集中在采购、生产、销售这三大环节,如何减少税收负担所考虑的因素广泛而繁杂,有必要对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关键部门涉税环节的涉税内容作出清晰描述。即使出现税负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将责任明确到相应的具体工作人员,减少时间成本的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建立涉税事项管理制度,加大企业管理力度。

4.提高纳税筹划风险管理整个流程的可操作性。实际经营业务中,尽管对纳税筹划风险管理有了清晰的认识,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对于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具体流程、每个流程阶段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对于纳税筹划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分析以及如何制定和执行应对措施上还不能得到一致标准,因此就导致在整个纳税筹划风险的控制管理上执行力不够,效率低下,缺乏可操作性。

5.加强纳税筹划人员及其风险管理人员总体素质的培养。要求从事纳税筹划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纳税筹划风险管理人员除了要具备纳税筹划人员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外,还需要具备精通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的能力。因此,加强从事纳税筹划及其风险管理的人员总体素质的培养,对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6.建立完善的纳税筹划的内部控制制度。纳税筹划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纳税筹划的根基,只有建立完善的纳税筹划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纳税筹划风险。纳税筹划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针对企业财务、采购、生产、销售、物流、人力资源、公司经营战略以及重要业务流程等方面,制定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依照纳税筹划的内部控制制度才使得纳税筹划方案能够顺利执行。

参考文献:

[1]靳科.企业纳税筹划风险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01).

[2]杨军.企业纳税筹划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03).

[3]张小婷.我国上市公司纳税筹划风险评估及控制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2).

[4]宁建.纳税筹划及其风险规避的理论思考[J].经济师,2014(01).

[5]周海波.企业纳税筹划风险管理探讨[J].热点透视,2015(09).

[6]李翠杰.企业纳税筹划中的风险问题及应对措施[J].金融经济,2014(02).

[7]辛颖妮.关于企业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09).

[8]赵向红.陈瑞.企业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现存问题与策略[J].财税研究,2014(07).

作者簡介:呙治宏(1992.08—)女。民族:汉族。湖北荆州人。硕士在读。湖北经济学院会计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MPACC(金融审计)。

作者:呙治宏

第4篇:企业如何应对纳税评估?企业如何应对税务评估?

我国传统的征税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了,传统纳税模式的缺陷导致我国的税收在逐年增长的同时也流失严重。在这种形式下,我国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在对税收制度进行积极的探索之后,提出了纳税评估制度。当前,纳税评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项热门的征税手段,我国的纳税评估工作在当下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已经在逐步完善了。那么企业要如何从容的应对纳税评估呢?

一、纳税评估的概念简介

纳税评估的主要目的就是税务级机关通过数据对比分析等方法的运用,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包括减税、免税、退税、缓税、抵税等情况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判断,然后采取进一步的征管措施。

纳税评估是一个中间环节,介于税务机关的税务稽查和纳税人的纳税申报之间。纳税评估是纳税机关对纳税服务进行优化和对税源监控能力的提高的一种重要手段。从纳税人的角度来看,纳税申报之后才会展开纳税评估工作,主要是检查纳税人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因此,可以说纳税评估中对纳税人申报数据的分析结果会直接决定其是否会成为相关部门的税务稽查的对象。

纳税评估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设定预警值和指标、对选定的对象审核分析、进行税务约谈以及对结果进行处理等几个步骤。其中,对评估结果的处理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于有故意偷税、逃税行为的纳税人,可以直接移交给税务稽查部门依法进行处理;二是,对于那些由于缺乏财务知识、对财务政策的理解不全面而造成的非故意漏税的纳税人,税务部门要约谈相关负责人,并提出建议,避免这样的纳税人直接进入稽查部门。由此可见,纳税评估既可以对纳税人进行保护,又能够为税收稽查筛选对象,减少税收稽查的工作量。

纳税评估系统设立的各项指标主要依据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各方面信息的掌握,这些信息包

括纳税人的财务状况、纳税能力、纳税历史等等,在对纳税人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之后,利用纳税能力和财务指标的逻辑联系计算预警值并对纳税人申报的数据判断分析,检查是否合理。

二、企业如何应对纳税评估?

由上文可知,纳税评估的结果对纳税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很多企业的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并没有从严谨的纳税评估的角度进行考虑,只是将数据进行简单的汇总,调整数据也只是针对单个科目,因此常常成为纳税评估的对象,很多企业在应对纳税评估时也显得力不从心、手忙脚乱。下面将就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纳税问题进行简要介绍。

(一)要注意主要营业收入和纳税申报税额之间的相关关系

主要营业收入和纳税申报税额之间的相关性主要是通过税收负担率来反映,税收负担率这一指标也是税务部门对纳税评估对象进行选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

通过税收负担率的的计算公式,企业可以根据申报的数据计算本的税负率,不仅要与同行业中同类型的企业税收负担率情况进行横向比较,还要在企业内部同往年的税收负担率进行纵向比较,有效避免申报税额的异变情况的出现。

(二)对主要营业收入的变动幅度要加以注意

在应纳税所得额中,主要营业额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主要营业额的变动幅度也是纳税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主要营业额要定期进行检查,将指标的变动情况同往年该数据的变动情况和纳税人的申报数据进行比对,看结果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就要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检查。企业主要营业收入还要和同行业内整体经营状况相比较,如果差距过大,就会引起财务机关的注意,可能会认为该企业的主要营业数据有问题,对企业进行纳税评估,甚至是纳税稽查。

(三)对成本费用的变动幅度要注意

成本费用是纳税申报中要扣除的项目,企业中的财务人员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要对成本费用进

行实时监察,成本费用这一指标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往年该数据的变动情况和同行业中这一数据的变动情况,对成本费用的监察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如果企业成本费用存在突出增长的现象,就要针对相关的价格进行调整。

(四)对主要营业收入与成本费用之间的配比关系要注意

上述三种指标主要针对的是单一种类项目的变动情况,但是在纳税评估中,还会对各个单一指标之间的配比关系进行运用和分析。其中,主要停业收入和成本费用之间的配比关系就是纳税评估时的一个重要的分析内容。所以,企业不仅要考虑单项指标的合理性,还要对收入和成本数据在逻辑关系上的相关性进行考虑。一般情况下,这两种指标应该保持同步增长,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考虑它们之间的配比关系是否正常,如果出现不正常的现象,就要及时进行改正,以免企业遭到纳税评估。

(五)对收账款和主营业收入变动率之间的配比关系也要注意

在纳税评估工作中,税务机关还要结合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所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其中,应收账款的变动率就是要考察的重中之重。现在很多纳税评估工作中常常将主要营业收入的数据同应收账款进行配比分析。因此,企业相关人员在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检查时,还要注意主营业收入的数据变动和收账款的数据变动是否一致,避免出现主要营业收入一个大幅增加,应收账款却大幅减少的状况。

一个企业要想从容应对纳税评估,甚至是纳税稽查,必须在平时的财务工作中遵循真实、稳健的原则,对不同会计科目中的内在逻辑关系要弄清楚,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也要进行全面的理解,并贯彻落实。通过提高企业自身的能力和严谨的管理制度,增强应对税收风险的能力。

以上内容由苏州博鑫睿华资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整理,希望对大家有用~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相关问题,可进入右上角官网咨询~ 苏州博鑫睿华资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公司是一支专业素养良好、培训充分、评估经验丰富的

队伍。拥有专业从业员工20人。本公司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执业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实行专业分工制和严格的三级复核制。通过专业严谨的服务质量获得市场高度认可。

第5篇:2017企业纳税评估风险防范和应对策略

【课程背景】

2017年的财税领域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总局全面更新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表,在税局风控管税的形势下,41张表格的新申报表结构,让主管税务机关全面采集了企业的信息,汇算申报之后企业必将面临的是主管税务机关的全面纳税评估与自审,尤其是在省局即将实行通过软件管理自审与申报,自审的规模势必将更大。

在2017年税收工作的核心工作依然是保任务、保增长的背景下,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税收征管压力和税务稽查风险。在即将到来的纳税评估与自查中,2016纳税评估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评估你的企业?评估哪些内容?财务如何进行财税处理?采取哪些应对策略?在面临税务处罚的时候,企业如何能将损失减少到最小?本次课程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提示,帮助企业防范未然,规避风险。

【培训收益】

本课程将重点讲解2016纳税评估与税务自查中常用的指标,各指标的经济涵意及可能影射出企业存在的问题,财务人员在日常账务处理过程中,如何规避账面上存在的可能引起涉税风险的问题。

我们郑重承诺:凡参加此次培训的企业,并根据课程所提供的要点进行汇算,如后期被列入税局纳税评估(自审)名单,我们将免费提供自审代报服务,解决您的后顾之忧!

【讲师简介】 某某 老师

航天信息特约讲师、 浙江财税大讲堂高级讲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国际内审师。长期从事财务审计、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鉴证与税务咨询等涉税业务,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战经验。授课特点:讲课思路清晰,案例丰富,实用性强。 【课程大纲】

一、2017年税务稽查新形势

1、2017年税务稽查工作的重点

2、2017年税务风险密集领域

二、常用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企业对应的涉税风险

1、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其功能

2、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及方法

增值税评估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企业所得税评估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3、2017年纳税自审主要审核指标及标准

三、企业经营中常见涉税风险与应对

1、企业日常经营中的涉税风险与应对

2、企业资金管理中的涉税风险与应对

3、企业原始凭证管理中的涉部风险与应对

【培训对象】企业财税负责人、财税经理/主管、审计人员、企业财务、会计、税务人员

【上课时间】(周六)

【收费标准】 (包含课程、资料费、餐费 ) 【课程地点】 (培训地址)

第6篇:浅议如何加强纳税评估

要:如何有效地加强纳税评估工作,已经成为各级税务部门重要的研究课题,它对于我们提高税源监控能力,增强管理信息的综合利用效果,降低异常申报率,堵塞税收管理漏洞等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然而,纳税评估在实际操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导致有时发挥不出纳税评估的应有作用,下面我就目前纳税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进一步加强纳税评估工作浮浅的谈几点想法和建议。

关键字:纳税评估

法律依据

信息化管理

人员培训

一、什么是纳税评估

2005 年 3 月 , 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对纳税评估下的定义是 : 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纳税评估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税收管理方式,也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情况进行事中监控的一种手段,可以弥补征管改革过程中管理弱化的不足,强化管理监控功能,体现服务型政府的文明思想,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它作为税收监控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帮助纳税人发现和纠正纳税上的错漏、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和办税能力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1. 纳税评估是税源管理方式。纳税评估通过对申报资料的核查分析,在征收和稽查之间增加了一道“滤网”,是税款征收和税务稽查的结合点,可以有效防止两者之间的脱节与断挡,把税款征收与税务稽查有机结合起来。纳税评估也是税务稽查实施体系的基础,有助于税务稽查整体效能的发挥。纳税评估经过评估分析,发现疑点,直接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避免稽查选案环节随意和盲目,使稽查工作针对性强,做到有的放矢。

2. 纳税评估是税源信息化管理的产物。纳税评估的信息化体现在有一套评估指标体系,纳税评估指标指能识别、判断纳税人纳税行为中的错误和异常行为的指标,特别是偷、漏税等不遵从税法的行为的指标。在考察纳税评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指标体系设置方案,为后续税收征管与稽查提高坚实、准确的资料来源。报表真实是“纳税评估”工作的基础,建立功能完备的税务数据库是纳税评估制度路径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纳税评估的现状

最近几年,随着税源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纳税评估作为一种创新方式被提上了历史舞台,各地有关纳税评估的决议频频出台,2005年3月总局《纳税评估办法》的颁布施行,更表明高层要把纳税评估作为一个重要制度在全国范围内予以推行。但是在纳税评估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纳税评估的法律依据不足。《纳税评估管理办法》指出:本办法是“根据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制定”,然而,到底依据的是哪一部法律、哪一个法条制定的?很不明确,这也导致出法理上的困惑,容易被纳税人误认为是税务机关自我授权。而且《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第22条规定,“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和纳税评估工作底稿是税务机关内部资料,不发纳税人,不作为行政复议和诉讼依据。”即纳税评估不是一种税务行政执法行为,只是税务机关一个内部工作管理规定,是税务机关的一种内部审计行为,对纳税人没有税收执法行为的约束力。这样的法律界定弱化了纳税评估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2.纳税评估制度不够流畅。某种程度上,从纳税人角度来看,实施纳税评估的税源管理部门和稽查部门同是国税局的下属机构,稽查部门已下了未发现有偷税行为的稽查结论,而评估人员又要进行纳税评估就是多重检查。而对评估人员来说,评估工作的目标和方法也向个案查出多少问题方向发展。为了与稽查严格区分,强调评估时不调账。因此不能全面看到可查阅的账簿凭证和企业经营过程的原始记录,只能发现一些表面问题或嫌疑问题。目前纳税评估的工作方式类似税务稽查,但手段和实际效果又不如稽查;定位是税务管理,又没有真正放到管理工作中去,还是处于单个人操作和层次较浅的状况,因此作用发挥不充分。

3.纳税评估信息来源不足。纳税评估工作离不开数据资料的搜索、采集、积累和掌握,纳税评估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指标测算、资料比对等定量、定性分析,没有数据资料,纳税评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信息来源直接影响着评估工作的效率和成果。一方面。税务机关信息来源渠道受到诸多限制,现有技术手段低下,信息共享与交流很难比较顺畅的实现,造成现有的信息量严重不足。例如CTAIS系统、金税系统与征管辅助系统之间的数据核对就比较困难,更无法谈得上与银行、海关、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跨部门的信息交换。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制约了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的判断能力。因此,许多地方纳税评估还是停留在“以表审表”阶段,信息来源单一,除了申报数据,没有其他可以利用的数据,影响了纳税评估的深度与广度。另一方面,纳税人提供的信息数据质量不高。目前我们纳税评估的主要信息来源,是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资料和财务数据,但这些资料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较差。

4.纳税评估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无论是从现实税收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看,还是从税收征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看,对税收管理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需要造就综合性、符合型的税收管理工作者,即既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懂得企业经营管理、经济理论、财会技能等等,还要掌握税务管理、税收政策、税务稽查、统计分析等相关知识。但现在从事税收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大多是从原岗位技能分离明晰下的专管员制运行一定时期改革后演变过来的,这部分税收管理员的业务技能特点表现为技能的单一性较强,自身后续知识、技能的更新又跟不上纳税评估工作所需技能要求,他们中的税收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评估人员对经营管理、经济理论、税收管理、税务稽查、统计分析等知识面窄,技能单一。税收管理员队伍中缺乏足够的专门综合性、符合型的人才在从事纳税评估实践过程中起到言传身教的带动作用,必然造成开展纳税评估的思路不宽、方法不多,效率不高。

三、加强纳税评估的措施

对于纳税评估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逐一解决,从而达到加强纳税评估工作的目的。

1.规范评估规程,强化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是纳税评估工作的基础,规范纳税评估操作规程是纳税评估成效的保证。国家税务总局应在《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与补充,制定《纳税评估工作操作规程》,对纳税评估的概念、评估的范围、内容、岗位职责、执法方式、工作规程、评估程序、责任追究以及纳税评估分析方法、评估文书资料等予以明确与统一,还应将评估资料归档,同时在适当的时机,将纳税评估作为税源监控的重要内容纳入《征管法》或《征管法实施细则》之中,使评估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 建立统一机制,强化纳税评估工作关系。纳税评估介于征收与稽查之间的缓冲区域,但纳税评估不能代替税务稽查。纳税评估主要通过预警服务来实现其管理目的,而税务稽查则通过监督打击来实现其管理目的,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若是不能严格区分纳税评估与税务检查,不仅难以堵塞税收管理漏洞,而且容易滋生腐败土壤,从而影响税务依法行政进程。在税务机关内部,建立统一机制,理顺评估与征收、稽查各环节的关系。明确征收、评估、稽查三个环节间资料传递的步骤、时限、责任单位,纳入征管流程,并以严格的督查考核促进落实。具体为:一是要征收监控、管理服务、税务稽查及时将纳税申报资料、发票稽核、财务资料等有关资料传递到评估岗位;二是要做好评估结论,相关环节要配合落实并将结果及时向评估岗位反馈;三是对在评估中发现的涉嫌重大偷税案件及时移交稽查环节处理。

3. 加快信息化建设,强化纳税评估工作效率。一方面,从人工上出发,将“税收管理员”制度与纳税评估制度相结合。依托税务所税收管理员,注重平时相关涉税资料收集整理、做好记录和案头工作,建立和完善评估基础信息的收集和积累机制。另一方面,依托计算机网络,提高信息收集能力和质量。以多元化电子申报为切入点,加强评估所需信息的电子转换能力,尽快将金融保险、海关、工商、民政、统计、审计等等与税务机关充分运用金税工程、CTAIS、纳税评估等软件搭建纳税评估信息平台。对信息数据进行比对、分析、评估。重视信息的管理和应用,集中人力、物力、技术,改变信息处理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实现信息处理的集中加工与广泛共享,提高信息的加工能力和利用效率。

4. 强化培训,提高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坚持不懈地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加强培训教育、评估实务演练等,不断提高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才是强化纳税评估工作的根本。一要加强对纳税评估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对评估工作涉及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计算机操作技能、各项评估应用指标的分析、与纳税人的约谈技巧等进行系统轮训。二是适时组织开展评估工作经验交流会、典型案例分析会,通过评估人员对评估方法、约谈技巧、报表分析方法等进行交流总结,使纳税评估人员的评估水平在实务演练中得以普遍提高。三要加强评估工作考核,鼓励先进,带动后进。通过系统的组织学习、培训、交流、考核,进一步提高全体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使评估质量实现稳步提升。

第7篇:浅谈如何做好纳税评估工作

纳税评估是国际通行的一种税收征收管理方式。我国纳税评估概念是从国外的“Assessment”和“Au—dit”转译而来,最早译为“审核评税”和“稽核评税”。 2005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第二条规定: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下同)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纳税评估工作遵循强化管理、优化服务;分类实施、因地制宜;人机结合、简便易行的原则。该办法对纳税评估工作做出了全面、具体的规定,开始全面推行。自此,纳税评估工作在全国。

作为直接面对纳税人的基层税务机关,如何做好纳税评估工作,实现对税款的“应收尽收”和对纳税人的有效管理,缓解征管压力和降低执法风险,笔者结合我分局几年来的纳税评估工作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评估任务的筛选与下达必须“少而精”。根据近几年深圳市国税局纳税评估工作的实践,筛选和下达评估任务的方式由市局下达和基层分局下达两种,市局主要负责筛选和下达专项评估任务(如房地产企业专项评估)、分局则根据区局要求(如针对申报异常数据包括长期零申报和连续亏损企业及部分行业)或自身管理要求筛选和下达任务。上述的任务筛选与下达,主要根据行业分类、申报数据为依据,并未进一步比较其行业成本、费用比例、增值税税负率、企业所得税贡献率等关键比例再缩小筛选面,导致下达的评估任务范围过大过多,税收管理员在必须保证完成评估任务和进度的情况下无法保证评估质量(或因业务水平所限怯于查阅企业账本),往往与企业约谈,企业愿意自查的则交由企业自查,只要自查结果过得去就行。在此种情况下,企业往往会避重就轻,按其心理承受程度采取补申报部分销售收入、调增部分所得象征性地补点税了事,如税收管理员未注意核实其补申报的销售收入和调增加的所得是否有相对应的证据(如出入库凭证、收款收据和记帐凭证等),这就为执法风险埋下了“定时炸弹”。因此,纳税评估任务的下达不在于要达到评估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效果,而是要针对少数、各项数据(包括申报数据、财务数据、税负数据等)异常的纳税人进行,尽量避免“大而泛”,力求做到“少而精”,以求收到评估实效。

二、善于从日常征管工作中寻找疑点,确定有价值的评估对象。在日常征管工作中,除专为评估而筛选下达任务外,只要用心,不少环节都可以发现疑点,及时发现有评估价值评估对象,果断下达评估任务,收到“立竿见影”的评估效果。以下是笔者结合实际工作总结出较容易发现问题的几个环节:

1、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核准环节和超限量领购专用发票审批核查环节发现问题。如2010年6月,我分局在核准保留一户由市内迁出的某润滑油有限公司(取得了中国总代理资格)一般纳税人资格过程中,发现其2010年4月份的“资产负债表”显示其“预收账款”年初余额及期末余额均为1,062,098.17元,大额“预收账款”长达4个多月无任何变动,明显不符合商贸企业货物周转时间短的行业特点。据此,我税收管理员怀疑该企业存在已将货物交付购货方仍挂“预收账款”未及时确认销售从而少计销项税额的可能。在下一步的实地调查工作中,我税收管理员重点查阅了该公司 “预收账款”科目明细账及相关记账凭证,并对其财务负责人、法人代表进行了约谈,得知该公司上述“预收账款” 实为2009年年末两批钢材的出口的收入(金额合计1,332,944.97元),因国内供货方开错专用发票被退回后一直未按规定重开发票,导致无法在规定期限内申报办理退税所致。企业以为,反正出口是免税的,加之供货方未提供合法、有效凭证可供入账确认结转成本,故此未作进一步账务处理。针对企业陈述,我们核对了其对应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发现企业上述收入未及时申报确因对税收政策理解有误造成,遂将其纳入纳税评估名单,按照《关于出口货物退(免)税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02号}第一条第二款规定,对其上述 “出口货物未在规定期限内申报退(免)税的货物”,视同内销货物征收增值税193,675.76元。

2、从退(抵)税审批环节发现问题。在审批企业提出的退抵税申请过程中,尤其是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退税过程中,不能拘泥于申请哪个退税即孤立地核对相应的申报资料,必须将企业历年的申报表进行纵向比较,了解其可享受的相关税收优惠、减免税备案情况及获利等情况,核实其所申请的应退税额是否准确无误,从而决定是否退税。如在2011某储备粮深圳直属库提出以2009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应退税额抵缴2010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应补税额过程中,我分局复审人员发现其2009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 “不征税收入”栏次有金额,同时注意到其“营业税金及附加”栏次有较大金额,遂通知其会计前来解释。经询问了解,发现其所列“不征税收入”除取得的财政补贴收入外(该收入根据财税[2009]151号文免征营业税),还包括将仓库租给地方粮食企业取得的租金及管理费收入(该收入已在地税部门代开发票并缴交了营业税),而企业认为该租金和管理费属虽由粮食公司支付,但最终是全部或部分由地方财政承担,故将其一并列入 “不征税收入”进行了纳税调减。针对上述情况,我复审人员指出该公司对“不征税收入”理解的误区,该公司不能提供上述收入的财政支付文件,不符合财政补贴收入管理的3个条件,不能确认为财政补贴收入,应予以调增所得(同时调增其原申报时已调减的对应成本、费用),同时将其纳入评估对象下达评估任务。经过对该企业2006——2011企业所得税申报情况和“营业外收入”科目明细账的审核,最后确认其2007——2011应补企业所得税合计为3,849,923.51元。

3、积极利用各种数据查询系统查找疑点企业。目前,我们可用的系统有CTAIS、一户式、税收管理员系统、金税工程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等。而最近上线的数据应用平台查询功能更为齐全,我分局在其上线试运行的当天,即查询、甄别出3户问题企业,具体情况为:综合科在该数据应用平台上线当天即通过“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台账”查询模块查询,发现我分局有9户企业在附表五中填报了“即征即退税收优惠”栏次,该栏主要为内资企业填写享受“两免三减半”或过渡期优惠税率的栏次。经导出其历年企业所得税申报记录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其中3户企业存在问题: 1户企业2010——2012年申报错误导致超期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半”优惠,造成少缴和少预缴企业所得税99,988.64元; 1户企业由于对过渡期优惠税率不清楚,在2009——2012年一直错按18%的优惠税率填报企业所得税季度及申报表,将法定税率与18%之间的差额填入“附表五”中的“即征即退税收优惠”栏次,导致少缴和少预缴企业所得税20,979.01元;1户企业已办理企业所得税优惠备案但申报时却少计算最后1年“减半”优惠,导致多缴企业所得税23,059.38元。针对上述问题,综合科及时向管理科进行了通报,并要求管理科进行纳税评估。

三、评估人员业务素质全面与否决定纳税评估质量的高低,必须注重评估人才的培养。纳税评估工作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综合性工作,要求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多方了解、全面掌握,而对评估人员来说,则不仅要熟悉税收政策和业务流程,还要有过硬的会计基础和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好前期案头分析工作,确定评估方向,掌握约谈技巧,做到“有的放矢” 、“命中要害”,促使企业主动“纠错”。当然,对经核查发现纳税人有涉嫌偷、逃、抗、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则要及时移交稽查部门处理。如在前面提到的几个评估案例中,如果缺乏会计基础、不熟悉税收日常管理规定和出口退税政策,则难以发现问题。因此,要确保纳税评估工作质量,则必须保证评估人员素质的全面,走评估专业化道路,集中综合业务能力强的税收管理员专职负责评估工作,加强对评估人员的培养,对有税收、会计和法律专业的年轻税务干部有意识地进行多岗位轮换,使他们全面熟悉征收、管理和稽查等税收业务,同时注重对他们进行持续的知识更新培训(包括税收业务、会计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为评估专业化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加强不同地区间、同一地区不同区、分局间或与地税部门的纳税评估工作交流,推广纳税评估工作先进地区的经验,建立多行业评估模型,探索出高效的纳税评估工作方法,切实做好纳税评估工作。

(深圳市龙岗位区国家税务局平湖税务分局 曾品夫)

第8篇: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审核要点

一、对纳税申报表、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比对

1、纵向比对

要求企业提交200

8、2009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对评估企业2008年、2009年的纳税申报表、利润表分别进行比对,对变动比较大的事项,尤其是税前列支事项,是否存在与收入增长不匹配的变动,比如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营业外支出等是否有不正常的变动,并向企业核实原因。

2、表表比对

将2009年的纳税申报表上的“利润总额”之前的数据与利润表上的数据进行比对,核实其数据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判断企业对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等科目,有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果不一致,向企业核实不一致的原因,并判断不一致是否对应纳税所得额产生了影响。如产生了影响,应要求企业进行相应的调整。

3、关注资产负债表的相关科目

将200

8、2009年的资产负债表进行比对,关注与纳税申报表相关的科目的变化情况,比如长期股权投资、应付职工薪酬、预计负债等科目。

二、认真阅读企业的税审报告

对企业提交的税审报告,仔细阅读。重点关注营业外支出、管理费用、投资收益等科目所包含的内容,判断其所包含的内容能否在税前列支及能否享受相应的免税优惠。重点关注对各类纳税调整事项及产生调整的原因,判断其调整是否符合相应的政策。对在阅读过程中有疑义的地方,可通过约谈等方式进一步核实。

三、专项审核

(一)不征税收入审核要点

1、审核企业是否存在不征税收入

(1)通过纳税申报表确认企业是否存在不征税收入

审核附表三第14行“不征税收入”项目、第19行“其他”是否进行调减,核实第19行“其他”调减是否包含不征税收入的调减。附表三第15行“免税收入”有调减金额的,重点审核附表五免税收入的“其他”项目是否有应确认为不征税收入而作为免税收入的。

(2)通过第三方信息确认企业是否存在不征税收入

根据第三方信息数据来源,比如根据管理所掌握或货物和劳务税科提供的当年已审批的享受软件生产企业增值税即征即退企业名单及已退金额,核实企业确认的不征税收入是否大于已退金额,如果大于,则要求企业进行相应的调整;核实是否存在符合不征税收入确认条件没有作为不征税收入的,而作为应税收入或免税收入填报的,要求企业进行调整,必须要作为不征税收入进行填报。

2、审核不征税收入是否符合相应的条件

不征税收入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①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按照核定的预算和经费报领关系收到的由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的财政补助收入;②软件企业取得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款;③其他企业取得的财政拨款。

(1)审核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不征税收入是否符合的条件 对于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不征税收入,主要核实是否将捐赠收入、会费收入等列入不征税收入的范围。对于将捐赠收入、会费收入列入不征税收入的范围的企业,对比非营利组织的名单,对其是否获得非营利组织的资格进行判断。对取得非营利组织的认定的,要求企业备案后调整申报表,将其作为免税收入。对没有取得非营利组织认定的,应将捐赠收入、会费收入作为应税收入,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2)审核软件企业增值税即征即退款是否符合不征税收入的条件

软件企业取得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款作为不征税收入的,应核实以下两个方面:①企业的软件企业证书是否在有效期限内,且通过2009年软件企业年审。可通过CTAIS系统减免税文书查询,判断企业是否符合上述条件。②软件企业取得的增值税即征即退税款作为不征税收入的,是否按规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的。如果没有,则不能作为不征税收入在税前调减。

(3)审核其他企业取得财政拨款是否符合不征税收入的条件

企业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需同时符合以下条件,才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

①企业能够提供资金拨付文件,且文件中规定该资金的专项用途;

②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

③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

在核实时,应让企业提供资金拨付文件、资金管理办法或要求以及单独核算的证明材料,来判断是否符合不征税收入的条件。

3、审核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是否在税前扣除

(1)通过纳税申报表确认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是否在税前扣除 审核附表三第38行“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第43行“固定资产折旧”、第46行“无形资产摊销调增的数据,并核实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的调增是否因为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折旧、摊销不能在税前扣除所产生的。

(2)软件企业的即征即退增值税款是否作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由企业提供研发费用资金来源的说明,核实附表五第9行“

三、加计扣除额合计”项目第10行“1.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数额中是否包含了即征即退的增值税款用于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所形成的支出,如存在,要求企业调整加计扣除数据。

(二)投资收益审核要点

1、对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的审核

(1)通过申报表判断是否存在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查看在附表五第1行“

一、免税收入”项下第3行“2.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是否有填列数据,如有,肯定存在免税的投资收益。其次,可以核实附表五第1行“

一、免税收入”项下第5行“

4、其他”是否有填列数据,并核实享受减免的内容,是否包含免税收益。

(2)审核是否符合投资收益的条件 对经过判断,存在免税投资收益的企业,应要求其报送投资合同或协议、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有关证明的复印件,判断所享受的免税投资收益的数额是否正确。对于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股票所取得的投资收益,着重判断其连续持有时间是否超过12个月。若连续持有时间未达到12个月,则不能享受免税收入的优惠政策。

2、对于股权转让所取得的投资收益的审核

(1)通过资产负债表“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判断是否存在股权转让收益

查看企业资产负债表“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与期初金额相比,期末金额是否发生变化,尤其是否金额减少。若存在减少的情况,与企业核实原因。可能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①投资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其长期股权投资收益,被投资企业发生亏损,投资企业按权益法确认投资损失,导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金额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应审核企业是否通过附表三第1行“

一、收入类调整项目”项下第7行“6.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损益”进行调增。②投资企业因转让长期股权投资,导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金额减少的,审核投资企业是否将该种变动体现在附表十一,在会计和税法上都确认为投资收益,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2)判断企业确认的股权转让收益是否正确

审核附表十一存在“投资转让所得(损失)”的行次第13列“投资转让的税收成本”是否与第4列“初始投资成本”一致,如不一致,应核实企业原因。一般情况下,税法上的股权转让收益应为股权转让收入减去初始投资成本得到。如果投资转让的税收成本与初始成本不一致,应要求企业就应纳税所得额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工资薪金支出的审核要点

1、审核工资薪金的扣除口径是否为实际发生 (1)查看资产负债表的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查看企业资产负债表上应付职工薪酬项目是否存在余额,若存在,需重点核实企业在税前扣除的工资薪金,是否为当年实际发生,实际发生的工资薪金包含当年计提且当年实际发放给职工以及以前计提在当年实际发放给职工的。对于当年计提计入费用,而未实际发放的,不得在税前扣除。以后发放的,在发放准予税前扣除。

(2)查看资产负债表的预计负债科目

查看资产负债表预计负债科目的期末数据相比期初数据是否有增加,对比纳税申报表,查看企业有否进行相应的调增。核实预计负债所包含的内容,如预计负债为辞退福利的,则不能做为工资薪金在税前扣除,除了纳税调增外,还得相应调整职工福利费等的扣除基数。

2、审核发生调增调减事项的原因 (1)针对国有性质企业审核其调增事项

在对国有性质企业的工资薪金进行审核过程中,应要求企业提供政府有关部门出具的关于其工资薪金额度的文件,审核其税前扣除的工资薪金是否比确定的限定数额要大,是否进行纳税调增。

(2)针对工效挂钩企业审核其调减事项

对于实行工效工资制度的企业,2009若是动用以前工资储备发放的工资进行纳税调减,应重点审核以前申报表是否已进行了纳税调增。

(四)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审核要点

1、审核附表三相应科目税收金额填报口径是否正确 审核附表第23行“职工福利费支出”的第4列“调减金额”是否有数据。若有数据,核实调减的原因是否因为职工福利费支出的账载金额小于工资薪金总额的14%,而企业在填列税收金额时,按工资薪金总额的14%填列。如果是这种情况,应要求企业修改申报表上相应的税收金额数据,补缴税款。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也参照上述操作处理。

2、审核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等支出的税前扣除口径是否为实际发生

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职工薪酬”栏次期末贷方余额大于期初贷方余额数额的,向企业核实是应付职工薪酬所包含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等支出是否计提计入费用,但未实际发生的情况,且并未对相应项目进行纳税调增。若存在以上情况,要求企业进行纳税调增,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五)资产损失的审核要点

1、审核附表二来判断企业资产损失的情况 (1)查看一般企业附表二营业外支出项目

对于一般企业应审核附表二(1)中的“营业外支出”相关明细项:主要包括第17行“1.固定资产盘亏”、第19行“3.出售无形资产损失”、第20行“4.债务重组损失”、第22行“6.非常损失”。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审核:一是损失是否属于国税发[2009]88号文件中第五条规定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二是若需经税务机关审批方可税前扣除的损失,是否取得税务机关资产损失的批复。如果损失既不属于自行扣除的损失,也没有取得税务机关的批复,则不得在税前扣除,应进行调增。

(2)查看金融企业附表二营业外支出项目

对于金融企业,应审核附表二(2)中“营业外支出”的明细项:主要包括第46行“固定资产盘亏”、第47行“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第48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损失”、第49行“出售无形资产损失”。主要审核方法与第1点相同。

2、审核资产损失“税收金额”与当年税务机关审批的数据是否一致

审核附表三第42行“1.财产损失”第2列“税收金额”的数据与当年税务机关审批的数据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分析产生不一致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根据国税函[2009]772号文件的规定,追补确认以前的资产损失,并在2009进行税款抵顶的情况。对该种情况,应要求企业提交税务机关追补确认以前资产损失的批复。如没有批复,或追补确认的损失金额大于批复上允许税前扣除金额的,应要求企业修改纳税申报表,调增应纳税所得额。二是根据国税发[2009]88号第五条规定,存在可以在税前自行扣除的资产损失的情况。对该种情况,应要求企业对自行扣除的资产损失提供相应的说明或者凭据,证明其符合国税发[2009]88号第五条的规定。如经过核实,其资产损失不属于自行扣除范围的,应要求企业递交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申请,追补确认。在获得批复之前,应修改申报表,补缴相应税金及滞纳金。三是企业将未获得批复或不属于自行扣除范围的资产损失自行在税前列支。对该种情况,要求企业及时调整申报表,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补缴相应税款及滞纳金。

3、审核是否存在长期股权投资减少,是否存在股权投资损失 (1)查看资产负债表“长期股权投资”项目

查看企业资产负债表“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与期初金额相比,期末金额是否发生变化,尤其是否金额减少。若存在减少的情况,与企业核实原因。对由于被投资企业破产、关闭等导致长期股权投资损失,企业在会计上确认损失,导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金额减少的,核实企业是否在税前扣除,在税前扣除之前是否取得了税务机关的相关批复。 (2)查看纳税申报表附表十一各行次第15列是否为负数

查看纳税申报表附表十一各行次第15列是否为负数,如为负数,则本期发生股权投资转让损失。核实企业在税前扣除之前,是否取得了税务机关的相关批复,批复上准予税前扣除的金额是否与企业实际税前扣除金额一致。

(六)减免税的审核要点

利用所得税管理系统,筛选出各管理所享受减免税优惠而未进行备案或审批的企业名单,逐户查证其有没有进行相应的备案,排除填错行次等原因,对未备案或审批的享受减免税优惠的,要求企业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对于不需要办理备案和审批手续,而在汇算清缴时提交资料,就可享受的税收优惠,包括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可通过现有软件筛选出享受上述优惠而未提交资料的企业,管理所应要求其补充提供资料。对提供的资料不符合相应的政策规定的,应要求企业补缴相应税款。

第9篇:米脂地税局:如何做好纳税评估工作

如何做好纳税评估工作

纳税评估是税务部门根据纳税人提供的申报资料、财务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核、分析和评定的一项税收管理服务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认为必须突出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就是事前介入,抓好预防。要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容易发生问题的企业和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及时研究制定加强纳税人管理办法,要求纳税人在征期之前将有关需要审核的数据和报表及时报送到税务机关进行审核,重点核实发票是否齐全,金额是否相符,验收货物数量是否一致,货物付款是否全部支付完毕等内容,从而克服征期内时间短、企业集中申报难以仔细审核的弊端。通过审核,与发现问题的企业进行联系,了解企业存在的问题,是否是由于因政策掌握不准,理解不透等非主观原因造成的,对企业因各种非主观原因造成的问题,在申报期前予以调整。这样既避免了企业因政策不明等非主观因素而遭到处罚,又实现了税法咨询和税务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税收执法优质服务,为企业创造了优质的软环境。

第二个环节是事中管理,抓好落实。要根据纳税人提供的申报资料、财务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核、分析和评定,通过对

相关指标的计算分析,找出疑点,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核实、认定和处理。一是通过计算机征管软件系统、发票查询系统、交叉稽核系统自动比较分析。二是人机结合进行评估分析。利用事先计算机形成的纳税人各项经济指标,比如销售变动率、成本利润变动率、税负率等正常变化幅度和峰值等标准值,将企业当期申报数据的变动率与之反复地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以发现纳税申报中存在的异常申报的问题。三是人工进行评估分析。对企业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进行逻辑和勾稽关系的认定审核分析,以发现异常申报问题。四是加强对有关问题的进一步核实。根据评估分析的结果,对发现的问题和疑点向纳税人进行质询,要求企业提供举证材料,对所发现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填写质询记录,对经质询能做出合理解释,理由充分的,可免予处理;对发现的问题经质询以及根据企业提供的举证材料可以说明问题,事实清楚依据确凿的,可当场予以定性处理,避免了到企业进行检查。

第三个环节是事后防范,促进征管。要把事后防犯作为提高纳税评估工作的一项补充,及时在每一纳税评估周期结束后,认真总结纳税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对评估情况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类,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各企业。同时,将有代表性和突出性的偷逃税问题,通过编制案例的形式,在税法公告栏内进行曝光,将企业的违法事实和处理情况处理情

况公布于众,以防止今后类似问题再发生。通过这一办法的实施,使纳税评估工作日趋规范,有效地扼制企业偷逃税的违法行为,进一步增强了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

上一篇:资产证明文件下一篇:励志感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