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转换导师申请表

2023-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研究生转换导师申请表

研究生更换导师申请表

我的申请,在经过三个多月的踢皮球式的对待之后,我反映到了研究生处。昨天我给研究生处打电话询问,老师告诉我,研究生处出具了正式的公函给院里,要求院系妥善处理,已经交过去一个星期了!可是这一个星期,我被蒙在谷里,没有任何消息,我一直以为还在研究生处呢。呵呵,是不是又在踢皮球,谁又知道呢?

今天,我把我的材料以人民群众来信的方式交到了校长办公室。不知道,校长会做何措施,能使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拭目以待。

附:

一,我申请更换导师的原因:

1,至我1月11日递交申请之日,我作为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自入校以来,没有做过任何实验。期间我多次提醒老师做实验的事情。

2,导师没有尽到指导和帮助的责任。虽然导师在青岛,但很少到办公室,平时基本见不到导师。我只有一次询问导师方便的话,什么时间能来办公室,我有些问题想问一下,导师还大发雷霆。

3,导师自己给我说过,让我换导师,或者退学的话,而且不止一次。我递交了我的申请后,导师自始至终,不给我签字。

4,我去年4月份,和导师发生一些小摩擦,后经我道歉,老师同意我重回实验室。但是,至今所作种种,我有充分理由相信,是导师的蓄意报复。

二,进展过程

之前,我向系主任反应过我的困境,系主任也做过调解。但导师又一次严厉的说明不想带我,于是我于1月11日向系主任递交更换导师的申请,本意是希望系主任能督促一下导师,但是导师的意见是要我为去年4月份的事情写书面道歉。这证实了我对导师长久以来打击报复的怀疑。为了我的前途,我坚定的要求更换导师。后经系里、院里及研究生处的多次调解,导师至今不给我的申请书上签字。而4月30号是学校规定的开题的最后时限,否则,只能延期毕业。

三,我的观点

我觉的我作为一个学生的正当利益受到了侵犯,我没有和别的同学一样,公平的接受教育。有领导给我说,我们学生是弱势群体,换导师不是我们要求就能实现的。是不是我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就活该受这种不公平待遇而不能申诉?我认为我导师的行为是明显的不负责任,误人子弟的行为。我不能不明不白的就被黑掉,做社会黑暗面的牺牲品。我希望学校能客观公正的调查这件事情,给我一个合理的答复。

请大家关注我,给我支持和建议,帮我尽快度过这段让人痛苦不堪的时间,谢谢大家了!

第2篇:研究生申请导师的申请书

X老师:

您好

我叫XXX,今年刚参加了XX大学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想考入XXXX专业。我在大学期间已经听闻老师您的名声,所以在攻读研究生时,我特别做您的学生,与您一起参与研究。我大学期间,努力学习,品学兼优,获得了“XXX奖学金”,获得了“校优秀学生”,争取入了党,在社团也成功组织参与了一些活动。我的初试成绩总分是XXX,英语XX,政治XX,专业课一XXX,专业课二XXX,相信在众多考生中能达到上流水平。我一直相信,有志者,事竟成。我希望您能给我这么一个宝贵的机会,让我在未来跟随您学习,如果有幸成为您的学生,我更加认真努力,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实现自己的价值。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渔情”,X老师,我怀着与孟浩然同样的心情,期待与您一度遨游真理的世界,希望您能给我这个机会,谢谢!

XXX

2013年X月X日

第3篇:给研究生导师的第一封信(导师申请书)

尊敬的白教授:

您好!

百忙之中打扰您,请多多原谅!

我叫XXX(男),是来自XX大学水务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今年报考您的研究生,我的考研总成绩为367分,其中政治59,英语一53,数学一115,专业课140。

素闻白教授您在泥沙运动力学及河流海岸演变、港口航道回淤专业领域,不但拥有渊博的学识,而且还有极高的知名度,所以作为一名志向港航发展的未来研究生,我真诚地希望,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如能在白教授您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我的学业,将是我最大的心愿。

但我深知道,能够有幸成为白教授培养、辅导的研究生,除了要求自己对远大理想的不懈追求外,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谦恭好学的高尚品德。所以在四年的大学生活里,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四年内,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始终保持着班级前三名,并先后通过了国家英语

四、六级考试,同时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两次,还获得了“河北省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同时,为了充实和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我还自学了《结构力学》和《水工钢结构》课程;在个人思想和作风方面,我也时刻以个人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做到模范带头作用,四年的班干部既给与了我服务大家的机会,也让我学习到了如何与人相处,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另外,我还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利用一切机会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活读书、读活书的精英化人才。

尽管如此,但我知道,作为一名跨专业报考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的学生,自身仍有很多不足,但请白教授放心,我将以十二分的努力去弥补自身的不足,绝不会辜负您作为指导老师对学生深深地期望,同时我也坚信,在白教授您的带领下,我一定会学有所成!!!

最后,再次谢谢白教授,谨祝您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此致

敬礼!

学生:XXX(谨上) 2010年3月8日

(另附带大学简历一份)

第4篇:我国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研究

新旧动能接续平稳转换是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李克强总理先后在不同场合强调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意义:1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克强总理强调要“切实加快新旧动能平稳接续,协同发力,促进覆盖一二三产业的实体经济蓬勃发展”;他在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指出,“要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在4月18日“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发展新动能”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新动能体现了新生产力发展趋势,是实体经济发展升级的强大动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必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足见,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只有工业领域新旧动能平稳接续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新旧动能才能平稳接续。

我们认为,工业新动能是“引领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和提质增效的新动能,既有来自新兴产业创造的新动能,也有来自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释放的新动能”。新动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地域性和长期性,因此在培育新动能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协同,加强部门协同、地区协同、产业协同、企业协同,以系统推进工业新旧动能转换;又要精准施策,因地施策、因业施策、因企施策,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乃至不同企业分别制定动能转换方案,最大程度释放新动能。

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但是当前社会各界对新动能以及新旧动能转换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如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也未形成清晰的思路。本文将尝试界定我国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分析我国新旧动能发展现状,并对如何推进我国工业新旧动能转换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我国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研究背景

1新一轮工业革命是我国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背景 世界工业发展进程表明,历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演进,本质上就是通过新旧动能转换带动经济发展的过程。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以蒸汽机的发明、改良和应用为标志,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以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获得快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以内燃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实现了电气化生产,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换为重工业,钢铁、煤炭、机器制造及交通运输等部门加速发展,电力、电器、化学、石油、汽车、飞机制造等部门逐渐兴起。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等取得重大突破,生产方式逐步向自动化、智能化迈进,信息技术产业、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电子工业等部门飞速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主要工业化国家纷纷出台旨在振兴制造业的战略举措,促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带动全球工业发展模式变革,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兴起,正加速推动全球经济新旧动能转换。 2三期叠加的新常态是我国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工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实现由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中后期的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百废待举,优先发展钢铁、机械、电力、煤炭等重工业成为当时的工作中心,初步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由于片面发展钢铁等重工业、片面追求发展速度,没有处理好农业与工业、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的关系,导致经济发展动能之间缺少互动,经济结构严重失衡。改革开放后,我国及时将优先发展重工业调整为加快发展轻工业,轻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轻重工业之间逐步协调发展。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和基础设施投资加大等带动,1998年以来重化工业获得快速发展,带动整个工业规模突飞猛进,2010年我国制造产出占世界19.8%,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12年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扩张为核心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和绝对量自2012年出现双重下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二是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带动工业生产经营成本逐年上升;三是环境保护压力也不断加大。

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以及劳动力等要素禀赋的变化,我国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新常态有三个主要特征:速度换档、结构调整、动力转换。其中,动力转换是经济新常态的最核心内容,因为动力转换过程中必然会带来速度和结构等方面的调整。新动能(或新旧动能转换)其实就是为解决新常态下的动力转换问题而提出的,只有新动能发展壮大了,才能更快地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才能更好地引领新常态。

3?工业新旧动能转换是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从发展历史看,追赶经济体必然会遭遇发展阶段转换问题,能否顺利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从发展趋势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全球范围内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争夺全球产业发展主导权的必然选择。从国内实践看,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 二我国工业新旧动能转换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1基本内涵新动能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形成的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新旧动能转换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经济社会等领域广泛深入渗透,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起引领或主导作用的动力发生转换的经济过程。新旧动能转换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是转型升级的过程;是依托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实际,以新经济为引领,以新兴产业为抓手,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过程。

具体到工业领域,工业新动能是能够引领和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和提质增效的新动能,既有来自新兴产业创造的新动能,也有来自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释放的新动能。工业新旧动能转换实质就是通过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不断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和制造业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向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优质制造转型,不断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实现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历史过程。专栏1 国家主要领导人对新经济新动能等的论述

中国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总的是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努力破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消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2013年10月7日,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

我们要不断发掘经济增长新动力。……我们要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锐意改革,激励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不断寻求新增长点和驱动力。——2014年11月9日,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演讲指出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依靠创新,不断增加创新含量,把我国产业提升到中高端。——2016年4月26日,总书记在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同科技人员交谈时强调

我们对新经济要重新认识、高度重视。新经济不仅仅解放了老的生产力,更主要是创造了新的生产力。中国经济要“爬坡过坎”,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新兴增长点,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行稳致远。——2013年10月31日,李克强总理在北京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时指出 ……我们当前正处于新旧动能转化“拐点”,只要让“新经济”壮大起来,把“新动能”培育起来,中国经济就不仅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是“柳暗花明又万村”。——2016年2月24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

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过程,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我们说要发展“新经济”是要培育新动能,促进中国经济转型。“新经济”的覆盖面和内涵是很广泛的,它涉及

一、

二、三产业,不仅仅是指三产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也包括工业制造当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到一产当中像有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农村

一、

二、三产融合发展等等。而且,发展“新经济”,小微企业可以大有作为,大企业可以有更大作为。——2016年3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指出

新动能呈快速增长态势,尽管目前在规模上还难以和传统的动能等量齐观,但它在保障就业、增加收入、促进转型升级方面,乃至在推动发展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假以时日,异军突起的新动能必将撑起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天地。——2016年6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

……新动能向传统产业加速渗透,使许多企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展现出新的活力。中国经济新动能呈现出增量崛起、存量激活、质量提升的态势,对经济增长、转型升级、增加就业的支撑作用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虽然目前新动能在规模上还难以与传统动能等量齐观,但假以时日,必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挑起大梁。——2016年9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六届中加经贸合作论坛上表示

要切实加快新旧动能平稳接续,协同发力,促进覆盖一二三产业的实体经济蓬勃发展。……新动能与传统动能不可分割。“新动能与传统动能是不可分割的!新经济、新动能不仅催生了新技术、新业态,也在推动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焕发生机。——2017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

要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人力人才资源为支撑,加快创新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发展新动能,一是必须坚持“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既要培育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也要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老树发新枝”,促进社会生产力整体跃升。二是要推动有效投资和消费升级互促共进,把国内巨大市场需求作为“导航灯”,大力补上短板,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实现更高水平上供需结构的匹配和优化。三是不仅立足国内市场,也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积极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拓展发展空间。——2017年4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发展新动能”座谈会上强调2主要特征

1.工业新动能具有时代性。新动能与新工业革命密不可分,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会产生新的技术,形成新的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动能。因此,新动能是一个动态演进的概念。当前正在进行的工业新旧动能转换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使企业的商业模式、生产模式、管理模式和组织模式等发生全面变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工业新动能具有地域性。新动能是能够引领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阶段不同,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也因地而异。工业新旧动能转换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阶段,既要避免不切实际地过早“去工业化”,导致经济“脱实向虚”;也要避免盲目跟风、一拥而上地发展“新兴产业”,造成高端产业低端化和产能过剩。

3.工业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长期性。新旧动能转换实质是发展方式转变,由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式发展转为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式发展、由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首先需要有足够的创新要素储备,其次需要加快体制机制等领域的深层次改革来提高创新要素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此外还需要有畅通的融合渠道来加速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改造。因此,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步步为营,稳步推进。 3概念辨析

1.新经济与新动能。新经济孕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就是培育壮大新动能。现阶段我国的新经济主要是指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来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由于新经济具有高渗透性、高融合性、高成长性等特征,在创造新动能的同时,也加速改造传统经济,使传统经济焕发新的活力。因此,新经济与新动能是一脉相承的,发展新经济是培育新动能、引领新常态的必然选择。要营造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环境,让人才、技术、资金、创意、信息等能够自由充分地聚集到新经济领域,不断壮大新动能。

2.新兴产业与新动能。新兴产业是新动能的主要载体和主导力量,但要保证新旧动能平稳接续不能单纯依靠新兴产业,还必须重视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聚焦新兴产业能够创造新动能,但这些新兴产业多是“无中生有”,很长一段时期内其规模都难以和传统产业等量齐观;还必须重视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改造,促进“有中生新”,释放新动能。这样通过“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才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3.新增长点与新动能。新增长点是我们在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过程中的主要着力点,是支撑经济的高成长性领域。如,新能源汽车近年来实现“爆炸式”增长,引领汽车行业发展方向,是汽车行业的新增长点,使汽车行业孕育产生巨大的新动能。又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新经济蓬勃发展,引领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等释放新动能。此外,还有共享单车、网络零售、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形成新增长点,带来新动能……

专栏2 专家对新经济新动能等的解读

刘世锦(2016)认为:通常意义上的新动力,是指那些新成长起来的增长领域,亦可称之为“新经济”。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一是新成长产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与居民消费水平升级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制造业中的新技术产业等;二是产业转型升级,如机器替代人工、绿色发展等;三是创新而产生的新增长点,如网购等“互联网 ”所带动的相关行业。此外,还包括“老经济”加新机制。

李君(2016)认为所有创新活动都必须以培育新动能为核心,而新动能的来源,不仅仅是指新技术、新产业,也包括传统技术和传统产业。“新经济”概念在实践上是一个寻求新动能的尝试,而在理论上是一个探索新增长模式合理性的过程,因此,它刻画出的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尝试突破的历史路径,这是一个实践探索和理论尝试同时并举的过程。 李伟(2017)认为:培育新动能,有助于保持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然而,稳住增速,并不是培育新动能的唯一目的。培育新动能,还应有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和风险的化解。换句话说,我们对所培育的新动能,不仅要有“量”的要求,更要有“质”的要求,应从发展所处阶段、经济结构和政府监管能力等多维度认识新动能。倘若如此,就会发现,经济运行中的有些所谓“新现象”并非都是我们所需要的“新动能”。我们所培育的新动能,一定要有质量要求。这种新动能不仅应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应成为优化经济结构和化解各类风险的动力。 4转换表现

1.从供给侧看,工业新旧动能转换表现为:经济增长动能由要素规模和投资驱动转换为要素质量和创新驱动。一是“人口红利”逐渐转变为“人才红利”。“十三五”时期,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从10.23年提高到10.8年。随着教育年限的增加,劳动者素质将逐步提升。二是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大幅增加,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从创新投入看,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企业占19.2%,R&D经费投入强度为0.90%,比2004年分别提高13个和0.34个百分点。从创新产出看,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为13.6%,比2004年提高2.1个百分点;有效发明专利57.4万件,是2004年的18.9倍。

2.从需求角度看,工业新旧动能转换表现为:经济增长动能由单一的投资驱动转换为消费和出口与投资联合驱动。一是消费品制造业前景看好。“互联网+”重塑产业链,催生新的消费需求;“宽带中国”战略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意愿。2017年1-5月网上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2.5%,比全社会商品零售额高22.2个百分点,新业态带动消费品制造业快速发展。二是工业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2016年我国企业对国外制造业投资310.6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额18.3%,比重较2015年提高6.2个百分点。随着“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实施,我国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装备企业将大规模高水平地走出去寻求国际产能合作。

3.从产业角度看,工业新旧动能转换表现为:经济增长动能由传统的高耗能行业和采矿业支撑转换为由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支撑。一是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具有高增长性。2013-2016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9.4%和11.3%,领先规模以上工业1.9个和3.8个百分点。二是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能力增强。2016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32.9%和12.4%,比2012年分别提高4.7个和3个百分点,支撑力度明显增强。

4.从区域角度看,工业新旧动能转换表现为:经济增长动能由东部地区一枝独秀转换为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协同发展驱动。一是地区间工业规模的差距明显缩小。2015年全国31个省(市、区)工业增加值的离散系数为0.86,远低于2005年的峰值0.98,地区间工业发展更趋均衡。二是中西部地区工业支撑作用增强。2015年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为40.2%,比2003年的历史低点提高9.5个百分点。三是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明显。2011年以来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有助于形成新的增长极。 5转换模式

工业新旧动能转换,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通过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其引领辐射所创造的新动能,二是通过运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等工具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所释放的新动能。

1.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伴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新兴产业主要是指随着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产业部门。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由于技术突破而涌现的新兴产业等多数仍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创新期和增长期,成长性好、带动性强,是工业新动能的主要载体和主导力量。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主要指劳动密集型、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典型的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家电等,经历过繁荣发展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衰退期的产业。但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向这些传统产业渗透,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等趋势愈演愈烈,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等等也应运而生,传统产业重新焕发勃勃生机,释放巨大新动能。现阶段,通过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提高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通过深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制造业和互联网+等深度融合,来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产业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在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使传统产业迈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增长,是我国工业新动能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三我国工业新旧动能发展现状 1新动能培育壮大情况

1.新经济新经济与新动能密不可分,新经济的发展情况能够较为充分地体现新动能的培育情况。虽然目前尚没有国家层面的新经济统计数据,但是部分省市关于新经济的统计已走在前列,为了解我国新经济发展情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据统计,深圳市新经济逐渐成为重要支柱。2017年一季度深圳市新兴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未来产业)实现增加值1853.88亿元(已剔除行业间交叉重复),同比增长12.8%,占GDP比重达到40.4%;新业态(主要是房屋租赁业、供应链企业和新增企业)中195家供应链企业创造增加值占GDP的0.8%;新模式(主要是商业综合体及大个体)创造增加值占GDP的2.5%。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加值936.39亿元,文化创意505.32亿元,互联网260.91亿元,节能环保133.13亿元,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119.52亿元,新能源118.64亿元……这些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增速都远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

2.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因此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等。目前,国家统计局开始按季度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2017年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3.5个百分点。但是由于没有较长的历史数据去对比分析,也缺少细分行业的数据,很难及时准确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因此,我们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八大领域与国民经济行业的大类行业进行比对,发现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都能体现在以下12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因此,本文仅以这12个工业大类行业来近似刻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虽不够精确,但对于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判断未来趋势还是很有益的。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部分工业大类行业的生产来看(表1):2017年1-5月,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速都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且增速较去年全年有明显提高;医药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继续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保持中低速增长。这体现出虽然战略性新兴行业整体增长较快,但行业内部分化非常明显。

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部分工业大类行业的投资来看(表2):2017年1-5月,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去年明显提升超过10个百分点;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扭转去年的负增长,保持低速增速;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速较去年有所提高;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超过5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今年以来持续负增长,增速较去年大幅回落超过10个百分点。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部分工业大类行业的利润来看(表3):2017年1-5月,仪器仪表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利润增速较去年大幅提高超过15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利润增速较去年回落超过5个百分点。

综合看:2017年1-5月,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的生产、投资、利润增速都较去年全年有不同程度提升;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投资、利润都出现负增长,且增速较去年全年大幅下滑,但增加值增速仍有所回升;汽车制造业的投资增速较去年全年明显回升,但生产、利润增速出现回落。 3.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技术含量高、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部位,是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产业支撑。2017年1-4月,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近1/3,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增长,在不断优化工业内部结构的同时也为工业平稳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从大类行业的生产看(表4):2017年1-5月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增速都在10%以上,只有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增速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从投资看(表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远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且投资增速较去年全年有明显提高;通用设备制造业投资扭转去年的负增长,但增速仍然很低。从利润看(表6),仪器仪表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利润增速远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平均增速,且利润增速较去年全年有明显提高;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利润增速较低且较去年全年有所回落。

4.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利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当代尖端技术来生产高技术产品,研发人员和经费投入都比较高。我国高技术产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六大类。由于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具有很强的渗透性,是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产业支撑。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高出规上工业的幅度逐年提高。2017年1-4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4个百分点。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技术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支撑能力不断提高。5.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在2013年超过二产,在2015年超过50%,产业结构的重大转折意味着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我国工业要逐步向服务业制造转型。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属于服务业,但与工业生产密不可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

2015年4月,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5)》,但目前尚没有发布国家层面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数据。上海市在2013年就确定了《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与代码》,有较好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数据积累。2014年,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09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8.6%,占比首次超过工业,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60%。根据上海市关于《振兴实体经济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2017年工作安排》,预计2017年上海市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将达到65%左右。 2 传统动能改造提升情况

1.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智能制造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抓手。为更好地推进和推广智能制造,2015年3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开展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通知》,并下发了《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2015年9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全国第一批共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涉及38个行业、21个地区。2016年6月28日,公布全国第二批63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覆盖45个行业、25个地区,涉及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5种智能制造新模式。据初步摸底,试点示范项目智能化改造前后对比,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2.9%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8%、运营成本降低19.3%、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6.3%;对于能源利用关注度较高行业的项目,其能源利用率平均提高11.3%。

2.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是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方式。根据工信部的统计,2016年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达到61.8%,重点骨干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54%;有33.5%的企业使用云服务,47%的大企业搭建并运营协同创新平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7年1-4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5753亿元,同比增长13.1%;实现利润总额1858亿元,同比增长10.3%。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使传统产业释放新动能。去产能方面,截至2017年5月中旬,全国共退出钢铁产能3170万吨,完成年度任务的63.4%;共退出煤炭产能6897万吨,完成年度任务的46%。随着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的不断推进,企业效益出现明显改善。2017年1-4月,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89.2%和141.5%,增速较去年同期显著提高。去库存方面,2017年1-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10.4%,增速低于同期主营业务收入3.1个百分点;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4.4天,比上年减少0.7天。去杠杆方面,2017年1-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2%,较去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降成本方面,2017年1-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51元,较去年同期下降0.15元。补短板方面,2017年1-4月,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7.9%,高出制造业投资高3个百分点;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44.2%,较去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

四推进我国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几点建议

一是部门协同。要紧密联合工信、发改、科技、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税、交运、工商、商务、金融、统计等部门,通过部门协同来创新管理优化服务,为加快工业新旧动能转换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供需协同。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实施“三品”战略,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推动工业品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通过供需协同,坚定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方向。三是地区协同。继续贯彻落实“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大力推进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四大板块良性互动,通过地区协同培育新的增长极,为工业新动能培育和工业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四是产业协同。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运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产业协同促进新旧产业融合,为工业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五是企业协同。深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的应用,整合ERP、EHR和OA等信息系统形成企业内部协同办公平台,同时扩展CRM、SCM等销售服务系统并与内部ERP等系统交互,实现外部产业链协同,通过企业内外部协同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为工业新旧动能转换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5篇:研究生导师评语

研究生导师评语大全

【导师评语一】

该生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学习党中央的政策路线。在学习方面,根据自身研究方向认真研读了课内外有关书籍,查阅专业文献,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顺利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在生活中为人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乐于助人。希望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继续保持并发扬优良作风,取得更大的成绩。

【导师评语二】

xx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刻牢记担负的社会责任,政治立场坚定。在专业课程学习上,认真学习了软件工程的核心课程,所选课程全部达到国家要求。在科研实践中,广泛阅读有关博士、硕士论文和大量的外文文献,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强,参与了导师多项课题的研究。在学习之余,该生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曾代表学院参加了武汉大学足球赛并获得第一名的成绩,平时也经常和同学一起参加课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身心,还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胡光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望该生继续保持并发扬严谨治学的作风,兢兢业业,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导师评语三】

该生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毕业之际,回顾三年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做总结如下: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他根据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打下扎实的科研基础;在读期间她还研修了很多其他课程,开阔了视野,对整个研究领域的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英语学习方面,其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在做硕士论文期间,其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和查阅学术资料,大大提升了其教学水平。同时她还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参与了导师的多项课题,使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参加了多次省级以上论文学术交流,口才与演讲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

在平时生活中,她为人处世和善、乐于助人,并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在思想上她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主动和党组织靠拢。

其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学习以及工作都是优秀出色的,并得到了多项荣誉证书。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其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希望其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将继续保持并发扬严谨治学的作风,兢兢业业,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导师评语四】

该学生在攻读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异,掌握了仪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中积极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工作,能够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和关键技术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了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具备从事电子科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能力。

该生在论文研究工作中,查阅和分析了相控阵天线测试诊断领域国内外最新的学术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论文撰写中所引用的资料真实可靠、研究方法正确、所得数据详实、写作规范符合要求、文章结构逻辑性强,达到了学位论文的要求。

该生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能够熟练阅读相关专业外文文献,具备较好的英语写作和会话能力。

【导师评语五】

该研究生在**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能够充分利用自己"敏于思考,勤于创新"的专长,刻苦钻研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特别是在认知发展领域积极探索。在独立研究的基础上注重合作,具备较高的团队协作能力。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

注重心理咨询理论与心理咨询实践相结合,比较出色地承担了校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工作,有比较丰富的心理临床工作经验。

该研究生的英语已顺利通过CET-6,并在GRE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在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对外学术交流中表现出色。

硕士研究生xx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英语应用能力,业务水平较高。鉴于其个性特点与学术专长,该研究生非常适合在高校从事心理学研究及学校心理咨询工作。

第6篇:硕士研究生导师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化学是现代科学体系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其应用也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发展支撑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引领了科学与技术进步,架起了生命科学的桥梁,推动了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目前,化学还在能源、环境、制药、信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学科世界排名连续3年进前1%,学校每年发表的高水平论文中近一半来自于化学学科。化学学科现有专任教师52人,其中中组部“千人计划”两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6人,北京市科技新星4人。

化学专业依托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理学),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理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硕士点(工学),化学工程硕士点(工学)。现有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功能分子与晶态材料科学与应用”等实验室。另外,还有材料化学、环境化学、药物合成化学、能源化学、发光材料、计算化学等研究与开发平台。实验室总面积约2500m2,各种仪器设备总值近3500余万元。

1979年化学学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在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研发能力的培养。学生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除到国外和国内读博进一步深造外,学生毕业时通常到外资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事业单位工作,涉及的行业包括化学和化工领域、材料领域、环保领域、制药行业、以及行政管理单位等。就业率达到100%。

研究生招生的具体情况请见我校研究生院网站:http://gs.ustb.edu.cn。

热烈欢迎热爱化学、充满理想的年轻学子报考我系的研究生!

第 1页

共 7 页

导师研究方向简介

以下导师均在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专业学位)招生。有关导师的详细资料请见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网站http://huasheng.ustb.edu.cn/。咨询请发邮件至huaxuexi@ustb.edu.cn,或直接和导师联系。

边永忠(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yzbian@sas.ustb.edu.cn。

主要研究方向:卟啉酞菁类化合物、富勒烯及纳米碳管的配位化学和超分子化学,以及这些大型共轭体系在功能分子材料及器件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常志东(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zdchang@ustb.edu.cn。

主要研究方向:(1) 微乳相形成机理与性质;(2) 基于界面现象(气液,液液,液固)的分离工艺、工程研究;(3) 绿色表面活性剂合成化学与工艺。

共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分别获国家教委、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研制的“红外高温节能涂料”被国家科委、计委和经贸委批准为优秀节能科技成果和国家级重点推广项目,现已产业化,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陈飞武(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chenfeiwu@ustb.edu.cn。

主要从事计算化学,理论化学方法和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及其在原子和分子体系中的应用。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开壳层的微扰理论,多参考态微扰理论,多参考态相互作用计算,约化密度矩阵理论,以及溶剂效应,化学反应以及反应活性预测等方面。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以及北京科技大学422人才基金等项目多项。

弓爱君(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gongaijun@sas.ustb.edu.cn。

主要研究方向:(1)生物农药方向。包括标准品制备、发酵新工艺、新剂型、蛋白修饰、菌种诱变、

第 2页

共 7 页

分析检测等研究工作;(2) 微生物腐蚀与防腐方向。包括腐蚀微生物的检测、腐蚀机理、防腐微生物筛选、基因工程及防腐机理研究;(3) 微囊藻毒素标准品制备。采用化学技术从微囊藻中提取藻毒素,并制备成纯品和标准品,研究藻毒素的分析方法和水体分布规律。

主要科研项目:国家科技平台项目,《苏云金杆菌HD-1伴孢晶体标准品制备研究》;北京市项目,《苏云金芽孢杆菌易粉碎固态培养基的工业化实施》;北京市项目,《妫水湖理化生指标全面分析》;国家科技平台项目,《土壤中易腐蚀微生物对典型材料的腐蚀规律及机理研究》。

李文军(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wjli@sas.ustb.edu.cn。

主要研究方向:(1)纳米TiO2和纳米钒酸盐等光催化材料的研究;(2)绿色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应用;(3)稳定同位素的研究;(4)红外高温节能涂料。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合作项目共二十余项,发表科研论文六十余篇,获得专利十余项,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姜建壮(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E-mail:jianzhuang@ustb.edu.cn。 主要研究方向:光电功能分子的设计、合成与制备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刘杰民(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电话:010-62333751。电子信箱:liujm@ustb.edu.cn 主要研究方向:(1)异味污染与控制技术;(2)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

主要从事环境分析化学领域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1项,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2项,参加国家863重点项目、重大专项和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各1项,厂协课题多项。

袁文霞(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wxyuan@ustb.edu.cn。

主要研究方向:(1)石墨烯先进材料合成与性能。石墨烯是2004年底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的一种新的碳元素结构形态,它的问世立刻掀起了全世界的研究热潮。本研究方向致力于探索新的化学合成方法,合成高质量高性能的石墨烯以及石墨烯基复合材料。(2)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与CO2转化耦合研究。绿色能源是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方向针对太阳能-化学能转化的前沿科学问题,以发展新型的光催化材料和光催化反应体系揭示光催化剂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3)新型Fe基超导体结构性能研究。新型Fe基层状化合物是2008年由日本科学家发现的、继铜氧化合物之后的第二大高温超导家族。本方向以探索无砷新型Fe基超导体为对象,系统研究化合物的成相规律、结构特征以及超导性质等物性。

第 3页

共 7 页

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

杨运旭(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电话: 13488862605,E-mail:yxyang63@yahoo.com.cn。

主要研究方向:(1)手性分子的有机合成化学研究。寻找建立新的仿酶催化体系,开展仿酶催化不对称合成。对具有极大市场潜力的手性功能分子材料,生理活性物质或天然产物进行新合成方法研究。以新反应、新试剂,新方法,开展手性抗病毒抗感染类药物、胃动力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的工艺合成及工艺改造。(2)有机超分子化学研究。以超分子化学理论为指导,开展分子识别研究。合成特异性主体化合物,开发小分子荧光识别探针。

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以及企业相关委托研发课题。

范慧俐(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教授。E-mail:fanhl@sas.ustb.edu.cn。

主要研究方向:(1)阻尼减震聚合物乳液研究;(2)有机光电材料研究;(3)聚合物基吸波材料研究;(4)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合成及应用研究。

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科工委项目及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

李建强(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教授。E-mail:lijq@sas.ustb.edu.cn;ljqustb@163.com。

研究方向为:(1)光谱分析,复杂物质分析;(2)电子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基础研究;(3)铋系超导前驱粉制备过程中有关机理研究。

主要从事分析化学、复杂物质分析、环境污染物的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长期从事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及分光光度分析的教学工作和光谱分析、复杂物质分析及环境污染物的回收处理的研究工作。着重在对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厂协项目多项。

曹艳秋(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副教授。 电子邮箱 :yqcaohx@ustb.edu.cn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体系中目标组分的分离、富集及分析制备。

研究概况:主要开展环境样品及食品安全方面微痕量组分的分离分析,如天然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分析,参与牛奶中三聚氰胺分析标准的建立(《原料乳中三聚氰胺快速检测 液相色谱法》,GB/T 22400—2008),目前课题是从天然蓝藻中分离富集微囊藻毒素的研究。

第 4页

共 7 页

参与国家科技平台项目多项。

叶亚平(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教授。E-mail:yypfree@sas.ustb.edu.cn。 主要研究方向:(1)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包括介孔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纳米颗粒的制备及纳米结构的组装和应用;(2)环境污染的治理与资源化生态恢复:包括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治理及相关设备开发研究;(3)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 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李新学(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教授,E-mail:xinxueli@ustb.edu.cn。

1969年生,山东菏泽人,1991年获东北石油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浙江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后到北京科技大学工作。致力于油田化学品合成、气体净化技术等应用性课题的研究,近年承担课题5项,总经费16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和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

王明文(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副教授。电话:010-62333871,电子信箱:mwwang@ustb.edu.cn。

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主要研究方向:纳米发光材料、长余辉材料。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

刘世香(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副教授。电话:010-62333871,电子信箱:lsx6408@ustb.edu.cn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现主要从事无机功能材料研究,以新型发光及显示材料(advanced luminescence and display material)为主,如三基色发光材料、长余辉发光材料、LED发光材料、发光低温共烧陶瓷材料等,主要应用于各类照明设施及显示器材。

近年来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 项。

车平(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副教授,系副主任。E-mail: cheping@ustb.edu.cn。

获吉林大学硕士学位,中科院博士学位,北航材料学院博士后出站。从事无机功能材料的结构分析和特性研究工作。现主要从事功能材料的晶体生长、结构分析及光、电、磁、热特性研究。

研究方向:

1、新型航空发动机热障涂层材料;

2、稀磁半导体;

3、光催化材料。

肖军平(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第 5页

共 7 页

副教授,E-mail:xiao1229@163.com。 主要研究方向:有机合成。

研究概况:长期从事有机合成研究,参与过有机光致变色材料合成(国家973研究项目)研究,主要从事石油开采用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研究

王碧燕(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副教授,E-mail:bywang@ustb.edu.cn。 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锂电池和电容器。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

李旭琴(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副教授,理学博士,E-mail:lixuqin@ustb.edu.cn 研究方向:(1)药物合成化学:包括抗肿瘤药物二氢丹参酮、金圣草黄素,肿瘤多药耐药抑制剂tariquidar的化学合成;(2)有机反应新方法:金属催化的有机反应新方法研究。

目前主持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子课题1项,完成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1项。

邓金侠(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副教授,理学博士,E-mail:jxdeng@ustb.edu.cn。

研究方向:1. 负热膨胀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2. 复合钙钛矿微波介质瓷的制备及相结构研究; 3. 新型功能材料制备过程物理化学。4.复合钙钛矿氧化物的制备及电性能研究(铁电、介电、电化学阻抗等)。

闫红亮(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副教授,E-mail:hongliangyan03@tsinghua.org.cn。

纳米科技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为基础与应用科学,如物理、化学、材料、光电、生物和医药等,带来重大影响。本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欢迎有志于此的同学加入本实验室,硕士研究工作将引领您进入前景广阔的纳米世界。

孙长艳(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副教授。E-mail:cysun@gmail.com 主要研究方向:(1)稀土配合物的自组装与发光性质研究;(2)金属-有机微孔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吸附性质研究。

柴成文(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第 6页

共 7 页

高级工程师。E-mail: chai@ustb.edu.cn。

研究方向:(1)精细化学品合成与应用:高效缓蚀剂,绿色环保缓蚀剂的合成、应用技术和缓蚀机理研究,利用新型缓蚀剂解决苛刻条件下油气田的各类腐蚀问题。研究开发新型、环保增塑剂,改善现有增塑剂的合成技术和路线,降低生产成本;(2)应用电化学:本研究方向包括应用电化学基本理论和技术及其在油气田开发领域的应用,主要有油气田模拟条件下材料腐蚀与缓蚀机理、电化学处理含油污水方法及机理研究等。

周花蕾(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副教授,工学博士。E-mail:hlzhou05@yahoo.com.cn。

主要从事无机化合物、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主要负责的研究项目有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用于CO2/CH4气体变压分离的碳分子筛的制备研究”,以及与药厂合作的“高效药物脱色用活性炭的制备研究”, “新型钙系脱硫剂的物化特性研究”等;参与的研究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高剪切条件下泡沫生成和稳定性的机理与调控”等。

路丽英(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副教授,理学博士,E-mail:luly@ustb.edu.cn。

吉林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 获学士学位,1994.9-1997.6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析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9-2011.1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 获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磁性纳米材料。

原小涛(化学系,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

副教授

E-mail:yuanxt@ustb.edu.cn 2008.6 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 获工学博士学位;2001.9-2004.4 北京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智能小分子凝胶的研究及应用;含能化合物的制备与评价;新型功能材料的制备与研究 科研项目:省部级军工项目1项; 航天部专项课题1项;厂协课题等。

第 7页

共 7 页

上一篇:复旦大学什么专业最好下一篇:传统文化第三次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