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的职业防护分析

2023-0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护士的职业防护分析

临床护士职业防护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职业伤害现状和防护情况,完善护士职业防护教育,减少其职业伤害的发生。方法 对2009~2010年5所医院300名不同层次的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护士最常见的职业伤害是锐器损伤,护士最易忽视的基本防护措施依次为洗手、戴手套和戴口罩。结论 继续加强临床护士职业防护的教育和指导,并完善职业伤害的防护机制,养成良好的自我防护习惯,降低职业伤害的发生。

【关键词】 临床护士; 职业伤害; 职业防护; 调查分析

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如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心理社会性危害等),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在我国,护士的职业危害、防护问题仍力度不够。下面是对乌鲁木齐市5所医院2009~2010年临床护士职业危害及职业防护的调查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5所医院的300名临床护士,其中三甲医院2所,护士100人;二甲医院3所,护士200人。均为女性,年龄21~50岁,平均31岁。工龄3~30年,平均15年。中专学历98人,占32.7%;大专学历142人,占47.3% 本科学历60人,占20%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由参与问卷设计的5名不同医院的护士完成,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300名临床护士的职业暴露情况、防护知识和行为进行自愿接受答卷的调查方法。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300份,有效回收率100%。调查内容包括学历层次、工作中的各种防护措施、针刺伤情况以及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录入计算机,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各种防护措施的实施 对不同学历层次的护士戴手套、戴口罩、洗手等防护措施及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进行了分析,见表1。

表1 护士日常防护情况[n,n(%)]

作者单位:83009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李清华,韩杰);新疆医科大学第三附属肿瘤医院(史爱玲);乌鲁木齐市红十字急救中心(李莉);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医院(王燕)

通讯作者:李清华

2.2 职业危害的常见主要类型 见表2。

2.3 护士掌握和应用护理防护知识技能的情况 见表3。

2.4 统计学分析

2.4.1 护士日常防护情况 手上有伤口时戴防护手套的情况按学历层次比较,P<0.01;接触化疗药物戴防护口罩、手套的情况按学历层次比较,P<0.01;护理操作后每次都洗手的情况按学历层次比较,P<0.01;更换床上用物时戴口罩的情况按学历层次比较,P<0.05;接种乙肝疫苗情况的情况按

表2 护士常见主要的职业伤害类型(n,%)

表3 护士掌握和应用护理防护知识技能的情况(n300)

学历层次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各种防护行为中,本科学历的护士防护意识均低于中专和大专生;仅在对血液传播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上优于其他学历层次的护士。

2.4.2 针刺伤情况 300名临床护士有237人被医用针头伤害、安瓿割伤及其他锐器损伤过,发生率为79.0%;有199人次是被污染针头、刀片或其他锐器损伤,占刺伤人数的66.3%。每次都将针头帽回套污染针头108人,占36.0%,经常回套者37人,占12.3%,偶尔回套者43人,占14.3%,不回套者112人,占37.4%。

2.4.3 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您认为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梅毒哪些是经由血液传播的疾病”的问题的回答中,全部答对者只有53人,占17.7%。其中中专11人,占11.2%;大专9人,占6.3%;本科20人,占33.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科生对相关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大专生和中专生。

3 讨论

3.1 职业防护知识缺乏,医院管理层防护意识淡薄 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对普遍性预防的原则了解不够。调查表明,国内护士学校普遍未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也没有相应教材【sup】[1]【/sup】。陶新学等【sup】[2]【/sup】调查显示,只有28.5%的临床护理人员得到相关的培训,有97.5%的临床护理人员认为自己有必要参加相关的培训。徐辉等【sup】[3]【/sup】调查26所护士学院校发现,98.6%护士上岗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针刺伤的防护培训教育。护理人员在被针刺伤的当时,约86%的人采取一般的消毒措施(碘酒加酒精),能较规范处理的仅占4%左右,有0.33%的护士未做任何处理【sup】[4]【/sup】;毛秀英等【sup】[5]【/sup】调查临床护士针刺伤后向上级汇报的仅为10.2%;调查报道显示【sup】[6]【/sup】,40.36%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因没有使用防护用品所致。护士防护知识的缺乏是影响护士防护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

3.2 从以上调查分析结果不难看出,护士只要平时养成严格按章操作的好习惯就会防患于未然。笔者认为养成好习惯,应做好以下几点。

3.2.1 护士要知晓本职业潜在的危险因素,增强章法观念和按规定操作的自觉性。其次,护士要熟知安全防护知识和规范操作要领,养成按章操作的习惯。第三,根据职业特点,护理部和科里要制订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勤督促、勤检查、勤总结,努力营造一切都按规范操作的良好氛围。第四,对每年新补充的护士,科内要安排专人负责,认真做好传帮带教工作,从工作的一点一滴做起,培养他们良好的工作作风。第五,护理部要定期开展群众性的职业防范知识竞赛和规范操作比赛等活动,着力提高护理从业人员职业防护能力,建立健全防护管理制度。

3.2.2 医院管理层的重视和科学规范管理是减轻职业危害的基础。目前对医务工作者进行教育被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上岗前必须对护士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等岗前培训,强调“不怕脏,不怕累”理念在今天已过时;工作后护士应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强化安全防护意识。管理上要加强督察力度,积极改善护士工作条件,合理配置人力,减少非必要的侵入性操作。

各相关科室要建立健全有科室特色和针对性的防护制度,不能片面地为了节约科室成本,透支护士的健康。

参 考 文 献

[1] 徐辉,毛秀英,盖小荣,等.针刺伤防护教育的效果评价.护理研究,2003,17(9):1039-1040.

[2] 陶新学,章晓云.临床护士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调查.护理研究,2005,19(5):857-858.

[3] 徐辉,毛秀英,盖小荣.毕业实习护生针头刺伤的受伤环节探讨: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现代护理,2003,9(8):637-638.

[4] 任小英,邓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58-260.

[5] 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6] 程雯,唐敏霞.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能力调查.现代实用医学,2006,18(7):511-512.

(收稿日期:2011-02-25)

(本文编辑:王春芸)

作者:李清华 韩杰 史爱玲 李莉 王燕

第2篇:临床护士职业风险来源分析及防护措施

【摘要】目的:研究临床工作中护士的风险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教育提高自我防护能力,降低风险。方法:使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根据问卷结果比较护士认识职业危害及了解自我防护的情况。结果:本院护士认知职业危害及防范意识均有待提高,职业防护知识的掌握还有欠缺。结论:应对护士自身情况加强教育培训,调高防护意识,减少职业危害。

【关键词】护士;职业风险;防护

在我国,乙肝的发生率逐年增加,据统计,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人数高达1.4 亿;SARS 期间,护理人员感染概率是普通居民的38倍[1]。由于医院及护理自身职业的特殊,护士每天会接触到各种被污染的分泌物,职业暴露危险远远高于其他职业。研究表明,1981 ~ 1993美国的艾滋病患者中,死亡人数高达20万,医护工作者占6% ,护士占其中的64%,表明护士职业暴露危险极大[2]。近年来,护理纠纷也大大增加,主要是由于患者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由于上述原因,针对护士的职业危害的解决已刻不容缓。本院为了解临床工作中护士的风险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各科室护士80名,科室包括:内科、外科、儿科、ICU、急诊科、感染科。其中,工作时间:21 名小于5 年,34名5~ 10 年,25 名大于10 年;学历:55名中专,22 名大专,3名本科。

1.2 方法 使用自制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护理人员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婚姻状况、有无子女、教育程度、工作科室、工作年限、职业危害经验等。(2)自我防范行为量表,包括有从不、很少、有时、经常,越经常表明防护措施越到位。(3)职业危害认知量表,共13 题,1 分/题,答错/不答为0 分,职业危害认知越高得分越高。(4)护理知识掌握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百分比描述统计数据。

2 结果

2.1 护士自我防范情况,见表1 。

表1 护士自我防范情况

2.2 护士职业危害认识情况,见表2。

表2 护士职业危害认识情况

2.3 护士护理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见表3。

表3 护士护理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3 讨论

护士的职业天职为人类健康服务,主要工作內容为促进和维护患者健康,但与此同时,护士工作中易出现职业暴露,有较多的不安全因素。护理工作中,职业安全为重要问题,应加强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鼓励标准化操作,减少针刺。上岗前应进行实践教学,提高防范意识; 若工作有潜在危险,应训练后工作。研究表明,很多护理人员不能正确认识职业危险,还需要不断进行相关培训,并加强医疗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3]。应加强护理人员对传播途径的培训,减轻心理压力,避免因认知错误和过分恐惧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

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根据标准进行,遵守隔离消毒制度,每次接触患者后为防止交叉感染,做到认真洗手;为防止针刺,应完全熟悉各种锐器的使用,加强基础训练,减少因自身问题产生损伤或者感染[4]。注意护具的使用,戴口罩操作,戴手套配化疗药及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应注重防护,创造良好环境,做好各项防护措施,尽量避免职业危害。

在法律方面,使用各种措施有效的防范护理工作中的隐患,避免护理失职。护理人员应认真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及法律法规,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护理文件应认真细致的记录。计划免疫所有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暴露报告的制度,进行职业责任保险,保障法律范围内护理人员的权力。

综上所述,应对护士自身情况加强教育培训,调高防护意识,完善防护工具,减少职业危害。

参考文献:

[1]江丽萍,干秀萍,桑海进等.消化科护士的职业风险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J].护理与康复,2014,13(3):262-263.

[2]李晓芳,唐静,时敏秀等.军队三甲综合医院护士职业风险感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4,29(13):7-9.

[3]历春桔.急诊室护士的职业风险与防护[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8):1442-1443.

[4]谢青.新上岗护士职业风险的相关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J].医学信息,2014,(3):313-314.

作者:胡松燕 康晓玲

第3篇:关于医院护士职业防护难点分析及解决办法的探讨

摘要:本文从护士职业防护的危害因素入手,详细的剖析了护士职业防护的难点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护士职业防护;传统护理;弊端;措施;监理要点

长期以来,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同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近年来,人类疾病谱的改变、病毒的变异及各种新型高科技仪器设备的广泛使用等,使得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劳动防护问题也备受关注。

1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不仅危害医护人员的健康,也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柯萨奇病毒、禽流感病毒以及流感和支原体病毒、冠状病毒等。

1.2 化学因素

1.2.1 各种消毒剂、清洁剂、固定剂的应用如甲醛、含氯消毒剂、戊二醛、过氧乙酸等,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粘膜对人体造成伤害,长期接触可引起视力下降、神经系统的损伤及头痛、心悸、失眠等。

1.2.2 各种化疗药物和抗生素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频繁接触各种抗肿瘤药物和抗生素,这些药物在配制过程中挥发入空气内的微粒可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吸收,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危害,可致白细胞(WBC)计数减少、脱发、月经异常、疲劳、皮肤过敏,重者可致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过敏性休克、猝死等。

1.2.3 各种毒性垃圾血压计、体温计、荧光灯等损坏破碎后漏出的水银,占医院卫生材料绝大部分的一次性PVC产品等等,均可造成人体的慢性中毒和其他危害。

1.2.4 各种废气、污染气体医院工作环境复杂,各种废气、污染气体对护士均可构成职业威胁。

1.3 物理因素:锐器与针刺伤是常见的职业伤害因素,不仅是其本身造成的直接伤害,最主要的其是引起许多血液传播性疾病最重要的传染途径。据报道,美国每年有36名医务人员感染HIV,2000名医务人员感染丙型肝炎,400名医务人员感染乙型肝炎。

1.4 社会心理因素:护士长期面对疾病、意外伤害、死亡,忧伤情绪会影响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社会对医护工作者的要求不断提高,公共突发事件以及酗酒、吸毒、医闹等社会问题都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风险性和紧张感。长期的三班倒造成护士心理压力加重,角色及生物钟紊乱。

2 职业防护现状

2.1 管理部门重视不够:目前为止,国家尚未制定有关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管理部门及护士本身的防护观念滞后,对于职业暴露的危险,没有全新的认识,认为只要自己注意就行了,防护意识淡薄,有些缺乏基本的防护经验,很多操作未规范流程,未按要求进行防护(如穿隔离衣裤,戴帽子、口罩、手套、防护目镜等)。

2.2 防护知识缺乏: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中尚无有关的护士职业防护课程,导致护生在校学习时未能充分认识职业防护的重要性,走上岗位无职业防护意识;医院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未能把职业防护列为必讲内容,同时由于护士学习和理解不到位,对防护问题的理解程度不一,对危险因素的理解不到位。

2.3 防护环境及设施不满意:病室布局不合理,通风条件差,消毒设施落后,防护设备滞后,大部分基层医院甚至为了节约开支和成本,根本就不注重防护设备的购入,如临床大量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都没有安全保护装置。

2.4 护理人员编制不够,防护费用短缺: 调查显示,美国人口与护士之比为1000∶8.3,中国人口与护士之比为1000∶1。执行注射任务是护士的主要工作,护士要完成繁重的注射任务,又忽略对自身的保护,长期处于潜在针刺伤的危险之中。一次性物品用后清洗、浸泡及毁形等处理,增加了护士侵入性操作机会,增加了护士的职业感染危险性。

3 现状原因分析

3.1 职业防护教育问题: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中尚无有关护士职业防护课程,造成护生在校学习时未能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毕业时无职业防护意识。学生毕业后,医院对护士的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中,未把职业防护内容列为必须培训的内容。

3.2 职业防护措施落实问题

3.2.1 目前我国护理管理者及医院管理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病防护重视不够,对有关职业损伤的防护宣传教育较少,使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淡薄,防护能力较低。

3.2.2 护士缺编问题严重,护士要完成繁重的注射任务,而忽视了对自身的保护。长期处于潜在针刺伤和一次性物品用后清洗、浸泡及毁形等处理,提高了护士侵入性操作机会,增加了护士的职业感染危险性,但护士自身及管理者对此认识不够。

3.3 防护用具问题:医院没能按规定购进和提供防护用具。由于种种原因,医院很难为护士提供随手可得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锐器物收集器,连起码的防漏、耐刺、密封的锐器收集箱也很难被使用。

3.4 防护费用问题:防止护士职业危害需要的费用,我国目前社会保险体系尚不健全,职业防护培训资金不足,导致防护费用无法落实,更进一步增加了职业感染危险。

4 对策及建议

4.1 重视对护士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对医疗工作者进行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要树立职业防护意识,必须加强职业防护教育,要加强职业防护教育,首先从改变观念入手。建议护理专业教育中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上岗前的护士必须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的岗前专门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工作后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强化安全防护意识,护理管理者应加强督查力度。

4.2 成立职业防护管理委员会:健全职业防护上报制度和上报程序,职业暴露的处理常规,风险评估标准等。医院管理者应充分重视护士的职业防护,积极改善工作条件,合理配置人力,减少非必要的注射治疗,减少护士因工作忙乱而引起的损伤,从而减少护士的职业危害。

4.3 积极开发各类先进、安全、价廉的医疗器材:普及使用可自动回套的针头;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防漏、耐刺、密封的环保型锐器收集箱;推广使用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和真空采血系统。由环保部门成立一次性医疗物品用后处理专门机构。医疗垃圾嚴格分类管理,减少流通污染环节,把护士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作者:朱红平

第4篇:精神科护士职业防护现状与离职原因分析

【摘要】 目的:总结精神科护士执业防护现状与离职原因。方法:对我院71例精神科护士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职业防护现状,并分析其离职原因。结果:精神科护士存在针刺伤史的有51例,遭受过患者攻击的64例,被刺伤后能够正确处理的52例,操作过程中护士的戴手套率为22.53%。理化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为主要的离职原因。结论:医院应重视并加强精神科护士的防护教育,确保处理流程规范化,同时给予必要培训,给予护士心理支持,稳定护士队伍。

【关键词】 精神科;护士;职业防护现状;离职原因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508-01

精神科护士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需要在特殊环境下对患者实行特殊护理,实际操作过程中,护士人员不仅受到来自消毒剂、某些药物或者病毒方面的威胁,而且还有可能遭受患者攻击,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久之萌生离职念头,对护士生活品质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加强精神科护士的职业防护并总结其离职原因,以针对性的采取防护措施至关重要。为进一步分析精神科护士的职业防护现状,我院对71例精神科护士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分析其防护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精神科的护士71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女性,平均年龄为(33.14±8.29)岁,平均工龄为(5.79±3.82)年。纳入标准:均有专门核发的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在精神科的从业工龄为3年以上;不存在意识障碍或精神病史。排除标准:返聘护士或进修护士;年龄在48岁以上。学历:大专及以上护士44例,中专护士27例。所有患者在年龄、工龄、学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所有护士发放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家庭背景、年龄工龄、学历职称、是否婚育、是否遭受过患者攻击、被针刺伤史、针刺伤后处理方法、操作中戴手套率等。同时发放护士离职意愿量表与离职原因调查表,量表共分为6个维度,各维度相加之和为总分,分值越高说明护士离职的意愿越强,对总分进行换算,总均分低于1分表示离职意愿非常低;分值在1~2分之间表明离职意愿相对较低;分值为3~4分表示离职意愿相对较高;分值在4分以上表示离职意愿非常强烈[1]。

1.3 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士职业危害情况:51例(71.83%)有针刺伤史,主要是在对患者注射药物或静脉采血时所伤,64例(90.14%)护士遭受过患者的主动攻击。

2.2 针刺伤后的危害性认识:65例(91.54%)护士知道患者体液、血液或者分泌物中可能存在结核杆菌、乙肝病毒或HIV并极有可能造成自身感染或疾病传播,31例(43.66%)护士认为患者的精神病不具传染性。

2.3 针刺伤后处理流程的认识:52例(73.23%)护士会采取正确的冲洗、挤压并且消毒的方式处理,5例(7.04%)护士未做处理。其中44例护士接受过乙肝疫苗的接种,与患者接触前双手进行消毒的执行率为35.21%(25/71),操作过程中戴手套的执行率为22.53%(16/71)。

2.4 离职意愿分析及原因总结:护士TIQ评分中,总均分为(2.41±1.03)分,离职医院强烈的有40例(56.33%),而离职意愿非常低的仅为5例(7.04%)。 精神科护士离职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针刺伤与患者攻击致伤等理化因素;②工作压力与社会支持等社会心理原因;③病毒感染等生物因素。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①约有43.66%的精神科护士将精神病理解为不具传染性的疾病,因此被针刺伤后认为无所谓,所以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正确处理伤口,然而患者血液或体液中可能存在的HBV等对人体危害巨大,直接威胁护士健康安全。因此医院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精神科护士的工作条件予以改善,同时提供具有保护性的医疗药品。并且应加强精神科护士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树立健康思想与个人防护意识。②本次调查发现,90.14%的护士曾经被患者主动攻击而致伤过,由于某些精神病人表现为冲动、兴奋甚至伤人,护士在工作中可能遭受攻击。此类情况往往难以预测,而根据调查,受到过病人攻击的医护人员一般存在较为明显的抑郁或焦虑倾向,导致护士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甚至对家庭生活造成影响。护士在实际工作中,应在尊重病人人格的基础上,针对患者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密切观察患者动态,若有暴力行为的倾向及时设法预防。③被针刺伤过的护士约占71.83%,我们发现在国外的众多报告中精神科护士亦被针刺伤的人员占绝大多数,一般发生率高达80%以上。医院应全面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及正确处理方法,并建立损伤报告管理机制,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认识。④本研究中护士戴手套率仅为22.53%,据相关资料显示,若一个钢针已经受到血液污染,戴手套的医务人员所接触到的血量相较于未戴手套的人员可减少50%,所以,各项操作中戴手套非常重要。国内外,医院中精神科护士的离职率居高不下,本研究中56.33%的护士存在强烈的离职倾向,此种现象需要医院管理人员高度重视。精神科护士的工作环境具有高压力与高风险,同时还要面对社会群众的不理解和不尊重,医院管理中也对精神科的护理工作缺乏重视,医护之间差距明显,导致护士出现失落感,做出离职行为[2]。管理者应注重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其正确释放压力,树立健康的心理状态与工作态度,同时建立科学向上的舆论导向,高度理解并认同精神科护士的工作性质,增加护士归属感与安全感,稳定护理人员队伍,提高护理质量。

第5篇:护士的职业防护

江颖溢

随着近年来人类病谱的改变及现代仪器的使用,使得临床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更加复杂化、多样化。护士作为医院护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由于工作环境,强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常暴露与职业危害中。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护理人员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实施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不仅为了自身不感染医源性疾病,而且还关系到所接触的其他人员的健康。

一.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

1.感染呼吸系统疾病

护理人员在治疗,护理时与病人密切接触,最容易被感染或把疾病传播给其他人员,如“非典”、肺结核、流感等。

2.皮肤黏膜接触传播

在实施护理工作时,护士经常会接触到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医疗用品等,都可以造成自身皮肤、黏膜污染,也可以引起院内交叉感染。

3.锐器伤

这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导致锐器伤的原因主要与抽血、静脉注射、个人不良习惯有关,例如:针头使用后冲洗套上针帽、徒手掰安瓶等。锐器伤后在与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接触又易造成传播性血液疾病。

4.物理性危害

a电离辐射

临床护士经常接触放射治疗后的病人或介入手术中的配合,长期受到低剂量电离辐射,由此产生的蓄积作用也可对健康成危害。

b非电离辐射

常见的有微薄、激光、紫外线、磁场、超声、红外线。紫外线可致皮肤起泡、脱皮甚至致癌。红外线可以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形成永久性色素沉着或眼部损伤。

5.化学消毒剂

常用的消毒剂有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碘、臭氧等,是空气、物品、地面

等的常用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及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可以造成手部皮肤皲裂。

6.药物

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如环磷酰胺、顺铂,抗病毒药物如抗生素等,虽然可以杀死或抑制癌细胞、病毒、细菌而治疗疾病,但同时对机体的正常组织器官也有损害。在配配制药液过程中可出现肉眼看不到的逸出,在空气中形成还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机体。长期接触会因积蓄作用产生远期影响,可出现白细胞减少、脱发、月经异常等,还可使免疫力下降。

7.负重伤

护士在工作中往往为了病人而忽视自身安全,转移和运送病人是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不正确的搬运姿势可使护士腹部肌肉,和肩、肘、肩关节好的损伤。

8.心理社会因素危害

护士主要压力源是专业及工作本身,如社会地位有限、晋升少、报酬低及工作疲劳感,均影响着护士的身心健康、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

9.职业暴力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病人或家属的无理要求,或是因家属的急切心情而造成的各种误会,在这种情况下病人或家属中会对因无人员实施暴力,辱骂或殴打医务人员。

二.防护措施

1.预防感染呼吸系统疾病和皮肤接触传播性疾病

a .洗手、戴口罩

正确洗手是避免医院内交叉感染,防止自身感染最有效、最简单的措施之一。护理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以及脱手套后必须严格要求“七部洗手法”洗手。戴口罩可以防止吸入气溶胶。大颗粒气溶胶和散播距离在1M以内,所以,医务人员仅在近距离接触病人是才需要带口罩。此外,戴口罩也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等传染性物质溅到医护人员的口腔及鼻腔黏膜。护士除必无菌操作是必须戴口罩外,在进行其他操作尤其是铺床、更换床单是也应戴好口罩。特别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凡接

触病人都应该戴好口罩,口罩只能戴一次,湿了就无效,口罩应盖住口鼻,不能挂在胸前反复使用。

b.穿着工作服

以这要整洁,扣好衣领和袖口,不能穿工作服去餐厅、宿舍等地。工作服如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化疗药物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c.病房整洁

采用湿式清扫的方式,定时通风换气,减少空气中的细菌密度,保持空气新鲜。

2.锐器伤的防范

a.规范操作

是降低针刺伤的重要环节,在操作中应谨慎、细心。

b.使用防护用品

戴手套。护理人员在接触病人的血液时必须戴手套。安部折断:使用纱布可减少掰安瓶导致的玻璃伤加强废弃物管理。不能将裸露针头的器具传来传去,用过的针头尽可能一次性处理到位。

c.发生锐气伤后,应保持镇静。马上进行伤口处理,立即从近心端想远心端基础 损伤部位的血液,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用大量流动水冲洗伤口,在用酒精、乙醇消毒后用无菌纱布包扎。在根据情况注射疫苗等。

3.射线防护

紫外线消毒时,避免人员进出,照射结束后开窗通风,在进行X线摄片是,护士尽量远离摄片区,必要时穿防护衣。

4.化学消毒剂污染的防范

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手套,防止消毒液吸入呼吸道,盛放消毒液的容器应加盖防止挥发,既可以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又能减轻对身体的危害。

5.抗肿瘤化疗药物污染的防护

护士应该样操作规程,合理使用防护用具。配置药物时、更换液体、拔针时应戴好口罩、帽子、手套,戴聚乙烯手套后在加戴一副乳胶手套,必要时穿防护衣。在没有通风设备的地方,操作台应该靠近安有排气扇的窗口,操作中,一旦手套破损立即更换,操作台面应覆盖一次性防护垫。操作后脱去防护用品,并洗手。(注:化疗药物外露,应标明污染区域,及时处理。如不慎将药液溅到眼内或皮

肤,应立即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减轻毒性)

6. 负重伤防范

搬运重物或搬抬病人时,一方面,要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及技巧,保持身体的正常平衡,避免肌肉损伤;另一方面,要借助一些护理器械。

7.心里危害的防护

护士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舒畅、愉悦的心情。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工作之余多从事户外运动。正确处理好与病人、病人家属、同事和上级之间的人际关系。保持好的心情,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8.防护暴力

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有实事求是、科学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法律意识,熟悉并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护士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掌握沟通技巧,取得病人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病房管理过程中要文明礼貌,遇到纠缠不清的特殊情况要采取迂回战术,避免发生冲突。

小结:在工作管理上,医院注意人力资源合理安排,以保证护士的休息和体力。加强护士的业务技能培训和专科学习。对于自身,护理临床工作人员要有明确的防护意识,因为身体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并不只是单纯个人的事。工作中应树立安全管理理念,并接种免疫性疫苗,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

第6篇:ICU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关键词: 护士;ICU;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9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235-01

ICU是收治各类重症及多系统功能衰竭患者的专科病房,ICU护士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各种体液、化学消毒剂和浓度较高的有毒气体、噪音、放射线等多种有害因子,使ICU护士成为高危群体[1]。ICU护士的职业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现就ICU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进行介绍。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医源性因素: 近年来,由于乙肝、丙肝、梅毒、克萨奇病毒以及流感和支原体病毒等患病率明显提高,经常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和各种分泌物的ICU护士被感染的危险性增加。ICU护士往往在患者没有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就投入抢救,在时间上不允许护士进行自我防护。

1.2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包括锐器伤、辐射、职业性腰背痛、噪声。①锐器伤:锐器伤大都是玻璃损伤和针刺伤手。②辐射:X线、同位素、激光等放射性元素及各种医疗仪器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辐射,这些辐射可对人体的正常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特别对神经系统、皮肤和造血系统。而ICU因为病人不易搬动,或是病情不允许,经常床旁摄片。③职业性腰背痛:有研究表明:护士的职业性腰背痛大约有2/3是在搬抬患者时发生的[2]。ICU病人病情危重,大部分卧床不能自己翻身,不能自理,而搬运病人和为病人翻身是ICU护士不可缺的两项工作。④噪声:ICU集中了先进的医疗仪器和设备,如:生命监护仪、呼吸机等各种抢救设备。由于ICU的患者病情危重,要求护士必须掌握识别各种仪器的报警声和声音传导的方向,护士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势必会受到损伤。有报道称:噪音可引起医护人员心理紧张,从而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改变,还可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工作中易出错等现象。

1.3 化学因素: 一些药物和消毒剂的挥发气体在ICU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循环,可引起呼吸困难、眼睛和呼吸道炎症、接触性皮炎、头痛、记忆力分散甚至生理功能异常[3]。水银是医院常见且易被忽视的毒性垃圾,来自于体温计、血压计以及电池等医疗用品的水银具有一定的神经毒性和肾毒性。

1.4 社会心理因素: 护士这一职业主要是女性承担,女性特殊的生理心理状况、 家庭的重担、 工作压力等是护士职业危险因素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尤其是在ICU工作的护士,仪器的更新,抢救治疗手段的层出不穷,给护士提出了新的挑战。另外ICU护士经常是在应急的情况下完成各项抢救工作的,需无条件的全身心投入,工作持续紧张和刺激,导致精神不稳定、心烦意乱。有资料报道ICU护士的身心健康率明显低于普通科室的护士[4]。加之多年来对护士强调奉献精神和不怕脏的教育,自我防护问题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致使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2 防护措施

2.1 医源性因素的防护: 入室前认真查阅患者资料,对传染病患者要做好防护工作,严格终末消毒处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正确使用七步洗手法。完善相关的检查项目,减少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的发生。

2.2 物理因素的防护: ① 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防止刺伤,为不合作的病人做治疗时,必须有他人协助。勿将针头朝向自己或他人,正确使用利器盒,放置2/3满时立即盖好盖子,密封后处理。② 做好X射线的防护,减少辐射损伤,定期进行照射剂量检测等。 ③掌握正确的搬抬患者的方法,协调用力,防止腰扭伤,平时加强腰背肌运动,加强肌肉韧带等组织的韧性。 ④ 加强仪器管理,合理设置报警限,定期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检查和维修,特别是对易产生噪音的设备进行改进。

2.3 化学因素的防护: 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换气。应用挥发性消毒剂时,明确消毒剂的注意事项,注意严格管理。一旦出现水银溅洒,立即疏散人员,关闭门窗及内部通风系统,戴橡胶手套,用镊子捡起尖锐物品或玻璃碎片,放置于纸巾上,折好纸巾放入垃圾袋中密封并做好标识,确定水银珠位置,使用纸板收集,较大水银珠用注射器抽吸后注入塑料容器中加盖,放入密封袋贴好标识。黑暗房间中使用手电筒寻找水银珠并收集,肉眼难看到的小水银珠用输液贴收集后放入可密封袋内做好标识,肉眼很难看到的小水银珠用硫磺粉末覆盖,清理结束后,所有使用过的物品放入一个垃圾袋密封并标识,送到安全地区,被污染区域保持通风至少24小时,如有不适立即就医。

2.4 社会心理因素的防护: 不断加强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科理论和专科技术水平。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ICU护士在抢救危重患者生命的同时,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3 小结

综上所述,ICU护士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良好的心理状态、健康的体魄和强烈的好学精神,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映兰.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98-200.

[2] 谢红珍.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研究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935.

[3] 郑春兰.ICU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全科护理,2008,6(12):3367-3368.

[4] 戴琴.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488-490.

第7篇: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

措施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2--01

中国论文网 /1/view-13036432.htm

1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危害因

1.1.1 射线的危害:有资料证实:射线可激发空气中气体电离,产生氮化物、臭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少量多次接触射线可致癌或致畸。

1.1.2 紫外线及臭氧的危害:紫外线是手术室空气消毒的常用消毒方法。紫外线能将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成臭氧,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对皮肤黏膜

和肺组织都有强烈的刺激性,长期接触可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及皮肤红斑、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等。

1.1.3 噪声危害:噪音对人体的听觉有明显损害:听力下降;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增加。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对内分泌系统也有影响:烦躁、判断能力和持续记忆力减退,降低灵活性,导致精力分散,工作易出错。噪声超过50分贝可影响人的休息和睡眠,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噪音长期刺激可引起耳聋,机体植物神经紊乱和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手术室平均噪声应是60-65分贝,这是机体8h内允许的最高水平,但常达到90分贝。所以,手术室属于噪声严重污染的科室。手术室的噪音主要来自于监护仪、高频电刀、超声清洗机等的噪音等。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

1.2.1 各类化学消毒剂的危害:如甲醛、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剂

等。长期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等,急性大量接�|可致肺水肿、同时能使细胞突变、致癌、致畸等。

1.2.2 麻醉气体的危害:微量的麻醉废弃物可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读数字能力及操作能力产生影响。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气体的污染环境中,有引发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

1.2.3 抗肿瘤药物的危害:恶性肿瘤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使用抗肿瘤药物非常普遍,抗肿瘤药物可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损害正常细胞,出现白细胞下降、脱发、月经不规律等。另外,抗肿瘤药物还可以通过胎盘运转,造成畸胎等。

1.3 生物性危害因素和意外损伤:手术室护士每天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容易被传染各种疾病;锐利器械、针头等不当的操作会发生血源性感染。常见的人类

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螺旋体病毒等可因锐器刺伤直接传播。研究表明,医务人员职业感染中,80.6%由锐器刺伤所致,医务人员因针刺伤或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液,感染乙肝的危险性为2%~40%,感染丙肝为3%~10%。电损伤:高频电刀、电钻等设备的广泛使用,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电击伤、电灼伤的概率。

1.4 生理和心理因素:手术室护士每日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节奏快,所面临的工作具有高危性、高风险性、高强度性、无规律性。长期处于此环境中,使手术室护士存在诸多的威胁。手术室繁重的工作可使手术室工作者颈椎病和腰背损伤的几率大大增加;同时手术室的工作节奏快,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往往会使人产生疲惫感,影响手术配合质量;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及空腹、饮食不规律等易致手术室护士患胃溃疡、偏头痛等;

长久的站立工作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等。[1]

2 防护措施

2.1 制定职业暴露管理制度:根据职业防护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并完善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以及应急预案,完善消毒隔离制度,制定防护流程,完善防护设施,建立医护人员利器伤管理制度,处理及上报制度。

2.2 加强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在职业培训的内容,医院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安全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并进行考核,以此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知识教育。

2.3 执行严格的自我防护措施:

2.3.1 预防物理性危害:手术室应设立射线专用的手术间,术中要使用射线照射时,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手术室护士应该暂时回避,如不能回避,要事先穿好铅衣。参加手术的护士应该定期轮换,避免短期大剂量接受射线的

照射。

2.3.2 预防化学性危害:对于化学制剂应妥善保管,放在阴凉通风处,易挥发毒剂要密封保管。消毒剂现配现有,剂量应准确,避免大剂量使用,使用时做好防护措施;手术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使麻醉废气等有害气体及时排出;在接触抗肿瘤药物时,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做好防护措施,使用后的物品及时焚烧处理。

2.3.3 预防生物学危害及意外损伤:对于手术病人,术前做好乙肝三系检查和HIV测定等相关检查,查明为阳性患者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让手术室工作人员能够早知道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2]手术室护士应定期自我检查,及时发现破损的皮肤及粘膜,及时采取措施。

3 小结

医学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护理事业的进步。在医疗工作中,护理事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保障护理人

员的职业安全是当今医疗卫生事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手术室是个特殊的工作环境,手术室护士由于各种职业因素及工作环境的原因,面临许多的职业伤害的威胁。虽然许多医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降低伤害的发生,但作为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来说还是应该加强自身的防护意识,只有这样才是降低伤害发生的最主要途径。

第8篇: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综述)

【摘要】本文文献综述主要探讨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手术室是医院对患者实施检查、诊断、手术治疗及纠正疾病的重要场所,也是安全隐患存在的高危科室[1]。手术室护士为患者实施的护理活动中,其护理活动的空间、地点周围存在着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护士时刻有感染某种疾病的危险;同时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和职业因素所致的紧张、疲劳和生物节律的改变,使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受到潜在的威[2]

胁。现就手术室护士对职业危害的认识程度、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作如下综述。

1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认知现状

目前手术室护士实施职业防护措施现状不容乐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职业防护的认知不足。现在,仍有部分管理者和护理人员对职业防护存在错误认识,认为裸手操作就是吃苦耐劳,不怕脏,不怕臭的表现;少数管理者只注重医疗成本,不关心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削减防护物品和设备的配置,甚至限制使用[3]。周阳[4]等通过对手术室护士标准预防认知情况、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及职业防护措施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职业防护措施的执行情况堪忧,比如手术室护士手受伤时,接触有血源性传播疾病患者血(体)液时戴双层手套的护士只占34.2%,27.3%的护士在担任巡回护士时做所有操作都戴同一双手套等等。朱仲群[5]等也调查发现,手术室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有时在处理手术器械或辅料时不戴手套,配制抗菌药物、消毒剂、化疗药物时飞溅到皮肤和眼睛未及时冲洗等,思想上重视不够,认为有些措施浪费时间、影响操作,不愿实施防护。高英华[6]等的调查也得出相似结论。

2手术室常见职业危害因素 2.1物理性危害因素

2.1.1噪音手术室的噪音来源于高频电刀、超声刀、电钻、监护仪、空调层流装置,手术室护士长期处于这种高噪音环境,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头痛、头晕、烦躁、听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而导致工作出现差错[7]。

2.1.2电离辐射骨折手术应用C型臂X线定位照片、各种显微手术、腔镜手术和激光手术等释放出的射线,会对人体各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与伤害,使人易产生乏力感,长期接触可导致胎儿畸形,亦可诱发恶性肿瘤。手术室内装有许多紫外线灯管以及各类移动式紫外线灯具、紫外线消毒柜等,在其进行消毒的同时,对人的皮肤、角膜都会产生刺激[8]。

2.1.3锐器伤锐器伤是护士在诊疗操作过程中由针头及其他一切锐器(如安瓿碎片等)所造成的足以使受害者皮肤深部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手术室护士最常见的一种职业事故。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原因很复杂,如掰安瓿时划破手指、抽药后盖针帽时刺伤手指、将血标本注入试管、注射时被针头刺伤、输液结束后拔针时被针头刺伤[9]、建立静脉通路、拿取或传递锐器、与工作人员锐器相碰、整理或清洗器械、分合器械如装上或取下刀片等[10]。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医务人员中80%~90%是由锐器伤引起的,而锐器伤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血源性疾病感染风险的主要职业伤害因素[11]。

2.1.4电击伤手术室的设备,如高频电刀、电钻、电动床如受潮易发生短路、漏电,会导致触电而发生事故[12]。

2.1.5粉尘吸入手术室敷料、棉球、手套滑石粉,粉尘极易被吸入呼吸道,日积月累可造成呼吸系统损伤[13]。 2.2化学性危害因素

2.2.1手术室弥散气体包括各种消毒灭菌剂如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14];麻醉剂如安氟醚、异氟醚等,可对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产生影响,甚至可引起流产、胎儿畸形[15]

;其他各种废气如高频电刀使用时产生的烟雾,关节置换使用骨髓泥的异味,紫外线灯产生的臭氧等[14]。

2.2.2细胞毒性药物常见的是化疗类药物,手术室护士在打开安瓿,抽取瓶装药液后拔针等操作时均有微量药液溢出,可形成有毒性气溶胶或气雾,护士可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等途径受到低剂量药物的影响。化疗类药物有很强的抑制骨髓造血的功能,对长期低水平接触者有潜在的危险,使白细胞减少、致癌、致畸、致突变和流产[1]。 2.3生物性危害因素手术室护士经常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存在较高的职业暴露,最常见的、危险性最大的病原体包括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有研究指出,约11.7%手术室工作人员存在意外的血液直接接触,如术中意外针刺伤、刀割伤、血溅到皮肤或眼中,含病毒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14]。

2.4心理性危害因素由于手术室工作繁忙,劳动强度大、节奏快、持续时间长,且经常遇有急重症及复杂手术、抢救等,护士每日高度紧张,注意力过度集中,精神压力大,在手术结束后往往疲惫不堪。长期的疲劳有可能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产生焦虑、抑郁等紧张情绪[16]。

2.5生理性危害因素器械护士配合手术站立时长期保持颈椎前倾15°~20°,易导致颈椎疾病;长时间静止站立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以及腰腿疼痛等;饮食不规律、长时间精神高度紧张等,可导致内分泌紊乱神经衰弱等症状[17]。

3手术室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

3.1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3.1.1噪音的防护在手术间内限制不必要的交谈,做到三轻:说话轻、动作轻、走路轻。及时淘汰陈旧设备,引进性能好、声音小的仪器设备,设备的及时更新可增加护理人员用电安全,增加手术过程中的舒适感[13]

3.1.2电离辐射的防护紫外线消毒时间应选择在无手术和治疗的时间进行, 进行X线定位拍片时,要穿好铅衣,并使用铅屏风保护[12]。

3.1.3锐器伤的防护①医院建立健全各项防护制度,树立全面性的防护管理理念,建立护士健康档案,建立锐器伤上报登记制度,建立锐器伤防范处理制度,建立锐器伤处理流程等,使护士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9]。②做好岗前培训及职业安全教育。③发生刺伤后的紧急处理:首先把伤口的血往外挤,用流动水冲洗伤口,擦干后消毒伤口;及时上报;必要时抽血检测、注射相应的药物,建立追踪档案,进行相应的处理[18]。

3.1.4电击伤的防护注重仪器设备的保养,平日的保养可减少仪器出现意外,良好运行状态的仪器可以减少电损伤。不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仪器,如老化的设备,避免其可能对医护及患者双方面造成的伤害[19]。 3.2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3.2.1手术室弥散气体的防护①护理人员在使用和更换化学消毒液时,必须戴好口罩帽子及手套;对刺激性强的化学消毒液,使用时应配戴防毒设备,准确操作,避免直接接触,最好专设一个消毒间,配以良好的排气设备,尽量减少有害气体在手术间的存在。②实施麻醉前,要检查麻醉机的性能,防止漏气;改善手术室的通风条件,将泄漏的麻醉废气尽可能排到室外[20]。术中保持吸引器通畅,及时抽吸电刀使用产生的焦味及骨水泥所散发的异味[21]。

3.2.2细胞毒性药物的防护熟练掌握药物配置技术,防止药液和雾粒溢出,打开安瓿前先将安瓿尖端药液弹至体部,折断瓶颈前用纱布包裹;溶解密封瓶内粉剂时,先抽出瓶内适量的空气,使其成为负压状态,再注

入溶剂,边注边吸;配药时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护目镜、戴双层手套;孕妇禁止接触化疗药物;加强化疗废弃物的管理,将废弃物与其他物品分开管理,存放于规定的密闭容器中,送有关部门作专业处理[2]。 3.3生物性危害的防护对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和黏膜暴露等危险时,应实施屏障保护措施[14]:①术前完善患者各种检查化验,已知感染者做好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特殊感染者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以便手术室做好合理安排。②护士应做好相关疫苗的接种并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术前自我检查,手部有破损者不参加洗手护士的工作,担任巡回工作时做好自我防范。③术中戴手套,有污染或破损时及时更换,必要时戴双层手套;戴护目镜以避免术中血液溅到头面部。④严谨规范操作,正确传递锐利器械,及时收回并妥善放置;术后正确处理刀片、缝针、针头等锐利器械,处理各类敷料及患者的引流物、冲洗液等,地面台面用含氯消毒剂擦拭[22]。

3.4心理性危害的防护进行精神心理调适:①业余期间,经常组织活动,增强医护人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及积极性;②工作期间,做到新老同志搭配,以减轻新同志因业务不熟练而致的精神紧张;③手术室工作人员做到或保证三餐营养,合理安排进食时间,以免因过度劳累,造成对工作的厌倦;④加强团结合作,同事之间互帮互助[23]。 3.5生理性危害的防护①在工作安排中,注意合理安排和适当调整洗手和巡回工作的次数,既要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又要注意缓解护士因工作姿势带来的身心疲劳,尽量减轻行为负荷,简化人工运作的行程和程序,减少无效劳动,合理设计工作流程[24]。②固定站立操作较长时适当在允许范围内来回走动,并做腿部肌肉收缩运动,休息时抬高下肢,以利血液回流。平时加强腰背肌运动等,以预防腰背损伤,同时吃好早餐,保证营养和睡眠等[25]。

3.6管理方面的措施①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如进行岗前职业防护标准预防知识培训。②大力提倡安全操作,建立并遵守规范化操作流程。③建立护

理人员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体检,并根据体检结果接种乙肝疫苗,进一步完善职业防护管理制度,建立并严格执行职业暴露后的跟踪随访制度。④加强医疗废物管理,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26]。⑤临床防护用品的配备需要大量的资金,必要时国家可实行经济补贴政策,以保证防护用品资金到位[4]。 4小结

手术室护士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护理人员在工作时要把保护患者与自身保护同等看重,加强防护意识,及时合理采取防护措施。首先要重视提高护士的防护观念,通过不同途径,使其学习了解职业性危害的相关信息和理论,再者,规范各种防护措施,并提供防护用具,另外,还需严格管理,规范职业伤害后的处理流程,保证护理人员的人身健康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郭景芳.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2,3(10):308-309. [2]李丽娥.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海南医学,2012,23(22):146-149. [3]张礼梅.提高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能力浅谈[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28(6):744-745.

[4]周阳,李映兰,常青等.长沙市23家医院手术室护士应用个人防护用品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0):874-877.

[5]朱仲群,夏永生.手术室护士职业损伤防护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1):4520-4521.

[6]高英华,杨萍.对手术室护士经血液传播疾病防护知识及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2):1140-1142.

[7]孔春兰.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自身防护措

[J].

究,2013,26(3):298-299.

[8]管乐敏,孙刚毅.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分析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116-117.

[9]韩翠珍.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8,23(22):70-71. [10]薛水兰,黄荔红,吴鲤霞等.手术室护士血

源性病原体职业危害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中

志,2011,21(17):3643-3645.

[11]华娟.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乙型肝炎病毒的

[J].2009,7(163):3158-3159.

[12]凡艳,何萍.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措

[J].

志,2011,11(29):7226-7227.

[13]刘莉,陈俊.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健康防护教育[J].中外医疗,2011(28):144-146. [14]任健华.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的防护及管理[J].临床护理杂志,2007,6(6):55-57. [15]路维玲,王红玲.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吉林医学,2011,32(26):5603-5604.

[16]罗敬梅.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30-331.

[17]可宝萍.浅谈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5):130-131.

[18]侯美凤,江利秋,陈云超.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原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2):166-167.

[19]章翠萍.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新进展.中国临床研究,2011,24(7):640-642.

[20]郭月英.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北方药学,2011,8(12):121-122. [21]史明艳,符明丽.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27):302-304.

[22]王丽.手术室职业危险因素的防范[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9):1195-1197. [23]张珊珊.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1(11):4836. [24]侯兰月.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01):367.

[25]郑灵,丁兆红.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

[J].

志,2004,10(7):485-487.

[26]王玲,崔雪华,黄劲华.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外医

疗,2009(35):113-114.

第9篇: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自我防护对策

内容摘要:职业环境与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手术室的环境对手术室护士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相对于其他临床科室而言,环境封闭存在有害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的危害因素,且由于长时间、连续的工作,使手术室护士成高危群体。另外,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种先进仪器设备、高科技产品、各种抗肿瘤药物及消毒剂等被手术室广泛使用。

关键词:职业危害 物理危害 化学危害 生理危害 对策

职业环境与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手术室的环境对手术室护士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相对于其他临床科室而言,环境封闭存在有害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的危害因素,且由于长时间、连续的工作,使手术室护士成高危群体。另外,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种先进仪器设备、高科技产品、各种抗肿瘤药物及消毒剂等被手术室广泛使用。因此,针对危害手术室护士的身体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加的现象,如何增强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减轻有害因素对自身的危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手术室存在的职业性危害

1、生物性危害手术室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被病毒、细菌、支原体、霉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感染的机率为增加。据资料显示11.7%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存在意外血接触,诸如器械护士传递锐利器械时意外遭受针刺伤,刀割伤以及污血溅到破损的皮肤或眼睛里。而血接触造成感染的概率为:乙肝2%~40%,丙肝3%~10%,爱滋病(AIDS)0.2%~0.5%。乙肝病的致病性强,般0.004u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2化学性危害手术室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空气流动性较差,工作期间接触化学消毒剂的时间长、种类多、使用频率高。

1.2.1 甲醛是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易挥发气体,对人体有一定的刺激、致敏、致突变及致癌作用。据报道,甲醛浓度超过0.6mg/m 3 ,即可引起流泪,咽部不适及疼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气喘,如果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月经紊乱,染色体异常及肝脏损害。

1.2.2 2%戍二醛一般用于器械的消毒、灭菌,溅到皮肤上有强烈的刺激性,特别是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易引起胸闷、头痛、皮肤过敏等症状。

1.2.3 环氧乙烷本品因用于不耐高温的医疗用品灭菌效果好而广泛使用,但残留在医疗物品上的环氧乙烷对人体有害。如不彻底排放,可以刺激眼和呼吸道,可致癌,引起流产;吸入过量的环氧乙烷气体可引起呕吐,意识障碍等急性中毒症状,皮肤若直接接触其液体可致烧伤和冻伤。 1.2.4 臭氧用于手术间空气消毒,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之一。易引起头晕、恶心等症状,长期接触可致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

1.2.5 抗肿瘤药随着肿瘤外科的发展,越来越多抗癌药用于手术中,往往在局部或全身用药。苯类药物在使用时可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损害人体正常白细胞,易出现白细胞下降、月经不正常、脱发等症状。还可通过胎盘运转,孕期职业接触抗癌药可造成胚胎或胎儿宫内接触,此外,对生殖功能亦有不良影响。

1.3 物理环境性危害

1.3.1 由于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在手术室内使用电子仪器越来越多,有触电、灼伤等危险因素的存在。骨科手术内固定器械的使用广泛,为病人安全常在术中定位照片,手术室护士受到X线照射机会增多,长期接触X线可致癌或胎儿畸形等放射性损害。

1.3.2 麻醉机排出的废气,主要是安氟醚,异氟醚等的代谢产物。另外还有术中使用电刀、双极电凝时产生的烟雾,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泄漏,关节臵换术中骨水泥释放的气体等。长时间呼吸诸多有毒气体,可引起人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应变能力差、心情烦躁等。

1.3.3 噪声污染手术室内噪音来自于使用各种监护仪、麻醉机、电刀、电锯、吸引器和器械车轮的摩擦发生的噪音。手术室平均噪音应是60~65分贝,但常达90分贝[4],是8h内允许的最高水平。噪音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包括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二者同时发生,且互为因果。常可导致反应迟钝、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和焦虑、恐惧、愤怒或抑郁等情绪变化。

1.4 生理性危害

1.4.1 因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长期超时站立,可致下肢静脉血流回流不畅,易生下肢淤血,甚至可造成下肢静脉曲张。长期不规律就餐,易引起胃部病变。

1.4.2 协助医生给病人摆放和/或维护各种体位是手术室护士一项经常性体力劳动,加上长期奔走造成肌肉关节损伤;另外,搬动较重器械易引起肌肉拉伤和腰肌劳损。

1.4.3 在整手术过程中,器械护士术中全神贯注于手术的配合,上身倾,颈部偏转,相对固定在20°~80°,术野离器械护士越远,颈部偏角越大,长时间的固定姿势极易使肌肉、肌腱疲劳,受累的有斜方肌、颈类肌等,这些肌群长时间张弛失调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形成组织水肿,渗出或增生,严重的可压迫椎动脉和脊神经根导致颈椎病的发生[5]。

1.5 心理社会性危害

1.5.1 护理工作与法律的关系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难免存在或潜在差错或纠纷问题和隐患的袭扰。如:接错病人,手术部位搞错,器械或敷料遗留于病人体腔等[6]。一旦发生医疗纠纷,不但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而且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1.5.2 手术室护士每天所面临的工作性质具有高危、高风险、高强度、无规律性,加之家庭对护理工作的不理解以及经济、子女问题等,造成工作和生活不协调,长期处于此环境中易造成严重心理压力。

二、自我防护对策 1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1.1 术前认真查阅病人病历,对有特异性感染者应作特别记录。

1.2 做好自检,如工作人员有皮肤破损暂不参加特异性感染手术,尽量避免与病人皮肤、粘膜等损伤部位或体液直接接触。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和双层手套。

1.3 防止针头、刀片或锐利器械损伤。在手术全程操作中,传递手术刀、穿刺针头等锐利器械应臵于弯盘内,不可直接传递,避免误伤任何一方。如在工作中不慎被刺伤,应立即挤出少量血液,用0.5%碘伏处理伤口,尽早检测抗体,并依据免疫状态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如接种疫苗等。

1.4 术中尽量使用一次性用物。手术完毕分类处理有关防止交叉感染物品,针头、刀片放入回收盒内。一次性用物用0.5%365液浸泡、毁形。丢弃物品装入黑袋送焚化炉焚烧,手术间进行终末消毒。

2.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2.1 用甲醛消毒、灭菌时熏箱门一定要关好,以防泄漏。取放物品时先看准放臵位臵再操作,动作迅速、准确。为减少开启熏箱次,可由夜班护士根据当日上午手术次数集中开启夹取,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来降低空气中甲醛浓度。

2.2 接触2%戍二醛应戴口罩、手套,防止溅入眼内和腐蚀双手及减少吸入。消毒灭菌时,容器要加盖,尽量减少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缩小化学消毒剂的使用范围。加强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及储藏的管理,以安全、有效为原则。

2.3 环氧乙烷灭菌效果好,尤其还用于一次性用品灭菌,应设有专用的房间和排放有毒物质装臵系统,为了安全性,灭菌后须将物品按规定放臵一段时间再用。

2.4 臭氧发生器换为定时自动开关的新一代空气消毒机—三氧消毒杀菌机,可以弥补紫外线、化学药物及熏蒸法的缺陷,特别是灭活速度快,消毒率高。开机过程中工作人员应避免进入被消毒区域,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臵层流手术室。

2.5 配臵抗肿瘤药,应戴好口罩、帽子、手套,开启安瓿时应防止划伤手;配制溶液时应防止药物溢出。操作完毕后及时洗手,治疗台用湿布擦拭。

3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3.1 C型臂由专人操作,使用时注意距离防护和时间防护。无法回避的医护人员应穿好铅衣,其他人员尽量避开射线范围,在病人病情许可情况下可暂避室外。参加人员进行登记,次数均摊,避免身体短期大剂量集中接受X线照射。

3.2 重视麻醉废气的排放管理,建立良好的排放系统,使用密闭性良好的麻醉机减少泄漏。根据麻醉种类及手术的分类安排手术间。合理安排孕期护士工作。吸引管道应跟着电刀走,避免烟雾在局部过高。关节臵换手术更换为非骨水泥材料;腹腔镜手术,严格检查气腹机与二氧化碳容器及衔接处,防止二氧化碳泄漏。

3.3 为防止或减轻噪声污染,尽量做到操作准确、轻柔。对于陈旧性、噪音大的仪器设备尽量淘汰,使用噪音小、功能好的新仪器、新设备。定期检查器械车,使用润滑剂加强保养。吸引器应做到即用即开,各种监护仪器音量大小适宜。保持室内安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对话,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

4 生理性危害防护

4.1 工作中应重视姿式自我调节,尽量避免被动操作,可两腿交替支撑身体,以促进血液循环,适度放松减轻静脉淤血。平时加强锻炼,减少静脉曲张发生。传递器械用物时,颈部与身体同时转动。平时加强腰背肌及颈部运动,预防颈椎病及腰背积累性损伤。合理、安排巡回手术和上台次数;手术时间过长时,可由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调换位臵,以缓解疲劳与紧张心理,亦便于有规律进餐,但应做好台上物品交班。

4.2 熟悉手术类别及程序,充分准备用物,减少奔跑次数。协助病人摆放体位时应请医生配合,减少体力消耗。

5 心理社会性危害的防护

5.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严格执行各项查对制度,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保证抢救器械的完好率,这样既保护病人的利益又保护自身的利益。

5.2 加强心理训练,完善工作制度,改善客观工作环境及工作待遇,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正确对待工作压力。同事间真情相处,缓解心理压力。手术结束后,尽快地从紧张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合理安排休息,娱乐身心,使工作和生活节奏有张有弛。

三、小结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性危害与自身防护,是一个引以为关注的课题。笔者就相关问题作了以上阐述,针对手术室存在的环境危害,特别是化学性、机械性及法律纠纷带来的压力等提出讨论,并提出相应措施。通过加强规范操作,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强法律意识,保护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目前,部分医院对手术室客观存在的职业性危害认识不足,在如何防护上未引起足够重视,这种现状亟待改变。

参考文献

1 吴红梅.手术室护士的自身防护及环境污染的控制.临床护理杂志,2001,4(5):42. 2 王英姿.浅谈手术室护士的损害因素及防护措施.现代医药卫生,2003,19(5):611. 3 薛岚,徐波,谢栓辉.护士职业接触抗癌药对自身DNA损害的观察.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59-360. 4 樊波,贾鹏云.手术室的噪音污染及预防.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3,12(1):63. 5 赖海燕.手术室护士应注意预防颈椎病.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139. 6 刘凤云.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与法律意识的关系.南方护理学报,2003,10(1):73.

上一篇:湖北基层医药机构大全下一篇:牛顿和经典力学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