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前美术教育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创造性是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要素,因此,在学前美术教育的课堂中,教师应开展创新教学手段。本文从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三方面对高校学前美术教育的创造性培养进行探讨。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创造性儿童具有天真无邪的天性,表现在作品中也是区别于成人画最可贵之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学前美术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学前美术教育论文 篇1:

高校学前美术教育游戏化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游戏化教学近年来成为教育理论中一大热点话题。当教育工作者探索这一话题时,必然与教育实践发展方向有关。在高校学前美术教育中,如何将游戏化教学模式和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如何提升学前美术教育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游戏化教学模式具有灵活性、趣味性的特点。在学前美术教育中,将美术教学内容与游戏活动有机融合,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游戏环节,丰富教学内容,盘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是游戏化教学运用到学前美术教育的一项优势。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游戏化模式

一、前言

游戏化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游戏活动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在学前美术教育中,教学方式和模式自然是丰富多样,教学的内涵也非常具有層次性。然而,通过游戏化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教育方式,将游戏化的理念和内核引入到学前美术教育实践中,这是一个需要多方论证,反复研讨的课题。而游戏化教学又是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同时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游戏化教学模式,树立游戏化教学理念对于他们的专业成长具有奠基作用。

二、游戏化与高校学前美术教育的契合点

游戏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专业化教育的效率。从教育发展理论来分析,当人处于放松的状态,灵感非如泉涌,思维也会更加活跃。这是因为学习者在特定的环境中,能够让身心肌肉保持放松的状态,心理也会更加愉悦。而游戏化教学模式则是这样一种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游戏化教学模式与高校学前专业美术教育有很多契合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游戏化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学习中,精神容易分散,心理压力明显增大。但是,同时创设游戏化模式,让学生处于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究,还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进行设计和创作。教师设计游戏化活动,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学生对这些要素更加熟悉。通过游戏化引导,学生思维受到刺激,灵感也被激发,创造性也被调动起来。

二是增强学习参与度。毋庸置疑,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很多学生都表现出被动学习的心态。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是更加深层的原因还是单一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心理预期不相契合。而游戏化教学模式突破了单一的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单向互动的教育模式。在游戏化模式中,学习者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且设计学习环节。则是一大创举。此外,教育者与学习者单向互动的教学关系也得到有效改变。在游戏化模式中,教育者和学习者进行平等对话,多向互动。这释放了学习者的活力。在游戏化模式中,学生更愿意参与到学习互动组,学生的参与度恶更高。

三是游戏化模式对于学习者的专业实践有长远的影响。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接受专业化教育,掌握了专业技能。这是他们今后职业生涯必须必备的技能。游戏化教学模式能够让学前专业的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此外,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高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日后要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他们基本上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在学前教育中,游戏化教学方法也是一项必备的技能。学生在专业化学习中能够受到游戏化教学理论的浸染,这对于学生的专业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游戏化与学前美术教育融合的策略

1.绘画实践中的游戏化模式

游戏化教学能够拉近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心理距离,更加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指标就是绘画技能。通过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那么,在游戏化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学前美术教育应该要有所转变,应该拓宽美术教育的渠道,融入多样化的游戏活动。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升也具有引导性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水墨画技巧训练时,学习过程比较复杂,水墨画讲求“白描”“留白”“画有尽而意无穷”等技巧和意境。学僧从基本的握笔开始训练,学习画水平线。这种单调重复的训练很容易让学生厌烦。在指导学生握笔画线时,教师引导学生模拟围棋棋盘的样式,在宣纸上绘画横竖交错的水平线。学生画完之后,白纸上横平竖直地出现了一条条笔直的纵横线。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就利用自己画好的“棋盘”玩围棋。这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技能训练,还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2.手工创作中的游戏化模式

手工技巧学习也是学前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前专业学习的必备技能。在进行手工实践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游戏化模式融入其中,增强手工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剪纸时,很多教师都是展示现成的剪纸作品或者自己进行示范。这虽然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开展游戏化教学模式。可以开展“猜谜语,做剪纸”的活动。教师出示关键词,让学生根据关键词,自由想象,创作出形式各异的剪纸作品。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手工技巧具有实际的效用。

四、小结

综上所述,探索高校学前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时,教育工作者要全盘考虑,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将游戏化活动与学前美术教育内容有机融合时,要掌握美术教育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引导游戏化模式,增强美术教育的生活情趣,提升视觉效果,强化教育的引导性和感染力。因此,教师要在多元化的教育语境中巧妙融入游戏化情景,创造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场景,不仅要强化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在快乐学习的氛围中加强专业修养,树立开放灵活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周炜佳.地域性油画创作中对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3.

[2]高冠峰.以笔墨寄情写宏伟华章[D].重庆大学,2011.

[3]杨永乐.视觉意义上的立场——美术专业创作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11.

作者:夏琳

高校学前美术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创造性在高校学前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创造性是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要素,因此,在学前美术教育的课堂中,教师应开展创新教学手段。本文从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三方面对高校学前美术教育的创造性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创造性

儿童具有天真无邪的天性,表现在作品中也是区别于成人画最可贵之处。然而,偏重技法的绘画教学模式,严重忽略了儿童发自内心的原生态绘画目的。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应开展创新教学手段,启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建立一种更加符合当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新型美术教育优化机制。为此,笔者初步尝试从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三方面将创造性培养与学前美术教育相结合,以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创造性意识的培养

美术教育最基本的核心就是审美教育,即审美理念、审美观点的培养,积极乐观的美术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向上的情感以及对真善美的认知体验。因此,教师应该通过中外美术作品鉴赏来引导学生多方位开展创造性意识的训练,通过分组讨论、实践、合作等形式确定创新目标,并以作品展示创新教育成果。

在课堂中,教师也可随时捕捉学生创造性意识的火花,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意识。以梵高的《向日葵》为例,作品以饱满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作者沸腾的热情与活力;闪烁着炽热的黄色是如此的华美艳丽,甚至优雅细腻;富有动感的、旋转不停的笔触显得粗厚有力。学生在欣赏时,应被这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震颤,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此刻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更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学生的自由创作来展示他们对欣赏的不同观点和情感的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主题、构图、用色以及情感流露,至上而下的灌输观察对于培养创造意识的重要性这一观点,从而让学生掌握观察技巧,更好的发散创作思维。同时,欣赏时应保持轻松愉悦的气氛,有利于学生放松身心的去进行美术创造,才能把灵感和想象力发挥的淋漓尽致。教师还应该协助学生去理解感受生活中的美,让学生的创新性意识能够得到最大化的体现,以此升华创造力。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该紧紧围绕想象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继而把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的绘画想象充分反映在作品之中。美术作为一种情感艺术,能够让学生通过想象,使其性格爱好、思维方式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想象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次机遇,通过美术教育,促使学生将自身丰富的内心情感以想象力的加工展示出来。

在推动创造过程中,要不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方法训练提高其绘画想象空间,进而提高创造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儿童时代原有的童心和好奇心,已逐渐变得理性,试图改变这种绘画状态就需要学生不断开阔视野,关注自身思维的变化,保持敏锐的感受性。同样以梵高的《向日葵》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摈弃局限于临摹的绘画行为。长期以往的临摹会固定学生的绘画模式,阻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美术是视觉艺术,在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同时,要重视形象思维能力和形象记忆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运用向日葵形象、色彩、构图、情感中任意一个方面进行拓展练习,比如提炼概括出向日葵的外形特征,并以此为蓝本,运用不同的色系和画面效果,创作出喜怒哀乐神态各异的向日葵,以此来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时任何天马行空的想象都是被允许的,这样学生才能用敏锐、独特的感受去引导创造,从而绘画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三、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学前美术教育的授课方式应当由被动的、一成不变的套路向主动的、与时俱进的方向转变,这才是引导学生开发创造性能力的前提。

(一)运用多种课堂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

学生将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认知以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并能赋予情感色彩,这也使得学前美术教育成为一门易于培养和开发创新能力的学科。由于绘画创作能够真实的反映学生的欣赏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通过多种课堂组织形式的改革,能够培养学生对事物独一无二的思维能力。[1]具体而言,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不拘一格的工具、材料以及多种形象表现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使学生们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全新的审视。例如,将与画家、艺术有关的中外佳片引入课堂,用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叙述方式,使学生深刻了解这些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与表现内容。除此之外,也可以用美术馆、博物馆、各类艺术展览节代替传统课堂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博大精深,成为欣赏的主体和中心,主动参与美术活动,进而更好地拓宽视野。

(二)加强美术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

结合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的这种局面,笔者认为,通过带领学生欣赏、剖析经典作品来深刻把握创新力和想象力的概念,这也不失为一种新兴的美术创作教学手法。具体而言,教师应以新奇事物激发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创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游戏化情境融入教学之中。如创建写生实践基地或实践环境场所,也可以将教学基地从室内转到室外,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作能力。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接触各种绘画材料,[2]即运用各种制作技法完成创作作品,发现生活中各种为美创造的物质条件,并进行创新意识良性引导,使学生作品创新成分不断增强,并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有意识、有规律地放任学生自由创作,完全释放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造能力。同时,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实践活动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获得亲身参与的良好体验。

四、结语

学前美术教育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教师更应该不断提高创造能力,通过独特的教学方式,在生活中、学习中发现美,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以及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以此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剑鑫.高校学前美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北方文学,2012(05):201

[2]朱冬青.试论高校美术教育创新[J].济宁学院学报,2009(04):99

作者:陈蓉

高校学前美术教育论文 篇3:

民间艺术资源在高校学前专业美术教育中的融入探研

摘要:民间艺术资源的传承和应用,对于当前的高校教育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这种资源的利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发展,而高校中的学前专业美术教育,更是能够被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育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就以民间艺术资源在高校学前专业美术教育中的融合为题,展开以下讨论。

关键词:民间艺术资源;高校教育;学前专业美术教育

民间艺术资源在高校中的应用,其作用远不止于能够给学生提供综合能力发展,还能够从院校、社会等不同角度进行相应的优势分析,但如何将这种优秀资源更好的应用于课程之中,仍是当前教师应该着重进行考虑的重要内容。在笔者看来,教师若想切实将这一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到高校学前专业美术教育的课程之中,就需要先对其发展应用的意义进行分析,之后根据其发展原则,合理地将其应用于课程,这样才能从最大程度上达成其优势所在。

一、将民间艺术资源与高校学前专业的美术教育融合应用的意义

从民间艺术资源融入高校学前专业的美术教育课程之中的意义来看,其具体就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养

先从高校学生个人的角度出发,因为就当前的民间艺术资源的利用来看,能够被传承至今的民间艺术其自身的价值是非常高的,而将这一手艺在课程中加以教学,便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艺术审美能力,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家辨别艺术的参差,使其自身的审美情趣得以有效提升[1]。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手段的应用,还能够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时间沉淀中所表达出的文化底蕴,这对提高大家的文化品格而言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构建高校特色教育课程

从院校的角度来看,这种融合教学的应用,还能够有效地构建起高校的特色教育课程。因为当前我国能够意识到将民间艺术资源融入高校教学的院校并不多,所以能够将这一手段加以科学合理应用的院校,在整个社会上的竞争力就会得到相应的增强。而这种特色化教学还能够吸引一批对这一内容形式感兴趣的学生,这对提高整个校园文化建设而言也能够起到相对积极的影响。

(三)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来说,是具备着极高程度上的重要性的[2]。高校学生的年龄并不大,他们进入社会后,这项教学内容,不但能够提供给他们生活、工作方面的优势,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所透露出的相关文化意识,也能够对文化的传承、创新起到作用。尤其是高校学前专业的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他们中大部分人日后会从事于幼儿教师,而他们所拥有的民间艺术意识,能够更好地传达给下一代人,能够形成更好的传承作用。

二、将民间艺术资源与高校学前专业的美术教育融合应用的原则

而要想更好地将这一教学资源在课程中加以利用,教师还应该将融合应用中的原则进行全面了解,以保证后续的课程开展能够具有相应的理论保证基础。

(一)实践性原则

从应用原则来讲,教师开展课程最应该遵循的一点原则就在于实践性方面。因为传统民间艺术资源往往在应用时,都是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的,而教师若单纯利用理论知识进行相关文化叙述,不但会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们无法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所在,从而失去了这项教学资源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二)地域性原则

教师在进行融合教育开展时,还应该在地域性原则方面加以重视。因为我国拥有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丰富等特色,那么教师在进行民间艺术资源的选取时,首先要重视的就是当地文化特色,在课程中有限进行本地民间的部分艺术[3]。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在强化自身学习能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民族荣誉感,进而形成更具当地特色的高校学前专业美术教育课程。

(三)创新性原则

除了上述两点原则之外,教师还应该对创新性原则加以留意。这一原则的应用其目的就在于,能够更好地将民间文化艺术进行新时代的传承,能够使优秀的文化艺术以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式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一文化、学习这一文化。

三、将民间艺术资源与高校学前专业的美术教育融合应用的措施

在完成上述两点内容的分析之后,教师就可以以上述内容为依据,进行相关的融合措施改进,以便能够达到最佳的融合教育发展水平。对此,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一)创新教学手段,优化美术教育模式

在新形式的教学下,教师可以先将自身的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更新,从而达到优化美术教育模式的目的。这一手段的应用,就是为了能够将传统的民间艺术资源更好的融合到课程之中,而创新教学手段,也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从不同的层面了解这一优秀内容,进而保证这一教学资源能够得到全面应用[4]。对此,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技术等设施,将民间艺术手艺者的工艺内容进行录制,之后在课程中展现给学生,来形成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强化学生学习印象。

(二)招纳民间艺人,构建专业教师团队

其次,教师还可以与院校之间进行相应的交流与沟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能力的民间艺人,并由这部分手艺人构建出一个更具专业性的教师团队,这样就能够有效地缓解当前很多院校想要开展课程,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能够有效保证学生们所学内容的专业性。

(三)组织课外实践,提高学生学习成果

最后,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们所学习的民间传统艺术,带领大家进行相应的课外实践,以保证整体课程的实践性,同时还能够在实践中二次加深学生们对课程的有效理解,强化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应用、掌握力度。对此,教师就可以带领大家以班级或社团为单位,参与到当地具有特色性的活动实践之中,或者组织大家到专业组织中进行旁听,并利用比赛、表演、实际应用等方式來激发大家的学习动力。这样的方式下,学生不仅仅能够强化自身的学习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发展,还能够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民间艺术背后的文化,使其民族大义得以激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学前专业的美术教育课程中融入民间艺术资源,确实拥有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养、构建高校特色教育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但教师要想切实达成这些的目的,就还需从当前的教学手段上进行相应的创新,并从师资和课程活动开展方面多加重视,从而使得整体美术教育模式得到优化,使课程开展能够更具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婼瑶.论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中),2020(09):82-83.

作者:廖巍巍 赵倩

上一篇:语言文字工作汇报(精选2篇)下一篇:党校心得体会(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