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展望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独特类型,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展望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展望论文 篇1: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集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师范教育于一体的新型教育体系。国外学者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职教教师素质和能力、围绕职业教育发展动态的改革理念等方面。国内学者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今后应当逐步注重职业技术师范类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技能及专业化发展、人才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师范;职教师资;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晓(1981-),男,浙江安吉人,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梁燕(1982-),女,天津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集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师范教育于一体的新型教育体系。{1}早在20世纪初成立的实业教员讲习所,便是我国进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制度化的最初尝试。近百年来,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演进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尝试、改革与调试的过程。进入新世纪,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做了进一步的明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地方各级财政要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2}这一规定,十分清楚地表明了国家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重视程度。因此,深入研究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一、国外关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经验借鉴研究

国外许多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都建有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如日本的“职业能力开发大学”,韩国新建的“技术教育大学”,俄罗斯的“乌拉尔国立职业师范大学”和乌克兰的“乌克兰工科教育学院”等,都是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进入新世纪,世界各国也都更加注重了职教师资的培养,其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职教师资素质和能力研究

在美国,由国家级专家组成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资格和教学实践调查小组归纳了面向21世纪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应具备的3种能力和14种技能。这3种能力为:将现实世界的思想运用到理论和职业培训中的能力;把工作环境反映到培训活动中去的能力;使理论和培训内容相结合的能力。14种技能为:与工作队组合作;构建一致意见;应用学科的培训;批判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技能;计算机操作能力;分析技能;领导技能;处理矛盾冲突的能力;协商技能;多种文化意识;社区需要的知识;规范专业行为的能力;与非传统学生合作的能力。{3}而韩国学者认为,21世纪世界全球化引起劳务系统重组和职业种类的快速变化,要求技术人才除了具备职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增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具备转化技术的能力,同时要取得各种资格,要有多种技能和相关知识。21世纪的职业技术教师应具备一般素质和特殊能力。一般素质:热爱教师职业,以师为荣;受训者及其父母称誉的人品;适应未来发展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合作的态度;解决问题须具备的综合性专业知识;适当的道德思想和举止。特殊能力:掌握相关理论及实践知识,具有足够的经验,表现出高超的技能;掌握大量的行业信息,能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技能;通晓教学方法论,能把自己的理论和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能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指导咨询,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崇高的道德风范。

(二)关于改革理念与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专家从国际竞争中美国优势渐弱的实际出发,通过系统地调研,总结了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其中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学术性教育与职业性教育结合不紧。为此,美国专家提出将学术性教育与职业性教育的集成作为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策略的一项重大改革。集成的形式主要有八种:在职业课程中增加学术内容;在专业教育中,联合学术课教师和职业课教师;学术课程增加职业相关性;职业课程与学术课程的重新组合;将毕业课题作为集成点;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教师联合组成教师组,提供集成的系列课程,称为“学园”;在现有职业中学模式上改善课程设置;以职业专业划分教研室,使学术、职业领域的教师同在一室,加强联合。这八种形式虽各自并不完善和互不相同,但其目标是一致的,即达到“集成”,即汉语中的“一体化”。与此同时,美国发展全国统一的职业技术等级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以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雇主欢迎的“有说明性”的证据。俄罗斯的有关学者认为,在新形势下,各个教育体系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正触及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本质。职业教育整个体系的改革应看作是基于因材施教的教育。改革意味着基于人类学的人性化教育、现有教育课程体系的更新、教育内容的多样化、教育内容的人格化、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教育类型的开放和教育思想的更新、教育机构活动的商业化、教育管理功能的改变等。

二、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培养有三种基本模式。一种模式是在普通师范大学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培养职业技术师范生,与教育学理论关系密切,主要侧重于基本原理研究,很少涉及专业课程及其教学的具体内容;第二种模式是在一些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简称职技高师)和普通高校中的二级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培养工程技术或其他专业背景的,偏向于职业教育与工程技术或专业内容相结合的职业技术师范生;第三种就是在一些工科大学下设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某些工科专业教育基础上给予教师教育,使工科学生毕业拥有相关的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以培养职业学校专业教师。

(一)关于培养目标

有学者从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定位出发,认为主要是为职业高中、技校职业中专培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其培养目标,即培养高层次、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教师。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必须注重“高”、“职”、“师”三个方面,即高层次、职技性和师范性。{4}另有学者认为,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热爱职业技术教育,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教学能力的专业课教师,是技术师范院校培养目标中有针对性而区别于其它教育类型的突出特征。{5}也有学者认为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从德育、技能和知识三个纬度设立标准。德育标准:热爱祖国、热爱职业教育事业,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具备符合时代精神和现代道德规范的高尚情操。技能标准:达到机械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中技师等级的要求。知识标准:达到普通高等院校机械类本科生的知识要求。{6}

(二)关于课程与教学

有学者认为,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除了要进行普通高校和师范院校的基本理论教育和师范教育外,还要突出职业技术教育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实践课程应与理论课程同样重要,必须把实验和实习教学内容从现在的理论教学的依属关系中分离出来,作为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教学,设置独立教学课时,采用独立的实践课教材要有专职实践课教师。在教学安排上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从时间上得以保证,以利于提高实践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环节的组织、要求和考核中,应与社会生产实际相一致,即以课题、项目的形式来组织。{7}也有学者从五个方面构建了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课程模块,它们是:1.公共基础课模块,包括人文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工具课基础三类;2.专业方向课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两大部分;3.教育能力课模块,包括教育理论课、教师基本技能课、教学实践课;4.综合实践技能课模块,包括工种技能训练课、企业生产实践课、教学实习课及综合实践课;5.选修课模块,包括专业性选修课和扩展性选修课两大部分。{8}

(三)关于当前存在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与其自身价值有较大的差异;2.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办学面临不公平竞争;3.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普遍存在人才培养的计划经济型和人才就业的市场开放型不适应;4.职业技术师范由于办学时间不长,其教育教学均存在诸多的欠缺。{9}也有学者指出:1.专业覆盖面狭窄,与市场经济下的经济结构的多样性和生产的综合性和效益性不适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所忽视,缺乏人文素质、综合知识的教育,制约了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的提高;2.实践技能训练体系建设尚未成熟、完善,对学生的综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的措施不够得力,技术示范能力与创新能力不强;3.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与专业教育密切结合的师范技能训练体系;4.忽视对市场经济、经营管理方面知识的教育,尚未将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经营管理能力提高到应有的地位。也成为制约当前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10}

(四)关于发展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有学者提出了提高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几点对策:首先,应当建立和充分有效地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是职技高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保障;其次,要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使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结合、专业实习基地与教育实习基地结合、培训基地和生产基地结合,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培训、生产的关系。{11}有学者提出了“三个保证”:保证本科平台,强调设计能力、工艺能力培养;保证技能平台,强调综合技能培养;保证毕业设计综合训练平台,强调为周边经济发展服务。{12}也有学者认为,应当从加强全面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提高技能训练的现代化水平;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教育类课程教学等方面入手,以改善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现状。{13}

三、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研究的展望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不但直接服务于职业教育,而且还承担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任务。新世纪之初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正处在继续深化改革之际,必须站在新的高度来审视我国职业教育和自身的发展趋势、面临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找到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新对策。

(一)注重职业技术师范类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体现教师地位和作用的核心因素。教学能力的培养对职业技术师范生而言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师范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能否胜任工作岗位。把学生培养成热爱职业技术教育,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教学能力的专业课教师,是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突出特征。但是,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若要突出教学技能的特色,反映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就必然会出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学时上的矛盾。因此,今后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研究,应当进一步增加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方面的研究。在如何加强理论研究,优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增加职业技术师范生自我实践操作的机会;重视职业技术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培养,提高其驾驭课堂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增强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能力等方面有所突破。让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对职业技术大发展带来的师资方面的需求。

(二)注重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的关键性工作。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师资队伍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师素质、学历水平、教学技能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适应职业教育和办出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特色的要求来看,仍存在不少问题,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现阶段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师资队伍的特点是:总体数量上不足,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今后的研究,应当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例如把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作为重点,将他们送到国内外相应的培训机构进行培养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实践能力、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制定优惠政策,在引进优秀本科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的同时,重点引进硕士、博士和学科带头人;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解决师资不足和教师实践能力较差的矛盾;完善聘任制,在分配上要向教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倾斜;注意“双师”素质的教师梯队建设,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的训练,使他们成为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双师”型教师等等。

(三)注重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及专业化发展研究

所谓教师的职业技能,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它是教师能否把教学工作开展得生动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形成教学艺术的关键,也是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因素。{14}早在1985年10月,白树华在《人民教育》上以《重视职业技能训练》为题发文论述了职业技能的概念和培养方法,开启了职业技能研究的先河。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做了进一步的明确:“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15}这一规定,十分清楚地表明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办学要求,即重在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尤其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所在。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作为职教师资主要的输送渠道,今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如何从职业技能的形成途径入手,研究现代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在机制,以此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及其专业发展。

(四)注重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人才评价体系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就是要具有这种素质,这样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这种素质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其一,普通性。即牢固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知识,为现实的专门技术训练和适应未来快速变化的经济形势以及掌握高新技术奠定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其二,变通性。学生要“以一技之长为主、兼顾多种能力”,既掌握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又能在此基础上,在相近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能力迁移,实现上岗不需要过渡期,转岗亦不需要过多的再培训;其三,融通性。即学生既具备职业领域的方法和能力,又具有社会活动能力,且能将这两种能力运用自如。其四,潜通性。即学生应具备今后多次创业和广泛就业的潜在素质,包括创新精神、良好的个性品质、善于学习以及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建立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以考核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学业成绩总评标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成绩评价在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培养出真正有用的职业教育的高素质师资。

注释:

{1}{4}{9}袁吉林,肖称萍.对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4,(8月号上):50-51.

{2}{15}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10月28日.

{3}{13}崔正昀.论“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的培养[J].现代技能开发,2000,(3):6-7.

{5}屈圭.技术师范院校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7):127-130.

{6}{12}胡文泉,张世龙,王飞.机械类“本科+技师”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5,(4):97.

{7}{11}史冬平,杨莉榕.21世纪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改革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73-275.

{8}{10}刘殿山,董兆伟,王炜波等.面向21世纪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57-62.

{14}王伟.教师职业技能浅论[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76-78.

作者:李 晓 梁 燕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展望论文 篇2:

职业技术师范本科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建设与实践

摘要: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独特类型,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特色的基础上,从语言文字课程结构模式、语言文字课程教学模式、语言文字素质拓展模式和教师语言文字培训模式等四个方面,探索了职业技术师范本科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设的一些做法,为相关院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开展,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

关键词: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示范校建设

一、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特色分析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是全国最早建立的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具有学术性、技术性、师范性“三性一体”的性质特色;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三维一体”的服务定位特色;职业教师培养、职业教师培训、职业教育研究“三位一体”的功能特色。职业教师培养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本体”,是核心功能,是根本任务和主要基石:职业教师培训与职业教育研究是其办学特色得以体现的重要两翼。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了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的功能特色结构体系。

对于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来说,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一般师范院校有明显的不同。首先,这类学校具有职业教师培养、职业教师培训、职业教育研究“三位一体”的社会功能,因此具有师范院校的师范性。其次,这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师资,因此,它也必然带有鲜明的技术性、职业性特色。再次,其办学层次是本科院校,而不是高等职业学院的专科层次,这就决定了其必须具有一般本科院校的学术性要求。因此,在人才培养特色上,学校强调师范性、职业性和学术性的统一。针对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的特点,我们提出了“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了“理论够用,学以致用,能讲会干”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原则。

二、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语言文字应用现状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实施以来,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学习,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仍存在着一些令人不甚乐观的现象。

1 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严重相脱离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历史进程中,重理科轻文科,重知识传授,轻素养的思想根深蒂固。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不可避免地偏重工科,导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注重科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起着基础作用的语言文字素养的提升,造成很多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本科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知识面较窄,语言文字素养相对较弱,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2.受生源条件的影响,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较低

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学生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突出表现之一是语言文字基本功不扎实。加之生源来自全国各地,一些学生还带着各自家乡的方音和用语习惯踏进大学的校门,要在短时间内较大程度地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并非易事。

3.受轻视职教等狭隘观念的束缚,学生易产生消极心理

对不断进步与发展中的职业技术教育,社会上仍存在着轻视职业教育的狭隘观念,这不能不波及这些将来要服务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学生们,使一些学生易于产生消极甚至自弃心理,很大程度影响了他们全身心服务职教的学习热情。作为师范生,这些观念与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语言文字素养及水平的提高。

三、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设模式

围绕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我们以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设为目标,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建设模式。主要包括:语言文字课程结构模式、语言文字课程教学模式、语言文字素质拓展模式和教师语言文字培训模式。

1 语言文字课程结构模式

在职业技术师范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由通用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三大模块构成。其中教师教育课程模块是为了培养职业技术师范本科学生的教师基本能力而设置的教学单元。在这个教学单元中,设有语言文字课程结构模块,分别由语言文字类、文学赏析类、应用写作类、经典诵读类课程构成。这个模块主要突出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汉字书写能力、文本分析和鉴赏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及诵读能力。各门课程的性质及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2 语言文字课程教学模式

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语言文字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后研学+网络助学”的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着重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方式。课程采取教师讲授和多媒体演示相结合,网络自主学习与教师上机辅导相结合,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教学时空与人机资源优化组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多媒体授课和听说训练相结合,课下调研与课上讨论相结合,形成了讲练结合、知识和能力共进的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注重突出语言文字能力训练,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粉笔字和钢笔字实训、普通话水平测试、经典诗文诵读、社会热点辩论、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学校校报、广播站、语言文字工作网站等发挥校园媒体舆论导向作用。

课后研学与课内教学联动,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情。学校不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方面的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用语用字情况调查,撰写课程论文和调查报告,培养了学生语言文字研究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网络助学通过“大学语文网络课程”、“语言文字基本功网络课程”、“语言文字网”等网络助学平台,学生可以快捷获取语言文字方面的全方位信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

3 语言文字素质拓展模式

对于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来说,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首先应进入“第一课堂”,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常规管理,与其他工作同步开展,稳步推进。其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应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进入“第二课堂”,通过校园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再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应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进入“第三课堂”,通过社会用语用字情况调查等社会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最后,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还应该渗透到学生专业学习与专业素养中,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语

言文字规范化意识,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通过“第一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语言文字规范化落到实处。

利用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主持人大赛、“希望杯”师能比赛、“中华经典诵读”等“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开展“校园周边用语用字调查”、“军民共同推广普通话”等“第三课堂”活动,加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工作的参与意识、规范意识,增强了学校对社会语言文字工作的示范作用。

利用“第四课堂”,将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渗透各专业课学习。针对学生的教育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等各个教学环节,制定了语言文字质量标准,切实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水平。

4 教师语言文字水平培训模式

通过教师的语言文字水平培训,逐渐形成了岗前培训、普通话水平测试、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质量评估培训模式,普通话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基本用语。教师在上岗前,必须参加普通话水平培训与测试。培训与语言文字专题讲座相结合,理论讲授和模拟测试相结合,保证了教师语言文字水平的逐步提高。学校每年定期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专设语言文字评价指标和语言文字评委,强化了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粉笔字书写能力。以青年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为载体,学校对教学活动全过程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程度评估,使教师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达到最优效果。

四、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设实效

经过五年多来的建设与实践,我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比较突出的成果。

1 教师与学生语言文宇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学校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教师语言文字水平大幅度提高。截至2009年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评估,全体教师均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其中一级乙等占90%以上。先后有4人次荣获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格证书,其中1人次荣获“全国优秀测试工作者”称号;10人次荣获吉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格证书。我校教师在指导各级各类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24人次荣获全国和吉林省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11人次荣获全国规范汉字书写优秀指导教师奖。语言文字课程建设成绩突出,大学语文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出版了具有职业技术师范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

教师在语言文字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完成9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发表相关论文1O余篇,出版相关专著1部,获吉林省社科联第三届优秀成果奖1项,吉林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吉林省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我校本科生多次参加了全国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吉林省高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并先后获得全国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个人一、二、三等奖和吉林省高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团体一等奖、个人一、二、三等奖。2008年8月,由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字正腔圆诵经典”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我校举行,1300名学生参加了此次现场录制活动并荣获优秀组织奖。2008年11月,学生改编的话剧《雷雨》在吉林省第四届话剧节中荣获优秀表演奖。

2 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社会影响大幅提升

每年定期开展经典诵读、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主持人大赛、“希望杯”师能比赛等活动,营造了浓郁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广播站定期播出语言文字工作开展情况,语言文字工作网站即时更新语言文字工作动态。学生自主办报《零距离》出版语言文字专栏36期、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简报》出版24期,及时报道与语言文字工作相关的系列活动。通过开展“校园周边用语用字调查”、“军民共同推广普通话”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我校对社会语言文字工作的示范作用。

我校探索创建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设模式得到了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语委办、吉林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肯定,省内兄弟院校如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吉林艺术学院、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等专程派人学习和交流,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吉林日报社、吉林电视台、吉林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我校创建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成果。2009年9月14日,第12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开幕式暨2009年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校长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我校成为吉林省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并在论坛上作了题为《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设的“4+4+4+4”模式》的交流发言。

综上,通过多年不懈努力,我校师生语言文字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语言文字工作也取得了可喜成绩。2007年,我校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3月我校被评为吉林省首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同年9月,我校荣获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称号,20l0年我校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站被评为“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先进集体”。

参考文献:

[1] 刘贵富,杨晓东,曲丽娜,王金珍,王建华.职业技术师范本科‘三三+六三”式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

[2] 刘贵富一王建华,杨晓东.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

[3]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9.

[4] 高更生.推行规范汉字提高学生素质——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一点想法[J].中学语文教学,200l(4).

[5] 米洪义.推进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台[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6] 李晓,粱燕.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职教论坛,2009 (2).

作者:陈少志 于巍 李秀萍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展望论文 篇3:

从“老八所”兴衰看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嬗变、困局与出路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而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依赖于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目前,我国职教师资培养规模日渐萎缩。文章从极具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代表性的“老八所”院校的兴衰入手,检视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发展历史,指出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困境并探讨其成因,最后探求破局之策,包括继续发挥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既有优势,坚守特色创新发展;转变独立的院校培养模式为以课程模块为纽带的多元协同培育模式;系统设计职教师资专业成长体系,弥合职前职后鸿沟等。

关键词: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职教师资;培养体系

从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到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都宣告了我国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职业教育的高质量,不仅取决于突显类型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而且更为关键的是依赖于职教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和建设质量,其是否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及能否引领高质量发展,是决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然而,目前我国职教教师培养规模日渐萎缩,出现了所谓“三少”现象:即报考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学生少、培养职教教师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少、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生去职业学校的少。“三少”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破解?笔者拟从极具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代表性的“老八所”院校的兴衰入手,考察其嬗变之途、洞悉其困局之源,并尝试探求其破局之策。

一、应需而设:“老八所”院校历经10年发展成型

(一)应对技工教育教师短缺,技工教育师范学院率先建成

1976年,在邓小平的亲自督促和领导下,我国逐步展开了教育领域的重建。而在此之前,我国各类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的发展跌入低谷。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的中等教育面临着两大突出问题:一是结构问题。中等教育结构畸形发展,1978年,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1 553万人,而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仅有212万人,高中阶段普職比达到88∶12,差距悬殊[1]。二是发展问题。“文革”结束后,全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需要一大批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些都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为落实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战略,职教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是挖潜改造,采取改、分、调、聘、留五种渠道解决教师来源问题;二是设置专门的教师培养机构。正是在该方针的指引下,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进入了规模化发展阶段。

为了缓解技工学校教师短缺问题,原国家计委、教育部审时度势于1979年1月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增设四所技工教育师范学院的请示报告》,拟建立天津技工师范学院、吉林技工师范学院、河南技工师范学院和山东技工师范学院[2]。但最终由于各种原因拟增设的4所学院只建成两所,分别是1979年建成并招生的吉林技工师范学院(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和1979年建成、1980年招生的天津技工师范学院(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这2所技工师范学院均源自办学基础好的技工学校,其建立标志着我国职教教师培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拉开了大规模兴办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序幕。事实上,这2所院校的建立,一方面破解了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专业课教师严重短缺的困境,另一方面也突破了我国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体系壁垒,建立了一种新型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3]。

(二)大力创办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支撑中等职业教育繁荣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得到恢复,但更难恢复的是教师队伍。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尖锐地指出“师资严重不足,是当前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突出矛盾”,并提出:“要建立若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有关大专院校、研究机构都要担负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任务,使专业师资有一个稳定的来源。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由地方负责。中央各部门办的这类学校,地方也要予以协调和配合。”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本属高中体系,合格教师应是本科毕业生。职业高中的迅猛发展,较短时期内不可能满足其教师需求,以至于阻碍了其正常发展,专业无法稳定,质量难以提高。于是,为了应对教师急缺的现实,至1988年,我国先后建立了11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这是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最为繁荣的时期。正是这些院校,为当时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和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响应高校战略调整,4所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被合并

随着上世纪90年代国家战略调整,4所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响应高等院校“做大做强做优”的号召走上了合并的道路。1994年,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合并到上海师范大学;1996年,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合并到河北师范大学;1999年,山西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到山西师范大学;1999年,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浙江省宁波农业学校合并组建浙江万里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3月,浙江万里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现在的浙江万里学院。这4所院校被合并后,严重淡化甚至丧失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功能,导致职教教师培养力量大幅削减,只剩下7所独立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且出现由于无法覆盖全国而造成各地职教教师培养力量严重失衡的困局。

(四)1所学院改制,“老八所”定局成型

为了应对广东省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教师短缺的现实,1998年,原广东民族学院改制为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并于2018年成功升格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成为培养职教教师的又一个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该校在后续发展中为职业院校教师培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1979年到1989年,先后建立了14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后经合并、增补、改名,最终保留了8所规模相对稳定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俗称“老八所”(详见表1)。

“老八所”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承担了职教教师培养、职教研究、信息交流、服务咨询功能。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非常注重对职教教师人才培养特色的探索,特别是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为了突出这一特色,他们除了建立技能训练中心外,还面向中职学校招收学生。这些不可替代的办学特色也使得毕业生在职业院校颇受欢迎,一大批毕业生成为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和中坚力量。

二、受困分化:“老八所”院校在21世纪举步维艰且痛点重重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职业教育步入内涵发展时期和改革深水区。在此背景下,“老八所”院校遭遇内忧外患,纷纷陷入困难重重的困境,出现了三种主要嬗变方向:一是向综合性高校发展;二是朝应用型本科方向发展;三是继续坚守职业技术师范特色。但无论是哪一种演化方向,它们均遭遇了如下痛点:

(一)招生连年滑坡、学校“升格冲动”导致院校走向综合化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直接影响了“老八所”院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自1999年高校扩招,“老八所”院校招生时被排在第三批,相当于三本的招生段;加上扩招之后的高职高专,一般冠以职业技术学院之名,而当时由于大众容易混淆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认为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也是专科院校中的一类,由此进入“老八所”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出现明显下降,连带出现授课教师对于生源质量的极度不满,继而要求学校抛弃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旗号,改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当时的外部环境盛行精英教育的价值观,“升格冲动”显现。在内外夹击的不利条件下,有些院校走上了综合化发展的道路,如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改名为“江苏理工学院”,但学校至今依然保留了少量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老八所”中至少有一半受此影响,其中河南、安徽两所学校均走上了合并更名的发展道路。

(二)学位点申报未果、毕业生就业遇冷促使院校向应用型发展

一所高校是否具有持续吸引力的关键在于其毕业生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进入21世纪,各地对教育均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同时对于教师学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底线学历上升为硕士研究生,这一门槛直接把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培养的大部分毕业生拦在门外。其原因是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设置的专业以本科为主,硕士学位点极难申请,而教育硕士是职教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主要途径,但未成功获批为学术硕士授予单位的学校在较长一段时间很难取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资格。毕业生的学历层次与职业院校需要的教师入门层次的错位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境,进而造成学校招生难和生源差的情况,由此形成了较难打破的恶性循环局面;与此同时,有些未被学历门槛拦住的毕业生,特别是工科背景的毕业生,毕业时面对当教师和当技术人员的抉择,通常会选择薪酬更具吸引力的对口企业,导致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初心难落地,同时引发了职业院校对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疏离,转而招收普通院校具有专业背景的毕业生。种种不利因素导致“老八所”中的一些院校开始走应用型本科的发展道路,同时高举“职业师范”和“科技特色”的旗帜,如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和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这种变化事实上一定程度地淡化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特色。

(三)地方投入不足、定位不清导致院校的技术师范特点失色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源头是技工师范教育,最早由原劳动部主管,服务于技工学校教师培养。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技工教育衰微,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受重视程度也大幅下降,一些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直属的院校改为地方主管,出现了投入不足、定位不清的现象。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作为我国最早的两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之一,历经几十年的积累,摸索出一套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符合职教教师培养规律的模式,曾被誉为职业教育的“黄埔军校”“职教小清华”等。但由于投入有限,其发展大幅受限。如该校取消了曾经办学效果极为突出的高技能人才班,即招收技工、高级技工并对其进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力量和特色。

三、变革路径: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定势突围与破局之策

职教教师培养既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又是职教实践中的痛中之痛。职教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贯穿其职业生涯全周期的漫长过程,需要一体化通盘设计,其变革又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其中,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必须突破既定模式,开展整体性变革,盘活存量、拓展增量。

(一)继续发挥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既有优势,坚守特色创新发展

事实上,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沉淀积累了一套职教教师培养培训的理论和经验,探索出了适合职教教师成长的基本规律,这些对于当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支撑极为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外部制度环境的健全与完善确保现存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有政策的支持、生存的空间、發展的希望。具体而言,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建立健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分类管理与评价体系,区别于普通本科的评价指标,促进该类院校继续保持“职业性”“师范性”“应用性”的本质属性,特别要突出该类院校对于职业院校教师供给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尝试开展部省共建优质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各类资源投入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打造全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领头羊。

第二,持续加大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办学投入。理论上,该类院校所培养的教师应涉及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的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 349个专业,其教育教学特征同职业院校一致,即突出实践性特点,而实践教学所需的设施设备投入均高于普通高校。按照德国的测算,一所职业学校所需投入的经费应为一所普通中学的2.64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理应获得更多的投入,以确保其培养质量。

第三,提升以本科层次为主的职教教师培养,转变为以研究生层次为重心,适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博士。长期以来,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所培养的毕业生层次多为本科。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变化,中等职业学校(高中阶段)教师的招聘条件早已调整为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等职业院校则倾向于招收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且这种趋势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基于这种情况,职教教师培养的整体重心应上移到研究生层次,以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主,同时扩大职业院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招生规模。另外,在具备条件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和具有高水平职教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资质的优质高校设立博士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领域),面向综合性高校相关专业优秀毕业生和在职骨干教师,探索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全新培养模式,拓宽职业院校教师在职提升学历的通道。

(二)转变独立的院校培养模式为以课程模块为纽带的多元协同培育模式

相较于普教教师,职教教师培养更具复杂性。一方面有类型之别,分为文化课/通识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另一方面有能力之异,三类教师的能力在德育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学科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教学实践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五大板块中有交叉有重合。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统合资源,打破原来仅以院校培养为主的模式,创新性地拓展职教教师培养的主体。具体而言,举措如下:

一是打破原来以学校机构为单位办学的桎梏,开拓工科类院校、商科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等有相关专业资源的高校构建职业技术师范课程体系。如上海市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就是一个创新案例,它整合上海市相关高校专业特长设立的多校区培养研究生层次的“技术+教育”“双师型”专业教师,致力于服务国家和上海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一流“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新模式、新途径、新思路[4]。

二是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针对不同类型职教教师的能力模型。基于能力模型的各板块能力标准开发模块化的职教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由不同的教育提供者根据各自优势承担其中的部分模块,实现资源统筹与合理利用。

三是完善政策保障与协调机制。一方面,建立健全 “三导师三基地(高校、职业院校、企业)”的职教教师培养模式[5];另一方面,从高校层面制定激励制度确保具有深厚产教融合基础和成效的专业二级学院积极参与职教教师培育,如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等与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协同育人。

(三)职前职后一体化设计职教教师专业成长体系

党和国家赋予职业教育培育大国工匠、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强调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类型教育,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需要一支类型化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予以支撑和保障。而这支队伍的形成,需要一体化设计其生涯发展通道。就目前而言,职教教师存在明显的职前职后割裂、多来源需求(高校毕业生和企业技术人员)与类型发展(文化课/通识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践指导教师)需求满足不到位的问题。因此,打通职前与职后培养培训体系,才能实现强师重教的目标。有必要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国家学分库,建立学分认定累计转换制度;根据不同类别职教教师能力标准开发培养培训包,在东、中、西部选择合适的办学资质优秀的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或全国职业院校重点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所在院校进行省部共建,形成全国职教教师培养培训的领头羊网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1978年年度数据[EB/OL]. [2018-04-18].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M0C&sj=1978.

[2]張炳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发展的回顾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57-61.

[3]柯婧秋,石伟平.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1):22-27.

[4]高校智库“上海市职业技术教师教育研究院”在我校成立[EB/OL].(2021-12-03)[2021-12-20].http://www.sspu.edu.cn/hjxw/87912.htm.

[5]曹继华,张巍,曹晔.“三导师三基地”研究生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机制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9(4):71-75.

(责任编辑:杨在良)

作者:匡瑛 邓卓 石伟平

上一篇:大学生灯检实习工作报告下一篇:电子镇流器控制器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