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草原上

2022-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歌曲草原上

内蒙古传统音乐与当代草原艺术歌曲的演变表述

【摘要】首先,本文对当代草原艺术歌曲对内蒙古传统音乐的继承加以论述,指出当代草原歌曲的民族性在于保留了传统的曲调特征、保留了传统的词缀特征、保留了传统的创作群体以及保留了传统的音乐主题;接下来,又论述了当代草原艺术歌曲对内蒙古传统音乐的发展,包括演唱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歌曲传播渠道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伴奏乐器的多样化发展以及演唱风格的多样化发展四个方面。

【关键词】草原歌曲;内蒙古音乐;艺术流变

前言

作为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蒙古族拥有着自己独特而灿烂的民族文化。在传统音乐方面,内蒙古地区形成了以草原文化为核心的独具特色的旋律风格,在音乐语言上注意突出其草原文化的深厚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是在继承其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即在突出草原文化主题的同时,借鉴吸收了其他音乐形式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从而诞生了大量优秀的当代草原歌曲。从这些草原歌曲当中,体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交融,显示着其传承与创新并举的发展方向。

一、当代草原艺术歌曲对内蒙古传统音乐的继承

(一)保留了传统的曲调特征

草原歌曲发展至今,虽然大多数曲目已采用汉语进行填词,但回归到音乐的本质上说,这些歌曲仍然保留了内蒙古传统音乐的曲调特征,以五声音阶构成歌曲的旋律。蒙古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旋律有羽调式和宫调式,而这两种旋律也正是当代草原歌曲最为热衷的创作形式,此外还有徵调式,《五月散花》《樱桃花开》这两首就属于这种旋律,以及商调式,如《想念周总理》《青枝绿叶两朵花》[1]。

(二)保留了传统的词缀特征

当代草原歌曲中诞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歌曲集》对其进行了精心的收录。从《歌曲集》中可以发现,当代草原歌曲在创作方法上,大多遵循了蒙古族民歌混入词缀的表现手法,即在歌曲演唱时要表现出““啊、哈嗬、咿”等词缀,既生动表现了歌曲的情境,又增添了浓郁的民族气息,这类代表作品有《湖畔之歌》《乳香飘》等。

(三)保留了传统的创作群体

纵观当代草原艺术歌曲,约占一半的歌曲是由蒙古族音乐家完成其词曲创作的,其中,曲作家有索伊洛图、徳伯希夫、莫尔吉胡、阿拉腾奥勒等,词作家有牧人、伊德新、吉格木德、仁亲、苏格尔等。除蒙古族音乐家以外,也有不少内蒙古地区其他少数民族音乐家,共同参与了当代草原歌曲的词曲创作[2]。由于这些音乐家对本民族音乐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更加自然地抒发对草原文化的情感,因此,创作群体的本土化,实质上正是内蒙古传统音乐得以传承的关键所在。

(四)保留了传统的音乐主题

从当代草原歌曲吟唱的主题来看,大多继承了传统的歌词内容,即以草原为歌曲的核心意象,蓝天、湖泊、骏马等意象也被反复提到,成为了草原艺术歌曲的生动名片,对内蒙古地区的生活图景进行了精心的描绘。从歌词体例上看,也与内蒙古地区民歌体例相近,通过对排比句式的巧妙运用,对整首歌曲的环境进行了渲染。

二、当代草原艺术歌曲对内蒙古传统音乐的发展

(一)演唱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

从场合上看,传统音乐有一定的局限性,多用于贵族阶层的祭祀、宴会等活动,或民间自发的娱乐活动当中,往往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较少进行节目的安排和设置,演唱者多为普通百姓。而在当代的草原歌曲发展中,演唱形式多被安排在指定的舞台,且出现了专业的草原音乐歌唱家,从事草原歌曲艺术的文艺工作者更加广泛,体现了多民族的属性特征[3]。

(二)歌曲传播渠道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解放前,内蒙古传统音乐主要通过举行演唱活动的方式自然传播,在一代代的口传心授中得以传承至今,没有记录,也不对外传播。自从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后,人们的生活和娱乐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草原歌曲在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土壤中孕育而生,由专业的音乐家完成创作,并严格按照乐谱进行记录。相对于传统的口传心授,传播方式显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三)伴奏乐器的多样化发展

在传统的蒙古族音乐演奏中,多使用马头琴作为主要乐器,同时兼用潮尔琴、四胡、蒙古筝等其他乐器[4]。而在当代草原歌曲的表现形式中,伴奏乐器变得更加丰富,除了使用上述的传统乐器外,还将手风琴、胡拨斯,甚至西洋管弦乐器引进本民族的音乐创作当中,如《草原迎亲人》就使用了胡拨斯作为伴奏,以弹唱的方式表现草原音乐的精髓。

(四)演唱风格的多样化发展

从音乐性质上看,传统的蒙古族音乐属于民歌,是浅显而大众化的,没有固定的唱法要求;而当代的草原歌曲,则属于一种“精英音乐”,需要对唱法、技巧等做深入的探讨,设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并在原有的演唱方式上,结合时代发展而衍生了美声、原生态等不同演唱方式。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传统音乐与当代草原艺术歌曲的演变进行研究并表述,指出了当代草原歌曲的深厚文化渊源和发展前景。本文通过对当代草原艺术歌曲对内蒙古传统音乐的继承进行阐述,突出了草原歌曲的民族性特征,又通过当代草原艺术歌曲对内蒙古传统音乐的发展进行介绍,又突出其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面。

参考文献

[1]刘丽枫.从蒙古族民歌看其民族性格之阴柔美[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0(11):350-351.

[2]薛蕾.呼伦贝尔地区草原歌曲流行现象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0(12):175-176.

[3]田竞.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研究——传统音乐在当代的发展与传播[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6(02):235-236.

[4]胡俊贤.蒙古族民歌在中小学及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J].大众文艺,2013,12(21):120-121.

作者:罗英

第2篇:草原公路上的雄鹰

放眼望去,纵观当今世界,我们的生活都被各种“高科技,快速度”所包围着,其中最不能被人忽视的就是出行。当我们坐上一辆辆来往穿梭的汽车,奔驰在平坦大道上;当我们看着光怪陆离的世界在背后闪过,亦或是欣赏绝美亮丽的风景时,有没有想过是哪些人可以让我们享受现在的一切?

他们忍受寂寞,甘愿奉献,用无悔青春撑起一条条康庄大道。科学中国人(2015)“年度人物”获得者——原内蒙古高等级公路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总工办主任(现内蒙古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志耕就是这样一位不得不说的代表人物。

滔滔江水阻挡不了他奔涌向前的势头,高山险峰不会拦住他勇往直前的身影,荆棘漫道更不会妨碍他在纵横交错的高级公路上飞驰的速度。张志耕就是用这种善克难关、志在必得的精神创造出了草原上一个又一个公路奇迹,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科技佳话。

勤学苦练——打下坚实基础

没有一件事是一蹴而就的,也没有一件事是信手拈来的,所有的成就与成功都是一砖一瓦累积起来的,张志耕的经历就证明了这一点。

初次见到张志耕,他说话的魄力,新颖而敏捷的思维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志耕于1965年出生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牧场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亲都是20世纪50年代支边的大学生。1988年,他从福州大学土木工程系道路与桥梁专业毕业,取得工学学士学位,他本可以留在南方发达城市或者选择一家轻松的政府机关单位,但他的内心第一反应就是拒绝。他不怕从头开始,也不怕零基础,他只想凭自己的实力做喜欢的事情,希望能学有所用干出一番作为。

“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张志耕的童年和少年是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和小伙伴们骑着马、放着羊快乐地度过的。他想留在家乡的另一个原因还源于他深深眷恋着他生于斯长于斯的草原,在他心中,草原就是他的家,是他的故乡,草原的美丽和广袤吸引着他,草原的贫瘠和落后也呼唤着他,他渴望用所学的知识来改变故乡的面貌,最终,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内蒙古。从此,他的无悔青春,他的理想抱负,都倾洒在辽阔的内蒙大地上,草原上一条条横空出世的高等级公路,也默默地刻上了“张志耕”这个名字。

也许是草原的一碧千里与广袤无垠给了张志耕无限的力量,造就了他自身刚正不阿,拼搏顽强的性格,让他骨子里从小就有了一种不服输的因子。其中,从父母身上也继承了很多优秀品质,爱学习,不服输都让他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颇深。他小学和初中没有经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在类似于工厂子弟学校里完成了学业,直到高中回到湖北老家才接受了正规教育。最初和其他同学的水平有一定差距,尤其在英语这一学科上令他绞尽脑汁。为此,他付出了超出常人几倍的努力,苦学加巧学,恶补所欠缺的知识,学习成绩不断提升,经过不懈的努力,不仅考上了大学,而且英语考了很好的成绩。

勤学苦练从此成为一种良好特质渗透进了张志耕的人生习惯中。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依然保持着爱读书的好习惯、吃苦耐劳的好作风和坚韧不拔的性格,边工作边学习,踏出一串坚实的学习足迹,写下一串令人叹服的学业履历:1999年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职攻读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2004年,考上了天津大学,开始攻读岩土工程博士学位;2007年,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并取得工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又进入长安大学交通运输领域博士后工作站,从事隧道方面的研究工作,于2012年顺利出站并取得博士后证书。

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索,丰富的知识与积累为张志耕在高等级公路建设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科研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有鲜花掌声也会有泥泞颠簸,对张志耕来说,他坚信只要心中有大海就不会怕一点浪花的流逝,他就是一位在这样的道路上坚持努力的攀爬者。

鞠躬尽瘁——心系公路三十载

永远坚持与探索是张志耕科研攻关的秘诀。

他毕业后直接到生产第一线单位——内蒙古交通设计研究院第三测设队从事公路勘察设计工作。公路勘察设计是道路工程基本建设的必要步骤,勘测设计文件是工程建设的基本依据。做好勘测设计工作不仅能在建设工程中取得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而且在建成投产后也能取得很好的使用效果。

勘察设计工作主要考察方面为工程地质调查,路基路面调查,桥、涵、灌溉渠道调查和经济调查。每一项设计标准都应根据工程的不同性质,不同要求,区别对待。工作者可能每天都要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甚至爬冰卧雪,加上当年勘测工具和技术手段还很落后,工作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张志耕扎根基层,不怕脏不怕累,在测设队期间,他从水准测量、桥涵野外调查、水文计算等最基本工作开始,无论是外业测量,还是内业设计,总是抢着干,同事们纷纷赞叹:“这小子一点也不像干部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多年来,他学以致用,主持设计、指挥建设了丹东至拉萨国道主干线老爷庙(蒙冀界)至集宁的高速公路、白音华至霍林郭勒一级公路等十余个公路建设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公路建设实践经验。

张志耕几乎一门心思扑在了公路建设上,每天早早准时到达工地现场,在尘土漫天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有时在冬季碰到下雪天,早上出去晚上就可能找不到回来的路了,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然而,张志耕并未满足于靠苦干克难,他还要靠巧干攻坚。

那时,由于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几个工程师一忙就是一个晚上,就这样有时也有可能因为数据处理跟不上而耽误进程。看到这种情况,张志耕体内的好学因子令他开始动脑: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数据处理既便捷又准确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试验和对比,张志耕同其他几位同事大胆引进开发了路线CAD辅助设计计算机设备和程序,并在全自治区公路设计行业全面推广,此次技术革新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益和准确率,也使他和同事们深切体验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由此也开始了张志耕近三十年的科技创新历程。

1993年,随着全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全面开始,呼和浩特市至包头高速公路的建设也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张志耕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特长,带领一帮计算机初学者边学习边工作,经过4个多月超负荷的劳动,比原计划提前两个多月提交了设计文件,不仅为呼包高速公路如期开工建设创造了条件,而且,由此掀起了内蒙古交通设计院计算机技术学习使用热潮,使计算机技术在全区交通设计领域得以全面普及。张志耕就是这样为高级公路的建设与设计搭建一座梯,铺建一座桥而鞠躬尽瘁,竭尽心力。

追求卓越——开拓创新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张志耕的科研之道,也是研无止境之路。他常说,只有把基础问题研究清楚,创新之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张志耕全心投入到团队的建设及科研工作中,在他的率领下,团队依托内蒙古高等级公路建设重点项目,以工程建设关键技术为研究方向,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开展科研项目,为建设国内一流高等级公路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服务于内蒙古高等级公路建设的过程中,创新团队紧紧围绕交通运输部党组提出的“四个交通”战略任务,明确科研目标,倾力钻研,鼎力合作,破解了一项又一项一直困扰国内高等级公路建设的技术难题。

张志耕于2002年开始负责建设管理由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老爷庙至集宁高速公路路段。老集高速公路地基属高原下湿地软土地基,海拔高度1290~1305m,地形平坦属静水或缓水沉积,地表低洼处易积水,施工难度很大。且沿线工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有效施工期短、技术难度大等工程建设特点都深深困扰着张志耕及其团队,但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张志耕探索的脚步。他在广泛调研论证基础上,大胆引进开发了干振碎石桩软土地基处理、网格法路基施工、U形桥台混凝土填芯料石镶面等二十多项新工艺、新技术。这些技术的引进、开发不仅解决了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提高了工程质量,有效缩短建设工期,并节约了建设投资近1亿元。

众所周知,上世纪末随着公路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交通量急剧增长,车辆超载现象严重,致使一些沥青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早期损害。特别是华北地区的大部分高速公路普遍存在较严重的车辙现象,最严重车辙深度可达20公分。为尽可能避免路面早期破坏在老集公路上产生,也为有效提高路面长期性能,张志耕与长安大学、山东公路科学研究所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合作,主持开展了《Super pave混合料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提出了确保混合料质量的施工设备全过程标定理论,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公路科技界混合料及施工变异性大且质量不稳定的关键技术难题;并且找到了Super pave混合料施工的技术核心——离析控制:对材料离析、温度离析、碾压离析产生机理和控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全面应用于老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全过程,并大力推广到全区高速公路建设中,有效解决了Super pave混合料材料施工中的技术难题。此课题还获得2006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老集高速公路于2005年9月交工验收并通车试运营,2009年3月竣工验收。目前在经历了“世纪大堵车”的超负荷运营至今也有近11年了,路况良好,即使是3.9%的大纵坡路段也未产生任何浅车辙。2010年沙庆林院士考察老集高速公路后,给予张志耕及其团队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好的“领头人”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张志耕就给他们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这个项目可以说是创造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历史上的奇迹,在他的指导与带领下成员们都为老集高速的建设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007年,张志耕负责区内首个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高等级公路白音华至霍林郭勒一级公路建设管理工作。白霍公路地处锡林郭勒草原腹地。整个项目建设区域内无路、无电、无信号,寒冷、风大、干燥、温差大,极限最低气温达零下45度,自然气候条件极其恶劣,沿线建筑材料奇缺。而建成的公路将服务的是大量的超重、极重拉煤车辆,路面抗压性能不能有丝毫马虎。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摆在张志耕及公路建设者面前。

困难面前,张志耕不服输的劲头丝毫未减,他通过精心设计、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大胆采用大型水泥混凝土滑膜摊铺机和拌合设备等新设备、厂拌机摊级配碎石垫层和碾压贫混凝土基层等新工艺、浸塑传力杆和贫混凝土基层与混凝土面板之间设置沥青混凝土功能层等新技术、减水缓凝引气三效合一的混凝土外加剂和高效保水养护剂等材料,为工程质量提供坚实的机械和工艺保障。同时,他带领团队开展了《严寒地区超重载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通过研究找到严寒地区极重荷载条件下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与施工难点和关键点,提出基于地基、路基与路面一体化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理论和方法,并据此对原设计进行了优化和完善;建立了变形与强度双参数控制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之地基路基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技术体系,使工程质量和长期性能稳步提升,建成了国内第一条一次修建完成100公里面板厚32厘米水泥混凝土高等级公路。

2010年,高路公司组建了内蒙古高等级公路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借自治区党委、政府启动实施“草原英才”的大好契机,高路公司涉及隧道工程、路面工程和工程机械等全区工程建设最为薄弱的专业范围,自主培养了很多高层次人才,具备了堪当重任的实力。

张志耕几乎每天想到的是高级公路,接触到的也是高级公路。看似漫天风沙、黄土弥漫的内蒙大地上,正是像张志耕这样多年坚守第一线,带领技术人员与工人在莽莽原野上划出一道梦幻般的轨迹的领导者存在,才会使多项成果填补了我国严寒地区极重荷载条件下水泥混凝土路面高等级公路建设空白,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众志成城——共创科技奇迹

“齐心协力共沥风雨,众志成城终创佳绩”。经过漫天黄沙的洗礼与草原辽阔的沐浴,张志耕对“个人”“团队”“价值”三者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常说,在巨大的挑战面前,只有选择不放弃,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密切合作,互相支持,给予别人鼓励,自己才会获得掌声。

他和团队在破解寒区超重载砼路面技术难题时就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各方协作共同解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奇迹。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但随之而来的是重载货车对路面造成的损害以及由此给交通安全造成的隐患。张志耕带领创新团队开展了严寒地区超重载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理论和设计研究,系统提出基于地基、路基路面一体化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理论和方法;开展对严寒地区高耐久性路用抗冻和抗盐冻水泥混凝土技术的研究,并提出了耐严寒、抗盐冻的高性能路用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团队还基于不同季节因素对地基路基的影响,建立了变形和强度双参数控制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地基路基施工及质量控制技术;恶劣气候条件下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与过程控制等系统研究。

创新团队联合西南交通大学对苏木山隧道机电系统(通风、照明、监控)和消防系统集成融合建成了“苏木山隧道智慧管控平台”,该平台通过各系统的有机集成,实现对隧道运营情况有效的监测、控制、智能化管理,并能及时提供事故预处理方案,为积极预防、处理事故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苏木山隧道智慧管控平台把传统的、单项的或割裂的子系统及管理模式,建设成集约化的、资源共享的、多系统集成的综合管理技术平台,集中在一个监控平台上进行综合监控操作,从而实现了有效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运营管理效率的管理需求。是真正的综合化的集成大平台。

它创新采用了前馈式智能通风模型,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控制法中所不能解决的时滞性问题;并创新性地采用LED无级调光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能够根据隧道洞内外光照强度、时间、车流量的变化自动调节隧道洞内照明设备的亮度;张志耕还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交通监控及照明的合理控制方案,大大提升了节能效果;并且自动检测隧道内各种紧急突发情况的能力有了大幅飞跃,为隧道的交通安全管理和运营提供技术保障。

张志耕向记者说道:“这个平台采用组态方式,提供画面组态、设备组态、通讯协议组态。我们只需要依据实际运营管理,就可以自由组态编辑预案,适应各种不同的需求,具有极高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

网络在当今21世纪是最不可避免的,该软件也将采用基于多线程以太网技术的的实时数据库技术。完全汉化的图形人机界面具有画面组态、实时监控、数据查询、人员监督管理等功能。其中离线仿真软件可提供事故预处理方案,更加“移动化”“可视化”“综合化”,让办公管理更加自由方便。同时苏木山隧道在隧道内墙壁采用具有蓄能的发光材料,在隧道内停电或应急的情况下都可清楚地看清周围情况,提高环境的显色性,增加暗环境下的可视距离,以辅助人员逃生。

“苏木山隧道智能监控软件平台的设计水平在国内领先,许多关键技术属国内首创。完全适应长远的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的发展需要。其新技术、新材料的实施应用,适应了高速公路监控系统朝着更加智慧化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使苏木山隧道机电系统建成内蒙全省的重点示范工程,带动全省高速公路隧道机电系统建设的整体水平奔向安全、节能、智慧的一个新台阶。”张志耕补充道。

“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毛泽东同志就曾这样说过,张志耕在科研的道路上也格外重视团队的作用和力量。他信奉草原上的一句谚语:“齐心的蚂蚁吃角鹿,合心的喜鹊捉老虎。”因此他带领的团队一直都有着一股合力攻关的精气神儿——坚守在一个岗位上,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全队拧成一股绳,相互关心,相互热爱,每个人都恪尽职守,集思广益,这也许就是团队的力量。与此同时,在个人努力学习不断创新的同时,张志耕还一直在致力于培养人才,积极引进人才,抓好团队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对内蒙高等级公路建设的重要作用。他不仅是科研道路上的领军人物,更是能谋善断的智者,在他的带领之下,一群年轻人已经成长起来。

张志耕用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创新团队共创了一个又一个公路奇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英雄赞歌。宽广的胸襟能够冲破狂风暴雨的袭击,精湛的学识能够打败科研的艰难险阻,架海擎天的能力更能有一统全局的力量。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他依旧会笑对人生,在一望无垠的内蒙大地上挥洒着自己的热血,照亮在高级公路上,成为草原上展翅飞翔的雄鹰。

第3篇:草原上力量与希望的传承

编者按

2019年7月21日至23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加快藏族舞蹈发展与繁荣,加强西部藏族地区的艺术交流学习,增进西部各藏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以及社会稳定,由四川省舞蹈家协会、青海省舞蹈家协会、甘肃省舞蹈家协会、西藏自治区舞蹈家协会、云南省舞蹈家协会联合主办,夏河县委县政府承办的首届西部五省区藏族舞蹈展演在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举行。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缩影,是近五千年历史进程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光彩夺目的瑰宝。此次展演中,由四川省舞蹈家协会严格选拔推送的四部作品均获殊荣,其中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作品《天鼓》荣获本次展演最高奖格桑梅朵奖、《寨水一方》荣获赛钦梅朵奖,四川音乐学院舞蹈学院作品《上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馆作品《我的阿爸阿妈》荣获冈拉梅朵奖。四部作品的精彩演出展现了四川浓郁的藏族舞蹈特色,为我省藏族舞蹈事业的繁荣发展增添了新的光彩。

《天鼓》这个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多年前我还在甘肃工作时,赴甘南的一次采风活动中所收集到的素材,还记得当时在广袤的草原上,一群头戴僧帽的僧人围成一个大圆圈,正在表演传统宗教舞蹈一一阿羌姆(即背鼓跳神),以示祈愿众生平安。他们身后都背着一个硕大的,上面绘着一个圆形图案的大鼓,他们口中念着玛尼,双手拿着长长的鼓槌,缓慢地绕圈行进,并不时的左右交替击打着背后的鼓面,不远处围观的藏族同胞们很安静地站在周围,更多是老人在拿着念珠默默念诵着玛尼,有的怀里靠着大一点的儿童,有的背上背着差不多刚会走路的孩子。再远一点的草原上,一头头牦牛在专注地吃草,有的在撒欢奔跑,有的在激烈抵角。庄严的寺庙,蓝天白云,青青草原,还有朴实善良的藏族同胞——这一切的画面成为一颗种子,埋在了我内心深处。在2017年初夏,学院鼓励老师们踊跃创作,备战当年8月份在自贡举行的大学生艺术节,深埋在我内心多年的这颗种子立刻就像得到了召唤一样,跃然而出。创作的冲动一下就决定要将这个在心中蕴藏多年的深刻形象表达出来,把它搬上舞台,分享给大家。于是,就展开了这个作品的组织过程。

作品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序一学艺一传承一狂欢一尾声

序——

黎明前,夜色幽沉,毡房外的草地上盘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静静地,安详地,远远地看着远方,若有所思;在他的腿上枕躺着一个扎着小辫的孩子,红扑扑的小脸非常可爱,他正枕在爷爷的腿上安然地酣睡。老者目光落在孩子脸上,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稚嫩的脸庞,似乎在回忆着什么……蓦然间,他回头望向不远处的大背鼓,似乎有个声音在向他呼唤。他安放好怀中的孩子,走向那个令他神往的“老朋友”(鼓)……..

第一段一一学艺

孩子被爷爷的鼓声吵醒,好奇地观察着这个似曾相识,但却又从未相见的“东西”,身边的牦牛围着他们贴身而过,爷爷背起鼓,带着年轻人们从黑沉的夜色中缓缓走来,在整齐缓慢地步伐下,从黑夜走到了天光。小孩跟随在队伍中,时而模仿,时而跟年轻人们一起较劲玩耍,在这个过程中,爷爷向孩子传授了技艺,年轻人们在练习和玩耍中得到历练,逐渐蜕变成熟,爷爷手中的鼓槌上下翻飞,技术也在不断变换的激烈鼓点中,完成了高难的动作,达到了更高的水平,而最终老者也因为体力不支,气喘吁吁的停了下来。小孩扶起老人,缓缓后移,消失在人群中……

第二段——传承

老者老矣,幼者成熟。这世间万物遵循的不变规律是那么的残忍却又动人,经历了苦累艰难的洗礼,得到了前人的鼓励与认可,在一场仪式中完成了传递和交接。年轻人围向老人,眼中充满关切,老者满目沧桑,噙含着泪水,是不舍也是祝福,颤颤巍巍地将手中的鼓槌递给孩子们,在年轻人的手中传递了一圈,这一刻充满了庄严,激动,还有无限的希望。在老者用盡全力说出句吉祥的祝福之后,年轻人握着鼓槌,四下散开,开始了一场盛大的表演……

第三段——狂欢

年轻人拿起了长长的鼓槌,他们的表演激起了尘土飞扬,在他们的呐喊和狂欢中,漫天飞舞的衣摆和长穗欢乐地在草原上飞扬,长长的鼓槌尽情的击打着大地与背鼓,狂野的舞姿展现着高原大地上这群彪悍如牦牛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

尾声一一

这场狂欢持续到了暮色降至,倦鸟归巢时,年轻人聚在一起发出最后一声欢呼的那一瞬,恍如时光凝固,老者佝偻的身躯与他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人群中他越走越远,目送着年轻人在长长的路上继续走着,就像来时的他一样……小孩在月光下伴着爷爷的呢喃声,不断地敲着背上的鼓,就像佛前燃起的油灯,那是未来和希望,永不枯灭!

以上便是藏族男子群舞《天鼓》的故事梗概,在创作过程中,我也查阅了很多资料,为了避免和同类体裁作品有重叠,造成抄袭嫌疑,我看了很多早期的藏族背鼓舞蹈的作品,有单人的,也有群舞。单人舞留给我较深印象的作品是杨向东老师1986年创作、表演的《背鼓》,舞蹈中主要提炼出单、双击鼓和绕花击鼓等动作。群舞作品中有一个北京舞蹈学院创作的《离太阳最近的人》。我主要跟这两个作品做了对比,所以在创作中,我从服装、道具和技术动作等几个方面,做了大胆的设计和调整。

(一)在服装方面,我将演员手中的鼓槌巧妙的藏在了身上,要求服装老师把藏袍的两条袖子加长加宽,并且在袖口缝制了又宽又厚的皮质材料。在舞蹈的前半段中,群舞演员们手中一直托着厚重的长袖,在小快板的时候,把长袖口用力的抡在鼓面上,同样会发出浑厚的响声,这样的设计,即解放了演员的上肢,使动作更加饱满,让上身更方便去抒情。又避免了背着鼓却没法用鼓的尴尬,同时最大限度的为下半段拿出鼓槌做足了铺垫,在情绪上达到二次高潮。同样我又把民间热巴艺人围在腰间上的长穗也用到了作品中,让演员的腰上,甚至是鼓身上都有长长的穗子。演员慢慢动起来,就像草原上一群厚重的牦牛远远走来,瞬间便把观众的视觉感受调整到草原上去。在快板的时候,长穗随着演员们的旋转和翻滚,更是让观众在台下感受到舞蹈中那漫漫天地间的浩大之势,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二)在道具方面,我把背在身上的鼓加大了尺寸,直径都在接近80公分左右,宽度接近40公分左右。鼓面全部采用真皮,在表演现场,观众会真实地听到击鼓的声音,会看到演员背后巨大的背鼓,当我把这个想法实践出来时,内心的感觉是:这样做动作会不会很难啊?演员们负担太大了,但是视觉效果非常真实,当演员们背着鼓完成了一遍动作之后,我第一感觉就是“用对了!”

(三)在动作技术方面,我看了资料后觉得之前所有的作品都无法摆脱因为背鼓而给人产生的负重感,所以我先把鼓槌藏在了身上,这样做:一是可以解放上半身,因为舞蹈演员的上身,是最能够抒情达意的部分,这样一来,在观众进行审美活动时,不会因为一直看到背上的大鼓而产生疲劳感。二是在前半段一直用袖子击鼓,虽然新意有余,但是后劲不足,在情绪上始终有所欠缺,在后半段舞蹈高潮的部分拿出鼓槌,让观众在情绪上得到二次推进,也会有种彩蛋的效果,并且能把传承的意义表达的更加准确,并且将群舞和领舞的关系捏得更紧。除此以外,还开发了背鼓前滚翻的技术动作,一开始排练过程中,很多演员找不到巧妙的借力点,总是翻不过去,走到一半就侧倒了,再就是用力过大,翻过去要跪到地上。在多次总结失败和反复试验下,最终所有的演员都流畅顺利的完成背鼓前滚翻的动作,这组动作巧妙的表达出作品中该段落所需要的情绪和效果,充分的利用后背上大鼓的圆弧,借力的使用一连串前滚翻的动作把一群藏族年轻背鼓艺人在学习中争相竞技,火热朝天的场景生动鲜活的表达出来,增加了作品的技术性,增强了舞蹈的趣味性,同时也拔高了审美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创作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艺术创作要秉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品创新也要秉持三个原则: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这些创作方针,给我们文艺工作者身处在当下时代中如何做好艺术作品,如何能够做出让老百姓喜欢、能够贴合当下时代的好作品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和方向,《天鼓》这个作品便深受其益。

最后有个小小感触,一个舞蹈作品从萌生想法到搬上舞台,如同母亲在腹中孕育胎儿,需要经历很多过程,每一步都是无法省略的步骤,每一滴辛苦的汗水甚至是泪水都是滋养作品的甘露养料。参演《天鼓》的演员最小18岁,最大的不过22岁,这些孩子们同我一起亲历了这一切。在海拔三千多米的藏区比赛时,严重的高反让这些孩子非常痛苦,几乎一下台就倒地不起,在场的老师都在落泪……也正是这些经历,教会了孩子们在面对困难时需要用毅力和堅持去战胜一切。通过大家的努力,作品从2017年创作至今,已为观众演出36场,荣获了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四川省第三届青年艺术人才比赛十佳作品第一名,第十二届中国“红铜鼓”最佳作品奖,四川省新人新作比赛三等奖,首届西部五省区藏族舞蹈展演一等奖,入围第十二届全国民间舞荷花奖评奖,进入第十三届“桃李杯”中国舞蹈教育成果展示;四川省第九届“巴蜀文艺奖”。我相信,未来《天鼓》的精神还会在这些年轻人的手中传递下去。

作者:乔琦

第4篇:教案《歌曲草原上》

教案比赛个人信息表

题目: 《歌曲草原上》——通过互联网条件下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省份: 北京市

作者姓名: 朱小云

单位: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北大燕东园北大附小 邮编: 100871 电子邮箱:junjunff88@yahoo.com.cn 联系电话: 13520049619

1 教学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设计理念:

1.根据音乐课程标准:“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我国民族的东西了解甚少,甚至一无所知。鉴于这种现状,我抓住《草原上》这支歌,大胆的尝试,想通过这支歌的学习,使学生对内蒙古歌曲的风格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通过亲身演唱,感爱旋律的优美婉转,抒发演唱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弘扬民族音乐,热爱民族艺术。

2.本活动设计力图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探索、创造性的学习音乐,使他们利用互联网充分的了解体会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自己置身于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对草原牧民爽朗豪放的性格的热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把学唱、演唱、欣赏,拓展一系列教学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音乐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草原上》,让学生初步感受我国内蒙古民歌的音乐风格。

2.在中速、悠扬的歌声中,要求学生根据vcd碟播放的草原景色来展开各自的联想与想像,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

教学重点:

1、用自然,优美的音色,连贯流畅的气息歌唱。

2、体会,感受内蒙古民歌音乐特色。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准确掌握作品的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内蒙古大草原风光,

2、幻灯片、录音机、磁带、歌片,钢琴,多媒体电脑设备

教学过程: 一. 听唱练习:

【阶段目标:从视觉、听觉入手,创设优美生动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

2 主题、增加兴趣。】

(引入) 刚才,优美的歌声吸引来了一群爱唱歌的小羊,它们相与大家交朋友,它们是带着歌声来的„„

1. 听一听:

【活动目标:m s l这三个音是本课音乐旋律的主线,因此采用游戏的形式,听觉领先,模唱紧跟,反复训练,强化对音准的掌握,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与活动,增强学习兴趣,大面积提高效益。】

(引入),优美的歌声吸引来了一群爱唱歌的小羊,它们相与大家交朋友,它们是带着歌声来的„„

(每一只小羊都要给我们大家唱一句,请你猜一猜是那只小羊在唱歌?

师:分别弹奏出几组;m s l︱m l s︱l m s︱s m l︱l s m︱

生:听出后分别抱下小羊,排成一列,然后全体跟琴反复唱,掌握这三个音的音高 2.唱一唱:

师:分别弹奏出几组;m s l︱m l s︱l m s︱s m l︱l s m︱ 生:跟琴反复唱,掌握这三个音的音高 2.唱一唱:

【活动目标:通过三座桥把本课的音准问题,由浅到深串在一起,让学生从立体的直觉上理解掌握音的高低】

( 小绵羊热情好客,要带我们去它美丽的家乡,那个地方路途遥远,我们要翻山越岭才能到达,大家有信心吗?) (1).翻越小山坡:

3 (2).崇山峻岭:

我们经过了崇山峻岭,终于来到这个美丽的地方。

出示大屏幕:蓝天、白云、草地„„(同时响起草原上的音乐伴奏) 师:你们知道这是我国的什么地方?

生;内蒙古大草原„„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看见了美丽的大草原,看见了„„

师;蒙古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那里的人民非常勤劳。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音乐边感受自己去了内蒙古大草原上的情景。播放《草原上》伴奏带。

生;在那里和蒙古小孩一起跳舞、骑马、吃东西,„„

二. 学习新歌

【阶段目标:通过学唱内蒙古民歌,从而体验内蒙民歌的特色、风格、情感,从而更加热爱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好奇学习一首内蒙古民歌《草原上》这一课,请大家打开课本,看看这首歌的曲谱。

明确歌曲的拍号?共有几小节?几段? 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看曲谱,这首曲子只有6个字母,其它的全是五线谱,老师相信你们的能力,现在请你们轻声自学歌曲的曲谱。 生:自学歌曲的曲谱 (一起随琴演唱曲谱,) 师:你们发现这首曲子熟悉吗?

4 生:是前面唱过的. 师;自学过程中有什么问题? 生:回答

引出二分音符,全音符„„

生:轻声哼唱(准确掌握二分音符,全音符) 师:你们听出这支歌的曲调(旋律)有什么特点? 生:根据感觉,自由发表 师:这是一支优美、抒情的歌。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把这首歌的歌词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优美的歌词,老师把它改为一首小诗:

蓝天高,太阳照,

草原好热闹。

马儿跑,羊儿叫,

这里风光好。

蓝天高,太阳照,

草原人欢笑。

马儿壮,羊儿肥,

年年光景好。 师:谁愿意再读一读? 生:深情朗读,体会歌词意境

师:听范唱(你读的太好了,你的情绪感染了我们大家,小牧民合唱团的小朋友想为大家唱一唱,你们欢迎吗?) 生:欢迎 欣赏范唱

师:老师发现许多同学都情不自禁的唱起来,那我们一起唱一唱歌词. 生:轻声,慢速演唱歌词

师:(纠正不足,老师把这一句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唱出来,你们分辨一下那句是正确的? 生:认识不足,反复练习,掌握。 师:注意刚才的问题,请大家再唱一遍。 生:抒情演唱

5 师:大家唱的不错!谁还觉的这支歌在演唱中还有什么不足?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怎么样可以更好?﹚

生: 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回答问题

师:按照这些同学说得咱们再唱一遍

生:分领唱,齐唱再来一遍

师:这首歌曲赞美了什么?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赞美了„„

师:(你能说说那一句最能体现美丽风光?你能说说那一句最能体现幸福生活?你用你的歌声把这种幸福给大家唱一唱,好吗?) 生:自由发挥,抒发自己的情感

师:把我们的感受带到歌曲中(再唱一遍) 第二课时:学唱简谱

师: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生活在这片美丽的草原上,他们那儿有很多优秀动听的民歌.同学们,还知道那些蒙古族歌曲? 生:自由回答

师:有许多赞美大草原的歌曲,例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草原牧歌》,《草原赞歌》等,还有一位被大家亲切的喻为“草原夜莺”的歌唱家是- 德德玛. 欣赏德德玛的歌曲《辽阔的草原》

四.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和欣赏了内蒙古民歌,简单的了解了内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同学们,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风格的歌曲,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学习和欣赏到更多,更优美的歌曲。希望同学们从小热爱我们的民族艺术,

尾声:同学们,把我们的感受,再一次融到歌声中„„(出示内蒙古画面)

板书设计:

m s l︱m l s︱l m s︱s m l︱l s m︱

教学反思

在《草原上》一课中,我把音乐基础能力与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有机组成的趣味音乐游戏中,既培养了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又帮助学生学会分析乐句的能力,在音高、节奏、节拍方面有力的促进了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全课结构紧密、张弛有度、一气呵成,体现了“双基”+趣味的教学宗旨,教学有实效。音高概念的掌握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难点,我重视对学生听觉的培养与训练,坚持音乐教学的有序性原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会准确地唱出唱名,并采用音高听辨、肢体语言辅助听觉,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识别并演唱唱名、音高,教学中可以看出学生从不会到会、不准到准的学习过程、基础训练很扎实。

教学中注意到了歌曲的人文题材与音乐体裁的不同目标和学习任务,并很准确地加以区分,备课中没有围绕《草原上》这个歌名进行教学设计,而是从音乐材料中挖掘本课的主要音程关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上下音程训练,在科学的训练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二度、三度等音程的音准,解决了歌曲的难点,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教学中,学生用于实践操作的时间远远多于教师讲话的时间,学生的“听、看、动、想”四个领域充分运动起来,体现了音乐课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演唱表情、声音、音准及情感表现有要求、及时评价,教师用对比的方法和学生面对面相坐的形式进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形成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

由于我设计的教学注意了课堂实效性,充分运用了课堂中每一分每一秒去关注和配合学生的学习,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真正提升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第5篇:教案《歌曲草原上》

教学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设计理念:

1.根据音乐课程标准:“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我国民族的东西了解甚少,甚至一无所知。鉴于这种现状,我抓住《草原上》这支歌,大胆的尝试,想通过这支歌的学习,使学生对内蒙古歌曲的风格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通过亲身演唱,感爱旋律的优美婉转,抒发演唱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弘扬民族音乐,热爱民族艺术。

2.本活动设计力图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探索、创造性的学习音乐,使他们利用互联网充分的了解体会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自己置身于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对草原牧民爽朗豪放的性格的热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把学唱、演唱、欣赏,拓展一系列教学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音乐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草原上》,让学生初步感受我国内蒙古民歌的音乐风格。 2.在中速、悠扬的歌声中,要求学生根据vcd碟播放的草原景色来展开各自的联想与想像,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 教学重点:

1、用自然,优美的音色,连贯流畅的气息歌唱。

2、体会,感受内蒙古民歌音乐特色。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准确掌握作品的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内蒙古大草原风光,

2、幻灯片、录音机、磁带、歌片,钢琴,多媒体电脑设备 教学过程: 听唱练习:

【阶段目标:从视觉、听觉入手,创设优美生动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主题、增加兴趣。】 (引入) 刚才,优美的歌声吸引来了一群爱唱歌的小羊,它们相与大家交朋友,它们是带着歌声来的„„ 听一听:

【活动目标:m s l这三个音是本课音乐旋律的主线,因此采用游戏的形式,听觉领先,模唱紧跟,反复训练,强化对音准的掌握,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与活动,增强学习兴趣,大面积提高效益。】 (引入),优美的歌声吸引来了一群爱唱歌的小羊,它们相与大家交朋友,它们是带着歌声来的„„

1 (每一只小羊都要给我们大家唱一句,请你猜一猜是那只小羊在唱歌?

师:分别弹奏出几组;m s l︱m l s︱l m s︱s m l︱l s m︱

生:听出后分别抱下小羊,排成一列,然后全体跟琴反复唱,掌握这三个音的音高 2.唱一唱:

师:分别弹奏出几组;m s l︱m l s︱l m s︱s m l︱l s m︱ 生:跟琴反复唱,掌握这三个音的音高 2.唱一唱:

【活动目标:通过三座桥把本课的音准问题,由浅到深串在一起,让学生从立体的直觉上理解掌握音的高低】

( 小绵羊热情好客,要带我们去它美丽的家乡,那个地方路途遥远,我们要翻山越岭才能到达,大家有信心吗?)

(1).翻越小山坡:

(2).崇山峻岭:

我们经过了崇山峻岭,终于来到这个美丽的地方。

出示大屏幕:蓝天、白云、草地„„(同时响起草原上的音乐伴奏) 师:你们知道这是我国的什么地方? 生;内蒙古大草原„„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看见了美丽的大草原,看见了„„

师;蒙古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那里的人民非常勤劳。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音乐边感受自己去了内蒙古大草原上的情景。播放《草原上》伴奏带。 生;在那里和蒙古小孩一起跳舞、骑马、吃东西,„„ 学习新歌

【阶段目标:通过学唱内蒙古民歌,从而体验内蒙民歌的特色、风格、情感,从而更加热爱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好奇学习一首内蒙古民歌《草原上》这一课,请大家打开课本,看看这首歌的曲谱。 明确歌曲的拍号?共有几小节?几段? 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看曲谱,这首曲子只有6个字母,其它的全是五线谱,老师相信你们的能力,现在请你们轻声自学歌曲的曲谱。 生:自学歌曲的曲谱 (一起随琴演唱曲谱,) 师:你们发现这首曲子熟悉吗? 生:是前面唱过的. 师;自学过程中有什么问题? 生:回答

3 引出二分音符,全音符„„

生:轻声哼唱(准确掌握二分音符,全音符) 师:你们听出这支歌的曲调(旋律)有什么特点? 生:根据感觉,自由发表 师:这是一支优美、抒情的歌。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把这首歌的歌词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优美的歌词,老师把它改为一首小诗: 蓝天高,太阳照,

草原好热闹。

马儿跑,羊儿叫,

这里风光好。

蓝天高,太阳照,

草原人欢笑。

马儿壮,羊儿肥,

年年光景好。 师:谁愿意再读一读? 生:深情朗读,体会歌词意境

师:听范唱(你读的太好了,你的情绪感染了我们大家,小牧民合唱团的小朋友想为大家唱一唱,你们欢迎吗?) 生:欢迎 欣赏范唱

师:老师发现许多同学都情不自禁的唱起来,那我们一起唱一唱歌词. 生:轻声,慢速演唱歌词

师:(纠正不足,老师把这一句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唱出来,你们分辨一下那句是正确的? 生:认识不足,反复练习,掌握。 师:注意刚才的问题,请大家再唱一遍。 生:抒情演唱

师:大家唱的不错!谁还觉的这支歌在演唱中还有什么不足?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怎么样可以更好?﹚

生: 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回答问题

4 师:按照这些同学说得咱们再唱一遍 生:分领唱,齐唱再来一遍

师:这首歌曲赞美了什么?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赞美了„„

师:(你能说说那一句最能体现美丽风光?你能说说那一句最能体现幸福生活?你用你的歌声把这种幸福给大家唱一唱,好吗?) 生:自由发挥,抒发自己的情感 师:把我们的感受带到歌曲中(再唱一遍) 三.拓展:欣赏

师: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生活在这片美丽的草原上,他们那儿有很多优秀动听的民歌.同学们,还知道那些蒙古族歌曲? 生:自由回答

师:有许多赞美大草原的歌曲,例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草原牧歌》,《草原赞歌》等,还有一位被大家亲切的喻为“草原夜莺”的歌唱家是- 德德玛. 欣赏德德玛的歌曲《辽阔的草原》 四.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和欣赏了内蒙古民歌,简单的了解了内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同学们,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风格的歌曲,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学习和欣赏到更多,更优美的歌曲。希望同学们从小热爱我们的民族艺术,

尾声:同学们,把我们的感受,再一次融到歌声中„„(出示内蒙古画面)

板书设计:

m s l︱m l s︱l m s︱s m l︱l s m︱

5 教学反思

在《草原上》一课中,我把音乐基础能力与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有机组成的趣味音乐游戏中,既培养了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又帮助学生学会分析乐句的能力,在音高、节奏、节拍方面有力的促进了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全课结构紧密、张弛有度、一气呵成,体现了“双基”+趣味的教学宗旨,教学有实效。音高概念的掌握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难点,我重视对学生听觉的培养与训练,坚持音乐教学的有序性原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会准确地唱出唱名,并采用音高听辨、肢体语言辅助听觉,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识别并演唱唱名、音高,教学中可以看出学生从不会到会、不准到准的学习过程、基础训练很扎实。 教学中注意到了歌曲的人文题材与音乐体裁的不同目标和学习任务,并很准确地加以区分,备课中没有围绕《草原上》这个歌名进行教学设计,而是从音乐材料中挖掘本课的主要音程关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上下音程训练,在科学的训练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二度、三度等音程的音准,解决了歌曲的难点,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教学中,学生用于实践操作的时间远远多于教师讲话的时间,学生的“听、看、动、想”四个领域充分运动起来,体现了音乐课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演唱表情、声音、音准及情感表现有要求、及时评价,教师用对比的方法和学生面对面相坐的形式进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形成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

由于我设计的教学注意了课堂实效性,充分运用了课堂中每一分每一秒去关注和配合学生的学习,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真正提升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课件 w ww.5 y kj.Co m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并对其产生兴趣。

2、有感情地演唱《我是草原小牧民》,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3、通过听、唱、舞、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舞蹈。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难点

为歌曲创编不同的动作 教学过程:

一、感受大草原

1、师:小朋友们,愉快的音乐课开始了。今天的音乐课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瞧!(出示小红马画面)它来自辽阔的大草原,今天特意来请我们到它的家乡做客呢!想不想去?(想)那好,全体起立,我们拉好缰绳,摆好姿势,跟着小红马出发吧!

2、律动:随《我是草原小牧民》歌曲做骑马动作

二、走进大草原

1、欣赏草原风光

2、学跳筷子舞

师:(出示筷子)咦?这是什么?(筷子)你可别小瞧它,在蒙古人民的眼里它可是跳舞的好道具呢!老师看到有些小朋友似乎有些怀疑,那让老师给你们跳一段吧! (1) 师示范动作

手位:简单的筷子交叉敲击动作 脚位:前蹲、后仰 (2)师:怎么样?信了吧!谁学会了?

(3)指名学生上台示范动作——师指导——台上学生带领大家一起跳——全体学生跟音乐齐跳

3、变化筷子舞节奏

(1) 师:简单的筷子舞小朋友一学就会了,现在老师要给筷子舞变个魔术,你们仔细找一找,它变在哪?

(2) 师示范

在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的最后一小节加入XX X (3)学生说——练习XX X

4、师: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啊!(出示节奏谱)变变变,你们瞧!这个新节奏变到这儿来了,老师用红色的符号表示,还变了一个动作在这儿呢!(师示范)

5、师生合作表演节奏:我邀请你们跟老师合作一下,我来念前面的节奏,你们来念后面红色的节奏,可以吗?

(1) 师念前面节奏,生念后面 (2) 念前面节奏,生敲后面

(3) 师:敲的这么好,我也想加入你们的队伍,我来敲前面的节奏吧,你们还是敲后面的部分(师敲前面节奏,生敲后面)

(4) 师:用你们的节奏告诉老师它的节奏,让筷子发出声音吧!(学生完整敲击歌曲节奏) (5) 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歌曲,生随音乐齐跳

(6) 师:这么厉害,看来难不倒你们,如果让你们加入脚步来跳,会吗?

6、加入脚步师生齐跳

7、师生随音乐齐跳筷子舞

三、歌唱大草原

1、师:欢快的筷子舞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而草原上小牧民的生活更是多姿多彩,他们勤劳、勇敢、放牧、欢歌,你们听

2、聆听范唱《我是草原小牧民》

2、 随琴哼唱:你觉得小牧民在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 跟着老师的琴声高兴的唱起来吧!

4、指导缺点:

“草儿青青羊儿肥”————青青的草儿跳起来了,肥壮的羊儿扭起来了!(休止符、前倚音)

5、随老师琴声再唱

6、师生用欢快的歌声对唱:听到小牧民唱的这么自豪,老师也想来当一回神气的小牧民,让我们来比一比,谁唱得更神气?(师生随琴接龙唱)

7、师:唱得比老师还神气,我可有点不服气,我要拿出筷子,边唱边跳跟你们比一比。————师生接龙加入筷子舞表演唱

8、师:小朋友的表演就像草原上一个个神气的小牧民,现在就让我们唱起歌,跳起舞,做一回真正的小牧民,好吗?

9、拓展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在草原上度过了快乐的一节音乐课,我们一起骑马、唱歌,最高兴的是一起学习了筷子舞。其实呀,筷子舞只是蒙古舞蹈中的一种,聪明的蒙古人民还能用许多生活中的东西跳出一段一段好看的舞蹈呢。你瞧(出示蒙古族各种舞蹈画面)

四、告别大草原

1、师:蒙古的舞蹈多姿多彩,蒙古的人民热情好客。瞧!小红马又来了,让我们骑上小红马跟大草原告别吧!

2、播放歌曲,生随音乐唱起歌,边跳边出教室。

第6篇:草原歌曲大全

1、天堂(腾格尔)

2、.草原凤凰(凤凰传奇)

3、我和草原有个约会

4、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刀郎)

5、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6、草原牧歌(草原牧歌)

7、草原之夜(刀郎)

8、七月的草原(乌兰托娅)

9、今夜的草原(乌兰托娅)

10、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11、我的根在草原

12、奔驰在草原上(二胡曲)

13、草原恋(唐古拉风暴)

14、草原上有一个美妙的传

15、我从草原来

16、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17、陪你一起看草原

达那巴拉鸿雁心之寻情书呼伦贝尔大草原苍天般的阿拉善吻你圆顶帽陪你一起看草原阿尔斯愣的眼睛草原在哪里帅哥哥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蓝色的蒙古高原草原迎宾曲出嫁歌为内蒙古喝彩

第7篇:三声部合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案例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 三声部合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授课教师: 朱万秋(广州市东环中学,中学高级)

评析教师: 陈桂香(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教研中心,中学高级)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学唱三声部合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蒙古族音乐特点的歌曲。

教学目标:

1. 对比欣赏不同演唱形式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熟唱歌曲的主旋律。 2 .循序渐进地进行三声部的合唱练习,体验多声部合唱的魅力,了解合唱艺术的主要特点。

3 .通过合唱实践,获得审美愉悦,并能主动参与合唱教学活动。

重点难点: 演唱多声部合唱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多声部合唱的魅力所在。 教学过程:

1. 对比听赏

( 1) 对比欣赏分别由德德玛和胡松华独唱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引导学生关注独唱的音色、歌曲衬词与装饰音的特点以及不同演唱者的演唱风格。

( 2)把全班分成 3 组进行提问、抢答比赛:歌名叫什么?是哪位歌唱家演唱?用什么演唱形式来演唱 ? 什么音色?是哪一个少数民族的歌曲?在音乐上有什么特点? ——答对的加 10 分。

2. 歌唱实践

( 1) 熟悉歌曲主旋律

用 CD 伴奏,带领学生演唱歌曲。鼓励学生先轻声哼唱,再放声歌唱。最后尽量用圆润的声音来赞美自己的家乡。 ( 2)体验循环呼吸

a. 师:我们可以利用合唱的优势,来塑造一个更加多姿多彩的草原形象。把美丽的草原变成我们的家,好不好?

b. 提问:蒙古族音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旋律延绵、舒展;气息宽广、流畅。 c. 要求学生运用合唱特有的循环呼吸进行演唱,尽量运用循环呼吸的方法唱出整条旋律,感受音乐不间断的效果,感受同声合唱的魅力。(呼吸练习)

( 3) 体验二部合唱(不用伴奏音乐)

a. 把学生分为两个小组,进行二声部合唱训练。第一声部演唱主旋律,第二声部在乐句的长音处加入呼应性的旋律加以演唱(谱例略)。学生开始进入二声部合唱练习。由于是填充式的二声部合唱,因而不会影响主旋律演唱的完整性。

b. 师:同学们的演唱使音乐形象更加丰富了。就好比在绿草如茵的茫茫草原上,分布着白色的蒙古包,绽放着艳丽的鲜花;还有奔驰的骏马,涌动的羊群,好看极了。现在,我们再来为这幅动人的画卷添加色彩 ——加进具有和声性质的长音,组成第三声部。仿佛湛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

( 4)体验三部合唱

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排练三声部合唱。在主旋律与呼应声部的基础上加入一个由和声性长音组成的声部,作为第三声部,并进行合唱练习。

3. 感受合唱的魅力

( 1) 师:一个简单的旋律如果加入了多个声部,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音响效果。让我们来欣赏一些多声部歌曲作品。

聆听: a. 无伴奏合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b. 八只眼男声四重唱。 ( 2)进行四部合唱练习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合唱三声部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老师再加入另一个声部,共同组成四个声部的合唱。大家互相倾听,看看效果如何。

( 3) 在老师的指挥和带领下,共同演唱四声部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合唱带来的美妙感受。 ( 4)拓展鉴赏

师:在多声部合唱作品中,声部越多,纵向的音乐结构越复杂,当然这对我们的音准、演唱技巧以及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越高。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加强练习、磨合,才能追求到较为完美的合唱音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由内蒙古广播合唱团用蒙古语演唱的,原汁原味的《美丽草原我的家》视频。欣赏之后,相信同学们对合唱的艺术魅力会有更深的感受。

4. 总结归纳

(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你能说出几种不同的人声的音色?独唱与合唱有什么不同?在音乐表现力方面,独唱与合唱各有哪些优点?

( 2)结语:希望同学们都能感受到合唱的魅力,都来关心合唱,热爱合唱!

【案例评析】

(一)教学内容选择好

本节课老师选择了一首旋律优美、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作为教学内容,体现了老师能从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可操作性强。教学环节缩短了学生学唱主旋的过程,为学生多声部的学唱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案例设计独具匠心

老师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先从对比聆听相同题材、不同演唱风格的歌曲入手,使学生不但能很快地熟悉歌曲的主旋律,而且还能感受到不同演唱风格的独特魅力。老师还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创造性地给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曲加入了补充型声部和长音型声部,降低了学生演唱多声部合唱歌曲的难度,使学生更加容易进入多声部的演唱环节,很值得大家借鉴。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体验多声部的演唱效果,老师还加入了自己演唱的第四个声部。虽然效果不是很理想,但相信学生能从中感受到:合唱声部越多,音色越丰富,旋律越复杂,演唱难度也越大。最后的归纳环节,通过一系列小问题的提问,学生对合唱的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对合唱的艺术魅力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三)教法运用得当

整个教学过程层次清晰,各环节链接逻辑性强,老师引导学生学习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法,解决难点引领得法有效。值得一提的是:在歌唱方法训练的过程中,老师并没有对学生单独进行枯燥的呼吸练习,而是结合蒙古民歌旋律悠长、气息宽广的特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合唱循环呼吸的气息练习,有趣而有效。对于歌唱教学中如何进行 “演唱技巧 ”训练,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四)拓展鉴赏,烘托重点

鉴赏合唱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各种演唱版本,帮助学生能较为准确地辨析独唱与合唱在音色、音域、艺术特征以及表现形式上的异同;进一步了解了合唱艺术的相关知识,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同时更能激起学生参与合唱表演艺术的热情。

第8篇:《草原上》教案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歌曲《草原上》是4/4拍、羽调式歌曲。所在单元“草原”,是本册书中唯一起到弘扬民族音乐的单元。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结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是近期内最适合引导学生进行试唱教学的内容。它可以让学生们再学习中综合运用以往学习的乐理知识及音高概念,在发展学生读谱能力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过渡作用。

2、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是从低段向高段过渡的时期。可以进行简单的视唱训练,但在表现音乐方面却萌生一丝羞涩。

二、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唱好这首歌,并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感受蒙古族歌舞的民族风格。

知识目标:在视唱教学中巩固学生对音高、基础乐理的综合运用。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读谱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草原上》。

2.初步体会蒙古族民歌羽调式的旋律特色,体验不同的音乐形象并表现。

教学难点:

1.视唱教学中对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正确演唱及音准的把握。

2.教学mi、sol、la,并进行以此为基础间的旋律创编。

四、学法指导:

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讲解法、示范法、谈话法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为他们提供了充满自信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交流音乐、体验音乐的机会。

而学生则通过听、演、唱、说、舞等一系列的参与音乐的活动,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兴趣,激活了表现欲、创造欲,使其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五、教学过程:

1.音乐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老师要播放一段歌曲,你们能听听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吗?

学生聆听(预设:这是蒙古族的歌曲,藏族的歌曲……)

2.揭示课题,初步聆听

导语:同学们的小耳朵很灵,这的确是一首蒙古族的民歌,那谁能告诉我,蒙古族的小朋友生活在那里呀?(预设:内蒙古的大草原上,住着蒙古包……)

同学们说得特别好,肯定有人亲眼见过那里的样子,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演唱的这首蒙古族的民歌《草原上》,我们一起听听这首歌曲和我们刚才听到的歌曲《快乐的牧羊人》的情绪有什么不同?(预设:更抒情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看歌谱,从这里找到答案。

3.学习歌曲

(1)熟悉歌曲旋律,感受节奏的规律

教师出示歌谱,边听边观察歌曲旋律的变化,发现节奏、旋律重复的部分。

导语:请你们边看歌谱,边听老师弹奏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预设:发现重复的乐句)

(2)画出旋律线,视唱歌谱中重复出现的旋律

教师出示中的旋律线,学生一起模唱歌谱

导语:让我们用手势画出旋律线,唱一唱歌谱。(本首歌曲的谱面是两个升号调。因此,提示学生第一个音的唱名是mi)

(3)师生接唱歌谱,巩固音准。

学生演唱每一行的前两个小节,教师接唱后两个小节。(机动内容:如果学生演唱歌谱的效果较好,可以尝试增加难度!和教师互换演唱歌谱或完整演唱歌谱。)

难点的解决:教师演唱的部分让学生用“wu”唱一唱,教师用手势提示学生用连贯的气息进行演唱。

(4)填词演唱歌曲

轻声读词,感受歌词字尾音上的押韵,指导学生开口音ao的口型及发音,特别是乐句长音的保持。

4.完整的演唱歌曲并用肢体表现

(1)随着老师的钢琴完整的演唱

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音准或气息的问题进行及时地纠正。

(2)随音乐边唱边表演

5.回顾蒙古族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

(1)聆听并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导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这首《草原就是我的家》也是蒙古族的民歌,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这首歌曲的旋律。

教师出示歌谱,学生边听边感受。

(2)归纳歌曲尾音结束在la上的羽调式特点

课堂小结:蒙古族的民歌有的同学也听了很多,你们关注过旋律的特点吗?比如:下次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看看它又是哪个音结束的呢?下次我们再来继续感受蒙古族的民歌,同学们再见!

第9篇:草原上

苏教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愉快的梦

《 草 原 上》教学设计

泰州市大冯中心小学严晓艳2013.11.19

教学内容

唱《草原上》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唱好这首歌,并通过其他的创编活动来初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

2、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造音乐美的才能和合作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在小组集体中用各种创编活动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教具

多媒体、钢琴、电子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以欢快的马头琴独奏曲带领同学们进教室。

(二)情境导入

师:刚才我们听到了那段音乐好听吗?大家知道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看看,你们想不想去呀?

(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flash给学生看)

介绍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每当提起她的名字,人们便会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

2、蒙古离我们距离遥远,我们得选择一种交通工具去那里。同学们想一想,你准备乘坐哪种交通工具呢?

(1)火车: xxxxxxxx/ x- - -/

咔嚓呜

汽车:xxx -/ xxx-/

嘀 嘀 嘀

骏马:xxx xx xx x/ xxx xx xx x /

哒哒

(2)一起出发:合奏。

2、师:同学们快看,我们已经到大草原了。老师想放声歌唱。(师用la 演唱。)

3. 初步掌握歌曲风格:

师:这首曲子是什么速度、情绪、节奏和旋律是怎样的?(聆听旋律)

(1)速度情绪节奏旋律

A.稍快A.舒展地A.宽广A.欢快

B.稍慢B.活泼地B.紧凑B.优美

二、教学

(一)唱歌

1、师:草原人民是如何描述他们的草原呢?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歌词)

(1)有几句的下面有音符,请同学们看,边唱边做手势。

(2)大家发现了什么?(旋律相同)

(3)同学们唱前两句,后两句老师唱。

2、聆听范唱,思考是不是每个字的音都唱得一样长?哪几个字的声音唱的长? “上,跑,飘,上,照,好”

认识全音符和二分音符。

3、跟着音乐齐唱,老师及时做纠正。

4、全班同学自己再来唱一次,要求有感情地,就好像我们正在大草原上正享受着美好的风光。

5、配上哼鸣,使歌曲更丰富。

(二)实践活动

1、师:现在这里有些打击乐器,你认为用哪种乐器可以表现出长音?哪种表现短音?(碰铃,三角铁)

师:草原有什么动物奔跑?

生:马!

师:那么可以再用什么乐器来表现呢?

生:双响筒!(让这位学生来演示)

师:当我们在草原上奔跑的时候,还能听到风在耳边呼呼的声音。可以用什么老表现?

生:沙球。

2、合作表演。

(三)创编活动

小朋友们表演得真好。接下来让我们来作词家。在空白处谱上新的歌词。

三 、课堂总结

1.总结风格

师: 蒙古人热情好客,如果你们到内蒙古去做客,他们一定会很热情地招待你,这就是我们中国众多少数名族中的内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下课

师:好,现在下课,请同学们骑着马离开这个美丽的大草原(放《我也来当小骑兵》音乐,学生们做着骑马状离开课室)

上一篇:真正的爱情应该是这样下一篇:涉外礼仪的基本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