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探讨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理念在农村师范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终身学习的客观需求,是优化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但我国农村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受到学员年龄偏大、继续教育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困扰,开展存在困难。这就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剪除束缚,促进其积极主动参与继续教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探讨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探讨论文 篇1: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

摘 要:针对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出现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以“公平优先、关注效率”为本,从政策效益、师资分配机制、学校内部管理、课程建设及教育精准扶贫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以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保障社会公正。

关键词:农村小学;撤点并校;资源配置;教育均衡

农村小学教育作为当地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发展关系的骤变过程中,亟需农村小学教育对此作出回应。因此,在本世纪初各地级政府先后出台了撤点并校政策。但在农村十多年的撤点并校进程中,受相关因素限制,并未对当下社会发展需要作出恰当回应,最终却加深了农村小学教育水平与当下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对农村弱势学龄儿童及社会公正都是不利的。就此,将在“公平优先,关注效率”原则下,以倡导继续优化农村小学投入为基础,针对撤点并校后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困境的问题,提出了以促进教育资源配置最优化为核心的改进策略,以期为尽早实现教育均衡和社会公正打下坚实基础。

1 提高农村政策系统运转效益

自 2010 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的相关公共政策较好地体现了“弱势补偿”原则,从宏观看相关公共政策效益具有明显的促进社会公正的效果。但是,在具体执行时,受地方政策系统不完善的影响,政策效益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还加剧了教育失衡,影响了社会公正。

1.1 科学制定农村小学调整细则。

撤点并校是我国政治系统在本世纪初期提出的一项主要涉及教育弱势群体的公共政策,在落实时理应以“就近”为首要原则,如此方能真正因地制宜发展教育,实现社会公正。为防止农村地方政府受经济价值取向驱使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农村政府的上级政府即省级政府在指导农村政府调整学校布局时,理应清晰界定何为“就近”等细则。所以,在农村经济落后的大背景下,当地小学校点布局应取“N公里服务半径内”为刚性调整原则(N值根据各地方农村实际情况制定)。如此,方能从真正保障当地小学生“就近”入学,促进教育教育均衡,提升撤点并校政策的社会正效益。

1.2 完善农村教育政策监督系统。

在“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下,建立“随督随汇报”机制,即当地教育督导在履行职责后,应在一定工作日内将督导结果反馈给督导机构,并及时通过社交媒体向公众公布督导结果,以此来强化农村教育督导自身责任意识,督促其认真履行职责。综上,针对农村教育政策系统出现的问题,探讨相应策略,以期在城镇化背景下,通过政策工具来推动农村继续科学撤点并校,破解撤点并校后农村小学生上学“累”、“险”等问题,提升农村教育政策系统运转效益,为教育均衡和社会公正打下坚实基础。

2 完善农村小学教师分配机制

针对撤点并校后,部分地区农村小学出现教师数量与学生数量配置失衡问题。建议农村小学“以课定师”原则来优化教师配置数量,将校内富余教师分流至当地教师紧缺的小学,以此来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教育均衡。同时,因撤点并校后农村小学班额大都在标准范围内,“以课定师”不但不会浪费教师资源,而且会从源头上压缩学校教务安排者“可操作”空间。这将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当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农村当地小学教育质量。

3 加强农村小学学校管理

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小学的内部管理绩效是核心。对此,建议选用“关键绩效指标”方法来全面提升农村小学内部管理绩效。既通过对组织及个体关键绩效指标的设立,在层层分解量化的基础上,建立绩效体系,从而获得个体对组织所做贡献的评价依据,实现对组织重点活动及其核心效果的直接控制和衡量。当地教育督导機构或教育行政机构可根据此体系对农村小学实行“以分评校”管理机制。“刚性、针对性强”的学校管理,将极大地改善农村小学内部管理较为突出的问题,进而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维护社会教育公正。

4 推动农村小学地方课程乡土化

农村社会文化是当地居民自我认同的基础,这一基础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教育作为文化延续和更新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且也是普及文化最重要的手段。而农村小学作为农村教育的最大载体,它与当地社会文化的联系最为密切,推动农村小学地方课程乡土化也就成了缝补农村严重破裂的社会文化网络的最佳措施。对此,建议推行以下几点策略来推动农村小学地方课程乡土化:第一,地方政府组织当地教育局、档案管理局等各种相关组织及群体编纂以当地习俗、资源等地方特色为主的乡土教材素材;第二,农村小学需以国家统一教程为主,并以乡土教材为为辅的地方课程;第三,农村小学隔级开设以乡土教材为辅助的地方课程进行授课。如此,方能在城镇化背景下,最大程度地缝补农村严重破裂的社会文化网络,为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舔砖加瓦。

5 构建分等级的农村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机制

2013 年 12 月国家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政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六项改革措施和十项重点工作,为破解我国“贫困”问题提供了战略决策和实践指导,所以教育也就成了最根本的精准扶贫方式。要通过教育来根除贫困,破除固化的社会红利。但由于农村整体贫困问题突出,且域内贫困差距更为明显。而现有的农村义务教育精准扶贫从国家层面来看“补偿性”较为明显,而从农村内部来看教育精准扶贫具有明显的“广平”特性,缺乏“补偿性”。这也就意味在农村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性”仍有不足。对此,农村政府在实施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时,建议通过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省农村扶贫标准的农村居民户构建分等级的扶贫机制。根据各地方实际经济水平,进行实地调研,制定精准扶贫机制对农村贫困家庭进行全面、深入的“兜底”扶贫产生较强正效益。

6 总结

本文在对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困境已明了的情况下,在“公平优先,关注效率”原则指引下,以倡导继续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总投入为基础,主要从政策科学、绩效管理等角度对农村小学的教师数量配置、学校管理、地方课程及当地政策系统、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提出了修正意见,以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为农村学龄儿童带去一片蓝天,进而推动教育均衡和保障社会公正。

参考文献:

[1] 褚宏启,杨海燕.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J].教育研究,2008(1) :10.

[2] 梁鹤,祁占勇 . 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的价值诉求及其现实选择 [J]. 现代教育管理,2014(11):88-91.

[3] 杨兰,张业强.“后撤点并校”时代小规模学校的复兴[J].教育发展研究,2014(6):68-72.

[4] 姚永强.关于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37.、

[5] 陶红,杨东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公平性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3A):74-75.

作者:高振礼 李季霞

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探讨论文 篇2:

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本体障碍及其对策

摘 要: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理念在农村师范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终身学习的客观需求,是优化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但我国农村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受到学员年龄偏大、继续教育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困扰,开展存在困难。这就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剪除束缚,促进其积极主动参与继续教育。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本体障碍;自主学习;反思

作者简介:车向清,女,广西师范大学档案馆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档案管理。

2012年,教育部颁布《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其中的一个基本理念是“终身学习”,即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1]这为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关系到整个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全局。

一、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意义

对农村小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目的在于使农村小学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农村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终身学习的客观需求

终身教育理念自20世纪60年代一提出,就迅速成为影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思潮。“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己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学习制度。”[2] 在这种潮流的推动下,《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也把“终身学习”作为了对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农村小学教师都将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源。因此,农村小学教师不断地学习提高,将学习贯穿于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即终身学习,是个关键。因此,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激发农村小学教师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动机是促使其积极投身终身学习,进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客观需求。

(二)是优化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

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为职后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实现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因此,重视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完善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制,及时将时代和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核心价值观和理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新课改的理念及其倡导的学习方式、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的社会宏观和微观环境对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以有效的方式传输给农村小学教师,是促进其自身发展从而优化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实践表明,重视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不断完善继续教育课程建设,关注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时代性、差异性、层次性,提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促进农村小学教师的自身发展,实现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十分有效。

(三)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有对以往基础教育的继承,又有对某些领域的改进和完善。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教育的发展和变革都有教师的参与,如是,教师的发展水平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教师成为教育事业改革顺利与否的关键性角色。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学习模式也是对传统教师的严峻挑战,新课程改革呼唤“新”教师。而农村小学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全局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根据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直接关乎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农村的开展及成果显现。调动农村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通过继续教育手段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势在必行。

二、农村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本体障碍

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但这项工作的开展仍有待认真研究、深刻反思和不断改进。笔者从农村小学教师自身角度出发,通过了解和分析发现,由于受到年龄、继续教育意识与动机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并不乐观。

(一)年龄结构偏大,对继续教育存在心理抵触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存在一定程度的年龄老化,年龄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随着老教师的退休,“爷爷奶奶教小学”的现象已经有所改善,但农村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依然偏大,从2000年起,国家已停止分配师范生,近几年特岗教师以及“三支一扶”人员分配到各小学也只是杯水车薪,使得农村小学教师新生力量的补充严重不足。笔者对北方某地区十余所农村小学编制内教师年龄结构做过统计,表1是其中四所农村小学各年龄段教师所占的比例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A小学教师年龄在45岁及以上的占总数的50%,35岁以下的仅占16.7%;D小学35岁以下教师人数为0,调查中了解到,该小学教师最小年龄为37岁,自1999年后未新进教师。对十所农村小学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45岁及以上教师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另两个年龄段,农村小学教师总体年龄结构偏大,直接影响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开展。(1)年龄偏大的教师通常具备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是一个优点,但同时,也成为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一个阻碍,他们容易对新思想、新方法产生怀疑,认为继续教育是对他们多年教学实践的否定,存在抵触情绪。(2)年龄偏大的教师在面对新的学习手段时显得手足无措。随着科技的发展,继续教育逐渐网络化,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成为网络学习的硬性要求,而年龄大的教师网络应用较少,也没有经历过计算机操作的相关培训,这种现状给教师网络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技术障碍。另外,我国目前在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方面,普遍缺乏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在许多学校,小学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取得的成绩或证书在教师业务成绩考核、职务评聘、工资晋升以及各种奖励的评定中,很少被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许多教师把参加继续教育看作是不得已而尽的义务。[3]而这尤其对年龄较大的教师影响更大,他们的职称大多已经是小教高级、小教一级,继续教育对于他们没有任何吸引力,认为参加继续教育就是走形式,完成任务,对具体能学到什么,基本没有什么期待和关注。

(二)缺乏自主学习动机,继续教育无用论流传较广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对个体的活动具有驱动、导向、调节和维持功能。[4]农村小学教师的学习动机状态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通过了解发现,农村小学教师被迫参加继续教育现象普遍,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参加继续教育,他们认为继续教育的内容脱离工作实际,实践性不强。也有人认为,以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能很好地胜任小学教学。而能够自觉自愿参加继续教育的只占一小部分,但这部分人认为,网络培训多是走形式,大家大都抱着应付的态度,而实地培训的机会又较少,即使有机会也会因为无力承担学习费用而退缩,这与农村小学的现实条件难脱干系。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地点通常安排在离家较远的市区,一次培训要花费较多时间,往返路费、住宿费、培训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种种因素使得农村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动性被削弱,自主学习动机逐渐减弱。

三、应对农村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本体障碍的策略

针对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本体障碍,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教师,应探寻确切措施,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使其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确立自主学习的动机,树立“既当学生,又当老师”的精神理念,从而促使农村小学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

(一)挖掘学员自我资源,引导农村小学教师在反思和实践中自主学习

农村小学教师自身是实现专业化成长的最重要资源,以自我为资源进行反思和实践是自主式学习的重要形式和体现,也是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同时,这也是大多数一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做到的实现教师专业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农村小学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和实践,能够不断地将继续教育的学习成果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提升有关理论和经验,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5]

1.形成自主性学习动机。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小学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的农村小学教师,转变继续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继续教育在提高综合素养和不断自觉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促使其主动参加学习。

2.搭建自主式学习平台。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可以依据多方有效信息,了解学员学习需求及学习愿望,采取网络授课与面授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内容结合工作实际,避免学非所用,这样,既能解决农村小学教师的工学矛盾,又能满足学习兴趣,从而较好地关注到农村小学教师的个人因素,对发挥农村小学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都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鼓励农村小学教师创造性地运用继续教育成果,体现继续教育价值

教育行政部门和任职学校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村小学教师创造性地运用继续教育成果,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体会继续教育的价值,意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培养自主学习动机。例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任职学校可以组织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交流活动,可以学科为单位的优质课展示,以座谈、教科研交流等形式开展,这些都是创造性地运用继续教育成果的重要体现,也能切实有效地促进继续教育效果的进一步深化。

(三)探索参与式互动的继续教育模式,调动农村小学教师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要做好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参与式互动的继续教育模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小学教师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参与教育教学的积极性,积极分享教育教学经验的积极性。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对象是成人,他们有着与在校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其中,成人长期的经验积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到了成人,积累的经验会呈现出个性化,从而构成独特性,凸显出个体之间的差异。“在教师培训中,教师个性化的经验会凸显其个体的独特性,从而构成丰富多样的、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丰富的经验积累不仅导致成人不同的学习类型,更为重要的是成人学习者最丰富的学习资源就植根于成人学习者自身。”[6]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本身就是教育资源,尤其对于那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来说,互动和资源共享的缺失会造成他们自身教学经验的埋没。在继续教育实践活动中,应该创设一定的氛围和机会,促进参与式互动的实现,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来,相互之间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在对农村小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时,建立参与式互动的继续教育模式,能有效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Z].教师[2012]1号,2012-02-10.

[2] 中国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2002[M].北京:中国经济年鉴社,2002:109.

[3] 人民网.政协委员为继续教育开“药方”[J].教师之友,2003(4):2.

[4] 李淑丽.成人自主学习的障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J].成人教育,2009(8):39-40.

[5] 邓如陵.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新理念及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23):85-86.

[6] 陈小华.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06(1):28-29.

[责任编辑 金莲顺]

作者:车向清

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探讨论文 篇3:

关于农村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农村小学的教师编制不够合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农村小学的教师编制情况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剖析了农村小学教师编制的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应对问题的一些策略,希望能有助于规范农村小学的教师编制管理。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教师编制 问题 原因 对策

现在国际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在中国,农村学子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了最大的问题,社会各界都必须密切关注农村的教育现状。目前农村小学不合理的教师编制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找出农村小学教师编制中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值得我们教育管理人员深入探讨。

1 农村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村小学教师编制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编制不足,教师老龄化严重,学历低难以提高等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几点。

1.1 农村教师编制少,教学效率低

农村小学学校按标准配备老师23个学生配一个教师是不够用的,有的偏远的农村小学23个学生可能有3个年级,这样1个老师基本要把3个年级的课都包了,这怎能提高教学质量?很多学校一个班级学生达不到23人,也必须配一位教师,所以一个班只能从早到晚都是一位教师包办上课,所有的课程都是一个人完成,大大超出一个人的工作时间,影响了教师的备课与作业批改,教学的质量当然不会高。低年级段,应该按照班级与老师的比为1∶2,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高年级段随着课程的增多,应该相应提高老师比例。

1.2 农村教师老龄化,师资不合理

农村小学的老师年龄普遍大,都面临着退休,却依然要在讲台上讲课。有的老教师普通话很不标准,多用地方方言教学,学生如何能读的准呢?有时农村小学也会分到几个年轻的大学生,但是往往干一年两年就通过各种渠道调到镇中心或者城里,村小依然是年龄大的老教师留守。小学生正值“模仿”的年龄,老教师又怎能传递给孩子蓬勃的朝气呢?这样的师资配备不适合小学阶段孩子的成长。

1.3 农村教师学历低,培训学习少

因为小学的教师年龄普遍大一些,所以学历就不达标。按照教育厅的要求,小学教师大专学历要达到78%以上,可是现在讲台上还站着很多民办转公办的老师,他们没有高学历,只是凭借教学经验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这些老师只是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却不能用最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课程改革,况且平时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很少,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根本渗透不到农村小学来。

2 农村小学教师编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农村小学编制不足,老龄化严重,学历低的原因有很多,经过归纳整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难留老师

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差,老师的工作环境不够好,一些农村小学连老师的休息室都没有,生活很艰苦。有的农村小学因为地区偏僻,基本的网络信号和手机信号都覆盖不到,年轻教师怎能安心在“与世隔绝的地方”当这个“孩子王”呢?另外年轻教师都愿意到城区买房子,结婚育子,所以就利用一切社会关系或者通过考试招聘进城。农村小学没人愿意呆,所以编制就会有缺岗现象。网络上披露的那些教育管理人员收钱签单,一夜调走上百教师进城,不能单单看成是“贪污”和“乱用职权”的问题,应该好好反思并解决这种“不正常需要”的问题。

2.2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影响质量

只要有老师愿意去农村小学,学校根本就没有学科挑选的机会。无论什么专业,不管专业与学科是否对口,都会全盘接受,致使很多学科没有专职老师。如音乐、美术、体育、科学这些学科几乎都是语文和数学老师兼任,教学质量如何保证?英语属于文化课,英语老师跨班级上课已不属罕见,甚至临近的学校会共用一个英语老师,排好值日,每个学校上几节课。老师的奔波辛苦不说,学生学习的内容不能及时巩固,学习几乎没有效果。

2.3 教师流动缺乏合理性,两极分化

教师分流不合理,人事管理不规范,导致学校教师紧缺和闲置现象两极分化。偏远乡镇农村小学留不住老师,虽然按照学生数配备老师,但是一两个人管全校教学的现象是不合适的。在岗的老师留不住,新分配的老师不愿去,人员紧张是不可避免的。另外一些靠近乡镇县城的农村小学,学生多数都转到了城区就学,生源逐渐减少,但是老师调动进城的可能性比较小,这样教职工闲置现象比较普遍。教育管理部门如果不能相应调配,这种紧缺和闲置的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3 农村小学教师编制管理的应用对策

3.1 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重视教育投入

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重视农村小学的硬件建设。校舍的改造,教学设施的增添,只有建设成花园般的学校,才能培育出“花朵”般的孩子。随着进城务工者越来越多,广西宜州福龙瑶族各小学的“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288个自然屯仅有16所中小学,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学校内最好能够有学生的宿舍、食堂,以供学生食宿。后勤保障工作要做好,这一系列的投入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

3.2 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合理有序的城乡交流机制,均衡教育资源,才可以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的质量。城乡教师之间要进行合理有序的交流互动,实施“送教下乡,互通有无”的教育均衡策略。城镇教师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带到农村小学去,积极引导农村小学老师转变观念,改进课堂教育的方式方法。农村教师也可以到城镇小学去交流,实地考察学习并进行实践验证,并带回农村小学中继续改进,形成一套符合农村小学实际的教学模式。

教育管理部门在调配教师的时候,最好能够“按需分配”,根据各学校的实际学科需要统一招聘专业对口的学科老师,以保证农村小学也能配备音、体、美专职教师。一些学校的富余人员也可以作为交流的对象,到农村小学去支教,帮助农村小学提高教学质量。

3.3 不断规范教师管理机制,优化教师队伍

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调动老师的积极性是农村小学留住老师的关键。针对农村小学的现状,应该从多方面优待农村小学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教师的需要对农村小学的老师都要进行倾斜。如职称评聘的倾斜,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对加大农村小学的名额比例,吸引老师去农村小学任教。参加城乡交流的老师要给予相应的奖励,树立榜样,从师德的角度激励老师的工作热情。让老师甘心情愿的呆在农村,为农村小学的教育事业发挥力量。

3.4 不断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减小收入差距

农村小学老师不安心工作说到底还是待遇不高。农村小学工作条件艰苦是客观存在的,所以需要从物质上给予补贴。老师也是烟火中人,也要养家,如果能够提高农村小学老师的待遇,最起码能够和城镇老师“同工同酬”,村小的老师们热情还是很高的。住房较差,可以给住房补贴;交通不便,可以发交通补贴;对老教师更要体贴关爱。让农村教师都能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农村小学的老师就会甘心情愿奉献一生。

4 结语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压在农村老师的肩上。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基础阶段,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都会遇到许多困惑,需要老师多观察、多开导,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如果老师编制太少,无暇顾及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合理编制,均衡发展,适当与城里教师交流,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在解除制约农村教育因素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村教育教学的质量。

參考文献

[1] 韩小雨,庞丽娟,谢云丽.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和编制管理制度研究——基于全国及部分省区现行相关政策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8):15-19.

[2] 李宜江.农村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有效路径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3(6):32-35.

[3] 肖军虎,刘小平.农村学校“超编”缺教师的问题分析——以山西省为例[C]//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作者:韦忠跃

上一篇:课程改革微观经济学论文下一篇:交通工作总结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