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型纪录片评析

2022-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犯罪型纪录片评析

纪录片《幼儿园》评析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纪录片《幼儿园》评析

纪录片《幼儿园》获得了第十届国际电视节目白玉兰奖之“人文纪录片最佳创意奖”,广州纪录片大会唯一“纪录片”大奖。它到底成功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试做分析。

片子开头的字幕:“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同时也表明了此片带有些许沉重。

关于片中的真实性以前的纪录片大多数都只是表现孩子的天真、浪漫,而《幼儿园》在反映孩子的童心时,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小的社会,一个人性的暗淡,童真的沦丧的社会。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看看那些本不该出现在小孩子身上的东西,不得不让人感概,让人叹息,更让人们对未来社会有了更多的担忧。导演以纪实的手法向人们真实地展现了孩子的另一面世界,在一双双近乎透彻的明眸下,我们透过镜头看到的是出人意料的成熟,带给我们的震撼的同时,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

导演在内容上进行了很好的选题,选择了现实生活中的画面,选择了画面中的细节,选择了细节中的动人之处。像吃饭、洗澡、睡觉、孩子的饭泼的到处都是,他们没有自己动手而是大声的喊老师。孩子睡觉时的脸庞,蹬开被子时的姿势,这些让我们感到有一种柔软的东西在内心深处慢慢铺开,为之动容,仿佛看到了自己小的时候,那个曾经有过的童年。拍摄时同样选取了孩子打仗的场面,透过孩子我们看到了成年人,带着一种嘲讽的笑。这些内容很好的反映了主题,相信这也是这部纪录片能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关于片中的色调,提到小孩子,人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想到这样的词语:天真无邪、纯真浪漫、活泼可爱。但本片中却以黑白色调来衬托孩子的语言,将他们的思想成人般的表现出来。比如当问到“收了钱以后是交给领导还是自己拿回家呢?”,孩子答到:“交给领导一点,都分一点”,又问:“如果你不分,自己拿回家行不行”,孩子的回答是“不分,那不行,那我的领导没钱怎么办?”这些语在他们奶声奶气的口中说出不得不发人深省。另外,以黑色为背景也反衬出了社会的一些阴暗面。

关于片中的镜头运用。为体现孩子的心理特征,该片采用了许多特写镜头,盼望父母早点来接的期待的眼神,打架时的怒气未消的脸,睡觉时自然伸展的小手等,都让人看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疼爱。这都是画面和镜头的成功运用所营造的良好效果。在晚上睡觉时用了很多特写镜头来表现小孩子们形态各异的睡姿,有的手拉手,有的不停在动。通过这些特写镜头的画面营造出一种非常的安静、温馨的气氛。

关于情节编排上,本片的情节编排是以时间为主轴,情节的变化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从小班入学直到大班毕业整个过程也很自然。展现小班、中班、大班的不同场景,并在每个过渡阶段都加入了茉莉花的背景音乐,舒缓而且优美,过渡时加入了慢动作的特技,更加美化了画面,充满了情感。 关于片中的声音。长达70多分钟的片子里居然没有看到一句解说词,这是《幼儿园》的最大亮点之一,在以往的纪录片中,解说词往往成为了不可缺少甚至重要的一部分起到了结构整个片子的作用。然而该片的导演却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舍去了一切外部的声音,让孩子的声音去诠释一切,解释一切,去说明一切,让观看者去明白一切。也正因为是这样,它更好的还原了孩子们的世界,给这部纪录片以真实的灵魂。只要有外人的参与,都会让大家认为这带上了主观色彩,《幼儿园》让大家知道所有的声音和画面都来至孩子的心底。

关于片中的背景音乐,中国传统名曲《茉莉花》在《幼儿园》片中五次响起,每一次都是一种感动,又是一种升华。《茉莉花》的首次响起是在孩子睡觉的时候,给人以安静与感动的心理,似乎在孩子的睡梦中伴随着无忧无虑的童年也飘起了淡淡的茉莉花香。随着音乐一次又一次的响起,画面逐步展开,人们的心境也有了变化,更多的看到孩子的“辛酸”,幼小的心灵下竟然也有了变化,更多地看到孩子似乎也有了成人的思想,然我们在舒缓的音乐中引发了来自内心的质问,无忧无虑的心与天真无邪的想法都跑道哪里去了。

《幼儿园》的巨大的成功,是创作者基于五千多分钟的长期拍摄,平均算下来一个小时才会用到一分钟,没有艰辛的努力与付出是不会取得这么好成绩的。《幼儿园》以小的体裁,平凡的生活却反映出大的社会主题。在很多方面是值得大家借鉴的和学习的。

刘文龙 2013.6.20

第2篇:任务驱动型作文评析:中国农村问题作文

审视农村问题,展情怀显担当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你认为对于当今的中国农村,下列关键词所体现出的问题,哪两个是最可怕、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请从中选择两个关键词,阐述你的看法,能体现所选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内在关联。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问题关键词:贫穷

愚昧

儿童教育

老人安养

村庄消失 【命意解析】

作文类型:集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于一体的综合性作文题目。

明显地,模仿2017年全国卷1作文,从关键词出发,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活、对接“立德树人”的高考命意、立足核心素养、材料具有开放性、命题具有思辨性„„当然,我觉得,这个作文的出题更有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的是在诸多中国骄傲背后被忽视的农村,引导学生思考的是越来越多被城镇化大潮冲击后的农村将何去何从,的确,当今国人拥有越来越多的文化自信,有越来越多的在世界前列的让国人引以为豪的骄傲,但,中国农村是不容忽视的,也是中国作为昔日的农业大国不得不提的重要的一块,无疑,这个作文的命题似乎更切中当今社会焦点,国家痛点。

于全国卷1而言,此篇作文题目通篇都是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农村最落后的最突出的问题,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真思索,写出有深度的文章,显示有情怀的担当,如果天真的学生、愤青的孩子可能就会把笔触伸向农村一块又一块的带血带痛的地方,直触痛点,满篇怨气,那这些考生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必须让考生明白,考场常识性观点必须记住:即使是不好的方面,也不应该在作文中体现为批评和抱怨,而应该是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不避负面,让阅卷者看到的是任重道远和责任担当。

学生应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审视现实国情,理性正确认识中国农村,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感性述说、理性思辨,展示考生的理想信念、责任意识、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等。

【审题解析】

材料给出的5组关键词,是近年来中国农村给大部分考生的印象,大部分考生对这5组关键词不会陌生,可以说,5组关键词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给学生更多的写作和思考空间。涉及中国农村多个领域问题,每个关键词都是中国农村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关键词较多有利于考生自由选择搭配组合,给考生提供多元选择角度和广阔的立意空间。

形式要求是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明确文体,即要求考生可以多种文体,可议论,可叙述,较自由,打破了侧重议论的的命题方式。

学生在行文中,需完成题目中的几个指令:

这五组关键词指向对中国农村的认识,围绕的中心话题必须是中国农村的问题,切记,是当今而不是古代或旧中国,选择两个关键词,两个关键词必须具备的元素是:最可怕最急需解决,而且这两个问题之间的要在行文建构起内在关联。

考生在作文中必须体现:你为什么认为这两个是最可怕、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有怎样的联系。中国农村最可怕最急需解决问题,可怕到什么程度,如果不解决的,将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后果,、、、、、。其实,暗含作文论证的思路: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贫穷

愚昧

儿童教育

老人安养

村庄消失

选择两个关键词”,并不是随机的、凌乱的,应有机联系,运用辩证思维,全面、联系与发展地看问题,可以运用批判思维,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来体现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精神。

如因贫穷缺失教育,导致更愚昧,愚昧反过来加速贫穷。

因为愚昧,导致农村儿童教育的缺失,下一代人又进入愚昧的状态,进入死循环、、、、、

...... 在一个大背景下考量中国农村问题的同时,应痛定思痛,思考出路,提供解决思路,才显示出考生的担当与责任。可以说,新农村建设为谁建、谁来建、怎么建的问题,理论界始终存在不同认识,还缺乏完整的判断和思路。我们考生能在考场上略述一二,也难得可贵。如以下

片段1: (村庄消失)如果城镇化是“摊大饼”式的盲目占用自然村,既不能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又使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目前,失地农民往往得不到公平的社会资源和生活保障,会产生一系列难以解决的民生问题。 从文化的角度考虑,具有历史特色的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村落,由于政治或经济因素而消亡,会使得宝贵的历史或非常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得不到传承和发扬。

从整体上来看,这些年传统的古村落被侵害得很严重。而古村落对于保持农村社会形态的完整性,保持中国农村传统文化连续性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和社会要加大对这些区域的人为保护,通过人为干预把它们保护起来。比如帮助这样的区域发展一些产业,把人留在那个地方。尤其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但是环境很好,又有地域性文化承载的地方,就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旅游业,使它们不因现代化的大潮而消失掉。

片段2(儿童教育)农村产生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的群体-----农村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留守教育中,缺失的家庭教育,错位的隔代教育,不到位的学校教育,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令我们痛心疾首......

【存在问题】

考生作文中存在问题:不根据题目指令要求作文。主要有以下表现: 1.一些考生选择角度与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无关或选择角度与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只是沾边,完成第一个任务时发生了严重偏差,通篇采用话题作文的方式进行写作,只是重点论述该主题词的意义,如只选择一个关键词“儿童教育”,通篇论述儿童教育的重要性,而缺少论证农村儿童教育”可怕”现状与原因分析,没有体现考生对中国农村儿童教育的认识。

2.对所选关键词缺少全面深入的了解,致使对问题的再现停留于肤浅,不能言人所不能言。

3.两个关键词之间缺少内在联系,或联系生硬,或联系不密切,写作内容结合松散,没有一以贯之的中心,缺少任务驱动的意识。

4.没有完成题目要求的指定性的任务,----为什么是-最可怕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没有阐述清楚。

5.呈现的问题是”中国农村当下”的,含几个要素:是中国,而不是外国的;是农村的,而不是城市的;是当下的中国,而不是古代的;不是特殊的个例,应该是普遍性的群体意识的。学生在举例子时,偏离这些限定要素,随意性强,,就无法完成指令。 【作文启示】 作文给学生的启示:

1.变换任务指令训练写作。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作文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材料中有几个任务指令,要变换任务指令训练作文,不让学生固守任务指令。 2.引领学生关注时政和社会生活。作文时代感强,这种时代感意识还会延续,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国家发展、时代变迁等时事。

3.少模式多应变。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写作基本能力的训练,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在方式方法上不要固守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可利用网络开展写作教学,要多训练学生临场应变的能力,少套作、宿构。

4.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训练材料的取舍上,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引领学生阅读思想健康、育人功能强、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的作品;多聚焦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优秀品德情操、时代精神感强的作品,是落实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的高考命的指导思想。

第3篇: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电视纪录片《西藏的诱惑》评析

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电视纪录片《西藏的诱惑》评析

纪录片源自现实生活,对于很多人重复选择过的题材再去拍摄就更需要将其加以提炼,挖掘出更深层次或者与众不同的东西。《西藏的诱惑》之所以能再众多记录和描绘西藏题材的专题片中脱颖而出,首先应归功于创作者对这一题材的深入开掘,他不再是简单地再现西藏的自然美貌之美和民风民俗的独特,而是站在了更高的视点,在展现传统的基础上加以表现化并将其深化,挖掘出了蕴含在西藏生活中的三个层次,即宗教信仰的朝圣精神、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和芸芸众生的理想信念。具有很强的思辨意识,深刻表达了创作者对西藏的深刻情感,同时揭示出了具有人类某种本质意义的朝圣精神,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了情理交融。在片子开头与结尾处,几位藏民背负行囊,跋涉千里,一步一磕头,一直磕向他们心中的圣地,这画面中注有创作者浓厚的情感,同时也留给我们无限回味和思考的空间。主题是作品的灵魂,它由题材提炼而来,因此,它也应作为一条线索将题材内容组合在一起,《西藏的诱惑》一片创作者在开头便直抒胸臆的将其揭示的哲理展现在歌曲《朝圣的路》中,即人人心中有真神,不是真神不显圣,只怕是半心半意的人。之后虽然从不同的角度纪录了三代僧侣的朝圣之路和四位去西藏寻求艺术感悟的艺术家,但却始终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线索将它们串在一起,即他们都是心怀真神,一心一意追求艺术与人生境界的人。由此也将“西藏是一种境界”加以深化,这样也使该片达到了内容与结构的统一。

主题的确定为作品的拍摄奠定了基础,但其表现却还需要创作者进行艺术的再加工,该片就运用了多种表现方式和造型手段。就色彩来说,在介绍龚巧明的时候,是一幅黑白色的照片,显得肃穆而凝重,但当说道她为西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的时候,还是那幅照片,却被创作者染成了红色,表现了对她崇敬和歌颂的情感。还是这一段落,从影调语言来讲同样可圈可点,在讲述她的事迹的时候,画面展现的是青山绿水红花以及五彩的巾幡,均取亮色,在她逝世以后,画面却又变成了暗草乌云暮色黄昏,均为暗色,这一明一暗的对比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冲击,而且用画面语言就完成了对龚巧明功绩的赞扬和对她牺牲的惋惜之情。在表现西藏少女沐浴的那个段落中,创作者运用了一种象征性的造型语言,他并不是简单的将少女沐浴在现在屏幕上,而是做了一种艺术化的处理,河水荡漾着涟漪,不断的变化着颜色,时而红,时而蓝,时而黄;在一篇蒙蒙雾气的笼罩下,叠化身披轻纱的少女,宛如翩翩起舞一般,其实这也是对龚巧明一种凤凰式的升华。此外,创作者还运用了象征性的造型语言,少女沐浴时,歌声中唱到:忏悔是心灵的洗浴,河水河水泛起了黄色,当歌声唱为:省悟是血肉的再生时,河水又泛起了蓝色,这样,黄色成为忏悔的象征,蓝色成为省悟的象征。纪录片都追求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西藏的诱惑》具有丰盈的内容,同时,它的形式美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即解说词的语言特色。该作品的解说词和歌词均为导演刘郎所做,刘郎在拍纪录片之前,曾从事文学创作十几年之久,举凡唐诗、宋词、元杂剧、明传奇均有所研涉,而且他兴趣广泛,绘画、摄影、书法、音乐都有很深的造诣,这些都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化基础。就《西藏的诱惑》来讲,文辞奔放、意境深远,文学性很强,而且整部作品的连接均由解说词来完成,而非蒙太奇,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导演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该片能够获得最佳撰稿奖是无可后非得。

综上所述,《西藏的诱惑》在主题的把握、内容与结构的统

一、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上都取得了相当的突破,这也使它一度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写意派的经典代表作品并获得国内外的好评。这在今天,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上一篇:行风建设工作汇报下一篇:电影大事件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