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俗旅游开发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我国的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还属于旅游研究的薄弱环节,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本文对加强民俗旅游的健康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广西民俗旅游开发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广西民俗旅游开发论文 篇1:

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摘 要:从古至今,中国的民俗文化精深博大,人类也从未有停止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工作,民俗文化已经被列入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中。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地点。广西在中国历史上有相当多的关于民风民俗的记录,广西的民俗文化融汇在广西民族的每个角落,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藏。

关键词: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措施

一、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1.民俗涵盖率高。广西省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丰盛的地区之一,由于广西少数民族最多。根据相关调查,中国壮族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广西,有少数聚居在其他地方。除了壮族,广西省还有另外十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于此。广西的少数民族民风十分淳朴,在漫长的历史当中,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乡土气息浓厚。在这片宽广的土地上,这些少数民族创造出使人叹为观止的文化,伴随历史的推移,十几个少数民族的居民共同将传统民俗文化延续到了今天,直到旅游业在此兴旺发展。因为民俗覆盖面广,产生的民俗文化越来越有丰富的内涵,人们可以研究,通过欣赏民俗文化享受生活的美好。因为这个原因,抓住时机努力开展旅游业,有利于广西省民俗的传播,使游客对这个地方产生良好印象,于此同时使少数民族实现富裕,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不止。

2.传统文化数量丰富。广西民俗文化数量种类相当多,主要囊括下面几个方面:(1)传统习俗。中国汉族传统风俗习惯相当多,例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之道,在待客之道等方面。广西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差异比较大。例如瑶族,始终实行一夫一妻制,坚持婚姻自由,碰到自己心爱的男女时采取特别的求爱方式表达内心,倾诉衷情。白裤瑶是女方主动示爱,与汉族女子完全相反,却是直接赠给心爱的对象信物。在待客方面,侗族自古用打油茶招待客人,与汉族稍有不同,但也相似,充分说明中华民族大融合。(2)节日习俗。我国汉族从古至今有春节、重阳节、盂兰盆节等等,少数民族还有众多拥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而广西的少数民族也拥有着十分丰富的节日文化。

3.文化古迹丰富。在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文化古迹也是一大特色。传统民俗的每个方面都融入了文化古迹的建造过程中,例如古迹上面刻画的壁画是少数民族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景象,建筑的取材体现着少数民族传统住宅的风格,古迹的结构也完整展示了少数民族民居的独特建造形式和建筑艺术风格,是扩展旅游市场的一个兴奋点。然而,伴随着历史的推移,有不少的古迹受到时间的风化和认为的损害,不少古迹面临毁坏和倒塌,当前工作的重点便是加大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文物古迹得以顺利的传承下去。

4.民族文化重视化。随着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已经成为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提倡传播民俗知识、保护民俗文化,力争尽所能来留存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也是中国人民族意识的体现,极具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不少的人对于民俗文化的发展保护抱有信心,一批批的民俗文化研究者还在不断的涌现出来。政府注重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发扬,使得逐渐多起来的人对民俗文化感兴趣,想要深入了解,感受民俗文化当中独特的民族风味,在繁忙的工作之外还能体验不同风情不同生活的美好。所以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发展广西民俗旅游资源是一件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的事情。

二、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难题

1.景区景点平庸化。在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景区景点的平庸化。首先,每个地区的景区景点都逐步向平庸化靠近,在景区结构中,除了自然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外,其他的能够体现民俗风情景点十分稀少,游客大多只游玩过一遍就了解了,不会成为回头的顾客;除此之外,为了使得景点多一次神秘感,给景点景区虚构了许多子虚乌有的神话故事传说,在吸引游客眼光的同时,也逐渐失去了景点的真实性和信用度。加上虚构的故事大都平淡无奇,或者严重造假,往往招致游客反感得不偿失。此外,在景区规划建造中,把经济利益放在了第一位,歪曲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真正意义,一些极有文化内涵、历史研究价值的景点就因为开发资金问题而被丢弃,使真正具有开发价值的景点埋没,造成了一种文化资源的浪费。

2.景区重点模糊化。一个严重的缺陷还存在于各个景区之中:景区重点不明确。为了取得大众的关注度和丰厚经济效益,一些景区在景点的文化背景当中掺杂了无关紧要的文化知识,误导游客走入误区,民俗文化的精髓无法真正的被了解。并且,在景区的介绍当中,出于某种目的把民俗文化曲解,使民俗文化的特殊感尽失,民俗文化重点往往被忽略了。而且在旅游者参观过程中,导游员的素质也是关键。但是很多导游基本都只了解一些皮毛,甚至非常肤浅,对景区的民俗文化没有深入了解,在介绍过程中缺少真实性、可行性,使得景区游览重点模糊化。在景区内部,景区介绍十分不清晰,令游客朋友们的满足感大打折扣。

3.交通通达度问题。交通问题对于开发旅游资源来讲可以称为致命一环。首先,对于广西省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交通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地区处于偏远的山区,要想改善交通的现状,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逐步完善。当然,所投资金的数目也是相当之大的。再者,广西的偏远山区由于地形和天气的影响很容易出现滑坡,一旦发生滑坡,不仅游客的正常行程会被耽误,游客的安全问题也会受到严重威胁。旅游出行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便捷度的问题,如果景区周边距离公共交通比较远,这里的旅游业发展也将面临巨大挑战。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开发旅游业本身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但如果因为交通、品等问题没办法迅速解决的话,就会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反而会由于资金花费过多造成资金周转不良,资金不能快速回笼的问题。导致旅游者自带东西,这样长此以往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和污染,导致生态环境的毁坏,得不偿失。

三、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问题解决措施

1.加强调查研究。在解决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的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全面调查,才能科学合理德进行开发工作。首先需要从广西民俗文化的起点开始开展调查工作,了解原汁原味的文化、少有人知的民俗资源特色。可以让工作人员走进少数民族村寨,在少数民族居住区生活一段时间,谈话和生活交往,亲身体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并如实记录,把有趣的有特色的风俗习惯整理好,有利于开发民俗资源。还有可以组织专家论证、安排大会讨论等形式来规范广西民俗文化开发建设,积极挖掘有价值可利用的建议,精简建设的规划,力争准确精炼。其次就是针对广大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游客最景区的兴趣点,挖掘景区本身最有价值的景观,根据游客需求来开发景点。

2.加大宣传力度。想要振兴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宣传工作必须要加大落实。可借助新闻、网络等途径来传播民俗旅游资源,把景区内的相关信息传播到媒体上,使旅游者了解认识景区,对广西少数民族独特的民俗产生兴趣,想一睹她的风采。并且,加强宣传广西的各个少数民族的工作,让当地群众了解到旅游业的进步发展会对当地整个经济整个社会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带动作用,让当地群众了解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投身到旅游也中来,给旅游者展现当地淳朴的民风民俗,展现出民俗文化旅游的深刻内涵。

3.完善制度规划。制度规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交通制度。交通问题的解决是旅游业发展肯定会面临的挑战。首先要讲的是偏僻的山区里的交通,要请专业人士来进行道路勘测,采用最科学最先进的技术来考察论证,选择最便捷最经济的线路来修建。二是导游制度。对景点景区的导游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培训方法,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援,向游客展示广西省少数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三是环境制度。生态环境影响的问题是旅游业的展给广西带来的最大负面影响,在环境规划之中,一定要综合各种资源环境问题,努力对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找到解决方法,尽力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行垃圾和资源的分类回收等等,尽量在获取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保护资源环境,为子孙后代造福。

四、总结

广西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对于整个中国来说,尊重传统文化的一种最好体现。广西的民俗旅游资源本身拥有很大的魅力,所以在发展中有非常大的优势,但与此同时开发工程中也会遇到不少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笔者相信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即使遇到问题也总会有解决方案。当然,方案实施过程之中,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当地居民的帮助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参考文献:

[1]闫飞.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筑空间中的存在方式,存在价值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2]邢莉.钟敬文的中国民俗学理论新建树——对“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的探讨[A].纪念钟敬文诞辰一百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格桑德吉,斯朗永宗.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相得益彰 打造日喀则特色旅游[N].日喀则日报,2010年.

[4]吴水金.民俗文化中仿生现象的历史考察——以华南少数民族为典型[D].暨南大学,2003年.

[5]冉砚农.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上讲话[A].2006贵州省首届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宋来福,朱波强,吴汉怀.基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俗视角的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2008(07).

作者:付夕予

广西民俗旅游开发论文 篇2:

我国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 要]我国的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还属于旅游研究的薄弱环节,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本文对加强民俗旅游的健康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旅游 民俗 民俗旅游 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旅游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对于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巨大的客源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特别是发展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城市逐渐变得热闹喧嚣,人们开始渴望回归自然,获取原始生态的文化财富。民俗旅游正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古朴的民风民情,以及清新的空气和恬静的环境吸引着广大游客前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地旅游。民俗旅游为游客创造了更为清新的休闲空间,它的出现满足了游客的休闲需求。正是基于此,我国的民俗文化成为了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的资源。近年来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及其发展都大有成效,然而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何科学合理的发展民俗旅游,使其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由于民俗旅游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因而己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

民俗也就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稳定的风俗,习尚。国内有一些学者对民俗旅游进行了定义,虽然表述不大一样,然其实质是同一的。陆景川认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它欣赏的对象为人文景观,而非自然景观,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建筑风格、民间歌舞都是民俗旅游的珍贵资源与欣赏对象。温锦英定义:民俗旅游就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巴兆祥界定:民俗旅游是指游客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简单地说,民俗旅游就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有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开展的旅游活动。

可持续发展理论起源于环境与生态保护问题,是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形势下,人类对自然和自身发展进行理论性思考的产物。 国外可持续旅游研究是从重视旅游环境问题开始的。环境问题是可持续旅游的一个中心问题,20世纪70年代探讨旅游对环境和生态影响的论著就己出现,到80年代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1985年《国际环境研究杂志》出版了《旅游与环境》专辑,1987年《旅游研究纪事》第一期出版了《旅游与物质环境》专辑,可见国外在可持续旅游概念还没有正式形成之前,对可持续旅游的研究实际己经开展。其后,可持续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学界研究的重点,1993年一本《可持续旅游》杂志在英国的问世,标志着可持续旅游开始成为旅游研究的热潮之一。国外可持续旅游研究具有这样的特点,就是利用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可持续旅游进行综合研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环境控制和旅游影响(效应)分析和可持续旅游产品(如生态旅游)等方面。

我国旅游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相应地,国内对民俗旅游的研究也开始于同一时期,但直到90年代中期,对民俗研究进行专门探讨的文章仍寥寥无几,1997年出版的邓永进等人著的《民俗风情旅游》一书后记中这样写道:“到今天为止,我们还没有在书市上找到一部系统的关于民俗风情旅游的书籍。”目前,关于民俗旅游的专著也只有《民俗学与民俗旅游》(刘丽川编著,1990年)、《民俗风情旅游》(邓永进、薛群慧、赵伯乐著,1997年)、《中国民俗旅游》(巴兆祥主编,1999年)、《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吴忠军著,2001年)几种,在国内儿家主要旅游刊物上,笔者看到的专门论述民俗旅游的论文有近百篇,但大多属于微观研究范畴。这些拓荒者对民俗旅游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共识和成果,为中国民俗旅游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著作中大多也涉及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但由于可持续发展不是他们要论述的主要问题,所以深入探讨的还不多。在可持续旅游研究方面,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也比较关注,1997年专门召开了全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受国外影响,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旅游影响和旅游的环境保护方面,大多是具体探讨环境容量分析、环境效应评估、生态旅游或地方性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等方面,特别是近几年,对生态旅游的研究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一个令人注目的热点。可以看出,不管从民俗旅游的角度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目前把这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性探讨的论著还不多见。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我国的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还的确属于旅游研究的薄弱环节。所以我们应加强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这方面的探讨与研究,进一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健康, 蓬勃发展。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经过人类社会几十年的深入认识,现已成为人类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战略。它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环境和资源保护;一是持续发展。旅游业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后,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旅游可持续发展强调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强调发展旅游要以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为基础,符合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道德规范,实现旅游发展与自然、文化和生存环境的协调统一,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民俗旅游作为旅游的一部分,同样要遵循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原则,但不同的是,相对于一般旅游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它更强调民俗文化的保护,强调民俗旅游环境的保护。因此,民俗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人”的因素,只有作为重要民俗资源的“人”的参与和支持,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近年来,我国民俗旅游发展极为迅速,很多地区都纷纷投资兴建民俗旅游度假村、民俗旅游专业村、农业民俗旅游村以及民俗旅游主题公园等,承办民俗旅游节日,举办大型民俗旅游活动。如山西民居以及乔家民俗博物馆,赣南的客家民俗文化都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旅游。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稻城亚丁温泉民俗村、山东日照市的渔家乐民俗旅游度假村以“吃住在渔家,游乐在海上”为主题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观光游玩,。为推动民俗旅游的发展,政府也加大引导力度,大力支持当地的民俗旅游。如北京市的民俗旅游村发展异常火爆,政府为加强引导和管理,制定了《北京市民俗旅游接待户评定标准》和《北京市民俗旅游接待户评定暂行办法》,并依据《标准》批准了1520个北京市首批民俗旅游接待户。然而民俗旅游在迅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原有特色民俗文化资源未得到保护。随着民俗旅游地的发展,外来文化带给当地的文化冲击,使得当地民俗文化的原生态性、自发性逐渐消失,成了变质的民俗文化。

第二,民俗旅游内容同质化。出于经济利益和迎合游客心理,很多地区开发的民俗项目很大一部分都同质化了,未体现当地民俗的特色性。

第三,民俗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及旅游户的服务素质不高。有些民俗旅游地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基础和服务设施水平较低,不能很好的满足旅游需求。

针对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使我国民俗旅游走上持续稳定的发展道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项目内容开发上,应体现当地民俗的特色化和乡土性。人们对民俗旅游热衷就是出于民俗文化浓厚的乡土味和古朴纯真的风格。在开发民俗旅游项目时应展示民俗的真实面貌,不应存在过于舞台的成分,项目内容上也应体现多样性、特色化,以避免与其他民俗旅游地的项目雷同。在民俗旅游商品方面,也应体现当地特色。只有这样才更具旅游纪念意义,吸引更多游客进行购买。

第二,游览方式上应动态与静态相结合。静态游览主要是指景物的观赏或活动演出的观看,动态游览是指让游客通过亲身参与民俗活动,来感受民俗风情的真正的内涵文化。人们现在旅游的目的不只是停留在单一的观赏层次,而是希望能参与到旅游项目中来,与旅游文化活动互动,以增加游览兴致。

第三,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对民俗旅游户进行培训教育引导。在硬件方面,应改善民俗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条件,给游客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在软件方面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民俗旅游户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对服务、卫生以及文化保护等意识。旅游户的服务也可以反映一种文化内涵,在服务中恰当地融入民俗文化,可以营造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使游客更为具体的深层次的感受民俗旅游,提高旅游的满意度。

第四,注重民俗旅游地的宣传促销,以扩大知名度。宣传促销对产品的推出和销售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旅游业中更是如此。通过促销宣传,让人们了解当地的民俗旅游资源,激发游客前来旅游的欲望。可以通过制作民俗旅游宣传册和光盘,通过电视媒体、摄像等途径加大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宣传。

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民俗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并以此出发,构建了中国民俗旅游发展的基本战略,在论文中,笔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希望这一研究能有助于中国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有助于中国旅游业在新世纪实现新的腾飞。

参考文献:

[1]吴忠军主编.中外民俗[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吴忠军.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第1版

[4]Ralf Buckley.A Framework of Ecotourism.Annals of Research.Tourism.1994

[5]Vanessa Slinger.Ecotourism in the Last Indigenous Caribbean Community.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

作者:贾 芸

广西民俗旅游开发论文 篇3:

广西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摘要:广西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旅游产业基础较好。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建设,广西旅游业正日益显示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前来广西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但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何整合现有资源,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我国政府各部门调整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和旅游经济布局。因地制宜,开发新景点、新产品,培养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人才,从而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设备完善,服务一流,驰名中外的旅游强区。

关键词:广西民族;民俗旅游;对策

民族民俗风情是广西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像璀璨的明珠,闪烁着广西古老文明的光辉,它像历史的彩链,连接起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民族民俗风情以其神秘的风采和诱人的魅力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因此,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和认识广西自身民俗资源的前提下对广西的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开发,处理好开发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用科学的指导方针指导各项开发和利用,使广西的民俗旅游产品成为拳头产品。

一、广西民俗旅游的必要性

(一)广西民族民俗旅游资源丰富

1、丰富的民俗旅游节庆。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自古就有丰富的节庆文化。壮族的蚂拐节、苗族的芦笙节、瑶族的盘王节、侗族的花炮节、京族的唱哈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较高的开发和旅游价值。值得一提的是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史文化节、阳朔的渔火节和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渗透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这些现代节庆活动,在传播文化、促进旅游,扩大各地的知名度、树立各地的旅游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2、精彩纷呈的民间歌舞。人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美妙的歌声赞美着自己的劳动,用多姿的舞蹈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广西是歌舞的海洋,歌仙刘三姐的歌声随着各种媒体的传播和推广也树立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南宁的国际民歌节让广西的山歌走向了国际的舞台,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传唱。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自2006年,由我国张艺谋等著名导演在阳朔导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更是让山水与歌舞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成为广西的又一旅游新亮点。

3、各具特色的服饰、饮食、居住习惯。广西有着独特的地方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如壮族男子多穿青布对襟上衣,女子多穿无领斜襟绣花滚边上衣,下穿绣花滚边宽脚襟子或青布蜡染的褶裙,腰束绣花围腰,脚穿绣花鞋,头缠各式花巾,还有瑶族的五彩斑斓的服装,象征瑶王的五个手指印的各种图案等等。众多的民族服饰,魅力奇异,构成了各地独特的民族风情。古今往来,素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饮食也充满了亮点。打油茶是桂北少数民族侗、壮各族的一个特有的饮食习俗。“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族的规矩。广西的酒文化也是非常有内涵的:瑶族的糯米甜酒、苗族的过寨酒、彝族的“秆秆酒”无一不承载着少数民族的热情与好客。此外,广西各地区的特色小吃也应有尽有:南宁的老友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柳州的螺丝粉、梧州的艇仔粥等等,都颇具特色。建筑风格独树一帜。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风雨桥和鼓楼都充分体现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目前,这些文化世俗也逐步被人们所挖掘,出现在一些民族风情园中,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认同,收到了理想的效益。

(二)广西民俗旅游开发是大势所趋

1、开发民俗旅游是由广西的现实情况决定的。广西是全国有名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品位高。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境内居住着壮、汉、苗、瑶、侗、仫佬族、毛南、回、京等12个民族。其中全国90%的壮族人口居分布在广西。长期以来,各族人民生息和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和共同斗争,创造了广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博大的民俗社会。而且广西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其民俗风情古朴原始,传统文化完整。可以说,广西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缩影,它融合了西南十几个少数民俗的文化精华,对于开发民俗旅游有着极大的优势,广西发展民俗旅游是时代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时机发展。

2、广西发展民俗旅游前景广阔。俗话说,“越是民俗的,就越是世界的”。广西的民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在我国是少有的,只要好好开发利用,必定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成为广西旅游发展的又一亮点。另一方面,民俗旅游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旅游开发项目。只要合理开发利用,从实际出发,利用本身所特有的优势,如建筑、服饰、风味食品、民族歌舞,只要稍加整理、修饰就能保持古朴的民风、特有的风情,就可以以此招揽游客。而且通过旅游,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经济,特别是对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可以帮助这些地区摘掉贫困的帽子,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旅游扶贫的目的。

二、广西民俗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一)民俗文化处于浅层次开发被同化

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大都仍处于浅层次开发,没能充分体现广西民俗旅游文化的精华,没有发掘其文化内涵,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民俗文化被同化,在改革开放以前,一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由于与外界接触少,其民俗文化能世世代代继承下来。

然而,随着国家的开放,异地、异国文化介入,使旅游地的民俗文化被冲淡和同化。如广西在未开发之前保留着大量淳朴的民风和民情,然而,当国外旅游者进入后,取而代之的是衬衣、西装和各种流行的长短裙,穿民族服装的人少了,铺着青石板的街道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被柏油马路和水泥建筑取而代之,当地的传统与文化逐渐消逝。

(二)民俗旅游项目庸俗化、艺术化、舞台化

民俗旅游项目有庸俗化、艺术化、舞台化的趋向,以致一些民俗的本色与乡土气息也一一退化;民俗旅游魅力无穷,并非说明民俗旅游资源就可以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地开发。民俗旅游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深厚文化内涵,而不是那种随意照搬、盲目建设、重经济轻文化。如在桂林有些地方,以民俗风情表演为幌子进行强制“捐献”,结果游客大呼上当,于是对它敬而远之。还有些地方在优美的旅游胜地人为建造《西游记》、《封神榜》等所谓文学名著景点,不仅工艺粗糙,而且用封建迷信甚至恐怖的东西来招揽游客,最终也落得“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尴尬境地。

(三)开发重点不突出,民俗旅游产品雷同化

开发重点不突出,民俗旅游品雷同化,过度开发,将一些现代建筑材料盲目地渗透到古街民宅中,降低了民俗风情的纯度,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成为朝阳产业的今天,保持少数民族的异地文化的原汁原味,以及先进文化的合理渗透,已成为克不容缓的问题,也是能使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得以保持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三、广西民俗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因地制宜,挖掘、开发和建设各具特色的新景观、新产品

民俗旅游资源散存在各地各处。开发,就是要使这些散落在民间或各地的民俗资源具有招揽游客前来观光的能力。既包括对新开辟的旅游区中民俗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包括对原有的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建设。

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依靠当地所拥有的固有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从当地的资源特点出发,利用本身所特有的优势,如建筑、服饰、风味食品、民族歌舞等等,保持古朴的民风、特有的风情,同时又要让现代生活中新的民俗脱颖而出。

如仡佬族民俗村可建造罗城仡佬族,与宜州市下岘河的刘三姐壮乡民族风情游相结合,成为一个旅游区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旅游的效率和提升其吸引力,同时要加强管理和引导,防止各种追求片面效益,置传统道德于不顾的行为的发生,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这样才能符合广西的区情和合理开发的要求,以确保民俗文化得到弘扬和保护。

(二)要注意培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才

现代的旅游业已不仅仅只满足于单纯的游玩,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前景是空前广阔的,广西作为一个旅游大省,要在旅游业中抢占先机就必须强调良性的发展,而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研究人才的培养和相关学科。

我们要下大力度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广西这类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高校,如广西大学、广西师大、桂林工学院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这些高校已积累了雄厚的民俗文化和旅游人才的培养经验,特别是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增加了艺术表演、会展旅游等专业,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桂林旅游学院筹备正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做法,必将大大有利于广西乃至全国旅游业的发展。

(三)加大力度宣传民俗旅游

要坚持有的放矢供需对应。多开发有市场需求的项目,成立专门的专家部门,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对民俗风情进行宣传和推广,还可以借助一些展览和博览会将相关信息展现给大众。

广西在民俗旅游的宣传、推广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例如,多次参加国内外举行的旅游说明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旅游博览会和交易会,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广西民俗旅游进行了有效的宣传,在以后还需要继续不断地加强。

(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民俗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科学合理地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扬,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方面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对民俗旅游资源环境进行评估,科学规划旅游的接待量,制订年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民俗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

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和媒体的力量,向公众传播有关的保护民俗资源的意识,加强民族意识,使少数民族群众能辨证地对待自身传统和生活方式,防止民俗被庸俗地同化。

参考文献:

1、吴忠军.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2、许进.旅游开发规划及景点景区管理务实全书[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旅游系。作者为副教授)

作者:李 玲

上一篇:演讲稿分享下一篇:年轻励志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