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旅游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民俗文化旅游论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提要]民俗旅游有其自有特性,了解基特性对民俗旅游开发具有指导意义。江西民俗旅游开发要在对民俗旅游特性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江西民俗文化的特点制定策略,以推动江西民俗旅游的发展。[关键词]民俗旅游;特性;开发策略[作者简介]李勇(1976—),男,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旅游英语。

第一篇:民俗文化旅游论文

论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与防治

摘要: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由于过于关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常常导致民俗文化精神内核的丧失;伪民俗大量涌现,破坏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和谐性;促使旅游地民俗文化出现与外来文化快速趋同的趋势,使民俗文化的特色日渐消失。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与民俗旅游有关的各方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民俗旅游;民俗文化;“污染”与防治

作者:闫喜琴

第二篇:民俗旅游与旅游民俗的辨析

[摘 要]旅游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已经为社会普遍接受,随之而来的各地纷纷开拓旅游资源,尤其是民俗旅游似乎更受国内外旅游者的欢迎,但是民俗旅游和旅游民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俗旅游,是指旅游主体通过对异域民俗文化的游览和探秘,来满足自己旅游审美意愿的一种文化休闲行为,而旅游民俗则是某一区域的一种具有旅游影响力的民俗活动,民俗只有保持原生态,才对旅游主体有意义。

[关键词]民俗;民俗旅游;原生态;旅游民俗

旅游是有人类以来的一种古老的行为方式。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旅游应该是一种通过地理位置上的转移,对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或人文遗迹而产生的一种生理或心理上的满足的活动。因此,可以说民俗文化旅游就是在以民俗文化为主体的内容的旅游活动。是以本民族、本地区有独自特色的生活习惯、民间文化艺术、礼仪习俗、村寨民居、巫摊歌舞、神灵信仰、服饰装束等在内的传统民俗事象作为一种对旅游客体的吸引和感召,并使旅游客体产生一定的共鸣和互动的休闲娱乐活动。一个地区的民俗其民族特征越鲜明,原始风格越纯,历史氛围越浓,地方差异越大,生活气息越足,就越有可能成为特色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我国民俗旅游的特点

我国的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部分。前二者相沿悠久,后者刚刚兴起,但前景十分广阔。自然风光是天然的,是永恒的;历史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能够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帮助中国人了解自身的传统,但有局限性,表现在上层的帝王将相和下层的宗教信仰,很难代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全貌;就各个分布地域来说,这些历史遗迹只在中国版图上占着有限的一块地盘,且分布很不均匀。民俗文化却在层次和地域上占着绝对优势。它首先是民族集体创造与集体传承,其内容丰富,门类齐全,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再生产、交易的经济文化,以及人生仪礼和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若进行比较,历史文化(例如陵寝、宫殿、寺庙)是过去的文化,民俗文化却是活的文化,既是传统,又活在民间。例如,春节的社火及其他民间节日活动,无论上层、下层人民,无论中国、外国都能接受,可以代表民族文化的重要传统。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主要是它的功能决定的。传统的民俗文化有许多事象正在丧失它们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功能,但能通过游游业的开发,使它们以另一种崭新的方式保存起来,满足现代人对传统的认识和审美的需要,丰富现代人的文化生活。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二、旅游民俗的概念及与民俗旅游的关系

民俗是一種民间传承文化,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变化。近年来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因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俗是沟通传统和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纽带,它能反映民间地域或社区人群的共同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同和继承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现象,可以用“民俗文化”来概括。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不是落后地区的奇风异俗,不是穷乡僻壤的“专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产”。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民俗旅游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才可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未来不久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我国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三、结语

在我国当前的旅游资源开发中,民俗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现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可是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散失在民间,自生自灭,默默无闻。积极地挖掘和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和交流,而且还可以形成旅游特色,弥补以纯观光旅游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的不足,提高我国旅游业在国内国际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薛群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探析》,《思想战线》,1997年第五期

[2]王佳:《民俗风情旅游开发诌议》,《燕山大学报》,2005年8月

[3]闫喜琴:《论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与防治》,《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4]黄爱莲:《民俗风情旅游与民族民间文化的自我拯救》,《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5]唐凡茗:《旅游文化对民俗文化影响的预测与调控》,《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6期

作者简介:和冠南(1991-6),男,纳西族,云南丽江人,江汉大学文理学院管理学院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

作者:和冠南

第三篇:基于民俗旅游特性角度的江西民俗旅游开发探讨

[提要] 民俗旅游有其自有特性,了解基特性对民俗旅游开发具有指导意义。江西民俗旅游开发要在对民俗旅游特性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江西民俗文化的特点制定策略,以推动江西民俗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 民俗旅游;特性;开发策略

[作者简介]李勇(1976—),男,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旅游英语。(江西南昌330038)

民俗旅游是以民俗文化景观为观赏对象,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民俗旅游不同于自然风光游、名胜古迹游等旅游形式,有着其自身的独有特性,如地域性、文化性、参与性等,因此,民俗旅游开发策略的制定,需要建立在对民俗旅游特性的正确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

一、民俗旅游的特性

(一)民俗旅游的地域性

1.特性分析。地域性是民俗旅游的一个基本特性,地域性是指民俗旅游的地区差异性,它是由民俗的地区性所决定的。任何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地域民俗所创造的民俗环境、地域民俗气氛在任何其它地域中都无法创造出来的。

2.对民俗旅游开发的指导意义。正是由于民俗的这种独特性,才使得民俗旅游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民俗的地域特征决定了民俗旅游必须发挥民俗的地方特色,以地域内特有的民俗风情来吸引旅游者。民俗旅游一定要有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才能体现文化特色,才能保持原始乡土气息。

(二)民俗旅游的文化性

1.特性分析。文化性是由民俗的文化性和旅游的文化性决定的。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对旅游者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使民俗旅游发展成为可能。同时,民俗是以人的具体活动为载体的一种文化形式,所以决定了民俗文化是一种鲜活的、动态的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文化,它可能能够一直传承下去,也可能会中断消亡,这也决定了民俗旅游的开发应该是以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为伴随目标,使得民俗文化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活力,民俗旅游也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2、对民俗旅游开发的指导意义。民俗旅游的文化性决定了民俗旅游不等同于简单的自然风光游、名胜古迹游,而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鲜明的、突出的文化特性,民俗旅游的开发也要展示健康、真实、积极的民俗风情,彰显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民俗旅游开发要做到:(1)突出亮点,保证具有魅力的民俗文化能真正得以弘扬和保护;(2)保证真实,杜绝肆意亵渎和歪曲、编造旅游地民俗风情资源的现象,要做到原汁原味;(3)同时,还要正确辨证地看待民俗文化,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发掘民俗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内容,高品位开发利用民俗资源,避免过于庸俗、商业化的开发;(4)以保护民俗文化为第一原则,避免过度和破坏性的开发。

(三)民俗旅游的参与性

1.特性分析。民俗旅游的参与性指的就是旅游者在民俗旅游活动中的经历和体验。旅游者对各种民俗事象不但要观赏、了解、领略,而且要亲自加入到目标人群的生活之中,真实地感受“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民俗旅游活动使游客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成为特定民俗生活环境中的一员。

2.对民俗旅游开发的指导意义。民俗旅游的参与性对民俗旅游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民俗旅游活动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游客的参与和体验,这些参与和体验表现在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每个环节中。民俗旅游活动应该是互动的,是双向的,游客不仅仅是台下观看的观众,而且还应该是舞台上的演员。只能观看,不能体验参与的民俗旅游活动,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都会大打折扣。

二、江西民俗旅游的开发

(一)江西民俗文化的特点

江西民俗属于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兼容了吴越文化、湘楚文化以及周围地区的民俗文化。同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还逐渐产生出一种与当地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比较典型的有南丰傩舞、景德镇瓷文化、赣南客家风情、鄱阳湖的渔业风俗、古越人的断发纹身、悬棺葬、图腾崇拜风俗、畲族社会中盘瓠神话传说以及与此相联带的盘瓠的图腾礼仪、图腾标志、图腾禁忌等。江西民俗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和独特化并举的特点。

(二)江西民俗旅游的开发策略

1.从民俗旅游的地域性角度出发,找准定位,突出特色,提升竞争力。特色是民俗旅游感召力的基础,是其生命力的灵魂。民俗旅游的地域特色越鲜明,其竞争力越强,开发越成功。而失去了地域特色的民俗旅游开发,则在竞争力上就大打折扣。由于民族文化也具有地域性的色彩,所以民族众多、民族聚居区多的地区在民俗旅游的开发上,因其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而彰显独特的地域特性,具有天然的优势。相比之下,在一些民族构成简单的地区,民俗旅游开发的地域特色,显得不是特别鲜明,增加了开发难度。

江西的民族构成相对简单,江西构成乡、村级群居规模的少数民族只有畲族,因此一些景点在景区打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招牌,开展民俗旅游,这些民俗旅游项目,脱离了民俗文化产生的社会、历史、人文背景,只是对外地外域民俗的简单展示,其吸引力、竞争力都无法与民俗形成地的民俗旅游产品相比,缺乏深层次的内涵,难以可持续发展。应该看到的是,民俗文化不等同于民族文化,它是民众的生活的统称。民俗旅游的开发也就不仅仅是民族风情旅游的开发,而是一个特定文化区域的民风民情的旅游开发。江西民俗文化有着其鲜明的地域性,以歌舞为例,江西省的傩舞、采茶戏、畲族马灯舞、进贤的泼蛇舞、永新盾牌舞、抚州的手摇狮、兴国山歌等都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余江木雕、井冈山竹雕、宜春脱胎瓷器、新余夏绣等民间工艺品,也都具有很高的旅游商品开发价值。

因此,江西民俗旅游开发要正确掌握本地的资源特色,结合本地及周边旅游环境,对资源状况充分调研,找准定位,确定开发方向,把独特的风情民俗展现出来。应树立独特性意识,最大可能的突出江西民俗的独特的地域性特色。民俗旅游活动、民俗旅游商品的开发都应该体现出江西民俗文化的鲜明地方特色。

2.从民俗旅游的文化性角度出发,挖掘精品,提升品位,形成品牌号召力。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民俗文化的构成又是综合的,多元的,不少民俗文化中都有消极、庸俗的成分,民俗旅游资源也是分散的,甚至是隐蔽的,因此,开发中应该提炼出民俗文化中积极向上、健康、真实的成分,提升品位,同时突出特色,努力挖掘“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精品民俗,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建设,加大宣传,打造出能代表当地民俗文化的品牌,形成品牌号召力,推动民俗旅游的发展。

江西旅游“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品牌深入人心,但相对于江西重点发展的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江西的民俗旅游还没有形成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号召力的品牌。江西的民俗旅游开发中,应该在如傩舞、采茶戏、山歌、瓷文化、特色客家民俗等代表江西民俗旅游形象的精品上面整合资源,合理开发,打造出江西民俗文化的品牌。上海世博江西馆表演的“赣风鄱韵”,近期举办的鄱阳湖生态文化节上展现大量江西民歌、民舞、民俗的大型歌舞“赣风”等,都是对江西民俗旅游的高品位、多角度的精品展示,对宣传江西民俗旅游,创建江西民俗旅游品牌都起了极大的作用,为江西民俗旅游品牌的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优势,扩大影响,推出江西民俗旅游的精品品牌,对促进江西民俗旅游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从民俗旅游的参与性角度出发,动静结合开发,多元模式开发,增强吸引力。就民俗旅游而言,越来越多的游客已经不满足于参观观赏型、了解领略型的民俗旅游,而趋向于参与体验型的民俗旅游。所谓参与体验型,是指旅游者对各种民俗事象不但要观赏、了解、领略,而且要亲自加入到目标人群的生活之中,真实地感受“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正是民俗旅游的参与性在旅游活动中的体现。

在民俗旅游开发中,要动静结合开发:动态开发中的动态,不是指民俗的动态展示,而是指游客的动态观赏,即让游客不仅仅是以旁观者身份观赏,而是加入到目标人群的生活中,与当地民众一起,参与生产生活,以动态形式亲身体验当地民俗;同时,要多元模式开发:以民俗风情园、仿古街、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等模式,创造相对真实的民俗文化产生的地域、人文环境,使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江西民俗文化的深厚内涵,增强江西民俗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在开发中,同时结合江西的地方特色。江西是农业大省,其农耕、渔业民俗,是江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渔业旅游,是江西民俗旅游主要的开发方向。除发展“农家乐”等大众化的农业旅游形式外,还可以在江西农耕民俗文化较为丰富的地域,规划农耕生态文化区,将自然的农耕文化生产生活情况展示出来,游客可以最贴近地了解、领略农耕文化,甚至可以亲身参与劳动,操作使用原本只用于静态展示的江西独特的地方性农耕工具如勺子碓、龙骨车等农具,亲身体验农、耕、渔、牧活动。

三、结语

民俗旅游的特性之间,并不是独立分割的,而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同时,民俗旅游和其他形式的旅游,也有着各种共性。因此,在民俗旅游的开发中,要将民俗旅游的各个特性综合考虑,也要考虑和其他旅游形式的开发有机结合。江西民俗旅游与江西重点发展的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共同开发,民俗风情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也会产生良好的旅游效应,增强民俗旅游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余悦.中国文化与上海世博会[J].江西社会科学,2010,(8).[2]王海鹰.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4,(2).[3]吴晓山.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战略研究[J].特区经济,2010,(8).[4]丁武军,王健,付美容.江西傩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1).[5] 郁鑫鹏.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大型歌舞晚会《赣风》举行[N].江西日报,2010-11-30.

[责任编辑:上官涛]

作者:李勇

第四篇:智慧文化旅游——“互联网+文化旅游”的发展新趋势

摘 要:智慧文化旅游是基于“互联网+”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以“文化”为主要旅游资源,借助于5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智慧化旅游,将景区管理者、经营者和使用者进行有效连接,提升景区运营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提升游客体验感,促进文化旅游蓬勃发展。本文对“智慧文化旅游”进行深入分析,从“智慧文化旅游”的概念着手,通过对目前智慧文化旅游的主要发展模式、产业发展成果及发展方向的分析,笔者针对智慧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中国智慧文化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慧文化旅游;互联网;文化旅游;发展新趋势

 

智慧文化旅游与其他类型的旅游信息化有较大不同,其建设的核心在于文化,是将文化旅游资源与相关基础设施、技术更新和产品创新进行融合,为管理者、经营者和游客提供相应服务,包括交通、餐饮、酒店等服务环节,并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和整合,从而为吃、住、行、游、购、娱提供便捷化的服务[1]。
一、智慧文化旅游的基本概述

(一)文化旅游的基本概念

文化旅游是一种以探寻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方式,与自然风光旅游有所不同,旅游者关注的重点是旅游地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主要包括建筑、典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如苏州园林、西安兵马俑、北京故宫、长江三峡,等等[2]。景点的吸引力在于其沉淀了某一特殊时期的历史文化,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主要依靠其在某个区域范围内的影响力,据此可分成3个梯队。第一梯队,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资源,例如莫高窟、故宫等;第二梯队,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资源,一般与自然旅游相辅相成,如西双版纳泼水节、都江堰放水节、凉山火把节等。第三梯队,处在建设中,尚未形成影响力。前两个梯队的景区发展已经相对成熟,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再进行创新性开发,谋求更大地发展。而第三梯队正在寻求突破瓶颈发展途径,潜力巨大,是文化旅游行业获得更大化发展的重要领域。

(二)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

智慧旅游是基于“互联网+”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2014年原国家旅游局推出“智慧旅游年”概念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立统一化的旅游服务平台和门票预定系统,开始“智慧旅游”的正式试点,进一步推进智慧旅游型企业和城市的相关建设。在此推动下,各级部门和景区充分结合互联网,在全新的领域里开拓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与此同时,数字旅游应运而生,有效利用3S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以及移动通信等技术实现了旅游过程中各个方面的智慧化管理,例如景区的管理与规划、产品销售、资讯了解、食宿、交通及安防等。同时,各类因旅游而产生的相关App也开始获得快速发展,从酒店、交通、门票、线路规划、购物等各方面齐头并进,产生了旅游行业的新业态形式。

(三)智慧文化旅游的基本概念

“智慧”是基于物联网而产生的一个概念,主要是通过将相关的电子感应器与生活中的各类终端设备相连接,比如管道、供水、铁路、电网等,从而建成覆盖生活各个领域的物联网,实现与人类生活的密切结合。这种智慧方式是數字化和信息化的结合体,与文化旅游结合产生智慧文化旅游。从广义的角度来分析,智慧文化旅游是包括旅游产业链上的各个节点,如相关景区的主管部门、旅游部门和景区本身,交通运输产业中的公共交通、旅行社以及餐饮酒店等。如果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智慧文化旅游主要是通过数字信息技术建立的一个开放性服务平台,能够实现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安全认证以及内容完整等功能。其通过这个平台将主管部门、景区、商家以及游客进行智能化链接,使整个旅游过程条件更加便利。游客可以通过多样化的科技手段,实现对相关文化旅游资源的观赏和体验,从而获得文化旅游的精神享受。
二、智慧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

从智慧旅游的行动开启之后,全国范围内各个景区都开始了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涌现了很多成功案例。笔者根据成功案例的发展模式将其分成两个类别,从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一)景区智慧化平台“开发与管理”机制的建设

智慧旅游的开发主体是政府部门,其表现形式可能是旅游部门也可能是景区自身,但是景区根据其具体特点以及当地政策规定进行旅游开发,也属于旅游相关部门,例如地质、建设、林业、文化、旅游、环保等,因此,智慧文化旅游是由政府主导开发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的开发客体为当地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来此观赏体验的文化内容,如建筑、雕塑、语言、工艺品、服饰等。智慧旅游通过这种发展模式,可以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从旅游产业的管理转向服务。旅游平台的建设由政府主导,通过社会招标来实现。智慧化平台构建好后,由景区负责运营和维护,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商家入驻,促进以景区为核心的各个方面资源的整合。同时,政府将通过官方渠道来实现景区的营销推广,一方面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有效促进智慧城市的打造,拓宽地方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二)景区智慧化平台“服务与营销”机制的构建

智慧文化旅游是依托于智慧化平台产生的一种新发展方式,平台要实现多方面的功能,包括对智慧旅游的管理、服务、营销和文化资源保护。从管理的层面来讲,主要是指由管理部门通过平台实时发布景区动态信息,包括景区新闻、旅游资源特色等。一方面便于游客及时获取重要信息,另一方面有助于平台收集相关大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市场数据的统计和整合,并通过景区的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对于景区内相关交通以及安全旅游的实时监控,有助于提高景区的整体管理水平。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搜集游客的意见、建议,有效处理投诉案件,是主管部门与游客之间沟通的有效桥梁。在服务的层面,游客可以通过在线旅游服务技术实现其智能化的服务功能,查询旅游资讯,便于规划旅游线路。从营销的角度来讲,景区可以通过文化旅游产品的展示、促销、路线、景点特色以及游客的游记分享等实现其营销宣传。另外,在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层面,则可以使用虚拟技术和电子沙盘等对消失的文化资源重现。由此可见,智慧化平台可以将旅游进行整合和多层次的解读,进一步提高景区的影响力,为游客带来更为便捷的服务。而这一切的功能的实现都要基于智慧文化平台的系统开发,包括管理端和客户端,同时还要配合景区内各个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管理端智能化。客户端采用扁平化设计,以更美观、更便捷的方式呈现给游客[3]。


三、智慧文化旅游的主要成果

(一)旅游交通智慧化,提升国内文化旅游国际市场竞争力

旅游交通产业在智慧文化旅游的推动下,其智慧化程度获得明显提高,如海运、航空、铁路、公路等。以智慧航空来说,在数字化转型、信息化转型的发展浪潮中,航空业的智慧化获得了高速增长。其通过相关技术,如视频云、大数据、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等,围绕机场的“运控”“安防”“服务”三大领域,打造成“全感知、全连接、全场景、全智能”的智慧新机场,形成“出行一张脸、运行一张图”的全新模式,不仅可以为旅客流和航班流提供畅通的服务,同时获得了旅游新体验。这一全新的旅游方式全面提升了国内文化旅游的国际市场竞争力[4]。

(二)餐饮住宿智慧化,提高游客订房和入住的便捷性

餐饮和住宿是旅游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智慧酒店在智慧文化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其融合更多信息技术,游客可以通过便捷的方式实现订房和入住。一些营销理念超前的酒店,也基于信息技术推出符合时代潮流的营销方案,其通过网络、微博、朋友圈、短视频等各种多媒体平台宣传自身的品牌,发挥品牌效应的影响力。

(三)景区建设智慧化,开辟“真实与虚拟”融为一体的多样化旅游新模式

智慧文化旅游带动了旅游景区自身的智慧化建设。旅游景区可以将景区内的多种资源进行数字化包装,投放于不同的网络平台,提高宣传效应。景区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将旅游产品包装成虚拟化产品,如影像、图像等,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展示,以吸引更多游客。例如,广西桂林通过5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为桂林文旅的智能化赋能。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让游客感受直播效果,游客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感受漓江的山清水秀,游船前方还放置了高清全景摄像机,画面通过5G清晰回传,坐在室内也可尽情观赏漓江美景,给游客带来颠覆性的旅游体验。“游江如读史”,游客在真实与虚拟的多样化旅游体验中,感受“南通海域,北达中原”重镇的无限魅力。

(四)旅游组织智慧化,实现旅游产品的直接销售

旅游的组织者包括旅行社、活动公司以及一些其他服务于旅游行业的组织,其可以通过相关站点或网站直接销售旅游相关套餐,通过大数据搜集游客的具体消费行为和消费爱好,从而分析不同游客的消费习惯,进行精准化投放,能够有效控制营销成本。对于游客而言,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直接了解景区以及相关销售产品,从中筛选出最合适的旅游方式,同时还能实现互动式交流,及时咨询相关问题,方便确定旅游方案。
四、智慧文化旅游的发展和提升方向

智慧旅游是一个庞大的建设体系,其包括自然风光旅游、文化旅游等多领域的智慧化建设,从目前情况进行分析,整个旅游体系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关注度还不够,在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整体包装上,还要进行更系统和科学的规划。这个过程不仅要做相关的科学论证,还应该加强实践摸索,以更发展的眼光进行品牌化打造,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力,从而推动行业发展。

(一)完善景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景区网络基础设施的优化建设,提升智慧旅游的体验感。智慧景区的网络基础建设包含基础网络、机房建设、视频监控、指挥中心、WiFi覆盖等6个建设项目,其可以帮助企业提升服务档次,优化售票验票流程,及时掌握行业动向,节约运营成本,进一步提高企业满意度和游客的点赞量。景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是全面提升景区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过程,能够促进管理人员的管控手段更为有效,通过手机掌控各种动态数据,提高管理效率。其通过融入一些小程序,提升游客体验价值,在不下载App的情况下,就能够实现雷达导航、实物讲解、趣味游戏、集宝活动、商旅文联动功能[5]。广西桂林就成功打造了“一键游桂林”的新型智慧旅游模式,与腾讯深度合作,使用小程序实现“10亿+”微信用户与桂林的连接,成功探索出一个“旅游+互联网+金融”旅游升级创新模式,受到中外游客的一致追捧,成为广大游客游桂林的“网红神器”。

(二)构建“无障碍”“有创意”的文化传播机制

要实现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过渡,打造“无障碍”“有创意”的文化传播机制。目前,智慧化旅游已初見雏形,但是有些旅游部门在互联网推广上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营销效果却不明显。要解决这一问题,还得从景区管理层面着手,要对相关文化资源的传播进行有规划且持续的投入,要引进“懂行”的品牌营销专业人才进行系统化指导,促进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的有效过渡[6]。文化,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文化的形成和影响都需要较长时间的沉淀。因此,文化营销收效也是缓慢的过程,需要深度挖掘景区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亮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意和包装,打造个性化旅游品牌,并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实现立体式营销,例如专题节目、口碑效应以及一些短视频等,全面展示地方文化的品牌特色,逐步打造成在更大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旅游资源。
五、结语

智慧文化旅游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通过云计算、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对文化旅游的综合性保护,同时也为景区的管理和游客旅游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是符合时代特征的一种旅游方式,也是推动文化旅游景点获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式,将成为传统旅游业走向现代化的主流发展方向。在此过程中,需要引入更多的“智慧化”技术手段和“智慧化”营销理念,为传统文化旅游注入新活力,并带动旅游产业发展赢得新契机。
参考文献

[1] 宋瑜,朱笑茜.做强智慧旅游,激发“江南文化”活力[N].苏州日报,2021-02-23(B04).

[2] 姚梦雨,张宇轩,张涵瑜,等.京津冀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企业,2021(2):7-8.

[3] 张苗荧.文化和旅游行业要在“智慧助老”上下工夫[N].中国旅游报,2021-01-07(003).

[4] 徐倩.金融支持中小城市智慧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为例[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12):146-147.

[5] 葛英颖,刘蓉.从智慧旅游概念分析吉林省服装融于文化旅游的产业发展[J].中国纤检,2020(12):98-100.

[6] 刘文斌.“互联网+旅游”新模式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13):253-254.

作者:韦瑾

第五篇: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

【摘 要】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人们生活质量指数上升,对于精神层次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和生活方式,能够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不同的体验。旅游文化是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同时也兴起了“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两个看似相似却截然不同的概念。基于此,本文对“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次进行辨析,并研究不同的实践策略与发展趋势,以期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文化旅游;理论;实践

引言:

文化和旅游产业一直都存在着模糊界定情况,很多时候都会相互渗透、融合在一起。“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两个词汇看似相近却大不相同,在现实生活中极易被人混淆。实际上想要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就有必要清楚界定二者的概念,并针对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未来的策略与方向。

一、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看似十分相近,容易在使用中被混淆,但其实包含的语境含义完全不同。从语言构词的角度看,旅游文化的关键词是文化,可以看出旅游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与旅游的文化内涵有关,属于文化研究领域。就文化旅游而言,它是旅游中的关键词,其主要意义是通过旅游的形式有效感受和理解人类文化,从而深刻地感受人类在自然界留下的文化遗产。

对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的分析相对简单。但从实际角度来看,在实际应用中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使用仍然十分困难。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文化产业包括旅游业,因为文化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所以旅游业属于文化产业的内容,但实际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是完全平级的两个内容。

1、旅游文化概述

旅游文化属于文化领域的概念,但对于旅游而言,它属于文化限定词,它表现的是文化行为的表现。在旅游文化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旅游主体、旅游媒介、旅游客体等要素,旅游文化是一种从实践的角度对旅游者进行研究的文化体系。

2、文化旅游概述

文化旅游被认为是旅游研究的一个领域,即旅游者通过自己的旅游活动形式来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文化旅游更属于一类体验过程,旅游者通过文化旅游可以获得精神层次的满足,并获得文化层面的提升。因此认为文化旅游更加注重体验与享受的过程,它体现在旅游者的旅游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对旅游文化进行有效的感知。

3、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3.1区别

首先,两者重点不同,因为旅游文化以旅游为边界词,文化是关键词,我们可以看到重点是文化,属于文化范畴,对于广义的旅游文化,包括旅游业中的文化,并能体现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从狭义上讲,旅游文化的表现是旅游者诱导的文化现象,在文化旅游方面,关键词是旅游,而文化是限定词。

其次,在旅游文化研究中,不仅注重对旅游活动的基本理论的研究,包括旅游活动的属性、特征和影响,而且从狭义的角度研究旅游和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文化旅游研究的中心内容是旅游者及进行旅游活动的主体,针对他们的旅游行为、旅游体验,并且为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旅游体验进行旅游项目与产品开发,并进行科学化管理,出发点是文化旅游市场的管理体制和需求特点。

最后,根据我国现行的学科制度对两者的学科划分进行分析,涵盖旅游文化内容的多被划分为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管理学之中,而涵盖文化旅游的学科则多属于旅游管理以及旅游发展规划。而在国外的观点中,旅游文化属于基础学科,文化旅游是一门应用学科。

3.2联系

首先,从两者的定义入手,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皆是基于文化与旅游两个概念的融合进行的综合分析,双方具有一定的交集性,这种交集可以明显体现在文化旅游资源以及文化景观旅游开发方面。

其次,在旅游文化研究方面,包括旅游社会学、旅游心理学、旅游人类学等诸多理论和结论,对文化旅游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文化旅游的发展和理论研究也可以科学有效地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促进两者的更好发展。

二、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实践

1、旅游文化发展趋势

1.1应用性强

旅游文化其应用性与实用性都极强,其研究目标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契合,而且在未来的旅游文化发展中,其应用性与实用性仍会进一步得到增强。

1.2领域延伸

一方面,它将迅速拓展研究领域,将触角延伸到广泛的旅游活动中,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分支,例如針对旅游中的消费文化、审美文化、企业文化等研究。另一方面旅游文化发展也显示出了明显的兼容并包的特点,它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跨学科的融合与吸收,丰富和完善旅游文化学科的理论体系,然后用自己的理论方法重新认识,例如旅游经济以及旅游心理管理活动中的现象和行为。

1.3科技含量高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科技可以解决更多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也逐渐被应用于旅游文化的研究当中。利用实时上传的数据快速、准确地反映出旅游文化中各类复杂的文化现象,用定量化的方法简便地解决更多过去难以解决的难题。

2、文化旅游的问题与发展策略

2.1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文化旅游属于众多旅游方式中的一种,是可供游客进行消费或体验的文化旅游产品。游客可以通过文化旅游获得精神层次的丰富体验,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这是一种旅游者靠旅游活动为手段实现满足自身文化需求的过程。几乎所有这些讨论都把文化旅游看作是一个积极的行为过程,即游客从主观意愿出发,主动感知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事实上,在旅游过程中,许多游客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和感知不同的文化,这种被动地接受往往根本不是“愉快的”。

另一方面,保护与发展是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仍然有许多地区在进行文化旅游开发时没有将地区文化内涵与旅游产业很好地结合,不仅文化旅游项目单一,还存在着明显的同质化问题。要同时做好保护地区文化特色,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掘其精神内涵,丰富其内容也是一项新的挑战。

2.2发展策略

企业需要加强传统产业功能形态创新,为游客们提供更多具有新意的服务项目和旅游产品。当地企业要对旅游产业创新工作引起重视,加大产业融合力度,促进地区和旅游产业项目的高度融合。一方面,企业可以对当地旅游产业和文化资源进行利用,根据当地文化特色开发出一批具有新意的旅游产品。除了不断创新旅游产品之外,企业还要深入挖掘旅游市场中的文化品牌价值,根据地方特色塑造品牌效应,促进地区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同时,在文化旅游产品设计方面,企业还可以广泛求助社会群体,让广大游客们也能参与到项目设计环节中。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不仅能够满足客户们的消费需求,还能提高产品在旅游市场中的知名度。在旅游项目创新中,地方企业可以对现有文化和景区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在项目中融入主题设计。当地可以通过有利条件打造影视基地和古镇,将一些复古的街道、景点都利用起来,并且将当地的民俗故事、戏剧、电影等都可作为文化输出的内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澄清“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概念之间的界限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定义,已成为当前人们关注和探索的课题,其意义不仅在于将“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有效分离,实现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的价值,而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实践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孟洋.生态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儒学理论基础[J].当代旅游,2020,18(Z1):95-96.

[2]张锐.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22):24-25.

作者简介:

朱仁鹏,(1982.11-),女,汉族,安徽桐城,西京学院,副教授,硕士,生态旅游、会奖旅游、乡村旅游。

作者:朱仁鹏

上一篇:劳技论文下一篇:民族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