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2022-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加快发展进程 促进县域经济

徽县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北接天水,西连成县,南通四川,东邻陕西,全县总面积2772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249个行政村,总人口22万人。这里丘陵与盆地相间的地形地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素有“陇上小江南”美誉,是陇南市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县。长江一级支流嘉陵江在这里经过,县内有大小河流600多条,水质优良,水力资源蕴藏量达14.76万千瓦。交通便捷,宝成铁路穿境而过,316国道、江武公路纵贯全县;通讯畅达,已建成先进的光缆通讯系统,开通了完善的全球通移动电话和中国联通网络。电力供应充足,在陇东南率先实现村村通电。县内物产丰富,有各种野生中药材430多种,尤其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探明的矿藏有铅、锌、铁和金等4大类22种,这些都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十五”期间工业成为全县经济主要支撑点

“十五”期间,甘肃省徽县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县情的认识,完善发展思路,高举“率先发展”的旗帜。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势斗。

工业总量迅猛扩张

徽县县委、县政府按照“发展抓项目”的要求,立足资源优势,灵活运用市场机制,扩大招商引资,大力加强重点工业新项目建设,打造经济发展平台,做大做强了重点骨干企业,拉动全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启动民资、招商引资、银行融资等多种途径,“十五”期间,全县共累计完成该工业项目投资4.64亿元,相继建成了甘洛集团哥尔德治化公司20吨白银生产线、宏大铅盐化工1.8万吨氧化铅生产线、鸿源公司多金属选厂、宏德贵金属深加工项目、宝徽公司6万吨电解锌生产线、7万吨硫酸生产线和3000吨合金粉生产线、嘉陵东沟峡电站等一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扩大了企业再生产能力,促进了全县工业的成倍增长。“十五”末,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3.53亿元,比“九五”末增长314%,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 9%,实现销售产值11.2亿元,比“九五”末增长375.5%;产值率达到100%。实现利润1.86亿元。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徽县坚持扩张总量与结构调整并重,着力培育有色冶金、白酒饮料、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全县工业框架基本形成,产业聚集度明显提高。洛坝、宝徽等一批深加工项目建成投产,使全县铅锌冶炼能力达到7.8吨,填补了徽县铅锌冶炼的空白.延长了有色冶金产业链条,实现了全行业产业升级;铅锌、黄金等有色金属开发取得新的突破,黄金产量达到1691千克,洛坝等重点矿区深部探矿取得重大进展,矿山服务年限得以延长。通过内引外联,深化企业管理机制、经营机制的改革。2004年,陇酒集团实现了近十年来的首次扭亏增盈,新开发的“康庆坊”、“世纪金徽”畅销省内外。新天药业中药材有效成份淬取生产线建成投产。带动了医药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取得明显进展,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全县建成固定资产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1户,实现营业收入2700万元。

优势企业发展壮大

采取帮大扶强,实行倾斜服务,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甘洛、建新、宝徽、金徽、天洛、青河矿业等~批优势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其中甘洛集团、宝徽集团进八了全省工业100强、甘洛、宝徽、天洛三大企业实现了强强联合。这些优势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1%,实现利税达到2.7亿元。优势企业对财政的贡献占到全县工业对财政贡献的86%。

“十五”期间,徽县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总量不断扩张,培育了主导产业,壮大了优势企业,大力调整了工业结构。促进了产业优化升级,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规模有序扩大,完成了23户国有企业改革任务。甘洛集团、宝徽集团进入了“全省工业100强”;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整体效益稳步提高,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53亿元,年均增长32.8%,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1%,实现利润1.86亿元,工业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由“九五”末的2559万元增加到9500万元,贡献率由47%提高到68%,提升了21个百分点。工业的主导地位明显提升,工业对全县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十一五”是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

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徽县“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接续产业并重、矿产业和非矿产业并举,促进产业结构向多元化转变。产业方向由初级加工向高新技术和精深加工转变。以现有骨干企业为依托,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知名品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确保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8亿元。年均递增16%。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75%以上,基本实现工业化。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达到25%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建成规模较大、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业产业群。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真正确立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基本形成循环经济框架,构建富有特色的县域经济新格局。

整合资源优势,培育四大主导产业

重点培育壮大有色冶金、白酒饮料、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建材四大主导产业。做精支柱产业,做深初加工产业,做强弱势产业,做大新兴产业。使全县工业从规模和质量、速度和效益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有色冶金产业上,按照“规范开采、稳定浮选、优化冶炼、加快开发后续产品”的思路。整合洛坝、谢家沟铅锌矿产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加大对后续资源的勘探力度,增加矿产储备;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到2010年全县铅锌冶炼及副产品的深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以上;新建成10万吨铁矿选厂和5万吨铁冶炼厂。配套建设焦化厂和水泥厂;农副产品加工业上,积极培育壮大大豆制品、畜产品、瓜菜、农林产品等农字号加工业,引进建设大豆、核桃、大蒜、山野菜等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扶持壮大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连市场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白酒饮料产业上,以金徽酒业公司为龙头,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构建大市场、大营销、大品牌的经营格局。化工建材产业上,积极引进先进生物工程技术和现代天然中药材加工技术,新建植物生化、生物农药等新兴产业项目;建材业在提升现有企业规模和产品科技含量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高标号水泥、重质碳酸钙、双氰胺和绿色、环保型建材项目。

壮大企业群体。

培育多元化市场竞争主体

按照“主业突出,有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强,有大项目带动”的要求,壮大企业规模和企业群体,努力把甘洛集团、宝徽集团、金徽酒业、天洛公司、鸿远公司等5户企业培育成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上缴税金2000万元以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强势企业,成为地方工业经济的核心支撑力量:按照“有一定规模,成长性好”的要求.努力把军徽公司、新天药业等10户企业培育成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上缴税金500万元以上,成长性较好的优势企业,形成与强势企业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群体。成为地方工业的中坚力量:按照“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要求,努力把雅龙公司、绿健公司、芳香植物公司等20户企业培育成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上缴税金100万元以上的中小特色企业。成为地方工业发展的后备力量。

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聚力形成产业集群

在全县规划建设5个工业集中区,即在城关镇,以城南工业区为依托,创建城南高新技术工业集中区;在柳林镇,以甘洛集团和宝徽集团为依托,创建以铅锌系列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铅锌工业集中区;在伏家镇,以金徽酒业公司为依托。创建食品工业集中区;在江洛镇,以便利的交通优势为依托,创建农副产品加工集中区;在大河乡。以铁矿资源开采为依托。创建以炼铁、石灰石加工为主的冶金和建材工业集中区。所有新建工业项目原则上全部进入五个工业集中区,促进企业聚集和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经济板块,提高工业集中区的聚集扩散和辐射带动效应。

继续优化投资环境放手发展非公经济

不断加大对非公经济的引导、管理和服务。放宽市场准入,支持鼓励非公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非公经济在全县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着力扶持现有非公经济发展,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企业。引导甘洛集团、宝徽集团、天洛公司、新天公司等骨干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走集团化经营的发展路子。积极支持甘洛集团和宝徽集团联合重组,力争2008年以前成为上市公司: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新型的银企、银地关系,积极启动民间资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吸引县外投资和县内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扩大宣传,主动出击,寻求商机。积极接纳东部地区产业、企业转移,引进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不断改进管理模式,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水平和档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王大睿 陈 荣

第2篇:争先进位 加快县域发展

入刊理由: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说:“强滇之基在于强县,发展县域经济就是发展全省经济,抓县域经济就是富民强滇,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自2013年年初以来,云南省的县域经济呈现出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盛况。各州市纷纷加入到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中,依托各地的经济优势,呈现出多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县域经济体。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金秋时节,秋风拂过,吹红了山坡,也让云南省的县域经济结出了硕果。云南省县域经济终于迎来了它收获的季节。2013年8月27日,记者从云南省发改委处获悉,经云南省委、省政府批准,在云南省129个县(市、区)中,评选出了云南省10个先进县、10个进位县排名。“争先进位”和“一票否决”成为本次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的两大亮点。

千帆竞发 百舸争流

云南省发改委主任、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喜良表示,2012年是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之年,在这一年里,云南省委、省政府立足于全局谋划、加强顶层设计,提出战略举措、制定配套政策、推进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环境,打出了一套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组合拳。

2012年,云南省委、省政府首先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决定》和《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评价体系及考核办法(试行)》;之后召开全省县域经济推进大会,提出了“产业兴县、强基兴县、科教兴县、引商兴县、扩镇兴县、富民兴县、放权兴县、开放兴县”八个方面的工作重点。

回首2012年县域经济的发展,云南省县域经济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蓬勃态势。高端部署、高位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后发快进、比学赶超,县域经济发展实力明显提升;统筹规划、创新制度,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王喜良认为,县域经济实力的增强,是全省稳增长的基础,突破万亿大关的支撑,实现云南省县域经济跨越的亮点。王喜良还给记者介绍了2012年云南省县域经济取得的成就:

一是全省县域经济取得新进展。201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0309.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达7828.5亿元。其中129个县(市、区)中,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亿元的有57个;超过100亿元的有27个;超过200亿元的有11个;超过300亿元的有6个。这57个县(市、区)生产总值合计8336.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的80%以上。投资规模超过50亿元的县(市、区)有41个,其中超过100亿元的有16个。县域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我省GDP步入万亿元大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发展质量效益实现新提高。各縣(市、区)大力推进产业建设,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知名品牌点活一片、企业集团带动一方”的良好局面。昆明市、曲靖市、红河州等形成了大、中、小企业科学分工、有效协作的产业集群。云南省57个重点和特色工业园区蓬勃发展,打造出了一批大企业、培育出了一批好品牌。多数县(市、区)三大产业结构呈现出较大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占比上升,呈现出转型升级的态势。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2012年,云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的县(市、区)达到34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0000元的县(市、区)达到35个。

三是县域经济内培外引有新突破。2012年,云南省县域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突破4400亿元,在全省生产总值的占比达到44%,民营经济的份额逐年提高,成为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县域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县域经济引资总量达2700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21.9亿美元,引进省外到位资金2560亿元,外来投资在全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达33%。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

驱动强劲 锐意进取

王喜良表示,云南县域经济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云南省委、省政府将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的主题,把产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改革开放激发驱动力,通过考核评价激发动力,通过扩权强县创造活力。

随着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两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资源红利、生态红利、人口红利、政策红利、改革红利的叠加,县域经济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云南省委、省政府将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这一主题,把产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城镇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把园区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把改革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争先进位打好县域经济攻坚战,竞进提质打造云南县域经济升级版。一是强化赶超。鼓励发展靠前的县(市)瞄准全国百强县的目标,鼓足干劲、率先跨越;发展居中的县(市)瞄准西部百强县的目标,自加压力、迅速崛起;发展靠后的县(市)瞄准全省先进目标,负重前行、后发快进。二是夯实基础。统筹加快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外引内培、富民强县等各项工作。三是突出重点。继续把“一城三区”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抓手和突破口,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打造县域经济平台。四是改革创新。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积极研究制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五是完善考核。研究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办法,加大督查考核力度。

争先进位 比学赶超

王喜良在通报会上也指出,云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各县(市、区)发展基数差距很大、极度不平衡的状况。针对这样的客观实际,《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评价体系及考核办法(试行)》规定,全省129个县(市、区)考核评价指标为10项,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6项综合评分指标,以及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社会稳定、党风廉政4项“一票否决”的前置指标。

王喜良告诉记者,此次综合考评,是对县域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风建设的综合考评,并非仅仅针对经济增长指标,绝不是以GDP论英雄的考评。因此本次考核的两个亮点为争先进位和一票否决,争先进位主要看谁跑得快跑得好,考核标准与县域历史基础、起点无关,主要考评发展过程,关键看各县(市、区)年度发展的速度、质量和综合成果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异,参考功效系数法计算综合得分。这样做一方面加大了对后进县区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实力较强县区的比拼压力。

根据《中国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2年度县域科学发展先进县和进位县的决定》,获奖县(市、区)名单如下:

2012年度云南省县域科学发展先进县:五华区、官渡区、西山区、古城区、盘龙区、腾冲县、晋宁县、石林县、麒麟区、镇康县。

2012年度云南省县域科学发展进位县:罗平县、水富县、景东县、永善县、玉龙县、耿马区、勐海县、宁洱县、镇沅县、开远市。

从得奖结果看,既有昆明、曲靖等滇中地区的县(市、区),也有丽江、西双版纳等滇西、滇南地区的县(市、区),20个县(市、区)分布在9个州(市),“真正达到了‘争先进位’的目的。”

笔者认为,县域经济发展是云南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县域经济要结合自身优势,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进入相关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要注重培养、引进人才和科技创新,实现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实现集群发展。

责任编辑:张博雅

作者:李金龙

第3篇: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思考

自去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召开“宜都会议”以来,湖北省各地从自身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主三化”(即: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以工业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及“工业兴县”的指导方针,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喜人。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发展环境、金融体制、财税体制、行管体制、建设用地及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制约,当前县域经济尚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够仍然是最突出的问题,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呈不断拉大的趋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应在下列十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全面理解和贯彻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形成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共识

按照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发展县域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坚持以发展为主线,以经济发展带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解放思想、改革体制,放手、放权、放胆,鼓励基层创新。“放手”就是在不违法、不破坏环境、不影响公共安全、不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前提下,放手让县级党委政府处理辖区事务,一心一意谋发展,上级部门不要层层把关、过多干预;“放权”就是凡是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而法律法规没有限制下放的审批权,都应全面地、彻底地下放,上级机关保留知情权、规则制定权和依法否决权;“放胆”就是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县(市)大胆地创新。

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增强县(市)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调控能力

合理划分省、市、县三级政府的事权,赋予县(市)政府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决策权。按照“三个一律”和省委、省政府的10号文件的要求,结合贯彻《行政许可法》,采取上下相结合的方式,将省委、省政府的35号文件所列扩权事项落实到位,同时精心组织实施第二轮扩权。省对县实行信息直达、项目直达、资金直达、财政直管,避免因行政层次的复杂影响基层工作的开展。在条件成熟时,将20个扩权县试点推广到全省。逐步扩大直管市的数量,对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城市水平的县(市)适时升格。县(市)、乡(镇)领导班子要相对稳定,特别是届中一般不要调整,对政绩突出的可以在级别待遇上给予激励。对省垂直管理部门在县(市)级延伸机构领导干部的任免,事先征求地方党委、政府的意见。鼓励县级党委、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大胆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如机构设立不要求上下完全对口、职能相近机构合署办公、上级支持的项目资金捆绑使用、财政供养人员带资分流、大胆推动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敏感问题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合理变通办理,等等。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的领域

招商引资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要把扩大招商引资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相结合,与实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与加快企业改组改造、转换经营机制相结合,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与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带动县域经济的壮大、上档、升级。要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各方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拓宽招商引资领域,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增强招商引资效果。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和考核,按照招商引资的资金到位数、项目开工数、税收增长数和就业增加人数等实绩指标进行考评,对取得突出成效的地方、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创新市场监管方式,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各级行政机关要着眼于鼓励创业、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积极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对投资和经营主体的市场行为“宽进严管”,从行政指令式管理转变为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的规则引导式管理。对企业用自有资金或民营资本投资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项目,除国家有明确规定的以外,应由投资者自主决策、自担风险,政府不再审批。对名目繁多的企业年检、年度复核和年度审验事项进行全面清理,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以外一律取消。必须保留的年检事项,要简化手续,创新方式(如现场年检、联合年检等),提高效率。

五、多管齐下,解决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继续对全省县(市)开展信用评级活动,加强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夯实银企合作的基础。打击各类逃废债务行为,为各类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鼓励各商业银行通过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建设,扩大基层行审贷权限、贷款额度,推广小额农贷等方式,不断提高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各级政府要从资金筹措、机制转换、运作方式等多方面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民间资本组建信用担保机构,支持具备条件的社会法人成立担保机构和开展担保业务,鼓励发展企业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业务。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采取多种形式提升担保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省财政借给20个扩权县(市)用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1亿元资金,尽快拨付到县(市)。对已经建立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县(市),省财政有选择地进行扶持。省级财政安排5000万元资金,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发展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或股份合作制银行。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或通过兼并、收购等形式重组上市。大胆探索中小企业产权交易的有效形式,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改善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激活民间资本,让民间投资在县(市)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六、改革财政体制,增强县域经济自我平衡、自我发展能力

实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适当调减县(市)财政体制性上交,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帮助县乡化解债务风险。对县(市)财政收入增长实行激励性转移支付制度。经省批准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工商四税增幅达到全省计划水平以上的新增税收省级分成部分,以转移支付方式专项用于该县(市、区)域经济发展。对各地拖欠的财政周转金进行清理核实,对确已沉淀的陈年老账据实核销;对“零资产”、“负资产”改组企业的财政周转金,经省财政部门批准,可以转增国家资本金。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以后每年按财政收入增长的比例增加,滚动使用,重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七、合理开发土地,为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提供保障

湖北省工业化刚刚起步,建设用地不足是个突出问题,要在认真贯彻执行《土地法》、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前提下,学习借鉴沿海地区及江西等省的作法,建立县(市)土地储备制度,盘活土地资源,各项规费收取标准按法定低限执行。县(市)上缴省财政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20%部分中,拿出一半直接返还县(市),纳入同级财政基金预算管理,用于耕地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另外一半统筹使用,落实到耕地开发项目,定期通报资金使用情况。省级示范工业园区建设用地纳入总体规划,其项目建设占用耕地在当地难以实现占补平衡的,由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异地调剂。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按照“等质等量、就近方便”的原则进行土地置换。省级示范工业园区的土地出让金除上交中央部分外,全额返还该工业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八、坚持工业兴县,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

各地要进一步强化“工业兴县”的指导思想,集中精力、集中人力、形成合力,找准本地的比较优势,把盘活做大现有企业与诚心诚意招商相结合,扎扎实实打基础,认认真真创环境,按照经济规律推进本地的工业化进程。省政府有关部门每年要从科技三项费、技改贴息资金、新产品开发资金等专项资金中分别拿出一半以上,切块用于支持县域工业的发展。要在规范整顿的同时,下大气力抓好工业园区的建设。鼓励各县(市、区)依法在园区进行政策的试点,妥善解决建设用地、招商引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制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避免新一轮的产业趋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工业园区内收取的市场管理费全额返还园区用于市场建设。省政府每年拨出500万元,对工业园区的排头兵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理顺小城镇的管理体制,对基础较好、规模较大的城镇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赋予经济强镇在干部管理、项目审批、城镇建设等方面部分县级管理权限,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建立镇级金库。

九、加強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

提高省、市(州)建设资金、国债资金用于县乡的比例,加强县乡交通、水利、环保、通信、教育、卫生、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公路建设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提高乡通村公路的补助额度,加强山区县的出口通道建设,消除交通死角,确保全省所有的乡镇政府所在地全部通达等级沥青(水泥)路、行政村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如期实现。切实抓好城镇电网建设,把重点工业园区的输变电设施纳入县城电网改造工程,积极推行大用户直供电试点。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省财政筹措必要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乡镇的网络、通讯等信息基础建设,构建全省市场信息体系。加快公共设施的市场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

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合力

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省委、省政府及其部门的日常工作,纳入领导分工范围;建立县域经济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带有共性的问题;加强对县域经济有关法规政策的督办力度,定期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通报;对省直部门进行工作目标考核时,广泛征求县(市)相关部门意见。

作者:湖北省经济委员会

第4篇: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张福金

一、什么是县域经济?

③县域经济是以县域为中心,以产业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为重点,以县域行政范围为基础,以实现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和产业高度聚合为途径的、既相对独立而又高度开放的一种经济形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山区经济的落后,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的落后上;必须千方百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步伐。

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县级市)范围内,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④县域经济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特点:一是区域性。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具有一个特定的以行政区划为界定的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在这个区域内,因其特有的地理区位,长期形成的历史、人文和特定的自然资源,使得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二是综合性。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

一、

二、三产业各部门。从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看,它既包含城镇经济,又包含农村经济。从经济活动的产业特征看,它囊括了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是开放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通网络的发达,县域经济可以突破人为划分的地域和边界,冲破自然条件、地理交通、民族关系等影响,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形成跨区域的经济协作网络,获取区域竞争优势。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汇合点,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二、我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的问题

县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缩影,可以标志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县域经济进步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步伐。这些年来,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变化,就可以看出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战略的关键环节(“五个统筹”是指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一种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即一是统筹中央、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二是统筹各种专项资金使用;三是统筹动员社会资金投入;四是统筹大型集团投资开发;五是统筹海内外募集捐献资金。),是各种政策、要素、产业聚集的平台。同时,县一级作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承担着贯彻党的路线、方

1 针、政策,组织发展生产、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因此,没有县域经济的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

目前,我县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以下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主观方面:一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观念还不强;二是干部作风不踏实,工作能力差,办事效率低。一些部门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不强。总体来说,我县近年通过抓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职能管理部门的作风有了明显改善,“三乱四难”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仍有一些部门主动服务企业意识不够强,执政为民观念和科学发展观念淡薄,对非公有制经济重收费轻服务、重处罚轻管理,对企业指导服务的少,收钱罚款的多,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一些工业企业反映,有的部门要么不到企业中去,要么一到企业就收钱罚款,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置之不理,没有真正做到放水养鱼。客观方面也存在四大问题,⑥即:一是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包括农田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比如,目前我县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只有南宁至梧州(平南段),平南至容县二级公路(平南段)、平南至武宣二级公路(平南段)建成通车,往北的桂林方向没有二级公路,影响了我县经济的高速发展,俗话说:“路通财通”。虽然现在正在修建的南广高速铁路和几条规划的高速公路从我县经过,但还有一个时间差,总之交通基础设施的滞后影响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政府规划有待完善。发展农村经济要有规模效应,政府规划不到位,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一年一品,就形不成规模,价格就上不去,也打不入市场,造成了农村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三是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滞后。县城和小城镇建设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财务。要扩大工商税收的税源,就要繁荣市场,才能吸引外来投资者;四是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且工业品种发展单一,产业结构不够完善,产品生产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

⑦三.加快发展我县县域经济

发展县域经济,振兴我县经济,必须重视和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一是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城镇化。没有城镇化进程的提高,极度分散的经济布局无法使县域经济持续发展。二是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有高效益的产业经济作支撑。非农产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和重要推动力,尤其是工业化,没有高水平的工业化,县域经济成长就缺乏动力。三是县域经济发展并不是必须要弱化农业。在县域范围内,农业和非农业虽然有一定的竞争性,但从长远看,二者存在互补、互促关系,农业是非农业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反过来非农业的发展又会促进农业发展。四是县域经济发展为县域财政提供财源。繁荣县域经济可以壮大县域财政实力,县域财政又进一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⑧发展县域经济,振兴我县经济,近期必须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县域经济的实力。

2 平南县作为农业大县,工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偏低、财政支出困难,如何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我认为必须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产品的升级。县域工业部门中,农业产业化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行业。没有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化,实现农村经济工业化就是纸上谈兵。因此,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县域经济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是提高农业收入的财源。同时,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主导产业优化升级为核心,以培植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对产业的全面整合,着力解决结构单

一、布局分散、优势不优等问题,重点打造石峡龙眼、茶叶、家庭规模养殖“三大”产业和烤烟、桑蚕、良种木薯“三小”产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通过订单农业等形式,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并将每个基地与一个龙头企业相连,形成龙头加基地,基地带农户,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另外,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注重抓“新”、“优”、“工”。首先突出“新”,根据我县各乡镇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特点,按照区域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的目标,发展市场上适销对路的新品种;其次突出“优”。按照“人有我优”的原则,发展优质产品,组建优质产业;再次突出“工”,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壮大实力的原则,发展规模化园区,使优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大幅度提高,品牌越来越亮。目前我县的油柑果、荔枝、龙眼、蜜枣等农产品已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我县的品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振兴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

⑨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夯实县域经济的物力

县域经济要坚持工业围绕农业办、农业瞄着工业干,以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培育龙头企业,实行工业链条,形成龙头带动基地、公司加农户,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格局;坚持“工业立县、兴县”的发展思路,大力培植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要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促进商贸流通业、现代服务业同步发展。要发展壮大现有的重点企业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要发展高新技术园区、工业园区,并通过招商引资,采用“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等办事制度,吸收外地客商来本地投资。

工业园区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点,是县域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和承接项目的最佳平台。加快园区建设,实现产业的集中连片,既能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又利于污染的集中治理,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因此,壮大县域工业,工业园区建设是重中之重。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现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我县域已建或在建的工业园区有五个,分别为平南工业园(含临江产业园和丹竹工业园)、大安返

3 乡农民创业园、平山返乡农民外向型创业园、江南现代综合物流园、江北农林产品加工物流园等产业园区,其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基础设施都相对较好,但客观地看,基础设施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还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提高水平。一要着力改善园区的硬环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先期投入总量大、周期长、见效慢、资金筹措困难,这是制约园区建设的“瓶颈”之一,可先由县财政负担一部分,动员有关部门支持一部分,入园企业出资一部分,通过置换土地等方式来筹集,尽快实现园区硬环境的优化。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是县域工业园区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要立足县域比较优势,精心筛选成功率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项目,积极开展诸如旅游节、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灵活机动的招商活动,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招商洽谈会、博览会。三要采取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引导民营企业、乡镇企业进入园区发展。一个园区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充其量也只是个形象工程,有产业无特色,也就丧失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园区建设一方面要立足务实,防止园区成为空壳,另一方面在产业项目选择上,要在个性特征上做文章。新建工业园要科学地做好发展规划,在规划制定上要体现实事求是原则、突出重点原则、明确目标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要突出当地资源优势,突出项目的载体作用两个特点。政府各级部门要从征地、税收等各项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协调和解决好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园区建设尽快成规模、见效益。

其次在投资机制上体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承办环节上,体现全方位服务,多层次参与。总之,只要紧紧抓住市场这个“牛鼻子”,解放思想,严格管理,平南县的工业就会迎来一片艳阳天。近年建成投产的华润水泥(平南)股份有限公司既是上述分析的一个佐证,也为本县工业的进一步膨胀搭建了一个发展平台。在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同时,要坚持信息带动工业化,目前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高速发展,我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指导,促进我县工业制成品的及时畅销和流通,企业自身也要充分利用好信息网络技术,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遵循价值规律,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我县的财政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能够降低企业生产产品的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了治污的财政支出,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⑩3.大力实施民营企业强县、富县的主体战略,提升县域经济的动力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要鼓励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县要大力实施“民营强县”战略,把发展焦

4 点放在民间,把市场主体定位于民营,壮大私营企业,培育个体大户,使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显身手、增活力,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要在政策、环境、服务等方面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多开“绿灯”,为县域经济发展培植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速生点。让民营主体充分发挥机制灵活、产权清晰的优势,更好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成为活力最强的市场主体。同时,强化引导、增加主体。以政策的适度倾斜,银行贷款方面的支持,引导技术人员、转业军人、大中专毕业生投身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全面提高私营业主的总量和素质。另外就是帮大扶优、盘活主体。县级重点培育销售1000万元、利税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乡镇重点发展销售超百万元、利税超十万元的私营企业。目前平南县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有华润水泥(平南)有限公司、金瑞达集团公司、金茂生物化工公司、雅源化工、矿冶原料、信德矿业、金万机电子、雄森酒业、新华石灰、桂山特种橡胶等多家民营经济落户我县,为我县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动力。

⊙4.以县城建设带动城镇化发展,聚集县域经济的财力

平南县大力推进以县域为核心的城镇建设,不断优化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为

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同时,积极推进城乡双向交融,加快农业人口城镇化、城镇区域扩大化、生产发展非农化和人民生活文明化进程。一是大气魄、大手笔地拉大了县域框架,并着力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建设水平,把县域建设成为一个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现代新型城镇。二是树立了城镇是“特殊商品”的意识,把道路、客运、绿化、环卫等公益性事业作为产业发展,建立新的社会化营运机制。三是通过壮大城镇规模,增强了吸纳功能,大力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和重组,增强辐射功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四是要坚持高起点规划,对城镇的产业方向、功能分区等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坚持高质量建设、招投标制和质量监理制,确保工程质量;坚持高标准管理、规范和完善城镇管理各项制度,不仅塑造整洁、优美、文明的城镇形象,而且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聚集财力。近年来,投入3000多万元,加大县城建设力度,完成了瑞雁小区框架道路建设以及行政副轴、瑞雁大道、龚州大道、朝阳路原麻纺厂路段的硬化、绿化和亮化;完成了朝阳路、环东路、城东街等地段路面、排水道补修和路基建设,加快大安镇、上渡镇、丹竹镇、寺面镇、镇隆镇、武林镇、大新镇等乡镇建设的步伐,为我县第

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平台,增加了我县的财政收入。

5、加快我县卫星城镇建设

以“突出特色、提升品位、优化环境、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辐射带动”为目标,规划建设以平南县城为核心的百万人口大城市,以平南镇为主城区,以大安镇为特色副中心城市,发展中心镇和重点镇,发展一般乡镇和广大农村地区,发挥主城区、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

5 作用,形成中心镇、重点镇、一般乡镇和农村地区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较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到2030年,平南县全县人口达到180万,城镇化率达到70%,城镇人口达到126万。2040年,全县人口达到200万,城镇化率达到75%,城镇人口达到150万,进入全国特大城市行列。

我县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整洁、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城镇建设战略,拟利用3至5年时间,按照空间布局,依托交通主干线,在城市周边规划建设若干卫星城镇,形成“一区六星”(一个主城区平南镇、六个卫星城镇:大安、武林、镇隆、上渡、丹竹和安怀镇)、众星捧月的城镇化建设格局,提升我县城镇化和乡镇规范化建设水平。 ⊙(1)主城区:平南镇

功能定位:把平南镇建设老城区成为布局合理、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工业产业新城,政治经济、文化、商务中心,江滨宜居园林城市。

作为推进城镇化发展和工业化的重点主城区,空间资源打破行政界线,统一安排,以工业产业为主要核心,集中发展工业产业,建设工业产业新城;以优化整合、高密度集约发展为未来发展方向,把平南镇建设成为服务于产业的政治、经济、文化、商务中心;进一步挖掘内部的用地潜力,不断优化、整合现有发展空间,依托西江水域穿城而过,把平南建设成为山水文化、生态环保、适宜居住的江滨宜居城市。

⊙A、优化提升老城区

老城区要优化突出历史文化、区位优势、江滨宜居的核心功能,创建江滨宜居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城区江南商贸区、龙翔小区、常规小区商业区,向东向西延伸江滨大道,向党校方向、向乌江路扩展。建设城区东、南、西、北四条迎宾大道,南道镇龙,北到官城,同时建大城区内公共设施建设,雄森酒店的公园、龚州生态园的历史人文公园、文化体育中心等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枢纽型江滨宜居生态园林城市。

⊙B、合理布局工业园区

按照基础设施完善、管理服务体系齐全合理布局城区工业园区,以环城路—入园大道公路为横向主轴,纵向形成北面以生物科技产业区和轻工机械产业区、南面以自动化办公产业区和电子信息产业区的工业组团,临近环城路的南北侧形成金融、商住混合区等生活配套区。整个工业园布置于迎宾大道西侧,重点强化与迎宾大道的联系,沿迎宾大道由北至南布置二类居住用地及绿地,使其与城区产生良性互动。在建设工业园区的同时,住宅区和行政区,实施功能分区管理,提高工业园经营管理水平。

⊙C、改善环境

6 以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为目标,重点建设和改造一批市政、文化、卫生、体育、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以沿江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建设,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城中村”和城市危旧房改造。抓好城市备用水源规划建设,确保用水安全。大力发展管道供气,鼓励消费清洁能源。 ⊙(2)副中心城市:大安镇

依托大安镇区位优势、交通便利、农业大镇、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的优势、(距西江武林港4公里,容(容县)武(武林)公路,南(南宁)梧(梧州)二级公路贯穿其中),南梧高速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建设沿江现代农业生产及加工产业带,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提高农业附加值,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建设,带动周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依托临近武林港口,发展物流、商贸、交通运输等服务于港口发展的相关产业;带动周边乡镇服务于港口、航运、物流、交通运输,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速副中心城镇服务于港口、产业发展。

⊙(3)中心镇:武林镇、上渡镇、丹竹镇

以沿江中心城镇定位,以服务于港口经济为主发展物流业、港口建筑业,以及金融、保险、咨询、商贸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按照中心城镇为建设方向,完善中心城镇功能设施,增强城镇吸纳人口能力,放宽城镇落户条件,把农业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探索迁入城镇落户定居农业人口宅基地的有偿退出机制,推动农民工进城定居、转业创业,并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将进城稳定就业人员纳入保障性住房范围。作为统筹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中心示范镇,带动周边其他乡镇发展。

⊙(4)重点镇:安怀镇、镇隆镇

以安怀火车站、镇隆火车站的货运、客运为主,发展服务于港口、交通运输业,充分发挥交通枢纽运输优势。

⊙(5)一般乡镇:同和镇、大鹏镇、思旺镇、官成镇、大洲镇、大坡镇、六陈镇、寺面镇、平山镇等。

按照生产要素集中,产业集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相当,风貌和产业特色凸显的要求,建设一批农务管理、加工种养、集市贸易、商贸流通和综合型重点特色乡镇。特色乡镇要成为农民工转业创业、易地安置、居民集中居住的重要承载区。加快生态文明乡镇的建设,对具备条件的乡镇建设成为生态文明乡镇。

⊙(6)农村地区:马练瑶族乡、国安瑶族乡、思界乡、东华乡等

以小型乡镇企业为主要职能,服务于中心镇、重点镇为核心,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集贸

7 市场等。

通过构建平南县“一区六卫”的卫星城镇建设发展格局,既是平南县卫星城镇做大做强、做优做美的需要,也是平南县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6.紧抓扩大内需机遇,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我县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与交通密不可分,路通财通。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备和发展,能够有效地推进地方物流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近年来,我县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平南至容县二级公路(平南段)、平南至武宣二级公路(平南段)建成通车;平南至金秀二级公路(平南段)路基工程也已建成通车。南宁至广州快速铁路(平南段)、梧州至贵港高速公路已动工建设,柳州至梧州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荔浦至铁山港高速公路、平南城区绕城一级公路、西江二桥、平南至丹竹二级公路、武林港进港二级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贵港至梧州二级航道梧州(平南段)建设顺利进行,全县港口吞吐量完成1108万吨。到时我县交通四通八达,外面商品汇流平南,外商投资增多,我县也要充分利用完善的交通网络把经过深加工的农产品、工业品、特色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创造巨额财富。

⊙7.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发展县域经济,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要转变为服务市场、服务人民,要加强宏观调控,当好市场的“裁判员”,这样政府才能更好地领导地方经济建设,推动地方的经济发展。二是要扎实开展作风效能建设活动,建设高效政府,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第5篇: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盱眙)(推荐)

加强县域经济 推进富民强县

加强县域经济推进富民强县

(杨先明)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是稳定一方平安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富民强县的迫切要求。当前,我们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农村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发展县域经济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因此,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干劲,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推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学习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精神,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富民强县的重要性,下面结合几位县领导的辅导讲座,根据我县的具体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思想是一切行动的指南,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做好各项工作。解放思想不但领导干部要解放,群众也要解放。首先,解决“想干”的问题。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克服条件差、畏首畏尾、固步自封难以发展的思想束缚。其次,解决“会干”的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找准方向,抢抓机遇,争取主动,善于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力求把事情干的全、干的好。再次,解决“干好”的问题。通过看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增长,各种文明建设有较大进展,社会更加稳定,要通过发展的成果,进一步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全面发展县域经济的热潮。

二、注重增强工业经济

工业是县域经济和财税增长的主体,无工不富,已基本成为定式。加快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能够迅速提高县域经济实力。一是办好、服务好现有企业,帮助企业努力抗拒国际国内不良的经济形势。二是尽量盘活置换、倒闭、停产、要死不活的企业,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重振旗鼓。三是继续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利用外资充实内力;发扬“四皮五干”精神,让慧眼识盱眙,让大企业进园区,中企进集中区,小企进村(居)。四是支持鼓励干部职工牵头引领,下海经商办企业,既富了他们自己,周围人员也沾光。五是“引凤还巢”宣传动员盱眙籍在外有识之士关心或回乡办企业,世上谁都爱自己的家乡,只是没有适当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力所能及地为他们的回乡发展创造好条件。六是进一步做强特色企业,物以稀为贵,我们应当科学规范、集约开发,引进高层次的凹土企业,加快科技研发,全力挖掘潜力,切实做大做强凹土产业,打造凹土之都。七是有效利用矿石资源。我县山多,石料丰富,而周围的县市(区)没有,我们可充分

利用山多石多的优势,就地取材,无本取利,创造更多的收入。八是培育好支柱企业。县、乡、村三级极力帮办好辖区内的重头企业,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九是加快县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建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三、继续打牢农业经济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实现农村改革第二个春天的山花烂漫。一是科学规划尽快实施农民集中居住点。这是广大农民关心安居才能乐业的主要问题,也是腾出大量耕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步骤。二是正确引导农民土地流转。采取转租转让、置换买卖或社会保障的手段,让承包大户经营,杜绝土地抛荒现象,对抛荒土地的责任人进行处罚。三是发展高效农业。根据山区片、丘陵片、水网稻田片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资源特色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树立高效规模农业典型,大力发展粮食、林木药材、水产、蔬菜瓜果,要确保优质籽种、化肥、农药的质量,使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积极大面积推行塑料大棚的温室效应和发展房前屋后的庭院经济。四是大力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思路,多引进培养像淮安温氏集团这样集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商品率,抢占大中城市的农产品市场。五是发展农村科技。狠抓科技推广,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作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六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进一步抓好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七是壮大龙虾产业,科学大面积地进行龙虾养殖。充分利用湖面、库面、塘坝进行养殖,不让陆地抛荒,水中无鱼虾。五是培养农民经济人。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订单农业,开展农林、牧、副、渔、商协调、健康全面发展。

四、努力繁荣旅游经济

旅游业是拉动区域提速的新兴动力产业。我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名胜古迹达66处,是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也是我县发展的一大方略,能否成为苏北旅游第一县,全国旅游强县,取决于县委、政府的英明决策,需要全体干群的共同努力。一是强化旅游宣传,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实际上旅游就是宣传,没有宣传就谈不上旅游。近几年,借助龙虾节的知名度旅游形势较好,但这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不但要在省级新闻媒体上宣传,还要争取在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宣传,在中国旅游手册上宣传。二是借船出海。四川乐山大佛、河南少林寺都是以一部电影名扬海内外。我县的景点能否也能借梯上楼呢?三是合理利用、科学开发旅游资源。合理利用就是让现有的资源大放异彩,引客而来,在努力打

好铁山寺、明祖陵、第一山、八仙台几张旅游名牌的同时,科学开发具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打开文化底蕴之门,应争取泗州城的开发,可整体恢复东阳城城墙遗址及其周围的古庙、古井、古仓遗址。四是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对现有的旅游景点打造、提升、包装成国家级品牌,同时挖掘历史品牌。要整合自然生态资源,挖掘餐饮特色,丰富娱乐项目,变盱眙一日游为多日游。改善旅游接待条件,创造舒适的、安全的旅游接待环境,抓好旅游纪念品,盱眙特产的开发,最大限度满足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

五、加快城市化进程

现代化的过程是非农产业逐步增加,农村人口逐步减小的过程,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我们要继续实施城建举县战略,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实现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是把县城早日建成中等城市,它在县域经济中起着龙头带动和辐射扩散作用。首先,充分利用县行政中心东迁的良好机遇,扩大城市范围,带动周边城市建设,要科学的规划城市并严格执行,规划就是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更改。其次,是继续用市场机制推进城市建设,树立城市经营新观念,盘活城市土地和资产,把可经营的基础设施推向市场,增加城市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完成基础配套工程。再次,认真实行8888工程,采取外引内联,建立政府、单位、个人多元化投入机制。摸索城市房地产开发的新途径,能否进行宅基地拍卖、居民集资建房等多种形式,推进城市建设进度。另外,要强化城市管理,推进数城同创的成果,积极聚集人气,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外来人员定居盱眙。按照亮化、绿化、美化的要求管理城镇,提高城镇品位。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特别是县域副中心马坝镇的建设,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县城经济的重要环节来抓,要以几个中心镇为骨干,坚持以产业化为支撑,搞好城镇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集中力量建设好工业集中区,商业一条街、农贸市场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群体。

六、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富民强县。人是第一要素,所谓人定胜天。首先,要提高人的素质,重视科技,教育、广播电视、文化、卫生、体育工作,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程度。二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使用和培养各类人才,营造良好氛围。三是重视职业教育,为企业、为社会多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四是进行劳动力转移,我县城乡剩余劳动力多,每年劳务输出十几万,要继续鼓励农民外出务工或就近劳动力转移,创收发财。五是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将对县城经济建设,推进富民强县战略起到决定性作用。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的重要责任,只要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创新,务实争先,坚持四大发展方略,就能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开创富民强县的新局面。

第6篇: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越是自然资源富集地区,越应该重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平县是资源富集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十一五”期间,建平县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是“十五”期末的4.5倍。进入“十二五”,如何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建平县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充分释放资源效应。要注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域内现有企业,积极培育壮大规模企业群体,通过招商引资、嫁接改造、扩能升级等有效途径,加快推进企业战略重组,用高新技术推动向优势产业延伸,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培育发展接续产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在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上实现历史性突破。要科学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努力在促进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中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在对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中培育立县企业,在对资源的集群化整合中扩大园区规模,在延长产业和产品链条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围绕矿渣、废料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加快推进节能环保、新型建材产业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要依托资源优势,注重发展产业集群。要做优业已形成的产业集群。着眼于产品的提档升级和产业的规模扩张,通过招商引资促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重点骨干企业向集群集中,做大做强,创优品牌。要迅速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依托资源优势,实施资源型企业整合、兼并、重组,推动资源加工企业迅速扩大产能,延伸产业和产品加工链条,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促进就地转化升值,迅速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工业成果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像建平县这样的地区,十年九旱,生态条件脆弱,应当把设施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措施来抓,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建设。要按照“一县一品”的发展要求,重点发展畜牧业。推进乡镇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工作,加快实施交通干线产业带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扩大主导产业品种种植面积,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高效互动。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最大限度地把农户纳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来。要加快建设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早日上市。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加速发展文化产业。提高三次产业在整个地区经济中的比重,改变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发展工业、依靠传统方式发展农业的现状。积极依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题中应有之义。建平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更要做强文化这篇文章。要实施文化产业带动战略,结合城市扩面增容提质,

加快建设牛河梁红山文化旅游区和产业园区,加大对剪纸、绒绣等传统优势文化产品的推介力度,实现文化产业的迅速成长和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第7篇:大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县域经济是以县域为中心,以产业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为重点,以县域行政范围为基础,以实现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和产业高度聚合为途径的、既相对独立而又高度开放的一种经济形态。2003年,我市县域经济总量达到148.8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5.6%;财政收入总量达到8.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49.8%。县域经济发展对扩大我市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统筹城乡发展、有效化解“三农”问题,实现就业增加、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巩固基层政权等方面,已经并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牢固确立兴县富民的责任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突出重点,找准突破口

1、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工强县战略,依靠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从整体上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一是要立足现有优势,培育壮大支柱产业。要依据各自的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依托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城市配套工业和特色优势工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壮大骨(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干企业规模,壮大支柱产业。二是要积极发展园区工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要突出产业立园、特色立园的发展方向,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以市场的理念来运作,不断提升园区开发建设的品位和档次,尽快形成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三是要以产业化为龙头,加快推进农业工业化。要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增收,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思路和生产组织方式来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植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搞活农产品流通,延长农业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业效益。

2、坚持以城镇经济为带动。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支撑,突出特色,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以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导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为产业发展拓展空间。坚持以产业兴镇、兴城。

3、坚持以扩大开放为核心。要依靠招商引资的大突破,依托产业的大投入,实现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实现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以投资者生财换自身发展。要善于借助外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拿出优势资产和优质项目重点招商,把潜在资源优势变成产业发展优势,把区位交通优势变成商贸流通优势。以招商引资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发展。

4、坚持以民营经济为动力。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哪个县域民营经济活跃,哪个县域的经济就能在发展竞争中获得明显优势。要坚持市场取向原则,尽快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多元所有制结构,并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区域特色化方向发展,使民营经济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的条件和领域。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凡是法律法规未明文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凡是三资企业可以进入的行业和领域,民营经济都可以进入。鼓励和(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支持民营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高科技领域、传统制造业领域和服务领域。要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重点是要支持那些对提高县域综合实力有重大促进作用,以及对社会稳定有较大贡献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市、县两级政府要加强扶持,在技改贴息、科技基金等方面予以倾斜,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培育出一批产值、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加强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1、放宽项目审批。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的原则,改革现行的企业投资管理办法。在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下,经济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权由投资主体自主决定。除国债项目、省市预算内项目、统借统还国外贷款项目以及国家限制的项目外,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

2、加强用地保障。在实行耕地保护政策的前提下,科学调整和修编土地总体规划。对县域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重点产业集群和符合产业政策的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用地,给予重点保证。省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金,直接拨付到县(市)区,市级只监督其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流转的有效方式,在其转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方面实行更为灵活的支持政策。

3、引导产业集群。在各县(市)区及乡镇建立必要的招商引资统筹协调机制,打破区域限制,统筹园区之间、乡镇之间和县市区之间的招商引资项目,实现收益共享。鼓励县(市)区积极发展符合全市打造“三个中心”要求的产业,积极发展延伸主要产业链条的项目,积极发展与大型骨干企业相配套的企业和产品,切实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在这些方面制定的优惠政策。

4、实施重点扶持。市和县(市)区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增加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通过贴息、担保等形式引导县域主导产业发展。用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类资金,要集中扶持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努力提高其使用效益。

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要强化市委、市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指导作用。凡是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法律法规没有明确限制下放的权限,都要下放,从根本上改变部门权限上收、责任下移、权责不对称的现象。要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适当调整城市区的司法管理体制、城市管理体制以及财政体制。特别是要加大市以下项目调度力度和跨县(市)区产业发展的协调力度,避免县(市)区之间出现产业结构雷同、恶性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强化各级各部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责任。要把支持、关心县域经济发展,作为考核各级各部门领导、公务员的一项重要内容。市直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认真落实好各级有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不管涉及到什么利益,都要坚决贯彻执行。要强化县(市)区以及乡镇一级党委、政府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意识,县级主要领导同志要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县域经济的能力。市里将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县域经济考核指标体系,由市绩效考核办和市统计局负责,重点加强对GDP、财政收入、农民和城镇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的考核调度,原则上是一年一考核,一年一排队,一个季度一公布。对进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或在全省排序位次前移10位的县(市)区,市政府相应给予奖励;对无特殊原因,在全省排名位次后移的县(市)区领导班子,要进行必要的整顿和调整。

第8篇: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县域经济的发展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发展壮大特色县域经济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人的观念对经济发展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先进科学的观念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落后陈旧的观念阻碍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越解放,经济越发展。为此,需在六个方面取得突破:⑴要破除“等、靠、要”的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敏锐地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靠拼抢精神主动抓住发展机遇;⑵要破除囿于陈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旧观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为天下先;⑶要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旧观念,树立运用市场经济运作和管理经济的新观念;⑷要破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旧观念,树立依法行政,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竞争规则,信守承诺的新观念;⑸要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树立大开放的的市场观念;⑹要树立人力资源越丰厚、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吸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观念,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渴望,以更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用人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引各种人才。创造唯才是举和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二)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和发展县域主导产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县域经济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县域内部看,任何一个地方都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从县域外部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同时存在的。特色不浓、结构趋同,竞争的压力将更大,发展的阻力也更多。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于找准特色。必须依据自身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全面实施经济林果业、畜牧业和种植业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培育税源,多渠道增加县域财政收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水平落后,银行、居民资金积累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进行建设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贫困县、山区小县持续发展需要有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供给。

(四)千方百计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增加县域城镇居民收入,要切实抓好城镇居民就业、保证职工工资、强化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为此,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扩大就业渠道;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激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要按时、足额发放干部、职工和教师工资,兑现工资调整工资;加大分配调节力度,关心弱势群体,解决好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及城镇中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生活保障问题。

(五)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城镇化可以说是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工业化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凡是县域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工作也走在前面。

加快城镇建设,努力推进城镇化。继续抓好县城和重点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树立经营城镇理念,对城镇具有商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土地、设施、环境及其他各种资源要素实施资本化运作。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集中计划、建设等部门用于小城镇建设的各项资金。加强县级工业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块状经济发展,形成工业产业集聚效应。

(六)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牢固树立抓县域经济主要就是抓民营经济的观念,充分调动民资,集中民智,激发民力,凝聚民心,发展壮大民营经济。降低门槛,放开经营范围和管理限制,减少和简化行政审批。除国家法律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对民营企业放开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资开放领域,自主选择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

(七)营造良好县域投资环境,创造发展条件

投资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竞争力、对外开放程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综合体现,是吸引投资,汇集人才的关键。为此,要积极优化投资软硬环境,为资本、人才、项目进入县域投资创造良好的保障机制。

(八)提高县域对外开放水平

对外开放是永恒的主题。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县域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要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优势企业的扶持,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扩大招商引资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工业化的重要途径。要紧紧把握当前国内外资本流动的趋势,创新招商理念,拓展招商空间,扩大招商规模,提高招商质量。

(九)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全面提升县域科技水平

在当今时代,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技创新与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种趋势,对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县域经济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县域经济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人才强县之路。

三、关于“县域人才的扶持”的问题。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特别是在我省县域经济还比较落后的条件下,没有人才经济难以发展,留驻人才又难有财力支持。为此,省政府提出实行人才培养和引进并举的策略,强化激励机制,对人才真正做到在社会上给地位,在政治上给荣誉,在经济上给实惠,在实际工作中给人才更多的关爱、保护和鼓励,。通过发挥人才优势,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第9篇:提高执政能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提高执政能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县委常委民主生活会,你们前来参加并指导会议,在此,我代表县委常委会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经县委常委会决定,并报经市委同意,这次民主生活会的主题是:提高执政能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下面,我把县委常委班子集体近一年来加强

执政能力建设、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抓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揽全局,科学决策,正确把握我县前进的方向县委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重大问题决策、重点工作督办和统筹安排协调上,提高了驾驭全县局面的能力,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我县的有效贯彻落实,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1、加强领导,驾驭全局。始终紧扣一个“中心”,把经济工作摆到最为突出的位置,狠抓改革和发展的决策出台、措施制定和督查落实,推进了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始终保持一个“声音”,把全县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上来,做到了一把号、一个调、一股劲。始终突出一条“主线”,组织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展规模经济、特色经济、城市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区域经济,全县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城乡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2、统筹协调,增强合力。

3、与时俱进,把舵定向。一方面,县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始终坚持我县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思路,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形势的发展,坚持实事求是、发挥优势、遵循经济规律的原则,结合上级政策,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我县第三产业、旅游业发展等的思路和主要目标,形成了我县经济社会较为完整、全面和系统的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从今年前10个月的实践看,全县各级干部不仅在思想上进一步认识到了这些思路和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缩小与全国、全省经济发达地区差距的迫切需要,是解决我县经济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必由之路,而且在行动上紧紧围绕这些思路和目标,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突破。

二、围绕中心,突出主题,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近一年来,县委一班人组织和带领全县人民,牢牢把握住“第一要务”这个主题,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结构,夯实基础,促进了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1—9月,全县GDP实现12.8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86亿元,同比增长7.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63亿元,同比增长25.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27亿元,同比增长10.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加180元。各项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几项重点工作1—10月的情况如下:

1、工业经济发展情况。一是努力做大做强工业企业。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8.02亿元,同比净增2.33亿元、增长41。其中:广旺能源(旺苍部分)、东河热电、煤铁厂、汇昌食品、建海钢铁、金虹化工、远达工贸分别实现产值15714万元、9829万元、9661万元、6443万元、7524万元、4642万元、455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8.4、82.

3、14.9、52.

3、435.6、61.0、72.2,上述7户企业共实现产值58368.1万元,同比增长52.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2.8;有5户规模以下企业进入规模以上企业行列,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了32户。1—9月,规模以下企业实现产值2.76亿元,同比净增0.43亿元,增长18.7。二是切实抓好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新建成了东河热电3500吨工业硅和1.2万千瓦火力发电项目、宏扬肉食品冷冻库项目、金旗水泥15万吨水泥生产项目、匡山水泥15万吨生产线项目、电力公司20万吨机焦项目一期工程、成铁局20万立方铁路道渣项目等;开工建设了10万吨亿民机焦和20万吨远达焦化一期工程、东河热电2000吨电解锰技改扩能项目、金旗水泥3000千瓦余热发电项目、金溪5万吨生石灰生产项目、大龙集团15万吨铁精粉一期工程、天马丝绸300吨捻线丝项目等;启动了4×30万千瓦劣质煤发电项目、蓝星集团5万吨工业硅和10万千瓦火力发电项目、启明星集团100万平方米装饰石材项目、嘉川120万吨旋窑水泥项目、广旺1.5万千瓦火力发电项目、唐家河煤矿洗精煤技改项目等的前期工作。三是大力推动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了金溪铁厂的破产终结工作,长石矿和磷钾肥厂的破产重组接近尾声。四是认真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全县招商引资引进到位资金50100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56.6,新引进项目37个。其中投资1000万以上的项目13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2个。

2、

上一篇:股权质押反担保合同下一篇:关于坚持高考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