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第一章总结

2022-04-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间过得很快,四季轮回的过程中,一年忙碌的工作时间结束。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大家通过工作,可学到更多方面的工作知识,也留下了众多的学习回忆。为记录这一年的成长,可编写一份年终总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二生物第一章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高二生物第一章总结

八年级生物上第一章知识总结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一、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1、水螅是典型的腔肠动物,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淡水中。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腔肠动物代表:水母、海葵、海蜇、珊瑚虫、水螅、

2、涡虫是典型的自由生活扁形动物,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扁形动物代表:华枝睾吸虫、血吸虫和猪肉绦虫是比较常见的人体寄生虫。

二、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线形动物:

1、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它的身体呈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包裹着一层密不透水的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消化管的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可消化小肠中的食糜,生殖器官特别发达,生殖能力强;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肝门。 线形动物的代表:蛔虫、蛲虫、钩虫、丝虫、线虫等 环节动物

2、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蚯蚓身体的前部有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蚯蚓的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肌肉与刚毛配合可以完成运动,肠壁也有发达的肌肉,肠可以蠕动,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体壁可以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体壁内密布毛细血管,氧气可溶于体表的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3、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 ,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常见的环节动物有蚯蚓、沙蚕、蛭。

三、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

1、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软体动物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犹如外套一般的肉质膜,称为外套膜,贝壳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物质形成的物质形成的。双壳类动物可以用 足缓慢地运动,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常见的软体动物:石鳖 、蜗牛 、乌贼、河蚌、扇贝、文蛤、縊蛏、墨鱼、鱿鱼、钉螺等

2、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类的80%以上。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虾、蜘蛛、蜈蚣 等,都属于节肢动物。昆虫除了具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外,还有昆虫独有的特征: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两对翅等。

3、蝗虫身体分为头部 、胸部和腹部三部分。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口器用于摄食。胸部是运动中心 ,有三对足,善于跳跃 ;有两对翅,适于飞行,扩大昆虫的分布范围。触角和足等是昆虫的附肢,分节。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此外,体表有气门 ,用于呼吸;身体表面包着坚韧的外骨骼。

四、鱼

1、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无脊椎动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脊椎动物,如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 2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②能在水中呼吸。 3四大家鱼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5、鱼是较低等的脊椎动物。

4鱼的外形呈梭形,可减少游泳阻力,适于游泳。鱼体分三大部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5鱼在游泳时主要靠 身体躯干部和尾鳍 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它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和腹鳍都有维持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6鱼的呼吸器官是鳃,而鳃中有许多的鳃丝,鳃丝在水中时能展开来,离开了水就不能展开,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死亡。这是与离不开水的主要原因。

7鱼鳃为鲜红色,因为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既多又细,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液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8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鳃孔)流出。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_氧气_进入鳃丝的_毛细血管_中,而_二氧化碳 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 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_的含量增高。

9、鱼类的主要特征有:生活在_水_中;体表被_鳞片_;用_鳃_呼吸;通过 尾部 的摆动和_鳍 的协调作用游泳。

10、常见的淡水鱼:鲤鱼、鲫鱼和“四大家鱼”(青草、草鱼、鲢鱼、鳙鱼) 常见的海水鱼:海马、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鲅鱼、鲥鱼

11、为了保护产卵期的亲鱼,渔业法规定:禁止在禁渔期、禁渔区进行捕捞; 为了保护幼鱼,渔业法规定:禁止使用小于最小网具进行捕捞

五、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1、青蛙是由蝌蚪发育来的。蝌蚪有尾,用鳃呼吸,只能像鱼一样在水中生活。蝌蚪发育成成蛙以后,尾和鳃都消失了,生出四肢和肺,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但青蛙的肺结构简单,不发达。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也可进行气体交换,以辅助呼吸。

2、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常见的两栖动物:蟾蜍、大鲵、蝾螈、青蛙

2、蜥蜴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蜥蜴的肺比青蛙的发达,只靠肺的呼吸就能满足蜥蜴在陆地上对氧气的需求。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这也是蜥蜴能终身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常见的爬行动物:乌龟、鳖、蛇、鳄鱼、甲鱼、蜥蜴、变色龙

六、鸟

1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①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翔时空气的阻力)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③胸部有高耸的龙骨突,长骨中空(内充空气)④胸肌发达⑤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除粪便都很迅速。⑥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⑦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⑧直肠短,粪便尿液及时排出,

2翼是鸟的飞行器官。气囊辅助肺的呼吸。

3、鸟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恒温动物。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变温动物。

七、哺乳动物

1、哺乳动物:具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体表被毛,有很好的保温作用,因此哺乳动物也是恒温动物。

2、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门齿切断,犬齿撕裂,臼齿磨碎的作用

第二篇:生物必修三第一章总结(精选)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总结)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补充:组织液的来源是血浆、细胞内液,去路是血浆、淋巴、细胞内液。血浆和淋巴来源去路?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不属于内环境的物质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肠液、胰液、唾液、胆汁等)、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血浆中的血细胞、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载体、呼吸酶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6、属于内环境的物质:

营养物质: 葡萄糖 甘油 脂肪酸 胆固醇 氨基酸等

血液运送的物质废物:尿素 尿酸 乳酸等

气体:O2,CO2 等

激素,抗体, 神经递质 维生素

7、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Na2HPO4/ NaH2PO4

00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C 左右(一般不超过1C )。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免疫调节机制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0、组织水肿及其产生的原因

(1)、组织水肿:指组织间隙中积累的组织液过多。

(2)、原因:血浆渗透压的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导致水分过多地进入组织液。

(3)、引起组织水肿的实例:营养不良;花粉过敏;肾小球肾炎;淋巴回流受阻。

11、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循环、泌尿、呼吸系统

第三篇:高二生物第一次月考总结

第一次次月考已经结束,但从中也反映了较多的问题,下面就高二文(1)、文(2)两个班的试卷做抽样调查,进行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命题难度比较低,就分数统计来看,两个班及格率为2.6%多,优良率为0,基本目标未答成。主要原因有两点:学生本身基础差和生物这门课刚接触,学生比较难学。就卷面失分率和得分率来看,我觉得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本次试卷选择题分数占60%,非选择题分数占40%,考察的知识点较为基础细致,考察的知识面较为广泛。,由此可见,平时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牢固或考前复习做得较好的同学这次普遍考得较好,反之,不理想。对此,我反思有两点:

1、课堂氛围不真实。就平时课堂提问及考前复习情况来看,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看似都会,形式一片大好。现在看来,水分极大,只不过是一部分会了的同学掩盖住了绝大多数不会或一知半解的同学,老师看到的热闹只是假象,更多的同学是滥竽充数,浑水摸鱼罢了,导致基础知识没有巩固到位。

2、作业完成不真实。这次试卷出现多道平时练习中的原题,据统计,每道题目都有出错,有的错误率还挺高。可见平时作业练习很有一部分同学不是独立完成,都是抄答案敷衍了事的。

二、无规范答题习惯。由于生物这门课的内容都是刚接触的,较新较抽象,学生学起来较吃力,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一些新的专业名词和术语记忆不牢,因此答题很不规范,导致严重失分。

三、做题粗心,审题马虎。很多学生做题只求速度,不求质量,看题只求知大概,不仔细审题,反复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我做了很多反思。学生身上的缺点往往反映的是老师教学过程中的缺陷。我觉得以后还要做以下改进:

一、课堂精讲精练。把握教学大纲,对教材大胆删减改编,既要保证课堂容量,重难点突出,又要避免内容繁冗。每堂课结束都挑选代表性题目精评精讲,巩固知识。。

二、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并不好,通常知识点左耳进右耳出。因此:

1、督促做笔记,书本标记重难点。

2、督促看课本记插图,构建知识体系。

3、不怕重复,重难点知识反复出现,让学生做到耳熟能详。

三、重在落实,力争考后100分。平时做过的练习复印空白页,随机抽取学生完成,检查作业完成情况。考后的试卷也如此炮制,检查学生听讲及落实情况。此举重在督促,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将学习落到实处。

相信如果能将以上几点落实到位,自身水平及学生的整体成绩都会有所提高!

余丽云

第四篇:第一单元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学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学案)

一、定向·诱导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要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已有的知识,理解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在观察、讨论和分析的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在了解我国生物资源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前提下,逐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和逐渐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三勤四环节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执笔教师:王双明

二、自学·探究

1、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1—6页的内容,并把知识点圈画出来。

2、完成下列各题:

(1)生物学是研究 和 的学科。

(2)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 ,也可以借助 、 等仪器,或利用 、 、 等工具,有时还需要 。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观察时要有 、 和 ,并及时记录下来;对于需要长时间观察的要有 ,有 ;观察时要 。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 。

(3)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 ,维持 。

(4)植物从外界吸收 、 和 ,通过 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 、 的有机物。

(5)除 以外,生物都是由 构成的。

三、讨论·解疑

1、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的疑惑。

2、对于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报告给老师在全班讨论解决。

四、反馈·总结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

A.会唱歌的玩具熊 B.奔流直下的泥石流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的白毛

(2)下列各类生物中,没有细胞结构的一类生物是( ) A.昆虫 B.细菌 C.病毒 D.软体动物

(3)下列各项中,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相同生理功能的是( ) A.人吃饭 B.给汽车加油 C.小鸡破壳而出 D.昙花一现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植物在生活中不需要呼吸 B.动物在生活中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C.母鸡下蛋属于繁殖 D.植物对外界刺激不能作出任何反应 (5)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 ①观察法 ②调查法 ③实验法 ④分析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下列那种生命现象揭示的生物共性不同于其它三种( ) A.一粒油菜籽长成油菜植株 B.蝌蚪长成青蛙 C.春笋钻出地面 D.种瓜得瓜 (7)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蜻蜓点水 B.公鸡打鸣 C.钢铁生锈 D.葵花向阳 (8)下列哪一项不是人排出废物的方式( ) A.出汗 B.排尿 C.呼气 D.呕吐

(9)下列那些现象不属于生物的生命活动( )

A.游鱼戏水 B.冰柱长长 C.蛙鸣声声 D.流萤点点

(10)相信你认识了不少生物,学会了区别生物和非生物。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 )

A.智能机器人 B.变形金刚 C.不断长高的石笋 D.石头上的青苔 (11)请将左右两列中相关联的内容用线段连接起来。 A.动物取食 ①应激性 B.鲸喷出水柱 ②营养 C.向日葵朝向太阳 ③生长 D.植物开花结果 ④排出废物 E.植物落叶 ⑤繁殖 F.树苗长成参天大树 ⑥遗传 G.子女与母亲相像 ⑦呼吸 (12)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你还有那些疑惑?

的是(

第五篇:第一章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 生物的录像。

2. 3. 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8.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9. 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10.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11.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第六篇:初中生物第一章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案

教学目标:什么是生物?生物有哪些特征呢? 年级:七年级

为什么说机器人不是生物?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因为机器人不像其他生物一样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也不存在构成细胞的有机物,同时,机器人不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因此机器人不是生物。

1.生石花的肉质叶看起来像石头,为什么说它是生物?

答:尽管生石花的肉质叶看起来像石头,但生石花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例如,从观察中可以看出,生石花的肉质叶与仙人球的肉质茎类似;生石花能从小长大;生石花能开出各种颜色的花,还能结出种子,表明它能进行繁殖;生石花长有根,可以从土壤中获取水和无机盐,等等。查阅生石花的资料可知,生石花是一种植物,因此,它就是生物。

2.岩洞里的钟乳石能慢慢长大,为什么说它不是生物? 答:岩洞里的钟乳石尽管能慢慢长大,但这种长大与生物的生长是不同的,它是一些无机物慢慢堆积的结果。同时钟乳石没有生物所共有的特征,如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繁殖、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因此钟乳石不是生物。

3.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可以看它是不是“活”的,看它是不是具有生命现象。即看它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的共同特征: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除病毒以外)。

3.(1)珊瑚不是生物,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不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珊瑚虫才是生物,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珊瑚是珊瑚虫的尸体和珊瑚虫排泄物堆积形成的。因为生物体

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生物体都有应激性。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物生活中需要营养物质,生物生命活动需要进行呼吸。珊瑚不具有以上特征,所以珊瑚不是生物。

(2)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藻类的生长,可以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解析:首先需要说明,其实一般珊瑚都是在寒潮和热流中间地带比较多,并不是温暖水域,温度过高珊瑚就会死亡。之所以是中间地带是因为寒潮和暖流交汇的地方富含大量的养分,这时会出现大量的浮游生物,而这些浮游生物就是珊瑚虫的食物,这样就便于生长。并且珊瑚虫是一种古老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很强,所以对温度非常的敏感,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引起死亡。之所以在浅水区,是由于珊瑚虫是和一些藻类共生的,珊瑚虫的排泄物就是藻类的有机肥,而藻类通过光合作用提供珊瑚虫氧气,而光合作用必须要有阳光,而深水区域阳光是很少的。

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想一想.议一议

这段文字中说到哪些植物?又提到哪些昆虫和鸟类?它们栖息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答:文中提到的植物,有的是具体的植物名称.如皂荚树、桑椹,有的是一类植物的总称,如菜、树、菜花、草。文中提到的昆虫及其栖息环境是:蝉(树上)、黄蜂(伏在菜花上)、油蛉(泥墙根处)、蟋蟀(泥墙根处)。文中提到的鸟类及其栖息环境是:叫天子(云雀)(草从中)。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教学设计 山东省阳谷第三中学 高级教师 王文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对生物与非生物区别并举例,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难点和重点

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突破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来突破。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材分析

《生物的特征》这节课是七年级生物上册的起始,主要介绍了什么是生物及生物具备的共同特征从而为本学科指出了研究的对象。本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实例来说明生物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通过充分讨论,来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引发学习探究自然界生物的愿望和积极性。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授课的对象是七年级新生,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持久性不强。具一定的感性认识能力,但理性认识不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还要加强。学生具有一定的小学自然基础,但缺乏正确的生物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策略

结合学生和课本内容的特点,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探究法”,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在整堂课中主要以

学生讨论、探究、合作学习为主,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引导学生去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从而真正理解“生物”的意义所在。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变与学生方式的变革,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导入: 假如你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你眼帘的将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图案。蓝色是浩瀚的海洋,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播放生物与非生物视频。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画面中哪些是生物,那些

是非生物?怎样区分?它们有共同特征吗?引出课题──认识生物。 小组竞赛,激发兴趣

将师生课前准备的实物放在一起,让各小组将它们按生物与非生物分开,写在纸上,看哪组正确率高。 3.质疑启思,讨论问题:

简介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简要说明观察主要有哪些方法,观察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让学生自学课本3-7页,完成第3页“想一想,议一议”和讨论题。尝试说出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①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②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4.讨论与游戏,突破重难点:

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1) 讨论:植物和动物等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师:出示吃饭和饥饿的人图片,让学生得出营养对人很重要的结论。 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

生: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师: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

总结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游戏:全班进行憋气比赛,看哪位同学憋气时间长。讨论问题是:我们为什么只能短时间的憋气?能否列举一些动物如何进行呼吸?

展示因疾病等原因缺氧的病人用呼吸机抢救的情景,反方面说明呼吸的重要。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吗?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觉的屋子里摆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闷,贮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这样。

师:对,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而夜晚正好相反。

总结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给养鱼缸的鱼经常换水”。

人是有生命的,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会排出废物吗?

出示小狗排尿、人流汗等图片,让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我们每个人自己排出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

生:“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小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总结出: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猜物品游戏:

课前准备好几个纸箱子,其内放几种动物(如青蛙、蚯蚓等),让学生上台用手摸后猜里面是什么动物。要求全班学生注意观察猜物品的学生碰到动物时产生的缩手反应。学生观察做此游戏的学生反应。 简单归纳出人对外界刺激会做出反应。 植物等其他生物对刺激是否会做出反应?

学生1回答说:“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它会合起来。”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例如,人用苍蝇拍打苍蝇,苍蝇会立即飞走。”

学生3回答说:“狗看到骨头就会流口水。”

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教师补充说明含羞草的叶子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让学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子,亲自感受一下。继续说明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

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 总结出:生物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展示蘑菇生长、种子萌发、菜豆的生长、婴儿的发育、破壳而出的幼鳄等图片。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生物体可以从小长大。”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可以繁殖。”

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

学生思考后回答。

总结出: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讨论:狗的一家、同一株碧桃上的花、“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等说明生物具有什么现象? 总结: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讨论:艾滋病病毒模式图表明,病毒有无细胞结构呢?

总结出: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请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

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说:“有。例如,图片中的猎豹,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营养,也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遇到情况会发出声音来传递信息,也能从小长大并繁殖后代。”

5.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教师打出课本第6页的图片,让学生指出图中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物特征的。

师:教师小结:学完这节课后,你们该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

生:学完这节课后,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进行新陈代谢,有生老病死,有传递信息的本领,活动有规律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师: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

生:不是,它们都有生命。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生:我们应该热爱和保护那些生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课后练习:1.要了解青蛙与蟾蜍在外形上的异同,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

2.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

A. 机器人弹钢琴

B. 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 .馒头上长出“白毛”

D. 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3.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

4.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_____。 (2)猫生小猫属于_____。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____。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 ____。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的现象属于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观察法 2.C 3.B 4.生长现象 繁殖现象 遗传现象 变异特性

(5)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生物: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

三、生物的特征:

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 生物能进行呼吸。

3、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上一篇:高二半期总结下一篇:高二年级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