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探索

2023-0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小学数学教学探索

小学数学关于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被逐渐的提上正常教学日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创设出更加轻松愉悦的小学教学环境与小学数学课堂氛围,体现出小学生的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保证所有的小学生都能参与进课堂小组互动交流中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数学课堂上去。本文结合我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与对同为教育工作者的朋友的了解,总结出一些关于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结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组合作 互动 主体性 能动性

所谓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组织设计下,小学生以四人或六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以教师所给的研究话题为中心的讨论交流,同学在团结协作的前提下对题目进行设想、研究、探索、得出结论的一个完整的自主学习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承担的并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而是在传道授业的基础上将解惑也作为教学的一大重点。解惑,是在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效果比之传统统一教学有过之而不及。教师设计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本意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的禁锢充分发挥出小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我作为一名长期在教育一线为小学生数学教学的教师,对于小学数学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依次列出,作为一点供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参考意见。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为了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组织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在开始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小学生的目光,可以是一个小故事、一段小视频、一段舞蹈、一首音乐、一幅画、一个同学们身边的例子······只要是与同学们的学习有一定关联性的但是又充满趣味性的样式丰富的开场白,同学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被激发,并且能为小学生营造出能够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教学情境,实现数学问题与现实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的有机融合。新教材中有很多教学情境内容,比如非常漂亮的图画,这是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为教师在课堂上营造贴近现实的教学情境提供了非常便捷有效的教学素材。

二、确定学习目标

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告知小学生具体的教学目标,让他们能够及时地明白课堂知识学习的方向。对于学习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学问题形式呈现出来,并且分配给小组每个成员,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参与进来,保证没有学生被排除在外。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在具体的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理解课堂教学的目标所在。同时每一个学生都会参与到学习目标的探寻中,不会出现小组成员学习的盲目性现象。

三、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确定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就可以继续引导小学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来探索解决实际数学问题了,这一步在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环节是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一部分,小组中所有小学生都会按照他们在小组的分工来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际问题的理解探究并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四、学习评价

为了检验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就必须要进行学习评价。在学习评价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小组派出代表清楚地表达出小组讨论交流的结论与过程,在此过程中,让给同学们先进行一轮互评,在互评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与再次交流。最后在同学互评完成并再次修改交流后,教师再对同学们的结论进行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改完善建议,指导小学生将自己的结论进行完善。除此之外,还要对小学生的整体交流情况进行一次的整体评价,使同学们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为以后进行更好的交流学习奠基。

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实现了数学知识学习与具体实践的密切结合,教师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地从具体教学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对小组合作教学进行改进,以下是本人依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几点主要方法。

五、合理的進行合作小组的划分

教师不能死板的依据座位的前后简单的将四人或六人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一定要注意结合班级具体情况,有目的的对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性别、性格特征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标准来对小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划分,保证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度、性别等等都要均衡协调。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保证小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的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好教学效果,保证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能够在小组的带动下有所提升发展并取长补短。另外,教师对小组成员选择时的不同情况的搭配是的小组成员在交流学习时能够更好地做到各司其职,各有所长又互相帮助促进小组成员的快速发展。

六、将小组集体的学习成果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

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学习而获得的最终结论作为教师最后进行课堂教学效果整体评价的重要指标。教师应该注意试着将小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成不同小组之间的竞争,将每一个人的个人成绩转化为小组共同成绩。通过这种方式,使小学生意识到小组合作共同进步的重要性,鼓励其为了小组的共同荣誉而更加努力合作。

七、教师应该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给予有力指导在小学数学课堂小组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学生担任的是主角,但教师也不能真的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是必须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们中间去,及时对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的各个环节以及实施过程进行巡查,认真观察每一个小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的表现并给予指正,一旦发现问题应当立即予以整改。比如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小学生在自顾自地干着自己的事,并没有积极参与到小组谈论中去,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对这名学生进行提醒并对小组成员进行教育,要互相鼓励,互相监督,而不是对小组成员采取忽视的态度。

具体地说,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给小学生进行自由思考探索,另一方面又由于小学生的自制力等原因不能一味的放开手,要适当地把握住课堂的节奏,做到课堂的收放自如。

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育理念,真正尊重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成为教育教学工作有效高效开展与小学生和谐全面综合发展的双赢理念模式,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方向以及教学方式策略转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此为准绳,为小学数学的发展鞠躬尽瘁。

参考文献

[1]季秋霞.关于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J].课堂经纬,2013(03).

作者:廖丽

第2篇:小学音乐有效教学探索

【摘要】积极地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和探索,进一步优化和改进音乐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是每一名小学音乐教师的基本共识,同时也是音乐教师寻求教学突破,更为高质量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主动选择。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就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的对策和方法开展讨论,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更好的服务每个学生在音乐课堂的高质量学习。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从当前音乐课堂的教学组织和实施的基本现状来看,还存在各种突出的问题和瓶颈环节,需要小学音乐教师积极地直面这些棘手的问题,并积极地联合其他优秀的音乐教师同行,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以在问题驱动下进一步优化和改进音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教学效益的大幅度跃升。

一、积极强化学生预习

学生是否在具体的学习之前进行了充分化和细致化的预习工作,会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和重要的影响,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还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意识,使得最终的学习效果打了折扣,需要小学音乐教师积极地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强化学生预习,并不断提升学生预习的效益和质量,服务后续的音乐课堂教学。例如,在教授《致春天》小节内容时,音乐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认真化和细致化阅读,并积极地为学生制作各种学习资源,包括具体音乐基础知识点讲解的PPT课件、包含具体的微课演唱示范视频,同时积极地为学生制作预习学案、预习检测题目,让学生在具体的预习过程中结合这些内容积极性破解预习瓶颈,进一步提升预习效益和质量,从而为后续的精准化和高质量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效实现教法创新

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用会对具体的音乐课堂教学组织和实施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而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还存在课堂教法应用固定化、单一化等突出问题,需要小学音乐教师积极地结合教法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通过引入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破解教学瓶颈,进而借助教学方法的创新为音乐课堂教学注入源泉活水与勃勃生机。例如,在教授《春到沂河》音乐内容时,教师要实现合作学习。教师可以结合对不同学生基本情况的具体化把握,合理将学生分组,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生设计具体的合作讨论学习任务,如讨论柳琴的音色和表现特点,讨论歌曲的旋律、结构、节奏和速度特点等,让每个小组的学生结合这些具体的讨论学习任务开展讨论学习,教师则要积极地给予学生鼓励,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地在讨论中说出自己的想法,踊跃的发言,同时积极地强化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破解讨论学习瓶颈,进一步在合作学习中实现学生学习效益和质量的不断跃升。

三、合理引入信息技术

积极地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进一步借助信息技术来优化和改进音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样是小学音乐教师推进高效课堂构建的主动选择,还需要音乐教师积极地树立信息化教学意识和思想,并用积极地在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特色,来更好地改进音乐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教学效益和质量的大幅度跃升。例如,在教授《北京喜讯和边塞》小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信息技术。音乐教师可以借助播放器对关于该首音乐介绍的视频进行播放,并积极地运用思维导图向学生清晰化和具体化呈现该节课的知识点构成,如了解乐曲热烈欢快的情绪;体会不同乐段中力度和速度的变化;感受作者融入到乐曲中的情感等,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之后,教师可以借助幻灯片对这些具体的知识点进行细致化和清晰化讲解,并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积极地强化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有效借助信息技术来优化音乐课程教学实施,继而实现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升。

四、全面实现分层教学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音乐课堂的学习中学得会、跟得上,同样是小学音乐教师推进有效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的课堂教学针对性还不够高、精准性还不够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音乐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需要小学音乐教师积极地结合教学现状,并积极地通过引入分层教学模式来更好地兼顾学生差异。例如,在教授《迷人的火塘》小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如摸底考试、音乐测评、互动交流等基本方式,对不同学生的音乐天赋、个人学习能力和进退步情况等进行把握,并结合这些情况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歌词理解、音乐演唱、拓展延伸等多层次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的学习。教师则要积极地强化对学生的分层指导,并及时破解学生分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分层教学实施。

五、积极开展多元评价

积极地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并通过高质量的教学评价来指引学生进行改进和提升,是每一名小学音乐教师的基本共识,而从目前的评价实施情况来看,还存在评价实施方式单一、评价内容匮乏等突出问题,需要音乐教师直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来更好地破解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评价的效益。例如,在教授《巴塘連北京》小节内容时,教师要积极地在评价中运用精准化和具有鼓励性的语言给予学生科学评价,同时积极地引入学生互相评价、师生互动评价、小组轮流评价和线上匿名评价等方式,来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进而更好的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助力学生的不断改进和提升。此外,教师要积极地丰富评价的内容,并设计差异化的表现,更好的服务学生的学习。

综上所述,每一名小学音乐教师都要进一步强化认识,全面理解开展有效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同时积极地结合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现状,全面地在教学中强化学生预习、积极实现教法创新、合理引入信息技术、全面实现分层教学、积极开展多元评价等,进一步借助良好的对策和方法,全面地破解教学瓶颈,实现教学效益和质量的大幅度跃升。

参考文献:

[1]虞金玲.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探究[J]. 北方音乐, 2020(20):3.

[2]范甜甜. 试论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 当代家庭教育, 2020(10):1.

作者:诺梦丽

第3篇: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探索

中国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数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基本的沟通交流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写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语文知识和其他各科知识的关键与基础。特别是随着新课改观念的不断深入和执行,在小学教育中也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写字教学中,存在着部分问题,亟需解决,提高小学生的写字能力与水平。

一、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目前,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忽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重视力度不够,很多语文教师没有把写字教学作为具体的课程看待,也没有将其视为语文教学的基础,而是将写字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普通部分,纯粹的认为帮助学生能够识字、写字就可以了,并没有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和笔画是否正确、规范,字体是否端正等。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忽视学生写字的兴趣,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影响,活动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具体的写字教学实践中,仍然采用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状态,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真实心理感受,忽视学生的写字兴趣,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写字能力和水平。再次,识字与写字结合程度不够,教师过于重视识字,而忽视写字。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師对于教材要求的理解比较片面,把“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理解为重视学生识字能力与水平,忽视了与写字的有机结合,留给学生写字练习的时间比较少。

二、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有效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写字教学观念需要转变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写字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新课改的观念和要求,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教学对象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掌握写字能力的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举一动都能够对学生产生影响,从具体的语文写字教学情况来看,如果教师能够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那么学生在学习写字时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重视写字教学内容,将写字教学作为语文课堂的独立一部分,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指导,必要时可以将写字教学列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语文写字课堂上,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规范写字知识、掌握写字技巧、规范写字笔画顺序等。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对学生的写字作业进行合理客观评价,并且将其作为学生考核内容的一部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写字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写字目标。

(二)小学语文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写字教学时,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引发学生参与写字学习的热情,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写字教学的具体内容,结合实际,营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写字的兴趣与热情。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定期举办写字比赛,并且对于表现优秀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能够激励学生。其次,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写字作业,并且对写字游戏者进行赞许或表扬,把其当做模范作品在班内进行展示,能够引起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重视写字能力。再次,教师可以定期在班内举行写字训练,重点对学生的写字方式与写字技巧进行训练,规范学生写字,注意写字的笔画、笔顺和结构等。通过这种新式的写字教学方法,学生能够认识到写字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多种多样的写字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规范学生的写字姿势

在新课改理念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写字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的写字姿势与写字习惯,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与目标,对与学生的写字姿势与写字习惯进行认识的指导和培养。由于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在写字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所写的字是否正确,而忽视了学生的写字姿势与习惯,导致部分学生写的字不工整,有的学生甚至趴在课桌上写字,容易引起眼睛近视和脊柱发育。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贯彻落实正确的写字姿势,即眼睛离书一尺远,首要离鼻一寸远,胸要离桌一尺远,学生要做到头正、身直、肩开、脚安。教师通过对学生写字姿势的严格要求,让学生在日常写字是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与习惯,还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小学语文教师制定合理的写字教学任务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写字教学过程中,为了锻炼学生写字,往往在课后布置大量的写字作业,以数量为主,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对于学生作业中的错字情况,采用的处罚措施也是提升写字数量,其实这样的教学方法有所欠佳,对于提升学生的写字能力效果一般。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布置写字作业时要合理制定写字任务,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才能够认真写字,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写字质量,而不是数量,这样才能够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对于连在一起的5个汉字,如果学生持续写,3遍效果最佳,如果分开写,4遍效果最好,如果教师要求书写次数太多的话,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反而不利于写字教学。

三、总结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写字教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或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写字教学,激发学生参与写字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写字能力与水平,实现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辽宁阜新市海州区中华路小学)

作者:李伟欢

第4篇: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180-01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说的就是提前预设的重要性。新课改提倡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倡导开放式教学,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指出在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执行教案,而是要按抓住课堂教学突发事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做相应的调整,使教学始终处于动态性与生成中。但动态生成与提前预设并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相辅相成的。动态生成是建立在提前预设的基础之上,备课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提高备课的有效性,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备课模式。传统的备课完全是凭借教师自己的经验和意向,甚至会直接套用名师优师的教案,与具体的学情与教情相脱离,而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新课改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将新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反映在备课中。总的说来,新课改下的备课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课堂,以新理念为指导。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备课呢?笔者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小学数学教学的备课工作。

1.备新课标,树立先进的课程理念

理念是什么?理念是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学行为的向导,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新课改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新课标从全新的角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备课时,教师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改,领会新课标,将理念指导于实践,在实践中孕育理念,使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更高效,教学改革更富有成效。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备课时我们要将课程理念与数学实践相结合,体现出数学学科的发展性、基础性、实践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素养全面提高的协调统一。可以说要实现数学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大力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在思想上实现重大的转变,也就是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将理论学习与具体行为相结合,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这样才能将这些理念烂熟于胸,才能对教学进行重新定位,才能将这些理念自觉地运用于备课与具体的教学行为中,才能使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顺应教育形势的发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体现出开放性、有效性,才能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性变革。

2.课堂生动、活泼,学生自觉参与,学会思考、创新

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我们就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友好的学习气氛,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加以赞美,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也调动了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让数学形式有趣、新颖、生动,利用课间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把静态的数学知识生动活泼地呈献给学生,给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上,学生容易感到疲劳厌倦、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教师应给学生一些自由空间,让学生多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拓宽思维、增长见识,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自主学习、勇于创新。

3.数学方法多样性

随着义务教育教材适当地降低了对数学知识体系严密性的要求,拉开了知识结构之间的"距离",并以"结构化"与"问题化"互补的教材体系呈现出来。因而,学生必须掌握、并且具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和发展学习能力。

3.1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表现……一辈子受用不尽。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的培养途径有:课前预习,使得上课时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课上认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踊跃发言;课后复习,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检查验算,既能培养学生负责的态度,又能使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进一步认识。

3.2观察活动。培养的途径是:教师提供的"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特征有序、背景鲜明,而且要给出一些观察的思考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观察目标,进而使他们边观察,边思考,边议论,边作观察记录,以发现数学规律、本质。

3.3思考活动。学生有了思考方向,并进行广泛的联系和想像,他们才有可能捕捉到丰富的材料,进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长期培养学生,有利于他们形成思考的方法,提高思维的质量。

3.4自学活动。中高年级学生随着识字量增多,数学知识的长进,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基础,这里主要是指学生课内的独立性自学活动。

4.优化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4.1摆正师生关系。长期以来数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而下,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的方法,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在小学,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极不成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辅导学生时,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厉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优化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老师与学生应是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教师就应与学生一起玩,一起学,互动互学,知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帮学生所忙。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教师才会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良朋知己。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作为一名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5篇:小学国画教学探索

小学国画教学浅议

张 梅

在长期的小学国画教学中,我深感其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作用下,小学国画的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学习方式,一节课下来,几十个学生共同完成了同一幅画,而在评价作品时是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用象与不象为标准,限制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怎么可能快乐的学习呢?结果不外乎两种,好的结果是少数痴迷于美术的孩子学“成”了,但却进入到一个莫明其妙的专业美术圈子里,成为美术教育的牺牲品;而另一种结果是孩子认为美术太难学,望而却步,索性与美术绝缘。在国画教学中也同样如此,特别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在我的国画教学中,就抛弃传统的方法,努力地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一、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发散思维。 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当学生刚进入课堂,教师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临摹老师的范画,学生易产生厌烦,从而讨论画画,使他们失去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让学生听一则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往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教师教授的范例中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模仿者。另学生间的联系较少,缺少互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对此,我在教授课时针对于教授的内容进行资料、图片的收集,让学生观看并且讲述所知道的故事及其生活的环境、习性等等。例如在学习画《蜗牛》时,先让学生观看蜗牛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在分析蜗牛的结构特点,再对用笔及墨色做了相应的要求并通过示范,让学生对蜗牛的画法有所了解,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通过练习,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二、采用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康德曾经说过:“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培养创新意识,首先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开展创造认知活动,产生乐于创造愿望。②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③在创造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必须具备准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我的教学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会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调整课堂的教学。例如:授课之前我会问大家今天想画什么?如果不赞同我出的题目,大家可以画自己想画的,然后同学之间互相的介绍自己的作品,说出对作品的建议。也可以就一个主题,同学们共同的讨论分析它的绘画方法和笔墨的表现手法,如《小猫》时,我们首先分析了小猫的结构特点和它的生活习性,然后大家共同探究如何用笔墨来表现,学生各抒已见,进行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样学生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个性特异的作品了。

另外在国画的教学中不拘一格,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如:①揉纸法,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使皱纸平整后才能作画,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皱,用这种方法画出来有一种肌理效果,例画树干等。②泼墨法、填色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洒落法、拓印法、加剂法、吸墨法等等,这样使学生能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使之能获得得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我就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画“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线描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征,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水分的多少或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而且胆子也大,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水分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效果的作用。再如,利用写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中,侧、逆、顿锋的应用以及色彩知识的掌握。即,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可以把字拆开、叠加、拼合等方法进行书写,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

三、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热情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来临习梅、兰、竹、菊等花卉、山水、鱼虫等,一节课是临习为主,而学生自己主观意念受到限制,只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做着机械的练习,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元化的内容供学生选择,这样既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几年的国画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如描绘“我的妈妈爸爸”、“我的老师”、“校园里的生活”、等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绘画感受来加以提炼、想象,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四、利用范例,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观察是取得知识的重要步骤。”观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往往看得少,对事物极其生疏,如在画“脸谱”一课,我首先对脸谱进行了分析,然后让学生感受分析不同情况下脸谱的各种神态,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时学生表现出来的脸谱各不相同,正义的用红色、花脸的小丑、狡诈的阴险,也有用各种颜色表现想象中的怪脸等等,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能够用笔墨来体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利用各种不同的范例的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较满意的作品,从而传授些构图等知识,让学生较容易地接受绘画的基本知识。

五、感悟生活,扩展学生表现面

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早就指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中介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运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完成。”所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三体合一,这是历代画家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内容也是常规的花鸟、山水等,而目标相当数量的儿童国画班,也施行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有的更以前辈画家成名作品为范画,此现象已引起众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如鞋、自行车、、田野的树等静物外某个情节,如拔河、篮球比赛。某一个感受,如我的太空梦、疼痛的感觉等等。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愉快的星期末、公园一角、赶集等等。

总之,小学生的国画童稚味浓厚,彩墨效果强烈,与其工具勾线填色相双更为自由舒展,对绘画语言的应用及表达能力均有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加强少儿对祖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接触、理解、为进行其它形式的教学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也将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

第6篇:小学国画教学探索

小学国画教学探索 正文摘要:

中国画源远流长,有着灿烂辉煌的成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少文人墨客留下旷世杰作。身为中国人,当然要学习自己的本土文化,了解传统绘画的历史和独具的艺术魅力,这次对四年级的国画课进行研究教法,目的是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技法,让学生感受奇妙的水墨效果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传统绘画的兴趣,培养和传承与创新的精神。 关键词:

国画精髓 传统文化 实践探索 正文:

现在,很多小学没开设国画课,原因很有很多,但总体来说可以分几点:第一,师资不足,某些老师不是国画专业,自身素质不够扎实,所以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二,国画教学需要工具比较多,老师觉得繁琐,价格不菲,家长不太支持,工具难以齐全。第三,教学场所有所受阻,没有水槽,难以清洗工具;第

四、某些学校个别班级没开设书法课,对毛笔的控制能力比较弱,用笔,墨色、意境等很难理解与把握,教学颇有难度。但是我还是克服种种困难,选择研究开发这四年级的国画课,在研究中,我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一下: 分析物体构成,有助学生深入创作。

我们画一物体,必须要对物体进行深入的理解,不能糊里糊涂,自己画什么都不知道。很多人画画不写生,对物体的相貌不清楚,所以只能临摹,没法创作的,因为不理解结构,画国画时会显得拘谨,哪些地方如何用笔,哪些地方用什么墨色,甚至物体的外形都想如何临摹像一点某个画家。你说,这个创作习惯可不好,我们应该要引导学生作画前先理解物体的结构特点,然后再创作,这样的作品才有思想,有创意。

例如:我在上《快乐的黑天鹅》这一课,我有让他们看黑天鹅,可是没有分析它的结构,结果在临摹吴作人《黑天鹅》的时候,很多同学把那个脖子画到黑天鹅的身子去了,这实在让我很意外,怎么眼看都明白东西,居然会这么多人犯这个错?但是我在《美丽的荷塘》这一课也有分析荷花与荷也的组成部分,所以大家对画荷叶与荷花用笔都很大胆,线条也很流畅,不至于现在这样那么犹豫不定,五分钟过去了,有些同学还不敢下笔,这个现象让我反省,以后一定要先分析一下物体的构成。 教师适当的示范,促进学生了解与明白知识点

教师示范要精练,准确,要有启迪性。教师要通过示范引导学生学习物体的画法,更清晰了解内涵。而且,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想,老师都能画,我也能够画,而不太像那些画家画的,虽然很美,可总感觉遥不可及。

某些老师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老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一节课下来,全班只是完成同一副画,硬要小孩学大人。其实我不认同这个说法。人是很聪明的,他学到了这个,总会思考那个,可是连传统都没学到,你说他要走多少弯路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我曾经也当过学生,有两位老师的教法不同:一位是抽象派,总是指上谈兵,另一位老师实干派,上课会很正规的师范,学生不懂得,他也示范,结果两位老师我自认为喜欢实干派的,我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国画这个东西,一开始学,如笔力,速度,墨色等等的问题,都是很抽象,只可意会,就算老师示范,学生也不可能画到一摸一样。就更别说不示范了。在这里我指出,教师示范对于初学者是很有必要的,我觉得纸上谈兵只适合提高班,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两点:

一、教师不示范,会影响学生的士气。学生会想,老师是否是自己也不会呢?老师的水平这么差,学生也不会愿意听你的课。

第二|、教师示范可以让学生看了一幕了然,比你说一万句话更容易理解。例如:我在试教《美丽的荷塘》这一棵,学生才刚接触国画不久,我已经示范了一部分齐白石的《荷花》,可是当我把展示台切换到电脑,很多同学都要求:“老师,能不能看着你画的那一幅画呀?我说:“画家画的比老师好。”“可是我喜欢看老师的,那个很难。”确实,我回顾上了那么多班,我在电脑的投影机里能看到其他画家的画,可是他们还是愿意看着老师画的画,但是庆幸的是虽然看着我的来画,可是最后,他们自己都懂得根据自己的画面进行调整。又如,同学们在实践自己探索画《快乐的黑天鹅》这一课,很多同学画脖子很碎,用很多笔拼在一起,后来我一示范,很多同学就知道,原来用中锋一笔下去,这样的脖子更有力量,用笔更流畅,更好看,现在他们就懂得取舍了。

教师示范最好要让学生看得到,像我在班里示范,示范画太小,他们看不清,效果差很多,如果示范的纸张小,你可以用实物投影,这样学生看得更清楚,示范的效果才能出来。

学习软笔书法,为学好国画打基础。

古有说法,书画同源。在材料上,软笔书法同中国画一样,用的也是毛笔、墨汁和宣纸;在技法上,书法也讲究用笔用墨。书法里每一个字都很考究聚散,奇正等,其实这种美就是国画里讲究的美,由此可说,学好书法,你再来学画画,会得心应手。

例如:在四(1)班,我在他们三年级的时候就教过他们软笔书法,到了四年级画国画,如何执毛笔我就不用说了,中锋、侧锋我也不用说了,因为这些在书法课的时候已经学过了,他们画出的线条相对其他班就有力量多了。而其他班没有书法功底的都要重新教他们如何执毛笔,这样显得狼狈极了,这才刚纠正抓毛笔,部分同学又开始像执铅笔一样执毛笔。

以举办国画比赛、办画展,提高学生积极性。

爱展示他们的作品,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认可是儿童的共性,所以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展示自我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如:有一次我让四年级的同学好好话,我说谁画得好的,我会把它在校园里展示出来,结果他们个个都很用心画,个别同学说,老师这张我没画好,回家再画过一幅给你啊?我这才知道,原来他们是如此的希望自己的作品粘贴出来。

这段时间的国画训练,加强了少儿对祖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知识的理解,同时增强对祖国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对国画的爱好,为其它形式的教学奠定了必要的认知基础。也将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真不枉费我精心研究的这一课题,只要学生有收获,我这老师就再辛苦也值得。

第7篇: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和发现

【内容提要】

为了和国际教育接轨,提高我国教育教学水平,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提高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应试教育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就是因为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教师不应该注重表面上变化,思想上的“课改”才是本质,这就需要通过深入实践教学中去探索和发现。

关键词:教学反省

探索 发现 课堂幽默化 建立平台

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去探索,在学术交流中去发现,在解放教学思想的前提下,得出新的教学理念,运用符合科学而客观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这样我们的教学水平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对于数学教学,我将课堂看作一种学术交流,我和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实践验证,得出大家共识的结论。我们在民主平等的环境里共同学习,学生接受能力快,我的教学水平在实践教学中也不断得到更新,具体如下:

一、在教学中寻求反省

1、给教学“充电”

教学实践是教师自身价值观的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应该应用和推广,不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并且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就应该在摸索中改进。其次,不断征求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教学更加完善,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再次,着眼学习国际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保持自己教学思想的先进性。另外多听观摩课,多与有经验的教学能手进行交流,进而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2、“爱”在教学中

有一种爱叫“弯下身子与花朵对话”,有一种尊重叫“给学生一片放飞的天空”,有一种开放叫“世界是我们的教科书”,有一种教师叫“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如果教师能达到上面境界,我们教育才体现和谐,我们校园才能充满和谐,爱的阳光才能洒满天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师德建设从来都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爱既是体现师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构建和谐校园重要因素。教师的爱对学生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打开学生闭锁的心灵钥匙。教师的教育只有溶解在对学生爱的情感里,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引起他们积极的反应,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获得教育的成功。我们常说“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部分教师往往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将对学生的恨汇编成“爱”,将体罚学生演变成“希望他们成才”;将伤害学生人格狡辩为“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最终取得相反的结果,那么这些教师也将会为自己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而买单。

二、幽默化课堂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曾经说过:“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如何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创建幽默化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幽默化课堂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方面。老师在课堂上的幽默化表现实际上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零距离”接触,学生存在的问题容易浮出水面,课堂幽默化也可以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压力,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在心里上对数学产生依赖性,他们会无意识的感觉到对数学的学习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在课堂上也可以出一些比较幽默性的习题,激发他们善于动脑,多思考的好习惯。

如 :小王比小李大3岁,问小李几年就可以赶上小王的年龄?

如果学生没有将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他们就会很快说出:3年就能赶上。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小李的年龄在增长过程时小王的年龄也在增长,这即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应变能力。

再如:学生进行植树活动,每隔1米植一棵树,问:10米可以植多少棵?

如果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转变就很容易得出10棵树的结论,但实际动手画一画线段图就不难发现:10+1=11棵。

这样的题型看似简单,却容易出错,这就是数学的幽默性,如此的陷阱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探索欲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也逐渐地提高了学生审题能力。幽默化课堂不局限于习题,可以是老师的动作,语言,表情以及师生之间各种互动,它们均能使学生在幽默化环境中掌握新的知识。

三、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培养

我认为,创新就是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数学教学上的创新就是一题多解。课堂上我大力提倡一题多解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奶糖每千克20元,巧克力糖每千克25元,每千克奶糖比巧克力糖便宜百分之几?

方法1: (25-20)÷ 25=20% 先求出奶糖比巧克力糖少的数量,在求少的那部分数量是巧克力糖的百分之几。

方法2:20÷25=80%

100%-80%=20% 将巧克力糖看作单位“1(”100%),先求出奶糖是巧克力糖的百分之几,再用100%减去它即可。

方法3: 应用方程

设:每千克奶糖比巧克力糖便宜的百分数为X,依据题意得,25×(1-X)=20,解之得X=20%。

另外,发散思维还包括对现有的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并作出解答。所以对上题还可以提出其它问题

如:

(1)奶糖是巧克力糖的百分之几?

20÷25=80% (2)巧克力糖是奶糖的百分之几?

25÷20=125% 通过一题多解及一题多问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可以得到充分训练,他们对所学知识将会更透彻地理解;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加强,他们寻求探索问题的兴趣将更加浓厚。

对学生聚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过程。发散思维是聚合思维的延伸和扩张,聚合思维是发散思维收缩和总结,它通过发散思维训练的这个载体得到的最终结果。我们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应该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统一,它们互相联系而不可分割。

如:(1)

2名教育专家和8名教师进行座谈,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则一共握了多少次手?

(1)

12名同学进行中国象棋比赛,如果每两

人赛一场,一共要赛多少场?

(3)

有红、黄、蓝、绿、白5种颜色的铅笔,请你把两种不同颜色的铅笔分成一组 ,最多可以搭配几组?

以上三道题,我们可以通过列表或者画图的方式得出答案,在计算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规律:1+2+3+…+(n-1)=正确答案(n表示总数量)。因此(1)的答案就是2+8=10,1+2+3+4+5+6+7+8+9=45次,(2)的答案就是1+2+3+4+5+6+7+8+9+10+11=66场 ,(3)的答案就是1+2+3+4=10组。

再如:(1) 有12支足球队参加比赛,比赛以单场淘汰制进行,一共需要进行多少场比赛才能产生冠军?

(2) 学校六年级有6个班参加友好杯羽毛球比赛,如果采用单场淘汰制比赛决出冠军和亚军,一共需要多少场比赛?

以上两道题也可以通过列表或者画图的方式得出答案,但是我们在得出答案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样的规律:正确答案=n-1(n表示总数量),故(1)的答案为12-1=11场,(2)的答案为6-1=5场。

四、构建展示学生表现的平台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在课堂上总想表现自己,从而得到老师的夸奖和学生的羡慕,他们人小心大,想象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想象的空间是极为宽广的,如果老师能给他们建立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让他们在属于自己蓝天下自由飞翔,他们的智慧才能达到更好的发挥,惊人的奇迹才能不断涌现。

1、改革提问教学

为了保证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老师设计的各种活动都应该为学生自身着想,提问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典范。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互相提问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桥梁,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提问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不一致的,那么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或者举例的方式进行验证。学生向老师提问非常关键,它是消除学生心理谜团的重要途径,老师可以自己向学生回答,也可以让学生给学生解释,当然学生对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讲解的效果将会更好。老师和学生的互相提问是建立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的,这样才能显示出课堂的科学性,学生的理性思维就会得到更好的开拓和提高。老师的提问方式应该覆盖全班学生,提问内容应该多样化。让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回答,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应该是寻求知识的最大化,老师就应该作出合理答复。老师和学生在交流中提问,同时也在探讨中回答。

2、广开言路

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多发言就是学生展示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师应该积极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心声,改变学习的程式化、机械化的倾向。如果学生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他们萌发出的新观点就会被埋没掉,思想就会被束缚,主观能动性就会退化,“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就是这个道理。老师只有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达到“门庭若市”的效果。要体现课堂的民主性就是老师应该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的观点和学生的观点都应该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考证,有的时候,学生的观点胜过老师,在我的身上就发生过。

如:我国国旗的标准长宽比为3:2,如果我国国旗的长为42厘米,那么宽应该是多少?

此题出现的时候,我们当时只学到比的化简,很多方法还不能使用,所以我只能根据比的化简对此题做了这样解答:长:宽=3:2,长是42厘米,就相当于比的前项3扩大14倍得到的,要保持比值不变,那么比的后项2也应该扩大也扩大14倍就得到宽的长度:2×14=28厘米。当我讲完时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他还有一种方法:42×2=28厘米,他解释是这样的:将国旗的长看作单位3“1”,那么比中的前项3就相当于将单位“1”平均分成3份,比的后项2就相当于国旗的宽占了其中的2份,42×2就

3相当于标准长度乘以宽所占的分数,所得结果就应该是宽的长度。这位学生的算式还引用“宽是长的2”进行解释,

3但是这位学生的解释新颖、独特,同时也得到了学生及老师的肯定和认可,他灵活地应用以学过的单位“1”知识进行解释是老师和其他学生都没有想到的,通过他的解释同学们也掌握一种新的解题思路。

以上的这些论述归结为一点就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如果将学生看作地球,那么教师就是始终围绕地球运转卫星,教师离不开学生,学生也抛不开教师。无论是加强教师自身建设,还是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都是为“教”与“学”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创造环境,并在环境中探索并寻求进步,学生也在学习中适应环境,并在环境中提高并获得硕果。教师和学生都在探索和学习,共同推动教学创新。

第8篇:小学作文教学的探索论文

摘 要:我们应该对作文的修改阶段投以更多关注的目光,从小学生写作的特点出发,使之成为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主要手段,小学作文教学: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探索。

关键词:文章修改 写作特点 记忆能力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朝诗人贾岛当初为了选择“推、敲”两字,于驴背,于驴背上口吟手比,行入韩兆伊(韩愈)的车马队伍中竟未察觉,“推敲”遂也成了反复斟酌,精心修改的代名词;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每次文章写成后,总要贴在墙壁上,进出都要认真看看,随时改定,有时一篇文章改到一字不留;美国作家海明威写《永别了,武器》,最后一页修改了30多遍。古往今来,许多著名作家修改文章的佳话不胜枚举。正如清代学者唐彪所说:“文章草创以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检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顺;机有不圆处,须炼之使圆;血脉有不一贯处,须融之使贯;声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如此,仔细推敲,自然疵病稀少。”叶圣陶先生也说:“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可见,修改在写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虽然人们都认为修改是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却都只是把它当成一个最后的加工润色阶段,很少有人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它的作用。

文章是运思转化为语言文字的物化反映。语言文字反映思维虽然具有直接性,但往往具有滞后性。思维和语言这种不能同步生成的滞后转换现象,常使一些人在写作中有言不达意,意到而笔不到的困惑,使写出来的同想要写的并不完全一致,可能出现思维的丢失、思维的衍生和思维的偏移等情况。修改,可以检查实际所写出的同想要所写出的是否相符,以便把丢失的补上,把衍生的删除,把偏移的矫正,以达到言能达意,文思一致。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独立自主地进行的,所以它所起到的远远不止是使一篇文章更趋于完整、深刻的作用。

虽然修改的作用不可小觑,但仍然有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尤其是在现在的小学作文教学中,修改显然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当前小学生的作文,一般都是学生作完交给老师,老师批后还给学生,这一次作文教学就完成了任务,很少见到让学生反复修改的。事实上,修改作为一个运思的再创造过程,是值得我们对它投以更多关注的目光的。修改,并不是说在写完一篇文章后,对原来的文章作一些添、删、调、换就算完成了。它应该达到一定的目标,那就是最后修改完毕的文章已经相对完善,至少是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显而易见,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并不是一次、两次的修改能完成的,修改必须反复进行。从小学生作文的特点出发,这种反复修改可以作为提高他们作文能力的主要手段。

一、反复修改对小学生的独特作用

认知心理学家们对写作过程作了许多研究,从他们的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儿童写作的认知加工不同于成熟写作者。

儿童在将观念转化为文章的过程中失去一些内容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知道,要表达一个观念,写作者必须在四种水平上进行思考:文章结构、段落结构、句法结构和文字书写。在作文中,所有的任务必须一次完成。而初学写作的儿童对写作所涉及的大部分认知技能都是陌生的,无论是高水平的观念处理,还是低水平的文字书写,都需要投入较多的操作能量去练习和掌握。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很难同时较好地完成几项任务。因此,儿童在写作过程中,因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势必会失去一些原本在高水平的观念中预先要表达的东西。

儿童写作中另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写作内容的不当。一般意义上的写作,不仅仅是一个创造相关联的句子的过程,而是创造出有内部联系的结构,在这个有机的整体里,表达出一定的观念。而儿童写作,通常是一次写一句话,没有一个整体构思。儿童的写作过程是知识陈述(knowledgetelling)的过程。通常,他们使用的程序是“提取--写作”这样一个线形程序。在写作的过程中,儿童借助于主题或有关事实种类的线索在记忆中搜索,提取相关的内容。他们从记忆中寻找出与主题相关的内容,然后使用讲述知识的加工方法,把出现在脑海里的内容写下来。与此相反,熟练的写作者使用知识转换的加工方法(knowledgetransforming),即把目标体现在计划过程中,只把与目标和主题相关的内容写下来。Scardamalia和Bereiter认为这两个生成过程的区别主要是知识陈述的内容生成和文章生成的整合,而熟练写作者在计划阶段就提取潜在的内容,并评价其适当性,在把这些内容转换成文字之前就进行了有效的重新组织;采用知识陈述方法的儿童则把提取出来的内容直接写成文章,很少考虑这些内容是否恰当。

可见,小学生作文水平低的最关键之处并不是他们知识量太少,而是因为他们信息加工能力的不足导致在知识提取过程中未能将已有的知识转化成作文需要的知识。我们知道,作文是学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表达出来的过程。小学生年纪虽小,但是他们从出生那天起外界环境就已经不断地影响着他们。他们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已经作为知识,经验和思想存储到他们的记忆中。他们欠缺的只是在作文过程中从自己记忆中有效地提取这些记忆的能力。可见,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关键就是提高这种提取记忆的能力。通过反复修改来发展这种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修改和作文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所要完成的任务量的不同。修改所要完成的任务量远远小于一开始作文时的任务量。这样,儿童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关注提取过程。这个提取过程是一个回忆,分析,筛选的过程。这个回忆的过程,也就是脑子里再现的表象和已经写进文章的那些表象进行对照、比较的过程。记忆的心理规律说明,这种回忆不是对旧有知识的简单重复。因为在回忆的时候,他要动员个体全部的有关经验积极参与,这种回忆实际上是一种暂时神经联系的重建活动,富有一定的创造性。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回忆的范围可能比在作文前的回忆更广泛,小学作文教学: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探索。而接下来的分析呢,由于已经对他们所要表达的观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他们能够更好的对这些回忆进行抽象、概括,然后将有用的知识区分出来,这样也就完成了筛选。对这个提取过程的反复练习,无疑是可以提高他们的有效提取记忆的能力的。

下面结合修改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学生的修改主要是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脉络、文章语言文字的修改。小学生的思想认识处于幼稚阶段,对于一些现象往往缺乏清醒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或者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但要么肤浅,要么偏颇。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这些现象的思考不够。在修改的时候,学生在对现象原有理解的基础上,调动记忆中与之相关的更多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修正和澄清原先的不足。由于学生掌握了更多关于这个现象的信息,对它的认识也就相应地更具体,更深刻。这样,在这个中心思想的统率下,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判断已经写好的文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条理是否清楚、段落是否分明。有了判断,就可以针对性地作出修改了。最后,对文章语言文字的修改的效果应该是最明显的。小学生虽然年纪尚小,但是他们从出生那天起就生活在语言环境中。他们还在咿呀学语时,听的内容已相当丰富了。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儿童学习到的语言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这些语言都储存在他们的记忆中,但是儿童使用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这是儿童语言学习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输入量远远大于输出量。这就更需要儿童从自己的记忆中提取更多的内容。修改时,儿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考虑怎样将自己提取到一些词用到文章中,怎样将文章中一些不恰当的词用自己记忆中另一些更合适些的词代替。从上述的内容可以看出,不管修改得多还是少,学生至少都积极地从记忆中提取内容,每一次提取的练习,都对下一次的提取起了推动作用。如此螺旋式前进,它的有效提取记忆的能力自然就得到了发展。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修改过程对小学生增强自信心是非常有利的。修改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学生自始至终都是这个活动的主体,他们可以亲自体验自己的进步,由此喜悦于自己的进步,不断地给自己鼓励。我们说到这个修改是要达到一定的目标的,那就是修改完毕的文章是已经相对完善的。那么那些最终修改完毕的文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是好文章。这可以让孩子知道,每个孩子都可以写出好文章。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就为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二、反复修改的具体操作

(1)激发动机。

根据调查,对于反复修改作文,小学生的心理上有各种各样的障碍:有的想改,但“不知道怎么修改”;有的缺乏耐心,虎头蛇尾,“改改就不想改了”。多数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抱着轻率的态度,不想修改,或者“奉命修改”,“老师叫改,不得不改”。多数学生缺乏正确的、积极的修改动机。所以,激发动机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教师必须对此有充分的重视,否则以后的训练都无法顺利地进行。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实例(古今中外名人的,本班同学的),进行目的、意义教育;可以通过有趣的实例激发修改兴趣;可以通过正确评价学生自改的结果激发学生自改的积极性;可以通过比赛游戏激发学生自我求成的愿望等。

(2)运用注意分配规律。

注意分配是注意品质之一。一篇文章,是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综合体。修改一篇文章,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要求是多方面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还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所以,在修改文章时,常常顾此失彼,丢东忘西。为了避免这些缺点,让学生逐步掌握修改的要求,我们可以运用注意分配的规律,指导学生的修改实践。

①一个阶段,突出一个修改的重点,围绕这个重点,组织练习、讲评。等这一要求基本能熟练掌握了,再转入另一个重点。

②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把修改文章的总要求分解为几条,这样,学生在修改文章时可以带着问题,带着目的,一条一条地对照、检查、修改。学生带着问题修改,目标明确,注意集中,容易得到效果。

(3)遵循认识规律。

我们说过作文的修改强调的是反复的修改,这种反复的修改并不是说就是持续不断地进行的。两次修改之间必须间隔一定的时间。学生更容易将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事,学到的新语言与自己一直在修改的文章联系起来。学生可能就会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与文章有关的事物,这可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这样,观察力,思维力都可能无形中得到提高。而同时,这段时间内新学到的东西就可能被运用到修改当中,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和语言。

(4)运用迁移规律。

我们平时的语文课,作文课,与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可以充分地发挥学习迁移(正迁移)的作用,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将会有很大帮助。请看:

讲读课上,经常进行的概括中心,分析内容,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直到用词造句等一系列的基本训练;朗读,默读能力的训练。

作文指导课上,经常进行的怎样审题,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等等的指导。

作文讲评课上,教师宣读的范文,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

……

这些都为学生的修改创造了条件。在这些课后进行修改训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诸如“一阅一改”法、朗诵法、学生互改法、教师范改法。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借鉴别人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反复修改的作用,使之在学生的作文教学中独放异彩。

参考文献:

①孙素英、肖丽萍:《认知心理学视域中的写作过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总第169期)

②张文风:《多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6月第15卷第2期

③苏立康主编《小学学科教学论(语文)》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④袁浩、戴汝潜:《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山东教育出版社

⑤《写作指导》《语文学习》编辑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⑥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第9篇:小学英语对话教学探索

摘 要:在现行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中,对话占有较大的篇幅。作为旨在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小学英语对话课,是整个小学英语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丰富的情境设计,实用易学的句型和表达法,以及与课文紧密联系的话题和内容,为教师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提供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并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奠定了基础。那么,如何利用对话文本培养、发展小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呢?本文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小学英语对话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小学英语;对话;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240-01

教师通过在课堂的教学来帮助学生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不仅仅是让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还要让学生在特定的英语情景下能够流畅的用英语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就是小学英语对话教学。英语不仅仅是教学的一门学科,它更是一门语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的实践性就是通过用英语进行交际实现的,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英语口语方面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其会话技巧,使得学生能够从心所欲的运用英语这一第二语言。

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对话占有很大的篇幅,事实证明对话教学比让学生枯燥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要让同学们感兴趣得多,同样也能较快地提高同学们的口语水平。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绝不能忽视这一部分。

一、创造对话情景,培养学生说英语的兴趣

我们从小会说中文,原因在于我们一直处于中文的情景当中,英语的学习同样也应该在情景中大量实践。而且学生通过在情景中的表达会懂得英语不仅是一门学科,它会为我们的交际服务,并且有了情景就有了各种活动,各种故事,这样的交流就会让学生产生对学习口语交际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们学习起来更有动力,能够在英语口语交际上获得更大的进步。

老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地使用英文,这样对学生的听力和口语都会起到锻炼作用。比如学生上课迟到了,教师正站在讲台上讲话,学生会说“Sorry, I am late. May I came in?”这时,老师不要以为这是在浪费时间,可以用英语来询问其迟到的原因,“Why are you late for the class?”让学生进行英文的解释,这样不仅对说的学生是一个锻炼,也能对班里的同学有一定的启示。

二、结成小组,对话练习

老师与学生进行对话,多数学生会紧张甚至局促,所以老师可以对班里的学生进行分组,把书本上人物的名字换成学生自己和同伴的名字,这样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同学们把书上的对话转移到现实中来演练,这样真正做到了在“使用”中学习英语,而不是简单的背诵对话,由于学生们多次进行对话,在练习多遍后,学生们就不用照着课本来说了,可以自如地进行对话,而且同学之间还可以彼此矫正发音和语病,这样既学习到了英语知识又提高了口语交际水平。

例如在教授询问价钱的那一课时,我提前准备了许多水果并且分发给各个小组,让小组内的成员分别扮演商人,顾客的角色,先自我创设情景,用上询问价钱以及回答价钱,购买等一系列英语句型如“What would you like?”,“ I would like some apples.”“How much are they?”,“They are five Yuan.”等等,小组之内先进行练习,几分钟之后让各个小组分别进行展示,在小组们表演的过程中,对学生们的发音和语病进行委婉的纠正,给予每个学生水果作为奖励,表演突出的小组还可以有更多的奖励。这样的情景是同学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仿佛是生活的再现,激发同学们对于英语表达的兴趣及其表演欲,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1、教唱英文歌曲,在歌唱中学习英语

通过教唱英文歌曲让课堂学习不再机械,枯燥,呆板,而变得生动有趣,现在学生们大多喜欢唱歌,教唱英文歌曲可以将英语学习和音乐融为一体,感受学习的乐趣。在上课的前几分钟为同学们播放一些简单的英文歌曲或者遇到课本中的“Sing a song”部分时不要忽略,让同学们学习这些英文歌曲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可以提高同学们学习英语口语的积极性,并且通过唱增强其口语词汇的积累和表达。

2、设计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的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快速记忆词汇句型,在学习的同时收获快乐,为学生的口语学习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例如在教授小学英语认识各种动物时,我会让同学们一些扮演小动物,一些来猜,并且说出这个动物的特征,这样学习不再是枯燥的记忆,符合了孩子爱玩的天性,又让同学们发挥了自己的创造了和想象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新知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3、带学生走出课本,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英语

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带学生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例如踏青,参观博物馆,一起到公园玩耍等。在这些活动中教授学生们新的词汇句型,巩固旧的知识,将英语口语学习真正的融入生活,更好地学习。

总而言之,仅仅把书本上的英语知识教完并不是教学的目标,英语老师所要做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如地运用英语这一语言,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要引导学生不仅仅掌握教材的语言材料,而要将所学语言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彰显自我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只是死板的说教,要深入学生心里,找到更易让学生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方法,不断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让学生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薛凤琴.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开展游戏活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3.

[2] 王秀碧.小学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4

上一篇:预防医学特点下一篇:市场监管行政执法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