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导向教学建筑专业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以数字技术为主导的技术革命知火如茶进行,带来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建筑教育相应引入数字化、智能化新内容,虚拟仿真实验便是其中之一。目前建筑类虚拟仿真实验涉及建筑功能与设计、历史建筑认知与保护、城市环境模拟与规划方面,呼应以建筑功能和空间设计为主线的国内建筑学教学体系,而对环境行为、环境心理方面关注不足。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行为导向教学建筑专业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行为导向教学建筑专业论文 篇1:

德国职业教育及教学模式的探讨

摘要:德国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推动力,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是促进职业教育、学生就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教育模式。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培养全面的职业行为能力为目标,倡导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运用手、心、脑等的学习,在专业技能、事务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均衡发展。德国在职业教育上的成功做法,可以成为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宝贵经验,研究德国职业教育及教学模式对我们会有所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元制教育;行动导向法;项目教学法

一、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和双元制教育

(一)德国职业教育思想

德国人崇尚手工艺和技艺,德国工人技艺精湛,从严丝合缝的门窗到驰名世界的奔驰宝马都是见证。他们认为,培养一个技术熟练、手艺精湛的

劳动者与培养一个知识广博的大学生相比,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为此,德国人把职业教育看成是关系民族生存、经济发展、国家振兴的根本大计。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双元制

所谓“双元制”,指职业教育中受训者以学徒工身份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同时又以学生身份在职业学校接受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理论和文化教育,即职业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中的实践相结合。企业的技能培训是“双元制”的主体,职业学校的教育是服务于企业培训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德国尤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保证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的高质量,以及德国国民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职业分析为专业设置标准,以职业活动为课程开发的核心,以受训学员为核心的教学过程,以职业资格考试为标准。在培训时间分配上,企业每周3-4天,职业学校每周1-2天。企业与学校这一培训比例始终贯穿“双元制”职业培训过程。除了这一分散的培训模式外,还有一种“集中”培训形式,即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在某一段时间进行集中培训。“双元制”职业培训通常为3年。德国职业教育遵循“宽进严出”原则,实行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办法,学校、企业负责培训,行业协会负责考试。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要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资格证书并不容易,除口试、笔试外,还有更为重要的技能操作考核。

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企业的主导地位很明确,职业学校通常只负责学生的专业理论教育。学校和企业是法律规定的合作伙伴,共同使培训达到最佳效果。职业学校根据各州制订的《框架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在企业中进行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则根据德国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教育条例》来设计和实施。学校和企业的教学,不仅在时间上要协调,而且在有关职业教育的内容上也相互补充,从而使受训者既能够掌握联邦范围内相对通行的职业能力,便于将来流动就业,又能适应各具特色的当地社会生活。

德国企业有参与支持职业教育的理念,企业的投入占职业教育总投入的80%,企业通过参与职业教育得到了高质量稳定的技术工人资源,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德国的双元制是促进职业教育、学生就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教育模式。当然,近年来随着德国经济结构、就业结构以及接受职业教育的观念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施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和挑战,但德国政府坚决而鲜明的坚持“双元制”职业教育不动摇的方针,政府要求德国企业界要提供足够多的培训岗位,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为此“双元制”教育持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形成了保证其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这与我国职业教育中学校与企业之间松散的合作关系是完全不同的。

(三)为保证“双元制”教育师资力量的配备

德国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严格的要求。在综合性大学学习8个学期以上,学习一门主专业和一门副专业(一专多能),学习结束接受第一次国家考试,通过后在各州教育学院和职业学校进行至少18个月的实习培训,之后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通过后取得教师资格才能从教。同时国家给教师日后的岗位培训、知识更新、进修提高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一支能力强、高素质的职业教师队伍,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工人。

二、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

“行为导向”教学的含义:职业学校的教学应与具体的职业行动紧密结合,与多样化的思维操作紧密结合,也包括对他人有效行动的模仿。职业学校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对所实施的行动进行反思,包括对行动计划、行动过程、行动结果的反思。

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培养全面的职业行为能力为目标,倡导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运用手、心、脑等的学习,在专业技能、事务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均衡发展,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行为导向教学策略主张师生的双向互动,整个教学过程需要师生积极的参与投入。

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有七种:项目教学法、实验法、结构任务法、引导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自由教学法。下面介绍一下项目教学法。

(二)项目教学法

指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把职业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内化为若干项目,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完成项目。项目是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出现,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能得到一个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通常分为5个教学阶段:确定项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查和评估;归纳或成果应用。具体实施过程是:教师下达某项目任务,小组集体制订完成该项目的计划并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由教师指点解决途径,但不包办代替解决。项目完成后,学生自己作出总结,教师对小组成绩予以评价。

以建筑专业的拆迁旧房为例,看一下项目教学法的主要步骤:第一步,制订旧房拆迁计划,设置完成该任务的总目标和分目标;第二步进行分组,每组都推选一个小组长,并明确每组的任务。如第一组的任务是调查,为什么要拆迁这旧房;第二组的任务是制订拆迁过程;第三组的任务是实地考察,涉及具体的建筑材料;第四组的任务是研究旧材料利用的可能性;第五组是研究对已经加工好的材料的再利用。第三步,开始详细的制订五个阶段的具体时间计划。第四步通过PPT展示各组模拟的成果;第五步是评价,先是小组互评,然后老师评价。

通过项目教学法,使人人都参与在这一饶有趣味的模拟过程中。可以说,通过亲身体验,项目教学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传统的追求学科体系完整性、追求传统课堂授课模式为主的知识传播方式,到强调项目工作过程,在项目的计划、实施和检查的逐步完成最终掌握工作过程的转变。

项目教学法的独特之处:

1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集思广益、相互协作的空间。在小组工作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设计,遇到问题相互讨论切磋。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可以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团队工作的重要。

2 在检查评估阶段,小组间互评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相结合。小组互评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教师评价则重在分析问题所在,促进学生广泛讨论,寻求解决方法,并最终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有助于学生社会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3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可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经过这种训练,学生掌握了技能,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沟通协调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德国在职业教育上的成功做法,可以成为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宝贵经验。近几年,我们国家也非常注重发展职业教育,对职业学校实施项目支持和无息贷款,对职业学校来自农村的学生和城市困难家庭的学生实施每年1500元助学政策等等,这些都是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上半年山东省财政厅又拨款2.8亿用于支持我们学校的设备投资。职业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不断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从而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作者:潘庆玉

行为导向教学建筑专业论文 篇2:

环境心理学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与实践

摘要:以数字技术为主导的技术革命知火如茶进行,带来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建筑教育相应引入数字化、智能化新内容,虚拟仿真实验便是其中之一。目前建筑类虚拟仿真实验涉及建筑功能与设计、历史建筑认知与保护、城市环境模拟与规划方面,呼应以建筑功能和空间设计为主线的国内建筑学教学体系,而对环境行为、环境心理方面关注不足。在此背景下,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探索环境心理学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与教学实践。围绕虚拟仿真实验的建设必要性、实施方案、教学实践三个问题展开论述,并对未来虚拟仿真实验在建筑专业教学中构建关联性课程生态、推进专业课的思政建设方面提出建议,以期对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提供思路和经验参考。

关键词:虚拟仿真实验;建筑教育;环境心理学;行为分析

1 引言

近些年来,以数字技术为主导的技术革命如火如茶进行,带来整个建筑产业链的数字化升级,建筑教育在新的语境下担当知识传播和前沿探索的责任。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为建筑教育带来灵感,虚拟仿真实验便是其中之一。2017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一2020年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教高厅2017[4]号)决定在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随后,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国家虚拟仿真“金课”将建设工作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虚拟仿真实验是一种新的教育生产力,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验教学信息化作为高等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助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变轨超车,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設。

教育部在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开始建设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此为推手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如同济大学的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传统木构认知与建造实验、东南大学的参数化拟自然水景虚拟仿真实验、天津大学的建筑遗产测绘基本技能虚拟仿真实验等。目前建筑类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涉及建筑功能与设计、历史建筑认知与保护、城市环境模拟与规划方向,多集中于建筑的形体、材料、建造、结构的物质本体,呼应以建筑功能和空间设计为主线的国内建筑学教学体系。然而,建筑是生活的载体,与人和社会关系密切,正如建筑学家童寯教授所言,建筑学必须讲理,物理、伦理、生理、心理,而目前建筑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对于环境行为、环境心理方面的关注不足。基于此,以建筑空间与行为分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为例,探索环境心理学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与教学实践,以期对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提供思路和经验参考。

本文聚焦以下3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教学,即实验的建设必要性;第二,如何运用虚拟仿真实验进行知识规律的教学,即实验的实施方案;第三,虚拟仿真实验的能否融入现有的教学模式,即实验的教学实践。下文以建筑空间与行为分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为例加以回答(见图1)。

2 环境心理学虚拟仿真实验的建设必要性

近几年,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眼动追踪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兴起和多源城市新数据的产生,环境心理学教学面对新语境,应即时引入新技术与新内容,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最先进的技术方法有效融合,直观化于案例教学中,保证教学的理论底蕴、技术依托、实证支撑。课程围绕“一个核心理论、一套技术方法、一个案例分析”进行,一套理论即环境心理及人本设计理论,一套技术方法即围绕回归到虚拟仿真实验的内涵谈起,“虚拟仿真”指利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系统模仿另一个真实系统,即通过虚拟世界与人的交互,反映真实世界。“实验”是指在可控条件下进行的操作,以发现未知的科学规律或现象,或用于验证已知的知识规律。虚拟仿真实验具备真实性、显隐性、可控性,扩展传统课堂的维度,弥补传统环境心理教学的不足。

首先,虚拟仿真实验的真实性,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解决传统环境心理教学中调研实践周期长、教学成本大的问题。环境心理学研究物质环境、社会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多以真实环境为研究现场,具有显著的实证性。而目前环境心理教学主要围绕传统课堂进行,“纸上谈兵”缺乏直观性与实践性,倘若频繁地组织学生进行调研、实践,教学周期长,教学成本大。虚拟仿真实验可真实还原现实情境,通过交互实时改变实验条件,模拟现实环境及其变化和人在环境中的认知表征,学生可随时随地在线操作与自主学习,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

其次,虚拟仿真实验的显隐性,将真实环境中隐性的部分显性化,解决环境心理学分析方法教学过于抽象,学生接受度不高的问题。环境心理学采用跨学科的多元的研究方法,其中既包括定性研究,也包括定量研究,特别是定量方法中数理逻辑的抽象性,学生经常采用生硬记忆,无法真正理解,如何将研究方法与实际研究问题结合并灵活运用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运用虚拟仿真实验,可将模型方法的逻辑过程与结果,显性化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增加学生的兴趣度与接受度。

最后,虚拟仿真实验的可控性,通过模块设计将环境心理与设计教学紧密结合,营造关联性学习的课程生态。建筑专业教学中,建筑设计是其主干核心,因此环境心理教学必须建立与设计课程联结的有效路径,而传统独立并行的课程安排,使环境心理学和建筑设计教学难以建立内在结构联系,设计课程中面临的特定问题,无法即时进行环境心理知识传授和方法引导。虚拟仿真实验可以自主控制、设计实验模块,将环境心理课程知识点与建筑空间形式功能、空间操作交叉渗透,形式和内容上保持和建筑设计的关联,营造关联性学习的课程生态。

3 环境心理学虚拟仿真实验的实施方案

3.1 实验特色

建筑空间与行为分析虚拟仿真实验基于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标准营造特色。具体体现在:

其一,能力培养的高阶性。实验不是简单的传输知识点和机械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直观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设计出发点根植人的需求的理念、对环境是否适合人的行为的辨识和评价能力、将环境心理知识应用于建筑设计的实践能力,体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多维融合的“高阶性”。

其二,模块设计的创新性。实验立足于环境心理学的课程特点,在实验设计中将环境心理的知觉、行为等知识点与建筑设计的体验感知和空间操作交叉渗透,“创新性”提出实验模块设计。

其三,实验任务的挑战度。虚拟仿真实验的建设,教师花时间和精力设计实验,除了工作增量,更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思维惯性,反复“打磨”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学生也要有较多的学习时间和思考作保障,才能完成实验任务,对师生都形成很大的“挑战度”。

其四,实验案例的选取,影响其内涵与气质。2017年7月,鼓浪屿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的传承下去”。项目选取著名国保单位鼓浪屿八卦楼为实验背景,八卦楼原为私人别墅,年久失修,1986年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视察八卦楼并拨款整修,使其恢复生机,成为国内唯一、世界最大的风琴博物馆。八卦楼十字平面分区基本对称的内部结构,方正规整的空间作为案例难度适中,符合教学需求。以八卦楼为案例,赋予实验兼具文化遗产保护和精神文明价值的双重内涵(见图2)。

3.2 实验设计

建筑专业的环境心理学教学,归根到底引领学生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人如何感知和使用空间,二是环境以何种方式、何种程度影响人的感知和行为,需要从物质环境特征与人的感知、人的行为表现两个方向展开教学(见图3),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是辅助设计实践,提高设计人性化和精细化的正效应。因此,实验遵循空间认知——行为分析——空间设计的设计逻辑(见图4),以学生为中心,學生是实验的“主角”,其角色既是“空间使用者”也是“空间设计者”。首先,学生作为空间使用者,进行空间漫游、空间功能和形式的认知;接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从物理空间过渡到人的行为空间,学习行为的量化分析方法,思考空间特性与行为活动的关联,由使用者的视角慢慢转变为设计者的思维;最后,反哺于设计,学生完全转变为设计者的视角,从空间和人的行为的关系出发,进行空间设计。三个部分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空间认知是基础,行为分析是方法、空间设计是目的,学生完成基于空间知觉、行为分析、反哺设计的实验过程,实现环境心理教学的规定知识点以及和设计教学的对位交融。

3.3 实验模块

如上所述,基于空间认知——行为分析——空间设计的设计逻辑,相应分为空间认知、行为分析、空间设计三个实验模块。实验学时为4学时,其中空间认知实验模块1学时,行为分析实验模块2学时,空间设计实验模块1学时。

其一,空间认知模块。空间认知模块进行知觉理论、空间认知知识点教学,以功能泡泡图、九宫格的方式,让学生用建筑的语言,有逻辑地表达对于空间功能、形式的认知。空间认知模块分为3个部分,空间体验、功能泡泡图、空间生成(见图5)。空间体验部分进入八卦楼三维模型,以虚拟漫游方式形成对八卦楼空间结构的浸人式体验;功能泡泡图部分根据漫游记忆,进行交互式操作,绘制八卦楼功能泡泡图;空间生成部分通过空间限定的九宫格,完成空间的形式生成。

其二,行为分析模块。行为分析模块进行空间对行为的影响、环境偏好的影响要素知识点教学,运用环境心理学中的量化分析方法,进行空间特性和行为偏好分析,引导学生从科学计算的角度,分析空间质量和使用者习惯,反思建成环境是否适合人的行为。行为分析模块分为两个部分,句法分析、偏好分析(见图6)。句法分析部分,进行八卦楼空间可达性、视域分析及人流模拟,学习空间属性如何影响人流分布。行为分析部分,基于叙述性偏好法,进行空间偏好选择,后台模型实时计算空间偏好要素权重,呈现环境偏好与影响要素关系。

其三,空间设计模块。最后反哺于设计,在空间设计模块中引导学生思考空间感知和行为分析等环境心理学知识,如何有效地运用于空间设计。空间设计模块与前面的空间认知、行为分析模块紧密衔接,掌握在行为模式主导下的空间设计方法,分为功能设计和布展设计两个部分(见图7)。功能设计部分,基于八卦楼底层空间,进行空间联通和休息空间设计,以期达到理想的功能与流线。布展设计部分,根据之前空间偏好要素权重,自主设计局部布展空间,以期达到理想满意的空间状态。

4 环境心理学虚拟仿真实验的教学实践

建筑空间与行为分析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已投入教学使用,并申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实验于2019年下旬上线实验空间网站(见图8),面向社会开放,根据网站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2月底,实验浏览量5352人,其中做实验人数617人,实验通过率91.9%,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不仅是教学资源的建设,更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学团队结合教学实践,探索“虚拟仿真+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见图9),翻转传统课堂的教学结构,“先学后教”,实现教学模式的逆序创新。“虚拟仿真+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前虚拟仿真实验、课堂翻转教学、课后学习沙龙3个环节。课前虚拟仿真实验,以虚拟仿真实验手册和指导视频为引导,学生课前进行虚拟仿真实验,配套MOOC等相关参考资料进行知识点学习。课堂翻转教学,课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陈述学习与实验成果,教师解答实验难点,讲解知识重点,突出知识点的意义和内涵要旨,而后进行主题讨论。课后学习沙龙,教师线上答疑,结合线下项目实践、专家讲座加深知识的巩固应用。“虚拟仿真+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进入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等较高层次的学习过程(见图10)。

“虚拟仿真+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具有通用的可移植性。建筑空间与行为分析虚拟仿真实验已面向社会开放,其他学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可以用,可以学,也可进行本地化“改造”,运用共享实验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避免了资源重复建设的浪费,探索虚拟仿真实验的多样化运用,实现真正“建起来用起来推广开”的良性效应,也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向虚拟仿真“金课”转化升级的关键。

5 结论与讨论

顺势求变是建筑学学科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因,建筑教学模式和体系的改革则是建筑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文章基于建筑空间与行为分析虚拟仿真实验,探索环境心理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与教学实践,回答了虚拟仿真实验的建设必要性、实施方案、教学实践3个问题,得到结论如下:

虚拟仿真实验的真实性,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有效解决环境心理教学中调研实践周期长、教学成本大的问题;虚拟仿真实验的显隐性,解决了环境心理学分析方法教学过于抽象接受度不高的问题;虚拟仿真教学的可控性,通过模块设计将环境心理与设计教学紧密结合,营造关联性学习的课程生态。这是虚拟仿真实验的必要性。

虚拟仿真实验以“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为指导,营造能力培养高阶性、模块设计创新性、实验任务挑战度特色,以鼓浪屿著名国保单位八卦楼为实验背景,设计空间认知——行为分析——空间设计的实验逻辑,空间认知是基础,行为分析是方法、空间设计是目的,学生完成基于空间知觉、行为分析、反哺设计的实验过程,既进行环境心理知识点教学,又与建筑设计交叉融合,实验方案实施具备科学性。

在这知识与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生产的规模和传播速度远非传统课堂可以容纳,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通过开放的教学模式,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与知识获取途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构建研究型、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保持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实现了教学实践的“逆序创新”。

进而,从建筑空间与行为分析虚拟仿真实验的建设经验扩展开来,谈一谈关于建筑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未来建设的一些思考。

建筑教育具有建筑学科所具有的宽泛性,以实体和空间塑造的建筑设计为核心,兼具物质载体和精神价值考量的建筑理论、建造理論和物理性能考量的建筑技术,而传统以知识类型为依据分类的课堂教学,各类课程的并行关系,使得课程间关联性不够,历史人文和技术类的课程知识在设计类课程的转化度不足。因此,可以探索以虚拟仿真实验建设为依托的跨越课程的联合教学,实验以建筑设计作为知识集成的核心,基于限定性的基地案例开展情境化设计,以问题为导向教学,将建筑设计的条件或制约,转化成具体建筑问题的思考带人实验,显然,建筑设计中的问题可以是材料、建造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技术方面,实验可以集成不同课程知识点的植人,构建课程群的整体学习知识体系,实现课程间的融贯与整合。各课程的教师联合指导,突破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常规性的问题,通过虚拟仿真实验连接至MOM教学资源,实现信息化资源联动,针对性的教学指导通过网络进行,教师间的协同难度大大降低,节省教学成本,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通过虚拟仿真实验的形式,改变各个课程仅仅按照自身逻辑进行知识点布局的传统,由此形成多知识点交互关联的网络化学习和创新性运用的语境,这也是建筑空间与行为分析虚拟仿真实验下一步的教学实践的重点。

近期发布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教高司函[2020]年1号),将深入推进课堂革命、打造“金课”作为工作重点,同时提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将建筑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建设与思政内容结合,是虚拟仿真实验提升的方向和趋势。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说“建筑学领域有两个核心的东西,表意的和赋予其内在意义的”,如果建筑的形式用于“表意”,其“内在意义”可通过社会学、人类学加以诠释,建筑除了空间形态和功能,更是制度形态和超越功能的习俗范畴,这些内在意义正是建筑专业课程蕴含的“课程思政”内容,虚拟仿真实验的灵活性和可控性,提供其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如在建筑空间与行为分析虚拟仿真实验中植人思政内容,介绍鼓浪屿文化遗产价值与八卦楼历史,以实验设计为推手,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点融合,既保证专业教学内容的完整框架,又打破思政教育“孤岛化”,让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融入专业教育中。

王澎谈建筑学教育提到“观绘”之境,“观”是试图看出山水之理的看,“绘”是认识和揭示规律的描绘,虚拟仿真实验不仅是验证性的,更是显隐性的,拓展真实世界做不到“观宏”“探微”“克难”“显隐”,使教学进入“观绘”之境。探索之路远未停止,虚拟仿真实验建设还有更多的可能,建筑学教育的创新继续深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需要认真的思考和持续的实践,让我们将“实验”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徐卫国 黄蔚欣 于雷.清华大学数字建筑设计教学.城市建筑.2015.28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中国大学教学.2018.12

3.同济大学.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传统木构认知与建造[CP/OL].(2019)[2020-02-18].http://www.ilab-x.com/details/v5?id=4988&isView=true.

4.东南大学.参数化拟自然水景设计虚拟仿真实验[CP/OL].(2019)[2020-02-18].http://www.ilab-x.com/details/v5?id=4928&isView=true.

5.天津大学.建筑遗产测绘基本技能虚拟仿真实验[CP/OL].(2019)[2020-02-18].http://www.ilab-x.com/details/v5?id=4931&isView=true.

6.叶飞.“多线共生”建筑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考[C]//2018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18中国高等教育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7.张良皋.张良皋文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8.李震彪.本科教学虚拟仿真实验之思考.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09)

9.胡正凡 林玉莲.环境行为研究及其设计应用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10.韩冬青 鲍莉 朱雷等.关联·集成·拓展——以学为中心的建筑学课程教学机制重构.新建筑.2017.03

11.新华社特约记者.习近平同志推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N/OL].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6-23)[2020-02-18].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8-06/23/content 1863208.htm

12.叶宇 戴晓玲.新技术与新数据条件下的空间感知与设计运用可能.时代建筑.2017.05

13.厦门大学.建筑空间与行为分析虚拟仿真实验[CP/OL].(2019)[2020-02-18].http://www.ilab-x.com/details/v5?id=4811&isView=true.

14.祝智庭 管珏琪 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电化教育研究.2015.06

15.李渊 邱鲤鲤 饶金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基于SPOC翻转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城乡规划专业GIS课程为例.中国建筑教育.2018.01

16.仲德崑.中国建筑教育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中国建筑教育.2008.01

17.常青.建筑学教育体系改革的尝试——以同济建筑系教改为例.建筑学报.2010.10

18.张永和.对建筑教育三个问题的思考.时代建筑.2001(S1)

19.常青.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建筑师.2008.06

20.王澍.将实验进行到底写在“不断实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教学展”之前.时代建筑.2017.03

本文图表来源:

图1、2b、5、6、7、8:作者根据建筑空间与行为分析虚拟仿真实验界面处理。

图2a: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编委会.鼓浪屿之路.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3。

图3、4、9、10:作者自绘或摄制。

作者简介:邱鲤鲤,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工程师。

黄竞雄,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生。

饶金通,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

李渊,通讯作者,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基金項目:本项目受福建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厦门大学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厦门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

作者:邱鲤鲤 黄竞雄 饶金通 李渊

行为导向教学建筑专业论文 篇3: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建筑制图基础与CAD》中的设计与应用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学生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学习模式。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选取整合、课程任务的构建及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建筑制图基础与CAD》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建筑制图基础与CAD;设计;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是以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将教学任务融入每个任务中,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教师扮演情境创造者、任务设计者、资源提供者、活动组织者及方法指导者的角色,以区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在这种模式下,任务的确定、完成、评价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直至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建筑制图基础与CAD》作为建筑类专业与学生对口就业直接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应以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为主线,加强针对性、实用性、适用性,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识讀和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更好地胜任工程实践。因此,基于“能力培养为本位、工作应用为导向”的思路,对高职《建筑制图基础与CAD》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拟结合我院院级课题的研究成果以及实施效果,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建筑制图基础与CAD》课程中的设计及应用。

教学内容的选取整合

根据“必需、够用、实用”的教学理念精选教学内容 据后续专业课教师反映,虽然已经学过了《建筑制图》课程,但仍有一部分学生看不懂建筑施工图纸,甚至需要从头讲解,从而大大地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突出的感觉是《建筑制图》教学与实践相脱离。从教学内容上看,基础理论内容过多,与建筑专业联系较少,对学生后续学习专业识图帮助不大,上课时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不知道学习这些知识的用途。所以,要改革,首先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突出高职教育重实践、重应用、重动手能力的特点,删掉画法几何,点、线、面的投影,圆柱体、圆锥体相贯这类实际工程中罕见的内容,在讲解制图基本知识后,直接学习各种形体的三面投影,接着再学习形体表达方法即剖断面的形成和画法。

建筑制图教学融合建筑CAD 以往《建筑制图》与《建筑CAD》都是进行分离式教学,两门课程分在两个学期开设,甚至有时还会间隔一个学期,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不能将建筑制图与建筑CAD有效结合。CAD绘图和手工绘图一样,也要具备扎实的建筑制图理论基础,只是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学生上机画图时,可能因淡忘有关建筑制图规范,导致所画图纸不符合国家建筑制图标准。CAD教学一般是单一命令的练习,专业针对性不强,导致学生应用CAD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较差。以建筑制图内容为主线,结合CAD教学,将二者相对应的内容进行整合,比如,学完图幅﹑图框﹑字体﹑比例﹑图线﹑尺寸标注等基本知识后,直接用CAD进行绘图练习,这样既可巩固所学的建筑制图内容,又可将所学内容运用到CAD绘图中,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任务的构建

课程任务是学生能力训练的主要载体,选择、设计合适的课程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用任务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并独立或通过协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教师应在充分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确定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再根据所要掌握的知识点设计任务。任务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尽量结合建筑专业,多引用建筑构件为模型。

将教学内容整合后,《建筑制图基础与CAD》课程可构建如下课程任务:

模块一——简单建筑图样识读和绘制。

任务一:院落灯饰平、立面图绘制;

任务二:CAD绘制院落灯饰平、立面图;

任务三:房屋两面投影图绘制;

任务四:CAD绘制房屋两面投影图。

模块二——建筑构件三面投影图的绘制。

任务一:台阶三面投影图的绘制;

任务二:拱门三面投影图的绘制;

任务三:带助独立基础三面投影图的绘制;

任务四:CAD绘制带助独立基础三面投影图;

任务五:CAD制作建筑构件三维造型。

模块三——建筑形体的表达。

任务一:杯形独立基础剖面图的绘制;

任务二:建筑水平剖面图的绘制;

任务三:建筑垂直剖面图的绘制;

任务四:牛腿柱断面图的绘制;

任务五:CAD绘制建筑剖面图。

以上学习任务的构建均是以单位任务为载体,从简单到复杂,可逐步实现《建筑制图基础及CAD》的课程目标。在模块一中,通过院落灯饰平、立面图绘制和房屋两面投影图绘制两个任务,可让学生掌握建筑制图基本国标知识,包括图幅、图框、标题栏、线型、线宽、尺寸标注、比例等知识。在模块二中,学生通过完成台阶三面投影图的绘制、拱门三面投影图的绘制和带助独立基础三面投影图的绘制三个任务,可掌握投影的基本知识、三面投影体系、三面投影图的画法、基本体三面投影图的画法、复杂组合体三面投影图的画法。在模块三中,学生通过完成杯形独立基础剖面图的绘制、建筑水平剖面图的绘制、建筑垂直剖面图的绘制、牛腿柱断面图的绘制四个任务,可掌握剖面图的画法、断面图的画法、建筑平面图和剖面图的形成及画法。这些任务的设计与建筑专业紧密结合,可使学生从学习制图开始就接触专业、了解专业,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

课程任务的实施过程就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保证课程任务的顺利开展与完成,才能保证学生能力的培养达到预期目标。

教师分析任务,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在提出任务后,教师应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任务,发现完成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与计划。在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时,并不是将问题提出后,所有要解决的问题都交给学生探究,而是在合作中、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习。任务包含的新知识,特别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教师必须给予明确的讲解,再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知识点背景的支撑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以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自己的思考、同学之间的讨论和教师的指点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可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完成的任务能够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符合。

学生自主探索,协作完成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的过程以自主探索为主,形成主动学习。学生在学习时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中来,在问题讨论中发现他人的优点,倾听他人的意见,互相帮助,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教师可根据每一组的实际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不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互帮互学,共同完成任务。

评价任务,总结提高 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目的是评价学生任务完成情况,根据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总结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设计任务的同时设计好任务评价标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首先,在分组内让学生参照评价项目内容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定,其次,在分组内互相进行教学评价,再次,由教师总结并给出客观评价或得分。这样就可创造出一种开放式的评价机制,可让学生发现同学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在交流与评价中锻炼能力,使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扎实的专业应用知识。学生参与评价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为完成下一个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任务驱动教学实例 下面以本课程模块二中的任务三“带助独立基础三面投影图的绘制”为例,说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首先用课件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建筑基础,讲解基础在建筑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然后提出任务,让学生思考“带助独立基础三面投影图”怎样绘制。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任务。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析带助独立基础是由哪几个基本部分组成的,让学生回忆这些基本体三面投影是怎樣画的,然后再让学生思考绘制带助独立基础三面投影图的步骤,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表各自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绘制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比如表面交线问题,1学时)。

3.探究协作完成任务。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自主完成带助独立基础三面投影图的绘制。在此环节中教师只起辅助作用,当学生小组出现问题时,教师帮助解决问题(2学时)。

4.评价任务,总结提高。任务完成后,参照评分标准,先让学生自己给出一个客观评价,然后小组成员之间互评,指出对方的不足,最后每组推选出一份作业参加最优作业评选,将选出的最优作业在展示栏展出,供大家学习参考。其他学生的作业由教师收回,课后评价,以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进行总结提高(1学时)。

任务驱动教学法完全颠覆了传统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知识的设计者、引导者、辅导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具体,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也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分组后,必然导致小组之间的竞争,这样可促进小组内部的凝聚力,激发小组内部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竞争与协作中完成任务。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模式值得学习、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家善.任务驱动法在AutoCAD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9(13).

[2]裴丽娜.高职院校《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的探索[J].科技教育,2010(13).

[3]丛培丽.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

[4]孟春芳.谈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建筑制图课程教学[J].山西建筑,2009(12).

作者简介:

刘靖(1981—),女,湖南衡阳人,工程硕士,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工程制图教学。

作者:刘靖 朱平

上一篇:水利技术工作总结推荐下一篇:建委工作总结及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