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初一历史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教是为了不教”指的就是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学法指导是引导学生全面提高素质,通向未来的桥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是一个广大一线教师必然面临的问题。本文从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内容和指导形式两方面对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展开论述。

第一篇:初一历史论文

初一语文教学心得

捧起语文课本,第一感觉它很厚、很重。这本厚重的课本,该承载怎样厚重的文化和情思呢?从事二十一年小学语文教学的我,又该怎样一页页地翻动它?我又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呢?

备课是我面临的第一个难题。简短的文章太少了,内容又是全新的这和小学生教育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备课时一篇文章读上七八遍是常有的事,个别文章甚至读上十几遍。直到现在,我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备课上。以《社戏》为例,我给自己计算了一下时间,备课竟达八个小时之多。备课内容纷繁,实在记不住,只有记在课本上,我的教科书就是我的第二本教案。

第二个难题就是授课。这批学生,他们的心智、他们的习惯、他们的爱好,我都很了解,因为,他们中的一部分学生我教了三年。可是,我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知识系统的一次转换、一次跨越。从我的同事们身上,我学到了基本的教学方式,感受到了书本中文学语言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这两学期的实践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了来自于学生的不和谐。就拿预习一项来说,他们的做法是,文章读上一两遍就算预习了,课后的问题,不想;书下的注释,不看;不会的字词,不查。开始的时候,我真是手足无措。最笨的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只有强行要求,并请家长帮忙了。单说朗读,我要求学生文章至少要读五遍,最后的一遍要大声朗读给家长听,听完后家长要签上“已读熟”三个字。

我比较重视文章的朗读,我认为:朗读即是阅读。可现存的问题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名语文老师,能够教给学生的其实并不多,比如,语感,这是教不出、也教不会的。《课程标准》里也只是以“培养”二字来阐述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在不断地浸润中产生并发展它。《安塞腰鼓》这一课教学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备课完毕,我无所适从。作者的语言完全超越了我的表述能力。讲,肯定破坏文章的语境。其他教师形成的共识是看影像资料、听录音,然后朗读。可实际的操作中,学生只知道排比、反复这样的知识概念,无法通过声音再现它们的语势效果。我范读了一遍,又加以指导,还是效果不佳。无奈之下,情急生智。我决定采取“引读”方式,师生共读,一替一句,用教师的语气、语势去激活学生,调动他们的热情。结果出人意料,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铃响之后,还余兴未消。

还有作文批改。小学,我只有一个班的批改任务,一学期8次,批阅自然容易得多。到了初一,两个班,十六次批改,而且行文复杂,文字量增大。起初,我望着作文本两眼发呆。

咬紧牙关,先挑文笔强健者一睹为快,调高自己的心绪,随后便可见一路繁华了。我的工作方式是一气呵成,零存整取我做不来。结果一坐便是几个小时,颈椎病经常发作。读不细致是不负责任的态度,话不说尽我又不甘心。以前每次听到《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这首歌时,我都在想:“我也没做到歌中的老师那样啊!”现在,灯下批改也成了家常便饭。

批改中,确确实实发现了很多问题。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只会言情,不善溢情,只会叙述,不善描写。至于选材,行文语言,更令人忧虑。看来,中小学衔接单从作文这一块就应该加大力度。语文的功夫,就好比骑自行车,一朝学会,终生不弃。这项童子功必须提前练就。

读书,应该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另一个重点。

读书重要,这已是共识。在小学,这一项工作我已坚持了十五年之久。第一学期,由于工作陌生,无暇及此。随后的两个学期,我在七、八班开始实施读书计划。首先,把每周下午两个班共有的自习课改为读书课。班主任非常支持,亲自参与读书管理。现在,读书课已经成为学生最爱欢迎的课堂之一;其次,要求学生每天必备一本课外书,随时阅读;第三,语文早自习前进行阅读;第四,规定阅读数量,定期推荐书目。

我始终这样想:一个不爱读书的人,难成大器;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作者:张海英

第二篇:初一历史教学德育教育探究

一个人性格、品格的定型主要是在中学阶段,所以中学阶段重视德育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一是中学的起步阶段,初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充满着朝气,但对事物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所以在初一的教学中加强德育非常重要。而历史内容博大精深,以古鉴今,其德育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对人生的德育功效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历史是道德教育最理想、最有效的载体。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责无旁贷。我在初一尝试着用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下面就我在初一如何实施德育谈一些自己的做法。

一、从校本教育开始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它树木葱翠、古朴、安静、美丽。百余年间,历经沧桑,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特色,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和社会精英。刚刚进来的初一学生稚气未脱,对新的环境充满了好奇,我决定历史德育的第一课就从我们的学校开始,采取多种形式让他们了解学校的历史,热爱自己的学校,激发他们学习前辈、奋发向上,为学校的未来增光添彩的热情。正好学校在开学之初也开展了对新生教育的系列活动,我抓住这一机会,配合学校,带领学生参观校史室,观看所展出的学校各个时期的图片,聆听校长的教诲,了解学校曲折的发展历史,让学生知道学校能有今天,凝聚了多少辛勤园丁的心血,凝聚了多少先辈的期望。我们学校还有许多已经毕业的现在分布在各个领域的杰出人士,校园里有他们的铜像,有他们的笔迹,有他们的音乐作品等,我也带领学生去参观,介绍他们所取得的杰出成就,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将来也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后来我还配合班主任把写有学校的校训、校风、培养目标等内容的小册子发给他们,专门组织他们学习。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根据自己这几天来对学校的了解写一篇感想,形式不限,并利用课上的时间相互交流。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后来我看到有的班级的黑板报上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版面,刊登学生们写的心得,非常精彩。

二、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

初一历史学的是中国古代史部分,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应该说每一课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德育穿插在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我认真研读《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有关初一历史的德育要求,切实领会新课标的精神。首先,从大的方面把握中国古代史的德育内容:(1)把握爱国主义思想,“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内容,以及中华民族对世界历史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把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各族人民为促进统一和发展作出贡献的史实,培养学生民族平等与共同繁荣的观念,树立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在把握好大的德育主题后,每节课再根据教学的实际确立德育的内容。比如在讲授《昌盛的秦汉文化》时,除了要求学生了解东汉科学家张衡及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和张仲景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外,我还特意让他们阅读小字部分内容并结合课外掌握的知识思考问题:这些人物还有哪些高尚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创新精神、不计名利、不贪图享受、一心为民等。就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伟大人物在历史长河里有许许多多,正是这些人物身上闪现的高尚的品德感染、教育着学生,教师要把每一节课都作为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主阵地。

三、开发德育教育的多种途径

历史学科的德育途径很多,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外还有社会活动、课外活动、乡土史教育等,也可以通过其他学科的教学辅助来进行。在我们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个故事说日本有位家长送自己的孩子去一所重点幼儿园面试,结果这个孩子因没有团结协作精神而落选。在现实生活中,想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每个单位都非常重视员工的团结协作精神。而良好的协作精神需要从小培养,我们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不断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意识,并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活动,比如拔河比赛、唱军歌比赛、列队作军操比赛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我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也有意识多组织这方面的活动。比如在历史课上解答一些问题时我会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他们通过集体的力量寻求答案,认识团结协作的意义,感受团结协作的力量,感受合作带来的快乐。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乐于与他人合作,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并通过讨论了解友好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教师开展德育教育要改变以往说教的老方法,就要引导学生多动脑筋、不断创新、以人为本,敢于提出新思路、新突破,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言传身教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要求教育者本身要有德,否则我们怎么去进行德育教育呢?当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德育的时候,我们对传授的德育内容,必须要有深刻的理解,有强烈的感受,有坚定地信仰,这样才能言之有“悟”,才能激情洋溢地言传。如果我们自己首先没被感染,只是毫无感情色彩地、完成任务式地在上面说教,那我们怎么去感染和教育学生?中国古代史上的英雄人物很多,每当讲到这些人物时,我都会在课前精心地准备,在课上充满激情地去讲述他们的事迹,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和带动学生。一个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教师,其学生怎能不被老师那洋溢的爱国激情所感染呢?同时,教师的形象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有较大的榜样作用。我除了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外,平时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非常注意严格要求自己,时时牢记自己是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注重自身人格魅力的修养和锻炼,以身作则,遵循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要求,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因为真正的德育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和风细雨的,而不应是强制和说教的。

历史是一部教科书,“以史为鉴”可以通古今之变、知社会之兴替。历史同样也是德育的重要素材,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去挖掘德育的内容,把历史教学中的德育素材发挥得最好。让我们永远记住哲学家亚斯贝尔思说过的一句话:“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须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养分。”

(责任编辑庞丹丹)

作者:侯丽华

第三篇: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摘 要:“教是为了不教”指的就是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学法指导是引导学生全面提高素质,通向未来的桥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是一个广大一线教师必然面临的问题。本文从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内容和指导形式两方面对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展开论述。

关键词:数学 学习方法 指导

长期以来,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强调领会教学大纲、驾驭教材较多,因此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学生思维活动较少,因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法也少。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教”就失去了针对性。教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特别是初一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知识内容浅,并多以教师教为主,学生所需要的学习方法简单。

与小学相比,初一数学的课本难度加深了,知识模块变宽了,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初一新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初一新生感到数学好学,把学数学当成一种乐趣,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小主人。因此重视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这里仅对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及形式谈几点拙见。

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根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这种学习方法具有普遍性,可适用其它学科。

1.“读”法的指导

也可以称为预习方法的指导,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读数学书,在读的过程中,沿用小学的死记硬背的方法,这样既不能读懂,更无法读透,不能使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因此,重视读法指导对提高初一新生的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新学一个章节内容,一是先粗读一遍,即浏览本章节所学内容的枝干,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然后教师应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粗略懂得教材的内容及其重点、难点所在,对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记号。二是教师要求学生细细地读,即根据每章节后的学习要求,仔细阅读教材内容,理解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的实质及其因果关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做出记号。三是教师应要求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去读,带着疑问去读。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读”的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好功课才能在听课时有的放矢。

2.“听”法的指导

“听”法即学生听课方法,学生一天主要的时间都用来听课,听课就是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学习,所以每天保证课堂的听课效率,是搞好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的老师经过那么多年的大浪淘沙,他们对这个学科的把握、理解、领会比学生要高得多,再加上教研组的老师一起备课、一起探讨,最后凝结成一节课的内容,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的时候,学生就等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且学生从老师这儿得到的东西应该是课下自己学习时很难得到的,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保证高效率,那么他的损失将是巨大的,可能课后得用三五堂课的时间来弥补损失,还不一定能弥补过来。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我觉得一个学生要学会听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学会记笔记。学生应该把笔记记在课本上。因为学生的课本都比较大,16开的,旁边都留下了一片空白,这个空白的部分其实就是让学生上课做笔记的。学生上课应该集中精力,以听讲为主,听课要紧跟老师的思路,重点记什么呢?第一,老师对课本补充的内容,快速地在那个课本的旁边记下来;第二,上课时特别感兴趣的地方,在课本上记下来;第三,老师讲得比较快,或者学生当时课堂上开小差儿,某个问题没听懂,抓紧时间记下来,课后一定要补上。这样学生的负担不会太重,而且学生把它记在课本的旁边,到复习的时候,把书翻出来,记录就清清楚楚地融入他(她)的课本中,效果非常好。一个学生要协调好记笔记与听课的关系,这是提升课堂质量的重要的环节。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①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②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③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④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⑤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会学习的学生往往是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孩子,学生如果是积极举手、积极回答问题,手脑并用,听课效率必然很高,这样的学生就不容易走神,他的课堂效率就得到保证了。学生要做到眼到、耳到、笔到、神到,这才叫听课。进入这种境界的学生,他的听课效率才是最高的,必然会出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①多思、勤思,随听随思;②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③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④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和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①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②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③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3.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要指导学生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层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①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②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③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指导老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习总结。我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 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1.讲授式

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

2.交流式

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

3.辅导式

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和咨询。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人人都适合的,这时就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研究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作不同的指导或咨询。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特别关注。许多后进生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一般指导对他们作用甚微,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个别辅导,既辅导知识也辅导学法。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去学习,真正地会学习,真正地学习好,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初一年级是中学的起始阶段,抓好学法指导对今后的学习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上只是笔者平时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一些浅薄的认识和做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写组《素质教育观念》

[2]《心理学》冯忠良

[3]《数学是怎样学好的》王金战

作者:马玉兰

第四篇:初一《篮球运球》研究课课例

摘要 篮球运球技能是初中体育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初三体育中考已经将篮球绕杆运球定为必考项目,因此,篮球在初中教材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关键词 篮球运球 教学 研究课 课例

一、教学背景分析

篮球是初中教材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初三体育中考已经将篮球绕杆运球定为必考项目,以至于篮球在初中教材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在上研究课之前一直在思考要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进行这次的研究课呢?我想既然是研究课就应该上一些有挑战性的、技术性的项目,最好是要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符合,而且又较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计划中初一年级正好安排的是篮球内容,我想那就按照教学计划进行选择篮球上研究课。但是篮球课该选哪一个技术动作呢?我教的是初一年级的女生,女生比较少接触篮球,而且也很少有女生爱打篮球,所以学习篮球对女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她们的基础也比较差,几乎为零,有很多学生连运球都不会,所以我一开始就想专门上一节篮球运球课,重点就是提高学生的球性和球感,提高运球的能力。有这个想法后我就与组内的教师进行了交流,后有老师提出一节课就运球是否会太单调,而且感觉内容太少,最好是加上传接球,运球作为复习。我想了想也对,反正是第二节课复习篮球运球,然后学习传接球也是可以的,当然可能内容会比较多,但我觉得可以尝试一下,说不定可以完成呢。因此,最后定的研究课的题目是学习双手胸前传接球,复习运球。

课题定了后,我选择的是初一年级2班、5班的女生,篮球第二次课。该班女生的特点是篮球基础几乎为零,没有特别会打篮球的学生,学生课堂纪律不是太活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课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流畅的队伍调动、激发学生兴趣的练习活动、游戏和师生问的互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了解篮球运动的锻炼价值,培养学生参加篮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二)技能目标

约70%的学生能够完成运球动作。约70%的学生能够正确了解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要领,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小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完成传接球动作。

(三)适应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与学习的态度。在篮球游戏和比赛中,培养学生自信,与同伴合作及友好相处的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上课铃响了,体育委员按照上课的要求将学生四列横队站好,快速清点人数,并向老师报告:“报告老师,本班应有32人,实到32人,报告完毕”。然后教师宣布本课内容为复习篮球运球和学习双手胸前传接球,首先進行准备活动,热身采用的是游戏热身:变换跑游戏。方法是……。学生在跑动中听教师的口令进行游戏,模仿教师的动作,如侧身跑,后退跑,交叉腿跑等。这些都与篮球移动密切结合,使学生快速进入篮球的学习状态。在准备活动方面,原本想采用球操进行活动的,但是考虑到学生的球性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因此就采用的徒手操的方法进行准备活动。教师口令时快时慢地进行,时而节奏明快,时而节奏缓慢,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般性准备活动完成后,为了不让学生受伤,对本节课重点活动的部位进行专门性准备活动,如压手指练习。

接下来是进行篮球运球的复习,从原地的高低运球到行进间运球。老师先提问说:“同学们,我们大家来思考一下,篮球运球的三个要点是什么啊?”学生回答说:“第一是手要接触球的正上方;第二是要按拍球,不能拍皮球;第三,低运球球控制在膝盖下,高运球球控制在胸腹之间,球落在前脚侧方。”“大家回答的非常好,那么我们现在就根据这三条开始练习吧,练习时大家要注意老师的提示哦”体操队形散开,开始低运球,快速运球……,在运球正为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让学生的眼睛离开球使学生用手去感觉球,在学生练习中,教师采用让学生边运球边看老师的手势来说出正确的数字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活跃课堂。原地运球结束后是进行行进间的运球。

10分钟后,集合站队开始学习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师先完整示范动作,让学生进行观察,强调蹬地、伸臂、屈腕、拨指动作。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徒手动作的模仿练习。一、双手自然持球状态;二、两手自然前伸;三、双手大拇指外旋拨球动作。有节奏的一二三来进行徒手练习,让学生一起喊口令,由慢到快地进行练习。徒手动作之后进行学生两人一球的传接球练习,教师进行巡视指导。最后又一个抢断球游戏,让学生活学活用。学习之后设置了一个运球与传接球想结合的比赛来对本次课学生的学习进行检验。最后是学生的放松练习,抖动放松,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课堂。

四、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设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篮球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教学对象为初一年级的女生,学生的篮球基础几乎为零,女生对篮球的兴趣性不强,身体素质不是很好。根据这些特点在设计课的时候多采用了游戏和活动的方式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课的优点有:1.课堂中的调队安排和合理,学生拿放器材很有顺序。2.课堂的节奏感比较好,安排比较紧凑,一个环节和下一个环节的衔接比较顺畅。3.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方法比较合适。4.整堂课中,学生的调动比较合理,调队没有浪费时间,队形变化很流畅。

不足之处:在传接球的练习中,对最后的拨球技术强调还不够,今后还应强化学生的此项概念;内容安排优点偏多,如果只是运球的话可能效果会更好;抢断球的活动设置的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要是在下一次课上运用效果可能会更好。

作者:刘春艳

第五篇:初一语文衔接教学的思考

【摘要】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二者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并以此寻求优化衔接教学的一些策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改进学法以促使学生适应初中语文教学。

【关键词】衔接教学 差异 策略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连续性,更重要的是使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协调一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协同发展,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顺利地完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让学生自然平稳地由小学阶段的学习过渡到初中阶段的学习,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兴趣的衔接与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认识的愿望,实质上就没有智育” 。因此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要融洽师生关系。新生对老师持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状态,往往对老师采取琢磨的态度,教师应抓住这个契机,关爱每个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树立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语文的重要意义和语文的魅力等等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学好语文。

3.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语文学科活动,诸如抢答竞赛,读书报告会等,活跃学生的身心,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和谐民主的气氛之中,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

二、教法的衔接与创新

一方面,在小学高年级教学语文时,要舍得放手,要努力培养小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同时,应适当的补充一些课外阅读;另一方面,初一语文教学应在“过渡期”放慢脚步,适当降低学习难度,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教学过程中,可适当注意层次,降低难度,时常回顾联系旧知以学习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这样,看起来似乎慢了一点,滞后了一步,但这的确对今后的快和进都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使他们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还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务必发挥主导作用,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以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学法的衔接与改进

1.由学会到会学。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般局限于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初一语文教师则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但也不能操之过急,而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训练状况出发,采取一些过渡措施。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让他们去研讨,逐步变学生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教师还要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包括预习、复习),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力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2.从个体操作式学习到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独立操作式学习常常是小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这是学生思维特点对学习方式的客观制约,正是这种客观制约性决定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离不开操作感知的学习策略。但进入中学学习后,这种学习方式已不适应语文学科内容多、密度大、难度高的特点,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策略越发显示出重要性。合作研讨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启发、互相交流,共同解决语文问题的学习策略,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智慧,起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而且可以反映出语文学习的组织形式和学习同伴之间的交互关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合作和研讨以及集体的探索与创新。

另外,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的地方,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有效方法,或放慢进度、或分散难点、或化难为易、或铺路搭桥,因势利导,充分揭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在联系,使每一个新知识,特别是上面提到的这些难点都有旧知识的基础,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是已学知识的扩大与延伸。这样学习起来既感到有新意又不感到陌生与困难,学生也容易接受。

总之,正确认识学生在这一时期的转化特点,树立中小学语文教育“一盘棋”的思想,紧紧把握小学和初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并做好以上几个衔接工作,将有利于改善初一新生对中学的适应状况,实现小升初后成功过渡。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

编辑/杨帆

作者:石晓灵

上一篇:城市发展论文下一篇:大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