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生态农业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基于对生态农业特征及国外生态农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分析,比较美国和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模式和经验,结合中国农业实践,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和对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标准化生态农业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标准化生态农业论文 篇1:

国家生态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的实践

在市区的沈阳城市公用集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机关正在准备搬迁,地点是一百多公里外的新民农业生产基地。这对公司的年轻人来说并不是个好消息,虽然“基地”远离城市、生态环境优越,但只有周末才能回家、衣食住行全在公司,这种枯燥的生活让年轻人多少有些畏惧。

新民,是沈阳所辖的县级市,沈阳地区最大的农产品产区,著名的“小梁山西瓜”就在这里的梁山镇。由于土壤透气性好、降雨量小、昼夜温差大等优越的先天条件,对果实糖分积累等十分有利,“小梁山西瓜”备受美誉。也是因为这样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因素,2011年,公司选址与梁山镇土壤及自然条件相似的新民周坨子镇建了一块占地1600多亩的农业生产基地,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

虽然2013年年底,这里已经获批承建“国家生态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并在大门口竖起了“辽宁省蔬菜标准园”的大牌子,但公司的人还是习惯性地将“基地”的称谓一直延续开来。

“一次难得的提升机会”

沈阳城市公用集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沈阳市国资委出资组建的沈阳城市公用集团旗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主要发展方向是现代设施农业、都市休闲农业。由于带有科研性质,又是国有企业,公司敢于大力投入进行栽培方式的创新和产品质量上的攻关,公司的草莓、果蔬、粘玉米等主要产品都已经达到了“无公害”的水平。公司的高层给企业产品的定位是走高端路线,以高质高价吸引客户,但这个路线究竟该怎么走,怎么突破提升产品质量,具体的实施计划与步骤还没有成形。

一次偶然的机会,时任公司总经理、现任公司董事长的王志强得知可以申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获批的示范区将得到辽宁省技术监督系统提供的业务指导,按照国家及标准化示范区的一系列规范组织生产并接受考核验收,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实行综合标准化管理,这正好和公司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当即研究决定实施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的申报。王志强说:“当时的考虑是,申报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对企业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提升机会。不仅能带动生态农产品产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还能实现企业自律和规范化管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实现产业化经营。”

由于公司已经具备了示范区建设的基本条件:在规模上,土地面积、高标准日光温室、农产品检测实验室等达标;在基础工作上,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植物病害检测室、土肥检测室、农药残留检测室、应用物联网综合技术等;在科研实力上,与中科院、国家智能装备中心、沈阳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产学研”技术合作联盟;在技术工艺上因地筛选,最终确定了草莓、果蔬、粘玉米等品种合理、安全的工艺,“生态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在2013年12月正式批准立项,项目实施期是2013年5月到2016年12月。

“公司给自己定了‘硬杠杠’”

2014年3月,公司的办公室主任崔兴杰接管了公司的“生态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相关协调工作,去“基地”的次数一下子多了起来。崔兴杰说:“示范区建设的相关工作很多,比如公司要规划和安排示范区建设,确定参建机构和成员,分工协调工作,建立管理、监督检查与激励机制和其他制度等,这些都需要一项一项地逐步完成。”

据了解,为建成生态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公司进行了三年规划:即2014年度,主要开展标准化示范区相关工作的调研和标准体系的建立;2015年度,进入标准的组织实施阶段,进行操作过程的记录和标准信息的反馈;2016年度,为全面推广实施标准,进行“标准化农产品”品牌培育,增加种植产量,带动周边农户、总结验收阶段。崔兴杰说:“虽然这些规划还在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调整,但示范区建成后,公司对“基地”的发展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肯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获批为“生态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后,负责标准相关文字材料撰写工作的小崔也更忙了。小崔说,“公司评上标准化示范区后,质监局提供了七八本《农业标准化》免费培训教材和光盘。我们需要收集相关标准和技术规程,对示范区内的种植品种进行逐一对照,将公司原有的零散的技术章程形成规范性的标准,然后建立自己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并形成体系,再运用实施。今年4月份,省质监局、省标准化协会,沈阳市质监局标准化处工作人员和专家来到指导工作;6月份,省质监局对第八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承建单位组织培训……需要学习的内容太多了。”

小崔说:“在申报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时,公司特别强调了‘生态’二字,不仅仅要求示范区建设最终达标,还要求综合运用并实施标准化使主要产品达到‘绿色食品’的指标,公司给自己定了‘硬杠杠’。目前,辽宁在水稻、猪肉、果蔬等方面已经制定了大量的标准,这些标准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在生态农业健康种植的综合标准化方面仍然存在空白。公司从事生态农业产品种植已经将近三年,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我们希望通过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方面等系统研究,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明确责任,操作都有专人负责”

在一条乡间道路东西两侧,整齐地分布着近百栋高标准日光温室,这是这条乡间小路最明显的标志。公司的技术员关翠涛向参观者介绍“基地”的时候,总是特别的自豪:“这里是东面的园区,种植了西红柿、黄瓜、南方果树和立体栽培的一些东西”;“这里是自动给水设备,将来就像APP一样,在手机上装一个客户端就能实现电脑自动控制给水,给水时间和给水量上都能精细控制”;“这是地灌、暖气和喷淋,可以电脑控制,控制棚内的温度、湿度”;“这是黄板,能够吸引害虫,是绿色防控新技术,能减少杀虫剂的喷洒”……现代化新技术不仅为公司节省人力物力,还保障着农产品的质量。

记者采访时也发现了一个细节:在公司的每一个温室内,都有一份《温室工作日志》和一份《温室植物养护指标》,上面明确的记载了温室内每天的工作情况和温湿度等要求与注意事项。旁边的一块小黑板上,是一个姓名和电话。关翠涛说:“这是温室养护负责人的相关信息,为了明确责任,操作都有专人负责。”

小崔告诉记者:“目前,‘基地’建立了《种植生产日志》、《苗种生产记录》、《病虫害处理记录》、《日常检验记录》等表格,并总结和存档。此外,‘基地’还制定了《工厂化育苗工作流程》、《粘玉米生产加工管理流程》、《病虫害防治作业规程》、《卫生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使农产品的种植、病害防治、日常检查等环节有章可循。PH检测仪、生物显微成像系统、可见分光光度计等高端仪器设备,能对种植工程中的情况进行跟踪和检测。”

如今,“生态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正在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配套齐全的农业标准体系,根据示范区布局特点和生产的具体要求,进行溯推式层层分解,起草制定以关键控制点为中心的相关标准,并形成标准体系。公司现任总经理钱一心说:“在标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既吸收专家的指导意见,也采纳一线人员的经验意见,使标准更加实用和好用。”

“一个投入大、见效慢的产业”

“基地”的西面园区,7000平方米的高标准连栋温室里的育苗工厂彰显着现代化农业独具魅力的一面。关翠涛介绍:“这个育苗工厂可以一次性培育120株左右的幼苗,一年可以育8次左右。农民自己育苗的成活率难以保障,育苗工厂里的幼苗因为有相应技术标准的约束能够保证质量,将来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我们有可能还会增建这样的育苗工厂。”

“现在,公司已经在基地投入了一个亿的资金用于‘基地’建设和发展。不可否认,农业是一个投入大、见效慢的产业,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显现成果,但是我们相信现代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将是农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必经之路。公司现在已经建立‘公用农业’、‘公用原生’、‘城市公社’等品牌并注册了商标,我们希望这些品牌能在市场上叫得响,也希望通过示范区的建设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崔兴杰说。

作者:陈射

标准化生态农业论文 篇2: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摘要基于对生态农业特征及国外生态农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分析,比较美国和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模式和经验,结合中国农业实践,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和对策。

关键词生态农业;美国;中国;模式及对策

Selec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 in China—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CHEN Danwei, MA Liqing(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Zhejiang 316000)

Key words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Mode and countermeasures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需要改变。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农业是在逐步的改变中找到其适合的发展模式,在经历多年的实践之后,目前生态农业被普遍的认为是较为合理的农业发展模式之一。中国拥有占人口总数70%的农民,国家的发展基础也是立足于农业,生态农业是中国转变农业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1生态农业的共性

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农业最早兴起于欧洲,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模式被土壤学家Willan Albercht于1971年正式提出。英国人沃辛顿的生态农业的定义是: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的,收入低,具有经济活力,目标在于不产生大的和长远的环境方面、伦理方面和审美方面不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系统[1]。

1.1生态农业的特征

1.1.1综合性与整体性。生态农业的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其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农业作为一个综合体来发展。其中包括了生物质和非生物质的成分,在相互作用下,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食物链。生态农业作为一个系统,多次利用内部的资源来分层满足所需物质,提高了物质的利用率。

1.1.2可循环性与持续性。生态农业与原始、传统农业的本质是不同的,粗放型的现代农业模式也非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循环和持久性是最大的亮點。其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将环境发展与农业建设联系在一起,既可以防治环境污染,缓解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紧张关系,又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

1.1.3高效性与多样性。资源的多次利用,不仅节省了资源的消耗,更提高了产出量,使农业生产运行在与经济、生态相协调的正常轨道中。生态农业是按生态学原理来发展的,它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资源条件或者发展模式,因地制宜,运用不同的科学技术,寻找合适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2国外发展生态农业的成功经验纵观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在许多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美、日、德、以色列等国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出了各自的生态农业成功模式。然而,发展的模式虽有不同,但成功的经验总是相似的。综合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1.2.1健全的保障体系。保障体系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包括了法律、财政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内容。美国早在1983年就出台了有机农业法规,并在之后的农业发展中相继出台《土壤保护法》、《有机食品生产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同时,美国政府鼓励发展生态农业,给予数额巨大的补贴,2002年《农业安全及农村投资法》指出要将政府补贴提高至67%,健全的保障体系使得美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全球领先。

1.2.2完善的标准化体系。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不仅能用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并且能最大程度地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错误降到最低。德国根据《欧洲有机法案》制定了有机食品的统一标准,对有机食品的生产过程、各种生产资料的使用、原料的使用、单位畜禽的最小饲养面积、单位面积上的畜禽数量、监控操作程序、登记和标签内容等均做了规定。以欧盟标准为范本,日本于2000年4月制定了有机农业标准,并出台了有机农产品加工标准[2]。

1.2.3先进技术的支持。科技实力是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以色列与日本都是世界上发展生态农业较成功也较有特色的国家。每年,以色列3%的国内生产总值用于生态农业研究。而日本在生态农业研究方面则体现出特有的整合性和系统性。如早稻田大学对生态农业从社会学上的人与自然、人与食品系统等方面,开展不间断的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为政府决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3]。在过去的30年里,日本政府始终支持中央农业综合研究中心对生态农业的科学研究,该机构开展关于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主要技术问题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美国与中国的生态农业发展比较

美国是发展生态农业最先进、有特色的发达国家之一,中、美国两国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因此,该研究对比了这2个国家当前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模式,为中国式的生态农业寻找成功经验。

2.1生态农业发展现状比较:完善阶段与起步阶段美国的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人口较少,二战后,美国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一系列问题。20世纪60年代,美国为提高农产品的产出量,过度使用化肥、土壤改良剂等,使农业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20世纪80年代,美国吸取教训,根据《土壤保护计划》,对实行休耕、休林、还草的农场进行补贴,鼓励生态农场的发展。另外,20世纪70年代,美国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资源,培育各种杂交品种,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基因农业”以及“精准农业”的出现,加快了美国生态农业的发展速度。至今,其发展历史已有60余年。

中国是一个农耕大国,全国人口的1/2都为农业人口,然而农业生产的模式未完全转变,现代生态农业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才被引入中国,其发展历史仅30余年,还处于摸索阶段。

2.2发展模式比较:精准农业模式和粗放农业模式精准型农业模式起源于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之一,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准确的判断,实时掌握农业生产的状况,主要包括GPS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其中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创建用于收集土地数据、作物生长、植物病害与草害的趋势、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等的地理信息系统,为分析差异性和实行调控提供解决办法。精准的农业模式能很好地控制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

中国的生态农业起步较晚,当前我国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有粮食作物、粮食经济作物轮作传统生态农业模式、鱼类混养、混合造林、动植物共生、防护林、桑基鱼塘、绿洲干旱农业等,这些生产模式都比较传统,可控性较差,无法对农业生产的各个部分进行实时调控,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比较低。

3基于美国经验的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3.1美国生态农业成功之处美国生态农业始终走在世界的前端不仅因为其发展历史较长,更有其他方面因素,这里从宏观政策和环境保护两个角度总结了美国生态农业的成功之处。

3.1.1宏观政策角度。从宏观上看,美国生态农业的成功,不能没有政府的高度重视,美国政府不断完善农业部和增加预算,现在农业部雇员多达10万,遍布全国多个县,每年预算开支达 600 亿美元,仅次于国防部、健康服务部、财政部的社保局,居第五位[4]。美国在对农业的重视上,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重视农业的科研力度和技术推广;二是抓食品安全,联邦政府授权农业部监制动植物的检疫,以确保食品安全;三是加强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四是为农民提供金融支持;五是使用粮食计划缓解社会矛盾。这5个方面中与生态农业直接有关的就有2个,可见美国政府对生态农业的重视程度。

其次,美国农业拥有完善的法律体系,1933 年《农业调整法》、1985年《农业法》、2002年《农业安全及农村投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对农业具有强大的保护作用。

3.1.2环境保护角度。首先,拒绝化学污染,倡导生物治污。美国政府吸取20世纪60年代在推广生态农业时的教训,倡导农场主减少使用化学肥料,尽量使用无污染生物肥料。其次,发展有机农业,提升土壤的质量。越来越多的农民愿意使用牛、羊、猪粪便加工成的复合有机肥料,使农业土地的性能改善,提高土地生产适宜性和潜力。最后,保持水土,提高水土质量。自然降水不足,风蚀严重,是影响美国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主要制约条件之一,对水土流失区农、牧生产用地,政府鼓励采取等高耕作[5],残茬覆盖、免耕、少耕等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地表覆盖,防止风蚀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延长土壤休闲期,提高土壤含水量[6],采用上述措施能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土壤和水的保护已成为一个有效的方法,已被农民和农场主们普遍接受。

3.2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模式及对策根据美国生态农业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中国不能照搬国外的发展模式,需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中国地大物博,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差别很大,发展生态农业要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要将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的发展模式。

3.2.1建设标准化体系,努力与国际接轨。无论什么产业,标准化体系的建设都至关重要。生态农业在国外之所以成功,突出的要素之一是有规范的标准化系统。目前,中国的生态农业还未完全发展起来,想要有所突破,建立标准化体系是第一步。应参照國外比较先进、完善的标准化体系,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针对目前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探索一套合适的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3.2.2政府高度重视,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问题,加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极大的不稳定性影响。尽管中国现在已有《森林法》、《水土保持法》、《草原法》以及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在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很欠缺。应从更多的角度去考虑农业保护,尤其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支持。另外,财政政策方面也要倾向于生态农业,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农民进行资金补贴。

3.2.3加大生态农业科研力度。精准生态农业对我国的启示是:科技应放于首要位置。科学研究应包括各个方面,对生产过程中肥料以及农药、生产工具、信息技术的研究等;另外,对生态农业的技术人员的培养以及推广工作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技术人员将生态农业的生产技术传授给农民,同时,在农村建设生态农业的科技工作站,为科研取得第一手的资料。目前,我国在对生态农业的科研投入方面还存在诸多欠缺,缺少科研力量的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举步维艰。

3.2.4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步伐。生态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7]。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以绿色、有机食品为主导产品,同时,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应做到绿色、无害。借助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结合区域优势,优先发展具有市场前景、各具特色的健康生态农业,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8],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增长的农业转型,通过对生态农业的实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型升级。

4结语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显然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农业模式多年来在国外不断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应该学习美国精准生态农业的成功经验,促进中国的生态农业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加大科研投入,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

参考文献

[1] 魏永红.关于建设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论析[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2] 石旭.我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索[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3] 胡邦耀.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赴澳大利亚FAFE考察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10):57-58.

[4] 车将.国外生态农业建设对比及其对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启示[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5] 刘建宁,刘建芳.美国西部开发与中国西部开发的对比与启示[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4(2):56-58.

[6] 车将.国外生态农业建设对比及其对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启示[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7] 卢安娜.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区域生态农业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科技大学,2006.

[8] 李树.关于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的思考[J].理论月刊,2000(8):43-44.

作者:陈丹微等

标准化生态农业论文 篇3:

“互联网+”生态农业新模式分析

文献标志码:B DOI: 10.19415/j.cnkl.1673-890x.2021.08.109

进入“互联网+”时代,关于“互联网+”生态农业的文献有所增加。胡雨婷指出,将绿色生态农业和“互联网+”有效结合,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农业种植,有效改善农业环境质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在“互联网+”生态农业发展中,需要强化互联网科技支撑,加大互联网对生态农业的宣传,推动生态农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等[11。谢淑娟指出,“互联网+”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农业发展的智能化水平.解决了农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能够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销售平台[2]。陈娟等指出,“互联网+”时代使得互联网与生态农业成为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能够促进生态农业的市场营销手段多元化,促进生态农业与企业行业的深度交流。已有的文献研究了互联网对生态农业的作用以及“互联网+”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策,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互联网+”生态农业现状

我国生态农业起步较晚,但生态农业已经逐渐在各地发展。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被逐步应用到生态农业中,

“互联网+生态农业”的发展速度明显上升。“互联网+”促进生态农业管理更加信息化、科学,实现生态农业产品信息传播更加快捷,促进生态农业产品物流更加快捷。由于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概念的不断渗入,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呈现出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流通快捷化的趋势,“互联网+”促进了生态农业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化发展,全国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逐年增长,涉农网站已经达到30 000多家,各地建设农村电子商务网络;同时促进了生态农业在信息化服务体系、物联网技术以等方面的发展。随着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动,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互联网+”生态农业具有了更好的发展潜力.

2“互联网+”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生态农业中对于互联网的应用不足

虽然互联网思维和概念逐渐渗透到生态农业中,但农村地区的通信设施和网络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生态农业中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存在显然不足,部分农村地区的计算机普及率较低,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同时,农村网络环境也有待改善,难以在生态农业中提升互联网的应用能力[4 ]。

2.2农村劳动力对于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阻碍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年青劳动力转移城市就业,留在农村的大部分劳动力处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水平,对于互联网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低,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知识与专业水平的局限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学习新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对于互联网技术的掌握能力较低,难以发挥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效能。

2.3“互联网+”生态农业的经营与运作成本较高

生态农业的投入要求高,但是我国农业的经济效益较低,长期以来使得农户对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同时“互联网+”生态农业的经营与运作成本较高。例如,引入智能化设备与系统需要增加相关专业人员,“互联网+”生态农业有效运转需要大量的人力、杨力和财力等,但是“互联网+”生态农业很难得到充足的资金保证,“互联网+”生态农业的运作和经营所需资金缺乏。

3“互联网+”生态农业的发展优势3.1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化

白2013年以来,我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一直走高,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035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在全国已经达到60%。同时,移动互联网技术大势发展,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互联网+”生态农产品的消费。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互联网+”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3.2“互联网+”在农村、农业逐渐渗透

白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农业信息化以来,“互联网+”在农村、农业逐渐渗透,数字化农业、智慧化农业发展越来越好,通过互联网有效地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促进农业转型,发展为精准化农业,更加节省资源和能源,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互联网+”在农村、农业的不断渗透,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这也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3生态农业产业化、互联网化

“互联网+”对农村、农业不断影响,广大的农村地区也产生了020的新型电子商务模式,促进了生态农产品在线上、线下完成营销的过程,使得生态农业产品传播速度更加快速,传播的空间更加广泛,生态农业更加互联网化,使得农产品的生产信息、價格信息、产品信息、产品服务等传播更加快速,吸引更多的顾客,开拓生态农业的市场[6]。

4“互联网+”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策

4.1大力发展智慧生态农业

在生态农业中应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搭建农业物联网云平台,建立信息化农业数据智能管控系统、信息化智能控制系统、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等,结合RFID技术和GPS技术定位、跟踪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农产品溯源系统,可以对农作物进行科学的生产管理与检测,及时有效地解决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问题,并且建立农产品档案,同时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远程可视化,实现农产品生产溯源,保证农产品质量,促进生态农业智能化决策。

4.2完善生态农业的产业链

随着“互联网+”农业时代的到来,农业生产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要用互联网思维解决生态农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互联网将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包装、物流、销售及品牌营销等环节进行改造,将生态农业的各个产业环节有效地打通,形成一条完善的农贷农业的产业链,形成生态农业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完整生态农业产业链。

4.3设立生态农产品质量的追溯体系

生态农业的整个过程消费者是否信任还需要设立生态农产品质量的追溯体系,采用可追溯标签记录并保存每一个生产环节的生态农产品数据,消费者可以依靠手机、计算机等扫描终端来读取标签,获取该生态农产品的生长信息、健康监测报告、生产加工环境等从生产到销售全产业链的一系列数据[7]。如果生态农产品任一环节出问题,都能准确锁定来源,对生产流程切实进行监管,确保生态农产品安全及质量,增强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市场信任。

4.4注重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互联网+”生态农业需要注重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通过农村电子商务,将生态农业的产品信息有效地分享和传播出去,能够网上拿到农产品的订单,简化农产品的相关流通环节,促进生态农业的相关市场信息与生产者之间的对接,开阔农产品的线上市场;农村电子商务方式要多样化,最终要降低生态农业的发展成本,还要提高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

5结语

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应用到农业领域是当前农业发展的趋势所在,因此,要将互联网思维融入生态农业发展过程,推动“互联网+”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高效运作,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农村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道路。

参考文献:

[1]胡雨婷.开创“互联网+”绿色生态农业新模式[J].山西农经,2018( 05):13-14.

[2]谢淑娟.“互联网+”时代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与路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7( 29):29-30。

[3]陈娟,尤丽,王莎.“互联網+”背景下生态农业营销模式探究:以莱客集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7( 30):41-42.

[4]张海林.对互联网思维下生态农业发展的探讨[J].新农村(黑龙江),2016(14):21.

[5]董静儒.“互联网+农业”重塑农业产业链条:图解《“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J].农经,2016( 10):14-15.

[6]许良,唐磊.基于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农产品电商生态系统的发展对策研究:以辽宁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 10):61-63.

[7]罗峦,王亚鲁.基于参与者利益的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推广驱动因素[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 06):295-299.

[8]石嫣.发展互联网生态农业需要构建信任机制[J].中国农村科技,2014( 07):15.

(责任编辑:刘昀)

作者:刘雪婷

上一篇:计划生育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业务部年终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