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学检验习惯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检验习惯的培养则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改变学生流于形式、盲无目的的检验现状,有效地培养检验习惯,笔者认为应从学生态度的转变和方法的有效运用上下功夫。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培养数学检验习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培养数学检验习惯论文 篇1:

浅谈小学数学检验习惯的培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良好的检验习惯,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成绩,而且从长远看会对孩子们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这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检验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检验是纠正错误的一剂“良药”,是通向成功的有利保证。对于学生,该如何对他们进行自我检验习惯的培养呢?我在反思他们错误的原因,认为平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

一、认真、正确审题为基础,严格按步骤完成题目

正确审题是做对题的关键。要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在审题时,把重点的字、词点出来,要明确题目让我们做什么;一道题到底有几个要求,每个要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一步一步地有序完成。如在教学二年级混合运算时,分步计算的式子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是本单元的难点,我通过练习总结出“换”、“位置”、“顺序”、“括号”。“换”是把第二个步算式中应用第一步算式的结果换成第一步算式;“位置”是强调第一步算式放在第二步算式中的位置顺序;“顺序”是把算式写完后,观察分步顺序判断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和分步的顺序是否一样;“括号”如果顺序一样就不用添小括号,顺序不一样就通过添小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使它和分步计算的顺序相同。

学生通过严格的练习,全班35个同学一节课下来能完全掌握合并综合算式的有25人。余下的进行个别指导或同学之间互相指导。

二、检验方法灵活多样,做到有的放矢

很多学生所谓检查验就是把题目从头到尾看一遍,特别是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检验时很自负,往往错误出在最简单的地方,检查时也未能及时发现和改正。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想列举自己的几种检验方法。

1、联系实际检验法数学中的应用题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实经过加工而成的,所以,根据应用题的条件求出的结果也应与实际数量相符,否则有误。如求得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龄是45岁,每公顷产小麦130千克,汽车每小时行400千米等,就与实际相距甚远,可判断计算结果是错误的。

2、估计——比较检验法根据题中条件,先粗略估计正确结果的取值范围,如计算结果不在此范围之内,说明解答有误。例如:有甲、乙两堆煤。甲堆有5000千克,比乙堆多20%。乙堆有多少千克?由条件可知,甲堆煤比乙堆多(不必考虑多多少),所以,求得乙堆煤的重量必少于5000千克,否则必误。在解平均数应用题时,平均数必须在所给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在工程问题中,合做完成所需时间必少于单独完成所需时间;

3、代入检验法把解答的结果当作已知条件,把题中的某个已知条件当作问题,进行逆解答。如果求出的结果与原已知条件相同,说明原解答正确。如:某车间有13人,平均每人每小时生产零件30个,这个车间5小时可生产零件多少个?30×13×5=1950(个)检验:某车间有13人,这个车间5小时共生产零件1950个,平均每人每小时生产零件多少个?1950÷13÷5=30(个)检验结果与原已知条件相同,说明原解答正确。

4、替换检验法检验时,可用另一种方法解题,如果这两种方法求出的结果相同,则原解答正确。如:现有250棵树苗,按2∶3分给甲、乙两个组去栽。甲组要栽多少棵?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250×22+3 =100(棵)然后,可用归一法、倍数法和比例等方法去解答,进行验算。如用归一法解:250÷(2+3)×2=100(棵)两种解法所得结果相同,可初步判断解答正确。

若通过检验发现解答有误,可分以下两步寻找错误所在。第一步:检验列式是否正确。这需要重新审视题目,弄清题中事件发生、发展顺序,每个数量所表示的意义,题目所反映的数量关系,然后据此分析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否正确。若列式正确,则进入下一步检验。第二步:检验计算是否正确。 检验时,如果是综合算式,首先检验运算顺序是否有误,再分别用逆运算检验每一步计算是否正确。除此以外,还要对解题细节进行检验。如应用题中单位的化聚是否正确,是否用指定的方法解答(有的题目要求用比例解,方程解),是否按要求解答(有的要求计算结果保留若干位小数,或用多种方法解答,或列综合算式解答,或列分步算式解答等)。用方程或比例解时,是否写上解、设,计算结果是否带单位名称,答句是否完整等。

让学生掌握的检验方法是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的首要条件。所以,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三、计算中,学生改错前先找错因的方法,广泛适用于平时的作业

如果有条件面批,就让学生说说错误的原因。当然,错因要坚决杜绝“粗心”、“不认真”“做错了”等毫无意义的字眼,这些都浮于表面,没有实际作用。要让学生从是否抄错题开始检查,在查计算方法,如果计算方法对了,就查具体哪一步出错了,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错误等。就像医生治病一样,必须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达到根治的效果,使学生尽量少犯,甚至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计算能力自然就会逐步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细心检查,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作者:李允新

培养数学检验习惯论文 篇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检验习惯的有效培养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检验习惯的培养则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改变学生流于形式、盲无目的的检验现状,有效地培养检验习惯,笔者认为应从学生态度的转变和方法的有效运用上下功夫。

关键词:小学数学 检验习惯 有效 培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掌握验算方法”,从低年级起应“逐步养成验算习惯,具有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纵观多数老师的数学教学,时时刻刻都在强调“检验”二字,可学生的计算能力总是没有提高,是方法引导不对,还是小学生的粗心、马虎所致?究其根源,是在对学生的检验习惯的有效培养上力度不够。有效的检验习惯培养,应是一种态度的培养,一种能力的培养,应把检验作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培养。

一、端正态度,培养检验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虽一味地强调计算后要检验,但多数学生根本就不明白检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检验?只是把检验当成了一种任务,甚至是形式。因此,首先应该端正学生态度,让学生从心底认识到检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步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意识。

1、创设生活情境,转变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心理学研究证明:动机是建立在需要之上的。在教学中,可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从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出发,引导学生理解检验并不是一种形式,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数学计算中,都是非常必要的。比如:

师:到超市里买东西,为了不吃亏,付钱时你会怎么做?

生:我也算一算,检查一下售货员阿姨算错了没有。

师:真细心,都有检验的习惯了。那计算一道题后,为了使结果不出错,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生:检验一下。

师:看来不管是买东西,还是数学计算中,检验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2、适时督促鼓励,激发内因。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的探究欲望。”只有让学生觉得有兴趣,那么学习的全过程才会是一个主动的、轻松的过程。在课堂中,利用练习时间,从列式、计算、单位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督促。学生汇报时,除了让学生汇报过程和结果外,重点让学生对自己的计算准确性进行检验,教师加以评价和鼓励。尤其要给做错了的学生留出一点时间,让他自己检查出错的原因,并汇报自己的检验过程,让学生尝到检验的甜头,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每位学生检验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3、开展专题活动,重点引导。

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可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在活动中育人,让学生检验习惯的养成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每节课尽可能安排同桌或小组内互相检查评议的时间;组织小型检验经验交流会;举行一周无错题竞赛;让学生搜集因粗心马虎出错,又没有认真检查而造成的笑话等。做到时时、处处教育学生,促进检验习惯的形成。

4、倡导家长参与,形成合力。

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学校教育是主阵地,但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协助和配合。培养学生的检验习惯,提高计算能力,家长的参与也是至关重要的。每日的课外作业,提倡家长对其按时检查并签名,既对学生进行了无形地督促,又在小学生好胜心和表现欲的驱使下,逐步养成检验的自觉性。

二、夯实基础,有效运用方法。

要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增强检验的有效性,必定要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检验的方法也有很多,在学生学习不同的检验方法的同时,如何让学生能根据实际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检验应是我们重点关注的。

1、利用不同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检验。这种方法是教材上面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书面验算方法,尤其是在数值较大的竖式计算中最适用。比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可根据“商乘除数是否等于被除数”来检验商的准确性。

2、利用再算一次的方法检验。这是学生在实际计算中用到最多的一种方法。但数值较大时,部分学生在计算中第一次走入了误区,第二次重复计算不易检查出来,因而在数值较小的计算中更适用。

3、利用估计的方法检验。这种方法在小数的计算中最适用。可根据估算来判定结果的取值范围,有效避免小数点点错的情况。比如:检验3.2 x 0.8=25.6,可估计成3×1=3,积应该接近3,但算成了25.6,显然是小数点点错了。

4、根据取值范围检验。这种方法在乘除法的计算中最有效,学生可根据总结出的结果的取值范围的规律进行检验。如:除数是一位数或两位数的除法,可根据规律判断商是几位数检验;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可根据学生总结出来的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小);一个数(O除外)除以大于1(小于1,0除外)的数,商反而比原来的数小(大)”,来判断结果的取值范围,检验准确性。

5、判断尾数的准确性检验。这种方法适用于乘法的计算,并可与估计的方法相结合进行检验。如:检验112x 34=3812,两个因数的尾数分别是2和4,积的尾数应是8,因而3812是错误的。

6、联系生活实际检验。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有时候学生的答案和实际生活经验相悖,检验的时候就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如坐车:师生28人乘坐限坐5人的小车,至少要坐几辆小车?很多学生的答案是5辆,因为28÷5=5(辆)……3(人)。而实际上,如果坐5辆车,只能坐25人,多的3人还得坐一辆,所以应该是坐6辆。

7、利用代入的方法检验。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解方程中,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书面检验方法。检验时,将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进行计算,看方程左边是否与右边相等,来判断方程的解的正确性。

8、利用概念的本质检验。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概念类的图形题。要求学生不能盲目地根据个别现象断定,应紧抓概念的本质。比如: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可拿出平行四边形纸实际操作。这个过程就是在反思、在检验。虽然对折后两边大小一样,但不能重合。依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本质:是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因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掌握了一道题就是掌握了一类题,类推至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角的判断等等,检验的时候都可以从他们的基本概念来着手,让检验有的放矢。

总之,有效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好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细致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学中应将检验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步骤,让检验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能力。

作者:冉茂权

培养数学检验习惯论文 篇3: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摘 要: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若能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让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双赢的效果。

关键词:学习习惯;小学数学;培养;兴趣

小学数学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同时也应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果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便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利用课前3分钟的一个小游戏,一个小比赛,一个故事……来抓住学生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學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使感知活跃,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力持久而准确,思维敏捷而丰富,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自主探究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自己解决发现新规律,是实行知识的再创造。能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是关键。要在研究教材和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材料,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在新知识学习之前,通过预习,把自己能学懂的学懂,能掌握的掌握。学生的个性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才能焕发生命力。

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

合作探究是自主探究的深化。合作探究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恰当的组织和调控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班级合作”为基本教学形式,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全过程,合作探究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在上认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这个单元,多数我是要求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还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让原本平淡繁冗的课堂变得充满生机,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方式已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倾听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注意倾听他人意见,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学生学会求知的重要途径,倾听与表达共同组成与人合作交流的基础。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听——倾听老师讲课,倾听同学发言,方能积极有效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进行。

五、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不仅是教育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措施。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首先教师要“以身示范”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板书工整,清楚,给学生起到模范作用,针对学生拖拉、磨蹭、马虎、不工整涂改等问题,应加大督查力度,必要时给予相应惩罚;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且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检验的良好的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总之,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形成过程。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海波.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J].新课程·小学,2017(2).

[2]苏丽.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文理导航,2016(1X).

作者:陈怡芩

上一篇:绩效审计报告三篇下一篇:扶贫调研报告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