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护理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老人护理

居家护理老人的技巧

居家护理是指对需要照顾的个人及其家庭,在自己居家的环境中,获得定期的专业健康照顾和护理服务,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及预防疾病的目的。由于老年人的居家护理是一个较广的护理问题,加之个体差异较大,今天重点从以下六方面谈谈老年人的基本居家护理技巧。

在家应为老年人选择合体、轻软、保暖、宽松、舒适、穿脱方便的衣服。避免穿化纤、套头衫、弹力裤、领口紧、裤腿长的服装。尤其是长期卧床的老年人,要每2小时帮助老年人翻身、按摩1次,整理好床单、衣服,保持平整及干燥,防止压疮的发生。在家为老年人选择舒适柔软的布鞋或防滑拖鞋,切记不宜穿鞋底较硬且光滑的鞋子。同时每周定时协助淋浴或擦拭,保持老人头发、面部、口腔、会阴、足部及身体清洁。帮助老人注意保暖,保护隐私,保持衣裤及床具的整洁。

根据中国居民的平衡膳食宝塔,建议护理居家的老年人,摄入食用油每日少于25克,盐少于6克。每日让老年人喝牛奶或酸奶1-2杯,吃鱼蛋类4-5两,水果2-3个,蔬菜6-8两,主食类3碗以及每日饮水(或清汤、果汁)6-8杯,为老年人提供均衡的饮食。饮食上应品种多样,富含维生素、蛋白质,低盐,低脂,柔软易消化。

老年人普遍存在骨质疏松的问题,跌倒后容易发生骨折,且女性多于男性。因此,在家应让老年人多吃高钙食物,如:奶酪、牛奶、海带、虾皮、芝麻酱、杏仁、花生、红枣等。常晒太阳,戒烟限酒。

老年人进餐时应选择安静的环境,注意力集中,进食做到细嚼慢咽,不宜在进餐时大声说话。卧床的老年人进餐时一定要垫高床头或坐起吃饭,饭后半小时后方可躺下,以免发生反流,造成坠积性肺炎。如果需要喂食,一定要掌握好每次喂食的量要少,勺要小,嘱其细嚼慢咽,待完全咽下后再喂下一口。总之喂食喂水时一定要掌握“慢”节奏,避免发生噎食、误吸。

家是生活的港湾,不仅要温馨,更要安全。对于老年人来讲,家里的格局定下来就不要轻易变动,熟悉的环境才是最安全的。居家护理老年人要注意保持家里光线、照明充足,空气流通。把灯的开关或电话放在老年人躺在床上伸手可以够着的地方,把眼镜、拐杖也放在日间和晚间可以伸手够到的地方。

老年人不宜睡软床,应为其选择硬度合适的床垫。在卫生间铺上防滑垫,淋浴或浴缸洗浴时周围要有扶手,最好有沐浴凳。马桶旁也最好安装扶手。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可提供助行器或便器椅,方便老年人使用,避免跌倒的发生。每日睡前,协助老人用温水洗脸、洗脚、涂护肤霜、听听轻音乐,促进睡眠,勿让老年人观看恐怖、惊险、枪战等电视剧,造成大脑过度兴奋,不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睡觉时根据天气选择合适的棉被,勿受凉引发疾病。

掌握好清晨起床的“三个半分钟”。告诉老年人睡觉醒来不要马上起床,先在床上躺半分钟到完全清醒,起来后在床上坐半分钟,两腿垂下在床沿上等半分钟,最后再开始行走,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跌倒的发生。行走时如发生头晕或胸闷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下休息,如无好转可拨打120或999急救电话求助。

在家里活动时,确保走廊无杂物堆放,地上没有过多的电线。最好每天都进行一定量的运动,每周至少3-5次能选择上午九点至十点,参加1小时的户外运动,行动不便的也要在家中进行活动。运动建议选择慢走、打太极拳(剑)、做家务、跳慢舞等有氧运动,这样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提高平衡能力,预防跌倒的发生。但老年人不适宜参加负重憋气运动,对抗性运动,如:篮球、网球、摔跤、羽毛球等。

心理

随着老年人生理功能的衰退,心理上逐渐出现感觉、智力、记忆力减退以及情绪、性格和行为的改变。因此护理老年人时应帮助其保持阳光心态、心胸宽广、豁然开朗维持良好的心理平衡。对于性格偏执的老年人,应注意说话的简短直接,有效的沟通,勿与老年人发生争执,多以欣赏的眼光称赞,多肯定其过去的成就,使老年人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急救

由于老年人神经功能衰退,反应不灵敏,视力、记忆力减退,对新事物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尤其是对一些新型家用电器的性能不了解,使用中特别易发生外伤。还有老年人常有心脑血管病变,易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中风等疾病,很可能引起猝死。另外。老年人吞咽反射差,牙齿松动、脱落,咀嚼能力差,吞咽时易发生噎、呛,阻塞气道导致窒息。

据统计,有90%的猝死病例发生在医院以外,也就是“救星”尚未到达现场的空白时间段。在我国,从拨打急救电话到急救车到达现场,平均需要20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对于一个猝死急需救助的病人来说,是一段难熬的“漫漫长夜”。而现场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短短的4分钟,这就是急救中常说的“黄金4分钟”。每耽误一分钟,病人的生存机率就会急速下降,死亡率就会直线上升。

以下介绍几种意外发生时的急救方法:发生晕厥时,应立即将老年人平放,或抬高下肢,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心脏。解开衣领、裤带,去除假牙等;发生胸前区剧烈疼痛,嘴唇发紫时,立即在其心前区用力叩击3-5下,促进心跳、恢复呼吸。如果是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要绝对卧床休息;发生跌倒时不要急于挪动老年人,先排除骨折后,让老年人平卧;发生食物中毒时,尽快催吐和药物导泻;发生煤气中毒时,应立即开门窗通风,解开老年人衣服、裤带,将其转移至温暖、通风好的房间;发生噎食时,在呼叫急救车的同时,进行现场急救,协助老年人弯腰、低头并张嘴吐出食物。同时帮助老年人在急救后逐步恢复,做好功能锻炼。

总之,做好居家老年人的护理,可以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使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学”,使每个老年人都能幸福、快乐地安度晚年!

作者:陕海丽

第2篇:空巢老人住院期间的心理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空巢老人心理危机及住院治疗的心理困惑。方法:通过对大量空巢老人住院治疗的心理护理方法,总结出对老人的心理护理经验,与同仁分享。结果:住院空巢老人通过精心治疗和人文的心理护理,均治愈出院。结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空巢老人家庭越来越多,空巢老人住院治疗的心理护理,是每位护理人员肩上的重大职责。我们只有尊重老人,走进和理解老人复杂的心理,鼓励和倾听老人的内心宣泄,真正从身心上去关心体贴老人。才能让老人尽快康复出院。

【关键词】空巢老人;心理危机;心理护理

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换句话说,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单身老年人的家庭和夫妇两人的家庭。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空巢老人。

我院地处劳务输出的大镇,是一个综合性的二级医院,近年来收治的住院老年患者其中空巢老人占了相当一部分,现将空巢老人住院期间的心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空巢老人心理危机[1]

1.1 孤独寂寞感:主要是由于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变和子女独立门户的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孤独是一把刀,它可以杀人,不要小看孤独对健康的影响。

1.2 抑郁忧伤感:主要是由过去或目前的不良生活事件所留下的消极影响。例如,失去亲人或老伴、生活上的困难无法解决,不免会让老人感到伤心难过。多数自杀者都是由抑郁症所导致的。

1.3 焦虑恐惧感:主要是身心功能退化所引起的不安情绪,或者面对疾病与死亡感到恐惧和害怕。对于有缺乏安全感和恐病恐死症的老人,尤其是残疾或高龄、多病、重病的“空巢”老人,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实验证明,恐惧症就是慢性自杀。

1.4 空虚失落感:儿女长大成人、外出打工或独立门户,留下孤独的老人自然会感到不适应,产生一种空虚失落的情绪。这种不良情绪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孤独症、恐惧症或抑郁症等心理障碍。

2 空巢老人住院治疗的心理困惑

2.1 经济原因:他们担心医药费用昂贵,家庭经济困难不湛重负,担心给子女增加负担,将来生活困难甚至难于养活自己,因此大多老人都不安心住院治疗。只要病情稍有缓解就想出院,导致疾病得不到彻底治疗。

2.2 无人照顾:空巢家庭老年人在生病时,主要求助于子女与亲属,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怕影响其工作和生活,不愿意通知儿女。又怕麻烦亲属,因此空巢家庭老年人在生病时,由于无人照顾常常都是拖延或间断治疗。往往使病情加重或急性转为慢性,失去最佳治疗机会。

3 空巢老人住院治疗的心理护理

3.1 消除孤独与寂寞感:空巢老人住院治疗期间,护士要主动联系身在异地的子女们,除了托人照顾父母,更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让他们尽量回家看看老人,或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等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对于丧失老伴的空巢老人,护士应当尽可能地劝其子女支持老人的求偶需求。另一方面,鼓励老人病愈后,积极而适量地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有益于社会和家人的活动,在活动中扩大社会交往,既可消除孤独与寂寞,更从心理上获得生活价值感的满足,增添生活乐趣。

3.2 消除抑郁忧伤感:抑郁病人常会不自觉的对自己或事情保持负向(消极)的看法,护士应协助病人确认这些负向的想法并加以取代和减少,可以帮助病人回顾自己的优点、长处、成就来增加正向(积极)的看法。严重抑郁病人思维过程缓慢,思维量减少,甚至有虚无罪恶妄想,在接触语言反应很少的病人时,应以耐心、缓慢以及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对病人的关心与支持,通过这些活动逐渐引导病人注意外界。同时为病人创造和利用各种个人或团体人际接触的机会,以协助病人改善处理问题、人际互动的方式和增强社交的技巧,识别和鼓励病人的适应性行为,忽视不适应性行为,从而改变病人的应对方式[2]。

3.3 消除焦虑恐惧感:认真分析焦虑恐惧的原因和表现,正确对待身心功能退化問题,帮助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积极配合治疗原发疾病,尽量避免使用或慎用可引起焦虑症状的药物,指导老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疏导和自我放松,建立规律的活动与睡眠习惯,帮助老人的子女学会谦让和尊重老人,理解老人的焦虑恐惧心理,鼓励和倾听老人的内心宣泄,真正从身心上去关心体贴老人。

4 指导空巢老人心理自我护理

空巢老人心理自我护理必须以变“独”为“群”,变“空”为“丰”,变“小家”为“大家”作为基本目标;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结合作为护理方针[1]。空巢老人心理自我护理,必须通过各种活动和心理的自我调适才能实现。其活动方式主要有:

4.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生活的自信心,笑对人生,正确对待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创建家庭娱乐游戏环境,变夫妻为游戏玩耍伴侣。

4.2 把现代科技成果和各种媒体变成自己的生活伴侣和朋友,做到常有笑声相随、天天快乐开心;迈出家门探亲访友,不忘老朋友,结识新朋友,不回避忘年交,融入老年(或年轻人)群体寻找快乐。

4.3 加强与亲情(子女和孙辈)的联系,享受“天伦之乐”,坚持适量运动,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活力。

5 设立和完善方便、快捷的社区医疗机构

充分发挥社区医院“方便、快捷、温馨”的医疗卫生服务,从建立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网和老年人健康状况监测卡片,设置家庭病床、为老年人提供送医送药、定期体检,医疗咨询等多种形式的上门服务。同时社区医务工作人员应定期看望、慰问空巢老年人,为他们解决困难;设立专业的老年人心理咨询场所和服务热线,普及老年人心理知识,及时排除老年人的心理压力。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空巢家庭在社会上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空巢老人是社会弱势群体,其健康问题需要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对空巢老人的关心与护理是社区护士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给予空巢老人实际的帮助和必要的情感支持,从而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荣才.空巢老人的心理护理.《健康指南》,2008年第6期

[2] 化前珍主编.《老年护理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邱秀蓉

第3篇:龙柏社区高龄老人居家护理服务模式探讨

摘 要 目的:分析龙柏社区高龄老人居家医疗护理服务模式,为更好开展社区居家医疗护理服务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12月1日—2015年11月30日龙柏社区所有申请居家医疗护理的高龄老人215名,从服务流程、服务内容、服务频次、服务转归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15名老人中,66.1%(142/215)的社区老人护理评估需求为重度,25.1%(54/215)为中度;接受基础护理服务的老人最多,其次为临床护理服务;30.3%重度护理需求的老人和48.1%中度护理需求的老人分别享受了政策规定的每周5次和每周2次的居家医疗护理服务;61.8%的高龄老人继续接受居家医疗护理,8.1%的高龄老人因住院或暂住子女家而暂停服务,30.1%的高龄老人因死亡、费用高、不能满足服务需求、搬家或入住养老机构而终止服务。结论:高龄老人居家医疗护理服务应简化申请和评估流程,扩大服务对象范围,完善保险制度,提高服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以更好的满足高龄老人的居家护理需求。

关键词 高龄老人 居家医疗护理 服务模式 社区

Research of the home nursing service mode for the senior elderly people in Longbai Community

YANG Jianling, XU Dong

(Longba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0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home medical nursing service mode for the senior elderly people in Longbai Community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better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home medical nursing service. Methods: From Dec. 1, 2014 to Nov. 30, 2015, the applications for home medical nursing service of 215 senior elderly people were collected in Longbai Community and the service process, content, frequency and prognosis of home care services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In 215 senior elderly people, the care assessment need of 66.1%(142/215)of them was severe, and that of 25.1%(54/215)was medium. Most elderly people received the basic nursing service, and the next was the clinical nursing service. 30.3% of the senior elderly patients who needed severe demand of nursing and 48.1% of them who needed the medium demand of nursing had enjoyed five and two times of home medical nursing service a week according to the policy, respectively. 61.8% of the senior elderly continued to receive home medical nursing, 8.1% suspended the service due to being hospitalized or moving to stay with their children together, and 30.1% terminated the service because of death, high expenses, un-satisfaction of the service demand, relocation or moving into nursing homes. Conclus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home medical nursing service of the senior elderly, it is suggested to simplify the application and evaluation processes for the home medical nursing service,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service objects, and improve the health insurance systems and the professional technical skills of the service personnel.

KEY WORDS senior elderly people; home medical nursing; service mode; community

中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至2014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亿,占总人口的15.5%,2.1亿的人里有将近4 000万人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将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之最[2]。社区居家养老作为老年人长期护理的一种主要形式,由于没有改变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无需额外的养老场地等投入,同时可以根据老年人个体化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因此具有成本低、社会接受度高等优点[3]。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社区居家养老已成为社会重要的养老方式之一[4]。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上海市高龄老人居家养老首批试点单位,笔者对龙柏社区的高龄老人居家医疗护理服务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14年12月1日—2015年11月30日向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请高龄老人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老人为研究对象,共215名,男性89名,平均年龄85.3±3.1岁;女性126名,平均年龄86.2±3.8岁。根据《关于本市开展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试点工作的意见》[沪府办(2013)38号]的要求[5],享受本中心提供高龄老人居家医疗服务对象的入选标准为:①本市户籍并居住在本社区,同时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必备条件);②年龄≥80岁,护理需求评估等级达到轻度的孤老和护理需求评估等级达到中度的老人;③年龄≥75岁,护理需求评估等级达到重度的老人。以此标准获取有效服务对象196人。

1.2 方法

1.2.1 服务流程

①符合参保性质和年龄要求的本社区居民向社区事务中心提出服务申请。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人评估小组(该居民的家庭医生和家庭医生助理)进行入户初评,之后的5人专家组(本中心居家护理骨干评估人员)复评均通过,即可享受高龄老人居家医疗护理服务;评估标准按照《高龄老人医疗护理需求评估管理规范(试行)》[沪人社医监发(2013)36号]要求[6],初评由评分软件初步确定护理等级,复评形成评审报告。③家庭医生助理根据护理需求评估等级制定居家医疗护理计划。④基础护理交由瑞勤护理站执行,临床护理由家庭医生助理执行。从申请到上门服务周期在1 4 d左右。

1.2.2 服务内容

①基础护理:包括环境卫生、个人清洁、饮食照料、排泄护理、压疮预防与护理、移动安全保护;②临床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导尿、鼻饲、灌肠、吸氧、血糖监测、服药、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血标本采集、物理降温。

1.2.3 服务频次

①护理需求评估为轻度的老人,每周上门服务一次,每次1 h;②护理需求评估为中度的老人,每周上门服务两次,每次1 h;③护理需求评估为重度的老人,每周上门服务五次,每次1 h;④根据《高龄老人医疗护理管理规范(试行)》[沪人社医监发(2013)34号]规定[7],可根据服务对象的主观需求减少上述政策规定的服务次数,但不可随意增加服务次数。

1.2.4 服务收费

①评估免费;②每次上门服务收费50元,由医保统筹基金支付80%。

2 结果

2.1 评估基本结果

215例老人中,男89例(占41.4%),女126例(占58.6%);护理评估需求为重度者142例(占66.1%),护理评估需求为中度者54例(占25.1%),护理评估需求为轻度者13例(占6.0%),护理评估需求为一般者6例(占2.8%)。符合高龄老人居家医疗护理者共196名,占总申报人数的91.2%。

2.2 护理服务内容

接受基础护理的老人最多,其次是接受临床护理的老人(表1)。

2.3 服务频率

30.3%重度护理需求的老人和48.1%中度护理需求的老人分别享受了政策规定的每周5次和每周2次的居家医疗护理服务(表2)。

2.4 服务转归

截至2015年11月30日,有61.8%的高龄老人继续接受居家医疗护理,有8.1%的高龄老人因住院或暂住子女家而暂停服务,有30.1%的高龄老人因死亡、费用贵、不能满足服务需求、搬家或入住养老机构而终止服务(表3)。

3 讨论

3.1 简化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申请和评估流程

高龄老人居家医疗护理服务从提出申请到开始服务,周期大约在14 d。按照上海医疗保险相关规定及收费标准,医护人员上门一次出诊费需自费30元,而居家护理的收费为每次自负10元,因此居家护理在价格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但上门出诊大都为当天或隔天,而居家护理第一次服务的时间在申请后14 d,很多临时出现状况且确实有长期居家护理需求的老人只能首先办理出诊再等候居家医疗护理的评估结果。因此,缩短申请周期可以让更多老人及时体验到居家医疗护理的便利。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评估主体,初评时需要2名医护人员、复评时需要5名医护人员,在当前社区医护人员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所需评估人员较多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安排带来了一定困难。如果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负责评估,从评估的专业性、及时性、便捷性上都会优于目前的评估模式。

3.2 扩大居家医疗护理服务对象范围

国外居家医疗护理的范围较为广泛,除了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外,还对多种疾病患者(如慢性病患者、剖妇产产妇、早产儿、肿瘤患者、糖尿病患者等)提供家庭护理服务[8-11]。我国许多出院患者也有居家健康护理需求,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恢复期较长的患者。龙柏社区高龄老人居家医疗护理的服务对象平均年龄都在85岁以上,社区内还有相当一部分年龄在80岁以下的失能失智老人、慢性病患者和出院患者需要较为长期的居家护理服务。目前,上海继续推进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将服务对象的年龄门槛从80周岁降低至70周岁[12]。适度降低服务对象的年龄限制、扩大参保人群的覆盖范围,可以让更多有居家医疗护理需求的对象享受到该服务。

3.3 完善居家医疗护理服务保险制度

目前,荷兰、德国、以色列、日本、韩国等已经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美国等则发展了长期护理的商业保险模式[13]。在龙柏社区接受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对象中,有6.6%的老人由于费用问题而终止了服务。以重度护理需求老人为例,根据服务次数每周支出的费用在10~50元之间,额外的医疗护理服务费用给部分老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2016年2月上海医保出台文件,将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自负费用比例降至10%,并延伸居家护理服务至养老机构。通过政府出面组织实施,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14]的医疗保险制度,可有计划、有步骤地从整体上协调推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

3.4 提高居家医疗护理服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10.7%接受居家医疗护理的老人由于所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其需求而终止服务。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专业护理技能欠缺,无法满足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尤其在基础护理方面。

目前我国从事社区护理的工作人员学历以大、中专为主,普遍职称偏低,技术水平局限于针对个体提供某些单纯的治疗护理服务,对于健康促进、健康维护与疾病预防方面的工作开展较少。而在美国,2000年其社区护理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达到了11.6%[15]。因此,对我国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亟需加强,在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基础上,还应突出对老年人的专业护理技能培训,包括与老年人的沟通技巧、常见慢性病的护理指导、饮食指导、护理环境指导等等。

护理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部这两个管理部门应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和跟踪考评,保证居家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连续评价[16],以满足各类老年人患病后的后续治疗和护理需求[17]。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闻网. 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达4亿[EB/OL]. (2016-01-22)[2016-02-17]. 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1/22/c_128656651. htm.

[2] 联合国人口基金发布《2012年度世界人口状况报告》[J].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3, 11(3): 62-62.

[3] 姚瑞山, 柯永红, 袁晓晓, 等.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及分析[J]. 全科护理, 2012, 10(32): 3055-3057.

[4] 陈凌玉, 曾梅娟. 国外老年合作居住模式的发展现状与启示[J]. 护理学杂志, 2011, 26(2): 95-97.

[5]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本市开展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试点工作的意见》(沪府办[2013]38号)[Z]. 2013-06-14.

[6]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高龄老人医疗护理需求评估管理规范(试行)》(沪人社医监发[2013]36号)[Z]. 2013-07-12.

[7]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高龄老人医疗护理管理规范(试行)》(沪人社医监发)[2013]34号)[Z]. 2013-07-12.

[8] Bixby MB, Naylor MD. The transitional caremodel(TCM): hospital discharge screening criteria for high risk older adults[J]. Medsurg Nurs, 2010, 19(1): 62-63.

[9] Naylor MD, Feldman PH, Keating S, et al. Translating research into practice:transitional care for older adults[J]. J EvalClin Pract, 2009, 15(6): 1164-1170.

[10] Naylor MD, Kurtzman ET, Pauly MV. Transitions of elders between long-term care and hospitals[J]. Policy PolitNurs Pract, 2009, 10(3): 187-194.

[11] Naylor MD, Brooten DA, Campbell RL, et al. Transitional care of older adults hospitalized with heart failur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J]. J Am Geriatr Soc, 2004, 52(5): 675-684.

[12]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关于本市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有关事项的通知》(沪人社医监发[2016]1号)[Z]. 2016-01-06.

[13] 党俊武. 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是应对未来失能老年人危机的根本出路[J]. 人口与发展, 2009, 15(4): 52-55.

[14] 于彬彬, 柳韦华. 当前我国老年家庭护理现状与对策的探讨[J].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4, 35(1): 74-76.

[15] 春玉, 金胜姬. 国内外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6): 475-477.

[16] 武佳琳, 王君俏, 陆美玲, 等. 居家高龄老年人照护需求及满足情况调查[J]. 护理学杂志, 2013, 28(6): 89-91.

[17] 丁志宏. 我国高龄老人照料资源分布及照料满足感研究[J]. 人口研究, 2011, 35(5): 102-110.

作者:杨建玲 徐栋

第4篇:我国“空巢老人”护理服务责任制建设研究

摘 要:我国“空巢老人”对于护理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而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还未建立起护理保险体系,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护理服务的责任制建设为向护理保险的过渡提供缓冲和方向。

关键词:空巢老人;护理服务;责任制

一、我国“空巢老人”护理服务现状

据民政部的数据,目前我国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城镇家庭养老护理服务明显缺失。2010年,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到“十二五”期末将超过510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近1/4。我国“空巢老人”的现象主要源自于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老年人多数选择安全感强的居家养老,但大部分老年人的子女已经离开家庭、没有晚辈与其同居、只和配偶一起或独自一人生活。因此,大多数老人成为“空巢老人”。

我国服务于“空巢老人”以护理照料为主要功能的慢性病医院、护理照料机构、康复机构、晚期患者的临终关怀机构还很少,城镇尚未建立起“空巢老人”的长期护理服务网络,政府在这些方面为“空巢老人”提供的福利覆盖面还比较窄,社区“空巢老人”的福利服务设施以及家政服务组织也比较匮乏。“空巢老人”长期生活无人照料,身体好,生活尚能自理;一旦生病,子女不在身边,如买菜、洗衣、洗浴等这些日常事务都有诸多不便。随着生理功能逐渐衰退,老年人常常患有各类慢性疾病,发病往往很突然,家中无人照顾或抢救不及时,老人生命就会受到威胁,甚至在家中死亡也无人知晓。居家养老作为目前养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家政服务、日间照料、精神慰籍等福利性服务项目短缺,“空巢老人”家庭亟需的家政服务人员不能满足需求,生活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年人的护理需求缺口更大。基于我国“空巢老人”护理服务的现状,建立起护理服务的责任制度是居家养老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向护理保险制度过渡的必经之路。

二、空巢老人福利性护理服务的主要问题

第一,政府职能缺失,政策资金不到位。由于政府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同时,我国慈善组织发展有限,因此各种福利性服务投入还远远不足以满足空巢老人的需求。政府部门机构设置混乱,职能责任分配不清晰,从业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素质较低,服务质量差,责任心差,服务态度恶劣。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硬件设施抵挡,管理模式落后。“空巢老人”的养老护理面临严峻的挑战,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老人被打、致残、被欺诈、受虐等事件,而面对类似事件,政府对其监督、管控与问责的能力弱,行政能力遭到各方质疑,同时也对伦理道德建设及社会秩序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第二,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针对老年人护理服务方面的法律还未建立起来,护理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殴打、虐待、欺诈老人等侵犯老年人人身及财产等的违法行为,还未有明确的处理办法或规定,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省市各级政府对各养老服务机构、企业及政府部门的发展尚未提供细化的、可行的、操作性较强的法规及条例。发展管理模式不统一,出现问题没有较统一和权威性的解释及其处理办法,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空巢老人”护理服务事业的发展。

第三,社区护理服务发展水平差异大。有些省市针对空巢老人不断探索护理服务的形式也取得一定成效,如根据独居空巢老人自我料理能力较差的事实,2011年以来内蒙古、山东、陕西、宁夏等地除了推出“红按钮”、爱心门铃、电子保姆等经济呼救设备之外,还实行了“政府补贴服务”的居家养老新形式。但由于社区的护理服务多是自发的,有些地区社区护理服务水平较低。表现在:(1)社区护理服务站设施不够完善,基础设施落后,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2)社区未设立专业机构,一旦出现突发问题,老人则无所是从,其权益不能得到保障。(3)社区护理服务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单一。社区的专职人员及志愿者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在护理服务过程中缺乏连续性,“空巢老人”长期护理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服务项目较少,多以上门的家政服务为主,“空巢老人”的心理咨询以及临终关怀等专业化的服务处于缺失状态。

第四,从事“空巢老人”护理服务的慈善组织欠发达。我国非营利性的护理服务组织发展缓慢,缺乏资金以及政策支持,“空巢老人”的护理是长期连续的,部分慈善组织由于资金问题无法长期有效的对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同时,慈善机构中很多从业人员都是未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就业,有些慈善组织未按法律程序进行登记注册,因此也就不能得到各项政策及法律法规的保护,同时政府部门也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及管理。

三、国外通行做法

在发达国家中, 根据实施主体不同, 长期护理保险可分为两类: 一是由商业保险公司作为经营主体, 采用自愿保险方式, 属于商业保险范畴, 以美国为代表,体现了灵活、自由、多样化的优势。 二是由政府作为管理主体, 采用强制保险方式, 属于社会保险范畴,以德国为代表,有效直接的保证了护理保险的覆盖率,德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对此后日本及我国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的建设护理保险制度,我国首要的是做好护理服务的责任制建设,以责任制建设为基础,进一步过渡到较为发达的护理保险模式,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健全更完善的服务。针对责任制的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发挥政府在护理服务中主导的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福利性护理服务工作机制。(1)政府要转变在“空巢老人”护理服务中的角色。政府应逐渐转变为福利性护理服务的规范者,福利服务的购买者、物品管理与仲裁者以及促使其他部门从事服务供给的角色。积极支持公建民营,民办公助,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护理服务的事业中来。政府鼓励慈善组织与非营利机构兴办护理服务事业,给予政策优惠,通过非营利组织来达到整合福利服务。鼓励护理服务事业的民营化,可以聘用专门的组织机构从事护理服务,使护理服务事业多元化发展。(2)政府要明确各部门职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加快把护理服务列入议事日程,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组织或促进制定建筑设施、卫生条件、质量标准、服务规范等护理服务的标准,开展服务质量评估和服务行为监督。鼓励建立护理服务中介组织,发挥其在行业自律、沟通企业与政府联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3)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支持社会办福利机构的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资金是保证各项护理服务及各项设施建设有序开展的关键,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积极争取社会各方力量及慈善机构对护理事业的支持,广开渠道,充分利用彩票公益金、慈善资金、社会捐赠资金发展社会办福利机构,这样才能加快建设与老年人生活护理、医疗康复、教育娱乐等息息相关的服务设施,才能丰富“空巢老人”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

第二,加强“空巢老人”的权益保障。(1)加强老龄法建设。推进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化进程,开展执法检查和普法教育,提高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化水平,设立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或援助的部门,向老年人宣传法律知识,同时也能更有效的保证老年人的合法权益。(2)健全老年维权机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加强对社会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社会保护工作,将其作为社会维权服务的重点对象。加强对护理服务质量检查、监督,维护“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尊严,杜绝歧视、虐待老人的丑陋现象。(3)做好“空巢老人”的法律服务工作、拓展“空巢老人”维权法律援助渠道,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重点在涉及老年人医疗、保险、救助、赡养、住房、婚姻等方面,要加大对侵害老年人权益案件的处理力度,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构建社区护理服务网络。(1)要按照当地社区建设规划和“空巢老人”的实际需要,协调各个部门,整合资源,在城镇建设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等基础性服务设施,大力推动专业化的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化娱乐、信息咨询、老年教育等服务项目的开展,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多种服务。依托城市社区信息平台,在社区建立为老年人服务的热线、紧急救援系统等多种救助形式。(2)吸引生活能够自理的“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到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接受服务,参加各项社区组织的活动;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则采取派专人上门包护,满足老人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多种需求。(3)加强社区护理服务专业队伍建设。护理服务的专业服务人员严重短缺,政府要积极开发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零就业人员、城乡低保人员、低保边缘人员及其他就业困难人员到护理服务机构就业、再就业。要促进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 加强护理服务的职业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与护理服务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采取必要的奖评政策,鼓励从业人员更好地为老人服务。

第四,提高全社会的慈善意识。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敬老美德,创新劝募和捐赠方式,开通多种慈善捐赠渠道以扩大“空巢老人”福利性护理服务的资金来源。鼓励一切有条件的个人和群体发扬服务和仁爱精神,积极投入各种性质的老年人福利志愿工作。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 崔万有.日本社会保障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日本]广井良典.沈洁.中国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与借鉴[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作者:郭天娇

第5篇:我国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渠道探究

摘 要:

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需要大量的护理费用,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失能老人逐年增多,长期护理问题变得日益严峻。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护理保险制度。资金的严重缺乏是困扰长期护理保险的瓶颈。疏通筹资渠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个人和雇主缴费、政府投入及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筹资等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地筹集资金,能促进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早日建立。

关键词: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渠道;困境;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底,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已达2273万[1]。截至2013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2]。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速度逐年加快。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比2010年增加7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5%[3]。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的照顾和护理问题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考验着国家的社会保障能力。近年来,政府为提高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采取了多种措施,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但护理费用尚未纳入医保范畴。老人一旦失能,无论是在自家照护还是在机构照护,都需要个人支付大量费用。而随着社会逐步进入独子养老时代,筹集照护失能老人费用的困难增大。随着寿命的延长所带来的慢性病老人和失能老人的增加,医疗费用的支出急剧上升。这对国家医疗资源和财政预算提出巨大挑战,单靠政府全额负担不能完全解决现实问题,需要拓宽筹资渠道以解决老年人的照护问题,长期护理保险正是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购买护理保险,失能老人可以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以改变家庭照护的困境,客观上也可化解单个人在将来出现失去生活能力时带来的生活上的风险。目前我国急需构建长期护理保险,而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主要困境是如何筹集保险资金的问题。以往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研究大多将失能老人的养老划归为一般养老范畴,没有对失能老人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特殊对待。同时,偏向于采取具体的养老措施来解决失能老人照护问题。本文从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的角度入手,以探究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渠道为研究的创新点,为我国构建长期护理保险、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六个老有”的工作目标进行有益探索。

二、构建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

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care insurance 简称“LTCI”) ,是指对被保险人因年老、慢性或严重疾病、意外事故等导致身体的某些功能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接受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对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十分必要。

(一)减轻家庭照护负担,确保老年人安度晚年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老年抚养比从2012的20.66%上升到2013年的21.58%。慢性病患病老年人数持续增加,2012年为0.97亿人,2013年突破1亿人大关[1]。同时,老年空巢家庭迅速增长。老年人独立居住比例呈上升趋势,城乡合计“空巢”老年人占49.3%,城镇空巢老人比例为54%,农村达到45.6%[4]。我国家庭结构逐渐核心化,一对成年夫妻面对一至二代老人的情形已经较为普遍,家庭照料资源的严重短缺,使得老年人对照料的需求和家庭实际提供的帮助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影响了传统家庭护理方式的延续[5]。这些势必造成长期照护需求的大幅度上升,从而加重家庭和社会的护理压力,尤其是经济负担。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是减轻这一压力的有效途径。居民通过购买护理保险,一方面,可以获得护理保险所提供的资金支持,使有护理需求的失能者不因经济拮据而得不到相应的照顾,从而大大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可以获得专业的照护支持。对失能者的照护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当投保者有照护需求时,可以享受由保险金提供的专业护理服务。在注重诊断和治疗的同时,更强调对于被护理者的康复与保健,从而确保其安度晚年。

(二)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虽居世界第二位,但仍属发展中国家。面对我国已是世界上老年人口和失能老年人口最多的现实,急需解决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而目前的现状却不令人乐观,城乡失能老年人健康自评差(包括差和比较差)的比例高达近7成。超过8成的城乡失能老人自报患有慢性病。失能老年人的孤独感则更为严重,城乡失能老年人常常感到孤独的比例分别达到了41.1%和50.9%,城乡失能老年人具有中度及以上的抑郁症状的比例分别达到41.9%和45.9%[3]。这些都要求政府加大养老投入,承担起失能老人的保障责任。而护理保险的建立具有良好的调节与共济功能,可以很好地缓解因照护需要而产生的高额的医疗、护理、康复等所造成的资金压力。使失能老人切实得到帮助,共享社会福利,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保证他们享有足够的照护保障。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三)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2013年全年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合计35253亿元,基金支出合计27916亿元,累计结存7337亿元[6]。在当前的制度安排下,资金长期沉积,加之通货膨胀,资金无形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同时,我国医疗保险主要覆盖看病、手术、体检及住院等项目;护理保险则覆盖包括护理、照看、康复以及一些病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帮助。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保障范围过窄,不能覆盖护理保险。此外,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主要针对疾病治疗的费用补贴或补偿,而不涉及疾病发生之后的护理、康复。现行医疗保险制度明确地排除护理费用,造成医疗保险的投保者将医院视作护理场所,其长期住院费用引起医保支出急剧上涨,加重政府财政负担。因此,有必要通过资金的有效筹集来建立护理保险制度,将护理从医保制度中剥离,减轻医疗费用造成的社会负担。从而在治疗和照料之间找到平衡,使社会保障体系得以完善。

三、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渠道中的问题分析

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离不开保险费的缴纳。长期护理保险在国外发展较为成熟,其保险费的筹集渠道广泛,一般由个人、政府、雇主(或单位)等构成。而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尚处于初创阶段,发展速度及成熟度都相对较低,其中的瓶颈是如何筹集资金。

(一)个人参保积极性不高

个人是否愿意缴纳参保费是筹资渠道畅通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居民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参保情况呈现“双低”现象,即参保意愿低、认知程度低。

1.家庭经济负担沉重导致难以支付保费

由于意外事故或自然衰老等原因,个体的正常生活自理能力面临不同程度的削弱或丧失,家庭因此就肩负着多方面的照顾护理任务。调查(1)显示,一般民众对于失能、半失能老人给其家庭带来的负担的评价,受访者认为负担“十分沉重”的占16.6%,较沉重的占57.4%(图1)。在这些负担中有经济负担、精神负担、时间负担等,其中大多数人认为主要是经济负担。可见,家庭所承受的养老负担,特别是护理失能老人所承受的负担较重,加之房贷、教育等生活压力,若再让居民承担护理保险费用,则会使其不堪重负,购买护理保险的意愿会大大降低。

图1 由于失能而给家庭带来的负担

2.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认知度较低导致缴费意愿不高

调查显示,了解和较了解护理保险的比例分别为3.1%、11.8%,而不了解护理保险的比例高达83.3%(表1)。受访者的教育程度多集中在小学(35.2%)、初中(20.6%)及高中(17.4%),大专及其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仅占25.1%。对于受访者参保情况的调查显示,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没有参加任何保险的比例分别为63.4%、77.5%、11.1%,而参加护理保险的比例仅为1.2%(图2)。可见,当前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的比例很低。而护理保险的建立只有在个人尽了缴费义务后才能获得相关的权益,个人缴纳的护理保险费是长期护理保险的主要资金来源,离开了个人缴费,长期护理保险的推广将无从谈起。造成民众参保意愿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护理保险的知晓度不高,有关部门的宣传力度欠缺,居民难以了解护理保险的重要意义,影响了普通大众的参保意愿。

表1 民众了解护理保险程度

了解较了解不了解未选合计

3.1%11.8%83.3%1.8%100%

(二)政府在资金筹集中的角色缺失

政府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主要体现在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建立的政策以及对保险费的承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在筹资方面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日本的护理保险法案规定,对于缴纳护理保险费,日本政府负担50%。其中,都道府县承担12.5%,市町村承担12.5%,中央财政承担25%。另外,中央财政25%的比例中有5%作为调整补助金交付给一些高龄老年人或者低收入老年人多的市町村。德国的护理保险法规定:除国家官员、法官和职业军人之外的所有公民都要纳入法定护理保险体系。德国护理保险缴费由政府、企业、个人和医疗保险机构四方负担,企业与个人负担较小,政府承担1/3以上。2008年默克尔政府的改革法案,在提高缴费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待遇,各等级护理需求经费投入明显增加[7]。

图2 您参加了哪几类保险(可多选)

调查显示,我国民众认为建立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主要缺乏政府的重视(70.7%)和财政的支持(67.7%)。有82.9%的人认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应由政府出资。此外,13.7%的人表示如果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就“很愿意”参加护理保险,有59.4%的人表示“愿意”参加,“不愿意”的比例只有7.7%,另有19.2%的人表示说不清楚(表2)。由此可以看出,政府资金支持力度和民众参与护理保险积极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政府支持力度大,则民众更愿意参保;政府支持力度小,则民众的参保积极性就降低。也说明民众对于政府发挥作用的期待十分强烈。而目前,政府这只有形之手还没有给予扶持与推动,即政府在促进护理保险的角色扮演上存在缺位。我国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政府本身的优势,在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助推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与持续发展。

表2 政府财政给予适当补贴,民众参加护理保险意愿

很愿意愿意不愿意说不清楚合计

13.7%59.4%7.7%19.2%100%

(三)雇主缺乏缴纳护理保险费用的意识与能力

雇主承担一定的护理保险费,能够作为资金筹集渠道,可以帮助解决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困境。但目前不少雇主将雇员仅仅视为企业经营的成本,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将为雇员缴纳长期保险金视作增加企业负担,不愿在这方面出资。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国内尚无完备的法律法规对其实施和运作进行保障。若仅仅出于提高劳动者社保水平的良好初衷,而在缺乏周密调研与合理规划的情况下,就贸然向企业征缴保险费用,强制性地规定雇主的缴费义务,则势必引起雇主抵触,加重企业的生产经营负担。从客观上讲,企业或用人单位通过为员工购买“五险一金”已是承担不小的负担。全国企业年金业务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2年我国企业年金积累资金分别为2533亿元、2809亿元、3570亿元、4821亿元,年增长率为10.9%、27.1%、35%(2)(表3)。若再要求雇主为雇员缴纳护理保险费,势必进一步加重企业负担。但是,有些发达国家,雇主为雇员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确实对劳动者的基本保障起到了重大作用。在德国,向公共疾病基金缴费是公民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的途径之一。保险费雇员和雇主各负担一半。雇员缴纳的保险费由雇主或企业直接从雇员的月工资中代扣,并连同雇主缴纳的保险费一并于每月14日统一交到各所属的公共疾病基金[8]。美国在2000年时,已有15%的雇主通过承担长期护理保险金的形式而给雇员提供了长期护理保险[9]。而我国的雇主在缺乏缴费意识的情况下还缺乏缴费的能力,使在建立护理保险的过程中缺少一个重要的缴费主体,使原本有重重困难的护理保险的建立更是步履维艰。

(四)商业保险公司的运作对畅通筹资渠道的影响分析

面对已陷于养老负担和财政压力困境的家庭与政府,许多国家通过商业保险公司来运作护理保险。美国的商业健康保险十分发达,以商业保险为主体构建的社会保障网,帮助美国政府提高了医疗保障的运行效率,减缓了医疗费用增速,为美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们应吸收国外的有益经验,合理设计保险产品,提高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支持度,促进护理保险的建立。

1.保险费的额度恰当与否影响民众参保积极性

一个成熟的保险市场,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占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比例约为30%左右[10]。而我国在2010年的比例仅为18.28%,表明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仍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11]。据测算,到2050年,我国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老年人总数将达1.08亿,长期护理总费用将达3.5万亿元[12]。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商业护理保险的参保率却远远低于国外平均水平。调查显示,月收入为“500元以下、501元至1000元、1001元至3000元”的受访者分别占27.3%、14.4%、35.7%。对受访者每月愿意缴纳护理保险费的调查情况如下(表4)。

可见,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希望保险费额度越低越好。保险费的额度是影响居民参保的重要因素,过高的保额会降低居民参保的积极性,过低的保额则会使护理保险的建立无从谈起。根据大数法则,参保人数只有达到一定的数量和比例,保险的建立和推广才会成为可能。如果参保人数过少,则不利于护理保险的建立。因此要求商业保险公司结合我国国情,充分进行市场调研,设定合理的保费额度。在保证护理保险正常运转的同时,使筹资渠道得到畅通,从而提高参保率。

2.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水平对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影响

随着民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商业健康保险面临广阔的市场前景。由于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水平的影响,目前国内商业护理保险的建立尚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长期护理产品种类单一,无法满足市场有效需求。老年护理、需求的复杂性及人们收入水平的差异性决定了护理保险产品的多样性,而我国健康保险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商业健康保险公司自身经营灵活性差、专业化经营水平较低。专门从事商业健康保险经营的公司数量极少,而且商业健康保险与寿险混合经营,无法打造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多样化产品。从而导致产品类型单一、层次不分明,无法挖掘居民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有效需求。

另一方面,保险费额度设置过高,产品缺乏吸引力与竞争力。在经营商业医疗保险的公司中,80%以上的公司赔付率超过80%,40%左右的公司赔付率超过100%,个别公司甚至高达200%[13]。保险公司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不同人群的购买力缺乏充分调研,面对严重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现象,加上自身落后的风险控制技术,保险公司采取提高产品价格以收取过高保险费的方法来规避经营风险、保障自身生存,造成产品吸引力与竞争力的缺乏,极大地限制了长期护理保险的推广与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从制度上支持构建长期护理保险

为解决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所面临的资金短缺状况,推动其建立与发展,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方面,要在法律上确认个人、企业和政府各自的责任及角色。借鉴国外社会保险法制化的有益经验,划定长期护理保险的运作方式及保障范围,保证资金的持续供给,继而保障我国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和老年护理保险市场的有序运行。另一方面,依法确保护理保险基金的安全。建立监管方面的法律制度,监督商业保险公司对于保险基金运作的安全性和规范化,以保证投保人在需要护理时及时获得保险金,确保投保人的各项权益。

(二)提高宣传力度并鼓励主动参保

当前民众对长期护理保险了解度过低,参保积极性尚未被充分调动起来。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推动长期护理保险的普及,使全体社会成员对购买长期护理保险达成共识。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向民众开展宣传及咨询活动,提高民众对于此类保险的认知度,进而了解长期护理保险的优势、服务方式、赔付模式、保障范围等。此外,政府要积极进行引导,变民众被动接受为主动认知,使其充分认识到护理保险在化解老龄化压力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间接提高其参保意愿。以达到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和普及,并推动社会保障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

政府要承担起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建立的责任。特别是在我国老龄化形势严峻、健康保险市场发展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更应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其一,在支持护理保险的建立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进行公共财政的补贴,加大资金投入,以促进居民参保积极性的提高。其二,在鼓励用人单位及雇主帮助员工参保方面,政府要提高政策倾斜幅度,对为本单位员工出资参加护理保险的组织采取税收减免与优惠等措施,以减轻用人单位的负担,加快资金的筹集。其三,对积极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同样需要给予大力扶持,以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健康保险。例如,采取降低商业保险公司护理保险营业税的征缴比例的措施。此外,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对个人、单位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协调。如根据各种条件以协调三者之间在缴费比例等方面给出指导性建议等。总之,通过采取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手段,最终实现保险产品价格的降低,从而推动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与推广。

(四)积极推进保险产品开发,合理设置保险额度

任何一种险种的推广都必须考虑到购买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在设定保费水平时,应充分考虑到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不同人群的购买力。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根据当前居民的收入状况,厘定科学合理的差别化保险费率,设置多层次的产品结构,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健康保障需求。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要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投入足够的经费进行新产品开发,提供优质且富有竞争力的健康保险产品,增加长期护理保险的有效供给。同时,还要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营方法,通过深入研究健康保险经营规律、盈利模式,以努力提高专业化经营水平。要充分进行市场调查,采用先进的测评技术,加强管理创新,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总之,保险公司要采取一切措施扩大护理保险的覆盖面,吸引更多的人参保,共同抵御风险。

(五)鼓励雇主缴纳长期护理保险费并给予适当补贴

雇主为雇员承担一定的保险费用可以作为长期护理保险的重要资金来源,无论是对于雇员个人的生存保障水平的提高,还是对整个社会保障网的完善,都能起到促进作用。要借鉴德、美两国的成功经验,一方面,在进行周密调研与合理规划的前提下,积极鼓励雇主从企业经营所得中抽取一定比例,建立为雇员缴纳护理保险的基金。另一方面,政府对于积极为雇员购买护理保险的雇主应给予适当补贴,以减轻企业由此所产生的经营负担。具体的做法是:将护理保险费作为税前业务费用列支,并设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保障。这样,既能解决筹资来源的问题,促进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而且会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减轻企业经营负担。从长远来看,也有助于企业的长久与稳定发展。

注释:

(1)调查数据均来源于“我国失能老人多元需求分析与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构建”课题组于2013年1-3月全国范围内发放问卷获得(港澳台地区除外),参与调查的有重庆大学与南京财经大学等校学生。共发出问卷3900份,收回3625份,其中有效问卷3167份,回收率92.95%,有效率87.83%。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网站发布的2009至2012年度《全国企业年金业务数据摘要》,所做的数据整理。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R].2013-02-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R].2014-06-17.

[3]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课题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1,(2):11-16.

[4]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主要数据报告[R].2012-07-10.

[5]王静,吴明.北京市某城区居家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8,(23):2157-2160.

[6]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2014-05-28.

[7]吴贵明,钟洪亮.德日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及其启示[J].护理学杂志,2010,(23):76-78.

[8]何林广,陈滔.德国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概述及启示[J].软科学,2006,(5):55-58.

[9]荆涛.长期护理保险——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10]李雪艳.健康险公司为何越专业越尴尬[N].中国保险报,2008-01-28.

[11]罗维,宗文红,田国栋.部分国家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1):46-50.

[12]“中国式养老”:商业保险应有所作为[EB/OL].(2011-11-10)[2014-12-10].http://www.cnpension.net/syylbxkx/2011-11-10/news1320861619d1278196.html.

[13]陆铭,冷明祥.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发展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7-52.

The Financing Channels Exploration of Constructing China’s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of the Disabled Elderly

XIAO Yun,WANG Shuaihui,YAN Yichen

(Management Institute,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China)

Key words: disabled elderly; longtermcare insurance; financing channels; difficult; advice

编辑:黄航

作者:肖云 王帅辉 闫一辰

第6篇:社区护理对老人饮食误吸应急处理中的作用

摘 要 老人在进餐或饮水过程中,随时都有发生误吸、咳呛危机情况的可能,对老年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因此,社区护士掌握患者发生危机的处理知识十分重要,必须及时有效地处理,否则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或死亡。

关键词 社区护理 饮食误吸 紧急措施

误吸的原因及后果

常见的误吸原因:①鼻饲过程中发生呕吐,呕吐物被吸入气管;②老年人由于唾液分泌减少、牙齿缺损、咀嚼功能低下、喉管闭锁不全、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易发生误吸;③脑血管意外、甲状腺及食道术后,造成喉返神经麻痹的患者,因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除了显性误吸外,常常发生不显性误吸。饮食过程中的误吸物多为食物,也可为假牙,小儿也可为玩具。

误吸可引起完全性气道梗阻或不完全性气道梗阻。完全性气道梗阻时会出现呼吸停止,意识丧失,心跳停止,从而引起全身循环停止,造成各组织器官乏氧及功能障碍。不完全性气道梗阻后可引起吸入性肺炎。

紧急救护措施

立即中止饮食及鼻饲,判断食物是否误入气管,然后再决定是否继续进食。

呼唤帮助:当发生誤吸时,护士应保证连续观察病人状况。在抢救的同时呼唤其他医师或家属给予帮助,以便在短时间内备齐抢救的用品和药物。

患者意识情况:患者在饮食中突然出现面色发绀时,应立即晃患者双肩,呼唤其名字,给予身体一定刺激,观察其反应。如无肢体运动或语言应答,即为意识障碍,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呼吸状态及行人工呼吸:当患者出现呼吸次数增加、发绀、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时,揭示机体处于低血氧状态,应给予吸氧。呼吸停止时,立即使用便携式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或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人工呼吸过程中注意观察胸廓的起伏,如吹气时未见胸廓抬起,说明呼吸道梗塞,应将喉部展开,用钳子将异物钳出。也可用背部叩打法、侧胸下部压迫法将异物排出。

循环状态:当患者发生误吸后,应立即触摸颈动脉,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如无搏动,说明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为随时掌握循环系统的变化,应连接心电监护仪进行心脏监护。

体位:取侧卧位,避免对于胸部的压迫;头后仰,托起下颌,以防舌后坠及口腔内的潴留物、分泌物、呕吐物吸入气管。

清除口内食物及胃内容物吸引:口内有食物时,用纱布或手帕包绕手指将异物取出,不能取出时应用吸引器吸出,以防发生再误吸。有假牙者应将假牙取出,以防引起口腔损伤。

生命体征:注意观察呼吸、脉搏和体温的变化,呼吸增快、脉搏增快、血压升高是机体对低氧血症的反应,应给予吸氧。体温升高为感染肺炎的征象,可采取调节室温、盖被等调节环境温度,或在腋窝、腹股沟处冷敷等物理方式帮助降低体温。

饮食误吸的预防

易患因素:掌握老人生活习惯,评价有无咀嚼及吞咽功能障碍、假牙是否合适及口腔的卫生状态,判断其发生误吸和窒息的可能性。

饮食环境管理:老人进食应在安定的情况下进行,精力集中,进餐时不要与人谈话,以免精力分散而误吸。对高龄患者及吞咽困难者,除了认真听其表述之外,应注意观察其饮食经过,注意其表情、面色、态度和行动的变化,同时在居室中备好氧气、吸引器等,以便抢救时用。

调整饮食:根据患者情况调配适合的饮食,可减少误吸的发生。高龄患者及心功能不全等限制水分摄入的患者,易造成误吸,因此应与患者家属共同商量,制成适合其口味而又易于吞咽的饮食。

饮食体位:老人进食体位应采取舒适、无疲劳的坐姿,卧床患者应抬高床头45°以利于咽下运动,减少误吸机会[1]。餐后进行口腔护理,以防口腔内存留异物而导致误吸。

吞咽训练:对吞咽功能不良的患者,早期进行吞咽训练,提高咽反射的灵活性[2]。

当患者病情平稳时,尽可能使之饮水或牛奶,以通畅食管。护士应及时对家人进行家庭防止误吸基本护理技能培训,使家人正确协助老人进食。

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抵抗力下降,故易患病,而且易合并感染[3],所以,社区护士要利用各种时间,开展多种方式的健康宣教,让社区老人尽快了解和掌握健康知识,积极配合预防,形成自我保健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赵玉香,孙淑芳.老年吞咽困难患者误吸的预防与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7,13(1):19.

2 向超仪.老年病人发生窒息的原因及预防(附15例分析).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1999,5(3):216.

3 成惠玲,冯丽田.门诊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2004,22:137.

作者:赵荷苹

第7篇:老人心理护理

5.2.1养老机构忽视了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角色”的变化,老年人的社会活动范围缩小,心理上会发生很多复杂变化。老年人注重的不是奢华的物质生活,而且情感关爱,他们企盼心灵慰籍,希望得到精神赡养,那么如何帮助老年人进行角色转变和心理调适、重新适应新生活,这就是“心理护理”。

心理因素是影响老年健康的主要因素,据有关资料表明,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困难或心理障碍,0.34%的人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0.75%的人患有痴呆症。据心血管专家介绍,30-40%的常见病其发生发展与心理行为因素相关。被称为“三大杀手”的心血管、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其致病的因素,心理原因己超过生理原因。同时心理因素还会诱发或加重常见老年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老年痴呆症等众多疾病。现代医学已证明,消极情绪是破坏身体免疫系统的凶手,是导致心身疾病的诱因。著名保健专家洪昭光教授指出心理平衡对维护健康是最主要的,一个人心理平衡,生理就平衡,就很少得病,即使得病也好的快。因此说,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需要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自身的共同努力。养老院中的护理员应该对老人的各种需要细心观察,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养老院中度过快乐的晚年。

而通过调研发现,%的老人感到很孤独%%%%%%%% 5.2.2养老院如何对老年人进行心理护理

1、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通过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优良传统和先进事迹,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人格上尊重,满足自尊的需求。尊敬老年人,适当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之一。

3、精神上安慰,满足依存的需要。老年人普遍有孤独感,他们希望享受天伦之乐,赢得周围人的亲近、求教与拥戴,这将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

4、生活上关心,满足求助的愿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事情力不从心,从心理上非常渴望得到晚辈的主动关心,如果是患病的老人,需要别人关心的愿望就更强烈了。

5、言语上沟通,排遣寂寞的需要。老年人常常产生一种失落感、自卑感和孤独感,通过言语交流与沟通,可以活跃思维、增长知识、获得经验和各种信息,增强成就感,防止或延缓老年痴呆的发生;通过言语交流与沟通,可以调节情绪、宽阔胸怀、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使生活变的多彩而不单调,以平和的心态乐观面对人生。

6、开展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活动,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经常组织一些适合老年人参加的旅游观光活动和各种小型比赛活动,如书法、绘画、养花、舞蹈、乐器等,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创造条件,从而达到活跃老人精神文化生活,促进老人身心健

康的目的。

第8篇:五保老人护理补贴申请

尊敬的*****领导:

我院自开院以来,以“让老人舒心,安享晚年”为宗旨,全心全意服务每位入住老人。对于五保老人,我院更为重视,现我院入住老人人数已有73名,服务态度及质量受到入住老人及监护人员的一致好评,并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不吝啬付出,不仅仅在老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老人们满足,更在精神生活方面,安排了娱乐活动室、理疗室等,让老人们有如居家般的感觉。

2016年9月-12月配合政府接收因特殊困难需要照顾的五保老人8位,分别是。。。。。。。。。。。。。。。。。其中因产生护理费过大,恳请有关部门在经济上予以大力支持,特申请补贴部分护理费 20000元、其他部分由我院爱心支出。

附《五保户老人每月生活费明细表》

此致 敬礼!

*******老院

2017年4月8日

上一篇:节能环保技术下一篇:金融资产证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