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观后感英文

2022-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电影观后感英文

英文原版电影与英文文学教学

摘要 英文原版电影是英语专业特别是英美文学教学的有效手段。英文原版电影用于英美文学教学具有广阔的前景,教授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师应当抓住当前信息化社会的有利时机利用英文原版电影辅助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英文原版电影 英语专业教学 英美文学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历经百余年的风雨历程,如今更是日新月异,朝着高科技,多元化发展,并以月产百部的速度前进。在这当中不乏根据经典的英美文学原著改编的作品,而英文原版电影作为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已有多位教育专家论述过。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无论作为教学手段还是教学内容,电影都具有其它教学媒体如录音、投影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一、英文原版电影应用于英美文学教学的优越性

自电影诞生以来,电影和文学就有了千丝万缕、不可割舍的联系。因为文学与电影都是活生生的人为表现对象,通过这些活生生的处于和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之中的人,连缀或折射出广阔繁复的社会生活:同时,电影和文学都是时间艺术,两者都是在时间的流动延续和运动过程中叙述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而且电影和小说都常通过戏剧化冲突方式叙述事件,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因此电影与文学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在讨论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时,我们还应提到电影艺术对小说的影响,尤其是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影响。许多小说家都曾公开表明他们借用过电影语汇或电影表现手法。美国30年代的作家Dos Passos在其颇富创新的三部曲《美国》中就借用了电影的蒙太奇等技巧,别出心裁地使用了“新闻报道”,“照相机快门”的手法,力图客观记录时代背景和模拟人物内心的意识状态。

其实,电影和文学最明显、最直接的联系是大量的文学作品被转换为电影作品。通过电影的再“发掘”。传统的经典文本重新为人们所重视、欣赏。电影的普泛化和大众性一定程度上使文学作品为更多的普通人所接受,从而使文学更为广阔地融入社会。一部成功的电影会促使文学原著的畅销,甚至令其成为文化热点。譬如,五六十年代的外国电影《苔丝》(X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曾在中国观众中掀起重读原著的热潮,20世纪90年代拍摄的电影《霍华德庄园》(HowardsEnds)和《占有》(Possesion)也一度令迷恋电影的英国观众重拾E.M.Foster和A.S.Byatt的作品。当许许多多文学名著被改编为电影电视之后,人们的欣赏渠道显然得到了扩展,对文学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和认识。电影对文学的普及功不可没。

从认知方面里讲,让形象和言语结合起来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外语学习规律的。影视作品强调视觉效果,集声音、图像、文字和动画于一体。学习者可以身临其境,感受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话语对白以及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这些感性的认识会在学习者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当学习者带着具体的视觉和听觉记忆来阅读文本时,无意识中增强了对原文的理解。从教学法观点看,直观性是最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而英美原声电影赏析是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实践。因此我们可以说音像结合的教学手段能更加全面而真实地展示语言信息,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感官去积极捕捉并理解语言信息,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所以说英美原版电影丰富的内容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言学习成为一种精神享受,进而成倍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英文原版电影应用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

2000年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文学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能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而丰富的电影内容除了可以加深对原著的理解,同时更直观地向我们提供了英语国家的历史、社会、风土人情、地理、自然、经济、政治等情况,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把英文原版电影用于英美文学教学是否可行呢?

首先,从客观方面来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英文原版电影用于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进方法和手段。也为英文原版电影用于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硬件条件。在多媒体环境下。原来手段单一的方式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原来枯燥、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形象起来,收到声形并茂,情理交融之效。在网络化趋势日益增强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校有了新的先进的网络设备,如互联网、校园网、多媒体教学等教学环境,学生接触英文电影的机会大大增多。在网络上,我们可以找到丰富的英文电影资源,还可以进行多遍的重复欣赏,根据所需作适时的暂停或倒退以达到自己预期的学习目的。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宽了信息的获取途径,使快速掌握某一领域的信息成为可能。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加强对英文原版电影信息资源的收集控制,提高英美文学教学课中电影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另外,现在有许多为电影配音而专门设计的英语教学软件供英语学习者选择。这些教学软件是以世界英语电影名著为题材的多媒体教学光盘。这些都为电影用于文学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硬件条件。

其次,从主观方面讲,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学生的主观需求也完全具备。英美文学课程授课教师多为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行原版电影教学不存在根本障碍。关键是要加强责任心,不能把英美文学课上成电影放映课或影视欣赏课,同时要进行进修和深造不断地提高职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把文学批评理论应用于利用电影辅助教学当中去。就学生方面来说,英美文学课程一般开在大学三年级,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听说能力,经过从难到易的训练,欣赏英文原版电影应当不成问题。尤其关键的是,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英美文学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目的,那就是通过文学作品学习语言。在英美文学中,许多优秀的作家都是语言大师,他们的作品不仅成为文学精品,而且也成为英语应用的典范。而通过欣赏英文原版电影就能够更直接的接触到标准的、地道的英语,在理解原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语言的熏陶。能更直接、更贴切地去欣赏英美文学,巩固学生已经习得的语言知识,进一步养成对英语的敏感性,从而增强他们应用活生生的英语语言的能力。通过看电影,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有了近一步研究和学习文学的欲望: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语言交际的能力,学到了地道的英语或美语。

三、英文原版电影应用于英美文学教学的操作方法

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电影视

为一种有自身独特风格的与小说平等的作品来“阅读”,而不能视其为小说的附庸,更不能将电影代替小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习者了解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别,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习者的文学鉴赏能力。

首先要做好选片关。美国电影理论家杰佛里·瓦格纳在他的论文《改编的三种方式》中曾经提出影视改编的三种方法,即移植法、近似法和注释法。一是移植法。即电影尽量忠于原著,尽量不显露改编的痕迹。意大利导演卡斯特拉尼执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1954),是一个标准的移植式改编。教师应当尽可能多的选取这一类的影片辅助教学。因为它们最能体现原著精神,从语言、情节到主题都对原著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对这类影片可以进行完全放映,甚至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课下让学生反复观看,加深对原著的理解。二是再注释法,即电影对小说进行颇具个性化的解释与评论。这类电影融合了导演和演员对原著的个人理解与感悟。能明显地表露导演对小说的艺术加工和创作自由。由Mike Nichols导演,根据美国小说家Joseph Heller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 22)。三是近似法或再构思法,即电影完全背离原著的故事情节,却对小说的故事结构和人物进行别出心裁的彻底改写或模仿和讽仿。2000年独立制片人兼导演麦克·阿尔默瑞德执导根据莎翁名剧《哈姆雷特》是再构思法改编电影的典型例子。以上两类影片尽量少选取。如要选用,可以使用节选放映的方式或让学生业余时间观看,以影评或书评的方式检查学习效果。要根据不同的影片。把握不同切入点。例如2000版的《哈姆雷特》我们就要把重点放在人物性格分析上,而淡化其主题。因为影片所具有的后现代因素是原著所没有的。对待不同的影片应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切忌教条单一。

其次要做好观看前的准备。影视提供了直观的艺术形象,使课文变得形象、具体、生动。但是,教师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应注重其实效性。为避免学生在看录相时一味追求故事情节而不思考的被动状态,教师最好在组织学生看录相前围绕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布置思考题。在播放影片前,教师应将背景知识,作家,作品等相关内容介绍给学生。并就电影主题。人物形象等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课下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在学生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再让他们看改编的影视作品,能对学生产生视听触冲击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启迪他们的想象和联想,增进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饶有情趣的状态下进入作品意境,加深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而这种先看原著的方法是更应当提倡的,因为它避免了先看电影所造成的先入为主的弊端。

下面就是最简单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也就是观看影片了。

除了挑选一节课从头到尾地放映全片以外,教师还可以在看英文原版电影的基础上,把光盘和教案结合在一起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如在教《简爱》,《远大前程》时,可把VCD光盘上的有关情节和教案相结合制成多媒体课件,这样学生在教师分析有关情节后或讲解完选读以后再欣赏相关电影剪辑,能充分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教师与学生的看、听、说、写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加强了英美文学课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另外教师也可以对电影进行节选,和选读结合起来。例如在讲解《哈姆雷特》中著名的内心独白。时就可以播放电影的相关片段,比教师朗诵或让学生朗诵的效果要好的多,收到了声情并貌和身临其境的效果。讲狄更斯的《雾都孤儿》的时候,也可以节选奥利弗在济贫院的一段进行放映。加上对原文的理解。学生更能体会到资本主义的黑暗和作者幽默的写作手法。

观赏影片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比较法(compari’son)首先可以从主题方面比较。影片是否忠实于原著精神实质。比较的目的应是强化原著的主题,而不是喧宾夺主地突出电影的主题。其次要从语言上比较。一般而言,名著的语言都有精炼、个性化、生动等特点。改编成电影电视后,不仅具有原来的色彩,而且经过编剧、导演和演员的艺术处理,常常是更加精彩感人,富于魅力。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加了解语言的表现力,也更能体会原著语言的精妙之处。在完成这些任务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但一定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不要越俎代庖。

除了以上提供的方法。还可以进行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看默片(sound off),看一写(watch—w rite)。小组讨论g roupdiscussion,影评(film review)等教学活动,使课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刘苹苹

第2篇:中外电影英文字幕的翻译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国内文化市场的开放和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涌入国门,与其他类型的翻译相比,电影翻译具有自己的特性。为了达到听觉因素和视觉应诉的巧妙结合,从事电影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在交际学理论指导下,遵循影视翻译自身的规定和标准。经过分析研究,本文得出结论:字幕翻译由于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涉及由口语到书面语的转变,字幕翻译工作者要采取减缩及合并小短句的策略等来保证译文的简明扼要。由于交际翻译能在短时间内拉近读者与异域文化的距离,因此成为字幕翻译的最好理论。

关键词: 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 字幕翻译 翻译策略 中外电影

一、电影字幕翻译的意义

1.中国电影翻译历程

我国的影视翻译始于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尚无电视。电影也没有真正的译制片,即先由翻译将对白译成中文,再由配音演员配成中文对白的片子。不懂外文的观众只能通过“译意风”(装在座位上的耳机)中粗糙的同声翻译或是银幕上简单的字幕的帮助大致了解剧情。1948年底东北解放后,长春电影制片厂首先开始了译制片的制作,翻译工作者着手翻译苏联电影,是为我国影视翻译之滥觞,不久上海和北京很快跟上。但在改革开放前我国译制的电影来源较窄,数量亦不大,更由于电视未普及,故其影响较小。

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放宽了影视片的进口,加之电视机逐渐进入千家万户,译制片的观众以十倍百倍的速度增长。无疑地,如今译制片受众(观众)的数量远远超过翻译文学作品受众(读者)的数量,影视翻译对社会的影响也绝不在文学翻译之下。但与之相反,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远不如文学翻译,反映在大学里有关课程的开设、学术刊物上有关论文的发表、学术团体中有关组织的建设等方面,均与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这一现象应引起翻译界的注意。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体形式,广受大众欢迎。它在国际跨文化交流及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已经人所共识,而且其作用日益重要。每部电影都会栩栩如生地呈现异国他乡的生活一隅。电影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外界的窗口,让我们可以直观浏览异国地貌和风景、异乡的风俗习惯。因此,观看外国电影无疑是了解外国文化,促进国际跨文化交流的一个更为有效的途径。

2.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的必要性

众多外国电影中,由于英语的使用范围最广,因此英语电影在数量上占头筹。但是,国人不懂英语的普通大众居多,无法直接欣赏原片,若要观看英语电影,就必须依赖翻译:译制和字幕翻译。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英语电影字幕翻译工作才开始引起国人关注,不少翻译工作者也投身到了字幕翻译研究中来。但是,长期对字幕翻译工作的不重视,造成理论研究的匮乏。有关字幕翻译研究的论文和论著数量有限,而且目前的研究仅囿于一、两种有限的理论范围,比如严复的“信、达、雅”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这些研究在理论运用的同时都未结合电影字幕特点对这理论的适合之处详加探讨。

纽马克认为成功的翻译取决于交际效果的传达,以目的语和目的语读者为中心,使目的语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源语读者的感受。电影字幕的翻译要考虑到观众对源语语言结构差异和文化差异的接受问题,以达到源语电影与译语观众的有效交际。影视作为一种娱乐及文化交流形式,其翻译的重点应是文化上的,而非语言上的。交际翻译理论是本文所应用的主要理论,因为它以目的语的接受者为中心,在翻译时可满足影视的娱乐性特点,而且纽马克教授的语义翻译、关联翻译理论在影视翻译中也是有用的补充。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外翻译领域的发展

彼得·纽马克是一位英国的语言学家、实践型的翻译理论家。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即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E.A.Nida)指出,纽马克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方法,并把这两种方法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文本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是由关联翻译法(correlative translation)和他提出的三个命题发展而来的。他的代表作包括《翻译问题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1)、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1988)、《翻译论》(About Translation,1991)和《翻译短评》(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1993)。在《翻译问题探索》一书中,纽马克提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应当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或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他将文本分为抒发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审美功能(aesthetic function)、应酬功能(phatic function)和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20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关联翻译法”,标志着他的翻译理论渐趋系统和完善。

早在1960年,西方重要学术期刊Babel上就发表了有关影视翻译研究的论文,启动了西方尤其是欧洲翻译研究在该领域的发展,如今影视翻译研究在西方更日趋成熟,无论在具体的特点、技巧还是在其原则、标准方面,都有非常系统的理论,如Henrik Gottlieb教授和Kantan教授在字幕翻译研究方面的卓著贡献。在西方,许多翻译理论被运用到影视翻译研究中,其中有关联理论、目的论、描述性翻译学和多元系统视角,还有勒菲弗尔的权力操控论和韦努蒂的归化理论等。

2.国内影视翻译三位有影响力的学者观点

关于总结影视翻译语言特点,并根据其特点,探讨影视翻译原则和技巧。这方面比较有影响的学者有钱绍昌、张春柏和麻争旗等。三位学者都在影视翻译实践领域硕果累累:钱绍昌教授自1984年就从事影视剧的翻译,到2000年已翻译了600余部(集),张春柏教授翻译电影电视剧约300部(集),麻争旗教授翻译电影、电视单本剧50余部,电视连续剧、系列片600多集。这些实践工作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都撰文总结了影视语言的特征。麻争旗归纳的影视翻译五大特征包括口语化、人物性格化、情感化、口型化、通俗化。

张春柏总结了影视剧语言的即时性和大众性两大特征,尤其对影视语言的口语性质进行了深入分析。钱绍昌也指出影视语言不同于书面文学语言的五个特点: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无注性。以此为基础,三位学者以大量的亲身译例分别归纳了影视翻译的一些原则和技巧。钱绍昌介绍了七条个人经验,并强调在影视翻译时,翻译的“信、达、雅”三项原则中以“达”最为重要。张春柏以影视翻译与普通的文学翻译的不同之处为指导原则。另一位领军人物麻争旗认为所论及的影视翻译五大特征相辅相成,是做好影视翻译的基本保证。麻争旗在2005年出版了影视翻译研究的专著《影视译制概论》,在我国影视译制理论研究、影视译制人才培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视作品作为文化的载体,在传播流行文化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而外国影片的译介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为不同文化间的了解架起桥梁。

把影视翻译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的关联理论运用于影视翻译研究的较多,关联性是源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对语码进行选择的依据。国内有人尝试以关联理论翻译观来解释电影配音或字幕翻译。把目的论、功能对等原则或读者接受理论应用于影视翻译的也比较多,三者都强调译者结合翻译的目的及译文接受者(观众)的情况和反应,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这也是影视翻译的一大特色,如将读者接受理论应用于字幕翻译中的隐喻翻译或目的论视角下的华语古装片英文字幕的翻译。

有相当部分学者从文化视角研究影视翻译,或着眼于跨文化交际,或讨论其中的文化因素,如影视翻译中文化信息和意象的处理、影视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从中西审美差异或文化差异看影视翻译,等等。探讨最多的是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处理文化因素,如在电影配音翻译中采用“文化替换”和“文化补偿”的方法,在字幕翻译中采用直译、意译、缩译等手法,解决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语义缺省和语义冲突。对于影视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柴梅萍就其重构、修润与转换发表过论述,而龚瑜行提出以压缩式、直译、归化和抽象化等策略指导文化信息的传递。

3.关于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

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纽马克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的翻译思想的基础上,将文体论、话语分析、符号学、格语法的理论、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语言学及翻译技巧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也是其翻译理论中最主要、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他认为,自公元1世纪以来到现在,沉醉于直译和意译争论的双方都忽略了翻译,还应当考虑翻译的目的、读者的特点和文本的类型。为了避免直译和意译的冲突,纽马克提出了两个翻译理论,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他说:“我在翻译方面仅仅提出这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对任何文本来说都合适。”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纽马克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方法,并把这两种方法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文本中。在交际翻译中,翻译者用目标文本来表达和源语同样的效果;在语义翻译中,翻译者在目标文本句法结构和语义方面允许的范围内,来表现源语言的真正语境意义,也就是说,在交际翻译中,纽马克认为,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当力求接近源文本。因为交际翻译重视产生的效果但不注重表达的内容,所以交际翻译首先要忠实于目标语和目标文本读者,要求源语符合目标语和文化,不给读者留下疑点和晦涩难懂之处。在语义翻译中,译者首先必须忠于原作者,符合源语文化,只有对源文本的内涵意义出现理解困难时才加以解释。

三、中国影视翻译未来发展趋势

电影是人们熟悉的一种大众娱乐,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西方影片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人的娱乐生活中。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体系的极大不同,西方影片通常都经过翻译后放映。虽然影视翻译是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并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我国在影视翻译研究方面比西方国家起步晚,至今仍处于初始阶段,不仅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较少,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还极其有限,也鲜见介绍国外影视翻译研究新成果或访谈国外著名影视翻译学者的专文。国内的研究范围也比较零散、片面,尚未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也未有成体系的理论出现。在研究视角上与西方相比也显得狭窄,还存在未曾涉足的研究方向,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

影视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标志,必须构建自身理论体系。影视翻译研究理论系统的建立要依赖文学翻译理论,并结合其自身特点创建一套可供研究的理论体系。本文以中外文化差异为基础,以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为主、语义翻译及关联目的理论为辅,分析中外电影字幕翻译的翻译策略及原则,为字幕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角度,从而鼓励更多翻译工作者及有志于电影字幕翻译的爱好者加入到这一领域中来,指导国产电影的字幕翻译实践,以电影交流为平台,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柴梅萍.配音与字幕声画同步翻译的策略[J].山东外语教学,2003(5).

[2]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4).

[3]黄粉保.论小说任务语言个性的翻译[J].中国翻译第二期,2000.

[4]潘绍彰.英语修辞与写作[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5]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

[6]杨慎生,高景轩.呼啸山庄——优秀电影视听系列之八[N].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7]周婵.英语经典电影脚本汇编[J].上,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8]周婵.英语经典电影脚本汇编[J].下,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9]周莉莉.影视翻译的特点及技巧[N].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第3期.

[10]赵化勇.译制片探讨与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11]仲伟合.西方翻译理论[N].广州:广州外语音像出版社,2001.

[12]张春柏.影视翻译初探[J].中国翻译,第2期.

[13]麻争旗.影视剧脚本的翻译及审美特征[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14]Alexandra,A.R.Features of Oral and Written Communication in Subtitling.In Y.Gambier & H.Gottlieb (Ed.),(Multi)media translation:Concepts,Practices and Research.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1:213-222.

[15]Alvarez,R.M.,& Carmen,A.V.Translation,Power,Subversion.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6.

[16]Baker,M.Routledge of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London:Routledge,1998.

[17]Bluestone,G.Novels into film.US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7.

[18]Cattrysse,P.Multimedia & Translation: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In Y.Gambier & H.Gottlieb (Ed.),(Multi)media translation:Concepts,Practices and Research.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1:1-12.

[19]Chaume,F.Film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Two Disciplines at Stake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Meta,2004,49(1):12-24.

[20]Cheng,S.J.Linguistic dimensions of subtitling:Perspectives from Taiwan.Meta,2004,49(1),115-124.

作者:张旭

第3篇: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

摘 要:电影片名是一部电影的浓缩和灵魂所在。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英美影视作品不断涌入我国,本文通过分析部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范例来探讨英文电影名的翻译原则,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

关键词:片名;翻译;跨文化;方法;特点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爱看电影,同时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电影被看作是一座传播文化的桥梁,促进并加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佳作佳译对于一部好的电影来说是尤其重要的,只有在忠实英文电影内容的基础上顺应中文的文化特点,遵循英文翻译的原则,突出英文翻译功能,这样的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才能博得大众眼球,吸引更多的人来观影。

一、从电影翻译策略来谈英译电影片名

1.直译——简单明了,直奔主题

直译就是按照字面意思来进行翻译,翻译时不添加或者增减,争取达到一定的统一,这样才能忠实传达原语的思想,反映原语的表达方式甚至作品的风格,做到形神兼备,否则译品就会失去原作的精髓。现在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原创的电影,优秀的电影译名在宣传电影的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标签,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翻译,可是平淡中又不失神秘。比如一部有关心理学的电影BeautifulMind,译者将其直接译成《美丽心灵》,没有添加任何的其它元素,使得人们对这部电影有种平静之中带有神秘的感觉。还有今年上半年的一部有关伊拉克战争狙击手的电影AmericanSniper,译者将其直接翻译成《美国狙击手》,当人们看到片名的时候便能清楚知道这是一部关于什么题材的片子,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直奔主题,不失原意。

2.意译——异曲同工之境,文化特色

意译是按照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在原语与译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得以应用。有一部很经典的尼古拉斯凯奇的作品FaceOff,有译者将其翻译成《变脸》或者《夺面双雄》,这两个翻译都是意译,没有按照原来电影片名进行直译。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表达了英文片名要表达的意思,又传达了电影的内容。当英文电影遇到中国文化的时候,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电影名能够在突出主题的基础上又带有本地的文化特色,快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并让人们很快地了解电影的大概内容。比如由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叫作CatchMeIfYouCan,翻译的版本并没有直接翻译成《如果你可以就来抓我》,而是按照中文四字成语的习惯以及共有的文化特色翻译成了《猫鼠游戏》或者《逍遥法外》,这两个翻译的版本都很好地使用了四字成语,注入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并且突出了主题,让人们过目不忘。

3.增译与省译——突出电影特色,紧扣主题

增译或者省译是指在原来的基础上翻译时增加或者减少相应的信息以达到更好地传递信息的功能,使得电影的名字更加具有代表性,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比如Interstellar这部电影,译者没有将其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译成《星际》,而是增加了词语变成了《星际穿越》,这样能够更好地表达并传递电影的信息,一举两得。还有HowtoTrainYourDragon这部动画片,译者没有翻译成《如何驯服你的龙》而是简化成了《驯龙记》,简介明了,直入主题。

4.音译——保留特色,易于记忆

音译是指根据英语的发音来进行翻译,找到相对应的汉语的词汇,这样比较直观,让人们记住电影的名字。即使英语说得不好,通过汉语相对应的翻译,外国人还是可以听懂,促进了文化交流。比如Milk这部电影,直接译为《米尔克》。还有Avatar《阿凡达》,Juno《朱诺》等等,这样保留了原片的原汁原味。

二、从跨文化视角看电影片名翻译特点

电影的片名代表了整部电影的内容,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若是没能处理好翻译中文化的差异,使得出现文化空缺,那么用重金打造的电影将不会让人很快熟知,并有可能会失去部分电影市场的份额。但若是电影片名能在保留原意和国外文化的基础上再加上本地的特色,电影片名将如虎添翼,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由此可见,文化差异对于电影片名的翻译有着一定的影响,决定着一部电影市场的前景。

1.中外文字含义及用法的不对等——力求统一

虽然大部分能够找到对等的词语,可是有些还是无法做到完全等同,有一定的出入。因此,我们翻译片名的时候就需要对整部电影有足够的把握,把两种语言结合得恰到好处。比如SpiderMan《蜘蛛侠》、Batman《蝙蝠侠》、TheFlash《闪电侠》等等,这都是结合中国元素翻译成中国风的片名,在英文中,man这个单词有“人、男人、人类、丈夫”的意思,并没有“侠”的意思,在电影中主角是除恶扬善的英雄形象,我们在忠实原文又结合中国元素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侠”。

2.风格迥异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异国风情

中外文化,风格迥异,各不相同,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也不尽相同。英语国家多信仰基督教或者天主教,我国多是信仰佛教。所以有些英语电影就涉及到一些宗教事宜,这就体现了英语国家的文化和宗教,那在翻译的时候就得考虑到这些因素,突出电影的文化背景,抓住主题,而不能只是根据字面来翻译。比如由布拉德·皮特主演并获得奥斯卡奖项的电影Seven,译者没有将电影名直接译为《七》,而是根据电影的影片内容及宗教文化,将其翻译成《七宗罪》。在西方的宗教故事,七宗罪是天主教的七大死罪,是人们经常犯的过错,在电影中可以看到七的影子。七在宗教上也是个神秘的数字,上帝造物用了七天,造亚当也用了七天。所以如果了解这些,那么译出来的片名便会在贴切电影内容的基础上,更加凸显主题。

三、结语

电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起到文化交流传递信息的作用,而电影名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电影名能让人眼前一亮,过目不忘。所以优秀的电影片名的翻译需要在了解电影内容的基础上,考虑到市场及观众的需求,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精益求精,力求准确,这样才会不断出佳作佳译。

参考文献:

[1]康宁.文化图式理论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14(8).

[2]赖水凤.浅谈英文电影片名分析及其翻译[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

[3]杨坤.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J].海外英语,2014(4)

作者:赵闳宇

第4篇:4篇英文电影英文观后感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

我们学校教学的问题的存在不仅仅是教育制度和老师的教育方法的问题,同时也有学生等方面的问题,这不是把国外的教育模式生搬硬套进来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可以批判地吸收国外高校培育人才的经验,改变学校一些不合理的制度,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 作为一所专科院校,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不可能太少,但可以适当增加选修课数量和课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并且在选修前鼓励学生到课堂内旁听。

(二) 增加实训课的次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实践经验。

(三) 逐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调整课堂时间的安排,减少讲解的时间,给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更多交流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和自主思考的机会。

(四) 以案例、实际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老师在教学设置时,应该把学习的背景从课堂迁移到生活中。这样能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作用,教学方式也更有实践性。

(五) 多一些按小组分配学习任务。伟大的创造往往离不开团队的合作,通过团队合作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团队合作的能力,还可以促进同学间的友谊,增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六) 尊重创意,奖励创新。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同,创意才能延续;只有得到资金的支持,创新才能源源不断。

(七) 鼓励学生参加义务活动。在收获实践经验的同时,义务活动也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也是一个塑造人格的过程。 八) 考核方式多样化。人才没有统一的定义,考核也不应该有唯一的标准! 总结 社会的激烈竞争要求我们必须要转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理论教学模式,只有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符合不断变化的社会的需求。因此,如何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永恒的课题。而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更应该敢于创新,勇于实践。虽然创新意味着可能会犯错,实践意味着可能会失败,但那又如何?正如我们对于青春的选择:不求无过,但求无愧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继续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已成为2009年全国“两会”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社会各界也就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品质,加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展开了广泛的理论研讨与研究。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要使当代大学生真正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品质和实践能力,就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及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具体要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加强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重视综合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创新思维开发等方面得到主动发展。所以,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及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点。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其次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成功企业家和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通过他们的事迹坚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一己之长的事业;最后就是要形成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或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让大学生的创业动力在具体实践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使其形成自主创新创业的理念。

青年就业创业素质训练营注重在实践中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第一校园网作为一家专注于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与就业的综合性门户网站,其使命便是通过专业的服务与各种类型的公益活动,帮助广大学子学习并迅速掌握职场能力,弥补从大学到就业的职业能力空白。第一校园网在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领域拥有多项科研成果与专业技术,其独有的“7阶训练法”、“大学生职业发展6大辅导系统”和“大学生专业测评与辅导”等服务,能系统地帮助广大学子快速突破从“新鲜人”到“准职场人”的转变,切实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2、重视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模式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

创业品质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括敢于竞争、敢于冒险的精神,脚踏实地、勤奋求实的态度,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顽强意志,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心态及自控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创业品质的前题,优秀的导师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所以在不断加强和改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开发社会教育资源,聘请创业上有建树,品德高尚、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的成功企业家来担任大学生创业实践导师,充分利用他们的创新创业思想与实践平台,创新教育模式,有计划分期分批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培养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才能培养出具有敢于探索、突破常规、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青年就业创业素质训练营的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其注重实践“导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第一校园网强大的研发团队和专家顾问团队便是训练营的资深导师,它汇集了国内外诸多顶级职场专家和世界500强人力资源总监,在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领域拥有多项科研成果与专业技术,从而让其诸多产品与服务不仅仅停留在求职技巧的表层上,而是从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模型的角度出发,帮助广大学子提升职业能力,增强就业与职业发展竞争力。

其次是创新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导师资源为大学生们创新创业实践搭建有效平台。导师们利用“师傅带学徒式”的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教学客体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实践主体,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和学有所用。在这一系列模拟实战的训练中,使创新创业的理念与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真正地融为一体,其效果也要比单纯的说教培养或是盲目的实践摸索要好上许多。可以说,这一培养模式上的创新是值得各高校学习和借鉴的。

3、构建个性化的学生选拔培养考核体系,使创新创业及实践教育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建立合理的个性化学生选拔培养考核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使高校教育更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同时,为我国高校进一步深化、细化教育创新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学校应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在人才选拔培养考核过程中,其模式的定位、形式及体系的整合和内容的改革上,要树立以适应性为核心、以个性化为特点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以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使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也给学生提供更多能够发挥自己潜能的创业平台。

青春创业训练营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展,其个性化的学生选拔培养考核体系功不可没。在该计划实施之初,为了选拔出类拔萃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活动方不仅以全省各高校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与博士生为选拔对象,还制定出科学、周密、合理的选拔人才方案,通过严格笔试和专家面试等程序进行初选,并择优推荐给企业家,由企业家本人电话面试确定培养对象。

成功入选的大学生即与其他高校成员组队,以接受企业家指导,开展相关教学实践活动,以一年为培养时限。其间,导师针对指导组别不同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为每组学生制定一份个性化的实践培养计划。

4.加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关键。只有把课堂教学所学到的文化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尤其是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得以提高。

首先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竞赛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性强的竞赛活动,对强化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提高综合能力都大有裨益,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去认真思考创新与创业,同时也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其次创新载体吸引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学校只有不断创新载体,才能使更多学生主动参加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新载体并组织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尝试,可以有效改善在校大学生实践经验少的现状。在“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实施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为学生提供了亲身参加创业实践的各种机会。除了有梦想、有知识、有勇气,还要有载体,通过不断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最终实现真正的创新创业。

二、几点思考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因此,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就要努力探索大学生培养的新路子,组织开展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 不断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积极为青年学生搭建创新创业的平台。具体工作中还应当注重以下“三个环节”:

1、搭建一个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才”提供阵地。 目前,高等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方面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引导学生经常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在创业教育中,应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才”搭建一个平台、提供一块阵地,让大学生真正与社会接轨。青年就业创业素质训练营正是为广大学子提供了这样一个自我磨练、自我提升、不断创新的坚实阵地。它是学生实现自己商业创意、锻炼管理实践能力的良好实践载体,成为学校扶助学生自主创业的一个“孵化器”。

2、建立一种联系,实现校企共建、“师徒”双赢。

眼高手低、纸上谈兵,是多数大学生创业者的特点,由于经验及管理能力不足,使大学生在创业中屡屡受挫。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普遍掌握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对未来也有一些新鲜创意,但实践经验却极其匮乏。比较而言,社会上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们却往往拥有较为丰富的“实战经验”,但有时却缺乏创新的活力。所以,把企业与学校有机地集合起来,实现校企共建,无论是对企业的发展还是对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无疑是互利双赢、锦上添花。“青年就业创业训练营”就是从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入手,将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在第一校园网的资源支持下,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梦想通过企业这一载体最终成为了现实。

3、塑造一个品牌,使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做成一个品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模式,不断更新和发展。“青年就业创业训练营”在开展之初便有良好的品牌意识,注重打造“强强联合”的品牌认同。入营成员是经过简历筛选、笔试、企业家亲自面试等环节层层选拔,严格挑选,最后的“入围者”是真正意义上的“佼佼者”。“七阶训练法”从大学生活到成功取得理想的工作岗位,中间存在心态、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巨大差距。投入巨资研发的“7阶训练体系”可以帮助广大学子通过系统科学的训练,一步步地缩短从“新鲜人”到“职场人”的空白与差距。独特专有的科学训练技术,只需7步即可使受训过的学生从同等水平的广大学生中迅速脱颖而出。第一校园网在7阶训练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开发出独有的“大学生职业发展6大辅导系统”,也就是通过全面先进的信息和强大独特的辅导力量,帮助学子更好地在实践和仿真环境中快速高效地转化培训内容。

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创新

2009-10-31 作者:张立新 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有7人参与

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沈阳师范大学为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开展了“卓越人才培训工程”。本文以此为例,对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实施“卓越人才培训工程”的必要性

沈阳师范大学组织开展“卓越人才培训工程”,是以党校系统培训为平台,在本科生中培养一批“思想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示范作用明显”的卓越人才,使他们一方面能够形成较高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另一方面也对在校大学生起到示范表率作用。这是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创新。

首先,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从高校来看,则是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从人本关怀的角度出发,根据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就业、升学等问题,千方百计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提出的高标准要求。通过开展“卓越人才培训工程”,借助主题活动的多样化内容,可以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进而引导他们学会自觉规划人生,走可持续发展的人生道路。

其次,它是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举措。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校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长期存在的旧的教育观念,把学生看作“知识容器”,忽视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开展“卓越人才培训工程”,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由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学术讲座、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方面构成的大学常规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参与性、互动性更强的学习与实践的平台,可以有效弥补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在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帮助大学生激发活力和建立自信心。

再次,它是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与使用,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开展“卓越人才培训工程”,以实地考察、校友示范、形势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与发展创业、就业能力密切相关的专项培训,能够提高学生对创业、就业的认知程度,促使其自觉分析自身在创业、就业方面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学会如何结合本人特点找寻合适的发展路径,并制定相应的个性化的可行性方案,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学习动力,形成自我更新、持续学习的意识。

实施“卓越人才培训工程”的基本思路

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和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精心设计工程的基本思路和培训方案,对培训内容、管理体制、活动组织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梳理与安排,以保证实现预期目的。

一是明确培训对象。“卓越人才培训工程”,主要面向在校三年级本科生,学员条件是:担任班长、团支书以上干部;学习成绩优良;综合素质高,现实表现好,有培养发展潜力;原则上为党员,个别表现突出的党组织重点培养对象也可推荐。

二是确定“五个方面”的培训内容。其一,理论武装。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员头脑,当前的重点是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掌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的要求,提高自觉学习、实践成才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二,能力提升。抓住社会实践迫切需要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重点进行培训。通过举办相关讲座、开展演讲比赛和辩论赛、撰写调查报告等形式,提高学员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其三,素质拓展。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培训的日常管理,加强对学员的教育考察,促进学员养成诚实善良的道德品质;通过联欢会、才艺展示等活动,提高学员的组织协调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养成锻炼习惯、参加野外训练等形式,培养学员吃苦耐劳、不怕挫折的优良作风和心理素质;其四,社会考察。组织学员参观考察发展较快的企业或地区,使学员开阔眼界,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需求,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五,校友示范。邀请业绩突出的校友回校介绍经验,使学员进一步了解社会需要,汲取校友的成功经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是坚持“四个结合”的培训原则。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培养与自我提高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阶段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

实施“卓越人才培训工程”的初步成效

“卓越人才培训工程”,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参加培训的同学普遍感到自己的眼界更开阔了,实践技能更强了,精神状态更好了。

坚持把思想教育贯穿培训过程的始终,同学们在政治上更加成熟。通过举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讲座,引导学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联系本人实际思考人生规划,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成长成才;通过开展晨读晨练、为特困同学献爱心、集体对抗赛等有益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

坚持把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培训的重点,同学们的实践技能明显提高。通过举办“演讲知识与技能”讲座,组织座谈会、小组演讲会、演讲比赛和辩论赛,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举办写作知识讲座,撰写学习体会、演讲稿、学习总结等,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通过组织到沈北新区进行社会考察和校友交流,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增强了社会实践经验;此项工程的启动仪式和结业典礼,让同学们自己策划、自己筹备、自己组织,在实际工作中增强了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

坚持以“追求卓越”为理念的指导培训,促进了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党委书记于文明教授参加此项工程的启动仪式和结业典礼,亲自作动员讲话,对同学们如何“追求卓越”提出要求;各小组结合自己的实际,设计本小组的徽章、旗帜、活动口号,激励学员“追求卓越”;广泛吸收在校生参加此项工程的启动仪式和结业典礼,一方面增强了参加培训学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也广泛宣传了“追求卓越”的理念,促进了良好校风、学风的养成和校园文化建设。(作者系沈阳师

(一)遵循科学发展观 知识和能力同时加强 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谈创新。可以肯定,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基点,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古语说的好:温故而知新,创新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神秘而高不可攀,它是人们在对原有知识和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在对原有知识和理论的实践运用当中,发现原有理论无法解决或解释不清楚的问题时,依据实践经验对原有理论进行改进,甚至创造更加适用性的新理论的过程。因此,在大学期间,一定要重视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切不可一味埋头苦钻基础而放弃了对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新知识的发现,抱着置疑的态度学习,敢于挑战权威,在学习中求创新,是创新性学习的关键。

(二) 要重视个人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没有高雅的审美情操,不仅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就是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也是有困难的。作为当代社会的创新型人才,还要以个性的自由和独立发展为前提,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和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都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要重视自己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的全面和谐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其次,重视自我个性的培养与完善,增强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三) 针对大学的不同阶段,创新性学习要有所侧重。在大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也就是打基础的阶段,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较多的以肯定的视角来学习前人的经验,理论和方法,在接纳学习的基础上求创新;而在大学学习的高级阶段,或者研究生阶段,由于有了初级阶段所打下的扎实理论知识基础,在这个阶段,就要侧重于自己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思维,扩展思维视角,较多的以否定视角来重新审视以前所学的知识,破除“知识——经验定势”,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大胆的对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做出置疑,提出改进观点,并实事求是的对新提出的观点和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实现真正的创新。

(四) 加强自身创新意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创新的一大源泉。但我国文化传统之一的中庸思想,不鼓励人们个性发展、独特思维,我们一定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内涵,适当挖掘,就是丰富的创新源泉,我们要充分利用之。 培养创新意识要从自身做起。创新来源于身边,因此要想创新首先应该从自身出发留神身边的事物。遇事要积极的思考才能发现创新的元素。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精英,更应该有创新意识。要想成为创新型人才,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首先要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五) 充分利用周边条件 大学不可虚度,要尽可能早地参加一些创新活动。有名言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们要从生活细节着手,富有创造力,从小培养动手兴趣,长大以后,除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对动手实践产生浓厚兴趣,所以当机会来临时牢牢把握住它。 一大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机遇的舞台。在学校会有许许多多的活动等待我的参与,无论是学校还是各个学院组织的活动我们都应该积极地参与其中。大学本来就是一个小的社会,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我们拥有最优越的条件,当我们走出校园踏入社会时就再也不会有保护了,所以每一个在校大学生都应该积极地培养自己的能了,包括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应该踊跃参加“创新能力大赛”等活动,比如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作为学生科技活动的新载体,创业计划竞赛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推动国内风险投资体系建立方面发挥出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参加此类活动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创新能力而且我们以团队的形式参加也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我们的大学生,既要有专注实干的精神,又要有团结协作的能力。在今天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的时代,团队协作更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努力利用好这个平台,做一个创新型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政府给我们创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近年来,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例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免费为自主创业毕业生保管人事档案(包括代办社保、职称、档案工资等有关手续)2年;提供免费查询人才、劳动力供求信息,免费发布招聘广告等服务;适当减免参加人才集市或人才劳务交流活动收费;优惠为创办企业的员工提供一次培训、测评服务等。

第5篇:英文电影观后感

In winter I watch three movies.

The first movie is called ‘Barbie and the Three Musketeers’. (1/25/2012)

I watched this movie just two hours ago. Actually this is an old movie for me, but this is my favorite movie in a series of ‘Barbie movies’.

Corinne is a girl who grows in the village. Her father is a musketeer. She dreams that she can be a musketeer all the time. Corinne’s parents let her go to paris to be a musketeer when she is seventeen. Then seventeen-year-old Corinne goes to paris with her little cat, Miette. But everyone says girls couldn’t be musketeers. Nobody helps her. Although she gets into trouble on the first day, she still remembers what she dreams. Later she meets three girls who also want to be musketeers. They practice every day. The girls once find by accident that the prince regent wants to kill the prince because he wants to be the king. Finally they save the prince’s life in their way. Because of it, Corinne and her friends become musketeers.

I love this movie especially the leading character, Corinne. Corinne is one of the bravest girls I ever see in the movies. She always holds fast to her dream though no one believes girls could be musketeers. As her father said, ‘True courage is pursuing your dream even though everybody else says it’s impossible.’ It is always true in life. Many successful people make their dreams come true by persistence and pursuit. You can certainly succeed so long as you pursue your own dream.

Also, Corinne and her friends were very brave and united when they face the trouble. They prove that they could be musketeers with strength and courage. ‘All for one, and one for all!’ they said. That’s why the girls could save the prince smoothly.

The second movie is called ‘Barbie princess Charm School’. (1/26/2012)

In this movie, Barbie acts a girl named Blair.

In fact Blair’s real name is Sophia. She is a princess who was abandoned seventeen years ago, because her biological mother, Queen Isabella and her family died in a car crash except Sophia. Then baby Sophia was found outdoors by a kind woman. The woman named the baby princess ‘Blair’. Seventeen years later, by accident Blair becomes a lucky dog of princess Charm School. It means she can study in this school. In the school there is a princess called Delancey. Delancey looks down on Blair because Blair is not a princess. Because of princess Sophia was missing, Delancey is going to take over the Kingdom. Afterwards Blair knows her identity accidentally. She stops Delancey at last and shows the fact to

everyone.

Blair is a brave and optimistic girl. She dares to stop Delancey although Delancey is blue blood. Blair believes that every girl can be a princess because character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 crown. It is because of her character, Blair changes from a regular girl to a noble princess.

The third movie is called ‘Alvin and the Chipmunks2’. (1/26/2012)

This movie is the most awesome American movie I have ever seen.

The chipmunks called Alvin, Simon and Theodore are three famous rock stars. Alvin once hurts Dave by accident at a concert. So Dave has to stay at the hospital. So Tobey, a big boy takes care of them. Three chipmunks go to school on the second day. Some boys invite Alvin to join the school football team and Alvin says yes. Later three female chipmunks called Britney, Jitney and Eleanor go to see Ian and sing to him. Ian becomes the female chipmunks’ broker. The chipmunks and the female chipmunks have a contest at school and female chipmunks win. They can take part in a singing contest on behalf of the school. But Ian wants them to take part in another contest. So Ian closes them in a cage. Alvin takes them out. Finally the chipmunks and the female chipmunks sing in the contest together.

This movie is very funny. When I was sad, I always watch this movie to make me happy. I like the chipmunk named Theodore best because he is the youngest chipmunk in them. He usually makes mistakes. His mistakes always make me laugh. Also Theodore is the cutest chipmunks in them.

第6篇:英文电影观后感

The show

After watched the movie, my feeling is very large .For happiness, we all have the right to pursue it, and no one can deprive us of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n the film, the hero very poor, still did not give up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that is worthy of our learning. A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we want to go to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s not only our personal happiness, but also people is happiness, happiness of the country. Students, our shoulder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building powerful motherland, so, we should not live up to everyone is expectations, study hard,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第7篇:电影观后感英文版

My Best Friend’s Wedding I have ever heard that there is a love called losing hands. I can’t understand it until I went to see the movie which named My Best Friend’s Wedding. The story mainly tells us that a girl did many silly things in order to retrieve a boy in the boy’s wedding. But in the end ,she finds that the boy loves his fiancée more than

弱点

This is the best movie that I have seen. It called . it mainly tells me that a boy who was named big Michael. He is a black boy and he is very big,he has no parents to live with him. He lives as a beg and he studies at school. No one wants to play with him,and most teachers doesn’t like him. Then,there is a family that wants to help him. They regard him as their families. Big Michael is famous for his good behavior on volleyball. Many key universities want to enroll him. Finally he go to his favorite university with the help of the family.

According to the movie,I learn a lot from it. Not only the mother but also the boy gives teach me a lot which I cannot learn in school. At that time I know we have very happy life and we should learn to respect others in our life. Everyone has his own personal privacy and they are talent in some aspects. And nothing is impossible if you try your best to do it. I think we need love in our world.

第8篇:电影观后感 英文版

My Big Fat Greek Wedding

电影:我盛大的希腊婚礼

My Big Fat Greek Wedding is a movie about the heroin , Toula , who is a Greek woman and failed to marry a Greek boy ,falls in love with a non-Greek men .Despite the fact that her family ,especially her father , disagrees, they make every effort and manage to fight for their love, which is what true love should be ----without boundaries , regardless of age ,nation ,race, or whatever…

In the movie ,Toula is expected to marry Greek boy ,make Greek babies , and feed everyone until the day she dies ,which makes me think about women’s status in our old China .Greek women have the role in common with our traditional Chinese women in their family ---they do the cleaning ,cooking ,washing and so on. Many people say that the United States is a big melting pot for the reason that after immigrants were there for some time, they may become Americanized, and differences gradually melt down .But in the movie My Big Fat Greek Wedding, the Greek family keep their own customs and identities. We can conclude that each country has its own culture. Therefore there are many cultures in the world, and they are different but equal .So it is wrong for the racists to think their culture is superior to other cultures, because all cultures have both strengths and weakness .And since the cross-cultural marriage between Toula and Ian Miller is reached, we ought to accept and respect foreign cultures with an open minds and develop our awareness of globalization when we are confronted with the multicultural world.

第9篇:电影《浪潮》观后感 英文版

The Feedback of Die Welle In this film, it was said that the school develops an activity for one week about “State System”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Rainer Wenger who is the teacher of this school missed the class of Anarchism. So, he could only teach the class of Dictatorship. However, the students of the class are so lazy and muddle along wi

1 also robbed by others. However, in the Die Welle, he was satisfied and felt confident. Then, Die Welle step into the abyss of the Nazi dictatorship gradually. Actually, the film wants to talk about the problems about ideolog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an be seen a group. People of this group usually feel lonely and are tired of real live. They don’t have home in spirit. However, Wenger created Die Welle which was equal and made the live hopeful. When a person doesn’t have the ability to find his or her inside value, he will tend to follow other groups. They need a sense of belonging, though it is untrue. Only if he was in the group, he would find that he was not abandoned. Then he will be satisfied. No wonder Tim was the type of this person. His life was pressed for love and he was cowardly. So he wants to find comfort in Die Welle urgently. At the same time, lots of persons like him will also improve this ideology. From my point of view, Die Welle in this film has started to become a centralization of political party. A centralization of political party needs a leader and a leader needs a group of diehard fans. Then the leader

2 and these diehard fans will become the core of this political party. SO, if we look Wenger as the leader, Tim, of course, can be seen the type of the diehard fan. However, most of the people who join the Die Welle were just attracted by its mystery charm. They are the outside people. These people like the protective wall which make the nuclear members far away from the normal outside world and make them feel different from others. If you are not their member, you will become their enemy, just like the class who learns the Anarchism below. And at the same time, enemy will make this organization more unite and active. The contents above are my feedbacks of Die Welle.

3

上一篇:广场舞大赛发言稿下一篇:身边的艺术音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