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电影观后感

2023-03-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金刚电影观后感

电影《金刚》中艺术美学的魅力

[摘要] 电影是一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画面与音响为媒介、在特定的多维时空中通过银幕塑直观的视听形象,再现与反映生活的一般规律的艺术,本文通过介绍电影艺术中的艺术美学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简要的叙述了电影艺术的几个构成因素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本文以《金刚》这部电影为例,通过几个方面的评述和总结,提示电影艺术是如何运用艺术美学的观点和审美特征来展现电影美学的魅力。

[关键词] 美学特性 形式美感 艺术美学

艺术的语言,即是艺术的表现手段。

电影“作为一种语言,只说它自己的语言”。电影是一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画面与音响为媒介、在特定的多维时空中通过银幕塑造直观的视听形象,再现与反映生活的一般规律的艺术。电影的核心是镜头,镜头这一核心物质表现手段的逼真性特点,不仅对电影所有物质表现手段提出了逼真性要求,而且深深地影响了电影艺术的真实性。我们对电影艺术的真实性的要求,超过了对其他任何一种艺术的真实性要求。

电影艺术中真与美的结合的紧密性,也超过了其他任何艺术。摄影机能够把现实生活中的极微小的细部都逼真地表现出来,镜头的灵活性又可以打破任何时空限制,就构成了我们在电影艺术审美中特殊的形式美感。把现实生活中一些无法实现的场景。通过现代科技,把它们真实的表现在银幕上,逼真再现,从而把观众带到了人类无法再现的生活情景。无论从场面的视觉上,还是音效上都可以给观众带来许多美的享受。所以毫不奇怪,电影在电影艺术家的精心策划和制作下,从而使银幕上的画面能够成为现实生活的“复制品”,真实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这一切都是由电影艺术独有的美学特性所决定的。

在最近几年里,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电影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好的电影作品。就动作片、科幻片、喜剧片还是言情片来说。无论在影片的制作上、特技的效果上、还是在艺术的表现力上比以往都有了质的飞跃。比如,近期的国外科幻片《指环王》和《哈里波特》,国内的动作片包括《英雄》和《无极》,还有香港的喜剧片《功夫》和《少林足球》,以及情感片《孔雀》等等,尤其最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上映的外国影片《金刚》,这部类似“美女与野兽”的电影在电影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和关注。我想问的是,在过去类似于这样题材的影片我们也屡见不鲜,不同版本的《金刚》在过去也拍过不少,那么,为什么今天放映的《金刚》上座率会如此之高,能让观众在看完影片之后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和震撼呢?我想这就是电影艺术中艺术美学的魅力所在吧!本文以《金刚》这部电影为例,揭示电影艺术是如何展现艺术美学的魅力。

一、情节

电影艺术作品的中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反应人的生活和情感,那些被认为美善的人物,历来是电影艺术家所讴歌的对象:那些被认为丑恶的人物,也同样是艺术家所关注的对象。艺术描绘了丑的人物而又成为艺术美,原因就在于电影艺术家把丑的人物加以审美化了,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化,是指电影艺术家基于对现实生活的个性特征,又反映了一定社会本质的审美观和艺术观,塑造出既有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又反映了一定社会本质力量的艺术形象,并在艺术形象中渗透自己爱憎分明的情感和对生活真理的把握,从而使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深刻的真理性,产生感动人教育人的魅力。

艺术美是附丽于形象的,各种艺术塑造形象的手段虽不同,但要使丑的人物形象转化为艺术中的美学的形象,都必须力求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和深刻的共性高度统一的典型形象。在这里,特定环境下的个性描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艺术手法的美主要凝结在特定环境下的个性描绘中,从中反映出个性的本质,而不是外在的表象。对于那些外部特征与内心本质不一致的人来说,外部特征的丑就很可能成为探知内心美的一种阻隔,一种心理排斥。电影艺术家要反映出来这类人物的真正面目,他们从另外的角度去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性格的内在意义,使内在美在人们感情上产生巨大的美感,以克服、淹没外貌丑在人们心目造成的心理恶感, 强化人物形象本质特征,外貌丑对于内心美的阻隔和排斥就会并消瓦解,我们可以发现电影艺术家利用这个道理,辨证地处理了人物形象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从而真正的告诉了观众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影片《金刚》中大猩猩不用语言,只有眼神、肢体动作,还有美丽得惊心动魄的笑容,这一切让我们知道了它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我们不得不佩服导演彼得·杰克逊的功力,在这部悲剧中轻松融入了那么多搞笑的因素,让人看过、叫过、哭过之后,还能在脑中留下这些单纯美好的记忆。身材高大的猩猩,用它笨拙可爱的肢体语言,向人类展示了什么叫真正的可爱。

二、画面

电影艺术是综合性的视听艺术,但它首先是视觉艺术。所谓“moving”,意即“活动的 画面”。画面是电影艺术语言最基本的元素,是电影叙事的基本手段和造型表意的基本单位。它是“电影思维的基本载体和思维材料”;同时,它又是“人的知觉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最活跃的中介”,影片的美感信息是由这个“中介”传达的。作为一种空间艺术,必然存在一个造型的问题。电影画面中最重要的造型元素是摄影造型中的构图、光线和色彩。

为什么这样的一部“美女与野兽”的片子,让观众如此的为之震撼和深入人心呢?在我看来,《金刚》中的所有元素都是传统的:足够的铺垫、悬念的设置、节奏的起伏、人物的搭配。没有非线性的叙事,只有非线性的画面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和成功之处。它深深的触动了每一个观看者长久以来隐藏在内心深处最最宝贵的东西一“本性”。而且是从非人类的动物身上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毫无遮掩。这就足以让人震撼了。

另外,从感情上讲,当人们看到另一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常常会联想到自身曾经感受这一刺激时的经验,而这一刺激物的形状、气味甚至是词或想象,都能在自身的生理或心理上立即产生相应的反应。例如,我们看到一个被水烫伤,我们立即就会联想到自己被烫的经验,而在心理上产生和这人相同的反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同感”,有了感性的“同感”,才能上升到理性的同情。最浅显的例子,我们看到猛兽追人,待猛兽一口咬住了他,我们也会突然产生痛感,但这仅仅只是“同感”,而到我们认为猛兽可恨,被逐的人可怜时,这是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了,自然也就变成同情,因此,当看到《金刚》这部电影,唯美的画面,凄凉的情感,使观者不由得为故事里的人物伤感,这与人类能够创造艺术和鉴赏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从头到尾我们跟着电影一起经历美国大萧条,海上冒险,土著人袭击,恐龙,救援,巨型昆虫,异型生物,死里逃生,混乱,破坏,爱情,感动,笑,泪水,直至金刚从高楼坠落那一刻,我们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心碎了。

三、声音

声音“可以产生一些本质上是诗意的新的艺术形式”,大大地拓展电影艺术的空间和表现力,渲染情绪气氛。也就是说,在《金刚》这部电影中,电影的声音不仅加强,而且是数倍地放大影像的效果。如果在危急时,缺少了惊心动魄的音响效果,在幸福快乐时,缺少了唯美动听的音乐,那么这样的一部电影,我想它就不会是一部完整的电影,当然,电影的最终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电影作为一门综合的视听语言艺术,其画面是离不开声音的。但是,电影中的声音系统,只有与画面、色彩聚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空间关系,才显示出电影化的造型力量来。这就是它们之间存在的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关系。

四、特技

早期的电影特技使用一些常规的特技

摄影的手法,除了快速摄影、慢速摄影、倒拍、停机再拍(画面多次暴光)。如今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电影特技的制作有了极大的飞跃。电子影像的形成、数字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为数字特技奠定了基础,数字特技即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后的音视频信号的方法,来实现视觉和听觉上的特殊效果。数字特殊效果通常简称特技,在电影作品中是指一些使用非常规拍摄方法而获得的一些特殊的视觉或听觉效果,例如:传统工艺中的光学特技、蓝屏摄影、红外摄影、模型摄影及各种摄影等。在《金刚》这部电影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它的特技效果,这也是这部电影为什么能够超出先前拍的同名电影,这部电影最让人惊叹是,在经过现代科技的特技处理后,画面变得如此的逼真,让人很难看得出其中的破绽和瑕疵,如:画面中的金刚、恐龙、巨型昆虫和异型生物仿佛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当影片中的人物在躲避怪兽,甚至和怪兽的打斗过程,都让观者有毫无虚假之感,使观者身临其境。这一切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电影艺术是各种艺术中综合性最强的。在它的肌体中有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等各种因素。但是,电影的综合,不是各种艺术简单的拼凑和相加,而是在融合各门艺术的表现能力,从而发生质的变化。因此,电影中的这些因素,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音乐、戏剧中的因素了,它们一旦进入到电影这个系统中,就失去了独立表现生活、塑造形象的功能而变成了电影表现手段整体中的元素。艺术的辩证法来源于生活的辩证法。毛泽东同志说过:“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因为有了生活中美丑共生的现象,电影艺术家才有可能表现生活的美,也表现生活的丑。因为有了美丑的对立,艺术家从而构成悲剧、喜剧、正剧的艺术冲突。才能产生化丑为美的奇迹。电影语言具有艺术上的共通性,技术上的普遍性,美学上的批判性。电影艺术虽然吸取了各门类艺术的表现能力,从而使自己在表现性上获得了极大的艺术可能性,但它们不是万能的和完美无缺的,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和深刻的先天不足。在这里我要说的是,电影语言最重要的是它的主观表现性!不同的导演可能制作出截然相反的电影语言。因此我们在分析电影语言的时候,非常有必要结合某个或某类风格来分析,才能更加透彻和得到更深的理解。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刘丽丽 田晓冬

第2篇:观看电影《金刚川》有感_电影《金刚川》观后感

《金刚川》的叙事焦点是金城战役,这是抗美援朝战争在1953年7月反击战役的第三阶段,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心得体会呢?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观看电影《金刚川》有感_电影《金刚川》观后感5篇,希望大家喜欢!

观看电影《金刚川》有感1

10月23日在全国各大影院公映的电影《金刚川》,掀起了观影热浪。影片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感染力,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着眼于战争即将胜利前的战地一隅,以三连协作架桥为切入点,折射出了战争的艰辛与残酷,歌颂英雄先烈精神的同时,向牺牲的英雄先烈致以崇高敬意。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呼唤广大基层干部以“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要求提升自身作风建设。

坚持不懈“党建引领+初心坚守”绝不松懈。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场面之一,应当是我军接到命令,要在敌人的轰炸封锁下,架起一座载重桥,为我军争取到对岸去的时间,参加金城战役。从接到命令的那天起,我军的信念只有一个,就是“通过那座桥”,坚守着“保证完成任务”的承诺、“保家卫国”的初心,最终创造了战争的奇迹。时光流逝,英雄精神永存,广大基层干部应当着眼自身,聚焦作风建设,在工作中把握政治立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党领导一切”于日常工作中,在繁琐工作之余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常“洗洗澡”,多“正衣冠”,风雨不改,坚守初心。不问万古流芳,但求此心勇敢。

石破天惊“先锋旗帜+使命担当”处变不惊。为保证完成上级的命令,保证让军队在8天内过桥,我军工兵连连长、步兵连连长、炮兵连连长积极发挥先锋作用,让不倒的英雄旗帜飘扬在战场上,带领着战士们以血肉筑起那座“英雄”桥梁,为最后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0年后的今天,广大基层干部,应当积极响应先进的“先锋”召唤,常悟先进精神,常学先进事迹。同时,广大基层干部也应当“勇担使命”,主动承担责任,在会面临危险的工作岗位上处变不惊,切实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力求工作成果石破天惊。愿护百姓安康,必保山河皆安。

求真务实“团队协作+工作落实”堡垒坚实。要想完成8天内架起通往战场的桥梁,获得战争全面胜利,仅靠军队战士单打独斗“唱独角戏”绝不可能,必须依靠全军协作,电影中,工兵、炮兵、步兵三连协作,工兵连修桥,炮兵连反击,步兵连掩护,凭借着“石榴籽”一样的团队精神紧紧“抱”在一起,才终于在每天落300多发的岩里渡口架起了一座炸不垮的桥梁,更筑起了我们英雄的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今天,广大基层干部也应当在工作中凝心聚力,加强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好每一项任务,抓好落实,用每个人的努力,筑起坚实的堡垒。勿忘战友同在,且将慷慨前行。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电影《金刚川》中每一个英雄传递的精神都值得传承,每一个牺牲都值得被铭记,我们有理由坚信,只要党旗飘扬,我们就能让高山低头,让河流让道,让天堑变通途。时光流逝,精神永存,能唤醒广大基层干部的初心,提升作风建设,才应该是这部电影的价值所在。

观看电影《金刚川》有感2

2020年10月23日,电影《金刚川》正式上映,讲述了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在暗流涌动的金刚川上,修补堪比生命线的木桥,以血肉之躯无悔许国的故事。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每一次听到、唱起这首志愿军战歌,就让我们感受到70年前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慷慨激昂、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英雄场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唱一曲“英雄赞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从课本照进现实,校园里传承“英雄赞歌”。还记得小学课本里的邱少云、黄继光……让我们永远记住了英雄们面对艰难困苦时无私奉献和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互联网时代同样需要学习英雄模范人物,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既把传统课本文化教育传承和发扬下去,还可以把各类纪念馆、陈列馆、博物馆搬上互联网,让群众能够更直观地“切身”感受中国近代史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浸润式的环境中感知感受、认知认同爱国精神,让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在心中牢牢扎根。

从电视走入生活,全社会唱响“英雄赞歌”。今天我们所站立的地方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青春守护的、用热血捍卫的、用生命换来的,是他们所热爱的土地、国家和未来。抗美援朝精神不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和实际的“口号”,而应当融入各类活动之中,精心组织公祭、瞻仰纪念碑、祭扫烈士墓等活动,丰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领域,推动抗美援朝精神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唱响新时代主旋律,引导群众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心、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大力唱响爱国主义正气歌。

从口号变为行动,工作中践行“英雄赞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继承和发扬抗美援朝精神,要有行动有落实。对英雄的怀念,就是把我们的敬国之心、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汇聚成洪流,成为磅礴的“中国力量”。党员干部要时刻把个人生死与国家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永远铭记“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强化责任担当,把抗美援朝精神作为提振干事

创业激情的不竭动力,转化为在工作岗位上爱国报国的具体行动,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立足当前、脚踏实地,一步步埋头苦干,以超常的气魄、超常的力度、超常的措施,快干事干成事。

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保卫和平、反抗侵略、英勇作战,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让我们共同把这曲赞歌一直传唱下去。

观看电影《金刚川》有感3

金刚川看完了,张译说愿意用十发炮弹换班长的那一刻,我热泪盈眶。作为一部只拍了两个月的电影,这样的完成度已经算很不错了,整体值回票价。

下面说说失望之处。

感觉最大的问题不是节奏感欠缺导致的冗长乏味的嵌套叙事手法,而是故事皮下,暴露出的观念问题。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美军为阵亡战友报仇,我方张排为老班长报仇,两边展开的仇恨厮杀。没错,高潮部分体现的是个人仇恨。张译这个角色的性格本是严谨认真,顾全大局,从整个战役总目标出发反复强调节省相当有限的弹药——却在老班长牺牲后失去理智把所有炮弹像不要钱一样一梭子打出去“打飞机”,看起来虽然爽了,有血性有“人味儿”了,可整个战略目标怎么办?大部队怎么办?如果每个士兵都把私人感情放在战斗任务之前,战争不要打了。

现实中,铁原阻击战指挥官马兆民团长的那次最不情愿的选择——让嫡系部队当炮灰掩护大部队撤离——为了完成总目标,亲手选择让兄弟们牺牲,完成任务后宁可自己降级去做排长,与兄弟们在一线同生共死。这种战略眼光和冷静的判断力与坚定的执行力才是我们以弱胜强的重要原因,这种“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美才是志愿军区别于普通大头兵而长久打动的地方。

可惜编剧为了破除“无情战斗机器”的刻板印象,转而强调志愿军战士的个人情绪,反而使人物形象崩塌了。

从更高的层面来看,这片把高潮设为双方报仇雪恨,传达给观众的信息是:战争双方都有牺牲,战争是残酷的。

——很微妙地模糊了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界限。

而最终的“桥”的结局,虽然有所升华,却令我更加不是滋味:最后的胜利是用血肉之躯铸就的?人的肉体比木板铁石更能对抗美军的压倒性的恐怖轰炸?

强行升华实在是暴露出编剧自己其实并没有想明白处于绝对劣势的我们,到底是凭什么去赢得战争的,最后只能归结于超人的意志力——按西方的说法就是被洗脑成了机器。

其实老电影《上甘岭》对此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因为家乡可爱,因为人民对全新的未来充满期望,所以甘愿拼上性命;另一方面,是因为过人的单兵素质,多年战争练出来的高效组织形式,特别是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战术战略意识。

是素质与智慧,正义、崇高的信仰让这支小米加步枪的部队具备了超强战斗力,而不是血肉之躯和兄弟情这么单薄的东西。

当然,单薄的思想也只能拍出单薄的故事。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影片中那个美国大兵才是全篇最立体的人物,源自其点到为止又恰到好处的细节,比如一开始的引经据典,到牛仔帽与塔台称呼的呼应,人家的每个举动都有明确的精神来源,因此立得住,真实。而反观我方的几个角色,导演说不清,所以假大空。

这部片子没有达到我的期望,但我不后悔买了票,反而说明这类题材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挖掘空间和反思空间,什么时候导演编剧想明白了,能感动自己了,作品自然就会感动观众。

观看电影《金刚川》有感4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

每当听到这首志愿军之歌,浑身的热血就会沸腾!七十年前的那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自己没有经历过,可儿时就从也没有参加那场战争却在那场战争结束十几年后参军在丹东附近服役的爸爸不止一次的讲过,儿时的课本里小人书里知道了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烈火烧身一动不动壮烈牺牲的邱少云等等这些英勇的志愿军烈士的英雄事迹。

金刚川战役,抗美援朝最后一场战役,《金刚川》的故事是发生在抗美援朝的末期,当时为了争取谈判主动权,志愿军发动最后一次大型战役,金刚川是本次战役中重要的军事通道,搭载着的岩里桥却被敌方损毁。为了抢占军事先机,我军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抢修战斗,却因为敌方的顽强抗击,一次又一次的炸回。敌方轰炸机在两个多小时内向桥梁扔下数以千计的炸弹,而我方不惧牺牲,一次又一次的修复战略通道,直至战斗胜利。

《金刚川》片子里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几个人物,一个情节,多角度的反复演绎,让观众通过不同的场景,深入了解我志愿军战士用血肉之躯,与美国鬼子的钢铁飞机、炸弹间进行的浴血奋战。

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演绎的志愿军战士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吴京没有了《战狼》里的完美身材,油腻大叔的样子也把高射炮手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

最值得说的就是说张译演的张飞的角色,他的"来啊"的怒吼,目眦尽裂的敌忾表情,把志愿军战士不怕死的顽强精神演绎得出神入化!

抗美援朝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物资资源都远远落后于美国人的志愿军,愣是用不怕死的精神,将美国为代表的联合国军打得坐到了谈判桌上。这不得不说是军事战争史上的"奇迹"。

那场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让中国人有了足够的底气面对强权,为国家和人民争取到了尊严威严。

作为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的献礼片,金刚川用还原真实场景的形式,告诉国人,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的军人用生命和血肉之躯换来了。现代年轻人一定不能忘记他们的付出,也不能放松警惕,时刻准备着给与那些胆敢破坏我们幸福生活的"豺狼"狠狠的打击,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民"不好惹"!"惹不得"!

墙裂推荐大家走进影院去看看这部片子,最好带着孩子们去看,就为了让孩子们不忘记那场惨烈的战争中那些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牺牲,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的不易。

观看电影《金刚川》有感5

电影《金刚川》不同于展现“绞肉机”似的战场画面,却把视角聚焦在战场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战士身上,他们的友谊、信仰与牺牲,好像讲述的就是身边战友的故事,更加令人久久不能平静。剧情简单,但以小博大。影片所表达的抗美援朝的精神,是所有中华儿女都能够感受到的。

看完电影《金刚川》,久久不能平静,感动于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的拼搏,以血肉之躯保卫祖国的和平安宁。现在回想起影片中的几个情节,还是不由得湿润眼眶。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中国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为在指定时间到达,向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力,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武装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狂轰滥炸,一个个无名英雄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桥过江的故事,在暗流涌动的金刚川上徐徐展开……

《金刚川》以四个不同的视角,展现了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战士在金刚川上补桥过江,抗击美军的战争故事。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以高炮连为视角讲述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最主要的两个人物是两名高炮手关磊和张飞。他俩是师徒也是战友,但在我看来他俩胜似血脉相连的兄弟。在关磊开玩笑地说出那句:“想要这个炮位,用十发炮弹来换。”而张飞则认真地回答说:“可以。”其实观众们都知道这个炮位早已暴露,是敌机下一次的攻击对象,但当那句“可以”说出时,我的眼角湿润了……高炮连的战士们不畏牺牲,用仅有的两门高射炮和几十发炮弹,抵御美军接二连三的侦察机、轰炸机,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在夜里点燃火把,将自己视为敌机的活靶子,只为换取战友们能够快速过江。这一段将高炮连的战士们刻画的有血有肉、有痛有泪,将志愿军战士们无畏牺牲,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展现的淋漓尽致。

正如电影中美军接二连三炸桥失败后所说的那句话:“不可能才是他们最厉害的武器”。是的,在当时军事力量悬殊的战争中,我们凭的不是武器,是亿万万中国人保家卫国的勇气和决心,是我们无畏牺牲,只为换取后代和平安宁的信仰。正是有了这些,我们最终才能将美国人拉在板门店前谈判。

抗美援朝期间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上甘岭战役中用身体堵住机枪的黄继光,熊熊烈火中为不暴露目标壮烈牺牲的邱少云……

今日的我们何尝不是受着昨日先烈们的护佑,才能生活在如今这美好的和平年代。

在那个年代,我们的祖国尚无如今这般强大的军事力量,但中国人的精神,就是无可争议的神话!无论何时何地,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中国人,都可以让列强们看一下,中国人这道人墙,永远都炸不塌,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步伐,没有谁可以阻挡!

观看电影《金刚川》有感_电影《金刚川》观后感5篇

第3篇:金刚川电影观后感_观《金刚川》有感

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金刚川》正式上映,这部由管虎、郭帆和路阳联合执导的影片效果如何?你看完后有什么感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金刚川电影观后感_观《金刚川》有感5篇,希望你喜欢。

金刚川电影观后感篇一

金刚川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而一座桥成了志愿军前行的障碍。修桥--炸桥--修桥这个过程中,无数的血肉之躯前赴后继染红了。

两岸和江水,最终按时完成过江任务,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演绎了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彰显出了一种无法战胜的意志。这是一座生命之桥!

令我最动容的是我们和美军的武器装备差距巨大,竟能一次一次被炸毁后重新架起桥。面对美军的B29重型轰炸机和“黑寡妇”战斗机,我军只有两门弹药不足的高射炮,一门还得隐藏起来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暴露位置。为了撑到大部队顺利过桥,张飞看到关班长如此豪横地使用存量不多的炮弹,竟然停止供弹,看着心疼至极。当年我们的飞机都在前线作战根本就没有几架可以来支援朝鲜战场,连高射炮弹药都时常捉襟见肘。70年风雨征程,如见再看,飞机要多少有多少,这盛世如你所愿!

为了掩护大部队过桥,张飞和关班长在高射炮阵地四周点上了火,使得美军战机来攻击他们,以此来吸引火力。都说他们疯了不想活了,其实他们在底下工兵连和大部队战士的眼中是非常伟大的英雄,为了完成任务他们每一个人都很拼,视死如归、不怕牺牲、这就是我们面对强敌时的敢打必胜的精神。即使是战到最后一个人,也要向敌机开炮!嘴里吐血也要将哨子吹响!

“他们的桥不可能在半小时以内修好”美军指挥官用无线电告诉美军飞行员,“不可能就是他们的武器”飞行员回复到。这就是我们战胜敌人的法宝,在武器和装备上的却我们差距很大,但在意志力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上我们是不可战胜的。最后战士们用身躯搭起了一座“人桥”,战士们半截身子泡在水里,永身体撑起一个个木板,让大部队过桥,观众们不禁湿润了眼眶。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那些为了老百姓的美好生活付出生命的革命先辈,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让我们致敬这群最可爱的人!

金刚川电影观后感篇二

正直抗美援朝70周年之际,电影<<金刚川>>趁时而上映。继<<八佰>>以后,又一部由管虎导演的抗战篇。今天的这部电影怎么说呢,如果说站在历史意义上说,它是好片,但从里面的拍摄整体,多次重复镜头,觉得他太想让人吐槽!不过里面的许多小片段演员拍得是非常的好。

首先说说电影的历史背景,电影以抗美援朝后期1953年夏季决胜阶段的一个历史事件:金刚川事件为背景。历史中以张振智带领三连奉命在渡口架一座载重桥,保证前方物资,兵力。但美军此时在上空不停投下炸弹,轰炸搭建的桥以及周围隐蔽军队。工兵团7次修补,美军却日夜轰炸。据了解当时美军投下了炮弹1000多枚,炸弹2500多枚,但最后国人牺牲了无数少年,换取了抗战的胜利。

电影给我们展现了当时残酷的历史,那一个个前赴后继的少年为保家卫国,不后退半步,在炸弹的轰炸下,依然冒死修桥过江,关键时刻,搭起了人体长桥,那十六,七岁的少年,扛起了一座生命的桥,为胜利做大无畏的自我牺牲!大河湍急的河水,冲不散人体之桥,高空炮弹炸不垮英雄的桥。河岸边上的玉米地里高炮据点,拼死打向美军的飞机,只为护住过桥的士兵们,护住战士们一次又一次拼命修护的桥。张译演的张飞一角色,真的让我感动了,在美军要轰炸桥时,选择暴露自己,点起炮火,让敌人朝自己投下死亡炸弹。炸弹投下那一刻,好有炮弹凶猛扫射向他们时,瞬间血肉模糊。这种大无谓的牺牲,怎么不能把我们感动呢!每一次高炮据点的炮火亮起,就意味着下一分钟他们将要牺牲离开,太残酷了。一个个让人揪心落泪的画面,真的时刻提醒着中国的抗战史是一部流血牺牲的史书。在抗美援朝牺牲的十九万将近二十万人的中国战士们,是你们让我们的祖国边疆不受敌人侵略,让鸭绿江的山水一色!

在如今这样的国际局势中,美国处处为难我们,那些看着美国眼色也孤立我们的国家也不少,面对国际孤立,内部台湾问题,香港问题,疫情问题,中国今年似乎要承受更多以往没有过的困难,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和平,同时要更加爱国,团结一致!

金刚川电影观后感篇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

每当听到这首志愿军之歌,浑身的热血就会沸腾!七十年前的那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自己没有经历过,可儿时就从也没有参加那场战争却在那场战争结束十几年后参军在丹东附近服役的爸爸不止一次的讲过,儿时的课本里小人书里知道了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烈火烧身一动不动壮烈牺牲的邱少云等等这些英勇的志愿军烈士的英雄事迹。

金刚川战役,抗美援朝最后一场战役,《金刚川》的故事是发生在抗美援朝的末期,当时为了争取谈判主动权,志愿军发动最后一次大型战役,金刚川是本次战役中重要的军事通道,搭载着的岩里桥却被敌方损毁。为了抢占军事先机,我军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抢修战斗,却因为敌方的顽强抗击,一次又一次的炸回。敌方轰炸机在两个多小时内向桥梁扔下数以千计的炸弹,而我方不惧牺牲,一次又一次的修复战略通道,直至战斗胜利。

《金刚川》片子里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几个人物,一个情节,多角度的反复演绎,让观众通过不同的场景,深入了解我志愿军战士用血肉之躯,与美国鬼子的钢铁飞机、炸弹间进行的浴血奋战。

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演绎的志愿军战士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吴京没有了《战狼》里的完美身材,油腻大叔的样子也把高射炮手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

最值得说的就是说张译演的张飞的角色,他的"来啊"的怒吼,目眦尽裂的敌忾表情,把志愿军战士不怕死的顽强精神演绎得出神入化!

抗美援朝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物资资源都远远落后于美国人的志愿军,愣是用不怕死的精神,将美国为代表的联合国军打得坐到了谈判桌上。这不得不说是军事战争史上的"奇迹"。

那场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让中国人有了足够的底气面对强权,为国家和人民争取到了尊严威严。

作为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的献礼片,金刚川用还原真实场景的形式,告诉国人,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的军人用生命和血肉之躯换来了。现代年轻人一定不能忘记他们的付出,也不能放松警惕,时刻准备着给与那些胆敢破坏我们幸福生活的"豺狼"狠狠的打击,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民"不好惹"!"惹不得"!

墙裂推荐大家走进影院去看看这部片子,最好带着孩子们去看,就为了让孩子们不忘记那场惨烈的战争中那些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牺牲,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的不易。

金刚川电影观后感篇四

金刚川看完了,张译说愿意用十发炮弹换班长的那一刻,我热泪盈眶。作为一部只拍了两个月的电影,这样的完成度已经算很不错了,整体值回票价。

下面说说失望之处。

感觉最大的问题不是节奏感欠缺导致的冗长乏味的嵌套叙事手法,而是故事皮下,暴露出的观念问题。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美军为阵亡战友报仇,我方张排为老班长报仇,两边展开的仇恨厮杀。没错,高潮部分体现的是个人仇恨。张译这个角色的性格本是严谨认真,顾全大局,从整个战役总目标出发反复强调节省相当有限的弹药——却在老班长牺牲后失去理智把所有炮弹像不要钱一样一梭子打出去“打飞机”,看起来虽然爽了,有血性有“人味儿”了,可整个战略目标怎么办?大部队怎么办?如果每个士兵都把私人感情放在战斗任务之前,战争不要打了。

现实中,铁原阻击战指挥官马兆民团长的那次最不情愿的选择——让嫡系部队当炮灰掩护大部队撤离——为了完成总目标,亲手选择让兄弟们牺牲,完成任务后宁可自己降级去做排长,与兄弟们在一线同生共死。这种战略眼光和冷静的判断力与坚定的执行力才是我们以弱胜强的重要原因,这种“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美才是志愿军区别于普通大头兵而长久打动的地方。

可惜编剧为了破除“无情战斗机器”的刻板印象,转而强调志愿军战士的个人情绪,反而使人物形象崩塌了。

从更高的层面来看,这片把高潮设为双方报仇雪恨,传达给观众的信息是:战争双方都有牺牲,战争是残酷的。

——很微妙地模糊了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界限。

而最终的“桥”的结局,虽然有所升华,却令我更加不是滋味:最后的胜利是用血肉之躯铸就的?人的肉体比木板铁石更能对抗美军的压倒性的恐怖轰炸?

强行升华实在是暴露出编剧自己其实并没有想明白处于绝对劣势的我们,到底是凭什么去赢得战争的,最后只能归结于超人的意志力——按西方的说法就是被洗脑成了机器。

其实老电影《上甘岭》对此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因为家乡可爱,因为人民对全新的未来充满期望,所以甘愿拼上性命;另一方面,是因为过人的单兵素质,多年战争练出来的高效组织形式,特别是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战术战略意识。

是素质与智慧,正义、崇高的信仰让这支小米加步枪的部队具备了超强战斗力,而不是血肉之躯和兄弟情这么单薄的东西。

当然,单薄的思想也只能拍出单薄的故事。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影片中那个美国大兵才是全篇最立体的人物,源自其点到为止又恰到好处的细节,比如一开始的引经据典,到牛仔帽与塔台称呼的呼应,人家的每个举动都有明确的精神来源,因此立得住,真实。而反观我方的几个角色,导演说不清,所以假大空。

这部片子没有达到我的期望,但我不后悔买了票,反而说明这类题材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挖掘空间和反思空间,什么时候导演编剧想明白了,能感动自己了,作品自然就会感动观众。

期待下一部。

金刚川电影观后感篇五

如果说近期最受大家关注的电影是什么,那就是《金刚川》了。这一方面是因为,这是一部难得的以抗美援C为题材的电影(出于大家知道的原因,这类题材的电影,这些年很难通过审核和上映);另一方面,就是这部影片强大的导演和演员阵容了(当然,这里我们不谈这些)。有关注就会有争论,比如影片战役选择方面,情节方面,以及导演管虎的两个被认为“不恰当”的行为问题。10月23号,《金刚川》正式上映,我专门去看了本地最早的一场,以求在最快的时间内,回应大家所关注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我这人有点粗线条,对细节不怎么注意,看的是整体观感。)

1、战役选择方面,对志愿军形象有没有影响?整部电影的场景都围绕在一座桥附近,表现的是志愿军工兵、高炮部队,为了保障部队通过桥梁去前线和美军作战,英勇对抗敌军火炮和美军战机、轰炸机攻击的画面。对于背景,电影的表述是:大部队过不去,前线就是我军的地狱;大部队过去了,前线就是美军的地狱。最终,我军大部队通过了这座桥梁。所以,影片里看不出不利影响。看电影之前,看到网上有人传,这电影没敢提美军,对抗的都是韩军——这里需要说明下,恰恰相反,影片里基本没提韩军,打的就是美军(战斗机、轰炸机)。

2、管虎个人的态度,对影片内容、观感有没有影响——对管虎不熟,不过从影片看,看不出什么明显的、特别的“让人腻歪”的地方;整体感觉还是不错的。

虽已牺牲,但仍屹立不倒的工兵连长

3、吴京、张译等人在里面表现如何?个人是挺喜欢吴京的,而且他还是一名很特殊的,前后真的在特战部队训练了2年的人——从这个角度讲,他算半个退役的特种兵。因此,他来演军人是十分合适的。只是,在这部影片里,其声线有点“明朗欢快”;也因为角色定位问题,说话有点“油腔滑调”。这在整体低沉压抑的氛围里,可以说调整了气氛,也可以说显得有点“违和”。当然,这看个人感觉了。

当然,这对影片的影响并不算大。因为这部影片整体是一个“群体像”;几个主角着墨比较多,但整体表现的是志愿军工兵和高炮部队这样一个群体。张译的表现还是很出彩的,虽然我之前并不熟悉他。

4、影片整体观感如何?虽没有像战狼2那样多次让人激情澎湃,但也能多次打动人心。如果说前面我还是带有一种“审视”的态度来观影,所以难以“泪目”的话,最后当播放志愿军遗骸回国视频的时候,我还是有些泪目了。因为我知道,前面的是影片,而最后的,是真实的。

5、影片对战争场景的描写,有没有明显的战术缺陷?影片没有前线战场的描写,所以基本只体现了大部队隐蔽、行进、渡桥时(每排间隔3米)的行动,主要还是工兵抢修桥梁,高炮部队与美军战机、轰炸机的对抗。除了出于镜头拍摄的需要,大部队隐蔽时有点集中外,其他基本还是可以的。

6、有没有让人腻歪的人性反思,大时代下的命运思考,反战,大篇幅的说教什么的——基本没有,或者没看出来。影片开头背景介绍没有问题,中间就出现了两句话,“打赢了这场战争,就保卫了国家的安宁;打赢了这场战争,我们就可以回家了”。整体感觉还是可以的。不少朋友因为担心影片里出现一些让人腻歪的人性反思,而考虑要不要去看。实际上,如果真的看了,反而可能因为影片里对“需要的反思”描绘的不多,而感觉有些意见。总之,影片着墨点基本都在战争上。

7、为了赶时间,影片拍摄、后期制作时间都很紧,对影片质量影响如何?影片由几个导演,通过不同视角进行了描绘,但由于衔接时介绍的不是很清楚,所以如果提前不了解的话(大部分人应该不会提前做那么细的“功课”),给人的感觉有点像重复,又有点像倒叙。对观感稍有影响,不过还好。

桥被彻底炸毁后,志愿军最终用“人桥”通过

整体上,影片是值得观看的。对于我来说,影片看完后,除了感动,还有几个感触:1、一定要努力夺取制空权,现在我国一定要努力为我军提供先进的武器。影片里,虽然我军大部队最终通过了桥梁,但面对美军空袭,付出的牺牲太大了。影片里我军的反击手段,除了高炮,最引人注目,也最激动人心的,是“喀秋莎”火箭炮的反击——但是这个武器却是苏联援助的。2、任何一支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军队,都是值得尊敬的。如果他们还具有强大的战斗力,那么这支军队将是令敌人畏惧的。幸运的是,这支军队是我们的!

金刚川电影观后感_观《金刚川》有感5篇

第4篇:2020电影《金刚川》观后感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协助朝鲜抵抗来自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而这次战争被我们称之为“抗美援朝”战争,而这部《金刚川》就是描绘其中的一场战役:金城战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0电影《金刚川》观后感范文5篇,希望你喜欢。

2020电影《金刚川》观后感范文篇一

2020年10月23日,电影《金刚川》上映当天,我和厂机关的40名同志在阜康电影院共同观看了这部献礼抗美援朝70周年的爱国主义影片。

金刚川是一条江,水深4米,水流湍急。江上有一座桥,电影讲的便是炸桥和修桥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53年7月12日。

志愿军战士必须在凌晨5点全部过江,江对岸是金城主战场,那里,我军和美军正在进行一场生死对弈。能否保证桥的安全让支援部队迅速通过金刚川成为了关键。

电影对同一时间、同一事件进行了不同视角的描述:士兵——我军侦察兵视角、对手——美军飞行员视角、炮兵——我军高炮班视角、桥——一座桥反复被轰炸、如火如荼修复的视角。

刚开始看的时候没有理解,很多镜头是重复的,看着看着就懂了。

演员张译无疑是影片中最出彩的角色,一条腿、一只胳膊炸没了,他用燃烧的火止血,用木棍支撑着身体穿过玉米地,走到战友们全部牺牲的炮位上,拿弹、压弹、瞄准、开火,一个人完成了原本6个人的操作,把嚣张的敌机打了下来。他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铁骨铮铮的硬汉,什么是自我牺牲,什么是百折不挠,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同样出彩的还有演员吴京、邓超。

战争是残酷的、惨烈的,牺牲两个字贯穿了整部影片。

一支莫合烟、一个哨子传递着战友间的相互关怀,那是争相赴死、铁骨柔情;弥留之际留言“不要管我,快修桥”听得观众揪心不已;男女互生情愫,对讲机中一句“前线见”,却是阴阳两隔再难相见;那五枚信号弹、那一堆熊熊燃起的火焰是炮兵主动暴露自己、吸引敌机、保护部队,那是他们与敌人共死的战书。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还有一个场面十分震撼,敌军“丧门神”反复炸桥,志愿军反复修桥。最终,当桥体被美军摧毁后,为了保证大部队按时过江,志愿军战士用身体架起了一座四层的血肉之桥!镜头之下,会水的战士脚踩在水底的桥桩上,完全被水淹没,他们托举着第二层,第二层战士托举着第三层,第三层、第四层战士托举起桥面。

这是一座美军再也无法摧毁的人桥,这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这是保家卫国的情怀。这座桥,粉粹了侵略者的阴谋,将他们赶出了国土,保卫了祖国的安宁,换回了我们的幸福生活!

画面为证,所有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

电影院里鸦雀无声。

在我们脸上,泪水长流。

心中,似有惊雷炸响!

影片最后,是迎接志愿军战士遗骸回国的真实场景。

山河无恙,英雄不巧,吾辈当自强!

《我的祖国》的歌声响起。——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我们缓缓起立,向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致敬!

2020电影《金刚川》观后感范文篇二

上周五,我们一起看了电影《金刚川》,这部电影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往朝鲜去攻打美国的英勇事迹。本以为战争片,会用浓墨重彩描绘战役的大场面,但影片却把重点聚焦在了一座桥。随着旁白切入,娓娓道出这段实力悬殊的战争往事。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了最终的决战阶段,为了确保金城前线的充足战斗力,志愿军战士必须在指定时间内通过金刚川!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火力悬殊的情况下,一次次以血肉之躯修补战火中的木桥,“通过那座桥”是他们的共同目标。看电影的时候,你问了我,你说:“妈妈,他们为什么一定要过桥呢?”这道桥有多重要?用片中的一句话:通过了,敌人的地狱;被阻挡,我们的地狱。敌人当然不会放过这条生命线,轰炸机、榴弹炮、延时炸弹、燃烧弹轮番上阵,日夜攻击,来来回回炸了七次,志愿军也反反复复修了七次。电影通过不同视角,从修桥的工兵连,到敌方空袭的美国飞行员,再到掩护修桥、抗击空袭的高炮班,最终这一切又都回归到了桥面。

“那一年,俺们都才十七八岁”,为了保家卫国,前赴后继,冒死修桥过川。关键时刻,在炼狱般的战火下,湍急的河水中,扛起一座炸不垮、冲不散的生命之桥、英雄之桥!你看,这道“人桥“多么令人敬畏和感动啊!任何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都是靠众多人上下同心、并肩参与、相互影响、相互激励,最终才成就出历史的。

玉米地中的高炮班感动了我,张排长的哨子和关班长的呼哨,是传递信息,传递情感的方式。在敌机准备炸桥时,他们选择暴露自己,点燃明火,让敌人的凶猛炮火朝着自己攻击,炮位上的每一名战士都目光坚毅……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打赢这最后一战,然后回家。但在这场异国他乡的战斗中,我想,无论是回家,还是牺牲,他们都准备好了。

一个个让人揪心落泪的画面,时刻提醒着我们,曾经苦难的中华民族,因为有了这些不屈的脊梁,才可以傲然挺立。松柏长青,英雄常在。是你们让祖国边疆不受侵犯,让鸭绿江畔的山水一色!

孩子,你一定要自立自强,好好学习,笃定前行。长大了努力建设更好的中国,是对先烈最好的缅怀!

最后,向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

2020电影《金刚川》观后感范文篇三

电影《金刚川》不同于展现“绞肉机”似的战场画面,却把视角聚焦在战场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战士身上,他们的友谊、信仰与牺牲,好像讲述的就是身边战友的故事,更加令人久久不能平静。剧情简单,但以小博大。影片所表达的抗美援朝的精神,是所有中华儿女都能够感受到的。

看完电影《金刚川》,久久不能平静,感动于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的拼搏,以血肉之躯保卫祖国的和平安宁。现在回想起影片中的几个情节,还是不由得湿润眼眶。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中国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为在指定时间到达,向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力,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武装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狂轰滥炸,一个个无名英雄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桥过江的故事,在暗流涌动的金刚川上徐徐展开……

《金刚川》以四个不同的视角,展现了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战士在金刚川上补桥过江,抗击美军的战争故事。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以高炮连为视角讲述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最主要的两个人物是两名高炮手关磊和张飞。他俩是师徒也是战友,但在我看来他俩胜似血脉相连的兄弟。在关磊开玩笑地说出那句:“想要这个炮位,用十发炮弹来换。”而张飞则认真地回答说:“可以。”其实观众们都知道这个炮位早已暴露,是敌机下一次的攻击对象,但当那句“可以”说出时,我的眼角湿润了……高炮连的战士们不畏牺牲,用仅有的两门高射炮和几十发炮弹,抵御美军接二连三的侦察机、轰炸机,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在夜里点燃火把,将自己视为敌机的活靶子,只为换取战友们能够快速过江。这一段将高炮连的战士们刻画的有血有肉、有痛有泪,将志愿军战士们无畏牺牲,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展现的淋漓尽致。

正如电影中美军接二连三炸桥失败后所说的那句话:“不可能才是他们最厉害的武器”。是的,在当时军事力量悬殊的战争中,我们凭的不是武器,是亿万万中国人保家卫国的勇气和决心,是我们无畏牺牲,只为换取后代和平安宁的信仰。正是有了这些,我们最终才能将美国人拉在板门店前谈判。

抗美援朝期间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上甘岭战役中用身体堵住机枪的黄继光,熊熊烈火中为不暴露目标壮烈牺牲的邱少云……

今日的我们何尝不是受着昨日先烈们的护佑,才能生活在如今这美好的和平年代。

在那个年代,我们的祖国尚无如今这般强大的军事力量,但中国人的精神,就是无可争议的神话!无论何时何地,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中国人,都可以让列强们看一下,中国人这道人墙,永远都炸不塌,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步伐,没有谁可以阻挡!

2020电影《金刚川》观后感范文篇四

首先,必须要为《金刚川》点赞。

那么多年了,终于看到一部板板正正讲抗美援朝的电影了,这个理由就值得花钱进场,用实际行动支持票房。

电影拍得很真实,一枪下去人都打爆了。

燃烧弹中心,直接碳化。

战争的残酷,表现得特别充分。

但是,瑕疵终究不少。

最大的问题,故事内容单薄。

这就是一个炸桥护桥修桥的故事,全程也就是一天一夜,内容本身是不足以撑起一部长片的。如果要按照标准拍,那就必须拍金城主战场,等待援军,全面战局等等一系列背景。将桥作为主线放在这里,这样才能突出重要性,深化戏剧感。

可惜,没时间啊!

我非常理解导演们的选择。

估计是上头布置太急,时间太紧,所以根本没有时间拍那么多,就那么一个桥,多少你就干吧!

所以,也不知道是哪位小天才想出了现在这个办法:多视角叙事。

点子是个好点子,但可惜故事主线太单薄了。

所以,我们在多视角看到的还是同样的事情。

所谓多视角叙事,就是一个事件从不同角度出发,看到不同。这里应该有很多不同角度叙事,包括用镜角度结构都要做到同中有异才算得上过关。

现在呢,有点敷衍了。很多镜头就是同一个,你以为拉个距离就多视角了吗?

还是那句话:时间紧任务重,镜头不足啊!

真是难为后期了,我盲猜头秃了一半。

第二个很突出的问题,境界低了。

说实话,这部片子与其说是《金刚川》不如叫做《高射炮打飞机的故事》。

其实全片的核心不是桥,是护桥的高射炮连和一架飞机之间的恩怨情仇。我不知道是哪位导演的创意,但是我盲猜是管虎。

因为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感觉,太特么老炮了。

观影时我就感觉到了,这哪是战争片,这是一部披着战争片外衣的西部片。典型的骑士电影。

所谓长板坡前救赵云,喝退曹军百万兵,妥妥的个人英雄主义啊!

战争片是不是不可以有个人英雄主义?当然不是,甚至有很多都是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的。但是,朋友们,那是什么世界观?那是西方世界观,那是好莱坞,那是典型的美国大片叙事手法。

用美国人习以为常的叙事讲一个中国人打美国人的故事,我总觉得有点古怪。

咱也不说有什么问题,就是觉得境界低了。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是立国之战,这是一战打出名声,让全世界知道兔子说话是算数的战争。

当年兔子跟老美说,三八线你别过。老美说,我信你个鬼。然后到了越南,兔子说,老美17度线你看着点。老美说,哦了老铁我懂。

这就是打出来的赫赫威名。

用个人英雄主义主叙事,而且还是虚构的事实,有点境界太低。

真的个人英雄主义,我强烈推荐黄继光、邱少云,乃至最后的烽烟滚滚唱英雄。

但是,无论多少瑕疵,我都要吹爆这部片子。

为什么?我只说一件事。

看完后,我们家小胖子从昨晚到今天,一直在问抗美援朝的事情,对前辈们充满了敬意。

什么叫爱国主义教育?

这就是!

什么叫文艺作品春风化雨?

这就是!

什么叫让现在的人们知道当年的故事?

这就是!

有了这碗酒垫底,不怕傻逼公知胡咧咧。

就冲着,我就是《金刚川》死粉。

我不是为了这部电影而粉,我粉的是几十年前跨越鸭绿江的那群人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最后,实名反对网上一个帖子。

说是不敢拍跟美国人打,拍的是打韩国人。

尼玛你看了电影没有?

没错,金城战役主要是揍李承晚。但是电影里一个韩国人木有,就出现了两个朝鲜妇女。对面全是大鼻子,说的是英语。

难道我们对线的不是老美吗?

再最后,我强烈希望拍正面硬抗的片子。

一人血书,要看重拍版《上甘岭》。

2020电影《金刚川》观后感范文篇五

我想谈谈对本片的感受,主要聊2个特点。

1,紧扣主题。

全片就一个中心:部队要过桥,所有人员要为过桥创造条件。这样故事就很好展开,不论是志愿军的壮烈牺牲,还是敌军美国军人的投弹堵截,所有人都冲着这座桥,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影片中,桥的这头是隐蔽在高出一人头的绿草丛中等待渡河的大部队、随时准备抢修炸毁的桥的工兵团和掩护部队的高炮队,桥的那头是志愿军翘首以盼的目的地,两座山耸立在那里,静默观看这残酷的对战。桥上人来人往,桥下乒乒乓乓抢修,桥两侧的河流不断爆破,桥两岸的绿地炮火连天,影片中这样的场景反复出现,将桥这个意向渲染十足。

2,多角度解读战争。

影片分别从战友、敌人、高炮队3个角度,展示战争中各方的角色。因此,我们看到,美军的榴弹炮轰炸了3次、B29、B26炸弹投掷了3次、延时炸弹在水中爆炸了3次、喀秋莎像流星似地摧毁了美军阵地3次、高炮队点火暴露自己以吸引敌军这样的悲壮时刻上演了3次等等,每一次出现,我们发现,相同的场景换个角度看待,感慨亦不同。以美国那个军人和志愿军的生死纠缠为例(我认为这也是全片的另一个小主题),从战友角度来看,这架敌机单独行动,给我方造成了意料之外的灾难;在这个军人看来,这是一场让他肾上腺素飙升的屠杀游戏,他恶意地要让志愿军见识下地狱;在高炮队看来,即使打光所有炮弹、打光所有战友、即使断了胳膊瘸了腿只剩我一个,也要和你决一死战,以护卫我方安全。同一件事,三个立场,既表明了战争的极端残酷,它释放了_心中的杀意,也刻画出志愿军之间生死相托的战友情,同时也展现出了我方军人在爱国精神驱使下创造神迹的毅力。

观影中我一直在想,个人的牺牲意义何在?美军拥有精良的武器装备,而我方却依靠血肉之躯防守、进攻和反击,牺牲和代价太大了,心中愤愤不平,可也满是无奈。蒋勋从艺术的角度说到,中国的文明向来是讲集体主义而淹没个人特质的,反映在战争中也是,这既让人动容有时也让人感慨。好在我们现在强大了,我们要用高科技筑起我们新的长城,我们的集体主义和个人特质都能够得到发挥,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因为你我都在。

2020电影《金刚川》观后感范文5篇

第5篇:2020电影金刚川观后感学习心得最新

2020年10月23日,《金刚川》正式上映,该片将以电影之名致敬历史与英烈。你看了金刚川了吗?有什么学习心得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电影金刚川观后感学习心得最新,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金刚川电影观后感学习心得一

这几天在看金刚川,被志愿军的精神和牺牲深深得感动着,他们确实是最可爱的人,他们为了祖国的和平,很多人永远的留在了朝鲜,上甘岭战役中,那些在坑道中咬着床单死去的伤员,那些一声都不敢发出痛呼的伤员,黄继光,邱少云,一个个鲜活的在我的脑袋中来回浮现,几乎数次泪流满面,最近我经常跟父亲争论,争论人性中的自私,争论天下皆为利,两个人争来争去,现在我真为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感到羞愧,但是其中我觉得欣慰的是,我说我爱我的祖国,爱这个社会,即便现在的社会有很多人,很多现象都不值得去爱,但是,我们的父辈用自己的鲜血为我们换来现在的生活,我有什么资格不去爱她,与守护她呢,我的祖国人们勤劳,勇敢,聪明,努力,我又有什么资格去嫌弃她们呢?

父亲老是说觉得活着真没有意思,又说他活的也够本了,家人不懂,抱怨父亲说这样的话至子女于何地,不懂现在的生活这样富裕,这样平稳,为何老是觉得活着没有意思,而我突然好像稍微有点懂了,父亲出生在1955年,他的三爷是烈士,他的爸爸从小就被日本人绑在吊绳上要他说出三爷的下落,父亲因为生在烈士的家庭倍感骄傲,从小接受的都是这种精神,他的父辈的牺牲是为了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平等的活着,所以在父亲的心目中,利益反而淡化,人性中的自私在这种大无畏的面前也不值得一提,所以我的争执,我说的人性中的自私和凉薄他不是不懂。他是更加向往那样的生活。

最可惜的是父亲这一辈子没有当兵,爷爷死的早,家里没有壮劳力,他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必须和奶奶顶起这个家,他的一生,平淡安宁,但他心中一股火,一股精神,这股精神不在乎他是不是军人,不在乎他能拿到多少钱,不在乎他现在吃什么东西,住什么房子,在家人轮番劝说和洗脑下,孤独的支撑,倔强的站着,这就是我的父亲,你说他傻么?不,那些为了抗战胜利的人们都是这样的,有这样的信仰支撑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这个多么宝贵,而我一度想要去改变他,再一次为自己的无知而感到羞愧。

现在社会发展太快,快的我们早就不提革命前辈,早就没有了牺牲自我的精神,人性中的自私,趋利避害的本性,以及高速发展的社会,每个人都在想多挣点钱,多两套房子,无可厚非,人的本性,但如果有一天国家需要我的话,我会二话不说的献上我的生命。

金刚川电影观后感学习心得二

电影《金刚川》于日前正式上映,讲述了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在暗流涌动的金刚川上,修补堪比生命线的木桥,以血肉之躯无悔许国的故事。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每一次听到、唱起这首志愿军战歌,就让我们感受到70年前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慷慨激昂、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英雄场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唱一曲“英雄赞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从课本照进现实,校园里传承“英雄赞歌”。还记得小学课本里的邱少云、黄继光……让我们永远记住了英雄们面对艰难困苦时无私奉献和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互联网时代同样需要学习英雄模范人物,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既把传统课本文化教育传承和发扬下去,还可以把各类纪念馆、陈列馆、博物馆搬上互联网,让群众能够更直观地“切身”感受中国近代史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浸润式的环境中感知感受、认知认同爱国精神,让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在心中牢牢扎根。

从电视走入生活,全社会唱响“英雄赞歌”。今天我们所站立的地方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青春守护的、用热血捍卫的、用生命换来的,是他们所热爱的土地、国家和未来。抗美援朝精神不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和实际的“口号”,而应当融入各类活动之中,精心组织公祭、瞻仰纪念碑、祭扫烈士墓等活动,丰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领域,推动抗美援朝精神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唱响新时代主旋律,引导群众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心、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大力唱响爱国主义正气歌。

从口号变为行动,工作中践行“英雄赞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继承和发扬抗美援朝精神,要有行动有落实。对英雄最好的怀念,就是把我们的敬国之心、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汇聚成洪流,成为磅礴的“中国力量”。党员干部要时刻把个人生死与国家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永远铭记“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强化责任担当,把抗美援朝精神作为提振干事创业激情的不竭动力,转化为在工作岗位上爱国报国的具体行动,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立足当前、脚踏实地,一步步埋头苦干,以超常的气魄、超常的力度、超常的措施,快干事干成事。

金刚川电影观后感学习心得三

在地球的某个纬度,战争以一种令人窒息的速度传播着死亡和文明沦丧的讯息。在呛人的硝烟和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弥散着死亡和流血的巴格达,依然彻夜亮着的城市之火,让我们忽然间滋生出一种辛酸的感动!人类应该永远记住这样的夜晚,记住人心在动荡的岁月是怎样艰难而执着地渴望着和平。

战争让生命变得如此脆弱,一如风中尘埃,一转眼便消失不见。而非典型肺炎的不期而至和香港艺人张国荣的命丧黄泉,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命运的无常。我们不由得要问:此生几何?

一些人无声无息地倒下,没有鲜花 没有墓碑 甚至没有人记得。生命仓促得如同一句匆匆的歌词,刚刚开了个头就煞了尾……

而人类的繁衍依然在硝烟和疫病中生生不息;

而生之意志依然在绝望中曲折而坚韧地向上攀升;

而在和平的风中忙碌的人们依然平凡而不懈地完成着人生的功课。

我们常常感叹现实的不公,却从不反思自己是否学会了忍耐和坚持;我们常常空想着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却从不踏踏实实地去做一件实事;我们不屑于富人的“暴富”,觉得那不过是机缘凑巧,却从不从别人身上受到启发,从而发家致富;我们日复一日地埋怨没有赶上好时候,却从不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身边的人总能一次又一次地获得成功?

如果没有战争,也许我们仍怨天尤人着自己的一无所有,然后在愤愤不平中可悲地老去。是战争让我们醒悟——有了生命,一切便有了可能。想想炮火下的伊拉克,想想硝烟里的巴格达,想想那些在火光中爬满恐惧和绝望的面孔,然后再想想我们,想想和平的阳光和自由的空气就会发觉,其实我们已是如此的富有。

战争摧残了生命,战争也让更多的人看清了生命。战争让我们学会珍惜,因为战争,懒惰和不思进取变得可耻,而我们也终于明白:活着不需要理由,赚取幸福,就从现在开始……

金刚川电影观后感学习心得四

如果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向世界显示和证明了,这个政党同国民党领导下的军队和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军队的战力要强悍得多,其对国家的领导力与凝聚力也要强大得多,那么,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则向世界宣告了,新中国在世界上真正诞生了!西方强权靠武力已经无法扼制这个共产党国家在世界东方的兀然矗立。西方列强从朝鲜战争的失败中意识到,中国一百多年任人宰割的历史结束了,他们从此再也不能向中国颐指气使了,那个架起几门大炮在海上轰几下就能让中国政府吓得哆哆嗦嗦从而签下屈辱城下之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场战争的胜利,使新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站稳了脚跟!从此,西方列强再也不敢武力进犯中国。并不漫长的若干年后,越南战争使美国人又一次领教了中国的厉害,美军始终不敢越过北纬18度线一步,忌的就是一旦靠近中国会引来解放军直接参战,朝鲜战争已经给了他们足够的教训。美军出道以来,也就仅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作战时或有中国背景的战争中败北,这使心高气傲的美国人心理上留下浓重的阴影,同时,本能似的对中国军情特别关注特别敏感。也就是在这几次与世界最强军事大国较量中都取胜的战绩,使世界都对中国军队,特别是中国陆军刮目相看,其强悍战力得到公认。当年的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后来在访问东欧几个国家的时,得到了超乎规格的隆重接待,实在是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击败以美军为核心的联合国军的由衷肯定与褒扬,同时,这一战,也使西方再也不敢轻易武力干涉东欧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让这几个国家一扫阴霾扬眉吐气!

志愿军都是英雄,他们的巨大牺牲与付出让新中国得到了应有的地位和尊重,使新中国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不管这种尊重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向那些为祖国英勇战死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英雄们致敬!

笔者虽然出生时就与那个年代有一段时间上的距离,但喜好军事与历史,在阅读与了解那段历史后,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是以写下这段文字,记录一下对志愿军英雄的无上崇敬!

金刚川电影观后感学习心得五

首先,必须要为《金刚川》点赞。

那么多年了,终于看到一部板板正正讲抗美援朝的电影了,这个理由就值得花钱进场,用实际行动支持票房。

电影拍得很真实,一枪下去人都打爆了。

燃烧弹中心,直接碳化。

战争的残酷,表现得特别充分。

但是,瑕疵终究不少。

最大的问题,故事内容单薄。

这就是一个炸桥护桥修桥的故事,全程也就是一天一夜,内容本身是不足以撑起一部长片的。如果要按照标准拍,那就必须拍金城主战场,等待援军,全面战局等等一系列背景。将桥作为主线放在这里,这样才能突出重要性,深化戏剧感。

可惜,没时间啊!

我非常理解导演们的选择。

估计是上头布置太急,时间太紧,所以根本没有时间拍那么多,就那么一个桥,多少你就干吧!

所以,也不知道是哪位小天才想出了现在这个办法:多视角叙事。

点子是个好点子,但可惜故事主线太单薄了。

所以,我们在多视角看到的还是同样的事情。

所谓多视角叙事,就是一个事件从不同角度出发,看到不同。这里应该有很多不同角度叙事,包括用镜角度结构都要做到同中有异才算得上过关。

现在呢,有点敷衍了。很多镜头就是同一个,你以为拉个距离就多视角了吗?

还是那句话:时间紧任务重,镜头不足啊!

真是难为后期了,我盲猜头秃了一半。

第二个很突出的问题,境界低了。

说实话,这部片子与其说是《金刚川》不如叫做《高射炮打飞机的故事》。

其实全片的核心不是桥,是护桥的高射炮连和一架飞机之间的恩怨情仇。我不知道是哪位导演的创意,但是我盲猜是管虎。

因为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感觉,太特么老炮了。

观影时我就感觉到了,这哪是战争片,这是一部披着战争片外衣的西部片。典型的骑士电影。

所谓长板坡前救赵云,喝退曹军百万兵,妥妥的个人英雄主义啊!

战争片是不是不可以有个人英雄主义?当然不是,甚至有很多都是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的。但是,朋友们,那是什么世界观?那是西方世界观,那是好莱坞,那是典型的美国大片叙事手法。

用美国人习以为常的叙事讲一个中国人打美国人的故事,我总觉得有点古怪。

咱也不说有什么问题,就是觉得境界低了。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是立国之战,这是一战打出名声,让全世界知道兔子说话是算数的战争。

当年兔子跟老美说,三八线你别过。老美说,我信你个鬼。然后到了越南,兔子说,老美17度线你看着点。老美说,哦了老铁我懂。

这就是打出来的赫赫威名。

用个人英雄主义主叙事,而且还是虚构的事实,有点境界太低。

真的个人英雄主义,我强烈推荐黄继光、邱少云,乃至最后的烽烟滚滚唱英雄。

但是,无论多少瑕疵,我都要吹爆这部片子。

为什么?我只说一件事。

看完后,我们家小胖子从昨晚到今天,一直在问抗美援朝的事情,对前辈们充满了敬意。

什么叫爱国主义教育?

这就是!

什么叫文艺作品春风化雨?

这就是!

什么叫让现在的人们知道当年的故事?

这就是!

有了这碗酒垫底,不怕傻逼公知胡咧咧。

就冲着,我就是《金刚川》死粉。

我不是为了这部电影而粉,我粉的是几十年前跨越鸭绿江的那群人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最后,实名反对网上一个帖子。

说是不敢拍跟美国人打,拍的是打韩国人。

尼玛你看了电影没有?

没错,金城战役主要是揍李承晚。但是电影里一个韩国人木有,就出现了两个朝鲜妇女。对面全是大鼻子,说的是英语。

难道我们对线的不是老美吗?

再最后,我强烈希望拍正面硬抗的片子。

一人血书,要看重拍版《上甘岭》。

2020电影金刚川观后感学习心得最新

第6篇:电影《金刚川》观后心得感悟三篇

【篇一】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近日,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电影《金刚川》上映,影片用鲜明的构图和写实的场面“复写”了那一场气壮山河、荡气回肠的“反绞杀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所彰显的艰苦卓绝、血战到底的精神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一座桥,困不住一群人。电影中,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出动了F-4U夜间改进型战机和B-26、B-29轰炸机,对金刚川沿岸部署的防守兵力进行轮番轰炸。从行军战士、守桥炮兵、敌方力量三个视角都能看到,不管桥被炸毁多少次,士兵们总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其修复好。一次次进攻,一次次补修,一次次回击,志愿军战士用屹立不倒的姿态诠释了“三尺青锋怀天下”,用铁骨铮铮的行动践行着“一骑白马开吴疆”。

一座桥,铸起了一种魂。“你莫跑!”炮兵张飞直指云霄中的战机,怒目而视,眼神好似划过天际的流星,坚定得就像直插心脏的利刃,随即以残缺的肢体扣动了那一发致命炮弹,让肆意的“美国牛仔”在空中付出了代价。从揪心到解气,影片气氛和人物情绪拿捏到位、触及人心,让人切实感受到战斗的激烈和不易,这也更加突显了中国军人身上那“粉身碎骨全不怕”的铁血军魂。

要知道,上世纪50年代,中国在军事、科技、教育等多方面都无法与西方国家相提并论,对战双方力量可谓极其悬殊。事实上,我们拥有的不过是全国全民族的众志成城,不过是手中仅有的简易枪炮,

不过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斗争信念。但一切看似“不可能”都转化成了逆转的“可能”,并随之铸为永恒。

“不可能,就是他们的武器。”片中,敌方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这句话。在他们看来,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问题,就没有什么是无法解决的。即便用再多炮弹如雨点般“伺候”这区区一座桥,顽强的中国军人也能够在一两个小时内将其再次修复并投入使用,这本身便是一种“不可能”,本身便是一种“致命武器”。事实胜于雄辩,当大部队按约定时间过江之后,便任你是天空“丧门神”,管你是何方“拦路虎”,都无法阻挡这不止于前、激流勇进的争胜势头。

电影虽来源于对现实的改编,但抛开艺术层面的处理,真实战争的残酷和惨烈程度定不亚于此。据推测,本片原型来自于带领工兵连造桥的战斗英雄张振智,他曾顶着炮火用7天7夜的时间带领战士们架起了一座载重桥,并在桥身受到损害后立下军令,保证短时间内再次架好,以至于在敌军千枚炮弹的攻势下一次次将桥“复原”,不屈意志由此可见。当然,这样的勇猛无畏还有很多,“冰雕连”的感人事迹就是一例。志愿军第9兵团的战士们立誓完成阻击美军的任务,为不打草惊蛇,在严寒肃杀、白雪皑皑的长津湖一动不动,甚至靠着吃雪喝尿等极端方式埋伏于此,以待良机。战后,4000多人因为天寒地冻而失去了生命,悲壮程度可想而知。鲜活的生命成为了冰冷的数字,却换来了最终的胜利,留下了永续传承、世代发扬的精神品质。

“70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烈士们的功绩彪炳千秋,烈士们的英名万古流芳!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情说道。岁月不负过来人,历史铭记忠魂骨。70年前,不远的过去,一条条生命冒着枪林弹雨向死而生,用一次次冲锋捍卫着和平与正义;70年后的今天,作为后来人的我们也当秉承这份意志,崇尚这种精神,在新时代奋进的号角中尽显芳华,尽展才干。

哪有什么从天而降的英雄,不过都是挺身而出的凡人。很多一线战士的年龄都在十来岁到二十多岁区间,换做现在,也都还处在接受教育和刚迈入成年人序列的阶段。年纪轻轻的战士们义无反顾,心怀大义,虽没有衣食无忧、安然自在的大好生活,却能够用保家卫国、拼死一战的战斗意志,用一往无前、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为后人的美好生活奉献那“只活一次”的精彩。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动人的旋律再次响起,这一次,两岸的炮弹激起的巨浪与血骨筑成的“人墙”融为一体。好似在用默不作声的行动向着苍天豪迈答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一岸,钢筋铁骨,这一段,岁月峥嵘。铁骨忠魂,千古!

【篇二】

10月23日在全国各大影院公映的电影《金刚川》,掀起了观影热浪。影片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感染力,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着眼于战争即将胜利前的战地一隅,以三连协作架桥为切入点,折射出了战争的艰辛与残酷,歌颂英雄先烈精神的同时,向牺牲的英雄先烈致以崇高敬意。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70周年,呼唤广大基层干部以“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要求提升自身作风建设。

坚持不懈“党建引领+初心坚守”绝不松懈。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场面之一,应当是我军接到命令,要在敌人的轰炸封锁下,架起一座载重桥,为我军争取到对岸去的时间,参加金城战役。从接到命令的那天起,我军的信念只有一个,就是“通过那座桥”,坚守着“保证完成任务”的承诺、“保家卫国”的初心,最终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时光流逝,英雄精神永存,广大基层干部应当着眼自身,聚焦作风建设,在工作中把握政治立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党领导一切”于日常工作中,在繁琐工作之余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常“洗洗澡”,多“正衣冠”,风雨不改,坚守初心。不问万古流芳,但求此心勇敢。

石破天惊“先锋旗帜+使命担当”处变不惊。为保证完成上级的命令,保证让军队在8天内过桥,我军工兵连连长、步兵连连长、炮兵连连长积极发挥先锋作用,让不倒的英雄旗帜飘扬在战场上,带领着战士们以血肉筑起那座“英雄”桥梁,为最后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0年后的今天,广大基层干部,应当积极响应先进的“先锋”召唤,常悟先进精神,常学先进事迹。同时,广大基层干部也应当“勇担使命”,主动承担责任,在会面临危险的工作岗位上处变不惊,切实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力求工作成果石破天惊。愿护百姓安康,必保山河皆安。

求真务实“团队协作+工作落实”堡垒坚实。要想完成8天内架起通往战场的桥梁,获得战争全面胜利,仅靠军队战士单打独斗“唱独角戏”绝不可能,必须依靠全军协作,电影中,工兵、炮兵、步兵三连协作,工兵连修桥,炮兵连反击,步兵连掩护,凭借着“石榴籽”一样的团队精神紧紧“抱”在一起,才终于在每天落300多发的岩里渡口架起了一座炸不垮的桥梁,更筑起了我们英雄的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今天,广大基层干部也应当在工作中凝心聚力,加强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好每一项任务,抓好落实,用每个人的努力,筑起坚实的堡垒。勿忘战友同在,且将慷慨前行。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电影《金刚川》中每一个英雄传递的精神都值得传承,每一个牺牲都值得被铭记,我们有理由坚信,只要党旗飘扬,我们就能让高山低头,让河流让道,让天堑变通途。时光流逝,精神永存,能唤醒广大基层干部的初心,提升作风建设,才应该是这部电影的价值所在。

【篇三】

电影《金刚川》于今天正式上映,讲述了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在暗流涌动的金刚川上,修补堪比生命线的木桥,以血肉之躯无悔许国的故事。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每一次听到、唱起这首志愿军战歌,就让我们感受到70年前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慷慨激昂、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英雄场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唱一曲

“英雄赞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从课本照进现实,校园里传承“英雄赞歌”。还记得小学课本里的邱少云、黄继光……让我们永远记住了英雄们面对艰难困苦时无私奉献和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互联网时代同样需要学习英雄模范人物,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既把传统课本文化教育传承和发扬下去,还可以把各类纪念馆、陈列馆、博物馆搬上互联网,让群众能够更直观地“切身”感受中国近代史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浸润式的环境中感知感受、认知认同爱国精神,让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在心中牢牢扎根。

从电视走入生活,全社会唱响“英雄赞歌”。今天我们所站立的地方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青春守护的、用热血捍卫的、用生命换来的,是他们所热爱的土地、国家和未来。抗美援朝精神不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和实际的“口号”,而应当融入各类活动之中,精心组织公祭、瞻仰纪念碑、祭扫烈士墓等活动,丰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领域,推动抗美援朝精神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唱响新时代主旋律,引导群众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心、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大力唱响爱国主义正气歌。

从口号变为行动,工作中践行“英雄赞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继承和发扬抗美援朝精神,要有行动有落实。对英雄最好的怀念,就是把我们的敬国之心、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汇聚成洪流,成为磅礴的“中国力量”。党员干部要时刻把个人生死与国家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永远铭记

“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强化责任担当,把抗美援朝精神作为提振干事创业激情的不竭动力,转化为在工作岗位上爱国报国的具体行动,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立足当前、脚踏实地,一步步埋头苦干,以超常的气魄、超常的力度、超常的措施,快干事干成事。

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保卫和平、反抗侵略、英勇作战,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让我们共同把这曲赞歌一直传唱下去。

电影《金刚川》观后心得感悟三篇

心得体会范文相关范文编辑:夏桐

发布时间:2020/10/29

电影《金刚川》观后心得感悟三篇

文秘网是专业的范文网站,每日更新大量热点文章,同时,我们有一支专业的写作团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原创文章定制服务。如果下面的范文没有合适的,您可以通过企业QQ:400012855或者写作电话400-012-1855联系我们,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优质的一对一的服务。

【篇一】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近日,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电影《金刚川》上映,影片用鲜明的构图和写实的场面“复写”了那一场气壮山河、荡气回肠的“反绞杀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所彰显的艰苦卓绝、血战到底的精神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一座桥,困不住一群人。电影中,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出动了F-4U夜间改进型战机和B-26、B-29轰炸机,对金刚川沿岸部署的防守兵力进行轮番轰炸。从行军战士、守桥炮兵、敌方力量三个视角都能看到,不管桥被炸毁多少次,士兵们总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其修复好。一次次进攻,一次次补修,一次次回击,志愿军战士用屹立不倒的姿态诠释了“三尺青锋怀天下”,用铁骨铮铮的行动践行着“一骑白马开吴疆”。

一座桥,铸起了一种魂。“你莫跑!”炮兵张飞直指云霄中的战机,怒目而视,眼神好似划过天际的流星,坚定得就像直插心脏的利刃,随即以残缺的肢体扣动了那一发致命炮弹,让肆意的“美国牛仔”在空中付出了代价。从揪心到解气,影片气氛和人物情绪拿捏到位、触及人心,让人切实感受到战斗的激烈和不易,这也更加突显了中国军人身上那“粉身碎骨全不怕”的铁血军魂。

要知道,上世纪50年代,中国在军事、科技、教育等多方面都无法与西方国家相提并论,对战双方力量可谓极其悬殊。事实上,我们拥有的不过是全国全民族的众志成城,不过是手中仅有的简易枪炮,不过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斗争信念。但一切看似“不可能”都转化成了逆转的“可能”,并随之铸为永恒。

“不可能,就是他们的武器。”片中,敌方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这句话。在他们看来,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问题,就没有什么是无法解决的。即便用再多炮弹如雨点般“伺候”这区区一座桥,顽强的中国军人也能够在一两个小时内将其再次修复并投入使用,这本身便是一种“不可能”,本身便是一种“致命武器”。事实胜于雄辩,当大部队按约定时间过江之后,便任你是天空“丧门神”,管你是何方“拦路虎”,都无法阻挡这不止于前、激流勇进的争胜势头。

电影虽来源于对现实的改编,但抛开艺术层面的处理,真实战争的残酷和惨烈程度定不亚于此。据推测,本片原型来自于带领工兵连造桥的战斗英雄张振智,他曾顶着炮火用7天7夜的时间带领战士们架起了一座载重桥,并在桥身受到损害后立下军令,保证短时间内再次架好,以至于在敌军千枚炮弹的攻势下一次次将桥“复原”,不屈意志由此可见。当然,这样的勇猛无畏还有很多,“冰雕连”的感人事迹就是一例。志愿军第9兵团的战士们立誓完成阻击美军的任务,为不打草惊蛇,在严寒肃杀、白雪皑皑的长津湖一动不动,甚至靠着吃雪喝尿等极端方式埋伏于此,以待良机。战后,4000多人因为天寒地冻而失去了生命,悲壮程度可想而知。鲜活的生命成为了冰冷的数字,却换来了最终的胜利,留下了永续传承、世代发扬的精神品质。

“70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烈士们的功绩彪炳千秋,烈士们的英名万古流芳!”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情说道。岁月不负过来人,历史铭记忠魂骨。

70年前,不远的过去,一条条生命冒着枪林弹雨向死而生,用一次次冲锋捍卫着和平与正义;70年后的今天,作为后来人的我们也当秉承这份意志,崇尚这种精神,在新时代奋进的号角中尽显芳华,尽展才干。

哪有什么从天而降的英雄,不过都是挺身而出的凡人。很多一线战士的年龄都在十来岁到二十多岁区间,换做现在,也都还处在接受教育和刚迈入成年人序列的阶段。年纪轻轻的战士们义无反顾,心怀大义,虽没有衣食无忧、安然自在的大好生活,却能够用保家卫国、拼死一战的战斗意志,用一往无前、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为后人的美好生活奉献那“只活一次”的精彩。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动人的旋律再次响起,这一次,两岸的炮弹激起的巨浪与血骨筑成的“人墙”融为一体。好似在用默不作声的行动向着苍天豪迈答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一岸,钢筋铁骨,这一段,岁月峥嵘。铁骨忠魂,千古!

【篇二】

10月23日在全国各大影院公映的电影《金刚川》,掀起了观影热浪。影片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感染力,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着眼于战争即将胜利前的战地一隅,以三连协作架桥为切入点,折射出了战争的艰辛与残酷,歌颂英雄先烈精神的同时,向牺牲的英雄先烈致以崇高敬意。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呼唤广大基层干部以“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要求提升自身作风建设。

坚持不懈“党建引领+初心坚守”绝不松懈。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场面之一,应当是我军接到命令,要在敌人的轰炸封锁下,架起一座载重桥,为我军争取到对岸去的时间,参加金城战役。从接到命令的那天起,我军的信念只有一个,就是“通过那座桥”,坚守着“保证完成任务”的承诺、“保家卫国”的初心,最终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时光流逝,英雄精神永存,广大基层干部应当着眼自身,聚焦作风建设,在工作中把握政治立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党领导一切”于日常工作中,在繁琐工作之余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常“洗洗澡”,多“正衣冠”,风雨不改,坚守初心。不问万古流芳,但求此心勇敢。

石破天惊“先锋旗帜+使命担当”处变不惊。为保证完成上级的命令,保证让军队在8天内过桥,我军工兵连连长、步兵连连长、炮兵连连长积极发挥先锋作用,让不倒的英雄旗帜飘扬在战场上,带领着战士们以血肉筑起那座“英雄”桥梁,为最后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0年后的今天,广大基层干部,应当积极响应先进的“先锋”召唤,常悟先进精神,常学先进事迹。同时,广大基层干部也应当“勇担使命”,主动承担责任,在会面临危险的工作岗位上处变不惊,切实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力求工作成果石破天惊。愿护百姓安康,必保山河皆安。

求真务实“团队协作+工作落实”堡垒坚实。要想完成8天内架起通往战场的桥梁,获得战争全面胜利,仅靠军队战士单打独斗“唱独角戏”绝不可能,必须依靠全军协作,电影中,工兵、炮兵、步兵三连协作,工兵连修桥,炮兵连反击,步兵连掩护,凭借着

“石榴籽”一样的团队精神紧紧“抱”在一起,才终于在每天落300多发的岩里渡口架起了一座炸不垮的桥梁,更筑起了我们英雄的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今天,广大基层干部也应当在工作中凝心聚力,加强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好每一项任务,抓好落实,用每个人的努力,筑起坚实的堡垒。勿忘战友同在,且将慷慨前行。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电影《金刚川》中每一个英雄传递的精神都值得传承,每一个牺牲都值得被铭记,我们有理由坚信,只要党旗飘扬,我们就能让高山低头,让河流让道,让天堑变通途。时光流逝,精神永存,能唤醒广大基层干部的初心,提升作风建设,才应该是这部电影的价值所在。

【篇三】

电影《金刚川》于今天正式上映,讲述了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在暗流涌动的金刚川上,修补堪比生命线的木桥,以血肉之躯无悔许国的故事。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每一次听到、唱起这首志愿军战歌,就让我们感受到70年前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慷慨激昂、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英雄场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唱一曲“英雄赞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从课本照进现实,校园里传承“英雄赞歌”。还记得小学课本里的邱少云、黄继光……让我们永远记住了英雄们面对艰难困苦时无私奉献和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互联网时代同样需要学习英雄模范人物,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既把传统课本文化教育传承和发扬下去,还可以把各类纪念馆、陈列馆、博物馆搬上互联网,让群众能够更直观地“切身”感受中国近代史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浸润式的环境中感知感受、认知认同爱国精神,让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在心中牢牢扎根。

从电视走入生活,全社会唱响“英雄赞歌”。今天我们所站立的地方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青春守护的、用热血捍卫的、用生命换来的,是他们所热爱的土地、国家和未来。抗美援朝精神不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和实际的“口号”,而应当融入各类活动之中,精心组织公祭、瞻仰纪念碑、祭扫烈士墓等活动,丰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领域,推动抗美援朝精神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唱响新时代主旋律,引导群众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心、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大力唱响爱国主义正气歌。

从口号变为行动,工作中践行“英雄赞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继承和发扬抗美援朝精神,要有行动有落实。对英雄最好的怀念,就是把我们的敬国之心、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汇聚成洪流,成为磅礴的“中国力量”。党员干部要时刻把个人生死与国家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永远铭记“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强化责任担当,把抗美援朝精神作为提振干事创业激情的不竭动力,转化为在工作岗位上爱国报国的具体行动,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立足当前、脚踏实地,一步步埋头苦干,以超常的气魄、超常的力度、超常的措施,快干事干成事。

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保卫和平、反抗侵略、英勇作战,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让我们共同把这曲赞歌一直传唱下去。

第7篇:观看电影《金刚川》学生个人有感心得

电影《金刚川》以抗美援朝时期真实案例为背景,讲述志愿军工兵连无惧美军炮火,在金刚川地区修建桥梁的英雄故事,将会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电影。那么你们知道关于观看电影《金刚川》学生个人有感心得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观看电影《金刚川》学生个人有感心得五篇,欢迎参阅。

电影《金刚川》学生个人有感心得一

电影《金刚川》在故事方面,其前两段有些平淡,第三段是精华,第四段是升华,前三段之间稍稍有那么一点割裂感,不过电影用一些重复镜头帮助观众理解和衔接,所以总体观感还是可以的。

而在特效方面,都说这部电影在如此短的时间制作完成,是我们电影工业水平的集中体现,我觉得没问题,电影的特效真实且不违和,配合影院的巨幕和音箱,观看体验非常好,在国产战争片里绝对属于上乘。电影里的防空高炮、榴弹炮这些武器的射击场面,真的值一回票价。

尤其在演员方面,先出场的李九霄和邓超,表现很稳,无奈故事简单,他们没什么发挥空间,工兵连的魏晨,展示了非常好的身材,一身肌肉,有硬汉的感觉了,看起来很帅。吴京和张译是最主要的演员,吴京一口京腔,表演很放松,有老大哥的范儿。

电影里真正有发挥空间,且在发挥空间里将演技拉高到一定层次的,只有张译了,电影的后半段,说是张译一个人撑着的,也没一点问题。

张译的角色一开始比较求稳,相对于吴京的角色,有些保守,随后吴京的角色的牺牲,给张译的角色带来了内心的转变,这是电影里为数不多的人物心里弧线,他从求稳,变得无所畏惧,即使牺牲,也要把那架该死的侦察机轰下来,当仅剩一条胳膊一条腿的张飞坐上需要七个人才能操作的防空高炮架上,拼劲最后一口气,将那家侦察机射杀的时候,给人超强的震撼。在普通人看来,这或许有些超现实,但我是相信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可以做到的。总之,张译在影片里展现了影帝级别的演出,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嘴角抽搐,你都能感受到他的情绪,真的,我可太喜欢张译了。

电影《金刚川》学生个人有感心得二

"那一年,俺们都才十七八岁,唯一想的事,就是通过那座桥。"当听到电影《金刚川》预告片中的这句旁白时,很多人或许会和我们一样想着,这是一座什么桥?它到底有多重要?

1950年10月19日晚,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第39、第40、第42军(以后又增调了第50、第66军)和炮兵第1、第2、第8师以及一个高射炮团、两个工兵团,分别从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今上河口)和辑安等地,先后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北部地区。

10月25日,入朝后的第一次战役打响,两水洞战斗初战告捷,这一天也被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这段历史对于很多人而言,一知半解,或许更多人的记忆还停留在教科书上黄继光和邱少云的英雄事迹,记得他们都拥有同一个名字,"最可爱的人".

直到我们走进电影院,看完了《金刚川》——这部由管虎、郭帆、路阳,三大导演联合执导的电影,把我们带回了70年前的峥嵘岁月。

电影呈现出的故事没有歌词"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那种豪迈,甚至整个故事都不是历史上的重要战役,但它如同一个杠杆,轻松地把挑起了时代,用小切口打开了那段历史。

虽然是三位名导共同执导,但《金刚川》并没有同《我和我的家乡》那样以单元模式进行拍摄。它从炮兵、步兵、工程兵战士三个不同视角讲述同一个事件,在商业电影市场亦是一次创新性地尝试,同时也是对多位导演合拍多视角组合片的一次升级。

电影《金刚川》学生个人有感心得三

过年时看过《金刚》,今晚又看了一遍。当时一直都很想看这部电影,看之前就知道,金刚最后会被人类给杀了,所以一直怕看,怕自己会伤心,会哭,但还是看了,今天第二次看,如我所想,它还是让我很伤心的哭了......

很喜欢金刚和安相处的画面;喜欢金刚发脾气,结果石头砸到了自己的头;喜欢金刚把安当玩具一样的摆弄她;喜欢安和金刚一起看着夕阳,我觉得这是整部电影中最美的定格......真的好想安和金刚的快乐时间能够多一点......可是,当人类用各种利器伤害它时,当它在麻醉剂的作用下失去意识,把手伸向安时,我开始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

当它被人类绑在戏院让人观看时,它是那么的无助,我的心在痛。它挣脱绳索到处找安,当找到了安,又是那么的兴奋,它把她小心翼翼的握在手心,握住的就是它全部的爱情,它为了让安开心,扭动着自己庞大的身躯,在冰面上溜来溜去,谁还能说它只是个没有感情的动物?看到他们最后的开心玩耍,我再次流下眼泪,因为知道金刚会死,所以越看到它的开心我就越难过......金刚是一只有感情的动物,它对安的爱是单纯坚定的,它只想要保护它爱的人,如果它不爱安又怎么会爬到帝国大厦上去送死?它真的是不知道上面有危险吗?它真的是愚蠢吗?那是它为了能和安一起看朝阳啊!看到他们坐在帝国大厦上的时候,是我哭的最厉害的时候,我知道,那是他们最后一次一起看朝阳了......当金刚学着安的样子表达"太漂亮"了的时候,我真的好想说一句,金刚不要死!

飞机来了,人类的残忍总是在他们片刻的欢愉之后就开始,枪林弹雨向金刚扫射,它一次又一次拍向向它扫射的飞机,他一定认为,这次能象上次打败恐龙一样,胜利之后就把安带走,可是它错了,它不知道人类的世界并不象丛林那么简单,并不是强大就能获得胜利。它永远不会想到,它将死去,再也看不到安,再也回不到它的丛林。是金刚对安的爱害死了它吗?不是,是人类的贪婪害死了它!当他千疮百孔倒下,最后爱怜的看着安,然后从帝国大厦顶楼仰天坠下,我已泣不成声......其实在我心里,早已经有了另一个结局:金刚回到了丛林,带着安,在那高耸的悬崖边,欣赏着属于他们两个的绝美风景......

想想如今的人,可能连只动物都不如吧......一想起金刚的眼神,我的眼泪还是控制不住......

电影《金刚川》学生个人有感心得四

电影《金刚川》总共分四部分,前三部分是从三个视角对于同一段事件进行展示:志愿军大部队要过江支援阵地,但江上只有一座木桥,美军反复轰炸,志愿军工兵连反复修,以血肉之躯维护着关键的木桥,最终还是让大部队成功过江,到达前线阵地。最后一部分是对于主题的升华,也是影片所散发的精神力量溢出的一部分,很感人。

电影名叫《金刚川》,但其实电影所选择的故事,是金城战役中的一个小切片,所以这部电影其实是以一个小视角,来展现宏大的精神,电影里并没有出现像电影《大决战》系列里那样的百万人冲锋的恢弘场面。

理解这部电影,我觉得看它的英文名比较合适——《the Sacrifice 》,电影其实讲的就是牺牲,就像电影里的一句台词"那一年我们才十七八岁,可我们都不怕死".志愿军战士是因为不惧牺牲,才守护了那座关键的长木桥,所以我才说,用牺牲精神筑成我们最坚固的长桥。

电影《金刚川》学生个人有感心得五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一年后被迫进行的一场全局性、大规模、反侵略自卫战争。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次战役。这出其不意的当头一棒,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从此,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一起进行了为期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从中朝边境鸭绿江开战,连打三次战役,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了三七线,攻占汉城,将战线向南最远推进了五百公里,最终在朝鲜中部三八线实现了停战,达到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目的。

新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了完全的伟大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及其领导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纷纷走上了争取民族独立、民主解放的革命道路,从而动摇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改变了世界的战略格局。

从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之后,有许多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新中国真正迈开了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坚实步伐,这也为1971年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访华和第三世界广大国家把新中国"抬进联合国"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总之,抗美援朝战争对我党来说是夺取全国政权之后的立足之战,对我军来说是走向世界战场的立威之战,对我国来说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功德无量,永彪史册。

观看电影《金刚川》学生个人有感心得五篇

上一篇:二次供水卫生安全制度下一篇:电话销售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