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展望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从金融发展视角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制约特征,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功能制约的治理路径,认为应对我国现有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进行功能重构,并提出了重构后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应有的功能框架。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展望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展望论文 篇1:

云计算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应与路径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对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达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云计算具有强大的数据采集、传输、计算、存储与共享功能,能够针对农村的各项建设提供服务,有效地提高农村各项建设的效率。但在云计算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也面临着需求主体需求不足、云计算平台搭建的成本较高、缺乏云计算平台运行管理和维护人才、云计算服务产品种类较少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从政府、农村基层组织、云计算服务商、乡村居民等4个层面构建云计算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以期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云计算;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实施路径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在政治建设方面,要推进农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加快实现农业生产与经营现代化;在文化建设方面,要保护、创新和传承乡村文化;在社会建设方面,要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感与农村发展程度;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与防范,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势必要利用现代化技术,将科技发展的成果充分转化利用到农村的各项建设中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云计算是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提供基础架构、平台、软件等服务为形式,具有强大的数据采集、传输、计算、存储与共享功能[1]。在未来,云计算将会是人们获得服务与信息的重要方式。因此,利用云计算推进乡村的各项建设将有力地提高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水平,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通过对以往的研究查阅发现,相关学者已经对云计算在农村建设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陈金华等根据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难点、云计算的特点以及未来云计算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在农村建设基于云计算的社区教育信息化的设计方案[2]。孙华在云计算发展背景下,研究构建基于云计算的一体化农村电子商务模式[3]。赵滟针对重庆农村扶贫开发档案的管理水平与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了云计算对提高农村扶贫档案管理水平的措施[4]。通过对以往的云计算在乡村发展的实践应用研究进行梳理,不难发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的电子商务建设、扶贫管理等农村建设具体实践的探讨,并没有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从整体上研究云计算在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因此,本研究将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出发,研究云计算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并根据云计算在推进乡村建设过程中的难点与问题,提出云计算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 云计算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途径是要统筹推進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但目前我国农村的现代化水平较低,在农业农村科技方面也存在经费投入与技术应用转化率较低的现象[5],与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领域相比,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在农业科学领域投入占比相对较少,同时农业农村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40%,与国外发达国家70%以上的转化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我国在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效率低下和投入产出比低等问题。因此,云计算在各项乡村建设中的应用将有效提高建设过程中的效率,提高乡村建设的现代化水平。

1.1 在政治建设方面

乡村振兴战略政治建设方面的目标是要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第3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可知,至2016年,我国共有31 925个乡镇,596 450个村,556 264个村委会,乡村人口约59亿人。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农村基层组织和人口,农村基层组织每年产生大量的文件与档案数据,但是在对文件与档案的管理上仍处于较落后的人工管理阶段,存在着信息化水平低、数据处理能力差、不同机构间缺乏信息共享、信息易丢失、隐私易泄露等问题,导致农村基层组织政务处理水平效率低下,占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空间。利用云计算构建乡村治理机构政务服务平台,将纸质资源转化为电子资源,节约空间资源,加强对文件档案的保护;提高数据处理能力,节约人力资源,精简乡村治理机构;实现不同机构间信息共享的云服务。因此,云计算将有效解决目前乡村治理机构政务处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推进乡村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

1.2 在经济建设方面

1.2.1 推进农业集约化与现代化 农业是乡村的基础产业,农村兴和农民富的基础是农业兴。我国人均耕地仅有 0.07 hm2,与世界平均水平(0.23 hm2)存在较大差距,这并且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需求不断增长,农业发展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但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得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与资本不断向城市外流,农村农业发展逐渐衰落,甚至出现弃耕和撂荒的现象[6],同时城镇化对耕地不断占用,导致耕地资源逐年减少,因此推动农村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显得尤为迫切。

当前,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仍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土地相对分散,劳动力要素投入较多,资金与技术要素投入较少,导致农业产出效益较低,因此推动农业集约化与现代化成为农村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趋势。但是,从表1可以看出,2012—2016年在我国农用地面积逐年下降的情况下,我国单位农用地就业人员逐年上升,单位面积农用地机械动力和农药施用量呈下降趋势,反映了我国农业劳动力集约化仍在不断加强,农业资金集约化却在减弱。同时,虽然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到57.5%,但与发达国家的70%以上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体现我国农业技术集约化水平仍相对落后[7]。农业资金与技术集约化的落后又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农业集约化与现代化需要利用先进机械设备、科学技术,对大规模的土地进行精细化经营,因此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与土地的经营管理时将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源,产生对数据资源的计算、分析与存储等需求,云计算将有效解决推进农业集约化与现代化过程中数据资源服务的需求。

1.2.2 推动农产品销售的现代化 农村获取市场信息相对于城市较为落后,农村农产品不能较为及时地供给到具有有效需求的市场,因此时常会出现同样的农产品在不同的地区价格悬殊的现象。基于云计算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在交易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构建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利用云服务将农村农产品的供给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对接起来,减少交易成本,也推动农产品的高效销售。并且,云计算具有分析处理大数据的能力,能够较为精准地分析市场中的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一方面为市场中的需求群体及时提供良好的农产品,另一方面也使农民最大程度地获取收益。

1.3 在文化建设方面

乡村文化是农村的灵魂,是维系农村居民感情的根本所在[8]。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201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逐年上升,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乡村文化逐渐衰落。乡村文化衰落的重要原因在于缺乏与现代社会的创新性、适应性改造,一方面与现代文化传播平台结合不足,缺乏传播途径,另一方面未融入现代文明因素,作为文化受众主体的年轻人兴趣不足,导致乡村文化的承担主体逐渐流失。利用云计算的数据存储、传播和管理的功能,搭建乡村文化传播共享平台,为乡村文化的传播提供途径,一些优秀的乡村文化通过平台吸引到受众,受众又会充分发挥创新性思维对优秀的乡村文化进行改进,既实现了对乡村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创新性、适应性改造,又实现了对优秀乡村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1.4 在社会建设方面

社会建设目标在于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农村整体发展程度,而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农村整体发展程度又与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因而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于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一系列基本公共服务的服务水平,农村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将有力地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提高农村整体发展程度。在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类别众多、数据量庞大的信息资源,利用云计算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将有效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节约建设过程中所需的时间、人力、财力等资源。同时,在建成的农村基础设施的利用与管理上引入云计算,将有效提高农村整体现代化水平,如基于云计算的农村教育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等。

1.5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生态文明的逐步推进才能实现农村美的最终目标。但是,由于我国环境立法存在城市本位主义,城市环保执法的加强以及农村环保监管的薄弱,出现了工业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现象[9]。同时,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粗放施用化肥与农药,化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40%,低于发达国家20%以上,流失的化肥与农药对环境形成了面源污染。相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日趋改善,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却日趋严重,面临着城市转移的工业点源污染与自身农业生产面源污染的双重压力。

環境污染治理的关键在于防治与监管,而防治与监管的重点在于实时获取污染源的信息,在获取污染源实时信息时将会产生对大量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与分析的需求,因此在对乡村的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云计算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监测云平台的搭建,为乡村的环境监管部门提供信息服务,防治与监管污染源,助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2 云计算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云计算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在云计算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仍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

2.1 需求主体需求不足

农村居民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具有主体性地位,乡村振兴是为农村居民而服务,主要由农村居民参与,由农村居民做主[10]。因此农村居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云计算服务的需求主体。但是,在政治建设方面,一方面由于农村居民的政治意识薄弱,对于农村的政治事务缺乏热情,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主要劳动力长期在外务工,导致农村居民的政治参与度不高,对于农村的政治建设缺乏关心;在经济建设方面,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仍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土地相对分散,单独的家庭缺乏资金引进技术投入农业生产;在文化建设方面,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8》中的数据可知,至2017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户主文化程度达大学以上的仅占1.4%,农村居民整体的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同时农村居民长期受城市中心主义价值影响,对城市文化充满了向往,导致对乡村文化产品缺乏需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由于农业产出效益低下,农村居民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对于土地经营多采用粗放的耕作方式,滥用农药化肥,导致了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同时,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薄弱,对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缺乏热情。因此,占有乡村振兴战略主体性地位的农村居民对于云计算技术缺乏需求。

2.2 云计算平台搭建的成本较高

农村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政府的财政支持,但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农村经济逐渐凋敝,多数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逐渐匮乏,同时政府补助不足,导致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不足[11]。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云计算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农村整体的信息化与现代化水平,提高基层组织的运行效率,甚至可以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前期云计算平台的搭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较高的建设费用对于农村集体来说难以接受。

2.3 缺乏云计算平台运行管理和维护人才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资源不断向城市流动,尤其是农村的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籍大学生毕业首选就业地区主要为一、二线城市,返乡就业创业人数仅占2%[12]。农村基层组织面临着队伍老化,工作能力逐渐弱化,整体素质不高,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等问题,不能适应云计算平台的使用与运行[11]。同时,保障云计算平台正常运行需要专职人员对其进行管理维护,对专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因此,人才资源的缺乏成为了限制农村云计算技术运用的重要因素。

2.4 云计算服务产品种类较少

我国云计算产业起步较晚,于2014年年底才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制定发展纲要,滞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2年[13]。虽然在应用行业和领域云计算的应用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在企业和其他行业的应用水平较低,应用服务产品创造性不足。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云计算服务市场占主要份额的服务类型仍是层次较低的基础设施即服务,技术和创新水平相对较低,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我国地域广阔,农村人口数量众多,不同地域的农村具有不同特点,因此虽然云计算服务产品市场需求量大,但是对云计算服务产品市场需求种类多,与我国云计算服务行业创造力较弱的实际产生了矛盾。

3 云计算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

面对云计算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主要从政府、农村基层组织、云计算服务商、乡村居民等4个层面构建云计算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

3.1 政府层面

3.1.1 要给予充分的财政支持 一方面由于对农业农村的投资具有回收周期长、收益率低等特点,社会资本较难进入农村,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农村资源不断外流,农村经济发展逐渐衰败,农村集体经济收入逐渐降低,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村建设的经费仍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但是,2014—2018年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4%~2.1%,农村建设的经费明显不足。因此,政府须要给予农村建设充分的资金支持,以解决云计算平台搭建成本较高与聘用云计算平台运行管理和维护专职人员费用的问题。

3.1.2 积极引导人才回流农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始终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人才是创新和发展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但是,由于我国城乡间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形成了城市对农村人才的虹吸效应,农村逐渐失去了造血式发展的基础。因此,政府须要积极引导人才回流农村,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解决云计算服务乡村战略实施过程中人才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政府须要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導大学生树立建设乡村的情怀与意识,另一方面要做好政策保障,为积极投身农村建设的人才提供必要的福利。

3.1.3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由于我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我国农村土地分散化严重,这阻碍了农业实行规模化经营,不能适应农业集约化与现代化的要求[14]。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的不断外流和土地的粗放经营,使得农村土地利用率逐渐降低。因此,政府应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解决农村土地分散化的问题,为农业集约化与现代化的推进创造条件,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解决云计算需求主体需求不足的问题。

3.2 农村基层组织

3.2.1 工作人员要积极加强自身学习 农村基层组织指村民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和事业组织,核心是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职能涉及农村管理的各个方面[11]。但目前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存在更新换代缓慢、工作能力较差、思想滞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等问题,不能较好地接受和适应云计算引入农村之后的运用工作。因此,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不仅要在思想上加强学习转变,也要积极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以适应新技术、新形势和新发展的要求。

3.2.2 积极引入社会资本 虽然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的经费来源,但是农村基层组织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为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金融的供给能力与产品服务创新能力不断变强,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种类也不断增加[15-16]。农村基层组织应该充分利用农村金融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作出贡献。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积极引入农村绿色金融,为农村利用云计算推进环境保护、绿色建设等项目的建设与管理提供资金服务。

3.3 云计算服务商

云计算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工具,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存在广阔的云计算需求市场。但是面对广阔的农村市场,我国云计算服务产品存在供给能力不足和产品种类不足的问题。云计算服务商应积极抓住机遇,提升云计算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符合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需求特点的云计算服务产品,以满足现有市场,开拓潜在市场。

3.4 乡村居民

乡村振兴战略最终是为农村居民服务的,但同时也要依靠农村居民的支持。农村居民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体,应树立主体意识,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提升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同时,也要培育自身在农村发展治理中的能力,改变以往在农村事务中被动参与的现象,主动参与农村事务的经营管理,发挥在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入新技术、新事物为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助力云计算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

4 结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实施,我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17],利用云计算服务将显著提高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水平,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但云计算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需求主体需求不足、云计算平台搭建的成本较高、缺乏云计算平台运行管理和维护人才,云计算服务产品种类较少等问题。面对以上问题,政府、农村基层组织、云计算服务商和乡村居民都应积极发挥作用,为云计算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助力,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吴吉义,平玲娣,潘雪增,等. 云计算:从概念到平台[J]. 电信科学,2009,25(12):23-30.

[2]陈金华,李 忠. 基于云计算的农村社区教育信息化架构设计研究[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4(6):724-727,745.

[3]孙 华. 基于云计算的一体化农村电子商务模式的构建[J]. 农业经济,2017(3):127-129.

[4]赵 滟. 云计算背景下的重庆农村扶贫开发档案管理[J]. 山西档案,2015(2):79-81.

[5]翟金良. 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0(3):378-385.

[6]程名望,黄甜甜,刘雅娟. 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来自中国的证据[J]. 中国农村观察,2015(6):15-21.

[7]宋洪远,赵 海,徐雪高. 从积贫积弱到全面小康——百年以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回顾与展望[J]. 中国农村经济,2012(1):4-15,42.

[8]马珂琦. “文化小康”视域下新时代乡村振兴路径探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3):18-26.

[9]王劲屹. 中国农村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路径探索[J]. 现代经济探讨,2019(1):128-132.

[10]王春光. 關于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问题的思考[J]. 社会发展研究,2018,5(1):31-40.

[11]林文波. 中国农村基层组织的现状及再造研究[D]. 厦门:厦门大学,2018.

[12]梁书瀚,傅 琳. 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与新农村建设[J]. 农业经济,2019(1):122-124.

[13]傅耀威,杨国威,徐 泓,等. 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J]. 中国基础科学,2018,20(3):35-37.

[14]朱聪聪.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障碍与对策研究[D]. 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8.

[15]张 艳.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内涵、模式及创新监管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5):339-343.

[16]郭连强,祝国平.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40年:历程、特征与方向[J]. 社会科学战线,2017(12):39-51.

[17]丁绪辉,高素惠,贺菊花. 基于文献计量与多元统计的“乡村振兴”领域研究动向与热点挖掘[J]. 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6):280-287.

收稿日期:2019-08-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50112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编号:2018B23814)。

作者简介:亓文娟(1987—),女,山东莱芜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农村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E-mail:1466255203@qq.com。

通信作者:陈仔浩,主要从事农村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czhhhu@163.com。

作者:亓文娟 陈仔浩 高建相 王蕾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展望论文 篇2: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制约及治理路径研究

摘 要:本文从金融发展视角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制约特征,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功能制约的治理路径,认为应对我国现有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进行功能重构,并提出了重构后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应有的功能框架。

关键词:农村金融;功能制约;治理路径;重构;金融发展

一、研究综述及问题提出

根据麦金农的定义,金融抑制是指政府对金融体系和金融活动的过多干预压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其表现主要有:低的实际利率,信贷管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不发达,金融市场处于割裂状态等等。金融抑制政策虽然适应了发展中国家急需加快发展速度,缩小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的需要,却对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副作用,比如引起资金供给不足、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产业结构扭曲、加大政府财政补贴的负担等。而如果政府取消对金融活动的过多干预,则可形成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金融深化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金融体制改革,放松对金融活动的限制,促进利率市场化和银行商业化,实现金融机构的多样化来促进金融发展(金融自由化)。第二阶段则是通过金融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金融深化能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调整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反映资金市场供求状况的实际利率能有效地消除资本缺口,促进储蓄的提高和资本积累,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然而,学者们在如何实现金融深化方面却存在分歧。部分国外学者主张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维持市场秩序;而熊鹏、王飞(2008)等国内学者认为,金融深化本身并非灵丹妙药,发展中国家应依据本国市场和宏观经济状况,实施适度自由化的金融政策,同时辅以政府的适当干预。季凯文、武鹏(2008)则认为,金融深化在市场化程度较高和宏观经济环境较为稳定的国家效果较好,而在市场体系不完善、宏观经济波动较大的国家效果则较差。周天芸(2004)认为,如果不顾发展中国家经济和金融结构二元化、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等因素过度金融深化,甚至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国内和国际投机冲击、高额通货膨胀等。相继爆发的拉丁美洲金融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例证。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指专门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交易服务的组织制度安排的总和。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所存在的功能缺陷,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金融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效能,必须对功能缺陷进行治理,以提升我国现代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服务效能。笔者认为,科学的治理路径是对我国现有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进行重构,而重构的思路就是要跳出“机构视角”,基于“功能视角”来构建我国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二、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制约分析

一方面,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没有形成激励相容的机制,也缺少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激励相容的制度环境。主要表现在:一是激励手段的缺乏。缺乏有保障的“剩余索取权”等激励手段,拥有控制权的内部人可能存在道德风险行为。亚隆·雅各布认为,评价一个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绩效,不仅要看其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要看其是否促进了“公平”目标的实现。农村金融组织的目标应当是为三农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缩小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而由于真正的外部监督主体缺位,我国农村金融组织遵循的是,谁对其的控制力大就贷给谁,谁有向农村金融组织“内部人”寻租的能力就能得到贷款。

另一方面,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财政杠杆与金融杠杆未能形成功能耦合。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作为政府干预农村金融的两大基本杠杆,其作用范围与功能空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与互补性。如果农村金融只使用财政杠杆,忽视利用金融杠杆,则农村金融机构只会按照行政指令发放贷款,不会主动关心利率和风险,成为典型的政策性贷款。而如果农村金融只使用金融杠杆,注重赢利性,忽视利用财政杠杆,银行完全按照市场条件发放贷款,则成为典型的商业性贷款。但是,农村金融是增加农业生产投入的重要手段,应同时使用财政杠杆与金融杠杆,形成功能耦合关系。而在我国,财政杠杆与金融杠杆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并没有形成功能耦合机制,财政部门没有将有效的财政杠杆及时应用于金融部门,无法形成财政杠杆和金融杠杆相互依赖、相互推进的反馈环,从而完全抑制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基本功能的发挥。

三、功能制约的治理:金融发展视角下的功能重构

为了解决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服务功能与服务效率问题,有研究认为,通过重新设计流程可以在流程绩效的改善上取得突破,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但是,如果不根据外部环境准确给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进行功能定位和需求分析,没有明确的工作重心,就无法从根本上理顺业务流程并进行重新设计。只有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才可能构造出新的运营模式。为了有效实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建立一个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目标的功能体系框架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对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功能的内涵分析,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体系结构描述如图1。该体系结构从系统功能分析的角度,由外而内、自上而下很好地显现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所具有的多元化业务流程与运营模式相结合的网络结构特点,显现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便于协调与监管的立体功能结构。

[图1: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重构框架图] [农村金融服务目标层][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农村金融服务][提出功能需求][功能效应][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功能][核心功能层][功能重构层][配置资源][便利清算和支付][农村金融机构][提高投资转化率][创新农村金融工具][创新农村金融技术][建立农业融资平台][改善微观治理结构][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引导农村民间金融][农村金融文化重构][分散金融风险][?][?][▲][▼][▼][?][?][▼][?][?]

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存在于一个合理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之中,也就是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适应性、效率性、稳定性和政策性等四个方面的功能效应之间存在相对均衡状态。因此,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农村金融服务构成了本文的农村金融服务目标层,它的核心功能层包括配置资源功能、便利清算和支付功能以及分散风险功能,功能重构层包含了所有支撑这些核心功能层的各种具体运营模式的变革。应当指出,核心功能层与功能重构层之间是根据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需要,通过灵活的组合模式而形成的功能体系,而不是固定的线性结构关系。

根据农村金融的需求来设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再以服务为核心组织跨部门、跨机构来实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这样的功能体系结构要求突破原有的“机构视角”划分的封闭型组织体系,建立一种基于功能的组织体系,灵活地利用金融资源、提供农村金融服务。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一种自组织结构,从农户的金融服务的需求层进行组织再造,在提供农村信贷基本服务的基础上,使农村金融机构主动通过提高功能效用来提高服务质量,即面向农村金融的需要进行产权制度设计、微观组织设计和运营模式变革。

默顿和博迪(Merton和Bodie)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一种新的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分析框架,即功能金融理论,认为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远比机构要稳定,因为功能很少随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变化;机构的变化是由功能决定的,机构之间的竞争与创新最终使得金融功能更有效率。本文认为,就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来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主要目标始终是实现国民储蓄向农业投资的转化(事前如何促进国民储蓄、选择最有效的农业投资项目;事中如何实施监督、处理信息与风险;事后如何解决委托代理问题),这种转化的效率集中体现在农村金融组织的治理结构中,在这种转化过程中,伴随着信息的处理和风险的分散与管理问题。本文认为“功能视角”适用于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体系层面、机构层面、经营层面和产品层面的重构:

从体系层面看,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最终目的是使农村金融体系更好地履行其功能,改进制度绩效,降低交易成本。经济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结构不健全,相当一部分金融功能处于被抑制状态,金融改革的目的是消除金融抑制,促进金融深化,逐步完善金融功能,提高金融效率。金融分业管制国家由于金融体系被人为分割,往往不利于改进制度绩效,提高效率。

从机构层面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应该在市场机制和政策扶持下决定如何履行金融功能。政府不能人为划定某类金融机构的功能,限制来自其他机构和市场的竞争,因为这样做最终会由于过度保护而导致无效率。例如,美国的储贷机构(S&LS)承担的两大功能——为居民提供长期的固定利率融资及向中小储户提供无风险的短期储蓄品种,并不一定要由同一类机构同时承担,共同基金、养老基金、资产证券化等都可以实现相同的功能,但美国政府没有及时因势利导,终于使储贷机构积重难返,出现全面危机。

从经营层面看,某种金融业务往往是几种金融功能的组合体,随着市场环境变化,某类金融业务出现功能性分化或功能重新组合都是十分合理和正常的现象。比如借贷业务是一个十分普通的业务领域,但却是多功能组合体,至少包含六大基本功能中的两大功能:转移经济资源和管理风险,因而实际上是由“单纯的无违约风险借贷”(转移经济资源)和“出售违约风险保险”(管理风险)两部分构成。

从产品层面看,同一金融功能可以由不同产品来执行,比如市政债券的保险,既可以由保险公司向投资者出售保险单来实现,也可以由投资者直接购买看跌期权来实现。也就是说,提供保险功能产品的主体不一定必须是保险公司。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所构建的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重构框架,是基于功能的柔性化组织模式,它可以根据外部环境和功能的需要随时重构,更有利于组织创新和功能发挥。因此,这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框架,有利于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地作出动态调整。此外,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深入,上述体系的这种动态调整态势将不断持续下去,从而为满足我国新农村建设需要提供更高质量与功能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Debraj Ray.Development Economics[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

[2]熊鹏、王飞.中国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内生传导渠道研究[J].金融研究,2008,(8).

[3]张东祥,武泉东.以色列金融深化与金融发展[J].管理世界,2009,(2).

[4]季凯文,武鹏.农村金融深化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基于农村统计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J]. 经济评论,2008,(7).

[5]周天芸.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6]顾海峰. 金融深化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组织设计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9,(6).

(责任编辑 刘西顺;校对 GX)

作者:顾海峰 蔡四平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展望论文 篇3:

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研究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农村金融机构也有较大发展,但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对我国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正规农村金融机构 发展现状 建议

一、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经过长期发展,目前已逐渐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非正规金融机构为补充的金融体系。其中正规性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非正规性金融机构包括私人借贷、地下钱庄、合会等形式。本文主要研究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

1.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农业银行相继经历了国家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等不同发展阶段,2009年1月15日,中国农业银行整体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从而由国有独资银行转变为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截止2012年末,中国农业银行总资产达到132443.42亿元,各项存款10862.93亿元,各项贷款6153.41亿元,资本充足率12.61%,较上年增长了0.7%,全年实现净利润1451.31亿元。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三家政策性银行之一,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共有省级分行31个、省级分行营业部30个、地(市)分行303个、地(市)分行营业部149个、县级支行1657个。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不以盈利为目标,主要贷款集中于粮、棉、油及收购贷款上,其贷款资金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和发行少量的政策性金融债券。从农户资金需求的角度来看,其支持效果很微弱,农户作为单个个体几乎不可能从其中获得贷款。

3.农村信用合作社

农村信用合作社主要是为农户服务的,是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自2003年改革以来,它的支农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截至2012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超3000家,超过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的80%,营业性网点占全国的40%以上,并且主要分布在县或县级以下地区。总资产额也占到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12%。由于国有商业银行逐渐退出农村信贷市场,不管从机构人员数量还是对农村贷款业务的规模上,农村信用合作社都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核心和主导力量,是农村地区资金供给的主要渠道。

4.邮政储蓄银行

邮政储蓄银行是2007年3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的商业银行,是中国营业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有2/3以上营业网点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主要从事储蓄存款业务。截止到2010年,邮政储蓄银行推出的小额贷款业务已经被4500多个营业网店成功覆盖我国所有的地市。

二、正规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商业银行功能趋于弱化

我国最主要的农村商业性服务金融机构是中国农业银行。作为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来说,自农行改制以来,其市场定位和经营目标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农为了拓宽资金来源,将发展目标由农业为主转向以工商业并重;另一方面,农行为了提高资金回报率,逐渐减少风险大、投资回收期长的贷款项目。这样以来,使农村金融市场本就很少的资本变得更为稀缺,从而抑制了农村的有效需求。

2. 政策性银行功能单一

我国最主要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经营粮棉油的收购信贷,另一方面以农业产业化信贷和农业中长期信贷为辅助。但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农村农田改造、基础教育、水利设施、道路铺设、电力通信公共产品等方面的基础投入还相对较少,对新兴的农村经济组织的小额贷款还处于空白,使得国家政策性支农功能没有很好地从根本上体现出来。

3.农村信用合作社功能缺失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主体,其不仅是银行类金融机构而且还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和信用合作机构。50多年来其在支持“三农”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在“三农”未来的发展中更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面临历史问题难以根本解决,“官办”色彩浓厚,农民缺乏入社的积极性,另外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商业倾向等诸多问题,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离农民越来越远。

4.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过于侧重存款业务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由于政策因素、网络优势、人力优势、市场优势等原因,存款业务量较大,大量的吸收了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储蓄存款。大量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银行转存中国人民银行进而从农村流向了城市,直接导致农村资金供给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完善金融机构的建议

1.强化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中国农业银行改革为股份制银行,要发挥其再支农中的作用就需要国家政策和法律的支持,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鼓励其扩大农村金融服务市场。首先,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或法律法规,对商业银行支持农村地区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如政府要求商业银行对农村的贷款要占总贷款的20%。这样就可以扩大农村资金的来源,缓解因农村发展引起的资金紧张问题。其次,农业银行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信贷管理方式和信贷政策,特别是对中西部较落后增加贷款额度,让更多的农民和农村企业受惠。

2.拓宽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较单一,拓宽其业务范围、加强其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是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要求。首先,将其他银行经营的农业开发贷款、国外政府和国际组织对我国的涉农贷款业务等有关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划归农业发展银行管理。其次,加大对农村基础性建设,如农村农田改造、基础教育、水利设施、道路铺设、电力通信公共产品等方面的投入。最后是要大力增加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资金的来源,保证支农资金的充足。

3.促进和完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

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我认为应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而定,在东部发达地区可以实行股份制改革,将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成农村商业银行,而在中西部落后地区可以将农村信用合作社向更加规范化发展,充分发挥其农村金融主体作用。

4.深化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改革创新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小额贷款业务取得的很大成就,截止到2010年,小额贷款发放量已突破1000亿元。继续推广和创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业务,让更多的农民和农村企业受惠。同时根据其营业网点较多等特点我认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应以中间业务及贷款的批发业务为主,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经营成本还可以靠中间业务取得收入。在吸收农村存款的同时,要将这些存款用在农村,防止农村资金外流实现农村资源的优化。

参考文献:

[1]白钦先,李钧.中国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

[2]刘卫柏.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展望[J].财经问题研究,2012(02)

[3]王恩泽.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學报,2012(01)

作者:张冬 李向阳

上一篇:机关综治工作总结下一篇:乡镇组织人事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