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接收有线电视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贵州省是发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取得很好成效的省份,今年2月,国家广电总局在贵阳市召开了《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会议》。会中肯定了贵州省开展“村村通”工作的经验。为学习贵州省开展“村村通”工作的经验,7月20-23日中国电子学会广电技术分会广播电视覆盖网专业委在贵阳市召开了第六届广播电视覆盖网专业年会。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卫星接收有线电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卫星接收有线电视论文 篇1:

卫星资源的整合利用

摘要:对卫星接收的现状、卫星资源、接收原理作介绍。提出一个采用大口径正馈C波段天线,利用双本振高频头和Ku高频头正馈接收,实现一锅三星的共享方案。概括讲述方案的意义、实施原理和扩展应用,以及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自从90年代末,随着直播卫星的技术发展,各种卫星资源不仅受到服务行业的重视,而且也逐渐得到大专院校、科学研究领域的关注。目前我们能够接收的主要有IP数据、卫星数字电视(模拟卫星电视节目现在已经很少,本文不做介绍)和卫星广播节目。但人们普遍对卫星接收知识缺乏了解,限于专业知识等原因,不知道现在有哪些卫星资源,采取哪些技术措施可以综合利用卫星资源。应用中要么只接收IP数据,要么重复架设的几面卫星天线,分别接收IP数据和电视节目,对卫星上的广播资源则利用的更少。这些不仅造成资源浪费、重复投资、管理困难等,而且架设的多面天线也影响建筑物的整体美观。

卫星资源概况

在赤道上空的同步轨道上有近百颗同步卫星在工作,其中广播电视卫星占绝大多数,这些广播卫星用不同的波束和频率为全球不同地区和国家服务。为防止卫星之间的干扰,以前规定必须间隔3°分配一颗在轨卫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卫星间隔已经小于3°甚至达到0.5°,这大大增加在轨卫星的密度,提高了天空卫星轨道的利用率,使得我们目前接收到的广播电视卫星成倍增加。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横跨62个经度(135°—73°E),南北纵横55个纬度(3°—58°N)。周边与二十个国家相邻,是亚洲最大的国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受极限仰角、波束覆盖、场强的限制,一般地区能够有几十颗卫星波束资源可以利用,我国东南地区接收卫星资源多于西北地区,当然不同地区可以接收的卫星资源也不相同。

纵观这些卫星资源,有丰富多彩的IP数据传输,包括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华全国律师函授远程教育等,主要包括文艺演出、电影、电视剧、历史文化专题知识讲座等多媒体资源和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卫星电视播放节目则有大量免费中外文节目,内容涉及实时新闻、人物专题、政治事件报道、人文地理、风俗人物介绍、旅游、社会经济、商贸营销、综艺节目、科学类节目等。还有丰富多彩的免费卫星广播资源,有双声道、调频立体声等种类,音质比普通广播接收节目要高很多,是许多音乐爱好者的首选。

卫星接收方法

卫星资源分为IP数据接收、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接收

1、IP数据接收

用计算机卫星接收卡:数据接收需要在计算机上安装不同的接收卡。如:文化共享工程用百年树人的DVB卫星卡;中华全国律师函授中心用美国休斯公司的DirecPC卫星接收卡;还有通用卫星卡,它即可接收IP数据又可接收卫星电视,如:台湾产的1020、1025、1027汉卡。各种卫星卡都配有专用驱动软件、浏览平台、播放软件,有的要求必须具备上网条件等。卫星IP数据分KU波段传输和C波段传输。

2、卫星电视接收

用普通数字机接收免费节目:可以兼容接收C、KU波段的国内外的免费节目(除少量高清晰节目需要选用专用接收机和电视机)。接收天线分为C波段的正馈接收和KU波段偏馈接收,一般卫星接收都是一面锅一台接收设备(见图1所示)。C、KU波段接收都分线极化和圆极化方式,线极化分为垂直和水平,圆极化分为左旋极化和右旋极化接收,接收频率从C波段的3400M—4200M到KU波段的9500M—17500M。C和KU天线不能混用,不同极化方式、不同频率的高频头,一般只能接收不同卫星节目。

专用卡式卫星接收机:如:BOLT2006XP、DM500S 、XSAT410加V+CV12共享盒接收。这种接收机可以接收部分卫星的加密节目,但必须通过配置与Internet连接,购买专用付费卡,可以解密接收不同卫星上的加密节目。通用的1020系列汉卡要安装相应的软件和驱动,它可以免费解密接收76.5°和146°上的个别转发器电视节目。但随着加密版本的升级,将来这种接收将会越来越少。

3、卫星广播节目接收

卫星电视接收机和1020系列汉卡能够兼容接收卫星广播,也有C和KU波段、极化方式、加密和免费之分。

图书馆卫星接收方案

1、方案的意义

方案将原来建立的“声像阅览室”改造成VCD、DVD和卫星接收为一体的新型“声像阅览室”。因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声像阅览室”几乎已经无人问津,当时购买的电视机大部分基本闲置。所以我们有必要整合现在的卫星接收系统:在城市以图书馆为基地,为各种层次和对象,提供不同内容的卫星多媒体服务,丰富图书馆资源。在农村以地县图书馆和文化馆为核心,发挥现有条件,以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为目的,集体安装卫星接收设备,降低安装成本,改变目前独家独户安装卫星接收机的混乱局面。

方案完成后,8个用户可以接收中星6B上的全部50余套国内节目,以及亚洲3S上的50多套香港、台湾、法国、德国、俄罗斯、印度、阿拉伯半岛电视台等国节目,同时独立接收亚太6号上的全国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的IP数据节目(方案设计见图2所示)。而具备此功能的普通接收方案,要安装1面0.75米的KU偏馈天线, 16面1米C波段正馈天线,8台普通数字卫星接收机和16个单本振高频头(因为是接收2颗卫星上的节目),大约多花费数千元以上。

2、方案实施原理

方案采用一面大口径2米正馈天线,用2个双本振高频头、2个8功分、8个0/ 22KHZ开关、8个隔离二极管、8台普通数字卫星接收机,使原图书馆“声像阅览室”的8个用户公用一面天线,在电视的AV1接收两颗卫星上的电视节目,而且互不影响。原来“声像阅览室”DVD播放器,继续在电视的AV2使用。同时用1个KU波段单本振高频头与计算机卫星卡连接,接收全国共享工程的IP数据节目。

方案中,如果我们选用普通单本振、双极化C波段高频头做共享接收,会发生如下情况:当一台接卫星收机收看水平极化的节目时,另外一台卫星接收机会无法收看垂直极化的节目,反之亦然。这是由于水平极化时,接收机提供18伏电压,垂直极化时电压提供13伏。因此,接收机在接收水平极化节目会“淹没”垂直极化信号,另一台接收机无法接收垂直极化的节目,只能接受水平极化的节目或者造成一方死机,这样的卫星共享接收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

这里应用一款C波段双本振、双极化高频头实现共享接收。它内装两个降频器同时工作,一个工作在垂直极化,一个工作在水平极化。我们知道本振频率—接收频率=接收机中频,由于本振频率不同,高频头所输出的中频也不同,混合后互不干扰。垂直极化是用高本振5750M,水平极化用低本振5150M,因此水平极化的节目中频是950—1550M,垂直极化的节目中频是1550—2150M,两中频混合后,正好是接收机的中频输入范围950—2150,互不干扰, 0/22KHZ开关设置见表1。不过这时接收机的盲扫功能已不太适用,需要手动输入转发器逐个设置后即可。IP数据接收,要配备计算机,安装卫星卡和相应的软件,局域网广播还有许多其它设置参数,可以参考有关文献。KU波段高频头正焦接收亚太6号数据信号,要给高频头加装专用馈源,否则信号衰减将会比较严重。图2中的隔离二极管D,能够防止两个公分器在双本振高频头与0/22KHZ开关组合使用时的相互干扰,

3、方案的扩展应用

由于国家对卫星电视的限制,在农村可将该方案稍加改变(天线口径较大或当地场强高时,可利用原“村村通”或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的现有设备),即:把卫星正焦对准鑫诺3号,偏焦对准中星6B,KU偏焦对准亚太6号。将功分器改为2个16功分,16个0/ 22KHZ开关,16台普通数字卫星接收机,增加2个双极化、双本振高频头。这样能够使居住集中的小村庄,同时为16户农民家安装卫星接收器,接收几乎全部上星的国内节目。有效降低农村安装卫星接收设备成本,避免非法接收境外电视,统一规范管理。同时还能接收全国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的IP数据节目,还可以将国内各省市广播电台的200多套广播节目,选择性的加入地市文化广播站,丰富农村广播节目。

上面介绍的方案中,采用了专用馈源在C波段天线上接收KU信号, C波段双本振高频头共享接收和一锅多星的接收方法。其实在许多情况下,利用下面的技术措施也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安装高效馈源,用KU偏馈天线可以接收C波段信号;普通线极化高频头,加装极化片后接收圆极化信号;天线前方有遮挡物时,KU天线倒装可降低天线高度,使天线有效接收面积更大等等。

相关问题

1、接收卫星节目,不论个人或集体必须办理许可证,遵守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

2、安装卫星接收设备前,要了解当地能够接收的卫星波束和场强,所接收的卫星方位角和仰角。还要知道当地的纬度和经度,了解所接收卫星下行频率、符码率、极化方式等,熟悉相邻卫星的相关参数,定期上网查看所接收卫星的最新变更信息,登陆相关卫星论坛[10]。

3、卫星接收器材要选用质量上乘的,否则会给安装调试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购买的器材,要根据当地的场强、布线距离等要求选择,比如锅的口径、线缆的长度、直径、公分器、高频头、接收机型号等。

4、所接收卫星的方向必须无遮挡,天线要固定安全、可靠,采取防雷措施。根据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原理,自制或购买夹具安装偏焦高频头。卫星电视接收调试前,先用指南针找到正南,然后调整方位角和仰角对准所接收卫星,输入信号最强的一个转发器,反复微调方位角、仰角、极化角(按照先调C再调KU,先调主焦再调偏焦的顺序),直到信号品质最大。

5、安装卫星接收系统是一个综合工程,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我们通过安装调试,在实践中能学到不少卫星接收相关知识,积累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 文川.如何发展我国的卫星直播电视[J].电视技术,2005,(2)

2 http://www.canshu.net.cn/

3 戴俊凯.卫星IP数据资源的接收及使用[J].中国有线电视,2007,(16):1476-1478

4 曾文明.浅谈卫星电视实用接收技术(1)[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07,(20)

5 http://www.sattt.com/bolt/index.htm

6 http://www.mylookcom.com/TWINHANDTV/keytwin/200711/3676.html

7 王功胜.某宾馆卫星天线及共用天线系统技术分析与设计[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 2005(2) 47-50

8 http://www.scwyedu.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322

9 朱红.简论我国广播电视管理的制度创新[J],声屏世界,2007.(02):4-6

10http://www.satfan.net/forum.asp

作者:李 晓 李 靖

卫星接收有线电视论文 篇2:

参观贵阳共用卫星天线接收“村村通”有感

贵州省是发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取得很好成效的省份,今年2月,国家广电总局在贵阳市召开了《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会议》。会中肯定了贵州省开展“村村通”工作的经验。

为学习贵州省开展“村村通”工作的经验,7月20-23日中国电子学会广电技术分会广播电视覆盖网专业委在贵阳市召开了第六届广播电视覆盖网专业年会。会议期间,我有幸和代表们一起参观考察了贵阳市辖清镇市百花湖乡三屯村的“村村通”工程。

三屯村位于清镇市城区以北13公里百花湖南湖岸边。三屯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251户,人均收入2621元,全村广播电视覆盖220多户。我们参观的是三屯村新寨村民小组,共50户,200人。该村均通过卫星接收方式实现广播电视覆盖。我们参观时,大多数农户已安装了卫星接收。村民们通过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学习农业科技,沟通信息,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新寨村民小组计划在今年内全部实现广播电视覆盖。

在三屯村,我们到了好多农户家参观.见到该村的“村村通”,多用1米多口径大小的卫星接收天线,从“亚太6号”卫星接收C频段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后,用电缆无源分配到2-8户家庭的数字卫星机顶盒,供农户的电视机收看收听。每一个接收单元按农户居住分布情况而定。有的只连接2-3家:有的连接8家。前者所用电缆短,卫星接收天线口径相对要小些:为保证好的卫星电视图像质量,后者所用卫星接收天线口径相对要小些。每家只要付150元钱,就可领到一台数字卫星机顶盒,并由工程队将数字卫星电视信号接到家里。农户可自由选择接收29套多中央和省级的广播节目和29套多电视节目。

我们在农户家里见到的卫星电视图像和广播的质量都很好。难怪有的代表讲,“在三屯村的农户看到的电视图像质量,比我在北京家里看到的还好!”当农民想听声音广播时,可以调数字卫星机顶盒遥控器的键,选择想听的广播节目。当然,这时就不能同时看电视节目了。农民们对能收看收听到这么多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十分满意,他们尤其喜欢中央7套电视节目中的对农节目,因为它能使他们致富。在小路旁的一片低洼处,我们参观了一个比较简陋的塑料大棚,里面长着竹笋。在这个大棚干活的一位妇女兴奋地对我们讲:“种竹笋是我们从中央7套电视节目中学来的,一年能赚3-4万元钱!”这几万元钱,对于这个土地少,主要靠年轻农民到外省打工的村子来说,是一笔不少的收入!

在农户们家里,我们见到的很多彩色电视机是实施“村村通”工程时新购买的,农户对电视机非常爱护;同样,农户把数字卫星机顶盒和户外的卫星接收天线也视为宝贝。这些设施是很难被人为破坏的,这也是使“村村通”长期通的保证!

在农户们家里,我们还见到每家的墙面上都醒目地贴着2张印刷品。一张是中央1和7套电视节目以及贵州1套电视一些主要节目的播出时间表,另一张是负责“村村通”维修服务工作的联系人和电话。可见,这个村的服务比较“到家”。

贵阳市根据当地地形复杂、人口分布分散的特点,采取共用卫星接收天线实现“村村通”的方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对此十分称赞,认为这种方式确为一种技术先进、安全、经济的“村村通”模式。

以上这种“村村通”模式被称之为“贵阳模式”。

据贵州省广电局介绍,贵阳市是高原山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农村山高沟深,农户居住分散。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群众着想的原则,贵阳市提出了一个新的“村村通”工程技术方案,即“贵阳模式”:以自然村为单位,每5-8户组成一个接收单元,共用一套卫星接收天线,每户配置一台数字卫星电视机顶盒,农户可自由选择收看20多套电视节目。接收设施由广电部门预设接收“亚太6号”(原为“亚太1A”)卫星上的广播电视节目,确保了政治上的安全。每单元费用3600元左右,以平均每户600元标准计算,市财政解决450元,农户自筹150元。

“贵阳模式”于2003年初开始在全市实施,当年完成了250个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入户率达90%以上。该模式实施3年来,到2005年底共建立卫星接收站10718个,连接农户6.02万户,使24万农民看上了高质量的电视节目。

专家们认为:“贵阳模式”解决了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难,农民看电视难的问题,收到的数字电视节目套数多,内容丰富,图像清晰,共用卫星图像管理简便,值得推广。针对剩下的农户居住更为分散的实际,贵阳市于2006年推出了缩小卫星天线尺寸,减少共用农户,以2-3户作为一个接收单元的建设方式,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户户通”的进程。

到今年8月底,贵阳市又完成了1597个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又有39550个农户可收到中央和贵州等29个频道以上的广播电视节目。

为确保“村村通”能够长期通,贵阳市进一步健全了三级维修服务体系。建立了市级维修服务中心;指导各区(市,县)建立县级维修服务中心;并将维修服务体系向下延伸,建立乡镇维修服务站:贵阳市还设立了“村村通”维修专项资金。维修费按4:4:2的比例分担,即每修一台设备所需的费用,市财政承担40%,区(市,县)财政承担40%,农户只承担20%。贵阳市还加强了对维修服务人员的培训。

目前,贵州省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纳入每年要办的“十件实事”,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村村通”投入力度。采用以共用卫星接收天线方式为主,其它方式共存的多种覆盖方式。

在今年2月召开的《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会议》上,“贵阳模式”被称为共用卫星接收天线(村锅)方式。会议指出:贵州省的实践证明,采用共用卫星接收天线方式,充分体现了技术的先进性,政治的安全性和经济的可行性。技术的先进性表现在一步到位实现数字化,收看套数多,信号质量好;政治的安全性表现在多个用户共用一个卫星接收天线,规范对接收内容的管理,确保了政治上的可靠;经济的可行性表现在节约投资,节约运行维护成本,适应农村居住分散的特点。

通过这次实地考查,我们确实体会到“贵阳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值得推荐的“村村通”好模式。目前,各地进行“村村通”工程的技术方案大致有:有线电视接入、卫星接收后无线转播、用微波MMDS发射以及卫星共用接收天线接入、个体收看收听等几种。

我认为,在经济较发达、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可选择有线电视接入的“村村通”模式: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形复杂、人口很少的我国西部的地广人稀地区的自然村,若采用卫星接收有线电视传送、卫星接收无线转播或MMDS等方式实现“村村通”,都不如共用卫星接收天线方式“村村通”好,尤其在确保长期通方面。据我了解,除

贵州省外,这几年青海、陕西等省在实施“村村通”工程中,也有采用共用卫星接收天线方式的,同样受到了当地农户的欢迎。

今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领导在BIRTV开幕时讲话中已透露:“对于20户以上自然村‘盲村’的‘村村通’,主要采用直播卫星方式,这种方式节目套数多、接收质量好、建设成本低,并且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标准.安全可靠、便于加强管理,有利于巩固‘村村通’,确保长期通。”

电视卫星直播是指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转发器向服务区发送电视信号,供地面用户进行个体接收或集体接收的业务。地面用直径小于50厘米的天线和卫星接收机便可收看到良好的电视节目。我国的电视直播卫星将运行在国际电联为我国DBS广播卫星规划的92. 2°E轨位上。卫星极化方式为圆极化。卫星携带22个Ku频段转发器,其EIRP值约为48-57dBW,覆盖我国除南沙以外的全部国土。卫星具有能够提供播出150-200套标清电视和高清电视节目,以及相应数量的音频广播和数据信息的能力。终端接收天线直径为50厘米,收看卫星播出的电视信号的系统可用度在99.9%以上。卫星在轨设计寿命为15年。直播卫星系统都有抗干扰技术措施,以避免境外非法信号的恶意干扰,确保我国广播电视和信息的传输安全。

我国电视直播卫星的第一期应用就是建立广播电视“村村通”平台,利用该卫星的4个Ku频段转发器,传送47套公益电视节目和47套公益广播节目,为“村村通”服务。使用这颗电视直播卫星Ku频段(11.7—12.2GHz)转发器传送,“村村通”所用的卫星接收天线口径比起C频段来要小得多。对于个体接收,大约50厘米;对于共用卫星接收,卫星接收天线口径比个体接收稍大一点,但也要比目前用的C频段卫星接收天线口径来小得多。这无疑减轻了众多卫星接收天线运到山高沟深、农户居住分散地区的困难和成本。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三农问题,在“一五”期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国的一项重大的任务。国家厂电总局将我国即将建立的电视直播卫星首先用于造福农民的“村村通”工程,体现了对广大农民群众的关怀。我相信,我国电视直播卫星系统的建立将会极大地推动共用卫星接收天线方式“村村通”工程的发展。

作者:江 澄

卫星接收有线电视论文 篇3:

卫星接收技术在微波电视联网中的运用分析

【摘要】目前,电视广播技术在不断进步,卫星接收技术在电视方面的应用也基本普及。卫星接收技术可以避免节目间产生干扰,同时也可以降低安装调试的难度,具有较好的传输效果。在微波电视联网中,可以利用卫星接收技术,进一步提升微波电视联网效果,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卫星接收技术;微波电视联网;运用

目前,我國已经设置了很多微波站,在微波中继通信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微波进行信号的直线传播。微波站采用比较特殊的传播方式,如果微波站和有线电台之间间隔距离并不是很远,在几十千米以内,可以采用大微波系统、小微波系统等多种传输方式。大微波系统的成本较高,大部分居民不会采用这种传输方式。传输线路要经过的地形较多,包括河道、山丘、盆地等等,如果使用光缆或电缆,会给施工增加很大的难度。从资金、地形等多个角度考虑,普遍采用小微波系统,其具有稳定性和经济性的特点。

1. 微波电视联网

1.1信号系统配置

要对上节目微波站的信号源进行合理配置,确保信号源的质量,在下节目微波站设置的过程中,应该对传输信号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此组成上下节目。信号源和传输信号都会直接影响电视节目,所以要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从宏观角度分析,上下节目中都需要设置备份设备,确保设备符合相应的使用规范和要求。要对应急人工跳线端口进行合理的配置。通常,既要确保信号切换设备的主线路告警功能比较良好,对自选功能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还要对本机数据接口进行利用,进而达到信息处理的目的,同时实现设备管理。

1.2 传输网络系统

通常,利用微波技术传输信号应用的传输电路为SDH,需要将保护波道设置在干线上。干线组网的过程中,需要设置传输电路,设置方式为环路方式,可以选择光缆或接点,对传输网进行连接,构成大范围的传输网络,同时满足备份需求。常用的组网方式比较多,包括星型组网、树型组网等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进行更加稳定安全的信号传输。在设置电路波道的过程中,应该对波道进行严格的控制,确保其与要求规范相符。微波传输备份系统中,可以采用无损伤切换开关,同时利用ATPC技术对传输网性能进行整体性的提升。在网络管理中心,对干线微波传输电路进行配备,备份网管系统,如果主业务出现变化,网管信息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不仅如此,微波总站需要设置应急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可以利用公共通信网络连接电路,设置相应的通信设备,微波站中必须具备有路外线电话。

1.3 电源系统配置

通常,微波传输技术传输信号的过程中,微波站外需要连接2个或更多的电源,同时采用的路由不同。信号传输的过程中,供电系统设计可以确保电源系统可以运行正常。所以,要确保电源系统的配置、设计与要求相符,避免电源存在问题,确保系统运行安全。根据节目设计标准要求,信号后续应用需要预先设定关键环节,包括信号输入、信号接收等环节,以此为基础,对系统进行优化改进。微波设计形式会对信号整体应用造成影响,在配置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对监测系统进行全面检查,保障微波信号设计系统符合要求,具有科学性的特点。在监测系统中,微波应用可以提升监测系统的功能性,使其同时具有查询、记录、自动报警的功能,想要确保后续设计与要求相符,需要以当前的干预基础为基础,分类管理基础形式,保障监测设计体系具有具体、完善的特点。

目前,微波传输技术在电视中应用十分广泛,技术集成化水平也在不断增强,系统功能水平逐步提升,可以确保信号输出安全稳定。与此同时,对节目信号传输质量进行优化,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加优质、完善的节目,确保观众的需求得到满足。

2. 卫星接收技术在微波电视联网中的应用优势

在微波电视联网中,为了提升电视播出的质量,可以采用卫星接收技术,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障传输稳定性,促进电视媒体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该技术具有很多应用优势,具体如下:

第一,该技术具有便利性的特点,系统比较灵活,可以满足各种节目传输需求,同时也能增加节目套数,调整传送方向。小微波系统的构成比较简单,包括变频收信模块、自动发电量控制放大器、变频运输等等,通过这些模可以进行一定距离的信号传输,可以保障传输的稳定性。

第二,小微波传输具有成本低的特点,恶劣的自然条件也不会对传输造成直接影响,系统维护的难度较低,检修比较方便。在建设方面,由于结构比较简洁,所以建设的难度也不大,但可以保障良好的传输质量。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可以顺利接收信号,可以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三,该技术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在同样的载噪比条件下,调幅系统的信噪比更低,对比解调输出系统要低20%左右。可见,解调输出系统在性能方面更胜一筹,可以确保良好的传输质量。

第四,该技术可以确保微波信号的接受速度,系统中多个设备采用卫星接收技术,包括发信机、合路器、收发天线等等,不仅节约了成本,也保障了信号稳定、快速的传递,为电视节目的顺利、稳定的播放奠定了技术基础,有助于电视媒体行业发展。

3. 卫星接收技术在微波电视联网中的功能和设备构成

3.1 功能

卫星接收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在电视媒体行业中的应用已经屡见不鲜。电视中心可以提供卫星电视节目源,在上行站距离电视中心较近的情况下,电视中心则将视频直接上传到上行站。如果距离较远,则采用微波、光缆的形式。上行站可以通过上行信道将传送的电视信号、附加信号传输到卫星中,以C波段的接收来说,地球站对光缆、微波信号进行解调,获取更多视频线路和音频号,通过视频、音频切换器选择可以送往分配器的优质信号。微波传输系统不需要对电视节目信号进行重复传送,所以主要功能就是进行加密节目的传送以及市电视台的节目。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小微波系统可以采用11GHz调频,参数和Ku波段卫星接收技术参数基本相同。所以,可以利用Ku波段卫星接收技术的设备代替使用,但发信机要采用专门的发信机。例如,收发天线采用偏馈天线,功分器、合路器则采用卫星接收中使用的设备进行替代。授信机可以采用C4机,其具有使用灵活、性能可靠、可调节副载频等特点,可以满足各种需求。

3.2 设备构成

系统主要由发信系统和授信系统两部分构成,发信系统中的组成部件包括微波发信机、功率合成器、馈线、功分器、发信模块、发信天线等等。通过伴音调制,伴音信号调制到副载频上,与视频信号混合放大,进而形成基带信号,其中视频信号经过预处理。基带信号送到直接调制振荡器之中,经过调制之后,再将其送到节目合路器中,然后利用电缆进行传输,最后进入发射塔,经过分路器划分成各路信号,進而传送到发信模块、天线之中。辐射方式为电磁波形式。收信系统的组成模块包括收信天线、收信模块、功分器、收线机等等。其工作原理和Ku波段卫星接收站一样。接受了多路微波之后,经过Ku高频头,变为中频信号,频率为1GHZ,采用功分器对其进行分路,然后利用收信机对音频信号进行调出,并且传输到电视前端。

4. 卫星接收技术在微波电视联网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4.1 信号损失

卫星接收系统对接大微波系统之后,采用视频和音频转接技术,实现2次以上调制,信号幅度难以控制,进而对信号质量影响较大,导致传输效果下降。为了确保传输质量,应该采用70MHz的大微波入口和出口,实现中频转接,中间各站不需要设置调整环节,避免出现信号损失的问题,保障传输质量。

4.2 传输方向

在单向传输的条件下,要解决多向传输问题,可以采用低衰耗电缆来替换原本的发信电缆,同时也要增加功分器数量,将信号分成多路,然后由不同方向的功放模块接收。例如,在微波首站向市有线电视台传送省台、市台节目的单方向有所增加。某地微波站中增加了4路信号功分器,分路区域也随之增加。

4.3 地理条件

在现场直播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当地地理环境,并进行全面的分析。采用小微波系统可以在各类环境中进行现场直播,即使地理环境十分复杂,也基本不会受到影响。天线波速通常会受到天线焦距的变化影响,所以首发站适当调整了首站的发天线和收天线,在方向与目标所在地中间位置对准之后,缩短天线教具,利用接收机和首站进行连接,中控台负责接收信号,进而在复杂地形的区域也可以进行直播。地理环境往往会影响现场直播的效果,但如果采用小微波系统进行调整,可以提升操作效果,进而解决地形环境带来的影响问题。

4.4 干扰问题

卫星接收技术可以传输多套节目,且不会出现信号干扰的情况。但在实际传输的过程中,有很多注意事项。例如,在系统调试的过程中,各路信号要进行统一的电平调整,进而达到信号互相不干扰的效果。卫星接收技术中难免会存在信号收发干扰的情况,如果加大收发天线之间的距离,通过水平垂直的方式进行信号的收发,则可以有效解决干扰问题。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微波电视联网技术中,卫星接收技术已经应用十分广泛,其可以促进信号传输质量的提升,同时也能降低制造成本。很多有线电视台都已经应用该技术进行节目信号传输,卫星接收技术在小微波系统中应用,进而完成有线电视联网。

参考文献:

[1]谷明阳.广播电视微波通信技术的应用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9,000(009):172.

[2]武晓东.数字微波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应用分析[J].数字通信世界,2020,No.181(01):238-238.

[3]张旭明.5G网络对卫星广播电视的影响分析[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v.26(S1):57-60.

作者:闫其政

上一篇:会议发言材料(精选2篇)下一篇:学生语文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