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而对口的中小学校等用人单位对其需求量却在减少,导致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更加激烈,就业难度持续增大。要全面了解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教师应对音乐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专题调研,对他们就业困难的原因加以科学剖析并寻求破解对策,从而帮助他们摆脱就业困境,开辟就业通道,实现就业梦想。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1:

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摘 要: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各大高校的音乐专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引发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探讨。但是在现有的研讨成果中,涉及构建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却是很少。本文就如何构建系统性与可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系列阐述。

关键词: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培育出的音乐专业学生能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换言之,高校的音乐专业毕业生是否可以较好地完成就业任务,关键还在于这些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人才市场中是否占有优势。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仅是对高校培育效果的检验,而且是各大高校的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能够科学、公正、全面、有效地评估这些音乐专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构建起对应的评价体系。

1 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概念的产生背景

“就业竞争力”这一概念是市场经济特有的竞争机制下的产物。20世纪末,我国的人才市场初步建设起来,并逐渐得到了完善。当时的各大高校也开始纷纷采用自主择业型的就业制度。自主择业使得用人单位与音乐专业毕业生之间有了直接的了解接触机会,有助于实现就业的双向选择和优化选择。就各大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而言,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就是社会岗位选择他们的对应标准。

自1999年起执行统计并公布院校就业率的举措,但是不可否认,公布出来的就业率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这些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学生们的实际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因此,构建各大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评估体系就变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2 建立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虽然国家教育部和相关单位会对各大高校应届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年度统计和公示,这些数据虽然也反映出了一定的学科设置是否满足社会需求以及具体院校培育的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然而,就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实际社会需求人才量而言,还是存在较为严重的供不应求现象,这些音乐专业毕业生基本都能够较快地完成就业。但是由于初级数据的搜集工作是由各校进行的,这些数据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很难得到保证,甚至存在虚假申报的情况。由此可见,仅凭就业率评估一所院校培育出的音乐专业学生们就业竞争力以及就业的质量和水平,显然是不可取的。就业率并不能反映出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供需比例和就业流向及层次。

针对音乐专业毕业生们构建一套科学、可行、高效的评估体系来评估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对于提高各大高等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发展意义重大。只有对就业竞争力有了科学且客观地评估,才能够更好地根据评估结果和调查结果对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更具针对性、更科学合理地调整细化,促使高等院校从思想高度予以人才培育必要的重视。构建这样的评估体系不仅有助于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效果,也有助于检验专业设置和人才培育能否真正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3 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成

完整全面的评估体系须要具备两大部分,即真实的就业结果和导致具体结果的对应原因。

从就业结果看,体现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具体因素为就业率(以三个月内签约为准)、薪资水平(平均薪酬)、就业主流、市场供需比、雇用满意度和人员后续深造等等。

从对应原因来看,但凡有助于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增加对就业竞争力的认可度的内在因素,都能够被作为研究探讨的对象。这其中诸如专业设置、发展前景这类的影响高校发展的战略环节,尤其应作为分析探究工作的重点。

总的来说,可以将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估体系内的评估指标分为两种。一种是说明这些音乐专业毕业生具备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即就业竞争力的外现结果,这些因素被称为显示性指标;另一种说明音乐专业毕业生为什么具备一定的就业竞争力,即组成和影响就业竞争力的相关因素。

3.1 显示性指标

(1)就业率(毕业三个月内签约的比率)。该指标是反映就业竞争实际情况的一大指标,也是音乐专业毕业生们就业能力的体现,是一种融合了高校品牌效应、音乐生综合素养以及就业指导工作实际效果在内的综合性体现。

(2)市场供需比。它是社会岗位对某一高校的音乐专业毕业生总需求量和音乐专业毕业生总人数的比率,能够反映用人单位对具体高校的音乐生的认可度。

(3)薪资水平(平均起薪)。薪资待遇(这里指平均薪酬起点)是国外评估音乐专业毕业生质量的常用指标之一,不同高校同一专业的应届音乐专业毕业生之间的薪资水平差异,可以作为证明一方就业竞争力更强的一大佐证。该指标反映了应届音乐专业毕业生在校学习的投资回报水平。对具体高校而言,校内不同专业的应届音乐专业毕业生的薪资水平自然也有所差异,是进行专业设置调整的一大依据。

(4)就业主流。此项指标指的是音乐生的就业主要区域和从业单位的主要所属行业。地区差异和单位的层次、性质差异,可以作为就业竞争力的一个客观反映。

(5)雇用满意度。虽然相关数据的采集可能具有一定困难,但却是评估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具体数据采集可以借助抽样调查完成。

(6)人员后续深造情况。后续深造是提高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也可以反映出雇用单位对音乐专业毕业生综合素养的满意度和重视度。该指标是一项潜在就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3.2 分析性指标

(1)直接原因指标。即针对那些直接对高校生存发展有影响的多种运作能力的变量因素设定的相关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包括了音乐专业毕业生的所在学校、所学专业,音乐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养以及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这四项。1)音乐专业毕业生所在学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构成之一就是音乐专业毕业生的所在学校。学校就是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块敲门砖。很多雇用单位对毕业院校的层次、是否是重点大学、名牌大学、是否具有一定的历史和业界知名度等等都较为关注。诚然,高等学府和名牌、重点大学的综合实力较强,其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社会知名度、市场认可度等等方面都具有较显著的优势,这些院校的音乐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比较吃香,相比其他学校的就业竞争力也更强。尤其是当毕业人数逐渐增加的时候,名校优势就会更加明显。2)音乐专业毕业生所学专业。所学专业是否被认可和接纳,是对学科设置科学性的侧面验证,也是决定该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基础要素。就高等院校下设的音乐专业而言,如果该专业的细化设置工作不够到位,就很容易出现学科发展面和社会接纳面都越来越窄的情况。3)音乐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个人音乐综合素养是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当前社会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主要包括了基本素养、专业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及身体素质等,这些综合要求形成了新的音乐专业毕业生综合素养标准。4)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效果优劣与否,直接影响到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效果。当音乐专业毕业生的质量本身差异较小的情况下,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導效果和就业服务质量以及与用人单位的协调能力、为学生服务的态度意识,都会直接影响到本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由此可见,各大高校之间的竞争热点不仅在于培养音乐专业毕业生,而且也和自身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密切相关。良好的就业服务指导才能确保学生和单位的应有权益得到必要的保障,从而树立起较好的学校社会印象,实现自我品牌的有效提升,从而影响并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间接原因指标。即更深层次影响到就业竞争力强弱的相关变量因素,简而言之就是有关这些间接影响因素的相关指标。即使这些因素并不会直接作用于高校的发展生存战略所发挥的效果,但依然对高校的价值链和发展力以及竞争优势具有较强的间接影响效果。因此,分析研讨这些间接因素的相关指标也十分有必要。1)新生质量。新生资源好比高校“工厂”生产制造使用的“原料”。生源质量与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有很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2)市场需求。高等院校的发展从根源上讲还是受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变化制约的。

4 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及原则

4.1 基本方法

第一,定性筛选出相关指标,须要注意这些指标是否具有重要对比作用,相关数据的采集分析是否可行,该指标的评估意义是否科学合理,以及是否可以作为长期评估指标之一。第二,借助专家分析和分层分析,判定各指标对整体就业竞争力的评估作用,进行指标间的权重排列。第三,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计算高等院校下设的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总体水平。第四,在实践操作中优化指标设定和评估标准。

4.2 基本原则

(1)科学性和可测试性相结合。现代的市场营销理论对就业竞争力的评估体系构建具有很大影响。该体系是集合了诸多影响因素和评估指标形成的,并通过数据收集和科学分析来实现。

(2)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尽可能以定量化评价指标作为基本评估标准,并尽可能实现主管指标的定量化转化。譬如可将品牌效应、单位满意度等指标用于调查测算过程中。

(3)重结果、轻过程、相对性。整个评估体系中所选取的评价指标,不仅要有可以用于各大高校之间平行对比的相对性指标,而且须要有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相关数值的结果性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在避免评价过于绝对的基础上尽可能实现对评价体系的简化,以此提高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目的性。

(4)当年指标和历年指标结合。为了得到更全面且具有深度价值的评价结果,应届音乐专业毕业生的评估应将本届指标与往届指标相结合。本届系列指标的数据信息比较容易完成搜集工作,往届的相关数据存在较大的搜集困难,但是往届音乐专业毕业生的相关数据信息是对应届音乐专业毕业生进行系统评价所必需的。

(5)专家意见和公众意见相结合。专家学者对自己的研讨领域有着较全面较深入的认知,并且能够提出关键的改革意见。但是就对音乐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竞争力的评价这一具体工作而言,光有专家的意见指导还是不够的,还须要听取学生本人、社会公共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尤其是用人单位,他们的看法和要求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学生就业竞争力最直观地反映。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切实了解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们的就业竞争力实情,并以此为依据,帮助他们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我就业竞争力,就亟須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全面的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的建立和运用,对于确保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完成度和适应性,以及提升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实力和高校的社会竞争综合实力都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小琏.论地方高校音乐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J].嘉应学院学报,2014(04).

[2] 刘伟,武少颖,宁丽瑾.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15).

[3] 黄雪,李新.综合性大学音乐学专业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03).

作者简介:廖星麟(1976—),男,湖南人,湘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

作者:廖星麟

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2:

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题与破解对策

[摘 要] 近年来,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而对口的中小学校等用人单位对其需求量却在减少,导致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更加激烈,就业难度持续增大。要全面了解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教师应对音乐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专题调研,对他们就业困难的原因加以科学剖析并寻求破解对策,从而帮助他们摆脱就业困境,开辟就业通道,实现就业梦想。

[关键词] 毕业生;就业难题;对策

为破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当前国家正在深入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这一举措是提升广大高校毕业生教育获得感的重要体现。作为高师院校,赣南师范大学紧密结合音乐学院实际,多措并举,群策群力,正视就业现状,理性剖析原因,探索研究出一套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有效对策,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开辟“绿色通道”。

一、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近年来,笔者通过调研发现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普遍存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一)就业理念未能与时俱进

1.就业意识不太强烈

一是追求稳定。虽然每年各地的“公职部门”招聘人数不多,但不少毕业生对这些“吃皇粮”的单位情有独钟,认为在公职单位就业,避免四处奔波,相对稳定。而一些私营企业,像教育培训机构、民间演艺团体,尽管对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发展机会更多,却没有吸引力。二是期望过高。毕业生认为在艺术研究院等知识性强的岗位就业,能学有所用,发挥专长,既有脸面也有地位。三是依赖性强。不少毕业生存在“靠父母、靠亲戚、靠关系”的就业依赖思想,不愿意通过自身努力寻找就业机会。

2.千军万马争过就业“独木桥”

当前高师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看不上民营企业;不愿意去基层就业;瞧不起农村中小学校……殊不知,待遇好的就业单位,往往需求量小、风险高。笔者在近几年“公职部门”考试报名中获悉,成百上千人竞争一个“公职岗位”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屡见不鲜。他们宁愿选择去相对稳定、平淡无奇的“公职单位”就业,也不愿去充满竞争、人尽其才的民营企业工作。

(二)就业渠道相对窄小

高师音乐专业主要是培养基层音乐教育师资,其性质就决定了毕业生就业面窄、需求量少,“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凸显。譬如赣南师范大学,办学近60年来,为赣州及其周边地区输送了大量的教育人才。但近年来,该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却遭遇“滞销”,不太受中小学校的青睐。在该校2016年音乐专业毕业生中,对就业途径的了解调查显示,38.30%的学生是通过就业指导老师了解就业路径的,37.19%的学生是通过网络获取就业门径的,24.51%的学生是经过朋友介绍获知就业信息的。可见,不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尚未明确,就业信息知之甚少,就业渠道非常窄小。

(三)就业率逐年下滑

“大学毕业期间,就像无头苍蝇,四处碰壁,一职难求”,道尽了毕业生就业期间的艰难与辛酸。据调查,2015年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有61.06%的毕业生未就业,30.64%的学生已经就业,8.30%的学生不想马上就业。而2016年该校音乐学院还有66.33%的毕业生未就业,只有28.24%的毕业生已就业,5.43%的毕业生不想马上就业。可到了2017年,该校音乐学院尚未就业的毕业生上升到69.26%,已就业的毕业生只有26.56%,依然还有4.18%的毕业生不想就业。从近三年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与否的数据可知,毕业生就业率逐年递减。

二、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综合研判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近年来,笔者协同课题组成员先后深入赣县区、寻乌县、定南县等地的中小学调研,发现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就业方向不明确占20%;二是就业渠道不畅通占26%;三是地方就业政策限制毕业生报考占18%;四是缺乏就业指导占27%;五是不想去农村基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占9%。加之毕业生就业方式是面向市场公平竞争、双向选择,势必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一社会“疑难课题”的出现,也充分暴露了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就业政策、人才市场等方面的问题。

(二)多种因素制约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

1.中小学不太重视音乐教学

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对口的就業单位,主要就是中小学。而现行的中小学“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迫使广大中小学全力以赴提高统考学科的教学成绩,严重忽视素质教育,导致不少音乐专业毕业生“无人问津”。调研中发现,许多农村中小学为应付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检查,课程表上安排的音乐课,却被语文等“主课”挪用挤占,而有些农村学校甚至没有音乐教师,音乐教学设备更是寥寥无几,这就给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人为地设置了障碍。

2.高师院校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存在弊端

从高校层面看,由于高师音乐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依然保留传统音乐学专业的特点,没有开设具有新时代特色的音乐课程;理论课程枯燥乏味,专业知识难以掌握;教学内容普遍存在“重理论轻技能”、纵向知识割裂及重复教学,技能训练没有“用武之地”等弊端。从教师层面看,由于音乐专业教学形式比较特殊,不少专业(如钢琴专业等)教师需要采用“一对一”、“一对二”、小组授课等形式,同时学生的音乐天赋、文化素养、艺术兴趣各有不同,专业课教师还要对学生因材施教。加之专业师资不足,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教学效果不佳。

3.学生修艺不精影响就业

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高考中,文化成绩偏低,文化素质不高。进入大学后,一方面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诸如和声学、管弦乐法、复调音乐、钢琴、合唱与合唱指挥、形体与舞蹈等等。加之由于大多学生文化课成绩却不太理想。另一方面专业好的学生往往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导致视野不太开阔,知识面相对较窄,人文素质普遍不高。久而久之,势必造成专业素质下降,综合实力不强,难以适应新时代对音乐人才多元化的需求。毕业生这种“重专业轻文化”的结果,无形中成为他们就业面临的重重困难。

4.严重缺乏就业指导

一是就业指导内容不太实用。目前高师院校的就业指导内容大多为“就业政策、就业法规”的解读与宣讲,只是简单地分析就业形势,提供一些“双向选择”的机会,而无法提供用人单位具体的职位信息和岗位要求,缺乏就业流程的环节指导。二是就业指导形式比较单一。有些高师院校的就业指导就是举办两三场“就业指导专题讲座”,通过组织整个院系的毕业生集体聆听“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缺乏师生之間的互动交流,缺乏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三是就业指导教师不够专业。不少就业指导教师缺乏“指导”的专业知识,缺少就业指导经验,不善于根据毕业生的特长能力、个性特点来进行“专业指导”,与毕业生的“指导需求”相距甚远。

三、破解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对策

(一)课程设置紧密结合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

为实现当今人才交流市场与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对接,笔者认为,今后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贯彻“坚持师范性、突出专业性、加强基础性”的办学原则,注重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既能上讲台,又能上舞台”多层次、全方位的能力素质,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道德修养,拥有高超的音乐表演专业技巧的复合型表演人才及音乐管理工作者。为此,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来实施。

1.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一是加大实践课程比例。高师音乐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大诸如民族民间音乐演奏、钢琴即兴弹奏、舞蹈音乐欣赏等实践课程的比重。引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驾驭音乐课堂的本领。二是灵活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高师音乐专业的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必修课(约1000—1200学时,55—60学分)的设置应相互联系,逐层递进。选修课(约810学时45学分)应由专业方向特色课程组成的模块,实现学科交融和素质教育并行,根据专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分工灵活设置“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培养模式。

2.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注重培养创新意识。目前高师音乐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因此,教师应熟悉音乐专业最前沿的理论动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采用问题式、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创新—提升”的专业学习方式,学会独立思考和大胆实践,逐步激活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音乐学科平台的打造,深化音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 “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不断完善音乐理论与实践运用“双向互动”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加快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循环进程,将知识内化为素质、素质外显为能力,尽快适应新时代音乐教师岗位的社会需求。

(二)增强音乐专业学生艺术实践能力

1.搭建艺术实践平台

此举是满足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艺术实践需求的突破口。以我们音乐学院为例,先后成立了大学生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民族室内乐团、合唱团和舞蹈团等艺术实践平台。这些艺术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作为音乐专业的实习教学基地,可经常性地在校内外开展各种演出活动,通过“基础训练—创作提高—综合模拟—演出实践”这一实践环节的反复演练,逐步培养和提升音乐专业学生的艺术实践创新能力及实际操作应用能力。

2.拓展艺术实践活动形式

鼓励学生经常参加全国和省(市)内外众多演出活动,进而拓展艺术实践活动。譬如:近年来,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先后组织各学生艺术团,参加了第十九届世界客家恳亲大会演出、中央赴赣“心连心”艺术团演出、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演出、深圳客家原创景音画演出“大万世居”、第三届全国农村小康电视节目工程奖颁奖晚会、全省大学生五四文艺晚会、赣州市历届春晚等活动,展示了该院师生的风采,并获得了各界人士的好评。

(三)强化音乐专业学生就业指导

1.树立就业教育新理念

高师院校和音乐学院要把开展就业教育作为中心工作,引导教育学生掌握扎实的音乐理论、专业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牢固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定信念,具备“敢于竞争,勇于就业,即便失败,从头再来”的良好心理素质。同时引领学生广泛了解就业动态的具体内容,掌握就业竞争的技巧技能。提醒学生在深入社会见习实习的实践活动中,加强学习,深度历练,不断提升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接轨社会的就业能力。

2.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

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应作为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并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如,对大一学生的就业指导应引领他们尽快了解所学专业、职业范围和就业方向,从而明确学习目标,对将来的就业岗位进行合理定位。对大二学生应讲解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音乐人才,引导他们努力夯实专业基础,提高专业素养。对大三学生应指导学生理性研判自己的优劣,理性选择选修课程。对大四学生应引领他们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切实掌握求职技巧。

3.创建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

当前,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主要来源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高校举办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会,就业信息就相对闭塞。为此,人社部门、劳动就业等相关部门应搭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并延伸至各省、市、县和各高校、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让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毕业生能在全国范围内发布和获取准确的就业信息,有利于毕业生尽快就业。

参考文献

[1]李慧,张晓理.高师音乐毕业生就业困难因素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2]李嵬.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策略[J].艺术教育,2013,(12).

[3]关进礼.目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社科纵横,2010,25 (1):169-172

[4] 尚广海,瞿浩,沈道晴.浅析大学生的就业能力[J].人力资源管理,2010,(02).

责任编辑 满令怡

作者:王芳

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3:

拓宽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策略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体系逐渐的完善,各高校也对于招生人员进行不断地扩招,导致了毕业生面临待就业的风险逐年增高。而作为学习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在高校当中更是处于非常特殊的行业,在就业形势日加严峻的今日,一职难求已经成为当前普遍的存在。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现阶段招生就业渠道,是我们面临和解决的主要矛盾。我们只有对高校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根据当前就业市场当中的职位对课程进行调整;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是主要方向;而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为毕业人员增加新的就业领域,提高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指导思想,借鉴国外经验构建指导机构,增强信息网络,这样才能对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渠道就业方向进行拓宽,从而适应当前社会。

关键词:音乐专业;毕业生;体系改革;就业指导

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重视基础教育,进而导致了个高校不断疯狂的扩招,使其精英化逐渐转变成为了大众化的教育模式。随着毕业人数不断地增长和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人口的变迁的原因,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音乐行业当中,音乐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同样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因为其艺术形式的特殊性质,普通音乐专业的毕业生较其他行业当中就业渠道更加的狭窄,就业更加困难。

面对当前所面临的形式,我们必须要积极寻找对策,只有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才能够培养出更好的优秀毕业生,为音乐学的毕业生增加就业渠道而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现阶段教学课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调查发现,我国个高校当中的音乐教学一直在不断地模仿其他高校的教学模式,很多年都没有什么变化。在高校进行扩招之前,我国所包含的音乐专业只有重点的省市大学才会存在,但也仅仅是小规模招生,同样学生的普遍素质也比较高[1]。在这种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音乐专业的学生素质水平非常的高,许多的毕业生在一毕业就被签往个重点艺术团等单位。这就能看出来在当时的重点院校当中的音乐系课程的培养与当前社会所需求的专业学生相符合。

而在各高校扩招之后,许多的高校当中都建立了音乐系的学科,导致了在社会当中音乐专业的就业人数成几何似的增长。在高考当中历年都是有学习艺术了课程就能在毕业当中加的政策,这样就导致了有大批的学生在学习当中成绩比较差,但是为了更加顺利的上大学而选择了音乐类艺术特长,这些学生学习音乐只是应付考试,其自身的音乐能力很难达到专业的标准,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的存在而导致了音乐毕业生水平的降低。在这样情况下许多的高校当中只是为了培养中小学教师,选择了放低了就业生的姿态,而对于本科当中就业生更好的目标是初中教师以及高中教师。这也就进一步的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感觉的更加力不从心。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属于天赋一般的艺术考生,自身的艺术音乐功底不够扎实,而高校当中的课程教育水平过高,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存在。例如在当前教学当中,有部分高校的练习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两个升降旋律,但是这并不是最基础的要求,但就目前来讲只适合更高专业素质的音乐系学生,而对于这种为了考试而考试的学生来说已经成为了不可能的事情。更有部分高校当中教学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教学,没有重视学生实际的能力。比如说《合唱指挥》、《音乐鉴赏》等比较实用的课程都被忽略掉了。

还有的学校当中过分注重民族文化、美声文化的教学,无论是上课还是考试都在这两方面进行培养,把专业的教师当成未来的演员来进行训练,学习音乐的人都知道,对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掌握在青少年时期是最好的时候,同时也因为儿童处在变声期声带容易受伤,所以对于现阶段的学生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训练显得极为重要。但是对于现在所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对如何能更好的练习童声发音方面的知识一概不知,所以这就要求了我们在音乐专业的课程应进行调整,符合现代社会所需。

很多高校的音乐毕业生在就业时候很难胜任对小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再加上毕业生人员逐年的增多,和社会当中待就业人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才会有许多的说法就是毕业相当于失业的一说。所以我们目前所进行改变的是对于中小学音乐课程的转变,以适应新社会所需求的人员为出发点,加强高等院校教育的改革模式,深化了解课程所需,全面调整当前音乐和社会的对接,这样才能更好地从根本上面解决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二、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

我们所了解,学习音乐的大学生在高考阶段都会选择一门特长来进行学习,有可能是声乐、或是舞蹈、或是乐器类。等到上了大学以后学生们受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了学生们对这一方面的意识非常的强。将主要的学习精力以及学习时间都放到了自己选择的方面,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毕业后学习的知识浅薄、单一[2]。出现了只会唱歌不会跳舞,只会跳舞而不会弹奏的情况。而通常情况下学校对于音乐教师的需求量也非常少,除了个别音乐专业的学校以外,其余的学校都是只有一两名教师的需求,这也就造成了学校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学历够高,同时还要专业知识面丰富,从而导致了许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对扩招后的毕业生造成了许多的矛盾。

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教学当中注意到这一点,全方面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做到理论与技能相结合,根据现阶段发展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学习机会,让理论联系到实际当中去,是自己能够成长为适合现代社会适合学校教育所需的人才。想要能够培养出能力出众的学生,就必须要学生有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時也要有不断地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精神,用自身的能力作为现代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也只有这样的学生在未来的毕业当中才会更加具有优势。

三、开拓新的就业领域和就业目标

在许多的学校当中很多待就业的毕业生在学习期间就没有给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正确定位,同时再加上大学期间一直生活在艺术生氛围的光环当中,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对自未来毕业的期望值过高。不能更加准确的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心里仍然想着毕业后要有稳定的工作,高额的待遇,经调查了解许多的毕业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了去一线城市进行发展,宁愿没有工作而整日进行漂泊也不愿下到基层进行教学和工作,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应该提前给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思想,让学生意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降低就业期望值,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树立起先就业安顿、后择业发展的思想理念[3]。

在学生毕业后工作的就业岗位除了教师等还可以考虑去其他行业进行工作,比如主持人、音乐艺术培训班、驻场歌手、同时还可以学习导游文化,目前我国旅游行业日渐发达,对于这方面的人员非常短缺,在学生毕业后也可以考虑从事这种行业,此外我们还应当积极配合国家要求,例如援助西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进行就业。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但是作为自主创业起点非常的高,除了自身要有一定的能力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的要求。在大学学习期间应当早些对自己的未来做打算,多考取一些职业资格证书,为自己将来就业等问题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不仅如此,也可以进行考研学习,目前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形势还是非常好的,所以考研也是解决当前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选择。

四、加强就业方向的培养

首先,在学校当中我们应该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拿到课堂当中去,将就业课程纳入到教学当中,提升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强调学生在毕业后在社会当中所体现的价值,为学生在毕业前做好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帮助学生分析现阶段社会所需要的职业状况,让其根据市场当中的经济规律来调整自己就业期望值,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能够与社会相接轨。

其次,根据音乐专业这一特殊学科的特点进行研究和教育。应当经常邀请比较有名的音乐学者到学校当中为学生进行就业知识的讲座,邀请已经在社会当中立足前途较好的学生到学校当中为学生分析现代社会当中对毕业生的要求[4]。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大学生深入基层进行学习和了解,为将来奋斗而打造更好的基础。

最后。利用网络平台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好更稳定的招聘信息就业。目前许多的网络招聘当中都是欺骗应届毕业生为准,好多学生由于刚出校门,社会经验不足,屡遭上当受骗,而同时当前学习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机会主要来自校内的招聘会,这样就导致了毕业生再就业当中供选择途径又变得少了很多。所以当前我国应该为各专业的毕业生搭建一个更加完善的供求平台,来保证学生的利益。同时对招聘信息等应进行严厉的监管和检查,一经发现绝不姑息,从根本上杜绝大学生上当受骗的可能。使企业、单位等能够更好的了解到学生的信息,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更加全面的就业平台。

在学校当中设立就业指导的教学模式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到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过程,所以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与社会接轨,为了学生树立更好的目标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基础。高校当中设立和实施就业指导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总结

所以当前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当中压力过大,导致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对自身的认知上。有毕业生自身的原因,同时也有社会和学校的原因。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建立了健全的招聘就业市场,创建良好的就业指导思想课程,将学生的观念及时的进行转变,再通过我们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拓宽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王林雨.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策略研究[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78-81.

[2]余振华.拓宽高職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实践与思考——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机务维修类专业为例[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5.04:49-51.

[3]刘伟.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类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4]张向东.建立河南中等专业人才市场 努力拓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07:13-14.

作者:李霞

上一篇:机关党支部工作总结集合3篇下一篇:动物防疫工作总结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