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白山黑水教案

2022-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它包含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要做好准备按照教案进行有序、有质量的教学,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二节白山黑水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1篇:第二节白山黑水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5.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的地理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各类地形图、直方图的判读,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增强学生从地图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学习态度。

2.通过对东北自然环境的学习和欣赏,增进学生对东北三省的进一步了解。

3.使学生通过分析不同地理要素对雪期长短的影响,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

2.难点:分析并表达东北三省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原因。

三、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五、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播放东北代表性图片(背景音乐:大东北)。

教师:你能说出图片当中描绘的大东北的样子吗?想进一步了解那里的自然地理概况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秘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书写板书)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要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需要了解哪些自然地理要素,你还记得吗?

学生:根据提问回答。 设计意图: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将要学习区域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考查学生区域地理要素的分析能力,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新课教学

活动一:航拍东北

教师布置任务:出示“东北三省在全国的位置”图及东北三省经纬网地图。 提问:东北三省的位置在哪儿?利用地图你能描述出来吗?

1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游戏:异口同述

选择一组同学,逐个描述东北三省的位置及范围。要求:不可出现重复的地理事物,限时1分钟。

2.动手填图

在导学案中,将渤海、黄海、朝鲜、俄罗斯填到相应的位置,并将中国四至点填到相应的位置。

学生分析归纳: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纬度位置高,濒临渤海、黄海。

教师总结:黑吉辽,好风光,大东北,好地方。

内蒙河北在身旁,朝鲜南俄罗斯北。

纬度越高越冻嘴,靠近渤海景更美。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快速读图的能力,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地理表述能力,最后通过学生动手填图,明确东北三省的范围和相对位置。

注意事项:填图时,注意强调各地理事物的位置,并教会学生如何描述相对位置。 活动二:俯瞰东北

教师布置任务:出示东北三省分层设色地形图,将地形区名称覆盖。 提问:俯瞰大东北,地形有何特点?你能说说吗?

2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游戏:寻音找山河 播放各地形区代表的歌曲,让学生在大屏幕上快速地找到它们。教师简介各个地形区的概况。

2.动手填图

在导学案中,将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填到相应的位置,并将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填到相应的位置。

学生分析归纳: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东北平原是我国第一大平原。

3

教师总结:黑吉辽,好风光,大东北,好地方。

三江水把人滋养,兴安长白护身旁。

山环水绕平原广,白山黑水美名扬。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在身心愉悦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掌握。通过学生动手填图,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注意事项:1.填图时要注意图中各地理事物的位置;2.对于有分界意义的地理事物,如长白山等,做简要的介绍。

活动三:寻根东北 教师布置任务:如果让你找一个地理事物代表东北,你会选什么?老师会选黑土地作为东北三省的代表。

出示黑土在我国的分布图及黑土的自述(即成土的气候条件资料)。 提问:东北三省的气候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及自学材料,然后回答问题,如有困难可以适当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中遇到问题,可以请老师帮助。

1.出示东北三省所处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地图,分析东北三省气候的总体特征。 2.区域内又有哪些差异呢?分析大连、长春、哈尔滨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3.通过东北三省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分布图,明确区域内的气候差异并简单分析原因。

学生分析归纳:东北三省气候冷湿,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 教师总结:黑吉辽,好风光,大东北,好地方。

夏季温暖冬漫长,冷湿气候季风强。

雪期规律看温度,地形海陆也要想。

设计意图:学生按步骤完成,即说特征──辨差异──析原因,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气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教师利用设置的问题和引导,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合作意识。

注意事项:

简介雪期的计算方法:用12-降雪最初日期+降雪的最终日期,例如漠河的降雪最终日期是6月14日,最初日期是9月7日,雪期就是: 12-9.7+6.14。

由于此活动有一定难度,教师应注意指导并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讨论。 课堂小结:4

东北三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白山黑水间书写着东北人的豪情和果敢;黑土广布、气候冷湿,林海雪原中流淌着东北人的热情和眷恋。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去亲身游历东北的山山水水,感受东北的文化,体验不一样的东北。

六、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不应该是自然要素的简单介绍,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认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并明确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本案的重点。为了落实课标的要求,设计了可以串联成一条主线的活动,通过游戏、填图的方式,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气候环节的讲述,还应该挖掘更好的方式,降低难度,从而认识各自然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运用地图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格外注意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读图,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通过情境创设、互动游戏、动手填图等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同时可以让学生熟悉地图,构建“心理地图”,真正达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相关图片并结合已有知识,了解东北三省主要的农作物。通过对农业发展状况的了解,分析东北三省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这种地位的形成原因。

2.通过分析相关资料,了解东北平原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分析形成原因并思考解决措施。

3.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及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4.通过读东北三省部分工业中心的工业结构图,说出其工业结构特点及形成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各类地图的判读及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从地图和资料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组织学生讨论,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学习态度。

5

2.通过对东北三省农业建设和工业发展的介绍,增进学生对东北三省的了解。 3.通过对东北三省工业未来发展的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说出东北三省农业生产与气候、地形、土壤之间的联系。

(2)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2.教学难点

(1)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形成原因。

(2)通过工业结构图,说出东北三省工业结构特点及形成原因。

三、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五、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情境引入

设计意图:在上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东北三省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给本节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选取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内容的趣味性。

新课教学

情景一:初来乍到

教师布置任务:出示东北三省特色的美食图片,引入东北三省的农业。 承转:你了解这些诱人的食物吗?东北三省的农业有何特点?我们跟着黑土大叔和甄实诚的镜头一起去一探究竟。

6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根据课前学习内容简单认识东北三省农业的基础知识。

设计意图:从食物入手介绍农业,增强生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欣赏图片,思考图片中的事物出现的原因。

情景二:农业的昨天、今天、明天

教师提问:你知道“闯关东”吗?那时的东北是怎样的景象?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对课本和学习资料的分析,简单介绍北大荒的历史。

教师总结:形容当时的景象,人们常说“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闯关东的人凭着果敢和执着,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我们跟着镜头继续去寻找。

设计意图:介绍“闯关东”的历史,引出东北三省农业生产历史(曾经的北大荒)。拉近距离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7

教师提问:黑土大叔现在的生活怎么样?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对资料和数据的分析,明确北大仓已成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思考其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学生分析归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地广人稀,农业技术水平高。

教师总结: 可见,东北三省的农业发展日新月异,已成为我国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这当然离不开东北三省优越的自然环境,那么东北三省的农业“明天”将如何发展呢?让我们跟着镜头继续探寻。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问题,明确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师提问:黑土大叔希望看到的湿地是什么样子?请根据手中资料分析回答。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学案材料的分析,思考湿地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教师总结: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的发展,是东北三省农业明天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东北三省湿地的作用及现状,同时回答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承转:自然要素对农业有何影响?

教师布置任务:出示东北1月平均气温图、地形分布图、土壤图片,引导学生从有利和8

不利两方面思考。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对地图及图片的分析,总结农业与地形、气候、土壤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图片,提炼观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景三:工业蜕变之路

行程一:东北三省的寻宝之旅(东北三省的资源状况分析) 教师提问:(出示东北三省的主要资源储量数据)东北的宝指的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阅读地图及数据,分析东北三省资源的特点。 学生分析归纳:东北三省资源丰富。

设计意图:以轻松的话题引出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行程二:工业城市及工业部门的定位

教师提问:(出示东北三省主要资源和工业城市分布图)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发展经济,请你根据工业城市分布图,分析工业城市的分布与资源、交通之间的关联。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探究工业城市的分布与资源、交通之间的关联。 学生分析归纳:工业布局靠近矿产资源产地,集中分布在铁路沿线。

教师总结:东北三省依托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等为主的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创造了多项“工业之最”。目前,这里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明确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行程三:东北现象之我见 教师提问:(出示东北现象的资料)东北三省工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挫折是什么?你怎么看?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制约东北三省工业发展的因素,分析东北三省工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学生分析归纳:资源减少,环境恶化,产品结构单一,等等。

9

教师总结:曾经的成绩不能成为东北发展步伐停滞下来的理由,面对资源枯竭、设备老化和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如何突破瓶颈寻求发展,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行程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师生交流、讨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你有什么对策?”并行之成文,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探寻东北三省工业未来发展的对策,这样设计可以降低难度,教师利用设置的问题和引导,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合作意识。

课堂小结:

曾经的“北大荒”是“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如今的“北大仓”是“玉米大豆产量高,商品粮基地地位高”;曾经这里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如今这里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协调农业生产与湿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探索工业发展的新路,才是关系到东北未来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六、课堂反思

本节课涉及对农业和工业的认识,对于大部分的同学来说,兴趣点不高。因此,我选取10

对话的形式,串联并呈现工农业发展的历程,这样处理不会让学生有距离感,并且乐于学习。通过对农业历史的介绍和工业发展历程的解读,让学生进一步地认识东北三省,并教会学生用地理的眼光看问题。当然,本节内容不单单是工农业历史的简单介绍,而应该是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认识经济地理与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运用地图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格外注意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读图,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通过情境创设、互动问答、同伴互助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同时可通过分析材料和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做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第2篇: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第1课时 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地图描述和归纳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2.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对其农业生产的影响,知道本区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 3.了解东北三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重点难点

1.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 2.难点: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东北地区林海雪原等景观图片,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

1.读图6.11,结合“中国政区图”,观察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等。

2.在图中找出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等山脉,黑龙江、鸭绿江、图们江等河流。 3.师生共同总结,明确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可以形容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4.读图6.13,分析东北三省的气候特点。(可结合中国的气候分布来分析)

(1)东北三省主要位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东,降水较充沛。但降水集中在夏季。

(2)东北三省纬度较高,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冬季气温很低,降雪较多。

(3)东北地区大部分位于中温带,小部分位于寒温带、暖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5.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课本16页的活动,进一步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 6.教师巡视,释疑。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学生自读课本17页的内容,了解标题中的“北大荒”和“北大仓”的含义。

2.学生自主归纳东北三省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教师补充,共同总结。 有利条件: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气候雨热同期。 不利条件: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在春秋季节易受寒潮影响,发生低温冻害。 3.了解东北平原主要的农作物,以及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4.拓展:东北三省除了分布有广阔的平原,还有大面积的山地,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可展示图片,介绍东北的林区及林产品。)

5.学生自读课本18页内容,了解东北的湿地、生态危机及国家的相关保护措施。

6.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18页至19页的活动,再次明确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师生共同总结其形成条件。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了解了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下节课将要了解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

四、布置作业

敬请使用《新学案同步导与练》“课后作业”部分

第2课时 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教学目标

1.知道东北三省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2.知道东北三省的矿产资源分布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工业部门。 3.能够分析东北三省工业分布的特点及此地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第 1 页 共 2页

4.了解东北地区工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重点难点

1.重点:东北三省的矿产资源分布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工业部门;此区工业分布的特点。 2.难点:东北地区工业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相关知识点,由“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以及东北地区的工业产品图片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学生自读课本19页材料,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等,让学生了解东北三省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2.教师提问:从阅读材料和图片等资料中可以看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工业产品都重工业产品,东北三省成为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的条件有哪些?

3.学生自读课本20页内容,并读图6.20及“中国的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的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4.师生共同总结,东北地区主要的矿产资源及其分布。(主要的煤炭产地:鸡西、鹤岗、沈阳、抚顺等;主要的铁矿:鞍山、本溪;主要的石油产地:大庆、辽河。)

5.结合图6.20和图6.21,师引导分析东北三省的工业分布特点:靠近矿产资源产地、水源、铁路线。从而引申出东北三省奋战工业的有利条件。

6.学生分组完成课本21页至22页的活动,推选代表回答,教师评析,师生共同小结。

7.教师出示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东北地区工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寻求解决措施。(可挑选学生陈述,教师点评)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梳理本节所学知识点,进行巩固深化。(可以要求学生复述或画出知识框图)

四、布置作业

敬请使用《新学案同步导与练》“课后作业”部分

第 2 页 共 2页

第3篇:中考地理 第十三章 第二节 认识省区和跨省区域“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2课时)复习教学设计1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及已有的知识,说出东北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原因。

2.通过分析相关资料,说出东北平原北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原因及措施。

3.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及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4.通过读东北三省部分工业中心的工业结构图,说出其工业结构特点及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说出东北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1.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原因。

2.通过工业结构图,说出其工业结构特点及原因。

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如《闯关东》影片,并以带领学生闯关东为线索设计本节课,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东北三省关于农业和工业的图文及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给同学播放电视剧《闯关东》中有种田情节的片段,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东北地区气候很冷,那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的山东人,顶风冒雪地非要“闯关东”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能找到答案。

教师:同学们可以以同桌互议的方式,共同回顾一下,东北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同学:同桌相互交流,完成老师给的任务。

教师:同学们刚才回顾了东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从我的观察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不错。下面同学们读一下课本“从‘北大荒’到‘北大仓’”这一个框题的课文及相关地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三省的作物熟制?在春秋季节,容易发生的灾害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2.东北平原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从自然条件上说出原因是什么?

3.东北平原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原因是什么?

4.东北平原要停止开荒建立保护区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老师抽一定数量的同桌组合或叫师友组合,到前面指图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学生以肯定、鼓励或纠正。老师要重点强调一个问题,那就是任何时候,无论有何种需要都尽可能地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那样会得不偿失的。

学生:根据课堂交流情况,师友之间再进行交流,主要是学习较差的乙同学把自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向学习较好的甲同学阐述一遍,甲同学对于乙同学的回答给予肯定、鼓励或纠正。师友互助的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主要目的是通过师徒结对,让学困生也有机会、有兴趣参与到问题情景下的学习活动中来。

2

教师:为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相关知识,让我们完成课本18页的“活动”。第1项,“走访你所在地区的超市或粮油商店,调查粮油日用品有哪些来自东北三省。”这一个活动内容已经在上周末布置给大家了,大家可以举手交流一下你调查的结果。

学生:东北大米、大豆、高粱、大豆油、玉米油……

老师:第2项,可以比较一下“东北三省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和“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思考并说明东北三省商品粮在全国的地位。

学生:说明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远多于当地人的需求,有利于粮食商品化。

老师:第3项,可以围绕题目当中给出的条件,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来理解补充这些条件。

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先把题目当中给出的条件分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然后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共同查找其它原因,进行交流。从本题给出的条件来看,东北三省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自然条件有:①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②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社会经济条件:①地广人稀,本地粮食消费少;②农业的科技水平高。通过讨论,我们认为雨热同期的气候,也是自然条件之一。

教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学生以肯定、鼓励或纠正。今天我们在分析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时,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的,那就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种方法同样可以用到其他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去探索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学生:同桌或师友两人互相提醒,对东北三省的农业进行简单的回顾。

教师:东北三省的工业发展早,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P19-21的有关课文及图思考下列问题。

5.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是什么?它依托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什么?

6.东北三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其工业体系特点如何?

7.目前,东北三省的工业基地出现了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在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老师抽一定数量的同桌组合或叫师友组合,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学生以肯定、鼓励或纠正。同学们分析的不错,东北三省的重工业是建立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的,从图6.20中也可以看出,其工业分布大多在矿产的富集地带。那么东北的 3 工业分布除了与资源有关之外,还与哪些条件有关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完成课本P21的“活动”。大家就活动的第1项,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哈尔滨、长春、沈阳都有多条铁路线经过,陆运便利,哈尔滨还有松花江便利的河运,而大连不仅有便利的铁路运输还有便利的海洋运输。

教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便利的交通成了布局工业的重要依据,便利的交通也是开发和调配资源的重要条件,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活动的第2项提出的问题,同桌或师友间商量一下,说说你们的见解。

学生:从图6.20和图6.21的对比,可以看出,大多数矿产地都有铁路经过,这些铁路的修建为资源开发提供了便利。铁路修到甲经过大兴安岭林区,应该是与开采那里的森林资源有关,修到乙应该是与开发那里的后备土地资源有关。

教师:我也非常同意同学们的见解。由于甲乙两地临近俄罗斯,将铁路修到那里既有开发资源的作用,也有国防建设的需要。

前面我们提到了资源对于东北三省的重要作用,下面我们看看活动第3项提出的问题,我们同学同桌或师友之间先商量一下,再在班上交流。

学生:从大庆的工业结构的饼状图中可以看出,大庆主要的工业部门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对照图6.20,不难看出那是因为大庆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同样,伊春工业部门中的木材及林产品加工、钢铁等占有重要地位,一是因为伊春位于小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丰富,二是因为伊春附近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鞍山的主要工业部门为钢铁工业,则是因为鞍山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出,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都是东北三省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所以东北的工业布局大多分布于资源富集地区和交通要道上。当然影响工业分布的还有其它多方面的因素,希望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善于捕捉,善于总结。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读“东北地形图、东北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和东北铁路与城市分布图”(自左向右依次),回答问题:

1.图中,佳木斯市位于三江平原,这三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农作物中不能在佳木斯市生产的是(

)

A.大豆

B.玉米

C.冬小麦

D.甜菜

3.据图,列举佳木斯市及其附近两种以上的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图,从两个方面说明佳木斯市的交通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佳木斯市是我国最东的地级市,它与_________(国家)相邻。据此,你对佳木斯市调整工业结构有何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课后探索问题:针对东北三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你能为东北三省的人们提出怎样的建议?按照你的设想,大庆的工业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4篇:第二节 细菌 教案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二节 细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

3、通过与植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2、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2、教学难点

细菌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三、教学过程:

开场白:大家好!我是赶水中学的小余老师。走进南州中学,我非常激动,因为能在南州中学上课是我的荣幸,看着你们满脸的热情,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合作得非常愉快。下面请用南州中学的热情,欢迎后面所有老师的到来!谢谢!你们真的太热情了,下面我们一起学习!

1、情境导入

你听说过731部队吗? 731部队是日本专门研制细菌来残害中国人所建立的部队,他们用活的中国人进行细菌试验,让人感染细菌,去传染其他的人,杀戮惨无人道。

在生活中,细菌也会引起很多疾病,很多人会谈菌色变,难道细菌都是坏的吗? 乳酸菌发酵——能制出许多美味食品。 因此,我们应该辩证看待细菌。

那么,细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它有什么结构?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目标展示(齐读)

3、自主学习

4、讲授新课

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在土壤中、水里、空气中乃至我们的手上、衣服上都有细菌,但我们能看见它们吗?那细菌最初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1、课件展示细菌发现的过程:

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利用自制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观察了一位从未刷

1 过牙的老人的牙垢,“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 当时人们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

2、巴斯德实验(谁看懂了实验?他是设计有什么巧妙之处?)

用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以及提出了保存啤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我们现在喝的酸奶就是用巴氏消毒法制作的。另外他还提出了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由于巴斯德在微生物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把他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提问:通过以上两个故事,你对科学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后,师生共同总结:通过细菌的发现史,让我们了解了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的过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巴斯德的研究过程,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

(设计理念: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发现,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态度。) 任务二:细菌的大小

课件展示电镜下头发上看到的细菌和针头上的细菌。观察得出结论:细菌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电镜或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设计理念: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知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 任务三:细菌的形态

课件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 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师总:这些细菌虽然很小,但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每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细胞构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单细胞生物。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分析图形、总结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了解细菌的形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任务四:细菌的结构

过渡: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细菌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课件展示:细菌的结构

(1)学生通过观察总结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 提示1:细菌内只有DNA集中区域,无成形的细胞核

提示2:不是所有细菌都有荚膜和鞭毛,荚膜是细胞壁外增厚部分,主要起保护作用,而鞭毛能摆动,是菌体上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2)课件展示动、植物细胞结构

比较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上的异同点,生填表后师归纳:

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

不同点:植物和细菌都有细胞壁,动物没有;动、植物都有细胞核,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

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植物有叶绿体而动物和细菌没有叶绿体。

2 任务五:细菌的营养

(3)细菌的营养方式,课件显示:

植物细胞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能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而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所以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设计理念:强化图文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

任务六:细菌的生殖

过渡:细菌如果找到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后,就要开始生长繁殖,那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细菌的生殖。 课件:播放视频

1、学生根据视频得出:(1)、细菌的繁殖速度太快了,每不到半小时就能繁一代。

(2)、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就是一个分裂成两个。

2、师总: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当然了,这些情况必须是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给他们提供生存的条件。但是不是只要遇到不适合的生存环境细菌就会死呢?当细菌面临不利于它生长的环境时,它们又会怎么样呢?

假设你手上有100个细菌,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后回答:100×28=25600(个)

养成搞好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要经常洗手、洗澡、换洗衣服,减少自身携带的细菌数目,减少被细菌感染而生病的可能。

(设计理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意义。)

3、细菌的休眠体—芽孢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靠分裂进行生殖;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所以细菌的分布非常广泛。

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 任务七: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你受到那些启示?

3、假如你是细菌,你如何向别人诠释自己? 我很小,但我相信自己,荚膜外衣是我独创的武器; 我很简单,但我内涵独具,核区DNA让我的生命密码代代传递; 我常常遭到鄙弃,但我有坏有益;我无处不在,也无法永生,但分裂后让我很快留下无穷子代。这就是我,一个微小细菌的独白!

(设计理念:积极参与归纳、总结。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回答问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第5篇:《第二节 细菌》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从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营养方式、对自然界的意义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讲述了有关细菌的基础知识。细菌是生物圈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微生物,由于其个体微小,人们对其观察困难,了解甚少,但细菌存在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使人又切实感觉到它的存在。在借助显微镜和图片认识细菌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与植物细胞结构的对比,知道细菌是与植物不同的一个生物类群。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圈中的植物和动物,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已学会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等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具备了独立学习本节课部分内容的知识和能力。虽然学生对某些细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细菌的繁殖、结构特点、营养方式的知识,缺乏认识,难以理解,因此,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记住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说出细菌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

3、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

2、通过计算手上的细菌数目,培养学生的推理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

2、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PPT展示

资料:超级细菌有蔓延全球的趋势,我国也发现了三例感染病例。这三个病例分别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福建省。其中,两名宁夏病人目前已治疗痊愈,福建病人死亡。

提问:超级细菌是细菌吗?为什么称之为超级细菌?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病从口入,所以吃饭前要洗手,其目的是讲究卫生。清除手上的病菌。我们前面了解了病毒,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细菌的有关内容,通过刚才的例子,这也说明我们手上有很多细菌。你还知道我们周围哪里还有细菌吗?

生:桌子上 生:衣服上 生:……

师:看来细菌无处不在,分布是十分广泛的。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存放在曲颈瓶中煮沸的肉汤会保存很长时间呢?今天,我们就揭开这一秘密看一下细菌它的真面目。 细菌的形态结构

显微镜观察细菌的永久装片,根据装片说出细菌的形态特点。

学生总结:细菌的形态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不同形态,细菌是有细胞结构的,并且每一个细菌都是单细胞个体。 PPT展示各种细菌形态结构。

师:那么细菌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 细菌的生命活动

师:计算一下:你手上现在有1个细菌,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假设每二十分钟繁殖一代。四个小时后,你手上细菌的数目有多少?

生:(动手计算并议论纷纷)212=4096个! 师:如果继续计算下去, 48小时后呢? 生:(抢着按计算器)2.23007451×1043个!

师:我虽然不能告诉你一个细菌有多重,但是我可以保证:2.23007451×1043个的细菌的重量大约和4000个地球差不多,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看,如果你手上有1个细菌,两天后它能变成4000个地球那么多。

生:(笑)不可能! 师:为什么不可能? 生:我们会洗手。

生:它们还发生着竞争关系。

师:对。洗手用的肥皂和洗涤剂都可以杀死细菌,甚至只是用流水冲洗也可以减少很多细菌。其次,细菌之间还发生着竞争现象,所以实际细菌并没有我们计算的那么多。但是洗完手以后,手上的细菌是不是都杀死了呢?

师:我们来看看细菌对付恶劣环境的方法。

师:细菌为了生存,自己在自己的细胞壁外,再包上一层厚厚的壁,细菌就在里面安稳的睡觉,我们把这样一个结构叫做芽孢。 PPT展示芽孢并讲解。

总结:不是细菌的生殖细胞,是细菌的休眠体,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的能力。

师:生物体都有一个产生、发展、衰老和死亡的过程。本应堆积如山的尸体,被腐生菌分解了。

课件展示细菌的生命活动,并讲解。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老师:有些细菌使人类得病,有些细菌使食物腐败。细菌对人类有益也有弊。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分为二看待问题,充分利用细菌的优点,克服细菌对生物的不足,让细菌多为我们人类造福。

课堂小结:带着学生回忆本节主要讲的内容,细菌的形态结构、细菌的生命活动、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等有关内容。

第6篇:第二节 离子反应(教案)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的定义;

2、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 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

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已经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通过观察与思考,我们可以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推进新课〗 老师提问:“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 学生思考、讨论。 〖小结〗

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在水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金属导电是因为自由移动的电子,而电解质溶液导电则是因为自由移动的离子。 而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就叫做电离。 〖板书〗

1、电离: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例题剖析〗

【例题一】下列物质哪些属于电解质?

①NaCl ②NaOH ③H2SO

4④H2O ⑤盐酸溶液 ⑥小苏打 ⑦Fe ⑧Ca(OH)2 〖学生回答〗略 〖教师精讲〗

电解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判断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定义来分析,作出正确的结论。 首先,电解质是化合物,不是单质,所以⑦错误;电解质也不是混合物,所以⑤也是错 误的,小苏打是俗名,是纯净物,小苏打(NaHCO3)是电解质,因此,最后的正确答案为:①②③④⑥⑧。

〖小结〗我们接触的物质中,哪些属于电解质? 〖结论〗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

〖板书〗

2、类型:酸、碱、盐和水 〖推进新课〗

我们还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的式子,叫做电离方程式。 〖板书〗

3、电离方程式 〖老师提问〗

请同学写出硫酸、氢氧化钠和硫酸钠的电离方程式。 〖学生书写〗

H2SO4=2H++SO42- NaOH=Na++OH- Na2SO4=2Na++SO42-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P27第一段。 〖学生回答〗

课本介绍了酸的定义,即在水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讨论得出碱和盐的定义。 〖答案〗

碱:在水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板书〗

4、酸、碱、盐的定义 【布置作业】

P29

1、

2、

3、6 做在书上。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1、电离: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类型:酸、碱、盐和水

3、电离方程式

4、酸、碱、盐的定义

第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和原理;

2、了解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离子反应的本质,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1、在学习离子反应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 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 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具准备】

CuSO4溶液、BaCl2溶液、NaCl溶液、NaOH溶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 〖过渡〗

有上述知识作基础,下面我们学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电解质在溶液里的反应 必定有离子的参加,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就叫做离子反应。离子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呢?反应的本质又是什么? 〖板书〗

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课堂实验〗

1、5 mL CuSO4+5 mL NaCl 现象:无明显现象

2、5 mL CuSO4+5 mL BaCl2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分析〗

CuSO4+BaCl2=CuCl2+BaSO4↓

CuSO4和BaCl2在溶液中分别发生了电离: CuSO4=Cu2++SO42- BaCl2=Ba2++2Cl-

当CuSO4溶液和BaCl2溶液混合时,Cu2+和Cl-之间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Ba2+和 SO42-之间则发生了化学反应,所以该反应的实质是: Ba2++SO42-=BaSO4↓ 〖板书〗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推进新课〗

离子方程式书写的一般步骤为:写——改——删——查 〖举例〗Ba(OH)2+H2SO4— 〖答案〗略 〖板书〗 (1)、书写的步骤:写——改——删——查 〖小结〗

从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步骤中可以得出:我们要对初中学习过的溶解性表熟记。 〖黑板演练〗按步骤书写离子方程式

1、HCl+NaOH——

2、HCl+KOH——

3、H2SO4+NaOH——

4、H2SO4+KOH—— 〖分析〗

分析上述四个反应,得出离子反应的意义:不仅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反应,还可以 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板书〗 (2)、意义:可以表示某一类型的反应。 〖过渡〗

初中学习过的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其实质也就是离子反应,所 以,我们很容易得出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板书〗

3、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生成难溶物(↓)

(2)生成难电离物(H2O等) (3)生成挥发性物质(↑) 【布置作业】

P29

4、5 做在书上。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1)、书写的步骤:写——改——删——查 (2)、意义:可以表示某一类型的反应。

3、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生成难溶物(↓)

(2)生成难电离物(H2O等) (3)生成挥发性物质(↑)

上一篇:学校视导校长报告下一篇:配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