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渠经济引领生态农业发展的黑水实践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年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按照省委“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要求,着眼区域交通、气候、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要素,秉承“一沟一体系、一沟一主业、一沟一特色”的“沟域经济”发展理念,将县域99条大小沟域划分为果蔬中蜂民俗沟、核桃香猪花海沟、生态农牧温泉沟、冰川观光休闲沟、神山探险体验沟、药材藏鸡彩林沟6大类型,对生态效益农业、民俗文化旅游业、绿色循环工业进行立体布局,创新了产业兴旺的“黑水实践”。

集聚沟域生态农业发展要素

在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发展进程中,黑水县始终将“沟域六大产业”作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遵循,坚持围绕产业发展壮大进行要素配置,超前预置农业产业发展最佳最好要素,为产业兴旺、农牧民致富增收提供坚强支撑。

一是突出“建机制、聚合力”,着力夯实产业发展保障。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生态效益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完善农业发展、农牧民增收考核和指标评价体系。构建了“实施意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奖代补”的“1+3”产业政策支撑体系,鼓励企业、群众从事产业发展,在全县上下掀起了投身产业、发家致富的热潮。

二是突出“抓配套、强基础”,持续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大力实施农田水利项目,完成省级小农水重点县、西尔芦色水利及渠灌等项目建设,农田灌面覆盖由3.4万亩提升至4.2万亩;建成长河坝500吨冻库、知木林500吨冷链物流集配中心,以及扎窝乡俄窝村、维古乡甜樱桃基地等田间预冷库18个,分选车间7个。坚持“路网、田网、渠网”同步配套,大力实施农村道路提升改造、生产便道建设,全县15个乡镇100个行政村全覆盖通达通畅。

三是突出“引资本、增活力”,撬动社会力量有序投入。强化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健全银政企合作机制,发放小额贷款与产业专项贷款,积极撬动民间资金,有效缓解产业发展资金紧缺问题。坚持减负担、优环境,大力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累计优惠税收329户次54万元,有力促进了涉农企业健康发展。借力省内对口帮扶和东西部协作,成功引进彭州协力制药、浙江红船等多家企业入驻,培育康鑫公司为州级龙头企业。

找准沟域生态农业发展支点

立足农业产业发展供需实际,黑水县始终坚持在产业培育、技术服务、规范经营等方面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将建设一支“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能力强”的农业队伍贯穿于农业产业发展始终。

一是强化扶持培育,引领产业发展。用好用活各类涉农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培育种养大户,依托其连接基地、企业、市场的纽带作用,推动农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完善产业发展网络,种养大户的支点作用日益凸显,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生产能力得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得以提高、销售渠道得以拓宽。目前,累计培育种养大户184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700余户发展种养殖业,可实现户均稳定增收1000元/年。

二是强化组团协作,引领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专合社联系市场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立“六大产业”联合社6家,带动全县15%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流转土地1.07万亩,建立基地47个共1200亩,2020年实现产值39350万元,辐射带动全县4630户农户13890人,实现劳务、土地流转等增收5288元/年/人,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纯收入7685元,同比增长9.8%,占可支配收入50.56%。

三是强化技术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突出科技引领,组建125人的“农业高师包片、科技人员包点”技术服务团队,从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方位技术指导与服务,针对各类产业不同特点,积极与四川省林科院、川农大等科研院校展开深层次产学研合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先后建立黑水凤尾鸡、黑水中蜂繁育技术推广课题组及藏香猪产业建设研发中心,破除产业发展瓶颈,提升产业发展科技水平。

实现沟域生态农业发展增效

立足区域优势、农业资源,黑水县采取“园区+企业+基地+集体经济”四轮驱动模式,在机遇和挑战中,强力推进生态农业快速发展。

一是用最有特色的农业园区带动增收。依托自然资源禀赋,突出“生态、绿色、有机”特色,以打造芦花红岩现代农业示范园和晴朗扎窝果蔬产业园为引领,在基础设施建设、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持续用力,凸显“筑巢引凤”作用,引进龙头企业4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80个,培育种养大户184个,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进土地流转等多种经营方式,形成农产品优质高产、农民稳定增收的良好局面。同时,推动循环农业有序发展,在农产品分拣、分选、冷链、物流、冷储保鲜等方面积累了经验,为当地农牧民和村集体经济增收创造了条件。两个园区惠及4乡31村1.98万人,可实现人均增收5000元。

二是用最有活力的农业企业带动增收。通过政府引导,加大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发挥市场牵引作用,以“六优并举”(土地、资源、产业、市场、产品、品种六项优势)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出“企业+股份合作制带动+农户”“企业+产业车间+N”“企业+产品精深加工+农户”“企业+选育推广能力+农户”等6种模式,推动以土地或物资入股,将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实现“富民又富企”双赢发展。截至目前,已培育康鑫、潮城等重点涉农企业23家,辐射带动3230户农户发展种养业,人均增收4100元。

三是用最有前景的农业基地带动增收。主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开发高品质绿色有机健康食品,坚持以“上台阶、提质量、增效益”“建基地、搞加工、做集配、创品牌、育主体、强安全”为重点,建成1840亩直供港澳蔬菜、500亩中药材等示范基地53个,巩固和发展特色水果8000亩、生态蔬菜2.35万亩、早实核桃5.1万亩、道地药材2.7万亩,凤尾鸡20万只、黑水中蜂2.5万群、藏香猪16万头。依托“净土阿坝”,拓展“雅克夏”农特产品品牌影响力,成功申报“三品一标”19个,有效专利授权14件,其中绿色商标11个,白菜、西葫芦、李子3个品种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色湾藏香猪”“黑水中蜂蜜”等5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黑水中蜂蜜”获得欧盟有机产品认证。近三年来,黑水县累计投入涉农资金1.5亿元,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全县农业生产总值从3.63亿元提升到8.29亿元,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2735元提升到15200元。

四是用最有基础的集体经济带动增收。采取“强堡垒夯基础、建机制促长效、清三资明家底、找路径抓发展、重引领促带动”五措并举的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以股份合作、使用权有偿转让、租赁等形式,有效盘活农村资产,推广形成了“支部+公司+电商(大户带动)+农户”“支部+农户+企业+入股”等经营模式,累计投入9700余万元,建立村集体经济102个,农牧民人均分红124.7元。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及预防下一篇:创建安全文化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