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主要内容的概括

2022-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六上主要内容的概括

论宪法监督价值的主要内容

摘要:建立有效、合理的宪法监督机制构建宪政的必由之路,而对宪法监督价值主要内容的把握,则是宪政建设之基。从宪法监督价值之间的关系看,宪法监督价值可分为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外在价值主要体现在分权制衡、秩序、法治等方面,内在价值主要体现在正义、人权、自由、平等价值。

关键词:宪法监督价值 外在价值 内在价值

By constitution surveillance value primary coverage

Ouyang Dongzi Zi Jinxing

【中圖分类号】F019

宪法监督价值是指在宪法监督与人的关系中,作为客体的宪法监督按照主体的需要(或价值预期)对主体产生的积极效应的属性,是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有机统一。宪法监督价值依不同的标准,可以作不同的分类。从主体的角度来划分,可分为群体价值与个体价值;从宪法监督价值之间的关系看,可划分为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从法的社会意义的角度看,可划分为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价值。在本文,笔者拟从宪法监督价值之间的关系,即从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角度对宪法监督价值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既然是主要内容,当然就不能对宪法监督的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作全面而系统的分析,而只对部分价值进行探讨。

1.宪法监督的外在价值

宪法监督的外在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宪法监督为满足主体的需要(或价值预期)之手段或工具的有效性。它是人们据以评价和判断宪法监督在满足主体的需要或价值预期是否有用或有效的标准。当然,这是在宪法监督价值体系中看。如果从局部看,它们又是宪法监督价值主体在监督活动的内在目的本身。这些外在价值主要体现于分权制衡、秩序维护、法治实现。

1.1 分权制衡价值。分权制衡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宪法监督在维护权力分立,监督立法权、行政权、限制国家机关行为失控方面有重要的价值。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拥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 [1]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克顿则把它概括为一个权力定律,即著名的“阿克顿定律”:“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2]权力腐败及其控制就成为国家政治实践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永恒难题。

实际上,从权力的属性看,权力具有扩张性、侵略性、腐蚀性等特点;从权力执掌的主体看,权力运行的主体人格因素要求对权力运行进行控制。因为权力运行的过程就是主体将其意志体现于权力关系中的过程,使人的主观意志对权力的运行产生能动作用,这样就有可能将个人的情感带入权力运行过程中,且很容易将自己的贪欲、自私带入权力的运行过程;从权力的运行方式及其内在机制去寻找权力失控根源,不难看出,权力失控的产生根源在于权力本身所特有的异化机制以及权力机器的组成与互动方式;从权力运行的环境看,政治、经济体制是权力运行的主要环境,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有可能成为商品,在这种状态下,一切权力皆有可能商品化,从而导致权力腐败。权力失控说到底是权力运行过程中的一种失范行为,它和权力的滥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我国1975年宪法的规定,由于权力及权力拥有者常常假借人民或国家、社会的名义,利用人性的特点,去寻求权力的扩张,于是就导致了权力的滥用。作为抑制手段,成文宪法、宪法监督就应运而生。它的产生,对维护三权分立,监督立法权、行政权,限制国家机关行为,有着积极的作用。

简言之,作为国家权力构成部分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等三种权力必须分立,而且相互制衡。而宪法监督作为一种专门的监督行为,在“三权互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就象一个制动器,有效的控制了立法权与行政权。例如美国法院,用“违宪审查权”宣布国家的立法案违宪作废;国会弹劾总统时,须由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任弹劾法庭主席,通过解释宪法的含义宣布总统的行为或发布的行政命令违宪无效。因而,我们可以说,宪法监督作为权力制衡行为的一种,它对维护“三权分立”、监督立法权、行政权、监督国家机关的行为,有着重要的价值。

1.2 秩序价值。秩序是法律的基本价值,也是宪法监督的基本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说,宪法监督诸价值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秩序。众所周知,宪法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但不论宪法产生于何时,在人类告别原始时代进入政治社会后,有组织的政治统治即政治秩序便随之而产生。换句话说,任何国家公共权力的建立、政治组织的统治、政治生活的运转,都意味着一定政治秩序的建立,而规范这种有组织政治统治秩序的法律就是宪法。通过宪法为国家的权力行使确定明确的范围和界限以及科学、合理的运行程序;通过宪法界定公民的权利范围与救济途径。而宪法监督的基本价值之一就是将国家权力和政府的运行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协调权力与权利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形成有条不紊的秩序。

18世纪一些敏锐的政治思想家,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在他们看来,三种不同权力的分立,可以保证权力不被滥用,维护政治秩序。然而,事实上,这一原则在实践中却存在重大偏差。在政治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产生权力之间的相互摩擦,进而演化成宪法争议且有可能产生政治冲突,以至冲击宪政秩序、影响社会稳定。那么,如何才能协调三权之间的冲突,维护宪政秩序呢?在实践中,美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马歇尔创立了司法审查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正是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活动,让美国宪法具有了自己的生命。司法审查为这种争议的解决提供了合法的场所,司法审查机构通过裁判与矫正,使其重新纳入正常的运行状态,从而避免可能破坏乃至葬送社会稳定的政治冲突的发生,使权力重新回归到宪法规定的轨道和范围内运行。

1.3 法治价值。“法治”,即法的统治。毋庸置疑,法治衍生于西方的文化传统,且经过古代、近世的不断孕育、更新和发展,到了现代,已形成一种成熟的,多元而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制度框架。两千多年来,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法学家们一直在不懈的探索。在他们的著述和演讲中,到处洋溢着法治的精神。早在古希腊时期,被誉为大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亚里士多德便提出了法治问题,他认为法治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3] 自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与平等、自由、人权等民主意识的发展,法治观念开始广为传播,法治开始成为民主社会人们普遍的价值诉求。然“法治”实质就是“宪治”,因为法治中的“法”是一般指法律(在我国,广义的法还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而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母法”,是“法之法”。另外,法治的对象是国家权力。而国家权力的存在、职权、范围、程序、运行方式等都是由宪法所规定,来源于宪法的授权。再次,从法治确立的治国方式看,法治确立的是“法的统治”。既然确立的是法的统治,那么就必然是法律支配权力,权力服从法律,而宪法正是这些法律的依据与核心。

既然“法治”的实质就是“宪治”,而宪法又承担着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配置及运行程序、方式等设定主要内容。那么,要实现法治,首先就得保证宪法的有效实施,而宪法的有效实施就必然有一定的监督机制做保证,这样,宪法监督就应运而生,其法治价值也得以彰显。

2.宪法监督的内在价值

宪法监督的价值是价值主客体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的关系。在宪法监督中,对某些需要的满足(或价值预期),是宪法监督价值主体目标指向,因此宪法监督机制为满足价值主体的这些目标指向所形成的价值就是宪法监督的内在价值。宪法监督的内在价值一般包括:正义、人权、自由、平等、公平、效益和安全等价值。在这里,笔者就宪法监督的正义、人权、自由、平等价值作简要的阐述。

2.1 正义价值。“正义”一词由拉丁语Justic演变而来,其本义是指公平、公正、正当。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价值,也是主体对客体一种具有公正性、合理性的預期的社会心理需求。“正义”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命题。当然,对正义的阐述,最初是从道德的视角入手的。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当我们试图回答“什么是正义”这一类问题时,只列举某些具体的正义行为是不行的。我们应抓住所有被称为正义行为的共同木质,这就是善,是善这种理念即正义成为社会中的支配力量,成为调节公民社会生活的原则,也成为个人生活价值的标准。[4]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某种平等”。[5] 古罗马学者西塞罗则认为,“法律必然是根据政体(宪法)来制定的;既然如此,那么符合于正宗政体所制订的法律就一定合符正义,符合于变态或乖戾的政体所制订的法律就不合符正义。”[6]

如果说古代法学家关注的正义是善和道德。那么,近现代法学家关注的正义,则主要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正义即政治的正义。德国法学家拉德勃鲁赫认为,“法律理念,即价值,首先在于正义,正义的实质在于平等,即对平等的平等对待,不平等的不平等对待。”[7]美国学者罗尔斯认为,“在一个正义的社会中一正义所保障的各种权利,不受政治交易或社会利益的考虑所左右。正义原则是至高无上的,它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8]由此,从近现代正义观来看,宪法监督的正义价值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2.1.1 对国家正义制度的维护。众所周知,宪法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是人民权利的保证书。从某种意义上讲,宪法是正义的集中体现(这里讲的宪法是指“良性宪法”),而宪法对正义的体现主要通过对国家制度的合理设计。在罗尔斯看来,制度正义是第一性的,制度正义是积淀了无数个体正义的预期需求,是个体正义的综合和集中。只有在制度正义的基础上,作为个体正义的自由与平等价值才能得到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是多么雅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9]在现代宪政民主下,宪法监督以它独特的方式承担起维护既定宪法所规定的国家制度,对一切与之相悖的行为进行审查,并宣布其无效,从而达到维护国家制度的稳定。

2.1.2 对政府权力的限制,以实现人们对社会正义的期盼。政府权力受到限制是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控制政府权力“异化”必然趋势。而对政府权力的限制的有效手段则来自政府外部的法律控制,法律之限制首先表现为宪法的控制。宪法所设计的政府是一种限权政府,其权力首先是由宪法分配和限制的。并且在人们心目中宪法具有天经地义的合法性和至上性。这一点有赖于西方古老的自然法思想传统的一种信念,即人们深信有一种法高于人间统治者的意志,这种法就是自然法,即所谓的永恒不变的“超验正义”。而人们认为宪法恰恰表达了这种正义。既然宪法是“超验正义”的化身,而宪法的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则是对政府权力的限制。那么维护宪法的实施,就是实现宪法正义价值的关键。然宪法的有效实施,除根植于一定的民主基础、文化传统与公民之素养外,其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宪法监督。宪法监督以其法律的强制性与有效性对违宪行为进行处理,从而维护宪法本身所蕴涵的正义价值,以实现人们对社会正义诉求。

2.2 保障人权价值。众所周知,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它是规定基本人权最广泛、最全面的法律,它是公民权利的宣誓书、保障书。然而,历史经验表明,宪法对人们规定的诸多权利,如果对这些权利不设置适当的救济途径和程序,那么这些对权利的规定也就变成了一张空头支票。因此,还应当有一定的保障措施与之结合起来,宪法才能称为真正的人权保障书。然而在众多的措施中,宪法监督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宪法所确定的保障人权原则与范围维护。

人权是指人作为人所享有的自然权利与社会权利的总和。保障人权和公民权利是全人类共同的最高价值,亦宪法的逻辑起点与终极目标。从宪法发生史来看,宪法是人权演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早在奴隶社会,前期智者就彰显人人平等的思想,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自然权利说”、“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说”和“人民主权论”的提出,人权更是作为资产阶级建国、立宪的基础。作为近代宪法发祥地的英国,正是为了确认公民的自由和权利,才通过旨在以保障人身权利为主要内容的《人身保护法》、《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宪法性法律文件的。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1787年美国宪法虽然主要规定的是美国政府的组成,没有规定公民的权利,但其直接的目的却是保障权利。因为作为美国立宪指导思想和立宪原则、并被马克思称为人类第一个人权宣言的美国《独立宣言》公开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子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建立了政府。”[10] 一直作为法国宪法序言的1789年《人与公民的权利宣言》也庄严宣布:“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并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和不可动摇的权利。”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918年《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基本法)》也把此前通过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作为第一编。在此后各国立宪进程中,虽然历史和国情各异,但保障人权却是立宪主义普遍的基本价值目标。正是由于人权保障是宪法的逻辑起点与终极目标,所以,现当代各国宪法都将保障人权作为宪法的基本原则,且在宪法中规定的公民的广泛权利。然而对人权的损害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一旦宪法所规定的人的基本权利遭受侵害,就必然需要得到救济,否则,宪法就不可能成为人权的保证书。这样宪法监督就责无旁贷的承担起这一使命,通过宪法监督夯实宪法的人权保障原则,使被侵害的公民权利得到救济。

2.3 自由价值。自由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在近现代社会,自由与法律是密不可分的,自由以法律为保障,法律以自由为目的。正如洛克所说“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11]然而,作为一个显见的事实,宪法作为“法之法”或“法上法”是法律体系的核心,没有宪法对自由的保护,就谈不上其它法律对自由的保护。而如果只有宪法的静态规定,而没有相应的程序作保障,宪法规定的自由也是无法得到实现的。宪法监督正是基于宪法对自由的内在规定性,以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彰显其自由价值。

2.3.1 宪法监督拓展了自由的范围。如在美国1803年“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中,首席大法官马歇尔对此案作出判决,认为:第一,马伯里被任命为治安法官已经履行了必要的法律手续,其有权得到委任状,而总统和国务卿不予颁发委任状是没有理由的;第二,马伯里在正当权利受到侵害时,法律已经为他提供了法律上的救济手段;第三,联邦最高法院不能通过向总统和国务卿颁发执行命令的方式为马伯里提供法律救济,因为联邦最高法院向行政部门颁发执行命令的方式超越了联邦宪法第3条第3款关于最高法院管辖权的规定。在判决书中,马歇尔还同时阐明了两个观点:第一,宪法是最高法,高于立法机关制定的普通法律,与宪法相抵触的立法机关的法案是无效的。第二,法院享有解释宪法的最高权威和职责。这个判决妙处在于:它自认无权却是在有权审查国会通过的法律是否合宪的前提下作出的。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宪法监督正是依据宪法的精神,探求宪法的内在价值与潜在目的,以其灵活的方式实现了宪法对自由的僵化的、机械的规定,从而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宪法推理的合理性,将潜在的宪法自由呈现出来,使自由的范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3.2 宪法监督对多数人统治下的少数人的自由保护。民主政治发展到现阶段,多数人的利益已得到相应的保护,多数民主已取得合法的权威和地位。但是,必须指出,自由和平等同是民主国家不可动摇的价值追求。政治对于自由的责任是:政治要保护和尊重个人自然的和基本的权利。政府对于平等的责任是,政府的统治是基于被统治者的同意。令人遗憾的是,基于同意的统治并不总能产生尊重公民基本权利的政策。或者说,“多数规则”有时会侵犯少数人的利益并有可能产生暴政,即多数人的合法专制。托克维爾在其名著《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道:“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予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作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作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说:‘这是给暴政埋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12]

托克维尔这番话,并不是说在当今美国多数权威经常使用暴政手段,而是说在多数人的统治下,缺乏少数人利益的保护,这是和民主的原义背道而驰的。克服多数人统治下对少数人利益保护的弱化现象,需要从制度层面上去解决,而宪法监督无疑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它把立法机构组织得既代表多数又不受多数摆布,实现二者最佳配置,宪政实践证明了这一点。1971年,法国宪法委员会在被某些人称为法国“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裁判中,否决了政府的一个严重限制政治结社自由的法案。声称1958年宪法所承认的1789年《人权宣言》和第四共和国宪法序言,具有法律效力。1982年,加拿大通过修改宪法,抛弃了英式的议会至上传统,在宪法中加入了《权力和自由宪章》一章,并在法院得到适用。自此开始,加拿大法院成为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护人。1803年美国“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后,宪政实践中出现了《权利法案》来实施宪法的作法。上述实施宪法的作法,其目的就是通过宪法适用机关把多数人的政治直接纳入尊重个人权利的轨道。换句话说,宪法监督可以起到多数人民主制动器的作用,以保护多数人统治下少数人的权益。

2.4 平等价值。平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语与追求目标之一,也是当今构建宪政体制国家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在西方法律思想发展进程中,平等权一直被看作是一项自然权利。古希腊斯多葛学派首先突破了城邦的狭隘眼界和社会身份地位上的界限,从新的角度来审视人,从人人都有理性和向善的能力等精神素质上,发现了人类的同质性和精神价值上的平等性。正如前期智者安提芬(Antiphon)曾经认为:“希腊人把所有外来居民看作‘野蛮人’的那种偏见是没有道理的,因为‘野蛮人’和希腊人都同样自然具有人类的特性。”[13]在斯多葛学派的学说中,有一个著名的论点,认为人们应该是一律平等的。芝诺曾明确提出了“上帝赋予每一个人理性,因此人与人彼此之间原本是平等的思想。”古罗马法律思想家西塞罗在此基础之上,引申出自然理性上的平等,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区别,并且由于自然理性,人与人在认知上都是平等的。洛克在其《政府论》中提出,人类的自然状态是一种自由和平等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普遍地享有自然权利,这种权利是与生俱来的,即所谓的天赋人权。霍布斯在《利维坦》中也指出,人是生而平等,人类的自然状态就是完全平等、绝对自然的状态,或者说享有充分的自然权利的状态。到了现代,平等更是人们热衷的话语之一,但人们的平等权有了神圣的法律规定,特别是宪法的规定。然而宪法规定的平等权在现实往往遭到破坏,这就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加以解决,而法律就是最有效的途径。正如卢梭所说:“哈恰因为事物的力量总是倾向于破坏平等,所以,法律的力量就应该总是倾向于维护平等。”[14]宪法监督作为法律手段的一种,它的平等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宪法平等权的维护。

从宪法规定的平等权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宪法监督是其保护的首要途径和最终途径。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具体化为许多的下位权利,比如公民的财产权,这样的权利可以通过基本法律来进行保护,像财产权主要是通过民事和商事法律来保护的。但还有另一些宪法基本权利具有抽象性和内容不确定性。这样的权利如果具体化,我们就需要制定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的法律系统。这样的做法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平等权就是后一类的权利。因此,只有宪法监督才能充分保护平等权。它具体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对立法的监督。当立法机关制定法律时,宪法监督机构对其进行事先审查,如果涉及到有违反宪法的平等原则与平等内容,宪法监督机构可以责令其修改,从而在法律制度上保障宪法的规定的公民平等权。二是对平等权的救济。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由于权力的扩张性,平等权无时的受到威胁或遭到破坏。当公民的平等权受到侵害而又穷尽其它法律手段依然得不到救济时,就只有诉求于宪法监督手段,通过宪法监督达到平等权的救济,对于这一点,已由许多国家的宪政实践得以证明。

参考文献

[1]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54页

[2] 转引自李建华、周小毛.《腐败论——权力之癌的病理解剖》,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9页

[3]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99页

[4] 周辅成著.《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3页

[5]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49页

[6] 西塞罗著.《论共和国、论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 39页

[7] 转引自沈宗灵著.《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 47页

[8] 罗尔斯著.《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70页

[9] 罗尔斯著.《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2页

[10] [美]卡尔·贝克尔著.《论独立宣言》,彭刚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版,第4页

[11]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6页

[12]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89页

[13] 张宏生、谷春德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14] [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1页

作者:欧阳冬子 资金星

第2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新教育集团标准化教案

教学主题: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中常见的一种题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2.呈现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概括段意

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4.概括段意的要求:

(1)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从写法和中心出发,如写《少年闰土》:不能写成,本文叙述了鲁迅和闰土的友谊。

(2)不能写成提纲式,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一起玩的故事。

(3)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疑问句的形式写,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怎么玩的故事。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还要求多少字以内)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①要素综合法(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谁干什么怎么样?

②标题法: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③段意连接法: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这个内容,请你简要概括出来。

方法:把握文章大意,抓住关键字、词、句加以概况。如:《家园落日》,概括几种落日的特点。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方法:回到原文找到相关内容,在原文直接找到答案,必要时加以概括。

3.练习与检测

文新教育集团标准化教案

生活中的小镜头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就像一个个小镜头。我热爱生活,也热爱那一个个小镜头,它们使我受到教育。然而,我最喜爱图书馆里那一个个小镜头。

清晨,图书馆的大门敞开了,各种各样的人便争先恐后地涌进了图书馆。紧接着都各自盯上了自己的目标,小心翼翼地取下书,极温柔地抚摸着,就像抚摸着孩子光滑的脸蛋。

不一会儿,图书馆里恢复了平静,只能偶尔听到翻书的声音,也显得极小。人们完全沉醉在书的海洋里。

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一边看着,一边伏案疾书,有时还停下来皱紧眉头想想什么,不时地扶扶那滑落在鼻梁上的眼镜;一位留披肩发的姑娘,顾不得去整理那散乱的长发,只是用大眼睛在书上贪婪地扫着,不时地甩一下那束垂到额前的头发;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鼻梁上架着老花镜,眯着眼睛,把书拿得远远的,显得很费力,但仍旧舍不得把书放下;几个孩子趴在桌子上,用手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念着,很吃力,却很专注……

我悄悄地离开图书馆。但这生活中的小镜头却怎么也忘不了。它好像在告诉我什么,到底是什么呢……

1、照样子填空。(4分)

(光滑)的(脸蛋) (温柔)地(抚摸)

(

)的(

) (

)地(

)

(

)的(

) (

)地(

)

2、短文中具体描写了哪几个人物,请你用横线画出。(2分)

3、这些人物的表现,告诉了我们什么?(3分)

答:。

4、你喜欢读书吗?你读书时最关心书中的什么?这学期你读了哪些书?请任选一本介绍一下。(4分)

答:。

4、小珠在自己家的书房里挂了一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言,你想在自己家的书房里挂一幅什么名言呢?请写在下面。(2分)

答:。

参考答案:

1、略

2、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一位留披肩发的姑娘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几个孩子

3、

4、5略

快乐与感触

依稀记得在我两三岁的时候,我天天跟着妈妈到学校里玩耍,那时妈妈在学校里给幼儿班代课。课间一群比我大点的孩子们总是围着我说啊、笑啊、眯眯眼做做鬼脸什么的,也有不停地给我手中或嘴里塞干粮的。他们一听到铃声嘴里“哦———”着飞也似的进了教室。于是我便一人悠闲自在地在校园里溜达:一步一步地踱到东边看看美丽的花儿;爬到西边的球台上翻着晒晒太阳;听到南边教室里悠扬的歌声,于是又跑到窗户下踮着脚使劲儿地仰起

文新教育集团标准化教案

头向里看;仰倦了头嘴里嘟嘟地哼着,若无其事的来到北面那两块瓷砖镶嵌的大地图下,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条条块块,也不知道是些什么。

如今,我已是那时年龄的四倍了,仍在这熟悉温暖的校园里,那时一切不懂的,今天都明白了。那时的快乐依在,那时的天真依在。不过现在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感悟的比那时多得多了。

清晨的校园,阳光钻透东边茂密的柳林,斑驳的光点印在绿绿的草坪上。无数只鸟儿横着或倒挂在柔柔的柳条上凑响清脆的晨曲。在通向教师办公大楼的水泥道上,陆陆续续晃过一群高大的身影———我们的老师,他们又上班去了。

当校园正中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时,悦耳的歌声和朗朗的读书声早已把校园装点得生机勃勃。我再不需要像过去那样踮脚仰头地去向往了。我尽心地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聆听着老师的教诲,享受着群体的温暖与关爱。

课间,我们三三俩俩去拉着或牵着幼儿班的那些小娃娃,说啊、笑啊、眯眯眼做做鬼脸什么的,也有不停地给他们手中或嘴里塞泡泡糖的。有一天,我把三四个小娃娃牵到北面那两块瓷砖镶嵌的大地图下,学着老师的样子摇头晃脑、指着地图比比划划地讲:“这是中国,这是长江、那是黄河……,我们的学校在这里,要记住,别忘记。看我的手好大,把一个省都罩住了。”小娃娃们叽叽喳喳地笑个不停,我也笑得前俯后仰。

上课铃响了,我们“哦———”着飞也似的进了教室。那天我们进了教室,唱完了一首长长的歌,没见老师来,于是我站起来对大家说:“大家先读读书吧,我去办公室看看”。话音刚落,只见李老师一瘸一拐地走进教室。同学们注视着他的脚。原来他脚上缠着一圈大大的药纱布。我们明白他的脚受伤了。他开始给我们讲课,和往常一样站着,不时还转去转来。一会儿,我从他变化了的语调中感到:他的脚疼痛难忍了。我忍不住环视一下四周,发现所有同学的眼里都水晶晶的,此刻我心头一热,眼泪夺眶而出。这天我在日记中写道:“在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也许正痛苦着;在我们获取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正在奉献着;在我们成长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正在消亡着。”

太阳依旧从东边升起,灿烂的阳光总是洒满校园。当我的年龄到了是现在的若干倍的时候,我会依然记起今天的快乐与感触。

1、作者的感触是什么?(4分)

答:。

2、在文中找出拟人的一句话写在下面。(1分)

答:。

3、用“~~~”标出文中照应的句子。(2分)

4、在文中找出三对反义词写在下面。(3分)

、、

5、“哦——”中的“———”号起作用。(2分)

“一群高大的身影——我们的老师,”中的“——”号起作用。(2分)

6、把你对“陆陆续续晃过一群高大的身影”的理解写在下面。(4分)

答:。

文新教育集团标准化教案

7、第自然段是承上启下的文字。(1分)

8、文章先写回忆,再具体写的校园、的校园、的事例及感触。(3分)

参考答案:

1、校园和谐温暖,在这里是快乐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是多么的情切,同时作者感到老师太伟大,他们在无私地奉献着。

2、拟人句:(略)

3、照应句子(略)

4、找反义词(略)

5、声音的延长。注解。

6、清晨老师们就匆匆地走进办公室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工作,老师的形象是伟大的。

7、第二。

8、清晨的课间的发生在课中

4.小结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贯穿于小学中学阶段的学习中,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仍需要多加练习,把这一部分的内容掌握。

5.作业

阅读《凡卡》(片断),完成后面作业。 凡卡呵了一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1、凡卡称老板的孩子为“小崽子”带有__________ 的感情。

A、亲热 B、蔑视 C、仇视 D、喜爱

2、“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的“捞”字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

A、从水里取东西 B、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

C、顺手拿或拉 D、得到机会

3、文中“打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

A、派(出去) B、使离去 C、消磨(时间、日子) D、安排、照料

4、把第二段分成两层,第一层应到 __________。

A、“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

B、“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文新教育集团标准化教案

C、“只好摇那个摇篮。”

D、“我再也受不住了。”

5、简答。

节选部分是从哪几方面写出凡卡当学徒的痛苦生活的? 参考答案:

1、C

2、C

3、A

4、C

5、挨打、挨饿、受欺负、整天干活、睡不好觉。这一天晚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知道我看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的动人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的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这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要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大概(

) 羞愧(

) 悔恨(

)

2、用“||”将这段话分为三层,并写层意。(3分)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3、“我”又羞愧又悔恨的原因是。(1分)。

4、用“-------”画出本段中说明了“张冠李戴”的意思的一句话。 (1分)

答:。

参考答案:

1、大约惭愧后悔

2、……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比挨打还难受‖……

第一层:伯父知道我看了《水浒传》。

第二层:伯父问我《水浒传》里的人物,我没答上来,感到惭愧。

第三层:此后,我读书再不马虎了。

3、把《水浒传》故事中这个人做的事,安在那个人身上。

4、(略) 自行车撞了人以后

暑假里的一天,我上街去买菜。路上,忽然“嘎”的一声,随后传来孩子的哭声。我顺着哭声望去,只见一个四五岁的女孩子一屁股坐在地上嚎哭。旁边翻着辆自行车,一个戴眼镜的青年正吃力地站起身子。我赶忙跑过去想拉起那孩子。这时,一个妇女从路旁的店里直蹿到街上,瞪着眼骂道:“瞎了眼了!撞倒了我的孩子!”一边抢着抱起了那坐在地上的孩子。

文新教育集团标准化教案

戴眼镜的青年忙说:“阿嫂,我心太急,车子撞着了您的孩子,真对不起!”说着就掏出钱往妇女手里塞,一边摸着那孩子的头:“小姑娘,摔痛了!叫你妈给你买点好吃的。”那妇女不肯接钱,她怀里的孩子却哭得更响了。

街上看热闹的人渐渐围拢来。人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现在的年轻人骑车太横冲直撞了!”“这青年人还蛮客气,懂道理。”“快送医院查查,伤着没有?”青年人忽然醒悟了,满口说:“好!好!我这就带着孩子上医院检查,刚才我只记挂着自己母亲的伤势,急着赶往医院去看她,没注意走过来的这孩子,对不起!对不起!”

“哦,是这样。孩子一时看不出有什么伤,就算了。”那妇女的口气和缓了。“那怎么行?我反正上医院去,孩子先让我带去看看,好放心。”“你快去看你妈,孩子真有事,我自己送去。”青年不肯,站着没动。围观的人你一言我一语关切地说:“青年人,这阿嫂诚心放你走,走嘛!”“孩子有她妈,你放心走吧!”“以后骑车要留心,青年人!”

我站在人群中,只觉得有一股暖流包围着我,全身热乎乎的。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七嘴八舌”的意思。(1分)

七嘴八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缩句:(4分)

(1)街上看热闹的人渐渐围拢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戴眼镜的青年正吃力地站起身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把上下的意思连起来。(2分)

(1)( )阿嫂怎样责骂,他( )有礼貌地耐心解释。

(2)青年人想:( )被群众批评了,( )应该主动地赔礼,得到群众的谅解。

4、用自己的话说说,阿嫂为什么会改变态度?(2分)

5、读完这篇短文你想说些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略

2、(1)人围拢来。 (2)青年站起身子。

3、(1)不管……都 (2)即使……也

4、略

5、略

第3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写人记事文章

1、要素串连法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合并段意法

给文章分部分---归纳段意---合并段意

3、课题扩充法

先借助课题,将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再逐步进行充实,使表达更加完整全面。

4、问题牵线法

5、句子摘录法

二、写景文章段意串连法

具体做法:

(1)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2)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三、状物的文章

具体做法:

(1)明确作者介绍的这个物是什么?

(2)抓住这个物特点是什么?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也就归纳出来了。

第4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段意合并法、题目扩展法、句子摘录法、要素串联法)。

2、使学生能够结合不同的文体选择适合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使学生熟练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能够结合不同的文体选择适合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状物抒情比较适合段意合并法、句子摘录法;记事写人比较适合题目扩展法、要素串联法)。

2、使学生熟练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导语:孩子,你们读了六年的语文,同时读了很多课外书,老师想问,你们会阅读么?那我们拿到一篇课文应该读什么?怎么读?(读通、读懂、读透)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复习阅读中怎样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同学们回忆有哪些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预设:段意合并法、题目扩展法、句子摘录法、要素串联法 生:读,记。

二、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每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1、方法一:段意合并法。 (1)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例文:《索溪峪的“野”》。

(3)还有那篇文章也可以用段意合并法。 (4)回忆一下段意合并法的过程。 a、标段、分部分b、概括段意c、合并段意

(5)出示例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生自己概括主要内容。

(6)说说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思路和答案。 (7)全班订正答案

(8)说说概括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重复的删除、次要的省略)

2、方法二:题目扩展法

(1)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释义) (2)例如:《山中访友》。

从题目入手设问,从文中寻答案,再回到主题。 (3)还有那些文章也可以用题目扩展法。 (4)回忆一下题目扩展法的过程。

a、分析题目是否能概括全文b、将题目分成谁?干什么?c、提问什么样的?怎么样地?

(5)出示例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自己概括主要内容。 (6)说说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思路和答案。 (7)全班订正答案,说说和自己答案的不同之处。 (8)说说概括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还要注意特殊的时间地点等情况)

3、方法三:要素串联法。

过渡:以《卖火柴的小女孩》,引入要素串联法。

释题: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 (3)还有那篇文章也可以用要素串联法。 (4)回忆一下要素串联法的过程。

a、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b、在什么情况下,谁干了什么?

(5)出示例文练习:《一面》学生自己概括主要内容。 (6)说说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思路和答案。 (7)全班订正答案

(8)说说概括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比较特殊的内容丢掉了,语句不通顺) 温馨提示:要素串联多适用于写人记事的文章。

4、方法四:句子摘录法。

(1)这种方法,首先学会摘,这个摘就像我们摘树上的水果一样,肯定是摘最大嘴甜的。同样我们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时也要去摘最能体现文章主题内容的句子,那这些句子应该是?(中心句,总起句,总括句,过渡句……)以学生的答来揭示句子的种类,同时揭示方法:把这些句子稍加整理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例如:《一夜的工作》中的中心句“这就是我们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抓住了这个过渡句就基本上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赵州桥坚固、美观。《养花》中的总括句,抓住了这一句就基本上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5)出示例文《美的启发》学生自己概括主要内容。 (6)说说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思路和答案。 (7)全班订正答案

(8)说说概括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注意不要原句照抄,要适当修改)

总结:出示表格大汇总,段意合并法,句子摘录法多适合于写景状物的文章,要素串联法多适合于写人记事的文章,而题目扩展法应该是适合于所有类型的文章,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三、灵活运用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比拼:看谁用的方法多,同时也能简洁快速地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文:《可爱的祖国》

四、总结这节课的体会和收获。

总结语:收获多多,复习巩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学会了灵活运用,知道了在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时有的文章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归纳,有的方法可以适合多种文章。

五、课外作业:

美文阅读,大胆尝试自己出阅读题。

六、板书。

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段意

题目

简洁、通顺、抓住主要内容要素

串 句子

第5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原则

1、内容完整。

2、语言简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意思。

3、在概括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弄清“主人公或主要人物是谁”十分必要。

写人记事文章

1、要素串连法

2、段意合并法

3、抓重点段落法

4、课题扩充法

5、句子摘录法

(一)要素串连法 抓“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含起因、经过、结果)

《狼牙山五壮士》 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狼牙山

人物:八路军的五位战士

起因: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 经过: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

结果:英勇跳崖,壮烈牺牲

课文主要写: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壮烈牺牲的故事。

(二)段意合并法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

1、说说课文每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2、合并起来,说说主要内容。

1、圆明园的毁灭损失不可估量。

2、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

3、圆明园惨遭侵略者的毁灭。 主要内容: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的毁灭。

(三)抓重点段落法(取主舍次法)

有些文章,重点部分十分突出,而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在其中。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具体的操作:可以先简单地读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然后找出文章的重点段,弄清作者在重点段中要表达的意思,再联系其余各段作适当补充,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自然概括出来

如《落花生》一文,重点部分是第二大段:一家人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好处,并以花生喻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以此为核心,联系文中其他内容,就不难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一家人在后园过花生节,他们边品尝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父亲以花生来比喻,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四)课题扩充法

先借助课题,将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再逐步进行充实,使表达更加完整全面。

比如《钓鱼的启示》这一课,

1、钓鱼的过程;

2、我获得了什么启示?

3、试着概括主要内容。 一天晚上,“我”和爸爸去钓鱼,“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可爸爸却让“我”把鲈鱼放到湖里,爸爸的严格教育使“我”获得了终生受益的启示。

《草船借箭》

将题目扩充为一句话:诸葛亮施妙计,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的故事。

加上借箭的原因,再补上周瑜的态度: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施妙计,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

(五)句子摘录法

有的文章结构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 例如:《松鼠》

1、全文围绕哪句话写的?

2、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六)问题回答法。 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提问要有价值,要有针对性和突破重难点,使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见了,亲人》亲人指谁?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分别?

写景文章

段意串连法

具体做法:

(1)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2)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状物的文章

主要方法:明事物,抓特点 具体做法:

(1)明确作者介绍的这个物是什么?(2)抓住这个物特点是什么?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也就归纳出来了。

如:《仙人掌》

作者介绍的物是---仙人掌 物的特点:顽强奇特。 小结方法

[写人记事文章] (要素串连法)

时间(或地点) + 谁 + 做了什么 + 结果怎么样

[写景文章] (段意合并法) 串联各部分所讲的内容。 [状物文章]

写出作者介绍的物体和特点。

如《鲸》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第6篇: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张晓蕾

1、

2、

3、 导入:提高概括能力十分重要 简单说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等于文章写了什么。 真题演练

(一)

(1)一顿午餐:我和婶婶共进一顿午餐,婶婶教会了我说“不”。

(2)夏日原野上的追赶:一个炎热的夏日我因饥渴难耐偷拿人家西瓜,而被一个看瓜老人追赶,终被追上的故事。或者一个炎热的夏日,一个看瓜老人在原野上永不放弃追赶因饥渴难耐偷拿西瓜的我的故事。

(3)总结方法:题目扩展法

题目就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只要把题目加以扩展就可以了。

《散步》:我们一家人在南方初春的田野里散步。

《社戏》:“我”与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的经过。

4、真题演练

(二)

(1)“信任”试验:在一节心理课上,周严教授让学生做了一个“信任”试验,教育学生应作一个信任别人和值得别人信任的人。

(2)总结方法:综合归纳法(要素串连法)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即: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5、 真题演练

(三)

水葫芦的危害严重;水葫芦难以铲除;在我国福建泛滥成灾

水葫芦称为绿色污染人们始料不及

水葫芦之灾讲的是:水葫芦已成灾,危害很严重。

(2)从麦莎到台风:第一段: 台风的危害;第二至四段:台风形成的原因;第五段 : 台风的特点

第六至九段: 台风有利于人类和环境;第十段: 避免台风的危害还需要长期的探索

和实践。

从麦莎到台风:围绕台风这一说明对象,介绍了台风的形成、台风的特点及危害以及台风对人类及环境的益处。

(3)总结方法:段落大意串连法(适用于说明文、议论文)

把各段的段落大意串连起来,经过适当的增加和删减,组成几句连贯、通顺的话,这几句连贯通顺的话便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也叫“段落大意合并法”,这是概括课文内容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管用的方法。因为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它是由一个个段落组成的。抓住了每个段落的主要意思,也就等于抓住了整篇文章的整体意思了,所以只要把各个段落的大致意思串连在一起,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概括出来了。

6、 抓重点词句法

有些文章结构上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或内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知识归纳(1)叙事为主的文章:叙述事情的经过

(2)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做了什么

(3)写景状物的文章:从几个方面描写事物的特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原则:

1、内容完整。

2、语言简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意思。

3、在概括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弄清“主 人公或主要人物是谁”十分必要。

(1)水葫芦之灾:水葫芦的名称、产地、外表 ;水葫芦生命力旺盛;名声狼藉;

第7篇:小学语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究其原因,总结起来有三点:

1、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的。

2、该不该删。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

3、抓不住重点。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

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如下五种方法----

一、课题扩充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如《草船借箭》,读课文后,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借箭的起因,及周瑜最后的态度,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学会从课题入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

二、段意合并法

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课文第一大段主要写了: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决心早日回国;第二大段主要写了: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钱学森,阻挠他回国;第三大段主要写了:在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

人们的支持下,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怀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三个大段的内容合并起来,稍加整理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决心早日回到祖国,而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他,阻挠他回国。最后,在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关心支持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三、重点突出法

有些文章,重点部分十分突出,而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在其中。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具体的操作:可以先简单地读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然后找出文章的重点段,弄清作者在重点段中要表达的意思,再联系其余各段作适当补充,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自然概括出来了。如《落花生》一文,重点部分是第二大段:一家人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好处,并以花生喻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以此为核心,联系文中其他内容,就不难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一家人在后园过花生节,他们边品尝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父亲以花生来比喻,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四、句子摘录法

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运用句子摘录法,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抄”。如《伟大的友谊》,直接摘抄过渡段作为全文大意: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亲密合作。

有时候我们摘录中心句后,还需要“串”。如老舍笔下的《猫》,既写了大猫,又写了满月的小猫 。我们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必须把文中两个中心句串联起来:猫的性格很古怪,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还有的时候,中心句表达比较烦琐,我们还需要“缩”,精简一些修饰性的词语,使课文大意表达得更精炼。

五、重点罗列法

不同体裁的文章要点不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叙事的文章为多,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往往可以抓住“六要素”,先罗列出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再加以整理成一段表达通顺的话。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事情发生的时间:1948年5月25日;地点:隆化中学;主人公:董存瑞;起因:敌人的火力封锁了部队的前进;经过:董存瑞在战友的掩护下,冒着炮火,冲到桥下,用自己的身体顶住炸药包舍身炸毁了暗堡。结果:消灭了敌人,战斗取得了胜利。把六要素内容连接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敌人暗堡的火力封锁了部队的前进。董存瑞在战友的掩护下,冒着炮火,冲到桥下,用自己的身体顶住炸药包,舍身炸毁了暗堡。战斗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重点罗列法”采用先分解后综合的思路,使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概括能力是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以上方法的运用能帮助学生从浅易处入手,消除概括课文大意时无从开口、无从下手带来的苦恼,使概括大意尽量准确、全面。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

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法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

法三: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穷人》一文,读后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她会这样想?丈夫回来以后,她又是怎么想的?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法四: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

法五:内容借助法。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维时常跳跃,总是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内容,因此对课文的理解也总是一半一半,很是不完整,要是面对长篇大论的文章,那可真是难为死它们了,不要说是10来岁的小孩,就是成人也会感觉有些吃力。但是,每一种知识的获得必有其一定的学习方法。

对于写事文章我总结如下:

概括文章首先要知道主人公是谁,发生了哪几件事情,结果怎样了?这一思路展开,同时语言也要围绕主人公进行表述,详写的事情一定要表达具体,略写的部分用一个短语或是简单的话简明概括就行了。大致知道了这样的概括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老师再稍加对此法进行补充巩固,不断的完善孩子们的这一学习能力,经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相信孩子们能较好的把这一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从而有效提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使自己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

从中也让我明白,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还是要步步引导孩子们学会这一概括的方法,面对学生们的不完整概括时,不能操之过急,以教师的思路帮助孩子们概括,这样的教学很片面,孩子们只能知道本课的主要内容,而不能培养起这一学习能力,那我们的这一内容的教学也就是失败的。因为,课堂中的教学必须要培养起孩子们学习的能力。同时,要让孩子们从文中自行地进行归纳,教师只是通过到位的引导,使孩子们明白其中的学习方法,逐渐培养形成自有效的学习能力。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

阅读一篇文章,必须领会它的主要内容,只有掌握了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么,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呢? 1. 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四要素:时间是1948年5月25日,地点是隆化中学附近,人物是董存瑞,事件是董存瑞舍身炸毁暗堡。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在紧急关头毅然舍身炸毁了前进途中的暗堡。 3. 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黄继光》一课,可分为四段,段意分别是:(1)黄继光所在营接到新的战斗任务;(2)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3)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4)黄继光所在营攻占了五九七·九高地。根据段意归纳为:在抗美援朝战争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顽强战斗,壮烈牺牲。

4. 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5. 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如《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几件事。从文章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写得简略,是次要的;“尝花生”写得详细,是主要的。根据课文主次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

6. 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提出下面问题:①课文写的是红军在什么情况下飞夺泸定桥的?②他们是怎么“飞”又是怎么“夺”的?③结果怎样?把这些问题的回答归纳起来,就是主要内容。

总之,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还很多,不管用哪种方法,都首先要认真阅读、分析,以上方法,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可以试一试。

文章,我们要学会抓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既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1、记人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主要内容。如《桥》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而他和自己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私的共产党员形象。又如《晏子使楚》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2、叙事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主要内容是在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写景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再进行概括。如《草原》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4、状物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事物?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怎样写的?然后进行概括。如《鲸》一文的主 6

要内容是: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集锦

四、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阅读一篇文章,一定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才能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同时可以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很多,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归纳:

1、段意综合法。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每一个段落大意都概括了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把各段的段意综合起来,就能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综合组织各段的大意为主要内容,并不等于各段大意的总和,概括时一定要注意区别重点段落与次要段落,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共写了五方面内容:(1)从地球在整个宇宙的位置看,地球是十分渺小的;(2)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3)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又遭到无节制的开采和随意的毁坏,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4)人类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居住;(5)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把各段段意综合起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

2.分析比较法。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一定一次就能抓住,这就需要反复地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内容的主次,准确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文章还需要分析文中的关键词句和段落,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主要内容也就容易归纳了。

例如:《落花生》一文,第一段讲的是种花生和收花生。第二段讲的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花生,谈论花生。显然第二段是重点段,其中,先谈到花生的特点和好处,后以花生喻人,讲应该怎样做人。所以归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要抓住第二段,特别是爸爸的话。可归纳为:一家人谈论花生的好处,爸爸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文题扩展法。有许多文章题目本身就已经高度概括了主要内容。所以,只要仔细解剖题目,把题目扩展开来,就容易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例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通过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诸葛亮施妙计,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故事。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迎送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 4.问题串连法。我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边读边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样有助于我们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我们能在阅读中,依据文章的顺序,提出相应的问题,我们就可以按问题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例如:学习《鲁滨孙漂流记》一课时,让学生阅读,然后设计以下问题: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鲁滨孙漂流的原因是什么? 漂流了多少年? 他是怎样生存下来的?认真思考然后回答,就能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即: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 5.概括要素法。凡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只要弄清楚这几个要素,并加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把握了。

例如:《西门豹》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这样概括:本文记叙的是战国时候,西门豹在邺这个地方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事。这里,时间是战国时候;地点是邺这个地方;人物是西门豹;事件是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如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理解关键字 在用“顾名思义”这种方法解释词语的时候,有时,因为词语中的某个字我们不理解,因此就没法准确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这时,我们就要想办法理解关键字的意思。比如“狐假虎威”这个词语,如果不准确理解“假”的意思,整个词语就不能准确解释。那么,“假”这个关键字我们该怎样来理解呢?我们最好能请教一下字典这个老师。字典中关于“假”的意思有好多个: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跟“真”相反;借用,利用;据理推断,有待验证的„„那

么我们该选择哪一个义项呢?想想那个寓言故事,我们就会觉得应该理解为“借用、利用”。“假”字理解了,再用顾名思义的方法,狐假虎威的意思就理解了。 ● 找近义词 优秀的作者为了使文章的语言活泼而富有文采,某个意思往往不用常见的词语来表达,而选用一个比较书面化的词语。解释这类词语,我们可以采用找近义词的方法。例如,有一篇介绍未来海洋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潮汐发电站、海水温差发电站的建立,将会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而又价格低廉的电力。”其中的“低廉”怎样理解呢?我们就可以找它的近义词“便宜”来解释。近义词怎么找?第一,要读词语所在的句子;第二,可以用你头脑中的近义词替代那个词语试着读读那句话,如果句子意思不变,你就可以确定那个近义词可以解释这个词语。

推荐三种方法:

1、联系上下文 或许我们的语文老师经常跟我们说起理解文章的一个注意点: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其实,这里就告诉了我们解释词语的一个方法,那就是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有时,我们对于比较陌生的词语,或者只能意会那个词语的意思却说不出来,我们不妨到上下文去找找这个词语的意思。比如,六年级有篇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有这样一个词语:飞来横祸,这个词语该怎样理解呢?在上下文中找一找,我们发现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词:“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这就是降临到司马迁头上的“飞来横祸”。

2、理解关键字 在用“顾名思义”这种方法解释词语的时候,有时,因为词语中的某个字我们不理解,因此就没法准确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这时,我们就要想办法理解关键字的意思。比如“狐假虎威”这个词语,如果不准确理解“假”的意思,整个词语就不能准确解释。那么,“假”这个关键字我们该怎样来理解呢?我们最好能请教一下字典这个老师。字典中关于“假”的意思有好多个: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跟“真”相反;借用,利用;据理推断,有待验证的„„那么我们该选择哪一个义项呢?想想那个寓言故事,我们就会觉得应该理解为“借用、利用”。“假”字理解了,再用顾名思义的方法,狐假虎威的意思就理解了。

3、联系生活实际 语言是从生活中来的,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的词语当然就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理解“络绎不绝”,我们不妨想想节日里商业街上的情

景;理解“体贴入微”,我们不妨想想关心我们的长辈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理解“同心协力”,我们不妨想想班级中的每个同学是怎样为班级荣誉出力的„„ 当然,要准确而快速地理解词语,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我们平时多阅读,多思考,多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训练,以此来提高语言感知能力。因为凭语感解释词语,那才是最有效理解词语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词语教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正确的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

二、是懂得词语的意思;

三、是注意积累词语并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不仅要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而且要理解对作者写作目的的作用。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及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为此,要逐步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众所周知,语言是很复杂的。它不仅具有抽象性,还具有多义性。阅读时要在词语所可能代表的各种意义中找出它在句中的特定含义,才能正确理解。要做到这一点,只有结合(或者说理解)上下文,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单靠查字典是不行的。

从实际教学工作中可知,好多词语包括句子的意思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到答案,可以结合上下文体会出来。这正是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吧!

譬如:苏教版第四册的《狐假虎威》一文的最

、口头解释法。这是词语教学中运用得比较普遍的方法。课堂上,往往由教师自己口头进行一番解释,以让学生理解,一些意思简单的词语倒也没什么,但有些词语就很难说学生真的理解了、弄懂了。如《月光曲》中的“陶醉”一词,教师通过解释可让学生知道,“陶醉”就是指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和思想活动之中。但注释本身的词语,如“沉浸”、“境界”等,学生并不一定真正理解。再如《狱中联欢》中革命者写的一副对联:“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对于“参禅”一词,教师的解释是:佛教徒静坐冥想领会佛理叫参禅。 10

同样,何谓“冥想”?“佛理”指什么?多数学生可能还是似懂非懂,甚至根本没有真正弄清词义。

2、死记硬背法。在课堂上,教师把词语的解释写在黑板上面,要求学生抄下来,或者在人手一本的《词语手册》上要求划出“重点”,然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最后默写出来。那么,学生这样做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吗?实践证明,学生会背,即使很熟练,也并不意味着他真正理解了这个词,更不用说在实际中运用了。这样的词语教学,一是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是一种地道的“填鸭式”教学;二是教学方法呆板、老套,不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学生对此索然无味,机械地执行老师的“抄、背”命令,引不起半点学习兴趣,甚至不愿去学;三是有些词语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没有联系课文单凭孤立的解释,学生很难弄懂它的意思,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切实依据上下文理解呢?

一、联系上下文词句字面义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

一些新词在出现时,前面或后面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读,边读边思考。“书读百篇,其意自见。” 比如《翠鸟》一文“鲜艳”一词下文有“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这么一段文字。它本身已能够说明“鲜艳”了。教学时应先让学生读下面的语句,再提炼出“鲜艳”一词。勿急,否则适得其反,粘讲更是画蛇添足。

又如《将相和》一文中“负荆请罪”前文有“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张冠李戴”一词前有“„„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安在那个人身上。”都可以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

这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最直截了当的方法。

二、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

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崛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

比如《海滨小城》一文中“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一句中要理解“甚至”,先要弄清“打扫得十分干净”与“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的关系是:后者表前者的程度深,值得一提,非常突出,所以用“甚至”。 又如《鱼游到纸上了》一文中“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要理解“唯一”,先要让学生弄清“大家赞叹着,讨论着”和“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的关系是:“大家”是“除他外有反应的其他人”,表示只有他一个没有反应,所以用“唯一”。

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可先去掉需理解的词语,读懂句子,悟出关系,再说明用这个词语来表示这层关系。

三、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述事件情节发展理解词语。 这些应理解的词语大多是在记事的课文中,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无论这个词是在故事开头或某一段的开头、故事中、故事结尾,分别起统领,过渡还是总结作用,都应利用故事发展理解词语。

比如《养花》一文中的“循环”一词,从字典中找解释,显然行不通。由于“我”爱花,又有腿病,所以“我”想借养花来调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于是,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看看,„„然后回„„然后再„„,就是“循环”继续往下发展,遇到突变天气,全家抢救花草,第二天,天气好转,又搬出来,再次形象地理解了词语。

又如《一定要争气》一文中童第周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情况下,校长让他退学,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跟班试读。事情必然有所发展,童第周“发愤”了:他在清晨路灯下,深夜厕所里,到处都有他学习的身影。后来发生的事已能说明“发愤”了。

运用这种方法先出示这个词,不详讲,引导学生通过前后文字融

汇贯通地体会。不能破坏它,争取一气呵成,这样学生印入更深。

四、联系上下文语句创设的情境理解词语。 类词大多出现在写景,状物或渲染某种场景的课文中,老师能否引导学生真切地进入那情那景中去,是能否理解该词语的关键。

比如《荷花》一文中对“活”字的理解,如在教学时让学生身临其境,结合第二自然段的一些动词,就不难理解了;《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对“不约而同”的理解,如在学生沉浸于失去总理后的悲痛欲绝的氛围中,就不难理解“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中他们的“不约而同”了。

当然,显而易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远不只是以上罗列的这四种。总之,无论运用何种方法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在乎能否完整解释出词意,而在于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运用,适合怎样的语境,为培养学生语感打基础。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要实现这一理念,首先要让学生有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一个连字都不认识的人是无法自主欣赏、分析一篇文章一样。学生,就像呆在巢里的雏鸟,只有拥有坚硬的翅膀,他们才能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展翅高飞。“自主学习”理念,就是要为学生插上坚硬的翅膀,让他们展翅高飞,最终不教。“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就是学生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展翅高飞所需要的翅膀。以下就该能力培养需要重视、解决的问题以及在教学中总结出的词语解释的方法及教学案例,浅谈自己的见解。

一、翅膀生成、环境为先

评判这种题时,与词典上意思一致的我们会给满分,其它的则是“酌情给分”,我认为不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最起码的,既然词语是出现在“短文”中,我们就要在“具体”的短文中“具体分析”其意思,既然要求“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只有写出该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才算切合题意。所以只要“意思”到位,符合本文语境,就不能“酌情给分”,何况,在学习上,“背”只是低层次的学习,“理解”才是高层次的学习,就从这一点,更不应该“酌情给分”,只要意思是对的,就给满分,这也是对学生的肯定,在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上也是一种最好的激励。

二、排除干扰、锻炼翅膀

工具书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老师应该鼓励他们拥有并且引导他们合理使用,我认为在这方面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布置预习任务时,就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避免学生大规模使用工具书查词语意思。

第二、上课时,让学生将工具书关上,避免他们不停的翻工具书。 第

三、老师选择示范、练习的词语,尽量不选择工具书上有注释的。

第四、老师在引导、讲解时,尤其要突出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三、注重过程、潜移默化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很多方面都有联系,如对全文的整体感知、学生的语感以及语文知识的相关积累等,需要学生改变很多东西如以前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因此,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既然是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上就要准备打“持久战”,首先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上,其实,我们有条件长期进行,因为教材教学就是长期进行,一篇课文是由很多词语组成,老师可以挑选学生可能不知道意思的词语为例进行讲解、引导,让学生在长期的引导过程中“潜移默化”并掌握。

四、创造条件、百“学”千“练” 老师在教学时,其实手中也有很多的“权利”,在给学生出题时,我们可以加上“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如果单元测试试卷上没有这种题,或者相关的阅读试题上没有这类题,作为老师,我们可以添上去让学生练习,这样做,好处有两点:一是让学生经常接触这种题,多进行实践练习;二是以“考”促“学”,我们不是经常说:“考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吗”?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考”的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鼓励学生,提升信心

随着年级的升高,试卷上记忆部分所占分值下降,灵活性的题越来越多,很多同学拿到阅读理解以及解释词语,心里没有底,很害怕,不相信自己,结果看都不看就放弃。这时,老师最应该的是鼓励他们,要他们敢去做,这也需要在课堂上体现,引导他们试着解释词语,说出其在本文中的意思,还有一点,要他们在解释后,翻开工具书,对照一下,然后老师问:“我们解释的意思与词典上的意思有相似的地

方吗?”,只要有相似或有这个意思,老师应该进行肯定,反复几次,学生的自信心会增加。

六、教给学生“飞行”的技巧

在该能力培养中,老师应该教学生一些方法,让学生用这些方法去探寻词语的“意思”。我根据相关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找—找—读”

既然要解释文中某个词语,首先就要学生在文中找到该词语,找到词语后,还要将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找到,然后反复的读。当然,有时仅读一句话可能还不够,这就需要去读更多的话,这样才能找到这个词语的意思。并且,老师在教学时,对于一些很难的词语,要学会用生活中的事例将其通俗化,简单化。

(二)替代法 有时,一些词语的意思很难判定,反复读它所在的句子也难判定,这时,我们可以采用“替代法”来解决,这一方法对形容词尤其管用。替代法是指当一个词语很难说出它的意思时,我们可以先不看这个词语,而是根据全文,用另外的语言(一句话或词语等)去替代它,只要与全文表达的意思不矛盾、把它与“词语”所在的句子连起来读的通顺,那么,这句话就是这个词语在本文的意思。当然,这需要在正确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这也正说明“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对理解全文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案例一:

有一篇描写漓江的短文,第一句话是:“我的家乡有一条美丽的漓江”,然后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讲漓江的美。文章最后:漓江的景色“美不胜收”„„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美不胜收”的意思。

对于这道题,可以采用“替代法”,按下面步骤进行:

(1)先暂不看这个词语,则该词语所在的句子就只剩下:漓江的景色( )

(2)本文主要描写漓江的景色,我们就该自问:“漓江的景色到底怎样呢?”

(3)从文章一开始就知道漓江美丽,学生读了全文后也很容易知道漓江景色美,这时,我们把“美”放到括号中去,就变成“漓江 15

的景色(美),与全文不矛盾,因此,就能判定“美不胜收”的意思与“美”相关。

(4)如果只写一个 “美” 字,显得不够理想,我们只需加一些修饰词:“非常,特别”,该词语的意思就是:“非常美,特别美”。

(5)强调其在文中的意思:本文指“漓江的景色非常非常的美,特别的美”。学生理解到这个程度就很不错了,我们不能苛求。

(三)搭配法

搭配法是同学们根据已拥有的知识,根据词语搭配规律判断某个词语后面该搭配什么,如生活 , 可以表示两种情况:好或者不好。

教学案例二:

课文《中彩那天》中有一句话: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在引导学生理解“拮据”的意思时,我强调不能翻工具书,学生先把这段话反复读。

师:“同学们,如果问生活怎么样?该怎样回答呢?”, 生:有幸福、快乐、富有;贫穷、困难、艰难等。 师:同学们的答案可以简单归纳为两类:生活“好”或者“不好”,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再把这段话读几遍。(学生开始读)

生:应该是不好。

师:为什么是“不好”? 学生:因为在这个家里,父亲一个人工作,却要养活全家六口人。 老师:如果父亲的工作非常好,工资很高呢?照样可以过得很富有呀!

(学生又开始思考) 学生:后面还有一句话: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从这里可以看出。 老师:同学们真聪明,在这里的确说明生活不好,现在知道拮据的意思了吗?

学生:生活困难,不富有,贫穷,没有钱„„

老师:根据同学们的理解,拮据就是“不富有,贫穷,缺钱”,现在请同学们翻开“字词句篇”,检验一下我们的解释与书上解释接近吗?

学生:接近(学生很兴奋)。

老师:意思接近说明我们的解释是正确的。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取长补短,如搭配法,虽然能判断后面可能是什么,这还不够,需要用基本方法或者替代法来确定最终意思。

六、总结

总之,该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它对学生实现理解课文以及文学欣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明白其重要性外,还要知道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我们老师的工作就像企业的工作,不能简单的把一样东西卖出去就算完了,还需要一系列的“售后服务”,让学生在我们一系列的“售后服务”影响下,很好的掌握该能力。

上一篇:统计方法教案下一篇:四级英语作文背诵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