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美育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表达,加强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发现,学习中国汉字,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学语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增长智慧、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语文课堂教学美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课堂教学美育论文 篇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摘 要:高中语文课堂帮助学生重技能培养,更重素养培养,要让学生享受语文学科之美,喜爱语文,喜爱中国文化。园林课程,让他们多一点苏园情怀,美育课堂,让他们多一点人文情怀。美育课堂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传承文化,传承精神。

关键词:学科之美;园林课程;人文情怀;传承精神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普通高中美育课程要满足学生不同艺术爱好和特长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利用语文学科特点,开展美育教学实践,进行美育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学生的精神,温润学生的心灵。

一、感知学科之美

叶圣陶认为,语文教育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记诵、模仿之学,而是切合生活实际的真知、真能培养;不是教人一时适应,而是使人“终身受用”。文学艺术是相对于人们现代生存所需“物质生产”的一种自发的“文化生产”,是审美对象化的精神信仰。每一个人的生命中天然蕴含着文学的基因,对它的培育与滋养、开化与发掘,将使得生命更加生动、完整。通过语文学科的“人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根据调研结果,调整教学策略。课堂授课用好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现代散文选读》,引领学生感知学科之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化,实践审美教学。

1.推进课前推荐。共推荐《1Q84》等9本好书,《长恨歌》等7首音乐,《肖恩克的救赎》等5本电影,俞樾等8个人物,长白山天池等6处旅游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2.创新情景教学。选择《史记》中《刺客列传》进行剧本表演,从剧本到服装道具,学生自写自导自演,通过表演加强文本阅读。学习《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后,开展辩论赛“项羽和刘邦,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辩论激烈而友好,現场感强。通过辩论,提升学科能力。挖掘语文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美育资源,围绕美育目标,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育人合力。

二、引入园林课程

苏州园林创造了“诗一般”的梦幻境界,高雅的“书卷气”是苏州园林主要特征之一。依托我校许乃钊故居和“苏州园林文化艺术课程”,把园林人物引入语文课堂,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

1.改变课堂地点,领略园林之美。课堂从教室搬到了园林民宅典范的许乃钊故居,搬到了拙政园,学习场域的改变使学生身临其境;苏州园林的理水,叠山,古典建筑和花木栽植,让学生赞叹不已,艺术智慧的触类旁通,园林文化中各具神韵的让人心醉的形式美,让学生得到了很好的滋养浸润。

2.延伸教学内容,分享人物之美。叶圣陶说语文教材的功能是“锁钥”,语文课堂引入园林人物,师生共同编写园林人物校本教材,使其成为走进广阔的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锁钥”。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探究查阅拙政园名人文徵明、俞粟庐、俞振飞、袁殊。探究拙政园历代主人王献臣、徐佳、王心一、陈之遴、徐灿、王永宁、叶士宽、蒋棨、查世倓、吴璥、张之万、张履谦、李经羲、张紫东。探究楹联的创作者,诵咏者和书写者。“芙蓉榭”对联由江阴王西野(苏州美专早期毕业生,光华大学文学士)撰,“秫香馆”对联由钱仲联(中国国学大师,生前为苏州大学教授)撰书,绣绮亭旧联梁山舟(清钱塘人,官至翰林院寺讲,书法与翁方纲、刘墉、王文治齐名)撰书,既学习了楹联的意义,又知道了一些优秀文人学者和艺术大家。

三、美育课堂改变教学认识

1.美育课堂给学生带来了收获。学生这样评价语文课堂:“让我觉得学语文是一件很快乐、很有趣的事情。”“并不像上课就是一个人的舞台,一群人的寂静。”“它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连查个资料,都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这是个很享受的过程,它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潜力,也给了我们尝试与探索新事物的勇气。”“对我的生活起了很大的影响,我明显能够感受到知识面的扩大,对事物的见解和角度都与以前有了差异。看得越多,听得越多,查得越多,有时候会觉得连生活都有了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美育课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

2.美育课堂给教师带来了思考。蔡元培主张教学“尚自然,展个性”,多让学生自动、自学、自己研究。在语文课上靠教科书学习固然要紧,但随时注意自己发现求学的门径和学问的兴趣,更为要紧。探究园林人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信息化技术和语文学科整合,用故事会的形式,呈现在课堂的是完整而精美的作品,学生上台讲解,有设计,有重点,有文献,有趣味故事。学生走上讲台,学习从听转向看,看到课堂以外的世界,获得视觉、听觉方面美的反馈。在语文课上开发园林校本课程,既是引导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的充实,又是引导学生在思想、品德上“自我修养”,使他们做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高精能自探”。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给教学双方都带来了新的认识。美育课堂,提升了学习能力,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美育课堂。让学生享受语文学科之美,喜爱语文,喜爱中国文化。园林课程让他们多一点苏园情怀,美育课堂,让他们多一点人文情怀。美育课堂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传承文化,传承精神。

[参考文献]

[1]杨河主编.中国美育年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任苏民.叶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10).

[3]曹林娣.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07).

作者:吴青

语文课堂教学美育论文 篇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美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表达,加强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发现,学习中国汉字,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学语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增长智慧、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美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引言

美育教学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由此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而美育教学的情感性正是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正确看待事物、如何学会成长的关键。

小学语文美育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语文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播,它主要包含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学鉴赏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美育教学深度融合呢?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美育教学需要任课教师全面深入研究教材,努力走进作者内心,全面分析学生的身心特点,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地从教材中发现美、挖掘美,将美育教学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不断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洗礼。

二、实施美育教学的必要性

1.实施美育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有了自己的审美观点,他们的观点既有正确的,又有错误的;既有高尚的,又有低俗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可能出现以奢为美、以奇为美、以洋为美,甚至把一些低俗的艺术作品、庸俗的社会思想作风当作时髦事物去效仿。因此,在学校素质教育活动中合理实施美育教学,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引导他们追求真美,不以奇异为美,不以享乐为美。

2.实施美育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审美观念常常与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相结合,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从而指导人们的道德行为。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认为,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承,以图德育之完成也。因此,美育与德育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为德育的完成提供了理性的情感上的准备。

3.实施美育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个性发展不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在人的个性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认知、情绪、情感、思维等诸多心理特征的不断成熟,促进学生智力的综合发展。美育教学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训练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育教学多用形象思维,使用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开心、愉快地接受文化知识。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合理地实施美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良好情绪,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进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美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主要途徑

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提高和重视学生的美育教学仍然是基础教育的主旋律之一。所谓美育教学,就是通过美好的形象或美好的意境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持续推进。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美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内容做起。

1.改进课堂教学策略,实施美育教学全程育人

(1)重视汉字文化教育,寻找汉语文化美因。

汉语的文化之美具有独特性,因此要细品汉字的文化内涵。小学语文教师是汉语文化的传播者,要积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汉语文化,仔细挖掘语文课程中的美好因素,培养学生观察美、欣赏美的能力。现实生活中,小学语文教材不只是汉语知识的载体,还是美育文化的载体。

(2)学会建构美的形象,仔细体会知识文化。

将美育教学贯穿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仅向学生传播美育的思想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努力激发师生的情感共鸣。语文教师的主讲不能代替学生对美的想象,要运用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对美好的事物或文化进行构造,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的心思,理解美的真谛。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对精美图片、背景音乐、场景再现等手段的运用,帮助学生构建人物形象,模仿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形象,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更好地从文字语言中去描述、刻画创新人物和事物的美,进而达到美育教学的目标,让学生不断发现生活中的美。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不仅要教会学生识字、阅读、写话、画画等,还要从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行为美和语言美。从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认识到语言文化的美,感受语言、语音的优美动听,从而引导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表达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与自然中美好事物的追求,积极参与到社会文化生活中,认真体验文化生活中美的情感。

(4)培养学生语言感染力,努力创造美的意境。

小学语文的美育教学需要情感的渗透,体会语文课程中文章的语感是进行美育教学的核心。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编写组精心挑选的,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物抒情、象征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力争让学生与作者在精神上产生思想共鸣,并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美好人物故事形象去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去表达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产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育美育教师专业能手

(1)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在学校开展美育教学工作的目的就是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受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的影响。当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美育教学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学生对审美兴趣的培养,还影响到学生艺术特长的发挥。因此,全面提高美育教学质量就要从优化教师队伍开始,改变教师传统的审美观念,主动提高教师的美育教学能力和美育教学专业水平,定期组织美育教学比赛和美育教学培训。同时,还可以通过丰富专业教师的课余生活,让教师参与美育教学的心态活跃起来,以此带动学生活跃起来,更好地开展美育教学工作。

(2)加强校地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中小学校要与地方师范院校加强合作。地方师范院校要开设美育教学的相关课程和相关专题培训,中小学校要选拔骨干教师到师范院校进修学习,在注重教师文化课修养的基础上大力开发美育、美学课程,加大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中有关美育的教学内容,并为此开展一系列的美育教学实践活动,如美育选修课程、讲座等,以全面提高教师的美学修养,达到美育教学的推广与普及。

(3)实施家校共育,全面助推美育教学的多元化。

学校美育教学的发展需要家校共育。通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无缝对接,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学校美育教学内容,将学校的美育理论知识与家庭的美育行为进行有机结合,甚至进一步升华,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关于美育的习惯,随时随地有意识地发现美、欣赏美,传播美的知识与内涵。同时,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国家政策方针的导向将对社会教育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要加強国家教育政策的宏观指导和相关美育教育教学政策的支持,引起社会各界对学校美育教学工作的重视,如开展和美教育、构建和美课堂等对美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更好地激励学生追求美好人生,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达到美育教育的真正目的。

四、结束语

面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元化,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与美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美育教学知识的传递和美育思想的渗透,同时还要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优化师资队伍,丰富美育教学知识体系。通过现代信息化教育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将语文课堂美育知识与课外美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发现美、设计美、创造美,重要的是学会美的表达,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美育研究会“十三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学校美育与人生发展的实验研究”的子课题——以美育教学促进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RSMY16001—B122)。

参考文献:

[1]王虹.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策略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2]周於琴.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美育的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7).

[3]吴晓红.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必要性[J].家教世界,2013(6).

作者:李茜琳

语文课堂教学美育论文 篇3: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覆盖范围较广,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对提高学生未来生活质量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也有所提高,但对比城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旨在通过分析以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在其中渗透美育的有效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美育渗透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美育的渗透,校方与教师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双结合,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心理,用文学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审美能力,这是现代小学学生成长所需的必要元素。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语文课程教学是小学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基础,而语文教师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线工作者,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此前提下,校方与教师制定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了渗透美育的方法与实际效果。目前,部分农村小学学校单一地以小学学生短期的考试成绩为教学目标,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内容的统一化,美育渗透的表面化。这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与教学时间,还让学生对语文课程更加排斥,逐渐丧失了学习积极性。

以学生成绩为教学目标,虽然在短期内让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但从学生的长远学习来分析,是非常不利的。首先,小学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的情感体验没有得到重视,因此对语文或文学的态度是被动或消极的,离开学校和教师的管理,学生很难再进行有效学习。其次,随着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学生最终会失去学习的信心。

二、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意义

(一)小学生未来成长的重要基础

首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培养心灵美的前提是了解美,拥有欣赏美的能力。同时培养小学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加文学知识的积累,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发现美,从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其次,在初步拥有欣赏美和心灵美之后,小学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爱国精神的教育,这也是启发学生创造力,个性化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在此前提下,以美育人,以德育心,知行合一是农村小学学生未来成长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

(二)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美育的渗透,是农村小学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学生心智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是知名作家的经典之作,易被学生接受和喜爱,同时涵盖了古今中外的文化思想,囊括了天、地、人、物等多个领域,保留了实际的生活性元素的同时,又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元素。融入美育对小学学生心智的影响更加积极,其自身价值也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小学学生是心智发育的初期,也是关键的基础阶段,因此美育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更加便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提高小学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尤为重要。针对这一点,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首先丰富了教学内容,令文章中的人物、景色更加生动,教学层次亦可更深一层。美育的渗透,也打破了小学语文教师以往被教材所限制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更加多元,让学生感到更强烈的吸引力。以美育为切入点,更加便捷地将农村小学学生带入到文章中的情景,这也是启发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四)是培养小学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思想文化来源于生活实践,不仅涵盖了真理,还为人们传递着美的信息。通过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美育,让学生在掌握文字工具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人文历史文化。从美的起源到美的发展,借美的演变可以细致地剖析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诗词经典,这是语文教学中所不可缺少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美的定义都有所不同,而现代农村小学学生则不能单一地只具备针对一种美的赏析能力,由此可见,美育渗透在语文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是培养学生现代化全面审美的重要途径。

三、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有效对策

(一)强化诗文的情景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与学校自主开发的美育校本教材中的诗文,很多都是作者的亲身体验,有的是直接描写自己的经历,而有的是间接修改而成,因此,引导学生体验文中的情感,强化教学情景,则是提高小学学生审美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农村小学生因年龄和环境的关系,对于外界的认识较贪乏、阅历经验较少,加上诗文中时代的隔膜、经历的差异等各种因素,从而让小学生的学习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往往很难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文化与思想。在此前提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的情景,例如:在校本教材“景美”这一主题下的诗文,有很多关于动植物等自然景色的描写,教师则需要结合当地环境的特色,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亦可利用图片或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现相近的自然景色,拉近学生与文中所描写的“美”的距离,以便于学生的学习与美育的渗透。

(二)以学生的想象力为切入点

想象力是人的一大特点,也是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同时也是达到美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利用诗文中出现的形状、色彩和声音等内容,可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从而激发其自主想象,进而思考美的特征,最终達到培养学生获得对美的认识与判断的目的。为了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则可利用古诗词,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山色空蒙雨亦奇”,则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出山色空蒙和雨亦奇在自己心中的样子,两者和一般的山色和雨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来说,美育的创造与实际价值的体现方式通常可在学生作文中看出,作文是学生运用自身所学的语文知识来表现美、创造美和交流美的方式,这是渗透美育的重要目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所付出的脑力劳动,可以不断检验和完善自己创造文学美的能力,同时从创造的作文中感受到自身审美能力的变化。但因小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不强,在鉴别美的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则容易出现美丑不分的情况。因此,在让学生进行写作之前,应培养其观察美与分析美的能力。在诗文中感知浸润美,在实践中体验分析美,观察身边最为常见的美元素是其重要途径。例如:温暖融合的阳光、清新舒畅的微风、娇艳的花朵和繁茂翠绿的大树等;之后则是结合本地农村的特点,观察并搜集写作元素,例如:丰硕圆润的果实、清澈的溪水等;最后进行诗意创作表达。

(四)丰富教学内容

除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学校还可以自主开发设计美育校本教材,来拓展和丰富农村小学美育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充分利用生动而形象的实际,结合教材去打动学生,令其积极思考,自主体会。例如:《我看见了大海》一文中,为了让学生更加直接地感受大海的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不同的海洋风光,例如:大海在阳光下的广阔、日出与日落的海天一线以及海上的船影摇曳,以此让农村小学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学习、理解和感受大海的美。其次,利用多媒体实现美育渗透的层次性。第一步,让学生从整体上大概了解河子的成长过程;第二步,让文中海的景象更加形象地出现在学生的眼前;第三步,利用海上的危险与美形成对比;第四步,让学生了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海洋与自然环境中的海洋之间的异同;第五步,结合之前的美育,最终让学生感受到继父对河子那份独特的父爱。

四、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一)在朗读的过程中逐渐体会美

朗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朗读不单是为了熟悉与背诵,无论是朗读或默读,其实都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过程。但朗读通过发声,让学生的情感更加容易与文中的美相融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为了增强美育的效果,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去朗读,例如:先让学生以轻松、愉快、自由的情绪朗读,再以平淡的方式朗读,最后以贴近文本的风格和情感进行朗读,从而让学生对比不同朗读过程中自己情感与心理活动的变化,进而从不同的角度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

(二)现代电教设备的合理运用

随着现代化的科技、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教设备的应用已经是小学学生发展所需的重要元素。针对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合理应用电教设备辅助教学,除上文所提到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要利用电教设备的视觉和听觉处理功能优化教学内容。例如:古诗《望天门山》一文中,首先利用电教设备可把两岸青山与中间的流水展现给学生,然后结合流水声,风吹过大山的声音,配合教师的教学。同时利用电教设备可把教学细节化,前进和后退的功能,亦可反复使用,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两者结合,更好地帮助农村小学学生实现美育的渗透教育。

(三)多元化的教学过程

以往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一般是读、写、背三者在教学过程占据主流,但美育的渗透是针对学生的心灵与思想,因此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过程势在必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课堂诵读和美育有机融合,形成“赏析—体验—仿写—创作—分享”的教学模式。通过对经典诗文的阅读、欣赏,促进学生理解诗文意境、思想感情、语言艺术等,从而实现知美的浸润、诗情的积淀;通过对经典诗文的诵读、感悟、内化,真正理解和领会诗文情感,在生活实践中,自主取舍素材,在仿写和创作中实现知行合一;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以唱歌、跳舞、短剧等这种欣赏美与创造美相结合的表演方式,分享学生自己作品和名家经典作品,从而真正实现美育教育。多元化教学过程既赋予了学生自主权,又提供了展示美的机会,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美育,美育渗透的效果也会更加突出。

(四)多维度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建立在教学主题、教学内容和实施过程之上的价值判断过程,是对前面一系列教学实践探索的总结和促进,能检测课堂美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一方面通过展示交流来体现教学活动的研究价值,产生辐射作用;另一方面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立足学校教育目标,以“美育”为着眼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评价上进行突破,逐步探索多层次的、分享式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将自主评价和互评相结合,更加注重和突出过程性、参与性评价。适时中肯的评价更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出色的表现。通过科学多维的教学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总之,中国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资源和祖先的情感象征,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结晶,因此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必然趋势。但美育是一件长远性的教育教学工作,相应的教育研究与教学评价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汪佐平.探究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

[2]信长德.城市和农村的交流:小学语文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

[3]何茂土.探讨农远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4(12).

[4]张锐峰.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

[5]胡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元素[J].文教资料,2016(15).

编辑 冯志强

作者:陈海霞 王潇

上一篇:物业企业通信网络论文下一篇:党员自我鉴定(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