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平台企业环保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调查分析了37家广西中小企业,获得了广西中小企业对创新资源及创新服务的需求。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广西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应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即创新门户系统、创新资源系统、创新服务系统和管理规范与机削。文中详细论述了各部分的建设内容和方法,为建立中小企业创新服务系统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模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信息管理平台企业环保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信息管理平台企业环保论文 篇1:

企业“云”信息化硬件平台建设策略研究

摘要:文章分析了企业“云”信息化平台建设的三种模式,认为这些建设模式成本对比的优劣主要体现为自建和租赁方式的对比。借助CloudAnalyst软件可以仿真SaaS租赁成本,从而为企业科学制定“云”信息化硬件平台建设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云计算;信息化;SaaS

一、 引言

云计算作为IT发展的一个新理念,得到了IT服务商的大力推广,在学界、业界、商界都成为炙手可热的热点名词,被认为是引导“第三次IT革命”的大旗,将对组织、企业和个人带来深远的影响,从而也必将深刻地影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二、 云计算信息化模式

与其说“云计算”是一种IT新技术,不如说是一种新的运营模式:从传统PC机中分离出“沉重”的软、硬件设备,将其集中起来以构成无比强大的“超级算机”,为无数“轻便”终端提供更为优质、专业的软、硬件服务。

在云计算平台的支撑下,应用程序、存储空间、计算能力等计算机传统部件都可以从云端直接获取,从而使终端用户可以极度轻型化。轻型化的客户端设备将日益沦为未来计算机的“显示器、鼠标和键盘”,而庞大的云将成为终端的“主机箱”,使“网络即计算机”的理念逐步成为现实。为此,企业传统的信息化模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1. 硬件设施建设模式。规划良好的硬件设施才能为各种信息系统提供充分保障,但是过高性能的设备也会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而过低性能的设备则造成企业信息化性能不达标。另外,计算机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折旧速度远高于企业其他固定资产。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常陷入设备购置的两难境地。云计算概念出现之前,服务器租赁就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常采用的方式。但是这种简单的服务器托管服务难以真正满足企业信息化的需要。云计算这个“超级网络计算机”使得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信息系统直接搭建在以低廉价格租用的专业、高性能的云设施上,并可方便、廉价地进行硬件设备升级。企业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已有硬件设备的基础上部分租用SaaS服务进行企业信息化硬件平台混合搭建。云计算模式的出现使企业在提高自身信息化水平的情况下又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大大消减硬件设施投入。

2. 软件服务建设模式。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常依据其自身软件开发实力的强弱进行自主开发或外包给软件开发商。软件开发本身存在巨大的风险,同时软件开发还需要与硬件相匹配才能最大地发挥其效能。而云计算模式的出现,提供了全新的在线软件服务模式:从简单的办公软件到复杂的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大大消减了对企业自身硬件的要求,也为信息化的软件服务建设提供了新选择。同时由于软件是云服务上提供的,繁琐的软件维护工作也一并由云服务商负责,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3. 系统集成模式。大多数企业都或多或少地进行了部分信息化建设工作,形成了自己的硬件、软件及数据等宝贵资源,借助这些宝贵资源构建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信息化平台则是系统集成的主要目的。通过专业咨询公司的资深方案,结合现有软、硬件资源和企业实际,将企业现有资源与云服务商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和无缝连接,使企业直接跨入云信息化时代。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对IT资源的需求并不均衡,在运营高峰阶段访问需求激增,如大量文档的临时转换和大量数据的挖掘;运营周期闲暇时段服务器则处于闲置状态,对拥有高性能数据中心的企业而言,资源利用率很低。低于80%计算能力和65%存储空间利用率的数据中心都是低效的,具体统计显示有许多数据中心都是低效的。云计算模式中云计算平台根据数据访问需求动态分配资源,大大降低IT投资成本,以便企业能够集中资金于核心业务的发展。

采用云计算模型进行信息化建设具有更低的建设成本,更低的维护成本,更低的应用门槛,及更低的应用风险。张秀菊认为云计算能够减轻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资风险,降低信息化资金的支出,促进企业管理的标准化和工作模式的转变,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张秀菊,2010)。韦群锋认为从技术人员配备方面看,IT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大大减少;从投资成本看,企业以相对低廉的“月费”方式投资,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并能及时获得最新硬件平台及最佳问题解决方案;从维护和管理方面来看,不需要专门的维护和管理人员,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在人力、财力上的压力,使其能够集中资金对核心业务进行有效运营(韦群锋,2009)。

在云计算大潮之下,借助云计算实施企业信息化已逐渐成为业内共识,然而如何借助云计算东风,深化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是摆在众多企业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云计算项目的盲目上马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风险。管理者必须权衡利弊,进行充分论证和全面分析才能作出科学决策,其中成本与收益是主要的考虑因素,硬件设施的成本与收益核算相较于软件要清晰和简单得多。

三、 硬件设施成本分析

作为进行云信息化的第一步,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企业经营战略和经费预算等选定硬件设施的建设方案。

立足自我:以现有资源为主,进行适当添置,以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外包租赁:根据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从专业基础设施服务商租赁主机、磁盘、路由等硬件设备;

混合搭建: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再进行一定程度的设备租赁,通过资源整合来满足企业信息化的需求。

除了战略上的考量,企业通常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结果来进行方案选择。上述三个方案的权衡实际上是自主购置硬件搭建平台与租赁成熟硬件平台两个方案的成本-收益对比分析。要进行全面的成本比较,需要将硬件整个服务生命周期中发生成本均需计算在内,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这样才能确保评估结果准确、有效。把使用周期内企业的IT设备购置、保养及专业维护人员的成本与达到同等效用的设备租赁成本进行比较,成本偏高的方案将是不符合企业经济利益的方案。杨振东从信息化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来考察其总体拥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杨振东,2010),评价其投资回报率(Rate Of Invest,ROI)。TCO方法是Gartner公司于1987年提出的,用于评估拥有IT的可见成本和隐性成本,包含IT资产的生命周期内涉及从采购到最后处置的全部成本。

在自购模式下,企业IT部门通过一次性的投资获得所需硬件,并支付这些硬件设备使用周期内的后续维护所需的材料费用、服务费用和人员成本。在进行成本核算时,除了这些传统的显性费用,还应包括如能耗、环保等常被忽略的隐形成本。企业购置了大量的硬件设备的同时,还需要支付运行这些硬件设备所耗费的电力和空间成本,尤其是大型服务器的冷却耗电。据调查,2007年中国用于服务器的电源和冷却总开支就达到了19亿美元。Gartner公司对全球公司做的一个跟踪调查显示,有超过75%的IT预算是用于维护和运行现有的系统基础架构和软件,还推断出企业在维护和管理这些系统中花费的成本是购买系统所花费的四倍多。

而在云计算模式下,企业通过支付租赁费来使用SaaS提供的硬件系统,无需承担拥有和维护硬件资源的大笔费用。由于云计算厂商提供云服务是规模经济的,每个租赁用户分摊的服务成本较小,因此单个企业的租赁费用相当低廉。云服务提供商和用户借助服务级别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SLA)对各种服务(计算、存储、网络和安全服务等)、质量以及违约责任进行定义。云计算实施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决定于提供商服务质量及其可靠性,也影响了企业采用SaaS方式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决心。如微软的SLA协议规定起始点可用性99.9%的可用性(低于这个百分比时客户每月可得到25%的补偿)和可用性99%(低于这个百分比时客户可得到50%的补偿)。在SLA协议的约束下,企业为信息化建设租赁的硬件设施也有久了保障。企业租赁SaaS服务的成本函数如下所示。

其中Cr代表企业从SaaS服务提供商获得硬件设施的累积成本,Cl代表企业为了能够使用SaaS服务而对企业进行的一次性改造费用,R为SaaS服务租赁年费用,k为服务使用时间。通常合同所约定的年租赁费为常数,或在使用期限内等同于一个常数,因此成本核算模型中将其处理为常数。从而企业租赁SaaS服务的成本曲线类似于如图1所示的线性函数。

企业自建信息化硬件平台的成本函数如下:

其中Cb代表企业自主购置硬件设备的累积成本,Cc代表企业购置硬件设备的一次性投入,?啄是硬件设备在经过n年后的折旧虑,C?祝是系统集成的改造费,P是企业进行设备维护与管理的人员费用,M是企业管理和维护硬件的费用,由于保修期的超出和设备逐渐老化,维修费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琢k为设备在第k年硬件设备的管维因子。鉴于设备维修费用通常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从而使得企业的成本曲线如图2所示。

两种方式的成本核算因子如表1所示。

从而在n年的设定使用年限中,企业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外包与自购的权衡主要依据租赁SaaS服务商服务总成本Cr与自建云计算平台成本Cb数值的大小比较。

四、 案例分析

为了合理评估不同类型的企业满足自身需求的信息化建设方案选择,本文以三个同行业类型而规模各异的企业为例,通过对其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所拥有的固定用户群规模的描述体现公司规模的差异,如表2所示。

三个公司都在向Amazon EC2购买服务和自主购买设备之间进行选择。Amazon EC2的服务项目价格列表如表3。

为了评估服务租赁费用,采用CloudAnalyst软件进行模拟估算。CloudAnalyst和CloudSim软件都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云计算开源仿真软件,能够进行IaaS、PaaS和SaaS层次的仿真。(Calheiros,Ranjan et al.,2011)开发的CloudSim软件能够进行云计算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支持对云计算部件的系统性和行为建模,如数据中心、虚拟机、资源分配政策等。(Wickremasinghe,Calheiros et al.,2010)CloudAnalyst是基于CloudSim的一个图形化仿真软件,可以不用像CloudSim软件那样需要建模者编写大量的代码,具有友好的图形化界面、灵活的参数定义、图形化输出、易于扩展等优点。借助仿真软件不仅可以从云计算服务商的角度对服务策略、负载均衡、成本优化等进行仿真,也可以从顾客的角度评估企业租赁服务的成本,从而为企业云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假定北美的用户每5分钟请求一次,欧洲的用户每10分钟请求一次,亚洲的用户每3分钟请求一次,且每次请求的数据大小都是100b。数据中心为一个,包含5个相同配置的服务器,内存2G,存储空间100G,4个处理器的速度都为10000MIPS。数据中心DC2包含4个服务器,内存204800Mb,存储空间108Gb,4个处理器的速度都为10000MIPS,所有虚拟机的策略都是时间共享机制。

通过模拟估算出的各企业的年租赁费用如表4。

为使用SaaS提供的服务,企业还需承担一定的系统集成费用,以很好地将企业内网与SaaS提供的服务整合起来。企业规模越大,整合费用越大,反之则越小。

企业如果采用自购设备构建数据中心,需要购置服务器、路由器、集线器等硬件设备和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等软件。粗略估算构建同等规模的数据中心需要一次性投入100 000购买各类设备。此外还需要雇佣一定数目的人员进行网络管理与维护工作,假设硬件平台自购成本估算清单如表5。

硬件使用生命周期以5年为计,硬件5年届满后折旧率设为80%,管维因子分别为0.1,0.2,0.4,0.6,0.8。从而参照方程(1)与(2)得到的两种方案对应总费用如表6。

因此企业最终究竟采用哪种方案还依赖于企业对现有系统的集成费用。不妨假设两种方案的集成费用相差不大,从而从表6可以看出企业A采用SaaS租赁方式比自购方式要昂贵(五年共计31 028),而其他两个企业则是选择SaaS租赁更为廉价(五年成本分别少145 632和152 549)。因此,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宜租赁SaaS服务,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宜自主构建信息化基础设施。

五、 结论

借助云计算模式实现企业信息化是大势所趋,采用云计算进行信息化建设具有更低的建设成本,更低的维护成本,更低的应用门槛,及更低的应用风险。但是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合租赁SaaS服务进行信息化建设。只有科学判断企业适合何种方式的建设模才能有效降低投资风险,消减运行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分析和总结了企业借助云计算模式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三种模式,认为企业云计算硬件平台的建设模式主要体现为全自建和全租赁的对比。借助CloudAnalyst软件仿真满足企业使用需求的SaaS服务成本,与自建成本进行对比,从而辅助企业根据自身实际作出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 Calheiros, R. N., R. Ranjan, et al. Clou- dSim: A Toolkit fo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s and Evaluation of Resource Provisioning Algorithms. Softwar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2011,41(1):23-50.

2. 郝雪梅.基于云计算的煤炭信息化研究.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

3. 张秀菊.“云计算及其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作者简介:薛华成,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喆曦,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2-04-22。

作者:杨喆曦 薛华成

信息管理平台企业环保论文 篇2:

广西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

[摘 要]本文调查分析了37家广西中小企业,获得了广西中小企业对创新资源及创新服务的需求。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广西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应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即创新门户系统、创新资源系统、创新服务系统和管理规范与机削。文中详细论述了各部分的建设内容和方法,为建立中小企业创新服务系统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模式。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1 广西中小企业的信息需求

我们重点对广西6个主要城市的37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调查,涉及的行业有机械、制药、生物、电子、材料、化工等。调查采取深入企业现场与企业负责人、技术开发及生产人员进行座谈和发放调查表的形式进行。调查的主要情况如下:

企业需求的信息类别:企业最看重的信息是科技信息(46%),其次是政策法规(28%)、贸易信息(15%),广西的中小企业对政策的关注大大超过了对贸易信息的关注,这与东部省份的调查结果差别较大;科技信息中,企业最看重的是科技成果(29%),其次是国外科技发展动态(27%),科技论文(14%),技术标准(12%)。

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企业主要通过Internet获取信息(23%),其次是书本或报刊(17%);了解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专业学术网站(20%),其次是搜索引擎(16%)和国内外同行交流(15%);获取科技信息的难处在于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的资源不全(22%),其次是资源分散(21%)和无法找到原始文献(17%);网上查询专业信息首先考虑使用的是搜索引擎(45%),其次是专业网站(22%)。

适合企业的信息服务方式:企业认为最适合的信息服务方式是网络(49%),其次是专业信息咨询(34%),印刷出版物(11%)。

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支持:企业最希望获得的政府支持是资助技术创新(40%),其次是将企业的创新项目列入政府计划(18%)和提供有关技术和市场信息(15%);希望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提供技术咨询(25%),其次是提供政策法规、技术和市场等信息(21%),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推广及产品测试分析及其他服务(18%)。

从调查统计结果看,广西中小企业与东部地区在创新能力,产业集群度,信息、技术和资金的可获得性等多个方面有较大的差距,迫切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为广西的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_于印发(广西创新计划(2005-2007))的通知》提出,要以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为目标,依托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业务集成,建立起面向中小企业创新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手段现代化”科技服务网。重点发挥各类区域性、行业性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的技术、信息、资金、管理、培训、人才等服务功能,发挥常设技术市场、虚拟技术市场的技术交易、新产品展示交易的作用,发挥高新区企业孵化器和各类科研中试基地的成果孵化作用,发挥各类项目评估、分析测试、专利代理、律师事务等机构的公共性科技服务作用,不断提高中小企业技术需求解决率、技术交易成交率、新产品开发和科技企业孵化成功率。

2 广西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的设计

2.1 平台建设原则

广西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设计总的指导思想,一是以广西科技经济发展战略为导向,服务广西科技和经济建设:二是以广西中小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为广西的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创新服务。

2.1.1 统一规划 规范建设

坚持共建共享,重点加强广西现有创新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充分利用广西现有的创新资源、网络资源、基础信息资源,统一规划,集成整合,资源共享;充分共享和依托国家和兄弟省市的创新资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入。

2.1.2 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针对广西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需求,加强与广西支柱产业相关的创新资源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科学决策、技术和产品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服务。

2.2.3 公益为主多元支撑

坚持政府支持投入为主与多元化筹资相结合,探索以政府财政投入吸引企业、社会投入等多元化支撑发展的模式。坚持以公益服务为主,积极推行非营利运行机制,开放管理、共建共享。通过对社会开展创新资源的深度加工和各种增值服务,实现良性循环,多元支撑,滚动发展。平台运作采取统筹规划,分布采购,统一标准,分类加工,统一规范,分级服务模式。

2.2 平台的总体结构

创新平台的内涵主要是指创新基础设施以及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包括:人才和前沿研究成果的可获得性;促进理念向创造财富的产品和服务转化的法规、会计和资本条件;使创新者能收回其投资的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保护。

广西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是通过现代化沟通渠道及相应的管理机制为广西中小企业和创新资源(信息或数据、技术或知识、研发设备或仪器、资金、人才等)及其拥有者提供相互合作和交流的系统。该平台是一个涉及多方主体的创新系统,它不仅为创新主体集成多方资源实现高效的、目标明确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也是有效集成、协同工作、共同攻关以顺利实现产品创新活动的各种人才、技术、资源和方法的高度集合体。建设内容包括构造创新服务门户网站,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化信息交换渠道进行创新资源相关的信息交流;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作为服务支撑,成为一个创新信息的交换、存储、发布中心,也即创新信息的集散地;建立相应的依托上述创新门户网站和创新资源的服务队伍;制定相应的管理和运作规范、标准和机制。

2.3 平台门户系统的功能

广西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在互联网相关技术的支持下,创新服务门户需具备的基本功能包括技术服务功能、信息管理功能、用户服务功能、平台管理功能。

2.3.1 整合创新平台中的各种数字资源和应用系统

创新服务平台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集成各相关创新资源。这些资源既包括本地资源,也包括外部可访问的资源,其种类有技术研发所需的技术数据、工艺、原材料和设备、相同或相似技术信息、市场信息、资金信息、人才信息、相同或相似产品研发或生产信息。

2.3.2 为中小企业提供协同设计或工作平台

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来支持产品或技术的研发人员在共享技术数据、图纸、资料等开发资源的条件下,实现异地交换信息、分工合作、协同攻关,共同完成产品或技术研发工作。

2.3.3 统一信息检索功能 利用HTR、RSS、PORTLET等技术实现对本地和异地各类资源的同时检索,并将检索结果统一按照一定的格式提供给请求者。

2.3.4 个性化服务

创新门户网站通过应用集成来实现创新服务的相关个性化功能。如我的检索历史、我的资源、

我的行业等。

2.3.5 用户管理

在平台涉及的全部资源中实现统一用户认证,即单点登录。用户只需要在门户登录一次就能直接进入平台集成的其他系统,并且直接从各应用系统中获取信息。此外,用户权限管理关系到门户的安全,通过授权管理,不同权限的用户只能访问所授权的应用和资源。

2.3.6 实时信息交流 利用即时信息(IM)和WAP技术实现研发人员、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快速的流畅的信息沟通是提高创新服务平台服务效率的有效手段。

2.37 服务评价系统

为了不断改进和提高创新平台的工作效率,需要有相应的评价数据和手段来客观地评估平台的工作情况。平台的评价系统主要对创新服务计划中提出的目标进行对比性和回顾性评价。

2.4 平台资源的结构

创新资源建设需要考虑资源的相关版权、使用限制和内容,为实现广西区内创新资源全面共享打下基础。对于部分暂时不能在全区共享的创新资源,可考虑分布式存储和应用。

根据广西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调整和中小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需求,围绕与广西经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机械、化工、制药等重点发展领域,以及专利战略、标准战略及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在新的一轮创新计划指导下,有重点地收集创新资源。

创新服务平台资源体系由基础创新资源、辅助创新资源和广西重点产业或示范企业专题三大类构成。其中,基础创新资源包括以产品信息、政策法规、新技术应用和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的行业动态信息;以科技、经济和管理类论文和图书、学位论文等为主要内容的文献信息;以科技成果、交易技术、专利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成果、技术标准和规范等,这些都是工程开发中解决技术问题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源;辅助创新资源是工程开发中的重要参考资源,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产品和技术创新更快、更有效地进行,包括法律法规,可共用共享的仪器和设备、技术和管理专家,政府资助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地方科技三项项目及其他各类基金和专项等,内容有申报程序、申报管理办法、申报管理机构和人员、申报书格式及模板、成功案例等,以及投融资信息等;广西重点行业或示范企业专题则是针对广西的产业特点及创新示范企业,以二次开发的方式,为相关企业提供“定制”的创新资源。

2.5 平台的服务体系

平台服务体系的构建应以广西中小企业的地域和行业分布特点以及创新服务平台资源和功能为出发点,联合相关机构建设服务联盟和在此基础上的咨询小组以及多个分布在广西重点城市并且相互密切沟通的服务节点。

2.5.1 建立服务联盟

依托网络平台,成立虚拟的广西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建立以该中心为核心的业务紧密型的全区中小企业创新服务联盟机构。通过业务协作合作机制,将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分析测试中心、项目评估中心、高新区孵化器、科研中试基地、专利代理机构、科技律师事务所、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科技企业创业风险投资及担保机构及其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进行资源、人才、服务功能的虚拟集成,共建共享中介服务的基础条件,实现中小企业创新科技网上网下的全程服务。

2.5.2 建立专业咨询小组

根据企业需求、在服务联盟的基础上组建信息咨询小组、技术咨询小组、管理咨询小组和用户咨询与培训小组。信息咨询小组主要由信息机构和图书馆的相关人员组成,他们对创新平台信息资源的存储、分布、内容和检索方法比较熟悉,能够快速、准确地为企业提供其所需的科技论文、产品信息、政策信息、研发信息及其他信息。技术咨询小组将根据广西重点产业进行划分,分别组成不同行业的技术咨询小组。其成员主要来自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咨询小组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提供咨询,帮助企业解决产品和技术开发中的难题。管理咨询小组主要由企业管理人员、项目申报人员和金融、税务等人员组成。该小组的任务是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项目申报、投融资和税务咨询以及其他与管理相关的咨询与服务。用户咨询与培训小组主要由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单位相关人员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及时、有效地为中小企业解决平台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训中小企业用户充分有效地利用广西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创新活动服务。

2.6 平台管理的标准及运作机制

2.6.1 门户系统相关的技术和服务规范

门户服务流程规范包括主要服务功能的设定,功能之间的运作流程及其关系,以及这些功能在关键页面上的表现方式;页面设计规范包括页面风格、页面布局、页面元素风格等的设计,以确保门户风格的一致性、易用性;数据规范包括分类体系规范、导航数据规范、资源描述规范等,确保门户与其他应用系统中数据的一致性;门户应用集成规范包括系统的信息或服务功能在门户上如何展现,提供怎样的交互功能:统一认证集成规范包括哪些应用系统需要纳入统一认证,采用哪种认证机制(如代理认证、直接认证等),用户信息如何同步;人员服务和维护规范包括制定统一服务质量控制标准,提高服务质量,以及服务的响应方式、速度及反馈方式,数据更新和系统维护的的频率、步骤、人员等,确保展现最新的和准确的资源给用户,保证服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6.2 信息共建共享机制

建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调机制,就是要明确数据和信息所有者间的责、权、利关系,制定合理可行的共享机制、共享方式和共享方案,调动包括企业在内的各共享成员单位参与创新资源共建共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保证平台创新服务有效进行。

2.6.3 工作激励机制

创新服务坚持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以无偿服务推动有偿服务,减少对政府扶持的依赖性,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逐步实现创新服务的市场化。一是坚持谁服务谁受益原则,不论创新资源在何单位,谁向企业提供直接服务,所获得的服务收益和补贴就向谁倾斜。二是坚持统一收费和补贴标准、集中收费、按量结算原则。

2.6.4 建立评估、监督、反馈机制

建立评估、监督和反馈机制,保证创新资源建设与创新服务有一个公平、有序的运行环境,也是平台建设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评估、监督和反馈的主体既可以是平台上级主管部门,也可以是平台的受众群体,如中小企业。评估、监督和反馈机制,是服务平台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进行调控和及时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作者:黄可宁 龙泽云

信息管理平台企业环保论文 篇3:

大型燃煤电站环保监督网络平台建设研究

【摘要】 目前国家对电力行业尤其是燃煤电厂环保产业非常重视,如何实现大型燃煤电站发电机组环保、高效运行,电站节能环保的信息化管理无疑是实现工作标准化、精准化、高效率的有效途径。节能环保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将本着系统信息化、便捷化、自动办公化方面考虑,将电站相关节能环保信息有效整合。建设后的节能环保信息网络平台将作为电力企业集团节能环保板块信息发布、统计报表、监督监测、评价共享的一体化平台。

【关键词】 燃煤电站 办公自动化 精准管理 网络平台

Key words:Coal-fired power station; office automation; precision management; network platform

一、引言

“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用电和居民用电量双双快速攀升,“经济发展,电力先行”,为了满足社会用电量的需求,我国相继建成并投产了一大批发电机组,国家电力行业尤其是火电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一大批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火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火电机组容量的增加伴随着烟气污染物总量的增加。大气污染状况愈加严重。

随着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国家和社会对大气污染的防治日益重视,2011年7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质量监督验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火电厂烟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2014年9月国家相关部委联合发布了发改能源(2014)2093号文,制定了《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这些文件的出台对燃煤火电机组的绿色经济运行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随着机组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节能环保工作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建设燃煤电站节能环保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已经迫在眉睫,节能环保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将全面提升节能环保监督管理的效率及水平,同时也为企业领导层的决策制订提供信息依据。

二、节能环保监督网络平台简介

节能环保监督网络平台利用因特网技术构建企业通信结构,建立一个集环保数据传输、环保数据整合、环保数据统一接入的网络平台;节能环保监督网络平台将通过PI系统将发电公司机组生产数据、生产状况进行实时传递、收集和整理,充分实现数据及时、准确的共享,建立起电力企业级数据存储和统一的综合应用平台,实现跨信息平台的系统集成与数据集成,消除电力企业上级与下级公司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数据的实时性、唯一性和准确性。

2.1内容简介

搭建节能环保信息网络平台整体架构;平台包括节能管理子系统和环保管理子系统。内容包括:

1、法律法规:包括国家的政策法规、电力和能源行业条例、企业编制的规定和规范。

2、文件纪要:包括节能环保方面的上级文件、下发文件和传真文件。

3、应急管理:应急组织、应急处置、应急演练、应急物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又包括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方案。

4、环保监督:环保监督日报、环保监督周报、环保监督月报。数据的分析处理包括环保参数实时值、环保参数小时均值、环保参数日均值、环保参数查询、环保参数超标报警等。

5、环保设施台账:脱硝设备台账、脱硫设备台账、电除尘设备台账、烟气仪表台账、烟气仪表校准等。

6、环保知识:脱硝技术、脱硫技术、干式电除尘技术、湿式电除尘技术、节能环保技术路线、烟气仪表知识等。

7、异常管理:异常事件管理制度、环保设施异常、烟气仪表异常、污染物排放异常等。

8、环保试验:包括省市电科院和环保主管部门。电科院实施的的机组性能试验方案、报告;环保主管部门出具的对比试验和环保验收报告。

9、环保指标:包括环保指标统计;节能、环保指标绩效排名。

10、热力试验:制度、计划、报告。

11、节能环保月报:各燃煤企业节能环保月度。

10、报表功能、搜索功能、地图功能。

节能网络平台的运行可以实现节能环保专业重要信息的共享、监督监测功能的增强、日常统计报表的批量上传等,使燃煤电站节能环保的管理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透明化,改变节能环保管理分散、不对称的现状,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三、节能环保监督网络平台实施方案

编制节能环保监督网络平台实施方案,方案具备适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环保信息网络平台将整合节能环保方面信息的所有资源;节能环保信息网络平台构建于互联网IT信息技术之上,利用目前通用的HTML技术、图文报表技术与数据库java技术相结合。节能环保监督网络平台将采用多层网络架构设计,目的是实现程序与数据的分离,前台人机界面与后台程序和数据计算的分离;节能环保信息网络平台根据用户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使用单位加个人身份认证实现网络平台访问和操作管理。燃煤电站环保信息网络平台包括环保政策法规、环保监督、环保预警、环保异常管理、环保新技术、应急管理、环保台账。通过授予的相关权限等级提供对环保信息网络平台所有信息进行记录、删除、添加、搜索、归档、签收、审核、互动等丰富的信息管理功能,实现各种记录报表的自动排序功能。(图1)

四、监督网络平台预期目标

建成后的环保监督网络平台将作为燃煤电站节能环保信息门户网站,除了满足企业内部管理以及信息发布的需求,同时实现电站集团节能环保信息的办公自动化,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办公效率,降低办公成本,并为有效利用发电厂机组效率提供依据。从而全面提升公司节能环保监督管理的效率及水平,为公司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五、结论

(1)国家对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排放愈加重视,企业需加强环保信息的监督管理工作。(2)燃煤电站节能环保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是实现企业节能环保信息监督的有效手段。(3)燃煤电站节能环保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将实现办公自动化,极大提高生产劳动效率。(4)节能环保信息网络平台实现环保数据的客观性、实时性、准确性、唯一性。

参 考 文 献

[1]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T75-2007

[2]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系统技术要求及监测方法(试行)HJ-T76-2007

作者:张宇 胡秀丽

上一篇:音乐教学评价原则研究论文下一篇: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