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案教学法

2022-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初中历史教学案教学法

智慧教育情境下初中历史助学案教学的深化

[摘要]“教育”本身具备超越时代而不变的性质和价值,如果有人问:“什么是具有时代性和永恒性的事业”,那么教育事业是完全具备这些特征的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行业更加重视智慧教育,智慧教育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足以弥补以往传统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助学案”的前身是“导学案”,在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于是,变“导”为“助”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非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同学)的帮忙,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构建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依托该理论为背景,成此文。

[关键词]智慧教育;教学情境;助学案教学;深化研究

[

[文献标识码]A

[

以长远的目光来看,信息技术在未来将以势不可挡的势头,席卷社会上的各行各业。教育是永恒性的事业,且又是百年大计,所以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智慧教育已是新时代的教育形态,而“智慧教育”情境+“助学案”的深化研究,在未来必将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将通过“智慧教育”情境+“助学案”的方式构建智慧化的教育情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助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坚决依托构建主义理论,围绕“助”字下功夫,使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更加灵活、使复杂的学习任务得以优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使学生的学习更为深入。接下来,笔者将浅叙“智慧教育情境下初中历史助学案教学的深化”,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一、“智慧教育”情境+“助学案”教学,深化研究的意义和内涵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但是当“智慧”被引入教育中,智慧教育则有了更高的价值和目标,我们可以把智慧教育当成数字教育的升级版,但我们不能否定智慧教育在不同视角下的意义和内涵。再说到“助学案”,“助学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成果,它在课程体系里的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智慧教育”情境+“助学案”的教学,可以完美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方式和面貌面对学生,以此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智慧教育”情境+“助学案”教学,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智慧教育”情境+“助学案”教学,最大的革新之处在于,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曾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新课程》中曾提出,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中曾提出,倡导师生主体地位互换,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若想实现“智慧教育”情境+“助学案”教学的深化研究、落实《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课程》《素质教育》三部纲领柔和到一起。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求教师提升业务能力,又要求教师转变教法。 2.“智慧教育”情境+“助学案”教学,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慧教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的教学深度融合,可以实现各个学科的深入教学。社会发展至今,我们常见的电子书包以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为载体引入课程教学中,这使课堂更加智能化。教学的表现形式变得多样化(智慧教学),而各个学科的教学软件则让知识的传授更加便捷有效(助学案)。教育资源的“无缝整合”再加上互联网的“共享精神”,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任何自己想得到的学习资源。网络将各个移动终端联系到一起,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无限大的可能,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只局限于教师和学校,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点有了学习需求都可以把学校、教师、同学、图书馆等连接到一起。同时,虚拟结合、情境感知是信息技术的必然产物,智慧教育可以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构建虚拟的学习环境,神奇地将虚实结合,而这一切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学生。

二、传统教育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

在传统的教育中,各个科日的教师都会面临具有“共通性的教和学”的问题(无论在任何学段,初中、高中更为明显)。先说“学”的问题,当学生小升初以后,初中的学习内容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是小学阶段无法相比的,初中的知识变得更为复杂,学习范围越来越广。我们要知道,学生和学生之间本来就存在个体差异,他们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率是不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教师只能为了整体而放弃部分个体差异明显的学生,这样教学造成的结果,只能是个体差异越来越大。再说“教”的问题,在初中阶段,各个科目的教学时间十分紧迫(语、数、外三大主科除外),由于这个原因,很多教师并不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当教师不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时,课程教学只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这已变成“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之后,很多教师沉浸在教育改革的成果中无法自拔,殊不知现在“PPT→教材→教授”的方式也即将成为过去,如果教师没有“先驱”精神,其教法永远不能做到改革和创新,教学形式永远都是单一的。

三、基于智慧教育情境的初中助学案教学深化研究

基于智慧教育情境的初中历史助学案教学深化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借助智慧教育情境,使教师的教学更为精准、有效;借助助学案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更为深入、高效。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智能化技术(智学网、云平台、极课大数据系统、一体机黑板、金品好资源网等)的應用,构建个体性自适应助学案学习平台,丰富课程和学习资源,以大数据教育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同时利用助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形成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与学新形态,包括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协作学习、翻转课堂等,其核心是推动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我校助学案教学过程,优化目前我校助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工具、内容、评价等各环节的全面创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构建“助学案”线下体验系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巨大转变

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助学案”平台不只是通过大数据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其重要作用是解决传统教育中的“分层教学”问题。在初中阶段,教师可将语、数、外、政、史、地等科目每个年级、上册下册、每个单元、每个小结的知识点传输到“PAL”平台上,只要学生想学习,完全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看到任何想要学到的知识。从此以后,“初中知识太复杂,我听不懂”“学习范围太广,我没时间”“我和其他同学差异大,我学不会”的问题将不复存在。

2.“智慧教育”情境下,“以学定教”的方式做到了精准教学

所谓的“以学定教”,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确定教学的起点。教师要依據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知识能力基础、文本认知水平、文本预习程度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策略。这样的教学方式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之上,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后的“定点”为教师教学的“起点”。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改变了以往“以教定学”的思维定式,提升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革新了“教法”和“学法”,以先学后教的方式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真正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更实现了精准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借助“助学案”,部分学生甚至不用教就可以学会,课堂上的教学全当是巩固。在这样的情况下,助学案课核版块将突破“20+25”为“45+x”,无论是在教学流程上还是在精准教学上,都做到了显著的突破和提升。

综上,智慧教育情境下的初中助学案教学深化研究势在必行,它对教师和学生的意义远不止前文所述,我们应不断反思其深层的意义和利用价值,如学校建设智慧助学案教室、“PAL”平台师用资源共享、动态教师(各个科目教师将每一节课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上传到“PAL”平台)等,不断地开发其潜在价值。同时要提醒教师“助学案”的教学不可走向误区,教学不能是“放羊式”,“放”得太宽就是教师“不作为”,学生可以通过“PAL”平台学习至学会,但是教师不能因此而不管、不教,因为“教”在广泛的定义中不只是“教学”,更是一种管理和检验的手段,唯有“收放自如”,才是教师应该遵循的原则!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智慧教室+课堂教学结构变革:实现教育信息化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J].教育研究.2015(11):76-81+90.

[2]杨海波,刘电芝,杨荣坤.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与成绩的关系:基于Kolb学习风格的初中数学学习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5(10):52-57.

[3]祝智庭,郁晓华,管珏琪,黄沁.面向“人人通”的学生个人学习空间及其信息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15(8):1-9.

(责任编辑 谭斯陌)

作者:平忠颖

第2篇:导学案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摘要】新课程改革影响下,传统教育理念以及传统教育方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所谓导学案教学,实际上就是发挥导学案在其中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初中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导学案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对策,为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礎。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 初中 历史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新课程改革以及国家对于创新性人才培养需求,需要着重培养初中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有利于实现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传统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方式限制使得实际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那么就需要转变传统教育方式,重视教学课程改革,明确学习行为,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主动性,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构建更加有效学习方式。作为新型教学方式,导学案教学主要是着重强调完成导学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调控能力,构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模式。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理念过于落后

在导学案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是按照预习、展示、达标的过程进行学习,老师并没真正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活动中,渐渐使得导学案教学成为了课堂测试,学生陷入了“题海”战术中,导学案教学价值与教学意義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2.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居于被动地位

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一部分教学经历较为丰富教师无法有效的理解以及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一部分教师由于受到学校方面压力,不得不转变自身角色,虽然历史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一言堂”,但是却成为了学习成绩较好学生的“一言堂”,也就是说,整个课堂教学都是以优秀学生作为标准,学生参与积极性与参与热情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也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教学需求。

三、导学案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1.做好学习小组建设工作

在初中历史小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需要有效控制小组的规模,小组规模不应该太大,否则会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遭到忽视,甚至一部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偷懒,这就使得小组组长工作负担逐渐增大,久而久之,学生丧失集体合作能力,甚至一部分学生无法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保证小组评价的常态化,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有效结合,认识到小组建设在班级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样能够为顺利开展导学案教学提供支持。作为系统性工程,小组建设效率直接的影响学生学习效率,有利于有效开展合作交流。

2.保障导学案编写有效性

初中历史教师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需要保障编写格式的规范性,同时还需要保障历史科目导学案编写格式统一,这样能够按时的完成教学进度与教学任务。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需要保持难易程度得当,保障导学案编写的梯度性、探究性以及灵活性。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在借鉴他人经验时,不应该照抄照搬,而是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创新性导学案教学模式,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例如,在初中历史“秦的暴政”知识点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历史教师对该内容的处理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来设计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导学案,这样能够促使学生更加有效的接受教学内容,通过适当引导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以及举一反三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更加有效掌握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素质。

四、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初中历史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以及传统教学方式,恰当的引导学生思考,进而保障教学有效性。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倡导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以及探究性,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这样能够促使学生严格的按照课堂流程进行学习,学生只需要承担课堂调控工作与课堂驾驭工作,不应该将个人观念强加在学生身上,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展示预习成果,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学习潜力。

参考文献:

[1]汤晓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 2012(7):124-125.

[2]段学会.简析导学案模式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2011(6):21-22.

作者:孙文芳

第3篇: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一案教学法”的策略

摘 要: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实践证明,“一案教学法”能有效整合初中历史学科知识和教学素材,在体现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前提下使课堂紧凑顺畅,使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阐述了对“一案教学法”中案例的选取与开发、教学过程设计实例分析、实施中采用的技巧和课后反思进行分析,以供大家商榷。

关键词:学为中心;一案教学法;技巧;反思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有效教学交往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同学、教师及周围其他环境的交往建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道德品质。“一案教学法”是鼓励学生参与交流的教学方法之一。它能有效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入思考问题,实现案例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符合“学为中心”的理念。笔者在结合自身一线教学经历和多年教学同仁实践的基础上浅谈基于交流的教学方法——“一案教学法”。

“一案教学法”让课堂如行云流水般挥洒自如,使课堂教学宛如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我们掌握这门艺术在实施过程中的众多技巧。

一、理论知识系统概括的策略

“一案教学法”是顺着一则案例创设的系列情境来解决问题、学习知识并提升学生能力。通过系列情境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探究出多个知识点,如果不及时系统概括,就会像散落一地的花瓣,美则美矣,碾落成泥。换句话说就是知识点零散,结构不清晰。所以在运用“一案教学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在《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一课中,知识点多,难度大,而且内在知识结构较难理清楚。笔者在解决完每一个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用PPT以图表的形式形象具体地呈现出来。在“一案教学法”结束后,与学生一起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图,便于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目标。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的策略

1.于无色处见繁花,在案例分析中进行升华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知识目标的达成是三维目标之一,还要实现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因此,“一案教学法”案例的效果尽量达到最优化。尤其是提问、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案例有新的看法和观点,教师要顺势引导,对案例作进一步升华。如在讲授七年级历史与社會上册《稻作文化的印记》一课中,笔者以(水稻)种子的故事为话题贯穿课堂。所有的教学情境都指向以传统水稻种植为核心的稻作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还能初步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努力成长的信念。

2.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以致用中升华

学生学习知识贵在应用,可以在课堂应用,亦可在课后运用,教师在引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升华,效果会事半功倍。例如在《稻作文化的印记》一课中,笔者在作业布置环节设置了一篇实践小论文,结合义西水稻种植发达的优势,让学生寻找当地身边的稻作文化的印记。不仅学生间的沟通合作能力有所加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三、组织学生探究讨论的策略

1.问题要具体明确。在“一案教学法”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这样可能会出现学生对于自身感兴趣的问题讨论很积极,课堂气氛很活跃,甚至有的学生讨论方向会偏离课堂教学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教师设置的具体问题不够清晰明确。

2.学生要分组合理。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要注意分组的合理性,例如按照学习成绩、自身性格、男女性别比例等进行合理分组。在学生代表小组发言时要遵循机会均等原则。尤其要关注学困生,把一定的机会留给这类学生,并且鼓励他们大胆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一案教学法”中,课堂探究、合作较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组织学生,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目标。

3.课堂要活而不乱。在“一案教学法”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是课堂进行下去的非常重要的形式。部分教师担心课堂沉闷,为活跃课堂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时可能会出现另一个极端,学生过分活跃,课堂混乱。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要利用一定的技巧,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当然这时教师也不能生硬地把课堂压下去,泼学生冷水是不合适的,会严重挫伤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四、“一案教学法”的教学反思

我会在每次使用“一案教学法”后进行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反思。反思一:本堂课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是否实现教学目标;反思二:本课所选案例是否以“学为中心”,能否激发学生兴趣,再次预设与生成是否达成统一;反思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笔者通过细心观察、耐心倾听、问卷调查、课堂测评等多种形式对课堂进行诊断总结。

最后,希望自身能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过程中扬长避短,借此不断提高对“一案教学法”的实施效果。笔者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不断进步,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魏授章.历史课堂教学艺术[M].人民出版社,1995:49.

[2]廖耀良.历史生活化:打造有生命力课堂的尝试与思考:从人教版必修1相关课例说开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4).

[3]唐晓杰.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编辑 高 琼

作者:鲍淑贞

第4篇:初中历史课学案教学心得

沧州泊头市文庙中学 王丙常

内容摘要:学案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核心的包办模式,真正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学案”教学以实用主义为原则,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教师与学生并重。但要真正落实好学案教学 、应在学案整体构建 、突出教学核心,把握教学环节上下功夫

关键词:历史学案教学法

综观近些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不管是哪种模式,我认为其共性皆是围绕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其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为新生事物“学案“教学法 则是在此基础上又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如“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此模式一经推广,便掀起全面教改之风。经过一年来对学案教学法的学习与研究,笔者认为要完善这种教法,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精于学案整体构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案”的编制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技能到理论及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指导进行自主学习。历史学案的构建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知识结构和基本线索:包括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各节基本结构线索,它是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通过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就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现状,不可能自主地对知识体系、线索进行较完整的概括,一般先由老师拟定一个知识系统框架,适当留出部分让学生做学习笔记,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学生概括的份量。

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 :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根据每一节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自学指导,通常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事件起因:如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二是事件内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项、过程、标志、特点等;三是事件的影响:如性质、作用或影响、意义、经验、教训等。将这些要素分点列出,作为学生自学笔记。学生以此指导自学,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教材相关内容加工浓缩,整理记录在“学案”相关条目上,巩固掌握知识的效果。如甲午中日战争:

一、背景原因:

1、国内:①经济:②政治:③思想:

2、国际:① 科技革命②殖民扩张:

二、过程:

1、„„

运用能力训练 :运用能力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运用能力首先体现为对各种历史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训练内容以本节内容为中心,适当联系其它章节相关内容,或中外历史事件的联系对比,在强调综合学科能力的今天,要尽可能多设计一些跨学科综合能力训练题。运用能力训练应体现难度层次的递进,学生自学时按照自己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如洋务运动一节设计问题:

1、洋务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 如何正确看待洋务运动?探究、反馈和讨论: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在“学案”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

论的记录。一方面,学生自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启导学生探究:①提出掌握某一部分知识的新技巧;②探索知识的综合联系,设计问题并解答;③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社会问题;④发现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甚至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质疑;⑤提出推理或假设,引发辩论;⑥提出相关研究性学习课题,并设想初步研究方案等等。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在课前或课堂上提出,供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

二、突出学案教学的核心

传统教案教案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 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在当今教学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 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忽视自主能力弱的现状。要认识到学案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 。

学案教学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助学方案,称之为“学案”,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教学,达到教学相长。

三、把握学案教学的环节

基础知识的助学与检查:强调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教师的辅助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与学契合互动。首先,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自学预习中没完成的内容。接着,采用提问等方式,让一些学生根据自学所得,对本课各部分知识进行简单概述,并阐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老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学习能力状况,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另一方面又可发现一些同学独特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加以启导和推广。如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学生概括为:

1、主观: 维新派软弱

2、客观: 以慈禧派为首的顽固派强大

3、教训:变革维新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封建君主身上。这是一种很简便高效的学习技巧。

运用能力的检查和指导:采用问答、探讨、辩论等方式进行运用能力的训练。先让一些同学上来解答“学案”中的思考训练题,再让另一些同学加以补充或评价,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在一些问题上引导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论据,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辩论,互相促进。同时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适当进行点评总结,在传授解题方法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总结经验,把学生积极的开拓性思维引入正确轨道。如:对南京临时政府承认不平等条约的认识,学生有认为是“卖国”、有认为是“策略”等等。学生从时代背景、中国各政治力量性质及实力的对比,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

既不能说是卖国,也不是正确的策略,而是反映了革命派没有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开发:指导学生以本课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前在“学案”中准备好的,也可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感发现、设计的。具体操作可参照上述能力训练的方法。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不要急于解答,可先反问学生,让班级其他同学讨论、回答,再由设题同学说明,到适当的程度,老师才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一些复杂性问题在课堂没能完成的,可留到课后继续讨论,有的还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学生课余钻研,参考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撰写课题总结或小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

总之,初中历史课学案教学法的开展与实施,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我们能真正领会其真谛,在教学实践中做到行之有效,那么,历史课教学定会出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可喜局面。

参考文献

1、《历史新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03

2、《历史教育》编辑委员会2005.0

3、《历史科教育学》首师大出版社 2002.12

4、《历史教学改革》南方出版社2003.05

第5篇:初中历史学案式教学尝试

“学案式教学”就是教师利用设计好的学案组织课堂教学进程,学生以学案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探究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合作学习,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时,尝试运用学案教学,使枯燥的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明显提高。

“学案式教学”最重要的一环是学案的编制。在教学中的“学案”尝试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是知识结构、基本线索:包括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各节基本结构线索,它是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二是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根据每一节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自学指导,通常从事件起因、事件内容、事件的影响三个方面着手,将这些要素分点列出,后面预留空格,作为学生自学笔记。如,鸦片战争:

一、背景原因:1.国内:①经济;②政治;③思想。2.国际:①工业革命;②殖民扩张。3.直接原因:①鸦片;②禁烟。

二、过程:1.„„三是运用能力训练:运用能力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运用能力首先体现为对各种历史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运用能力训练应体现难度层次的递进,学生自学时按照自己的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如,为“中华民国成立”一节设计问题:(1)帝国主义干涉辛亥革命的原因?(2)由公开干涉转为“中立”的原因?(3)袁世凯上台的原因?(4)对临时政府承认不平等条约的认识?(5)民国行政区与现在有何不同?(6)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成败?„„四是探究、反馈和讨论: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一方面,学生自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启发学生探究:(1)提出掌握某一部分知识的新技巧;(2)探索知识的综合联系,设计问题并解答;(3)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社会问题;(4)发现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甚至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质疑;(5)提出推理或假设,引发辩论;(6)提出相关研究性学习课题,并设想初步研究方案等等。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在课前或课堂上提出,供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

“学案式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的基本环节。一是基础知识的助学与检查。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自学预习中没完成的内容。如,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学生概括为:(1)主观:中国共产党不成熟—右倾—放弃。(2)客观:中外联合—国民党背信。(3)教训:领导权—武装。这是一种很简便高效的学习技巧。二是运用能力的检查和指导。采用问答、探讨、辩论等方式进行运用能力的训练。先让一些学生上来解答“学案”中的思考训练题,再让另一些学生加以补充或评价,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如,对南京临时政府承认不平等条约的认识,学生有认为是“卖国”、有认为是“策略”等等。学生从时代背景、中国各力量性质及实力的对比,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既不能说是卖国,也不能说是正确的策略,而是反映了革命派没有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三是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开发。指导学生以本课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可先反问学生:如何想到这个问题?思路或目的是什么?接着让班级其他学生讨论回答,到适当的程度,老师才介入讨论或点评。如,在学习美国内战部分时,学生提出:美国是最早实行“一国两制”的国家。老师问:为何得出这一结论?学生指出内战前美国南北两种不同制度矛盾的史实。老师再鼓励其他学生发表意见参与讨论。

长期以来,历史课教学沿袭的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教得乏味无奈,学生学得枯燥无趣,结果是考试成绩平平,学生利用历史事实分析问题的能力也难以提高。采用“学案式教学”后,师生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统治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编制出高质量的可操作使用的学案,并指导和监控好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学生则是在学案的引领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认知知识、理解知识、感悟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真正做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了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

第6篇:[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历史教学案(全册) 华东师大版18

九年级历史第7课 战争与民族交往

【学习提示】

学习本课,应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三个方面把握。关于希波战争重点掌握希波战争的经过及希波战争中希腊胜利产生的重大影响,了解马拉松比赛的来历。亚历山大东征重点掌握亚历山大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罗马征服地中海重点掌握罗马通过扩张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海,在长期的扩张战争中,罗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扩散到帝国全境。

【课文撷英】

本课的基本概念和重点语句:

【重点精析】

亚历山大是怎样的一个国王?他的东征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①亚历山大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代表马其顿和希腊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②他的远征是侵略性质的,给被征服一区的人了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

③但是,通过东征,他把广大地区统一为一个大帝国,加强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他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的文化也传播到西方,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得到很大的发展。

【疑难点拨】

本课讲述的文明与冲撞的三件大事对以后地中海及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①政治方面:东方的君主专制与西方的城邦体制出现了一种综合形态。

②经济方面:通过远征而形成的欧亚非三洲一体的希腊化世界对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以至印度的商业贸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③文化方面:亚历山大的征服使东西方文化在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冲撞和交流,使得西方哲学与古代埃及、西亚的数学、天文学知识相结合。东西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节风格也相互影响,希腊雕像的艺术风格甚至通过印度传到了中国。

④思想方面:亚历山大帝国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胸怀,希腊人从此走出了狭小的城邦界限,不再认为只有自己是文明人。人们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平和的目光看待世界和别人,强调人生的平等,充满世界主义精神的斯多亚哲学在这个时期诞生了。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将正确的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公元前490年,波斯进攻希腊,两军激战是在(

)

A、马拉松平原

B、爱琴海西岸

C、伊朗高原

D、地中海东岸

2、奥运会“马拉松长跑”项目,来源于(

)

A、希波战争 B、亚力山大东征

C、罗马征服地中海

D、三次布匿战争

3、马其顿国家崛起是在(

)

A、公元前5世纪

B、公元前4世纪 C、公元前3世纪

D、公元前2世纪

4、下列哪一地区不是亚历山大东征时所征服的地区(

)

A、波斯

B、埃及

C、两河流域

D、西班牙

5、亚历山大东征的后带来的积极意义有:①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 ②东西之间的往来更加频繁 ③许多希腊商人、士兵学者和移民来到西亚、埃及 ④其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 ⑤希腊同时从东方汲取了不少的文化养分

(

)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二、填空题

6、公元前490年,波斯王大流士兴兵进攻希腊,在马拉松平原展开激战,雅典人

_______,重创波斯军。

7、希波战争,雅典的胜利,使雅典的______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8、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进攻波斯,经过十年战争,最终建立地跨三大洲的______帝国。

9、公元前3世纪,罗马经过百余年的战争,先后征服了迦太基、马其顿、西班牙、希腊以及西亚的部分地区,成为地中海世界的___。

三、读图识图:

10、下面两图的建筑物相似于哪一古国的建筑物?

四、材料解析

11、阅读材料 材料一:亚历山大虽然以解除波斯的奴役为号召,从小亚细亚到埃及一路赢得了当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但一旦遇到抵抗时,他是不惜大动屠刀的。城市被摧毁,幸存者被出卖为奴,财富被洗劫一空。 材料二:(亚历山大)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会,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在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内,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出现是必然的。 回答问题: ①材料一中,人民对亚历山大东征既支持又抵抗的原因是什么?亚历山大远征给东方人民究竟带来了什么?

②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远征在客观上所起的作用。

四、问答题

12.亚历山大帝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版图包括几大洲?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如何?

13.除本课提到的这些史实外,再举出几个文明的冲撞与融合的事例。

【拓展提高】

14.有学者认为,把残酷的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的扩张说成是东西文化由冲撞而融合的重要方式是错误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史林采风】

亚历山大城

亚历山大在亚非各地曾建立数十座城市,其中最有名的是建立在尼罗河三角洲西部的亚历山大城。亚历山大死后,他的部将托勒密占据埃及建立托勒密王朝,以该城为首都。亚历山大城成了当时整个地中海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地中海地区和东方各国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心。它输出的有粮食、织物、纸草和玻璃等,输入的有中国的丝,印度的象牙、珍珠、香料以及阿拉伯的宝石,其中一部分还转销他处。城里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是当时规模宏大的学术中心。图书馆里几乎包括了所有古希腊的著作和一部分东方的典籍。博物馆是科研机构,设有文学、数学、天文、医学四个部门。希腊著名科学家欧几里得就是在这里取得学术成就的。亚历山大城的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亚历山大城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合家幸福!

第7篇:八上历史教学案

课题: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备课人:王玉芹 时间:12月18日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共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识记七大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意义。

2、知道日本投降的时间及因素。

3、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识记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意义。

4、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5、通过阅读分析,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中共七大的背景 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是河人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洗雪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耻辱,从此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开始了一个伟大的转折。本课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书的重点。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二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均有迅速的发展,探究学习的欲望强烈,有很强表现欲。关于本课的内容,学生从不同的渠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利于对本课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阅读资料、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利用歌曲形式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对学法给予指导。

第一课时

课堂流程:

【自主学习,解疑置疑】

解决基础知识部分

1、 快速读书125----127页,在书上标注以下知识点,对学、群学解决疑难、并识记以达成学习目标。25分钟完成(学法指导:要在规定时间内采取一定的记忆方法快速背下来,互助互查、) (1)读书思考并背诵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意义 (2)、日本投降的时间及因素。

(3)、背诵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请你合上书检测自己的预习情况。对子组互评。比比谁记的更快

2、教师点拨疑难

3、学完本课后总结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

2、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通过阅读分析,培养我们的概括能力和答题技巧

课堂流程:

【歌曲导入,激发兴趣】视频导入 【解读目标、明确重点】 【预习检测,反馈效果】 【题组训练、提升能力】

一、选择题

1、中共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下列有关七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召开的②讨论了夺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③它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④集中全力解决了中共中央负责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前,国际条件虽然不利,但仍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坚持下来,挡住日本的百万大军的进攻,该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中国实行全民族抗战B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C国际反法西斯力量 配合D正确的战略战术 3 .近年来,日本政府否认战争事实。下列能揭露20世纪日本侵华史实的是 (

)

①挑起甲午战争,制造旅顺大屠杀

②制造“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华北

③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④制造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基础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

划出关键词找有效历史信息,先独立完成而后对子组交流疑难 局部抗战九一八,全面爆发卢沟桥。恐怖南京大屠杀国共合作共赴难。爱国将士勇激战 重大胜利台儿庄,深入敌后打游击,日军闻风胆皆丧,百团大战显神功,中共七大道路通八年抗战成正果,血肉之躯筑长城。

(1) 上述歌谣涉及了哪些重要历史事件?

(2)中共七大道路通,请你说出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目的?

(3)“八年抗战成正果”指的是什么战争?其开始和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4)“血肉筑长城”体现了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三、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划出关键词或句子找到有效历史信息作答,先独立完成而后小组交流疑难准备展讲

材料一

我们的口号是: 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 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 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材料二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中国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材料三:迷恋带病真菌、杆菌研究的裕仁天皇一直关注着日本细菌部队和化学部队的发展,并一直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731部队(化学和细菌战部队)1936年奉裕仁天皇敕令建立。1940年裕仁天皇又颁布新的敕令,将部队扩充到3000人,并将主要基地由黑龙江肇东县、五常县移到哈尔滨南郊的平房镇。731部队培植各种致病细菌,并制造炸弹,在实战中施放撒播。1937年12月1日,裕仁天皇亲自签发“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与海军协同攻克敌国首都南京”的命令。占领南京后,裕仁天皇还奖赏攻陷南京的日本军官„„对南京大屠杀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材料四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美、英、中等26个国家签订反对德、意、日侵略的“联合国家共同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中国战场牵制日本侵略军的60%以上。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其提出的时间。

(2)材料

一、二的共同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裕仁天皇犯有哪些战争罪行。

(4)从材料四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5)依据材料

一、

二、四,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原因。

(6)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进行过几次较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是什么原因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得到的启示?

【理清思路、整理学案】用红色笔

第8篇:八上历史教学案2

河北省武安市午汲镇中学八年级历史教学案系列——上册

武安市午汲镇中学八年级历史教学案

年级:八年级 学 科:历史 主备:张双发 审 核:李三海

内容:侵略与反抗——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实 课的类型:展示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掌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实;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和分析历史问题;增强忧患意识。

学习重点: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实 学习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预习交流:5

1、默写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2、分别写出两次鸦片战争的发动原因和侵略者

二、合作交流: 小组准备展示内容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鸦片战争的经过

3、鸦片战争的影响及中国失败的原因。

4、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侵略者、原因、主要罪行)

5、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侵占我国领土情况。

6、19世纪60-70年代,我国新疆面临的危机

落后就要挨打

河北省武安市午汲镇中学八年级历史教学案系列——上册

三、展示提升

重难点、易错点预设

1、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南京条约》中那一条最能体现其侵略意图?

2、香港历史问题是如何形成的。想一想,香港岛被英国割占了多少年?

3、为什么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5、近代历史上,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哪一个条约?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哪一个国家?

6、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你知道今年乌鲁木齐7.5事件吗?你有何看法?

7、你还准备展示哪些重点知识:

四、穿插巩固:

各小组对本组没有展示的重点内容进行巩固, 各小组成员对自己的疑难问题进行巩固

五、课堂检测: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2、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

3、为什么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中,属于一个省的是哪两个?

5、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火烧圆明园的凶手是——

6、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割占的中国领土范围分别是——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第9篇:七下历史 第7课教学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案7

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

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和《金刚经》、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掌握隋唐时期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和《金刚经》的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对赵州桥与颐和园玉带桥等桥的对比,雕版印刷术与手抄笔录的对比,培养运用对比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通过对唐诗共同进行赏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础上,注意吸收文化成果,共同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不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与学的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

教与学的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教与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交通发达,民族融合,中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教育制度先进,这些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唐文化的部分杰出成就。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叫什么?是谁主持建造的?它的作用及地位如何?

2、唐朝的哪个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唐朝印制的《金刚经》的历史价值?

4、唐朝医学家孙思邈著有什么书?他被后人尊成为什么?

5、说出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及诗歌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1、隋朝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出示赵州桥图片)引导学生读图评价赵州桥。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是隋朝杰出的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石拱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赵县古时曾称作赵州,所以安济桥又叫赵州桥。赵州桥设计非常科学,由五拱构成。中间的大拱跨度37.45米,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它既可减轻大拱及桥基的负载,又可分洪和节省建筑材料。同时,小拱对石桥本身也增添了美观、玲珑和生动的姿态。赵州桥坚固耐用,桥面平缓,有利于交通。赵州桥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车马仍可通行。距今约1400年,在漫长的时间里,历经洪水、地震、风化,至今仍然坚固的屹立着。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出现无疑是由于设计的巧妙。 宋人杜德源有诗赞颂安济桥“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蜇背磨空”;元代刘百熙有诗赞“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明代诗人祝万祉赞美安济桥“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实不过誉。

近代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赵州桥的结构“所取的方式,对于工程力学方面竟有非常的了解,及极经济极聪明的控制。„„真可惊异地表现出一种极近代化的进步的工程精神”。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赵州桥遴选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

赵州桥成为桥梁建筑史上难得一现的秀美风景,已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无数国内外旅客观光旅游。

2、光耀千古的诗坛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观看李、杜、白三人画像插图和“文献资料、诗句摘录”,然后讨论回答:

1、唐诗繁荣的情况怎样?

2、哪三位诗人的成就最突出?

3、说说他们的诗歌风格为什么有所不同?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欣赏三位大诗人的作品,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及所处的不同的社会背景,从中品味三位大诗人诗歌的不同风格。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印刷术发明前,人们用手抄书,这既费时耗力,又易出错。到隋唐时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什么是雕版印刷术呢?

教师布置学生看书寻找答案。教师在学习回答基础上强调: 雕版印刷术来源于生活的体验,离不开人们的观察,探索及创新。

可引导学生联系印刷术的发展: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近代欧洲人发明了机器印刷、现代的电脑排版等。让学生感触到近现代中国的与世界的落伍和差距,让学生意识到振兴中国的责任。

教师作如下介绍:唐朝雕版印刷的原本,多已失散。现在所看到的《金刚经》,长约488厘米。卷首为佛像画,后为经文。画着释迦牟尼对弟子们说法的神话故事,四周环绕的天神也在静听,大家神色肃穆。画面精美,线条流畅,字体整齐,浑朴厚重,着墨均匀,刀法纯熟,是优美的版画艺术。

引导学生阅读小字,教师强调: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但在近代被外国殖民者掠走。教师补充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小结板书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唐都长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术

唐朝印制《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李白 (作品及特色) 杜甫 (作品及特色) 白居易(作品及特色)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一:知识再现:

1、唐朝印制的(

),是世界上现存(

)、(

)的雕版印刷品。

2、(

)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李白被后人称为(

),杜甫的事诗被后人称为“(

)”。

二:精挑细选

1.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建筑物是( )。

A.江苏宝带桥 B.北京玉带桥 C.大明宫含元殿 D.河北赵州桥 2.被人们称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是( )。 A.王维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3.以下是赵州桥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桥

B这座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C由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

D七百多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4.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是(

) A唐朝

B元朝

C隋朝

D北宋 5.古人云“琴棋书画诗酒茶”,可见自古以来“诗酒”就不分家,那么中国古代自称是“酒中仙”的诗人是(

)

A杜康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6、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高度繁荣的原因不包括(

) A科举制重视考核诗赋的内容

B繁荣的经济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C唐朝实行宽松的政治政策对唐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D唐朝亡国的教训促使了唐诗的繁荣

七、教、学后记:

附:问题和练习答案

1、 金刚经、最早、标有确切

2、唐朝、诗仙、史诗 1D 2B 3A 4A 5B 6D

上一篇:自我介绍应聘下一篇:外出考察学习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