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普工作研究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回首中国科协过去的五年,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让一批批青年科技工作者脱颖而出;推广科普,让大众有机会参观科技场馆,聆听科普讲座,阅读科普作品;提倡创新,让更多学生参加创新大赛,爱上科学,迷上科技。科协坚信科技能够创造财富,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我国科普工作研究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国科普工作研究论文 篇1:

数字时代科普图书的界定分类及统计研究概况

摘要:文章通过科普图书的概念,以及其范围界定之后,得出科普图书有一定的延展性以及交叉性,并且在论述目前科普图书的特性之下,分别将科普图书分为核心科普以及一般科普和泛科普三个类型。与此同时,文章还对现如今科普图书的研究情况以及各方面进行分析讨论,明确表示出科普图书统计以及研究方面我国所缺少的有效统计方式,并且对其中的主题局限于图书标记出版,同一研究者发文少,国际学术影响力低等问题进行研究。并且在此过程中提出了几点根本性的建议,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可以为相关的政府部门提出参考,让科普工作的发展能更进一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范畴界定;图书分类;研究概况;科普图书

科普图书属于科普传统形式之一,而一个良好的科普图书能让公民的科学素养有所提高,让国家的科技事业蒸蒸日上,对于我国实现科技强国之梦也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在我国清朝晚期到如今,已经过了接近一百年,而在此过程中,我国的科普工作当中,科普图书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曾经的科普图书推动了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在最近几年,时代逐渐变化,朝着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让科普图书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传统的科普工作当中,报刊与科普共存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这不是说,科普图书不复存在,不被后世所使用,而是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应当凭借其独特的作用和功能,继续发展科普图书自身的作用,让那些复杂难懂的科技逐渐变成简单的文字,从而更好的帮助读者,而这样也是对更多种科普资源进行开发的根本。

在最近几年,科普图书开始了快速发展,而这不仅仅是数量方面,在种类以及质量上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目前对于科普图书的研究还有待提高,虽说每年都会对科普图书进行统计,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并且也明显过于传统,没有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仍然是由上而下的申报,这样缺少了一个同意的判定标准,同时,没有一个明确的图书数目。甚至于有些科普图书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这对于科普类图书整体出版情况的掌握以及市场的反映情况也十分不利。现如今,对于科普类图书相关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大部分都是创作以及出版方面,对于科普概念以及科普图书统计等方面的东西不是很多。而本篇文章则是对数字时代科普图书界定分类及统计研究概况进行分析,并且结合计算机技术,力求能有一套合适的分类方法,让科普工作能更好的进行发展。

一、科普图书的界定

对于科普图书来讲,其定义在学界之内争议颇多,我国在零几年的时候所给出的界定是对于科普类图书,有两种划分,其一是狭义,其二是广义,所谓的狭义就是在自然图书上的科普类读物,而狭义上就是科普类图书自然科学的读物,也就是日常接触到的地理,化学等等,对于广义上来讲,就是在此之上的基础。对实用类技术类图书进行解答,其中还包含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其中也包括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类图书。而中国科学技术部对于科普图书的定义是,在阅读方面是非专业的人员,并且乐于学习科普技术知识,学习科学方式,有一定的科学思想。拥有科普类图书的正式刊号,有出版机构等级。而这样我们可以看出,科普研究所与其给出的定義有明显的不同。中国科技研究所在定义上是通俗读物以外还有实用技术类图书以及部分人文社科类图书等,而中国科学技术部门,就是限定在专业与非专业之间。

科普图书一般都会有两个特点也就是通俗性和科学性。科普图书的目的就是朝着普及科学技术以及传播科学的方向。而没有科学性以及通俗性的图书,这样来讲,就是说如果是科普类图书,就需要通俗性以及科学性,而如果没有,则不可以将其分为科普类图书,而经过这两个定义以及特点来说,90%以上的科普图书都是自然科学为背景。其阅读对象大部分都是非专业人员或者普通大众,以普及为主要目的。

科普类图书的范畴很大,一般情况只要有科普图书的定义以及基本特点,并且有通俗性以及科学性,那么则可以将其归为科普类图书的范畴,而在进行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就没办法摸清这一规律,从而导致没有同意的观点。比方说大众哲学,工业技术等是否可以规划成科普类,在学界一直有着争议,没有统一意见,而为何如此,就是因为科普图书的交叉性以及延展性过强的原因。

二、数字资源中科普图书的分类与提取

科普图书设计的学科众多,并且较为复杂,因此,对于科普图书的分类有众多方式。现如今的分类方法有简单分类,也就是按照实用以及知识进行划分,这种划分可以根据读者来划分出,高级、初级、终极,启蒙几种科普图书。而按照年龄可以划分为,幼儿、青年、成人。如果按照行业,可以分为医药、农业、国防等。按照创作还可以非为,科普诗歌、科普美术、科幻小说等等。这些都是有一个领域划分,而不管是哪一种划分,都不能完全契合科普图书的范围。

笔者认为,与科普图书的分类以及范畴来讲,可以根据科普功能的强弱来进行分类,也就是说,其图书出版的目的,内容上等问题。简单的说,图书如果与科普图书的定义一模一样,就可以称他为自然科学的内容,而这部分图书阅读对象一般都是普通人群,语言上具有通俗性。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普及科学,而这样的图书,则可以称之为,科普功能强,如果一本图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要内容,而且其语言通俗易懂,但是仅仅是部分人可以看懂,则这类就是对行业人员的图书,而这种图书的科普功能相对较弱。

根据科普图书功能强弱,还可以将其分为核心科普图书,一般科普图书以及泛科普图书,所谓的核心科普图书就是说对普通大众所研读,其书内的科学技术只是通俗易懂,这种图书一般情况没有争议。而一般科普图书都是以普及为目的,虽然其通俗易懂的对科学技术进行介绍,但是,有特定的人群进行阅读。泛科普图书是有科学内容,但是在形式上较为专业,而对象方面更为狭窄,以及科学和其他学科知识方面的通俗类读物,比方说科学加军事,科学加艺术,等等通俗的读物。

根据上述可以看出,核心科普类图书,一般科普类图书以及泛科普类图书这三种科普图书形式都是在科普图书定义的基础之上形成等级。核心科普类图书在形式、内容、对象等方面都与科普类图书定义相温和,也是科普图书最为核心的部分,而一般科普图书在科普图书范畴之内,但是有特定的人员阅读,也是科普图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泛科普类图书属于有争议的一部分,对于这部分图书判断的主要依据就是科普图书界定的严格与否。因此,泛科普图书是较有弹性的一部分。

三、科普图书的出版及统计

现如今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并且对于图书出版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目前科普类图书在出版种类以及发行数量上,现在是逐年递增的态势,按照我国科技部的科普统计来看,我国在最近几年,科普人员大幅度上升,并且其出版的总类以及发行数量也在逐年上升,成倍增长。

在最近几年,我国的新闻出版总署以及科学技术部门等机构对于科普类图书都有一个统计。这种统计方法都是报送制,由上至下,总的来讲,现如今的科普类图书在模式上有一定的划分,并且总类也相对复杂,因此,在统计之后都是报送人员在进行,但是由于报送人员对于科普类图书理解不同,从而让其中在报送的过程中产生了标准不同,因此,报送制度的统计结果有众多问题存在,但是因为统计过程中科学技术部门等权威机构没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且发布仅仅是公布统计数据,其中的书目并没有公开,因此,作品有多少,作家是谁,科普图书种类分布等情况都很模糊。而这点也反映了我国科普创作出版的发展情况。

四、建议

经过上述可知,目前应当做的是对相关的研究人员进行鼓励,鼓励他们可以对科普类图书进行详细分类,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众多的研究人员对于这项问题都有一个态度就是避而不言,这让科普图书相关问题不能良好的解决,现如今的研究者对于这种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应当与时代背景有相关联系,从而有一个科学的科普定义,有一个规定的范畴、特点,同时,还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认知,才能保证科普图书的相关问题能顺利进行,才能保证出版科普图书的行业能健康发展。同时还需要制定统一的科普图书标准,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鼓励科普图书研究成果能走出去,以便推动科普图书研究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福君,任伟宏,张义忠.科普产业的界定及统计分类[J].科技导报,2013(03).

[2]刘广斌,李会卓,尹霖.我国科普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科普研究,2015(06).

[3]马俊锋,高宏斌.数字时代科普图书的界定分类及统计研究概况[J].科普研究,2017(05).

[4]李树.2017中国少儿科普图书出版情况研究[J].出版广角,2018(08).

[5]楊莉萍.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纸质文献利用情况统计分析——以南阳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J].情报探索,2011(08).

[6]张敏.2004~2008年《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载文及著者统计分析[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9(01).

(作者单位:四川省武胜县教育科技体育局)

作者:徐燕

我国科普工作研究论文 篇2:

第三届中国科技馆杯“我与科协”征文选登

“回首中国科协过去的五年,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让一批批青年科技工作者脱颖而出;推广科普,让大众有机会参观科技场馆,聆听科普讲座,阅读科普作品;提倡创新,让更多学生参加创新大赛,爱上科学,迷上科技。科协坚信科技能够创造财富,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在各级学会开展的科普活动和社区科普画廊的影响下,许多公众加深了对科技的认识,提高了科技文化素养……

“为此,中国科协以‘我看科协这五年’为主题,举办了第三届中国科技馆杯‘我与科协’征文活动。这期开始,我们将选登部分优秀作品,记录科协组织这五年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科协给力科普学术研究:个人经历回顾

我是一名在高校从事自然辩证法、科技政策的教学和研究的教师。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进入了科普研究的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与科协的支持和资助是分不开的。

2003年9月,中国科协牵头组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制订工作研究课题招标,我们参与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基本内涵与结构”课题的竞标,获得了成功。“科学素质”是一个外来概念,对我国来说是一个新概念。我和课题组成员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对科学素质定义、内涵和结构进行了本土化探索。该研究成果得到了专家评审组和科协领导的肯定和好评。因为这项研究,我被邀请参加《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文件起草小组。

自那以后,科普研究成了我一个新的学术方向。作为高校教师,与专门的科普研究者和科普管理者不同,我们的比较优势主要在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方面,所以,我的科普研究主要定位于学术研究。目前,在我国,严格意义上的科普学术研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体系中均没有位置,或者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科协雪中送炭,为科普学术研究的资助提供了一席之地。我尽量充分利用中国科协提供的一席之地,从事科普学术研究。

一、获得“中国科协科普资助项目”的资助,从事科普政策的研究。我的同行中有多人次获得该项目的支持。2008年,我以“中国科普政策及其制定”为题申报该项目,获得了立项。虽然课题经费很少,但在该课题的支持下,我们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多次参加“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并培养了一名硕士研究生。该硕士生以“中国科普政策的议程设置与政策文化研究”为题,撰写了硕士论文,获得了答辩委员会专家们的好评。后来,我们在期刊上正式发表了“中国科普政策及科普政策文化初探”的文章。这些工作,对于该研究生进入北京市科学学研究所并在其中谋求发展颇有帮助。近年来,为了吸引和调动研究生从事科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科普研究后备高级人才,中国科协设立了“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类项目”,我们对此表示由衷的赞赏。

二、参加中国科协支持的“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等单位主办。近年来,我连续不间断地参加了 “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普管理者和实践专家、来自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学者进行交流切磋。值得一提的是,在纪念中国科普研究所成立30周年的背景下召开的2010年研讨会,同时举办了“科普理论国际论坛”,笔者借此机会结识了国际上著名的科技传播普及研究专家如美国的Bruce Lewenstein,英国的Martin Bauer,聆听了他们的报告,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这些交流对于我这样待在“象牙塔”的教师增加对中国科普实践的了解,增加对国际科普研究前沿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帮助。

我曾在这些研讨会上,或作大会报告,或主持分组讨论,或作分组报告。2007年我参加在上海浦东召开的第14届研讨会,作大会报告“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内涵及理念新探”;2008参加在广州召开的第15届研讨会,作大会报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议程设置案例研究”;2009年参加在沈阳召开的第16届研讨会,主持分组讨论并作报告“中国科普政策的类型、体系及历史发展初探”;2010年参加第17届研讨会,作分组报告“低碳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普及初探”。经过会议学术委员会的遴选,我们参加这些会议的论文均被收入到近年来中国科普研究所编辑出版的《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论文集中。

三、中国科协联合清华大学创建“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

作为科技传播中心的一员,我见证了中心的创建历史和跨越性发展。2005年中国科协与清华大学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创建一流”的原则,联合建立了该研究机构。中心定位于“高起点、开放式、国际化”的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机构。中心由中国科协原书记徐善衍教授任理事长,中国科协书记程东红博士和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担任副理事长。中心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科学素质纲要》颁布不久,及时地召开“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学术研讨会”全国性会议,并编辑出版《科技传播普及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理论实践》(曾国屏、刘立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2008 )。中心承担了来自中国科协资助的多个课题,如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公共科学服务体系”、“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关系研究”、“科普与文化产业的结合”等。中心提出了若干重要的学术观点和政策建议,如提出了从国家创新系统的高度来认识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公共科学服务体系”、“生活科学”等概念和体系。中心培养了一批科技传播与普及高层次人才,据不完全统计:中心出站博士后4名,在站博士后2名,在读硕博生和已毕业硕博士数十名。

饮水思源,我感谢科协对科普学术研究提供了资助和平台,也期望科协继续并加大支持科普学术研究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为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刘立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如果说柳永的这首《雨霖铃》传达了一种无处倾诉的苦闷的话,那么因为有了科协,科技工作者便永远不会为没有交流的平台和对象而失落。

科协以学会的方式,将很多科技工作者聚集起来共同致力于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科协联合了各个方面,各行各业。仅就我个人而言,我担任动物学会的常务理事,北京市科普协会的常务理事,好像最近我又被选为少儿科普学会的副理事长。科协提供了一个大家交流的机会和平台。有了科协这个平台,我们才有机会把各自所知道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就比如观鸟,一个人观鸟,即便有什么心情都没法表达,而大家在一起就不同了,我们可以各抒己见,形成最终的共鸣。比如,在科普作协的组织下,作者和出版人顺利见面,保证更好地出书,更好地做科普,我想这也是我最近“约稿不断、甚至稿债累累”出书形势这么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吧。科协不仅聚集了各行各业的人,它也将各个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其中我所熟悉的科普、环保只是它的小部分而已。

这五年,我感触最深的便是科协更加重视科普工作,也为此投入大量资金。事实上,我完全是出于爱好,才闯荡到环保这个领域,所以我经常说我是一个环保主义者,而不是环保专家,尽管之后我为了让自己成为动物科普的一个内行,在东北林业大学函授学习了两年半的野生动物专业。但我对环保、科普的感情是真挚的、迫切的,也是做好科普的关键。因为这份真挚和迫切,科协向我敞开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我,同时它也以同样的热情接纳着所有热爱科普事业的人,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科协被称为科技工作者之家的原因吧!

我的很多书都是科协资助的,像《鸟兽物语》《鸟语唐诗三百首》《天地狼心》均为北京市科协资助,对于一个科普作家、科普人士来说,解决了资金后顾之忧便是很大的支持和帮助。现在我们只需要放手去写,放手去讲就可以了,有了科协这棵大树,资金已经不是问题了,只是自己时间和精力的问题。虽然科协资助我出的书是有限的,但科协的资助所激发的我的创作热情是无限的,继《鸟兽物语》《鸟语唐诗三百首》《天地狼心》之后,我又出了一本《兽殇》,这个书名是我最得意的书名,是我坐在飞机上,什么事也不干,冥思苦想,突发灵感,蹦出来的词。记得,我当时特别激动,一下飞机就迫不及待地给出版社打电话说:“就这个‘兽殇’了,绝对不能改了。”当时听了这个书名,有朋友说:“郭耕,你改行写小说了,还受伤了。”我说:“地球母亲受伤了。”这个书名的妙处就在于它的一语双关,兽是野兽,殇是不该亡而亡,谐音便是地球母亲受伤了。

不仅仅是在科普书的创作上,科协给予我资金上的大力支持,讲课出差也不例外。上周中国科协刚刚组织我们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报告团七人一行去山西吕梁作科普报告,鲜花和掌声伴随一路,中国科协与地方科协给予了我们莫大的荣誉和礼待。我跟我的朋友开玩笑地说:“有时候人也是夸出来的。”虽然这是句玩笑话,但也是事实,正是有了科协给我们的鼓励和肯定,才让我们这些科普人士乐此不疲。

说到科协对我个人的支持,我觉得科协的领导人特别能推年轻人,我还特别欣慰的是,北京市科协组织很多活动都会通知我,而且从领导到工作人员都很支持我的工作。记得有一次开会,北京市科协原副主席张开逊点我的名,让我说几句对一件事的看法。我想正是因为有这些大师宅心仁厚的推崇,我们才能展露身手、实现价值。

当然,更加可喜的是,纵观这五年,通过自己深入一线进行科普工作,发现整个社会主流舆论及风气,包括领导人的决策等都开始关注生态文明和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作为党的报告,十七大报告已经郑重提出生态文明。相信在全国各地科协的组织带领下,科普之春、科技之光将会越来越春光明媚,熠熠生辉!

□文/北京麋鹿苑博物馆副馆长郭耕

我国科普工作研究论文 篇3:

高校科普研究进展

【摘要】高校为高等院校的简称。高校科普就是指高等院校的组织、机构和个人利用高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开展的科普活动与行为。通过检索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开展科普研究的文献,发现我国高校科普研究多集中于实践层面,理论研究较为少见。实践研究多是从高校科协工作、高校博物馆(档案馆、标本馆和图书馆)开放、高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和面向高校师生开展科普工作、高校科普创作的重要意义、实施策略(方式)以及机制等内容。高校科普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章较少,主要体现在高校科协建设理论、高校科普内涵、科研科普的关系等内容。综合来看,高校科普研究内容较多,但是深入不够;实践研究多,理论研究少;实践研究多集中于方式方法研究,而机制和途经研究少;从发展的角度看,高校培养科普人才、高校科普志愿者研究、高校科普创作研究和高校科研科普关系研究将会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高校;科普研究;进展

科普是高校的社会责任,高校开展科普工作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我国200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1(以下简称“科普法”)中明确规定高校应当将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高等院校应当组织和支持教师和学生开展科普活动,鼓励结合本职工作进行科普宣传,应当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举办讲座和提供咨询。国务院2006年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2(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中多处提到高校要在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做好培训和教材开发、开放实验室和陈列室等场地设施、培养科技传播与普及专门人才。高校作为我们的教育高地、人才高地、研究高地、知识高地,应当开展科普工作和科普研究工作。高校科普研究工作作为高校科普工作的指导和总结,通常起到指导提高总结提升的作用。

1、文献收集

本研究通过设定关键词检索国内期刊、报纸和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得到与高校科普相关的文章达200余篇,包括理论研究文章、时间研究论文、相关事件和人物报道等。经过筛选共有研究论文150余篇。这些文献基本反映了我国高校科普研究的现状。通过分析发现高校科普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设定的关键词有高校科普、大学科普、大学博物馆、大学图书馆、高校、博物馆、高校图书馆、高校标本馆、高校科协、大学生科普、大学科普创作、高校科普教育基地、高校科普人才。

检索的数据库主要包括中国期刊网(CNKI)全站数据库、万方数据库。

使用摘要中所述高校科普的定义作为主要判别标准,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献与高校科普研究的相关关系,决定该文献是否属于高校科普研究文献。

2、高校科普主要研究内容及发现

通过对高校科普研究文献的分析整理和分类后,得出高校科普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层面,理论研究较为少见。实践研究多是从高校科协科普工作、高校博物馆(标本馆)开放、高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和面向高校学生开展科普工作等内容的重要意义等内容。高校科普基础理论研究的问章较少,主要体现在高校科协建设理论、高校科普的实施策略以及机制等方面。

2.1高校科协相关研究

高校科协是高校党政领导下的科技群众团体是学校党政领导发展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助手,是学校党政领导联系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的纽带,是学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之家3。

高校科协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她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年曲折而艰辛历程。1988年,中国科协下达“关于成立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的批复”,同意筹建“全国高等学校科协技术协会联合会”,之后,又更名为“全国高校科协工作研究会”。靳萍等人将其发展沿革,可概括为“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以及两个黄金时期”4。根据《教育统计年鉴》,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计1908所,已经建立科协组织的高校有274所,占比不足15%。其中,全国112所“211工程”重點大学中,约占33%;全国“985工程”重点大学38所中,已建立高校科协组织的有18所,约占47% 5 6。

高校科协研究主要是高校科协的功能和职能研究较多。高校科协不仅要做好学校和科技工作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7,同时还要在服务高校科技工作者方面多做工作,在服务高校群体科学素质提升和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高校科协要做好人才评价奖励和技术咨询开发工作8。同时科协也要发挥科普主力军的作用9 10。高校科协的建设对新农村建设11、为地方经济文化服务12、促进高校科研发展 13、促进科技创新14。

高校科协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认识不足、发展不平衡、人员不足、经费无法保证等问题15。

对于高校科协建设,有研究者对高校科协建设要注意领导模式创新、组织模式创新、自身模式创新16 17、工作职能创新、人才举荐创新18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也有学者提出要适时成立全国高校科协联合组织5和高校科协研究联合会19。针对高校科协现在的发展形势,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何国祥等人设计了高校科协组织治理结构20。科协在坚强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21。

高等院校人才荟萃、设备精良、技术齐全、成果累累,而高校科协以其与学术团体和科技人员密切联系的天然优势开展科技咨询服务,更能发挥学校教学、科研实力雄厚、信息灵通、情报源广的优势,把高等院校与经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科技活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高校中积极支持指导大学生、研究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科技活动,对高校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风、校风建设,培养青年学生勇于探索、开拓进取、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2高校博物馆(标本馆)开放研究

高校博物馆(标本馆)不仅具有培养专业人才、科学研究、藏品丰富等方面的优势,承担着服务高校教育教学、培养各类人才的任务。同时,还具有社会博物馆的功能和特点,对促进社会进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具有积极作用。根据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统计,截至2007年,我国己经建成103座高校博物馆,包括了人文艺术类、地球科学类、生命科学类、工程科技类、医药科学类、综合类,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藏品丰富的高校博物馆体系。高校博物馆在高校专业教学、社会科普教育、中小学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充分显示了高校博物馆以科普和教育功能为主的特征22。高校博物馆(标本馆)作为高校科普的重要阵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99年,由中国科协组织评选并命名的首批200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有22所高校博物馆(标本馆)在列 23。高校博物馆(标本馆)具备开展科普教育的环境资源、人力资源、实物资源、电子资源等,同时其具备浓厚的教育氛围24。

高校博物馆(标本馆)主要通过面向社会开放来实现其科普教育功能。高校博物馆(标本馆)开放有利于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通过面向公众的开放提高公众科学意识和环保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25。开放的对象包括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中小学生、学龄前儿童、市民、农业科技人员、林业科技人员、进出口贸易工作人员、自然资源管理人员、药物开发人员、保护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国外友好人士、专家学者等。

高校博物馆(标本馆)通过开放实现科普教育功能过程中也需要一些策略。首先,高校博物馆(标本馆)科普知识教育内容要与馆展标本的整合,从教育设施上,不断增加有价值的动植物标本,管理人员要改变单一的通过动植物标本讲解,而用计算机管理动植物标本,使参观者能利用计算机查询每一目、每一科、每一种的动物或植物,并可查到动物或植物标本在标本馆的位置及它们的生境、保护级别及濒危状态等,同时运用声音系统模拟动物的声音,使动物标本更加形象,更加逼真;从教育手段上更新,改变教师的单纯讲为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为青少年的科技活动提供更多的条件,如制作各类动物剥制标本、昆虫标本,特别是蝴蝶标本,让学生自己采集,自己制作26。其次,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如安全制度、来访人员登记制度、管理员岗位职责、保洁卫生制度、来访人员参观规则。再次,要利用好各种节日,与政府相关部门和相關企业联合开展科普教育活动27。最后,要重视博物馆开展科普教育工作的多种定位转变,包括变专业为通俗、变封闭为开放、变传统为现代28。

2.3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科普服务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的统计结果,我国现有高校2358所29。图书馆作为高校必备基础设施之一,几乎每所高校都有一个图书馆,甚至有些高校由于分校区等原因,有多个图书馆,据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筑总面积约为3665万平米。

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科普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功能之一。

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和人力优势开展社会化科普服务30。高校图书馆通常通过科技信息检索与咨询、科普讲座和展览31、科普文献的宣传和导读服务32、开辟专门的科普文献收藏室33、开展科技下企业和科技下乡活动34等形式。

高校图书馆在发挥社会化科普服务职能时要注重把科普教育与馆藏建设相结合、使研究与普及相结合、把科普教育与读者队伍建设相结合32;处理好核心用户与社会用户的关系、处理好“主业”与“副业”的关系、处理好同行业的关系35等问题。

2.4高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科普教育基地主要是指依托教学、科研、生产和服务等机构,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特定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的场馆、设施或场所36。经统计,在中国科协公布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0-2014年)认定名单》中有20所高校与科普教育基地,其中有高校教育和实习基地3个,高校博物馆8个,高校活动中心2个,高校标本馆3个,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高校科普馆有1个。在中国科技部命名的两批“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中共有8所高校在列,其中有2所是高校整体为基地,有3所是高校博物馆,有2所是高校标本馆,有1所是高校科普教育中心。

高校拥有各个行业的专家及先进实验设备等资源,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加入到科普宣传活动中来,是高校科普教育基地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回报。高校作为科普教育基地有双重任务。对内使校内广大师生了解各学科各专业的科学技术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对外向社会公众宣传科学技术在各领域的成果及对生产技术和经济全面的影响。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观念37。

高校利用科普教育基地可以开放实验室、举行报告会、编制科普教材和深入厂矿企业和社区进行科普教育活动。另外也可以作为科普人才培养的摇篮,通过建立科普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相配合的方式培养科普人才38。

2.5面向高校学生开展科普的研究

科技素质教育是高校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科普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关键,加强大学生科普教育有利于推进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39。

高校学生或称大学生开展科普的方式有传统的将科普当成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学校科技创新教育,也有提利用社会实践过程提升学生科学素质40 41,还有研究者提出要对大学生设立高级科普课程,即综合性科学教育课程体系42,也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科普主要应该加强科学技术史的宣传和教育43。也有一些研究是涉及对大学生开展关于生活和生存知识技能方面的科普实践研究工作,例如大学生生殖健康科普需求研究44,环保、中医、气象、天文、防灾减灾、心理健康等科普内容在大学的实施方式和策略研究等。

3、高校科普研究特点与展望

通过文献的收集和分析发现,关于科普实践研究的文献较多。这与高校科普研究相对其他科普形式的研究起步较晚、覆盖面有限有关。高校科普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在科普实践研究中,主要是高校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现存问题和方式方法研究较多,对于开展实施科普工作的策略、效果评价和机制研究较少。

高校的高知化集中、硬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丰富等特点与科普作为高校重要社会责任和职能体现需要高校科普研究在高校科普整体现状、高校科研和科普结合、高校科普功能的优化实现、高校科普实施策略、高校科普的效果评价以及高校开展科普工作的机制研究方面有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

科学普及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国家与社会对科普正式程度不断加强可以从公众对科技信息的关注度逐步提升和国家针对科普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中体现出来。如何发挥高校的科协组织作用、高校如何培养科普人才、高校实验室和博物馆的常态化开放、高校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评价与激励机制等相关研究内容不仅是政策制定者据需要了解的内容,也应该成为高校科普研究的重要方向。

高校科普研究应该树立大科普的观念,研究者在认清了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后,还必须探索切实可行的科普工作新途径和新方式。高校科普研究要分配好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比例,实践研究需要理论研究的指导,理论研究需要实践支撑,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并根据我国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不断修正理论,真正实现研究与普及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工委编.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1

[2]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8

[3]姚力建,何继善,方思诚.不断强化和完善高校科协的基本职能[J].北京: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5.4

[4]靳萍.论高校科协的发展与责任[J]中国科技论坛,2008.12 p18-21

[5]彭涛,何国祥.高校科协基层组织建设制约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9 p117-123

[6]孙诚,吕华.我国高校科协组织建设与发展的调查研究.大学,2009.10 p37-41

[7]程晓红,葛万锋.高校科协对促进科技发展的作用探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1No.5 2007.10 p47-50

[8]张经强.发挥高校科协的作用促进学校整体的提高[J].学会,2007.3 p38-40

[9]潘丽,赵苏.发挥高校科协作用 促进高校科技发展[J].学会,2009.4 p34-36

[10]張承军,孔文.高校科协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Vol.4 No.4 2002.12 p 80-81

[11]杨友文,叶敏.高校科协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发挥[J].科技经济市场,2007.12 p19

[12]永川区科协 重庆文理学院科协 高校科协植根地方显活力[J].学会,2011.7 p60-61

[13]王敏,姚力健,江建新.论高校科协对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作用[J].现代大学教育,2003.2 P106-109

[14]许红星,袁彤.论高校科协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Vol.16No.3 2003.6 P104-106

[15]吴丹,曹桂华.高校科协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会,2009.9 p33-36

[16]李逢春.高校科协的性质、任务和作用及运行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第36期 p17-18

[17]徐秀荣.浅谈新形势下高校科协工作的创新[J].科协论坛,2007.10 p103-104

[18]靳萍.高校科协工作规律与实证研究[J].学会,2007.10 p47-51

[19]湖北省科协.加强高校科协组织建设促进科协事业发展[J].科协论坛,2010.10 p54-55

[20]彭涛,柏坤,何国祥.高校科协组织治理结构理论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6 P107-111

[21]靳萍.立足高校优势 探索科协工作规律[J].学会,2007.7 p37-40

[22]西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 李初一 p1

[23]任有福,徐世球.高校博物馆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及发展思考[M].公众理解科学----2000年中国国际科普论坛 科学普及出版社.北京,2000.10

[24]蔺光.浅析高校博物馆的科普功能[J].长三角,2008,05(7) p95-96

[25]阮桂文,罗洁梅,蒙丽等.地方高校动物标本馆建设与开放的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31(2) p94-98

[26]黎红辉,范均山.科普教育与馆展动植物标本资源整合的探讨[J].中学生物学,2006,22(4) p63-64

[27]郑伟,齐永安.为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努力奋斗——河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馆的建设与思考 http://d.g.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7348762.aspx

[28]朱玉杰,刘雪松,陈军.新时期我国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及其发挥[J].教育探索, 2011(8) p95-96

[2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11.9 p2

[30]黄继东.高校图书馆情报服务社会化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10月 p25-26

[31]郭腊梅.科普教育是图书馆的重要使命[J].晋图学刊,2005年6月2005年第3期(总第88期) p58-60

[32]徐立纲.图书馆开展科普教育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 p19-20

[33]刘昆雄.图书馆应加强科普文献信息的开发与服务[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3年9月 Vol.21No.3 p83-84

[34]刘振西.在科普宣传中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主阵地作用[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24(6) p110-112

[35]刘娟.试论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J].农业网络信息,2009年第2期 p54-56

[36]林爱兵,刘颖.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科普研究,2008.2 p6-12

[37]刘新福,蒋石梅,战英民,宋敏茹.高校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如何承担科普重任[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第15卷第3期 2000年9月 p44-46

[38]金浩,曲家惠,王曦,李桂春.高校科普基地课程体系建设的构想[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第6卷第9期 2011年9月 p188-189

[39]廉澄.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科普教育[J].科学大众,2009年01期 p101-102

[40]刘克彩.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科技素质[J].社科纵横2005年2月总第20卷第1期 p160-161

[41]廖洪元,邱煌明,胡新华.高校科普的思考与实践[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卷第3期2002年9月p48-50

[42]许志峰论.高校大学生的高级科普内容与形式[J].科普研究,2007.10总第10期 p47-51

[43]石新明,谢辉.论大学科普教育[J].高等理科教育2001年第6期(总第40期) p10-13

[44]周远忠,张玫玫,尹平等.北京市大学生对生殖健康、避孕教育及服务需求的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17(2) p74-77

作者简介

高宏斌, 副研究员,中国科普研究所。

作者:高宏斌 付敬玲 胡俊平

上一篇:实验技能有机化学论文下一篇:教育行政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