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报告

2022-12-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情分析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学情分析报告

学情分析:概念·理论·实践

学情分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也是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笼统地说,学情分析就是在“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使教师的“教”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通过教学前的学情分析,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为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起点的确定等指明基本方向;教学过程中即时的学情分析可以为教师调整和改进当下的教学活动、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提供重要依据;而通过教学后的学情分析,教师可以知晓教学达成情况,促进教后反思,并为后继教学的预设与调整提供重要信息。[1]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无视或轻视“学情分析”的意义与功能,在进行学情分析的过程中,主观主义、经验主义与形式主义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很多教师对常用的学情分析方法缺乏基本的了解与运用能力,导致学情分析的教育功能与研究价值未能得到有效充分的发挥。

“学情”概念的研究

“学情”的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出现了,最初“学情”指的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进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是一种静态的描述。学情概念最早见于黎世法的“最优中学教学方式实验法”。[2] 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中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学习质量不高、学习负担过重、厌学等问题,研究者展开了学情研究。当时的研究者主要研究了对学习方法的认识、怎样上好课、怎样对待课堂练习、怎样课后练习和巩固复习、怎样开展测试、怎样进行思维和记忆。[3]赵振旗提出,所谓学情,主要是指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心理状态、理解能力、学习兴趣等。[4]对学情概念的理解,要关注以下四个问题:第一,现有研究对“学情”概念的界定,可以总结为“对学习效果有影响的学生信息”,这是学情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教学实践需要的,不是一个抽象定义,而是确定学情究竟特指哪些方面的学生信息;第三,面对现有文献提出的各种学情,迫切需要的是科学地、严谨地论证好究竟有哪些因素会导致学习效果的差异;第四,对那些被甄别出的学情,必须在获得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之后,才可以推广为学情分析的对象。[5]

学情分析理论层面的研究

“学情分析”概念的研究。邵燕楠、黄燕宁从语言学的角度将“学情分析”中的“学情”理解为“学生情况”或者“学生学习情况”的缩略语。[6]这是一种较为细致的概括,两种缩略语都包含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学生情况是上位概念,学生学习情况是下位概念,学生学习情况包含于学生情况之中。随着“学情分析”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研究者基本达成了共识:学情分析即教师为了有效教学而开展的对影响学生学习各因素的诊断、评估与分析,其目的是为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学情分析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其内涵主要表现为:学情分析的目的是“以学定教”“顺学导教”。学情分析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礎是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教育思想。学情分析研究的不断深入,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渐渗透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教师学情分析的理念正努力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学生的主体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再是物化的学生观。[7]

分析就是把复杂的事物进行分解,以获得对整体事物的把握。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学情分析中的“分析”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和话语方式。“分析”在学情分析中不仅仅是对学情静态的、细致的描述或者誊写,而且更多地包含了“做”和“应用”的成分。教师得出学情分析的结论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寻找学情分析的结果与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的关系,即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要与学情分析的结论具有一致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学情分析”内容的研究。基础教育阶段学情分析的内容,目前学术界尚无一致定义。有研究者认为,“学情分析的内容是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心理状态、理解能力、学习兴趣等进行分析”。[8]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时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个体差异、兴趣、学习风格,以及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熟悉程度等;教学实施时主要分析学生的疑惑、学生的偶发状况等。我们所要关注的是:学情是“学生情况”的缩略语还是“学生学习情况”的缩略语。对这个缩略语内涵的不同解读,会影响学情分析的内容框架。在第一种解读方式中,学情分析包括学生成长、发展的方方面面,如身体、心理、智力、情感态度等。而在第二种解读方式中,教师只关注与学习某些知识和技能相关的学生情况,而忽略与此关系不大的学生情况。第一种解读方式比第二种解读方式囊括的内容更丰富。两种解读方式都具有合理性。第一种解读方式更适合学期学情分析和教师日常工作的学情分析,而第二种解读方式则更适合科任教师对课时学情、单元学情的分析。

“学情分析”生成的研究。在学情分析理论层面的研究中,教师不仅要分析影响学生课堂有效学习的因素,即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动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非智力因素的特征;还要考虑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即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如何开展生成的;甚至还要进一步分析如何将教育教学对象看似杂乱无序、散点分布的诸多学情因子与教师授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结合,对相关内容在心理学层面和教育学层面、现实生活和未来学习的发展向度进行关怀生命的教育教学考量,最终将千头万绪的学情因子排列组合、聚点成面,进行前瞻性分析和实践生成性的教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一方面包括学生学情的相关分析,另一方面还包括教师学情和教情的相关分析,例如,对师生动态互动的教育教学生成情况的分析,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的学情方面、教育教学效能方面的反思和分析。学情分析是师生动态互动生成性进行课堂教学的起点与立足点,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也是教师进行后续教学的新基点与发展点,呈现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螺旋式上升、循环式前进和辩证统一的发展生成态势。

“学情分析”获取方式的研究。基础教育阶段有关学情分析获取方式的研究总体上较为薄弱,这方面的研究提升空间很大,前景广阔。传统的学情分析获取方式主要是教师通过带有教育心理学意味的课堂观察、家访、与学生及其同伴谈话、问卷调查以及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沟通等信息渠道,作出的过去式、单向度、主观印象式的判断与甄选。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自媒体在教育领域广泛兴起与应用,手机家校通、QQ群、微信群、微博等新型信息交流渠道与平台为现代教师获取和分析学情信息提供了便利,也对教师如何从铺天盖地的信息中进行甄别、筛选、考量、整合、分析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创设、利用多元化的获取学情信息的渠道平台,改变传统的学情信息采集耗时费力、教师对学情信息判断主观单向、学情信息反馈滞后等诸多不足,实现学情信息分析的现时性、互动性、生成性。

学情分析实践层面的研究

在基础教育阶段,一线教师做过的系统并且富有教育教学效能的学情分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不多;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简陋,基本上是一种经验式的判断;学情分析的过程比较粗糙,基本上是三言两语,只见判断,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学情分析的深度很不够,很多学情分析是一种浅度的描述,是一种印象的判断。[9]在课程与教学中,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学情分析的重要价值,无视或轻视“学情分析”,认为学情分析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学情分析中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现象严重。不少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主要依赖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学情分析的经验性、主观性、表面性与片面性现象突出。学情分析中形式主义现象严重。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或教案)中,一般都会有学情分析这一环节,但其分析内容、表述形式都表现出高度的固定化、形式化与雷同化。学情分析过于空泛,缺乏具体而微的学情分析。很多学情分析只是简单地罗列空洞的结论,而不见详细而具体的分析过程,这无疑进一步消解了学情分析的针对性、具体性与有效性,学情分析沦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教学点缀”。[10]

随着学情分析研究的逐步深入,学情分析已经从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相应的领域。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情信息数据被采集、分析、更新,并在各级学校、教师、家长、社会机构之间有效分享和选择性共享。教师在学情分析实践操作过程中整合优化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与信息。中小学学生学情电子档案袋、电子学习卡等学情分析手段方式可以借助信息网络平台把学情分析的客体与对象学生群体吸纳进来,以期使学生群体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亲身感知并参与学情分析的动态生成过程。学情分析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过程与结果越来越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教育潜力与教育效能,这方面的学情分析研究还较为欠缺,有待我们进一步作深入翔实的研究。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的学情分析应该着眼于提高师生教与学的效能,改善课堂教学的教育文化生态设计路径,使学情分析能够切合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建构生成学生的知识技能体系及情感生态,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学情分析在概念界定,分析的内容、路径、方式方法和手段等诸多方面应该贯穿“以生为本”“学教结合”“动态生成”的思想红线,教学设计既要有“面向所有学生的发展成长”的整体全局观念,又要有针对每个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分层分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考量、设计、分析。

参考文献:

[1]陈瑶.学情分析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 21—23.

[2]邵燕楠,黄燕宁.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3(2):20-63.

[3]邵朝友,朱伟强.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开展学情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2):73—76.

[4]马文杰.鲍建生.“学情分析”:功能、内容和方法[J].教育科学研究,2013(9):52—57.

[5]时晓玲.学情分析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2):67—71.

[6]李伟雄.李杨.学情分析的内涵、角度与方法[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21):55—56.

[7]Zhou Jian Qiang,Jia Wen Wei;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 for Physical Learning Situation Analysis inChina[A].2016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Sports, Arts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ICESAME2016)[C],2016.3(1192—1197).

[8][美]布魯纳.教学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9]陈隆升.从“学”的视角重构语文课堂——基于语文教师“学情分析”的个案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4).

[10]钱军先.学情分析: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09(8):14—17.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作者:周建强

第2篇:如何写好课前“学情分析”

摘要:课前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数学教学为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认知规律、学习风格、学习兴趣等几个方面着手,分别举例探讨该如何写好课前学情分析。

关键词:表述;经验;认知特点;学习风格;兴趣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序言部分有这样的表述: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严谨性,益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所以有必要学好数学。这也要求教师把握“学情分析”的内容,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备课,“学情分析 ”是备课的基本环节。在一些数学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的表述无不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2]。那么,这其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学情分析”的内容又是什么?该如何表达?

一、“学情分析”的表述中存在的问题

有教师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必修本(A版)》的第一章《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的学情分析如下:初中阶段学生已直观地认识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等几何体,知识经验已经具备;但难以想象稍复杂几何体的空间结构,所以应该利用实物、模型等,给予学生直观感受,引发学生思考。

在数学课堂上,存在一种分层现象:数学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既快又好,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听不懂教师的讲解。若根据以上学情分析进行数学教学,就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理解。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

学情分析就是把“学情”这个概念进行分解,寻找各部分的关系以及“学情”作为整体与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有效教学[3]。那么,具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布鲁纳指出: 教师在从事知识教学时,必先配合学生的经验,将所授教材做适当组织,务必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学到知识; 教材的难度与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必须针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及认知表征方式,做适当的安排,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前后衔接,从而产生正向学习迁移;在教材难易安排上,必须考虑学生学习动机的维持;太容易学会的教材,缺少成就感;太艰深难以学会,又易生失败感; 适度的调适才能维持内在的动机[4]。教师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在课前学情分析中表述出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及不同。以上案例中的教师,没有对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各方面差异进行表述,更没有提及该如何针对对这些不同点进行教学。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规律、学习风格等都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且,这些因素因人而异,各有特点。据此,教师在分析学情时,就要结合所学内容,对这些特点分类、分层进行表述。在内容方面,观察学生,表述出他们在已有的经验、认知发展规律、学习风格、兴趣等方面存在的异同,并针对性地给出对策;在文字表达方面,则需多阅读积累,写作讲究准确用词,文章的结构格式严谨。

三、在“学情分析”中表述对学生的研究

以上述教师在“二分法”的学情分析中的表述为例,说明在“学情分析”中该从哪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表述。

(一)从已有经验方面进行表述

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态去进行教学。新的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上的[5]。”学情分析首先应该着眼于学生已有的经验。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已有的经验包括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

从知识经验方面来看,数学课堂上,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特别重要。以上分析,虽然提到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但没有注意到,这些“已有知识经验”是否是全体学生都已具备,忽略了“基本初等函数”掌握不佳的学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正迁移。

普遍来说,一个班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具有层次性,可以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这三类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掌握的程度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的时候,要具有层次性,如存在现象:(1)提问一个差生关于基本初等函数或方程的问题,顺利答出;(2)提问三个程度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对“单调性”均感到陌生。解决策略:若出现第一种情况,课前巩固环节无需进行;若出现第二种情况,则还需进行复习环节。

生活经验是人获取信息最直接的来源。抽象的知识能够被讲解得越贴近生活,就越容易被理解。案例中教师虽然考虑到了学生将要遇到的困难,但在解决策略中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了方便教学,学习策略可以修改为:(1)存在的困难是学生对二分法的步骤较难理解。(2)解决策略:高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较为丰富,举出贴近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如“一条绳子,对折,再对折”,便于学生理解。

(二)从认知特点方面进行表述

案例中的学情分析缺少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表述。维果茨基认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6]。《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序言部分的课程基本理念也要求:应删减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克服“双基异化”的倾向[7]。所以在学情分析中,需要表述出对知识适当的拓展:本节特点:“二分法”的学习为算法的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思考“二分法”的步骤有什么特点,如何用符号表示。学习策略:向学生简单介绍算法的概念,为今后学习做铺垫。

(三)从学习风格方面进行表述

在数学学习中,把握知识的关联性、具有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尤为重要。学生的学习风格可以分为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反思型和冲动型、整体性和系列性等,不同的风格的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场独立型学生喜欢独立思考,但不容易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场依存型学生能从整体上感知问题,但易受主观因素干扰。案例中的表述忽略了对学生学习风格的表述。据此进行教学,会使课堂教学没有针对性,学生得不到适合自己的教学。

由于客观条件和课堂时间的限制,采取个别教学并不现实。因此,课前教师需了解班上学生大体分为哪几类,并在学情分析中写清楚针对每类学生的不同方式:(1)存在现象:某某,属于场依存型学生,某某,属于场独立型学生;(2)学习策略:对于场依存型学生多鼓励;对于场独立型应从宏观上对其进行指导,引导其注意整个问题的背景。

(四)从兴趣方面进行表述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最重要的内部动机。案例中的教师在表述中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考虑。

教师应先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再分析表述:存在现象:部分学生开小差,觉得该内容枯燥,不感兴趣。教学策略:(1)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融合在“二分法”中的数形结合思想,精妙地揭示了几何与数量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数学和谐之美,或结合实际,举出“绳对折”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的联系,对本节内容产生兴趣;(2)与开小差的学生进行“教学对话”,给他们适度表现自我的机会,激发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对学情分析中关于学生的表述进行总结,总体来说,学情分析中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节课主要内容。第二,预测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情况:(1)已有经验方面,(2)认知特点方面,(3)学习风格方面,(4)兴趣方面。第三,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第四,教学策略:根据第二点中六个方面的分析,对给每类学生的教学策略进行表述。第五,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整篇学情分析对学生的表述要有预测性,例如,可以穿插着对课堂上的氛围的表述:如果氛围比较沉闷,应采取怎样的措施;若学生过于活泼,把热情集中在与课堂知识关联不大的事情上,该怎样扭转他们的注意力等。

四、结束语

正确地表述学情分析,是为了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从而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全面而准确地表述学生情况,针对学生的难处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7]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序言.

[2]庞玉崑 常见的“学情分析”错误与解决方法[J]北京教育 普教.

[3]邵燕楠 黄燕宁.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J].中国教育学刊 2013.02.

[4][美]布鲁纳.教学论.[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5]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任夫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序言.

[6]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琼

第3篇:“学情分析”具体化之途径探索

【评议文章】王荣生《根据学情安排教学内容》,原载于《语文学习》2009年第12期。

秦堃《例析学情分析的支撑要素》,原载于《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9年第3期。

李卫东《课堂教学“节点”的价值辨析》,原载于《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5期。

周瑜《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生成性资源价值提升的策略举要》,原载于《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2009年第8期。

“学情分析”是基于“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要从“学”的角度组织课堂,首先就得对学生的学情作出较为全面而具体的了解。我们的现状是,一方面教师都知道要“备学生”,要了解学情;而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又对学情了解得很不够,把握得很不充分。这中间有一个巨大的落差。正是这种落差,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很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效性。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要把学情分析具体化。围绕学情分析具体化之途径问题,本年度有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探讨。本文从众多研究文献中选择了四个样本进行评析,梳理出学情分析具体化的四条途径。

一、通过内容分析来估测学情

王荣生在《根据学情安排教学内容》一文中,从学情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出发,认为学生的学情并不是不可捉摸的,把学情分析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就有可能使学情分析更加具体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也就是说,教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而如何来了解这三点呢?他认为这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那就是:在备课的时候,了解学生的学情;在上课的时候,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上课之后,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关键的问题是,教师要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做这些事情。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并不是对学生的情况泛泛而论,而是要针对某一篇具体的课文,去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哪些地方能读好,哪些地方可能读不好。学情的分析,如果没有具体到学生对每篇课文所具有的学习经验——他们已经懂了什么,已经能读出什么,他们还有哪些不懂,还有哪些读不好、感受不到,实际上等于没有做过。所以,王荣生认为,学生的学情,除了调查等途径之外,通过对不同体式的文章应该怎么读、读什么的文本分析,也是可以在备课时事先估量的。这里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要对内容分析到位,从内容的分析估测具体的学情。

语文课堂中的“学情分析”是教师为了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而开展的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诊断、评估与分析,其作用是为教师的有效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和证据,便于“改进学习”。因此,只有结合具体的内容来“估测学生在学习新教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学情才能分析到位。不言而喻,“估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贯彻在教学各环节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之中。即是说,学生可能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是有具体情境和具体内容的,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对问题加以预测与分析。

但我们发现实际情况却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把“学情分析”处理成一个单独的备课环节,使“学情分析”与整体教学设计和内容安排处于割裂状态。例如,在分析“学习需要”时,很多教师都能从整体上看出学生与课文之间有无距离,学习课文是否有难度,但仅此而已;我们在其设计过程中看不出教师为了拉近距离、激发兴趣、解决难度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又如,在分析“学习准备”时,有些教师已认识到学生对某些课文一读就懂,课文本身没有什么难度,但设计时仍然按部就班地把课文从头教到尾。或是已分析到学生的实际基础和差异性,但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却看不出教师为了适应基础和差异性而安排的教学举措。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即教师按照旨在改进学生学习的备课模式去分析学情、了解学生,但所分析的学情却难以融进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依据“学情”预测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难以真正确立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

所以,走出悖论的正确路径是在内容分析中充分地估测学情,把具体的内容与具体的学情结合起来。但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内容该如何分析得具体。因为我们知道,语文学科面临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因缺乏“课程内容”的描述,导致语文教师需要自己依据教材(课文)内容去开发课程与教学内容。这样就自然衍生出两种结果,一是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钻研教材”、开发教学内容,而无暇顾及具体的学情分析,对学生的学情只能凭印象作大致而模糊的了解;二是因为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材成为唯一的依托,而语文教材大多是文学类体裁,其最大的特点是“解读的多元化”。因此,学生在学习教材时进入的是一个不确定性的领域,教师难以准确地“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与疑问。于是许多教师只能凭自身作为“读者”获得的阅读经验来预测或者取代学生会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干脆放弃预测,一切任由学生去“讨论”,使课堂走向了更大的“不确定性”。于是备课时描述的学情与实际课堂上的学情似乎成了互不关联的两桩事情。

二、寻找学情分析的支撑点

有的研究者从学情分析的支撑点出发,也探讨了学情分析的具体化途径。在《例析学情分析的支撑要素》一文中,秦堃认为学情分析的主要支撑要素有三个,即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学习兴趣和即时状态等。关于第一个支撑要素,他认为学习的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虽然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学习的动机必须有学习目标牵引,教学目标应能引导学生行为的方向。所以他认为学情分析的第一个支撑点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同时他也指出,在寻找教学目标支撑点的过程中,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教学思路被教参先入为主,被预设的教学流程所左右,这种倾向往往表现为教师的一言堂,完全弃学情于脑后,不着边际地宣讲教参内容成为教学常态;一是过分照顾学情,课堂这个阵地被学生的低幼思维攻占,教学目标偏离,教师丧失常态教学的基本思路,向学生交出驾驭课堂的“权力”。这两种倾向均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导致教学目标脱离学情,从而使课堂走向低效。

关于第二个支撑要素,他认为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非常重要。教师在备课时只有正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循序渐进,做到有的放矢;否则,即使讲得再好,恐怕也会沦为教师个人的“表演秀”。教师备课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水平,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就已有知识体验而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机的主体,他们不是空洞地走进文本,而是以原有知识和经验为生长点,不断滋生出新的知识和经验的网点。读者生活阅历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到其对作品感受的深浅。因此,在教学中完全不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纯粹就文读文的阅读,很难真正帮助学生领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关于第三个支撑要素,他认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后就可以实时调控,提高学生的目标意识、效率意识,以及据此而产生的调控意识,这比空洞地要求学生“主动”“自觉”要有效得多。教师需要具备高超的对话技巧和较强的随机设问能力,这对于调整即时学习状态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经由学生独立的探究过程而获取的知识,能在记忆中保持得更加牢固和深刻。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学习状态,就可以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激活和维持学习态度,评价自身的学习效率、效果,即学生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体验就具备了元认知能力。如果学生能调控自身的学习状态,那他就是一个自觉的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总希望并认为学生应按老师讲授的思路来掌握学习内容。事实上,每个学生都在各自按照自身积累的学习经验、方法学习;每个学生都在自身的学习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只是水平高低、调控能力和意识程度不同而已。

秦堃主张的学情分析的三大支撑点虽然从学理角度来看,难以并列在一起,如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这个支撑点与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学习兴趣和即时状态这两个支撑点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前一个支撑点是属于教师“教”的范畴,后两个支撑点属于学生“学”的范畴。而且每一个支撑点的表述也不是很清晰,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就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把两者作为一个支撑点,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会造成困难。但是,三个“支撑点”的提出及其具体内容却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学情分析只有找到了实实在在的具体支撑点,教学才有可能更有效。

三、在教学环节的“节点”上探查学情

正如秦堃指出的,学情分析的关键体现为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把握。而学习状态的把握也是课堂教学实施中的“学情分析”之难点。原因在于课堂是在师生互动中建构的,这个互动的建构过程具有瞬时性、即时性,其中交织着师生之间经验的碰撞与交流。为了破解这个难点,有的研究者提出要从课堂教学环节的“节点”分析加以探讨。在《课堂教学“节点”的价值辨析》一文中,李卫东认为,“节点”原是指在通信传送网络中,信号的交叉连接点,也是信号功率的放大点和传输中的数字信号的再生点。有了节点,网络才是可运营、可管理的。把“节点”的概念移植到课堂教学中来,可能对我们观察“课堂生成”等课堂教学行为、探讨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不无裨益。他指出,课堂教学“节点”就是指课堂环节、板块的交叉连接点,是师生思维、情感的交汇点,是课堂讨论交流的切入点,是知识能力建构的生长点。课堂教学节点的显在功能当然是“连接”、“交汇”和“切入”,但其突出特质还是在于它的“生长”和“生成”。可见,课堂教学“节点”反映出的问题,不是什么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而是关乎语文教学整体性的价值取向。

李卫东结合他对三节课的观摩感受,提出应该重视这样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节点”对于教学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作为”? 他的发问以及对课堂教学环节中的“节点”的思考,其实针对的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现场及时把握到学生的即时状态,就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措施更加合理。“节点”的提出,无疑更深入地推进学情分析的具体化。但在语文课堂上如何来找到并把握“节点”,却是需要进一步在课堂实践中进行探索的。这里一个核心问题需要解决,即我们应该从哪个视角来把握课堂中的“节点”。我认为对“节点”的认识与把握应该更多地从“学”的视角出发。因为如果从“教”的视角出发其实观察不到课堂中生成的“节点”,从“教”的角度出发只能看到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师在课堂中的行为变化,教师的这些设计和行为变化是否合理不能从“教”的角度去评估,只能从“学”的角度来审议,否则就会陷入循环推论的泥淖。从课堂现场来看,所谓“节点”,正是由于学生“学”的开展才可能出现。因此,“节点”中蕴含的大量要素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唯有把握住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才有可能找到课堂中的“节点”。这样,李卫东的思考能够深入下去的正确路径应该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分析与把握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这也正是把“学情分析”推向具体化的合宜路径。

四、依托“生成性资源”探寻具体学情

来自“生成性资源”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周瑜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生成性资源价值提升的策略举要》一文中使用了“生成性资源”这个概念来指称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所谓“生成性资源”,周瑜引用了叶澜的定义,认为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掌握学习内容的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不同思路、不同方法乃至由此提出的不同问题或得出的不同答案,甚至是错误”。该文探讨了把握并提升“生成性资源”的相关策略,提出可以依托一种“随堂测”的本子,采用书面的形式,聚焦课堂中的问题,请学生把自己和同学的答案记录在“随堂测”的本子上,挖掘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学生在对课文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呈现的资源是原生态的,有亮点资源,也有错误资源,两者都是极其珍贵的。对这些生成性资源的加工策略主要有“比较”、“反思”、“重建”、“质疑”、“体悟”。作者的这些策略是在课例中提炼出来的,虽然在学理上值得推敲,但操作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例如,关于“比较”的策略,其操作要旨是引导学生依据在“随堂测”中记下的问题、自己的答案及同学的答案,关注文本、聚焦问题,对原生态资源进行“比较”,在咬文嚼字般品析语言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点理解上的偏差,学会准确把握语言文字,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缜密性。同时让学生对探究到的方法进行总结,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言语规律的认识,又能真正把教学过程变为自己获得信息、掌握技能、陶冶情感的过程。还比如“重建”策略,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针对具体的课文内容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要求学生把他们的问题(已经生成的资源)分类,归纳出提问的角度。在此基础上,老师进一步要求学生反思:哪些问题是自己已经掌握的,哪些是需要讨论交流解决的。作者认为,学生的生成性资源让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障碍点,让教师及时调整预案,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在生成性资源的推进中,学生自主筛选、归类、重组已经生成的课堂资源,可以运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解决新问题。

周瑜探索的提升“生成性资源”策略,最大的特点是把动态的稍纵即逝的学习状态与经验转化为静态的文字,让学生的学情固定在文本上,使学情分析获得了一个具体的载体。这不仅为学情的分析与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为课堂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改进”提供了一个更加实在的基点。从这个基点出发,教师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学生在课堂里的学习经验生成状况,可以更加有效地采取教学措施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学生也可以凭借这个基点加强与同伴之间的经验交融,使自身的学习经验得到拓展和重构。

以上我们通过四个样本的分析,梳理了本年度在“学情分析”方面的研究文献,揭示了学者们在学情分析具体化之途径上的思考,总结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学情分析”的四条具体化路径。这些路径的探索,使我们对“学情分析”的认识更加具体化,让我们意识到“学情”不再是一个神秘的存在,不再是难以把握的东西。但同时我们也还要看到,对“学情分析”的研究实际上刚刚起步,尤其是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情分析”该如何定义、该如何建立分析的框架、该如何让其在每位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在这些方面,目前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通联:浙江宁波市鄞州中学]

作者:陈隆升

第4篇:学情分析报告

过去的一学年,在上级主管部门正确领导下,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回顾这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校的教学成绩不尽如意,存在很大问题,现做如下分析。

一、实际情况分析:

1、七年级

七年级语文平均分居全县32校的第21名。

2、八年级

八年级数学平均分居全县的第19名,英语居全县的第17名。

3、九年级政治居全县的第29名。历史居全县的第31名。

4、优秀生太少

七年级分布比较平衡占10%左右。

八、九年级成绩相对七年级来说较差,没有优秀生。

5、差生面广,根据考试成绩看,差生占到60%以上。

二、存在问题

1、学校管理方面

(1)领导的监督不到位,对各项常规工作有检查,对存在的问题有通报,但只留于形式,落实整改力度不够。

(2)学校对教师管理力度不够,教师敬业精神不足,也存在很强的惰性,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

2、教师方面 (1)教学积极性不高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部分教师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对自己所负责的各项工作不能很好地投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很少过问,甚至不闻不问。个别教师甚至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上课、早晚下班时有发生迟到、早退、缺席等现象。 (2)缺乏钻研、合作精神

1 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氛围不浓,活动的开展没有实质性的收效。有些教师不主动融入,不积极参与,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不愿与同行进行交流、讨论,甚至觉得别人也不比自己好多少,自以为是,闭关自守。

(3)教师竞争意识不强,加上班级数的减少,教师之间缺少了竞争,这些也直接影响了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4)责任感不强,危机意识淡薄。现在有部分教师认为评优评先沾不到边,对自己教学成绩的好坏不很注重,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3、学生方面

(1)整体素质偏低。现本校三个年级的学生中的优秀生均有一部分学生流失到市内或周边学校,剩余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导致优生不优,且差生面较广,导致竞争氛围不浓。

(2)学生的厌学情绪严重。从目前总体情况来看,各年级各班不想读书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不小,这些学生不仅自己不好好学习,而且还影响其他人,甚至违反学校的纪律,严重影响了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

三、整改措施

1、学校管理

(1)完善制度,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各类制度,加强中层领导管理,制定奖惩制度,做到赏罚分明,实行目标管理体系,从校长开始层层签订责任书,对成绩优异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没有达到目标的也将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罚。实施领导承包制度,做到专人负责,教研主任包初一年级,教学副校长包初二年级,教导主任包初三年级,开展课堂教学评估,年级组长、教研组长要加大对教学第一线课堂教学的随机检查、评价力度。不定期开展各学科的质量抽测活动,定期月考、期考和单元测试。求真求实,不弄虚作假,不急功近利,以科学意识主动搞好质量监控。使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2)加强检查,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各项常规工作的检查力度,严格按制度执行,对发现的问题除通报外,更关键的是抓好整改和落实工作。

(3)抓好月考和单元过关。主管领导、年级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在每次考试后,将试卷、成绩单、质量分析等文字资料上交给校长,校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然后存档。同时,组织召开好、中、差学 2 生会议,重点抓好学生的纪律整顿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找出差距,并对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和目标,帮助他们树立进步的信心,实行跟踪管理,争取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进步。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要求全体教师进一步增强责任感,提高质量意识,大力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

(2)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转变。校长讲座《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教学副校长讲座《怎样做到向课堂要质量》,教导主任讲座《如何上一节好课》,教研主任讲座《集体备课与课堂教学》,重点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实际问题,提高培训、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师的钻研教材、组织课堂教学等方面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1)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教育。通过校会、班会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教育,让学生明确知识能改变命运,知识能保护生命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各科任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预习、听课、复习、完成练习等学习方法的指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合理的学习方法。

(3)加强各时间点的管理。要求班主任、年级主任、主管领导要经常深入到年级、班级,督促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学会利用和安排课余时间。

4、抓好巩固率

巩固率不但会影响“普九”的检查验收,而且也会影响学校的综合评估,要求全体教师提高认识,把学额巩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学校将与全体教师签定学额巩固工作责任状,采取承包制,对学额巩固工作的成效进行奖惩。

反思过去,我们发现有许多的不足,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承诺,在新的学年里,我们将同心协力,扎实工作,努力拼搏,一定使学校的教学质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011.9 3

第5篇:学情分析报告

五年二班语文学情分析报告

王秀莹

一、 本年级学情分析:

本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比较落后。其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待学习被动、麻木,课堂上目光呆滞,听不懂,记不住,或者记住了,忘得快;书写潦草,习作抓不住重点等等。

我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有三:即态度、习惯和能力。

1、态度:有些学生思维敏捷、聪明灵活,但是他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满脑子想着玩。对待学习任务一味地应付,没有把智慧用到学习中。对待这类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我们要想方设法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应该大力地表扬他们,放大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尽力把他的兴趣、爱好拓展到学习上来,让他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通过竞赛的方式迫使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赢得成功,获得学习给他带来的快乐和荣誉感。其次,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或者寓教于乐,让课堂生动有趣;或者讲得激情澎湃、入情入境;或者干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体验学习的快乐。上这种有感觉的课堂,学生慢慢地就会喜欢上语文、喜欢上学习,从而端正学习的态度。

2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而直接影响学习成绩的则是听课习惯,听课习惯又包括边听边想的习惯和自制力两方面。有的学生坐在座位上纹丝不动,看似专心致志,但实则一无所获,其原因就是他没有边听边思考,大脑没有参与课堂,学习效率几乎为零。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心神不宁、抓耳挠腮,注意力不能长久保持,这类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是很低的。怎么对付这种没有良好听课习惯的学生呢?我认为,一定要让他们自己的大脑和手动起来,主动地学习,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比如说,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和读不准的字音自己查字典,自己动手划住优美的和有启发的句子,自己动手写写对某一部分的理解和感悟,哪里不懂,就写出你的问题来等等,最好是给学生规定时间完成,之后要检查和反馈,否则将流于形式。有句话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那么学生自己动手思考和学习一定要比只听老师讲记得牢,而且能一点点地促进他们的思维,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帮助他们注意力的长久保持。

3、能力。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最根本的一个因素就是能力。能力差的学生,一般而言,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对于这类型学生,我们不能怨天尤人,更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而应该给以关爱、教给方法。首先,要知道能力差的学生也是有感情的,他们能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冷与暖。所以我们要格外地耐心地不急不躁地对待他,哪怕是发现他的一点点进步都要用心地表扬,使他能够满腔热情地对待学习。其次,耐心地教给简单的方法。越是能力差的学生越缺乏方法,教师要单独再为他讲解一遍,深入浅出地让他掌握做每类题的方法。他就会如获至宝,感到学习原来没那么难,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对学习就越来越充满了信心,学习成绩也会相应得到提升。

二、本年级在语文教学各方面计划采取的措施:

1、书写习惯:教方法、严把关、树榜样。

2、字词掌握:定目标、常听写、重运用。

3、阅读教学:先学后教,张扬自主。多读多说,写练并举。

4、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制定计划、讲查结合、读思并行,定期评比。

5、作文教学:明确内容、教给方法、伙伴合作、重视修改。

6、日记:

多元内容、提醒写法、对症下“法”、定期交流

五年一班语文学情分析

任丽侠

我班现有学生 47人,男生24人,女生23人,男生聪明好动,但学习不够踏实,女生学习踏实,好胜心强,喜欢学习语文。其中有4人学习成绩优秀,有3个学生学习有困难,并且偶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情况。学生上课发言积极,但主动学习意识比较淡溥,

主动学习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朗读时学生整体感悟不深,浮于表面的东西学生较容易地体会到,而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其次是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一般,主要表现在:一是朗读时对情感的把握不够到位,二是一部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些 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做了以下设计: 1.课中的知识点进行强化,逐一过关。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学习课文前,如查字典确定字义、多音字确定读音,朗读指导等。

3.寻求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以上是我对我班的学情分析,把握好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脚踏实地的上好这一节课。

二、本年级在语文教学各方面计划采取的措施:

1、书写习惯:教方法、严把关、树榜样。

2、字词掌握:定目标、常听写、重运用。

3、阅读教学:先学后教,张扬自主。多读多说,写练并举。

4、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制定计划、讲查结合、读思并行,定期评比。

5、作文教学:明确内容、教给方法、伙伴合作、重视修改。

6、日记:

多元内容、提醒写法、对症下“法”、定期交流

五年三班语文学情分析

该班学生总人数46人.为了在该班有效地开展研究活动,我觉得有必要对该班在不同的研究阶段进行学情分析:

一、问题研究前的现状分析

1、大部分学生从平时的作业、单元检测和期中测试中反映出双基知识掌握得较好。

2、阅读能力比较薄弱,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把阅读理解放在了重要的位置。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尽情地读,读中有悟:悟情、悟景、悟得。并用迁移方法阅读课外书。

二、在研究过程中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一)做细课堂教学。

1、重视课内阅读;

2、适当的说话指导;

3、加强背诵;

4、重视语言的转化和内化。

(二)做足课外积累。

1、培养课外积累的兴趣;

2、拓展课外积累的空间;

3、教给学生课外积累的方法。

(三)让学生走进生活积累。

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如:摘录好词好句,多阅读课外书籍,多背诵古诗词、多写读后感,带学生参观厂矿、各种自然景观,调查家乡的变化等。每个单元的教材安排有口语交际和单元教材相吻合的习作。

每次课后的小练笔,我都认真地加以指导。每周要求学生灵活得应用课内外所积累的好词佳句写一篇质量较高的观察日记。暑假里还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以手抄报的形式将好词好句、名言警句摘录下来。

三、问题研究后的分析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研究,学生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会自觉地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积累了写作素材,学生的写作功底得到了培养,语文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用词更准确,句子写得更生动、更具体,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的直抒胸意、畅所欲言。他们还能将课堂上掌握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中去。但也有3.4个学生,由于平时积累知识很少,写作基础较差,写话短短几句,且语句不通顺,事情说不清楚,语无伦次,颠三倒四,想象力较差。

四、得出的结论和观点

小学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担负着的积累语言的任务,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的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是指汉字和词语;语言范例是指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语言知识是指同语言材料、语言范例的掌握密切相关的字词句篇、语法逻辑等知识。语言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读中积累、学中积累、说中积累、用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的积累等。当然了,在实际教学中,以上的做法不是孤立存在,只有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处处留心为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环境,不断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掌握小学生作文心理,以作文情感为动力,以材料的积累为内容,以写作的技巧为准绳。有了这些,相信学生的作文内容定会丰盈起来,写作水平定会不断提高。

第6篇:学情教情分析报告1

平陆县西街小学

2008-2009学年教情学情分析报告

西街小学始建于1992年。经过几届领导及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学校现具有31个教学班,2032名学生的办学规模。办学凸显特色,质量有所提升,受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课改”成效显著,“竹林育人文化”芳香四溢。

一、学情、教情基本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人数2032人,教师人数118人,其中专任教师112人,市县骨干教师及相关荣誉获得者130人次,小学高级教师46人,大学本科学历30人。教师年龄结构以中年偏大为主,其中40岁以上的教师有38人,占总数的32%,30-40岁的教师有56人,约占总数的48%。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4人。约占教师总数的20%。教师团队稳定。

二、存在优势。

1、学校教师主体为中年偏大的年龄结构,教育思想和行为比较固定,由于学校实行课改2年多,教师也具备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

2、学校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课改教学模式,在新旧理念和课改过程中,学校成绩有所提高,验证了学校课改正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3、发挥文化对事业发展的巨大推力,学校着力构建了

“竹林育人文化”简称“竹林文化”。把教学工作中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内化成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名曰“翰墨竹林”教学文化品牌。

三、 存在不足。

1、学生群体性质决定尖子生缺乏,加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共同组成的学生群体,缺少系统的家庭教育。

2、教师结构稳定造成的思想行为保守,缺少新人刺激,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缺乏。很难产生“鲶鱼效应”,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整体拉动和提升。

四、 发展机遇。

1、教育局领导倡导课堂教学改革,以陈玉红为校长的新一任领导班子积极实践深入开展课改工作,给我们学校的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2、随着城区改造不断深入,学区内陆续新建锦绣华庭、莱茵河畔、运河3号等高档小区,学苗质量不断提高。

3、学校新课改教学模式逐渐完善,艺术教育成果显著被评为沈阳市艺术教育示范校,正是学校打造“竹林文化”的最佳时期,并通过文化的形成进一步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长足发展。

五、 发展目标及重要举措。

发展目标:

1、第一年,对教师进行新教学理念的培训,让新教学

理念深入人心、贯穿课堂教学、充盈到学校教育的每个角落,初步形成具体可操作的“课改”教学模式。

2、第两年,进一步探索、完善“课改”教学模式,使课改经验和做法形成完备体系,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3、第三年,以具有本土特色的课改成果带动学校整体发展,逐步形成文化,化育风骨,丰富“竹林文化”,形成品牌。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使学校跻身区内名校行列。

重要举措:

1、着力打造竹林环境文化。

学校打造环境文化,确立以“善”为核心,通过“静逸求道”、“谦和养德”、“博爱润慈”、“感恩扬善”四种主题价值取向引领教师和学生的行为。精心设计布置走廊、楼道、厅堂、教室、操场等场所。让书香、墨香萦绕校园,培养学生“琴棋书画思学信礼”的行为品质。凸显“竹林文化”核心价值。

2、着力打造教师行为文化。

以竹子的品格引领教师,不断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师德素养和行为素养,努力打造教师文化名片,提升学校文化品味。学校要求教师用得体大方的仪容仪表,文雅优美的言谈举止去传授文明知识,让学校。“传播文化的过程更有文化”

3、着力打造课改文化。

(1)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采用准备课、交流

课两种课型,不断深化、异化最后形成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课改思路。不断完善教学环节。

“准备课”有“激趣—初学—质疑—寻法—应用(再学)—小结”六环节。

“交流课”上有“互检—展示—明确—反馈” 四环节。

(2)采用“单元主讲”、“同课异构”、“同课共讲”、“教师走课”等一系列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增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课改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3)以学校课改及文化建设成果为媒介,做好学校对外的宣传和推介工作。确保优质学苗留在本校就读,形成本校教育良性循环。

4、着力打造学生行为文化。

培养以“善”“为核心,具有“琴棋书画 思学信礼”的行为品质的学生群体,突出“自主学习、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文化的建设,主要途径:1立足课堂主渠道.2开展有实效性的学习实践活动。以上为学校的学情教情分析,我们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线和突破口,打造”“翰墨竹林”教学特色文化,夯实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学习习惯,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

第7篇:化峪初中教情、学情分析报告

化峪初中目前有18个教学班,每个年级六个班,学生800余人。多年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大力帮助下,我校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扎实推进“成人、成才”的教育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多次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一、学校目前的教学质量现状

由于每个年级情况不同,因此教学质量也不尽相同。

初三年级,从几次考试来看,我校的毕业年级喜忧参半。127,129,131三个班级成绩较好,问题不是很大大。128班的趋势是每次考试都有所进步,但中考毕竟迫在眉睫,想使这些班有很大的提高已不太现实,但是学校仍努力在提高这些班的成绩。

一、二年级,和初三年级相比,是状态较好的年级,每次统考成绩均名列前茅,从教师工作状态和学生的精神面貌来看,这个级部应该说是成绩不错的。上周我校进行了教学常规检查,学生的作业给所有检查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书写规范,作业干净整齐,各种试卷装订整齐,保存完好;分组教学启动早,教师课改积极性高,从平时的观察和听课来看,学生总体情况平稳,成绩优良。

二、优势学科和薄弱学科

从总体上看,我校的优势学科应该有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这几个学科近几年保持了较好的成绩,历史、英语与兄弟学校基本持平或稍逊色。薄弱学科有部分年级的部分学科,当然这只是粗略的统计,随着时间的变化,优势学科和薄弱学科会有一定的波动。

三、学校教学管理的经验和教训

在教学上我校强化精细化管理,注重实效,努力做到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力求精品。

1、贯彻“三变、五让”,推行“两先两后”

具体是变“教”为“导”,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变信息的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课堂上能让学生观察的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表述的让学生表述,能 1

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总结。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先预习,后讲课,先复习,后作业。

2、严格教学规范,优化教学设计

坚持“低起点,小梯度,巧设计,精讲解,严要求,广参与,勤反馈,重发展”的教学方针,在教学上重点突出了 “示标,自学,合作,精讲,练习,达标”六个环节。

学校对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都有精细的要求。譬如:学校规定:每个学科每周至少有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主要解决“三点”:重点问题的解决办法,难点问题的突破方法,热点问题的教学策略。注重落实新课改精神和新教材要求,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死的知识激活,发挥应用的效能。

3、作业布置精当、批改注重实效

制定了统一的作业标准。例如:语文学科作业标准是:大作文每周一次,一周一批,有学生自评,自己打出等级,同学之间互评,打出分数,写出评语,然后教师复评,教师每次精批细改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粗批,打出分数。小作文每周一次,一周一批。摘抄本每周两页,一周一批,打出等级。教师批阅及时、认真、细致、规范,错题有订正及复批,对后进学生有面批,有激励性评语。学校严格按照作业标准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考核。以上环节,学生书写认真,做题规范,作业整洁,力争做到减负增效。

4、规范考试流程,分层质量分析

抓好期中、期末、全区统考等大型考试的组织工作。规范了考试工作流程。即:下达考试通知—考生信息汇总—考场、监考安排—考务用品准备—监考人员培训—考试实施—阅卷工作—考试成绩分析、运用。搞好质量分析和总结,开好学科组、年级组、学校三个层面的质量分析会,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制定整改措施。各项工作精心安排、周密布置,确保了各类考试顺利进行。

5、关注学情、教情,及时调整教学

学校十分重视学情调查,通过家长会、学生会、开放日等活动了解教情、 2

学情,及时调整、改进教学进度和难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6、建立学习制度,营造学习氛围

我们制定了教师学习制度,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习成为习惯,使自己成为学习型教师。学校为教师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鼓励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每学期每一位教师交一本学习笔记,两篇论文,学校系统考评教师学习情况,考评结果纳入量化考核,并记入个人业务档案。

7、专业引领制度,提供强师保障

专业引领制度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本教研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校的专业引领制度包括:①学校积极发挥名师的聪明才智和辐射带动作用,名师工作室的建立,让优秀的教师群体发挥了更大的作用。②为了使新聘教师更快地发展,学校启动了师带徒活动。③举行现场教学观摩,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切磋;通过专业引领提高教师独立教学、独立研究的能力。

8、加强教学科研,构建高效学习模式

近年来我校在构建高效课堂上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六环节教学法,分组合作学习等已初步成型,自主、互助、高效的课堂学习模式已植根于教师的心中。

在教学管理上我们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课堂教学改革浅尝辄止,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二是教学质量起色不大,三是一些年龄较大的老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四是部分学科作业量大,各学科布置作业的协调性差,不考虑全局性,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学生课业负担重,且贪多嚼不烂。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五是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的丰富多彩活动少,学生感到学校生活乏味。

四、我校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毫不夸张的说,我校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他们爱岗敬业,责任心强,不计较报酬,表现出了良好的师德。

但部分学科人手紧张。生物、历史、物理一直以来人员不足,对教学工作正常进行有所影响。有的老师年龄偏大,生病请假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 3

病后已不适应在一线任课,从而导致学校工作安排难度加大,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另外,班主任工作没有吸引力。现在形势下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而90后的独生子女越来越难教育,部分家长越来越不尊重教育,因此班主任工作越来越难干。班主任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每个班级班风正、学风浓,才有整个学校的校风正,质量高。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级,而担当班主任要付出很多艰辛,甚至还要承受许多委屈。因此在班主任没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情况下,绝大部分人不愿意当班主任。现在我校已多名班主任提出在新学期时要辞去班主任工作,这让学校感到焦虑。在内心不愿做这份工作的情况下,硬让他们做,班级管理效果可想而知,班级工作落实大打折扣。

五、教学评价机制的利弊分析

为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学校多年前就建立了教学评价机制,并不断修改调整。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改变了很多人为因素对评价的干扰,侧重让数据说话,使教师信服,调动了老师争创一流的积极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显露出一些弊端:一是小学升初中学校不能组织考试,分班采用随机混编,班和班之间生源情况很难做到均衡,有时甚至差距过大,给评价带来诸多麻烦;二是有作业的学科和无作业的学科(音、体、美),作业多的学科和作业少的学科,工作量难做到一碗水端平。

六、学生管理方面的得失

我校坚持“成人、成才教育管理模式”,教育学生“先学做人,再做学问”,把“习惯良好、人格健全”作为德育工作的着眼点,狠抓成人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1、督促成人──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

习惯养成落实是关键。我校结合实际,建立了一整套有自己特色的检查制度,形成了“学校精细管理督察小组→教育处老师→班主任→班干部→学生小组”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层层检查,逐级落实,检查时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规范实施细则,决不迁就,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基本做到处处有人 4

查,事事有人查,时时有抽查。检查加大了密度和力度,全校46个班的规范化得分和整改通知做到一天一公布、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评。通过班级精细管理,使纪律、学习、食宿、生活、卫生保洁、安全守纪、文明礼貌、爱护公物、自律公德等各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责任到人,天天检查反馈。建立学生个人道德银行,量化个人行为,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袋。细节管理突出了“严、勤、实、恒”,有力地保障了规范的贯彻,使成人教育落到实处,也大大提高了学生遵守规范的自觉性。

2、 环境育人-----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

教育环境的和谐,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为此,我们创设校园文化建设平台,鼓励师生参与,校内各主要建筑、道路均由师生命名。漫步实中校园,你会惊喜地发现,校园内每一座雄伟的建筑,每一方可爱的草坪都拥有自己的名字:文魁楼、文渊楼、文博楼、文萃楼、厚德园、不舍园、树人大道……每一个可爱的名字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各楼层走廊均由学生自己动手建立“文化超市”,这样学生无论走进校园的哪一个空间,都会感受到浓烈的文化氛围,都在潜移默化地接受良好的文化熏陶,耳濡目染,启智励学。

在学生管理方面,我校认真对待“亲情包联制度”,家庭教育的缺失。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些孩子思想往往偏激,有的孩子父母互相推卸责任,致使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形成真空,还有些学生虽然家庭成员健全,但由于不少家长忙于生计,往往对孩子很少过问,放任自流,造成这些学生心里上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亲情包联制度至关重要。另外,家长素质不高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果。举个例子,某班学生打架,双方都没有造成严重的伤害,经老师批评教育后,学生本人都已认识到错误,按说问题已经解决,但家长知道后都不依不饶,并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使问题复杂化,这种不明事理的家长呈逐年上升趋势。社会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遍布大街小巷的网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色情、凶杀的游戏残害着学生的心灵,这给学校教育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七、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辅助手段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1.小学阶段学生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初中的教学质量。2.学生学习习惯的好坏是导致学生分化的重要因素。3.教师的职业倦怠、管理水平、业务能力、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4落后的硬件设施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5教师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公平性。

提高教学质量的辅助手段: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常规教学检查抓死、抓密、抓实、抓细。3.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植典型,及时总结,以点带面。4.加大硬件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5.搞好家校联合,形成教育合力。

第8篇:六年级数学教情学情分析报告

一、试题分析

本第一学期六年级数学期中试卷,包含六种题型,填空、判断、计算、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这些大题囊括了这段时间学习的重点、难点知识,纵观整张试卷,分析其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和形式:这次期中考试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比例、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这张试卷与以往相比,在试题类型和叙述方式上没有变化。

2.难度:试题按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稍难题,三种试题分数比大致为4:3:3,整体来说比平时试题要稍难一些。解决实际问题20分.

3.考查知识及能力:这张试卷考查的知识涵盖本册教材的重点分数知识,侧重分数乘、除法数学问题的解决。计算题考查一些分数的乘除的计算,填空也是分数、比的概念.

4.试卷特点:题型结构合理,难度适中.

二、考试结果情况及分析:

六年级全体学生参加了此次测试,优秀率接近80%;及格率为98%。

三、学生卷面分析:

1.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由于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所以失分较为严重.好多学生根本没有理解自己求出来的是什么。我想在教学中要在这个方面有所侧重,才能使学生高分高能。

2.对概念的理解不深。部分同学在回答填空题和判断题时对概念理解不深,有的出现了很不应该的错误,主要体现在

3、9题上,认真答题等学习习惯等方面都还有问题。

3.计算能力有待提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在稍复杂的数据和文字都会对一些能力较弱或习惯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卷面上有不少单纯的计算错误、抄错数据、漏做题等低级错误。

4.看全部试题其中第五大题操作题掌握的最好。

四、学生答题分析:

1、填空部分:

出现问题最多的第

4、9小题,第4题错误主要是不认真审题,有个别同学对于数量关系分不清,造成错误。第9题是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好多学生根本没有理解题意。

2、判断扣分主要是第

4、5小题,原因是是对对于新知体验不深,头脑中建立的概念不清晰、不扎实。第5小题说明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太差。

3、选择题失分最多的是第1小题,这类题目练习较少,但也说明学生分析能力较差。

4、计算部分:口算部分训练不够。部分学生口算能力有待加强;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卷面上有不少单纯的计算错误、抄错数据、漏小数点、漏做题等低级错误。解方程中第一小题学生掌握不好。

5.看全部试题其中第五大题操作题掌握的最好。

6、解决问题部分:

这部分题有好多同学不能认真审题。比如第1小题不少同学都没看到还剩多少台。应用题失分的另一原因是4小题稍有一定的难度,当然也反映出学生对的分析能力较差。

四、反思及改进措施:

1、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等活动充分地感知,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进而达到举一反

三、灵活应用的水平。

2、教学中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让学生适当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接触一些开放性问题,改变数学教学过于追求“精确”、“唯一答案”和“最优化”的状况,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情感发展空间,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情分析材料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四年级一班共有28人。学生多来自附近各个村有小部分是外学区学生。从大的方面来说四年级的同学整体水平比较平均学习气氛浓厚大部分同学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积极性高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不足的地方就是学习比较浮躁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不少同学在学习上好胜心强乐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思维活跃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有成效的学习方法但也有不少同学厌倦学习畏惧困难或是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学习习惯较差作业不能及时上交书写不规范积年累月致使学习基础薄弱。

二、学习情况分析

1、班级缺乏良好的学习风气。班内学生的上进心不强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有一种想要放弃但父母与老师盯着又不敢放手的状态。只要老师与父母一松他们就不想学。因此整个年级段很难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

2、作业质量不高。作业是训练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有力武器作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的成绩。由于本年级段的学生家长多数来自农村自身文化素质有所欠缺他们或是不懂教学方法或是缺乏文化知识或是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的家庭作业存在着严重的拖拉现象作业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期望很高却又缺乏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措施从而造成对教师的压力增大。

3、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学生缺乏

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对文章的理解不深阅读能力有待提高粗心大意审题失误答题技巧不高部分学生答题时间分配不得法。等等造成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存在问题。

三、对策及办法

1、改善学习行为改进学习方法要重视基础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及时巩固和多次重复训练重点知识

2、发挥好生的榜样作用和转化差生即抓好典型防止两极分化。

3、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提高答题技巧。

5、做好与家长的联系工作争取家长的全力支持与配合保证学生在家的学习时间与学习质量

六年级数学测试情况分析报告

城区教育局教研室 王小红

一、试题的评价

(一)试题的基本思想

本次六年级数学期末测试实质是六年级小学生现阶段数学学习的水平性考试。作为六年级水平性考试,试题要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有利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作为小学与初中的过渡年级,还要为学生在学习内容与学习能力上的衔接作准备。

考虑到上述的要求,命题时的基本思想是:注重考查学生对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以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为依据,加强试题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保证所有试题在解题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不任意扩展范围与提高要求,真正达到检测出学生正常学习水平的目的。

(二)试题考查要点与范围

1、考查要点:

①数与代数: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五单元《百分数》

②空间与图形:第一单元《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 第四单元《圆》 ③统计与概率:第六单元 《统计---扇形统计图》

④实践与综合运用:第七单元 《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 “合理存款”综合应用活动及本册相关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综合运用

2、考查范围:

以六年级(人教版)上册教学内容为主,兼顾已学过的内容。

(三)试题结构

本套试题满分120分(基础知识100分,能力拓展20分)。 ①难易程度分布结构 较易题 中等题 较难题 70% 20% 10%

②题量及题型分布结构

版块 基础知识(100分) 能力拓展(20分)

题型 计算 填空 选择 判断 操作 解决问题 能力拓展 分值 28分 10分 8分 5分 10分 39分 20分 比例 23% 8% 7% 4% 8% 33% 17%

(四)试题的基本思路

1、在计算能力的测试方面,既关注了学生基本计算能力的考查,也能让学生合理使用计算器进行学习。

结合六年级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内容的要求,本套试题中纯计算考查占23%,分别以分数的四则运算(口算、混合运算、简算)、三种形式化简比、解方程等形式进行考查。由于分数题型的计算考查设计学生无法用计算器完成,因此这部分计算内容真实体现了学生的计算基本能力。

根据课标对简便运算的教学建议: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要求的把握上,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比如,本节教材的练习中,不少题目的指导语是“怎样简便就怎样算”。由于“怎样简便”没有统一的标准,加上个人具体情况的差异,很自然产生不同的评价判断,你认为简便的方法,他认为不简便。因此,采用何种算法,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可以依据有关知识经验对算式进行变形,也可以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所以我们在低段测查时,只要学生做对即可得分。但在

五、六年级测查中,有简便方法的一定要用简便方法,让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如:25× —13÷ 、 + + + 等算式中,如果不用简便计算,还需要通分,会对今后的学习带来麻烦,所以在平时教研活动中强调教师高段应严格要求,加强学生对简便计算的认识。

本试卷综合计算能力的测试体现在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及操作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中 “在中、高年级可以介绍和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或探索有关规律”,也结合本试卷第一大题中28分的单纯计算题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因此本套试题在考试前通知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尤其是在圆的面积、周长计算时,会出现三位数乘三位数的小数计算,而在计算百分率时会多次出现保留三位小数的情况,因此使用计算器可以将学生从繁琐的计算过程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搜集信息、分析问题、探索规律等思维能力的发展方面。因此在这里使用计算器,可以节省大量的计算时间,也更能反映出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的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等方面的知识与方法掌握情况。

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突出数学的实践和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要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本次编写试题我充分注意到这一要求。 在第六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中,结合领书、最喜爱的运动、科技活动、读书知识竞赛等生活问题设计题目,既与生活紧密结合,又覆盖了本学期学习的基本解决问题的策略。 填空、选择及动手操作中的一些题目也都要求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题方法和策略来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注重知识点的基础性与整合能力的考查。

在本套试题中,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点的考查,避免出现怪题、偏题,以教材中的例题、练习为蓝本,变换形式出现;有些题目的考核内容可能会将本册已学习的几个知识点融合在一起,考查了学生知识整合能力。

比如第六大题解决问题的第2题。

例: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下面要求:(12分)

(1)航空模型小组中,女生人数占小组人数的百分之几? (2)汽车模型小组的人数比航海模型小组的人数少百分之几?

(3)汽车模型小组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2:1,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 此题以教材P47第1题为蓝本,突破原题中单纯比与比值的练习,融合后面关于百分数的相关知识,在信息呈现复杂多样的情况下,既考查学生搜集、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又考查了关于本学期利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与类型,也融合了按比例分配的相关知识考查。

4、重视双基训练,兼顾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考查。 本试卷双基占分比重大,体现了基础教育以基础为重,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渗透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考查。如第五大题“开心动手”,既可以考查学生空间能力方面的知识(细心准确根据数对找到相关对应点以确定位置),也可以观察到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如用铅笔、直尺、圆规等工具画图)。有些题虽然很容易,但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细心、认真审题的习惯,也很容易出错。从考后学生卷面情况看,第3题失分情况出入较大。

例:

3、利用圆规和三角板,请你从下面两个图形中任选一个照样子画在右边空白处。(2分)

这道题既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即通过分析意识到每一部分圆与整体半径(或边长)的关系,也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选择画图2时,出现外圆用圆规作图,但里面的4个半圆没有用圆规作图,而是凭感觉用手描绘。也可以说这些学生没有意识到半圆的半径是外圆半径的一半,缺乏数学眼光进行观察思维,作图不准确失分情况也较严重。我想以此题提示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严谨的学习习惯。

5、重视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

本套试题非常关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选择题中的第2题: 小丽每天为妈妈调一杯蜂蜜水,下面三天中,( )的水最甜。 A 第一天,蜂蜜与水的比是1:10 B 第二天,20克蜂蜜酿成200克的蜂蜜水 C 第三天,含蜂蜜率为12% 这道题考查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蜂蜜、水、蜂蜜水”三个词表达不同的含意,而涉及到比的知识、求百分比的知识及百分数大小比较的知识,灵活性很强。

又如能力拓展中的三道题,前两道改变标准的条件、问题式呈现方式,要求学生自己获取相关的有用信息。解决这类问题,首要的是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与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难,但重要的是理清思路,准确表达。第三道题考查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但其中也隐含着学生的数感的考查,有的学生在发现原来的奶茶重500克,直接就根据4:1意识到400克和100克,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但从这道题中,部分学生能算出新调配的奶茶中奶与茶的分配情况,但对所求问题:“现在的奶茶与原奶茶相比,是奶味加重了,还是茶味加重了?”学生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只停留在浅层的意识,其实只要把奶占原奶茶的比与调配后奶占奶茶的比相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二、考试的效果

1、全区成绩分析

参考学校 参考人数 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达区均分学校 27所 4653名 95.93 44.12% 84.01% 10所

全区最高均分达106.6分,最低均分81.29分。均分在100分以上的学校有4所,90-100

分的有12所,90分以下的有11所。

通过以上数据和每个学校的试题质量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已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教学中,他们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关注了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及个性发展”等全方位的综合素质,但同时也反映出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应不容忽视。

2、阅卷中存在的问题

涉及到一些主观性较强的题判分不均,如第五大题“开心动手” 第3题照样子画图,在判分时虽一再强调标准,但在最后结果时还是出现主观得分差距较大的现象,同一种画图质量,在不同判卷组、不同判卷老师手里得分不同。

三、存在问题及今后教学建议

1、适度把握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与学习要求。学生应该掌握必须具备的计算能力,包括笔算能力、口算能力,这是我们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但也要把计算器的使用适度引入课堂,帮助学生学习。尤其是遇到计算圆的面积时,半径的平方可能会出现

五、六位数,应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加快计算速度,大量进行探索、发现规律的思维训练。有的老师担心计算器的使用会降低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出“偷懒”的学生,因此我们区教研室每年组织学生计算比赛,强化学生口算、笔算、估算能力。

2、基本概念的理解要加强灵活性训练。试题包含的基本知识点面广,但都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题目变了方式就不懂了。师生共同认为没教过,没学过。因此教师不要就教材教教材,教材是“活”的,它需要激活;教材是“用”的,它需要开发;教材是“动”的,它需要建构。教师要根据《课标》精神,灵活地处理学习内容。

3、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今后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要能读懂题中的文字叙述,理解叙述中所反映的实际背景,并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

4、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的学生没有深入思考的习惯,一看题就开始作答,发现错了再涂抹改正,于是过分地依赖铅笔或改正纸、涂改液,这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培养学生先思考再答题、先用草纸再正式答题的好习惯。有的学生作图不清,用笔不当,随意性强,这些问题都应加强改进

第9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模板

教材分析:

A 《 》是小学数学课本( )年级第( )册第( )章的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之后编排的。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 ),学会了( ),本课将进一步学习《 》,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适时的提出( ),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同时启发学生( )。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 ),掌握( ),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知识打下良好 的基础。

教学目标: A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对比等学习活动,认识( ),理解( ),掌握( ),探究和发现(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⒉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发展。

学情分析: A ( )年级的学生行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 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 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上一篇:父亲的梦想下一篇:银行信贷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