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看中国

2022-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第三只眼看中国

第三只眼看台湾的“社区再造运动”

台湾地区的社区再造运动

在台湾蓬勃一时的“社区再造运动”也称为“社区营造”或“社区总体营造”(简称“社造”)。其初始动因可追溯到台湾内政部于1965年响应联合国的创导所推动的“社区发展运动”。“社区发展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由联合国发起的一场旨在促进各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运动。据联合国1960年出版的《社区和有关服务》一书所指出,该运动倡导社区公民的主动参与精神,敦促政府制定各种目标不同的社区改进方案,提供技术和其他各种服务,旨在促进社区参与与社会发展。该运动主要从乡村开始实施,再逐步扩展到城市。

台湾社区营造运动标榜“由下而上”、“民众参与”、“凝聚社区意识”、“发掘地方文化特色”等理念。社区营造的内容包括社区环境营造、社区经济营造、社区文化营造、社区医疗营造、社区教育营造、社区治安营造和社区服务流程再造等方面。台湾社区营造特别重视社区居民对于社区营造的创造性设计和参与社区营造的方式,以及社区的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形成等。

从社区的角度具体分析10多年来台湾社区营造的主要措施,大致可分6个层次。

一是在社区理念层面,培植社区居民的社区营造理念和社区意识。政府、学者与社区居民代表就社区环境、社区规划、社区史开发、NGO发展、社区活动等社区营造议题进行讨论,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产业计划,汇聚社区共识。

二是在社区人才层面,依托社区学院,培训社区公民,培育社区领导。

三是在社区环境层面,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如文建会最早期的“美化传统文化建筑空间”,后来内政部营建署的“城乡新风貌”及环保署的“生活环境总体改造”,文建会的“闲置空间再利用”、“建立地方文化馆”等。

四是在社区功能层面,从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出发进行社区功能性整合,如动员社区居民组织各式义警队、社区巡守队、妈妈导护队……参与维护治安;促进医疗社区化和多样性的社区生活组合等。

五是在社区服务流程层面,根据社区各自的特点打造适宜的社区服务流程。

六是在社区行为层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来引导社区居民走出家门,促进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增进相互的了解,凝聚社区共识,累积社区内在的社会资本。

总体看来,10年来台湾的“社区营造运动”有不少成功之处。但台湾10年来的社区再造运动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一,“社区营造”背负了过多的政治责任,有沦为政治工具之嫌。文建会对于社区总体营造政策的推动主要目的是,力图回应、吸纳并利用社区的“草根”力量,使社区成为培养“共同体意识”的场所。因此,过重的政治包袱使台湾的社区营造一开始就偏离了发展社区和促进社区民主的宗旨。其二,“社区营造”主要靠精英推动,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不高。一般居民对于“社区营造”或安全联防感到陌生,难以吸引他们参加,居民彼此之间也多不认识,要坦承表达自己的意见、聆听他人建议不甚容易;或是发言场合被几个人所占据,即使有心参加,却不知如何发现社区的课题,对社区环境的议题缺乏认知与想像;或是发现问题,但不知如何进行讨论、寻找对策。失败的案例如庙口中山路的造街美化,就是由于只靠少数社区精英推动,而社区居民的组织参与不够,使造街美化缺乏基本的公众支持,加上规划粗糙,执行匆促,最终不免失败。其三,由于台湾人口外流的冲击,社区意识的培育并不成功。其四,缺乏社区再造的客观评估,花钱不少,轰轰烈烈的活动不少,但社区再造的效率不高。

台湾社区再造运动告诉我们什么

从台湾的社区再造运动包含形象再造、公民再造、流程再造、制度再造等项基本内容。它是从根本上重新塑造社区形象、培植社区意识、改造社区组织流程、提高社区绩效,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变革过程。所谓的社区流程是指社区工作的基本程序,也即社区以顾客(社区居民)需求为起点,整合人力与物资资本而供给各类社区公共产品的系统性过程。从上述台湾地区社区再造的实践来看,其社区再造的经验可供我国内地的社区建设予以借鉴,其主要启示如下:

一是社区再造必须走城市与乡村社区并重和协调发展的道路。台湾的社区营造运动最先从乡村开始,后逐渐发展到城市,有效带动了城乡社区的协调发展,这符合当前祖国大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我国内地的社区建设也必须走城乡社区协调发展的道路。

二是要以社区公民再造为主体。人是社区的主体,人的再造即社区公民的再造是社区再造的终极目标。台湾将社区营造视为“社区造人运动”,因此非常重视社区居民的成长与学习,并以之作为社区营造的长期战略举措。可以通过鼓励、引导社区居民的学习与培训,来提升社区公民的文化素质、自治能力与人力资本思想意识、道德情操、文化水平以及生活与工作能力,最终完成由生活形态的社区居民到社会形态的社区公民的转变。为达此目的,内地可以参照台湾地区的经验,拓展社区的公共空间,成立社区性的学习组织——社区学院。可以依托社区学院,通过社区读书会、成长营、环境认养等培育社区公民和社区领导,提升社区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

三是要以社区形象再造为先导,再造社区文化。社区形象再造是指通过塑造独具特色的社区形象来凝聚社区意识,使社区缔结成为居民的生活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同时也是对社区形象进行设计、传播和公众对社区进行认知、认可的动态过程。我国当前的社区建设缺少塑造社区形象的基本环节,导致社区建设千篇一律。可以参照企业CI战略管理方法,导入社区CI战略即社区形象识别系统,来推进社区形象的再造。社区形象再造首先可培植社区文化理念和基本价值规范;其次可通过社区理念来规范整合社区组织与居民的行为方式;再次可以社区理念来指导社区构建美丽、宜居、和谐的外在形象;最终得以锻造社区文化,提升生活品质,彰显社区魅力。

四是要以社区流程再造为中心。社区流程再造是指对社区的组织流程进行诊断和重新设计,根据社区的时空信息与居民的基本需求、偏好,来实现社区组织流程的科学合理、畅通便利,从而提高社区组织绩效的过程。社区流程再造是社区再造的重点。而我国当前的社区组织流程存在不合理性,社区管理流程与服务流程缺乏协调性,连续流程多,而平行流程不足,基本上不存在以流程为中心组建协作式的工作团队,社区组织效率的低下也就不足为奇。因此必须从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出发,创设新的社区流程,实现社区的功能性整合和结构整合。可以根据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组建由决策部、执行部和评估监督部所组成的社区管理委员会和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形成组织内在的制衡与改进机制。

五是要以社区制度再造为基础,构建和谐社区的基本秩序。社区制度是化解社区冲突,促进社区和谐的根本保障,因而制度再造是社区再造的基础环节,应该有社区居民的充分参与。而当前我国社区建设的相关制度主要是由少数官员设计并通过行政推力供给到社区,这与社区可持续发展和社区自治的要求不相适应。应该改变社区制度的传统供给模式,由外源式的政府供给转变为内源式的居民自我生成。应该从社区需求出发,依靠社区居民的充分参与和社区各组织的协作,确立与本社区适宜的具体制度安排。在此基础上再构建和谐社区的基础性制度,实现社区从冲突到秩序的转换。社区的基础性制度再造包括社区组织制度、社区公共财政制度、社区资源整合制度、社区利益调整制度、社区保障制度、社区公共服务制度以及各种社区行为规范的构建等等。

作者:谈志林

第2篇:第三只眼看多媒体与小学语文传统课堂教学

摘 要: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高科技产物,形象鲜明、再现迅速、感染力强、信息容量大。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可以有效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打破时空限制,激发多种感官潜能,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然而,若一味依赖,过度使用,会导致教学效果负向迁移,最终舍本求末。多媒体面前有盏“灯”。我们要有一双慧眼,走出“误区”,对其科学定位并有效使用,有机结合语文传统教学精华,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发挥两者的“聚合效应”。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成为“时尚”,似乎还披上了“万能”的外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逢赛必用,声、光、电齐上,图片精美绝伦,解说词优美动听,课堂不亦乐乎,而传统教学中精华中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训练活动几乎“无影无踪”。多媒体果真如此神奇吗?对此,我们要有一双“慧眼”,认清当前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某些方面,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最大的特点是能把“静态”教学内容和“平面型”教学方式变为“立体动态型”教学模式,再现迅速,情境交融,感染力强,信息容量大,能激发学习兴趣,打破时空限制,优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容量,调动感官潜能,增强对抽象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感受,有效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三大“误区”

1.泛滥成灾

2.喧宾夺主

3.贪大求全

三、对小学语文传统课堂教学的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观之,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在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获得人文关怀和独特的价值感受。其根本方法在于以读为本,“读占鳌头”,在读中发现,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和“先天优势”。课堂上,师生之间是一种人对人的“无缝”对接和面对面的互动,显得更扎实、更真实、更朴实。教师可以通过特有的人格魅力和情趣化的语言来感染和调动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提问等方式随时关注学生在感知、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可以行走在学生之间,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注视等方式,激励学生交流和互动,参与学习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从字、词、句、段、篇入手,抽丝剥茧,循序渐进,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揣摩中,让学生得到深刻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更能达到“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坚持走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之路

1.理清认识,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当前,我国的教学现状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只能作为延伸和补充。在教学实践中,要避免两者各自为政“两张皮”,力求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二合一”,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如果我们仅为追求形式、顺应潮流,一味使用多媒体,就会顾此失彼,导致教学效果负向迁移,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背道而驰,最终舍本求末,得不偿失。

2.坚持“实用、适度、高效”原则,活用多媒体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多媒体教学同样如此,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理应有“度”,绝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首先,教师要坚持把“实用”作为第一原则,提倡“土”“洋”结合,灵活运用各种媒体进行教学。其次,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再次,要坚持“高效”的原则。

3.去粗取精,将语文课堂传统教学发扬光大

时至今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等教学方法,教科书、粉笔、黑板、挂图、模型等传统媒体,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传统教学的精华。实践证明,只有对传统教学中一切合理且行之有效的东西,加以继承,并不断整合、创新,才能发扬光大。教学中,我们要以更精简的板书,提炼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印象;更精辟的导语,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心灵共鸣;更新颖的方法,组织教学流程,突破重点、难点;更灵活的互动,调动多种感官,发挥教学效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之与多媒体教学融为一体,实现有生命的课堂教学。

总之,多媒体面前有盏“灯”。它仅仅是一种教具,一种教学手段的延伸和拓展,根本目的是服从、服务于教学。我们必须要有一双慧眼,科学认识,走出“误区”,准确定位并有效使用。立足小学语文传统教学特点,吸收多媒体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取长补短,走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之路,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的聚合效应,才是小学语文课堂改革的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梁春林.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常见弊端.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2(47).

(作者单位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后坝小学)

作者:吴大亨

第3篇:一盏灯,一行人——第三只眼看“知行中国”

第三只眼看“知行中国”

小笨鱼

大笨鱼

去年我有幸参加了“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和我失去联系10余年的学生和我隔着Internet相遇了,从此对话在光纤中来回。今年我有幸成为了“知行中国”小学班主任培训骨干班的学员,我的这位学生欣然写下了“只言片语”——《中国行——一盏灯一行人》。

只言:

传递大爱智慧,收获欢乐激情;三人即能成行,万人终能成城。

老师们优秀了,幸福的是孩子;孩子们幸福了,受益的是社会。 片语:

一盏灯

一行人

——写给奔跑在知行路上的人们

深夜:

溪流湍急着,丛林幽深着,高山险峻着

鸟儿们睡了,花儿们歇了,树儿们累了

一盏灯,闪烁着,像是那深夜里的星星

一行人,奔跑着,像要追赶破晓的曙光

湿透衣服的有满溢的汗水和夜晚的露珠

磨砺脚底的有道路的粗砺和奔跑的疲倦

停不下来了,大爱与智慧的力量驱赶着

慢不下来了,欢乐与激情的力量催促着

趟过那溪流,穿过那丛林,越过那高山

听见了鸟语,闻到了花香,看见了树绿

深夜里那些曾经模糊的景色逐渐清晰了

脚底下那些曾经陌生的道路逐渐熟悉了

一盏灯,依然闪烁着,是深夜里的星星

一行人,依然奔跑着,亮成了一行的灯

一盏灯连着一盏灯,一行人跟着一行人

深夜照亮成了白昼,道路亦宽敞而平坦

顷刻:

欢呼声在一路沸腾,惊醒了破晓的曙光

一片光明的大地上,到处是奔跑的人们

第4篇:第三只眼看网络

作者 王 强

来自中国文化报文章:庄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能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网络文化就如同“能攻坚强”的水一样,已经渗透到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之中。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的一种意识形态。

网络:“感受经济”

早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就断言:传统的市场工业资本主义即将结束,以感受和文化作为新的资本与市场的“感受经济”已经开始。换句话说,里夫金认为,市场工业资本主义即将被文化资本主义取代。里夫金的论断基于当今社会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在当代社会,“文化经济学”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尽管经济需求和发展有时也能改变文化,但文化往往压倒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网络文化是内容为王的一门产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的一个根本特点就在于:它能为客户提供完全个性化、全面化、作用于人的“感受”的服务。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这门产业在中国还只是一门“烧钱”的产业,无论有多少概念和创意,由于没有解决收费瓶颈,都无法真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20世纪90年代末期,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融合而产生的移动互联为互联网经济带来了新希望。因为,移动互联已经打通了服务与收费的梗阻环节,找到了宝贵的赢利模式。正是在庞大的电信平台上,中国网络文化才迅速壮大成为一门新兴产业。

网络文化经济大潮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浪潮有两支,一是网络游戏,一是手机短信。当前,中国网络游戏业的发展规模已经超过中国电影业。现有的8000多万中国网民中,经常上网玩游戏的约有1500万人,这个数字还在呈快速发展之势。2002年,我国网络游戏业收入达10.2亿元人民币,而同期电影的总票房收入不到9亿元,预计我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将会继续保持迅猛增长态势,到2005年将达到80亿元。据IDC(国际数据公司)统计,未来5年,全球市场这一产业将保持年均50%以上的增长速度;而一些专家预测,我国3年内网络游戏产业将以年均115%左右的速度增长。

手机短信业务随着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而突飞猛进。手机已经远远超出点对点的语音通讯功能,而具有了媒体传播的性质,被人们称为继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短信价格便宜,适应大众消费,而且方便、快捷、自由、时尚,在传递信息、沟通感情、游戏娱乐等诸多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而手机短信业务已经成为通信领域一个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被称为“拇指经济”。2000年,中国手机短信息不到10亿条,只占全世界总量的1%;2001年就达到189亿条,占全世界总量的7%;2002年翻了四倍多,达到900亿条,占到全世界总量的20%。

其他网络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网络广告、远程教育、网络动画、网络音乐等等,也发展得非常快。总而言之,网络文化经济已经成为经济生长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它渗透、影响、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网络:新型文化

应当说,互联网络也好,移动网络也好,都是文化的一种载体、一种媒介,它本身一般不直

接创造某种文化,但当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与之相融合,就产生了新型样态的网络文化。与网络文化相关的,还有几个经常被使用的关键词。比如: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文化内容产业、网络文化产业、网络内容产业、信息文化产业等等。这些概念往往相互交叉使用,体现出文化与最新科技手段的深度融合。

当代中国的网络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在新世纪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上看,它关系着社会稳定、民心向背,是意识形态领域最为活跃、争夺最为激烈的媒体或者说阵地;从文化上看,它是传统文化的新型载体,也是新时代民族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从经济上看,它是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交相融合的新型产业,是正在蓬勃发展的一门朝阳产业。

网络文化开始成为影响我国新闻报道、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近一两年来,许多重要政治事件、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都会引发网民们自发地组织网上大规模签名、贴文等活动,有的一个主题下面有上万条贴文。反过来,这些网上签名、贴文活动又影响着传统媒体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度关注和多角度报道,如“孙志刚事件”“日本毒气弹事件”。透过网络文化反映出来的民情民意,也已经成为重要舆情,影响着有关政府部门政策的制定和相关措施的实施。

网络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建构了一种新型的虚拟社区文化。在互联网上,QQ聊天室、各类专题论坛、文化艺术网站、博客文化等构成了一种新型社群文化——虚拟社区文化。由网络人际交往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其活动范围由网络向现实延伸。虚拟社区组织往往有着比较明确的宗旨,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这些网络群体对人们思想观念及社会行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网络中的不良信息

当前,网络文化内容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伦理的、政治的、艺术的、法律的等等。比如,数字鸿沟问题——掌握互联网络技术的人与不会上网的人在信息享有程度、兴趣爱好、社会地位、个人收入上的差距越来越大。科技与人文的割裂——互联网络等高新科技产品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而人文精神的失落越来越严重。知识产权问题——互联网上的侵权行为非常普遍,近几年国内出现很多网络侵权案。暴力与色情的泛滥——个别游戏网站充斥着暴力血腥的内容,一些商业网站打着交友、“性教育”“人体艺术”、商品广告的幌子散布色情信息。还有一部分色情信息借助网上互动式栏目传播,利用各种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等发布。有些网站把不良信息内容归为专题,比如“情色新闻”“美女走光专集”等。

手机短信中的不良信息,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诸多类型信息中,存在着攻讦类、淫秽类、欺诈类、泄密类、造谣类、官场类等多种内容不健康甚至有害的信息。这些不良短信要么具有直接危害性,给手机用户造成经济损失,要么引起家庭不和,甚至引发犯罪行为;要么具有潜在危害性,对用户的消费行为产生误导。黄色信息和其他不良信息更可能影响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2003年网络文化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两个人物,一是王吉鹏,一是木子美。2003年中,辽宁渤海大学青年教师王吉鹏针对网络色情的泛滥,先后发表了《网站CEO的下一个称呼——老鸨》等许多文章,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使王吉鹏这一名字已经成为反网络色情的代名词。木子美的《遗情书》自从2003年10月、11月在互联网上连载以来,引发了网民和海内外媒体的很大争议,形成了所谓“木子美冲击波”现象。《遗情书》以所谓“性爱日记”的方式,记录了作者本人与多位男子从2003年6月到2003年11月性交往的经过。这些文字,夹杂着部分色情描写,充满了性暗示、性心理的内容。从社会反应看,批评和指责的声音远远大过认同的声音。有媒体认为这一类文字有关部门应当坚决予以“封杀”。

随着手机彩信、宽带多媒体等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传播手段更加先进,有害信息包括谣言、色情信息也必然利用这些新渠道进行传播,造成负面社会影响。如何加强管理,成为网络文化自身亟待解决的问题。

网络管理进行时

加强网络文化内容管理,并非一日之功。首先,网络文化内容芜杂繁多,在管理上存在着多方面的困难。一是有害信息、不良信息来源十分广泛,传播方式不断变化;二是传播者身份具有隐蔽性;三是传播时间地点具有不确定性;四是传播者往往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五是互联网跨国传播、越境传播的特性为司法管辖带来极大挑战。

其次,我国网络文化管理的政策法规严重滞后。如网络游戏私服外挂现象严重影响网络游戏产业发展,但打击私服外挂无法可依。

第三,我国网络文化的管理体制十分滞后。从当前管理体制上看,中国互联网的内容管理归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安全归公安部,网吧管理归文化部,通信和硬件设备归信息产业部。这种多头管理的体制,极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漏洞。

当前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需要着力加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加大对拥有优秀网络文化内容网站的扶持力度,用健康有益的主流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要把更多的优秀文化资料、信息放在网上,使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二是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应加快调研,尽早立法,切实加大依法管理网络文化内容的力度。要积极研究和借鉴国外管理经验,依法有效加强对手机短信的管理。

三是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开发有中国特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加快发展网络游戏产业,改变目前国外网络游戏占据国内主导地位的局面。

四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的作用。如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文明工程组委会近年来为网络文化健康繁荣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各互联网协会和社会团体组织,要通过理论研讨、行业评优、政策调研等措施,切实加强行业自律,完善行业规范制度。(作者系中宣部文艺局影视处副处长)

(编辑/艾欣)

第5篇:第三只眼看“面子”

第三只眼看“面子” (2006-02-03 07:26:34)

遇到不好意思和尴尬的事情,比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忍不住弄出来点不雅的动静,无论中国人和外国人都会脸红,这是个生理现象。但外国人脸红过了,很快就恢复到原来的颜色,好象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样。但我们中国人脸红过了,马上开始在心里打小九九:刚才有没有丢了“面子”?半天缓不过劲来。这个“面子”与脸有关(所以“丢面子”也可以说“丢脸”),但又是个及其复杂的社会和心理现象,许多先辈学者和文学大师如钱钟书、柏杨等都有论及。笔者不才,长期客居海外,有幸游历亚、非、欧、美,换个角度再看面子问题,似乎有了一点新的理解。 面子的用处

每个中国人都很要面子,而且这面子观似乎是与生俱来。我的儿子生长在海外,从小用勺子吃饭,快十岁了,还不会用筷子。这哪里还有个炎黄子孙的样子!我们作父母的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软硬兼施,言传身教,几乎把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都搬出来了依然没有效果。儿子一句话就把我们顶回去:“你们不觉得用勺子吃更方便吗?”有一天,我们请美国朋友到当地中餐馆吃饭,特意交代跑堂的小伙子给美国人和我儿子拿上刀叉、勺子,免得这几位用筷子受罪。没想到那美国人一口回绝:“在中餐馆吃饭就得用筷子。”这洋人说到做到,使起筷子来还真像那么回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从这天开始,我那不争气的儿子居然宣布他也要用筷子吃饭,而且只几天功夫就掌握了操纵筷子的基本动作。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我们夫妇的旁敲侧击,终于搞清楚其中的原委:原来是那天在中餐馆,美国人使用中国的筷子吃饭,而他小子生得一付中国人模样,却要用勺子,我儿子他把“面子”丢啦!

早知道“面子”这么有效果,早搬出来用多好。由此联想到台湾高震东先生创立的“台湾忠信高级工商管理学校”。这所学校的英文教学据说在台湾很有名。留美班英文教材第一页上印着这样一段话:

“中国人学英文是我们的国耻行为,学英文是中国最可悲的行为,但我们不得不学,因为别人超过了我们。今天我们必须学习他们的科学,然后才能超过他们!我们要以夷制夷!非把英文学好不可,所以要咬牙切齿学英文!我们学英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去美国洗盘子刷马桶,去伺候外国人,去做丢尽祖宗八辈脸的事!” 这段文字最关键、最成功也最绝妙之处是最后那句“丢尽祖宗八辈脸”。丢自己脸对中国人来说已经是不可忍受了,更何况连“祖宗八辈”的脸一起都要丢呢!有这“丢面子”的威胁,从高先生的学校出去的学生英语据说都很好。

面子的价值

初到国外发现外国人进出弹簧门往往要看看后面有没有跟着其他人,如果有一定要轻轻拉住门,等人家走过来再放手。同样的场合我们中国人一般目不斜视,扬长而入,管他后面有没有人。有人说中国人缺乏礼貌,也有人说这只是个习惯问题,这些说法都没有错。不过,往深里想一想,这里面还是有“面子”的因素在作崇。试想,我又不该他欠他,凭什么要给那么大面子拉住门等后面的来人呢?即使有在国外入乡随俗已经习惯成自然的中国人,回到祖国作君子状拉门等人,说不定把后面的人吓着也未可知。要知道在国内,拉门恭候来人的只有宾馆的服务员,其他人咱还是自然点吧! 再举个例子,外国人喜欢请朋友到家里吃饭,客人上门总是要带点什么礼物,比如鲜花、香槟酒之类,空手而来是很不礼貌的事。在海外生活的中国人,大都患有乡愁症,互相之间更是少不了串门交际,但似乎除了逢年过节或有求于人一般很少带礼物上门,进门来打个哈哈就行了。不过仔细想想,我们去朋友家作客真的什么都不带吗?有人请你,你接受了,这在中国人看来叫做“给面子”或者“赏脸”,这比什么贵重礼物都重要。外国人不晓得面子的价值,所以去朋友那里作客还得搭上件礼物。

面子有价值,所以可以用来换钱。换句话说,如果有足够的补偿的话,面子是可以暂时放下去的,所以我们国粹里又有“笑贫不笑娼”的说法。我十几年前刚到国外“插队”留学时,一起在餐馆打工的有位国内某大学的付教授。我一个学生仔端盘子跑堂已经觉得有失颜面,他堂堂教授的心境也可想而知,何况那没有文化的老板娘训起人来一点情面也不讲。我下工和他闲聊,发现教授的心理并不是像想象的那么不平衡。他给我算了这么一笔帐:当时他在国内的工资不过百元左右,而在这里跑堂一个月挣小一千美元,顶国内几年的工资了。

近年来,国内新出来的留学生、访问学者已经很少有像我们当年那么穷困潦倒,现在给千把美元不能再吸引教授去端盘子了。这说明我们中国人的面子升值了,这是大好事;但面子值钱了,海外中国人间互相帮助“给面子”的事情自然也就少了。真不知是该喜还是该忧。 面子的相对性

面子有用,又有价值,可是我时常怀疑我们中国人是不是真的好面子。回国乘飞机,候机室里叽叽喳喳的人都是咱炎黄子孙,外国人都悄没声地在念书。一旦喇叭里宣布“现在开始登机”,呼啦一下众多的中国人都往机舱入口拥去,男男女女挤得前胸贴后背,没有人觉得丢面子。有外国人看着这一情景,不解地问:“不是都有座位吗,为什么要着急呢?”我顺水推舟的说:“好不容易熬到回国的这一刻,大家心情激动,可能太兴奋了,哪怕早一分钟登上飞机也觉得是个安慰。”嘴上如此说,但咱心里明镜似的:没看见中国人手里的大包小包,早上去先把座位上面的行李舱占了。等你老外上去找不着地方放手提行李,咱就当没看见。 在机场的一幕还是在国外,国内类似的事情多了去了,不足为奇。走在国内城市的大街上常会听到有人吵架,口角的双方至少有一方会骂另一方“不要脸”。中文里骂人的话多得数不胜数,惟有这“不要脸”三个字最奇妙。如果口角双方原本并不认识,被骂“不要脸”的人根本无所谓,还会还口:“面子卖多少钱一斤啊?”如果口角的双方是熟人,这三个字又是最重的,一旦出口那必然是到了反目成仇、不可收拾的地步。

原来这“面子”还有相对性。中国人的精心呵护的面子只是给家人、朋友、上司、下属、同事和熟人看的,在这个圈子里面子的价值连城,万一不慎把脸丢了,一死了之的人也不鲜见。可是同样的一张脸,到了陌生的地方,忽然贬值“跌份”,情不自禁会说出“面子值多少钱”这种话来。

外国人有“面子”吗?

当然,说“面子”在外人面前贬值也不可一概而论。如果这“外人”是外国人,那事情又另当别论,因为这可能关乎到国家的“面子”。记得小时候,还是文革时期,一次有重要外宾来访,老师吩咐我们小学生一律穿新衣服上学。我母亲起初不肯给我买,说是家里钱紧,再说不逢年过节买什么新衣服。我学老师的口气说:“丢老师的脸事小,丢了国家的脸谁担待的了?”,没费功夫就把母亲说服了。我在工厂上班的大哥也得到通知,外宾来的那天去商店“买”东西,制造市场繁荣的表面气氛(外宾走了以后再把从商店拿出来的暖水瓶、搪瓷盆之类的商品送回去)。现在时代不同了,文革时的荒唐事当然是没有了。但是外国人来了,不管怎样请吃陪玩之类的表面文章该作的还是得作。

我时常捉摸,这外国人到底有没有“面子”?要是根本没有,咱中国人忙活半天,岂非是对牛弹琴?首先有一点可以肯定,东亚国家,比如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一些深受传统儒教影响的国家,心理素质与咱中国人相仿,重视“面子”自不必说。至于其他地方,就值得考究了。我有一位印度朋友,从我这里借走了一本珍藏的经济学著作,久不归还。我耐不住催他几次,他正色对我说:“你别担心。如果我不还,你丢的是一本书,我丢的是我的脸。这种傻事我可不干。”果然不久后那本书就物归原主。

据我亲身的观察与体验,越是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就越要面子。就以欧洲的法国为例来说吧,虽然法语里“脸”这个词并没有类似中文里“面子”的意思,但不会说不等于没有他们不懂脸面的问题。据说法国人过去由于不爱洗澡,于是才绞尽脑汁发明了香水遮掩体味。每年夏天

七、八月份,是法国的暑期,不光大中小学生放假,而且公司和机关的职员也都轮流放假。法国人放假可不兴在家里歇着,一定要离家出走到海边、上山或出国才算。放假归来,同事会打听:“到哪里放假去了?”没有钱或者实在懒得动弹的人,暑期在家里窝着怕遭人笑话,把窗户关严,给外人以出去度假的印象。法国人好面子由此可见一斑。

至于美国,我本来对他们有没有“面子”问题一直吃不准,直到闹出“拉链门”事件,这才算看出一点名堂。堂堂美国总统与实习小女生有染的事传出后,中国人一谈起来就长嘘短叹:这下克林顿可丢了面子了,就是不被国会弹劾,背着这黑锅今后这总统可怎么当啊!但美国人的思路与我们不同,他们要搞清楚的是总统有没有骗人,如果真撒了谎,那就请他走路。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独立检查官虽然证明了克林顿与列文斯基的确有不正当的关系,但没有证据表明克林顿撒谎,所以总统照做不误。看来美国人有脸但不知道什么是“面子”,我们不可以己之心度人家美国人之腹,今后与美国人打交道时谨记。

第6篇:第三只眼看莫言获奖

中国作家莫言,因其作品很好地将现实主义与魔幻色彩结合在一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人们都为其获奖而欢呼雀跃的时候,大都觉得他能够获奖是因为努力练习写作。而我是因为他内心的单纯。

莫言获奖后,人们问他将如何庆祝,他微笑着回答说:“回家包一顿饺子。只是得一个奖而已,没有必要过多的庆祝。”人们评论他低调,像陶渊明那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倒认为那是一种单纯。他的心中没有过多的功名利禄,没有被社会上拜金等不良因素所影响。家具坏了,修一修继续用;衣服破了,打个补丁,缝一缝,继续穿。这种心境,也许是大多数人在幼时,朴素的母亲在身边时才有的。所以在我看来,他是单纯的。

莫言的童年是在饥饿中度过的。同小伙伴看到开进学校的煤车,一跃而上,一人拿一块煤,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到后来听到有人说,当了作者出了一本书,就可以一天三顿饭吃肉馅的大饺子,然后就下定决心当一名作家,日后坚持写作,坚持投稿。为了吃上肉饺子而有了的理想,如果可以坚持一时,大可定义其为童年趣事。然而莫言他坚持了一生,爱上了写作,在有了工作之后仍旧继续写作。我认为那是他的单纯。

幼时的莫言常常因为自己多嘴多舌而给家里带来麻烦。母亲教导他,让他日后学会少说话,多做事。他听从母亲的教导,将自己的名字“管谟业”中的“谟”字拆为“讠”和“莫”整理为“莫言”,作为自己的笔名。以此来勉励自己,提醒自己,时刻把母亲的教导放在心上。从此他便下定决心,少说话,把自己要说的话都用文字写成故事。他没有年轻的我们那样对母亲的叛逆、不从。他的乖巧、知错就改,在我看来是因为他善良,他有一颗单纯的内心。

因为莫言的单纯,他开始写作;正是因为他的单纯,他为了肉馅大饺子而爱上写作;而正是因为他的单纯,他处事不惊,一路坚持书写;就是他的单纯,让他有资格获得中国第一个诺内尔文学奖。

用第三只眼看到的莫言那颗单纯的心,会引领着我,伴随着我,使自己的内心也变得更加美丽。

第7篇:第三只眼看企业“用工荒”

一、 计划生育政策的后果;

二、 有效人口资源优势提前丧失;

三、 我国传统中不良观念;

四、 现代教育体制的失败;

五、 传统价值观的沦丧;

六、 产业升级的滞后;

七、 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

八、 企业落后管理集中表现。

对今日中国沿海、甚至内地的广大企业来说:用工荒现象已持续了好几年,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人说是因为工人工资太低,造成大家不想出门打门所致,只要给工人涨工资,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几年一线员工的工资年年看涨,用工荒却没有得到丝毫解决。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是下面八个方面原因导致:

一、 计划生育政策的后果

应该说今日用工荒从根本上说是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恶果。这个让中国社会人口结构突然变异,出现人品断层,使国内人口从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人口突然急剧减少。这种人口非自然的减少造成的恶果是:

1、 让中国社会提前快速进入老龄化;

2、 突然失去了大量可用劳动力;

3、 有效购买力下降,内销市场无法真正提升。

当然对中国的企业来说是现在本该八十后与九十后作为生产一线主力的大军消失了,大量用人单位无人可用。

顺便说的一个话题是:有人会说如果不搞计划生育,那中国现在不好几十亿人口。但大家要明白一点的是:如果中国将数以千亿投入在计划生育上的钱投在基础教育上。让更多人受教育,人口将会自然递减的形势。因为各国事实证明:让国民每多受一年教育,其下一代就自然会至少晚出生一年。一般规律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结婚越晚、下一代也越晚出生。再则:人口增长有其负面性,也有其下面性,人口特别是年青人会带动消费、也会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二、 有效人口资源优势提前丧失

过去我们总爱讲一句话: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国家,经过数十年的掠夺式经济发展,我们现在是:资源不再丰富,可利用资源越来越少,环境也遭到灾难性地破坏,而计划生育的显著成绩又使我们的人口资源中可用劳动力优势完全丧失。而且经济地快速增长使这种人口优势提前消失。中国社会人口总体特点是 :绝对人口缓慢增长、人口迅速老龄化、可利用青壮年急速递减,这种人口结构一不利于工业发展、更不利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生存;二不利于国内市场经济发展,毕竟年青人是一国消费的主体。

三、 我国传统不良观念体现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大量优秀的思想与理念,这些好的东西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续承,但也有一些不良的传统思维与习惯是需要我们批判与摒弃的。中国的父母亲爱子如命,把孩子未来的幸福放在头等大事,他们总想让他们过得好一点。而其中一个传统的观念是让小孩读书,读书可以让他们将来升官发财,至少以后可以坐坐办公室,不用当工人那么累。

六七十年代人出来打工拼命挣钱为的就是让自己孩子去读书。考大学、考不上正规学校也要去读一个民办大学、或者最差也要上一个电脑班学学电脑,主要想法是孩子以后不要像自己工作那样累,考不上公务员、当不了官也要进公司办公室成为白领。大量的父母抱着这种心态培养下一代,造成年青一代无论如何也不想下车间当技术工人,这种错误的传统观念最终影响了年青人的择业观,造成生产一线的工作是绝大部分年青人,无论其学历如何也不是主要考虑的对象。

四、 现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失败;

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实际需求相差极远。所设计科目,传授的知识也是企业用人不多的岗位。

特别是前些年大学的产业化,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各地纷纷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使得一些原本可以为企业培养优秀的产业工人的技术学校变成了毫无实用价值的大中专院校。致使社会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学生所学不实用而找不到好工作、企业怎么也招不到实用、能干的人材。

假如教育部顺应中国现状,大力发展技工学校,而不是随意给院校升级。中国目前就多了几百万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同时少了同等数量空有文凭、缺乏实干精神的大学生。毕竟大专、本科文凭一拿再去当工人怎么也说不过去。而中国现代企业最缺乏的是有一定文化(高职、中专)经过专业教育与训练、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 目前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里人员现状就是不是没有什么文化(小学、初中)的技术工人,就是有文化、耻于学技术、上生产线的科班人员。提拔起来的管理人员大部分是有技术、没必要文化。企业内部管理上不去根源就在于此。而这个问题根源还是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上。

五、 传统价值观的丧失;

前面所谈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有一点过去是世界公认的,那就是中国人的勤劳、吃苦耐劳的精神。但这种宝贵的民族精神却在现代教育体制下、现代被金钱腐蚀的社会道德价值观下已完全丧失。

中国社会现有的年青一代已进入像郎咸平教授所说未富先懒的时代。国家还没有真正富强,但年青人却提前变得很懒。不想吃苦,怕加班、甚至怕上班,追求享乐。正如郎咸平教授在财经郎眼节目中所说:年青人宁可去做不用加班,一个月1000多块的营业员,也不想去做有加班,一个月2000多块的工厂要作。

也正是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消失,好吃懒做的社会风气的横行,造成了社会上做二奶风盛行、啃老族不以为耻。同样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成了企业里难招人、干活卖力的人更难招。

顺便说一句:今日中国五千年形成的道德水准从没有今天这么低下,这其中要“感谢”那些传播媒体、影视作品、还有那些腐败的官场表现姨年青人的毒害,那些低级趣味的大陆剧、韩剧引导年青人天天梦想着不用工作、却有洋房住、洋车开、每天在俊男亮妹中专心谈恋爱。所以不少年青人不想工作、只想找这种生活、或类似这种生活式的工作。没有的话,就屈尊去做二奶。

六、 产业升级的滞后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早就应学习一些先进国家的经验进行产业升级, 由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升级为知识型、高科技的企业。但由于群体性缺乏远视与规划,造成中国的主导产业几十年如一日的以低科技水平、低技术水平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主。而此时大学却培养出大量知识型的人才(不论其先是如何),却没有足够多企业接纳他们。这样也就很自然的出现目前这种现状:大学生找不到相适应的工作、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找不到合适工人。

七、 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

中国大部分企业家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即对环境保护不承担、对员工也不用承担。可以说大部分地区企业的利润三大来源——

一、牺牲环境;

二、资源的浪费;三不用对员工承担社会责任。而当员工受教育程度逐渐变高,他们就更愿意去那些相对对员工福利保障多一些的外资企业和少量的中资企业。那些福利差、环境差、没有任何社会保障、每天工作动不动就十几个小时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当然首先感觉到招工难。正如一篇文章所言:“用工荒”源自“用工狠”。现代受过一定教育的年青人再也不想在那种无保障、无福利、无生活乐趣、一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工厂工作。毕竟他们也是人,他们也需要正常的生活、娱乐、社交等、、、、、、

八、 企业落后管理的集中体现

在过去十几年来,对大部分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来说,老板最关心的是订单的问题。对内部管理的概念是东西要做好(也就是品质要保证)、要准时交货、再就是不要太浪费(也就是成本适当控制),基本上没有想到过对人的关心与尊重,因为那时大家感觉中国有的是人。工厂管理上很少把对员工的尊重放在重要的位置。

而在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里,管理人员对人员的使用与现场调配也是大手大脚。因为员工的工资低、多用一个少用一个无所谓,人又好招。他们从不考虑对人员的使用上如何精打细算、最合理、有效的使用每一名员工。所以当人员一旦没有以前那么好招,大手大脚惯了的一线管理就感觉人不够用。

可以说:今日“用工荒”跟很多企业管理人员的实际管理水平有直接关系。他们如管理水平好一点,员工使用合理。在厂的员工收入高、受到必要的尊重、人员流动性没有那么大,企业也不会有太大的用人压力。往往那些叫“人难招”的企业实际是“人难留”的企业、也就是内部管理存在问题、人员流动性大的企业。

总而言之:一般企业只要善待现有员工,降低人员的流失率。在打工群中留下好名声。人员问题在这一两年还不至于困难到无法解决的地步。

文章转载自“宋曦的BLOG”。

第8篇:第三只眼看安田博士征婚江苏卫视

第三只眼看“安田”博士征婚江苏卫视

提示:警惕《非诚勿扰》中的“安田”有《铁梨花》之“井三”之嫌。

2011 年 3 月 26 日晚, 南京卫视“非诚勿扰”征婚节目中出现一个“另类”——安 田(介绍说哈佛本科、牛津硕士、伯克利博士,又自称美国出生、香港长大。, ) 从此人出台的一个接一个的肆无忌惮的“搞怪”表演,从他自我介绍且其后不断坚 持自己是“美国人”之时,越来越觉得此人为何不敢、不愿说自己是“美籍华人” 而 , 隐约感觉此人是“日本人” 且,安田君一直以“我是美国人”来的“刻意”隐匿了自己 , 的日本血统,必然有其异常隐晦的目的(当然,这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可以用 1 千个合适的理由来解释或甚至以“我是独立特行”的美国人的立场干脆来个

汉奸“赵嫣然” 乳名胖丫)记忆犹深且恨不能亲 ( 手手刃了此汉奸吧?那么,对其日本军方代表的夫君——井三(日军间谍中佐军 衔“井上二郎” ,正是由于日军谍报机关无所不用其急的手段,导致曾经正直善良 ) 的胖丫为情、为物、为所谓“大势”所困,自感沦为日军中坚力量“井上家族”的“工 具”和卑劣间谍“井三”君的玩物!

“赵嫣然”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哀,更是国人的悲哀,至为关键的是,这 为我国人提了一个醒——防患于未燃:对有这种可能或倾向的日本人,接亲、通

婚断断是不可取的。

姑且不论时下中日关系如何,但从长远看,若世界还存在战争,中日之间必 有一战,而这一战一旦发生,则必然超过二战时期的抗日战争的残酷与曲折。为 了这场战争,日本军方已然在其《国防白皮书》和“教科书”中毫无置疑的将中国 列为“第一假想敌” 并罔顾中国人的情感不断的参拜“靖国神社” 其目的显然是告 , , 诉日本全民族,勿忘历史、随时准备中日之间那一场新的、更惨烈的战争!

鉴于此,日本政府、军方、甚至民间富有“爱国热血”的个人,都会自觉、不 自觉的通过各种渠道打入中国!前段时间,日本某记者获得国际新闻大奖的原因 就是及时报道了中国航空母舰建造过程的图文资料, 而这名记者是通过怎样的手 段“有效混入高度警戒的航母基地”的,至少,在国内公开的报道或新闻里,我国 政府却只字未提,若真没有加以追究并予以侦破,那就只有一个解释——我们的 军事禁区的保密制度存在巨大的漏洞!而这类似的,亟须完善。

另,针对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栏目组,必须提一个建议:日后的征婚嘉 宾,尤其是重磅出击的嘉宾,一定要对其国籍、原国籍或原血脉做一个交代,至 少,对拥有日本人血缘的征婚者,一定要做出特别提示,否则,一旦笔者所忧患 的事实成立,则,电视征婚平台将沦为被别有用心的某国谍报机关利用的工具, 且,这个工具广泛的传播性,将成就居心叵测之“安田” “井三”之流的侵我中华的 、 梦想!

以上,或许是个人的敏感,但若不加以必须的警惕,一旦演变成真,岂不 悲哉!

上一篇:保险行业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资料员聘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