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学习感悟

2022-05-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课程标准学习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学习与教学实践感悟

2007年元月,本人有幸受学校委派参加市里举办的第一轮新课程培训学习.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结合新教材的教学实践,颇有些感悟与收获,现整理归纳如下:

一、《数学课程课标》的要求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呈现的背景是有现实意义并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是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参与者.

7—9年级学段《标准》安排了四个模块,“数与式”、“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强调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具体要求是:(1)“数与式”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应加强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的联系,介绍有关代数内容的几何背景,应避免繁琐的运算.(2)“空间与图形”模块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注重对证明本身的理解,而不追求证明的数量和技巧.证明的技巧控制在《标准》所规定的范围内.(3)“统计与概率”注重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自然、社会和科学领域的联系,使学生体会统计与概率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注重学生从事处理数据的全过程,根据统计结果给出合理的判断;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会概率的意义;加强统计与概率的联系;避免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变成数字运算的练习,对有关术语不要求进行严格表达.(4)“实践(课题学习)与综合应用”模块注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问题、积极思考所面临的课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

二、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过程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证明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基本方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调动教与学的双向作用.

第一,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新知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教学中应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梯度.

第二,教学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科学评价每一个学生: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人才.

第三,教学中要“用活”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案,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这要注意两点:(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基于教材.教学内容范围是灵活、广泛的,可以是课内或课外,只要适合学生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姿态.(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栏目以及课题学习.

第四,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探究、小组合作、组间讨论、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形式,这些教学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时机和氛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时间.(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道理,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激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以上几点是本人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的心得.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应该积极参与课改,不断尝试,不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作者:时海燕

第2篇:学习《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感悟

【摘要】通过学习《土木工程概论》,熟悉了土木工程的概念、涉及的内容,进行土木工程建设的各种专业技术,掌握了土木工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奠定了进一步学习深造的理论基础。此文即是本学期学习这门课程的感悟和体会。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 基本内容 施工技术

一、土木工程基本理论

1.概念及内容

“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是人类进化史中最早的“技术科学”,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其实质是系统的技术过程和生产过程。[1]它的范围既包括各种工程设施,也涵盖进行工程施工所使用的设备材料和各种专业技术。具体内容有:道路桥梁等地上、工程、海底、防空等地下工程,港口、运河等水中各种工程。

2.土木工程的历史

“土木”一词的来源是因为在久远的过去,建筑物的建造离不开土块、木头和石头。[2]随着近代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逐渐带动了土木工程的进一步发展,19世纪中后期土木工程有了较快发展,不断有新型材料、新型设备、新型建筑物问世。破特兰水泥、混凝土、年轻炉炼钢法、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等都是在1842年至1928年期间出现和使用,使土木工程发展上升到新的台阶。土木工程在近代的发展速度稍慢,西方先进的土木工程技术在清朝洋务运动后才开始引进并逐渐赶超世界领先水平。里程碑样的事件就是我国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1909年带领建成的京张铁路,其建造水平可以与世界先进水平媲美。京张铁路有四条隧道,全长约200公里,最长的隧道长1091米,位于北京的八达岭隧道。截止到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建造铁路总长9100公里。如今各种土木施工技术广泛应用到各种建筑物的建造中,各种建筑也应运而生,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如雨后春笋般地树立在地球各个角落。也出现了数个世界第一:第一悬索桥——日本明石海峡悬索桥;第一斜拉桥——日本多多乐大桥;第一电视塔——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第一高坝——瑞士大迪克桑斯坝。现在土木工程的发展动力来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工程材料和工艺设备的发展为现代土木工程的高速度向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土木工程的未来

①高难度建筑问世:日本打算在海中建造一座供5万人居住的千年塔,这座离海约1.25英里的建筑,不仅功能齐全还具有强大的防震功能。

②向外层空间发展:随着人类登月的成功和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人们发现在月球上完全有可能制造出氧和水供人类居住使用。因为科学家发现月球上存在许多的钛铁矿,在1000℃左右的温度及作用下,钛铁矿与氢化物发生反应能生成人类生存必需的氧气和水,因此推断人类居住月球的可能性。1985年探索到月球上有合成混凝土的材料,由此设想在月球上建造钢筋混凝土空间站。[3]乐观地预测在21世纪中期以后,太空人类化、工业化、商业化及太空旅游等都有可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③向海洋拓展:可以大胆构想在海平面上建造飞机场,一是节约了陆地资源,二是防止噪声扰民。这一设想的灵感来自于迪拜(阿拉酋首都)在海上建造的七星大酒店,洪都拉斯也在计划建造一艘巨型游船,集居住、娱乐、休闲、商业、工作等功能为一体,类似于在海上建造人工岛,亦与某些海岸延伸工程及围海开垦工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艘城市型游船的建造也必将为将来人们在海洋建造人工岛提供科技经验和实际支持。[4]

④向现代化進展:将来与土木工程有关的各种工程施工、材料使用、抗震分析、科学研究等方面都会实行信息化、智能化,土木人将会带给人类更绿色与安全的生活工作环境。

二、土木工程基本材料

土木工程构成三要素:材料、施工与理论。土木工程材料分为:①无机材料如钢材、水泥等;②有机材料:砖石、木材、沥青;③复合材料:混凝土、钢玻璃等。材料是在土木工程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程造价、工程质量与材料的造价与质量密不可分,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方向也带动着未来建筑业的进步与发展趋势。未来土木工程材料将具有高强度、重量轻、多功能、环保绿色等特点。

三、土木基本工程

土木工程包括基础工程、建筑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等。

1.基础工程:

基础工程是地基与基础的统称。地基是承载建筑物重荷的地层,包括天然和人工两种类型地基;基础是传递负荷到地基上的下部结构。分为浅基础与深基础。基础工程是建筑物的根本,隐蔽,位于地下,造价高,工期长,作用重大,不能补救,所以对基础工程的要求高,一般其造价占总造价的25%-30%,工期占总工期的30%左右,要确保万无一失,不能失败。

(1)深基础:是将承载的建筑物负荷集中传递到地基深层的基础,具有置埋深、承重集中的特点,分为沉井、地下连续墙、桩基础等三种类型。

(2)浅基础:是指掩埋深度4米左右的基础。是通过扩散分布的方式把建筑物荷载传递于基础底面的浅层。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按钢度分类,一种是按照结构分类。[5]其中按钢度强弱分为柔性基础与钢性基础,按结构类型分为箱形基础、片筏基础和柱下基础三种。

基础工程章节的学习要点是掌握如何减轻浅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措施。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建筑因素:a.建筑物的体型、高度、墙体布置符合要求;b. 设计沉降缝以增强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

②结构因素:a.降低或分散地基的附加压;b.建筑物重量控制在一定范围;c.尽量使用砖混结构。

③施工因素:不要破坏地基原结构,注意科学进行施工程序。[6]

2.建筑工程:

(1)建筑分类:①按功能分:民用建筑、工业建筑;②按结构分:砖木、砖混、钢筋混凝土结构等;③按高度分:底层(1-3层)、多层(4-8层)、高层(9-30层)、超高层(31层以上)建筑。

(2)建筑基本构成要素:墙、板、梁、柱、拱

(3)建筑的结构设计

①框架结构:即骨架结构,由梁和柱刚性连接,合理层数为15层以内,高与宽的比应为5~7。

②剪力墙结构体系:合理层数为30层以下,高与宽的4~5为宜。

③混合结构体系:如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等。

结构设计的目的要安全、经济、实惠。设计步骤:a.确定结构类型;b.建立结构模型;c.计算结构荷载;d.计算构件内力;e.绘制施工图纸。

3.道路工程:

(1)公路分级:由低到高分为五级:四级公路、三级公路、二级公路、一级公路、高速公路。其中高速公路的特点是行车速度快但交通事故少,物流便利、安全舒适。

(2)道路工程特点:①较建筑结构简单;②工程受车辆重量及环境大气影响大;③工程量大复杂;④耗资巨大。

(3)铁路工程:客运和物资的转运量最大的交通方式之一。时速高, 120~160km为中速。

4.桥梁工程:

桥梁按结构体系分为梁式桥、斜拉桥、拱桥、刚架桥(rigid frame bridge)、悬索桥(suspension bridge)、组合桥等。每种桥都有自己的特点,上承式拱桥特点:视野清晰,高度大;下承式拱桥特点:视野差,高度小;中承式特点:兼并上承式与下承式的特点。[7]悬索桥一般适用于跨度超过1000米的区域往往选择悬索桥。桥身与桥墩的连接为刚性连接的称为刚架桥,梁式桥的桥身与桥墩的连接为非刚性。

5.隧道工程:

隧道工程属于地下工程,指在山体内或地面修建的孔道横断面积大于2㎡的建筑物。施工方法:有明挖法、盖挖法、掘进机法、盾构法、钻爆法、沉管法、顶进法等。[8]

四、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

(1)基础施工技术包括开挖技术、桩基施工、沉井施工、地下连续墙施工、锚杆挡墙施工技术等。

(2)结构施工技术包括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等施工技术。

五、土木工程项目管理

(1)工程建设程序: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设计工作→建设准备→建设实施→竣工验收→建设后评价。

(2)招标和投标:需要建设施工的单位招揽各个承包单位去参与竞争的活动叫招标,有意向承包该建设工程的施工单位参与承包竞争的活动叫投标。[9]通常较大项目的工程实施前都要进行项目的招投标,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体现了公平竞争原则,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节约成本,绿色環保。

(3)施工程序:其中建设施工程序按以下步骤进行:a.通过投标承接施工任务;b.签订施工合同;c.撰写提交施工报告;d.开始施工;e.竣工验收

(4)施工监理:在一项工程建设过程中通常分为三方:甲方、乙方和丙方,分别对应建设方(业主)、施工方和监理方。有些项目需要实行强制监理,如国家和政府投资兴建的重点项目或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的项目,大、中型项目、某些外资捐款项目等。

总结

《土木工程概论》概括讲述了土木工程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只是自己学完之后用自己的话的简单总结,土承天下 木载苍穹, “土木”只有简单的两个字,涵盖了太多的知识,充满了太多的未知与神秘,对我们来说像大海一样遥不可及,要精通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还有遥远的路要走,但是有志者事竟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努力学习,讲究方法,全面发展,就能成为一名建设天下的土木英才。

参考文献:

[1]《土木系统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

[2]《土木建筑工程概论》王继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INTRODUC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土木建筑文献检索与利用》肖友瑟主编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5]《土木工程学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土木工程学报编辑部

[6]《土木工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科学出版社

[7]《土木工程概论》上海交通出版社

[8]《土木工程》(英)斯科特(Scott,J.S.)撰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土木工程总论》丁大钧,蒋永生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宗书雅

第3篇:论新《课程标准》中的体育学习策略

摘 要:通过提出“体育学习策略”的定义,先后分析和阐述了体育学习策略的结构及其六种策略的具体建构,为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 情境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探究式学习;分层评价策略;量表学习策略

Key words:The scenario learning strategy;Independent learning strategy;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y;Investigation type of learning;Stratified evaluation strategy;The learning strategy by measuring form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评价式学习”等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已倍受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密切关注。这不仅仅是理念的变革问题,更是新的学习策略的建构问题,而且要通过具体实施来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创造条件与空间,以实现不同学习方式的有效变革。为此,笔者沿着“体育学习策略”的意义建构来研究和探讨体育学习策略的各种新理念与具体措施,好为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有效实施提供借鉴意义。

1 体育学习策略的内涵

由于“体育学习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下位概念,“学习策略”是“学习”的下位概念,为此,研究新《课标》中的“体育学习策略”的内涵问题,必须追根究源,理清思路。首先,“什么是学习”?“学习”作为当今诸学科共同探讨的前沿话题。翻开辞海或各种百科全书,对“学习”的解释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据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学习的理解,从辞源和字意上解释学习概念;另一类是依据各派西方心理学家对学习的研究和界说来定义学习概念。关于学习的研究,前人一般要从组织的知识、组织的技能、学习态度、学习准则、学习的性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迁移、学习的策略、学习的分类、学习的目的等诸方面进行阐述。在我国目前大家较为认同的是施良方在《学习论》中的定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为外显的行为。”因为学习是主体经验的不断构建过程,主体经验的变化常外显于行为,内赋予思维且经过较长时间才见诸于行为和行动上,因而,不能简单地视行为的变化就是学习的表现形式。笔者个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体与环境间复杂的交互作用的过程性体验,是引起主体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过程。

其次,讲“学习”,就需讲“策略”,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样。自布鲁纳提出“认知学习策略”的概念起,学习策略在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就受到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概括地说,学习策略大致有四种观点[1]:A.把学习策略看作是调节和控制学习计划和步骤的技能;B.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内蕴内的学习规则系统;C.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D.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统一。这些并不完全相同的观点,基本上是从学习策略的结构、操作与抽象三个层面给予界定。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为了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而对学习目的任务的认识与实施、对学习方法的调配与使用、对学习过程的调控以及保障学习计划、方案、步骤、评价等得以统一和有效实施的方式。

最后,“体育学习策略”的提出。由于新《课标》中较突出“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和愉快的学习体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而体育学习一般是从个体经验或体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基于选择性注意的培养与训练,广大体育工作者为了教与学的需要,结合新《课标》精神,以目标统领内容,试图构建属于自己的学习策略。笔者通过对“学习”、“学习策略”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与把握新《课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提出:“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体育教师为了达成既定的体育学习任务,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或手段,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与评价”的方式,更是保证学生不断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各种措施的总称。

2 体育学习策略的结构

学习策略的结构是由学习策略的构成要素和层次构成的。为了对学习策略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许多学者对学习策略的本质进行思考与探索,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瑞斯尼克和贝克认为学习策略是由一般学习策略和仲裁策略组成;斯腾伯格把学习策略分为执行技能和非执行技能两种成分;纳斯比特舒克史密斯把学习策略概括为提问、计划、监控、检查、矫正和自我评价6种常用策略,并进一步分为一般策略、客观策略和微观策略;丹博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两种策略;温斯坦认为学习策略是由认知信息加工策略、积极学习策略、辅助性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构成;迈克尔等人把学习策略概括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大部分等。[1]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或层次对学习策略进行了结构性研究,为体育学习策略的结构建构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此,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体育学习策略的结构大体上包括情境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策略、探究式学习策略、分层评价策略和量表评价策略等六种策略。其中,每一种学习策略又包含有再认知活动、学习方式的选择与学习方法的运用以及学习过程的调控与评价等诸方面。为了进一步明确学生在每一种体育学习策略中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用什么方式去做、做到什么程度、如何评价等问题,笔者按照学习策略的不同方式进行合理地构建,以此指导体育课程改革实践的发展。

3 体育学习策略的具体构建

由于不同的体育学习策略所主要表现出来的选择学习方式与运用学习方法不同,为此,笔者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针对每一种体育学习策略进行合理地分析与建构。

3.1 情境学习策略

美国学者威廉斯曾在一种创造与情致的三维空间结构教学模式中提出教师可采用的18种教学策略,其中一种是“情境法”;我国在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引下提出9种教学法,其中之一是“创设情景法”。[2]而情境学习策略是指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通过假设、预置和创设真实的体育情境脉络来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和最佳的学习方式,构思合理的角色情景,通过学习活动来实现特定的学习目标或任务的方法。由于学习总是离不开一定的情境,知识、技能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得以实现。只有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境甚至是“实际任务”中学习,以获取亲身经验或自我建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方能使其个性健康发展。

其一,创设复杂的、真实的体育场境,开展“学习共同体”或“利益共同体(即:通过共同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分工、学习资源共享、角色分配与扮演、团体奖励和认可等措施来建立的活动小组)”。教师要善于从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现状出发,通过共同体活动,并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如实物安置、音乐渲染、语言引导、运动情景、活动环境、组织结构等,以营造一个民主热烈的学习氛围,从而将具体的情境与学习及学习激励联系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各种均等的参与机会和学习方式,有机会生成问题及提出自己的设想或行动方案,并在解决知识与技术的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有效帮助与支持;另一方面,教师可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的活动心向,激发其情智,培育其情感。如在竞选体育委员的活动中,教师和全体学生密切合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投入到竞选活动中,共同完成预先设立的竞选目标和任务。在各自共同体内,每一个成员都可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都能与他人交换和交流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共同体也给每一个成员都提供参与的机会从而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中得到发展。

其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教师把竞选活动与体育学习密切结合起来,准确及时地把握各共同体内每一位竞选者的“最近发展区”。当竞选者处于维果茨基所说的最佳挑战水平上时,给予适当的支持与帮助,如采用暗示性的动作、语言或间接的指导、引导等方式,尤其来自共同体成员所提供的有效支持,可从中培养竞选者的情感、意志和自信心。这样将活动建立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上,使每个学生更明显地体验到活动的“价值”和“愉悦”。

其三,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并努力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多尔提出“教师在学习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课程标准精神下的教师角色定位,教师不再是讲解者、传授者、权威者,而应成为学习团体的一个平等成员及教与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建构者,使竞争活动根植于师生的对话性、交互主体性和交谈性的本质意义中,铸造自我与他人之间新型的统一体,以便帮助竞选者在面对竞争压力时,能及时调控自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其四,强化情境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把学生带入到活动现场,给学生创造充分学习的条件或与学生共同创设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并置于活动情境之中,强化组织管理、教师引导、师生合作等。因组织管理是关键,没有好的组织与管理就难以有效推行好的措施,更无法讲学生置于情境中学习。教师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面向全体,妙在主动参与,好在全面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另外,师生合作方式是根本,师生是情境的建构者、维护者和获益者,通过合作,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并建构自我;物理环境是开展竞争活动的条件和实施背景;知识与技能是综合考察竞选者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主要方式,是情境学习的主题和情境设置的主线。为此,强化情境学习至关重要。

最后,实施持续的现场评定。如开展自我参照评定、共同体内成员间的评定、共同体间的评定等,充分考虑以竞选者所处的情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实施持续的、进行中的过程评价。教师是实施持续的现场评定的主体,共同体是实施评定的根本,班组结合体是实施评定的有力支撑。总之,评定要与竞争活动情境自然地整合在一起。即使学习活动结束时,教师的总结性评定应与当时的情境相吻合,且具有涵盖性,以启发和引导性语言为主。

3.2 自主学习策略

行为主义者认为“自主学习”是个体基于外部强化而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的过程;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生学会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与指导,最终实现学习目标,也就是提倡“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作为一种体育学习策略,“不是为学生的事件,而是学生自己的事件”,为的是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主动完成学习目标,树立自尊和自信,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笔者认为,自主学习策略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习基础,自定步调,自主探究,自我调控,进行有计划地学习,以实现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措施。具体策略如下:

其一,自定步调。由于不同的学生在体能、技能、兴趣和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达到相同目标的最适宜的方法和措施,为此,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定步调”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施展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空间。自定步调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准备情况、时间安排和学习速度等,掌握自己学习的起点和进程,初步拟定自己的行动方案,身体力行地去主动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采用“弹性课时制”,以“导”为主,提供“学法参考”和“明白卡管理”等措施,重点让学生有所对照和有所选择地开展活动,在学与练中不断进行自我修正与完善。

其二,自主探究。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学习”,即使对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也要进行探究,以便于引导学生对体育器材乃至体育学习的潜功能进行自主探究。所谓自主探究是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主动去探讨体育器材的功能和探索体育知识与技术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自主建构自我知识结构和技能体系。如单杠是不是只可用于学习动作技术,能不能用于发展力量和其它身体素质等。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以发挥、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地探索运动新知,合理运用旧知来揭示新知,合理地运用已有技能来建构新的技术和技能;教师注重学法引导,做到有所侧重地去“引”与“发”和“导”与“助”,利用组内合作与组间友好竞争,使每个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向,主动去探索“问题”实质。

其三,自我调控。自我调控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依据共同体的学习目标,积极调整自我心态,主动把握自主学习形式,学会处理多方面的信息,并把自己的学习过程、结果、标准、目标等进行系统考察后所做出的自我反应。教师在尊重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权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选择自我认知调控策略和动机策略去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帮助学生适切地选择、建构和创设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并积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学生在教师的热情帮助和引导下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进行体育学习,有效实施自我指导、监控和评价;在拥有自我效能感后,可意识到自我调节的各种策略的价值意义,并用自己对学习结果的期待和自身能力的认知水准来调控自己的行为,以实现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的过程。如教师依据各共同体的学习基础、自主能力和自学水平等统筹安排后,进行“划区域活动”,以组长为龙头,实施共同体内成员间互动合作和共同体间友好竞争策略,采用循环练习法帮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自发地调控自我,不断实现自我效能感。

3.3 合作学习策略

由于合作学习不但有利于不同群体成员形成积极的同伴关系,而且对各成员的运动知识、技术、技能乃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所谓合作学习策略是以学习小组作为基本组织活动的共同体形式,以共同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利用师生尤其是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促使共同体成员积极参与计划、目标、决策等问题的制定与执行,开展“共同探讨,互教互学,互相评价,互相鼓励等”方式,以保证每一成员都得到进步与提高,共同达成和实现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的手段。具体策略:

其一,制定学习目标。课程标准提倡“目标教学法”,要求设置“教学目标”。而合作学习目标设置主要分两种: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目标,个体学习目标→共同体目标→教学目标→个体学习目标;一种是自上而下的目标,教学目标→共同体目标→个体学习目标→教学目标。自下而上措施,由于学生的学习各有自己的优势、目的、打算和追求,在合作制定共同体目标和计划的过程中,可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并接纳他人意愿,在相互理解、渗透与融合中达成共识,初步确立共同体目标;利用组长座谈会将各共同体目标一一进行初步研讨,提出整合意见,由各组长带回研讨,拿出整改方案;通过教师与班集体民主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确立后,共同体目标和个体学习目标也随之得以调整,并在自我调整中予以自我定位。自上而下措施,教师在提出教学目标前,先征求各共同体意见,并进行调研,利用不同方式与学生交流来获取相关信息,综合制定教学目标;让各共同体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行动方案和共同体目标;各共同体成员根据共同体目标制定个体学习目标。

其二,分层设置。教师依据新课标中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及运用“主题教学法”,科学分类与整合现有教材内容,大体上分“粗学类教材”、“精学类教材”和“自选类教材或乡土教材”三部分,以提高每一名的参与度为基点,形成“菜谱式教材”,开展“菜单式学习”;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设置适应不同层次的“菜谱”,如“规定菜系”、“自选菜系”与“套餐”等,以“练习站(规定区域)”的方式进行循环学习,注重分组递进式设计,使学生在自主选择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学习。教师运用“巴特莱法则”,在处理好面向全体与重点抓少数的关系基础上,利用共同体学习方式,以“抓两头,促中间”,用80%的精力和注意力去关注占全班20%的“两头生”,使“优者更优,差者进步;以中促差,合作共进”。把全班学生分成优中差三层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采用“帮——教”和“以优带差的对应学习”措施,强化责任意识和共同体目标,敦促优生“多变换角色,以学为主,以教促学,学教结合”,敦促中等生“多学多练,步步为营,达成目标,向优生转化或向更高要求努力,还可适当帮助差生”,敦促差生“基本达成目标即可,在原有的基础上尽量得到进步与提高,实现‘我能’”。从而,深化了目标教学,使每一名学生在积极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建构自我。

其三,实施对话。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更重要的是师生、生生双方敞开、接纳和相互倾听的过程,从中转变自己成为另一个自己而达成理解。在分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话,有利于共同体之间双向交流与合作,以强调各成员自我调控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充分体现师生的平等性和主体间性;同时,教师能乐于帮助各共同体理解所给建议的意义,有效实施共同体内部和共同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平等对话和共同探究,并要求在探究中共同探讨。通过对话,学生可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从中不断构建自我并寻求自我。

其四,共同体学习。教师运用“切块分工,强化目标责任制”的手段,采取“单元学习制”,着重共同体学习。实施“一帮一”或“多帮一”的活动,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实施相应的学习速度和策略进行学习,并按共同体的目标和要求进行自我调控。评价的落脚点在共同体目标的实现程度及进步幅度上,并适当结合同层次竞赛评比措施,以便于强化共同体成员间的互动合作和对个别化学习者的激励与帮助,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完满发展。通过共同体学习,对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进步程度以及目标达成度等都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能集中人力资源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对某一技术项目内容进行系统学习或阶段性学习,以实现技术的传授和达标,推动共同体的整体发展。

可以说,合作学习策略是一种复合式的探究活动手段,是以个体学习作为基础,共同体学习作为主要形式,在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和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得到最佳发展的过程中健全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3.4 探究式学习策略

在《课标》实施指南中所提出的“探究式学习”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对已约定成俗的“事物”进行探究,实际上在提倡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创新学习活动。因为探究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而是每一个人自身已具有的品质,只是在传统的体育学习活动中,教师习惯于用最明确的结论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等,学生只要照着做就行了,不必质疑,更不必探究,久而久之被淡化或忽视的缘故。面向21世纪,“探究式学习”已引起了高度重视。所谓“体育探究式学习”是指在体育学习情境脉络中,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帮助、支持与调控下,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活动材料、文本、技术等问题,通过合作与协商,自主学习与自我探究,以自主建构体育知识、技术和不断生成新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或探究活动方式。

首先,赋予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权力。“越俎代庖”是淡化、忽视、压制、剥夺学生自主建构体育探究的权力,教师更没有权力进行强行灌输或禁止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活动。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应提倡每一个学生对已有体育知识、技术和即将学习的知识、技术进行质疑与探究,允许学生对占主流、主导、优势、特权和专制的知识、技术或行为等提出质疑和挑战,尽量把质疑与批判知识、鉴别与选择知识、探究与建构自我技术的合法权力还给学生;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可通过主动地进行自我比较、鉴赏、批判、选择以及探究等活动加以洗礼,以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并以新的、自己的方式解读当前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及合理地建构自己的意义和理解,教师从中及时地给予引导、帮助与支持等,同时鼓励学生对自我建构或探究的结果进行自我批判,使每一个学生都不能从接受公平、公正、公开的视野中逃脱出来。这样,教师既尊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赋权给学生,使他们所探究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合法化,又给学生在认知上以及其它方面自主决定的权力,引导他们与教师、同伴进行民主对话、协商与合作等;学生在“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质疑和自我澄清”的基础上考虑多种群体的多种经验,既可锻炼自己的辨别与选择等能力,又可发展自己的探究能力。总之,只有实现学生“五个鼓励(即:鼓励敢想、敢问、敢说、敢争、敢做)”,方可使学生从“越俎代庖”的情形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探究式学习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小团体学习、需要充足的场地设施与器材等。在一个大班额(50人以上)的教学中,如果没有充足的必需器材和较宽敞的场地,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和空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是比较困难的;即使能激起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当然,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强大的经费支持和人员配备,但探究时间的保证与空间的约束、一定的师生比(从而保证学生充分表达、各个小团体活动、师生充分交流的机会)等还是必需的。另外,还需要给学生们留出时间让他们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或个人,或结对,或小组,或全班等进行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同时应有一些相应的制度作保证,以促使教师能够和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为学生的探究做复杂费时的准备工作和引导工作,学生愿意花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为其它学生的探究活动服务等。这样,实施“探究式学习”,注重课程资源开发,并使“硬件”与“软件”建设相辅相成。

其三,辩证地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的关系。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促使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体育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一般来说,教师指导学生探究的重点应放在“通过探究来满足学生求知欲,并获得对相关体育知识、技术的理解;通过探究来培养和锻炼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科学精神与良好的学习态度,初步习得或学会学习的方法”上。学生自主探究主要表现为:探究的进度不是由教师预先确定或设计的;学生拥有一定的时间预先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的探究活动;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以小团体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活动开展情况、进展状况、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评价措施及方式等方面;以小团体为单位,以优生带差生的绷带式学习评价为主,教师在实施“组间友好竞争”时介入调控,强调“交流、对话、研讨、协商与合作”的活动方式。这样,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就统一于探究活动的过程之中。

其四,学会倾听与理解。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对现有知识、技术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动机,并鼓励成员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以引导学生彼此倾听对方与调整自己。可以说,倾听是一种教育,提倡“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要“教师倾听学生”。教师只有通过倾听学生,才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与学习动机和动向(或心向)以及兴奋与疑惑等,以便于及时参与、做出决策与引导;学生只有通过倾听教师或同伴,才能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到学习的讨论之中,并在教师、学生、活动之间开展交流、对话等交互作用(“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在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及对问题拥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的基础上形成“视界”的交接、冲突、理解、介入与融合等,增进研讨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彼此(包括师生间、生生间、组组间、组个间、师组间等)理解,最终达成协商的意见或建议。这样,既发展了学生,又促进学生进一步地探究。

其五,探究要以问题或活动学习为主题。探究离不开问题,教学探究活动主要应围绕“问题”进行。每次课,教师都要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全体学生主动思考、研究交流、协作与探究等。如短跑教学,教师先提出:“同学们,你们认为短跑采用哪种起跑姿势才能跑得快?为什么?”学生通过练习、体验、讨论,自主得出答案;教师再深入一步发问:“决定短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再通过个体学习、分组练习、对抗、比赛等多种活动方式,然后小组或集体讨论得出结论;最后,教师可提出:“两个人的起跑速度和途中跑速度都一样,用什么办法才能超越对方?”引导学生很快地想到冲刺技术。在每次课中,每一项技术都不是仅凭体力就可以完成的,它更多的是需要智力与体力的结合。这样,通过问题层层设疑,真正调动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满足学生展现自己的欲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进步和提高,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既可鼓励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动脑、动手实践,以寻求问题的答案来实现自主探究,又可通过学生独立或与小组成员在一起经常实践与体验,共同得出结论,并明确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养成探究的习惯,使学生在愉快地活动中得到科学的锻炼。

3.5 分层评价策略

课程标准中运用的“分层教学法”,提倡“专项教学”和“评价式学习”,实施“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合作型分组”、“帮教型分组”、“友伴型分组”等不同策略,要求“给予适宜的运动处方”。这里的“运动处方”可以理解为“评价标准或评价策略”。[2] 而评价策略就是依据“以学评学,以学促学,学评交融,评学相长”的原则,在适当结合激励评价与学业评价的基础上,以满足每一名学生的运动愿望和心理需求为基准,让学生充分了解评价方法和参与评价的过程,可以说是“立足过程,关注差异,促进发展”。所谓分层评价策略就是以共同体(固定小组)为基准,按共同体内成员的技能水平大体上分为三层,即“优、中、差”,每一层次以每位成员技能进步与提高的幅度为基准进行评价,并将目标评价循序渐进地渗透于评价的过程之中。具体分层评价策略流程如图。

在整个体育学习过程中,教师重在指导和教会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中来,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建构自我效能感,增强体育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果和探究效率。运用分层评价策略,主要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导,以共同体评价为基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并适当结合“班组结合评价”措施,促进探究活动进程。在教师的多方诱导下,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共同体对个体的评价等都在激发个体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主动进行自主学习,进而提高与培养着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其中,教师评价是把握个性化学习的关键,能及时唤起和激发每一名学生及每一共同体追求学习的参与度和进步度,实施互动合作方式,以完成既定目标为先决条件,同时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进程和方向。通过“自我评价”方式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展示自我的良好机会与发展契机,虽然学生我评价的经验和质量不划一,甚至评价的方向会有偏差,但这是学生的心声,应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重视;利用“小组评价”可以发展共同体成员间的协同学习能力,并激励个体进步与提高,以发挥团体意识;运用“班组结合式评价”,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精神,促进和发展“组内异质互动合作,组间同质友好竞争”局面,为每一名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这样,师生都作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注重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既可提高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与协商中增进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促使评价者在评价进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予以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对方及其评价结果,不断改进学习及获得共同发展。3.6 量表评价策略

依据美国澳斯汀和得克萨斯大学教育系的 Weinstein 等人于1987年编制了学习策略量表(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 Inventory,简称LASSI量表,共有10个分量表),对体育学习策略进行综合水平测试,以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来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3]具体是:

①态度(ATT)。一般用“形容词量表”、“数字式量表”和“形容词—数字式量表”三种方式测量,本文通过“学习态度最终等级分=自评等级分+互评等级分+教评等级分”公式来测量学生对追求学习成功、完成与此相关的任务的总的态度,主要从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能否为达成目标而努力、能否虚心接受指导和帮助等方面入手。②动机(MOT)。利用“动机计分=互动频数积分+任务达成度积分+团队奖励分”来测量学生对完成具体学习任务所负责任的程度,可从个体的心理感受、对同伴和教师的理解与尊重、与他人交流与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考察。③时间管理(TMT)。着重测量学生在活动中建立和使用时间的水平,主要从学生的时间观念、学习效率、组织纪律等方面考察。④焦虑(ANX)。着重测量学生对共同体和自己的学习成绩及其进步的担心程度,主要从学生的学习表现、评价时的态度、共同体对该成员的期望值等方面进行考察。⑤专心(CON)。着重测量学生把注意力指向并集中在特定学习任务上的能力,主要从学习投入程度、活动表现及关注点等方面入手。⑥信息加工(INP)。着重测量学生对言语信息的理解、表达预倾听、知识领会、技术加工和技能形成的程度,主要从对话、内容学习、行为表现、能力表现等方面加以综合考察。⑦选择要点(SMI)。着重测量学生在各种一般性和细节性信息中识别出用以进一步学习的重要信息的能力,主要考察学生的判断推理及再认知的能力。⑧学习辅助(STA)。着重测量学生创造型地使用辅助性技术及器材来帮助学习的能力,主要从内容的选择、器材的使用、练习的方法、学习风格等方面进行考察。⑨自我测试(SFT)。着重测量学生使用给定的标准和技术以检验自己的达成度,主要从学生的自评和他评加以考察。⑩考试策略(TST)。着重测量学生对已学知识与技术的掌握水平和程度,主要从完成目标和任务的程度、对知识与技术的熟练程度、对知识与技术的运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

总之,新《课标》中的体育学习策略在构建“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求知”的过程中是多维的,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探究精神及良好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的形成,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丁俊武.论体育学习策略[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02.

[2]陈建嘉.体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8-123.

[3]走进新课程教师培训讲座.2005.2,http//www.blogcn.com/user3/zbedu/main.asp.

[4]陈建绩.体育教学新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1.

[5]任长松.探究式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1版.

作者:文兰佃 韩玉宾

第4篇:新课程标准学习感悟

近段时间,我们沁水小学对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分学科教研组进行了学习、讨论、分析,深感受益匪浅、感悟颇多。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设计思路、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与过去对比变化较大,但总的来说还是以学生为本,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现分学科做简要总结:

语文学科:各学段要求标准不同,但都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提出明确要。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识字教学在第

一、第

二、第三学段都要求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十分钟,做到天天练。汉语拼音教学要有趣味性,多采用活动和游戏形式,与普通话和识字教学结合。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学生合作学习时防止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阅读提倡多角度、有创意阅读,利用阅读期待、反思和批判等环节,防止逐字逐句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教师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度、略读和浏览,阅读时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作文教学第一学段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重视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写作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抵制抄袭行为,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提倡学生自主选题,重视引导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要让学生把作文的书写当做练字的过程写好。口语交际教学要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形式灵活多样。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突出自主性,强调合作精神,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语法修辞知识要结合实例指导和点拨。今后语文教学要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多采用激励性评价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还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推荐背诵的的优秀诗文要利用课余时间坚持读背。总之,今后的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数学学科:

我们数学组集中学习了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我们越来越感悟到新课程标准,绝对不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们数学组教师通过深入、全面地学习新课程标准,理解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知晓了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能够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积极参与、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工作。教师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在教学中创造一个让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课堂。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英语学科: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共同构建的英语课程总目标,既体现了英语学习的工具性,也体现了其人文性,既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更加全面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通过对新英语课程标准的学习,我认识到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应有利于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提高,作为教师,我们也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了解所有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和发展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步骤。新课程标准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该处理好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的关系,语言操练与语言运用的关系以及常规教学与考试的关系,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更加有效。小学生这个年龄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单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机械地讲解,把他们纯粹当成知识的容纳器,填鸭式地向他们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语法、词汇,他们便不感兴趣,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需要兴趣。就某种意义上讲,学英语就更需要兴趣,因而教师要学会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通过学习,我还认识到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的发

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合理的、多样的评价方式。小学英语评价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中、低年级的评价应采取与平时教学相近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小学高年级的终结性评价也应主要采取与平时教学活动相近的方式进行。

美术课程: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学习的积极性性,提高学生通过美术这一视觉载体表达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

学习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原课程标准相比,最突出的感受是:

一、把“健康第一”作为体育与健康作为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突出了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重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感与合作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我评价能力。

音乐课程:

学习音乐课程标准,与原课程标准相比,重视了对学生音乐感悟能力的培养,强化了音乐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能力。强调音乐的实践性,鼓励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性。

品德与生活: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要标志。在我国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化迅速提高,思想道德观念不断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新课程标准突出了该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尊重儿童权利,珍视学生童年生活的价值,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升学生智慧,享受生活快乐。

言而总之,单一学科的培养,并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只有学科的综合,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分化,才可能提高效率,完成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总体目标。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里,享受阳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大冶五小2012.3

新课程标准学习感悟

大冶五小

2012年3月22

第5篇:《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学习感悟

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与过去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相比,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整体性以及不确定性,更加凸显学生的i几体性。在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笔者深深体会到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必须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变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为课程决策者,创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学习和吸取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发抨的机会、数学问题情景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

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对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标志的高中数学新课改的感悟。

首先,课程理念上更加细化新颖《数学课程标准》提出10个明确的基本理念,即提供发展平台,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差异:倡导积极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这些理念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把过去强调的“双基认定为一个动态发展概念,在继承这一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摒弃过于繁琐的计算、人为设置的技巧化难题及机械记忆的负担。而把导数、数学处理、数学建模、统计与概率、微量、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数学作为新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增强应用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实践能力。新课改新教材改进与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使高中数学课程具有更全面的育人功能,在课程中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与魅力。

一改过去《数学教学大纲》,仅对数学的作用、高中数学课程进行简短的阐述,而没有清晰的课程理念弊端,给师生以课程理念全新的感受。

其次,课程结构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有新意《数学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设置上有新的创意,提出多种选择方案,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设置面向全体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的必修课数学外,又为部分学生希望在人文领域、社会科学方面发展设置选修系列,还设置供文理两类学生共同选择的富有拓展性和挑战性的选修课程系列。旨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阅读、交流、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为提供更多选择性给子时间上的保证,这主要通过必修课时的减少来实现:《数学课程标准》必修课总课时数为《数学教学大纲》必修课总课时数减少10课时,使学生高中3年学习期间可自主选择选修课的课时数增加,选择性更能落到实处。过去《数学教学大纲》设置必修课、选修工和选修II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来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但选择有限,必学有余,即选择不足。

第三,课程内容关注”学生体验与感受“和”知识产生的背景“,给人新启发新课标,选取的内容与过去《数学教学大纲》相比有一定变化。课程主要分为必修和选修,分为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3个部分。学生只要完成10个学分的必修课,即达到高中毕业的要求。其课程的内容除新增算法、统计外,其余大部分与《数学教学大纲》相同,是能被大部分学生所掌握的。但要求有所变化,给子新的启发:新课标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感受,强调知识产生的背景。新课标还对一部分内容重新设计,进行调整、整合,使得课程尽量符合每位学生的不同发展,提高学生自觉运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处理课程内容,结果是学生有更多精力来理解数学的思想和本质,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从而高质量地、有效地完成高中数学新课程计划,达到其学业目标。

新课标还同时明确:数学探究、建模及数学文化要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设计成相对集中的活动形式,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渗透在各个模块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钻研数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多方面、多层次预测学生集中的活动中提出或遇到的问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积极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也是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更是知识的引导者、促进者。而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更是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诱导“与”引导“,即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引导他们I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科学家走过的路,促其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习惯,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让学生做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还要优化教学模式,摈弃教师独霸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作为i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民i-_,平等的特性,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商,建构学生多样化的i体活动,完成认知和发展的任务。

总之,新课改,新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新的教学思想,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爱学、乐学、想学的基础上,培养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为他们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6篇: 聋校数学课程标准学习感悟

初中组

根据学校的要求与聋生发展的需要,我们组的数学教师认真的对聋校新课标进行了学习与讨论研究。结合课标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下了一翻苦心,经过努力,也有了一些收获。现在就我们的一些收获与想法以及存在的不足和老师们进行一个简单的交流。

一、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教学

使用普校教材在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开展数学教学。因为我们的学生有耳不能听,有口不能说,所以创设适合聋生的情境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习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负数时,我们通过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刻度来认识负数,同学们轻松的掌握了负数及其性质(正数大于负数,0大于负数)。

二、提高课堂效率、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在现在的教学中还有很多老师的讲课模式采用老方法,沿用满堂灌的形式,认为聋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能力低,所以在平时讲课中就依教师讲为主,不管学生懂不懂反正我告诉你方法了,你就按这个做就行。从而忽视了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培养,及概括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了没有老师讲课和指导,就不知如何去学习的效果。我们觉得这种教学的方法不是教学,这是一种复制。你给了学生一种模版学生就复制,不给学生模版学生就抓瞎。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也正在研究、摸索中。现分享研究过程中的一点小体会。 学习的第一步就得学会思考,比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读了教材上的问题后,学生形成了怎么的问题印象?他是将之做为怎么的问题来认识的?这些是决定性的。这种思考的能力恰恰是我们的学生所缺少。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吧,(你读完题之后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是属于哪一类的问题?这类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呢?

1、一块布,做上衣用去7/10米,做裤子用去1/10米,做裤子比做上衣少用多少米?

2、两棵小树,第一棵高9/10米,第二棵高8/10米。哪一棵高?高出多少米?以上两题都是一类问题,都是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问题,如果学生有了归类的意识,那么这个题无论怎样变,学生都能解决,就不会出现同样的题稍加变动就不会了)思考问题解决了,归纳概括能力也会随之形成。那么这种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需要贯穿我们教学的始终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领和引导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上课也不会感到很累。

三、让学生多做不同类型的练习题

因为聋孩子的自身缺陷,使他们的知识面较窄,与外界交流也有很大的障碍。所以造成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平时应该让聋生多做练习,大量做不同类型的题,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也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我们常说:熟能生巧。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四、教学中要重视个体差异 我们每个孩子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与众不同,他们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在教学中要进行个别化教育,制订适合其发展需要的学习目标,整合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育资源,采取多元的有效的沟通手段和教学方式,积极实施个别化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与发展。例如:我班李丽同学基础差,很难跟上教学进度。针对这种情况,只能让他掌握一些基础的内容。这就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教学,使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存在的困惑与问题

我们初中的数学,一直以来都是七年级和八年级学习聋校教材,学生到九年级所使用的教材则由聋校教材换成普校教材。聋校教材内容相对简单。而普校教材不仅容量大,而且难度大,灵活性强。所以教学难度大。

我们在研究新课标的时候发现,对于初中数学的很多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主要有坐标、函数、方程与不等式、统计与概率,他们分别分布在原来的普校教材的

七、

八、九的教材上,如果全讲,一方面孩子的接授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课时又少,从而没有练习的时间,所学的知识得不到有效的巩固。

那么我们能否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而对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压缩与调整呢。有句俗语,贪多嚼不烂。我们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与智力水平,怎样让我们的学生都能够喜欢数学,学会数学,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我们一直以来思索的问题,我们的教学也是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但是如果太过繁重的教学内容,会让学生疲惫,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就会缺乏学习兴趣,拒数学与千里之外。所以,这种调整是建立在学校与学生的合理发展上的,也是为了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将学生的基础打好,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第7篇:通过实践谈对体育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感悟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几年以前就已经颁布实施了。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此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新课标》)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注重教学效果评价的灵活性,要求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最终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诸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在不断摸索和学习中,我认为体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教师要研究大纲,吃透教材的重、难点,同时多向同行、专家请教、学习,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改进,不断总结,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学校体育不再是学生在校期间体力的增强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而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运动实践,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让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新时期的体育教师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且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练习的机会,并经常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受教育者,但学生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不是接受教训、听话的“驯服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力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在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亦步亦趋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实践——思考一一创造一一学习的教学模式。“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是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体育运动,让他们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师需要创新,而体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每个孩子视为一个创造的个体,给予他们自由发挥、大胆创造的广阔空间。在教学中应尽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理论联系实际。将新思想、新观念运用到教学之中,并在教学之中不断完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我深知:改革的脚步才刚刚开始,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完善。我坚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将会使我的体育教学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

新课程改革整整走过了三年,三年来的新课改是怎样走过来的,给我们的学校教师、学生带来了什么,在此进行总结回顾,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有利于新课改的进一步扎实开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根据市、区教育部门,2005年秋,我区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在市、区教育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认真探索,大胆实践,投入大量精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区体育课程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取

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一些困惑,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抓机遇促转变

新课程通过对课程结构和学习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改革,实现了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不仅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同时也为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也提供了一个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过去“体育教学大纲”的重要标志是“统一性、确定性、精确性”为特征,体育教师过分依赖“体育教学大纲”便失去了创造性,影响教育教学水平的发挥。新课程为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空间,有助于体育教师形成稳定的教育教学风格,促进其专业化成长。新课程下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时间、评价方法等方面拥有了更大的选择自主性。这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必须了解、分析、研究以期解决这些问题体育教师就拥有自我展示的机会。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体育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的转变,很多体育教师用新的课程观、新的教学观、新的学生观、新的发展观来看待学生。多数体育教师不同程度实现了角色的转换,改变了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法。由较单一的知识传授开始转为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开始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培养。体育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专业能力也获得长足的发展,促进自身专

业化成长的水平的提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成长。

体育教师能够自觉地用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进行体育教学,受惠于广大学生。新课程实施以来所取得的令人欣慰的成效。实施新课程的学生与以往同年级学生相比,其自主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一是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浓了,锻炼的时间增多了。二是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了,锻炼积极性明显增强体能明显得到改善。三是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学生课堂气氛活跃,积极参与师生互动,一改过去只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被动局面。四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自主发展、主动学习较好地激发了

学生的热情,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抓培训促双赢

三年来,体育教师对课程改革经历了一个从困惑、到接受、到自觉的过程。课改之初,大家对新课程不以为然,在实践中采取应付甚至抵触的态度。经过反复培训新课程的精神、理念和方法正在被广大体育教师所接受。抓培训是搞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都要通过培训来让教师接受、领悟,从而变成自觉的行动,抓培训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狠抓骨干体育教师培训。2005年7月在天津静海新课程启动初期,组织骨干体育教师参加新课程市级培训。同年暑期,我们分期分批对所有参加新课程的体育教师进行区级培训,三年来累计参训达200多人次。为了达到培训效果的最优化,每次市级培训回来,与参加市级培训的骨干教师认真组织区级培训内容以及精神,同时注意精心设计培训方案,培训过程突出互动与对话、培训结果落实心得与交流。同时,参加市级培训的骨干教师根据实际,

有针对性地组织本学校的多种形式的培训,巩固扩大培训的效果。

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种培训,使体育教师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尽快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三年来,对全区新课程体育教师进行培训、指导,收到了良好效果。取得双赢的局面,一赢是通过新课程一系列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使一批青年骨干体育教师到茁长成长,为区、

校培养了一批骨干体育教师。参加市级培训的骨干教师有的成为了体育学科的组长,有的成为了区、校级体育学科带头人。二赢是通过这些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保证全区新课改的顺利推进,及时地反馈有关新课改的信息等等多种途径,让教师更多地了解新课改内容,扎实稳步的推动全区的体育课程改革工作。

三、抓科研促提高

体育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实现事业上的成熟。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当务之急,那会使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来个脱胎换骨的改变。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狠抓科研能力的提高。在课程改中把科研贯彻于课改全过程,把课改建立在科研基础上,不断研究和解决课改中出现难点问题。这对于我们的课改和体育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推进课改策略研究为重点,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几年来,全区体育课改论文多次在国家、市、区论文评选中获奖。通过科研活动促使体育教师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科研活动能促使体育教师收集信息、筛选和运用的能力,不断地实现知识的更新和吸收,促使体育教师将自己的经验、体会升华为理论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通过科研活动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

高,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同时也有利的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四、抓落实促实效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我经常和骨干教师深入课堂、走入教师和学生中去,与体育教师进行交流研讨。在课改刚启动阶段,没有现成模式,我就和骨干教师组织起来开展研讨,进行观摩、座谈、交流。我们充分利用先期所取得的经验,组织在课改中表现优秀的体育教师深入学校现场听课进行现场指导。期间组织了河东区第八届双优课的评选工作以及第六届天津市体育双优课的工作,把好的做法和经验向全区推广。今年更是组织了全区体育教师的作观摩课活动。三年来,和骨干教师累计听课二十多场。有效促进

课堂效率的提高,有力地推进了我区的教育教学的改革。

具体措施如下:

1.每学期要求各个学校体育教研组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科研活动计划上报区体卫科进行备

案。

2.开展“请进来、走出来,学习取经和教学研讨”,我们先后组织全区的骨干教师到北京第十五中学、

芦台一中、三十一中学、塘沽一中等学校听课学习。

3.深入基层,重视听课、评课、课例分析工作。每学期都要安排4至5次的公开课活动。进行

说课、评课活动、课例分析,从而提高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4.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教案、记分册等工作的督促检查,教研活动时主要由教研员进行这方面的检

查,重视了过程管理。

五、新课改反思

反思一:认识浅思路窄

对新课改认识不够,观念转变不彻底,巩固不牢,有畏难情绪,部分体育教师的心理准备与知识更新仍存缺憾,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甚至是被动地进行。少数体育教师仍然存在穿新鞋走老路问题,难以改变多年形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一些体育教师的眼界不够开阔,实施课改的手段比较单一,思路有

些狭窄。

反思二:不统一评价难

新课程的评价体系尚在探索之中,除了体能标准可以参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外,由于各个学校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各不相同造成评价标准的不统一。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各不相同也造成了

评价一定的混乱。评价的内容、方式较体育教师固有评价模式相比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情意表现

与合作精神”缺乏统一评价指标和方法造成体育教师评价难。

反思三:不平衡有弱点

课改发展不平衡,由于学校的基础设施、师资、重视程度的差异、以及学生来源的不同造成了课程改革还存在一些薄弱学校和薄弱环节。要改善区内薄弱学校和薄弱环节需要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例如:加强资金、体育设施的投入,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师资培训最终消除差异,促进全区课改的深入发展。

反思四:一阶段有难点

对初中阶段将三个年级划分为一个学习水平,部分体育教师持有不同的想法,认为不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以及性别发育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身心发展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生理、心理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划分为同一个学习水平,不能更有针对性地反映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实际,体育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带来较大的模糊性,体育教师实施教学感到困难,不

利于课程标准贯彻和落实。

反思

五、推课改更深入。

要持续加大领导力度,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既把握教材、更多地关注课程标准;使课程改革由外在要求转变为内在自觉。把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生动活泼与教学上的散漫、随意、肤浅、热闹区别开来等。还有要强化课程改革的持续动力。另外课程改革的后续动力是什么,用什么机制保障课

程改革的持续深入。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六、结束语:三年的课改在各级领导和教师的支持指导下,我们以学校为基地,以体育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理念和体育教师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专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研究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人水平,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营造了一个较浓厚的学术氛围,初步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型团队。三学年来,我品味到了课改工作的酸

甜苦辣、喜怒哀乐,受到了启迪,也存在着困惑。

许轩铭

第8篇:MBA学习心得(课程学习感悟)

MBA系列课程学习总结

本人担任公司副总经理,现从事工程管理方面工作,但对于学习理工科出生的我来说,虽然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学到了经验,在管理上还是缺少理论基础,总觉得对自己的进一步管理和提升形成了瓶径。本借助ELN网络平台学习了MBA系列课程,通过对MBA系列课程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

因为本次学习的形式和方法不同于原来的学校学习,本次的MBA系列课程学习还是比较困难的。学习形式上的困难,因为许多年都不曾这样系统的学习一系列的课程,加上是在职的网络学习的原因,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这是不足的一方面。学习方法的困难,因为这次是MBA系列课程的学习是网络学习,并且是个人的网络学习,对于知识的掌握需要新的学习方法,多看、多记是正常的学习方式,但是把多年的工作实践和理论联系起来理解知识,这使理论知识很容易通过理解来掌握。比如《管理学》、《管理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书,研究管理的理论、管理的经济性、管理与人的关系、管理与市场。单是理论知识,可能会使得学习起来枯燥。但是如果联系实际工作,把项目工程管理阶段过程代入理解,则变得简单明了。于是我尝试了新的学习方法,先理解,后掌握,力争把知识都消化在网络视频学习时间上(因为基本上没有上自习的时间),再利用周末时间阅读相关的书籍,扩大知识面,扩大的知识面。

在MBA系列课程的学习中,本人有着重喜欢的课程,本人将以下门课程。

作为MBA课程中的基础学科—《管理学》、《管理经济学》。《管理学》系统介绍了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全面阐述了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针对读者的学习能力和认知特征,在课程讲述上力求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使用有限资源,以达到成本效率管理的科学。全书讲述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管理经济学科前沿理论和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案例。《管理经济学》全书的实际案例让读者清晰了解了经济学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以上两门课程非常适用于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学习。 作为MBA课程中的中层学科—《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全书以可读易懂的方式,阐述了完整而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概念以及技术方法。详细讲解应当如何运用数据、事实等证据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有效性,而不是靠拍脑袋的方式想当然地来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并提供了中小企业可以利用的一些人力资源管理资源以及变通性地解决问题的途径。《管理信息系统》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技术和应用。本书以管理为出发点,分别从管理、宏观及应用的视角来剖析管理信息系统,实用性强,备有大量案例,非常有利于企业各类人员对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统一的认识。

从实用角度来学习,是有针对性的学习,是具备一定工作能力基础上的学习,真正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并把它变成了自身的能力。本通过对MBA系列课程的学习,了解并熟悉不同课程中的研究方法,使我开扩了思路,改变了思维方式。MBA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课程发源于西方,通过MBA系列课程的学习,使我对西方的管理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产生了兴趣,怎样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来,形成符合公司发展的管理方式方法,还需要继续努力,今后还需要继续学习这类课程。

第9篇:SPSS课程学习感悟(交)

SPSS学习总结与反思

财管132 1330443233 王天茜

在这学期以前我并没有学过统计学,甚至没有接触过它,因此对它的认识可谓是从零开始的,但经过这一段的学习,也算是受益良多,下面我就简单说下感想吧。

第一节课老师简单讲述了下这门课的概况,当时只觉得毫无头绪,对于没接触过的事物人总有莫名的恐惧,这门课看似还很难,就比较担忧。

接着说说学习过后对SPSS的整体认识吧,我专门去百度了下它的全称,定义为SPSS是“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的简称,是一种集成化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应用软件。之前看论文的时候会经常看到各种表格图形,各种结果输出,当时并不明白,以前也没见过,因此总会跳过实验整个设计直接看结果。在学了这门课后总算对其有了初步的认识。

1、SPSS的认识及数据文件的处理心得体会

一块是了解SPSS软件的历史及基本功能,还有一块就是SPSS软件当中一个模块叫做数据文件的处理,在认识SPSS软件当中了解到它是一组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诞生于1968年,当时美国的3位大学生开发出了它,经过这么多年的后续开发,SPSS已经有了很多的版本,具有了更的兼容性、和更友好的操作界面,也在很多的学科领域得到了应用,而在教育中的应用只是它的一个分支。此外它对硬件的要求也很低,当前一般的电脑都能安装它,安装的过程中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傻瓜式的安装方式完全就可以满足。在数据文件的处理方面,主要是要学会定义变量、处理变量两方面;定义变量是要注意根据自己实际采集的数据来定义变量,例如是数值型的变量还是文本型的变量及变量的长度,小数点保留尾数等,总之就是一句话,根据实际调查的数据要求来定义相应变量。变量定义只有只要细心的将实际调查的数据录入到SPSS当中即可,当然也可以在SPSS软件之外进行数据编制,可以通过EXECEL等编辑后可以直接导入到SPSS中。在处理变量模块当中,可以对变量进行添加、删除、拆分与合并等操作,只要根据实际调查数据,细心调整变量,使操作更加简便和明了。

2、 数据清理与基本统计及测量质量分析的心得体会

这里我也是把它分为两块进行学习,一块是数据的清理,另一块是相关统计理论的学习。在数据清理方面主要学习了奇异数据的检查与清理,在这里我觉得非常有必要进行数据清理,在实际的调查数据时难免会出现错误或者碰到极为特殊的典型案例,所以这些数据很难符合大众规律,在统计、分析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分析结果异常,从而直接影响最终的结论。所以觉得非常有必要进行数据检查与清理。而我认为本节的难点不是怎样熟练运用SPSS软件,而是在第二块中的,相关统计理论的学习,学习这些理论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只有明确这些理(论如均值、标准误差、中数、众数、全距、四分位等)原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才是关键,在SPSS中想要实现对数据进行以上分析只需要轻轻点击一下按钮就可以是轻松实现,但是如果不清楚到底用它们来做什么就无从谈起做数据分析了,所以本节内容知道分析原理的重要性要远远大用SPSS对数据做出相关分析的重要性。总结为一句话“知道它们是做什么的后才会让它们去做该做的工作”。

3、 T检验的心得体会

在学习T检验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数据适合T检验,T检验的结果要说明什么问题?经过学习可以知道,T检验是对两组数据间的平均水平或均数的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两组数据间的显著性水平,而这两组数据都要符合正态分布,方差具有齐同性,T检验由两种情况,一种配对提检验,要求两组数据不可以独立颠倒顺序,如果颠倒顺序就会改变问题的性质,这种T检验称为配对T检验;另一种情况下的T检验是两组数据可以任意颠倒顺的检验称为独立样本的T检验。但是这两种情况都必须符合最先的要求,即都是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都具有齐同性。通过SPSS的相关操作可以轻松完成检验,但是在检验的过程中必须设置置信区间,一般设置为95%,在设置置信区间时必须要考虑到所做分析的数据,如果像要得到显著性差异的结果则可尽量将置信区间设置小些,如果想要得到不显著差异就要将置信区间甚至大些,我的理解为若置信区间小,则可以理解为在小范围内是可以相信的,但如果将分析结果的置信区间值调大则说明在很大的范围内这个结果可信,反之则不可信,也就是说范围越大,不可信的因素就会越多,做出可信的结果的可能性就会越小,所以在用SPSS的进行T检验时,一定要提前考虑想要得到的检验结果,尽可能将预想结果与实际结果吻合。本节课最主要的是学会进行T检验,根据数据选择适合的T检验,值得思考的是,两组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方差的齐同性都需要在T检验前明确,不然无法进行T检验,但是在T检验的过程中SPSS也提供了一项进行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的选项,是否也可以理解为在未知两组数据的分布情况时也可以进行T检验?只要先证明两组数据方差具有齐同性后,就进行T检验,检验后SPSS会输出两组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如果符合则结果可取,否则结果不可取。

4、 方差分析的心得与体会

T检验和方差分析是有很大关联的,T检验是分析两组间数据的关系,而方差分析则是分析两组以上的组间的关系,两组方法都是要求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方差具有齐同性。其各组间要同质,组内异质,这样数据才具有说服力。本节课方差分析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单因素方差分析、无重复实验的双因素方差分析、重复试验的双因素方差分析及协方差分析。分为以上四种主要是基于分析的问题所包含的变量个数和各变量间有无相互影响,还有就是排除无法控制的协变量的影响的分析来区分分析方法。例如,只有一个变量的分析就用单因素分析;基于问题中的两个变量间没有相互影响的分析就用无重复实验的双因素方差分析,两个变量有影响就用重复试验的双因素方差分析,要排除无法控制的因素进行分析就用协方差分析。以上各种方差分析情况都基于不同的统计公式,要是学习这些理论则需要很好的数学基础。对最终分析结果的解读则需要T检验的解读结果知识。归结为一点:最终想得到差异性显著的结果还是差异不明显的结果则要再分析前就有预设。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结果分析。

5、 相关分析的心得与体会

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函数关系即一一对应关系,而另一种是统计关系。函数关系比较容易分析和测量,而实际数据并不都像函数关系那样简单,这时则需要另一种测量方法----相关分析,衡量事物之间或变量间的线性相关程度的强弱,并用适当的统计指标表示出来,这个过程就是相关分析。相关分析分多种情况,分为联系变量的相关分析、等级变量的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距离相关分析,之所以分为几种也是根据要分析的对象的变化而定,如连续变量的相关分析主要是只变量不是函数关系,而是统计关系且变量数据间可以比较大小,可以加减来计算差异的数据,此外其依据的是Pearson相关系数,还有就是因为数据小于30次分析无意义,所以就要求分析数据要大于30个。如果数据小于30则用等级相关分析,且两种方法分析的数据都要符合正态分布。当数据小于30且符合正态分布且又是表达为有序或顺序(等级、方位、大小等)时则用等级变量的相关分析。与协方差分析类似,二元变量无法有效真实反映事物间的相关关系时,且数据都符合以上要求是则用偏相关分析,也就是说提出其他相关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再来分析。以上三种相关分析都是分析事物间的相关关系,而距离相关分析则是分析对观测量之间或变量之间相似或不相似的程度的一种测量,它可以用于同一变量内也可以用于变量之间的测量。对以上四种相关分析简单总结为分的对象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象间,另一种是变量间。被分析的对象都符合正态分布,针对数量(30个)采用不同分析方法,针对对象的性质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以上为对前三种相关分析方法提出,最后一种距离相关分析是分析观测值的相似性。

6、 卡方检验的心得体会

卡方检验与以上的分析有很大不同,跨度较大,卡方检验主要是分析品质相关问题,所谓品质相关问题其特征是每个个体都有至少两个特征或变量,每个特征的取值可以是顺序型的(可比大小,不能加减)或者是名义型的(连大小都不能比)例如: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对莫伊政策的态度或工作业绩是否相关?。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是用来专门分析品质相关的检验,它是一种非参数检验,而在此之前的检验都是参数检验即:分布形态已知(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方差具有齐同性等。卡方检验由多种,即一般卡方检验、配对卡方的一致性检验、分层卡方检验。在一般卡方检验中应注意由原始数据得出的评述数据应给各类数据加权。而配对卡方的一致性检验则要注意如何区分什么情况用配对卡方的一致性检验,如两位专家对一批大学独自做出等级判断,问他们的判读是否一致,判断水平有无差异?这则是一个典型的配对资料,及看是否一致,有看差异在哪里。而分层卡方检验可以理解为对多种情况下的多个样本进行逐次比较,最终分析各样本在不同情况下的关系。总之,本节应注意什么样的数据是品质相关的。卡方检验是用来分析什么样情况的数据。

7、 聚类分析的相关心得体会

聚类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在没有先验的情况下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所谓的“物以类聚”,本节分两块,一种是在数据在200个以内的层次聚类分析,就是按照逐次聚合的方式进行比较最终分为所要求的几类。还有一种就是数据超过200个时为了省时而采用的快速聚类,但快速聚类只能进行连续变量的聚类。分层聚类可以针对样本进行分类,也可以针对变量进行分类。在分层聚类和快速聚类的分析结果解释中不同于以上其他分析,之前主要分析相关性,而聚类分析则主要看数据最终分成几类及聚类的过程。其实最终是要根据分类的情况提出对策才是关键。至于快速聚类分析基本与分层聚类分析相似,唯一不同就是快速聚类分析的分析范围受限,不如分层聚类分数广泛,还有就是快速聚类的输出结果中,有一项输出是分析各项与最终分成的类之间的相关性检验,如果显著则说明原始数据与各类间差异大,说明分类成功,否则说明不成功。

学习了SPSS后,我不禁想到了SPSS与Excel的区别,这一点是针对像我这样开始只懂得用EXCEL的人来说。从个人的体会来说,二种软件有一定相似,操作都简便,同时又有一些可以互补的地方。但是SPSS又比Excel更加强大:

一、图型的表现力是SPSS的主要优点之一

应该说,Excel的图型表现主要是简便,对许多的人来说基本够用,但对于科学的表现,SPSS就更为详细和准确,这一点据说在所有统计软件中都突出。

二、通过SPSS检验方差齐性和数据分布

假设检验中,采用的t检验和方差检验都需要满足二个要求,即

1.样本方差齐性

2.样本总体呈正态分布

在Excel中,提供了F检验来检验方差齐性问题,也就是可以先通过F检验确定方差齐性与否来选择下一步用哪个T检验或方差检验分析工具。但只要数据多于二组则无从下手;通过描述统计大约能从峰度和偏度来了解样本的分布实际工作中,只要分布单峰且近似对称分布,也可应用,但要具体确定样本的分布也有难度。这二个问题在SPSS就可以解决。

通过老师细心的讲解,我们知道了SPSS分析的正确步骤,即懂得了如何正确组织数据、如何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基本加工和整理,明白了应从何处入手分析、应采用SPSS中的哪些分析方法和功能实现对各类数据由浅入深的分析,清楚了怎样理解和解释分析结果。在此之前,我们所了解的关于数据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仅局限于Excel,而如今,我们不但掌握了SPSS,还能够在两者之间进行数据的转换。这一课程的学习可谓是受益匪浅,对于一组数据我们不再被表面现象和其中的干扰因素所蒙蔽,而是能够剖开现象看本质,这使我们对真实的理解更加贴近更加透彻。

上一篇:议论要言之有理教案下一篇:审计局十二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