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学习计划

2023-0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日常工作中计划是我们完成工作,实现目标的重要工具,你在拟写计划时会感到无从下手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程标准学习计划》,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第1篇:课程标准学习计划

“双高计划”背景下《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研究

摘要:“双高计划”提出高职院校服务的产业是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这就使得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都将迎来变革,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文章从“双高计划”背景出发,基于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为例,研究高职院校课程标准的制定,力争培养符合“双高”建设要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高计划;汽车底盘;课程标准

0 引言

“双高计划”提出,“形成一批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一方面,我国高职院校和专业应主动接轨国际先进职业教育体系,对接“世界一流”职业教育标准。另一方面,我国高职院校和专业应致力于建设和输出“中国职教标准”,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

1 课程性质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是汽车类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重点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以汽车底盘为学习对象,在学习汽车底盘结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掌握汽车底盘各系统工作原理与检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汽车底盘的日常维护、故障排除、检测维修、装配调试等工作岗位的技能。并使学生具备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

2 课程标准制定的基本理念

2.1 课程内容的调整

汽车技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该课程在内容的选取上体现时代性。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大幅度减少过时陈旧内容,提升课程设置效益。课程内容要体现汽车底盘产业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贴近实际需求。

加强:讲授不同车型的底盘方面的理论知识,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高端豪华车型。

减少:减少传统底盘结构型式,如三轴手动变速器、机械转向系统、4AT等。原因:在小汽车上应用较少,逐渐淘汰。

增加:DSG、CVT和9速10速等主流多档位AT变速器,以适应汽车技术发展对汽车检测维修的要求。

融合:与汽车底盘制造维修行业标杆企业深度合作,将底盘先进技术、优秀文化,实际生产案例融入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和对接职业岗位的吻合度。和现代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实现创新型高职院校和创新型企业的融合。

2.2 重新定位课程目标

“双高计划”的实施,目的是培养出智能化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服务的产业将对准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面对以智能制造、互联网+、大数据为主的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挑战,面对生产技术、生产模式的快速变化,实施“双高计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双高计划”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课程主要的素质目标,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创业职能,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工作中要“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3 课程上体现国际化特点

“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是“双高计划”的建设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具备一定的国际化素养,方能满足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要求教师应具备国际化意识和国际化能力。

课程教学评价国际化,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评价重视学习过程、学习成果与学生态度评价。

3 内容标准

项目一:汽车传动系(表1)。

项目二:汽车行驶系(表2)。

项目三:汽车转向系(表3)。

项目四:汽车制动系(表4)。

4 课程开发

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分析制定的教学大纲,从本行业高水平技术节能人才所必需的工作能力为出发点,同时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进行课程模式设计,密切结合行业实际,采取“6·2·1”的课程模式。

“6·2·1”课程模式中的“6”是指六位一体,即要突出职业能力需求、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活动训练素材、“教、学、做”一体化和形成性考核等六个要素;“2”是指两个设计,即教学整体设计和教学单元设计;“1”是指一个考核,即对学生的课程成绩整体考核和单元考核。

在考核方法上,大胆改革考试方式与评价机制,实施实操考核,强调实践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考核的重要性,加大了实践考核的比例,力争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检测考核。新形势的“实操考试”,对标企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及生产流程,打破了传统的“理论考试”方式,提升了学生知识、技能、素养等专业综合能力,使学生更能清楚定位本课程、专业在装备制造业中的重要位置,从而激发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主动学习、自我学习。

5 结语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作为高职汽车类专业核心课程,将会对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养成奠定基础,针对汽车底盘技术的发展和需求,要逐步调整制定课程标准,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实现高水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罗华翔.《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思考[J].木工机床,2020(03):43-45.

[2]王康,夏卿,馮凯,尚连锋.《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线上教学模式初步研究[J].轻工科技,2020,36(11):149-150.

[3]鲁磊,肖欢,张书诚.信息化背景下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时代汽车,2020(14):60-61.

[4]徐玉娟,王晓钰,谢凯.“新工科”背景下《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农业机械化,2020(02):58-59.

[5]王琺,米俊魁.职业教育“双高计划”的专业群生态与治理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03):13-20.

[6]贾长建.高职院校“双高建设”对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讨[J].河北农机,2020(03):53.

基金项目: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19人文社会科学(教改)研究基金项目《“双高”建设背景下汽修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研究-以《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为例》,项目编号:GJ19040。

作者简介:段少勇(1982-),男,河南临颍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作者:段少勇

第2篇:《数学课程标准》学习与教学实践感悟

2007年元月,本人有幸受学校委派参加市里举办的第一轮新课程培训学习.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结合新教材的教学实践,颇有些感悟与收获,现整理归纳如下:

一、《数学课程课标》的要求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呈现的背景是有现实意义并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是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参与者.

7—9年级学段《标准》安排了四个模块,“数与式”、“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强调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具体要求是:(1)“数与式”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应加强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的联系,介绍有关代数内容的几何背景,应避免繁琐的运算.(2)“空间与图形”模块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注重对证明本身的理解,而不追求证明的数量和技巧.证明的技巧控制在《标准》所规定的范围内.(3)“统计与概率”注重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自然、社会和科学领域的联系,使学生体会统计与概率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注重学生从事处理数据的全过程,根据统计结果给出合理的判断;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会概率的意义;加强统计与概率的联系;避免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变成数字运算的练习,对有关术语不要求进行严格表达.(4)“实践(课题学习)与综合应用”模块注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问题、积极思考所面临的课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

二、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过程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证明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基本方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调动教与学的双向作用.

第一,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新知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教学中应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梯度.

第二,教学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科学评价每一个学生: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人才.

第三,教学中要“用活”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案,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这要注意两点:(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基于教材.教学内容范围是灵活、广泛的,可以是课内或课外,只要适合学生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姿态.(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栏目以及课题学习.

第四,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探究、小组合作、组间讨论、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形式,这些教学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时机和氛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时间.(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道理,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激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以上几点是本人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的心得.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应该积极参与课改,不断尝试,不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作者:时海燕

第3篇:论新《课程标准》中的体育学习策略

摘 要:通过提出“体育学习策略”的定义,先后分析和阐述了体育学习策略的结构及其六种策略的具体建构,为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 情境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探究式学习;分层评价策略;量表学习策略

Key words:The scenario learning strategy;Independent learning strategy;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y;Investigation type of learning;Stratified evaluation strategy;The learning strategy by measuring form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评价式学习”等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已倍受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密切关注。这不仅仅是理念的变革问题,更是新的学习策略的建构问题,而且要通过具体实施来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创造条件与空间,以实现不同学习方式的有效变革。为此,笔者沿着“体育学习策略”的意义建构来研究和探讨体育学习策略的各种新理念与具体措施,好为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有效实施提供借鉴意义。

1 体育学习策略的内涵

由于“体育学习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下位概念,“学习策略”是“学习”的下位概念,为此,研究新《课标》中的“体育学习策略”的内涵问题,必须追根究源,理清思路。首先,“什么是学习”?“学习”作为当今诸学科共同探讨的前沿话题。翻开辞海或各种百科全书,对“学习”的解释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据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学习的理解,从辞源和字意上解释学习概念;另一类是依据各派西方心理学家对学习的研究和界说来定义学习概念。关于学习的研究,前人一般要从组织的知识、组织的技能、学习态度、学习准则、学习的性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迁移、学习的策略、学习的分类、学习的目的等诸方面进行阐述。在我国目前大家较为认同的是施良方在《学习论》中的定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为外显的行为。”因为学习是主体经验的不断构建过程,主体经验的变化常外显于行为,内赋予思维且经过较长时间才见诸于行为和行动上,因而,不能简单地视行为的变化就是学习的表现形式。笔者个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体与环境间复杂的交互作用的过程性体验,是引起主体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过程。

其次,讲“学习”,就需讲“策略”,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样。自布鲁纳提出“认知学习策略”的概念起,学习策略在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就受到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概括地说,学习策略大致有四种观点[1]:A.把学习策略看作是调节和控制学习计划和步骤的技能;B.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内蕴内的学习规则系统;C.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D.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统一。这些并不完全相同的观点,基本上是从学习策略的结构、操作与抽象三个层面给予界定。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为了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而对学习目的任务的认识与实施、对学习方法的调配与使用、对学习过程的调控以及保障学习计划、方案、步骤、评价等得以统一和有效实施的方式。

最后,“体育学习策略”的提出。由于新《课标》中较突出“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和愉快的学习体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而体育学习一般是从个体经验或体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基于选择性注意的培养与训练,广大体育工作者为了教与学的需要,结合新《课标》精神,以目标统领内容,试图构建属于自己的学习策略。笔者通过对“学习”、“学习策略”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与把握新《课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提出:“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体育教师为了达成既定的体育学习任务,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或手段,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与评价”的方式,更是保证学生不断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各种措施的总称。

2 体育学习策略的结构

学习策略的结构是由学习策略的构成要素和层次构成的。为了对学习策略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许多学者对学习策略的本质进行思考与探索,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瑞斯尼克和贝克认为学习策略是由一般学习策略和仲裁策略组成;斯腾伯格把学习策略分为执行技能和非执行技能两种成分;纳斯比特舒克史密斯把学习策略概括为提问、计划、监控、检查、矫正和自我评价6种常用策略,并进一步分为一般策略、客观策略和微观策略;丹博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两种策略;温斯坦认为学习策略是由认知信息加工策略、积极学习策略、辅助性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构成;迈克尔等人把学习策略概括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大部分等。[1]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或层次对学习策略进行了结构性研究,为体育学习策略的结构建构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此,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体育学习策略的结构大体上包括情境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策略、探究式学习策略、分层评价策略和量表评价策略等六种策略。其中,每一种学习策略又包含有再认知活动、学习方式的选择与学习方法的运用以及学习过程的调控与评价等诸方面。为了进一步明确学生在每一种体育学习策略中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用什么方式去做、做到什么程度、如何评价等问题,笔者按照学习策略的不同方式进行合理地构建,以此指导体育课程改革实践的发展。

3 体育学习策略的具体构建

由于不同的体育学习策略所主要表现出来的选择学习方式与运用学习方法不同,为此,笔者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针对每一种体育学习策略进行合理地分析与建构。

3.1 情境学习策略

美国学者威廉斯曾在一种创造与情致的三维空间结构教学模式中提出教师可采用的18种教学策略,其中一种是“情境法”;我国在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引下提出9种教学法,其中之一是“创设情景法”。[2]而情境学习策略是指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通过假设、预置和创设真实的体育情境脉络来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和最佳的学习方式,构思合理的角色情景,通过学习活动来实现特定的学习目标或任务的方法。由于学习总是离不开一定的情境,知识、技能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得以实现。只有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境甚至是“实际任务”中学习,以获取亲身经验或自我建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方能使其个性健康发展。

其一,创设复杂的、真实的体育场境,开展“学习共同体”或“利益共同体(即:通过共同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分工、学习资源共享、角色分配与扮演、团体奖励和认可等措施来建立的活动小组)”。教师要善于从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现状出发,通过共同体活动,并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如实物安置、音乐渲染、语言引导、运动情景、活动环境、组织结构等,以营造一个民主热烈的学习氛围,从而将具体的情境与学习及学习激励联系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各种均等的参与机会和学习方式,有机会生成问题及提出自己的设想或行动方案,并在解决知识与技术的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有效帮助与支持;另一方面,教师可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的活动心向,激发其情智,培育其情感。如在竞选体育委员的活动中,教师和全体学生密切合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投入到竞选活动中,共同完成预先设立的竞选目标和任务。在各自共同体内,每一个成员都可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都能与他人交换和交流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共同体也给每一个成员都提供参与的机会从而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中得到发展。

其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教师把竞选活动与体育学习密切结合起来,准确及时地把握各共同体内每一位竞选者的“最近发展区”。当竞选者处于维果茨基所说的最佳挑战水平上时,给予适当的支持与帮助,如采用暗示性的动作、语言或间接的指导、引导等方式,尤其来自共同体成员所提供的有效支持,可从中培养竞选者的情感、意志和自信心。这样将活动建立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上,使每个学生更明显地体验到活动的“价值”和“愉悦”。

其三,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并努力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多尔提出“教师在学习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课程标准精神下的教师角色定位,教师不再是讲解者、传授者、权威者,而应成为学习团体的一个平等成员及教与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建构者,使竞争活动根植于师生的对话性、交互主体性和交谈性的本质意义中,铸造自我与他人之间新型的统一体,以便帮助竞选者在面对竞争压力时,能及时调控自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其四,强化情境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把学生带入到活动现场,给学生创造充分学习的条件或与学生共同创设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并置于活动情境之中,强化组织管理、教师引导、师生合作等。因组织管理是关键,没有好的组织与管理就难以有效推行好的措施,更无法讲学生置于情境中学习。教师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面向全体,妙在主动参与,好在全面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另外,师生合作方式是根本,师生是情境的建构者、维护者和获益者,通过合作,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并建构自我;物理环境是开展竞争活动的条件和实施背景;知识与技能是综合考察竞选者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主要方式,是情境学习的主题和情境设置的主线。为此,强化情境学习至关重要。

最后,实施持续的现场评定。如开展自我参照评定、共同体内成员间的评定、共同体间的评定等,充分考虑以竞选者所处的情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实施持续的、进行中的过程评价。教师是实施持续的现场评定的主体,共同体是实施评定的根本,班组结合体是实施评定的有力支撑。总之,评定要与竞争活动情境自然地整合在一起。即使学习活动结束时,教师的总结性评定应与当时的情境相吻合,且具有涵盖性,以启发和引导性语言为主。

3.2 自主学习策略

行为主义者认为“自主学习”是个体基于外部强化而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的过程;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生学会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与指导,最终实现学习目标,也就是提倡“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作为一种体育学习策略,“不是为学生的事件,而是学生自己的事件”,为的是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主动完成学习目标,树立自尊和自信,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笔者认为,自主学习策略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习基础,自定步调,自主探究,自我调控,进行有计划地学习,以实现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措施。具体策略如下:

其一,自定步调。由于不同的学生在体能、技能、兴趣和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达到相同目标的最适宜的方法和措施,为此,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定步调”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施展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空间。自定步调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准备情况、时间安排和学习速度等,掌握自己学习的起点和进程,初步拟定自己的行动方案,身体力行地去主动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采用“弹性课时制”,以“导”为主,提供“学法参考”和“明白卡管理”等措施,重点让学生有所对照和有所选择地开展活动,在学与练中不断进行自我修正与完善。

其二,自主探究。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学习”,即使对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也要进行探究,以便于引导学生对体育器材乃至体育学习的潜功能进行自主探究。所谓自主探究是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主动去探讨体育器材的功能和探索体育知识与技术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自主建构自我知识结构和技能体系。如单杠是不是只可用于学习动作技术,能不能用于发展力量和其它身体素质等。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以发挥、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地探索运动新知,合理运用旧知来揭示新知,合理地运用已有技能来建构新的技术和技能;教师注重学法引导,做到有所侧重地去“引”与“发”和“导”与“助”,利用组内合作与组间友好竞争,使每个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向,主动去探索“问题”实质。

其三,自我调控。自我调控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依据共同体的学习目标,积极调整自我心态,主动把握自主学习形式,学会处理多方面的信息,并把自己的学习过程、结果、标准、目标等进行系统考察后所做出的自我反应。教师在尊重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权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选择自我认知调控策略和动机策略去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帮助学生适切地选择、建构和创设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并积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学生在教师的热情帮助和引导下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进行体育学习,有效实施自我指导、监控和评价;在拥有自我效能感后,可意识到自我调节的各种策略的价值意义,并用自己对学习结果的期待和自身能力的认知水准来调控自己的行为,以实现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的过程。如教师依据各共同体的学习基础、自主能力和自学水平等统筹安排后,进行“划区域活动”,以组长为龙头,实施共同体内成员间互动合作和共同体间友好竞争策略,采用循环练习法帮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自发地调控自我,不断实现自我效能感。

3.3 合作学习策略

由于合作学习不但有利于不同群体成员形成积极的同伴关系,而且对各成员的运动知识、技术、技能乃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所谓合作学习策略是以学习小组作为基本组织活动的共同体形式,以共同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利用师生尤其是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促使共同体成员积极参与计划、目标、决策等问题的制定与执行,开展“共同探讨,互教互学,互相评价,互相鼓励等”方式,以保证每一成员都得到进步与提高,共同达成和实现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的手段。具体策略:

其一,制定学习目标。课程标准提倡“目标教学法”,要求设置“教学目标”。而合作学习目标设置主要分两种: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目标,个体学习目标→共同体目标→教学目标→个体学习目标;一种是自上而下的目标,教学目标→共同体目标→个体学习目标→教学目标。自下而上措施,由于学生的学习各有自己的优势、目的、打算和追求,在合作制定共同体目标和计划的过程中,可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并接纳他人意愿,在相互理解、渗透与融合中达成共识,初步确立共同体目标;利用组长座谈会将各共同体目标一一进行初步研讨,提出整合意见,由各组长带回研讨,拿出整改方案;通过教师与班集体民主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确立后,共同体目标和个体学习目标也随之得以调整,并在自我调整中予以自我定位。自上而下措施,教师在提出教学目标前,先征求各共同体意见,并进行调研,利用不同方式与学生交流来获取相关信息,综合制定教学目标;让各共同体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行动方案和共同体目标;各共同体成员根据共同体目标制定个体学习目标。

其二,分层设置。教师依据新课标中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及运用“主题教学法”,科学分类与整合现有教材内容,大体上分“粗学类教材”、“精学类教材”和“自选类教材或乡土教材”三部分,以提高每一名的参与度为基点,形成“菜谱式教材”,开展“菜单式学习”;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设置适应不同层次的“菜谱”,如“规定菜系”、“自选菜系”与“套餐”等,以“练习站(规定区域)”的方式进行循环学习,注重分组递进式设计,使学生在自主选择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学习。教师运用“巴特莱法则”,在处理好面向全体与重点抓少数的关系基础上,利用共同体学习方式,以“抓两头,促中间”,用80%的精力和注意力去关注占全班20%的“两头生”,使“优者更优,差者进步;以中促差,合作共进”。把全班学生分成优中差三层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采用“帮——教”和“以优带差的对应学习”措施,强化责任意识和共同体目标,敦促优生“多变换角色,以学为主,以教促学,学教结合”,敦促中等生“多学多练,步步为营,达成目标,向优生转化或向更高要求努力,还可适当帮助差生”,敦促差生“基本达成目标即可,在原有的基础上尽量得到进步与提高,实现‘我能’”。从而,深化了目标教学,使每一名学生在积极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建构自我。

其三,实施对话。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更重要的是师生、生生双方敞开、接纳和相互倾听的过程,从中转变自己成为另一个自己而达成理解。在分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话,有利于共同体之间双向交流与合作,以强调各成员自我调控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充分体现师生的平等性和主体间性;同时,教师能乐于帮助各共同体理解所给建议的意义,有效实施共同体内部和共同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平等对话和共同探究,并要求在探究中共同探讨。通过对话,学生可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从中不断构建自我并寻求自我。

其四,共同体学习。教师运用“切块分工,强化目标责任制”的手段,采取“单元学习制”,着重共同体学习。实施“一帮一”或“多帮一”的活动,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实施相应的学习速度和策略进行学习,并按共同体的目标和要求进行自我调控。评价的落脚点在共同体目标的实现程度及进步幅度上,并适当结合同层次竞赛评比措施,以便于强化共同体成员间的互动合作和对个别化学习者的激励与帮助,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完满发展。通过共同体学习,对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进步程度以及目标达成度等都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能集中人力资源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对某一技术项目内容进行系统学习或阶段性学习,以实现技术的传授和达标,推动共同体的整体发展。

可以说,合作学习策略是一种复合式的探究活动手段,是以个体学习作为基础,共同体学习作为主要形式,在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和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得到最佳发展的过程中健全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3.4 探究式学习策略

在《课标》实施指南中所提出的“探究式学习”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对已约定成俗的“事物”进行探究,实际上在提倡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创新学习活动。因为探究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而是每一个人自身已具有的品质,只是在传统的体育学习活动中,教师习惯于用最明确的结论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等,学生只要照着做就行了,不必质疑,更不必探究,久而久之被淡化或忽视的缘故。面向21世纪,“探究式学习”已引起了高度重视。所谓“体育探究式学习”是指在体育学习情境脉络中,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帮助、支持与调控下,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活动材料、文本、技术等问题,通过合作与协商,自主学习与自我探究,以自主建构体育知识、技术和不断生成新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或探究活动方式。

首先,赋予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权力。“越俎代庖”是淡化、忽视、压制、剥夺学生自主建构体育探究的权力,教师更没有权力进行强行灌输或禁止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活动。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应提倡每一个学生对已有体育知识、技术和即将学习的知识、技术进行质疑与探究,允许学生对占主流、主导、优势、特权和专制的知识、技术或行为等提出质疑和挑战,尽量把质疑与批判知识、鉴别与选择知识、探究与建构自我技术的合法权力还给学生;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可通过主动地进行自我比较、鉴赏、批判、选择以及探究等活动加以洗礼,以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并以新的、自己的方式解读当前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及合理地建构自己的意义和理解,教师从中及时地给予引导、帮助与支持等,同时鼓励学生对自我建构或探究的结果进行自我批判,使每一个学生都不能从接受公平、公正、公开的视野中逃脱出来。这样,教师既尊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赋权给学生,使他们所探究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合法化,又给学生在认知上以及其它方面自主决定的权力,引导他们与教师、同伴进行民主对话、协商与合作等;学生在“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质疑和自我澄清”的基础上考虑多种群体的多种经验,既可锻炼自己的辨别与选择等能力,又可发展自己的探究能力。总之,只有实现学生“五个鼓励(即:鼓励敢想、敢问、敢说、敢争、敢做)”,方可使学生从“越俎代庖”的情形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探究式学习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小团体学习、需要充足的场地设施与器材等。在一个大班额(50人以上)的教学中,如果没有充足的必需器材和较宽敞的场地,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和空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是比较困难的;即使能激起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当然,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强大的经费支持和人员配备,但探究时间的保证与空间的约束、一定的师生比(从而保证学生充分表达、各个小团体活动、师生充分交流的机会)等还是必需的。另外,还需要给学生们留出时间让他们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或个人,或结对,或小组,或全班等进行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同时应有一些相应的制度作保证,以促使教师能够和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为学生的探究做复杂费时的准备工作和引导工作,学生愿意花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为其它学生的探究活动服务等。这样,实施“探究式学习”,注重课程资源开发,并使“硬件”与“软件”建设相辅相成。

其三,辩证地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的关系。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促使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体育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一般来说,教师指导学生探究的重点应放在“通过探究来满足学生求知欲,并获得对相关体育知识、技术的理解;通过探究来培养和锻炼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科学精神与良好的学习态度,初步习得或学会学习的方法”上。学生自主探究主要表现为:探究的进度不是由教师预先确定或设计的;学生拥有一定的时间预先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的探究活动;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以小团体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活动开展情况、进展状况、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评价措施及方式等方面;以小团体为单位,以优生带差生的绷带式学习评价为主,教师在实施“组间友好竞争”时介入调控,强调“交流、对话、研讨、协商与合作”的活动方式。这样,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就统一于探究活动的过程之中。

其四,学会倾听与理解。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对现有知识、技术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动机,并鼓励成员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以引导学生彼此倾听对方与调整自己。可以说,倾听是一种教育,提倡“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要“教师倾听学生”。教师只有通过倾听学生,才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与学习动机和动向(或心向)以及兴奋与疑惑等,以便于及时参与、做出决策与引导;学生只有通过倾听教师或同伴,才能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到学习的讨论之中,并在教师、学生、活动之间开展交流、对话等交互作用(“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在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及对问题拥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的基础上形成“视界”的交接、冲突、理解、介入与融合等,增进研讨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彼此(包括师生间、生生间、组组间、组个间、师组间等)理解,最终达成协商的意见或建议。这样,既发展了学生,又促进学生进一步地探究。

其五,探究要以问题或活动学习为主题。探究离不开问题,教学探究活动主要应围绕“问题”进行。每次课,教师都要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全体学生主动思考、研究交流、协作与探究等。如短跑教学,教师先提出:“同学们,你们认为短跑采用哪种起跑姿势才能跑得快?为什么?”学生通过练习、体验、讨论,自主得出答案;教师再深入一步发问:“决定短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再通过个体学习、分组练习、对抗、比赛等多种活动方式,然后小组或集体讨论得出结论;最后,教师可提出:“两个人的起跑速度和途中跑速度都一样,用什么办法才能超越对方?”引导学生很快地想到冲刺技术。在每次课中,每一项技术都不是仅凭体力就可以完成的,它更多的是需要智力与体力的结合。这样,通过问题层层设疑,真正调动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满足学生展现自己的欲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进步和提高,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既可鼓励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动脑、动手实践,以寻求问题的答案来实现自主探究,又可通过学生独立或与小组成员在一起经常实践与体验,共同得出结论,并明确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养成探究的习惯,使学生在愉快地活动中得到科学的锻炼。

3.5 分层评价策略

课程标准中运用的“分层教学法”,提倡“专项教学”和“评价式学习”,实施“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合作型分组”、“帮教型分组”、“友伴型分组”等不同策略,要求“给予适宜的运动处方”。这里的“运动处方”可以理解为“评价标准或评价策略”。[2] 而评价策略就是依据“以学评学,以学促学,学评交融,评学相长”的原则,在适当结合激励评价与学业评价的基础上,以满足每一名学生的运动愿望和心理需求为基准,让学生充分了解评价方法和参与评价的过程,可以说是“立足过程,关注差异,促进发展”。所谓分层评价策略就是以共同体(固定小组)为基准,按共同体内成员的技能水平大体上分为三层,即“优、中、差”,每一层次以每位成员技能进步与提高的幅度为基准进行评价,并将目标评价循序渐进地渗透于评价的过程之中。具体分层评价策略流程如图。

在整个体育学习过程中,教师重在指导和教会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中来,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建构自我效能感,增强体育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果和探究效率。运用分层评价策略,主要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导,以共同体评价为基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并适当结合“班组结合评价”措施,促进探究活动进程。在教师的多方诱导下,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共同体对个体的评价等都在激发个体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主动进行自主学习,进而提高与培养着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其中,教师评价是把握个性化学习的关键,能及时唤起和激发每一名学生及每一共同体追求学习的参与度和进步度,实施互动合作方式,以完成既定目标为先决条件,同时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进程和方向。通过“自我评价”方式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展示自我的良好机会与发展契机,虽然学生我评价的经验和质量不划一,甚至评价的方向会有偏差,但这是学生的心声,应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重视;利用“小组评价”可以发展共同体成员间的协同学习能力,并激励个体进步与提高,以发挥团体意识;运用“班组结合式评价”,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精神,促进和发展“组内异质互动合作,组间同质友好竞争”局面,为每一名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这样,师生都作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注重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既可提高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与协商中增进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促使评价者在评价进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予以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对方及其评价结果,不断改进学习及获得共同发展。3.6 量表评价策略

依据美国澳斯汀和得克萨斯大学教育系的 Weinstein 等人于1987年编制了学习策略量表(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 Inventory,简称LASSI量表,共有10个分量表),对体育学习策略进行综合水平测试,以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来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3]具体是:

①态度(ATT)。一般用“形容词量表”、“数字式量表”和“形容词—数字式量表”三种方式测量,本文通过“学习态度最终等级分=自评等级分+互评等级分+教评等级分”公式来测量学生对追求学习成功、完成与此相关的任务的总的态度,主要从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能否为达成目标而努力、能否虚心接受指导和帮助等方面入手。②动机(MOT)。利用“动机计分=互动频数积分+任务达成度积分+团队奖励分”来测量学生对完成具体学习任务所负责任的程度,可从个体的心理感受、对同伴和教师的理解与尊重、与他人交流与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考察。③时间管理(TMT)。着重测量学生在活动中建立和使用时间的水平,主要从学生的时间观念、学习效率、组织纪律等方面考察。④焦虑(ANX)。着重测量学生对共同体和自己的学习成绩及其进步的担心程度,主要从学生的学习表现、评价时的态度、共同体对该成员的期望值等方面进行考察。⑤专心(CON)。着重测量学生把注意力指向并集中在特定学习任务上的能力,主要从学习投入程度、活动表现及关注点等方面入手。⑥信息加工(INP)。着重测量学生对言语信息的理解、表达预倾听、知识领会、技术加工和技能形成的程度,主要从对话、内容学习、行为表现、能力表现等方面加以综合考察。⑦选择要点(SMI)。着重测量学生在各种一般性和细节性信息中识别出用以进一步学习的重要信息的能力,主要考察学生的判断推理及再认知的能力。⑧学习辅助(STA)。着重测量学生创造型地使用辅助性技术及器材来帮助学习的能力,主要从内容的选择、器材的使用、练习的方法、学习风格等方面进行考察。⑨自我测试(SFT)。着重测量学生使用给定的标准和技术以检验自己的达成度,主要从学生的自评和他评加以考察。⑩考试策略(TST)。着重测量学生对已学知识与技术的掌握水平和程度,主要从完成目标和任务的程度、对知识与技术的熟练程度、对知识与技术的运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

总之,新《课标》中的体育学习策略在构建“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求知”的过程中是多维的,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探究精神及良好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的形成,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丁俊武.论体育学习策略[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02.

[2]陈建嘉.体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8-123.

[3]走进新课程教师培训讲座.2005.2,http//www.blogcn.com/user3/zbedu/main.asp.

[4]陈建绩.体育教学新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1.

[5]任长松.探究式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1版.

作者:文兰佃 韩玉宾

第4篇:新课程标准学习计划

横水一中新课程标准学习计划

为切实让广大教师学习好新课程,把握好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思想,实施好新课程,制定如下实施计划。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1、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科研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抓新课程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教研教改制度,建立教科研工作制度,定期召开新课程研讨会,组织研究课,作好研究记录,保证研究探讨的连续性和完备性。

2、完善考评制度。学校制定出详细的考评细则,对教师实践新课程进行考核,对教师成绩并入本学期综合考评,记入个人档案,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

1、严格学习制度,规定每周三下午为固定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落实保障措施,将学习情况纳入对教师的考核量化。本学期的重点学习内容是各科新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及有关新课程方面的理论文章,每位教师本学期做新课程学习笔记不少于5千字。

2、积极组织有关新课程方面的论文撰写、评选及征文活动和教案评选活动,要求教师围绕新课程的内涵、目标、任务、措施等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并结合自己在实践新课程中的教学体会,写出有独到见解的优秀论文,鼓励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实践好新教材,对优秀论文和优秀教案及时向上推荐和上报。

3、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促进新课程的学习,本学期打算请区教研室的领导就新课程方面进行理论讲座和发表指导建议。积极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外出培训学习,通过学习我们力求达到三个认识和四个转化:(1)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增强教育改革的责任感。(2)提高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提高能力意识,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实现四个转变:(1)传授知识教学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转变。(2)实现由单向交流向多维互动转变。(3)实现有封闭性课堂向选择性、开放性、实践性课堂转变。(4)实现由重结果教学为重知识形成过程的转变。

三、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1、把年轻的教学能手、教学骨干作为实践新课程的领头兵,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新课程的学习实践和研究,为他们创造展现才能的时空。

2、有重点的培养。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让他们参加大型的或较高层次的理论学习和研讨会,增强课程改革意识和改革能

力。

3、充分发挥能动作用,鼓励教师从教学中发现问题,主动研究,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4、压担子。每学期给教师定目标、定任务:学校规定每位教师都要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对研究课题要有计划、有实施方案、有研究记录、有阶段性总结,每位教师都要结合教研教改实际,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和精心设计一篇教案,每人上好一堂公开课或示范课。

5、发挥示范作用,提高整体素质,采取一帮一结对子的形式,营造出一个互相激励,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改革氛围,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新课程实践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总之,我们将在县局的领导下,依照区教研室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认真研究、勇于探索,积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把新课程实施好,使我校教育教学水平有一个大提高。

孟津县横水镇第一初级中学

2012年3月16日

第5篇:新课程标准学习计划

教师业务学习计划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根据我校实际,本学期开始学习2011版新的课程标准,为切实让广大教师学习好新课程,把握好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思想,实施好新课程,我校制定如下实施计划: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1.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抓新课程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教研教改制度,建立教科研工作制度,保证研究探讨的连续性和完备性。

2.完善考评制度。学校制定出详细的考评细则,对教师实践新课程进行考核,对教师成绩并入本学期综合考评,记入个人档案,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

1.严格学习制度,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落实保障措施,将学习情况纳入对教师的考核量化。本学期的重点学习内容是各科新课程标准及有关新课程方面的理论文章,每位教师本学期做新课程学习笔记不少于3千字。

2.积极组织有关新课程方面的论文撰写、评选及征文活动和教案评选活动,要求教师围绕新课程的内涵、目标、任务、措施等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并结合自己在实践新课程中的教学体会,写出有独到见解的优秀论文,鼓励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实践好新教材,对优秀论文和优秀教案及时向上推荐和上报。

3.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促进新课程的学习,本学期就新课程标准方面进行理论讲座和发表指导建议。积极参加区组织的外出培训学习,通过学习我们力求达到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增强教育改革的责任感。提高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能力意识,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

三、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1.把年轻的教学能手、教学骨干作为实践新课程的领头兵,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新课程的学习实践和研究,为他们创造展现才能的时空。

2.有重点的培养。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让他们参加大型的或较高层次的理论学习和研讨会,增强课程改革意识和改革能力。

3.充分发挥能动作用,鼓励教师从教学中发现问题,主动研究,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4.本学期给教师定目标、定任务:学校规定每位教师都要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对研究课题要有计划、有实施方案、有研究记录、有阶段性总结,每位教师都要结合教研教改实际,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和精心设计一篇教案,每人上好一堂公开课或示范课。

总之,我们将在的领导下,依照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认真研究、勇于探索,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把新课程标准实施好、落实好,使我校教育教学水平有一个大提高。

2014年2月25日

第6篇:新课程标准学习计划[1]

鲁泰洪山小学《课程标准》学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制定如下计划。

二、学习方法和目的

采用个人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办法。要求全体教师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本着“学理论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拓宽业务理论知识,提高个人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联系自身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情况,不断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探索、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难点、重点和热点,并能通过相互间的经验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每位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都有一个大的提高。

三、学习的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每门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指南。教师只有真正把握和理解了国家课程标准,才能确保教育教学行为的规范,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教育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科思想是体现学科教学的精髓,对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教研组要充分认识开展新课标学习实践活动,加强学科思想建设的重要意义,采取切实措施,自觉地参与到新课标学习实践和学科思想建设活动中来。

四、学习要求

将业务学习与 “五个一”规定相结合,即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写一本业务学习笔记、上一节优质课、完成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或心得体会,开展一项校本教育教学研究,以此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自学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技能。对积极自学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教师,学校将给予表扬和鼓励。

学校提倡教师善于作“反思型”教师,加强“个案研究”,教师要善于留心日常的教育教学事件,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取有价值的教育教学事件形成问题甚至课题,进行自觉的个案研究。鼓励“即时性”教研方式,提倡同伴互助随时教研的风气。同事间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就某个教学问题或教育现象随时进行研究,并努力获取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经验。

五、学习安排:(见附表)

鲁泰洪山小学 2013年4月

新课改学习计划

2010年04月27日 10:22

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新课堂不断推向深入。为了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的进取,做好新课改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将学习新课标、新教材、新考纲计划如下,以利于做好这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

一、紧紧的跟上时代的步伐,坚决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号召。深化教育教学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绝不迟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新课改工作。

二、在学校组织的各项业务学习中,例如全干会、年级部会议上一定要认真学习,认真听取校领导的教诲,积极汲取新课改的精神思想。

三、在每周日晚的自习和每周三晚的自习上,积极进行备课组活动。认真学习,积极和同组的同志认真的研讨新课程标准、新教材,认真体会新课改的要义,准确把握新课改的思想和实质,在新的教学时,必须认真贯彻新课程表准的要求。认真的进行备课,使新教材和新课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四、除过不断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外,还必须积极学习我校领导提出的紧跟新高考大纲的呼吁,实现“三学”。不断紧跟考纲的变化,不断调整平时的教育教学,使教育教学工作有明确的目标性和方向性。使学校的教学既有平时目标,又有阶段性的总目标,使整个高中阶段的教学工作浑然一体于新课改形势之下。

五、在认真学习材料的同时,还必须多多的进行实践工作,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机会一定要多多的外出学习,到教育教学发达的地区、新课改先行地区去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汲取他们的教训、思考它们的困惑,积极了解新课改的现状。同时对于外出学习归来的同志的工作汇报、示范课、公开课一定多多地听,以学习新课改的实践经验,不断的提高自己。

总之,坚决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和我校委会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安排,积极学习我校领导提出的“四步六环节”新课改模式,积极进取,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程培训学习计划

[ 新课程培训 更新时间:2005-11-15 14:58:00]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的有关内容,促使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发生较大改变。为使课改实验在今后有长足的发展,特制定本计划: 在平时的工作中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发展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体学习计划如下:

(一)认真培训,贯彻精神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要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了解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背景,学习新一轮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改革目标等,对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和评估要求等,作到心中有数。

(二)立足教学,抓好常规

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首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材,特别是一年级新编教材,更要从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去了解其新特点。只有把握了新特点,才能更好地领悟课改精神。其次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再次在练习的设计上,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出发,设计开放的、灵活多样的练习。

( 三)外出学习及校内学习

积极参加县里组织的各项培训,县级课改培训和听观摩课。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新课改教学大比武和新课改教学实验,互帮互学,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共同备课,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四)注重积累,加强研究

初中课程改革实验的本身就是科研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极撰写教学随笔、教后反思,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在初中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积极组织开展以"新课程"为专题的研讨活动,如"学习新课程的体会"、"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案例与反思"等,使课改逐渐深入。

第7篇:新课程标准培训学习工作计划

信庄小学

一、 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以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教育理念为基点,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上。

三、目标任务

(一)深化课改培训学习。

经过多年的理论培训,表面上看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起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从平时的听课中发现仍有不少教师的教学方法传统陈旧,学生在课堂上缺乏思维的生机活力,所以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加强对课改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采用观看录像,“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方式,尤其要求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念深入每位教师 的心中,通过各教研组的学习让老师人人牢牢把握其精髓使其更有效地指导课堂教学。 本学期要开展以现代教育技术学习运用、课改理论再认识、课程标准再学习和教育教学行为再反思为主题的学习培训活动。结合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和教师计算机培训,坚持每周不少于2小时的学习时间,课改和业务学习笔记每月不少于2000字,加大课后反思的检查通报力度,进一步修改完善月考核方案,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月考核紧密结合起来,促使教师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深化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本学期,课程改革的深化面临新的挑战。因此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显得尤其重要,它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1、加强校中心教研组建设。

本学期将继续开展组内的“一课三评、三课一议”活动,采用轮流展示形式。同时教研组还要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对本学科的热点问题开展讨论,指导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组织好教研组的公开教学活动,活动要记录完整。同时加大随堂听课的力度,扎扎实实地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要求教师抓住平时的教学效率,不盲目追求教学上的花俏,扎实提高教学质量。

2、开展“反思新课程”教研活动。

在新课标学习运用的基础上,将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各教研组要在三维目标的达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教师角色的转变等方面选择一项内容作为学科教研活动主题。扎扎实实地开展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全员参与,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负责人,每次活动组长都要做好考勤登记和活动的详细记录。教研活动要针对各组实际情况,以听课、评课、说课以及业务学习(学习课程标准、课改最新信息、教改方法等)为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教研活动真正成为广大教师学习业务、探究教学、传递信息、提高能力的重要阵地。

3、定期反思总结制度。

通过自我反思,形成反思习惯,倡导对教学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全程反思,同时及时写下教学随笔、教学案例及教育故事,分析课改中的成败得失,及时反映课改实验情况。以反思提高课改成效。要求做到:每每节备课有“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每学期2篇教学案例,至少1篇教学论文。

(三)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选派教师外出听课,组织教师观看直播课堂等方式,充分借鉴各种先进教学方法,拿来与创新并举,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程的实施水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在师生平等互动中,师生共同发展,努力探索一条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新路子,促进教学方式改革。

(四)尝试新课程下评价制度的改革,强调注重过程,促进发展,强调多元。

1、改革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一堂好课,在课堂的生成上是即兴的,要把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移到学生的学上,从注重知识传授转移到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上来。我们将严格要求教师在评价课堂教学时真正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

2、实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使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互动过程。例如除了评价学生课堂状况,还要评价学生课前、课后的表现;除了评价学生在学校的状况,还要评价学生在家庭、社会的表现,力争实现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

三、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认识。做好新课程实验工作,关键在领导。要在总结过去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课改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纲要》上来,突出课改工作的中心地位。校长、主任要加强学习,率先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抓紧抓好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实验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2、抓好活动,深化课改培训学习。结合学校校本培训计划、教研活动安排表、课改工作计划等工作安排,加大课改理论再认识、课程标准再学习、教育教学行为再反思为主题的学习培训活动。把理论学习、教学研究、案例分析、实际运用、阶段反思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培训学习效果在教学中的运用和体现纳入教师考核。

3、建立机制,全面推进评价改革。树立“发展为本”的评价新理念,立足本村、校实际,灵活设立评价项目,恰当确定评价内容,细化评价办法。制定出台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改革方案。要坚决落实自评和它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基本要求,规范评价程序和过程。

4、优化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紧紧抓住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优势,着力抓好现代教育技术和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现代教育设施和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步伐。通过这些措施,强化教师的学习热情,全面优化教学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第8篇:2012-201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计划

2012-2013年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计划

教师:何会琴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构建服务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为导向,坚持公平与效益并重,秉承培训为教育发展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教师发展服务的理念,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使自己对新的课程标准能有所理解,对新的课程结构有新的认识并明白新的课程结构的含义。知道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通过教师的互相学习、交流,对自身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对新教材内容、教法不仅做到心中有数,对新教材的评价体系也要有新的认识,明确自己在新教改形势下的地位。通过努力的学习,让新的理念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在学生中大力开展素质教育,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学习内容

1、认真学习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景透视、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教师角色转换等相关内容。

2、重点学习心理健康健康观的革命、心理卫生实现心理健康的必由之路、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新乐章、教师的社会角色与心理素质、教师的压力与挫折、教师的合理认知与心理健康、教师的情感与心理健康、教师的性格与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观与心理卫生、教师的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与业务素养、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等重要内容。

3、主要学习课程文件的转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

一、课程目标:致力于全面提高数学素养、数学新教材:从“多本化”走向多样化、学习新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新评价:注重多元、质性、过程的发展性评价、教学新课题: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创生、课程新发展:拓展数学课程的新领域、与新课程同行: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专业化建设等主要内容。

四、学习内容及时间安排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2012年9月

二、学段目标2012年12月

22012年9月

第9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师教育理念要更新,教学方法要逐渐改革,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和谐互动,共同探讨、交流经验、综合实践。现从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领悟新的教学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观,避免和克服教学生涯中的不良习惯,使教学方式方法显现出多样化。教师们的概念中认为教学就是在三尺讲台上讲课,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海绵体”进行吸收,“填鸭式”的教学是部分教师长久的“顺手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是学生的大朋友,要放手相信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定格在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活化石,以权威居高临下。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只起陪同,观望、辅导、协调、帮助作用的人,而不是学生的操纵者,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小主人,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是知识的吸收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趣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途径,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要通过合作讨论、实验操作、探究质疑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态和创新能力。

二、正确领悟新的教学法

新的教学法主要是: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受别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主动、独立、自控能力,密切关注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和责任,有利于发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学生在参与小组或者集体中为了要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到人合作学习。它体现了学习的交往、互动、共享等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观念、团队意识;探究学习。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生活中经历和体验中选择和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新的学习问题的学习方法;它体现了学习的问题明朗化、学习过程活泼化、学习形式开放化;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学习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因素和积极因素,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倡导<新课标>中新的教学方法,是现实社会的需求。

三、教师与学生和谐互动。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文化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讨、共同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老师要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不要一味追求学习的结果,而要注重合作讨论的学习过程,以及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合作意识的培养与合作方式的训练是否有效。

总之,<新课标>是一盏指路灯,它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方向,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前进,我们是不会迷失自己的远航!

上一篇:学校特色建设工作总结下一篇:卫校实习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