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危机的毕业生就业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涵盖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尤其体现在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教育上。就业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准确定位教育目标,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最终实现顺利就业。这也使得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信用危机的毕业生就业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信用危机的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1: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摘 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产生这一问题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高校方面的原因。本文从大学扩招、毕业生急剧增加等问题入手,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确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难;对策

1.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由2001年的103.4万人增加到预计2012年的680万人,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4.5%。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相比供大于求,待就业人数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这些新形势、新情况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来讲,不仅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负担。

2.毕业生供求市场现状分析

2.1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三大矛盾

一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人才市场尚不完善之间的矛盾。我国正处在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人才市场的建立还比较滞后,对毕业生的包分配取消了,但毕业生就业市场尚未建立,存在着信息不灵,供需渠道不畅,常常是“用人单位不知何处觅人才,毕业生不知哪些单位要人才”。

二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教育改革滞后之间的矛盾。教育具有滞后效应,从招生到就业至少相隔4-5年,可学校的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基本上仍然按计划体制的模式运作,没有从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

三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大学生落后的就业观之间的矛盾。就业市场化意味着各类人才要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要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然而很多大学生不是立足于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而是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挤在大城市、大企业。

2.2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

目前,高校毕业生由于受学校内外部诸多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现象愈演愈烈。

2.2.1社会诚信氛围不浓厚

近几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强力冲击下,诚信在消退,“拜金”主义在滋长;在利益面前,诚信已变得脆弱不堪;信用危机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主要因素。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使守信者缺乏保护,让失信者从中享受渔翁之利。于是,毕业生在深受诚信之害的同时,逐渐学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生存”,如何保护自己。

2.2.2用人单位自身不诚实,过高要求

针对供过于求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有的用人单位为了吸收人才,对大学毕业生作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承诺,在招聘宣传时过分夸大自身的优点或隐匿自身的缺陷,一旦承诺的条件难于兑现,就会促使大学毕业生被动违约。其次,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故意拔高就业门槛,常常在招录条件中明确规定。比如,有的职位明明只需懂办公室自动化软件的简单操作,却硬要有计算机二级证书,明明不需要多高的英语水平,偏偏规定要过英语四、六级,一个本科生就足以胜任的岗位,却硬是要求研究生学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诱使部分大学生假造履历。

2.2.3学校监督力度不够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部分高校片面追求就业率,对于毕业生的虚假包装采取了默许甚至是纵容的态度。学校对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行为的监督制度不健全、政策执行不力为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诚信问题提供了客观条件。

2.3性别歧视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不断增长,女大学生的比例逐年增加。然而造成女大学生成为就业弱势群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学校的原因,也有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阻碍了女大学生就业。

(2)政策法规不完善、保障制度不健全制约女大学生就业。

(3)社会就业大环境加剧了女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4)从女大学生自身方面看,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生理差异,大多数女大学生在体力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大学生。

3.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办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既为广大的大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就业难度增大,给广大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3.1准备转换角色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娱乐都较有规律,在这样的环境里,容易萌发浪漫的情调和美好的理想,但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距离。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离别母校,踏上社会之前,最重要的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转变角色,由一个“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抛开浪漫,抛开幻想,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严酷”的社会现实,实事求是地面对就业,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3.2认识自我

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其次是兴趣和爱好。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在求职择业前必须考虑的因素。因为有的职业需要某种兴趣爱好,也有的职业明确禁止和反对某种爱好。 第三是能力与特长的正确认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如果是重新谋求职业者还应分析自己的工作成绩和缺点,以便在求职时扬长避短。

3.3就业期望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辛苦找工作的过程中,对求职地点、求职单位、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一系列因素持有不同程度的期望。在求职地点方面,以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为主;在工资待遇方面,大学生普遍对自身认识不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相对混乱的就业市场,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的紧张度。

总而言之,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要从自己自身出发,完善自我。找工作这条路,其实并不窄。现在,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的“班车”越来越多了,一些“线路”不好的“车”上,“乘客”稀疏;一些开往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的“车”,大学生却宁愿挤破头,也要往里钻。每一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确实无可厚非。但要有自知之明,实事求是,不仅要考虑“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且更要用“我能做什么”、“我能为企业带来什么”的眼光全面地审视自己,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绝不能“跟着感觉走”,总想着得到最好的。没有付出过,怎么能奢望回报。

4.结语

本文通過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分析,旨在转变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解决就业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形式为我们高校的就业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曹刚.净化网络环境,换学生一片蓝天净土.天津市公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南京航空.2003.3.11(1).

[2]刘少芬.机遇大于挑战——浅析网络时代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现状.科学教育.2008(2).

作者:周发伟 王辉

信用危机的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2: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分析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涵盖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尤其体现在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教育上。就业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准确定位教育目标,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最终实现顺利就业。这也使得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在思想上的主要表现

(一)多数高校毕业生奉献意识弱化,功利性较强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多的是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偏重于工资待遇,将就业目标定位于职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1]由此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区域定位上,往往倾向于沿海地区、大中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忽视西北部边疆与基层落后地区的发展取向;在职业性质的定位上,往往倾向于党政机关、教学科研单位和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单位等,而对人才需求量较大的民营企业、私人企业则相对较少。

(二)诚信品质欠佳,缺乏敬业精神

当前,高校生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信用危机。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学生将应聘材料弄虚作假,如拔高成绩、虚报奖项等;二是高校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或合同的过程中不够严肃,对已经签约的单位,随意违约,恶意违约,对合同规定的义务不能认真履行,缺乏应有的诚信品质和法律意识;三是部分毕业生成功就业后在工作岗位上不能爱岗敬业,认为单位不能满足就业期望,就恶意辞职,这是一种职业道德严重失范的表现。[2]

(三)就业心理素质不稳定

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导致高校生因就业问题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呈上升趋势。[3]在就业过程中,高校生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不健康的心理:一是攀比心理。部分高校生在择业过程中以其他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择业标准,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合理定位,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都在考虑之内;二是失衡心理。部分高校生或因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足,或因时机把握不准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结果怨天尤人,产生不平衡心理,这种不平衡心理往往导致少数毕业生产生消极逆反的社会观和生活观;三是自卑心理。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部分高校生由于自身条件不如他人,或者求职屡遭失败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严重影响了择业和就业,甚至导致消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四是依赖保守心理。部分高校生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择业的意识,在择业问题上缺乏应有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一味依赖父母、亲友、学校,表现出强烈的依赖心理;五是逃避心理。部分学生害怕就业,不敢面对现实,甚至干脆不参加任何招聘会,不参与任何求职活动,直至毕业仍然没有实现就业。

二、积极探索把毕业生的择业就业工作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结合起来的长效机制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各级高校应站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高度,努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贯穿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有力促进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良好局面。[4]

(一)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要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就要针对高校毕业生所关注的就业问题,注重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价值观教育,突出吃苦耐劳精神、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树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互相尊重的职业道德观。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可以挖掘和树立高校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开展“创业者风采”等一系列活动,通过演讲、报告、座谈等多种方式,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帮助高校生全面了解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转变计划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的陈旧观念,使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适应国家的需要,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同时,引导学生遵循良好的道德规范,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鼓励学生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加强培养专业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育部曾多次强调高等学校要设立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配备足够的专业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效果并不显著,普遍存在着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就业指导专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就业指导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就业指导过程不够规范等问题。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状况与就业指导的效益直接相关。高等院校只有从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素质的角度出发,才能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与专业化水平。因此,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刻不容缓。[5]第一,大力推进就业指导教师从业资格准入社会化。有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政策指施,对从事就业指导工作这一岗位的人员提出明确具体要求,只有持有相关资格证书才准予上岗,并逐步实现社会化。第二,加强就业指导过程的规范化,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有关部门应当出台有关规定以规范就业指导工作,同时,就业指导机构要根据就业的人员自身的知识、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既要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也要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讲求实效,确保质量。第三,调整、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和知识水平。在选用就业指导教师时,高校首先必须保证他们是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同时,由于就业指导人员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性格、年龄特征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第四,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高校应结合就业指导机构工作的实际,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细则,以进一步明确目标责任制,定期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工作质量、工作态度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评议,对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突出贡献或考核先进者进行表彰奖励。同时要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探索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规律,促进就业指导工作规范而稳定地发展。

(三)有效发挥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直以来,就业指导工作普遍被看作是就业指导中心专业教师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被看作是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的工作,专业教师在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特别是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参与不够。事实上,专业教师在学生的就业指导思想政治工作中能够起到思想政治工作者所不能起到的作用。第一,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专业教师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较为频繁、较为广泛的群体。他们在确定教学任务、讲授课程内容、控制课堂过程、评价学生行为等教育环节中,其行为客观上起着示范和教化作用,因此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之间,专业教师的价值观、人格、意志倾向等始终都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二,专业教师是渴求知识、立志成才的大学生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他们结合专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跟学生沟通,消除有些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三,专业教师在自己的领域拥有优势和各种资源,由他们来为学生提供就业观教育、就业指导技巧指导、人生规划设计、心理咨询等,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学生更容易接受。

(四)整合就业指导与家庭教育功能

家长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首位教师,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家长的积极作用。高校院校思想政治教师应经常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家长一道共同教育和管理,使高校教育目标和家庭影响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高校教育工作,实现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学校方应积极在高校、学生和家长三方面的紧密联系上下功夫,如: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和政策,明确学生就业的一些问题;指导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座谈、研讨,与家长一起帮助学生学会根据社会发展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等。

(五)整合就业指导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心理健康是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健全人格的前提。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适应能力,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就业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问题多做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意识、提高就业决策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个人职业计划,树立长远的就业意识。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升处事能力并勇于承担责任,不因暂时的挫折而失望、气馁。此外,加强高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应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策略,学会控制情绪,做到遇事不慌、处事不惊,从容应对。

三、结束语

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和巨大压力,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学校的良性循环发展,为高校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服务。此外,促进高校毕业生的有效就业,仅有学校方面的重视还远远不够,还有待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通力配合,只有充分发挥和整合社会各界的有效功能,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才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杨金荣. 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探微[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O):23-25.

[2]刘献君. 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11.

[3]娄哲,冯长虹.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37-37.

[4]李卫红. 提高认识,开拓创新,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9):4-6.

[5]李齐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发展的现状与路径分析[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5-66.

作者:万书平

信用危机的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3:

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摘要]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有关,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就必须进一步创新教育模式,发挥其在就业工作中的导向作用,提高教育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思想政治教育 模式

[作者简介]张志华(1970- ),男,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与网络文化;赵波(1971- ),女,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江苏 南京 210046)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教思政司函[2007]49号)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课题“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D/2008/01/134)的阶段性成果。

[

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政策的转变,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就业政策滞后、就业结构性矛盾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由于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成才观念和择业素质等方面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笔者所在课题组选取了江苏省10所高校近1000名大学生和全国有代表性的近30家用人单位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围绕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政治素养、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开展了问卷调查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为本文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

(一)奉献意识弱化,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部分学生奉献意识弱化,在就业选择中自身利益往往是考虑的首要依据,大城市、大单位是他们的首选目标。在“你会参加西部计划吗?”的问题中,22.5%的学生表示“不会去西部,条件太艰苦”,33.7%的学生表示“找不到工作再去”,统计结果显示,近60%的学生不愿到急需人才而又有更大发展空间的西部地区工作。在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最欠缺的三项因素排序中,吃苦耐劳排第三位,不满意率达到30.8%,这反映出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诚信品质欠佳,缺乏敬业精神

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某种程度的信用危机,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的应聘材料弄虚作假、成绩拔高、随意毁约。调查中,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诚实守信”的不满意率高达53.8%,从对企业的访谈看,他们也认为大学毕业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守信,心态浮躁,缺少实干精神,缺乏对岗位的敬业态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一些学生常常把签约单位作为跳板,一旦有机会就毁约、辞职,挫伤了用人单位接受大学毕业生的积极性。

(三)抗挫能力不强,缺乏应有的良好心理状态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的学生缺乏自信,不敢大胆参与竞争,推销自己;有的学生过于自负,就业期望值过高,找不到适合的岗位;还有的学生盲目攀比,以他人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选择,常常错过了成功的机会。面对求职受挫和就业困难时,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良好心理状态,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在问卷调查中,对于“就业困难时是否感到沮丧、焦虑、烦躁不安”的问题时,只有10.3%的学生表示“从来不会”,可见,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因为就业困难而出现不良情绪反应。同样,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的不满意率也较高,选择“非常不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占57.7%和38.5%。

(四)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必要的团队合作意识

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意识并不令人满意,集体观念也较淡薄。在问卷调查中,超过30%的学生在面对“你是否愿意与同学共享就业信息”的问题时,选择了不愿意或者要视情况而定。在用人单位了解应聘者同宿舍、同班级其他同学的就业情况时,大多数同学表示“不清楚”“不了解”或者“没有交流过”。

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从教育主体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指导长期错位

思想政治教育本是就业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内容,但不少高校为了短期实现高校毕业生的高就业率,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由思想品质、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转向了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带有一定功利化的就业指导上①,甚至简单地以就业指导代替思想政治教育,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长期错位,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二)从教育对象看,大学生的理论认知与就业行为实际脱节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对于“你对就业中的伪造简历,伪造材料等不诚信现象如何看待?”的问题,85.2%的学生明确表示不赞同或者很不赞同;对于“你是如何看待违约、毁约行为?”时,认为“不应该”和“学校要引导”的共占80.6%。从数据看,大学生在思想上普遍认为不应该伪造就业材料、随意毁约,而要诚实守信。但是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诚实守信”不满意率较高,高达53.8%。这充分说明,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是正确的,但在具体择业时并没有遵循这些准则,表现为理论认知与就业行为脱节。

(三)从教育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都存在偏差

部分高校要么以就业指导代替思想政治教育,要么忽视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仍然沿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内容,如简单采取填鸭式的灌输说教等。在教育内容上,不结合就业形势,与时俱进,没有考虑教育对象个人利益的适当诉求,单纯强调要服从组织的召唤、国家的需要等。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都存在偏差,没有达到教育和引导的预期效果。

(四)从教育环境看,家庭教育和社会氛围的交叉覆盖尚有欠缺

在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中,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氛围还没有形成多重覆盖。家长常常希望自己的孩子找一个少吃苦、高起点的工作,甚至不惜动用各种关系要帮孩子找到理想的职业,束缚了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而政府和社会在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等方面尽管做了一些工作,但并没有改变整体就业格局,也没有缓解地域性和结构性的就业矛盾。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生端正就业态度,明确社会责任,为他们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指明方向

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只关注福利待遇、工作地点、工作环境,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愿望与社会需求、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他们端正就业态度,明确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就业态度和择业标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分析环境,扬长避短,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方向和择业目标,为将来职业的规划和发展指明方向。

(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强化职业道德,为他们的社会化奠定良好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完善大学生的就业人格,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增强他们就业过程中的耐挫性和情绪调节能力,避免因自卑、自负或者盲目攀比而择业失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还可以强化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引导大学生减少或杜绝求职过程中的弄虚作假、随意毁约等行为,树立诚实守信、忠诚正直、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完成社会化进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有助于大学生增强综合素质,提升竞争能力,为他们成功就业注入活力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可以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目的性,并主动根据社会的需要和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加强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能力,为成功择业注入活力。

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一)强化理论认知,构建主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实现“入脑”,需要唤起教育对象的主动参与意识,需要重视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采集与传递过程。

1.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时代要求组织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基于自身内在需要,通过自身的积极活动,能动地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②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仅仅是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也包括教育对象——大学生,需要确立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辩证统一的新主体观。激发大学生在就业工作中理论认知的主体性,就是要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就业教育活动,积极应对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正确认识自我、认知职业。

2.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采集的针对性。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采集直接影响到教育对象接受信息的效果。一方面,从时间上看,教育信息既可以是源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又可以是反映现代价值理念的;从空间上看,即可以是中华文明中有关人生观、价值理念、道德修养等精髓,也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好的方式和内容。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采集要强调与就业工作的相关性,要直接针对大学生在就业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核心问题,与时俱进、有的放矢地组织教育内容。

3.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的科学性。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递不同于一般信息的流通过程,有其特殊性:一是要强调信息传递的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提高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水平,促进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的目标,强调达到解决思想问题的目的。同时,受教育者也不是完全盲目被动的,也是在明确的需求目标指引下,对于各种教育信息有目的有选择的接受。③二是要强调信息传递的互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递和传播过程必然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相互作用,这样才能加快受教育者对于教育信息的接受和内化过程。三是要强调信息传递的反复性。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反复性,因此,对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必须反复进行,不断强化。

(二)注重行为引导,构建体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着力构建体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让思想政治教育“入心”。

1.将榜样教育与岗位锻炼相结合。一方面,要积极邀请到西部、到基层岗位扎根工作并成功发展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学校和大学生零距离接触,双向交流,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利用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的机会,有计划地安排大学生到基层参加岗位实训活动,使学生在接触企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加深对基层单位、基层群众的感情,并及时端正就业态度,纠正不合理的就业行为。④

2.将集体教育与个别纠改相结合。通过专题讲座,集体班会等形式,对大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集体教育,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与此同时,还要针对不同对象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具体情况,尤其重点关注大学生在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吃苦耐劳、诚信品质、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个案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一对一的教育纠改,这样能收到更佳的教育效果。

3.将网上教育与网下引导相结合。网络是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有效平台。一方面,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处理,有声有色地呈现在网络上,使学生在网络的学习和使用中接受教育信息。另一方面,要对大学生在网上暴露出来的不良就业思想和行为及时批评教育,有效疏导。同时,大学生在网上虚拟空间的思想和行为往往是网下生活的反映,因此,在开展网上教育和行为引导的同时,必须积极开展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加强评估反馈,构建全程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覆盖整个大学期间,构建全程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同时,要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思想和就业行为的不断反馈评估,对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优化调整。

1.加强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反馈。一是从学生的就业行为、就业状况反馈进行评估。重点关注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是否有弄虚作假、随意毁约的行为,关注大学生是否踊跃报名到西部、到基层工作,关注大学生在择业过程表现出的心理素质状况等。二是从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思想素质和就业行为的反馈进行评估。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访谈、座谈会等形式,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在就业工作中以及到工作岗位后的综合表现。三是对大学生就业以后的自我发展状况进行评估,着重反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性和长久性。

2.分阶段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人的职业认知、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学习状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并分阶段组织实施。对一年级学生,重点要进行自我认识、职业认知、角色转换等教育。对二、三年级的学生,重点引导他们为今后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做各种能力、综合素质的准备。对毕业班学生,重点进行就业思想和就业行为的集中强化教育,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选择正确的择业方式和就业行为。

3.建立家庭、企业、社会共同教育的机制。首先,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础环节,也是关键环节。因此,学校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和沟通,了解和引导家长的思想观念,通过家长来影响、带动学生。其次,用人单位要积极为大学生的岗位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机会,在工作实践中检验和锻炼学生,让学生接受体验式教育。同时,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正在进行角色转变的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也要加强岗前培训和职业教育,增强感性认识。政府、社会要积极宣传、塑造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典型,完善就业制度,优化就业环境,营造全社会关心就业、促进就业的浓郁氛围,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注释]

①高凡茜.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5):311.

②田建国.现代大学新理念[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5:109.

③岳金霞.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及模式[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108.

④夏金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5):71.

作者:张志华 赵 波

上一篇:储运站后勤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房地产业管理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