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心理学

生态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模式的转向

摘 要:生态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的一种新取向,它在方法论上倡导将交互作用原则作为主要研究原则,具体来说,就是主张实际生活环境的研究原则、多元方法选择原则、多元交互解释原则,这些原则带来了心理学研究模式的转向:从探讨思辨中或实验室中的心理向探讨真实环境中的心理转变;从人的心理内部机制的探求转向对人和环境互动关系的探求;从对理论模型的追问到对理论背景与实验设计之间匹配的关注;从分析性思维模式为主转向综合性思维模式。

关键词:生态心理学;交互作用原则;研究模式

生态心理学是20世纪中期在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种心理学改造运动。近二三十年来,这一运动对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思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生态心理学,简言之,就是提倡在真实环境中研究人-环境系统中的心理与行为的一种研究取向。该定义中就包含它对传统主流心理学改造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研究对象,它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环境这个统一的系统,而不是单纯从人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二是研究方法,“提倡在真实环境中研究”的主张。而这两个方面的改造理念都包含在生态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原则之中,并且在这个基本原则的引导下,在生态心理学近几十年的具体研究中,逐渐形成了几种具体的研究原则。这些原则使得心理学研究模式发生了新的转向。

1 生态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交互作用原则

生态心理学家认为被传统心理学家所分离的两个方面的东西,如行为和心理、行为和环境,在本体论上都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对子,因而在认识论上和方法论上,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离地研究和解释。因此从方法论上,生态心理学家把交互作用原则(the principle of reciprocity)作为首要原则运用于他们的研究之中。隆巴尔多在《知觉者和环境之间的交互性:詹姆士•吉布森的生态心理学的演化》一书中,开宗明义指出:“吉布森的生态心理学的中心观点就是交互作用的原则。”并且还阐述了交互作用原则的三个重要含义:1) 动物(包括人)-环境交互作用不仅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且是生态心理学的中心原则;2)生态心理学中“生态的”的含义是指动物-环境的交互作用,它能最突出地反映这种新取向与传统取向视角的根本转换:从一种人和环境的二元分离到人-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视角转换;3) 有机体和环境都是生态系统,它们的组合也是生态系统[1]。

交互作用原则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原则,为生态心理学认识和解释研究对象以及进行具体研究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指导思想。

1.1 关于研究本身的原则——在实际生活环境中研究的原则

由于生态心理学认为动物和环境是交互作用的,所以脱离动物的生活环境来研究动物和动物的行为是不现实的,而且这也是20世纪初传统心理学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动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原则是作为如何定位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则,而在实际生活环境中研究的原则就是在研究方法上与之呼应的原则。

传统心理学为了使自己与位于自然科学前列的物理学等学科保持一致,从它们那里挪用了严格的实验方法,而不管这种方法是否完全适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虽然实验方法为心理学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知识,使得心理学在自然科学界受到了瞩目,但是严格的实验室设计和程序肢解了人在生活环境的鲜活性和真实性,使得这种研究远离了心理学应面向现实生活的研究目标。这一点正是生态心理学家集中火力批判的地方。奈瑟认为传统的信息加工取向对人类认知的揭示不令人满意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基本范式将认知完全置于背景之外。他进一步认为典型的信息加工和认知实验是在争取方便而不是“真实的”的环境中发生的。因而,奈瑟呼吁一种生态心理学的认知科学,这种认知科学研究认知行为发生的背景,还有与这个背景联系的行为和过程[2]。

在实际生活背景中研究心理和行为,包括研究宏观环境背景和日常生活背景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例如,生态心理学已经展开研究的认知行为包括:1)说话和交流行为;2)早期生活经验的记忆行为、见证人的记忆和酒精对记忆的影响;3)日常计划和社会行为;4)日常任务行为,如阅读的行为;等等。这种越来越关注实际生活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认知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趋势。国内学者张风琴等人也认为目前“新兴的应用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充分地反映了生态学的整体论思想。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必将走向一条整体生态多元化的研究道路”[3]。

1.2 关于研究方法的选择原则

心理学探新2008年第1期易 芳等 生态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模式的转向1.2.1 把生态效度作为检验研究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指标的原则

实验室研究从诞生起,一直备受大多数心理学家的欢迎,其原因是实验室研究借助各种仪器设备和实验控制手段,能够精确解释事情的因果关系,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行为。但是由于它的人为性,严重与真实生活脱节,因而也遭到来自主流心理学内部和外部的众多批判。生态效度正是主流心理学内部的心理学家接受了生态心理学思想,为了改善实验研究而提出的一项检验指标。

正如卡鲁扎(J.Karuza)所形容的“生态效度的概念有一个漫长而令人尊敬的历史”[4],生态效度最早由布伦瑞克提出,当时它所用范围还是很有限的,他多次定义生态效度,最后把它界定为预测某一刺激或提示线索是否可靠的指标。后来的生态心理学家如布朗芬布伦纳和奈瑟等人都先后对它进行了更广义地阐发。例如布朗芬布伦纳把它界定为:“在一项科学研究中被试经验到的环境具有被研究者所假定的特性的程度”[4]。这个定义强调一种研究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真实背景。奈瑟将生态效度界定为一个理论或一个实验结果能够说明或预测人们在真实的、各种不同背景中的行为的程度。这个定义强调一个理论或实验研究的实用价值。这两个定义实际上包含了生态效度的两层相互关联的含义,前一层含义是后一层含义的前提条件,后一层含义是前一层含义所要达成的目标:即如果要使得一种研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那么对于实验室研究来说,实验设计中的情境就要与真实环境的情境高相关,或者说一种研究的情境要包含一种真实环境的主要特性,而且在这种实验情境中发生的心理或行为在特定的真实环境中是典型性的。生态效度是基于对实验室的反思提出来的,但是不意味着野外观察就不要生态效度。生态心理学认为生态效度对心理学的实验室研究和野外观察研究都具有同样的意义。如何使得研究具有生态效度,简单地说,就是要改进实验设计,将实验设计与自然研究结合起来。

1.2.2 多元方法组合原则

一些生态心理学的研究者不满实证主义框架下的严格实验设计惟我独尊的地位,提出一种多元方法组合的研究取向。生态心理学家认为,生态效度的提高或主观经验的评估这个目标不能用单一种方法达到,也不可能在不同种类的研究中达到同样的程度。因此,他们主张多元方法,当没有一种单一方法和单一研究能够完成所有的要求时,在不同的研究中,不同方法的组合有助于接近这个目标。多元主义不仅指多元方法,而且还指多元研究设计、多元取样、多元分析、多元变量和多元数据分析方法。例如,同样一种研究可以采用多种研究设计:跨区域设计、纵向设计以及准实验设计等等。在数据收集上也有很多方法,例如行为样本记录法:对某一个目标被试一天之中的活动作最原始最详尽记录的方法;经验取样方法(ESM)[5]:它使用信号器随机让被试报告他的日常生活中某一个特定时间的行为和思想;自拍法(autophotograhy)[6]:它提供了一种现象学的、主观的方法去获得自我概念与实际社会和物理环境之间关系的观察,在这种方法中,被试对与他们的自我概念有关的环境进行拍照;等等。

总之,研究方法的选择尽可能适合生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生态心理学的多元方法组合原则不特别推荐某种特殊的方法,也不推荐将某种研究模式作为一种研究典范和普遍范式,它认为每一种研究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方法和技术的组合。

1.2.3 关于研究的解释原则——循环或多元交互解释原则

交互作用原则还包含着对行为主义单向的因果解释原则的拒绝。单向的因果性包含着独立的原因和依随的单一效应,而交互性则包含着原因和效应的相互依存性;单向因果性包含不连续的事件,而交互性则包含着整合或一体化的事件。生态心理学认为传统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反射弧假设就忽略了刺激对反应的相依性,切断了刺激与反应的连续性,破坏了刺激与反应的协调性。相互依存性的原则不仅站在二元论的对立面而且站在单向因果理论的对立面,它主张在解释心理学现象时打破这种单向因果模式。

2 生态心理学指导原则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生态心理学运用交互作用总指导原则,试图引导心理学研究模式做一些改变。

2.1 从探讨思辨中或实验室中的心理向探讨真实环境中的心理转变(或者说研究对象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搜寻者转向,更加关注现实性的心理现象)

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前的心理学思想基本上关注人的各种心理官能是如何认识世 界的,试图通过哲学的思辨来揭示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对真实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即所谓的“形而下”的问题不加注意。科学心理学建立以后,现代科学思维又把心理学领向了实验室中人为任务的研究,实验心理学把人的心理首先假定为人人是一样的,没有个体差异,力求通过实验来发现具有普适性的心理规律。所以真实生活中带有个体特征或具有情境性的心理现象不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范围。生态心理学研究通过强调对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的关注,使得心理学研究者的目光投注在真实生活环境中发生的心理现象。

2.2 从人的心理内部机制的探求转向对人和环境互动关系的探求

在实验室研究中,人的心理内部机制的研究是它的根本任务。这种心理学被布伦瑞克称之为“被包裹的”心理学。心理学的原理都是由一些生理学或计算机术语所构成。这种心理学势必是有缺陷的,它不能完全回答各种心理现象在真实生活中的复杂性和差异性。特别是在与人的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社会心理学中,这种仅从有机体(人)生理因素或内部因素的角度来解释心理现象的做法不符合社会心理学学科特征。因此,社会心理学也是产生生态心理学的适合土壤之一。勒温、巴克和布朗芬布伦纳等人都在纠正这种偏向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研究证明:将群体行为和心理及其发展放在人和环境的交互关系中考察的可行性,并且这种研究能解释不能用人的心理内部机制解释的问题和现象。例如,布朗芬布伦纳就认为心理过程必须看成是系统的特征,而在这个系统中的个体只是一个成员。他又说“我提供了一种新的取向,这种取向关于发展着的人、环境和两者之间的进化作用的概念是全新的”[7]。生态心理学不仅仅适用于社会心理学,它已经是作为心理学的一种普遍趋势在发展。例如,作为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出现的“自我”这个概念,在生态心理学家那里,被他们称之为自我生态,并被理解为由他人、供给物、背景以及持久的社会经验组成的生态系统。这个自我既塑造这个生态系统又是它的产物。由于把发展和变化理解为发生在这个自我生态之中,因此对自我变化和发展的解释,不仅涉及个体内的因素而且还涉及包围个体的周围物,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自我概念的中心动因[8]。

2.3 从对理论模型的追问到对理论背景与实验设计之间匹配的关注

现代主流心理学由于过分推崇科学的实证主义精神,把科学的因果定律作为检验一个理论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以因果关系分析的水平作为衡量研究质量的标准。一般来说,如果一项研究的变量及其因果关系明确,就认为该研究具有较好的效度,其层次水平也比较高”[9]。而影响因果关系分析水平的重要因素是这项研究的理论模型设计得如何,换句话说,是否能有效排除无关因素和把握关键变量。至于这项研究的模型设计是否建立在对真实环境中发生的行为的考察之上以及实验能否很好地解释真实环境的现象,却不被重视,即不考虑实验的生态效度。在历史上,典型的代表人物是赫尔,他企图通过严密的假设-演绎方法来建构一个关于人类和动物行为的、普遍的、系统的心理学理论模型。赫尔的理论模型在推导过程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出在这种理论的前提假设上,实验本身的逻辑性不能代替解释的有效性。布伦瑞克、布朗芬布伦纳和奈瑟等人认为生态效度的实验研究能更加有效地解释真实生活的现象,而要使得实验研究具有生态效度的有效做法就是与自然主义方法结合,而使用自然主义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探究真实环境中的个体与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多方向的交互作用,为实验室设计提供有效的研究任务,也为理论解释提供更加多元的途径。

2.4 从对纯粹事实(是什么和怎样)的关注转向对事实与事实的价值(功能性的)融合的关注

纯粹事实的关注是心理学从自然科学那里继承过来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家铁钦纳明确提出心理学研究“是什么”的心理学,机能主义是研究“为什么”的心理学,而前者才是正统的心理学,后者是心理学的应用。生态心理学认为这种分离导致了心理学研究脱离现实生活,任何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存在与功能都是相统一的,因而在追问心理现象是什么和怎样发生的时候不能回避对其功能的考察。在吉布森的知觉理论中,对知觉发生机制的解释是建立在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交互作用之上,即不同的有机体对环境的信息(可获得性)的侦察是与它所特有的生活环境相联系的。例如,生活在黑暗中的蝙蝠能听到超声波(环境的一种可获得性),但是人却不能侦察到这种环境的特征,人的耳聪目明是针对人类的生活环境而言,换句话说,有机体的心理和行为是在具有物种典型性的环境中发生的。盲人能通过脚步的声音准确地区分客人的身份,这也是他对他所特有的环境适应性的表现。知觉的这种分化就是不同有机体对不同的生活环境逐渐适应而形成的,这种进化而来的知觉对于有机体的生存具有特殊的价值。

2.5 从分析性思维模式为主转向综合性思维模式

心理学在其独立之初,为了心理学的科学性而努力,因而竭力地保持其学科的 独立性。任何离开正统心理学所规定的研究模式的尝试都被他们视为离经叛道。按照科学模式建立的心理学,它严格遵循科学认识事物的规律:对事物进行分析、剖析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分析性思维成为心理学主要的思维模式,与这种思维模式相联系的观点有客观主义、元素论和定量分析。生态心理学家看到这种单一的思维模式所带来的弊端,因此,生态心理学家积极推荐综合性的研究模式,在具体的生态心理学研究中,与这种思维模式相联系的观点有整体论、实验研究与自然主义研究相结合的观点、个体特质研究和一般规律研究相结合的观点以及多元方法组合的观点等等。

3 结语

在生态心理学研究原则指导下,心理学研究模式既强调研究的真实性、又重视研究的严密性;既强调研究的整体性,又重视研究的差异性。这样,既保留了主流科学主义在心理学研究模式中的积极作用,又祛除了它所带来的弊端,如方法中心论、普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等等,同时又使得这种研究模式带有人文主义的特点,如多元方法论、心理现象的情境观、对事实价值的关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心理学研究模式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峙和分裂。这种在生态心理学研究原则指导下的研究模式转向也与当代心理学发展的综合化和多元化趋势相暗合,因此,从学科发展的意义上说,生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研究模式的一种新取向。

生态心理学,由于其方法论以生态交互作用为特色,它带来的心理学研究模式的转向正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领域获得研究者的青睐。生态认知心理学就是生态心理学在认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运用和深入,国内有学者把生态认知心理学的理念运用于网络游戏教育与学习环境的设计中[10],对于现行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有学者试图将生态心理学的理念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衍生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生态学习论,以期展现学习的整体、多元的面孔[11]。而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以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论为代表,从生态心理学角度对人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崭新的观点[12],引导发展心理学在生态化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生态心理学在心理学各个领域的发展态势让人们有理由相信,这种与心理学的实践密切联系着的研究取向必将符合未来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Lombardo T J.The reciprocity of perceiver and environment:the evolution of James J.Gibson’s ecological psycholog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1987.3-4.

2 Shlechter T M,Michael P Toglia.New directions in cognitive science.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5.3-4.

3 张风琴,等.生态学视野下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1):109-114.

4 Karuza J R,Zevon M A.Ecological validity and idiography in developmental cognitive science.In:Shlechter T M,Toglia M P,Eds.New directions in cognitive science.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5.88-104.

5 Hormuth S E.The sampling of experiences in situ.Journal of Personality,1986,54:262-293.

6 Ziller R C,Smith D E.A phenomenological utilization of photographs.Journal of Phenomenological Pshchology,1977,7:172-185.

7 Brofenbrenner U.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ment by nature and design. Harward University Press,1981.3.

8 Hormuth S E.The ecology of the self:relocation and self-concept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2.

9 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7.

10 朱敬东,张晓曼.基于生态认知心理学的网络游戏学习设计.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8.

11 郑葳,王大为.生态学习观:一种审视学习的新视角.心理科学,2006,29(4):913-915.

12 候凤友.社会生态系统论心理发展观述评.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12):40-41.

作者:易 芳 俞宏辉

第2篇:从心理学定义看心理学学科构建

摘要: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

关键词:心理学 学科 心理规律

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的正式定义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心理学结论要建立在依据科学方法原则收集到的证据的基础上,而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心理学分析的对象往往是个体——个人或动物,同时不理解精神过程——人类精神过的活动——是不能理解人的行为的。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总而言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一、心理学来源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直到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原先,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后来才各自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是一门涵盖多种专业领域的科学,但就其根本而言,心理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和人际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人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人心理机能在社会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心智。

心理学分为七个子领域,分别是:认知心理学视角、社会文化心理学视角、临床心理学视角、行为心理学视角、生物心理学视角、发展心理学视角、特质(人格)心理学视角。

简单来说的话,神经科学研究通过观察人类大脑的反应来研究他们的心理;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是如何成长、发育和学习的一门学科;认知心理学是通过计算机方法来研究心理,即将心理比喻成计算机,看人类是如何游戏、辨别语言和物体辨认等的;社会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的群体行为,怎样与他人交流;临床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心理学主要是帮助人们心理健康的一门课。

二、心理学发展简史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1850-1909)曾这样概括地描述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1885)

作为一门科学的科学史,心理学的历史却十分短暂。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德国感官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起了较为直接的促进作用。到1897年冯特的出现,从此,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历程。

三、科学心理学的发展

19世纪生理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准备了必要条件。德国感官生理学家韦伯(1795-1878)首先确立了感觉的差别阈限定律。稍后,费希纳(1801-1887)发展了韦伯的研究,运用心理物理法确定了外界物理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他们的研究方法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楷模。

心理学从哲学中真正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主要由德国生理心理学家冯特(1832-1920)完成。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这被公认为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冯特反对用哲学思辨的方式探讨心理现象,坚持用观察、实验以及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的方法去揭示心理过程的规律,因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培养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冯特一生的著作很多,其中《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誉为“心理学独立的宣言书”,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体系的心理学专著。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专业心理学家。

四、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正如我国著名心理专家郝滨先生所言:“二百年前的人类尚未拥有科学心理学这一探索内在世界的途径,但是人类探知精神世界的旅程却早已扬帆起航!二百年后的人类将以何种形式继续这个旅途尚未可知,但是我无比的坚信,只要我们存在一天,这个脚步就绝不会停止”。

科学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理论体系进行了数十年的争鸣,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达成基本的共识,使心理学不断走向繁荣。国内心理学和催眠学研究工作者曹剑韩提出大脑运作理论,为心理展现逻辑带来较好的理论模式。另一方面,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心理学自身不断分化,衍生出了众多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使心理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五、心理学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即我们非常熟悉,并随时会接触到、感受到的精神现象。又称心理活动,简称心理(Mind)。

1.从心理的动态性维度上划分

(1)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反映正常个体心理现象的共同性一面。

认识过程即认知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认知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适用的心理过程。它主要包括感知觉、思维、记忆等。

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以上三种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个体有机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

(2)个性心理(Individual mind)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合。包括个性倾向、个性特征和个性调控等方面,反映人的心理现象的个别性一面。

个性倾向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它反映了人对周围世界的趋向和追求。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个性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2.从心理的意识划分

(1)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现时正被个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例如,我们在进行记忆活动时,能觉知记忆活动的目的、记忆的对象、采用的记忆方法、达到的记忆效果,甚至能觉知自己的记忆特点、改变记忆策略等,这样的记忆活动处于意识状态。从意识对象上可以把其分为:

客体意识,指个人对于周围世界的意识。

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意识。

在记忆心理学中,前者为记忆现象,后者为元记忆(matememory)现象。

(2)无意识(Uneonseiousness)是指现时未被个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以记忆为例,有时我们并没有某方面内容的记忆目的,也没有想着要记住它,却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甚至还很牢固。有时自己也不知道从哪里获得的以及是否有某方面的记忆。在记忆心理学中,前者是无意识记忆,后者是内隐记忆。

六、心理学研究类型

(一)从研究时间的延续性上划分

1.纵向研究

Iongitudinal method,也叫追踪研究,它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系统、定期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贝雷(N.Bayley)以61个初生婴儿为对象,以智力发展为研究主题,从1929年开始长达36年的追踪观察研究,取得了人类智力发展方面的许多重要成果,即著名的柏克成长研究(Berkeley GrowthStudy),可谓历时最长的纵向研究之一。

纵向研究在规定的时期内对同样对象的心理活动及其特点进行反复测查,因而能详尽地了解其发展、变化过程,具有很高的连续性。但周期较长,易受社会环境的变动影响,被试样本也易减少,且测量的数据也易因反复测量而影响被试情绪,造成准确性下降。

2.横向研究

Cross-sectional method,也叫横断研究,它是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的研究。例如,要了解10-1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可以同时对10岁、12岁、14岁、16岁四个年龄组个体进行测试,比较研究。这种研究类型省时间,但比较粗糙、不够系统、不能全面反映问题。

3.纵横研究

也有人称之为“动态”研究,它是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灵活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研究。

(二)从研究对象的选取上划分

1.个案研究

Case study method,是对—个或少数几个被试者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往往采取纵向的追踪方式,如我国早期心理学家陈鹤琴对自己的孩子出生后808天的心理发展进行追踪研究。有些个案研究并不采用追踪方式,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实验研究。它能对被试进行详细、深入、全面的考察,但被试太少,影响研究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2.成组研究

Group sutdy method,是对一批被试进行研究。从统计学的角度,一般以30名被试的小样本组为下限。该研究取样较多,可以作统计处理,科学性较强,代表性也较好,只是不便于个别深入研究。

3.个案-成组研究

是将上述两种研究类型结合起来的研究。

七、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研究心理学问题所采用的各种具体途径和手段,包括仪器和工具的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例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档案法等。

1.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对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的各种资料的搜集过程。

从观察的时间上划分,可以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从观察的内容上划分,可以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前者是观察被试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的心理表现,后者是重点观察被试某一方面的心理表现;从观察者身份上划分,可以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前者是观察者主动参与被试活动,以被试身份进行观察,后者是观察者不参与被试活动,以旁观者身份进行观察;从观察的场所上划分,可分为自然场所的现场观察和人为场所的情境观察。

观察法的优点是保持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自然性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不足之处是观察者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带有被动性。另外,观察法得到的结果有时可能是一种表面现象,不能精确地确定心理活动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为了克服观察法的弱点,就出现了有控制的观察,即实验法。

2.实验法

指在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来考查它对其他变量影响的研究方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1)实验室实验

这是指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设施,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探索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方法。实验室实验法,便于严格控制各种因素,并通过专门仪器进行测试和记录实验数据,一般具有较高的信度。通常多用于研究心理过程和某些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2)自然实验法

这是在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自然实验法比较接近人的生活实际,易于实施,又兼有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优点,所以这种方法被广泛用于研究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大量课程。

(3)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针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方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调查者本人作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调查者的人作调查。调查法可以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4)测验法

即心理测验法,就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来测量被试有关的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例如常用的心理测验有:能力测验、品格测验、智力测验、个体测验、团体测验等。在管理心理学中的研究中,心理测验常常被作为人员考核、员工选拔、人事安置的一种工具。

(5)个案法

个案法就是对某一个体或群体组织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除了上述常用的几种外,还有内省法(自我观察)、思维法、临床法、模拟法、日记法等。

八、心理学研究任务

1.描述心理事实

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界定,以建立和发展心理学中有关心理现象的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概念体系。这涉及到大至对整个心理现象、小至对某一具体心理现象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

2.揭示心理规律

科学的心理学不能只限于描述心理事实,而应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现象的说明,即揭示某些现象所遵循的规律。

一方面,研究各种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相互联系,以及表现出的特性和作用等。另一方面是研究心理现象所赖以发生和表现的机制。它包括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两个层面上的研究。前者研究心理现象所涉及到的心理结构组成成分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后者研究心理现象背后所涉及到的生理或生化成分的相互关系和变化。

3.指导实践应用

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如何了解、预测、控制和调节人的心理。例如,可以根据智力、性格、气质、兴趣、态度等各种心理现象表现的情况,研制各种测试量表,藉以了解人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因材施教和人职匹配提供依据。

九、心理学研究原则

1.客观性

指在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一起心理的各种刺激时客观的,心理的各种行为表现如语言,表情和身体的动作,变化等也是客观的。我们在观察和实验设计、收集各种数据材料、分析整理记录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比学坚持客观性原则,不能主观臆测,不能暗示,不能虚构。

2.发展性

心理现象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我们必须遵循发展性的原则,不仅要看当前的心理活动特点,还要看到心理发展变化的方向,绝对不能把心理看成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也可能因各种因素长期影响而发生变化。

3.实践性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心理学研究,不仅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而且需要在各种实践中进行;既要理论研究,也要注重应用的研究。

4.系统性

要求在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必须考虑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制约作用,应该把某一心理现象放在多层次、多因素和多维度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5.伦理性

对心理现象和过程的研究应当符合社会和生命伦理的要求。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因此,任何心理学研究都不得为了获得研究资料,而对被试施加对其身心健康和以后发展有不利影响的处理,也不得在未经被试允许的情况下,把被试的任何档案资料公布或供给其他人使用。

十、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从心理现象的发生的主题上看,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从心理现象产生的器官上看,人脑固有的自然属性是在人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变化和发展的,其技能也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从心理现象的内容上看,人所反映的客观现实是社会存在和自然现实的统一;从心理现象的形式上看,人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一科学命题本身就蕴含了自然和社会的统一。

前苏联科学分类学家凯达洛夫院士把心理学定位于他们所绘制的“科学三角形”的中心,而三角形的三个顶角分别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后来,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凯达洛夫时科学三角形做了补充(如右图)。他在自然科学和哲学之间(更接近于自然科学)加了一个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加了一个技术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共同构成了人文科学,数学和哲学共同构成了思维科学。

因此,心理学是在思维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合点上形成的一门具有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从心理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与它们的关系来看,心理学是一门具有提供分享和解决问题独特视角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它与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联系。

十一、心理学派

1.内容心理学派

19世纪60年代,内容心理学在德国产生。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

费希纳(1801-1887)的心理物理学是关于身心之间或外界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或依存关系的严密科学。这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物理学之间的独立学科。费希纳受赫尔巴特的启发,认为心理是可测量的。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他把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如下公式:S=C*log(R/Ro),其中S-感觉强度;C-适用于不同感觉中的每个感官的常数;R-刺激强度;RO-在阈限的刺激强度。这个公式表明刺激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的感觉的强度。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的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看,费希纳应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冯特(1832-1920)是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心理学史上他的名字与心理学的独立和实验(内容)心理学的建立直接联系在一起。

2.意动心理学派

意动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息息相关。可以说,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是促成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直接动力之一。意动心理学派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几乎同时产生,创始人布伦塔诺。

意动心理学派观点: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思维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思维活动,即“意动”,并将“意动”概念作为中心的心理学概念进行阐述。布伦塔诺把意动基本上分为三类:(1)表象的意动(感觉、想象),如我见、我听、我想象;(2)判断的意动(知觉、认识、回忆),如我承认、我否认、我知觉、我回忆;(3)爱憎的意动(感情、希望、决心、意向、欲望),如我感到、我的愿望、我决定、我意欲、我请求。三类之中以表象的意动为最根本的,其他的两类是在这一类的基础上形成的。布伦塔诺的研究方法是和冯特不同的,布伦塔诺不反对使用实验方法,但是他的主要方法是观察而不是实验,即自我观察。

(1)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是由冯特的最忠诚的学生铁钦纳于内容心理学派形成近20年后在美国建立的,是内容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决不等同于内容心理学派,二者无论在形成的时间、地点以及研究方法和具体内容上,都存在着差异。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与铁钦纳的个人努力有重要关系。并在铁钦纳去世后衰退。并在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论战中得到发展。

(2)机能派心理学和构造派心理学的争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中只有铁钦纳始终坚持明显的传统,他是一个性格坚毅、好争辩的学者,1927年铁钦纳因脑瘤去世,争论逐渐平息下来。

(3)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构造派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派别。在他们的示范和倡导下,当时西方心理学实验研究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

(4)理论基础为纯粹经验论。

把心理学看成一门纯科学,只研究心理内容本身,研究它的实际存在,不去讨论其意义和功用。所以极为狭隘。

3.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广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包括意动心理学派、符茨堡学派、日内瓦学派、行为主义和哥伦比亚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等。狭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主要指美国的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实用主义心理学派)。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自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出现,宗教和神学遭受了致命的打击。詹姆士和杜威等人把主观唯心主义、功利主义哲学和经验批判主义理论合并,并利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制造出一套实用主义哲学。它的基本观点即“存在就是有用”,没有真理的客观尺度,唯一的标准就是成功。

4.格式塔心理学派

1912年,M.魏特曼发表了论文《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一学派的兴起。

5.理论上的一些先行者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思想:知觉不是一种被动的印象和感觉因素的结合,而是这些元素主动地组织成完整的经验和结合起来的经验。

物理学家马赫(《感觉的分析》1885):空间模式(如几何图形)和时间模式(如曲调)的感觉与元素无关。即使观察者注视客体的空间方位可能变化,但是它对客体的视觉或听知觉是不变的。例如,无论从哪一边或从顶上,或从一角去看,在我们的知觉中,一张桌子仍然是一张桌子。同样一系列的声音,比如一支曲调,即使可能改变速度,但在我们的知觉仍然是同一支曲调。(我认为,即使音阶改变,或有错音,也不影响人们对这支曲调的知觉。)

厄棱费尔:有些经验的质不能用传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起来解释,这些质叫格式塔质,或形质。知觉是以个体感觉之外的某些东西为基础的。一支曲调是一个形质,不依赖于组成它的那些特殊感觉。

5.魏特曼的似动实验

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来说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从这一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这对于揭发心理学内的机械主义和元素主义观点的错误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他们在知觉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在一般心理学教科书内所讲述的一些有关知觉的规律知识,例如似动现象的发生、知觉过程中图形和背景的关系的意义等,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格式塔学派的研究成果。此外,苛勒的“顿悟”和韦特墨的“创造性思维”对学习的研究,也有某种程度的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派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是人们对意识经验发生兴趣,至少把意识经验看作心理学的一个合法的研究领域,并继续促使人们对意识经验的研究和兴趣是有意义的。同时格式塔学派对同时期的学派中肯而坚定的批评,对心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把直接经验世界,看作是唯一确实而又可知的世界。

把全部心理学问题,完全简化为数理的问题。这其实已经违背了系统观。

7.日内瓦心理学派

日内瓦学派又称皮亚杰心理学派,是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杰出的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创建和领导的。

十二、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西方学者把皮亚杰、巴甫洛夫、弗洛伊德一起奉为当代心理学的三大巨人。

1.认知心理学派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1967年正式形成。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

与冯特心理学有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受格式塔心理学思想影响。是行为主义的反作用。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2.反省心理学派

反省心理学创建于2007年12月,以“反省”为主要研究方法,故名“反省心理学”,反省心理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反省研究法),独特的概念体系(心潮、浅层、三式信息等新概念),以及独特的理论体系(心理二元说、心理结构理论、意识流理论、心潮理论、浅层理论、精神相对论等)和应用体系(心理治疗、天才培养、高级人工智能、打开心理黑箱四大应用领域),所以,反省心理学象西方的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心理学流派一样,是一个独立的新流派。

反省是指对自己内部已经发生的心理活动的回忆,如对自己的梦、灵感思维、直觉思维、记忆活动、情绪活动等心理活动的回忆就是“反省”。而对外部事件的回忆就是“回忆”,概言之,对心理内部事件的回忆就是“反省”,而对心理外部事件的回忆就是“回忆”这就是回忆和反省的区别。通过反省,抓住瞬间即逝的心理现象,并从中加工出心理规律来,此即打开心理的黑箱。反省是心理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十三、国内关于心理学的构建

心理学,这三个字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有一些神秘。人们往往会跟“读心术”“心理控制术”“催眠”这些词语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感觉联系到一起。实际上,这些理解仅仅反映了心理学的一个侧面而已。

在我国,自1917年陈大齐教授在北京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来,虽几经起落,但从70年代后期开始也进入空前未有的繁荣时期。已形成从全国性到地方性的各级心理科学研究所、学会网络,每年有近十份心理学专业刊物、几百份教育类刊物和大学学报上发表上千篇心理学文献。各种心理学书籍更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不仅在所有师范大学和一些综合性大学开设各种心理学课程、在一些重点师范大学和一些重点综合性大学设立心理学系,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而且各种心理学培训班已从学校扩散到社会,从课堂教学发展到电视教学。

国家教育部于1995年第一次成立我国高等学校(理科)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还在北京师范大学、杭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我国心理学理科基地,并决定在所有理工科和综合性大学开设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课心理学。1999年,国家科技部将心理学确定为18个优先发展的基础学科之一。2000年,心理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国家一级学科。这表明心理学被正式列入我国主要学科建设体系。从而在点和面上都有力地提高了心理科学在我国的教育和研究水平,并促进了心理学在社会各界的迅速普及。

1.心理学源于西方中国起步较晚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和技术,诞生在100年前的西方世界。经过100年的发展和完善,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并且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等各个方面。

然而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却很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在研究心理学,但离老百姓的生活还很远。

2.中德培训拉开中国心理学发展帷幕

1997-1999年间,发生了一件事情,对于中国的心理学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那就是中德合作的心理治疗班在中国开设了。因为这个中德班非常专业和系统,所以大大提升了中国本土治疗师的视野和技术水准。之后就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比如李子勋、杨凤池、朱建军、曾奇峰等等。

在此之后,中国的应用心理学逐渐拉开了帷幕。一些高校开始引入西方的心理治疗技术,政府推出了心理咨询师的执业资格认证,很多民营心理培训机构开始从西方引进心理学流派和技术。这些努力和行动,让心理学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了长足的发展。

3.中国文化对心理学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西方心理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个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为西方提供智慧。“东一西方心理学”又称“智慧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家们东方文化和心理学思想的一种追求。可以说,“东-西方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发展,正在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或分支。

(2)为智者提供灵感。荣格、马斯洛等心理学家,无不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接触,也都直言不讳从中所获得的灵感。

3.心理学的意义与作用

(1)认识内外世界

学习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通过学习心理学,你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自己的个性、脾气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例如,学习了遗忘规律,你就可以知道自己以往的背单词方法存在哪些不足;了解了感觉的适应性,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了。

同样,你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到人际交往中,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断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更准确的认知。例如,作为教师,如果你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以及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条件,你就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

(2)调整和控制行为

心理学除有助于对心理现象和行为做出描述性解释外,它还向我们指出了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人的心理特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也可以通过改变内在外在的因素实现对行为的调控。也就是说,可以尽量消除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境,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积极行为。例如,当我们发现自己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和习惯时,就可以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找到诱发这些行为的内外因素,积极地创造条件改变这些因素的影响,实现自身行为的改造。再如,奖励’和惩罚就是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在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和改造儿童的不良行为与习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我们上面已经提到,心理学分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两大部分,理论心理学的知识大部分是以间接方式指导着我们的各项工作的,而应用研究的各个分支在实际工作中则可以直接起作用。教师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或者利用心理测量学的知识设计更合理的考试试卷等;商场的工作人员利用消费和广告心理学的知识重新设计橱窗、陈设商品,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如街上流行的“打折风”就是一个应用实例;再如经理利用组织与管理心理学的知识激励员工、鼓舞士气,等等。这方面的应用很多,各位读者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意地加以体会和利用。

作者:柳妍

第3篇:跨文化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比较

摘 要:跨文化心理学主要沿袭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群体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得出更具普适性的心理学理论。文化心理学主要遵循社会人文科学模式,研究文化与人的活动、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它们分别从外在于文化和内在于文化的不同角度阐述了文化与心理学的关系,并将通过建构一种更高级的深层结构,沿着对文化整合思考的理论方向进一步发展,最终将文化真正整合入主流心理学中。

关键词: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深层结构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BMA070011)

作者简介:谭 瑜(1984 ̄),女,湖北恩施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以文化为取向的心理学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自西方兴起,而后扩展至世界其他各国,逐渐形成了一套与传统主流心理学互异但又互补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期间,众多的文化心理学家们通过长期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提出多种不同的研究方向,包括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等重要研究模式,这些研究模式因各自产生的历史过程以及遵循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方法论的不同而存在一些重要的差异;同时,它们互相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也因对文化的心理学意义的一致重视而在很多研究层面上相互重叠,互补和共享相关知识与技能。本文重点对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进行比较研究,具体从概念、内涵、目的、方法论及其历史形成过程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在弄清两者异同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它们对于心理科学发展的作用影响以及今后发展的趋向。

一、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的产生与基本内涵

(一)跨文化心理学的产生与定义

跨文化心理学产生之前,心理学家们大多将心理学视为类似化学、物理一样的自然科学,在研究中遵循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以精确、客观为导向,重视从人的内部寻找心理的决定因素,而忽略社会历史文化在人的心理、行为的形成与功能实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一研究定向的选择随着世界历史的变迁和全球多元文化的兴起,逐渐显露出其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与缺陷,无视文化的倾向不仅使心理学陷入“文化沙漠”的困境,更促成了西方种族中心主义在该领域的泛滥,从而造成了研究上的偏差和效度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们开始在研究中关注文化因素,分析文化与人的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跨文化心理学随之应运而生。可见,跨文化心理学是从主流心理学内部演变产生的一门关注文化与心理学关系的分支学科,它仍然遵循传统主流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性质和基本理论预设,认为个体拥有相似的心理功能,存在着适合于所有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可以通过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中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得出适用范围更广、效度更大的心理学理论。

著名跨文化心理学家John Berry等认为跨文化心理学“是这样一门学科——研究不同文化、民族群体中个体的心理功能的相似性与差异;研究心理变量与社会文化变量、生态学变量、生物学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变量正在发生的变化。”[1](P1 ̄3)

(二)文化心理学的产生与内涵

文化心理学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冯特的民族心理学。冯特认为对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思维、想象等)的基本规律的研究必须通过对语言、神话和风俗习惯等社会文化产物的分析达成。可是在后来的心理学发展中,科学心理学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文化因素在研究中几乎被忽略不计。直到20世纪80年代,卡克首次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心理学”一词,将其定义为 “研究个体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2](P99)随后在芝加哥召开的两次专题研讨会中,文化心理学得到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发展。斯汀格勒等人将这两次研讨会的成果编辑出版为《文化心理学:比较人类发展论文集》,标志着文化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文化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和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关于文化方面的研究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文化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独立学科。旨在从某种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实际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出发,以社会化与人际互动过程为研究重点,探讨文化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生成以及心理与文化、社会的交互作用。[3]

二、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之比较

(一)二者的差异

从学科定义、研究目的和关注点来看,跨文化心理学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包括检验既有心理学理论的适用范围和普遍性效度;研究不同(异质)文化中的心理与行为变化,强调特定文化中特定行为的重要性;以及将前两者结合起来,通过修正形成在更广泛文化范围内适用的,更具普适性的心理学。[1](P1 ̄3)可见,跨文化心理学主要关注的是不同文化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相似性,而非差异性。文化心理学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社会结构和文化符号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系统,来研究作为文化存在的人及其心理和行为的特点,探讨文化对人的心理生成以及心理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影响,而不是以寻找所谓的普遍规律或共有的心理机制为目标。[4]它所关注的是特殊文化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特殊性,以及心理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过程。

从研究的理论基础和预设来看,诞生于主流心理学内部的跨文化心理学仍然沿袭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它虽承认且重视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对于心理、行为的影响,但其研究理论从根本上说,是建立在认为存在符合所有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基本规律或心理机能这一理论预设的基础上,重视样本比较以及对人口层面的概括。跨文化心理学认为文化具有同质性和时间稳定性的特点,认为从属于某一文化的个体(即某文化中的成员)之间会共享一系列相同的文化特征,且这些文化特征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不会因时间的推移(如改朝换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代际交替)而发生大的改变。这些观点与心理学中非发展性的理论假设是相符合的,虽然跨文化心理学也承认变迁的存在,但却缺乏精确有效的理论工具来看待发展问题。显然,跨文化心理学中将文化这一术语限定为一个泛化的概念,认为若从样本研究中取得的某些数据和结论被证明能够代表更广泛的集体单位(如某一民族),那么这些获得的数据和结论便可以推至是对所有文化成员的概括。与之相对,文化心理学将文化视为个体心理系统的一部分,即文化从属于个体心理系统并在该系统中发挥一定的功能,强调文化的内在固有性和系统性。

其次,在看待文化与心理的关系上,跨文化心理学认为,文化与人类活动可以相互分离开来,文化外在于人存在。在研究中,它把文化和人的心理、行为分别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力图论证两者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对既有理论在不同文化中的验证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与具体背景或情境无关的普遍性定义。相对的,文化心理学认为文化内在于人,文化是“一种了解和解释世界(及其他所有)的重要方式”。[5] 这些解释和认知在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会获得一定程度的主体间性或共享意义。这些共享的知识与意义又将形成一系列可定义为文化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实践。[6]因此,文化与心理、行为之间是相互建构的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心理学不应将研究对象与其所在的文化情境相剥离。只有在某种特定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生态、哲学和宗教等具体文化情境中去理解和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过程,才能够得出切实有效、具有实际意义的结论。一切有关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定义都应与其赖以形成的文化因素相结合。

从方法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上看,由于两者在理论基础上的差异,跨文化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在知识的建构方式上存在根本的不同。文化心理学主要是以诸多个体案例为基础进行一般性概括,认为个体案例研究作为个体与环境互动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心理学取得科学数据的基础。跨文化心理学是通过从样本到人口层面的归纳来建构整体认知,其最突出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方法是跨文化比较研究,即在心理功能、文化概念、语言和测验等方面等值的基础上,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比较和分析,力图从中发现跨文化的普适性的基础性的心理规律或心理机能。跨文化研究主要采用客位法,即研究者站在外部客观的立场上将目标文化作为客体进行分析和比较,这实际上是沿袭了科学主义的研究立场,从主客二分的观点出发,强调价值中立。[7]最初,跨文化心理学家们倾向于将既有的西方心理学理论照搬运用于非西方文化情境中,假定适用于西方社会文化的这些概念、术语、理论和测量方法等在异质文化中也拥有相同的含义,从而能够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同,达到验证该理论适用范围和效度的目标。后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种“强加式客位法”的局限性逐渐凸显,跨文化心理学家们,如Berry,Segall等人开始转向应用“衍生的客位法”测量,这种衍生的客位法能够使结果在更广泛的情境中具有效度。[8]文化心理学在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主位法,即研究者在研究时把文化看作主体而非客体,从目标文化的角度和立场去理解、分析和解释该文化情境下人的心理和行为。这种主位研究法尤其强调文化心理和行为与具体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地理生态环境等之间的密切关系,所关注的是特殊文化下心理和行为的特殊性。

(二)二者的联系

首先,跨文化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都意识到了文化在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意义,相较于传统主流心理学,它们都主张将文化纳入心理学的研究中,并分别从外在于文化和内在于文化的两个角度给予了证明和研究,为弥补传统主流心理学对文化作用的忽视这一缺陷做出了重大贡献。跨文化心理学能够提供有关普遍性的和特殊文化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为文化比较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文化心理学能够得出某一文化中存在的且在别的文化中不存在的心理现象和特点的相关研究结论,且当所研究文化与研究者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距离时,它往往是最为有效的研究途径。可见,这两种研究模式都为心理科学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跨文化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在某些方面是重叠或互补的,两个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完全对立或相悖的,而更倾向于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丰富和完善相关理论的建构和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扩展,主位法和客位法结合运用于研究中这一观点已逐渐为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所接受和认可,并在实际研究中提高了研究成果的效度与完整性。

三、发展趋向

理论上讲,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包括其他关于文化与心理学关系的研究都将沿着对文化整合思考的理论方向发展。要将文化真正整合入主流心理学中去,仅仅靠研究出一批关于文化群体差异的研究数据和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相较于关系取向与个体取向、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等重要概念而言更高级的共同的深层结构。这个深层结构的原理在于所有的文化都必须处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这一原理能够在无限的领域中解释人类的心理和行为。[8]心理学家只有找出文化的深层结构才能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各文化间以及文化内部的重要差异和相似性。目前,这一深层结构的理论框架尚未完全形成,需要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支持和建构。

从方法论的最终取向上来看,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的方法论因素和部分理论因素可以在某一项研究中得以整合运用。以文化心理学家Greenfield及其研究团队的一项研究为例,该项研究名为“文化价值对于美国多民族高中体育团队中存在的队际冲突的作用和影响”。[9]作为一项文化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他们主要考察了研究者观察所得的互动过程以及队员们在赛季期间记录的私人日记,关注点放在中心文化进程、意义的解释与建构。但同时,研究者们也意识到队员们带入体育情境中的价值系统的重要性,选用了多种有关个人主义和群体主义的测量工具进行分析,其中包括Triandis的IND ̄COL量表。这些索引式分析方法通常被运用在跨文化心理学中。类似的方法整合在越来越的研究中呈现出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利于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将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Berry J W,Poortinga Y H,Segall M H,et al.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2] Nancy Much.Cultural Psychology [J].Rethinking Psychology,1992.

[3] 杨莉萍.从跨文化心理学到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心理学中文化意识的衍变[J].心理科学进展,2003(2).

[4] 丁道群.文化心理学的兴起[J].心理学探新,2002(1).

[5] Bruner J.Do we “acquire” culture or vice versa?[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93(16).

[6] Scribner S,Cole M.The psychology of literacy[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

[7] 李炳全,叶浩生.文化心理学的基本内涵辨析[J].心理科学,2004(1).

[8] 史密斯,彭迈克,库查巴莎.跨文化社会心理学[M].严文华,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9] Greenfield P M.Three approaches to the psychology of culture:where do they come from? Where can they go? [J]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0(6).

(责任编辑:陈 伟)

Comparison between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TAN Yu

(Department of Education,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1,China)

Key words: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cultural psychology;deep structure

作者:谭瑜

第4篇: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

摘要:培养学生的警察职业素养是公安院校才人培养的重点。警察心理学课程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课程。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定位警察心理学课程,可通过组建高效的教学团队,加强网络课程建设,通过教学中各种心理训练活动的展开,塑造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对未来警察职业的适应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心理训练

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公安工作面临长期、严峻的形势,由于公安工作对象的特殊性以及犯罪类型的日趋多样化,警察自身的心理素质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公安院校肩负着培养预备警察的重要任务,因此,推进公安教育改革,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加速形成良好的战斗力,及时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供综合素质良好的预备警力,是公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最紧迫的任务。

警察心理学研究的是普通警察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探讨警察职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并对警察心理素质的培养及选拔进行相关研究。目前,国内不少公安院校开设了警察心理学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该课程在帮助学生建构未来警察职业所需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立足于公安院校的

特点,明确课程定位

公安院校一般以培养具有理论素养的应用型公安人才为目标。相对于公安院校的课程体系而言,警察心理学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课程,具有基础性、服务性特点,该课程围绕培养学生的基本心理素质,让学生明确警察职业所需的心理素质,并为职业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同时,该课程对培养警察职业所需的积极个性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课程的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日后工作所需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加强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支撑。

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深化课程目标

反思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课程研究一直把“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作为主要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内容的取向发生了重要转变,转向“如何理解课程”,课程研究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指向人的“解放”。

兴起于20世纪末的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以积极的视角解读人的心理现象,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为课程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不仅引发了心理学研究思潮的变化,而且由于其强调从正面界定和研究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为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应当围绕警察职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从认知、情感以及技能等方面深化警察心理学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职业适应力以及将来从事警察职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就认知目标而言,通过对警察职业特点的正确认知,调整学生的入职动机,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得警察职业所必备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就情感目标而言,应当激发学生从事警察职业的积极情绪体验,形成警察职业所必备的积极心理品质。例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信念。就技能目标而言,警察心理学应当围绕学生警务技能的训练而开展各种训练,并让学生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激发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增进对自我个性特征和职业兴趣的了解,提高职业选择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处理职业中难题的应对能力。

课内外相结合,完善课程内容

警察心理学的课程建设,除了完善课程自身的教学内容,更应当加强学生警察职业基本心理素质的训练,理论讲解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课程目标。因此,不仅是课堂教学,更应当通过课外学生的学习巩固课堂所学。

在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时,重新选定课程内容非常重要。围绕学生未来警察职业所需的积极品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课程内容。

警察积极人格的塑造 警察职业所需要的人格特质有快速的感知能力、较强的记忆能力、理性的分析能力、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独立的工作能力、诚实可靠、有责任感、临危不乱、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热情、冷静、理智等等。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必须在课程里体现出来,让学生明白将来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警察。

警察的自我意识与职业生涯规划 自我意识有助于帮助个体加强对自己的了解,并根据周围环境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自我意识的培养对于在校大学生尤为重要。对于警院学生来说,自我意识有助于他们端正自己的入警动机,并为在校的生活学习进行规划。这种意识将一直存在并指向学生的将来职业发展。将自我意识与职业生涯规划联系起来,了解职业前景,有助于学生对将来从警之后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警察职业。

情绪与压力调节 情绪管理是个体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于警察这个特殊的职业而言,情绪管理非常重要。在执法过程中要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避免冲动后的不可预计的后果,警察的情绪管理已经不是关乎自己个体的事件,而是成为保障执法的重要因素。对警院学生加强情绪管理的心理教育,将有助于他们调解自身情绪问题,加强自身情绪控制,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警察的人际关系 警察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除了自己的同事、上司、家人以外,还要接触群众以及犯罪嫌疑人等等。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要求警察应当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识别人的心理状态,同时,通过人际交往调节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等等。因此,警察的人际关系列入课程内容重要的部分,将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将来要面对的人际环境,通过人际交往方面的训练,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警察的心理健康 警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职业,应激性较强,且经常与社会中的消极现象打交道。因此,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积极人格、加强心理调节能力对于将来有效执法、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警察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各种心理训练方式,营造气氛活跃、愉快和谐的团体环境,引导学生增强自尊和自信,促进学生自我体验和自我探索,并主动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将所获得的积极情绪带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现实,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积极体验

在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中,课程实施层面主要关注如何施教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人性论,它以积极的眼光看待每个普通人,发现他们身上具有的潜在积极力量,并加以发扬。因此,警察心理学的课堂教学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与肯定,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积极力量,关注学生的自我认识、获得幸福的需求。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积极体验。警察心理学课程教学应当增强学生对警察职业的积极体验,激发他们对成功的渴望,对自己优势的肯定,接纳自己和接纳他人,认同目前的警务化管理模式对于他们职业成长的重要性,体会现实的满意感和幸福感,并正确认识就业压力问题,乐观地面对将来的职业出路问题。

再次,为帮助学生塑造积极人格,警察心理学课程教学应当在课程内部创设积极氛围,通过多种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在警察心理学课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课前的准备到课堂的讨论,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分工协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通过自学,提高分析能力,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能找到发展自己优势的机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价值。

最后,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联系起来,灵活多样地采取各种方法达到课程目标。要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延伸至课外,将警察心理学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当下生活融合起来。著名的教育哲学家杜威就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通过公安院校特有的技能节的开展,将课堂所学应用于技能比赛,能有效地提高警察心理学的教学效果。

组建高效的专业教学团队

教师队伍的质量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再先进的教学理念、课程观念都得经由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对于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而言,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非常必要。

专业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均应有相关心理学理论的专业背景,同时还必须有公安工作实践的经验,能够教授犯罪心理学、警务心理学等课程,在进行警察心理学教学时,能将学院内开设的相关心理学课程知识融会贯通,并把握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侧重点。

专业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教学技能,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掌控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收放自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积极的教学环境中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注重学生成长经历的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包括教的评价和学的评价。警察心理学课程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应当避免单纯的知识性考核方式,而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其评价可以采取比较灵活的方式进行,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笔试与面试相结合,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对学生的课外训练进行总结与分享,特别关注自我在学习中的积极变化。

教学评价虽很难进行相关的量化,但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以及对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作用的评估可以成为将来探索的方向,通过对毕业生的追踪式调查,以及公安工作一线的需求调查,反馈学校的教学情况,正确地评估警察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实现情况。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3.

[2]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3]苗元江,于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5]尹秋云.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定位与开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6](英)艾思沃斯.警察工作中的心理学[M].安福元,庄东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吴娴兰(1977—),女,江苏昆山人,硕士,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学教学,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与警察心理。

作者:吴娴兰

第5篇:积极心理学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种积极思潮,与传统心理学相比,它更关注人的美德、潜力、力量等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正在全世界范围传播,它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分析了积极心理学运动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的三大研究领域的可能的启示,旨在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情绪;积极人格;运动心理学

Key words: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emotion; positive personality; sport psychology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心理学界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最早由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塞里格曼教授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会年度大会上首先提出来的。积极心理学反对心理学一直将注意力集中“问题”、“症状”等消极因素上,主张将研究重心放在“美德”、“幸福”等人的积极因素上,它的出现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美国心理学界。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这场运动正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已经波及了中国心理学界。2010年8月,清华大学成功召开了首届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这必将引起更多中国学者对积极心理学的关注[1]。作为心理学的应用分支学科,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发展依赖于母学科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和创新。因此,本研究采用归纳分析法,综合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分析积极心理学可能对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产生的影响,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的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1积极心理学简述

1。1积极心理学定义及产生的社会背景

实际上,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这个词最早于1954年出现在马斯洛的著作《动机与人格》中,当时该书最后一章的标题为“走向积极心理学”(Toward to Positive Psychology)[2]。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由来已久。但是,这在当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直到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Seligman先生在1998年的美国心理学年度大会上明确提出把建立积极心理学作为自己任职APA主席的一大任务时,积极心理学才开始正式受到世人的关注。尽管塞里格曼首先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年会上提出了“积极心理学”一词,但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确切涵义,心理学界当时还没有十分确定的定义。一般认为,谢尔顿和劳拉·金(2001)对积极心理学下的定义诠释了积极心理学的内涵,他们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3]。

关于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我国学者任俊(2005)对此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积极心理学的产生源自三个方面:一是对当前世界愈演愈烈的种族和宗教冲突反思的结果;二是缘于人们对当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困惑;三是源于广大普通民众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4]。

1。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998年1月上旬,由塞里格曼出面邀请了心理学家西卡森特米哈伊、福勒等人到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艾库玛尔共商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方法和基本结构等问题,所以这次会议也称“艾库玛尔会议”。这次会议最终确定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支柱,也就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主要内容,并分别指定了相应的负责人。第一大支柱是积极情感体验,负责人是狄纳。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着重研究人针对、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特征及产生机制。第二大研究支柱是积极人格,负责人是西卡森特米哈伊。第三大研究支柱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负责人是杰米森。这一部分内容就是确定如何使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单位等有利于一个人形成积极地人格并产生积极情感,主要涉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各具体单位的各种规章制度等问题,其内容明显超出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单靠心理学学科本身已不能胜任。因此会议建议邀请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专家一起参与到研究中来[5]。

2积极心理学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随着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以及研究领域的不断细化,新的交叉学科不断进入我们的视野。体育运动心理学作为分支学科亦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研究领域越来越细化,如体育社会心理学、临床运动心理学、运动认知心理学以及体育运动跨文化心理学等等[6—9]。即便如此,国内仍习惯于将体育运动心理学分为三大研究领域,即竞技运动心理学、体育教育心理学以及锻炼心理学[10]。本研究将遵循国内分类习惯,从这三大研究领域分析积极心理学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2。1竞技运动心理学

竞技运动领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围绕运动员的心理评定、心理选材、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工作进行的[11]。心理评定与心理选材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非常盛行,特别是以人格为研究的心理选材一度受到运动心理学家的高度重视。希望通过优秀运动员与一般人群进行比较,从而找出一些所谓的“成功因素”。然而,由于存在方法学上的缺陷以及实际效用欠佳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运动员人格的研究逐渐沉寂下来。与此同时,运动心理学家逐渐将注意力集中于如何使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表现的竞赛心理准备与心理训练两个方面。有关运动表现的竞赛心理准备多以赛前情绪状态为研究视角。下面笔者将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情绪与运动表现以及心理训练进行分析。

2。1。1情绪与运动表现

有学者认为可以将运动心理学领域中运动表现研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最佳运动表现的研究,另一类是关于运动表现失准的研究。在最佳运动表现研究中,运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受主流心理学的影响,最佳运动表现相关的理论大都是从消极情绪的角度来勾画最佳竞技状态,如多维焦虑理论、焦虑方向理论、最佳功能区域理论以及突变模型等。

如果说竞技运动心理学领域中还包含积极的视角,那么Jackson的流畅理论[12]应首当其冲。该理论描述了一种心理上的高峰体验、并提出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流畅状态就是一种理想竞技状态,能带来最佳运动成绩,该理论定义了流畅状态的心理结构并探讨导向最佳运动成绩的关联因素。可以说,流畅状态是第一类研究中的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也是竞技运动心理学领域中从积极的视角探讨运动员的积极情绪体验的一类研究。最佳体验、最佳表现、高峰体验、注意力完全集中,这些都是流畅状态更为常见的标签[13]。自Jackson和Marsh把流畅状态理论引入到运动心理学领域后,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刘微娜(2009)对体育运动领域中流畅状态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认为流畅状态还存在缺乏跨文化的对比研究,流畅模型的实证研究尚属空白,研究方法局限于定性或问卷调查方法,缺乏干预性研究四个方面的局限性[14]。因此,流畅状态研究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特别是随着积极心理学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竞技运动领域中诸如流畅状态等积极情绪将得到更多的关注。

2。1。2心理训练

体育运动领域中传统心理技能训练技术可以归为两类,即认知技术与躯体技术。认知技术包括心理演练、心理表象、想象,视—动行为演练,认知—行为疗法;躯体技术包括生物反馈技术、渐进放松训练以及冥想[15]。这些心理训练技术受主流心理训练与咨询的影响,主要以缓解焦虑,调节肌肉紧张等病理性治疗为特征。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只是偶尔在诸如表象(表象一幅成功的画面以提高自信、调动情绪)以及自我谈话(积极的认知重构)中出现。此外,传统的心理技能训练更多强调赛前、赛中的应用,如赛前放松训练、冥想、表象或心理演练等,或者赛中完成某个动作前的表象、自我谈话等,而很少从竞赛成就情景对运动员心理影响的角度去进行心理训练。

众所周知,竞技运动领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的领域,更是一个以成败论英雄的舞台。这个舞台中的主角——运动员经常面临着各种运动成就情景,或是日常训练,抑或是运动竞赛。各式各样的成就情景必然导致运动员对成败寻求原因解释,而成败解释对未来竞赛情景中的行为模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成败解释的研究就是归因研究。自归因理论引入体育运动领域后,曾经引起过广泛的关注,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成为风靡一时的研究热点。运动领域归因研究的成果表明,归因对于管理运动员的情绪,改善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提高行为的坚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16—18]。如鼓励运动员将失败归因为内部的、可控的和不稳定的,而不要归因为外部的、不可控的和稳定的。通过归因再训练改变运动员的归因方式,从而改变其未来的行为模式。可见,归因再训练(attributional retraining) 中蕴含了丰富的积极心理学思想,即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去解释成就情景,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

归因再训练的思想与积极心理学中的解释风格极其相似。解释风格是指人们对发生于自己身上的事(也就是外在的刺激)的理由所做出的一种持续一贯性的解释方式。塞里格曼认为,在面临失败和挫折时,所有人都会自我去寻找其原因。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会认为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是特定性的情景事件,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而且这种失败和挫折只限于此时此地;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则会把失败和挫折归咎于长期的或永久的原因,具有普遍性,是由自己内在原因引起的,并认为这种失败和挫折会影响到自己所做的其他事[19]。从积极心理学的解释风格理论与归因训练理论的核心思想来看,它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它们的效用来看,则是殊途同归——强调将行为原因解释为积极的方面。归因领域的研究成果与积极心理学的解释风格理论提示,心理训练不仅要缓解焦虑、紧张,也要发展一种积极的认知观念;不仅要从赛前、赛中的心理调控出发,更要关注竞赛结果对后续行为、心理的影响。

2。2体育教育心理学

体育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如何有效地掌握运动技能和如何通过学校体育课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两个问题进行的[11]。中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19]。对这五个目标进行整合与分析可以发现,中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促进健康,另一方面是形成积极品质。由此可见,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中也蕴含着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下面将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体育教育心理学的两个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分析。

2。2。1动作技能学习

积极心理学中积极情绪的扩建理论认为,消极情绪限制了人的思想和行为,使人的思想和行为缩小在以保护自己的生存为核心的几种特定方式上;而积极情绪则与之正好相反[5]。这一理论在学业领域已经得到了相关研究的证实。如李淑娜的研究验证了积极情绪能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消极情绪则起阻碍作用[20]。卢家楣、贺雯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即低状态焦虑的个体在创造力的流畅性和变通性上好于高状态焦虑的个体(低状态焦虑的个体情绪表现大多为放松、愉悦、积极的,而高状态焦虑的个体情绪表现大多为紧张、消极的)[21]。

既然积极情绪能够促进智力或学习领域的行为表现,那么积极情绪在体育运动中能起到多大作用,是否能够促进运动记忆和技能的掌握?有研究者曾对某学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跨栏课实施积极情绪培养的教学手段,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学生的技评成绩、及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2]。这说明积极情绪对于技能的掌握有积极作用,可以将培养积极情绪的教学手段融入体育教学中,也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从以往体育教育领域动作技能学习的研究趋势来看,主要集中于动作技能学习与反馈、学习方式(内隐与外显学习)与学习策略(分心与无分心)以及动作技能学习与元认知等领域[23]。因此,积极情绪或积极情绪体验对动作技能掌握以及对动作学习认知特点的影响都是未来需要给予关注的研究领域。

2。2。2积极的人格品质

李京诚(2005)在对体育教育领域中心理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后得出,进入21世纪后,有关体育教育的心理建设功能研究在不断增加,该文特别总结了中国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的贡献[23],既有调查研究,也有实验研究;既有探讨个体层面的身体自我概念或身体自尊,也有探讨整体层面的团队凝聚力。这说明,作为学校教育之一的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以及体育锻炼的健心功能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利用学校体育教学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探索其促进不同年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与方法成为所有体育教育心理学研究者和体育教学实践者关注的焦点的同时,人们似乎将体育教育领域心理学研究中更为重要一个领域遗忘了,而且该领域与体育课程本身的目标紧密相连,这就是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李京诚(2005)敏锐的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指出,在体育教学的心理建设功能研究方向上,我国学者发表的探讨心理健康作用的文献较多,而在其磨练意志,丰富、调节情绪情感,完善个性方面的研究较少[23]。体育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动作技能,更要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不言而喻,这种人格品质应当是积极的。这与积极心理学主张是一致的,即人格研究不仅要研究问题人格特质和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更要致力于研究人的良好人格特质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研究人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个体良好人格特质形成或发展中的作用。就目前的统计来看主要有24种积极人格特质,并对其中的一些积极人格特质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中,三种主要的积极人格特质分别是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性以及乐观[24]。

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如何形成或实现呢?积极心理学认为,尽管先天的生理因素不可缺少,但人格的形成主要还是依赖于后天的社会生活体验,正是不同的人在后天有着不同的社会生活体验,人与人之间才出现了不同的人格面貌,因此,积极心理学把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作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的最主要途径[24]。另外,在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过程中,与自我有关的自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个体良好的自尊也是实现积极人格的一条重要途[25]。

作为积极心理学运动的首先发起国——美国已经开始将积极心理学的知识与理论应用于中小学的课程教育[25]。近期,我国学者已经意识到积极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且呼吁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应用于体育教学过程中[26—27]。然而,这种对积极心理学的回应还只是停留在思想与呼吁层面,相关的实证研究还未见报导。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的知识与理论应用体育教育领域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研究领域。我们希望运动心理学工作者能够在这个领域作出应有的贡献。

2。3锻炼心理学

锻炼心理学是一门关注运用心理学原理、促进和维持体育锻炼,以及关注由体育锻炼引发的心理效应的科学[28]。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两个领域,一个领域是研究参与或退出体育锻炼的原因和影响体育锻炼动机的因素两个问题;另一个领域是研究一次性体育锻炼对心理状态的影响,长期体育锻炼对健康人心理特征的影响,长期体育锻炼对患者心理疾病的治疗作用,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机制等问题[29]。前者指影响体育锻炼的心理前因,后者指参与锻炼的心理效应,而心理效应又多从认知与情绪两个维度评定。下面将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进行分析。

2。3。1情绪效应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积极情绪研究的忽视不仅表现在竞技运动领域,大众健身领域也不能幸免。体育锻炼的情绪效应研究多以缓解焦虑、抵抗抑郁以及调节应激研究为主[30]。截至2001年,国际上至少已有6项关于身体锻炼与缓解焦虑的元分析研究;身体锻炼与抑郁的关系领域的元分析研究至少已有6项。由于心境评价量表本身的缺陷(如POMS的6个分量表中只有一个精力分量表属于积极情绪),体育锻炼与心境关系的研究实际上也可以归类为消除消极情绪的消极心理学研究范畴。而对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流畅(国内有学者译为福乐)以及乐观等重要的积极情绪体验研究较少。此外,身体活动和体育锻炼有时还能使参与者体验到“尖峰时刻”的机会,如高峰体验、流畅体验以及跑步者高潮(跑步锻炼者的一种尖峰时刻)等。对于这些特有的积极体验,锻炼心理学研究也给予了较少的关注。

依据积极情绪的扩建功能,积极情绪扩大了一个人在特定情景条件下瞬间的思想和行为指令系统,也即它能在当时特定的情景下促使人冲破一定的限制而产生更多的思想,出现更多的行为或行为倾向[5]。BarbaraL。 Fredrickson和Christine Branigan(2005)的研究验证了积极情绪扩展和建设理论,该研究表明积极情绪下的被试想要做的事情多于消极情绪的被试,中性情绪的被试也有很多想要做的事。体验到积极情绪的被试更愿意参加户外体育运动、体育锻炼、游戏和社会性活动。而体验到消极情绪的人则表现出愿望减少并伴随反社会或求助于他人愿望的增加[31]。而依据积极情绪对心理紧张的消解功能,积极情绪能使人释放由消极情绪造成的心理紧张,从而使人的机体保持健康和活力。有研究显示[32],获得乐趣和愉快感是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最重要的原因,如果体育运动使参加者产生乐趣,参加者将更自觉、更投入地坚持运动。显而易见,从体育锻炼中获得的积极情绪体验反过来能够促使人们不断地去参与体育锻炼,从而再次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循环往复,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因此,今后锻炼心理学研究不仅要围绕如何提高和促进锻炼参与者的积极情绪体验,如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高峰体验、跑步者高潮等;也应当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参与者的积极体验进行现象学分析。

2。3。2心理健康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明确了心理健康的标准: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转引自季浏,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力争自我成长;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人生观的统一;有与他人建立和睦关系的能力;能获得生存所需的能力、知识;具有同情心,对生活充满爱(转引自季浏,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季浏(1995)认为心理健康至少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智力正常;适当地情绪控制能力;对自己能作出适当的评价;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33]。从以上的观点可以看出,不同的心理理论流派、不同的研究者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障碍等消极的一面,而且还应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精神愉快的、充满活力的等积极的一面。

然而,在实际研究中,心理健康的操作定义常被扭曲。应用于心理卫生领域的各种心理症状量表或心理障碍问卷被用来作为心理健康的评定工具,这种状况在国内的研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SCL—90的应用为例,从国外对SCL—90的应用情况来看,SCL—90的测量人群多是心理疾病患者、生理疾病患者以及经历了突发性重大应激事件的个体,只有很少的研究采用SCL—90作为心理健康评定手段,而且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与国外不同,普通人群在我国是SCL—90的主要测查对象[34]。另外,我国SCL—90的普通人常模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建立的[35],20多年过去了,该常模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环境背景下的普通人群。受主流心理学的影响,SCL—90在90年代后期后,逐渐被应用于体育领域。有研究表明,SCL—90在体育领域也存在滥用、误用的现象,将它用于竞技领域、学校体育以及大众健身领域作为评价心理健康的工具。高旭(2008)认为SCL—90测量的不是“心理健康”,而是“心理不健康”程度,比较谁的“心理不健康”更少[36]。分析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受传统主流心理学思想的影响,以症状、问题作为评价心理健康的方向;另一方面,缺乏正向的心理健康评价工具,这种“拿来主义”既简洁,也方便。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学者陈勇嘉和殷恒婵(2003)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问题,他们率先从积极方面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提出了一个6因素结构模型[37]。该研究为心理健康评价注入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思想,也明确了今后对心理健康评价不能仅考虑“心理不健康”维度,更要考虑“心理健康”维度。

3结语

从1998年积极心理学运动发起到2002年积极心理学的正式形成,再到今日,也不过短短10余年。在这10余年里,积极心理学以一种蓬勃的姿态影响着社会的许多领域,并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积极运动,积极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已经渗透到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并对其中的许多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看待问题的视角,同时也给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体育运动心理学应当对这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给予一定的回应。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积极心理学它只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补充,以保持心理学发展的平衡,而不是替代。因此,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发展只能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视为其发展的一种拓展,而不是拯救,甚至推翻。

参考文献:

[1] http://www。ccsc。com。cn/chinese/past/school/2010/xinlixue。html

[2] Snyder C R, Lopez S J。(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M]。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72—73。

[3] K。 M。Sheldon & Laura King。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216。

[4] 任俊,张义兵。 积极心理学运动及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5,(12):67—71。

[5] 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4。

[6] Jowett, S。 Lavallee, D。 Social psychology in sport [M]。Champaign: Human Kinetics,2007。

[7] Gardner,F。 Moore, E。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M]。 Champaign: Human Kinetics, 2006。

[8] Schinke, R。J。 Hanrahan, S。J。 Cultural sport psychology [M]。 Champaign: Human Kinetics, 2009。

[9] Moran, A。 Cognitive psychology in sport: progress and prospects[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9,10:420—426。

[10] 姚家新,等。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1):1—10。

[11] 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5。

[12] Jackson, S。 A。 Thomas, P。 R。 Marsh, H。 W。 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flow, self—concept, psychological kills,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2001, 13: 129 —153。

[13] 胡咏梅,张健,刘松波,等。棒、垒球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的主要特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1):27—29。

[14] 刘微娜,季浏,WatsonⅡJack C。体育运动领域流畅状态的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2009,29(11):72—78。

[15] Behncke,L。Mental skills training for sports: a brief review[J]。Athletic Insight,2004,6(1):1—9。

[16] Allen, M。S。 Jones, M。V。 & Sheffield, D。 Causal attribution and emotion in the days following competition[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09, 27: 461–468。

[17] Coffee, P。 Rees, T。& Haslam, A。 Bouncing back from failure: The interactive impact of perceived controllability and stability on self—efficacy beliefs and future task performance[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09, 27:1117–1124。

[18] Le Foll, D。 Rascle, O。& Higgins, N。C。 Attributional feedback—induced changes in functional and dysfunctional attributions, expectations of success, hopefulness, and short—term persistence in a novel sport[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2008,9: 77–101。

[19] 于素梅,周立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8。

[20] 李淑娜。问题背景、情绪影响创造性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21] 卢家楣,贺雯,刘伟,等。焦虑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5,37(6):791—796。

[22] 巫会朋,张翼,连远斌。积极性情绪对运动训练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2):28—29。

[23] 李京诚。体育教育领域心理学研究的演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9):45—50。

[24] 任 俊,叶浩生。 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4):120—126。

[25] 陈虹,张婷婷。积极心理学在美国初中和小学的应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韧性项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17—19。

[26] 孙斌。正面期待:积极心理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学校体育,2008,(8):44—45。

[27] 何庆畔。论积极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2010,(16):1。

[28] 司琦。锻炼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4。

[29] 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

[30] 毛志雄,付舒,高亚娟。锻炼心理学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69—76。

[31] Barbara L。 Fredrickson, Christine Branigan。 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attention and thought—action repertoires[ J]。Psychology Press,2005,19(3):313—332。

[32] Alferman D, Stoll O。 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self—concept and well be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Sport Psychology, 2000, 30:47—65。

[33]季浏。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4—5。

[34]高旭,毛志雄,周忠革。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在心理健康评定中的误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0):684—686。

[35]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36]高旭,毛志雄,霍鑫。SCL—90在国内体育领域中的误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2):140—142。

[37]陈勇嘉,殷恒婵。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结构模型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3,23 (3): 117—120。

作者:洪晓彬 刘欣然

第6篇:理学精神心理学探析

理学精神心理学作为我国古代特有的心理学思想体系,其基本理论也包括人贵论的思想,其关于人贵论思想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人的道德性上。人贵论是理学精神心理学之思想源头,而道德说突显理学精神心理学之内在逻辑。理学精神心理学的全部理论都是人的发展理论,而研究理学精神心理学时,只有以道德为依据才能真正找到精神心理学的精华和核心。

[关键词]精神心理学;人贵论;道德说

[

李娟(1972—),女,哲学博士,山东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理论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山东济南250002)郭斯萍(1963—),男,博士后,广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理论心理学。(广东广州510006)

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对本体的思维方式,首先将存在视为客观实有,然后去探究这客观实有的真实。在科学研究中则表现为一定要把研究物对象化、客观化,非此就无法进行研究。在研究自然、物理现象时使用这样的视角当然无可厚非,而且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研究人类自身、研究自己时,西方心理学也将它物化、对象化,“只重视对人的工具理性式的生存状态的探究”,只看到了人的生物心理,而忽视了人的精神心理,完全抹杀了人的心理现象的特殊性。

与西方心理学的研究视角不同,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视角是自本体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可能不适合于研究与人对立的自然现象,可是却是心理学研究不可或缺的角度。“所谓自本体的思维方式,是认为认知对象与认知主体无法分开,强调本体的自我呈现。”表现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则是“关心人作为价值理性的生存状态的探究”。翻看我国古代的典籍,我们就可以发现,古代思想家在研究人的时候莫不是在把人区别于动物、植物等等世界万物的前提之下,他们承认人的特殊性,承认人之所以为人是有着他极为独特的原因。他们对于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的价值、精神本体上。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中西方思想家对于人的不同看法。我们无法评判到底哪一种思维方式更好,就像文化一样,思维方式也无所谓优劣,而是各有长短。可是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理论中,不难看出,对本体思维导致的人兽不分已经成为西方主流心理学的主要弊病之一。现代心理学要想发展,要想真正成为研究人的科学就必须解决这一问题。

如果说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还是以人的低级需要,以人与动物的连续性为起点的话,那么超个人心理学家在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上就显得更为坚决。他们认为人能够超越自我,超越自身的需要,实现精神心理的发展,使之达到与世界同一的精神层次,这种能力就是人所以为人的根本原因。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能力不是从生物性发展而来的,而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特征,它会随着人的心理发展自然产生。我们知道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是人不仅仅有与动物同质的感知,而且还有在感知基础上的习染的能力。通过感知——习染过程,个人就会自发地对自己的心理内容产生某种形式的构建。通过构建,个人拥有了独特的精神心理,精神心理包含着很多非物质、非生物的内容。这时候的个人行为也许就不仅仅是生物心理的外在反应,不再是对物质欲望的简单满足,而是具有很多精神心理的成分,有了更多的精神需要。物质的满足与幸福感并非永远正相关。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瑟里格曼表示,这个规则能被归纳成:“快乐+参与+意图=幸福”。可见,幸福事实上是个人对于自己所处环境的主观判断,这一积极的判断能使个人拥有相对稳定的积极的精神心理状态,又或者说正是个人相对稳定的积极的精神心理状态使得他能对自己当前所处环境有一个积极的判断,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超个人心理学理论中,人和动物已经有了最为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心理,并且有精神发展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和心理成分是动物和其他任何东西都不具有的。

与超个人心理学家一样,我国古代思想家也认为人与动物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非但如此,他们还认为世界万物都无法与人相提并论,人是最为宝贵、最为灵秀的。被奉为儒学经典的《周易》就明确将人与天、地放在一起,并称为三才。那么在他们的思想中,是什么导致人具有这么崇高的地位?而且人与动物的区别又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在我国哲学发展史上,理学有一个鲜明特色,就是特别强调精神心理,把精神心理提得很高,认为精神心理高于生物心理,是心理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归宿。心理学是以人的心理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把人放在万物之中最高贵的地位进行考察,这不仅是重视人的自身价值与尊严的体现,而且是建立心理学的首要前提。理学精神心理学作为我国古代特有的心理学思想体系,其基本理论也包括人贵论的思想。

一、人贵论:理学精神心理学之思想源头

这一原则也是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国文化有一个传统,那就是认为天地之间人为贵。我国古代思想家在学派主张上虽有所不同,但在肯定人为贵方面却是相同的。如《尚书》提出:“天地,孕育万物;人则为万物之长。” 老子的“四大”说,即天地之间“天大、地大、道大、人大”。《孝经》认为:“天地之间,以人最为尊贵。”医书《内经》说道:“天地之间,有无数的物种,只有人最尊贵,没有哪一物种能尊贵过人的。”直至清代的王夫之指出:“世间万物,人最尊贵。”等等。

在阐述人为什么贵时,我国古代思想家主要有三种观点:精气说、智力说和道德说。

1.精气说:精气说以宋代的周敦颐为代表。他继承和发挥了《易传》的思想,颇为完备地阐述了在宇宙万物的生成中,人得其秀而最灵的观点。“世间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只有人,得到了最精纯的精气,而为万物中最具灵性的物种。”东汉的桓谭直接从人的获得性上予以肯定,他说:“人拥有天地提供的躯体,获得了精纯的精气,因而是所有生命物质中最有灵气的。”理学家陆九渊的见解则与《礼记》相似:“人生在天地之间,调和了阴阳,拥有最为精纯的精气,难道还有比这更为尊贵的吗?”禀受阴阳二气均衡与不均衡,是古代思想家形成论中判别人与万物区别的标志。陆九渊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人是禀受了阴阳二气之中和,获得了五行之中最优良的方面,所以是最为天下贵的。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宇宙万物生成的程序概括起来就是:由无穷无尽的无极而大极,太极动静而生阴阳,阴变阳合而生五行,五行的错综变化生出万物,人得阴阳五行中最优秀的成分,所以既灵且贵。

从万物始生中,那种认为人得气而不同于其他的物类,由此认定人贵于万物的观点,恐怕是没有什么根据的。但是,不可否认,这一思想开创了人为贵理论的先河,为后世思想家对人为贵的探讨打下了基础,并且对于以人贵论为基础的精神心理学的出现具有重大意义。

2.智力说:智力说是指人的智力高于一切动物,所以人是最为聪明高贵的。这是很具有现代心理学特点的一种主张,这一主张主要是从人的生物心理的角度论述了人与动物的不同[1](P45)。许多思想家如荀子、王充、刘禹锡、王夫之等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人为贵是由于其智力高于动物的见解,如荀子说:“人之所以为人,并不是因为他手脚分工,而且身上又没有毛,而是因为他有思维的能力。动物虽然也有父子,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父子的感情,有雌雄,但是却没有男女的区别。而人则不一样了,那全是因为人有思维。”在种种智慧说的论述中,又以王夫之的观点最有代表性。

王夫之认为人与禽兽的智力差别在于:“禽兽仅仅依靠先天获得的本能来认识和适应外界,人则在先天获得性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和锻炼,其智力会得到不断的发展。”

为什么禽兽只能停留在本能上而不能发展,人却可以在先天获得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其中已隐含了人与禽兽在先天获得的基质上就有差异,按现代的话说就是遗传素质上的不同[2](P23)。认识到这点很重要,不然我们难以说明为什么禽兽经过后天学习、训练却不能达到人的智力水平。其次,强调人的智力是经过后天努力和锻炼而形成的,也十分重要,它既可以避免生知论,而且又指明了不经过努力锻炼,仅靠先天获得。

3.道德说: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伦理道德,以道德作为人与禽兽的区别来论证人之为贵便成为人贵论学说中的主流。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用于约束处于社会中的人的行为的一种规范,是人的精神心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的心理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道德的角度来论述人与动物的不同,其实已经具有探索人的精神心理的积极意义。

荀子关于“水火(有气但是没有生命)→草木(有气有生命但是没有知觉)→动物(有气有生命有知觉但没有仁义道德)→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又有道德)”这段具有进化论阶梯色彩的叙述,论证了人是生命发展的最高阶段且包涵了其他各阶段的特征,所以是最为贵的。南宋朱熹从理一分殊出发,和荀子一样,也比较了物类]化的各个阶梯的特征,最后也以道德之性作为人高于物类的标志[3](P54)。他说:“世间万物,有血有肉有知觉的是人和兽;无血无肉无知觉但有生命的是草木;草木枯萎了就成了枯槁。这些生物虽然都是天地化育而成,都具有天理流行,但是毕竟形式不同,在这些生物中就只有人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的道德之性,至于草木枯槁,连知觉都不曾有,就更谈不上有道德行了,因此,人是最宝贵的。”

宋明之后,提倡天理良知的宋学占了统治地位,以道德作为人为贵的主张相当普遍。心学传人陈白沙说得更为直接:“人除了懂礼知耻,便就是一包脓血和一身的骨头,没有什么可宝贵的。”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在这方面的共识,使得他们在探讨人的心理活动时,没有出现人兽不分的现象,一直都是将人放在人的位置来考量,这是我国心理学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二、道德说:理学精神心理学之内在逻辑

现代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生物心理,而精神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人的精神心理。对于人类而言,他的生物心理过程与动物无异,如两者都有同样的感知性,因此,在研究中如果以此为研究对象就无法真正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出现人兽类比的现象不足为奇。而精神心理学研究的是人所特有的精神心理,这一心理是动物无法具备的,无论通过怎样的学习、教化,因为遗传的规定性,动物的心理都只能停留在生物心理阶段。因此,在精神心理学的理论中,人与动物便具有本质的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人的精神心理上。

我们知道,心理是一个整体,包括心理内容和心理机制两部分。长期以来,科学主义心理学抛弃心理的内容,片面地以心理机制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为地割断了两者的天然的血肉联系。其实,心理机制的形成固然有一定的生物原因、生物基础,但是从理学精神心理的角度来看,它更是个人精神发展与构建的结果。正是个人根据心理内容对自我的心理进行各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构建,才形成了个人独特的精神心理机制。[4](P35)心理内容无疑对个人的心理机制以及个人的心理产生了深刻、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对心理内容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理学精神心理学家正是从心理内容的角度具体论述了人与动物的巨大差异。作为精神心理的心理内容带有了明确的价值取向,是明显区别于生物心理的重要特点。这种价值取向精神心理学家认为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具有利他性质和“公我”特征,具体来说就是道德。

理学精神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说:“伦理道德就是人心,而这样的人心决定了人之所以为人,决定了人不同于草木禽兽。”理学家不但将道德这一心理内容作为人所以异于动物的最突出特征,而且为了更进一步强调这一特征的存在,积极主张,人生而就具有道德意识的萌芽。这一萌芽就是道心。在精神心理学的理论中,道心是天理在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其表现就是天地化生万物的德行。故而,理学家认定,人生来就和动物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道德性上。因此,为了进一步拉大与动物的差距,进一步将人的独特性体现出来,将这一仅仅是萌芽状态的德行稳固、发展下来,理学家进行了深入而深刻的研究和探讨。其理论目的就是挖掘人在道德性上的潜能,使人朝着人的方向发展,真正成为一个独特而宝贵的“人”。

理学家将目光集中在人的价值理性上,他们极其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所有的理论都是围绕着人的道德发展展开的。道德成为精神心理学的内在线索,研究精神心理学必须以道德为依据,非此,就无法找到精神心理学的精髓、核心。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一直强调,精神心理学就是心的心理学,心和脑一样是一个心理器官,也论述了心的心理学是研究与特定文化相结合的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这一心理过程表现出明确的价值取向。但是由于与精神发生了联系并且对“心”没有做更进一步的说明,因此人们对于心的概念、心的内涵也许还有点混沌不明,模糊不辨,带了一点神秘色彩。在这里,经过论述,我们首先可以明确,在精神心理学的理论中,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其实就是伦理道德的取向,是人之所以为人,体现人的价值的社会化的取向。因此,不难断定,心的内容或说心理过程的主宰其实就是伦理道德,“心”这一概念并不是说真的有一个现实的生理器官与其对应,在精神心理学的理论中,它更多地指的是一个抽象的心理器官,是人的心理世界的伦理道德领域的统称,是人的行为的实际主宰,“道心”其实就是“伦理之心”。

既然说,道德是理学精神心理学理论的内在线索,那么,理学精神心理学是如何用道德将自己那么庞大、繁杂的理论串联起来的呢?

三、理学精神心理学的道德架构

我们知道,理学精神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的价值,因此,它的所有理论都是围绕着人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建立的。首先,理学家从人的“不忍人之心”中为人的道德理性找到了人性基础——道心[5](P78)。而且又从天地化育万物出发,将自然的无意识规律赋予了伦理道德的含义,然后,将道心与天地的德行结合起来,使得道心上升到天理的高度,为人的道德找到了哲学意义上的本体。由此,再一次证明了,人的高贵性以及人的价值所在。找到道德在人身上的来源后,理学家继而设立了“圣人”这样一个目标。在理学家看来,圣人就是真正实现了“人”的全部价值的人,是高度道德化的个人,其精神发展已经超越了自我,实现了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统一。正是因为高度的道德化,因此,“圣人在行为处事时,与天地一样,自然而为,却能事事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和规范。社会的要求、道德的要求已经成为他自己本性上的要求,成为圣人高级心理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因为道德是人的价值所在,因此,圣人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达到的心理的发展目标。这个目标与道德联系得极其紧密,其实质就是一个道德发展目标。

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发展目标,理学家创建了极为复杂、庞大的教育、学习理论,如榜样学习、模仿学习、格物致知等等,并且对每一学习理论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说明。理学精神心理学的众多学习理论自成体系。

在我国古代的精神心理学看来,心理内容是社会伦理道德,而心理内容又直接影响心理过程中的心理机制以及个性的构建。我们知道,心理过程包含着心理机制,因此,心理机制的改变就必然导致心理过程的改变。当人的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个体的心理过程便大部分由心理内容构建而成。在精神心理学的理论中,这种经由后天心理内容建构的心理过程和先天与动物无异的心理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如个体的认识过程就表现为一种伦理认识,具体来说就是在感知外物的时候对于外物的选择、登记、分类、记忆过程中具有社会伦理性,具有价值判断的功能。孟子就曾对此举过生动的例子,他说:“一提篮的食物和一碗羹,吃了它们就能生存下去,不吃就会饿死。但很不礼貌地呼喝别人来吃,路上需要的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装食物的碗叫别人来吃,乞丐也会不屑一顾。”

很显然,只具有生物心理的人在饥饿、有进食需要的时候,他的行为只会被外界的食物所牵引,并不会考虑其他的社会化的因素。但是,如果是一个受到了道德教育,具有道德心理内容的人,由于他的心理机制就已经具有社会伦理性,因此,即使在非常饥饿的情况下,他的行为也不仅仅只被能满足他需要的食物所牵引。人的尊严是我国社会伦理的重要内容,在孟子提到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一个人如果没有得到他人的尊重,那么在面对食物的时候,他并不认为那是能满足他进食需要的东西,而是感知为践踏他尊严的工具。

理学精神心理学的全部理论都是人的发展理论。在理学家的思想中,人的发展就是道德的发展,只有道德才能体现人的价值,因此,精神心理学又是人的道德的发展理论[6](P67)。人贵论是我国精神心理学之思想源头,道德论是精神心理学的内在逻辑,我们在研究理学精神心理学时,只有以道德为依据才能真正找到精神心理学的精华和核心,否则就只能是入得宝山空手回,望山兴叹了。

[参考文献]

[1]高觉敷.中国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潘菽.意识——心理学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3]王懋.朱子年谱(卷四)[M].北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4](美)班图拉.替代过程:非尝试学习(英文)[A].载伯克成茨.实验社会心理学的新进展[C].1965.[5]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6]燕国材.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

【责任编辑:叶萍】

作者:李 娟 郭斯萍

第7篇:大学生心理学 心理学

大学生心理学——开启大学生活的另一扇门

大学生心理学作为一门阐述心灵的学问,让同学们开始有意识地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与自己的心灵交流。如果说我们生活在实实在在的三维空间当中,那么心理学无疑为我们开启了第四维空间的大门。那里看似是一个虚拟的角落,然而当我们站在那个角落的时候,来反观我们的生活,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自己乃至他人,我们便会猛然间意识到,生活中原来有“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原来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奇观,原来有曲径通幽的迂回,原来有 „„

总述

大学生心理学与其说是一门学问,不如说是大学生活中良师益友。它不仅仅传授我们一些心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的是实用价值。

或许有人会说在大学生心理学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我们的大学生活不一样是风平浪静,学生们不一样可以学业有成吗?不错,然而大学生心理学的作用却在于对校园生活的完善,让它更趋于和谐,同时引导我们主动去经营自己的学习规划,调节自己的生活节奏。这样,当我们再次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我们不再疲于应付,而是积极应对。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自信地说: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第8篇:【心理学】35个心理学效应

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门坎效应

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 1966 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3.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 从 1901 年至 1982 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4.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5.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具体说,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决策中收集正确的情报加以分析而言,这种效应是不利的。无论第一印象是好或是坏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分析。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往往比较偏颇。如果在招聘考试和考察员工绩效时,只凭第一印象,就会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首因效应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貌取人。对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应聘者容易赢得主考官的好感,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因此在选拔人才时,既要听其言、观其貌,还要察其行、考其绩。

6.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7.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晕轮”,这都会干扰对信息的评价,要克服晕轮效应就必须坚持客观,不掺杂主观成分。

8.蝴蝶效应

1960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 问题时,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演变,原本是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心理情绪也是如此,有一组漫画显示,一个人在单位被领导训了一顿,心里很恼火,回家冲妻子发起了脾气,妻子无来由地被训,也很生气,就摔门而去。走在街上,一条宠物狗拦住了去路,“汪汪” 狂吠,妻子更生气啦,就一脚踢过去,小狗受到踢打,狂奔路过一个老人面前,把老人吓了一跳。正巧这位老人有心脏病,被突然冲出的小狗一吓,当场心脏病发作,不治身亡。 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导致的巨大反差,她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动翅膀,它煽动起来的小小漩涡与其他气流汇合,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

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中,人事管理工作者如果灵活运用人事心理效应,就能充分调动下属或人才的积极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从而使工作效能达到最优。

9.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 3 名学生共 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 “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

10.贝尔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说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

贝尔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和人梯精神,要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机会。

11.鲶鱼效应

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 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

运用鲶鱼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目前,一些机关单位实行的公开招考和竞争上岗,就是很好的典型。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

12.海潮效应

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潮。此乃海潮效应。人才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也是这样。社会需要人才,时代呼唤人才,人才便应运而生。对于一个单位来说,要通过调节对人才的待遇,以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从而加大本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现在很多知名企业都提出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

13.名片效应

有一位求职青年,应聘几家单位都被拒之门外,感到十分沮丧。最后,他又抱着一线希望到一家公司应聘,在此之前,他先打听该公司老总的历史,通过了解,他发现这个公司老总以前也有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于是他如获珍宝,在应聘时,他就与老总畅谈自己的求职经理,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果然,这一席话博得了老总的赏识和同情,最终他被录用为业务经理。这就是所谓的名片效应。也即两个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

恰当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但要使"心理名片"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善于捕捉对方的信息,把握真实的态度,寻找其积极的、你可以接受的观点,"制作"一张有效的 "心理名片"。其次,寻找时机,恰到好处地向对方"出示"你的"心理 名片",这样,你就可以达到目标。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对于人际交往记忆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14.异性效应

李女士是某公司公关部经理。她联系颇广,出师必胜,为公司立下赫赫战功。公司的原料奇缺,材料科的同志四处奔走,却连连碰壁,而李女士外出联系,不久问题便迎刃而解。公司资金周转严重失灵,急需贷款,急得总经理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又是李女士风尘仆仆,周旋于银行之间,竟获得贷款上百万元。李女士因此备受领导器重,工资、奖金一加再加。有人试图总结李女士成功的秘诀,发现她除了具有清醒的头脑,敏捷的口才,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接物待人灵活之外,和她端庄的容貌、娴雅的仪表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男营业员接待女顾客,一般要比接待男顾客热情些。上述李女士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如今的社会还是一个男性占很大优势的社会,外出办事多数要和男性打交道,由女性出面较为顺利,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谓"异性效应"。这种现象是建立在异性相吸引的基础上的。人们一般比较对异性感兴趣,特别是对外表讨人喜欢,言谈举止得体的异性感兴趣,这点女性也不例外,只不过不如男性对女性那么明显。有时为了引起异性注意,男性还特别喜欢在女性面前表现自己,这也是"异性效应"在起作用。不过 "异性效应"不能滥用。女性外表漂亮,讨人喜欢,如果再加上交往得当,在异性面前办事容易,这是正常的;反之,若为达到某一目的,用色相去引诱别人那就不道德了。男性对异性,尤其是年轻漂亮的异性热情些,客气些也无可非议,但把异性当作刺激,想入非非,让人感觉色迷迷"的,就超过限度了,因此,与异性接触要把握住"度 "。

15.责任分散效应

1964 年 3 月 13 日夜 3 时 20 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喊叫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 38 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时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6.詹森效应

有一名运动员叫詹森,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名列前茅,力雄厚"与"赛场失误"之间的惟一解释只能是心理素质问题,主要原因是得失心过重和自信心不足造成。有些人平时"战绩累累",卓然出众,众星捧月,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再加上赛场的特殊性,社会、国家、家庭等方面的厚望,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剧,心理包袱过重,如此强烈的心理得失困扰自己,怎么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呢!另一方面是缺乏自信心,产生怯场心理,束缚了自己潜能的发挥。

如何走出"詹森效应"的怪圈呢?首先,要认清"赛场"的目的,克服恐惧感,赛场并不可怕,只是比平常正规一些而已。其次,要平心静气地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不贪求成功,只求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赛场是高层次水平的较量,同时也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量, "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树立自信心,一份耕耘必定有一份收获。最终定会交付满意的答卷。

17.“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酸葡萄 ”心理是指自己努力去做而得不到的东西就说是“酸”的,是不好的,这种方法可以缓解我们的一些压力。比如:别人有一样好东西,我没有,我很想要,但实际上我不可能得到。这时不妨利用“酸葡萄”心理,在心中努力找到那样东西不好的地方,说那样东西的“坏话”,克服自己不合理的需求。

“甜柠檬”心理就是认为自己的柠檬就是甜的,“甜柠檬”是指自己所有而摆脱不掉的东西就是好的,要学会接纳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千万不要轻易说自己这不好,那不如人,不妨试试“甜柠檬”心理学会接纳自 己,逐渐增强自信。

18.“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比如:有些同学与大家在一起时很凶很要强,一次、两次可能因为你很凶,要了别人强,占了上风,但不久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失去了朋友。我们可以还看到,在与别人发生矛盾,各不相让,到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想想如果学学“南风” 两人平心静气地好好谈谈,结果是否会好许多呢?

19.心理学中的巴纳姆效应

朋友一次问我世界上什么事最难。我说挣钱最难,他摇头。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摇头。我说我放弃,你告诉我吧。他神秘兮兮地说是认识你自己。的确,那些富于思想的哲学家们也都这么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然而,即便如此,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 来。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强。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 “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20.培哥效应

在有些电视节目中,曾有人做过所谓奇特的记忆表演。一般都是在舞台上立一块黑板,然后随意让观众说出一些词语、数字、节目名称、公式、外语单词等等,并按序写在黑板上。表演者在这一过程中不看黑板,但他却能根据观众的要求准确地讲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内容,甚至还能把全部内容倒背出来。

这种表演看起来十分神奇,其实只不过是运用了培哥记忆术,产生了“培哥效应”罢了。这种方法实际上并不难,它是自创一套记忆编码,比如,⑴——帽子,⑵——眼镜,⑶——围巾,⑷——衣服,⑸——腰带,⑹——裤子„„并熟练地记下来,然后通过联想与要记的材料相连接。比如要求你记住这样几个词:⑴大象,⑵打气,⑶洗澡,⑷电风扇,⑸自行车,⑹水„„这样你就可以把大象与固定编码的第一号帽子联系起来,联想到大象的鼻子上戴了一顶帽子。要记住第六个词“水”时,把它与裤子产生联想——水把裤子弄湿了。

通过这样的编码联想,记起来就不困难了。因为在联想时,我们有意识地把联想的事物放大,表象清晰而奇特。例如要记住第四个词——电风扇与衣服发生联想时,如果表象是电风扇吹开了衣服就很一般,但如果想象成电风扇穿了一件羽绒服,就非常奇特,这就更便于记住这一对象。

培哥记忆术的固定编码有很多种,如按照自己身体各部分的上下编号,按进门后能看到的东西编码,按自己的亲朋好友的姓名编号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避免记忆的枯燥单调,使其妙趣横生了。当然,这种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去经常锻炼,并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联想奇特醒目非同一般。

21.迁移效应

在学习心理学中,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效应”。 它有三种效应方式: 先行学习 A 促进了后继学习 B 的效应,称为正效应;先行学习 A 干扰和阻碍了后继学习 B 的效应,称为负效应;先行学习 A 促进了后继学习 B 无任何影响,称为零效应。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注意有关迁移条件产生的条件,就会发生不必要的迁移现象,如,日本司机在美国开车,常发生困难,甚至出现车祸。这主要是因为在日本是“车左、人右”,而在美国却恰好相反。当然,如果运用好迁移效应就可能产生下面的效果。如,在棒球队员中选拨出高尔夫球的集训队员;让会英语的人去突击学习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一般都有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这一理论给学习的启示是:

一是要注意发现概念、原理的相同、相通之处。

二是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即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那些具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三是要广泛地积累各方面的学习经验。

四是要注意防止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定势。

22.反馈效应

反馈原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心理学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一心理现象称做“反馈效应”。

下面是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的心理实验:

心理学家罗西与亨利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测验。主试对第一组学习的结果每天都告诉学生,对第二组学生只是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第三组,则一次也不告诉。如此进行了 8 周教学。然后改变做法,第一组与第三组对调,第二组不变,也同样进行了 8 周教学。结果除第二组稳步地前进,继续有常态的进度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大为转变:即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是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

心理学家布朗的实验表明,反馈方式不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学生自己进行的主动反馈要优于教师的反馈。这给我们的启示在于:

一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及时地进行自我反馈,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

二是重视老师在作业或试卷上所作的评语,认真总结自己学习上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是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取得高分时不骄傲,仍坚持继续努力;成绩不理想时不要丧失信心,决心迎头赶上。

23.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一词是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的。他以此来概括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所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

24.水桶效应

一个木制水桶的容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所以在一个团队、群体中,劣者的危害极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水桶效应”。

25.奋起效应

这是与破摔效应意义相反的一种积极效应:当一次大的挫折后,受挫人不仅不气馁,反而激发起改变现况、奋力向上的意志,从而迅速成功的心理效应,即奋起效应。

26.糖果效应

我很欣赏萨勒通过实验得出的“糖果效应”这个概念。

萨勒对一群都是4岁的孩子说:“桌上放2块糖,如果你能坚持20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这两块糖就给你。但你若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得一块,现在就能得一块!”这对 4 岁的孩子来说,难选择——孩子都想得 2块糖,但又不想为此熬20分钟;而要想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块。

实验结果:2 / 3 的孩子选择宁愿等20分钟得 2 块糖。当然,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闭起来傻等,以防受糖的诱惑,或者用双臂抱头,不看糖或唱歌、跳舞。还有的孩子干脆躺下睡觉 ——为了熬过 20 分钟!1 / 3 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块糖。实验者一走,1 秒钟内他们就把那块糖塞到嘴里了。

经 12年的追踪,凡熬过20分钟的孩子(已是 16 岁了),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坚强,乐于接受挑战;而选择吃 1 块糖的孩子(也已 16岁了),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经质、好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这种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 个性的效应,就叫糖果效应。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说,萨勒也未指出实马的样本大小,有多少被试孩子,他们的家教状况如何。 我认为 4岁的测试不会绝对性地决定他以后的人格,4 一 16岁期间,12年的环境与教育会起更大的作用。但萨勒提出的这个效应还是颇有新意的。

27.齐加尼克效应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作过一次颇有意义的实验:他将自愿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去完成 20 项工作。其间,齐加尼克对一组受试者进行干预,使他们无法继续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务,而对另一组则让他们顺利完成全部工作。实验得到不同的结果。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显现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扰,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难以消失。这种因工作压力所致的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即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28.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 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种判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这能算判断吗?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选择的反感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才算得上判断。因此,没有选择的余地就等于扼杀创造。

29.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就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态度,如小品“配角”中朱时茂说陈佩斯:“就你那模样,一看就是个反面角色„„”然后说自己:”看我穿上这身衣服,起码也是个地下工作者呀„„”这就是从长相产生的定势效应。“疑人偷斧”也是这个道理,它是以逻辑推理的方式而得出的定势效应。在人际交往中要避免定势效应,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去看人。而对于一个犯过错误或不被看重的人来说,要改变别人的定势效应,就要对自己的成绩或好事做适当宣传,在别人的心目中改变的、不好的定势效应,建立新的、好的定势效应。

30.得寸进尺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她们答应了。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结果前者有 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 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 3 倍。后来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叫作“得寸进尺效应”。

31.破窗效应

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给他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看他,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他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32. 触摸的心理效应

心理学家弗尔德对早产儿进行过每天 45 分钟的抚摸实验。一般认为,早产儿应该生活在一个隔离的,犹如子宫般的环境中,抚摸只会给他们压力感,会有碍他们的生长。然而他对 20 个早产儿每天做3 次、每次 15 分钟舒缓而有力的抚摸。10 天中,接受抚摸的婴儿比没有得到抚摸的婴儿平均重 47%,而且睡眠和灵敏性也都有很大改善。到第 8 个月末,他们的体质和智力有明显提高。最值得注意的是,接受抚摸的婴儿离开保育箱的时间比其他婴儿平均提前了 6 天。弗尔德说:“抚摸能有规律地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进而促进消化吸收功能。”

33.权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

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34.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原是经济学上的概念,意思是一样的东西的价值同它满足的需要成正比,这就是雪中送炭之所以比锦上添花更令人感动的原因所在。

35.投射效应

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射的就是这种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

所谓超限效应是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转变后进生不是一劳永逸的,后进生的转化一般要经过醒悟、转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而反复又是转变中的中心环节,甚至会出现几次较大的反复。这是因为这些学生意志品质不够完善,自我约束能力还比较弱,面对后进生的反复,教师要特别谨慎,绝不能气馁和放弃教育,应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不断调整教育方案,使后进生渡过反复关,更快地进步起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防止"超限效应"的消极影响。因为有的教师面对后进生的反复,会失去教育的信心,过分责备后进生,在批评学生之后,会觉得意犹未尽,重复批评后进生,接着还是批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批评,使学生极不耐烦,讨厌至极。教师不能动辄采取"翻老账"、"揭老底" 的做法,切忌再用陈谷子烂芝麻翻个没完没了的方法,那样会加重差生的精神负担,使他们丧失进步的信心,并容易造成师生感情上疏远。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讲最多的道理,或要他们做这做那,往往会置之不理。从心理角度上讲,第一次挨批评时,学生的厌烦心理并不太大,但是在第二次,往往使厌烦度倍增,如果再来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批评的累加效

应就会更大,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女人一生最无价的8个第一次

1、第一次领自己赚来的薪水——女人在社会上真正立足。

领到第一份工资的女孩心里往往充满激动,买化妆品,买新衣服或者给爸爸妈妈买礼物,宣告自己已经长大。社会学家一直都将参与社会工作,经济上的独立作为女性独立的第一道大门。正如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短。”现在越来越多的女孩子已经从种种社会事实中了解到,只有自己能赚钱养活自己,才能在选择生活、选择爱情、选择社会角色的过程中拥有实实在在的主动权。

2、第一次自己买Bra——女人在两性中找到位置的通行证。

第一次一个人去商场去买Bra的女孩,面对销售员:多大尺寸啊?你喜欢什么颜色啊?的一连串问题,羞涩地不敢回答,但架子上的那些蕾丝边、细丝带、深V深U造型、无痕设计的Bra们,却开启了女孩子对自己“性感”这个独特属性的第一次认知。第一次一个人买Bra,意味着我们开始认可自己“女人”的身份。认识自己身体中不同于男人的能量与美丽的女人,才能够以独立的身份存在在两性关系之。

3、第一次吃避孕药——女人在爱情中成熟独立的保护伞。

第一次xxoo是公认的成人礼,但有性经验并不一定都是成熟独立的女人。医院里流产科里流动的,总是一张张自以为长大了但还是掩饰不住青涩与慌张的面孔。当你爱上一个人,愿意与他分享那个神圣的时刻,那么,请吃下你的第一粒避孕药,这比**更能证明你是一个成熟独立的女人了。新生代女性在浮浮沉沉的都市情爱悲喜剧中,已经深深了解了自我保护的原则。**要看男人的心情,安全期要等着时间和运气,于是越来越多的女孩开始选择一天一粒的控体避孕药优思明,除了99%的避孕可靠性,控制体重,改善皮肤的美丽功效之外,它提供给女孩那种完全掌控自己的独立感受,也许才是它流行起来的终极原因。

4、第一次一个人旅行——女人在世界寻找独立存在价值的一把钥匙。

站在山顶日出的阳光中呐喊、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跑,对着历史遗迹怀古思今--这些不是电影里的浪漫镜头,也不是男人的专利。对于女孩子,一个人的远行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做好线路规划;阅读相关材料;准备各种杂七杂八的随行物品,面对旅途中的种种难题,都是对心智的磨练。一路上没有了爸爸妈妈唠唠叨叨的关心,没有了和男友甜甜蜜蜜甚至忘了看风景的情调,会有一些孤独,但却是女人以独立自我的身份和世界之间最直接的交流,最纯粹的对话。

5、第一次做饭给父母——在父母眼里变得独立的瞬间。

女孩在妈妈眼里总是长不大的小孩,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小棉袄有一天会“独立”.但女大不中留。有一天,女儿突然做了一顿有模有样的饭菜摆在爸爸妈妈面前,这时候他们心里一定会由衷地说:女儿到底是长大了。做第一顿饭给爸爸妈妈,标志着你在亲情关系中的独立。这意味着,基本的生存技能你已经学会了,如果离开他们,你也能照顾好自己的温饱了。

6、第一次独立居住——琐碎生活是考验独立与否的试金石。

习惯了温室里的呵护,第一次独立居住,会想念爸妈、想念家、会孤单、会害怕;夜色来临的时候有点无所适从,不敢关灯睡觉,听见马桶滴水也会疑神疑鬼;有点刁钻的邻居,佯装到你家借书实则心怀不轨的男生--没错,琐碎的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对付。女性的独立不仅仅是职场上叱咤风云,生活中照顾好自己;学习面对水电、修理、防盗这些问题;懂得享受自由的同时拒绝**,自重自爱,这些都是一个女人在生活中宣告独立不可或缺的章节。

7、第一次一个人去医院——独立路上苦涩的绊脚石。

爸妈不在身边,单身没有男友,发烧之类的常见病,又不好麻烦身边姐妹。一个人去医院,听起来是个有点凄凉的场景,但也许是外求学、创业的你难以避免的。挂号、就诊、取药、打针;忍着病痛还得打理这些细节,心里苦苦的。不过别沮丧,这样的磨练却会让你变得坚强和勇敢,对于一个女人,独立也意味着在困难面前孤独但是顽强的坚持。

8、第一次从爱情的伤害中走出——伤害是情感独立的必经路。

初恋的甜蜜让人回忆终生,但是高达99%的初恋失败率也注定这甜蜜内一定有一颗苦涩的核。他喜欢上了别的女孩、他其实没有你想的那么正直、他欺骗了你,第一次对爱情失望的感受你会一直留在心间。在未来的路上,那种滋味会时时提醒你区分梦想和现实,成为你解读爱情的注脚。而当你经历了失眠、眼泪,最终从这种伤害中走出来,你就会蜕变成了一个真正在情感中独立的女人。

男人结婚后7年的惊人变化

结婚第一年

我们甜蜜恩爱,如胶似漆,见别的夫妻打架吵嘴摔东西竟然还能过下去,觉得不可思议,觉得那种吵闹日子离我们很遥远。

结婚第二年

我们开始吵架。吵架时我摔坏一只精致昂贵的钟表,哭了40分钟,然后挽包袱回娘家。心想,离婚!我绝不和一个与自己吵架的人继续生活。每天下班后,他都会跑到单位去接我,主动认错,让我跟他回家。

我冷着脸既不理他,也不跟他回家。直到半月后,他买了一大束鲜花来接我,主动陪我逛超市,我历数他的罪状达10分钟,最后加上一句警告:“你以后再这样,我绝不原谅你。”他沉默,表示同意。

结婚第三年

吵架时,我摔碎几只廉价的玻璃杯,哭了30分钟,然后到朋友家住了几天,他给我打了几个电话,我就回家。他将地面上的碎玻璃渣清除干净,但我依然不理他。吃饭时躲在卧室不出来。他在外面敲门,说:“小鸡炖葫芦做好了,出来吃吧。他敲了两次门,我出来和他一起吃饭。”他告诉我他错了,愿意改正,问我能不能原谅他。我沉默。

结婚第四年

吵架时,我摔坏了一盆自己培育的小吊兰,哭了20分钟,然后到楼下溜达了一天。回家后,见他若无其事坐在沙发上乍电视,客厅依然一片儿狼藉。吊兰的碎叶和花盆的碎片失摊了一地。我主动将其打扫干净。他做好晚饭自己坐下来吃。我自己盛了一碗饭坐在他对面,和他理论谁是谁非,他不置可否。

结婚第五年

吵架时,我将一只靠垫从沙发扔到地上,哭了10分钟,然后从客厅冲向卧室。晚饭没人做。他站在阳台上抽烟。我主动从卧室出来,将靠垫捡起来,做了一顿自己爱吃的晚餐,吃完后上床睡觉。他到外面的餐馆吃晚饭,回来后,我主动和他说话,和他讲道理,他言辞激烈地说:我没有错!

结婚第六年

吵架时,我没扔任何东西。只哭了五分钟,呆在客厅里只换了个姿势。他到朋友家住,几天未归。我给他打电话,恳求他回家。主动做一顿他爱吃的晚餐,为他盛饭,告诉他我错了,愿意改正,问他能不能原谅我。他沉默。

结婚第七年

吵架时,我没有哭。并且早上吵架,下午就认错了,主动陪他看球赛。他将我的罪状历数十分钟,最后加上一句警告:“你以后再这样,我绝不原谅你!”我沉默,表示认同。

上一篇:养护管理下一篇:英语语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