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后现代艺术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艺术审美被称作是人类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态。但随着后现代艺术的产生,这个观念似乎已经行不通了,现代艺术高高在上的形象早已经被打破。后现代艺术以他独有的形式融入了大众生活,成为一种大众艺术。传统的艺术创作形式被打破,科技的发展使任何人都能创造与认知艺术,在这里他已经上升成为种思想观念走向了哲学。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绘画后现代艺术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绘画后现代艺术论文 篇1:

西方现代绘画与后现代艺术的特征及涵义

关于现代美术和后现代艺术从时间上判断,史学家曾有这样的结论:1900年到“二战”后的一段时期为现代,再后到现在为当代,而“后现代”一词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把一种脱胎于旧风尚的新美术冠上“后现代”的概念,它与“后工业时代”的说法有密切的关系。作出这样的结论是出于对欧洲和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变化的相应阶段而定。探讨当代美术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从时间先后以及特征上对其涵义进行分析。

一、20世纪30至70年代

30至70年代的五十年里,从马蒂斯到毕加索、米罗、克利、康定斯基、杜尚的三四十年,是现代主义美术发展的最繁荣时期,这时的现代主义的大师追求的不再是拷贝自然,而是表现画家们的内心自然,从各自作品的形式上看,虽然风格各异,但都与传统美术相关,分析起来它们的特征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物理性的(作品的尺寸、材料)

主题(抽象、具象)

内容(抽象、透视、幻觉、视觉、能力)

形式(图形、线条、色彩)

观者(凭经验)

50年代是欧美美术流变最剧烈的时期,那时的美国经济突飞猛进,美国向世界输出其民主价值观;他们有目的投入巨额资本,收购符合其价值观的艺术作品。巨额资金的投入,政治上的优越地位,使得欧洲的艺术中心地位被美国取代。美国画家德·库宁、杰克森·波洛克等就是这一时期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最大特征是反复修改画面,通过画家与画面的不停接触,从而与作品形成对话,从此意义上讲,艺术家成为画作的一部分。从这方面看,说他们是“行动画派”极为适合。

60至70年代是流行艺术的年代,经济、政治上的繁荣直接反映在意识形态上,流行艺术为其作了最好的解释。流行艺术的特征体现在形式的多样性、题材手法上的不断翻新、画幅尺寸上的越来越大,内容上的特点是生活的直接性和艺术与非艺术的混淆性。从文化上说,流行艺术是对美国商业文化、政治民主的一种反映。流行艺术的艺术家一直醉心于加工处理社会中最常见的生活垃圾,如最常见的流行图像、广告、电影明星图片、竞赛场上的骚动场面等。像罗伯特·劳申伯格、安迪·沃霍尔、贾斯帕·约汉斯都是主要的参与和倡导者。

现代主义美术从30年代到70年代的五十年中经历种种变化,其流派之多、绘画形式的繁杂都是历史上少有的。美国将抽象表现主义作为文化侵略的武器,随后又将最低限度的抽象艺术和色面绘画推销到全世界。这两种将现代主义发挥到极致的绘画是典型的晚期现代主义。实际上70年代的流行艺术在其艺术与非艺术的混淆性上已具备了后现代美术的特性,要全面把握它的发展脉络,可以通过三方面去分析:

1.对色彩的分析。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绘画变成了一种自我表现的形式,艺术家不再是面对现实,而是面对自己、面对绘画的方法。如抽象表现主义的绘画,现实中的色彩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画中的色彩。在他们的画里,色彩成了第一要素,色彩既是形式也是内容,他们关心的只是画布表面和画面上颜料的性质,换句话说,绘画的语言可以被削减到仅仅是色彩和图像的关系,仅这一点就可以是绘画存在的所有理由。从另一方面说,色彩可以脱离画面的具体内容,那么也可以脱离绘画者的行动本身。既然色彩在绘画中由不同构图表达的意念是无关紧要的,那么使用色彩的目的也只是纯粹为了美容化妆而已。由于对传统的绘画,特别是超现实主义绘画中色彩的功用性和价值性的批判,导致了“至简主义”绘画的出现。

2.对形与空间分析。传统绘画中,形作为绘画的第一要素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到了当代,绘画中形的意义已变得无关紧要,虽然有些绘画中仍有图形、空间存在,但这些图形,空间可能是自发的,非目的的。如波洛克的画,观众所感到的图形、空间是一种虚幻的,非具体的,不确定的。而象征的形与空间,也许来自无意识,与对外在世界的知觉、联想并无关系,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体会到画中的四个层次:主题、空间、外延、扩张。我们几乎从大部分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中仍然可以寻找到来自欧洲绘画传统中的某些东西。

3.对作品材料的分析:当代西方艺术作品的材料比传统的材料丰富了许多,作为作品的媒介,它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如在劳申伯格手中,一切东西都可能成为作品的材料——这也是后现代美术的重要特点。流行艺术家通过对生活垃圾的巧妙组合、拼装,构成了一种对现代社会现象的曝光。就其涵义而言,它是一种时间性、矛盾性、具象性和抽象性的混合物。它与抽象表现主义和传统艺术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不同,它们的艺术原则是冷漠,是对抽象表现主义和传统绘画材料的批判,甚至是对艺术本身的批判。

二、80至90年代

80年代的主流绘画是新形象绘画、新表现主义和超前卫主义。从流行艺术到概念主义的形成,几经变化,到了80年代已是疲惫不堪了,概念主义把绘画带进了死胡同,装置艺术取而代之唱了主角。新形象绘画、新表现主义、超前卫主义绘画的共同特点体现为形象的象征性、内容的寓言性和表现的隐喻性,此外这些艺术中还体现着一种麻木的折衷主义,喜爱东拼西凑的模仿和将历史的东西杂烩在一起,活像一个艺术史的标本盒子,是典型的文化表面化、样式化的东西。90年代,现代主义者们的美术中出现了“影像”这个字眼,事实上现代主义在70年代中期就已停步了,后来有所恢复。其后是新表现主义、再后是现代艺术。绘画从“至简”走到“具象”已有了后现代绘画的隐喻、象征的内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又转向了理论,他们又开始讲观念了。对于这十年中美术的变化,从表面上看远没有前五十年的变化激烈。但90年代末期的出现的“影像”值得思考。80年代的新表现主义想新瓶装旧酒,而90年代的新几何主义则像旧瓶装新酒。从总体上看,80年代是宣言性的,而90年代是对话性的。对于后现代美术的发展我们也可以对其涵义作出这样的分析。

1.对思想上象征性的分析。过去传统绘画是外界对画家的某种启示,而现在是画家从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画面,因而多种观念便产生了。杜尚、塔皮埃斯,就是这样的人,既是思想家,又是艺术家。因此,两种全新的艺术和传统的艺术彻底分开了——流行艺术和后来的概念艺术都属于这两种艺术的范畴。

2.对善与恶复杂性的分析。传统绘画对善恶的表现是清楚的:或是表现善,或是通过表现恶激发善。但是这种善恶情感在当代绘画中变得十分模糊,艺术家们常常处于情感与思想的对立中。

3.对制作、媒材的分析。90年代后期,影像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革命给人们的生活乃至艺术都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传统艺术从古典、现代到当代,从来没有离开过手工制作这一环节,而这种固守了千百年的传统观念在数码时代被打破。影像与艺术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影像以成品形式进入当代艺术;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视觉资源和媒介技术手段为当代艺术家所借鉴和挪用,成为绘画、录像、装置等艺术样式的图像来源或技术与视觉的结构因素。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现当代艺术的种种涵义,它既有现实的,又有传统的;既有形象的,又有抽象的;既有隐喻的,又有象征的。这种复杂的情况就是当今世界的艺术现状。有人认为现代艺术已经走到了尽头,而且认为现代艺术运动本身就是堕落。不管情况如何,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从美术发展史的角度看,进入工业社会后,一种思潮、一个画派的兴起和衰落相隔的时间一般为五十年,而现代主义美术运动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从塞尚决定“面对自然实现他的感觉”的时候算起,它一直向前走着,尽管有偏激的地方,甚至在当代美术中有不少低俗的东西,但总体上还是为消除人类精神的堕落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学院美术系)

责任编辑 韦平

作者:刘 宣

绘画后现代艺术论文 篇2:

关于艺术的审美属性

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艺术审美被称作是人类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态。但随着后现代艺术的产生,这个观念似乎已经行不通了,现代艺术高高在上的形象早已经被打破。后现代艺术以他独有的形式融入了大众生活,成为一种大众艺术。传统的艺术创作形式被打破,科技的发展使任何人都能创造与认知艺术,在这里他已经上升成为种思想观念走向了哲学。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艺术经历的两个不同阶段。现代主义艺术大致出现于二十世纪初;而后现代艺术,则出现在20世纪40-50年代,盛行于80年代。后现代艺术对现代艺术及其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与解构,因而解构之后的后现代艺术是种更多元的艺术,他的艺术思维与看待问题的方式也就变得更加多样了。

接下来,本文也将透过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探讨有关艺术的审美的三个问题。

如何看待现代艺术

首先,是对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在概念上的区分。

现代艺术又称现代派艺术,大致来说是指20世纪以来,区别于传统的,带有前卫和先锋色彩、强调风格与原创性的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的总称。现代主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我们来所都十分熟悉,一些历史上著名的绘画派系都属于现代艺术,如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而后现代主义认为一切曾经出现过的艺术都可以成为后现代艺术家挪用和拼贴的对象,后现代艺术不再强调独创性,而是多元的。后现代艺术包括了超级写实主义、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生态/环保)、新表现主义、行为艺术等表现形式。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都不能称之为一种“风格”概念,只不过是西方文化在两个不同时期对待世界所持的不同态度和立场。后现代主义的任何种风格,都只不过是前者早已拥有的某些风格的强化或变调而已。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特征上有很大的差别。

从哲学上来说,现代主义主张的结构主义,即哲学上被称为罗格斯中心主义(logoscentrism)。后现代主义主张解构主义,即消解中心主义,这种主张在后现代主义建筑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哲学主张的不同就导致了两者在思想上的差异,现代艺术则更追求一种纯粹的冷冰冰的艺术,现代主义艺术热衷则是建立规范与标准,追求完美与超越过去。因此,现代艺术出生时就是打着“让艺术独立”的旗号,这个口号则成为现代和传统艺术的三八线。

我们可以用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现代艺术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只追求纯粹的冷冰冰艺术:在1 981年的美国一位极少主义雕塑艺术家赛拉,为纽约曼哈顿区政府办公大楼前的广场做了件公共雕塑。整个雕塑只是一块36.58米长,3.66米高的钢板,整个雕塑只是一块毫无声色的无装饰水泥。这件雕塑使原来开阔的广场无缘无故多了一道墙,强硬分割霸占了行人空间。最终这件毫无美感的艺术作品,在1989年被拆除。

而后现代艺术却完全不同了,由于在现代主义时代,工业革命一味追求科技的发展造成对环境的严重破坏,保护大自然已迫在眉睫,人们纷纷投入到保护大自然的行动中,并意识到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存。因此,后现代艺术家们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这种思想也表现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他们更加强调以自然为中心、追求以人为本了。

从艺术创作的方法上来说,现代艺术主张纯粹的原创性和独创性,现代艺术只全心注视纯粹的形式。摒弃流行的美学,道德,政治,宗教等文化因素使得现代艺术抛弃自然形态,因此才有了现代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抽象艺术。而后现代艺术则完全打破了这种主张,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可以复制和挪用现有的一切艺术元素进行新组合后创造出的作品,就能称之为一件新的创作。

最后,是两者在设计语言上的不同态度,现代艺术味的强调风格形式就决定了他形式的单一性,而后现代艺术淡化和模糊了各种风格将多种元素的混合使得后现代艺术变得多元了。

因此,对于如何看待现代艺术这个问题,我认为虽然我们批判现代艺术强调的这种味地追求纯粹艺术的形式表现,但这种固执地追求带来的却是艺术史上的一次全新的革命。例如抽象主义、野兽主义等经典艺术风格都是后现代艺术创作的来源。

反之,现代艺术这种排他性极强的对纯形式的追求,使得社会的责任在艺术中被剔除了,艺术和社会是分离的。艺术高高在上,艺术家从对社会的责任里逃离,从人和世界相互关系中逃离。

如何看待一些大师作品的复制品

后现代艺术的多元化,让我们对大师的艺术复制品早已经不再陌生。原有的各种界限被打破,新与旧,东方与西方,高雅与庸俗,工业与原始,历史与现在,怀旧与前卫等原本对立的如今都可融于一体。

后现代艺术中,完整的风格没有了,精致的形式也没有了,艺术变得怎么都行了。他不再追求永恒的价值,同时反对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区别,这就使得艺术像消费社会的商品样,具有时尚、流行等特征。

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等一系列社会因素的推动作用,也是让艺术复制品出现,让艺术走下神圣的高阶,进入百姓家庭的重要原因,使这些曾经的精英艺术不再是精英阶级的专属。

以下是关于艺术复制品出现的些社会背景因素:

艺术的机械拷贝

随着印刷、相机等机械复制技术的诞生,艺术打破高高在上的神圣形象,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了。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艺术的创作者,曾经仅为精英阶层所应有和欣赏的艺术品得以批量复制,并依托现代传媒渠道和商业运作,进入大众社会,被大众欣赏,成为消费者消费的商品。

艺术成为商品

艺术复制品作为种文化商品,也遵循消费社会中的商品价值规律。现今,消费者购买艺术复制品这种被称为文化的商品,不是为了追求满足生理需求,而是追求蕴含在文化商品中的种符号价值,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艺术成为日常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的充足供应和大众传媒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大众文化意识也就逐渐形成。科技的发展使得大师的作品被大量重复的复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是物质的生活,开始追求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艺术复制品作为文化商品则参与到了大众文化的形成过程中。

因此,在这个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相互渗透的时代,我们不再强调褒贬艺术复制品。大师作品作为一种精英文化,大师的复制品则成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更是后现代社会文化多元性融合的表现。

其次,艺术复制品不仅仅是一种大众文化,他还为后现代艺术提供了种创作的思维模式。从一件单纯的艺术复制品,到艺术衍生品到一件全新的艺术设计品。作为普通大众也许他们只是看到了艺术复制品的欣赏价值;而些年轻的艺术家会从艺术复制品中发掘它的艺术元素从中提取成为一件大师作品的艺术衍生品;但后现代艺术大师的不同则在于他们将这些提取的元素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并结合了自身的艺术创作中风格,最终呈现出全新理念的艺术创作。

例如法国的著名服装设计师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在1965年开创性地将艺术引入时装,以蒙德里安的《红、黄、蓝的构成》为灵感,创作了著名的蒙德里安格子裙(Mondrian dress)。

艺术是否仅有审美属性

要将艺术作为艺术来欣赏,仅仅考虑艺术中审美的东西是否就够了?

现代主义艺术进行的是一场美学的革命,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已经转而升华成为一场思想观念上的革命。后现代艺术把艺术从有形的作品变为无形的观念,艺术家们都把制作并呈现一个能为观众所感知的画面或物体作为抒情表意的手段。因此,在多元的后现代艺术中,艺术就不仅仅只是艺术了。

杜尚首创的所谓“现成品”艺术也告诉世人,当艺术家不必画画,不必做雕塑,因为世界和生活本身就是艺术。

在这里,我借鉴位著名的后现代艺术理论家阿瑟·丹托的观点来阐述对艺术属性的问题。1984年,丹托提出了轰动美学界和艺术界的艺术终结论,他认为:“现代艺术的自律观念遭到了颠覆,艺术单凭自身不足以构成艺术,艺术总是‘关于什么’的艺术,有关艺术的理论解释也参与艺术的构成之中,艺术越来越接近哲学,成为一种思想观念。”

然而,真正给丹托在思想上触动的则是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而这仅仅是一个与超市中兜售的几乎毫无差别的肥皂打包盒,但是它却被以种称为艺术的形态出现在大众面前,并且获得了艺术的身份认可。

对于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困扰,最终,丹托在黑格尔的艺术哲学中找到了可以解释的答案:“这是一种认识的进步,在这里艺术渐进地接近着那种认识。认识实现之际,实际上也就不再有任何艺术的意义和需要了。”

所以,以下摘述了丹托艺术终结论中的几个观点:

①对艺术终结论的澄洁

丹提出了“知觉相等物”的概念,他认为艺术的终结约摸是以摄影的出现为起点的,艺术不再需要艺术技巧,因而艺术理念开始奔溃。但艺术必须寻找到自身的合理属性,因而艺术开始走向了哲学,成为了自身的对象。

②终结后的艺术发展方向

那么艺术,当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以后就开始成为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因此,只要能够表现艺术思想,表现形式就不再受到约束,艺术可以通过任何一种形式来呈现。

接着,后现代社会艺术开始变得多元。可以说,再也没有可以互相比较的两个方向,我们不能评定在两个发展方向的不同艺术。

如此,这样的艺术发展也决定了当代审美文化的多种特征。

③多元艺术论现状下的当代审美

原本各属于两个领域的文化特征原则被互相融合。

生活中金钱至上的观点也被拖拽到了文化领域,这同时也是商业与艺术的结合产物。金钱、财富在审美时代的文化中时常成为物化倾向的最突出代表。货币此时发挥了价值尺度的作用,艺术的好坏开始变得可以丈量。

生活的物质化直接导致了审美文化的物质化,原本属性只有内在精神价值的艺术如今也有了物化的衡量标准,生活与艺术界限开始弥合。

那么现在,我们在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艺术是否仅有审美属性?即,要将艺术作为艺术来欣赏,仅仅考虑艺术中审美的东西是否就够了?

在丹托的理论中我找到了答案,在后现代的艺术中,艺术不再只是实物的艺术了,艺术可以成为一种形式,一种思想观念,传统的艺术已经走向了终结。后现代艺术已经上升成为种思想,走向了哲学。因此,只要能够表现思想,形式将不再受到制约,艺术可以通过任何一种方式来表现自身。

其次,我们的艺术进入了一个多元的时代,原本各属于两个领域的原则被打破了。当艺术成为生活与金钱的艺术,审美文化与审美属性也就都变了,要考虑的因素就不仅仅是审美的“东西”了

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艺术审美是种高级形态。但如今,在后现代艺术中,这个观念似乎已经行不通了。后现代艺术它打破了精英垄断,成为大众艺术,一种人人可感知的艺术,一种观念艺术。变得不能仅仅依靠感官的近距离感知去领悟艺术所呈现的美,因为在这里他已经上升成为种思想走向了哲学。因而在后现代艺术中对艺术审美属性的阐释,也应变得更加多元了。

作者:吴夏瑶

绘画后现代艺术论文 篇3:

浅谈后现代主义艺术

摘要 随着现代主义艺术的衰退,后现代主义艺术走到了艺术的主流,但是后现代主义受当时社会的影响较重,出现了一种极端性,这种极端性在艺术形式上采用了大量的复制等形式,这种形式的出现是受社会的影响。后现代主义脱离了原来的历史束缚,并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走上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这种多元化的趋势已经将后现代艺术的界限不断扩张,并不断探索新的元素保持一种自我调节程度。由于接受后现代艺术的群体在不断扩大,那么后现代艺术的影响也在不断深化。

关键词:后现代 后现代主义 艺术

一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中,建筑领域的出现对整个后现代主义艺术具有很大的影响。它是当代西方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思潮,也是最近20年西方理论界研究最重要的课题。

现代主义走向末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逐渐加大,科技代替了大规模的人为劳动。科技代替劳动,就会造成社会失业的严重,失业的严重性就对人们的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社会影响会使人们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认知上的心里影响也会对艺术认知产生一定的变化,心里的影响就会使人们对美的认识产生改变,接下来伴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次的经济萧条,使得社会产生了一种心里,此时出现的极端便是一种必然。这种必然现象对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产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以上两方面的原因说明了在历史发展的思潮本质上,或外在社会大众的力量上,合力而出现的这种极端的情绪孕育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就标志着各个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变化,后现代主义极端情绪的产生也对艺术的偏激性有一定的影响,对社会矛盾的思考将这种偏激思想充斥进很多人的思想,但即使是一个旁观者,也没有办法公平地评论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的影响,索性将其作为零散或叛逆或混乱等特征的代表。若我们能够对这种形态的表达深入理解,我们会发现后现代主义怀疑进步的态度,崇尚自由的希望。虽然上述观点将其归为非理想主义,其实仍有理性因素存在,只是后现代主义在启蒙阶段的导向以情感力量为主。这说明后现代主义艺术受人们的社会形式影响较重。这种影响对整个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艺术形式和观点的认知有着深远的意义。还有一种观点提出,后现代主义本质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因为深深存在于社会的矛盾中,难以被探究。后现代主义的启蒙是建立在现代主义衰亡的基础上的,所以这种思潮带有反历史的思想,即大多数人都会在这种冲击下选择怀念之情,加之对现实的不满,在社会上形成了对比度较大的矛盾状态。工业与科技的大规模发达,让经历这种历史的人们会有强烈的不适。虽然这个时期的大部分人们还没有放弃现代主义的理性与结构化的思想,但是后现代主义却已经悄悄蔓延。我们看到大量的批判性文章,开放性思想的艺术作品,怀旧的装潢风格,以及差距明显的两代人的外表与内在价值观。当一种思潮中的思想体系改变的时候,必然会影响到思想价值的变化。后现代主义在哲学上的解构,并不是毁灭,而是对原思想体系的否定和不满。一种意义上可以说现代主义推动了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为后现代主义艺术提供了精神上的动力,通过人们意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意识的创新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艺术形式提供了不断创新的能力,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方式是对现代主义的思想方式的一种改良,也是与现代艺术的一种分离,我们也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是继承现代主义方案的一种表现。

二 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

用最直观的话语来说,后现代艺术是反现代艺术的,后现代艺术是在现代艺术之后的,要想正确清晰地认识后现代艺术,就必须明确后现代时期的社会形式,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明晰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界限。任何新艺术风格的出现,都必须要在认识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加以超越。后现代艺术既是和现代艺术的思想分离,又是对现代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是现代艺术的延续。它所受的艺术形式主要是受社会的影响,它的根本在于关注现实的真实世界,它利用社会的发展形式,从人们认知世界的发展与变化来用艺术的视角表现后现代主义艺术,后现代主义艺术更关注社会的变化,从社会的各个角度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社会的形态特征,通过艺术语言我们能更加直观地发现社会视角,这些形式都是艺术家来表现时代变化的一种形式。艺术不是再现美丑的问题,而是生活的镜像,如果社会充满病态,艺术应负担起治疗的责任,艺术也是反映社会的一种形态,也就是说艺术要与时代相近,与大众生活相近,每一个作品都是反映生活的一种心态一种形式,这些都是说艺术在表现社会问题。但终归结底,艺术的表达应该是个人的行为,但这种个人形为也是影响社会形式的一种方式。这种个人的行为可能会引领一个潮流,但却是艺术家本身的表达。艺术家的个人行为收到了本身思维和经历的影响,这种理念与经历是与社会思潮有关的。但艺术家再如何受到社会或其他思潮的影响,艺术作品所表达出的也只是代表了艺术家个人的主张。我们通常通过这种特性反过来研究一种社会趋势或状态。因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不确定性与分散性,通过这种分散性可以打破传统的艺术形式,从而出现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这种形式表现为很多方面,从多媒休到影像,从表演到超写实,从装置到绘画的自由性,这些都表现出后现代艺术的特征在发生着改变。

三 后现代主义的观念性

后现代主义总有一种消极的社会心里,这种心里对后现代观念产生的影响就是消极的对抗,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初衷是好的。传统需要被颠覆,人们都会追求自由的思想,传统的东西总是需要我们去打破,艺术家想通过自由的思想来反映后现代主义为这个世界带来了一套全新的心里因素。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人们逐渐能够接受这种思维理念影响下的很多领域。对于后现代主义艺术与设计等方面,虽然后现代主义的悲观气氛层一度使社会大众对此艺术形式产生怀疑,但其提倡的追求自由与随意性、不确定性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在大工业化发展的气氛中回归自然的一处庇护所。后现代艺术家们摒弃那种维系社会发展、知识结构的普遍逻辑思维,将艺术表现概括为以语言为中心的创作方法,重视艺术创作的实践性,热衷于发现艺术的新的语言符号和情感功能,力求通过这种外在形式和语言自身的发展变化达到一种最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艺术体系。后现代艺术家们不是为了表现世界和抒发个人的内心世界,而是要利用一种语言体系取代原有的文化功能。后现代主义艺术观点的表达是具有后现代主义特点的惯用拼贴和复制手法。后现代主义的主流艺术是拼贴和复制,艺术家通过利用社会的热点和人们的心里用一种绘画语言来表达艺术形式,这种创作方式就是把两种表达不同的物品拼贴在一起,通过这种拼贴表现一种新的艺术语言,营造一种新的艺术气氛,这在整个后现代主义艺术上是一种主流的表现方式,在这种艺术形式中最后代表的艺术家是安迪沃·霍尔,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用这种方式来表现后现代主义艺术的。

四 后现代艺术发展与现状

后现代主义艺术,是在艺术领域中对后现代主义的诠释。具有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方法,对传统现代主义艺术的怀旧,和对历史的不满和怀疑,对自由的无限渴求但不确定的情感与逻辑表达等。这些对后现代艺术的表达都是真实而具有冲击力的。结合上文提到的后现代主义的潮流思想,艺术领域中凡是能带来视觉冲击或新奇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后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相当于颠覆了纯艺术的概念,它注重多种不相关的艺术结合,这种结合不但是指纯艺术的结合,而是将艺术与设计作品结合在一起,让观察者通过设计直接看到艺术的表达。结构主义的影响使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表达兼容而怪诞,旨在影响观察者的主观感情,考验着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些承受能力是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作品在传统意义上是不堪入目的,比如欲望和真实的裸体或自我的折磨,也有作品是怪诞而有趣的,如不一样色彩的头像拼接,或用计算机技术将真实的人拼凑到荒谬的场景中。拼凑和拼贴的技能可以让每个人都成为艺术的谱写者,这种艺术形态基本上颠覆了西方长久以来发展的艺术概念。艺术的对象也是多种多样的,一个人或物体,颜色或语言,都可以成为艺术作品。

但是若要将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写出,必然要对这种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较为明确的限定。支持波普艺术的德国理论家罗森堡认为后现代主义的这种颠覆了纯艺术概念的艺术是不能仅仅用颜色框架来描述的。这种艺术是和社会各个领域都有交集的,如心理学或教育事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也正是波普艺术的真正吸引力所在。罗森堡提出要用真实记录历史,而历史就是发生的偶然事件。记录的方式也就是表达的方式,会有很多种,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习惯或艺术意识加以区别。根据不同艺术习惯的人们会把这几种毫不相关的物品放在一起创作,在一起创造来表现社会的艺术形式,例如,我们可以把象征文化和象征机品的两种媒介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种形式就会表现出新的艺术语言。然而,两种艺术的表现形式都在波普艺术的范畴下得到了很好的传播。

波普艺术在创作中广泛运用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当代现成品,这些物品是机械的,大量生产的,广为流行的,低成本的,是借助大众的传播工具(电视、报纸和其他印刷物)作为素材和题材的。在运用它们作为手段时,为了吸引人必须新奇、活泼、性感,以刺激大众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消费感。后现代艺术发展形成的主要艺术流派:绘画新精神首先始于德国的新表现主义和意大利的超前卫派。然后是新绘画,在到多媒体艺术这些都是当时社会艺术的变化形式,它们打破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把所有认为不可能的东西融合在一起,让不可能变为可能,这些是艺术向所有可了解的媒介和社会关系拓展延伸,并指出可以将意义带回到“物的回归层面”。这些物的回归层面是使许多毫不相关的物品混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派别作为西方艺术的重要形式。做为集成艺术后现代艺术的新形式它是通过实体物品组合在一起,不需要加工处理,把现成的材料和实物的片断构成在一起,这些被我们称为“新达达”或装配艺术。作为后现代艺术的另一种主流艺术装置艺术它是通过特定地点选择直观可认的物品,进行加工处理组成的一个新作品。这些与影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普遍化是并行的。作为一门全新的艺术媒体和以往的画面、纸及各种材料的静态艺术品相比,有着质的区别。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大胆地进行变革,把一些不相同的学科结合在一起来表现新的艺术语言,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把艺术的形式发挥到极至,观念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流照相艺术后现代文化时期出现,摄影对艺术家来说是观念与现实中间的工具,作为思想、观念的实现手段,成为艺术的新媒体被广泛的运用。他们的思想不仅终结了现代主义,也把西方艺术全面带进后现代主义文化阶段。

习俗艺术西方文化进入70年代末到80年代后,艺术题材由现代主义的世界性和宇宙性转向现实的社会性和世俗性,使艺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利用生活中的联系来寻找艺术与生活的共同性从而使后现代主义艺术对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胡伟飞:《后现代思维与当代艺术设计教育》,《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2] 金丹:《论后现代艺术设计色彩的现代性》,《美术大观》,2005年第7期。

[3] 李黎:《“人性”的自由——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设计》,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4] 姜雪琴:《运用后现代课程观改革艺术设计史教学》,《镇江高专学报》,2008年第7期。

[5] 水霖林:《后现代语域下艺术设计发展的民族化趋势》,《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第S1期。

[6] 陈瑞林:《“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艺术设计》,《北方美术》,1999年第4期。

[7] 胡天君:《后现代艺术思辨对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两点启示》,《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3期。

作者简介:金鑫,男,1981—,齐齐哈尔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油画、设计艺术学,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作者:金鑫

上一篇:节能减排工作要点(精选2篇)下一篇:国土资源工作思路(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