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美学研究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潘立勇教授等的新著《审美与休闲:和谐社会的生活品质与生存境界研究》,从休闲的审美本质切入,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审美休闲对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为提升当代国民的生活品质与生存境界提供了有益启思,具有较高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是构建“上天入地”之学问的范例。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休闲美学研究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休闲美学研究论文 篇1:

身体美学与休闲

[摘要]为了研究身体在休闲中的地位,研究身体美学与休闲的关系,文章进行了身体维度的历史反思。从尼采到福柯,从梅洛一庞蒂到舒斯特曼,哲学的“身体转向”由来已久。舒斯特曼所建构的身体美学,其根基在于对世界整体性的追求。由舒斯特曼美学思想可借鉴到:首先,确认身体在审美中的合法性,通过确认休闲之身体维度和大众性,将休闲建立在身心统一的一元论之内;其次,回归身体美学的实践本性,将休闲置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维度,其桥梁在于美学(艺术)与生活的整合。因此,身体的践行体现了休闲体验的主体意识,休闲可以使身体达到更高的审美体验的统一性。休闲既是生活美学,也是身体美学。休闲有望成为打破审美与实践之分隔的桥梁,成为日常生活与审美之间的桥梁。

[关键词]身体美学;休闲;日常生活审美化;舒斯特曼

[文献标识码]A

从生活美学的角度看,休闲是面向生活,经由审美而提升的生存境界。如何看待身体?时至今日,身体在审美中的地位仍然是争论的话题。与身体美学有关的健康养生、整形美容、健美瘦身等,意味着巨大的商业空间。身体受到赞美的同时又被过度关注、被扭曲,甚至直接成为消费的对象。理论家们因此将身体驱逐出理论的视野。“西方哲学有一个强大的传统,它即使在赞美身体的时候也会拒斥身体反思”,舒斯特曼(Shusterman)评价说,“对于身体感性的精微之处和反思性身体意识普遍麻木,而这种麻木又导致了对于畸形快感的片面追求。”尼采(Nietzsche)、梅洛·庞蒂(Merleau-Ponty)、德勒兹(Deleuze)、波伏娃(Beauvior)、福柯(Foucault)等,关注西方哲学中一贯被忽视的身体,关注哲学中的身体问题,引领了哲学的“身体转向”——身体成为当代西方哲学、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身体维度的历史反思

智慧、真理、理性、神性、灵魂——似乎只有远离身体,才能确保自身的圣洁、高尚与永恒。灵与肉的对立,在西方哲学中由来已久。身一心问题是贯穿哲学史的核心问题。

(一)从尼采到福柯

尼采吹响了身体解放的号角。对尼采来说,身体就是权力意志的代名词。(艺术家)“同时是主体和对象,诗人、演员和观众。”在尼采看来,身体/生物性才是生命的本质,身体蕴涵着健全的生命本能,并要求生命的不断超越。对他来说,美学意味着“从生命的观点去看艺术”。审美是单纯而简单的事情,而身体本身就是原始美感的集中显现。

福柯是尼采的承继者,福柯自称其作品就是一部身体史。身体问题,对于尼采来说意味着起点——生命力张扬的起点,意味着对理性和上帝的反叛,悲剧中诞生的并不是悲剧,更多是生命力的昂扬;对于福柯来说则意味着综合——悲剧的综合,意味着权力的追逐、干预和宰制,却难以逃脱历史的咒语。疯人院、监狱都源于社会对身体的贩卖和对性的宰制,最令人担忧的是生存的虚无。身体对于个体生命的意义,对于生命主体的意义,在福柯看来浓缩于“性”。尼采和福柯共同的批判指向是现代西方文明。福柯认为,性是人类行为和文化的一部分,提供了探索新生命的机缘,还提供了创造生命的可能性。不同形式的性爱(异性恋、同性恋等)应该受到尊重,并且还是探索新的生存方式、创造新的人际关系的途径。同时,福柯在其自身生活中积极进行身体和性的审美实践和探索。“进行必要的旅游和休闲活动,是改善和提升身体和性的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身体既要沉着,也能灵活,这是精神与肉体获得一致和统一的前提。身体和性的审美具有崇高性,而且成就了人的最高自由。

(二)从梅洛一庞蒂到舒斯特曼

法国哲学家梅洛一庞蒂发展了现象学,并将现象学进行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还原。以往,“存在”要么作为“意识”存在,要么作为“物体”存在,人分裂为意识与物体。他认为,身体是主体在世界中存在的特定方式,并以此摆脱笛卡尔式的二元论困境。尽管身体有时是含糊和不确定的,但身体不能被分解和解构,而且始终是“我”之存在的自然主体,并反映着“我”的整体存在。身体不是知觉的对象,而是知觉者本身,是知觉活动的出发点。身体本身就是一种自然表达能力,身体不仅可以感知他物,也可以借此理解他人。“我们通过我们的身体在世界上存在,因为我们用我们的身体感知世界。”通过身体体验,身体、世界和他人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联系;身体的运动提供了进入世界和进人物体的方式。身体不是外在于生存的躯壳,生存就在身体中实现。

如果说身体在梅洛一庞蒂笔下具有了主体性,舒斯特曼则将梅洛一庞蒂的身体学说从“沉默”推向“活力”。庞蒂曾说身体“不能在我的注视下展开”,“它和我在一起”。与梅洛一庞蒂的分歧在于,舒斯特曼认为身体是可以被自己观察的,可以被训练的,反思身体意识更有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更具实践意义和主动意识:不仅考察身体,也考察身体意识,两者的融合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体验。

“美学是作为有关肉体的话语而诞生的。”美学是感性之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意味着对形而上学的革命。美学,既是经验,更是体验。讨论身体美学与休闲,其哲学根基在于身心一元论。身体不仅是考量休闲的对象之一,还是休闲的唯一载体,休闲首先意味着身体的重构。很久以来,身体堙没在各种理论当中,其实身体一直“缺席在场”。“我们有关身体是什么,应当如何去控制它们的知识,都遭到了彻底的质疑。”我们遭遇的是不确定的身体,身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值得我们去探索。一方面回归身体美学指向的实践本性,另一方面需将休闲置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维度,其桥梁在于美学(艺术)与生活的整合。如果说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哲学是为了“将艺术与生活更紧密地整合起来”,那么,美学身体转向的实质是对意识化美学的批判,是回到生活世界的“感性学”。

二、身心合一论:休闲体验的主体意义

(一)身体的践行与体验

舒斯特曼强调身体美学,认为身体不仅是感官一审美欣赏的对象,还是创造性的自我塑造场所。他所论述的身体之美,不是将身体作为美的对象的审美欣赏,而更多地在于通过身体的践行而获得自我完善之美,是“主格我”和“宾格我”的统一,这种美也恰是休闲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我们需要去重新认识身体践行对于休闲的意义,以及休闲对于身体美学的意义——休闲可以使身体达到更高的审美体验统一性。对身体,似乎需要一种矫枉过正的态度。身体往往被视作“外观”的,因而是肤浅的;“内在”的经验则似乎更有深度;身体往往只被视为通向“内在”的桥梁。作为实用主义美学家,舒斯特曼一直强调对身体的反思和践行。他继承了梅洛一庞蒂对未经反思的身体主体性价值的肯定,主张回到未经反思的知觉,肯定身体具有的生命力。如果说梅洛一庞蒂学说中的身体还仅仅是理论层面的,身体的主体性仅仅是先验意义上的;那么,舒斯特曼学说中的身体凸显的不是先验而是体验,作为方法论的身体反思和内省,兼具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身体美学的真正意义不是来自超然静观的态度,而是体现在身体积极的、持续的塑造和重构之中。

身体的践行本身就蕴含着意志的力量,也能提供持久的态度。在他看来,身体实践就是肉身化的哲学,而这恰是哲学的重要目的——正确的行动,包括身体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基于舒斯特曼对中国哲学的认同和吸收,基于对杜威(Dewey)非二元论的自然主义的承继,他的身体美学理论,坚决反对身体的孤立化和碎片化,而坚持两个维度的一元论,两种指向上的整体性与和谐性。“正是这些他者界定了身体、维持着身体”;在身心合一的整体中,自我价值才能真正得到尊重和彰显,社会才能真正进步和完善。

舒斯特曼引用费尔登克拉斯(Feldenkrais)的主张,“既然生活是运动,如果我们改善我们运动的品质和价值,那么我们就改善了我们生活的品质和价值。”运动,更宽泛意义上的运动——休闲生活的价值凸现出来。休闲不仅是对生命欲望的理论肯定,更重要的是以践行的方式对生命欲望的积极表达。舒斯特曼在访华时与张再林先生有一次对话,他曾总结道,“身体是我们日常生活实践的真正载体,所以一种实用主义美学必然要回归身体自身,而美学研究只有从身体出发才能实至名归地回归到真正意义上的‘感性学”,。舒斯特曼所倡导的身体美学和感性学并不是回归身体的原始本能,而是对失衡人性的纠偏,是升华的新感性。

(二)身体体验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当今社会,人们生存的基本场域就是媒介化的世界,人们基本的交流方式正在发生质的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基本情感需要的改变。“新型交流媒介将我们从肉体到场需要中解除得越多,我们的身体体验就显得更加重要。”显而易见的是,电子交流界面的友好程度,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放弃在场的体验。相反,却促使人们更为珍惜“在场”,以及在场的生命感受。身体,作为生命的当然主角的意义被凸显出来:“身体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主体,它是容纳美好个体体验的、充满生命力的场所。”

身体的一元论并没有妨碍舒斯特曼的文化多元化指向。作为一名拥有双重国籍、有着多元文化成长背景、教育背景和家庭背景的哲学家,在谈及福柯所关注的激进的创新计划的时候,舒斯特曼以一种包容的态度,“期待并尊重身体审美方法和目标的某些多样性”。他含蓄地预示着,身体美学需要以一种更为解放和更为颠覆的观点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也预示着,休闲、身心合一层面的获得,需要突破某些传统的禁忌。福柯采用的是自虐、暴力的方法,而舒斯特曼倡导的则是“通过更加宁静而稳定的身体审美反思方法来提高身体意识”。说唱音乐的乐音不是和谐的。统一的经验有其价值,不和谐、不统一也有其价值。

身体领域的复杂性,仍然充满着不为人知的部分,休闲及其休闲学的研究亦是如此。关注独特个性的真正意义在于归纳共性,关注身体体验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凸显,或者说重现身体本身所具有的哲学性,而休闲则需要重视那种导向身体、回归身体的自我关怀价值。

三、通俗艺术的合法性:休闲的大众化

(一)娱乐有理与快乐生活

娱乐以及娱乐性,往往成为人们声讨通俗艺术的靶子;而舒斯特曼却要为娱乐正名,为通俗艺术的合法化提供论据。通俗艺术的审美合法化,首先在于对艺术与生活分离观念的颠覆。舒斯特曼从儒家哲学的礼乐之谈中汲取营养,他试图挽救审美维度被终结的命运,试图在更超越,或者更形而下的尺度上对艺术和审美进行复兴,试图在分析与解构之间寻找一条中间道路,用有机统一和解释的方法来重新思考艺术和生活。事实上,他的论证并没有真正做到如他自己所说的“中间道路”,反而更多的是在批判“精英立场”的基础上为通俗艺术的审美合法化提供明确的支持。他所说的“审美合法化”之法则就是自然主义法则,源自杜威的自然主义艺术观决定了舒斯特曼的立场。

艺术被视为产生于人的自然需要和本能冲动:一种寻求平衡、形式或有意义的表达的自然要求,一种追求增强的、审美的经验的渴望,这种经验给生物体的不仅是愉快,而且是一种更加充满生气的、提升的生存感。

自然为艺术立法本没有错,问题在于艺术从来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存在而存在。舒斯特曼一方面承认艺术自律是相对的自律,另一方面更多地强调自然主义。其目的恰是否定艺术脱离社会实践的“纯粹性”。艺术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凸显出来。这也符合他一贯坚守的实用主义的、平民化的艺术观。

首先,娱乐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也就是说,娱乐的性质,或者说高级与否、严肃与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认定,娱乐背后所暗含的文化力量也是“在历史中变动的”。“在一个文化中流行的娱乐(如希腊或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常常成为其后面一个时代里的高级艺术的经典。”“甚至就在同一个文化时期,一个被给予的作品是作为通俗的还是高级的艺术发挥作用,取决于它被公众怎样理解和利用。”被看成单纯追求娱乐的通俗艺术,因其提供“虚假审美满足”的短暂性和肤浅性,因其缺乏“审美的自律性和反抗性”和艺术的原创性,因其本质上的商业性而遭受一贯的指责。因此,对于娱乐的认定首先是在历史条件下的一个认识论问题。不同时代的人对娱乐的认识是不同的,是会发生改变的。而将娱乐放置于“历史的语境”中,“将会为娱乐带来更大的哲学上的认可”;在古希腊时代,包括娱乐在内的整个美的艺术都曾经被视作是低等的,而现在,我们仍然将“工作与娱乐区分”,把“为教益而读书与为休闲而读书分别开来”。工作与休闲的区分是历史的产物。对于休闲,亦应采取历史的观点去认识。

其次,舒斯特曼确认娱乐的美学含义在于参与。娱乐和大众休闲既不会将艺术降格,也不会使休闲者降格。他引用蒙田(Montaigne)、席勒(schiller)、康德(Kant)、尼采、艾略特(Eliot)、葛兰西(Gramsci)、巴赫金(Bakhtin)等的观点,以此来强调娱乐可能具有的“高贵价值”,肯定娱乐提供的现实快乐。“我们不能小视艺术和娱乐的审美快感,因为它们在许多重要的方面有益于维护、充实生命并使之具有意义。”娱乐使艺术走下神坛,而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娱乐的美学意义在于其实用主义,舒斯特曼并不避讳这一观点,而将其看做至关重要的价值。在他看来,哲学本身就是一种娱乐性的艺术。娱乐性艺术,作为审美经验的多种表达方式之一,能够帮助拓展我们的认识和视野,这也是他竭力为大众艺术的合法性辩护的出发点。娱乐的美学意义在于其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并不像经常被误解的那样全然是被动的商业产物。“拉谱诗人强烈要求一种深入包含内容和形式的积极参与的审美,而不是距离化的、分离的、形式主义的判断的审美。”审美从艺术的圣坛中走进生活,审美从理性的判断中走向感性的参与。

再次,快乐的多样性。因其对快乐的推崇,舒斯特曼常常被批判为“享乐主义者”。快乐本身并不存在贵贱之分。人们往往将感性的快乐视为微小、琐屑的,而事实上,这些感性的快乐不仅具有丰富的性质,而且将人们导向快乐而充实的生活。快乐并不以其感性的微小来掩饰其自然属性,亦不以“永恒”的面目掩饰其短暂——快乐具有自然属性,快乐具有“易毁性”和“流变本性”。而且正因处于这样的自然维度之中,并将人回归于自然和社会的互动框架中去,才能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妄自尊大,才能认识快乐并体验快乐的审美意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快乐具有“辐射性”和“传染性”,大众艺术正因其直白性获得了“大众性”,因其“大众性”获得了存在的社会维度,休闲也从来都充满着感性的参与和多样的快乐。

(二)大众休闲对消费主义的反抗

对通俗艺术进行哲学解释的基础是对多元语境的充分体察、包容和尊重。乡村音乐的流行性和大众性不容忽视,休闲娱乐产业在美国意味着巨大的商业成就。舒斯特曼尤其关注爵士乐、乡村音乐和说唱音乐(Rap,拉谱),“它们在哲学上很有意趣并且涉及人性、情感、信念和真实性这类诱人学说”。乡村音乐的通俗易懂,引起了广大人群的共鸣。音乐对生活场景的朴实描述,让人们不仅觉得乡村音乐就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反映,也唱出了他们的所思所想。音乐的演唱者和听众其实是在分享彼此的感受,乡村音乐具有的真实感来自对人们情感的确认。说唱,通过现代技术的剪切、精湛的口头表达、鼓点风格突出的节拍,由即兴创作和表演发展起来,突出的是表演者的个性。拉谱之类的通俗玩意儿,是否属于艺术都还处在争辩之中。也许文化精英主义者会耻笑舒斯特曼竟然肯定拉谱音乐的“取样”式创作是最根本的形式创新。拉谱更像是一种在互动过程中完成的艺术品。拉谱的艺术性恰体现在演艺和创作的过程中,尽管这种利用性的原创价值还不被大多数人所确认。情感的互动和分享,成为生活中重要的部分,体现了生命力。身体是欲望着的身体,舒斯特曼从肯定生命欲望的角度,去肯定通俗艺术带给大众的身体快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娱乐消费的大众化是对文化精英主义的反叛,直接导致了艺术的民主,或者至少产生了民主化的可能。通俗艺术,“对将我们的艺术概念和制度转变为更自由和更切近的整合与生活实践来说,可以是一种有希望的力量……通俗艺术的审美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朝向艺术和生活的重新整合”。通俗艺术从生活实践中来,并朝着艺术和生活的整合方向而去——通俗艺术的价值正在于此。

虽然,舒斯特曼清醒地看到通俗艺术可能带给社会的媚俗和庸俗,认识到通俗艺术受到市场逻辑和资本逻辑的禁锢和宰制,但更多时候,他批判贵族阶层在对待大众文化时所显现的“精英意识”和“话语霸权”,他以朴实、直面和乐观的态度看待通俗艺术。他赞赏拉谱歌曲致力于高扬黑人的政治意识、自豪和革命冲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拉谱不仅是艺术,还是斗争。他将拉谱视作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社会实践行为,代表着某一种族、某一阶层的社会斗争。

人们或许会批判大众休闲的同质化倾向。然而,即便是同质的休闲,对于休闲个体来说,其身体体验是高度个性化和高度异质化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休闲对身体快感的追求恰是对消费主义的抵抗。

四、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与生活整合的双重需要

(一)休闲: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维度

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被打破,日常生活以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休闲与生活美学相联姻。生活与艺术结成一体,休闲成为探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绝佳维度。在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中,休闲,展现出一种感性的力量。

舒斯特曼所倡导的“身体美学”的领域,“将身体经验与艺术翻新重新置入哲学的核心,旨在使哲学重新成为生活的艺术。”“杜威希望我们能够彻底扩大艺术领域并使之民主化,将其更充分地整合到真实世界之中,而对各种各样的生活艺术的追求将极大地改善真实世界。”确切地说,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审美体验将两者牢固地连接在一起。正如同卡拉0K实现了普通人成为歌唱家的梦想,微博实现了普通人成为评论家的梦想。艺术并非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艺术不断地走向平民化,艺术需要一种回归,对生活的回归;而日常生活不仅仅意味着琐碎和繁杂的存在,还意味着休闲,休闲则意味着对审美体验的追寻。艺术和生活都蕴含着不断的创造。

(二)休闲是践行中的审美经验

基于生活与艺术整合的需要,审美经验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舒斯特曼综合了当代分析美学、语义学和符号学的观点,在他看来,审美经验不应仅仅被局限在直接经验的范围内,审美经验不仅包含现象学意义上的“统一性”和“直接经验”,也必然涉及感知、直接感觉和情感,否则就会变成“电子人”,而且审美经验需要在更丰富的视野中才能去认识其全面意义和价值。他得出结论说“审美经验概念不是去定义艺术或是去证明批评判断的正确性,它是指导性的,提醒我们在艺术中和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东西。”休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日常生活与审美满足不可分,审美经验不会被终结。需要从人之生存和发展的高度上去评估、认识和践行休闲:审美经验带来的不仅仅是心理的愉悦,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们见证日常生活,认同自身的存在价值,并为人类的发展和延续提供意义和保证。

舒斯特曼以更为多元的理论根基、更为乐观的态度、更为彻底的实践性来建构其实用主义美学,亦不避讳其哲学立场的工具理性。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的主张有两个特点:一是高扬的实践性,二是艺术的改造。在理论与经验的关系方面,他声称理论不仅不具有超越实践的特权,而且理论具有实践动机和实践本质,本身就是改造的力量。理论并不因其先验的、一成不变的形象而获得绝对的地位,相反,理论只有在坚持实践的首要地位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新生。休闲是人们摆脱日常生活困境的自然选择,担负了理论上审美救赎和思想解放之功能,其价值直接体现在大众参与的休闲活动之中。

在审美意识形态方面,舒斯特曼旨在改变现有的艺术制度,并不是一味否定高级艺术,而是试图恢复高级艺术本来所有的调和性补偿和社会一伦理价值。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样的改变“涉及一个双重的开放”,包括艺术概念的开放,伦理和社会(社会一政治)维度的开放。表面上,“开放”是将原本“圈外”的通俗艺术划归艺术的圈子,事实上表明的是其平民化的意识形态,其目的同席勒一样,以更为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去迎接艺术的革新,以审美教育意识形态的革新,去推动社会伦理的进步。艺术不是象牙塔,审美更不是孤芳自赏。艺术的开放对于美学的价值在于革新,对于社会的价值在于解放。这样的美育理论本质上是政治性的。艺术和审美的终极价值在于成为社会变革的力量。借由对理论实践性的弘扬,理论获得新生;借由对艺术制度的改造,艺术获得新生。

因为艺术不仅是内在愉快的一个源泉(同样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而且也是赋予日常生活的社会运行以雅致和优美的一种实践方式。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究竟如何?当代中国,文学和艺术通过媒介化、实用性、货币化等策略以大众消费文化的形式进入日常生活,构筑了审美化的生活空间。在西方,艺术(尤指高雅艺术,因为“只有”高雅艺术才具有艺术性)从本质上被看作是与生活和现实相反的东西。在舒斯特曼看来,艺术原本就是生活,就是生活的实践。“生活即审美”,审美在于践行生命。休闲、快乐、情感共同组成我们的生活,需要我们做的仅仅是去重新体味。休闲是一种践行中的审美经验,同时具有个体和社会的双重价值,生命个体在休闲(审美)过程中的动态完整性和实践意义则是首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休闲的人就是“审美人”,其本身就是艺术品。休闲,是探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极佳维度,也是日常生活通向审美化的现实桥梁。

五、舒斯特曼身体美学对于休闲的启示

无论是舒斯特曼所秉承的实用主义美学,还是他所建构的实践的身体美学;无论是他对通俗艺术合法性的辩护,还是生活即审美的断言;无论是他对艺术理论实践本质的高扬,还是革新艺术体制的政治理想,其哲学根基都在于对“多元宽容的自由”的追求,在于对世界整体性的追求。而这种整体性的基础在于,既尊重生活方式的差异性和价值观的差异性,又弘扬生活和艺术的多重价值。也许,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今社会是一个最少共识的社会。为缺少共识而悲观还是为多元化摇旗呐喊?所有的争论源于出发点不同,即是否能以多元包容的态度去看待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实践。他将哲学视为生活艺术的一个角色,由艺术的反抗性架起了艺术与政治的桥梁,并且看到了艺术与生活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的哲学既是艺术哲学,也是生活哲学;而且,如果能在更宽泛意义上的哲学范畴内来阐述美,尤其是身体之美,他更愿意来“做哲学”而不是“说哲学”。身心和谐(这也正是休闲的旨归)不仅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多元的实践也当然更能体现出艺术的自觉。当代的审美不再仅仅表现为“看”,更多地在于“创造”。日常生活给予美学最为广阔的视野和平台;同时,美学给予日常生活最为美好的发展前景和探索方向。

身体、性和感官的快感,都不是单纯物质性或生物性的因素,而是紧密地同人的精神、思想和生活风格联系在一起,构成一种完整的生命体,构成审美生存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由舒斯特曼的美学思想可借鉴到的,最直接的就是确认休闲之身体维度,确认休闲之大众性。这样的确认既是将休闲建立在生活美学、生存美学的范畴之内,也是将休闲建立在身心统一的一元论之内。“身体是感觉一审美欣赏和创造性自我塑造的场所”;身体不仅是生命的表征,还是审美的基础和目的;身体不仅是休闲的载体,休闲实践的阈限,还是休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如同舒斯特曼“桥梁性的工作”,如同身体美学既是艺术哲学,也是生活哲学,休闲既是生活美学,也是身体美学。身体不仅是人与外界互动沟通的点,更是不断地吐故纳新的动态系统,并且试图从动态交往中获得超越。沉思和体验(身体维度的快乐回归)对于休闲有着同样重要的哲学意义,休闲有望成为美学学科实践化的新领域,成为打破审美与实践之分隔的桥梁,成为日常生活与审美之间的桥梁。

作者:潘海颖

休闲美学研究论文 篇2:

构建“上天入地”的生存学问

摘 要:潘立勇教授等的新著《审美与休闲:和谐社会的生活品质与生存境界研究》,从休闲的审美本质切入,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审美休闲对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为提升当代国民的生活品质与生存境界提供了有益启思,具有较高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是构建“上天入地”之学问的范例。

关键词:审美休闲;生活品质;生存境界

按照美国未来学家雷厄姆·莫利托的预言,人类已经告别了“信息时代”而踏进了“休闲时代”。休闲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与此相适应,美学领域也正悄然发生着改变。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休闲美学”迅速成为美学界的新亮点。笔者曾于十年前指出:“如何建立符合中国现状的休闲美学研究体系,处理好休闲美学研究中的借鉴与创新、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等问题,不仅关乎休闲美学的长远发展更是关乎和谐社会的构建,关乎民生福祉。”[1]而潘立勇先生等于去年出版的新著《审美与休闲:和谐社会的生活品质与生存境界研究》(以下简称《审美与休闲》),可谓对此问题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重要启思。

一、学术积累与准备

《审美与休闲》一书在构架、内容上完备周详,在学术观点上新见迭出,但这并非是突如其来的学术井喷,而是有着长期的学术积累与准备的。2004年,世界休闲组织、浙江大学、杭州市人民政府等联合发起成立了“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APCL)。该中心是世界休闲组织在亚太地区的权威学术代表机构,它依托浙江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聚集了一批高素质的学术人才。作为APCL的主持人之一,潘立勇教授于2005年在《浙江大学学报》发表了《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一文,首次提出“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休闲的基本内涵: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2]等重要命题,指明了审美与休闲的内在关联,将“休闲”这一看似形下的概念赋予了深刻内涵。该文很快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引起学界注意,获得很高的下载率和被引量。

随后,潘立勇又陆续撰写了《休闲、审美与当代生活品质》(2006)、《休闲、审美与和谐社会》(2006)、《陈白沙“自然之乐”的休闲境界》(2006)、《生活细节的审美与休闲品味》(2008)、《走向休闲——中国当代美学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向》(2008)、《和谐社会与休闲美学的建构》(2009)、《李渔“闲情偶寄”的休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2011)、《中国传统休闲审美哲学的现代解读》(2011)、《邵雍的快乐哲学与休闲审美境界》(2012)、《宋代士人的休闲之境》(2013)、《宋代休闲文化的繁荣与美学转向》(2013)、《宋代美学的休闲旨趣与境界》(2013)、《关于当代中国休闲文化研究和休闲美学建构的几点思考》(2014)、《当代中国休闲文化的美学研究和理论建构》(2015)、《休闲美学的理论品格》(2015)、《休闲与美育》(2015)、《休闲审美哲学的儒家话语及其体系》(2016)、《审美与休闲研究的中国话语和理论体系》(2016)、《休闲、审美与文化创意》(2017)、《“微时代”的休闲反思》(2018)、《休闲教育与创意思维》(2019)、《休闲产业的人本要素及其价值实现》(2019)等系列论文,大都在核心刊物发表,逐步引领了国内休闲美学研究潮流。

与此同时,潘立勇设计的课题“审美与休闲:和谐社会的生活品质与生存境界研究”(2007)、“當代中国休闲文化的美学研究与理论建构”(2015)先后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本书即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审美与休闲:和谐社会的生活品质与生存境界研究”的最终成果。2007年,国内第一个休闲学博士点依托APCL的研究队伍在浙江大学哲学系设立,潘立勇教授成为该博士点的首批导师之一。此后,潘教授便有了休闲美学的博士团队,陆庆祥、潘海颖、吴树波、章辉、王煦等博士不断发表相关论文,并成为本书的合作者,以上都为本课题的研究和写作做好了坚实的学术积累与准备。

二、主要内容与核心观点

《审美与休闲》一书由潘立勇教授主笔,其博士团队参与完成。全书分上下两编,各含7章。上编为“审美、休闲的当下生存理论与实践”,第一章“审美、休闲与生存境界”按照中国传统哲学“本体-功夫-境界”的理路,对“休闲”概念进行了形上哲学思辨;第二章“审美、休闲与和谐社会”分析了和谐社会的审美与休闲意蕴,以及审美、休闲与三个层面之和谐的关系。第三章至第七章,从具体生活方式、生存空间的角度展开。第三章“审美、休闲与消费文化”,着重探究休闲消费如何达到审美生成;第四章“宜游:旅游与审美休闲”,分析旅游与审美、旅游与休闲的关系;第五章“宜乐:文体娱乐与审美休闲”分析文体娱乐的休闲功能、审美属性;第六章“宜心:宗教与审美休闲”的主旨宗教休闲的审美分析与境界诠释;第七章“宜居:城市与审美休闲”阐述休闲城市的审美属性,探讨城市休闲审美的可行之道。

如果说上编侧重于当下现实的思考,那么下编“审美、休闲的传统生存智慧与境界”旨在提供传统的借鉴。第一章至第三章,都着眼于从西方传统美学中寻找理论支撑。第一章“西方关于审美休闲与人性自由的理论”尤其为休闲的自由本质寻找依据,重点回溯了席勒、康德、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赫伊津哈的相关理论;第二章“西方关于审美休闲与心理体验的理论”探寻审美休闲的心理学之维,主要分析了伊壁鸠鲁学派、尼采、马尔库塞、契克森米哈赖的相关理论;第三章“西方关于审美休闲与社会发展的理论”,从社会学角度梳理了亚里士多德、马克思、凡勃伦、皮珀、约翰·凯利、布莱特比尔、艾泽欧-阿荷拉、埃廷顿、杰弗瑞·戈比等人的相关理论。第四章至第七章,均为对我国传统文化人物的休闲境界之展示,主要涉及孔子、庄子、陶渊明、白居易、苏轼、邵雍、陈白沙、李渔等历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

全书的核心观点是:“休闲、审美与生活品质、生存境界内在相关。所谓休闲,就是人的自在生命及其自由体验状态,自在、自由、自得是其最基本的特征,这也正是审美活动最本质的规定性。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要深入把握休闲的本质特点,揭示休闲的内在境界,就必须从审美的境界进行思考;而要让审美活动更深层次地切入人的实际生存,充分显示审美的人本价值和现实价值,也必须从休闲的活动现实地把握。强调休闲具有审美本质的理论意义,是生存境界的审美化;强调审美走向休闲活动的现实价值,是审美境界的生活化和审美体验的产业化。审美与休闲活动在提升当代生活品质,推动和谐创业,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3]

三、创新性及理论、现实意义

《审美与休闲》一书最大的特点是其创新性。它的创新之处和理论、现实意义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创“审美·休闲·生活(生存)”三位一体的理论体系之先河。早在2005年的论文中,潘立勇就首先提出了休闲的审美本质、生存境界的审美化和审美境界的生活化等观点。在此基础上,潘立勇在《审美与休闲》一书中尝试构建起了“审美·休闲·生活(生存)”三位一体的丰富理论体系。在当前学界,尽管探究休闲美学的学术成果日渐增多,但能够广泛结合中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社会学、经济学、旅游学、心理学、宗教学、城市学等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并创立某种完整体系的并不多见。作为国内休闲美学的理论深化,《审美与休闲》一书在这方面显然具有开拓意义。

(二)直接以休闲活动为中介和载体,力图使审美活动真正现实地切入生存实际,体现人本价值。自诞生之日起,美学研究就一味关注于形上思考,有“不食人间烟火”之嫌。而“休闲学”作为本世纪新兴的交叉学科,又基本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存在着理论薄弱的问题。受国外存在主义哲学与国内“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潮浸染,潘教授长期以来探求学术的“上天入地”——何种学问能够既具有深刻的本体论基础,又经世致用,切实深入生活?身为国内美学界的资深学者和休闲学的领军人物,他在审美与休闲的关系中发现了幽径。《审美与休闲》是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回应,它无疑为理论沉思与生活实践日益相隔的学界积弊带来了可喜的新变。

(三)揭示了文化产业的人本基础,透显了“美学经济”的现实前景。由此启思当代国人把握文化产业的内在灵魂,倡导通过智慧的休闲消费,实现美学与产业的内在结合。这对于克服国民普遍性的休闲异化,引领现代经济发展方向(审美经济、体验经济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超越一般应用层面的休闲活动和审美现象,揭示其人本哲学和心理学基础。全书在“接地气”的同时,保持了形上探索的可贵品格。与国内其他林林总总的“休闲美学”研究相比,該书绝不满足于对休闲活动和审美现象的简单描述和分析,而是有志于抢占学术高地,努力探索审美休闲的人本哲学和心理学基础及其内在逻辑构成,使休闲美学研究理论得以高度升华。

(五)深入系统地梳理了中西审美与休闲的生存智慧,并揭示其当代价值。在中西方数千年的文化史上有不少前贤,或以其思想火花,或以其现实生活,为我们留下了审美与休闲方面的生存智慧。尽管以往学界有所挖掘,但不够深入系统。本书对其全面观照,并加以专业性解读,使其当代价值得以完整呈现。

(六)将审美境界与休闲生态作为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园。该书提出审美与休闲是和谐文化的集中体现,揭示审美与休闲对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的重要作用,倡导以审美介入生态,并将休闲上升到生态,这无疑使人对如何提升和谐社会的生活品质与生存境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结语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审美与休闲》一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上天入地”的学术框架,向我们呈现了审美休闲的深厚社会文化基础和现实生活指向。它既可对休闲文化建设起到引导、校正、提升的作用,亦使美学理论更加深入,并促进它更加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我们也期待着潘立勇教授即将结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休闲文化的美学研究与理论建构”最终成果的问世。

参考文献:

[1]章辉.中国当代休闲美学研究综述[J].美与时代(上), 2011(8):15-19.

[2]潘立勇.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5-11.

[3]潘立勇,等.审美与休闲:和谐社会的生活品质与生存境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282.

作者简介:章辉,博士,西南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学。

作者:章辉

休闲美学研究论文 篇3:

居民社区休闲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 要:以乌鲁木齐市农大社区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居民社区休闲满意度指标模型,探讨居民对农大社区各指标的休闲满意度,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大社区休闲满意度处于不满意水平;各指标的满意度之间差异显著;居民对心理、教育、社交、放松、生理、美学满意度越高,总体满意度越高;休闲设施充足程度与放松满意度、休闲氛围与心理满意度存在相关性;人口学特征对居民社区休闲满意度指标存在显著差异。最后提出相关建议,作为满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居民生活美好需求的参考。

关键词:居民社区;休闲满意度;农大社区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在满足居民更美好的生活需求时,居民的休闲需求是必不可少的。休闲满意度作为居民休闲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居民高质量生活的体现。

综述

我国社区休闲研究处于开始阶段,社区休闲是指社区居民在闲暇时间内,运用社区景观及环境设施【2】,在一定的规范和制度的约束下而开展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3】。

在城市社区休闲中,主要围绕着社区休闲服务,社区休闲体育研究以及社区休闲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梁佳蕊认为通过建立休闲服务机构,可以引导社区休闲发展【4】。同时城市社区休闲活动存在层次较低,活动类型较单一等现象【5】,林岚在对南京等三个城市休闲体育研究中发现基于 3 km (或 15min)是设置体育设施,保障居民日常性休闲体育行为的重要圈层【6】。蒋艳在对杭州市小河直街历史街区研究中认为参与度、职业、收入、生活满意度影响社区居民休闲满意度【7】。廖浩宇通过广州市华景新城社区研究发现,社区休闲态度与行为、社区休闲环境感知分布影响居民社区休闲满意度【8】。

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社区休闲满意度的测量大多使用国际上广受认可的休闲满意度测量量表(LSM)【9】,该量表从六个维度对休闲满意度进行了测量,那么六个维度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人口学特征对居民社区休闲满意度存在怎样的影响?同时社区休闲环境是否对社区休闲满意度产生影响?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乌鲁木齐市农大社区为研究对象,此社区人员构成多样,拥有公务员、教师、医生、商贸人员、工人、居民等不同居住群体,为居民社区休闲满意度的研究提供了较高的价值。

(二)研究思路

构建居民社区休闲满意度指标模型,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社区休闲满意度各指标对总体满意度影响,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人口学特征与社区休闲满意度的显著差异,用相关性分析法分析社区休闲环境与社区休闲满意度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用所得结论对农大社区居民休闲提出相关建议。

(三)模型与指标体系构建

居民休闲满意度是指居民对休闲感知的评价,本研究通过构建居民社区休闲满意度指标模型(图1)进行探究。在心理方面,包括参加次数、感兴趣,教育方面包括了解并增加新知识,学会新事物,社交方面包括与别人进行人际交往,享受社交休闲,放松层面包括缓解压力,喜欢社交休闲,生理方面包括挑战体能,美学方面,包括场所审美感知(如场所的干净、有趣等)等指标。人口学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月收入、职业等指标,社区休闲环境主要包括休闲氛围、社区休闲设施充足程度、休闲服务质量【10】、社区休闲活动丰富程度。

(四)数据来源

研究主要采用现场访谈与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层面休闲满意度调查,采用五级量表测定(1=非常满意,5=非常不满意),第二部分为社会层面调查,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及社区休闲环境。现场访谈与实地问卷调查开展于 2022年2月26-28日,在农大社区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开展于2022年2月24-26日,共发放线上问卷100份,实地问卷150份,回收线上问卷98份,实地问卷137份。问卷总回收率为94%,有效问卷为202份,有效率为85.9%。

二、研究结果

(一)居民基本情况

为保证问卷的可靠性,通过SPSS 软件可靠性分析,得出克朗巴哈系数值为 0.842,表明数据信度较高。研究对象中,19-35岁年龄段的人数较高,0-18岁、36-60岁、61岁及以上年龄段分别占比20.79%、23.76%、22.28%,学历在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占比达到49.5%,月收入4000及以下人员占36.63%,4001-15000人员占比达到48.02%,职业类型上,学生及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达到65.45%,个体工商户、普通企业员工、离退休人员、其他人员分别占比14.36%、10.89%、6.93%、2.97%。

(二)居民休閑情况

1、休闲满意度

利用 LSM 休闲满意度量表调查表明,该地区居民休闲满意度均值为2.46,居民休闲满意度处于不满意水平。将六个维度细化来看,发现农大社区心理较于其他维度较高,美学相较于其他维度较低。

2、休闲环境

社区休闲环境由休闲氛围、休闲设施充足程度等组成。其中,社区休闲活动丰富程度得分较其他方面较高,表明社区休闲活动较多。然而该地区居民对休闲服务质量评价较差,表明该地区休闲服务质量需要进一步改善。

(三)休闲满意度多元回归分析

社区休闲满意度各指标与总体满意度进行回归分析是探究各指标与总体满意度的重要程度的手段。对于重要度的研究,通常采用现场调查,但现场调查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能够更加客观地表明各指标对居民休闲满意度的重要度【10】。

在对居民社区休闲满意度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判定系数R2为1.000;F值为973821.267,大于在显著度水平为 5% 的临界F值。从回归方程总体显著检验来看,各指标都通过显著性检验,居民社区休闲六个维度对总体满意度呈现显著差异,具有正面影响。意味着居民对六个维度满意度越高,总体满意度越高。通过回归分析,得到标准的居民社区休闲满意度回归模型为:

其中,Y 表示“总体满意度”,X1表示“心理满意度”,X2表示“教育满意度”,X3表示“社交满意度”,X4表示“放松满意度”,X5表示“生理满意度”,X6表示“美学满意度”。

(四)居民社区休闲满意度影响因素

1、单因素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ANOVA)分别对人口学特征各构成因素与居民社区休闲满意度各指标进行交叉分析检验。结合数据分析与实地访谈结果得出:

第一,不同性别的居民对美学满意度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即存在显著差异。男性更在意休闲场所的干净程度,女性更在意休闲场所的美观和创意程度。第二,61岁及以上群体更在意互动社交,19-35岁群体更在意结交朋友。第三,研究生群体更在意使用技能,本科和大专群体更在意兴趣。第四,高收入群体增加见闻的需求更大。第五,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希望了解自己和增加见闻,学生希望尝试新事物。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不同性别、年龄、月收入、学历、月收入及职业不同的游客会在某些满意度的指标具有显著差异。

2、相关性分析

(1)社区休闲环境对社区休闲满意度的影响

利用 Pearson 相关性分析法,探索社区休闲环境与社区休闲满意度的相关性。其中社区休闲环境与社区休闲满意度的相关性(表1)显示,在显著性水平为 0.05 的条件下,社区休闲氛围、休闲设施、休闲服务质量、休闲活动的丰富程度对社区休闲各维度满意度的影响均通过了相关性检验,表明社区休闲环境对社区休闲满意度的影响显著。

数据显示,社区休闲环境与社区休闲满意度存在正相关关系。休闲设施充足程度和休闲氛围与放松满意度和心理满意度相关程度较高。这表明休闲氛围和休闲活动与居民的心理和放松满意度有关联。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乌鲁木齐市农大社区居民主要职业为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和学生,居民休闲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个人维度各指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均与总体满意度存在显著正向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休闲氛围和休闲活动与居民的心理和放松满意度有一定相关性,社区休闲环境与社区休闲满意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单因素分析表明,人口学特征与社区休闲各满意度指标具有显著关系。

(二)政策建议

1、改善社区环境,增强社区场所的创意程度,提升社区美感

提高社区的卫生环境处理水平,并依托社区实际,打造富有创意的美观型社区,改变居民对社区场所的美学感知。

2、改善休闲氛围,提高社区休闲服务质量。

增加宣传社区休闲频率,增强居民休闲意识,在社区休闲服务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服务型社区。

3、增加休闲设施和休闲活动。

在社区中,着力建设一批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设施,使居民选择多样化,并以休闲设施为物质条件,举办更多的休闲活动,改变社区休闲水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胜利 ——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 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李九全,张中华.社区旅游与社区休闲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7,16(02):73-77.

[3]罗一飞.论休闲对社区和谐的功能及社区休闲管理[J].改革与开放,2010(23):15-17.

[4]梁佳蕊,时少华.社区休闲服务需求及制度保障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6(04),18-23+57.

[5]賴勤.如何大力发展社区休闲[J].投资北京,2007(9):91-92.

[6]林岚,张雪,刘群,郑颖玲,郭子林.大型体育场馆对城市居民休闲体育行为时空规律的影响研究 ——以国内三个城市为例[J].人文地理,2022,37(01):116-125.

[7]蒋艳.居民社区休闲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杭州市小河直街历史街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1,26(6):67-72

[8]廖浩羽.城市居民社区休闲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市天河区华景新城社区为例[J].统计与管理,2021,36(5):116-122.

[9]邓 兰,刘旭玲,高 超,冯佳悦,雷李雪子.冰雪旅游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21,37(6):111-120.

[10]付耀东 . 沈阳市城市公园居民满意度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8.

作者:王硕累 冉民 向珈玮 赵峻锋 马雪花

上一篇:团支书工作计划(精选2篇)下一篇:人事科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