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休闲农村旅游发展研究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禀赋,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旅游产品缺特色、经营理念不先进和与农耕文明联系不紧密等问题。为此,邢台应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实行差异化发展、实施“休闲农业+”延伸休闲农业产业链、建立“游学”基地实现“游”与“劳”结合的措施,以此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邢台乡村振兴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延伸;差异化发展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作为一种新型消费业态,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20世纪80年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我国开始兴起,90年代中期得到了迅猛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农民增收、农村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国家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进一步重视,从2015年至2020年连续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从不同层面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给予了政策支持和指导。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需求。

邢台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近些年来,邢台市按照“把太行山努力建成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涵养之区、旅游休闲之区、生态产业之区”要求,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环境质量大大改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由于发展时间不长,邢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存在着发展规模不大、农业资源产业延伸链不长、各地特色不突出等问题,这与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为此,在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人们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新时代,必须加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力度。

一、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现阶段,充分发挥这些自然资源的禀赋,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其中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是初级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是中级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而这些不同需要的实现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日益缩小,农民的生活品质也在提升,我国社会整体上实现了从生理需要到尊重需要基本满足的巨大飞跃。

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追求自我实现成为人们努力的目标。回归自然、返朴归真,这是人类天性使然,在工作与生活节奏都比较快的今天,人们希望能利用闲暇日从工作的劳累与紧张中解脱出来。而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既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也可以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使得人们在物质水平提高的情况下精神需求也得以实现。

(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城镇化过程中,城乡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实现并加速城乡融合发展进程。

首先,促进人的融合。休闲农业一方面能提升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更多的城市人走进自然,认识自然,放松身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在旅游过程中,城镇居民可以带来先进的理念和更多的信息,开阔农民的眼界,提高他们的精神文化素质。随着城镇居民走进农村,城乡居民之间交流增多,在交流中实现城乡居民的融合发展。

其次,促进资源的融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基于农村的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等资源,而自然环境变成旅游资源需要一定的“包装”,需要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这就需要资本的投入。农村在这方面存在着不足,或是资金短缺,或是先进的经营理念缺乏,亦或是二者都不充足。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吸引城市资金流入农村,与农村的土地、自然环境、民俗文化等资源融合,使城乡的资源禀赋得到充分发挥、城乡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在城乡共赢的基础上,既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也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

(三)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最大的资源就是原生态,是绿水和青山,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可充分发挥原生态资源的优势,即让农民收入日益增加,又让农村的原生态得到合理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1]。

首先,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以休闲为主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形式,其目的就是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享受闲暇时光。因此,休闲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和环境质量的选择更为严格,更强调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原汁原味的旅游环境以及增进身心健康的游憩设施和高品质的服务。这就要求旅游地经营必须对当地的环境加以保护,让当地的原生态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化发展[2]。

其次,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旅游目的地的一些民俗风情和特殊的地形地貌,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些原生态的资源可以建成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比如:特色小镇、红色基地、观光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等,这些不同的休闲业态在供人们观光、度假的同时,也带动餐饮、住宿、土特产品的销售等与休闲旅游相关联的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二、三产业的增加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部分农民还可以实现就近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问题,为社会减轻压力。二、邢台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优势邢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些资源为邢台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自然资源丰富

邢台地处太行山脉和华北平原交汇处,地貌自西而东呈山地、丘陵、平原阶梯排列,以平原为主。邢台太行山区西部的太行山区峭壁险峰、山高林密、峡谷幽深、飞瀑流泉、清溪潺潺、风光如画,被联合国誉为中国太行山最绿最美的地方。山区山高林密,全年气温较低,是都市人户外活动天然氧吧,依托自然资源形成的邢台大峡谷、云梦山、天河山、紫金山等景观,是夏季避暑和休闲旅游的绝佳去处。特别是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景区,素有“太行明珠”之称,植被覆盖率达94.6%,林木覆盖率90.7%,主要树种有50多种。1995年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保护全球500佳提名奖,有“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美誉。丘陵地带位于山区以东、东部平原以西,是山区和平原的过渡地带。近年来适应丘陵地带特点,种植了苹果、核桃、柿子等果树,形成了绿岭核桃、岗底苹果、浆水苹果等系列品牌,果蔬经济、采摘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东部广阔的平原奠定了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农产品种植规模大、品种多,素有“粮仓棉海”之称,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

近年来,邢台市按照“把太行山努力建成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涵养之区、旅游休闲之区、生态产业之区”要求,坚持以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为抓手,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拓宽领域、提升标准,山区综合开发取得明显成效。进入新时代,在邢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邢台的环境质量大大改善,这些都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二)人文资源丰富

邢台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500年的建城史,是“先商之源、祖乙之都、邢侯之国”,曾为五朝古都,素有“邢国故地、襄国故都”的名称。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历史建筑和风俗民情[1]。丰富的历史文化与历史建筑、历史遗迹融为一体,彰显了邢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浓厚。如邢台信都区的东先贤“商代邢墟遗址”和“西周邢国君主墓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邢都文化的缩影;内丘的“邢台白窑博物馆”是邢窑文化的代表;邢台梅花拳和武氏、杨氏和王其和太极拳是邢台武术文化的代表,其中邢台梅花拳是中国四大文化名拳之一、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氏、杨氏和王其和太极拳2020年12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邢台内丘的七夕庙会有中国规模最大的牛郎织女祭祀仪式,西部山区的天河山———爱情山是中国北方汉族婚俗的起源地,这些构成“七夕”爱情文化;邢台浆水镇抗日军政大学已形成红色旅游基地,是冀南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代表;坐落于内丘的扁鹊庙是邢台医药文化的代表,等等。

邢台还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村、最美古村落等,如沙河市王硇村、三王村、绿水池村,内丘县黄岔村,信都区(原邢台县)的英谈村、皇寺镇、鱼林沟,临城县驾游村等。这些历史文化名村和古村落拥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和建筑特点,都记载着不同的故事,为人们的身心放松提供了好去处。

三、邢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邢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邢台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规模,如平原、丘陵地带的采摘观光园、农家乐,一些古村落和历史遗址的自驾游等。近年来,邢台市按照“把太行山努力建成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涵养之区、旅游休闲之区、生态产业之区”要求,坚持以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为抓手,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拓宽领域,提升标准,山区综合开发取得明显成效。自2017年至今邢台已召开四届旅发大会,每次旅发大会的地点均选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较好的县域,每次的主题均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关。如第一届推出包括内丘的百果庄园、邢窑遗址博物馆、太行古镇、英谈村、红石沟生态休闲农场等在内的两条太行康养旅游度假线路;第二届重点围绕临城山水休闲度假旅游和沙河生态田园特色旅游展开;第三届重点打造“城郊田园休闲游、古镇古村落历史文化游、太行山水游”三大板块;第四届重点打造传统村落、现代农业、民俗文化等主题。旅发大会的召开进一步促进了邢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

进入新时代尤其是在乡村振兴、全面脱贫的大背景下,在邢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如威县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南和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内丘县富岗苹果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任县列入国家级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巨鹿县、内丘县是河北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先进县,隆尧县莲子镇镇、柏乡县龙华镇、清河县王官庄镇被评为全国特色小镇,平乡县河古庙等12个镇被确定为省级特色小城镇等,邢台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二)邢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未能体现融合发展特色

太行山区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积淀,有着旅游产业链延伸的基础,但是目前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主要是以观光为主的农业旅游采摘,体验、度假式旅游相对较少。山区的景观资源与农业、养老、购物、体育、工业、文化、科普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资源的深度开发还有很大的空间。景区多是“各自为政”,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如各地的休闲农业主要是“苹果节、红杏节、葡萄节”等,真正体现在休闲农业上的项目很少,这就导致游客的“回头率”不高。乡村旅游除了农业的观光、采摘以外,则是古村落、古遗址和太行山区这些自然景观旅游,而融观光、旅游和度假为一体的不多。

此外,一些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往往“特色小镇无特色”,在建设上缺乏“宜居、宜商、宜业、宜养、宜游”的农业文化内涵和农业旅游功能,农、旅双链协同发展的综合功能体现不明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力度较小。比如南和农业嘉年华项目等,虽然有一定的农业内涵和文化定位,有一定的特色,但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力度不够[3]。

2.对休闲农业理念认识缺乏深度,经营观念相对滞后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业态,既对农业资源能进行深度开发,也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重点在农业。乡村旅游则主要是了解自然景观、历史遗址、风俗民情,重点在游。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农业的观光、种植和生长过程等也都是其旅游内容之一,由于对“休闲”的内涵理解不全面,实际中人们往往将二者混淆,认为休闲农业等同于乡村旅游。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限制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出现就农业而农业、就旅游而旅游,忽略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挖掘,休闲农业没有真正体现“农业+休闲”。如在时令季节各地举办的“苹果节、红杏节、葡萄节、樱桃节”等各种果蔬采摘节很多,但真正体现在休闲农业上的项目很少,这些都不利于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乡村旅游的发展,导致游客的“回头率”不高。

此外,由于经营观念的落后,在经营过程中,游客除了直接的观光、体验之外,几乎没有可以观看的与当地旅游项目相关的视频或动画,很多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投资方没有运用现代网络和智能技术对当地资源进行开发,经营手段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相对成功的例子是前南峪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成功探索出了旅游脱贫、旅游富民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有机结合。

3.宏观统筹协调发展机制缺失,投资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

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在管理上县域和乡镇各自营销缺乏协调配合,有关部门缺乏对其进行指导和监督,缺乏统一品牌规划。各地从自身利益出发,结合当地的资源同时也考虑自己的政绩进行项目的建设,导致投资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其结果一是在休闲农业项目内容的建设上,与农业结合较少,缺乏农耕文化的元素和精神层面的内容;二是在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的土地使用上,由于休闲农业用地按建设用地进行管理,用地指标少而且用地成本高,因此实际中就出现一些地方低成本“踩红线”用地的方式,出现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占用和违规占用问题,触犯国家对耕地红线的规定[4];三是在项目的经营管理上,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的产品质量保障缺乏诚信监督,对产品的品牌建设也重视不够,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失灵现象,使得产品销售价格低、销售量上不去,投资积极性受到影响。

4.经营收益不理想,分配机制不完善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金的投入回报期较长,一般需要3到5年时间才能见到收益,而且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季节性较强,淡旺季明显,一年中近1/3的时间旅游项目闲置。如内邱的百果园、沙河市红石沟休闲生态农场、前南峪生态园、苹果小镇等。这些以采摘观赏为主的项目都带有明显的季节性,产业延伸链都很少,不但没有深加工,而且在采摘季如果没有大批的游客采摘还会造成水果腐烂,造成大量的浪费,收益也大大缩水。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涉及到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的投入,所产生的收益必然在投资者和参与经营者(政府、旅游企业和农民)之间存在利益分配问题,而分配机制的完善与否、分配结果的公平与否直接关系到各方的收益和参与的积极性。上述三者中农民群体由于知识结构的局限和本身经济实力不强等因素处于弱势地位。目前旅游项目规模不大,旅游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分配机制欠完善,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在分配中的利益往往受到损失,影响农民以土地资源投资的积极性。投资者与经营者分配机制不完善、不健全,经营中容易产生纠纷,影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四、促进邢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注重原生态的保护,实行差异化发展

1.注重与当地生态的和谐发展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最大特点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环境意味着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安全的食品、丰富的物产、优美的景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主体要特别注意当地生态环境和特色的保护,避免在建设过程中进行大量的工业化的改造,要把原生态的小桥、流水等景观呈现给游客。

2.注重特色品牌的建设

差异化既能形成特色品牌,也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为此在旅游项目建设上要突出差异化,错位发展。针对自然环境、地理特点不同的地方,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来建立相应的旅游项目,突出地域性和文化性,比如与当地饮食、传统手工艺、民俗节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融合,形成自己的特色;针对与其他地方类同的旅游项目,可以通过提升服务、增加项目等环节来打造项目的特点。比如可以制定指导性服务标准来提升项目服务管理水平,也可以增加景点优质农副产品的供给、加大景点特色礼品的开发,增加购物环节的消费比例[5]。通过上述差异化发展吸引游客。

(二)实施“休闲农业+”,延伸休闲农业产业链

1.实施“休闲农业+现代科技”

农业+科技就是让休闲农业和科技相融合,休闲农业要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结合现代技术打造高科技农业园区,提升观光休闲农业的科技含量,在休闲旅游过程中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如南和嘉年华的灯光秀,加入现代科技元素,让游玩与观看融合在一起,丰富项目内容。

2.实施“休闲农业+农耕文化”

休闲农业与农耕文化元素相融合,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让人们在乡村旅游过程当中了解一些农耕文化、农耕文明的知识,了解邢台当地的传统民俗和历史故事,增加乡村旅游的人文气息,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比如和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结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和当地的历史传说结合等,在玩中了解历史、了解弘扬传统文化,让人们在故事中玩,玩中听故事,从而提升人们综合素质。

3.实施“休闲农业+科普”

单纯的采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限,应增加相应科普内容,比如,平原地区,增加人们对粮食的“从种植-成长-成熟-收获-各种制成品”的流程了解;西部山区,利用丰富的自然植被资源,增加对自然植被资源的生长过程的了解,要阐释它们存在的作用,进而让人们在休闲旅游中明白保护这些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在网络智能时代,这些过程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向游客展示,既进行了科普也融入了现代科技知识。

(三)政府应加大对经营主体的指导和监管

首先,政府应明确规定有关部门制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休闲农业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责任及监管。休闲农业的建设和乡村旅游虽然是市场行为,但涉及到农村、山区的生态资源保护和土地资源的使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下,这些资源不仅是国家和集体的公有财产,而且是涉及资源可持续利用涉及后代子孙健康生活的问题,因此,在资源的利用上政府相关部门应加以监管和指导,守住耕地红线,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其次,旅游部门应成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会,对邢台市整体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情况实施监控和指导,从宏观层面引导休闲旅游的健康发展。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四)建立“游学”基地,实现“游”与“劳”的结合

首先,通过“游学”基地增强劳动意识。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020年7月教育部也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要求大中小学校要开设劳动课,“要让学生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直接经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基于上述现状和文件精神,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应和学校联合,建立“游学”和“劳动教育”实习基地,让青少年通过亲自劳动增强劳动意识,感受劳动的伟大。

其次,培养青年学生节俭意识。通过在游学基地的亲自劳动体验,让青年学生了解粮食的生长过程,体验劳动的辛苦,真切感受到“粒粒皆辛苦”,从而培养节俭意识。通过建立“游学”和“劳动教育”实习基地,一方面拓展了休闲农业项目,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校外活动,提升了青年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本领,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刘文嘉.良好生态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生态文明建设系列谈之四[N].光明日报,2015-05-06(6).

[2]孙俊花,颜泽钰,苏献启.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休闲旅游发展研究———以邢台市为例[J].邢台学院学报,2019(1):61-63.

[3]王晓丽,闫贤贤.休闲农业的品牌构建与发展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6(12):57-59.

[4]杨骁.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设施用地工地困境的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20(18):21-23.

[5]陈晓莉.后疫情时代上海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学报,2020,27(1):141-142+148.

上一篇:中国当代艺术本土化的方法下一篇:养羊业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及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