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旅游发展休闲农业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总抓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发展乡村产业必须要发挥农村的比较优势,富含农业农村气息的特色产业适合现阶段我国乡村产业的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推动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需要,也是“两山理论”的最好实践。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包头旅游发展休闲农业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包头旅游发展休闲农业论文 篇1:

浅析万兴乡有机观光农业模式及建议

【摘 要】有机农业是当下发展火热的农业种植产业,是人民在经济日益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后对生活质量提出的新的追求。而观光农业的出现,则是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紧张繁忙,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意愿愈发强烈这一背景下,旅游业与农业交叉融合发展出的产物。文章对成都市近郊的现代田园综合体——好秾人有机农庄的发展背景、历程及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就其现阶段产业布局、商品开发和市场推广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探讨,希望能对有相似发展境况的地区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有机农业;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建议

1 有机观光农业概况

1.1 涵义

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和其他生长调节物质,而采用有机肥、有机饲料满足作物、畜禽营养需求的种植业和养殖业[1]。观光农业则是指利用城市郊区地理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及乡村民俗风情等条件,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建立的集农业生产、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业区域[2]。

1.2 特征

1.2.1 有机农业的特征

有机农业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的现代常规农业相比可有效减轻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直接污染,有利于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可以向社会公众提供健康、无化学污染的绿色食品,减少农产品食用者各种疾病的发生;显著提升农业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加生产效益。

1.2.2 观光农业的特征

观光农业具有农业生产的特性,可以通过农业生产活动,给游客提供绿色健康的农业产品,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需要。而利用现代先进农业技术,整合多种农业资源,打造的农业景观则具有相当的观赏价值。观光农业园区的游客主要来自城市,大多数不了解农业。城市游客可通过种植、采摘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融入到乡村田园生活中,体验劳作的技艺、乐趣,享受纯粹美好的休闲时光。观光农业所涉及的动植物种养和民风民俗文化活动,都含有丰富的内涵,游客在体验农业观光项目时,也能了解到关于历史、民俗、人文等方面的知识。

1.3 发展现状

1.3.1 有机农业的发展

由于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现代常规农业在给人们带来高效的生产效率和丰富的物质产出时,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能源被过渡消耗、水源和土壤受到污染、土地生产能力持续下降,农业产品的质量健康问题引发人们的担忧。为了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方式,各种形式的替代传统农业的概念和措施相继出现,有机农业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发达国家对有机农业的认识较早,并且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措施来予以鼓励和支持农民进行有机农业生产,所以发展较快,占领了消费市场绝大部分份额。中国的有机农业生产起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而1990年浙江有机茶的出口则标志着中国有机产业的正式启动。2000年后,由于国内外对有机农产品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国内有机市场逐渐发展起来[3]。近年来,中国有机农业始终呈现出高速的发展姿态,区域优势开始逐步显现,产业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进行优化,有机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广阔。

1.3.2 观光农业的发展

二十世纪60年代初,西班牙农场主把自家房屋改造成家庭旅馆,接待来自城市的旅游者观光度假,被认为是农业观光旅游的起源。观光农业能有效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同时可提供大量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而且其建设周期短、产生效益快,经济价值优于传统农业。中国疆域辽阔,气候差异明显,地貌复杂多样,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具备发展观光农业的天然优势。总体而言,我国观光农业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不够完善,以观光农业在旅游项目、客源市场开发的表现综合来看,仍旧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2 万兴乡有机观光农业的发展

2.1 发展背景

万兴乡作为龙泉驿区纯农业山区乡,距离中心城区远,基础配套不完善。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可耕作的土地呈分散型小模块分布,交通不便。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对市场的把握能力,整乡农业发展面临着“耕地集中难、规模种植难、精细管理难、市场推广难”等问题。在2006年开展的统筹城乡土地综合整治的背景下,龙泉驿区万兴乡作为试点乡,在2011年至2017年之间开展整乡生态移民工作。万兴乡经过摸底排查,了解到全乡11833人中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劳动力就有6382人,有4171人表示希望政府帮助其解决就业问题,其中有2107人希望能在第一产业就业,约占一半,建立生态移民就业创业基地刻不容缓[4]。为了能有效解决下山老百姓就业问题和村集体经济无固定收入来源的问题,2011年万兴乡下辖十个村共同筹资500万,按股份制方式组建了成都好秾人安全农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在黄土镇洪福村、西江村流转土地300余亩,采取异地发展新型农业的方式,建成了以服务生态移民就业创业、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集合多种业态和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田园综合体——好秾人有机农庄。

2.2 发展历程

公司成立初期,以種植有机蔬菜和养殖有机畜禽为主,但随着发展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在对发展经验进行不断总结和归纳后,好秾人公司发现,单一依靠高端农业发展,成本投入较高,消费市场培育、扩大速度较慢,产品单一、附加值低,收效不明显,持续发展的空间相对狭小。好秾人公司转变思路,充分利用生态移民就业创业基地的区位优势和龙泉驿区农业发展实际状况,以服务大成都及周边城市为目标,开始着手打造有机休闲示范农庄。逐步建成了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八大观光园和多样化乡村体验式旅游项目。彻底改变了山区传统低效的生产方式,农产品销售不再受到距离限制,解决了山区果蔬、畜禽销路难题,创新探索了以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异地发展农业、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道路。好秾人有机农庄于2016年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2017年,好秾人公司营业收入达到了六千余万元,集体经济资产提升了十多倍。目前,好秾人农庄已经成为成都市近郊最大的现代田园综合体。

2.3 发展措施

好秾人有机农庄抓住农业供给侧改革、生态移民、成都东进等战略机遇,推动一、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加速建设产业示范园区,打造农旅品牌。

2.3.1 瞄准产业定位,打造自主品牌

深入实施改土培肥,扩充有机生产基地。有机种养规模现以超过1000亩,建成了8万㎡有机葡萄栽培大棚,5000㎡高标准连栋大棚、1000㎡气调保鲜库。运用智能温控湿控、智能生长监管等生产方式,建立质量溯源体系,坚持有机肥、零农药、可持续等生产技术标准。瞄准中高端市场,桑葚、草莓、鸡、猪、鱼、蔬菜等共计67个农产品获得有机认证,与多家区外有机农业基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多个有机产品已入驻大型商超。

2.3.2 扩大农庄规模,完善配套设施

园区从建园之初300亩扩张至如今3000余亩,从最初的农业种植区发展到现在的一湖六园,实现了七年十倍的增长。进行农庄水、电、气、网、路、渠综合项目建设,完善农庄基础设施。建成了生产性设施项目70个,道路42公里以及管水、用水、观水一体化的农庄水利建设,支撑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2.3.3 探索发展观光旅游,提升园区吸引力

充分发挥好秾人农庄自身良好的生态优势,对环境资源进行规划布局,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打造景观设施。并大力实施民风民俗挖掘行动,开展了端午龙舟节、年猪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着力提炼农业观光、休闲采摘等农业旅游元素,打造了地块认种、农作物认养、农产品采摘等体验式特色旅游项目。近年来,好秾人有机农庄一直在谋求和其他优秀产业园区进行合作,积极的引进外来项目。丰富园区产业多样性的同时,吸引不同受众的旅游群体,提高旅游收入和园区知名度。先后与自贡灯会及三圣乡花市达成合作,开展了桃花灯会等活动,开辟了全新的花卉交易市场。

2.3.4 运用互联网思维,经营模式现代化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思路,把电商平台、招商引资、物流服务、消费市场链接起来,建立了农产品物流、电商服务站。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结合市场运营、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改变传统零售模式,在好秾人有机农庄和龙泉驿区政务中心建立了2家无人超市,计划最终建成无人超市50家,扩展销售渠道。

2.3.5 依靠政治优势,发挥社会效益

万兴乡党委政府着眼龙泉驿区发展机遇,指导好秾人公司党支部创新了“异地发展农业”模式,发展集体经济。强化党组织的核心带动作用,紧抓战略机遇,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农庄发挥了良好的社会示范效益,常年解决生态移民困难群众就业100余人,人均年创收两万余元;临时用工20000余人次,平均增收一千余元;辐射和带动周边700余户农民就业创业,平均实现增收三千余元。

3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万兴乡好秾人有机农庄经过九年的探索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3.1 缺乏鲜明特色

虽然农庄近年来一直在挖掘民风民俗文化,但引申发展出的项目活动却和其他农业观光园区大同小异,没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缺少对游客的独特吸引力及记忆点。立足于乡村观光旅游,却缺乏传统乡土风味,农业文化气息不足,商业化程度过重,这也使得园区缺少回头客。

3.2 宣传力度不足

农庄吸引力的有效辐射范围不足,游客绝大部分来自周边区县。缺少对广告宣传的投入,缺乏科学的宣传手段,园区整体形象不突出。宣传覆盖面较窄,影响力较小,没有很好的被社会大众广泛认识和了解。巨大的潜在旅游客源市场难以转变为促进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消费的人群,这导致了园区旅游收入进一步提高存在困难。

3.3 农旅产品开发不足

农业产品向旅游产品转变的开发力度不足,向游客出售的产品还是主要以未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绿色食品为主。产品类型单一,旅游纪念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开发滞后,对游客吸引力弱,缺乏购买消费欲望。

4 对策及建议

4.1 坚定可持续发展理念

坚定有机农业生产与观光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道路,提升一、三产业互动,并逐步探索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核心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注重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保护,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建设管理。在规划旅游项目时,要做到污染最小化,统筹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实现农旅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4.2 紧抓机遇政策

在党的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中,习主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5]。同样在2017年,成都市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6]”的城市发展战略。在多种政策利好的加持下,可以预见城市发展将会有质的提升。好秾人有机农庄应该紧抓政府发展战略机遇,进一步扩大园区整体规模,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建设,加速对园区景观进行升级改进,力争建成西部一流的田园综合体。

4.3 扩大品牌效益

品牌是一个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好秾人有机农庄作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在龙泉驿区本土具有品牌优势,发展呈现较為良好的增长态势。然而,好秾人园区的旅游市场规模仍然较小,宣传营销力度不足。应该加大对宣传的投入,特别是对互联网宣传的投入。利用当下火热的短视频平台,招募专业人才,对景区进行品牌宣传,吸引流量。同时,也可采用直播带货等方式对产品进行线上销售,拓宽销售渠道。加强创新研究,开发旅游特色纪念品,丰富产品种类的同时确保产品质量,提升游客购买欲望及对品牌的认可度。适时加快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4.4 区域协同发展

好秾人有机农庄位于龙泉驿区黄土镇,龙泉驿区是西南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区,被称为东山客家,其中的洛带古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旅游业较为成熟,曾入围全国人气最高十大古镇。好秾人有机农庄已经实现了与洛带古镇的联动发展,打造了龙泉驿城区—洛带古镇—好秾人景区的精品旅游环线。好秾人有机农庄可根据自身发展定位,谋求区域产业互补,在发展现代化农业之外独立出一片区域,进行客家传统农业耕作,让游客体验客家农耕文化的同时,为客家文化的传承添砖加瓦。

4.5 培育专业人才

人才是企业稳步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好秾人园区的转型升级和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化,好秾人有机农庄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现阶段更加需要注入新的动力,引进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对园区的未来发展规划布局,支撑农庄持续向前发展。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增强其对旅游业务、服务技能、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提升专业水平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艳红.有机农业潜力巨大[J].农业工程,2015(5):I0007-I0007.

[2]吉晓军.浅论包头市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000(012):5,23.

[3]吴文良,乔玉辉.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与展望[J].农学学报,2018,008(001):201-204.

[4]毛业雄,司开元.生态移民乡的有机农业路[J].农村工作通讯,2012(14):65.

[5]中国合作经济编辑部.新时代 新篇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专题报道[J].中国合作经济,2018.

[6]高菲,张均,曾九利.成都市绿色城市发展与规划探索[J].规划师,2017,33(S2):79-82,101.

(作者单位:四川民族学院)

作者:黄坤涛

包头旅游发展休闲农业论文 篇2:

内蒙古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总抓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发展乡村产业必须要发挥农村的比较优势,富含农业农村气息的特色产业适合现阶段我国乡村产业的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推动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需要,也是“两山理论”的最好实践。近年来,内蒙古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力促进了农牧区劳动力的就地就业,对农牧民的增收也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内蒙古乡村旅游业现状的分析,指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以促进内蒙古乡村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關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农业新业态 内蒙古

乡村旅游是围绕农业的生产过程、农民的劳动生活、农村的风情风貌,融合自然与农业、当地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的一种高效产业。乡村旅游对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倡导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治理等方面作用明显,契合中央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领域明确的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也明确指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举措。同时,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坚持农牧业农村牧区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的具体落实。

一、内蒙古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17年,内蒙古乡村旅游全年接待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带动间接从业人员20万人,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已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2个,休闲农业点597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00家。当前,内蒙古乡村旅游发展特色突出,已经形成了“家庭农场+农事体验”(如各盟市传统的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农业景观+观光旅游”(如赤峰市和润农业嘉年华)、“农业庄园+休闲度假”(如包头市掌生谷粒现代农业示范园)、“乡土风情+民宿旅游”(如兴安盟孛儿只斤部落、鄂尔多斯市兴昌渔村)、“美丽乡村+健康养生”(如呼和浩特市托县神泉山庄)等特色模式,乡村旅游已经是内蒙古增加农牧民就业、带动农牧业增收、加快城乡统筹的重要发展途径。

(二)旅游扶贫效果明显

内蒙古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成为精准扶贫的“金钥匙”,通过“旅游+扶贫”模式,以乡村旅游助力富民扶贫这项工作为核心,显著地扩大了乡村旅游致富效应。2011年以来,自治区旅游局(旅游发展委)、农牧业厅等部门积极推动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等建设工作,着力培养乡村旅游模范村、乡村旅游模范户、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截至2017年,内蒙古乡村旅游接待户达到4317家,其中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462家,累计帮助4.4万人脱贫。近年来,在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关于旅行社与农牧家乐旅游点结对扶贫的指导意见》的鼓励下,旅游企业积极参与旅游扶贫,旅行社积极与农牧家乐旅游点开展合作经营,在常规旅游线路中普遍增加了农牧家乐旅游点,并大力开辟景区与农牧家乐旅游点融合新线路。旅游企业参与到精准扶贫的工作中,结对扶贫形成共赢的局面,有效实现了旅游企业得到资源、农牧民得到实惠的目的。

(三)推进旅游城镇化建设

内蒙古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共生,乡村旅游为实现乡村人、地、产的有效改造注入了活力。为推动具有潜力的镇(村)特色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从2014年开始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连续公布了三批(2014年、2015年和2017年)自治区级特色景观名镇名村,有70多个镇、村被列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极大的提升了自治区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建设的规划、建设、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力度,为提高这些地区的旅游知名度,促进旅游业成为这些镇(村)重要支柱产业做出了扎实工作。涌现出了兴安盟阿尔山市白狼镇、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巴彦高勒镇、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城川镇、包头市土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赤峰市喀喇沁旗西桥镇雷营子村等一批知名的旅游小镇。

二、内蒙古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档次和水平急需提升

内蒙古现有乡村旅游产品以传统的农家乐、牧家乐为主,产品服务大同小异,众多的乡村旅游点更是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产品雷同、品味不高,不能有效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味的需求,尚未形成有效卖点的旅游吸引力。同时内蒙古乡村旅游点接待设施、基础设施、环境设建设滞后,道路标识系统、垃圾处理等设施还不能有效满足旅游活动需要,尚需提升接待层次、接待能力。

(二)一二三产业融合度尚不充分

乡村旅游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优质结合点,但目前内蒙古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没有凸显产业融合特征,多以现有的农田、牧场、果园、养殖场为基础改造,农牧产品深加工程度不足,现代营销方式应用不普遍,大多停留在“食、住、游”阶段,“购、娱”要素体现不充分,利用科技、文化、艺术等手段提升农牧产品及其加工品附加值不明显,造成游客停留时间短,欠缺核心竞争和效益增长点,旅游产业带动作用发挥有限。

(三)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升

内蒙古乡村旅游大多自发形成,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教育,服务水平有限,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较差,导致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还不够规范,影响了乡村旅游经营和管理的水平。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和服务培训提供较为全面系统的科普性知识,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迫切需要立体化培训和适合内蒙古实际的乡村旅游建设指导图书。指导图书应主要定位于两类对象的需求:一是作为乡村旅游建设经营的实务手册,为投资商、经营户提供乡村旅游点开办建设和经营运作的基础知识;二是作为一本管理参考手册,为基层管理人员提供乡村旅游管理、服务的基本知识。

三、结论与建议

乡村旅游是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模式之一,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要走复合化的道路。当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内蒙古农牧业全面升级的重要手段、农牧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困难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阵地。内蒙古乡村旅游发展要结合自治区实际,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指引,助力乡村振兴,打造壮美内蒙古。

(一)不断加强制度供给

一是完善頂层设计。应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把乡村旅游纳入内蒙古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整体布局,从资金、用地、科技、培训、金融等多方面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由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制定《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旅游促进办法》或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出台《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健全内蒙古乡村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

二是创新旅游扶贫工作机制。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扶贫工作,发挥好行业扶贫的典型作用,建立“自治区负总责、盟市组织、旗县区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和“片为重点、项目到村、精准到户”的工作机制,确保旅游扶贫工作有序开展。特别是注重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旅游扶贫,针对内蒙古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资源富集程度高、市场客源大这一显著特点,设立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乌兰察布市)、大兴安岭南麓连片特困地区(兴安盟)等旅游扶贫促进中心,构建旅游扶贫新模式。

(二)发挥好规划与市场作用

一是注重规划先行,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第一,保留好农村牧区有价值的老房舍原貌,在原貌基础上完善整体布局与内部设施,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以“乡愁”为核心,唤起游客的乡村记忆元素;第二,深入了解和研究内蒙古农牧区独有的文化,将文化通俗化,用最简单平实的方式让游客体验到内蒙古乡村文化独特魅力。第三,高度重视红色旅游,充分挖掘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延安民族学院、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自治区成立纪念地、包头市土右旗抗战支前模范集中地等重点红色旅游区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发挥好红色旅游区周边乡村的“三同教育”(同吃、同住、同劳动)作用。

二是重视运营引领,促进村落景区化。为破除乡村旅游发展同质化的弊端,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尝试以运营商为智力依托,开展村落景区捆绑式、品牌化、轻资产运营,探索通过“运营引领的村落景区化”助推农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把村庄当成景区去打造,把符合条件的村庄整体交给专业运营商,以共负盈亏的形式参与村集体旅游产业经营。以游客的需求为核心,注重村落景区化运营创新探索,逐步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完善标识说明系统和导游图,制定简洁、实用的观光路线,进一步发展餐馆、民宿等配套服务,营造好的休闲氛围,让游客能够舒适、便捷地享受乡村旅游。

(三)逐渐完善行业指导

一是编写指导用书。针对内蒙古乡村旅游发展实际,在自治区旅游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组织编写《内蒙古乡村旅游建设和经营指南》等乡村旅游指导用书。《指南》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乡村旅游的基本知识;第二是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经营,包括如何开办乡村旅游、如何建设乡村旅游、如何进行市场运营、如何营销乡村旅游等;第三是乡村旅游的领导与管理;第四是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经典案例。此外,还应包括一些和乡村旅游开办建设、经营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条目。

二是健全标准规范。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是有效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必经之路。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要加快完善和提升现有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制定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定级标准,制定组织管理、基础设施、接待服务、市场营销与信息管理、乡村旅游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加强规范管理,从项目规划、立项审批、经营促销、安全生产、社会公共治安等各个方面,规范乡村旅游经营行为和秩序,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史玉丁,李建军.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与农村可持续生计协同研究[J].旅游学刊,2018,2).

[2]内蒙古自治旅游发展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2017年发展统计分析报告[Z].2018,(3).

[3]内蒙古自治旅游发展委员会.艾丽华副主席在全区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8,(3).

[4]陈荣.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J].广东经济,2018,(2).

[5]杨智勇.内蒙古乡村旅游资源及区划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4).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赤峰分院)

责任编辑:康伟

作者:周永振 王羽

包头旅游发展休闲农业论文 篇3:

关于发展现代农业壮大县域经济的调研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农业大区,80个旗县中农业和半农业旗县有48个,占60%,农业的基础地位依然十分重要。近年来,我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势头良好,但农业现代化仍较滞后,在县域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农业现代化如何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中实现四化同步,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组织相关人员对全区的农业发展情况特别是现代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如何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完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条件及有利因素

(一)农业經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创建特色产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格局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区各旗县农业合作社覆盖种、养、加、储、运、销、农机、中介等各行业和粮、油、肉、蔬菜、禽蛋、奶(肉)牛、林果、毛皮、药材等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重点龙头企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各旗县旱作农业耕地改造、节水灌溉项目、以工代赈、巩固退耕还林、奶牛标准化养殖、菜篮子工程、湿地保护等一大批强农惠农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通过 “十个全覆盖”工程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项目,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农业科技转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以来,我区始终坚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重点推广良种良法配套。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等一批增产增收和标准化新技术,扎实开展多种方式的农民种养技术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加大了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能力得以不断提高。

(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引领推动作用更加明显

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城镇化加速推进,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土地流转政策的完善,为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时机,城镇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五)区位优势突出

特有的区位优势和地理条件使我区成为京、津、冀地区和俄罗斯、蒙古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地,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多种类粮食、油料生产基地和肉类供应基地。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以及我区周边、区内农业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市场、基地设施等资源的提升和拓展,为我区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制约我区县域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环境资源约束加剧

农业是弱质产业,对各种自然条件所带来的影响反应敏感。我区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带,农业用水严重不足,春旱、早冻、虫害、疫情等问题给我区农业生产带来极为不利影响,大部分农业主产区因为积年累月的引水、抽取地下水灌溉,造成土地盐碱化、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山区丘陵区耕地零散,不适宜整合和规模化经营。工业废弃物的排放及化肥、农药的长期过度使用造成地力降低。绝大多数的县域水资源匮乏将长期困扰我区的农业发展。

(二)农业成本不断上升,比较效益低的矛盾较为突出

近几年来,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使农民面临着更多高成本风险。化肥、农药、种子、柴油、用工费等价格总体上涨,种植成本提高。与此同时,国家粮食收购价格补贴因受国际粮价及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限制,已接近“天花板”,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利用也已经达到极限。传统的、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已无法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种粮和养殖积极性。

(三)农业劳动力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

随着农业生产不断地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其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单凭经验和劳力投入的农业耕作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我区广大农村绝大多数45岁以下的农民在外经商打工,造成现有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使农业新技术、新装备、新观念的推广普及形成较大阻碍。

(四)农业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明显

家庭承包制将长期存在于我国农村基本制度中,这既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是县域经济中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有其长久的生命力。但与此同时,零散的、无组织的、小规模的农户个体经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科技的推广,束缚着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我区县域经济中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形成明晰的县域经济下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现代农业要求用崭新的现代发展理论、先进的管理理论指导农业,特别是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两个趋势”的要求,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超越农业和农村工作层面,跳出农业抓农业,充分发挥我区自身优势,强化工业对农业的支持作用和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要素互流、产业联动、市场对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将先进工业思维、发展理念、技术装备“内植”于农业,让它变为农业的一部分,从而推进农业的工业化。各旗县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找准地方农业特色和市场对接的着力点,突出重点,依靠特色,培养产业链条,使资源特色产业化,带动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要以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提高效益为中心,把搞活流通、开拓市场,把建设商贸型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发展核心环节抓紧抓好。

(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搞好园区建设

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标志,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越高,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就越高。因此,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突出抓好各旗县特色优势农业的产业化建设,着力进行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园区普及工作。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因地制宜、科学实施,把握好适度规模的“度”,切忌不切实际的贪大求洋。一些不适宜建设大面积农业园区或现在仍处于原生态农业生产状态的区域要遵循其发展规律,保持其“世外桃源”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条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力保障。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要通过争取国土整理项目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继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节水改造工程。河套、土默川等土地盐碱化严重的旗县要引进改良新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以突出建设大村庄、嘎查,逐步缩减分散的小村庄、嘎查,引导农民向城镇汇集;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继续加快农村道路、清洁能源、安全饮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发展创造更加便利的外部环境。

(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农业品牌,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和外向型的重要支撑。我区现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不足40家,数量少,产业化水平低,需进一步加大力度,重点建设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走“龙头+合作组织+农户”的路子,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大的龙头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加强产业链条的前后延伸,实现农产品的递延增效。有条件的旗县要以几个龙头企业带动前后相关加工企业的发展,聚集各类生产要素,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基地+農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企业和农户对接,坚持按照商品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要求,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农民增收。我区一些旗县肉、奶、粮食、油料加工,小杂粮种植,林下种养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发展壮大这些产业的带动作用大有可为,一定要做足做好这些方面的大文章。

(五)加大农技推广力度,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建设现代化农业必须有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要结合我区各旗县农业发展实际,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普及工作,切实为农民提供各种实用的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新技术的转化应用率。着力解决基层农技人员力量不足、服务手段落后、知识老化等问题。要针对一部分年轻人不再在城里打工返乡务农的情况,从技术、资金、理念上对他们进行扶持引导,使之尽快成为现代的、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业人才。

(六)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

我区农业产品种类多、特色鲜明,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良好条件,发展前景广阔。加快特色产业发展,要科学合理确定特色主导产业数量、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特色产业不在多而在专、不在面广而在量大,要打破市、县、乡、村行政区域界线,按照经济区域配置资源,优化生产布局,推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不搞千村一面,力争“各美其美”。特色农产品生产同时要逐步向优势产业区集中,向配套设施最完善、实施生产条件最好、发展潜力最大、优势最明显的区域集中,逐步形成专业化格局。对现有已经形成生产优势的点、线、片,要促其转化升级,尽快聚点成片、集片成区、扩线成带,完成数量扩张。在优势产区完善道路、市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引导要素聚集。东北的主粮和林下经济,中部地区的主粮经济,西部地区的沙草经济,南部地区的小杂粮经济,都要形成区域优势、品牌优势,做大做强。

(七)拓展农业产业功能,积极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新兴农业

我区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性大,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吸引外来及城市人群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大有可为。各旗县要抓住呼市、包头、赤峰、乌海等区内及邻省大城市游客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以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种植园、生态养殖园、林果产业基地、“农家乐”为依托,结合自然风光拓展休闲观光新功能、开发旅游新项目,使农业的功能从单纯以生产功能为主导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功能融合转变。

(八)突出新型机械的推广应用,强化社会服务,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近年来,虽然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一半以上旗县层次较低,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还有较大差距,需进一步加大财政对购置新型农机具、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大力推广各种农作物适宜使用的先进适用的机械及生产技术,力争到“十三五”末,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准格尔、清水河、凉城、武川等山区农耕地要推广适宜的小型农业机械,同时引导农民逐步转变种植模式和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补贴政策。

(九)健全现代农业的投入机制

一要增加地方财政投入,把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保证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二要抓住国家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和“十个全覆盖”工程全力推进的机遇,千方百计多渠道争取资金。三要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进一步优化农村投资环境,在征地、用水、用电和贴息、补助、参股、担保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信贷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四要加快农村金融组织的服务创新,扶持农业发展,扩大农村担保范围,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五要建立农业生产数据信息库,解决农业生产的盲目性,避免丰产不丰收的状况。六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农区走种养结合道路,使秸草向饲草转化,加大有机肥利用率,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程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

责任编辑:张莉莉

作者:文民

上一篇:镇纪委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爱国卫生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