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农业发展状况

2023-0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天津市农业发展状况

天津市人口发展状况30年实证分析

摘 要:基于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及天津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资料,在对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人口发展历史、现状与前景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天津市人口30年发展变化趋势与原因,并对与此相关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阐述了天津市在加快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人口改革的挑战,包括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人口规模与结构、人口素质与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

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天津市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随着滨海新区这一国家战略的稳步实施,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已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人口问题作为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影响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为引导人口与城镇合理分布、完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以及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人口发展状况通常包括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等指标,这些指标直接影响着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运行质量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等。因此,了解本地区人口变化趋势,特别是现阶段人口发展状况,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必要前提。

一、 天津市30年人口现状分析

(一)人口数量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解决发展问题与人口问题,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与计划生育两大基本国策。30年来,天津市作为较早实行计划生育的城市之一,始终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并在全国已率先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21世纪以来,伴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这一国家战略的全面推进,在天津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全市人口数量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人口发展状况具有显著特征。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天津统计年鉴》,可以发现近10年来天津市人口发展状况有如下特征,如图1.图2所示。

图1 1982—2011年天津市人口基本状况统计①

图2 1982—2011年天津市人口基本状况统计

1.人口再生产由过渡型转变为现代型,且出现两次生育小高峰

由图2数据可以看出,1982—2011年天津市人口再生产逐渐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目前已实现人口增长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与低自然增长率,处于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尤其是到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1—2011年天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左右,每年都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人口计划,实现并保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

与此同时,由于受生育率上升、育龄妇女比例提高及生育政策等的影响,从1982—2011年天津市人口再生产出现两次生育高峰,即1987年前后和2007年以后。图2数据显示,1987—1990年与2007年以后这2个阶段,年末户籍人口年增长量均超过10万人次。这是自建国以来天津市出生人口进入的第三次和第四次生育高峰,二者具有历史继承性。20世纪80年代第三次生育高峰时出生的人口现已进入婚育旺盛期,且按照天津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最新规定:城市地区符合“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农村地区符合“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2个子女。目前,进入生育年龄的人口多为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且大多符合生育二胎政策。因此,无论是从年龄结构还是从政策条件上,2007年开始,天津市出生人口明显增多,出生人口进入第四次生育高峰[1]。

2.人口总量快速增长,但增量以外来人口为主

由图1可知,天津市人口总量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且常住人口数增长幅度远远大于户籍人口数增长幅度,增量以外来人口为主。1982—2011年常住人口增长了近580万人,增幅达74.8%,增长的绝对量与相对量都呈刚性逐年稳步提高。同时,形成两个外来人口增长高峰期,即1990年前后与2006年滨海新区开发以后。1990年外来人口增长形成小高峰,年增长28.92万人;而2006年到现在外来人口增长最多的是2007年,一年增长高达75.74万人。

与此相对的是,30年来户籍人口仅增长了不到222万人,增幅为28.59%,远远低于同期常住人口增长数量与增幅。同时,形成的两个户籍人口增长高峰同样是在第三次和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期,即1987年左右和2006年到现在。由此可知,改革开放30年来天津市常住人口的跨越式增长主要是受外省市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增加的外来人口是户籍人口增量的将近3倍。

3.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由图1可知,30年来天津农业人口数量仅增长了18.28万人,增幅仅为5%,占户籍人口比重由1982年的47%下降到2011年的38.37%。与此同时,非农业人口增长了203.24万人,增幅达49.48%,占户籍人口比重由1882年的53%上升到2011年的61.61%,远远高于同期农业人口绝对增量与增幅。由此可知,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人口比重逐渐上升,天津市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总之,通过分析天津市30年人口基本情况的相关统计数据,笔者认为,虽然天津人口增长已转型,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规模、完善流动迁移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更应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

(二)人口质量

改革开放30年来,天津市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紧随国家制定的大政方针,横向上与国家总体人口状况的历史变迁高度统一;纵向上该市各年份人口增长同样具有稳定性与一致性。因此,在对天津市30年人口质量与结构进行分析时,笔者采用了具有代表性的四次人口普查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现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关于天津市常住人口中各种文化程度和文盲人口数据公布如下,见图3。

图3 1990—2010年天津市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统计①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天津》

图3显示,与1982年普查相比,该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由17.72万人上升到226.16万人,增长了将近13倍;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由103.42万人上升到267.23万人,增幅为158.39%;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则由123.97万人上升到220.59万人,增幅为77.94%;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由108.87万人降至27.14万人,下降了81.73万人。这些变化表明本市人口的文化程度已完成由初低级向中高级的转变,普及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已经初见成效,并逐步走向教育大市。

(三)人口结构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现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关于天津市常住人口中各年龄阶段人口数据公布如下,见图4。

图4 1990—2010年天津市人口年龄构成②

资料来源:天津统计局《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天津》

图4显示,与1982年普查相比,天津市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2010年0—14岁人口的比重为9.80%,比1982年下降了15.7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8.52%,达110.23万人,比1982年上升了5.12个百分点。这与人口老龄化特点不谋而合,即人口金字塔中顶部与底部人口变化同时发生。由此可知,在保持较低水平的出生率的同时,特别是人口生育水平的迅速下降,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天津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同时,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中,15—64岁人口达到1 056.84万,比1982年数量增加了将近45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上升到了81.86%。该年龄阶段作为劳动人口的主力,说明天津市劳动力资源丰富,不会出现劳动力数量短缺问题,就业问题仍将长期存在。

二、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21世纪以来,尤其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自1996年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来,天津市受外省市人口迁移流动规律的影响,成为人口向城镇群、大城市区快速集聚的核心区域。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天津市自身城市化进程和城镇化水平也在逐年上升。面对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不断变化、流动人口状况复杂等问题,如何对人口迁移进行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将是影响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针对由于人口迁移与流动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笔者认为,其根源在于我国自1958年推行城乡二元结构的《户口管理条例》,这种户籍制度不仅加剧了城乡二元差别,同时也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天津市经济的腾飞。因此,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应进一步放宽调整户籍准入政策,完善与此相关的社会福利保障,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同时,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也应完善流动人口的登记制度和居住证制度,加强人口信息统计工作等。

(二)人口规模的适度与可持续发展

天津市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除了两个生育高峰期,人口生育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控制人口在全国范围内成绩斐然。但与之相伴而来的则是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人口安全及新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独生子女成长风险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目前,理论界对人口政策的争论主要存在两大派别。一派认为应坚定地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保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其理论基础是马尔萨斯主义的“过剩人口论”。另一派别则认为,政策应当放宽。其理论基础是“适度人口论”,即适度人口就是指能够达到一个特定或一系列目标的“最佳”或“最理想”的人口规模,而这样的人口规模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福利[2]。

适度人口论把人口过剩和人口不足看作是影响人类进步的消极因素,认为只有适度人口才能使社会得到最大收益[3]。因此,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政策应以稳定低生育率、控制人口增长为手段,以提高人口素质、加大教育投入为核心,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基础社会建设等民生工程为关键,依据经济最优人口理论实施适度人口战略。

(三)老龄化人口的加速

根据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系数指标可知,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达到7%即为人口老龄化。2010年,天津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8.52%,1990年为8.33%,说明天津市是我国较早进入人口老年化的地区之一,且老龄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人口老龄化加速一方面是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以来长期的低生育水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天津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同样遭遇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这批人规模巨大后代却相对较少,因而随着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口开始步入老年阶段,人口结构会迅速老化[4]。

针对天津市人口老龄化尤其是户籍人口老龄化加速,首先,要在宏观上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同时,辅之以高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其次,也要在微观上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保覆盖面,尤其是老年保障制度;同时,提倡家庭供养与发展社区服务。最后,与其他人口政策相贯通,即一方面通过人口流动减弱年龄结构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则是要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放宽二胎生育政策以期优化劳动力年龄结构,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当然,除了上述问题,天津市要想在21世纪取得区域经济长足发展,还需要足够重视人口素质问题、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出生性别比问题及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这些都与人口改革与发展息息相关,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改革开放30年与天津人口发展.http://www.tjrkjs.gov.cn/ArticleView.aspx?id=975.

[2] 余兴厚.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理论探索[J].生态经济,2002,(11).

[3] 吴宏洛.影响中国人口政策走向的几个关键性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4] 宋潇.目前中国政策争论之我见[J].改革与开放,2010,(6).

[责任编辑 高惠琦]

作者:樊丽文 张妍

第2篇:天津滨海新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状况及对策

摘要: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滨海新区金融先行先试的重要内容。滨海新区应把握有限时机,转变传统的产业发展思维模式,一方面要继续做好基金项目的注册落户;另一方面也要依据自身特点,着重在其经营过程中的发展及退出阶段寻求突破,以巩固来之不易的先行优势,实现适应于滨海新区自身特点的产业与基金共赢的良性互动发展局面。

关键词:滨海新区;私募股权基金;资本市场

为全面组织实施《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金融创新专项方案》,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力度,天津市人民政府于2009年10月下发了《天津市第二批金融改革创新重点工作计划》,天津将大力推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离岸金融业务、航运金融业等20项工作,力争到2010年底,新增注册基金和基金管理企业100家(只),基金和基金管理企业总数达到300家(只),认缴资金额超过800亿元。

本文拟从天津滨海新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现状入手,阐述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天津滨海新区促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发展现状

(一)相关政策不断出台

自2008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股权投资基金有关改革问题的复函》以来,国家和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基金企业及基金管理企业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政策保障。2009年9月,为了加快推进天津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促进天津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经天津市政府同意,天津市发改委、金融办、商务委、工商局、财政局、地方税务局联合制定出台《天津市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办法》;2009年11月,六部门又出台了《天津股权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企业)登记备案管理试行办法》。在国家和地方的联动支持下,天津滨海新区非证券类投资基金有较为明显的发展趋势。

(二)基金发展的环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中国首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天津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的成立、全国第一家成立的专业从事股权投资基金服务的平台——天津股权投资基金中心的平稳运行、天津股权交易所和天津滨海国际股权交易所的正常运转、三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在天津滨海新区的成功举办,都为股权投资基金在天津的发展储备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三)注册投资基金快速聚集

天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行业快速成长。截止到2009年10月,国家发改委审批的10只产业基金有2只落户天津(渤海产业基金和天津船舶产业基金);在国家发改委备案的两批共9家基金管理团队中,有8家落户天津(进而可以获得社保基金、银行、证券等机构的直接投资,有资格获得国家政策的最大力度的支持),同时根据相关信息,第三批的4家全部注册于天津。天津市已累计注册221家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企业和114家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募集资金额超过600亿元,已经成为我国股权投资基金相对集中的城市,聚集效应初步显现,而其绝大部分又集中于天津滨海新区,在滨海新区注册的中小股权私募基金和管理公司已近200家,认缴资本金近500亿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天津开发区是天津滨海新区基金企业聚集度最高的区域,私募股权基金在天津开发区形成了一定的聚集效应,截至2009年10月31日,在天津开发区注册的基金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共计178家,认缴出资额达到445.92亿元。如此高度的聚集程度,在全国范围内也屈指可数。

(四)初步具备先行优势

滨海新区在基金市场的建设方面起步较早,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先行优势。天津股权投资基金中心在国内率先推出了“一条龙”式服务,服务涵盖了从基金设立咨询、设立、资金募集、项目运作及退出等整个过程,目前,已经聚集了120多家股权投资基金及管理企业,成为国内最大的股权投资基金聚集平台。

具体分析,滨海新区的优势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一是国家定位优势,滨海新区在股权投资方面已获得国务院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二是工商注册过程中行政审批效率优势,通过基金企业了解到,滨海新区在股权投资基金注册及行政审批环节较国内其它地区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更简便的办理方式以及更公开透明的操作流程;三是较为灵活的落户政策优势(一次性开办奖励等),以天津开发区为例,在此注册的符合相关条件的金融企业一经落户即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开办奖励,此外还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等。

二、制约滨海新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问题

(一)操作环节存在法律缺位

目前,在出台了《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之后,我国对创业投资的立法已较为完备,但是,我国在审批和监管产业投资基金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仍相对缺失。我国还没有全面的针对私募股权基金的设立、运营、管理、退出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造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我国的发展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容易出现运作不规范的现象,也使监管部门在对私募股权基金进行管理时缺少充分的法律依据,造成监管的力度不一,私募股权基金投融资带来的风险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

(二)基金退出渠道不畅,存在不必要的同质竞争

根据对滨海新区相关部门调研的结果表明,争取OTC市场(柜台交易市场)的建立契机、为基金的退出寻找适宜的退出渠道是许多基金公司在此落户的初衷。但自提出至今,OTC市场在天津前景仍不明朗。

另外,天津股权交易所和天津滨海国际股权交易所的设立无疑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提供了一个初步平台,虽存在定位差异(天津股权交易所目标定位为中国全国区域的OTC 市场,是美国NASDAQ市场的中国版本;天津滨海国际股权交易所是专业从事企业股权投融资信息交易的第三方服务平台),但其同时出现也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市场建设初期不必要的同质竞争。

(三)本地投资项目资源稀缺,本地企业及项目对基金缺乏认知

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天津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的中小企业极不发达,能够吸引股权投资基金注意的资源有限。同时,本地中小企业普遍对基金缺乏认知,甚至排斥投资基金的介入,二者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另一方面,虽然滨海新区的主导产业及大型基础设施资源充沛,但由于多为政府主导,受经营思路限制,对私募股权基金的融资作用缺乏专业认知,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沟通尚显滞后。同时,滨海国际股权交易所作为信息交易平台,其桥梁载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四)基金与产业互动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

现阶段尽管注册数量急剧增长,但基金公司投资本地中小企业及资产类项目寥寥,呈现出“雷声大,雨点小”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若没有对本地项目的投资,基金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将极为有限。可以说,投资基金对滨海新区企业及产业发展,乃至经济的促进带动作用尚未充分释放。

(五)基金专业管理人才缺乏

由于收入及金融氛围等方面的历史差距,与上海、深圳和北京等城市相比,天津的基金管理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处于劣势,在此注册的基金难以在本地招募到合适的基金管理人才;加之本地基金管理团队业绩和实务经验的缺乏,将会对基金的募集、投资及退出方式等各个环节产生一定的制约,进而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

(六)有限合伙形式的外资进出渠道尚未实现政策突破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国际上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一些境外专业企业积累了大量普遍适用的经验,引进外资股权基金有利于我国股权基金专业能力和运营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目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涉及的外汇管理问题基本上涵盖了所有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内容。自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国内设立开始,在基金注册,募集融资、对外投资,进行并购,清算退出等各个环节几乎涉及我国外资和外债外汇管理的全部内容。但从外汇管理的角度讲,现行的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是面向实体的外商投资企业,并不符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行业特点,在日常监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空白点,如基金如何办理结汇、投资划转、清算汇出等。

由于外汇管理没有专门针对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政策法规,监管的政策又比较分散,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受外汇管理政策的制约较大。特别是近几年,在我国政府加强对海外红筹企业上市的规范和外汇管理部门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控制异常资金流入的大背景下,商务部《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支付结汇管理有关业务操作问题的通知》等政策相继出台,这些规定虽然其本意并非针对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但实际上,这些规定在堵住了伪装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形式进入境内热钱的同时,也使得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我国的正常发展受到影响,使得外资进入我国进行股权投资的进出渠道受阻,加大了股权投资结汇审批难度。

滨海新区在允许外商投资PE环节尚未出台相应的政策或试点办法,这将影响到相关优势资源在滨海新区的聚集,先行先试的优势也难以充分利用。

三、天津滨海新区促进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建议

(一)以滨海新区为背景,着力打造全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心

在滨海新区建设全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心是建立与国务院批复的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目标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的要求。建议在滨海新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现有基础上,利用国家赋予滨海新区的优惠政策条件,建立全国最佳的软硬件支持环境,将滨海新区打造为集基金发行、募集、管理、基金份额交易、基金及其投资项目的退出、纠纷仲裁、信息和人才培训于一体的全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心。组建专门领导小组,扩大宣传力度,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方向,力争在二至三年内建成初步成熟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市场体系。通过建设全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心,可以促进滨海新区建立起带动天津发展、推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促进东中西互动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

(二)充分利用先行优势,继续紧盯投资项目源;切实加快基金投资与地方产业的互动发展,培育和优化投资基金的发展环境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建议滨海新区进一步发挥自身在招商过程中的专业优势,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的联系与沟通,紧盯国内外优质项目资源,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创新,持续做大存量,进一步将“先发优势”转化为“规模优势”。根据基金项目对接的实际情况,建议以实现政策突破为导向,有选择地实现股权基金项目对接由“单一内资”到“内外并举”的转化。

同时,在扩大项目集聚的基础上,争取在一至两年内,为在滨海新区的基金寻找若干具有良好投资前景的项目,缓解目前“注册在滨海,项目在外地”的尴尬局面。

1.鼓励科技创新,积极引导本地企业做大。结合天津开发区现有的科技孵化器、生物医药研究院等载体,加大对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创业型企业的培育,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并迅速成长,充分利用天津开发区现有100余家科技部注册的高新技术企业的项目资源,为PE、VC等股权投资基金提供更多的选择。

2.利用滨海新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聚的优势,联合国家相关部委及央企,结合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在现有两个产业投资基金(渤海、船舶)的基础上,继续争取建立若干产业投资基金入驻。

3.进一步发挥现有的滨海国际股权交易所等机构的作用,完善平台建设,建立发展型企业及重大项目与投资基金之间的对接机制。每届融洽会只有两天半的时间,在这短暂的资本与企业快速约会(快速约会指融洽会组织机构在事先预约登记的基础上将资本供求双方在封闭环境中安排约45分钟的面谈。这种高效的洽谈会机制能有效降低投融资双方的信息成本、时间成本。)过程中,尽管有数百家企业项目与资本握手成交,但仍有大量的企业项目信息没能与VC/PE成功对接。融洽会上产生的大量企业项目信息和会后源源不断收到的企业项目申请对接的信息,需要滨海国际股权交易所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企业和投资商对接,促使投资需求和融资需求信息的及时、有效对接。

(三)进一步出台针对性强的鼓励、扶持政策,制订并完善相关优惠政策的操作细则

1.建议参照现有创投类基金税收政策,制定非创投类基金税收政策。同时,建议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定位为“直接融资机构”,比照或者高于传统的金融机构入驻滨海新区给予支持,比照国内其他地区,明确出台针对性强的包括一次性资金补助、税收减免、注册审批、办公场所、人才引进等综合性扶持政策。

2.外资的运营模式及运作效率有天然的优势,应成为滨海新区首当其冲的争取对象。建议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依据滨海新区先行先试原则争取创新试点,在外汇管理等方面争取进一步先行先试政策。外汇管理部门应对现有的涉及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外汇政策法规进行梳理,加以规范,在真实性审核管理原则基础上,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外汇资本金的使用、投融资的管理、股权并购、海外上市、基金的退出等外汇管理政策进行统一的规范。在防止违法国际资本跨境流动的同时,为国内外合法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建立通畅、便捷、有序的进出渠道,以便更好地促进滨海新区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拓宽企业的投融资渠道。

3.建议结合基金工商登记意见及基金备案管理办法实践情况,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制订和完善各类投资基金设立及运营细则。

(四)率先出台基金地方立法,为长久发展提供保障

一是建议探索出台《滨海新区发展非证券类投资基金促进办法》,弥补非证券类投资基金立法缺位的不足,为国家相关立法提供有益的经验。

二是在相关部委的指导下,积极制定《外商投资有限合伙企业的试点办法》,争取试点的政策突破,吸引有限合伙形式设立基金的国际资本流入,以促进境外资金、高级金融人才以及基金管理技术的聚集。

(五)适时调整思路,建立环渤海地区OTC市场,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提供更为完善的退出机制

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最重要的退出出口,也是关系到天津能否成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心的关键。鉴于国务院支持深圳建立证券场外交易市场的现状、国内部分区域获得的相关批复以及各地进行的有益探索,建议在证监会及其他专业机构的支持指导下,出台试点方案,探索在滨海新区建立“环渤海地区OTC”的可行路径。

(六)进一步实现智力技术资源的聚集,加快完善相关保障

一是积极争取证监会、商务部等部门的支持。建议组建“滨海新区投资基金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上述部门的相关人士、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共同探讨投资基金在滨海新区的发展路径、地方政策突破、市场建设及完善退出机制等现实问题。

二是建议比照浦东相关政策经验,加大对相关人员补贴力度,为基金管理人才在工作、生活、居住等方面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责任编辑秦亚丽)

作者:窦玉生

第3篇:天津市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摘要:天津市上市公司是天津各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其发展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天津市经济的稳定。本文在总结天津市上市公司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对天津市上市公司历年ST情况和最近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反映天津市上市公司整体发展水平,促进天津市上市公司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上市公司 总体情况 财务状况 特别处理

一、天津市上市公司的总体情况

自1993年12月天津市第一家上市公司——天津磁卡上市至今,天津上市公司基本上覆盖了目前天津市内具有代表性的机械设备仪表、交通运输仓储业、社会服务业、医药生物制品业、房地产、金属非金属等主要行业。这些上市公司作为天津各个行业的代表,是天津经济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

从天津市上市公司的时间分布上看,2001年和2010年上市公司数量相对较多,但是2001年上市的5家公司中先后有2家被实行过特别处理,2004、2005、2006年以及2008年没有公司上市,2010年上市的公司均是中小企业。截至2010年底,注册地在天津市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已有38家,占全国上市公司总数量的1.85%,其中有13家先后被特别处理,约占天津市上市公司的34.21%;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上市公司数量排行中天津市排在第18位,在全国四个直辖市的上市公司数量排行中天津市在第3位,比重庆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多出1家,但与北京250家和上海236家相比相差甚远。

天津上市公司现状可用“四少一多”来概括。一是指上市公司数量少,全市企业中仅有38家企业上市融资,成为名副其实的稀缺资源。二是指规模大的上市公司少。目前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截止到2010年末,在天津市38家上市公司中,净资产在50亿元以上的公司只有4家。三是指上市公司业绩较好的少,截止到2010年末,净利润在10亿元以上的上市公司数量只有5家。四是指上市公司中具备持续再融资能力的公司少,截止到2010年末,天津市38家上市公司中,净资产收益率在6%以下的公司有21家,这21家上市公司已经丧失再融资资格。而“一多”是指“ST”公司多,截止到2010年末,在天津市38家上市公司中,有13家上市公司曾被特别处理过, 比例高达34.21%。

从行业分布看,天津市38家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如下行业之中:房地产开发与经营7家,批发零售贸易2家,综合类1家,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1家,制造业18家,社会服务业4家,采掘业1家,交通运输业3家,仓储业1家。而农林牧渔业、金融保险业、建筑业、传播与文化产业在天津市尚属空白,这说明天津市上市公司中传统行业占据数量多,新兴产业缺乏,不利于天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对天津市38家上市公司按基本产业格局划分,各产业比例很不协调,第一产业仅有1家,比例约为2.63%,第二产业数量是25家,比例约为65.79%,第三产业数量是11家,比例约为31.58%。第二产业数量相对较多,尤其是制造业就有18家,占第二产业天津市上市公司数量的72%。

二、天津市上市公司历年被ST情况

沪深证券交易所在1998年4月22日宣布,根据1998年实施的股票上市规则,将对连续两年亏损或其他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ST)。被实行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存在不能通过资本市场再融资等限制,失去了很多发展机会。从天津市被实施ST的上市公司情况,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以下情况:

一是被实施ST的原因大多数为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负值或者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二是被实施ST的公司分布在6个行业,大多集中在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属于制造业的ST公司包括天津一汽(000927)、中新药业(600329)、鼎盛天工(600335)、ST中源(600645)、ST磁卡(600800)等五家,占总数的38%;属于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的ST公司包括广宇发展(000537)、天保基建(000965)、海泰发展(600082)、天津松江(600025)等4家,占总数的30%;属于批发和零售业、能源供应业、公共设施服务业、运输业的ST上市公司各有1家,各占总数的8%。

三是除鼎盛天工(600335)外,天津市被实施ST公司至少上市4年之后才被特别处理,从上市到被实行特别处理的平均为8年,这说明这些公司起初经营良好,且刚上市的时候由于新融入的资金为公司注入新鲜的血液,有利于公司的经营,但在长期经营过程中,缺乏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财务状况恶化从而导致财务危机的出现。

通过对上述被实行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当年主要财务比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4.09,应收账款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目前很多企业的收入以应收账款的形式存在,这种情况造成在财务账面上企业虽然盈利甚至是高额盈利,但应收账款的周转能力较差,企业的应收账款能否收回主要取决于债务企业的财务状况。当众多企业之间相互欠款形成债务链的时候,链上一个企业的经营出现问题将波及整个链条上的所有企业,尤其当社会整体信用水平降低的时候企业应收账款不能回收的风险就更大,进而为企业的经营带来风险。

第二,资产负债率平均56.95%,企业负债水平相对较高。通过举债经营虽然可以起到“借鸡生蛋”的作用,但同时也加大了企业不能偿还的风险。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举债越多债务利息也就越高,造成财务杠杆系数变大。财务杠杆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高额效益的同时也带来较大的风险。

第三,利息保障倍数平均-3.19,公司偿债能力相对较低。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它既是公司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公司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要维持正常偿债能力,该指标至少应大于1,且比值越高,公司偿债能力越强。如果利息保障倍数过低,公司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降。

第四,净资产收益率平均-7.29%,公司对股东投入资本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净资产收益率可衡量公司对股东投入资本的利用效率,它弥补了每股税后利润指标的不足。

第五,营业收入增长率-9.3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水平相对较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可以用来衡量公司的产品生命周期,判断公司发展所处的阶段。一般的说,如果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超过10%,说明公司产品处于成长期,将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尚未面临产品更新的风险,属于成长型公司。如果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在5%-10%之间,说明公司产品已进入稳定期,不久将进入衰退期,需要着手开发新产品。如果该比率低于5%,说明公司产品已进入衰退期,保持市场份额已经很困难,主营业务利润开始滑坡,如果没有已开发好的新产品,将步入衰落。

第六,经营现金流量比率-24.96%,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的能力相对较低。这一比率反映公司在不依靠存货销售及应收账款的情况下,支付当前债务的能力。它可以从现金流量角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的能力。

三、天津市上市公司最近财务状况

上市公司作为天津重要的经济主体,为加速天津区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2010年度天津38家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达到3 780.88亿元,总市值为6 500.77亿元,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 871.79亿元,营业利润211.55亿元,净利润155.62亿元,天津上市公司的地位和作用独树一帜,不可替代。

但值得注意的是天津38家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普遍低于深沪市场平均水平,2010年末天津38家上市公司平均主营业务收入49.26亿元,仅为沪深公司同期平均主营业务收入80.58亿元的61.13%;平均净利润4.09亿元,仅为沪深公司同期平均净利润7.25亿元的56.41%;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45%,低于同期沪深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4.45%,仅为其平均值的51.56%。分析主要原因是:目前上市企业多元化经营比重较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少,竞争力弱;主业不明确、不突出,主业支撑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强。

四、结语

通过对天津市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天津市上市公司总体上看数量较少,财务质量不高。天津市上市公司整体发展水平偏低,质量偏差,经营稳定性较差,在经营管理和财务治理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其作用与天津作为直辖市和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的地位不符,与天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不相适应,对天津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上市公司作为资本经营和产业经营的重要企业群体,应该在天津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改变天津市上市公司现有状况对于天津地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J

(注:本文系“天津市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jyxm110303)参考文献:

1.吴淑混.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U型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l).

2.张红军.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理论及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0,(4).

作者:辛磊 高建来

第4篇:天津餐饮业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餐饮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市场大、增长快、资金投入相对少和吸纳劳动力多的特点受到社会广泛重视,它在促进消费、吸收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天津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对外开放的扩大、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的实施以及城乡居民收入逐年的增加,为餐饮业的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一、 天津餐饮业市场经营现状

餐饮业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发展的明星产业,也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配套产业,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从生产总值看,近五年来我市餐饮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5%左右,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比较稳固的地位。

(一)天津餐饮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据统计,2007年全市登记注册餐饮网点3万余家,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增加了15倍多。到了2008年1-11月餐饮业营业额已达42.1亿元,增长36.2%。随着餐饮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实力逐步增强,通过转换企业运行机制,天津涌现出一批像翰金佰、巨无霸、鹏天阁、海都世纪酒楼等设备先进、环境好、服务优等颇具规模和实力的新型民营企业。同时像鸿起顺、食为天、百饺园等私营连锁企业,重视企业品牌这一无形资产,并将此作为占领市场的重要手段,使企业经营迅速得到发展。

(1)连锁经营新业态越做越强,如:天津食为天快餐公司在2001年企业创建初期,遵循“品质为本,诚信至上”的经营理念。又如,百饺园餐饮有限公司自1996年成立以来,经过12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性大型连锁餐饮公司,以中华传统美食之王--水饺为核心主打,并致力于中华饮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2007年至2008年其宾悦店、长江道店、平山道店、开发区等四家店被授予“国家特级酒家”荣誉称号。

(2)津门老字号日趋成熟。如狗不理近几年新店开业,使集团固定资产已经增加到5000多万元,再加上狗不理品牌的无形资产,集团已有超过1个亿的资产;再如天津市老名牌企业桂发祥集团公司,在近几年投资3500万元用于新建厂房及引进8条流水线生产设备,使企业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狗不理、桂发祥、红旗饭庄、登瀛楼等纷纷发展连锁、直营、加盟、快餐多种经营业态,使天津的餐饮结构不断完善,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3)外商投资餐饮企业发展迅速。外商投资企业多为成熟的大型连锁企业,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的服务及管理水平,整体经营状况良好,除肯德基外,还有麦当劳、必胜客、德克士、家必得等,加之他们独特的异国风味,受到儿童、青少年,甚至是中老年人的青睐。

(二)资产构成向私营趋势发展

从规模上看,目前私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市餐饮市场的主力军,据统计,2007年在我市限上餐饮企业中,私营企业数量占56.3%,在餐饮行业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从业人员占44.7%,营业收入占28.8%。从餐饮业资产构成看,2007年我市私营资产所占比重达39.2%,国有及国有控股资产所占比重为12.7%,国有资产所占比重为

7.6%,集体资产所占比重为5.3%,港澳台资产所占比重为1.5%;从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看,私营企业所占比重达56.3%,比2006年提高8个百分点。

(三)餐饮业经营方式更加灵活,并趋于多样化发展

天津传统餐饮业主要有正餐店、酒店餐饮、小吃店等形式。在这些业态中,正餐店和快餐店是两种基本形式,具有代表性的狗不理、百饺园、全聚德、鸿起顺、食为天等品牌连锁餐饮企业,积极借鉴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使连锁经营快速发展。

(四)消费水平提高助推天津餐饮业新的增长

据统计,2003年以来我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在外用餐消费以平均每年15.9%的速度增长,加上价格因素带动,2007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在外用餐消费为1132元,比2003年增长84.9%。以天津老字号登瀛楼饭庄、红旗饭庄为例,平时就餐的顾客主要以家庭聚会和朋友聚会为主,就餐人数在200-300人,日营业收入1-2万元;周

六、周日双休日,主要以婚宴和生日聚会为主,就餐人数在500-700人,日营业收入在3-5万元;春节、黄金周以节日家庭宴和婚宴为主,就餐人数在600-1000人,日营业收入4-7万元。双休日和春节、黄金周的就餐人数和营业收入均比平时成倍增长。

二、当前我市餐饮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餐饮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企业间经营水平差距较大,整体发展不均衡

据对2007年限额以上餐饮企业的统计,我市内资企业的利润率远低于外资企业,所获利润比较有限,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内资企业市场定位不准确,重复建设和同业恶性竞争严重,经营管理落后,提供的产品品种单一,服务范围和能力有限。

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和居民分布的差异,不同区域的餐饮业发展的差距较大,不同地区的繁荣成度和经济效益差异较大,目前我市餐饮业的分布主要聚集在和平、河西、南开等区域,其它区、县餐饮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全市餐饮服务资源不均衡。

(二)餐饮业管理水平低,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较低

1、餐饮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企业发展,人才是关键。天津餐饮业的发展,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是关键,据

了解,当前我市餐饮行业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5%,人员素质参次不齐,经营方式落后,使得服务效率和经营附加值较低。由于待遇相对较低,餐饮企业服务员只能招聘外地员工,稳定性差,培训成本高,企业进行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根据新劳动法要求,企业不但要完善员工劳动合同,履行缴纳社会保险的义务,而且劳资关系也变得比以前更复杂。餐饮企业用于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不高,造成餐饮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企业管理只能在低水平、低层次徘徊。

2、餐饮业缺乏严格的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虽然餐饮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以便民、便利为目的的大众化餐饮服务显得相对欠缺,不仅餐饮服务网店分布不均衡,而且市场秩序不够规范,食品质量、卫生条件跟不上。突出的问题主要有:无证经营、登记注册事项与实际不一致、卫生许可证过期等资质问题;进货渠道混乱,以次充好的原料购进问题;生熟混放,炊具共用,造成交叉感染的生产问题;就餐用具消毒不彻底的消毒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严重制约我市餐饮业的发展。

(三)餐饮企业诚信度较低

“顾客是上帝”是服务行业所遵循的一条信念,但在实际中,餐饮行业不讲信用,欺骗顾客、恶性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发票上做手脚、偷税漏税的现象较多。虽说不是什么大数目,但折射出来的却是生产经营者服务意识的淡薄和对社会公德的冷漠。

(四)企业制度改革步伐缓慢

据了解,我市现存的餐饮老店多起源于上世纪80、90年代,在此之前的“川鲁饭店”、“永元德”等一些老字号餐饮店经过企业改制后,基本已转为他用,未继续经营餐饮业,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城市的规划未尽完善;另一方面,机构改制、老员工退休福利的高负担、新从业人员严重不足造成企业发展步履维艰。

(五)餐饮行业负担逐年加重,发展后劲不足

近年来餐饮企业的房租、设备、食品成本及人力费用等呈现刚性上扬,不少收费对餐饮业还存在一些歧视性,特别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物价、房租、人力资源等成本迅速上升,且幅度偏大,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前提下,餐饮业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

三、餐饮业发展的趋势和对策建议

1、 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集团化连锁经营

2、 完善发展规划体系,规范行业管理秩序。

3、 加强人才素质培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要做大做强一个产业,首先要有一支

4、 餐饮企业要加快提升竞争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5、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6、 关注市民身体健康,拓展大众化餐饮市场

第5篇:中小企业之天津状况调研

(一)天津市中小企业经济发展形势

天津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加大对传统行业领域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民营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整体实力稳步增强、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

(1)整体情况

2011年,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574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51.3%,其中,民营企业所占比重也达到40%。同时,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已成为增加税收的主要来源。2011年,中小企业实现税收1437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64.7%;民营经济实现税收824.9亿元,占全市的37.1%;民营经济总户数(包括个体、私营和集体企业)达到41万户,注册资金1.1万亿元,全市注册资本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近2千家,企业集团已近300家。到2012年一季度,天津市中小企业达到18.7万家,比2006年增加7.3万家;民营经济单位数达到41.3万户,其中民营企业16.2万家,个体工商户25.1万户,比2006年分别增加了6.7万家和7.1万户。

(2)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迅猛

由于天津市委市政府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企业。这些企业主要来自北京等周边地区和江浙、广东、深圳等南方地区。截至2011年12月26日,天津市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为21305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亿元)发展到1048家,到2012年第一季度,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已发展到2.4万多家,科技小巨人企业达1140家。天津市计划2012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发展到3万家,科技小巨人企业要突破1200家,力争达到1500家。

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已成为促进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天津经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中小企业占85%;在国家级技术中心中,中小企业占25%;在市级技术中心中,中小企业占38%。在2011年全市申请的专利件数中,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申请量就占企业总数的80%。

(3)科技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11月,天津市已建立各类孵化器100余家,其中51家已经过科技企业孵化器资格认定。

楼宇经济方面,天津推出两批共128个亿元楼宇项目,到2011年年底,第一批推出的94个亿元楼宇,新引进企业2200家,企业总户数超过6500家,实现税收103.3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32个楼宇提前实现了“亿元楼”目标。楼宇经济为天津市市各区县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重要载体。

示范工业园区建设方面,到2011年底,示范工业园区125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累计投资200亿元,累计签约145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4778亿元。其中,开工建设项目110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34亿元;已竣工投产项目417个,完成投资

287亿元。2011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320亿元,销售收入1200亿元,利税总额213亿元,就业人员已达15万人。

(4)项目建设力度加大

2008年以来,天津累计推出八批共880个区县重大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6000亿元。其中,民营企业项目为626项,占项目总数的71.1%。截至2012年2月底,累计开工853个,竣工投产504个,完成投资3141亿元。

(5)民营企业的外向型发展劲头十足

天津民营企业在外向型经济领域举足轻重,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截至2012年4月,民营企业在天津进出口规模中所占比例已经超过国有企业。2012年2月份,民营企业进出口增幅达25%,不仅超过了国有企业,还超过了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抱团走出去”已成为“十二五”期间,天津市促进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工作之一。

(6)民营企业融资实力雄厚

截至2012年4月,天津共有39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其中,民营企业持股的机构有24家,占比62%;由民营企业发起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有65家,占到全市小额贷款公司总数的83%,占全部资本金规模的73%;由民营企业发起设立的融资担保公司有84家,注册资本金达75亿,分别占到全市融资担保公司总数的69%和全部资本金规模的62%;民营企业参与出资的各类交易所共有20家,占全市交易所总数的80%;在全市55家上市企业中,民营企业有23家,占比42%,其中,境内上市公司37家,民营企业有11家,占比30%。最近5年,全市共有14家企业上市,民营企业有9家,占64%。

(二)天津市中小企业发展问题

(1)产品结构单一,创新不足

天津中小企业产品结构单一,适销对路的产品成为企业生存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都是由于能够生产某一种热销的产品,企业一举获得成功;相反,某一产品的滞销,就引起中小企业的衰亡。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大都具有容易模仿的特点,产品的生命周期较短。受经济危机影响,天津传统中小企业出口大幅度下滑,产品销量急剧下降,导致库存大量占压。产品销售价格暴跌,产品销售与利润大幅度下滑。其中最明显的是天津的纺织行业及其上游行业。

(2)协调机制匮乏,产学研合作进展缓慢

合作难、合作少,合作内容简单、合作起点低,合作成果小、合作利益小等是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基本状态。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高校应用性研究的科研项目比重不高,而来自纵向的科研项目占很大的份额,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信任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由于天津市企业缺少合作的协调机制,不能从产业整体发展考虑问题,因此难以进行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

(3)企业管理不足,制度建设滞后

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多数实行“家长制”和“亲缘化”管理,组织体系不够合理,生产经营中标准化观念淡薄,对市场没有准确科学的预测和把握,信息匮乏,生产盲目性比较大,组织机构松散,没有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相当多的经营管理人员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

思维与方式,直接导致企业决策的不科学。由于创新激励机制不够完善,难以有效激发技术研究人员的创新热情;人才引进、留用措施没到位,导致企业无法引进合格的技术人才,本企业的科技人才却大量流失使企业缺乏具有一流水平的高科技人才;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创新文化氛围不浓,缺乏朝气和凝聚力,企业员工缺少创新精神。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大多数企业无长期规划,急功近利,从而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一旦受到外部影响和冲击,缺乏灵活的应对策略。尤其是在劳动力、能源及原材料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由于过分依赖出口和投资变得难以喘息。

(4)企业自身问题严重,融资困难

天津市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较差,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信息资料不够完整、财务报表数据失真、经营者诚信意识差、信用等级偏低、不良贷款率高,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不强、不具有高成长性、公司治理不规范,很难获得创投公司、私募基金等股权投资机构的青睐。

间接融资限制多,能被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物主要是土地和房屋,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以及专用设备、存货等动产通常不被接受,因此缺乏固定资产的高科技企业较难获得贷款,租赁融资受到较大限制;直接融资条件高。对于通过公开资本市场融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都设定了严格的准入条件,只有极少数的优秀中小企业才能达标,通过IPO、发行企业债券融资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可望而不可即。

(三)天津市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

近期天津市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列表

资料来源:中科战略

第6篇:天津农学院毕业生实习与就业状况证明

毕业生基本情况

院校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毕业时间:____________年生源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基本情况:

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生在我单位为:(请按实际情况挑勾)

1、录用前试工()

2、教学实习兼录用试工()

3、接收录用()

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章)年月日

第7篇:天津市滨海新区生物产业飞速发展

天津市滨海新区生物产业飞速发展 ------“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带动滨海新区生物产业飞速发展

2008年7月,科技部、天津市在滨海新区启动共建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该区以“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为核心,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孵化平台。

随着“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的启建,滨海新区的生物产业正在迎来飞速发展的高潮。

“十一五”以来,中国生物产业保持高速增长,2007年全国生物医药行业实现总产值6340亿元,比上年增加25%。农业、林业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服务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形成。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生物产业仍有较大差距:生物企业的规模普遍比较小,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

从生物产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看,中国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左右。2006年,科技部、商务部、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天津市政府决定共同建设“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使之成为中国重要的生物技术和医药领域的研发转化基地,带动中国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包括研究开发区、孵化区和生产贸易区。其中“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是研究开发区的核心,也是国际创新园的标志。自2006年以来,“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一期工程7万平米的主体建筑计划2008年底完成,临床试验平台、药物分析测试中心和GLP药物安全评价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同期建设,将于2009年初投入使用。

研究院在世界范围内积极开展合作:与意大利国家高等卫生研究院等共建“中意中医药联合实验室”,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分子医学中心达成了共建研发中心的协议。

科技部、天津市政府还在滨海新区启动共建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其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经过5年建设,推进生物医药研发转化重大项目100项,带动形成500亿元的产业规模,使滨海新区成为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基地。

目前天津市为加快示范区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激励人才、机构和企业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如设立每年2亿元的“领军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对经过遴选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产业化前景项目的创业领军人才,由专项资金给予300万元经费资助。

中国《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要使生物产业成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应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规划,到2010年,中国生物产业增加值将达到5000亿元以上,约占当年GDP的2%。

第8篇: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状况

方贵

绪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品质。随着都市生活的节奏进一步加快,人们开始强调慢节奏生活,利用休闲时间外出游玩,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当人们有了这样的需求,必然促使一个新的行业发展,从而为他们提供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于是休闲农业在当今社会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进一步了解休闲农业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1 台湾经济状况等条件分析

台湾经济是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50多年来,通过进口替代、出口扩张、结构调整与自由化改革的发展轨迹,台湾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四个时期。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军事性开支却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

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O年) 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进口工业品。

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中) 从1963-1973年,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8.3%,其中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20.1%,工业产值在台湾GDP中的比重由196O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贸易额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至此,台湾工业建立起了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转型时期(l986年至今) 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

1

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目前已达61.5%,其中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产值已名列世界前茅。

随着台湾经济进一步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必然要求该地区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 用图来表示台湾经济发展状况如下图∶

2 发展情况

根据台湾每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将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一、萌芽期(1980年以前)——观光农园草创期

萌芽期从1965年成立第一家观光农园开始。此时期多是以观光农园之型态经营,完全是农民自发性的尝试。其实农民开放农园供人采摘果实,目的在节省自己采收的劳力,尔后发现此举又可吸引游客的兴趣,而达到增收的目标,一时创造了旅游的风潮,为农家创造了不少的利润。

二、成长期前段(1980至1989年)——休闲农业探索期

1980年,台北市政府在木栅推行观光茶园计划,这是政府推广休闲农业的肇始。紧接着1982年台湾省政府执行“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最具有指标 2

效应的是彰化县农会东势林场、台南县农会走马濑农场、宜兰县香格里拉休闲农场,在本期内相继设立营运。台湾休闲农业在此三大农场的带动下,树立了一种可借镜的经营模式。

台湾对休闲农业的定位与走向,在此时期都仍然在探索、磨合、适应之中。本阶段9年期间,休闲农业场家数增至141场。

三、成长期中段(1989至2000年)——休闲农业倡导期

本阶段的开端系1989年农委会委托台湾大学农业推广系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会中确定“休闲农业”的名称,这对于休闲农业的定位与走向,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农委会同时颁布实施“森林游乐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森林旅游。

四、成长期后段(2000至2003年)——休闲农业茁壮期

2000年农业发展条例增订休闲农业的基本规定,显示政府对休闲农业的重视,从政策面提升到法律面。休闲农业法规随之也重订,同年订定“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放宽申请休闲农场的面积到0.5公顷的规定,奠定休闲农业在本阶段蓬勃发展的基础。

五、发展期(2004年迄今)——休闲农业发展期

休闲农业发展到此,己达到了千家的高峰,故本期不再追求量的增加,而是企求质的提升。《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在200

4、 2006年,先后修订两次,主要精神在提升服务质量,促进稳定发展。诸如:休闲农场评选、休闲农业区评鉴等措施都开始执行。鼓励创意开发,参加国际旅展,其目的无非都在带动提升质量。

3 发展趋势

当今台湾越来越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量到质的变化。如今台湾注重发展特色休闲农业,与当地民俗文化、文史资源、自然景观等相结合。具体发展如下∶

3.1 制定相关管理措施

台湾地区公布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列出规划休闲农业区的条件,除了具有农业生产 和农村文化资源外,必须要有“丰富之田园及自然景观”和一定的面积(属于非都市土地的面积在 50-300公顷之间,属于都市土地的在

3

10-100公顷之间)。休闲农场可分设“农业经营体验区及游客 休憩区”。“农业经营体验区”作为“农业经营与体验自然景观、生态维护、生态教育之用”;在 区域内只能“搭建无固定基础之临时性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建筑物。休闲农场面积在 3公顷以上的 非山坡地或10公顷以上的山坡地,除可设立农业经营体验区外,还可设置游客休憩区,但面积限制 在农场总面积的10%范围内。休闲农场的设施应符合经营休闲农业的目的,以“无碍自然文化景观 为原则”,建筑物的高度不得超过10.5公尺,不超过三层,对住宿设施,建筑物设计等均有规定。 这些限制都是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景观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休闲农场有一个美好宁静的田 园景色,使游客摆脱城市喧嚣,身心安宁,融入自然。因此规划休闲农业,生态环境自然美是首要 考虑的因素。

恰到好处地开发当地文史资源提升知名度。文化和观光结合是开发休闲观光事业的源泉。休闲 农业结合文史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

充分利用当地文史资源,民俗艺术,如草织、藤编、雕刻、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 和古迹史话、传说,将过去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提升休闲农业的品位。如屏东结合民族风情、传统 文化和农渔特产,在不同季节开展不同特色的旅游,推行农业休闲观光活动。在宜兰将农业休闲、 海上休闲和文化结合,举办节庆活动,使休闲和生活、产业相联结,更具活力。目前,宜兰的童玩 节,花莲的石雕节,屏东的黑鲔鱼节,苗栗的木雕节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各地的名胜特产带动休闲农业达到各具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 源条件、农渔特产、构建不同特色的休闲农业,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关键。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 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以提高休闲农业的社会排名。

特产和特色观光相结合,推动休闲农业、休闲渔业。屏东垦丁地处恒春半岛南端,是有名的风 景区,春季又是黑鲔鱼回游垦丁外海的季节。结合休闲渔业,这里每年举行黑鲔鱼文化观光为主的 春游,展销黑鲔鱼、油鱼子等海鲜产品。屏东还结合农产品收获期,将农业特产如黑珍珠、香蕉、 凤梨,融入一年四季的观光计划中,带动观光和休闲产业的发展。台东特产的旗鱼,能加工成多种 食品,台东县计划将产业、观光、餐饮、民宿等业者结合起来,举办旗鱼 4

节,推动发展休闲渔业。

借游览胜地,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嘉义以阿里山带动周围山区营造观光环境,同时辅 导农业向休闲农业发展,以降低入世后的冲击。嘉义地处北回归线,宜于产茶,但优质茶名称不一 ,有梅山茶、竹畸茶、番路茶等等,为了创品牌、保质量、促外销,嘉义借用“阿里山”这三个字 的无形资产,把这个地方产的茶统称为阿里山高山茶,并与航空公司联合,提供给头等舱客人,以 此来提高身价开拓外销。

着力打造、发展农舍民宿,规划步行小道。民宿是拓宽休闲农业服务的方式之一。发展观光民 宿一方面可满足休闲客在农村度假休息的要求,另一方面向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文化等服务,增 加在农村的消费,有助于农民致富和农业转型。

农舍民宿和宾馆旅店不同,主要是民居农宅为住宿方式。自然简朴,舒适宁静,使来客置身于 农村田园风光之中,品尝农家饭菜,了解乡野趣事,感受家庭的温馨和农家乐,这是沟通城市居民 和农民的桥梁,有很好的发展前景。2002年台湾省有关部门公布了《民宿管理办法》,规范民宿经 营。由一般农舍办民宿需要适当改建,增添消防安全设备,农民必须先投入,增加了经营风险。2003 年初,台湾农业策略联盟发展协会还推出八家民宿办音乐餐,希望休闲客在音乐声中享受农村的乐 趣。音乐选用当地传统的音乐资源和大自然的流水风声,鸟鸣虫叫,与远方来客共享。

远足旅行,亲近自然,了解生态,了解农村社会生活,避免快节奏、噪声和污染,有益健康, 休闲农业的发展得到岛内社会的重视。台湾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58%,林业资源非常丰富,农业部 门发展休闲农业,利用山区护林打猎小路,串联名胜古迹,如抗日战场、抗荷遗址、文化古寺;特 别生态环境如候鸟保护区、休闲农场、观光果园、农宅民宿等,供人们休闲远足健身之用。步道将 分散的村落、休闲产业、民宿和自然文化景观联成网络,可以向休闲客提供度假、住宿、餐饮等整 套服务,对带动休闲产业非常有利。步道不完全设在林区,在农区可利用乡间小路,田埂渠旁,规 划小道,这样既可保持农村环境又可使城市来客散步田野,悠然自得。 3.2 创意和行销

5

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注意到市场区隔,以自己的特色,形成竞争优势。因而创 办出具有独特内容和风貌的休闲农业(场)成为首要任务。

统一做到资源化行销。休闲农业关系到客人在休假期间衣、食、住、行、文化和娱乐。休闲农 业区(场)应通过媒体和信息网络向公众介绍有关资讯,如交通路线、文化特色、农渔特产、日程、 民宿、旅馆、价格、地址、联系办法等等。

目前,在台湾东部的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之间已形成一条观光纵谷,形成有名的风景区。台东 部三个县(宜兰、花莲、台东)拟联合组成东部观光休闲联盟,共同开展休闲事业,借以达到三赢。

参考文献

[1]颇具特色的台湾休闲农业

[2]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概况

第9篇:天津市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2007-2015年)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不断提升中医药综合实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国务院令第374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津政发〔2007〕103号)精神,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所指中医药含中医、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药)。

一、中医药事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我市共有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23所,其中市级6所,区县级17所,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共有病床4633张。全市副高级职称以上中医药人员115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政府授衔专家14人,享受政府特贴73人。中医药研发体系初步形成,全市拥有1所中医药研究院,1所中西医结合研究院,1所针灸研究所,11个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室),22个

一、二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6个三级(国家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天津中医药大学承担我市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任,教育教学质量位居全国领先水平,目前开设4个学科门类、16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1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2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中药产业发展居全国前列,拥有一批有影响力的中药企业集团。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取得了一定进展。

当前,制约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中医医疗机构长期投入不足,部分中医机构西化现象严重,中医特色与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的影响力弱化,中西医结合学科优势弱化,中医药在基层尚不如部分兄弟省市普及;二是,中医药高级复合型人才缺乏,中西医结合人才梯队断档,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层次偏低,技术水平不高;三是,中医药科研工作整体水平还不高,中医药关键技术研发能力较弱,医疗、教学、科研、产业尚不能紧密结合,中药的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知名品种在全国的影响力还不够大。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继承创新,发挥特色优势,中西医并重,中医中药紧密结合,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科学、健康、率先发展。

(二)主要目标。优化整合中医药卫生资源,科技兴医,实施中医名院、名科、名医战略,推进中医药进入社区、农村和家庭,开发中药名药、名厂、名店,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不断完善中医药医疗服务、教育支撑、科技研发、产业物流及对外交流合作五大体系

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建立起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功能完善、特色突出、适应群众需求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中医药教育体系基本健全,人才队伍壮大、结构优化;中医药科技研发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中药产业物流体系初具规模,中医药产业产值居全国前列;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初见成效,使天津成为全国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产业和对外交流的基地。到“十二五”期末,将我市建成中医药综合实力全国领先的中医药强市。

三、主要任务

(一)整合中医药资源,加快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天津市南开医院为基础,建设集医疗、教学、科研、产业、对外交流为一体的龙头性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建设8所骨干性的区域中医、中西医结合区域医疗中心。以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为龙头,以中医、中西医结合区域医疗中心为骨干,以区县中医医院和各级医疗机构中医科为基础,以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形成城乡一体化、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适应群众医疗需求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二)突出中医药特色,大力推进中医名院建设。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市南开医院建成特色明显、疗效突出、管理规范、服务一流、科研实力雄厚的重大疾病临床研究基地。加强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武清区中医医院、北辰区中医医院等中医医疗机构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使其成为布局合理、有特色、有优势、能够为老百姓提供良好中医药服务的精品中医医院,使区县中医医疗机构成为各区县的中医医疗、科研、教学的中心。

(三)夯实中医药服务网络基础,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

实施中医科、中药房标准化建设。三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必须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设中医诊室,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的覆盖率达到100%。在农村和社区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简单、方便、有效、廉价的优势,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能力。组织城市大中型中医医院支援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中医药卫生人员进入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工作,提高城乡基层中医药工作整体水平。

(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探索适应当代需求的中医传统诊疗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中医药事业,鼓励开办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和个体中医诊所,探索适应当代需求的中医坐堂医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层中医医疗格局。

(五)发挥学科专科优势,全面开展中医名科建设。保持针灸、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外科等优势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培育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疗效显著的中医名科。

各级中医医院要坚持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建立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推进中医药特色建设,在全市形成中医药优势的专科群。

(六)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中医药队伍整体素质。天津中医药大学要坚持基础理论与临床并重的发展方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育全国领先的重点学科和专业,积极承担优秀传承人才培养和在职临床工作人员的进修和深造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级中医药临床人才,成为全国知名的中医药大学。充分发挥天津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的优势,提高科研水平,加大中医、中西医结合在职临床硕士、博士及高水平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的培养力度。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丰富中医药专业设置,不断提高中医药学科师资水平和能力,培养农村、社区基层技术骨干,充实中医药学科师资队伍,为我市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中医药实用型人才。

(七)创新师承机制,培养新一代名医。建立我市名中医评选制度,每5年评选一次。建立名中医工作室和名医馆,在研究、总结名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同时,每年选拔一批优秀传承人才进入名中医工作室进行研修。依托天津中医药大学,建立师承教育与临床专业学位挂钩制度,对师承结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要求水平者,按照同等学力申请学位的有关规定授予医学硕士(博士)和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加强老药工药物鉴别、炮制技术的传承。

(八)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引进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

健全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和岗位培训制度,建立一批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培养、引进学术造诣高、国内知名的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培养数十名全市中医药学科带头人、若干名具有较高诊疗水平和研发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专业骨干;选拔中青年西医临床骨干进行系统的中医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配备名师指导,培养新一代中西医结合骨干人才,充实壮大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培养一批中医药技术全面的基层中医药技术专业人员;培养一批懂专业、掌握中医药知识产权和国际化等相关知识的管理人才。

(九)尊重中医药发展规律,推进中医药创新和现代化建设。加快中医药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和中医药新产品的开发。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加强中医药基础研究。重点开展中医证候、辨证方法、针灸效应原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和机理等方面研究。开展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疾病的研究,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中医防治研究。开展中医临床研究方法学和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开展民间中医独特诊疗技术和单方、验方的筛选、评价、开发、保护、利用的研究。

(十)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和企业建立中医药研究机构,促进医疗、教学、科研、产业结合。力争全国中医临床研究

基地落户天津,建设全国重点中医药研究室3所、市级重点中医药研究室10所,建设一批中医药科研实验室,构建资源共享、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中医药科技创新技术平台,提高中医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十一)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药工作。发挥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龙头作用,带动全市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进一步拓宽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针对临床重大、难治疾病防治的关键问题,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规律和作用机理。继续做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和重点学科(专科)的建设,发挥天津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的优势,培养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临床人才,不断壮大中西医结合队伍,整体推进我市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积极支持、扶植民族医药发展。

(十二)构建中医药产业链,促进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中药农业,提升中药工业,改造中药商业,培育中药知识产业,促进中药产业链的形成与健康发展,全力推进名厂、名店、名药战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药”品牌。以技术现代化、质量标准化、工艺程序化、操作规范化为方向,加强药材种植、饮片生产、中成药医院制剂的管理。加强企业、医院、科研机构的联合攻关,开发现代中药,进行传统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促进中药制剂的深入研究和转化。开展以中药为基础的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和农用、兽用等高附加值新产品的研发。

(十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

鼓励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开展人员、学术国际交流合作。

拓展中医药国际教育领域与专业,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境外办医和办学的指导,促进与国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间的科技合作。为中医药企业做好通关服务,支持培育出口产品,提高国际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中药企业到国外投资建厂,建立营销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经济合作。

(十四)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宣传培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重点做好中医药科研、生产、经营、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申请中医药专利、商标、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妥善保护不宜申请专利的中医药工艺、方法。

(十五)总结津沽学派特点,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天津近代中医药传统文化资源,全面整理现存的中医药文献资料,积极搜集整理民间中医药资料,总结津沽学派学术特点,挖掘津沽学派内涵,拍摄《中华国医国药·天津卷》电视专题片,做好中药文化的宣传。支持天津中医药大学建设中医药文化博览馆。加强中医药文化遗址、文物、文献等优秀

传统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支持有条件的中医药生产经营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中医药机构要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在环境、建筑、服务和管理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特征,切实加强中医药科学普及与文化传播,努力营造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文化氛围。

四、具体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在发展卫生事业工作中,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中医药工作政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的规定,切实履行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职责。要把发展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促进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把中医药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考核指标。天津市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要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建立、完善中医药行政管理体系,完善中医药行政管理队伍。各区县人民政府应依据本规划制定本辖区的中医药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督导机制和分级监测评估制度,积极推进各项中医药任务的全面落实,确保按期实现规划目标。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经费投入。全市各级人民政府要明确责任,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1997〕3号)和财政部、原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印发〈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的通知》

(财社〔2000〕17号)中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实施中医药事业政府投入项目管理,重点支持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建设,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建设,农村和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中医药继承及创新体系建设,中医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成果推广和学科专科建设。多渠道筹措中医药经费,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兴办中医药事业的积极性,鼓励、支持、引导境内外组织与个人捐助、投资发展中医药事业。

(三)落实相关政策,完善保障措施。有关部门要制定完善保护、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财政部门要会同卫生部门研究对提供简单、方便、有效、廉价的中医药服务医疗机构的鼓励办法。市发展改革委要会同卫生部门积极制定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和基本设施配置标准和计划。价格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中医传统诊疗项目的服务价格,鼓励医疗机构提供中医传统诊疗技术服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将有利于中医药临床发展、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中医药诊疗项目和中药品种(包括饮片、中成药、医院制剂)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和监督,

根据中医药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支持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自制临床需要的中药制剂(如:丸、散、膏、丹),合理调配中药医院制剂资源。卫生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中医药师承人员和民间确有专长中医药人员的资格认定标准及技术职务评审制度。有关部门对中医医疗、教育、科研机构的评估和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中医药科研课题评审与成果鉴定、中医药相关产品的评审鉴定及中医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等要实行同行评议。

(四)实现中医中药标准化,推进中医药法制化建设。建立完善我市地方性中医药标准体系和信息平台。研究制定中医规范化诊断治疗标准,重点是中医药质量、安全、环保等技术标准,创建中医药技术标准示范园区,积极参与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实施,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制度化、规范化。加强中医药法制化建设,严格执行中医药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执业,依法管理,规范行政审批,严格中医医疗机构、人员和技术准入。各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要在编制内配备中医药执法人员,承担相应的执法任务,加强中医药监督执法,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打击非法行医、商业贿赂、假药劣药,取缔虚假中医药广告。

上一篇:公司年度消防演习方案下一篇:电燃气采暖经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