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思想情感

2022-05-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诗歌思想情感

怎样挖掘诗歌教学中诗人的思想情感

摘 要:诗歌是高度集中、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可谓一字千金。抒情性是诗歌最本质的艺术特征。然而因为诗歌高度概括和语言精炼等特点,我们在阅读欣赏诗歌的教学实践中,领悟诗人的情感往往成为一个公认的重点和难题。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主要探索怎样挖掘诗歌教学中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诗歌赏析和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挖掘;诗歌教学;思想;情感教育

中国素有“诗的国度”的美称。诗歌这种文学样式以它别具一格的特征而富有强大的生命力。诗人在极其有限的文字中表达出他们个性化的追求、鲜明的爱憎、崇高的情怀、远大的志向,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可是,我们在诗歌的教学中却并不轻松,常常会因为抓不住诗人内在的思想情感而陷入苦恼之中。赏析诗歌抓不住诗歌蕴含的情感,就像欣赏一束装在瓶子里的塑料花,尽管光彩艳丽,但却没有味道。这就很难体现诗歌中应有的人文价值,也直接影响着诗歌的审美活动和诗歌教学的顺利进行。

《尚书·尧典》里提出“诗言志”。诗歌是非常重视抒发诗人心中的思想情感、表达志向追求的。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思想情感是诗歌的生命、灵魂,它就像身体里的血液,土壤里的水分。我们在诗歌的教学活动中,应该牢牢地、准确地把握住诗歌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并把它当做启发和教育自己的良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获得人生的感悟,从而更好的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的能力,做一个有品味的人。

那么,我们在诗歌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的挖掘诗人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审美的享受呢?

一、从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动机中寻找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在诗歌教学中要想把握住诗人的思想情感,就应该先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动机,也就是“知人论诗”的道理。如李白的《将进酒》,写于诗人被唐玄宗长安“赐金放还”八年之后,当时正值诗人“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和好友借酒兴抒怀,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如“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就集中表现了这种情感。特别是诗人在人生失意时始终保持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让人赞赏,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一句,诗人的人格魅力自然溢于纸上,印在读者心中。又如婉约派女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写于作者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动乱之后,一个人漂泊、沦落、凄苦、孤独生活的状态,这首词实际上就是一篇悲秋赋,情感的基调就是悲凉。凄凉的环境笼罩全篇,和悲苦的心境巧妙融合,意境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思。在其人生的遭遇背后,折射出了时代的气息。词人悲怆的情怀中不失豪放气概,一个爱国的、渴望和平的女词人的形象自然就映在读者的心中了,让后人感慨不已。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战时期,诗人目睹了祖国大好河山惨遭践踏、人民蒙受深重苦难的景象,诗人炽热的爱国之心自然就溢于言表。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借助诗歌的表现手法,在意境中感悟诗歌丰富的思想内容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都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诗歌非常讲究意境的创造,没有意境就没有诗歌。而意象是创造意境的基础。所以,要捕捉诗人的情感,就有先抓住意象,再借助丰富的想象、联想,或者是用典,或者是修辞手法,走进诗人营造的艺术世界里去感受诗人的情怀。当然,这首先要对中国常用的传统意象的内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兰花,菊花,荷花等等。苏东坡的名篇《水调歌头》中就巧妙地运用了“月亮”这一意象,营造了一种诗化了的豪放而阔大的意境。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弯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想到花好月圆的生活;月亮的皎洁,会让人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总之,诗人借助月亮展开自然联想,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哲理意味的高度概括,表达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诗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自然给读者以熏陶和感染。现代诗也善于运用意象。如戴望舒的《雨巷》,诗人把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诗歌意象完美结合,成功运用了一组意象,如“雨巷”可以看做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还可以看做诗人当时所处的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如果再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1927年的夏天,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就更容易理解诗人的心绪了;又如“丁香”这个意象,是一种愁品,具有冷艳、高洁的特点,很典型。“丁香一样的姑娘”可以看做诗人理想爱人的化身,也可以看做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它跟诗人的处境和追求非常相似,这样一来,诗人内心的孤独、苦闷、无奈、惆怅、彷徨的情绪就容易把握了。任何时候,只要心中有一盏明灯,就一定会照亮我们追求理想的前进的道路。然后抓住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如李白在《将进酒》中就用了曹植的典故,辛弃疾在《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就用了燕昭王重用乐毅的故事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失意。至于诗歌通过修辞手法来抒发情感就更加普遍了,如《诗经》中的赋、比、兴我们就非常熟悉。

三、抓住诗的标题或者诗眼(关键句、中心句),从内容中提炼概括,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俗话说:“看人先看头”。诗歌的标题往往有概括、统领全诗的作用,是诗的核心,要善于挖掘标题中的各种有效信息。赏析诗歌首先要从标题入手,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先要能读、能翻译诗歌,这是赏析诗歌的基础。然后紧紧抓住诗歌的关键句、中心句,以小见大,从个体到普遍,从个性到共性,从诗歌的整体内容中概括提炼,捕捉诗人的情感。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标题中的“送”字可以知道这是关于送别的一首诗。但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一般的送别诗都不免使人黯然销魂,伤心落泪,儿女情长。本诗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格调高雅,这都是因为诗中的名句“海内存自己,天涯若比邻”让我们理解到诗人与众不同的离别情怀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与人之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也不必太在乎形式和表面。又如王维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山居”两个字就表明了这首诗的田园风格特点。整首诗用了比兴的手法,重点刻画了泉水、青松、翠竹、青莲这些景物,特别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一句,烘托了一种诗情画意般的环境。其实,这些景物就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环境就是诗人的理想境界,诗人的洁身自好正好和这种世外桃源般的环境融为一体。这种为理想而追求的精神就值得我们品味、学习。杜甫的《蜀相》,虽然内容从诸葛祠写起,但标题告诉我们诗意在人,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敬仰和赞颂,启发学生思考,要想让自己变成一个智慧的人,需要做些什么呢?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中千古传诵的句子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句是点明主旨的句子,诗人写琵琶女的遭遇,实际上也就是在写自己的状况,正所谓同病相怜,所以得到后人的广泛共鸣。琵琶女固然很值得同情,自己在仕途上的失意苦闷谁又来理解呢?这字里行间自然就表达了胸中的悲愤和对黑暗社会现实的鞭挞。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很典型。“康桥”是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自由这种理想的缩影,一个“再”字可以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无限美好的回忆和依依惜别的惆怅。人生美好的东西总易消逝,美好的理想总难实现,厄运总会不期而至。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赏析诗歌的情感也要注意抓住诗歌的诗眼或者诗歌中的关键句子展开思考。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主旨和表现力量最强的关键句子。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诗眼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在问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谁来主宰呢?毛泽东早年在长沙读书时就树立了革命的雄心壮志,多年后因从事革命活动,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多姿、勃勃生机深秋美景,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名篇,诗人博大深远、积极乐观的革命情怀跃然纸上。一般文人的笔下,秋天都是悲凉阴冷的。毛泽东把深秋写得色彩斑斓、充满活力,也是为抒发“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革命家的气魄。现代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中,就是用了“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个关键句子作为诗眼,“木棉”是树,“橡树”也是树,这两个意象是平等的,这样就形象、明确地表达了诗人平等、独立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女性特有的价值观、独立的人格、女性的自尊得到充分的诠释和维护。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这句诗道出了诗歌欣赏的妙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其实,这里只不过是谈了一些常用的方法罢了,抛砖引玉而已,诗歌赏析的方法远不止这些,常常是多种方法并用,从全局来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积极培养诗歌赏析的兴趣,平时还要博览群书,增广个人阅历,不断提高阅读素养和诗歌审美的水平,才能达到准确领会诗歌的精神实质和诗人思想情感的目的,受到诗歌艺术的熏陶和净化,做一个有品味、有情趣的人。

参考文献:

[1]《历代名篇赏析集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12.

[2]《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程千帆、周汝昌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

[3]《语文教学概论》:王松泉、王相文、韩雪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4]《文学概论》:曹廷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0.

[5]《高等师范写作教程》:尹相如主编,云南教育出版社,1990.9.

作者:訾先坤

第2篇:古代诗歌中的异质文化思想情感及其历史命运

〔摘要〕中国古代文化中主要有两种与正统文化(道德文化)异质的文化,即半文明宗教文化和科学文化。在古代诗歌中,半文明宗教文化的思想情感在宗教的信仰、仪式和神话等三个方面都有表现;人文性科学文化的自我思想情感,则主要表现在爱情诗中,其次表现在某些思索生命和感叹人生的诗中。关于异质性自我思想情感的诗论主要是“性灵”说和“尊情”说。在古代诗歌中,正统道德文化的思想情感与异质文化的思想情感的历史关系是:随着正统道德思想情感的确立,与之异质的宗教思想情感很快消逝;随着正统道德思想情感的日渐僵化,与之异质的自我思想情感则日渐活跃,并最终与诗歌语言形式的变革相结合而产生了现代新诗。

〔关键词〕古代诗歌;异质文化;道德思想情感;宗教思想情感;自我思想情感

一种民族文化的成分是多样的,其中必定有一个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成分,其他成分或与它同质,或与它异质。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成分是道德文化,其中儒家文化又是最基本的,即所谓正统的,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与它同质互补,共同构成古代道德文化。①中国古代文化中还有若干与这种道德文化异质的文化。明显与诗歌有关的异质文化有两种:一种是还带有原始性的宗教文化或称半文明宗教文化,另一种是人文性科学文化,后者是主要的。相应地,明显存在于诗歌中的异质文化思想情感也有两种,一种是半文明宗教文化的宗教思想情感,另一种是人文性科学文化的自我思想情感,后者是主要的。后者就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内在根源。

一、两种异质文化

(一)半文明宗教文化

所谓半文明宗教文化,指殷商及之前一段时期的文化。②殷周之际发生了文化的革新或者说转型,即由重神性的宗教文化转变成了重德性的道德文化。《诗经·大雅·文王》就说到这次革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近人王国维也说:“中国政治与文化变革,莫巨于殷周之际。……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1〕《礼记·表记》则对比性地指出殷周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周之际这种文化革新的关键,是将作为宗教文化本体的“帝”、“上帝”转变成了道德文化本体的“天”、“天德”(后来演变为更抽象、更本体性的观念“道”、“天道”等),前者主要具有神灵性,后者则主要具有道德性了。有的本体性观念在殷周两个时期都存在,不过基本的含义却发生了转变。例如,“天命”观念在殷商时代指上帝的神意;在周代则强调其意旨中的道德性了,所谓“天命靡常”,“唯德是辅”。

为什么说转型前的殷商宗教文化是半原始半文明的呢?成熟的亦即文明的宗教文化要经历两方面的关键性变化:一方面是宗教信仰发生变化,即从相信神能够消灾赐福,转变为相信神主要是人生的指导和灵魂的归宿;另一方面是宗教信仰的对象发生变化,即从纯粹的自然神或半人格化的自然神转变为人格神,从多神转变为唯一神或者少数主神,从能力有限的部族神转变为能力无限的创世神。中国殷商时期的宗教文化,从信仰主体方面看,主体的信仰还停留在祈求神灵庇佑和消灾赐福的阶段,缺乏终极的归宿感;从信仰对象方面看,“上帝”神虽然已具有一定的人格性,但它还保留着明显的原始自然神和祖先神的成分《礼记·郊特牲》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祀,大报本反始也。”这说明上帝崇拜中包含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性质。韦政通说:“上帝且有帝廷,帝廷里有日、月、风、雨等自然神为官。……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人想到‘殷人的帝很可能是先祖的统称,或是先祖观念的一个抽象’。”(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70页),他的创世功能也不明确。此外,这种宗教文化中巫术盛行,甚至还保留着活人祭祀等野蛮的仪式和习俗。因此,我们称这种宗教文化为半文明宗教文化。

西周开始的道德文化吸收了某些半文明宗教文化的东西。例如,在作为道德文化本体的“天”或称“天道”中,还保留着半文明宗教文化本体的“帝”或称“上帝”的先验性和神圣性,因而道德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宗教性。又如,儒家祭祀天地和祖宗的仪式,就是从半文明宗教文化中祭祀上帝神和祖先神的仪式演变而来的。再如,记录远古卜筮经验的《易》(或称《易经》、《周易》)后来被道德化和哲学化而成为儒家经典。西周以来仍然存在的另外的某些半文明宗教文化的东西,则不能被道德文化吸收,它们就成为与后者明显异质的文化成分。例如活人殉葬的野蛮习俗(《诗经·秦风·黄鸟》中就写秦穆公死后用活人殉葬)等,又如某些远古的神话和巫术(这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等南方地区尤为显著,《楚辞》中就有反映)。随着道德文化的发展,这些异质文化的东西逐渐被排挤、淘汰,因而或者终于消失,或者只能在民间谋求生存(这种东西有的至今仍然存在,不过它们始终是异质性的:在古代它们异质于道德文化,在现代它们异质于科学文化)。

(二)科学文化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与道德文化异质的主要是科学文化。这种异质的科学文化的历史命运却与上述异质的半文明宗教文化相反:它在道德文化的后期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将后者取而代之而成为现代新文化。

科学文化因素在原始宗教文化中就存在着。这种文化因素,在古代希腊发生文化转型时被发扬光大,形成了科学文化。中国殷周时期的文化转型,却主要是道德文化因素发挥了作用,因此产生了道德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科学文化是受制于道德文化的。科学文化的核心机能是理智。理智自身创造的成果是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在理智认识基础上的意志是自由意志,自由意志的活动造成经济上的自利和竞争,形成道德自律和政治民主。伴随自由意志而发生的情感是自我情感,自我情感创造独特的文学艺术。

上述理智、意志、情感三方面的科学文化因素,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都有表现。

较纯粹的科学理智因素,是先秦名家的名辨,墨家和荀子以及宋代叶适等人的逻辑思想。汉代王充的无神论思想以及相应的求实态度体现了科学理性精神。荀子的“天人之分”和“制天命”的观点,唐代刘禹锡“天人交相胜”的观点,是哲学上显露的科学文化因素。先秦墨家和法家的实用技术和经济功利观,后世四大发明等更发达的实用科技,也是科学文化的明显因素,尽管总的说来它们受制于和服务于道德文化。此外,清代乾嘉朴学的偏于纯学术的态度和实证方法,也是与科学文化相通的。

意志和情感两方面的科学文化因素,主要是关于自我、自由、平等、民主、个性等人文性的文化因素,它们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三个时期较为活跃。第一个时期是先秦。当时墨子的“兼爱”思想,杨朱的“贵己”和“为我”的思想,是突出的代表。《孟子·滕文公下》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可见“为我”和“兼爱”等思想与儒家正统思想是何等异质。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其时道家通过玄学而中兴,形成与儒家互补的局面。这是古代道德文化内部的互补。不过,在“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释私论》)、“非汤武而薄周孔”(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的思潮中,在儒道互补而丰富了古代道德文化的同时,也碰撞、摩擦出某些异质于这两家道德思想情感的东西来。例如,在不拘礼法和纵酒享乐的风尚中,就有对自我个性的实质性肯定。这种个性人格既不同于儒家的社会人格,与先秦道家的自然人格也有所不同。又如,某些表现至性真情的宫体诗和追求形式美的山水诗,也有突破儒道两家的道德规范而与后来的异质性诗歌相通的地方。第三个时期是明清之际,包括晚明阶段和清初阶段。晚明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情真”说和公安三袁的“性灵”说,形成了一股个性解放思潮,它体现人性在真心、真情、自我、自利、平等、民主等方面的觉醒,是历史上异质的人文性科学文化精神最耀眼的闪现。其中最难能可贵的,当是李贽提出的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这种怀疑精神。科学文化精神可以说就是一种怀疑精神,因为理智活动就起于对事物的惊奇和怀疑。中国古代道德文化最缺少的就是怀疑精神,因为它那既定的道德观念本应当被怀疑却不允许被怀疑。清初黄宗羲、唐甄的民主、平等、自利的观念,王夫之的历史进化观念,顾炎武的经世致用观念等,虽然实质上是古代道德文化内部的一种革新和调整清初思想家站在正统儒学的立场上在传统文化内部提出革新思想。他们也正是站在这种立场上来反对晚明李贽等所谓王学末流。李贽思想有王阳明心学的根基,它的特点是借助庄禅来反对正统儒学,由此生发出许多不同于儒学和庄禅的新文化思想。,但与科学文化精神均有相通之处。它们与晚明思想一起,对后来晚清迅速兴起的科学文化起着有形无形的推动作用。

晚清鸦片战争以后兴起并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对于传统的道德文化来说就不仅仅只是异质文化,而更是与之抗衡并最终取而代之的文化——这就是早期中国现代新文化。由此可见,古代异质性科学文化的意义,不但在于它丰富了古代文化的成分,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内在根源。这种内在根源,主要不是体现在上述显性的科学文化成果上,而是体现在创造这些文化成果的隐性的文化心理上:这种隐性的文化心理被传承下来,在清代晚期,在外来科学文化强有力的激发和诱导之下,便开始对科学文化进行规模越来越大的创造。

中国古代文化中这种一直存在着的异质性科学文化心理,才是创造中国现代文化的真正秘密。现在就清楚了:我们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化根源于古代文化,不过它不是根源于其中的正统道德文化,而是其中与道德文化异质的科学文化。我们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化由古代文化转型而来,但不是指其中正统道德文化转变成了现代文化,而是指其中异质的科学文化发展、壮大并取代了正统的道德文化的主导地位。此后,科学文化就不再是异质性的了,而残存的道德文化在现代文化中倒成了异质文化。这正如前文说道德文化由上古半文明宗教文化转型而来,并不是指那宗教文化本身转变成了道德文化,而是指其中的道德文化因素发展、壮大并取代了宗教文化的主导地位。此后,道德文化就不再是异质性的了,而残存的宗教文化在道德文化中倒成了异质文化。在上述意义上,中华文化经历了两次转型。

二、两种异质思想情感

与道德文化异质的文化有两种,即半文明宗教文化和科学文化;相应地,与诗歌的道德思想情感异质的思想情感也有两种,即半文明宗教思想情感和自我思想情感。

(一)半文明宗教思想情感

在古代诗歌中,半文明宗教思想情感在宗教信仰、宗教仪式和宗教神话三方面都有表现。

作为半文明宗教信仰的“上帝”神,在文化转型后必然留下残迹,这些残迹也出现在早期诗歌中。《诗经》的《商颂·长发》中就四次出现“帝”或“上帝”,例如“帝立子生商”;“上帝是祗。帝令式于九围”。“帝”或“上帝”主要是宗教意义的人格神。这样的诗歌所表达的就是异质于道德文化思想情感的宗教思想情感。《周颂》中虽然也有“上帝”,但出现更多的是代表新文化性质的“德”,而《商颂》中却一个“德”字也没有。前文曾指出,“天命”含义的改变也体现着文化的转型,这在《诗经》中也有反映。《商颂》中“天命”的含义主要是宗教性的,指的是上帝的旨意,例如《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而《周颂》中的“天命”则具有与道德相关的“天德”的意义了。例如《周颂·维天之命》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这里已有文王以德配天的意思。战国后期的《楚辞》中也有“上帝”,例如《招魂》开篇就是“上帝”与神话中的巫师“巫阳”对话。战国以后的诗歌就很难见到“上帝”神了,取代它的是“德”和更普遍的形而上的“天”、“道”。后来的诗歌中所出现的神祇,主要是新产生的道教神祇和外来佛教的神祇。

《商颂》是祭祀诗,我们从它能够感受到祭祀仪式的盛大和被祭祀神祇的威严,这大约主要由于所祭祀的是至高无上的“上帝”神或体现其旨意的先王(祖先神)的缘故。而《周颂》虽然也多为祭祀诗,但由于更多地涉及人事,崇尚功德,祭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则温和得多,与《诗经》整体上的“温柔敦厚”精神相一致。《楚辞》中《九歌》所描述的巫术和宗教仪式更突出,其中的迎神和送神,特别是巫觋(男巫师)装扮成神来表演,应当是半文明宗教文化的明显遗迹。《招魂》和《大招》中也有不少关于远古宗教仪式的描述。但是至秦汉时代,这种巫术和宗教仪式在诗歌中就基本消失了。不过,在南方民间中,这种巫术和宗教仪式还有所保留。这是因为民间文化最能包容各种文化成分,其中既有作为历史陈迹的异质文化成分,也有代表历史未来的异质文化成分。

《诗经》中关于半文明宗教的神话很少,《大雅·生民》中有关于周人起源的神话传说,不过极简略。这可能是由于孔子或其他人删诗时删除了某些远古神话和宗教仪式:这正显示了被转型的文化——半文明宗教文化——必然的历史命运。屈原的《离骚》中颇多神话传说,不过其中没有什么神话故事,而多是诗人对神话原型意象的加工创造,用来抒发自己爱国、忠君、忧民的思想情感,而这样的思想情感却是属于新的道德文化的思想情感了。后世诗歌有时也沿用神话故事和神话意象,不过一般是借用来表现新的文化内容或者进行审美创造。例如,像李贺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凭箜篌引》)这样的诗句,就主要不在于表现那神话本身,而在于审美意象的创造。

(二)自我思想情感

古代诗歌中与道德思想情感异质的,主要还是自我思想情感。自我思想情感是属于科学文化的诗歌的基本思想情感,它是科学文化心理的产物。①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自我思想情感主要表现在民间爱情诗和文人爱情诗中。《诗经》中的某些爱情诗是民间爱情诗的代表。例如: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周南·关雎》

这是毫不掩饰的大胆表白和热烈相思。又如: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郑风·褰裳》

这大约只是戏言而不是真正的警告,很有挑逗性。还有如《鄘风·柏舟》描写女子呼天叫娘,誓死要嫁意中人,等等。这类诗篇,没有“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礼教束缚,所有的是两性关系上自我思想情感的真实表现。后世汉乐府、南朝民歌、明清民歌中的爱情诗,也表现类似的自我思想情感。

文人诗歌在婚恋题材上表现的自我思想情感,往往混杂在道德思想情感之中,大多不突出。较为突出的当推李商隐的爱情诗。如他的《无题四首》(其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别后杳无踪影,重逢已是“空言”。彻夜相思,终于梦里相会,无奈仍然只能以远别和悲泣告终。梦醒后,痴情的诗人竟然急忙修书致意,仿佛要接续那梦中的一声声呼唤。然而,所爱者远在神山仙境之外,其间阻隔重重,鱼雁如何能抵达?显然,梦醒后留给诗人的,只是幻灭的痛苦和绝望的相思。这样的诗显然有违“诗无邪”的诗教,难怪后世的卫道者将李商隐归属于“乃邪思之尤者”之列(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的确,此诗不像那些在礼教的约束中透露一点相思之情的文人爱情诗,它整个表现的就是诗人的爱情伤痛。

受晚明公安三袁“独抒性灵”思想的影响,清代诗人袁枚作诗也提倡“性灵”,表现真情。他的《古意》(之一)也是写梦中思念的,却更大胆、开放:

妾自梦香闺,忘郎在远道。不惯别离情,回身向空抱。

文人爱情诗写得最真切、最热烈的,还是那些“别是一家”的词和曲。如五代词人韦庄的《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是一见钟情的爱,无怨无悔的爱,颇有现代人爱情至上的意味,所表达的纯粹是爱的冲动和自我真情。又如宋代词人柳永的《中吕调·燕归梁》上阕:

轻蹑罗鞋掩绛绡。传音耗、苦相招。语声犹颤不成娇。乍得见,两魂消。

把男女幽会时的激动和欢乐写得惟妙惟肖,若用现代汉语译出,颇像现代的爱情诗。写这种艳词的远不止柳永一人。从晚唐至两宋,上至皇帝、大臣,下至落魄文人都写,说明这是人性的一种内在欲求,只是这种欲求以往被儒家的礼教压制着,而此时则可以利用这种非正统的新诗歌样式来表现了。

元曲描写爱情往往更热烈、更直露。如关汉卿《仙吕·一半儿·题情》:

碧纱窗外静无人,跪在床前忙要亲。骂了个负心回转身。虽是我话儿嗔,一半儿推辞 一半儿肯。

古代诗歌的自我情感主要表现在爱情诗上,是不足为怪的,因为爱情是人与人的关系中最本真、最自我的情感。这种与传统道德情感异质的自我情感,是相应的异质文化心理的产物。这种异质文化心理贯通古今。由此可知,中国现代诗歌、现代文学和整个现代生活中的爱情表现,从根本上说就是这种异质文化心理被激活、被解放后的结果,而不可能是由西方的诗歌和文化“东渐”而来的。

爱情之外,思索宇宙人生、感喟生命短暂、提倡及时行乐等,也是古代诗歌中有所异质于道德情感的东西。且看《古诗十九首》中的《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从死者的墓茔联想到死亡的黑暗和虚无,从人生如寄中醒悟到不如珍惜感性生命,享受现实快乐。这是古代知识分子在生命短促和仕途多艰这样的双重焦虑下的一种无奈人生,在一定程度上却也是一种自我觉醒。这种思想情感也是对儒道思想的超越。诗中对儒家追求圣贤不朽和道家希冀长生不老就有所嘲讽。这样的异质思想情感在《古诗十九首》的其他诗篇中也常常表现,在后世不少诗人的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三)异质性自我情感的诗论

关于异质性自我情感的诗论,袁宏道的“性灵”说和龚自珍的“尊情”说是代表。

晚明袁宏道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序小修诗》)。他又说,“要以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尔。夫性灵窍于心,寓于境。……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是之谓真诗” (江盈科《蔽箧集叙》引袁宏道语,《袁宏道集笺校》附录三)。可知“性灵”说的要旨,是从自我出发去抒真情,写真诗。“性灵”说直接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焚书》卷三《童心说》)李贽所说的“童心”、“真心”、“本心”,在诗歌创作理论上就成了袁宏道的抒“性灵”、写“真诗”的主张,两者一脉相承,都是以个体为本位的论说。这种理论与以前的“言志”说、“载道”说等功利性道德情感的诗论是很不同的,与“韵味”说、“兴趣”说、“神韵”说等审美性道德情感的诗论也很不同,因为那些诗论所论说的诗歌情感的底蕴,都是群体本位的道德性,而不是个体本位的自我性。

清中叶的袁枚也提倡“性灵”说,其中继承了袁宏道“性灵”说的自我真情要义。袁枚说:“诗者,人之性情也。近取诸身而足矣。”(《随园诗话补遗》卷一)又说:“夫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情所最先,莫如男女。”(《小仓山房文集》卷三十《答蕺园论诗书》)

晚清的龚自珍是新旧文化交界处的人物。他的诗论,对于古代诗论来说最具有异质性,而对于现代诗论来说已是初露的曙光。龚自珍的诗论既可以说是“尊情”说,也可以说是“自我”说,因为那所尊之情就是自我之情。他说:“情之为物也,亦尝有意乎锄之矣;锄之不能,而反宥之;宥之不已,而反尊之。”(《长短言自序》)这种“尊情”观点与传统诗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观点相左,与宋代道学家甚至认为情感有害,惊呼“情之溺人也胜于水”(邵雍《伊川击壤集序》)的观点,更不相容。龚自珍为什么要尊情?因为这情是“自我”之情,而自我是本体。他说:“天地,人所造,众人自造,非圣人所造。圣人也者,与众人对立,与众人为无尽。众人之宰,非道非极,自名曰我。我光照日月,我力造山川……”(《壬癸之际胎观第一》)这里,龚自珍明确否定了传统文化的本体——“道”,而强调自我主体才是世界的本体。自我既然是本体,自我情感就是本体性的,自然应当得到尊重。龚自珍的尊情说和自我说,是对晚明童心说、性灵说的继承和发展(龚自珍也经常使用“童心”二字),前者超越后两者的一个地方,是对“自我”的突出和强调。尽管龚自珍提出的“自我”(“我”)还是众人之自我,但它是基于个体之自我的(从龚自珍的诗词创作看,他所尊之情,就是诗人自我觉醒后在国事民瘼上所表现的忧愤、悲怨之情,在两性爱恋上所表现的哀婉、温柔之情)。在古代思想史上,龚自珍的“自我”说明确标示了人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的觉醒。龚自珍的这种诗论已接近现代诗论了,因为现代诗歌的基本情感就是自我情感。晚清黄遵宪的诗论就是直接从龚自珍的诗论起步的。我们把黄遵宪的诗论视为现代诗论的开端(龚自珍的诗论则作为由旧到新的过渡),除开那时的异质文化已经发展成为能够抗衡古代道德文化并开始取而代之的现代科学文化这个决定性的大背景之外,就诗论本身来看,他的诗论不但强调表现自我情感,而且提出了表现这种情感的新诗体,从而开始了现代诗论在诗歌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论述(尽管在形式方面的论述还很有限)。

三 、异质思想情感与道德思想情感的历史变化关系

先秦时期,道德文化与异质的科学文化并存,其中道德文化占主导地位。相应地,诗歌中道德思想情感与异质的自我思想情感并存,其中道德思想情感占主导地位。

《诗经》所表现的已主要是道德思想情感,这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敬德尊天。这主要表现在《周颂》和《大雅》中,是通过祭祀诗来表现的,其中对西周开国先王文王的功绩和美德的歌颂特别突出。其二是国事民瘼。这在《诗经》中占很大篇幅,内容非常广泛。《诗经》由此开创了忧患国事民瘼的传统。这个传统在世界诗歌史上很独特——没有哪个民族的诗歌如此深广地反映国事民瘼。其三是孝悌亲情。这在《大雅》和《小雅》中较多,例如《小雅·蓼莪》悲叹父母恩深却不能报答。又如《小雅·棠棣》表现兄弟间的亲情和友爱。其四是婚姻恋爱。《诗经》的某些爱情诗表现与道德情感异质的自我情感,上文已述。但《诗经》在婚恋上也表现封建礼教的观念和情感,例如父母之命和男尊女卑的观念及相应的情感。

《楚辞》的代表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比起《诗经》来,《离骚》更集中地表现道德思想情感,即爱国忠君和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情感。特别是在表现爱国忠君上,它为后世文人诗歌确立了传统。这个传统在世界诗歌史上也很独特——没有哪个民族的诗歌如此强烈如此执着地表现爱国忠君。

《离骚》也表现强烈的自我思想情感。不过,总的说来这种自我思想情感与道德思想情感不是异质的,而是同质的,因而两者是统一的:自我思想情感统一于道德思想情感,前者是后者的个体性体现、诗意性体现。诗人的这种自我如同一条通道,共同性的道德思想情感因为经它流过而染上诗人的自我个性色彩。这种思想情感的自我性显然是片面的,因为它仅仅是被既定的道德所认同的自我性,诗人其余的更丰富的自我性(它们对于既定的道德来说可能是异质的)则往往不能或不便于表现出来。对于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这种自我表现(不包括前述异质性自我情感的表现),一位西方学者也说得中肯:“中国艺术是以表现‘道’的普遍原则来加以评价的,艺术家的自我表现仅仅在这样一个范围内才得到承认,即他能使自已与普遍的‘道’相融洽,以至于可以通过他本性的表现来作为一种‘道’的媒介手段而起作用。”〔2〕《离骚》及后世李白、杜甫等人诗歌中的自我表现,总体上都应作如是观。

秦汉时期开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秦代历时很短,加之“焚书坑儒”和极端文化专制,所以仅出现少量歌功颂德的御用诗篇。汉代“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实行政德合一,于是道德文化得到加强,异质的科学文化则趋于消隐。相应地,此时期诗歌的道德思想情感也得到加强,但异质的自我思想情感仍有显现。

汉代诗歌与汉代诗论强调伦理政教相呼应,也较多地表现道德思想情感。汉初歌功颂德的四言体诗和楚辞体诗在这方面很显著。即便是后来的文人五言诗,其主旋律也是有关伦理政教的。其中,汉末《古诗十九首》在表现渴望建功立业等道德思想情感的同时,因为思索生命、感叹人生而引发某些异质性自我思想情感的流露。更为突出的,还是汉乐府民歌在描写男女两性关系上所表现的真挚、热烈而又复杂多变的自我真情。

魏晋南朝时期,道德文化扩展,异质文化再现。所谓道德文化扩展,指道家中兴,佛学传入,道家和佛家最终成为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与儒家互补。所谓异质文化再现,指此时期上述三种文化尚未完全合流,尚有对立和冲突,于是不免摩擦出某些异质于这三家的东西来。以兼综儒道的玄学看,它所提倡的自然人格说和越名任心说等,就引发了某些超越儒道两家思想情感的表现,如讲究人格独立、个性自由和享受感性生命等。相应地,此时期诗歌的道德思想情感得以扩展和丰富,异质的自我思想情感也在增多。

建安诗歌尚富于儒家精神,例如代表诗人曹植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情感非常强烈。正始诗歌一方面继承建安诗歌“慷慨悲歌”的传统,一方面增加道家精神的表现。兼容儒道的代表诗人是陶潜,他不乏儒家的忧愤情怀,但其饮酒诗、隐逸诗所表现的避世态度和田园风情,更具魅力,影响深远。南朝表现闲情逸性的山水诗,其底蕴多为道佛两家精神。异质于上述道德精神的自我思想情感,在魏晋之际阮籍的某些咏怀诗中较为明显:它们表现孤独、悲苦、恐惧、迷惘、无奈等生命意识,而真切的生命意识即是一种自我意识。自我思想情感也表现在南朝的某些宫体诗中:它们耽于声色,疏于美刺,在道德家看来属于“亡国之音”,但从异质文化的观点看,却是一种人性的欲求,是超越既定的群体性道德意识之外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

隋唐五代时期,儒道佛三家共存互补,道德文化臻于成熟,呈现进退出处的广阔空间。而异质的科学文化在蛰伏一个时期之后,在晚唐和五代又显现出来。比较魏晋南朝时期的科学文化,此时期的科学文化有很不相同之处:它不是如前者那样借助玄学的自然人格说而产生的,而是在中晚唐开始出现的城市经济和市民生活的世俗化基础上产生的,因而显示出一种历史必然性:这样显现出来的异质性科学文化从此就不绝如缕地存在下去,并最终发展成为中国现代新文化。

相应地,隋唐五代时期诗歌的道德思想情感也臻于成熟,这种成熟的代表是盛唐诗歌。其成熟的标志有三。第一是共存,即儒道佛三家思想情感共存,并形成各自的诗人群体和代表。杜甫是儒家诗人的代表,被尊为“诗圣”。他所以在后世最受推崇,与其所代表的儒家正统思想情感有关。李白人称“诗仙”,其襟抱其实主要是儒家的,不过若要列举道家诗人的代表,又非他莫属。王维被称为“诗佛”,其诗歌的内涵也很丰富,不过其特色和成就主要存在于表现佛理禅趣的山水诗中。第二是融合,即儒道佛三家思想情感的融合。这种融合大至一个诗人身上,小至一首诗中。第三是模式化,指形成写景抒情的模式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这在律诗中最明显。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曰:“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此种通例就成型于唐代。,并造成情景交融的意境——意境是只为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的诗歌所特有的一种艺术特征。可参见陈本益、杨晓瑞《意境及其历史命运》,《学术月刊》2014年第5期。这三点,在唐以前的道德思想情感的诗歌中没有那么鲜明;而在异质的自我思想情感的诗歌中,特别是在晚唐及以后表现自我思想情感的词曲中,情况更是不同:它们并不着意表现儒道佛三家思想情感,而是着意表现自我思想情感;它们也不着意追求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意境,而是显出主客相分、物为我用。

异质性自我思想情感,在晚唐李商隐的爱情诗中有显露;在晚唐和五代兴起的被称为“艳科”的词中,表现更多,更直接。这些词的精细刻画和性爱表现,与南朝宫体诗相通,所不同的是它带上了城市经济和市民生活的世俗文化色彩。这即是说,表现自我思想情感的词,不但像此前表现自我思想情感的诗歌那样具有人的自然本性的基础,而且开始具有一种新的社会基础了。词在内容上的这一特点,加上它形式上象征自由的长短句特点(它的长短句本身并不是自由的,而是固定的),使它代表了一种新文化性质的诗歌——现代诗歌——的萌芽。

宋元明清时期,道德文化僵化并走向衰落,异质的科学文化则曲折发展,两者的分别与对立日渐明朗。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发展的最后阶段。由于它具有融儒道佛三家为一体的特点,使三家相互补足和相互制约的作用减小;由于它特别强调纲常伦理,加之政治上八股取士的制度,它与专制政治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关系空前紧密,从而加紧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钳制,最终必然与专制政治一道退出历史舞台。

晚唐和五代产生的科学文化,在宋元明清时期一直或显或隐地存在和发展着。它体现在逐渐兴旺的城市商业经济和市民生活中,体现在词曲特别是小说、戏剧中,也体现在某些思想家的异端思想中。晚明以李贽为代表的个性解放思想,是这一发展过程的高潮。这种思想在继承以往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从主体自主性的角度来肯定自然人性(例如肯定私欲的合法性等),并提出平等、自由和个性独立等要求。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焚书》卷一《答耿中丞》)受李贽影响的袁宏道说:“善学者,师心不师道。”(《序竹林集》)这些思想都以个体的主观自我为本位,而不以既定的权威思想和道德群体为本位,所以是人的觉醒的一种表现。个体本位及其自由意志是人文现代性的核心,所以李贽等人的思想与现代思想是相通的。但是,由于没有提出保障这种个性解放的政治措施和社会理想,又无强有力的自然科学的呼应和支持,这种个性解放的思潮未能继续发展下去。清初王夫之的历史进化观,黄宗羲的反君权思想和民主、平等的观念,顾炎武的经世致用主张,都包含有异质的科学文化因素。不过,前文已指出,这些思想是他们站在正统儒学立场上提出的革新思想。

宋诗受理学的影响,看重道统,喜好议论。宋以后表现道德思想情感的诗歌,虽然有宗唐宗宋的变化,但总体上都紧靠政教伦理,显得更加正统,从而与包含较多自我思想情感的词曲和诗歌日益显出分别,并最终被从后者发展出来的现代新诗所取代。就表现异质思想情感而言,宋词分为两路。一路以柳永为代表,继续像晚唐五代词那样在艳情和离愁中表现世俗性自我真情。这一路发展至元曲,不但世俗性达到极致,而且形式上也因多用衬字而接近日常话语,从而成为现代新诗形式的直接来源。另一路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将词雅化、诗化和散文化,从而让更丰富的道德思想情感传递进来。不过,在苏轼的某些思索宇宙、人生的词中,也表现某种超越既定道德思想情感的自我思想情感。与词曲相比,作为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在这一时期的异质性不大明显,只有在晚明公安三袁的“独抒性灵”、“任性而发”的诗中,在清中叶袁枚的自写“性灵”、反对崇古和模仿的诗中,流露某些异质的自我思想情感。直到在晚清龚自珍那里,其诗歌和诗论才具有明显的个性解放和自我思想情感的异质性和变革性。他的诗歌就与同时期仍然表现道德思想情感的宋诗派拉开了距离。此后,这种科学文化性质的诗歌就可以称为现代新文化的诗歌了。在现代新文化全面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西方诗歌有力的激发和诱导下,这种现代新文化性质的诗歌不但继续着上述自我思想情感的变革,而且在语言形式上也开始了相应的变革。这种从思想情感到语言形式的变革从维新派诗人开始,最后在五四新诗人那里取得成功。所以我们可以说,从维新派诗人提倡新诗体到“五四”新诗人用白话写诗,是中国现代诗歌诞生的外在标志;此时期诗人开始表现的自我思想情感,则是中国现代诗歌诞生的内在标志。内在标志比外在标志更为根本、更为重要。在同一时期里,仍然主要表现传统道德思想情感的“同光体”诗人和汉魏六朝派诗人的创作,就只能算是正统古代诗歌的苟延残喘了。

〔参考文献〕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M〕//王国维学术经典集:下卷.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128-129.

〔2〕〔英〕H.奥斯本.论灵感〔M〕//杨匡汉,刘福春编. 西方现代诗论.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8:618.

(责任编辑:潘纯琳)

作者:陈本益

第3篇:在诗歌教学中注重渗透情感教育

【摘要】诗歌是我国民族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的宝库,它言简义丰,用极为简洁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蕴。在诗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由语文课的本质所决定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诗歌的情感教育作用,使学生的情感教育变得完善,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目的。

【关键词】诗歌教学;情感教育;民族精神;有效性

诗歌是我国绚丽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它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诗歌是我国民族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的宝库,它言简义丰,用极为简洁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蕴[1]。”诗歌又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雅的审美趣味,它的作用不仅是传授学生以知识,让学生懂得诗的字词句,而更高的追求在于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健康的情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但是在目前小学的诗歌教学中,对于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以及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培养却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没有立足于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其次是学生的道德品质日益下滑,缺乏民族荣誉感和审美情趣。这些问题都引发了我们的深思。

诗歌的教学与学生学习诗歌的现状表现在:

(一)学生在学习诗歌时情感教育的落实不到位

语文教学中,不论是高年级学段还是低年级学段,学生都要学习诗歌。调查显示,低年级学习诗歌时很多老师仅只是要求学生会读,会背就行,学生在朗读诗歌时就像唱一首儿歌一样,只记得怎么唱,却不知道唱的是什么,这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诗歌的大致状况。而高年级的学生就要在低年级学生的水平上更上一层楼了,高年级的诗歌教学中老师已经转变了教学的目的,从原来的会读、会背转变成了对于古诗一些重点字词句的理解,然而其教学目标也终止于学生考试的时候会做所谓的理解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综合性学习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学生学习诗歌不能只停留在诗歌的字句意思和诗歌的内容的翻译上,而更应该重视的是诗歌教学在学生的情感领域中所起到的作用,这才是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的体现。

(二)目前诗歌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单一

首先,“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缺乏美感[3]。”诗歌教学的一般思路为理解诗的题目大意,知道诗要表达的大意,理解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感情,融入诗的意境。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觉得乏味无趣,而且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诗歌的兴趣,教师总是用同一种模式来教诗歌,忽视了诗歌与诗歌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同诗人之间写作风格的差异性,这就使得学生在跟着老师学习诗歌时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是跟着老师的节奏走,没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课堂十分枯燥,索然无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其次,“学生学习诗歌途径单一、缺乏主动性”[3]。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的教学步骤一步一步地学习,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课后,很多学生都只是复习诗歌的字词句、诗歌的内容,然而却没有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融入所学诗歌的精神世界里,让自己的心灵世界得到洗涤、净化。

再次,“注重单一知识、学诗丧失兴趣[3]。”要在积累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效果,这是摆在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实际艰难的问题。然而在课堂上,学生只知道应付差事,完成任务式学习,更无暇于提高审美水平和对自我的教育。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累,最终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情感教育的落实就如同一纸空文,无法得以实施。

针对以上现状,笔者认为,要让诗歌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具有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一)诗歌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基本要求

懂诗意,洞诗情。在教师的诗歌教学过程中,往往总是教师一味的把诗歌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句一一向学生解释了,学生要么在书上勾勾画画,要么就写到笔记本上,也就是说,教师所教授的学习诗歌的方法也就只是做做笔记,背背诗而已,根本没有把诗歌中那份细腻的情感挖掘出来。学习诗歌不仅要理解诗歌的字句意思,而且要洞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做到和诗人心灵世界交流,体会诗歌中的精神实质,并且结合自身的情感思维,投身到诗歌的精妙意境中去,将情感教育作为语文学科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各个环节中紧扣住情感教育,使素质教育的理念更上一层楼。

在诗歌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状态来适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受到诗人良好品质的熏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一句永垂千古的诗句,在教这首诗歌时,教师就要注重把文天祥的坚毅、宁死不屈的精神灌输到诗歌的字里行间,让学生在学习诗歌时能够真切体会到诗人在面临重重困难时依然保持一颗最坚强的心。

(二)诗歌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

首先,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学中我们要做工作是先大体的对诗歌内容进行理解。“诵读古人的诗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高声朗诵,一种是密咏恬吟。高声朗诵是为了畅其气,就是把你那种感发的精神提起来;密咏恬吟是小声地轻轻地吟诵,这是为了得其韵,就是慢慢体会它的韵味所在。文章要有文气,诗歌要有气象[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诗歌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多读诗歌,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加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知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诗歌可以在无形间提升一个人的谈吐与气质,令人在学习与生活中获益匪浅。多读诗,学生能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中捕捉到诗歌最基本的精神意境和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教师充分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感悟,一起走进诗歌的情境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诗怡情。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已经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学科,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不可低估。多媒体是具有声音、动画、文字、图像和录像等多种表达形式的一种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直观性强,画面感好,提供的信息量大,成为一种备受广大师生欢迎的教学形式。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不仅具有音韵美、意境美,而且在语言、意象、情感和哲理等方面还有一种特殊的隐含美。意境美需要读者通过广泛的联想和想象去领悟得到,而隐含的美却是传统教学手段难以企及,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它们转换成看得到听得到的形式,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更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运用多媒体进行诗歌教学,要注意将每一个画面融入诗歌的字句之间,让字句和画面之间有一个剪不断的联系,并从画面中感受到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借用诗人的思想来对学生的情感施加影响,把情感教育渗透到诗歌的教学中去。

再次,师生共同想象。在诗歌学习之前要有一个画面理解,把书本上的语言转变成脑海中的精神世界。如在陶渊明的(《饮酒》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山与景的完美组合,周围的一切景物是那么安详和谐。李白狂放不羁,才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陆游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得到了体现。这些伟大的思想品质都在古诗文的大世界中碰撞,撞击着教师和学生心灵。在这些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想象,共同构建诗歌中的画面。

最后,学生互相交流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巩固诗歌教学中所学的知识,查缺补漏。学生互相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不但能迅速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便于学生进行学习效果的自我检查,方便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及时整改,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对学习诗歌的兴趣,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更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诗歌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我们在诗歌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内容字句的讲解,也不能忽视诗歌的审美及情感的培养,情感教育对于诗歌教学意义重大。我们在诗歌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不仅填补了语文课情感教育的空白,而且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浩瀚的诗歌海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与古人进行心灵的沟通。

参考文献

[1]涂培源. 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J]..教育评论,20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

(编辑:龙贤东)

作者:朱明顺

第4篇:诗歌思想情感教案

房山高中生态循环课堂教案

高三语文

第7周04

总编号:

主备人:寇恒贵

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方法。

2.提高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

学会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学生背诵

名句背诵,默写。

二、学生展示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三、学生互批

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四、精讲点拨

(一)了解考纲

了解考题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

从近几年高考来看,本考点呈现以下特点和命题趋势:

1、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通常要求考生回答的是诗歌“写了什

么内容”、 “表现了什么思想”、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之类的问题,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因此可以说,真正意义的“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评价”题在近年高考中非常少见。

2、文学鉴赏的内容比较宽泛,较为自由,侧重感情评价。

第 1 页 共 5 页

教学方法 积累培养语感

考点解读

(二)考题探究 1.抓住题目透视

讨论下列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什么感情(3分)

送 魏 二

王昌龄

(2010江苏)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参考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离别时悲凉的心情。

越中览古

苏台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旧苑荒台杨柳新

义士还家尽锦衣

菱歌清唱不胜春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西江月

只今惟有鹧鸪飞

曾照吴王宫里人 这两首诗(各)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审题)

参考答案:两首诗均通过古今不同景象的对比,抒发了对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1)、答题要点:

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2)、答题步骤: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2.把握景物象征义

(20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杜甫

第 2 页 共 5 页

方法 指导

例题 分析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月高悬对泪脸)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①瞿唐:瞿塘峡, 安史之乱后, 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

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④爽:清爽,凉爽。合:环绕,充满。风襟:衣襟。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解析:解答本题,一要紧密结合注释中的“安史之乱”和“曾困居于此”,二要了解“月”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把握住这两点,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语境即可作答。

答案:全诗以明月兴思情,通过咏月 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描绘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即表达作者对早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之情,又以梅自喻,表现作者孤寂傲世、坚韧刚强的情感。)

把握景物象征义

诗歌是借助于形象(景象、物象、事象)来抒情的艺术,诗歌的有些景物的象征义被人们约定而俗成 , 如“残月”表示孤独忧愁的心绪;

“归雁”,表思乡之情,游子思念故乡;

“梅花”表凌霜傲雪,坚强之意;

“秋风”,表示萧条、冷落。假如能掌握一些景物的象征义,那么我们解读诗意就容易多了。

一般说来,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芭蕉等均表示凄婉悲怆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冰雪、松、竹、菊等均象征忠贞与高尚。

3.关注表现手法

第 3 页 共 5 页

总结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2010山东卷)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运用了托物言志(或象征,或比兴)的表现手法(1分)。这里诗人以凤凰白比(自喻,自况,1分),抒发了自己虽志向远大,但迫于时代的凄风苦雨,孤苦无奈(1分)、凌云壮志终无法实现(1分)的思想感情。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本诗借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4.关注诗歌形象(人、景、物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

第 4 页 共 5 页 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妇女的头饰。 全词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此词以元宵节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寂,表达作者耐得住冷落寂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志士操守的高尚品性。(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三)总结规律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并非只使用哪一种方法,可能要考虑几个方面才能把握准确,分析到位。 回顾总结

• 评价作品的思想情感的方法

1、-----抓住题目透视

2、 ----把握景物象征义(比喻义等)

3、 ----关注表现手法

4、 ----联系诗歌形象(人、景、物象)

五、教学反思

第 5 页 共 5 页

第5篇:读诗(二)诗歌思想情感鉴赏

读书时代——读诗

(二)

【鉴赏指导】

诗歌思想情感鉴赏

一、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 忧国伤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 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在注意的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鉴赏练习】

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简要概述每一首诗中“愁”的内容。

1、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菩萨蛮(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南乡子(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6、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9、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0、对雪(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飘弃樽无渌,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读读背背——两汉诗歌】

战城南 [乐府]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呜。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借死者与乌鸦对话,悼念阵亡的将士,揭露战争带来的灾难)

上邪 [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一首是情诗。指天为誓,表示爱情的坚固和永久。除非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

地合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东、西、南、北”想见到的不仅是鱼之乐也,更是一群江南女子采莲的欢乐情景)

陌上桑 [乐府(节选)]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以侧面描写烘托了秦罗敷的美貌,写法别致)

古艳歌 [无名氏]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见于宋《太平御览》,是一首弃妇诗)

怨歌行(又名《团扇诗》)[班婕妤]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饮马长城窟行 [乐府]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尽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这首汉乐府民歌,抒写妇人怀念征人的情愫。)

十五从军行 [古诗十九首]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南朝梁萧统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

悲歌 [乐府]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表现出社会**,流浪者欲归不能的浓浓乡情)

悲愁歌 [刘细君]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刘细君,汉朝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汉武帝刘彻的侄孙女。史称乌孙公主,第一位史载和亲公主,第一首边塞诗,琵琶的首创人之一。嫁尽汉女为一土,细君走后是昭君)

江南 [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答案:

1、闺中怀人之愁;

2、国破家亡之愁、报国无门之愁;

3、思友之愁、失意之愁;

4、伤春之愁、家国之愁;

5、昔胜今衰之愁;

6、思念情人的孤独之愁;

7、羁旅之客愁;

8、亡国之愁;

9、人生失意之愁;

10、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愁。

第6篇: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的把握

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的把握 【教学导引】 :

本讲内容是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或主旨的理解和把握。帮助学生梳理古代诗词中常见的题材,讲解题材与情感的联系,也可以借助“注释”、“意象”、“诗眼”以及“景与情的关系”来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主旨;另外,诗人还会运用表达技巧、炼字等艺术手法或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

【考点追踪与分析】:

高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对古代诗词鉴赏这一专题有两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看来,古代诗词鉴赏的考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主旨),而思想感情(主旨)又是一首诗或词的“灵魂”,所以在高考中,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的考查,往往在试题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都可以牵涉到或落脚到对思想感情的考查,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把握好一首诗或词的思想感情(主旨),那么在古代诗词鉴赏这个专题中,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分数。 【考点知识荟萃】:

(一)诗歌的思想内容

常见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 1.边塞诗(建功报国类) 唐诗多为:

(1).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3).描绘将士英勇无畏、昂扬勃发的精神状态;(4).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5).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6).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 (7)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8).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

(9).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10)对腐败无能的将领的愤怒和对士兵痛苦生活的同情; (11).盼望爱兵如子、英勇善战的将领出现。 宋词常有:

(1).山河沦丧的痛苦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2).壮志难酬的怨愤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对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痛苦; (4).对投降派、主和派及小人当道的愤懑; (5).对异族统治下人民流离失所、痛苦生活的同情。 2.忧国伤时类(与上一类多有重复)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离乱的痛苦;

(3).同情人民的疾苦;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5).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6).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3 送别诗

(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前途艰辛的担忧; (2).重在劝勉、鼓励、安慰(3).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4 山水田园诗

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1).描写自然风光;(2).农村景物;(3).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田园诗风格为恬淡宁谧,山水诗风格为清新优美。 5 咏物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6 思乡怀人类诗歌

(1).羁旅愁思;(2)思念亲友;(3).征人思乡;(4)闺中怀人。

写作上: (1)触景伤情;(2).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3).托物传情(月、雁、笛、柳);(4).因梦寄情;(5).妙喻传情。 7咏史怀古诗

(1).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感慨个人遭遇(怀才不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2).对历史、功名利禄、繁华富贵等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

(3).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8思妇闺情诗

(1).抒发别离苦情;(2).描写美人迟暮;(3).寄寓人生感慨。 9即景(或即事)抒怀类诗歌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2).昔胜今衰的感慨;(3).借古讽今的情怀;(4).青春易逝的伤感; (5).仕途失意的苦闷;(6).告慰平生的喜悦;(7).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8).记梦悼亡,遗世游仙。 (二)常见意象的含义:

杨柳——离情别恨或柔情 梧桐——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

鹧鸪——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杜鹃——哀怨、凄恻、思归

沙鸥——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青鸟——情人的使者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雪——纯洁、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

霜——人生无常易老,表前路坎坷 浮云——游子漂泊、飘零 船——漂泊、无拘无束,自由旷达 流水——叹惋、时间流逝 大漠——苍凉 落叶——失意、伤感 旷野——凄清 竹林——闲趣、隐逸 孤灯——孤苦、羁旅凄凉思乡怀人 古琴——知音 楼兰 ——国立功 关山——怀乡、思人 孤雁——思亲,思乡,孤独 寒蝉——悲凉、离愁别绪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点拨:

1.理解和挖掘“注释”信息,把握思想感情: 作为考试题中的注释,我们认为这绝不是“无意点缀”,而是出题人“有意而为”,注释的信息是出题人留给解题人(考生)解答问题的“蛛丝马迹”,我们找到这些“蛛丝马迹”并“顺藤摸瓜”,在考场上,可能会有更好的收获。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问题(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本词出题人给了两个注释,①中“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和②中“姜夔浪迹江湖,终生不仕”以及姜夔“去拜见范成大”,由这两个信息可知:两人志趣相投,不再做官,归隐江湖,可谓淡泊功名,宁静致远。由此信息的理解和挖掘,便知第二小题的答案了:与范成大形成对比,同意则是突出范成大的人格高尚,不与“趋炎附势的人”同流合污,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不同意:还是对比,范成大这样的人怎么能和“趋炎附势的人”的交往呢,所以这样人来一定是“人不到”了,还是突出范成大的无人能及(尤其是趋炎附势的人)的品格,还是在赞美。

顺便说一下第一小题,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理解本文的主旨还怕不知第一小题写的景物吗?

参考答案: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2.利用诗词中的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而意象则是感情化了的景或物,例如:孤雁、寒鸦、冷风、凄雨等,由此可得知,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或要表达的主旨,与其在诗中所选取的意象有密切联系,从这儿出发,“顺藤摸瓜”,诗人的思想感情,便可“略知一二”。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阅读本诗,找出诗中的意象,再结合第一小题的问题所问,即,夜晚、秋风、汉关、朔云、边月、西山,结合注释信息“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这些景象和意象渲染了战争气氛,预示一场大战即将来临。至于第二问的情怀(思想感情)结合“考点荟萃之诗歌思想内容”便知。

参考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3.知人论世、感同身受,发挥想象,把握思想感情

一首诗或词,在题材选取上在,因人而异,在形式技巧上,也千变万化,还有古今语言有别,这使得我们在理解上,客观的增加一些难度,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或者说是相通的、普遍的,那就是思想感情,无论古人和近人,在情感上是相通的,这就为我们的感同身受、发挥想象,提供了依据,由此去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问题: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主要表现了什么乐趣?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略)

参考答案: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完整的答题模板

1. 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2.解释诗句(词语),写了什么景、物、事等+3表达了什么情。

【跟踪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问题: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抓住注释中“闲居”、“等候授职”这两个词语,“感同身受”或者出于常识考虑,也可知道诗人此时那种无聊、失落、迷茫的心情,再加上“燕子”、“梧桐”、“客衣”等意象,可知诗人的思乡怀旧之情。解释第二联诗句,即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连词成句,组合成答案。

参考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诗句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略)

参考答案:(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处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玉树藏族自治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玉树既是“三江源头”,也是“藏獒之乡”和“虫草之乡”。 ①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连

②是长江落差最大的标志点

③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相通 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6621米 ⑤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 ⑥气候高寒

A.②④⑥⑤①③

B.③①②⑤⑥④

C.⑤③①④②⑥

D.④⑥⑤①③②

②参考答案: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工作之余,大家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D.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答案】A 3.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需要清静„„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

__________

。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地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干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 A.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

B.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 C.阳光和雨露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

D.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 【答案】D 4.(2013·潍坊质检)请仔细观看下面一幅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解释漫画寓意。

【解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回答此题,重点是就漫画中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围绕漫画的主题拟题目。拾到钱归还失主是正确的,但是索要酬金是不对的。这里讽刺的主体显然不是失主,而是拾到钱者。

答案:(1)新“拾金不昧”向钱看 (2)现今社会中,拾金不昧的意识日趋淡薄,拜金主义盛行,作者借这幅漫画对社会上的这种道德淡漠的现象给予了讽刺和批判。

【情景式默写】: 1.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马说 》中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陋室铭》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岳阳楼记》中抒写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醉翁亭记》中 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记承天寺夜游》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第7篇:思念情感诗歌

一个人,时时萦绕在心头;

有一份牵挂,

时时不能放下。

在暮色淡淡的夜晚,

面对浓浓的相思,

我独自遥望着你的方向,

体会与你心心交融的一刻。

多少次以为,

可以不再想你;

多少次以为,

已经忘了你;

可每次思念却轻轻漾起心底的故事,

让纷扬的记忆丝丝缕缕飘洒……

遇见你之前,

我花了太多时间的沉吟,

太多时间的跋涉,

曾经以为,

那前世美丽的相约,

再也不能在今世温柔的相逢。

你悄悄地走入我的生命,

那一声问候,

一抹微笑,

一个手势,

一片话语,

轻轻的撞击着我微微虚掩的心扉,

我平静的心底,

盈出蜜蜜的欢喜

眼前不时闪烁着一个个数过星星的夜晚,

宁静的沙滩上,

月光如水,

静静的笼罩着相依相偎的身影,

捡拾起一枚枚紫色的贝壳,

慢慢聆听那轻微温柔的低语……

浪漫和惊喜还清新如昨,

你和时光交织着,

在我心底挥之不去。

喜欢一个人的感觉真美,

我的心因思念你而绽放花朵。

尤其是在这样的日子,

柔柔的细雨,

甜甜的微风,

一扫那如烟缥缈的忧郁,

纷纷飘扬的风絮如同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拥挤在依然熟悉的风景,

紧紧地系往心的深处。

沉湎的心情在美丽的夜色中,

显得如此缤纷,

如此温馨。

此刻,

好想依偎在你的怀中,

倾听你的呼吸,

触摸你的心跳,

一起静静的聆听心曲,

双目对视浅浅一笑。

夜很静,

今晚又会睡不着,

淡淡的甜蜜始终在我心头萦绕,

我喜欢在这样的夜晚静静的思念,

静静的微笑。

夜已深,

窗外的树影渐渐隐去,

我还在想你,

想你……

第8篇:诗歌情感

不同的题材能够反映不同的主题

古代诗歌常见的主题有: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变化等。

古代诗歌常见的题材有以下几种 ①送别诗 例:(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 特征(意象):柳、酒、歌、船、长亭、短亭、灞桥、南浦等。 表现要点:离情别恨、深情厚谊、激励劝勉。

依依不舍的留恋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诚心志的告白

②爱情诗 例:(蝶恋花》(柳永)、《鹊桥仙》(秦观)、《一剪梅》(李清照)、(无题》(李商隐)。 特征(意象):青鸟、鸿雁、鸳鸯、桃花、红豆等。 表现要点:绵思念、款款深情。 ③哲理诗 例:《题西林壁》(苏轼)、《观书有感》(朱熹)等。 特征:深沉浑厚、意象鲜活、议理较多。

表现要点:从现象到本质,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 ④边塞诗(建功报国) 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凉州词》(王之涣)、 出塞》(王昌龄)等。 特征(意象):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 山、黑山等。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念亲、同情将士、批驳统治者。

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积极的)

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叹(消极的) ⑤田园山水诗 例:《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等。 特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等。 表现要点: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等。

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归隐)

对现实不满(愁苦类意象)

渴望避世隐逸(被贬) ⑥行旅诗 例:《宿建德江》(孟浩然)、《春夜洛城闻笛》(李白)等。 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客、浮萍、长蓬等

表现要点: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念亲。 ⑦咏史诗(怀古诗)

例:《怀古迹)(杜甫)、《题乌江亭)(杜牧)等。 特征:古迹、古人。

表现要点:借古讽(喻、伤)今、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壮志未酬等

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 ⑧咏物诗 例:《蝉》(虞世南)、《咏柳》(贺知章)等。 特征(意象):松、竹、梅、菊、蝉等。

表现要点:托物言志,以所托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情怀。

高洁志向的表达

⑨其他题材一一闺怨诗、题画诗、爱国诗等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

思念亲友

闺中怀人

被贬:仕途失意,孤寂苦闷

豁达的人生态度,与民同乐,洒脱的人生态度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同情人民疾苦

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

第9篇:情感伤害诗歌

陪伴我自己的勿滥,不用你和我都负担,

孤单,遗忘过往的事响,

黑暗中有多少人与我臆想?

不敢,再面对这言谈。

单手,扶住一排栏杆。

冰冷,在刺激我心的永冬,

光明中有多少人与我心酸。

伤感是一种随着你,来的无奈。

没想过我自己的夜晚,

会有你心的变换,

从前就厌烦有人摧残,

若说的无岚,伤感从来都让人无奈。

陪伴我影子的乱颤,

享用这漆黑的孤单,

心中,有很多爱你的事想,

地狱中谁背着你的害残垣,

情感是一种随着痛,来的伤感。

没想过你与我的夜晚,

只有一个人无奈,

不是不渴望有人璀璨,

要痛的身残,才懂你对我的伤害感,

是一种随着痛,来的伤感。

没想过一个人的夜晚,

会有两个人变换,

不是不渴望有人灿烂,

若说的深远,情感原来会让人伤感。

上一篇:服务台服务员岗位职责下一篇:译林小学英语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