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有度

2022-1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做人要有度

谈幼儿赏识教育要张弛有度

老师都深知在幼儿园教育中,对孩子的赏识是非常重要的。我在日常的集体活动中,也非常注重对孩子的赏识教育。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过成功的快乐,也经历过失败的懊恼,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下面是几则有代表性的案例,拿出来与大家共勉。

案例一:

元元是个轻微自闭症患儿,小班一年,他从来没有和老师、同伴说过一句话,每天来到幼儿园只是低着头在那摆弄自己的衣角。操作练习时,不管老师怎么鼓励,他就是不动手。小朋友们也觉得元元不合群,都不喜欢和他玩,久而久之,元元就像个离群的“丑小鸭”,没有朋友,没有交往,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通过侧面了解,我知道元元其实很聪明,在家里已经能数到20了,只是面对陌生环境和人时会表现得非常紧张。为了帮助元元树立集体中的自信,我注意观察他的一言一行,经常会在班级中表扬他。比如:“今天元元上课听得最认真,没有和小朋友说悄悄话,真棒!”“排队做操的时候,元元的队伍排得最整齐!”“元元在家里已经能从0数到20了,真是好样的!”?一开始,元元对这些夸奖并没有反应。我不气馁,一有机会就会表扬他,虽然都是一些最基本的要求,甚至有时候是非常牵强的夸奖理由。一段时间后,由于老师的夸奖,孩子们也开始关注元元,很多孩子在活动时都主动拉住超超的手,邀请他加入掌声响起来游戏。他不再强烈地排斥老师和同伴,偶尔脸上会露出一点笑容,我们还看到了元元眼中的光彩。最大的改变出现在一次数学课上,超超第一次完成过了数学练习,我非常激动,在所有孩子面前大声地说:“元元,今天你完成了数学练习,你是最棒的,老师很喜欢你。来,让老师抱抱你!”他张开双臂,微笑着看着我,这个动作让我热泪盈眶,我知道,是赏识让这个孩子走出了孤独,走出了阴霾。

简析:赏识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元元是个轻度自闭症患儿,对自己没有自信,对周围事物冷漠。当教师表示赞扬时,一开始,也许他依然漠视。但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信心的刺激,他对自己的环境和自己所做的事情就会感到兴奋、满足,从而信心百倍,逐渐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融入集体中。

案例二:

乐乐是个特别聪明的孩子。平时上课,老师教的东西一学就会,各种练习也完成得又快又好。他喜欢看书,知识面很广,针对老师的提问他总能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见解并且善于表这,应该说这是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开朗,热情。但是,他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好动,不管是进餐、游戏还是上课,他总是爬上爬下的,即使在睡觉的时候也不老实,一双眼睛骨碌碌地转个不停,一会挠挠你的脚,一会捏捏他的手,常常让老师头疼不已。一开始,我总是尽可能地鼓励他,想让他用优点来带动改正身上的缺点。当他思维敏捷时,我就夸奖他:“真棒!你总有自己的想法,要是能坐端正就更好了!”当他完成练习时,我也夸奖他:“哇,你写的字真漂亮,速度也很快,可是你不能去影响别人哦!”……在这些赞扬声中,我渐渐发现天天越来越骄傲,很多时候根本不把老师说的话当一回事,他周围的小朋友也受到了影响,上课、活动时的常规开始混乱起来。我不禁困惑:难道是我用错了赏识?

简评: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赏识”和“批评”就像是教育的两个翅膀一样,我们不能将他们割裂开来,也不能偏重某一方面。一味的赏识只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乐乐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是我不分对错的赏识,导致了他的缺少约束,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很多时候,我们害怕使用批评,害怕一旦用了批评,自己就变成了一个不称职的老师,似乎只有善于赏识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其实面对孩子的错误时,我们应该学会把赏识和批评结合起来,让赏识与批评互存、互融,这样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育目标。

案例三:

曾看过一篇报道:有一位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的人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周末,她到当地的一位教授家中做客。一进门,她就看到了教授5岁的小女儿。小女孩满头金发,漂亮的蓝眼睛让人觉得特别清新。她不禁在心里称赞小女孩长得漂亮。当她把从中国带去的礼物送给小女孩的时候,小女孩微笑着向她道谢。这时,她禁不住夸奖道:“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这种夸奖是中国父母最喜欢的,但是,那位北欧教授却并不领情。在小女孩离开后,教授的脸色一下子就阴沉下来,并对中国访问学者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访问学者非常惊奇,说:“我只是夸奖了你女儿,并没有伤害她呀?”但是,教授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但漂亮这件事,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但孩子还很小,不会分辨,你的夸奖就会让她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她一旦认为天生的漂亮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给她造成了误区。”“其实,你可以夸奖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所以……”教授耸耸肩说,“请你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中国的访同学者只好很正式地向教授的小女儿道了歉,同时赞扬了她的微笑和礼貌。

简析:同样,在幼儿园里,如果有哪个孩子表现特别优秀,我们不能把孩子的优异归功于他(她)的先天优势,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后天努力上。我们应该这样说:“你做操动作协调、有力,你画画色彩丰富,形象生动,你……这些都是你努力的结果。”让孩子知道,他的成绩和进步是通过努力得来的,只有这样的进步才能得到赞扬。

总而言之,一个赏识的眼神,一句赏识的话语会像清泉一样滋润孩子的心田。教育中要把握好赏识的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在健康的赏识中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常州市天宁区丽华第三幼儿园江苏】

作者:钱晓燕

第2篇:张新建:做人要有精气神儿

2008年,是张新建大丰收的一年。

由他担任总导演的大型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红遍大江南北,在第七届金鹰电视艺术节上力压群雄,一举囊括七项大奖;在山东省的首届“泰山文艺奖”上,张新建荣获艺术突出贡献奖,电视剧《闯关东》则获得特别荣誉奖;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表彰张新建荣立二等功。

《闯关东》火了,张新建也火了,而这把火也点燃了人们对“闯关东精神”的认可。

“闯”进导演生涯

张新建是土生土长的济南人,从小就带了一股子“闯”劲。

1969年,只有15岁的张新建响应国家号召“闯”到新疆当了兵。到处是茫茫戈壁,没粮、没菜、没房住的艰苦条件没有吓倒张新建,他们一群年轻人,靠着“闯”劲盖了营房、养了猪,闲暇之余唱歌、跳舞、说相声。《家》、《春》、《秋》、《雷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及中国古代四大名著,都是张建新在别人玩乐的时间读的,而这段特殊的经历为他后来考上大学奠定了基础。

张新建在新疆呆了5年,回到济南,他被分配到济南炼油厂。1976年,中央戏剧学院来炼油厂招生,厂文艺队队员没考上,而对“中戏”、“导演”、“小品”一无所知的张新建,凭借浑身的艺术细胞稀里糊涂地“闯”过了考试。命运就此转折。

而这次考试还成全了一桩姻缘。当年中戏在山东只招收两名学生,一男一女。男的是他,女的后来成了他妻子。

1984年,而立之年的张新建第一次独立拍片——《晁盖》。此后,他就跟历史剧结下了不解之缘。1992年,《孔子》的问世,让张新建声名鹊起。

《孔子》让张新建触摸到了中国文化最核心的本质,怎样把这位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甚至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文化巨人以一种博大的人文精神表达出来,是摆在张新建面前的一大难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需要创作者的视角是历史性、世界性的。为了把《孔子》的创作任务圆满完成,张新建潜心两年,阅读了大量孔子的著作和与孔子相关的历史文献。

“黑暗轮回中与孔子进行历史的对话,光明世界里对孔子进行文化的审视”,两年的准备,十个月的拍摄,当《孔子》封镜的那一刻,张新建也完成了他由“电视剧《孔子》的导演”到“孔子文化”研究学者的升华。

从《晁盖》、《宋江》等水浒系列人物,到《孔子》,再到如今遍地开花的《闯关东》,张新建通过多年的实践,驾驭起这些历史题材的作品可说是游刃有余了。

怎一个“闯”字了得

《闯关东》,一个新颖的题材,一部时间跨度近30年,人物众多,场景复杂,故事容量极大,思想内涵非常丰富的电视剧作品将要全方面考验导演的制作实力与创作功力。

对于这样一部大作品,怎样才能抓住它的“灵魂”?

“我家就在济南,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10年以前,我就有拍闯关东这段历史的想法。我觉得这个东西是好东西。”张新建说。在他的脑海中,这段历史是一幅大的画卷,和真实的历史有关,和曾经千千万万山东人的命运有关。

“闯关东”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山东人乃至中国人有着独特的生活态度与行为,在不同历史时期内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而这种人生追求就是“闯关东精神”。

这部戏要挖掘和表现的就是“闯关东的精神”。

对这样一部他期盼已久的剧作,张新建用“闯”劲再一次挑起了旗杆。

“几千万先人创造出闯关东这段传奇历史,这背后隐藏着数不清的故事。在影视行业工作,拍好这部戏是后世的责任。将这部作品优质地完成,至少可以弥补这个题材在影视界的缺失空白,至少可以通过现代媒体的广泛传播,引起人们对闯关东这一历史现象的关注。”

张新建对工作的要求是近乎苛刻的,无论是剧本的策划还是大纲的修改、剧本的确定、导演工作台本的确定,张新建都把工作的细节要求的很严谨。他刚柔并济、诙谐幽默的领导方式,太极拳式的语言特点,一个个“包袱”逗得大家前仰后合,让剧组人员在轻松的工作氛围中完成了疲劳、繁重的工作。

张新建始终相信一句话:“人活着,要有精气神儿。”在《闯关东》剧中,这种精气神儿凝聚在人物身上,在工作中这种精气神儿凝聚在工作人员身上。带领着这样一支团队的张建新说:“闯关东的成功是全剧组人一起‘闯出来的’。”

一路“闯”下去

无论是金鹰节上一举揽下7项大奖,还是获得“泰山文艺奖”殊荣,在张新建眼中,这些都只是一个契机。作为山东的影视名人的他,希望《闯关东》能对山东影视文化行业起到推动作用。

“《闯关东》创造了一个平台,让山东更加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几年‘鲁剧’正逐渐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以正剧为主,以主旋律为主,题材严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创作时就牢牢把握这一点,周密策划,精心打磨,给老百姓奉献更多有故事、有内涵、有艺术性的好作品,把‘鲁剧’推向全国,甚至走向国际影视市场。”这是张新建衷心希望看到的。

《闯关东》的第二部还在紧张的筹备中,张新建也没有闲着,他拉着“张家军”又在创作另一部历史巨作——《北大荒》。据介绍,《北大荒》取景于北大荒壮阔的自然景观,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10万转业官兵克服北大荒恶劣气候条件,立足脚跟,打出了一片新天地的英雄事迹。

又一部极具历史意义的片子要横空出世了。我们期待着。

Zhang Jianxin: Be a Vigorous Man

In 2008, Zhang Jianxin reaped the harvest of his energetic work.

The TV series he directed, Migrating to the Northeast, was popular in China and won seven prizes at the Seventh Golden Hawk TV Art Festival. At the first “Taishan Art Award” of Shandong Province, Zhang Jianxin was awarded the prize for a special contribution. The TV series Migrating to the Northeast was granted the special honorary prize. The CPC Shandong Provincial Committee and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of Shandong cited Zhang Xinjian and granted him the merit citation class II.

With the popularity of Migrating to the Northeast, Zhang Jianxin has become very famous.

“My home is in Jinan. I’m a native of Shandong. Ten years ago, I had the idea to shoot a series about the history connected with the Shandong people migrating to northeast China, a subject worth filming” said Zhang Xinjian.

In the history of Shandong, “migrating to the northeast” was something that happened during a special period when the Chinese people lived a poor life. To make a living, many people had to migrate to the northeast where it was easy to get enough food.

Zhang Xinjian believes that “One should be vigorous when he is alive.” Therefore, in Migrating to Northeast, every role looks vigorous. “Migrating to Northeast created a platform for Shandong to develop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the TV series created in Shandong have formed their own artistic style. Therefore, when shooting the series, we should endeavour to produce interesting and artistic products for the audience,” said Zhang Xinjian.

作者:栾小惠

第3篇:中层素质测评,有效更要有度

笔者在一家央企三级子公司担任综合管理部总监,全面负责子公司的人才管理工作近三年。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对中层人才的持续跟踪,笔者对中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测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现分享经验和心得,与同行交流。
中层管理人员素质测评步骤

第一步:综合管理部营造在公司开展人才培养的氛围,凸显为中层管理人员量身定制培养与发展计划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由综合管理部专业人员及公司相关管理人员组成专家小组,针对公司现在各岗位的岗位职责说明书和岗位要求,制定出各岗位的发展方向。在总结公司过去三年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召开面向全员的人才评估与动态管理启动会,宣传开展接班人计划、公司骨干培养计划和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然整个过程也是公开透明的,希望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中层管理人员的支持和参与。

第二步:公司管理层和综合管理部对各部门进行人才盘点,形成人才九宫格。在公司总经理的支持下,我们对核心人员进行盘点,通过整体的人才盘点计划在公司层面形成《人才供需平衡报告》,在部门层面形成《部门人才盘点报告》和人才九宫格,在核心岗位层面形成每位人才的评估报告。

第三步: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素质测评讲解,形成基本的人才测评综合报告。在前期宣传、答疑并得到参与和支持的情况下,我们引入专业咨询公司,公开流程和方法,在梳理完每位中层管理人员基本信息的情况下,结合近三年的部门业绩和个人业绩,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能力素质测评和360测评,与管理层和事业部领导沟通,形成基本的人才测评综合报告。

第四步:根据素质测评报告,结合360评价,引入外部专家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形成五个中层管理人员最终的人才测评综合报告和年度人才培养计划。以人才培养为导向,以人才测评和培养为工具,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工作跟踪及考核,每半年对人才进行再评估,再调整,再培训,再发展,形成中层管理人员培养的闭环。

在对公司进行整体人才盘点,形成中层管理人员评估报告、各部门人才九宫格和人才地图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人才队伍发展方案,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人才培养计划,对每一个中层管理人员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并实施。

从第三年开始由于工作重心的调整,笔者每年依旧同公司管理层和五位中层管理人员保持着面对面沟通三次以上,也在不断对比当年素质测评报告与中层管理人员最终发展表现的差异,期待能进一步完善中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测评工具,形成更加客观可信的人才测评报告。

需要强调的是,实施人才培养一定要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总结,组织者(包括公司管理层和人力资源部门等)和中层管理人员要时刻进行双向沟通,将人才培养实施中的问题抛向中层管理人员和组织者。我们每半年对中层管理人员培养计划实施效果进行一次评估并不断修正。
中层管理人员素质测评的经验教训

在中层管理人员素质测评后的五年,笔者保持着与当年参与测评的公司管理层和五位中层管理人员面对面沟通三次以上。一年后,一名中层管理人员离开公司自主创业,另一名中层管理人员更是进入一家规模更大的同行担任副总裁。两年后,剩下的三名中层管理人员在公司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公司管理层。四年后,另一名担任总经理助理的测评人员离开公司进入保险行业。五年后,另外两名担任总经理助理的测评人员由于疫情等因素离开公司。通过五年的跟踪,在如何科学认识素质测评工具、解读素质测评报告上有了进一步思考。

●从总体上看,素质测评对参与测评者的整体描述的有效性能达到70%以上

五年前五名中层管理人员的测评报告中,1名综合等级为基本合适,推荐使用;3名中层管理人员为谨慎使用,1名中层管理人员为不合适,不宜使用。在实施完为期一年的中层管理人员个人发展计划(IDP)后,五年后的发展轨迹如下:

由此可见,五名中层管理人员五年后的发展跟人才测评报告的等級描述是基本吻合的。
 

从对五名中层管理人员素质测评的个性特质看,360评价中评价者对个性特质的描述是认可的。

结合人才测评报告的等级描述和个性特质描述认可度来看,素质测评对参与测评者的整体描述的有效性能达到70%以上,从而保证了素质测评的客观准确性。

●中层管理人员的个性特质等属于麦克利兰冰山模型中冰山下的依旧存在深度隐藏或者说测评的盲区,需要持续跟进和不断修正

整体上,素质测评的有效性超过70%以上,但是在素质测评的20个二级指标上,冰山模型中冰山下的部分容易伪装,存在测评盲区。

比如说被测评者B,成就导向上的二级指标进取性、主动性和成就性分数都很低,为表现不足的数据,但是在IDP实施一年后B选择了在同行业自主创业,与当初的测评出入较大。由此可见诸如二级指标进取性、主动性和成就性等主观判断性比较强、适合伪装的指标需要不断修正,或通过关键事件法或者其他方法来进行佐证,同时调低冰山下一些特质的占比。

●让被测评者客观正确看待自己的测评是发挥人才测评作用的前提条件

在实施中层管理人员素质测评以及后续人才综合评估过程中,虽然前期做了大量的宣传导向工作,也在咨询公司和内外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了专业性工作,但是被测评者仍旧存在对素质测评的误区。比如被测评者B过分看重测评结果,认为测评工具和后面的综合评估报告没有展现自己的特质或者说长处。尽管在后面的IDP中我们将B作为管理层接班人来培养,但B依旧在实施完IDP一年后离开公司。被测评者E在得知自己的综合等级为不宜使用后产生了较强的自我否定和职业懈怠,整整一年都在犹豫是否适合公司,是否应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因此在实施素质测评时,被测评者对素质测评报告的接受度、认可度显得格外重要,这也要求我们不仅在测评前要对被测评者的接受能力、认可程度进行把控,而且在后面的人才评估报告反馈环节中要掌握方法,邀请心理学、行为学等方面力量参与进来,让被测评者客观、科学、发展地看待素质测评,在后面的人才培养环节要注意释放被测评者的潜能,将素质优势发挥出来。如果不是晋升环节使用,不建议将综合等级显示出来,给被测评者造成困惑和无形的自我否定意识。


完善中层管理人员素质测评

结合一年的人才盘点(包括人才测评)和一年的个人发展计划(IDP)的实施,特别是根据持续五年对中层管理人员的跟踪、反馈,在完善素质测评上依旧有许多需要完善的环节。

第一,让中层管理人员接受测评结果、共同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是实施人才测评的首要条件。无论公司是出于什么样的理由,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开展测评,如果作为公司骨干的中层管理人员不能从心里面接受、认可素质测评及其结果,那么就不能再去强行实施素质测评。从行为学角度来看,意愿是行动的指南,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测评。

第二,尽管素质或者说特质的定义是统一的,但是测评的指标仍旧存在冰山下的部分,因此在SMART原则下选择适当的测评工具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不同构成、不同价值观的中层管理人员,在测评工具和方法上,测评组织者要体现专业性,去掉测评指标的伪装性,形成科学、客观、发展的测评工具。成就导向、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测评就应该在一定数量的访谈、观察的基础上结合360测评来描述。

第三,中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测评与其他测评方法、人才培养方法、人才管理工具息息相关,需要形成闭环,针对每一个测评对象建立人才地图,完善人才档案。在测评前和测评后的人才管理上进行有效衔接,真正将测评的目的引入到发展人才、培养人才的核心诉求上来,这样才能保证正确地使用测评,体现测评的价值。
 

第四,中層管理人员的素质测评是一个长期性、多元化的研究课题,建议至少跟踪三年以上,使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测评,形成公司独有的测评体系。中小企业更应该在外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开展人才测评,不建议中小企业自己独立开展中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测评或者说为了人才晋升第一次采用素质测评。

总结这几年对人才测评及后续有效性的持续跟踪,我们更应该做好前期准备,让受测评者以一种建设性、主人翁的心态参与测评,通过持续的动态溯源和人才跟踪管理,让测评者得以成长,突破管理瓶颈,从而实现当初开展人才测评的目标,形成公司独有的人才体系。

作者单位 深圳吉瑞文旅科技公司

作者:高吉瑞

第4篇:做人要方圆有度

做人做事要方圆有度 [原文地址]

南怀瑾说:他把自己以为是道德的东西,固执地抓得很牢,他自己以为的道德,其实是错误的。这叫邪见,也叫戒禁取见,“未达人气。”许多人的道德修养很好,所谓方刚的人,很方正,很刚强,觉得道德是不能碰的,方者就是方者,圆者就是圆者。道理讲得非常对,可是他实在是“未达人气”,对人生的气味,生命的气息都不懂,他自己虽然也是个人,但不通人情,不懂得做人的道理。

南怀瑾经常说,过去的读书人是“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在现代商业社会,读书人则是“学会数理化,卖给资本家”。但南怀瑾自己,既没有把自己“货于帝王家”,也没有把自己“卖给资本家”。早年,人家拉他进入官场,他没有干。后来,在台湾蒋家父子当权的时候,他有机会踏进仕途,也没有动过心。

另一方面,他并不拒绝与台湾当局的一些高层人士有来往。一天,南怀瑾在给他所创办的协会中的一个“特别班”上课,看到底下坐的全是少将中将,一数他们军衔上的星星,一共有二十八颗。这些人都是“党国重臣”,握有实权的大人物,是一些台湾政坛的重量级人物。

大师智慧活学活用

远离政治是南怀瑾先生的一贯标准,也就是他所坚持的“方”。因此他一生不愿为官,不愿与蒋氏父子过于亲近;另一方面,他并不反对与政要人士来往,只要是专程来听课的,他都来者不拒,并不有意回避。这又体现了他处世的“圆”,或者他所说的“达人气”,也就是有人情味。所以,他不从政,却不反对与政要人士来往。这就是“方圆有度”处世的大智慧。

其实,南怀瑾先生所指的“圆”、“达人气”,实际上是说,要通晓人情世故。他对“人情世故”四个字还曾作出了一种另类的解读。他指出,其实,不管是为政或做事,都要靠人生经验的累积,懂得“人情世故”,方能自在做人。“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懂得人,懂得事。

孔子有一句话,为中国人所熟知,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这句话,南怀瑾先生从“人情世故”的角度作了全新的解读。他说,孔子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做学问,十五年后,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经历过的人生磨炼,到了三十岁,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就“立”住了,然而,这时候心理还不稳定。到了四十岁,才真正没有任何疑惑。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知天命”。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耳中经过心中自定,毁誉不摇,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他,使其成为好人。然后再加十年,到了七十岁,才“从心所欲”,而又不超过人与人之间的范围。此时的孔子,已经完全通晓人世间的人情世故了。

人生在世,就要通晓人情世故,要懂得方与圆的道理,然后还要灵活运用,才能做到方圆有度。

1.要做到“行方”

所为“行方”,是指做人要有棱角,要遵循规矩,要坚持做人的原则,要有人的骨气和品格,要表里如一。

比如,经商要奉行的金科玉律是一个“诚”字。真正的大商人必是以诚行天下,以诚求发展,绝不会行狡诈、欺骗之伎俩,为一些蝇头小利或眼前得失而失信于天下。

做学问信奉的是一个“实”字。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点长进,方能积少成多,积薄成厚。那些沽名钓誉之徒终将会成为人们的笑柄。

2.要做到“智圆”

所谓“智圆”,就是说为人处世要周到细致、审慎干练,要把事情办得圆满。

处世要圆。圆的压力最小,圆的张力最大,圆的可塑性最强。

这里所谓的“圆”,绝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而是一种圆通,一种宽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在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智圆者,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不因坚持己见而感到压迫和惧怕,不因附和别人而随波逐流。这需要很高的素质和技巧,需要极强的悟性,是做人的至高境界。

黄炎培曾给儿子写过四句话:“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就是希望儿子像古铜钱那样外圆内方,对人要宽容和善,像春风一样;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像秋霜一样。这与南怀瑾先生所推崇并遵循的“外圆内方”的做人准则不谋而合,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南怀瑾说:他把自己以为是道德的东西,固执地抓得很牢,他自己以为的道德,其实是错误的。这叫邪见,也叫戒禁取见,“未达人气。”许多人的道德修养很好,所谓方刚的人,很方正,很刚强,觉得道德是不能碰的,方者就是方者,圆者就是圆者。道理讲得非常对,可是他实在是“未达人气”,对人生的气味,生命的气息都不懂,他自己虽然也是个人,但不通人情,不懂得做人的道理。

南怀瑾经常说,过去的读书人是“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在现代商业社会,读书人则是“学会数理化,卖给资本家”。但南怀瑾自己,既没有把自己“货于帝王家”,也没有把自己“卖给资本家”。早年,人家拉他进入官场,他没有干。后来,在台湾蒋家父子当权的时候,他有机会踏进仕途,也没有动过心。

另一方面,他并不拒绝与台湾当局的一些高层人士有来往。一天,南怀瑾在给他所创办的协会中的一个“特别班”上课,看到底下坐的全是少将中将,一数他们军衔上的星星,一共有二十八颗。这些人都是“党国重臣”,握有实权的大人物,是一些台湾政坛的重量级人物。

大师智慧活学活用

远离政治是南怀瑾先生的一贯标准,也就是他所坚持的“方”。因此他一生不愿为官,不愿与蒋氏父子过于亲近;另一方面,他并不反对与政要人士来往,只要是专程来听课的,他都来者不拒,并不有意回避。这又体现了他处世的“圆”,或者他所说的“达人气”,也就是有人情味。所以,他不从政,却不反对与政要人士来往。这就是“方圆有度”处世的大智慧。

其实,南怀瑾先生所指的“圆”、“达人气”,实际上是说,要通晓人情世故。他对“人情世故”四个字还曾作出了一种另类的解读。他指出,其实,不管是为政或做事,都要靠人生经验的累积,懂得“人情世故”,方能自在做人。“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懂得人,懂得事。

孔子有一句话,为中国人所熟知,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这句话,南怀瑾先生从“人情世故”的角度作了全新的解读。他说,孔子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做学问,十五年后,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经历过的人生磨炼,到了三十岁,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就“立”住了,然而,这时候心理还不稳定。到了四十岁,才真正没有任何疑惑。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知天命”。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耳中经过心中自定,毁誉不摇,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他,使其成为好人。然后再加十年,到了七十岁,才“从心所欲”,而又不超过人与人之间的范围。此时的孔子,已经完全通晓人世间的人情世故了。

人生在世,就要通晓人情世故,要懂得方与圆的道理,然后还要灵活运用,才能做到方圆有度。

1.要做到“行方”

所为“行方”,是指做人要有棱角,要遵循规矩,要坚持做人的原则,要有人的骨气和品格,要表里如一。

比如,经商要奉行的金科玉律是一个“诚”字。真正的大商人必是以诚行天下,以诚求发展,绝不会行狡诈、欺骗之伎俩,为一些蝇头小利或眼前得失而失信于天下。

做学问信奉的是一个“实”字。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点长进,方能积少成多,积薄成厚。那些沽名钓誉之徒终将会成为人们的笑柄。

2.要做到“智圆”

所谓“智圆”,就是说为人处世要周到细致、审慎干练,要把事情办得圆满。

处世要圆。圆的压力最小,圆的张力最大,圆的可塑性最强。

这里所谓的“圆”,绝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而是一种圆通,一种宽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在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智圆者,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不因坚持己见而感到压迫和惧怕,不因附和别人而随波逐流。这需要很高的素质和技巧,需要极强的悟性,是做人的至高境界。

黄炎培曾给儿子写过四句话:“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就是希望儿子像古铜钱那样外圆内方,对人要宽容和善,像春风一样;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像秋霜一样。这与南怀瑾先生所推崇并遵循的“外圆内方”的做人准则不谋而合,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第5篇:凡事当有度,做人应知足

人生有度,过则为灾,做人不必刻意,做事不求完美。功不求盈,业不求满,花看半开时,酒饮微醉处。可以清高,但要有宽容之心,否则就是孤傲。可以仁慈,但要有果断之举,否则就是软弱。可以强势,但要有所敬畏,否则就是暴戾。有财,要懂得节俭,否则就会奢侈。有识,要懂得谦虚,否则就是骄傲。尊贵,要懂得谦卑,否则就是刁蛮。凡事有度,话不可以说尽,要把握分寸,事不可以做绝,要留有余地。

人生无完满,缺憾亦是美,优雅的人生,是阅尽世事的坦然,是沧桑饱尝的睿智,是过尽千帆的淡泊。聪明的人懂得,该说的时候要说,该哑的时候要哑。睿智的人懂得,该进的时候要进,该退的时候要退。智慧的人懂得,该显的时候要显,该藏的时候要藏。于事,要三思而行,勿乱,于情,要痛后而放,莫恨。于欲,要持中有弃,勿执,于求,要尘中不染,勿贪,凡事当有度,做人应知足。

生活没有绝望,只有想不通,人生没有尽头,只有看不透。快乐是心的愉悦,幸福是心的满足,不和别人比较,不和自己计较,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完美是一种追求,追求完美的同时,要把握做人的尺度。快乐是生活的必需,追求快乐的同时,要守住善良的底线。

得失看淡,尽心随缘,过去放下,现在珍惜,未来希望。逆境时忍耐,顺境时收敛,得意时看淡,失意时随缘。一种洒脱,看人间冷暖,一种恬淡,赏天高云淡。深深明白,岁月走过,留下斑驳无数,是愁,是叹,终不过一纸繁华。简单才是享受生活的最高境界,是看透人生的智慧结晶。人生窄的不是路,深的不是苦,累的不是身,是思想、是感受、是心情。路边有路,悲中有欢,忙可偷闲,就看自己如何领悟。

我们的一生,究竟有多少沟坎要独自跨越,又有多少遗憾留给岁月。一路奔波追求,忙忙碌碌,相聚分离,过客匆匆;偶遇邂逅,进进出出,苦辣酸甜,喜喜忧忧。绚烂的花朵,成熟的身心,来自多年的磨砺,人放松,心放平,让生活轻松,让生命丰厚。其实,人活着就是一种情怀,要的就是一种心情。

你若耕耘,就有收获,你若努力,就有希望;你若自信,就有微笑,你若看开,就有快乐。用纯净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是精彩的,用淡然的方式去生活,生活就是美好的,用平常的心态看得失,人生就是轻松的。岁月蹉跎,苦倦无果,不言心累,不诉烦恼。不为风光,不为炫耀,只为心底那份执着,只为找回自己。其实,人活着就是一种心情,心中有份惦念,是一种充实,心中有份坚持,是一种富足。

心中有份守候,是一种温暖,心中有道风景,是一种美好。人活着就是一种修行,看开处处充满生机,看透天天都是春季。人生没有假设,没有如果,过去的是永远,当下才是全部。用一颗平常心,平凡的活着,梦自己所梦,想自己所想,爱自己所爱。珍惜身边的幸福,欣赏自己的拥有,背不动的就放下,伤不起的就看淡,想不通的就丢开,恨不过的就抚平。人生本来就不易,生命本来就不长,何必用无谓的烦恼,作践自己,伤害岁月。从容达观一些,轻松自在一些,豁达随意一些。

我们总有所期待,寄托于明天,总有所梦想,放飞在未来。正是因为这些,支配着我们的身心,操纵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品尝了苦涩,坚定了信心,珍惜了经历,懂得了追逐的意义,理解了忙碌的真谛。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得失成败中才得以成长,才学会生活。生活是一盘棋,需要用心去下,当你有资本的时候才能赢。

第6篇:做事要有度

记得有一句广皆词说得好:“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呦!”酒虽好酒,但多了会伤身体,喝酒也需要有限度,做事情也同样如此,有了度才会产生美。

有诗云:“花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一个它力不能胜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花虽美,但过度的爱惜,反而弄巧成拙,欣赏不到花的美丽,虽曰爱之,真实害人,爱花,我们需要有度。弹琴鼓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弹好了,我们可以领略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境界,但过度的弹奏,超过了琴弦的弹性限度,那也就会“断弦舞指间,苍海变桑田”,悲凉而凄壮。所以说,做事有了度,我们才会收到美的效果,才会领略春花、夏炎、秋实、冬寒的真正内含。

回首千年,小小的秦国凭借其足智多谋的军事策略最终统一了全中国,在之后的几百年秦国大兴土木,搜刮民财,建阿房宫,使天下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他的这种做法超过了百姓所能承受的限度,最终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令人悲哉。秦国超过了治国准则的限度,才会一败涂地,枉费基业。如果秦国治国有度。那也许会使秦国振兴上千年,落个国泰民安呢!故此,抛弃了限度,他就会报复你,让你疮恨累累;把握了限度,他就会感恩你,让你飞黄腾达。所以治国也需要有度。

在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无疑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代名词,但随着网络的出现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这不仅是浪费金钱,也是在浪费青春,浪费生命,我们运用网络,是从中获得知识,学习最新科技知识,而不是整天沉迷于网游中,打打杀杀,荒废了学业,所以说我们运用网络也得有个限度,创造一个学、玩良性循环的环境,这样,我们才会有进步,才会有一个美好的前途。

做事有了度,花才会更美,月才会更圆,风才会清凉,雪才会飘盈。做事有了度,我们的人生才会更辉煌。

第7篇:管理要张弛有度,恰到好处-读书心得

管理要张弛有度 恰到好处

近日,拜读了由袁红梅编著的《中国式管理的得与失》一书,启发颇深,整本书共分八章,分别从领导、用人、决策、授权、执行、沟通、组织、激励等方面介绍了如何在中国的企业里做好管理工作。此书开篇提到,管理中没有固定的好模式,只有合适与不合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能够推动发展才是对的。世界上没有任何成型的管理模式可以直接拿来就用,管理一旦成为模式也就成为了过去,只是经验之谈。企业每天都处在变化的市场中,因此,管理者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找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在复杂多样的历史境遇中,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比如:情大于理,喜欢通过推、拖、拉的方式,将问题化解于无形,管理中只求圆满合理,不拘泥于小节,将面子问题考虑在先,很多事点到即止,很少明说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人特有的方式。在西方文化的撞击下,这些明显区别于西方的管理方式,常常被看作是中国管理中的糟粕,是要被淘汰的东西。其实,在这些管理思想、管理手段中,包含着许多科学合理的因素,渗透着中华儿女们的智慧。所以,在中国管理企业,应该采取符合中华习俗的方式方法。

书中通篇都在强调一个思想,那就是任何的方法和手段都不是绝对的,都存在两面性,有一利就有一弊。就如老子

所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凡是要掌握一个度,恰到好处,方是根本。

比如在介绍中国式领导的得与失时,书中强调领导者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凡事留有余地,不把事做绝,对于下属所犯的错误,要能够明断是非,知道孰轻孰重,给下属补过的机会,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但是,领导者也不能事事宽容,如果事事宽容,容易使有些人觉得领导好说话,越来越有恃无恐,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错误。而且一人不受处罚,其他人也可能会竞相效仿。那么该如何对待下属的过错呢?正确批评,令其改过绝对必要,但另一条原则就是绝不可揪住下属的过错不放。领导者应该容忍下属的短处,或者是一时的过错,从而发挥他们的优势。这样,领导者就会得到下属的感激与信任。

对待下属的过失,领导者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性质和现实利害关系,加以区别对待。无足轻重者,大可不必计较,不可责之过切,为下属留有补过机会。但是容忍不等于纵容,一旦下属的行为确实触犯了组织的利益,就要按原则去办事,和他诚恳地讲清道理,说明缘由,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千万不能姑息迁就。

再比如现代企业的管理者都以法治为基础,习惯用法治的思想来解决问题。企业中发的表现形式就是企业的规章、

制度、纪律、计划等等。在企业中,只有以法制作为管理的基础,才有可能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甚至在市场角逐中获胜,这样,企业才有可能生存、发展。管理者在实行法治的时候要始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处理问题时,对事不对人,不搞因人而异。但是,中国是一个人情味很浓的国家,如果只靠单一的法制来管理企业和员工的关系,那就显得单调、死板、不合情理,很难让人接受。著名的管理培训专家余世维认为:法治为人而存在,为人的健康生活而设立。法治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类的日常生活的一种安排。法治的目标是:追求人的幸福。管理者应当争取做到宽严结合、恩威并重,将当代企业管理中法制管理与企业文化、行为科学相结合。

总之,任何管理手段的运用都要张弛有度,恰到好处,凡是过犹不及,尤其是在中国的企业里,要学会一分为三的看问题,不能只用对与错来衡量事物,要“扣其两端而执中”,正所谓“宽猛相济,政是以和”。

第8篇:做人要浅,做事要深

“做人要浅,做事要深”这是新东方的王强老师的人生信条,也是我目前奉行的做人做事的原则。说真的,如果有人能以这样的姿态活着,那么这个人也算得上是君子了。当然我不是以君子自居,或者说我还是个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走了很短的路程,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这里的“做人要浅”,不是浅薄幼稚,而是“清透”,可以清澈见底,就是说我们与人相处要真诚对待、友善交往、以和为贵。那些整天在背地里玩心机、耍心眼的人,总是处心积虑地算计别人,总想着怎样把别人玩弄于自己的鼓掌之中。但往往事与愿违,不仅自己的“阴谋”没有得逞,还落个“众叛亲离”的下场,我自己就深有体会。当时只是为了一件很小的事,结果搞得我好不尴尬。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到该换座位的时候了,可是我们班的生活委员迟迟不给换,就因为他在中间坐着,不想去边上坐(那是我们班的禁区)。其实他的意图很明显,我们也明白他的那点小心思,不过碍于同学关系不好意思揭他的“老底”,就去提醒他,可他仍然不为所动。这边惹恼了以我为首的一帮人,原本打算教训他一下,转念一想都高三快毕业了,现在闹出这种事不太好,于是我便提议去捉弄他一下算了。分工明确后,我就开始琢磨如何制定一个既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又不会让他发现的方案。琢磨了一节课,总算想的一个自以为完美无缺的计划。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事被我们闹大了,都捅到老师那儿去了。结果可想而知我们不仅受到了老师的斥责,还在班里引起了公愤。想想这本不是我的错却成了我的错,算计来算计去,把自己弄到如此难堪的境地,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回想起这次高中时期的经历让我在自嘲之余也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做事要深”,是说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做到“专、实、坚、谋”,也就是“专注、实在、坚毅、谋略”。我们做一件事情首先要专注、实在地做,这就为成功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接着要坚毅不拔的做下去,面对挫折与困难,要执着追求、永不言弃,就像丘吉尔说的“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放弃!”;当然光有坚强的毅志也不行,解决问题还需要智谋,让头脑发挥威力,这样才能在出人意料之处轻松解决问题,做好每件事。所以事情的成功与否,与我们是否深入去做是相等的,投入越深,成功率便越高。

“做人要浅,做事要深”这句话貌似自相矛盾,但事实上,它们不但不抵触,而且还互相兼容。应该是说在先做好人的基础上才能将事情做好,而且要在做每件事时深刻思考,从中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但要是连基本的做人都不能让人信服,树立自己的威信,这样的人也不可能把事做好的。

“做人要浅,做事要深”,这看似很简单,但当我们抛开这些表层现象,去发掘问题的症结,就会发现做人做事的确是一门很难掌握的学问。

第9篇:做人要低调,说话要幽默

前言

有句歌词:要想唱歌先,先对调。

低调做人是做人成熟的标志,是为人处事的一种基本素质,也是成就大业的基础。

低调做人事是一种生存的大智,是一种韧性的技巧,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有这样一幅对联,上联:做杂事、兼杂学、学杂家、杂七杂八尤有趣。下联:先爬行、后爬坡、再爬山、爬来爬去终登顶。横批:低调做人。 低调做人的人相信:给别人让一条路,就给自己留一条路,低调做人的人懂得:才高而不自仪容誉,位高而不自傲。做人不可过于显露自己,不要自以为是,更不要自吹自擂。低调做人的人知道:要想赢得友谊,就必须平和待人;要想赢得成功,赢得世人的敬仰,就必须学会低调做人。

第一章 低调是一种智慧和哲学

低调做人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智慧,一种哲学,是做人的最佳姿态。欲成事者必须要宽容于人,进而为他们所悦纳、所赞赏,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坚固,才有繁枝茂叶,硕果累累;倘若根基浅薄,便难免枝衰叶弱,不经风雨。而低调做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

然潜航,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事业。

第一节大海容纳百川是因放低了自己

第二节一份平常心,坦然走人生

第三节藏拙,是成功的捷径

第四节会吃亏的人才能占到便宜

第五节放下身段多向别人请教

第六节成就大事要学会自敛锋芒

第七节精明过人未必是件好事

第八节把个性融入到能力中

第九节画好自己的底线

第十节放下架子才能受到欢迎

第十一节学会欣赏自己

性格内向的人,拥有的是凝重和深刻;宁折不弯的人,拥有的是豪迈和坚强;饱经风霜的人,拥有的是忍耐和坦然;历经失败的人,拥有的是柔韧和毅力。只要做自己该做的事,走自己该走的路,就会拥有别人所有的东西,就会活出自己的模样。不会欣赏自己,岂非虐待自己,误了自己的前程。如果没有信心的话,你永远也不会快乐。只有欣赏自己,才会需找到自己的方向,才会发现自己的特长。生活中因此也才会变得丰富多彩。

第二章低调就是拒绝相争

不争是低调行事,把自己置于低点,是自己在心态和表面上保持在一种较为弱小的地位,使自己还有上升和发展的空间。其实,不争就是低调的争,是一种善胜的放下,放下了,看淡了才会得到内心深处的安然。

第一节放下名利才能找到幸福和快乐

第二节小便宜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灾祸

人生在世,即使什么也学不会,也得学会吃亏。只要学会吃亏,你就会他感到烦恼从不上身,遇事游刃有余,心底坦坦荡荡,吃饭有滋有味,谁叫踏踏实实。

第三节死去是为了更好的得到

第四节礼让三分得人心

第五节

上一篇:学校校长发言稿下一篇:社会保险法哪年实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