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观的看法

2023-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爱情观的看法

才女爱情观的文学价值

摘   要: 女作家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往往能够得到远超于男性文学创作者的关注,其独特的思想与细腻的情感让人叹为观止。在中国文学大花园中,张爱玲与林徽因作为杰出的女性文学斗士,屹立于南北世界,以独特的人文情感与思想智慧勾勒着不一样的人生。她们的爱情经历曲折离奇,作品细腻绵长,这种独到的、饱含人文情感的爱情观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她们文学作品的发展?本文对张爱玲与林徽因的文学作品风格及创作特点进行总结,思考她们的爱情观展现出来的文学特质。

关键词: 张爱玲   林徽因   才女   爱情观   文学价值

爱情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创作话题,作为人类情感的集中表达,爱情不仅包含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包含人文思想与社会价值的集中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爱情是高尚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也是卑劣的:“福薄命浅的我跪在佛像前祈求,爱情啊你别开花。”(周德东《爱情啊,你别开花》)这种自相矛盾的特质令人无法窥见真实内涵,而在文学创作者的笔下,又带上了新的深意。当爱情观与才女相互碰撞,抽象的爱情与恒久流传的文学相互摩擦,之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爱情观是否会成为推动文学创作的原动力,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思考。

一、爱情观下不同的文学作品特色

历史上的才女并不少见,一旦出世,名声、作品便会大噪一时,每每将男性的成就、智慧掩盖下去,依靠“一技之长”展现时代的独特面貌。张爱玲与林徽因明显在此列。作为竞相盛开于南北两地的女性文坛斗士,张爱玲与林徽因的作品风格、人生经历截然不同,但作品中对于爱情元素的渴求、批评却惊人一致:都表现了个体面对“爱情”这种奇特的情感时固有的挣扎。

贾平凹曾说:“与张爱玲生在同一个世界上是我的幸运,有她的书读就足够了。”这种近乎奉承的语言用于张爱玲,却并不令人觉得造作。作为才女,张爱玲将自己的爱情观融入尘世中、黄土中,用奇装异服吸引胡兰成的目光,并将胡兰成的一切视为自己的一切,“见了胡兰成如同小乞丐得到了饼”。在给胡兰成的照片上,张爱玲这样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所以又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种过于专一的感情为张爱玲后续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令她由此得知:爱情中的女性是盲目的,也是麻木的,除了自己心尖上的人,她们的脑子里容不下别人一丝一毫的影子。胡兰成风流成性早已成了不公开的事实,但对于张爱玲,胡兰成并非全无包容,他曾写下这样的文字:爱玲如此小气,亦糊涂得不知道妒忌。心理学家基于调查研究活动提出了“爱情三角理论”,该理论指出,激情、亲情与承诺相互融合的理论模式才是完美的爱情,过度的承诺只会引发空洞的爱,过度的激情则会引发愚昧的爱[1]。张爱玲的“爱”明显在“愚昧”之列,爱得太多,爱得太深,爱人的样貌遮蔽了她的智慧,此时,张爱玲的爱情观是纯粹的,只有爱和爱人。她的作品中见不到一点消极的颜色,一丁点的快乐都会被无限放大,“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这是在胡兰成“劈腿”之后张爱玲所创作的文字,而在她的“你还不来,怎敢老去”一句中,更有对情人的无限眷恋。热恋中少女爱情观的常态,对张爱玲这样充满激情的女子,自然也不能免俗——从一而终的爱情观限制了张爱玲的一切欲望,为君死为君生似乎已然成了她的唯一目标。激情,是张爱玲作品的第一特色。

在林徽因身上,南方女子的温婉、含蓄借由这位“富家小姐”的笔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沈从文在面对林徽因的时候丝毫不吝啬赞美:她是我们这里(文学界)的一朵昙花,只开一下,便让你一辈子都忘不了她的美。作为博学而高贵的才女,林徽因向金岳霖、沈从文等大师报以礼貌的微笑,想要“进入这世道当中”,心的华美高贵令人不忍亵渎。与张爱玲的不顾一切不同,林徽因的爱情观带有镇定到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理性:16岁将名噪一时的徐志摩抓在手里,令他魂牵梦萦求而不得,24岁嫁给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此后正式跻身于名门望族之列,芳名更炽。当一代学者金岳霖与其相识,便开始了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恋,终身不娶[2]。林徽因的爱情顺风顺水,想得到的、不想得到的,真诚的、虚伪的,各种各样的角色环绕在她的身边,使她获得了游移选择的资本。精神上的富足成了支撑她创作的原动力,她写道:记忆的梗上,谁不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但她的情绪尚且可以宣泄,有人承担,故此,林徽因的作品总是平静而祥和。“埋下一些美好的种子,只为心安;许下一些美好的愿望,等待继续”。爱情上的满足使得她获得了文学上的平静。和谐,是林徽因的创作特点。

二、爱情观下不同的表现手法

人类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主观个体,对于从事文学创作活动的张爱玲与林徽因来说,情感活动更加丰富。当这种复杂的情感波动与现实中的爱情生活相互交织,将会推演出全新的文化作品,帮助读者了解作者的一生。心理学家亨德里克基于多年的调查研究了“爱情的三种基本模式”,提出了“爱情颜色理论”。亨德里克认为,爱情包含情欲之爱、游戏之爱与友谊之爱,如同绘画中的三原色一般组成不同的情感等级,并影响个体的情感意识。其中,情欲之爱的影响表现在某个时间节点中,连续周期不长,而游戏之爱的发展无规律性,友谊之爱则保留着友情的基本特点。爱情的内涵不同,个体所衍生的情感也不尽相同。

这一理论在张爱玲与林徽因的作品中得到了验证。对于爱情抱有不同态度的两人,采取不同的方式解读自己的爱情,并将自己对于爱情的独特理解带入作品当中,以此规划自己的爱情观。张爱玲是火,在见到胡兰成之后便义无反顾地奉献一切,作为有天赋、又不失刻薄的女作家,她陷在胡兰成的泥沼里无法自拔,因胡兰成与别的朋友反目成仇。在这种一旦爱便投入全部的爱情观的引导下,张爱玲将自己的全部情感都送給了胡兰成[3](266-268),将“激情的爱”的服务周期无限延长。在《十八春》中,张爱玲这样写道: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此时的她依旧抱有对未来的幻想,作品依旧贴近于理想主义,但在“三十岁”“十年八年”及“十八春”等词汇中,不难发现,张爱玲此时的爱情观已经发生了动摇,自己的爱情是否能够善始善终,只怕才女的心中早就已经有了定论。在张爱玲的经典作品《半生缘》中,作者借由人物之口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部分学者研究后认为,这是张爱玲对个人的爱情观的描述,是对“盲从的爱情、富有激情的爱情”的最佳形容,但在笔者看来,这一句更接近于一种“警告”,对薄情的胡兰成的警告:别再问我值不值得这种问题了,我爱过你,仅此而已。当爱情观开始发生变化,她的文字终于开始转向薄凉了,她的作品开始逼近于现实,开始着力展现爱情中的不美好与惨淡经营,“蚊子血”“饭粘子”便是最好的证明。

及至林徽因,她的爱情观为她的作品、人生增色不少,作为独特的才女,学者们将林徽因视为高贵、婉约的代名词。但在处理自己的爱情的过程中,林徽因的理性、睿智终于将她打造成了一个全新的生命,她的爱情游离在徐志摩、金岳霖和梁思成之间,作为妻子,林徽因并无越轨出格的行为,但作为朋友,她的所作所为远远超出了“友情之爱”的界限:她以独特的美貌和才华吸引了徐志摩,并与其保持着适当距离的暧昧,使徐志摩完全沦陷;以丰富的才情攻陷金岳霖,将其发展为自己的情感储备,用精神上的爱恋将金岳霖锁死在自己的邻边,永处高墙的另一面,使其一辈子活在自己的精神爱恋之中不离不弃[4](18-20)。林徽因无疑是高明的,这种高明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活动中,更体现在她的爱情观上:绝不为一人奉献全部。这让她的丈夫感受到了新的压力:面对知名诗人徐志摩,学术大师金岳霖,他不得不时刻要求自己,维持“完美的爱情”。这种精神上的富足为林徽因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对于进退有余的她来说,爱情是一种可选择的“调剂品”,她写下这样的文字: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其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她的爱情是完美的,她的文字也是完美的,见不到一点不如人意,只有对虚拟情感的假设,没有任何对现实生活的不屑。“我睡了,我的诗记下你的温柔,你不妨安心放芽去做成绿荫”。对美好爱情的赞颂,对隽永爱情的称道,是她理性的爱情观为她带来的收获。

三、爱情观下的作品情感

丰富的情感必将成为文学创作者进行创作的第一材料,情感的变化又会使文学创作者的作品产生新的波动。对于林徽因与张爱玲,当自己奉行的爱情发生变化之后,爱情观也在随之变化。这种“感性情感上的变化”进入作者的文学思想当中,将现实生活中的不完美映照出来,赋予作品更加丰富的人文价值。

当自己奉行的爱情观发生变化,才女的创作思想与创作情感随之发生变化,对于以文化创作为主要“活命方式”的张爱玲来说,这种“变化”深刻地体现在有关作品当中:爱的时候投入全部,不爱的时候嗤之以鼻,这种情感上的变化终于使张爱玲的作品定位发生了变化,她的作品开始向着现实、不完美的方向推移,当强烈的爱得不到应有的回应,张爱玲开始在爱情观上展现出泼辣与洒脱:既然没有爱不如就此放弃,绝不回头[5]。在她的经典作品《红玫瑰与白玫瑰》中,震彻心灵的文字再次表现出来: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对于“男人”这种生物来说,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张爱玲的爱情没有得到胡兰成的回应,在痛苦与思念中不断挣扎的她,终于从爱情的窠臼里脱离了出来,开始以全新的情感创作全新的文字。毫无疑问,张爱玲是充满激情的,但这种激情并没有给她带来爱情上的收获,当现实生活与爱情观相违背,她不得不向现实屈服。由此,爱情观的变化、对于爱情的认知的变化为才女带来了新的痛楚与灵感:那不过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而已,爱的时候有多强烈,离开的时候就有多痛苦。这种痛苦演化为文字,成了张爱玲笔下的“终究会失去的过程”,她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这样写道:一个人,如果没空,那是因为他不想有空。一个人,如果走不开,那是因为不想走开。一个人,对你借口太多,那是因为不在乎。对于胡兰成,对于她的爱情,那不过是她的文字之花下的一堆养料罢了。

林徽因比张爱玲聪明得多,也比张爱玲更加理智。比起张爱玲的残缺的爱,林徽因独到的爱情观始终贯穿始终,但与张爱玲相比,她的脑海中没有痴,更没有傻,这三分对于虚幻情感的追求被这个聪明的女人转化成了现实[6]。张爱玲奉行“才情至上”的爱情原则,但林徽因更加强调未来、将来及现实的不确定性,当她将徐志摩拒之门外时,她便已经避免成为“第二个陆小曼”。林徽因的爱情观将她的爱情故事规划成了一道多选题,在这原本虚无缥缈的爱情中,有诗人,有建筑大师,也有学界泰斗。当她舍弃了徐志摩,梁思成与金岳霖又进入她的生命当中,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一如她在作品中提到的:我降下了帆,拒绝大海的诱惑,逃避那浪涛的拍打。所谓的安稳与满足不过如此。

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名的才女,林徽因与张爱玲的爱情观在不同的角度发挥作用,并对未来文学创作活动产生影响。她们的爱情遭受不同的经历,化為灵感,融入文学作品之中。

参考文献:

[1]孙钦良.民国红颜的爱情观[J].法制博览,2015(24).

[2]薛晶晶.从人间四月天到非诚勿扰——谈林徽因时代与现今爱情观[J].现代妇女:理论前沿,2013(12).

[3]李颖.试析《半生缘》中的人物形象[J].戏剧之家,2015(11).

[4]徐宝君.张爱玲与李碧华小说爱情、生命观之比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2).

[5]刘畅.浅析张爱玲的爱情观[J].文教资料,2009(12).

[6]刘林,王远舟.张爱玲创作之艺术魅力探讨——残缺也是一种美[J].鸡西大学学报,2012(6).

作者:陈蓓蓓

第2篇:黑色浪漫对主流爱情观的解构

摘 要: 王家卫的电影有一种独特的忧郁和与生俱来的深邃。品析王家卫的黑色浪漫,有纠葛,有浪漫,有含蓄,有遗憾。而在王家卫对主流爱情观的润物细无声的解构与重构之中,我们感受到了一段真实的感情、一种朦胧的诗意。

关键词: 王家卫 黑色浪漫 主流 解构

王家卫的电影有一种独特的忧郁和与生俱来的深邃。他对于黑色浪漫的表现显得游刃有余,唯美深刻。自由的剧本、张扬的叙事、无逻辑的内心独白、变形的时空都为黑色浪漫铺下绚丽的红地毯,让其在王家卫的舞台上尽情的流露。黑色浪漫,顾名思义,是相对于主流的浪漫。主流的浪漫更多的是符合社会意识形态的浪漫,积极的、美好的、健康的、向上的。而黑色浪漫,则是在浪漫的基础上,对主流的爱情观进行解构,是不积极的、朦胧的、个人的甚至可以说是痛苦的。在王家卫的电影中,一方面是表现人际关系的疏离、隔膜,以及因个性的偏执而带来的无法沟通。另一方面,又指出人群中顾及的普遍存在的恋爱盲点以及单恋的必然。而这些,是我们在表现主流爱情观的电影中看不到的,却是在我们生活中客观存在着的。王家卫自己曾说:“我所有的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人与人的沟通”。在王家卫的电影中,爱情充满了矛盾。人们渴望相拥,却害怕被束缚与被伤害。而爱情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她需要人们有所取舍。本文将从黑色浪漫这个点出发,深度挖掘王家卫电影中的爱情观,看他是如何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充满灵感的目光完成对主流爱情观的精彩解构。

一、纠葛

在王家卫的电影中,纠葛是王家卫电影主人公的一大特色,每个人都心中有结。所以观众看每一部片子像是在进行一次次精神分析,处处在饕餮着人性最深处的情感纠葛。其中纠葛又分为外在纠葛和内在纠葛。

1.外在纠葛

所谓外在纠葛是指个人的内在世界和外面世界相处时产生的不适感。个人的发展越来越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而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又不能从这个社会中得到认可,逐渐和这个社会渐渐脱节。内心落寞,想要寻求安慰,但外在世界却无法给予,反而通过很多客观因素让个人的内心更加的落寞。于是,干脆破罐子破摔,自我放逐。

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可以说是对这种外在纠葛的极致发挥。发生在古城的传奇故事,但是里面的内核叙述的情感依旧是90年代钢筋水泥下的孤独、落寞。也许选择这样的荒漠更适合表现现代的情感,将人们的内心世界意象化、外在化,对于人的内心也是一种震颤。电影中说:“每个人都认为这座沙漠的后面会比这里好,但走到那里时,又觉得原来这里比较美丽。”走来走去都是一样,不能不算是一种失意与彷徨。走到哪里也不能够得到认同,走到哪里也不能找到内心的归属感。本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失望的“东邪”又受到了爱情的打击,在控诉为什么自己与这个世界这么格格不入无果之后,选择了自我毁灭,自我放逐。在这部影片中,外在世界对个人世界的压迫体现在爱情这一个点上。东邪认识了一个自己爱着却又得不到的女人,并因此苦痛终生。这种情绪,想不纠葛也难。

2.内在纠葛

所谓内在纠葛是指自己与自己较劲儿,内心充满了矛盾而无法对事情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同一个事物,内心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冰火两重天,并在其中不能自拔,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怎么样,不断的思考,最终却因为思考无果而放弃了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随波逐流。

《阿飞正传》中的阿飞是内在纠葛的一个典型例子。从小就被生母抛弃,长大后又得到了女人们真心的爱恋。所以对待女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恨与爱。而他对于女人的引诱又抛弃,其实也是内心潜意识的爱恨交织所产生的。王家卫在电影中将这种弃婴文化和浪子心态发挥到极致。也许也只有张国荣适合这种看似残酷实则温情的寂寞了,在《阿飞正传》里的他,一个装着女人百转柔肠的男儿郎,就像一只没有脚的鸟,裹挟着纠葛,一直在飞,一生只落地一次,那就是死了的时候。

从王家卫的纠葛中我们不难发现黑色浪漫与主流浪漫的区别。主流浪漫讲求的是一种和谐,一种圆满。可能爱情道路很泥泞,但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最后的结局大多是两个人快快乐乐的生活下去。主流浪漫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缺少对个人内心的挖掘。只是宣扬在两个人的世界中要适当地牺牲个人的利益。而黑色浪漫则讲求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主人公在不断地问自己各种各样的关于爱情的问题,当异性过多地渗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时,他们会本能地保持距离,通过逃避或抛弃来保护自己。在黑色浪漫中,圆满的结局几乎不存在。而这也是黑色浪漫的目的,就是要让这不圆满的结局促使人们从中思考,反省自己在浪漫中是否失去了自己,是否宁为瓦全而让玉碎。在思考中我们渐渐发现,原来黑色浪漫就是我们很多人的日常生活,只不过王家卫拿来放大化,当一些琐碎的所谓的小事被聚焦和放大之后,人们大感意外,想不到生活已在不知不觉间变得面目全非。王家卫在影片中展现的黑色浪漫,让人们正视了许多曾经被忽视的事实。

二、浪漫

王家卫的电影无疑是浪漫的,无论是台词还是男女主人公所做的事情,都带有着不同类型的黑色浪漫的气息。如果要将王家卫的电影中的浪漫分一下类别的话,共有两类。

一类是《阿飞正传》中伤感而略带颓气的浪漫。影片中,无足鸟的传说以及影片主人公旭仔短暂的爱情都充满着诗意和浪漫,但是这种浪漫确实包含着对主流的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的挑衅及叛逆。但因为一个人的力量实在微弱,根本就斗不过这个问题重重的大社会,所以在一次次无望的斗争中,最终选择了自我放逐式的血色浪漫。整个人生悲壮、悲惨,又值得人们反思。在理解了王家卫这层内涵的基础上,再看看那一句“以后你会记住,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点,我们曾经在一起过”,这种戏谑的求爱方式让人读的有些伤感,我们拥有的岁月似乎停留在过去的时光,而无足鸟的岁月,生在过去,死在未来。

另一类就是《重庆森林》中的后现代的反讽意味的浪漫。《重庆森林》中被大话西游戏仿的台词:“如果记忆是一个罐头的话,我希望这个罐头不会过期,如果一定要加一个日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使王家卫的电影萦绕着对时光的担忧和生命无常的脆弱引发的莫名颓废和虚无。并且带有强烈的反讽意味。“跑步这么隐私的事情怎么能跑给别人看呢?”在大雨中,失恋的警察223在操场上疯狂的奔跑,发泄着自己内心的痛苦。跑步本来就有一种运动的美,再通过漂泊大雨的情境塑造,横向运动与纵向运动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非常浪漫的感觉,但这种浪漫人人都不想要,却是人人都需要这么去做,去发泄的。这其实也是在反映着这个社会的残酷,我们在外面包裹着太多太多的东西,而当我们真正把面具撕下痛痛快快的淋一场雨,跑一次步时,才能真切地感到自己的存在。人非得这样才能找到自己,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种讽刺。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活着,到底知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到底想要什么,我们只是在不停地寻找,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能得到,总之一句“我曾经努力过”就可以自欺欺人了。在王家卫的影片末了,梁朝伟的回眸一笑,不知道是在嘲笑片里片外的社会,还是在浪漫的自嘲。

三、含蓄

当太多的语言藏于心,最华丽的倾述就是沉默。黄爱玲说:“王家卫电影世界里的人物,举手投足皆寂寞。”①沉默的王家卫用他的镜头呈现出一场场内心丰富的情景,幻化出一句句“字字背后有千斤”的台词。含蓄之美,高贵的消极,乃大美。而同样是大美,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

1.人物关系中的含蓄美

王家卫的电影似乎玩的就是暧昧。人物关系从没有板上钉钉地确立过。总是在人们不断的相逢又错过,错过又相逢中展开一段段感情。这种人物关系的不确定性不仅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也让观众在思考,主人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这又是何苦。而在这样的思考中,爱情的真谛和影片的含蓄美,淌入了人们的心扉。

《花样年华》就是一部人物关系含蓄美的典型。这部电影的英文名是《in zhe mood for love》,翻译过来就是爱在月光中。美得如此诗意,又如此准确。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苏丽珍和周慕云,两个华美的身影,在寂静舒缓的镜头中踱来踱去,像是一部锦衣夜行的时装大片。双方配偶的关系、邻里的闲言碎语,尽管这些在影片中都不可或缺,但他们的生活好像是与环境毫无关系,影片对于邻里关系,两人各自的其他生活也没有过多的交代,只是将镜头多次对准在昏暗的甬道里擦肩而过的两个人,或许之间的距离只有王家卫式的0.01公分,苏丽珍微笑,有点忧伤韵味的表情;周慕云也微笑,闪烁着暧昧的眼神。其实各自内心已是潮水翻涌了。即使后来苏丽珍伏在周慕云肩上哭了,也只是“发乎情,止于礼”。《花样年华》中有太多的秘密,是被背叛与背叛的破碎、凌乱和分离,是两个人相爱却又不能说的秘密,是偷偷等着、接着电话的秘密,是背负着配偶背叛的阴影的秘密,是一个关于不该发生而发生的婚外情的秘密等等。最后,所有秘密的迸发,在于周慕云对苏丽珍的一句呢喃:“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对于这部电影很多人觉得,痛痛快快的多好,这样是何必呢,但人们没有想到,如果痛快了,那么电影的韵味和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就无法展现。

“电影里,很多时候真的高潮来自与声音后的沉默。沉默是空间的经验。”②这句话像是为《花样年华》而生的。

2.故事情节的含蓄美

王家卫的电影尽管韵味十足,但总是给人一种不好好叙事的感觉。本来一件可以说得很清楚的情节,在王家卫的镜头里,显得那么的扑朔迷离,不断地加入新人物,又不断地让新旧人物发生着关系,跳来跳去。但是奇怪的是,你虽然一开始看不懂,但是并不觉得不舒服,只是感到有些朦胧。当再次欣赏影片时,不得不赞叹王家卫的情节处理的巧妙。就像是在咀嚼馒头,越嚼越觉得香甜。

以《2046》为例。它可以看做是《花样年华》的续,续的不仅仅是情节,续的是整个的基调还有那高贵的静默,只是多了些虚幻和迷离的感觉。而就是这虚幻和迷离,让影片变得更加晦涩难懂,仿佛是王家卫的一部爱情科幻片。《2046》的情节比花样年华要复杂,这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一群人围绕着周慕云在上演着各自不同的情感。这部影片应该算是周慕云的希望,巩俐、刘嘉玲和王菲轮番出场,但最终还是归于一场沉默。《2046》中的周慕云比《花样年华》中的他嘴贫了一些,但只是在一些不痛不痒的事情上,在真正的情感面前,在自己真正要表达的思想面前,又一次的,选择了沉默。我想,正因为沉默,才会渲染出情绪的张力,此时无声胜有声。除了沉默,还因为情节的含蓄迷离,让影片的主题变得多元,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含蓄是对命运一种无言的抗议,对主流文化一次润物细无声的解构,也是对真实人生的直面展现。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被问及为何总保持沉默时,他说:“为什么,就为了使你们喋喋不休。”王家卫亦是如此,他让观众变为了考古学家、心理分析家,从他那无法自拔而又美丽绝伦的情绪碎片中茫茫然追寻自己的诠释,这也是王家卫不能让观众遗忘的地方。而我们的主流爱情电影都是将“我爱你”三个字经常挂在嘴边,动不动就拥抱或者当众示爱。当我们手捧爆米花狂躁不安地看完那些所谓激动人心的主流热恋时,回过头来,静静的品味王家卫电影,发现爱情原来可以如此安静而令人心碎。当众人喧嚣时,王家卫高贵的静穆不仅完成了对主流的解构,更完成了观众对爱情的真实面目的重构。

四、遗憾

王家卫的每一部电影都有或多或少的遗憾,似乎遗憾二字成为了他电影的一个结尾模式之一。不知道是不是看厌了主流爱情电影中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结局,所以要用这种维纳斯式的结尾给观众以新的体验,更好地丰富电影和看电影的人。我们常说遗憾之美,就是说原本可以很好的事情,却由于各种各样的事情而不那么圆满,但在这不圆满中又蕴含着美感。《阿飞正传》中的阿飞找到了生母,但生母拒而不见;《堕落天使》中的杀手与经纪人之恋,最终以错爱(交错的爱)告吹;《花样年华》中的周慕云和苏丽珍,最终还是没能走到一起;《2046》里的周慕云,依旧单身;《东邪西毒》里的北丐,为了正义而杀人,最终却落得个人财两空的下场;连《旺角卡门》这样走商业路线的电影,最不王家卫的王家卫电影,最后还是以悲剧结尾。也许唯一值得欣慰的是《重庆森林》中男女主角的又一次见面,给观众留下了悬念,但还是没有道破他们未来中会怎样。总之,说王家卫电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是有很多依据的,而这些依据,也的的确确对主流爱情观产生了彻底的颠覆、解构。思来想去,觉得可以把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之所以遗憾而告终的原因归结为这四个字:说不出口。

那为什么会说不出口呢,王家卫的人物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拒绝。拒绝群体性的生活方式,拒绝承认个体的孤独,拒绝的原因是害怕被拒绝,人物徘徊在繁荣虚浮的生活中,无论是杀手、阿飞,还是空姐、警察,都是那么疏离、流动和封闭。因为拒绝,相互的拒绝,使得原本的爱慕变成了一场拉锯战,谁都不肯先开口,又都沉默,最终,只好“一个人去了新加坡”了。

但在这里要强调一点,王家卫电影中有遗憾的色彩,这也属于黑色浪漫的一部分,但王家卫的电影并没有毁灭的因素。他是绝望的作者,但他不是毁灭的终结者。有时影片充满了绝望,但在绝望至深之处你又隐隐约约地发现了诗意的希望,就是这一点点的希望,支撑着片里片外的人,也感动着片里片外的人。像《阿飞正传》,一个阿飞(张国荣)倒下去,另一个阿飞(梁朝伟)站起来。借着这种时间和生命的双重延续,我们才体会到“活下来是乐观的”。王家卫,用墨镜渲染过的镜头拍出的黑色浪漫,充满着遗憾,却又是真正的艺术。

结语

王家卫曾在评述自己电影《花样年华》时说:“法国导演戈达尔讲过一句话,他说每部电影是第一个梦,也是最后一个梦。把每一部电影都作为最后一个梦来实现。把手头的戏弄好,将来不要后悔,那就是那段时间可以做得最好的片子。”对于这些王家卫的一个个的梦,一个个充满着黑色浪漫的迷幻情思,不仅仅值得我们去观赏,还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体会。在对主流文化不断的解构与重构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真实,一种诗意,一种大美。

大美不言,浪漫永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王家卫式的故事,不妨带上墨镜,钻进并不主流的世界里,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树洞,用心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注释:

①潘国灵、李照兴主编.王家卫的映画世界.香港三联书店,2004:242.

②电影阅读美学.论及前卫电影的抽象性.台北书林,2004:13.

参考文献:

[1]潘国灵,李照兴主编.王家卫的映画世界[M].香港三联书店,2004.

[2]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杰姆逊,胡亚敏等译.文化转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梁明,李力.电影色彩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许南明主编.电影艺术词典[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6]石竹青.流年光影——香港电影:“七九新浪潮”之后[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7]简政珍.电影阅读美学[M].台北书林,2004.

作者:柴飞

第3篇:基于会计视角下的爱情观

【摘要】 文章主要展示了一个会计人眼中的爱情观,通过将爱情与会计相对比,展现会计人心中独特的爱情感悟。文章首先将爱情与会计中的四个基本假设、八个信息质量要求等内容相结合,初步构建了会计人心中的爱情框架。接着将爱情划分为追求、恋爱、订婚、结婚四个阶段,分别与长期股权投资中的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重大影响,共同控制,控制四个阶段相对应,展示了会计人在不同阶段下的爱情观念与账务处理。

【关键词】 会计; 爱情; 基本假设; 长期股权投资

一、引言

会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会计与生活有很多共通之处,会计中蕴含着很多生活哲理,生活中也体现着很多会计理念。若将会计与生活相结合,会得到无限的乐趣与启发。爱情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情感之一,作为人类共通的基本感情,一直是人类永不疲倦讨论的话题。人们因其所处文化背景或所受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对爱情的理解与感悟也各不相同。本文主要展示一个会计人的爱情观,探讨了会计与爱情的共通之处,包括会计人的爱情假设、爱情质量要求、爱情的账务处理等方面。

二、会计人的四个爱情假设

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之一是会计的基本假设,故本文也以会计人的爱情假设为起点,构建会计人的爱情框架。我国新会计准则中有四个基本假设,分别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而爱情也遵循这四个假设。

(一)爱情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关于爱情的定义非常多,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将爱情解释为男女相爱的感情。法律中将爱情定义为男女双方之间基于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的、纯真的、专一的感情。无论哪种解释,都可以看出爱情主体是指男女双方两个人。

(二)持续经营

会计中的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爱情中也需要有持续经营的假设,即要有在一起白头偕老的决心与信心,这样的感情才能稳定持久,正如2011年刚上映的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

(三)爱情分期

会计中的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目的是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及时提供财务信息。爱情按其发展过程,可划分为追求、恋爱、订婚、结婚等阶段,只不过这些阶段的长短因人而异,长短不一定相同。划分阶段的目的也是为了及时总结过去,畅想未来。

(四)货币计量

会计中的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爱情不能纯粹以货币计量,否则未免太过庸俗。而且由于爱情不具有实物形态,可辨认性较差,很难以货币计量,但这并不妨碍爱情可以“价值”计量,裴多菲在《自由与爱情》中写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爱情中的价值是指感情在心中的重要程度,而程度是可以衡量对比的。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无论爱情的哪个阶段,都会与货币打交道,毕竟物质条件是爱情的基础之一。

三、会计人的八个爱情质量要求

(一)可靠性

会计中的可靠性是指企业应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在现实生活中,当父母询问子女其对象情况时,最常听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她)可靠吗?”可靠性位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第一位,在爱情中亦如此,因为没有人愿意接受不可靠的情侣。

(二)相关性

会计中的相关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预测。爱情主体之间沟通频繁,信息涉及方方面面,如何收集、挑选相关信息以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至关重要。爱情中的相关性是指如何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挑选出与爱情相关有用信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可理解性

会计中的可理解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在爱情中,如何懂得对方的真实意思是一件很困难但很重要的事情。爱情中的可理解性只要求爱情主体之间能够识别对方真实意思,不要求信息的繁简或规范程度。这是因为如果为了过分保证可理解性,而要求沟通规范、信息刻板,未免失去了很多浪漫的情调。

(四)可比性

会计中的可比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相互可比,包括横向可比(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与纵向可比(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相比)。在爱情中也分这两个方面:横向可比是指一个人在确定伴侣时会在多个可选对象中挑选比较;纵向可比是指爱情主体随时间推移而逐年变化,岁岁年年人不同。

(五)实质重于形式

会计中的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法律形式为依据。在爱情中,该点可理解为拥有一颗爱情的真心比虚浮的形式更重要。例如很多感情至深的情侣之间,也许一辈子都没有经历送玫瑰花这种爱意表达形式,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爱情。当然,实质重于形式并非指形式不重要,虽然法律以事实婚姻为审判原则,但结婚需要注册登记这种形式还是很有必要的。

(六)重要性

会计中的重要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而爱情中的重要性是指爱情主体之间应该以生活中的大事为主,不应当整天为鸡毛蒜皮的琐事纠缠。

(七)谨慎性

会计中的谨慎性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爱情也是需要用心经营的,爱情主体也应该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过重关注自我而忽视对方的感受。

(八)及时性

会计中的及时性是指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爱情主体之间也应按照及时性的原则,及时有效的进行沟通,这样才能使感情更加稳固。

四、爱情与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目的是为长期持有,以及通过股权投资达到控制被投资单位,或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为了与被投资单位建立密切关系,以分散经营风险。由此可看出爱情与长期股权投资非常相像,是通过感情投资以建立亲密关系及施加一定程度的影响。该影响分为四种: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划分标准有两种:一种是法律形式上的标准,主要依据投资企业所持有被投资企业的股权比例;另一种是经济实质上的标准,主要遵从会计中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侧重于从经济实质角度审视因长期股权投资而形成的相互关系。

现实中,企业之间投资关系复杂,往往并不严格遵循法律形式上的持股比例来决定会计处理方法。在爱情中,感情之事错综复杂,也不能简单以“持股比例”衡量。所以我们从实质上界定“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等几个重要概念,分别对应结婚、订婚、恋爱等环节。

(一)追求阶段

在追求阶段,由于时间长、风险大、结果未知等因素,首先面临资本化或费用化的选择问题。该阶段可细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研究阶段是指一方对另一方因有好感而进行的有计划调查,例如收集相关信息,做可行性研究等工作,主要特点是计划性和探索性。开发阶段是确定追求对象后展开的一系列追求活动,主要特点是具有针对性,能够成为恋人的可能性较大。研究阶段的支出应费用化处理,会计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

贷:货币资金等代价科目

开发阶段的支出,若满足追求手段具有可行性、具有发展为恋人的意图、有足够的支持以完成追求、支出可以可靠计量等条件,则可以资本化处理,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科目。

追求阶段对应着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取成本法进行核算,按照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时的成本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该成本可以理解为追求的代价,例如时间、金钱等付出。该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货币资金等代价科目

对于成本法的后续处理,会计中要求投资企业按照享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投资收益。在爱情中,这一点可以这么理解,因为两人还未确定关系,很多事情尚不能确定(市场上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所以只有当被追求的人(被投资单位)向追求的人(投资单位)分享快乐(分配利润)时,追求的人(投资单位)才会觉得快乐(确认投资收益)。该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二)恋爱阶段

如果两个人确定了恋爱关系,就对应着长期股权投资中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阶段。此时采用权益法核算,即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即只要被投资单位实现了利润,投资单位就可以确认投资收益。就像恋人之间,只要一方快乐(实现了利润),另一方也会感觉快乐(确认投资收益),无论是否与之分享(无论是否进行利润分配)。

此时面临着对初始投资成本进行调整的问题,分为两种情况,也恰与爱情相符。第一种情况是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类似追求阶段付出的代价超出自己对恋人的预期),两者之间的差额不要求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进行调整(既然已确定了恋爱关系,也就不会收回多付出的成本)。第二种情况是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类似追求阶段付出的代价小于自己对恋人的预期),两者之间的差额应作为营业外收入(意外的惊喜,发现对方比自己原来想象的要好)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进行调整。该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营业外收入

(三)订婚阶段

进入订婚阶段,极像长期股权投资中的合营,此时双方的决策权各为50%,正如合营企业的基本经营活动决策需要双方的共同同意。在这个阶段,准夫妻为了营造未来的家,会做出买房、买车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都需要两人的一致同意。该阶段仍按照权益法进行核算。

(四)婚姻阶段

步入婚姻的殿堂,就类似长期股权投资的控制阶段。这个“控制”并非“大男子主义”或“大女子主义”一方控制另一方的意思,而是在某些方面的决策主要由一方决定。这是因为婚姻生活中需决策的事项很多,不可能凡事都依靠两个人共同决定,且凡事都能达成共识是不现实的,而且也会造成经营管理的效率低下。在这个阶段,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又改回为成本法,这个“成本”也可理解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等一系列的生活成本。该阶段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因为婚姻是两个人共同经营的成果,在向外人展示家庭时,自当反映两个人共同的状况与成果。

在会计中,若长期股权投资存在减值迹象,应按照相关准则的规定计提减值准备。对于爱情也是如此,若出现严重感情裂痕且非暂时性的,则可以做出以下分录: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但做出该笔分录时一定要遵循谨慎性原则,因为长期股权投资一旦计提减值准备,就不能转回,正如有些感情的伤害是不能弥补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 葛家澍,杜兴强.中级财务会计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视野.会计人眼中的爱情假设[N].中国财经报,2008-02-15.

[4] 陈珊.一位会计人的爱情明细账[J].农村财务会计,2010(3):63.

作者:代鹏 刘锐

第4篇:对于爱情的看法

我觉得爱情是一个很美好的东西。

以我自己的感觉来说,谈恋爱的过程教会了我如何去关心一个人、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些,自己也成长了很多。

在爱情中,也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我也对理解与宽容有了更深的体会。通过爱情,也培养了很多在朋友相处中应当具备的品质。当然,对于以后的职场中,我觉得爱情所给予我的这些品质也是有用的,比如,关照别人的情绪、较强的沟通能力,等等。

第5篇:对爱情的看法

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思考

已有 4 次阅读26分钟前标签:爱情婚姻家庭思考

几天前,一个很久没有联系的、我在大学教书时候的女学生打来电话,讲述了她最近的感情遭际。她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可爱的儿子,夫妇感情还算不错。但是自从与公婆住到一起以后,她感到丈夫、公婆和儿子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密,仿佛水乳交融,而自己却融不进去,像一个孤单的外人。在她与公婆产生矛盾的时候,丈夫由于左右为难而呈现出一种“不作为”的状态,令她非常失望;加上结婚已久,婚姻生活本来就很平淡,于是她就寄情于爱情小说,从中寻求安慰。这个时候,一位已婚男士出现了,他向她倾诉自己的婚姻苦恼,二人“同病相怜”,很快堕入爱河。女的如飞蛾扑火一样,扑向一段新的、所谓的“美好”感情。不久,在女方的强烈要求下,女人的丈夫与她离婚了;而后,那个已婚男人也离了婚。

如果事情就到此为止,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女人在领导和同事的舆论压力下身心交瘁,春节前想到男方那里去休养几天,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男方却告诉她:自己马上就要结婚了,婚礼正在紧张的筹办过程中——可是新娘却不是她。女人立刻懵了,她简直不能明白眼前发生了什么:她已经离了婚,而且怀了男人的孩子,可是现在他居然要跟别人结婚?!男人痛哭流涕,说自己是爱她的、跟别人结婚是非自愿的,等等,求她把孩子打掉。她打了。她希望男人跟自己结婚,男人却故作犹豫不决。离男人的婚礼只有三天的时候,她给我打来电话,问我该怎么办。

听了她的讲述,我叹息不已。想到当年那个年轻纯洁的女孩子,如今受到这样的身心重创,不禁深为惋惜。不学佛的人,只有告诉她认清形势、不要再对那个男人抱有幻想、好好调养自己之外,也没有什么太多可说的了。

但是这件事却勾起了我的思考。佛教徒也是人,也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一样不得不面对各种婚恋问题和家庭问题。据我的耳闻目睹,遇到婚变和其它家庭变故的时候,居士们处理成功的少,陷入困境中不能自拔的多,尤其是女居士。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很多人的心态、水平和表现,与没有学佛的人没有什么两样。究其原因,首先是没有从佛法的角度,对爱情、婚姻和家庭树立起正见;其次是没有把佛法真正地应用于生活实践。

那么,什么是爱情呢?笔者自己总结了一个定义:爱情,就是恋爱双方对对方我执的最大限度的满足。凡夫都是有我执的,一般的小人物,又不是古代的皇上,随时都有人观察你的脸色、等着满足你的需求,大家都只是芸芸众生而已,那么这个时候,由于业力的推送,人群中冒出一个人来,他(她)格外地欣赏你、在乎你,盛赞你是多么地与众不同,如鹤立鸡群,如明月处星:你的容貌多么美丽,你的心地多么善良,你的性情多么温柔,你多么有才情,多么能干,多么优秀,等等等等,千好万好,数之不足——总之,在此时,万千人中,我眼中只有君一人而已一一遭逢这种情况,如果不是因缘不偶,作为凡夫,你的“我执”便

被这一切深深地陶醉了,感到一种分外的愉悦。于是你怀着一种类似于被伯乐发现了的千里马的心情,投桃报李,对这个“独具慧眼”的人刮目相看,青眼有加,二人彼此发掘、彼此欣赏,遂成其姻好。

读罢上述过程,你看出来了吗?除了前世业力的作用之外,一般情况下,双方总是有一个人先爱上了另一个人,不遗余力地满足对方的我执;对方受到感动,又反过来去满足追求自己的人的我执。对于追求者来说,他的投入是要求回报的,也就是说,我先满足了你的我执,之后你也要满足我的我执。如果不满足会怎么样呢?他(她)就会痛苦不堪,甚至因爱生恨;而对于被追求者来说,则是我爱你,是因为你爱我,你令我的我执感到愉悦。实质上被追求者爱的是什么呢?是他(她)自己。自己的我执得到充分满足时候的陶醉感觉,就是爱情的感觉。由此可见,爱情和婚姻的男女主角相处的过程,就是两个人的我执此消彼长的过程,是两个人我执的一种游戏。

据笔者多年来的观察和体会,爱情有三个特性。

第一:‘如露亦如电’一一爱情是短暂而无常的。

爱情就象花一样,从一粒种子开始,发芽,抽枝,到含苞欲放,初放、盛放,乃至凋零,这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世界上没有人能够阻止花儿的凋零,因而也就没有人能够阻止爱情的凋萎与终结。

爱情又象人的青春,曾几何时,我们也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豪气干云;也曾貌美如花,也曾如临风玉树,而今或是人到中年,或是垂垂老矣,神采飞扬的那一刹那青春,又安在哉!人生本已如白驹过隙,青春更是稍纵即逝,而爱情,则不过是青春鼎盛时期的一道闪电罢了。谁人见过闪电永远停驻在天空中?又有谁见过露珠儿在太阳底下不被晒化、之后蒸发得无影无踪呢?

既然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那么爱情作为有为法的一种,又岂能独免?除非爱情是无为法,而要是那样的话,我们就不必追求佛法了,只需去追求爱情就好了;我们也不必学佛了,只要去学习那些痴男怨女就好了。推论至此,作为佛****的你,岂不觉得可笑?

第二:“如梦、梦、泡影”——爱情是空幻的。

为什么说爱情是空幻的呢?由于无始劫以来的业力纠缠,大部分人一生中不止跟一个异性有缘,而最终得以结婚的,通常只有一个。请你试着回想一下,从你青春萌动的时候开始,你所心仪的那个人,到后来你为之心动的一个个异性,他们是否都还鲜活地留存在你的记忆里?如果每一个人都细节清晰地保存在你的记忆里,那么我只能说:佩服你是个天生的情种。事实上,除了眼前整天面对的那个人,其它的人,早已湮没在现实的琐碎中、岁月的烟海里。

是的,偶然当你回想的时候,你知道是有这么回事儿,但是,当时的事、当时的人,就象老照片一样,有些模糊不清了。回忆到往事,就象做了一场梦,而

一段段的感情经历,就象一个又一个内容相异的梦。有的时候感觉往事是那样地遥远,以至于觉得仿佛发生在前世。甚至有的时候会想:它真地发生过吗?还是没有发生过?虽然答案常常是肯定的,但是没有什么比自己的这些感受更能说明感情经历的空幻了。

唐人李商隐在((锦瑟))中写道: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等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描述了一种倘恍迷离、如梦似幻的心境,把追忆时的那种怅惘的心情写到了极致。其实大部分人回忆起事隔不远的感情遗憾时,是会有一些惆怅的;但是等他到中、晚年,惆怅亦不见,只有无言了。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在《活着》》中借着主人公福贵的口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了做和尚”。为什么老了想做和尚呢?因为他用一生体会到了人生的幻灭,触摸到了生命和生活的空性。 。

对于学佛的人来说,其实应该注意去体会人生的空性。你看过电视连续剧吗?当戏中的人正欢天喜地、或者正悲痛欲绝的时候,你拿起遥控,把电视“啪”地一关,这个时候,不管故事是多么地九曲回肠、情节正进展得多么如火如荼,荧屏上唯余一片空白和沉寂。那些戏中人、戏中事,那些爱恨情仇,又在哪里呢?

每个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部电视连续剧,有的精彩些,有的平淡些,但是不管你正进行到哪里,只要阎王爷拿起遥控“啪”地一关,你的人生屏幕立刻就会一片空白,你曾经如此投入的一切喜怒哀乐都化为泡影、无影无踪,你的这一期业报就结束了。事如至此,你觉得自己这一生中所经历的任何事情,还有什么真实可言吗?如果说整个人生都是空性的,那么,作为人生一个组成内容的爱情,又焉能不空?

第三,“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一爱情是因缘法,是有条件的,因而也是有生有灭的。

两个人的相爱是诸多因缘和合的结果,它有很多条件,比如前世的因果,今世的外表、相貌、气质、性格、家庭背景、生活条件、文化修养等等。这些条件中的任何一样发生变化,只要在恋爱一方的心目中认为它是重要的,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比如男人通常很注重女人的色相,,当一个女人人老珠黄的时候,男人厌弃她,而喜欢靓丽的青春少女,是最常见的。这个时候,由于女人的衰老,色相这一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爱情就消失了,男人便撒手去追逐新的爱情去了。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往往不是这么简单的,经常是很多条件发生了变

化,爱情也便随之摇摆变化,乃至逐渐磨灭掉了。

了解了爱情是因缘法,我们就理解了它的生与死。当条件具足的时候,它就生起;当条件不具足的时候,它就消亡。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了。万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因缘有聚,亦必有散,散了的时候,让我们到哪里去寻找爱情呢一一它已经尸骨无存了。

爱情既然有上述三种特性,那么,爱情是不是压根儿都不曾存在过的一件事情、是我们的幻觉呢?也不是。当初那个人说“爱你一万年”、“海枯石烂不变心”的时候,他(她)是真的;现在他(她)变了,爱上了另外一个人,这也是真的。这恰好说明了爱情的无常和生灭变迁,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世人都说,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爱情本身既已疑幻疑真,那么这基础的坚固与否,我们也就一目了然了。婚姻就好比一条绳子,它想把爱情捆绑住。爱情既是空性的,用婚姻捆绑它,就象用绳子捆绑空气一样,能绑得住吗?爱情既是无常的,用婚姻捆绑着它,它就永恒了吗?爱情既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用婚姻捆绑着它,它就不分崩离析了吗?不,爱情的特性不会因为婚姻的形式而改变,否则就不成其为特性了。

那么,我们人类为何还要选择婚姻这种形式呢?这是因为,第一,所有的爱情滋味都差不多,过程都大同小异。“三千溺水,我只取一瓢饮”,人们常常把这视为对爱情的专一,实际上,这一瓢水,与再取它三千瓢水,滋味会有什么差别?不都是水吗?体验过了一次爱情,就不要再浪费人生了,省下精力干点别的,比如学佛修行什么的。佛陀曾经说过,世界上如果再有第二件象爱欲这样的事情,就没有人能修行得成了,可见爱欲的为祸之大。这样的大患,一已足矣,何可再三再四?

第二,为了人类的集体安全和个体安全。如果没有婚姻约束,每个人都随心所欲,就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财产、子女、淫杀等等,不胜枚举。如果人们打着爱情的旗号,毫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欲望,人类社会就会被欲望的潮水所淹没,陷入痛苦和混乱之中。所以,为人类全体计,为自已的切身利益计,我们都需要婚姻。

既然婚姻从爱情那里承袭了无常、空性和生灭的特性,那么它出现任何变化或变故,也就丝毫不足为奇了。作为修行人,此时我们要注意的是如何面对和处理,而不是被变故所震惊和击倒。在生活中,通常被动的一方,也就是被遗弃的一方,会感到自己被全盘否定了——他(她)不要我了,他(她)选择了别人。被遗弃者的我执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变得自卑起来,常常尽其余生也走不出这个心理阴影,这一生就被摧毁了。实际上,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过的,婚姻的离散从根本上是因为爱情的无常等特性,也因为前世的缘分已尽,还因为对方的不觉悟——他(她)只是业力之河上的一只空瓶子,随波逐流而已,丝毫没有把握自己的能力。被遗弃者虽然不能说一点儿责任也没有,但是如果从心理上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而把自己全盘否定掉,也是不明智的,毫无必要。作为学佛者,你应该清

楚地知道,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有一颗明月珠在心里,所以你不比任何人差。

((优婆塞戒经)中说,菩萨有二种,一种出家,一种在家,而在家菩萨修行尤难。何以故? “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在多年的艰难探索中,我总结了三句话,愿与在家菩萨们共勉:“心是道场,家是寺庙,生活是大禅师”。落实了这三句话,我们就能随时、随地、随事、随人修行了,就能“立处皆真”,不负此生。

第6篇:对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看法

09网络2班30914140227 吕红强

爱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字眼,也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情感,象征着纯洁、忠贞、美好和神圣。是男女在内心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最热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情感。当代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虽然基本成熟,但性心理还有许多不足,人生观不够稳定,学习基础不够牢固,但大学生迫切渴望爱情,但不能正确理解恋爱的含义。

1、恋爱过程简单化。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是简单的、快速的。社会在快节奏的生活,大学生的恋爱也开始简单化,从思想上没有了以前固有的“审时度势”,恋爱观简单了起来。男生们已经不喜欢欲言又止,欲进又退的恋爱花招,他们想爱就爱、想恨就恨,嘴上不明说,行为却很直接,遇到心仪的女孩,他们就会很快表示自己的爱意。女孩子们也没有了以前的“矜持”,当感觉还可以,不怎么讨厌的时候,便开始了恋情。

2、恋爱中片面化。当代大学生谈恋爱时,往往考虑的问题都比较片面,只考虑两个人在一起时的事情,如何让彼此的感情得到升华,而没有考虑到家庭、社会、周围事物的影响。在一时的冲动下,不顾及后果和影响。有的大学生看到周围的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爱情则羡慕不已,自己也要寻求一份爱情,但想法都是片面的,都表现出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不成熟、做事不计较后果的心态。

3、恋爱中浪漫化。当代大学生恋爱更多注重的是感情上的愉悦,追求现实的快乐感,在两个人交往期间,往往把每个节日排成了时刻表,互相送礼物是稀疏平常的事情,在校园里,经常看到男生跪拜在女友的前边,红色的鲜花数量及求爱的方式让人触目惊心。但在浪漫的同时,恋人对爱情的成功却并不看重,甚至认为恋爱和结婚是两码事。

4、恋爱中理想化。当代大学生在其心理总有一种理想的恋爱模式,在思想上表现出理想化,在恋爱上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去寻找对象,在交往的过程中也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去进行交往,如果有一点与自己的模式不想符合,恋爱就即将失败,但往往在交往和寻求对象的过程中,有许多实际的因素,但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不成熟,过于理想化,则忽视了实际的现实情况。最终导致不符合实际的恋爱。

总之,爱情,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她不仅是我们大学生的热点话题,也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焦点话题,当我们面对她的时候,除了要用一颗火热的心去接受她外,更要用冷静的头脑去思考、经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大学这个美丽的花园之中培育出灿烂的爱情之花。

2011年6月17日

第7篇:英语作文对友谊和爱情的看法

My opinions on friends I think it is possible to be friends with someone if I never meet them in person. I have a pen friend named YixuanQiuwho is from Taiwan. Iknew her in internet. We were both freshmen of college then and we have kept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by mail for 4 years. She is my best friend to talk about my happiness and worries even

Of courseI think this is real friendship as she accompanies me during the 4 green yeas and our friendship will be everlasting. I have severalother pen friends before, but wecouldn’t keep correspondence with each other for long. One reason is we have difference hobbies and values, but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y have no persistence to write letters to a friend they can’t meet. They think a pen friend is not indispensible so they forget me when they are busy or they are not interested on me anymore. Fortunately, both Qiu and I are the kind of person who can stick to a relationship and not give up easily.

There is an old saying ‘Keep good men company and you shall be of the number’. That’s right. Friends influenceour mind, what kind of person our friends are indicates what kind of person we are. A true friend is the one who will listen to me when I’m sad, who makes me never feel alone.

In my opinion,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friend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as they can broaden our horizon and improve our knowledge.

My opinions on love The speaker in thevideo seems don’t agree with an indelible and resounding love, which may be heartbreaking and painful. She approves that love is the kind of art which lovers completetogether. I agree that even vigorous love may get dullerand duller gradually. However, that doesn’t mean that the dynamic of love is wrong. Oppositely, both the happiness and pain love brings to us are golden experiences of life, which worth to be remembered forever.

第8篇:几个师兄关于爱情的看法的文章

发信人: bodhicitta (纯净的心), 信区: GengDu

标题: 我理解的爱情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10年05月16日09:47:33 星期天), 站内信件

住在寺院里,每日上殿、读书、劳动。慢慢的,对性别的关注会少一些。看待一个人的时候,有时会忘记他是男性、女性或是他的外貌,仿佛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简化到了一种更质朴的层次。想到社团里许多同学都在思考爱情的问题,又回想起自己以前的经历,这几天有一些想法,就记录下来。

爱情是一种缘分,从这个缘分中可以开出美丽的生命之花。爱情让冰冷的心温暖,让平凡的灵魂燃起对真善美的憧憬。然而这花朵是需要细心栽培的。我们会一次次地想象未来美好的生活,却不知如何珍惜现在,结下未来的因缘。邂逅是缘分,相聚只一瞬间。如果每一次相聚本身不能让生命滋润和升华,只是充满了渴求与不安,只是在意对方对自己的看法、恐怕失去,我们何以期待并不可知的下一次或遥远的未来呢?

我们会觉得对方很美好很单纯,却不知如何让这种美好延续。不幸的是,我们看到美好的东西就会想到去占有。我们的内心缺少一份敬意。敬畏什么呢?敬畏变化,敬畏成长,敬畏每个人不变的本真。楚王看到神鸟,将她带回宫殿,给她最好的饮食音乐的享受,他很爱神鸟,却不敬畏神鸟的天性。一个牧羊的孩子,在无意见看到神鸟飞过天空,那艳丽的色彩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心。他跪下来祈求上苍,他不知自己要祈求什么,他只是敬畏这高远而超拔的生命。这个孩子入山修行,许多年以后,他已能乘着飞龙在云端翱翔了,却常把自己变作乞丐的样子,在市镇里游走,唱一些奇怪的歌,偶尔惊醒沉睡中的人们。夜里,他出现在最繁华却又最平凡的街道上,万家灯火如云如雾,从他的心间流过,了然无痕。他偶然来到楚王为神鸟修建的墓前,坟墓很辉煌,神鸟生前的样子熠熠如生地凝固在一尊塑像上。他深深地鞠了一躬,唱道:“她已走了,我却还在。我也将走了,有什么永不离开?”

她已走了,在我心中留下的,便是我的成长。当我也走了,那永不离开的,便是永恒的大爱。生命曾经冰冷孤寂,因为爱而绽放光辉。如果这花朵已经绽放,它可以不再担心什么,不再寻觅什么,由一个人的爱,看到千百年来在人类心中涌动的爱的暖流,可以坦然面对一切。可是沉浸在两个人的世界里,不久便凋零了,即使不凋零,也如盆栽的花朵,离开了大地母亲,只能供游人赏玩,无法展现生命的本然了。爱是让生命成长的。不是放弃真实的自己去顺从别人的喜好——那是外在的形式,失去了生命之真,何以能深入心灵呢?“君子和而不同”,需遗忘形骸,寻求那相与中的灵动,成长中的默契。那不同正是互相学习的地方呢:对方的优点正是让我补足自己缺失,对方的缺点正是磨练自己的忍耐与爱心。成长需要时间,宽容自己和对方吧。若有两颗活泼的心,两颗像春天的芽一样愿意成长的心,一切境遇都是最好的肥料和土壤。若不愿意成长,只是耽著于彼此的情态和容颜,爱情便没有了方向,心也不那么灵活了。那情态和容颜都是会变的,俯仰之间,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尤不能为之释怀。山盟海誓没有用,那只是一种短暂的情绪。我们的心本来很灵活,若先有一个预设,反而有束缚了。“言必信,行必果,吭吭然小人哉”。孔子所提倡的“信”,不是誓言,而是信念,是生命的愿景与方向,是对自己内心的忠

诚。“缘随愿来”,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内心最深切的关怀是什么,如何能在爱情中不迷失自我呢?

我们把对方看作自己生命的支撑,却不知生命只有靠自己站立。“年之少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因为我们太孤独,因为我们内心不够充盈,我们会想象一个人的形象来填满自己的内心,谁知失去时我们会更加孤独和空虚呢?且又增加了失落与焦躁,仿佛已回不到原来孤单却安宁的自己。我们自己不愿意为自己负责,谁又能承载我们生命的重量呢?爱情一开始总是柔嫩而脆弱的,在它变得坚如磐石之前,不要让它承载太多的重量。孤独的原因是我们与世界之间,与其他生命之间失去了联结,感受不到你与我之间的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在爱情中,我们找到了与另一个生命的联结,也进而找到了与世间万物的联结。这种联结是需要努力去建立的。可能一个人站在我的身边,我却并不真的了解她。我以为我了解。相爱的人之间可以坦诚地展现自己,却不一定愿意清空自己去体谅别人内心深处的想法。说了半天还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愿望,自己觉得两个人应该怎么相处。归根结底,所爱的,只是自己理想中的形象,并且想把对方变成这个形象。我们有没有放下自己的欲望,在宁静中看到那个真实得她?她内心深处的关怀,她当下的状态,她曾得到的爱与感动、失望与创伤,她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她是否适合自己,如何一起成长?互相理解得越多,互相学习得越多,感动和成长就越多。我们不是在想象和文字中组建爱情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意义是在互相理解、代人着想、真心付出中构建起来的。

同样的,透由倾听和付出,我们能与一个生命、与大众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以解除内心的孤独。孤和独都是自我,我的感受、我的成见,屏蔽了世界的真实,竖起了高高的墙壁。因为我们与世界的隔膜,又要寻求一种价值来填满自己内心的空虚,看看,我是有很多优点的哟,我是和你们不同的哟。我们又用种种的矜持、用高慢填满了自己的心,这样自己也感觉不到自己孤独。我们想要融入大众,可我们在同时却又在排拒他们。我们想要找个人理解自己,可同时却不愿意放下那傲慢的心。语言文字都是指月的手,我们却习惯给事情加上种种的概念,附加上很多意义,用这些概念扭曲了事情本身,也填塞了活泼泼的心灵。能否让人与人的相处回到最单纯的地方,心与心的连结?古人有兄弟结拜的习惯。我们想找一个人来倾听彼此的心曲。可是我们了解自己身边的人吗?我们了解自己的父母吗?世界上有一个我们真正了解的人吗?如果我们 没有努力去突破自我的墙壁,我们怎能跨越千里的距离去走入另一个人心灵的花园呢?

相逢本身是一种美。心有灵犀更是难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远方,不是外在距离的遥远,而是心路历程的遥远。

发信人: lmb (江湖), 信区: GengDu

标题: 论爱情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10年02月26日11:36:48 星期五), 站内信件

最好的那种爱是彼此愉悦的爱;彼此很愉快地接受,很自然地给出,并且由于有了这种互惠的快乐,彼此都觉得整个世界更有趣味。然而,还有一种决非少见的爱,那就是一方吸收着另一方的活力,接受着另一方的给出,但他这一方几乎毫无回报。某些生命力极旺的人便属于这吸血的一类。他们把一个又一个牺牲者的活力吸净,但是当他们越发生机勃勃,兴致盎然之时,那些被榨取的人却变得越来越苍白、黯淡和迟钝。这种人总是把他人当作工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却从不考虑他人也有他自己的目标。他们一时以为他们爱着那些人,其实那些人根本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他们感兴趣的不过是为自己的活动添些刺激, 而他们的活动也许当属全无人格的那种。这种情形显然源于他们本性上的某种缺陷,但是这种缺陷既不容易诊断也不容易治疗。它往往与极大的野心有关,同时也是由于他们总是不恰当地从单方面去看待人生幸福的缘故。两人真正相互关心意义的爱,不仅是促进彼此幸福的手段,而且是促进共同幸福的手段,是真正快乐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凡是把自我禁锢起来不能扩展的人,必然错失人生所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不管他在事业上如何成功。太强的自我是一座监狱,你若想充分地享受人生,就得从这座监狱中逃脱。能有真正的爱,这是一个人已逃出自我监狱的标志之一。光接受爱是绝对不够的;接受的爱应当能激发你奉献出自己的爱,惟有当接受的爱和奉献出的爱等量存在时,爱才能达到它的最佳状态

——罗素

--The secret of life is not to do what one likes,

but to try to like what one has to do.

--The secret of love does not consist in gazing at

each other but in looking outward together in the

same direction.

第9篇:My View on Campus Love (我对校园爱情的看法)

My View on Campus Love In my university,I always believe that everyone has boyfriend or girl –friend except me;in other words,lovers can be found here and there. Some people think too much intimacy has a bad influence. The lovers spend too much time and energy on loving which far more than the time they spending on learning. Furthermore, their i

On the other hand, other people believe it is OK. Pursuing love is all right to students on campus and intimacy is a natural expression of love. Some scholars of law hold that friendship and appropriate intimacy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student development. They can fulfill their aims in study and in the meaning time they achieve their love.

In my opinion, what all people should do is just leave it as it is.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adults, and they can handle their own affairs well enough. However, they have to admit that school is a place where people receive an education and their main task is to study. Therefore,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behave themselves in proper ways. By the way, lov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behavior in public and know that there a lot of things may be wonderful besides love.

上一篇:翻转课堂的实践下一篇:干部纪律作风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