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事旅游振兴旅游经济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以时尚产品、时尚服务的集聚、展示、展销、开发和利用为主要活动内容的节事,即为时尚节事。成功的时尚节事除了具有节事的普遍效用:培育相关产业链网、拉动相关行业发展、推进城市基础建设、改善城市软硬环境,还具有其突出效用:打造时尚品牌、重构消费空间、点燃文化创意、加速科技创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节事旅游振兴旅游经济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节事旅游振兴旅游经济论文 篇1:

新疆节事旅游的现状及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浓郁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神秘的故事传说等都为新疆节事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纵观新疆节事旅游发展历程,其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且深入人心的活动屈指可数,主要原因是其背后存在诸多问题,如主题雷同、市场化水平低、缺乏创新以及市场营销不足等。本文基于营销层面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4个角度分析新疆节事旅游的发展之路,针对新疆节事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节事旅游;4P理论;新疆

由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部,位置较为偏僻,新疆旅游宣传极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加之人们对新疆的了解不足,极大地阻碍了当地节事旅游的发展。据统计,疆外旅游者多集中于著名景点,对新疆节事旅游活动整体参与程度不高。近几年,新疆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田玉石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促进了新疆对外的经济交流,推动了新疆节庆旅游的良性发展。但是,纵观新疆一系列的节事旅游活动,其大多主题雷同且知名度不高,未能形成区域性的旅游品牌。这些问题都需要新疆各地区在开展营销活动的过程中重点把控与解决。

一、新疆节事旅游概况

(一)新疆节事旅游发展现状

新疆的自然景观可谓是鬼斧神工,除了拥有世界第二高峰、中国最长的冰川、中国最大的沙漠等这些自然景观外,其多民族聚居也是一大特色。47个民族相互交融,文化与文化之间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因此新疆的民族节庆活动也是极为丰富。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新疆节事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近几年,新疆各地区节事旅游逐渐呈现出有序化和规模化的特点,也相继举办了近百项节事旅游活动。新疆各地区按照国际标准将风物特产、民族文化以新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古尔邦节、那达慕大会、霍城薰衣草节、新疆冰雪旅游节等。但是,这些节事活动大多是中小型的,对消费者和媒体来说缺乏吸引力和话题度。同时,这些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多为当地及周边民众,疆外及入境旅游者所占比例较少。即使在同类节事活动中,新疆节事旅游也几乎没有竞争力。以啤酒节为例,较为闻名的有青岛国际啤酒节、德国慕尼黑啤酒节等,但新疆乌苏啤酒节就很少有人知晓;又如,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历来为人们所熟知的有泼水节、火把节等,而古尔邦节、肉孜节等却鲜为人知。

总的来说,新疆的节事活动存在规模较小、主题雷同等问题,且缺乏开放性和参与性。新疆各地区传统节事活动缺少群众广泛参与,“人造”节事活动又大多依托少数民族传统歌舞及民间艺术,节事活动规模小、影响力有限。

(二)新疆节事旅游研究现状

有关“节事”一词,国内学者尚未形成一致的说法,他们一般的说法是节事一词来自英文“Event”,有“事件、节庆”等多方面的含义。笔者通过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可以得出,我国学者对节事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节事旅游的开发方式方面,如孟庆娇在2012年就提出要加强区域合作;节事活动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如刘笑明等学者在2013年证实了节事活动对目的地形象的提升作用并研究了节事活动旅游者的行为,包括旅游动机的形成等。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人们都不可否认“节事”从一开始就是精心打造的,其专业性、严密性、丰满度都已经达到新的高度。近年来,我国节事活动尤其是民俗文化节事活动的发展越来越好,愈来愈多的地区加入了节事旅游发展的浪潮[1]。节事活动的举办给当地城市的发展带来诸多积极影响,如提升城市形象、加快旅游业发展、推动民俗文化传承[2]。为了解新疆节事旅游的现状,笔者分别以“新疆节事”“新疆节庆”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结果主要集中于新疆节事旅游概况、会展与体育节事两方面,且研究成果较少。

二、新疆节事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地区形象有待提升

因民族风俗的差异加之个人经历等因素,多数人对新疆的了解严重不足,这对全疆的旅游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近年来,新疆在各族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加之借助“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大多数疆外人士对新疆的认知是较少的,也有人从狭隘的地域意识出发,给新疆贴上落后、不文明的标签。由于这些因素,游客大都不愿意主动参与新疆本土节事活动。因此,营销就成了提升新疆形象的重要方式。媒体通过传播大量客观真实的信息来影响游客的旅游决策,吸引游客到节事活动举办地,游客可以通过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深入了解实现对新疆的再认识。

(二)文化输出力度不足

新疆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地区亟待吸引中亚国家及国内的文化产业来此发展,加强文化产业的引进和输出。但不可否认的是,新疆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输出能力十分薄弱。然而,对于一些旅游者来说,其尤其喜欢追求异域文化体验,因此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节事活动就成了新疆对外文化输出的窗口[3]。对节事旅游的营销可以让广大消费者进一步了解新疆,从而前往新疆,切身感受新疆的人文风情以及民族间的融合,沉浸式地感受新疆的故事。如此一来,参与节事活动的旅游者通过亲身体验和口口相传促使了新疆本土文化的对外输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人们因地域差异、文化隔阂、碎片化的认识等而产生的警惕心理,以促进全国乃至全球人民对新疆的了解[4]。例如,纪录片《我到新疆去》,24位在新疆奋斗的人用异文化的视角来向他人讲述新疆文化,由于叙事者与观众一样都是疆外人士,使得观众更容易在对新疆故事的理解及认同中消除偏见,从而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

(三)市场竞争力薄弱

目前,新疆旅游品牌着重于宣传人美景美、神秘西域等。2018年,新疆大力推广“辽阔疆域,无限风光,新疆是个好地方”旅游品牌。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就顯示全疆旅游人数突破1.5亿人次[5]。但品牌效应的成功不是宣传期间游客量的剧增,而是能不断为目的地提供旅游发展的活力。现如今,新疆各地区举办的节事活动虽形式多样,但对文化的发掘不够深入,同质化严重、影响小、竞争力弱的现实状况使节事旅游缺乏旺盛的生命力。为进一步实现“旅游兴疆”的战略目标,新疆需要整合地方资源,寻找除“大美新疆”之外的宣传点,积极利用媒体的传播与引导,共同打造“大美新疆+”旅游品牌,实现品牌联动,并通过消费者的口口相传,逐步塑造节事旅游品牌,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从而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6]。

三、新疆节事旅游发展路径

现如今,随着自媒体的迅速发展,营销传播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新疆节事旅游需要注重的是打破时空限制,通过线上和线下联动的整合营销模式向潜在消费者推出民族特色浓厚的旅游方案,充分利用网络与消费者进行实时的互动和沟通,逐步完善营销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当前面临的困境,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文章基于4P理论分析了新疆节事旅游的营销策略,也就是从产品、价格、促销、渠道4个方面对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产品设计方面

随着大众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凸显,功能单一的节事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笔者通过整合新疆节事旅游信息发现,新疆节事旅游资源包括民族民俗、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且每项节事活动都独具吸引力。但是,如果将其都拿来运作一番,只会使活动缺乏重点而达不到预期效果[7]。因此,在明确节事活动的定位时,不仅要注重增强对外的吸引力,还要注意疆内外客源市场的需求。

此外,在产品的组合开发中针对不同需求的旅游者也应突出产品的特色,产生不同程度的吸引力。例如,霍城薰衣草节对疆内要强调娱乐休闲、浪漫约会等功能;而对疆外则要突出霍城的城市品牌,借助“中国薰衣草之乡”品牌优势,依托“东方普罗旺斯”之称,打造集观光、休闲、美食、购物、娱乐、社交于一体的综合性庆典活动,同时让游客参与产品的加工制造也能增强旅游者的体验感。

(二)价格设计方面

旅游产品营销中,价格策略决定着节庆活动能否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科特勒指出产品定价主要有客户价值导向定价、基于成本定价和基于竞争定价3种方式。在旅游产品领域中,各地区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不用的方式。

在采用客户价值导向定价策略时,地区应以节事旅游产品的历史价格为基础,根据消费者市场需求的变化,使相应的价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灵活有效地运用价格差异,这种价格差异主要随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以消费者的理解价值和需求差异进行逆向定价,以便于更好地宣传节庆旅游产品,提高节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在采用成本定价时,应综合考虑产品市场,对产品成本有较为准确的核算标准,不能单纯地运用产品价格对消费者行为进行简单的导向。同时,为了使价格更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应做好成本的预测,因为在现今繁荣的市场经济中没有哪一种商品的价格是一成不变的。

在采用竞争定价策略时,新疆要根据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采取相应的定价策略,以便于运用价格策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突显产品优势。比如,对于较为成熟的节事旅游产品来说,其已经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运用此种定价策略会对整个节事旅游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8]。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产品需求弹性的大小,要想实现节事活动的持续发展,在定价时就要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需求。

(三)促销方面

疆内受众和疆外受众对于旅游信息的需求是有较大差别的。疆外游客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其信息获取不及时,对旅游信息的准确性要求较高;而疆内受众对本地状况较为熟悉,对旅游信息容错度较高。因此,对于新疆地区的信息传播来说,节事活动策划者应对消费者进行细分,为疆内外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信息服务[9]。一方面,为本地旅游者提供自驾游、短途游等信息,另一方面对疆外消费者选取热点话题进行病毒式营销。

市场竞争,营销为王。无论是纪录片的写实宣传,还是“意见领袖”引发的二次传播,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新疆的节事旅游营销亟待利用媒体开展一场宣传“盛宴”。首先,要明确市场定位,寻求与“大美新疆”相协调的文化宣传视角。其次,要树立联合促销意识,通过联合营销达到资源优势互补的目的,实现营销目标。最后,要加大宣传力度,根据目标客源广泛开展新疆节事宣传促销活动,将具有浓郁民俗色彩的节事旅游这一特色品牌推广到广大消费群体中,形成新疆旅游的一张特色名片。

(四)渠道方面

新疆在节事旅游的跨文化传播方面能力不足,以《新疆日报》开设的旅游专栏为例,专栏通过部分《环球时报》等平台的外部稿件来描绘新疆的壮美河山,缺乏地区宣传的主动性,而且这些文章也未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基于此,发挥地区优势是节事旅游推广传播的重要一环。诸如客观纪实的纪录片无疑是当下跨文化传播中备受青睐的媒介载体,同时广邀国内外新闻媒体前来考察采访,也可以实现节事活动的有效传播[10]。

由于新疆的地域特殊性,政府调控在节事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在节事旅游市场中,政府管理部门应成为活动强有力的后方支持者,除了加强对旅游节事活动的政策指导和宏观调控,还应协助有关部门做好自助服务系统的建立、更新、维护,确保为旅游者提供的自助服务信息的实效性,吸引更多的潜在游客。

四、结语

节事旅游营销策略并不唯一,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活动的营销策略需要全局统筹考虑。本文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在对新疆节事旅游现状及其现存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新疆节事旅游资源与产品不匹配的现状,为新疆节事旅游情况的改善探索适宜的、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营销方案,以此来提高新疆节事旅游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助力新疆节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春林.盛大的景观:节事概念及其景观属性考察[J].河南社会科学,2016(10):8.

[2] 戴光全,保继刚.城市节庆活动的整合与可持续发展:以昆明市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4):5.

[3] 慕妮日·阿不力米提.新疆节庆旅游发展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15):158-160.

[4] 马凌,保继刚.感知价值视角下的传统节庆旅游体验:以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J].地理研究,2012(2):10.

[5] 何璇,胡雨霞.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23):3.

[6] Hoyle L H.Event Marketing: How to Successfully Promote Events,Festivals,Conventions, and Expositions[M]. Hoboken:John Wiley,2002:115.

[7] 杨兴柱,陆林.大型节事旅游基本特征及发展对策的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2005(2):47-50.

[8] Akhoondnejad A . Tourist loyalty to a local cultural event: The case of Turkmen handicrafts festival[J]. Tourism Management,2016(52):468-477.

[9] 王紅缨.建构以受众为中心的新疆旅游信息传播体系[J].青年记者,2016(21):85-86.

[10] 赖辛格.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22-28.

作者:李泽亚 贺晓蓉

节事旅游振兴旅游经济论文 篇2:

时尚节事的效用及其PCCI策略

摘要 以时尚产品、时尚服务的集聚、展示、展销、开发和利用为主要活动内容的节事,即为时尚节事。成功的时尚节事除了具有节事的普遍效用:培育相关产业链网、拉动相关行业发展、推进城市基础建设、改善城市软硬环境,还具有其突出效用:打造时尚品牌、重构消费空间、点燃文化创意、加速科技创新。这些效用的发挥主要依赖于全方位的时尚节事传播,密集的客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高强度的时尚消费刺激,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的集中展示和加速转化。为保障时尚节事效用的发挥,需对其采用PCCI,即定位(Positioning)、协同(Collaboration)、社区(Community)和创新(Innovation)的策略。

关键词 时尚节事;定位;协同;社区;创新

文献标识码 A

一、相关概念

(一)时尚

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齐美尔(Georg Simmel)在其著作《时尚的哲学》中指出,“时尚具有可模仿、大众化的特征,同时又具有差别化、与众不同的特征,社会转型赋予时尚以丰富的感性和内涵”。美国奢侈品研究专家亨普希尔(Scott Hemphill)也提出了类似观点,认为“时尚追求者既希望自己与群体流行保持一致,又希望自己显得与众不同,这是一种矛盾的、混合的价值追求”。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Herbert Blumer)以“集体选择”理论,将时尚解释为“集体成员在心理、行为等方面的趋向性选择”。法国文艺理论家巴特(Roland Barthes)则将时尚作为一种象征和符号来研究,其著作《时尚的系统》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我国学者赵建、华冰认为,“时尚就是时间与崇尚的相加,是短时间里一些人所崇尚的生活的各个方面”。

时尚产品和时尚服务的加速涌现,不断丰富、扩充着时尚概念的外延。运用不完全列举法,时尚产品包含在服饰、美食、消费类电子产品、建筑、保健品、化妆品等类型产品中;时尚服务包含在美容、美发、休闲、健身、视听、餐饮、娱乐等类型服务中。结合布鲁默的观点,时尚就可理解为:时尚产品和时尚服务所引导的消费者、体验者在心理、行为等方面的趋向性选择。

(二)节事、时尚节事、时尚产业

节事是“节日和特殊事件”(Festival&Special Event,简称为FSE)的合称。其中的“特殊事件”是指由特定组织举办、事先策划、主题明确、广大公众或专业人士参与的事件,如庆典、博览会、展览会、交易会等。

节事的类型可根据其主要活动内容来划分。笔者认为,以时尚产品、时尚服务的集聚、展示、展销、开发和利用为主要活动内容的节事,即为时尚节事。

时尚节事以时尚产业为前提和基础,时尚产业以时尚节事为重要发展平台。颜莉、高长春就国内外的时尚产业研究进行了述评,认为时尚产业是“通过对各类传统产业进行资源整合、提升后形成的,对生活环境进行装饰和美化的产业”。这一界定强调了时尚产业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但排除了视觉之外(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时尚体验,忽略了不同产业类型、环节的主体行为,因而导致了以偏概全。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本文从产业链的角度,将时尚产业界定为由时尚产品和时尚服务的设计、研发、制造(或服务提供)、营销和消费环节所构成的综合产业。

二、时尚节事效用分析

时尚节事大多在时尚产业基础较好的城市举办。成功的时尚节事,除了具有节事的普遍效用——培育相关产业链网、拉动相关行业发展、推进城市基础建设、改善城市软硬环境之外,还具有其突出效用一打造时尚品牌、重构消费空间、点燃文化创意、加速科技创新。这些效用的发挥,主要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方位的时尚节事传播

时尚节事传播,可细分为组织者(主办、承办和协办方)、参与企业等节事主体的传播,节事活动相关的市场信息、企业信息、产品和服务信息、客户信息等信息的传播,互联网(有线和无线)、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可利用媒体的传播,邮件发送、语音通讯、新闻发布、媒体广告、户外广告、场地广告、资料散发等不同方式的传播。这些传播类型的要素整合,就是全方位的时尚节事传播,其效用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第一,既实现了传播的规模化、综合化,又实现了传播的精准化、细分化;第二,使受众对节事活动及相关品牌产生积极的态度、独特的联想甚至强烈的喜好;第三,为时尚节事和参与企业的品牌建设与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通过调研时尚市场、进行策划论证、形成节事定位、传播节事信息、确定目标客户、整合传播渠道、全面营销传播、分析反馈信息这8个流程,可建立如图所示的时尚节事传播体系。

对于该图,需要说明以下三点。第一,节事组织者通过调研、策划和论证,确定时尚节事的主题、名称、标识、服务内容等,形成鲜明的节事定位。节事定位不清晰,会导致参与者混杂、认同感缺乏、品牌形象模糊等问题。第二,节事组织者往往通过两种途径向可能参与节事的企业传播信息:一种是利用其建立或掌握的企业数据库中的联系方式;另一种是通过各种大众媒体。第三,节事组织者和参与企业根据行业情况、市场需求确立目标客户(组织者的目标客户主要是参与企业,参与企业的目标客户主要是合作者、消费者),然后整合各种传播渠道,进行节事、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全面营销,同时收集、分析客户反馈信息,并据此对相关数据库和传播行为进行调整,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密集的客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时尚节事以主题活动为纽带、契机和平台,以密集的客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依托,能有效整合时尚产业的上、下游相关企业,进而形成具有价值增值功能和整体协同优势的链网式企业联盟,即形成基于节事的时尚产业链。而且,密集的客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使得基于节事的时尚产业链在资源集聚、市场反应、机会把握、协作配合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准甚至达到一定的峰值,这也就意味着时尚节事能够解决克里斯多夫等学者指出的上述问题。

时尚节事的密集客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首先对相关主体的经营管理能力、生产能力、承载能力等提出了高标准要求,其次能将这些主体整合为如下表所示的“时尚节事大产业”,因而能在节事前、中、后期对其产生推动、促动、拉动、联动、溢出等效用。

(三)高强度的时尚消费刺激

时尚节事举办期间,商家荟萃、品牌集聚、客流稠密,正是高强度刺激时尚消费的最佳时机。例如,在2010年世博会与“双节”(中秋节、国庆节)交叠之际,上海市静安区借“世”发力、乘“世”而上,将“静安国际购物嘉年华、静安金秋都市游”合二为一,倾力推出以“静安2010商旅文嘉年华”为主题,以“缤纷购物、异国风情、中华神韵、食尚先锋、都市乐活”为五大板块的百余项节事活动,激情演绎海派时尚新风情,全力掀起购物旅游新风潮。从2010年9月13日开幕至10月15日闭幕,该主题节事有效刺激了消费。据“静安区世博工作商旅文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发布的抽样统计结果,该主题节事期间,静安区的品牌专卖店、中华老字号企业、南京路商业企业、餐饮企业的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了39.55%、23.47%、26.12%和34.34%。但有学者提出,时尚消费不仅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功能”,还具有造成社会浪费的“负功能”。不过,当时尚理念中引入节能、环保、低碳等引领消费时,该“负功能”就会被弱化。

(四)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的集中展示和加速转化

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中,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一直是时尚的策动源。将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集中展示并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理想状态,也是时尚节事的最高境界。

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主要是科技和工业主题的时尚盛会。1855年的巴黎世博会,则增加了服饰、珠宝、汽车、化妆品、发型、家电、瓷器等方面的文化创意展示和科技创新交流。在这一届世博会,英国裁缝沃斯采用了雇佣模特在T型台上展演时装的创意营销方式。从此,T台展演在世界各地兴起,巴黎时装业也藉此更加兴盛并引领时尚。这就说明,通过世博会这一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会展类时尚节事,“小众化”的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能够加速转化为全球市场上的时尚产品和服务。由此可推及,不同地理范围和行业领域的时尚节事,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文化创意、科技创新集中展示和加速转化的效用。

三、时尚节事的PCCI策略

为保障时尚节事效用的发挥,需对其采用PCCI策略,即定位(Positioning)、协同(Collaboration)、社区(Community)和创新(Innovation)。

(一)定位

时尚节事的定位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空间的内聚和外拓定位。内聚定位是指以城市的会展地理空间为主,以高品位商业商务区、高品质生活居住区、现代化服务业集聚区和立体、综合、便捷的交通为辅,通过租用已有场馆设施和提高服务能力来满足时尚节事的需求;外拓定位是指跳出城市原有的、局限性加重的会展地理空间,借助会展新区建设相关设施来发展“时尚节事产业”。第二,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定位。人文资源与时尚产业的糅合,是时尚节事人文定位的核心,有利于时尚节事的本土根植和品牌营销。第三,主要依赖举办地创意类、科技类产业的经济定位。近些年,创意类、科技类产业越来越多的以园区、集群的形式存在。若要举办国内甚至国际高水准的时尚节事,赋予其经济定位的创意类、科技类产业园区、集群,就应该尽可能地具有区位优势明显、经济相对发达、市场较为完善、文化氛围浓厚、政法契合需求、生活条件优越的环境条件。反过来,成功时尚节事的举办,也有利于相关产业园区、集群的条件优化和能级提升。第四,品类化、替代性、补偿性、差异性和关联性的节事品牌定位。其原理是:公众在心理上将某个时尚节事品牌当作是某个品类节事活动的代名词,或某一节事以著名节事品牌的替代、补偿、差异、关联角色出现,或努力成为某些商家和消费者推崇的个性化节事品牌。

(二)协同

为了时尚节事的效用最大化,在其申报、筹备尤其是举办期间,要求主办、承办和协办机构、主管部门、友好单位、参与企业、行业协会、会展机构以及文化、旅游、贸促、交通、住宿、餐饮、媒体、工商、税务、金融、公安、消防、城管、卫生、外事、知识产权管理等部门协同运作,全程提供优质服务和坚实保障。尤其需要商业、旅游、文化这三个领域整合资源、积极参与、以节事造势、以节事旺市,协同提升节事的时尚领导力、品牌吸引力、创意创新力、消费吸纳力、高端服务力、品质公信力、综合感召力、对外辐射力、业界影响力和经济贡献力。

时尚节事的协同运作模式一般有三种:一是政府主导、联合主办;二是政府引导、企业主办;三是市场主导、企业主办。为适应国情,我国的时尚节事协同运作模式在目前主要为前两种。就此,本文提出以下优化建议:第一,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协同出台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国内外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企业参与较多的时尚节事,以加快时尚产业高端要素的国外引进和国内流动。第二,组建以相关职能部门官员、龙头企业主管以及专家学者为核心的节事常设机构,实现相关人员政策行为、经营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协同。第三,组织节事活动的利益相关者,协同建立节事规划机制、风险防范机制、社会参与机制、产业联动机制、配合协作机制、媒介支持机制等。第四,协同培育承担行业规划、协调、沟通、统计、评估、认证、咨询、研讨、培训等职能的行业组织以及提供市场调研、产权交易、投融资、信息、技术、法律等方面服务的中介机构,协同构建时尚节事的信息共享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交易交流平台以及人才集聚平台。

(三)社区

时尚节事是知名时尚品牌争奇斗艳、竞合映衬、制造潮流、引领消费的盛举,也是展示社区、营销社区、发展社区的重要契机。从已有的成功经验来看,不论是借助形式的规模宏大、炫目震撼或别具一格,还是借助内容的引人入胜、感召心灵或潜移默化,社区中的一些资源都能成为时尚节事的特色和亮点。例如,有的时尚节事活动中社区老字号企业以文化展示、技艺展演、市民互动、美食体验、舞台表演等方法,演绎了品质与人文并重、技术与艺术相成、经典与新意共存、传承与创新并举、激活与振兴并进的品牌故事;社区中的老街以体验传统民俗、畅享旧时情韵、寻求文化认同、唤回久远记忆为感召,对现代商业背景下的社区活态文化的传承和开发利用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社区中的创意产业以无形资源的利用、无形资本的扩张,诠释了精神需求创造无限价值的时尚理念。

(四)创新

时尚节事的创新,主要是指时尚节事服务时尚产业的目标创新、方法创新和机制创新。目前,我国时尚产业的研发(或设计)、制造、营销环节往往不能很好地衔接,自主时尚品牌和时尚产业集团较少,管理体制仍然制约着时尚产业的资源流动和价值链构建,过多的贴牌生产、较少的自主设计、较弱的品牌管理使得国内时尚产业长期被锁定在国际时尚产业价值链低端。在此情况下,我国时尚节事的创新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时尚产业价值链的上游、下游拓展为目标,吸引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品牌管理企业参加节事活动,大力培育高级产业要素,推动我国的劳动密集型、贴牌加工型和作坊型企业向创意型、科技型企业转变。二是建立具有研发、孵化、培训、展示、展销、开发、利用等功能的时尚节事体系,并使之既与国内时尚需求结构相匹配,又与国际时尚节事相接轨。三是超越常规化、同质化的节事类型,举办其他地区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时尚节事,并与周边各类节事形成错落协调、互为补充、系列分布的格局。四是依托现有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创意类、科技类产业园区、集聚区和集群,建设时尚节事的活动空间,打造时尚节事的城市地标。五是创新时尚节事的引导机制,以节事活动引导国内时尚企业在研发(或设计)环节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引导国内时尚业态向高创意、高科技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六是创新时尚节事的培育机制,以节事活动培育龙头时尚企业,并推动相关企业以联盟、并购、参股等方式,形成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知识溢出等效应的集团和集群,同时,依托区域市场培育自主时尚品牌,然后建立国际化的营销渠道,开辟自主时尚品牌的全球市场。

责任编辑:陈齐芳

作者:王光文

节事旅游振兴旅游经济论文 篇3:

日本城市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 在日本政府2002年提出的“观光立国”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以首都东京为代表的一批城市制定了新的旅游产业振兴计划,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介绍和分析了东京2007年制定的最新旅游振兴规划,并就旅游发展战略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城市旅游 规划 东京 旅游政策

一、东京旅游发展状况

东京人口1264萬,面积2187平方公里,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像浅草寺和东京塔这样的历史文化古迹和名胜建筑为主要传统旅游景点。现在从尖端科学技术、动画、时装、电影、音乐、丰富的饮食文化等到现代东京人的生活方式都成为非常有魅力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东京的旅游业发展在日本各城市中处在一个鹤立鸡群的地位。根据东京都产业劳动局观光部发布的数据,2006年访问东京的国内外游客数达到了4.2亿人,比上年度增加3.7%,其中外国游客数为481万人,比上一年度增加7.1%;合计旅游消费收入4兆日元(约合363亿美元);由此带来的生产波及效果为9.4兆日元(约854亿美元),带动了53万人的直接和间接就业(东京都产业劳动局观光部企画课)。日本国际观光振兴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有58.2%的访日外国游客到访东京(2004年),而同一年其他都道府县的到访率都不超过它的一半,如大阪21.6%,京都17.4,福冈8.2%,兵库6.2%,神奈川16.4%,爱知9.6%,和北海道4%。

三、东京旅游发展战略

东京都政府在2001年设立了专门负责旅游管理的行政机构--观光部,隶属产业劳动局,下设策划科和振兴科。前者负责旅游相关的策划与协调,以及旅游相关情报的收集与提供,城市整体营销等工作;后者负责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城市建设、旅游振兴事业和旅游企业相关的法规的实施管理工作。2002年在日本率先制定了《旅游产业振兴规划》。为申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东京于2006年颁布了《10年改造东京计划》,提出了建设世界各国人们向往的魅力都市的口号。为了配合申办奥运会,充分开发地方特色,提高城市魅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东京都政府于2007年3月制定了新的《旅游产业振兴规划》。新的旅游规划也是为了对应当今激烈争夺国际游客的国际形势和对应战后出生高峰人口进入退休年龄,年轻人口比例减少,城市都市活力下降等国内问题。

1.旅游发展定位与目标

东京都在2002年确定了旅游业的重要产业地位。新规划明确了新的旅游发展战略目标:接待的入境旅游者人数在2012年达到700万,国内旅游接待人数达到5亿,旅游消费收入5兆日元,经济的波及效果达到10.7兆日元(约909亿美元),创出66万就业职位。旅游开发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具有活力与风格的世界都市。”

为实现旅游目标的战略措施包括:向世界宣传东京都的魅力;开发旅游资源和完善旅游接待体制。

2.城市魅力宣传战略

为摆脱城市竞争中的落后局面,从2001年开始东京就加大了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新一轮的规划将旅游宣传促销,特别是都市魅力宣传作为重要的战略内容。

宣传战略的内容首先是积极开展城市整体营销。旅游城市宣传战略被看作是东京赢得奥运会的主办权的统一的城市营销活动的一部分。都政府通过民间团体向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国家宣传促销东京。在纽约等一些海外城市选聘旅游代言人,组织协助当地的旅行社开发访问东京的旅游产品。在2002年东京都就提议成立了“亚洲旅游促进协议会”,与亚洲其他8个城市结成了联盟共同开展旅游促销活动。东京都设立了旅游信息网,印制了大量的旅游宣传册子和地图,免费分发,为旅游者提供最新的旅游信息。宣传资料和网页使用了8种语言。中文的旅游信息使用了简体字和繁体字的两个版本,旅游宣传细致而有针对性。

其次,积极招揽国际会议。东京都将国际会议作为宣传东京,提高东京的国际知名度的大好机会。东京都加强了会展人才培养,在在资金等方面资助和协助会议的招揽和主办方。

第三,积极通过大型节事活动宣传东京都市魅力。东京国际马拉松赛和国际动画展销会等赛会已经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像东京国际电影节,东京时装周,狂热东京爵士、三宅摩托车大赛等国际性的节事活动。东京通过支援这些活动的开展,努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宣传东京的魅力,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

3.城市魅力打造战略

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东京都非常重视个性魅力的打造。东京在江户时代就已经形成相当的城市规模,当时的城市景观给国内外游客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在高速经济成长和城市扩张中,相当多的老建筑和街景被破坏。在最近的几次旅游规划中都强调了历史建筑物的保存和利用,保护具有传统历史文化的商店街。东京从江户时代开始就是一个以水为特色的都市,针对国内外游客对水景资源利用不足的情况,东京提出重点打造东京水边城市景观,指定了“水边景观形成特别区域”,从旅游的角度,推进河道两岸的景观建设,形成与水上风光相协调的魅力景观空间,并开展了“运河复兴运动”,开辟了水上餐厅,水上结婚晚会等活动。

城市魅力打造战略还重视利用现代城市的特色,开发出具新的旅游资源。东京的制造业、科学技术、动画、体育和商业设施非常发达,政府支援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利用这些优势开发了产业旅游、购物旅游、修学旅游和体育旅游等具有新的都市魅力的旅游产品。

4.旅游接待设施与体制的强化战略

近年来海内外游客的增加,成田国际机场国际线的容量已经达到了极限,东京将原来作为国内机场使用的羽田机场扩建,新开辟国际航线,大量增加了中国、韩国等东亚地区的航班,并且积极推动横田军用机场设施军民公用,确保旅游交通通畅。

东京都建立了外国游客欢迎卡制度。欢迎卡用多国语言印制,卡上印制了东京的地图,旅游景区,购物和餐饮等旅游相关设施的介绍和联络地址和电话,介绍了紧急情况的对应方法和应急电话。使用欢迎卡的外国旅游者可以享受到旅游景点、饭店、交通等很多旅游设施的优惠服务。这项措施让旅游者感觉到东京的热情,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高物价带来的旅游成本压力。

东京都特别注重改善散客接待环境。游客可以在机场、车站和景点设立的旅游信息中心和旅游咨询处获得免费旅游咨询和取得多种语言的导游资料。东京建立了便利的公共旅游交通系统,在游客需要的每一个路口都有明确的指示路牌。旅游交通和设施用多种语言和图案来标示,帮助外国旅游者克服语言障碍。例如地铁除了用外语标示线路和车站名以外,还用罗马字母、数字和不同颜色来标示,任何不懂日语的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独自游览东京。东京都还招聘旅游志愿者用7种语言为外国旅游者提供导游服务。

四、对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启示

日本城市旅游开发的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是旅游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实施中多方参与的制度。政府在制定旅游规划中广泛听取了各方意见,确保发展战略为各方共识,为旅游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例如东京编制的旅游产业振兴规划对各级政府,旅游企业与团体和居民在旅游振兴事业中的责任做出明确规定。政府成立观光事业审议会决定关于旅游事业的规划和重要事项,设立由学者、本地旅游企业和地方行政人员组成的“旅游城市建设推进协商会”参与决策,协调有关旅游城市建设的问题。东京都政府和中央、邻近各道府县及下级政府机构,以及旅游相关团体形成了一个沟通网络,定期交换信息,协调发展。对居民和旅游相关的非政府组织提供情报,创建一个多方参与旅游开发与管理的一个良好平台。

其次,尊重传统,保护文化,确保城市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独特的城市风格。地方特色是旅游地区的成功的重要因素。东京都在旅游规划中加大了对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克服全球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个性消失的倾向。传统建筑、老商店街、水边景观作为东京的特色旅游资源得到了重点保护和开发。动漫、时装、电器街等新的地方元素也作为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为东京增添了都市旅游的新色彩。

再次,重视旅游接待环境的改善。东京的旅游设施和旅游资源开发相当成熟,旅游开发更多地投向旅游环境的整治。旅游交通衔接,旅游标示设置、多种语言的旅游情报的提供、旅游安全保障等措施体现了游客导向的开发思想,极大提高了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好感度(国际观光振兴机构,2006)。

东京的旅游发展战略措施具体而细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的入境旅游接待人数比2000年上升了80%,比同期北京的增长率38.4%高出了一倍以上。在城市旅游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国的城市如何借鉴东京的经验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社团法人日本观光协会.从数字看旅游.2005

[2]产业劳动局观光部企画课http://www.kanko.metro.tokyo.jp/public/gyosei_news_14.html

[3]东京都.东京旅游产业振兴规划http://www.kanko.metro.tokyo.jp/public/gyosei_news_12.html

[4]国际观光振兴机构.访日外国人满意度调查.2006

作者:郭颂宏

上一篇:运输企业安全工作总结集合下一篇:协科宣传培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