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与反思的教学案例

2022-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评价与反思的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评价的反思与变革

课程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受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以及中考和高考制度的强烈影响和制约,长期以来,初中化学教学评价依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和问题。

一、化学教学评价被作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工具

长期以来,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学评价仅仅被作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工具。这一点无论是从教育行政部门对中考评估所设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上重点线率、学困生率等各项评估指标,还是从学校围绕这些指标所制定的相应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细则,均可得到明显的反映与印证。教师为了在最后的中考中能够完成各项指标,势必会在教学过程中只求短期效益,而忽视学生的终身发展;只重视针对少数考点知识进行强化记忆,反复训练,甚至连基本的化学实验都不做,而只是要求学生记一些实验考点,以保证学生在中考中拿高分。

二、化学教学评价的功能单一,仅仅以诊断和选拔为主

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应该是:诊断与甄别、促进与发展、调整与管理。但就目前的初中化学教学评价来看,依然过分强调了诊断、选拔的功能,将评价等同于考试和测验,并且将初中化学考试和测验仅仅集中在对知识、学习水平的评价上,使初中化学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变成了促进师生在中考中拿高分的工具,并进一步形成了“不能拿高分的学生就不是优生”的学生观。

三、化学教学评价的方式过于单调

目前的初中化学教学评价,就形式上来讲,仍然以考试作为主要的评价形式,而考试内容除小部分是简单的实验操作外,主要就是纸笔测验,最终是只看分数,而不管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简单的评价方式,无法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生个性的差异。而且,以纸笔测验为主要形式进行的标准测验,还把丰富的教学活动最终量化为僵硬的数据,这就势必造成大多数学生从这些数据中无法获得成功感和学习的动力。

就初中化学教学评价的方向来说,则主要以单向评价为主,即主要是上对下的评价。也就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这样就必然使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长期处于消极服从的被动地位,使教师的创造性严重被压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从而会使学生因缺乏内驱力而难以激发出自身的潜力。

就评价的方法上来讲,主要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即初中化学教学评价是将最后的中考成绩看成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指标,从而忽视了教学评价的过程性,使化学教学评价过程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得不到发挥。

按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初中化学教学评价的要求,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化学教学评价体系。在初中化学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及时了解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有鉴于此,我们广大的初中化学教学工作者和教学管理者在对初中化学教学的评价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化学教学评价的过程,发挥化学教学评价的发展功能,要彻底打破传统而单一的量化评价形式,以更加关注初中化学教学评价中的质性评价方式,努力构建好学生的化学学习成长记录袋;切实给每个学生以自我评价的机会,努力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日常的化学学习活动中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评价,使学生不断思考自己到底想学什么,应该怎样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增加学生对自己学习成就的自豪感,并使学生学会客观地评判自己的优缺点,从而自觉地加以改进自身的不足。

诚然,初中化学教学评价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初中化学教学工作者和教育教学科研人员不断学习,不断研究,积极探索,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丰富和发展初中化学评价体系。■

作者:王兴荣

第2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反思与构建

摘 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构建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体现考察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特征的基本要素,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在评价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多种方法,教师、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突出评价的全面性。本文就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反思,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构建适合现代课堂的教学评价标准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反思;构建

课堂教学评价,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现代课堂教学观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及其发展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可以为被评价者设计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式、激励其进行教学创新提供依据,并可以作为教育部门进行决策的参考。

一、目前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评价对象、指标及标准的认识不够明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由此看出,在评价时,教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评价理念,评价应面向学生的发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只是注重评价的检查和监督作用,忽视了发展性的功能,因而是片面的。课堂上,教师往往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学过程中表扬和检测的方式简单,学生被动接受评价,没有实现评价的多元价值。

2.教师对何为学生有效参与评价的标准不明确

目前,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参与”是学生在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作用体现的主要方式,认为应该改变传统课堂中“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并将这些作为课堂教学评价中可以测量的重要因素,认为这样才能促进日常课堂教学的提高。但“学生有效参与”的标准是什么?该怎样把握有效参与的“度”,教师对此存在不同意见。

3.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易出现主观性和片面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听取学生意见。然而在具体实施中,如何保证学生评价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学生在评价中会简单地以自己的好恶评价教师;学生不一定说真话;让学生评价教师,可能会误导教师有意去迎合學生,不敢严格要求学生。

4.大部分教研员和学校管理人员对数据统计不够重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所以,评价的目的不是取得一个终结性的结论,而是阶段性的评价。大部分学校教研员和学校管理人员对评价数据的统计不够重视,统计结果没有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并没有起到相应的激励作用。教师和学生没能从评价中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和方法,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5.当前课堂教学评价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重视知识性目标的达成,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现实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往往只局限于知识性目标的达成,如果未完成教学目标就不能称之为一节好课。教师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传递而忽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情感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以及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可以对知识产生更深刻的理解,生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2)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技巧,忽视学生的实际收获。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说非常详细,并且每一项指标都附有专门的要求,诸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进程安排合理、课堂提问精炼、多媒体运用恰当、语言流畅等。可见,目前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大多是针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而很少考虑学生的收获。在实际课堂评价操作中,如此过于注重教师教学技巧,则会使教师过分追求教学技巧,使一些课成为教师的“表演课”。

(3)注重课堂教学的难度和深度,忽视学生差异和教学的针对性。传统教育理念在总体的教育目标上以培养少数“精英”为主要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只放在发展学生的智力上,对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的发展存在忽视。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仅重视教师对教学内容挖掘的深度,并以此作为评价课堂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忽视学生之间水平上的差异。

二、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构建

1.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主体性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的焦点也从关注教师教学方式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发展上。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知识获得、探究行为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包括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时间长短、表现的积极性、取得的效果以及学生对教师行为的反映,都会成为判断一节课是否成功的主要依据。所以在制订评价标准时,我们首先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占评价分数的60%,其次是教师因素,占20%,课堂教学效果占20%。

2.重视活动,从评教转向评学

学生活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所以评价处处围绕学生活动来设计评价内容,包括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及学生参与程度。学生自主学习、互助探究、表现状态等,都应做等级划分。学生活动评价方法上应强调多样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并且可以用书面的、实际操作的、跟踪调查的、现场记录的等多种方式,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3.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确保评价的全面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评价量的使用者,不应仅限于参与听课的领导、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更应引入学生对课堂的评价。学生不但能评价同学,还能评价教师。为达到课堂教学评价的全面性,每个班级成立家长会,家长随时可以到校听课,并将家长的评价纳入总体评价,使课堂教学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真实。

4.关注过程,强调评价的后续结果,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所以评价不是终结性的,而是阶段性的。实际操作中,课堂评价的同时,为教师和学生建立成长档案,不断总结其成长道路,评价结果纳入教师的评优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评。

三、怎样实施课堂教学评价

1.加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学习

学校在组织教师学习评价标准外,应充分利用校长论坛、学科教学研讨会等,开展对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讨论,使广大教师从本质上把握和认识新课程理论。

2.建立“三级评价管理体系”

一是以教师自评、教研组及学校领导评价为主的校级课堂评价,日常教学听课活动、教研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也是使用频率最高、使用最為普遍的基础层级;二是教研联合体单位为主的校验联合片课堂评价,以片区的观摩研讨交流活动为主要形式;三是校验室组织的县级评价,以教学视导和督导为主要形式。

3.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专项督导

学校每年举行一次课堂教学改革专项督导活动。督导内容包括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情况和课堂教学改革典型培植情况两大方面,采取查看资料、课堂评价、当堂检测、师生座谈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估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

4.开展问题行动研究

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阻碍实施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改革进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关系到课堂教学能不能深化的根本。学校应对教学评价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研、汇总,落实“行动研究”的小课题,研究问题所在,提出改进方式,为今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做出及时修正。

参考文献:

[1]李砚祥.县域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的尝试与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1,(18).

[2]敖国儒.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点的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05,(05).

[3]马守信.非规范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实施[J].教学与管理,2011,(10).

[4]毕菁华.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性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2007,(05).

作者:朱雪峰 朱韵洁

第3篇:对中学历史互动探究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建立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依据新课程理念,在查阅参考文献、调查课堂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对历史教学互动探究方式进行评价与反思。具体内容包括互动探究方式的主要优点;互动探究方式易出现的问题;改善课堂师生互动探究的策略。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互动探究 教学模式 思维互动 教学策略

所谓互动探究式教学是指将教师讲授与学生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与学相互促进,迅速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杨振宁说:“过去的学习方法是别人探出来的,而现在的学习方法是自己亲自去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在同一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中的互动探究包括形式互动、信息互动、思维互动。

一、互动探究方式的主要优点

1.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愿学、乐学、独学。

2.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情趣,培养了探究能力。古人曾说:“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互动探究教学实施后,学生敢问、乐问、善问,对其独立思维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3.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使其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时空。

4.互动探究教学真正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使课堂产生了互动,课堂走向了高效。

5.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6.互动探究教学真正做到了以教促学、以教导学,增强了教学的时效性,摒弃了传统教学的弊端。

二、互动探究方式易出现的问题

1.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师生互动是一种非对称性互动。教师根据自己的计划作出反应,教师引导和控制互动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学生是被动的、被引导的。学生对教师采取服从的态度。教学互动中,师生互动多,生生互动少,教师与教材的互动、学生与教材的互动更少。

2.互动以传授固有的知识为主,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互动教学中,问题互动多,思维互动太少。

4.互动中多表现为教师与个别优秀学生的互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依然未调动起来。

5.教学中,学生人数过多,互动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6.在教学中,想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在所提问题上下工夫。问题太难,学生回答不上来;问题太容易,学生不经思考便可脱口而出,均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改善课堂师生互动探究的策略

1.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经过近三年的实践,课堂教学的改革卓有成效。给我最深刻的启示是:教学不能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应该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借鉴名校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必然会好转。

在实践中,多与经验丰富的教师切磋,多与学生交流,相信教学中的点滴思考对教师的教学大有益处。互动探究式教学便是如此,经历了出外参观学习和在本校进行的观摩教学后,感觉自己的教学思路顺畅多了,教学中棘手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对新课改的看法有所改变,并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应对课改,尝试课改,品尝新模式带来的喜悦。实践出真知,的确如此,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理论的丰富,对自己的教学来讲无异于锦上添花。教师应该及时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教育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修养,完善自身教学。

2.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新课改顺利实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将新课改落到实处,与学生进行沟通大有必要。在我的调查中,有65℅的学生排斥新课改。认为新课改只是形式,没有实质性内容,课堂秩序混乱,最重要的是学不到东西,无法应对高考。学生有这样的反映并不奇怪,在互动探究式教学中,包括新课都是由学生讲授,教师仅是对疑点进行点拨。学生的学习是有差异的,接受能力自然有别,吃“夹生饭”的现象不难理解。

最初阶段,互动探究式课堂显得无序、无“质”,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的:1.课前的学案没有认真完成,导致新授课上束手无策。2.大多学生认为学生的讲解“含金量”不高,根本就不听讲。3.认为学生的讲解和课堂中的讨论太浪费时间,不如自己学习。4.对同学的讲解不认真倾听,更谈不上对问题的质疑。我认为一定要给学生做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确学习需要主动建构,主动探讨、相互协作。

3.营造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1)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参与。传统的课堂注重教师的讲授,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师生间是简单的传输知识,学生的参与度从未被提上日程。新课改提出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自觉学习、主动探究,体会成功。

我在实践中改变了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的氛围,启迪了学生思维,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学案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问英法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学生努力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完后,有两位同学走到了台前,模拟了当时英法两国的谈话:甲说:“法老弟你好”,乙说:“英大哥你好”,甲说:“我国的货物在中国滞销了,肯定是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了,享有的侵华权益太少了,你能不能跟我去跟清政府提一下,要求重新修改一下条约”,乙说:“好呀!没问题”。甲说“如果清政府不答应怎么办?”,乙说“如果不行,咱们就联合发动战争。”两位同学表演完后,掌声不断地响起。课堂活跃了起来,大家学习的热情急剧高涨,情绪饱满,我因势利导,点出材料体现的中心意思。英国货物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是:①输入中国的商品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例如:钢琴、睡衣、睡帽、刀叉等。②中国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具有天然的抵抗力。(根本原因)③中国的老百姓太贫困了。正如马克思所说:“中国的老百姓不可能既购买鸦片,又购买商品。”侵略者在为战争找借口,美化其侵略行为。英法是欲壑难填,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随即向中国发动了战争。学生对材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

(2)给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促进其积极投入学习。课的质量高低,不在于教师讲得精彩与否,而关键是能否“抓住”学生,让学生乐学,主动地学习,其结果可想而知。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努力探究、思考,根据课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例如:讲九·一八事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给大家唱首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哪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刚唱一句,还没有提问,学生便争先恐后地回答,歌曲讲述的是九·一八事变,我因势利导,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九·一八事变。学生被这种新颖、独特的导课吸引了,下面的课上得是既轻松又愉悦。我接着启迪学生的思维,日本为什么要向中国发动战争,为什么在1931年呢?问题抛出后,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分组讨论。有学生回答:“日本侵略中国是必然的,因为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内制定了大陆政策。”教师:“相当不错,大家掌声鼓励,为第二组加分。”我接着追问:“侵华是日本计划内之事,日本为什么选择在1931年发动呢?”课堂中的互动被推向了制高点,思维互动频率高了起来,课堂的氛围紧张、紧凑了起来,有学生回答:“因为日本是岛国,资源短缺、市场狭小,不向外扩张,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当时我及时给了点评,回答得不错,有这方面的原因,望大家积极思考,选择在1931年的原因是什么?另有学生回答:“我们组一致认为,选在1931年,是因为受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觉得很欣慰,感觉学生太棒了,这种互动探究的课堂的确使双方受益匪浅。

(3)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需要套用现成的模式,根据课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新教材史料丰富、图文并茂,在讲授知识时,有时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例如:讲战争、文化时,直接讲授显得干巴巴的,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相反,利用多媒体教学,效果明显不同。多媒体的视听并举、形象逼真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能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增强课堂的时效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维持学习兴趣大有裨益。教学活动中“共鸣点”多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随之增强了。

四、学会反思,学会及时修正失误。

1.教师要在教学中定好自己的位置。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不是简单的输送知识。在提问方面,问题应多样化、新颖化,具有启发性。倘若一味提出封闭式问题,会使学生感到压抑和无趣。没有反思的教学,不能称作上乘的教学,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反省,才能领悟教学、完善教学、提升教学。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失误,认真分析,严肃对待,努力改进,力争使自己的教学有质的飞跃。

2.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采取策略性的反馈。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参与到互动课堂中,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恰当的评价,唤起学生足够的自信。在互动探究式教学法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形:课的进度缓慢,在学生讲解后,教师点拨重难点、疑点,往往会忽视对学生的评价,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在以后的教学中的确应该引起注意。另有,对学生一定要有耐心、爱心,宽容学生的错误和失误,给学生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严厉的批评。评价应该以鼓励性为主,评价手段应该多元化,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

3.教学中应注意思考。听了名师的课,我思考了很多,同样的课,别人上出来就有味道、有特色、有亮点。例如:在讲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不仅点拨了重、难点,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这节课想讲什么?要使我们明白什么道理?他能做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通俗化,最后一语点破,说我们生活中需要宽容,将历史课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感觉历史不再遥远,而是贴近生活。宗教改革的主导思想便是宽容。例如:在讲孔子思想的时候,仁和礼,延伸到今天讲和谐社会。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作为教师,尤其是历史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活化、延伸,使得课堂充满智慧、充满快乐。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不能理解为是最理想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化的方式,但可以相互借鉴。互动探究式教学也是如此。互动教学在理论上、实践上的不完善要求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相信互动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方式,必将在未来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将推动教学改革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振宁文集(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67.

[2]吴效锋主编.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沈阳出版社,2003:197.

[3]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高亚丽.“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刍议.教学与管理.2005(6):84-85.

[5]由田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想与实践.内蒙古教育,2005(3):19-21.

[6]李如密,侯会美.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当代教育科学,2004(8):27-30.

[7]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王玉萍

第4篇:《信息的鉴别与评价》教学反思

我于11月19日参加了区级优质课的评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很多,也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新的反思与体验:本节课是必修课本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学生信息鉴别与评价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提问引导法和任务探究的方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案例的讨论、小组合作交流中掌握鉴别信息真伪的方法,提升评价信息价值大小的能力。

从上课的情况来看,好的方面有:

1.时间安排合理,教学目标能够很好的达成。

通过视频导课让学生意识到了信息鉴别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诈骗短信”引发的思考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信息的来源鉴别信息的真伪;“非洲卖鞋”和“通知”让学生明白评价信息的价值大小还要参考价值取向和信息的时效性。这是课程的重点内容,从三个方面对信息真伪和价值大小进行鉴别。

实战演练环节主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验和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信息敏感度和实际应用能力。期中“网友见面”主要针对学生比较敏感的也比较常见的网络交友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最终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措施。“又爱又恨的朋友圈”着重让学生体会由于没有一定的信息鉴别意识,自己的不自觉的行为可能会给网络环境和自身带来的危害,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和法律意识。从实际的教学来看,重难点的突破都很好的实现了。

2.师生互动交流有效,课堂气氛活跃。

在每一个任务的探讨和交流中,学生的参与度都比较高,讨论激烈,各小组能够很好的对下发的任务和老师的提问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发言积极踊跃,全班15各小组中除了两组外其余小组都积极做了发言,并第二组和第三组发言两次以上,学生的参与度还是很好的。其中第九组在“网友见面”案例中补充了其他小组的发言,观点鲜明,非常实用有效,说明学生有在积极思考,倾听。

3.多种媒体类型的引入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得教学变得灵活,学生参与度高,真正让学生有所获。

本节课是一节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为了不使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我精心选择了案例和媒体呈现类型,从最初的选材到最终的定稿案例更换了至少四次,导课就改了三次,视频由原来的四个减少到2个,视频导课很快吸引了学生,进入了新课的情境,最后一个视频汇总了常见的信息陷阱,增加了学生的防范经验,图片和ppt 的呈现方式也注重学生的感官,包括任务探究案例和实战演练的Word,也添加了图片和文本效果,让学生感觉新颖,不枯燥。

4.任务探究问题的设置合理有效,使得学生的探究有明确的方向。

每一个探究任务我都设计了相应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比如导课的问题“妈妈为什么会上当?”让学生分析原因,学生分析的过程中就会自己体会到信息的复杂多变,鉴别能力非常重要。“朋友圈”给出引导问题“小王这样做有没有不妥之处?”,“是什么影响了他的判断?”等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得出结论,使得探究学习不盲目,不流于形式。

5.板书的设计新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信息技术课学生的关注点在电脑屏幕,如果板书吸引到学生,就没有意义,由于这节课讲信息的鉴别与评价,对信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既不能拒之门外又不能全盘吸收,那么我就想到了安全卫士,可以帮我们过滤不良信息,可以很好让学生记住本节课的重要性,盾牌的设计的确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不足之处:

1)课堂评价的方式不够多元化,只是采取了教师及时评价学生和小组,应该增加小组的自评和互评就更好了。

本节课小组讨论比较多,可以很好的看到学生的参与度,应该给小组下发评价表,之前做过,这次没有用,有点遗憾,如果能够让每个学生得到不同方式的肯定,会大大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度。

2)针对学生的观点可适当延伸拓展。

有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提到“点赞”“增加人气”这一说法,当时由于时间关系,知识草草带过,没有延伸探究,其实可以拓展下此类做大的不妥之处,更好的为案例的主题服务,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每一个想法老师都会关注到。

3)由于紧张,刚开始上课的几分钟的时候没有完全进入状态。

通过这次授课,使我深深的意识课没有最好的,只有尽力把它上好,要想上好一节了离不开自己的精心钻研和设计,更离不开大家的集体智慧。一个好的课程一定要在设计上下功夫,要了解自己的学科特点,了解学生情况,反复揣摩,不仅如此还要多学习理论知识来充实和指导自己的实践授课,在以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进步。

第5篇:初一英语写作课的教学案例评价与反思

福清龙田初级中学何文云

一、背景分析:

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它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写作能帮助他们提高使用英语的准确性、表达能力;同时写作对阅读、听力、口语有促进的作用。近年来,书面表达题在中考试卷中的比重逐渐加大,对学生用英语进行书面交际能力的要求正逐渐提高。因此,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高写作能力已成为极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英语新课标也既强调了对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要求。

二、教学目的:

目前初中英语教学往往忽视“写”这一环节的有效训练。现行教材越来越重视“听、”“说”的训练,对“写”的内容安排相对较少,且缺乏相应的指导。很多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疲于赶进度,无暇顾及写作这一费时又费力的教学活动,或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对学生进行孤立、繁琐和机械的字、词、句的讲解与训练。因此,学生普遍缺乏 英语 写作兴趣,写作能力不高,以至于害怕写作文,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要经常练习,做到熟能生巧。在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我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进行了一

些有益的尝试。,

三、教学步骤

1.熟悉要求:仔细审题,明确要求。

2、小组讨论:由小组长组织组员进行讨论有关话题:你平时是如何学好英语的,让他们各抒己见。

3、独立写作:根据讨论结果,小组成员每人拿出稿纸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实际的创作,包括编写提纲、打草稿等写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困难可求助于组员或老师,但不能抄袭他人成果。

4、同学评价 :每个组员依次评改其他三位组员的作文,并用红笔划出好词、好句、好段,最后定稿.由其中一位组员课后用15分钟左右负责抄正,署上小组成员的姓名,交上一份书写工整的、高质量的作文。

5、教师评价:小组写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于好词、好句、好段、长作文予以加分,以示鼓励;第二天用课前10分钟对小组写作的成果进行反馈:表扬成绩高的小组和进步的小组;把成绩最好的作文作为范文在全班朗读,把成绩高的小组作文张贴在班级的表扬栏上,并要求所有同学与此对照,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评价。

四:笔者以仁爱七年级英语Unit5 Topic1 My Day为写作教学案例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复习频度副词和一些交通方式的表达法 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和熟悉有关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和竞争意识

2、写作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Step 1 .题目给出:

教师有意识地选择与本话题作文有关的几个动词短语如: get up,go to school, have lunch, play soccer, do(one’s)

homework等示范动作并发出指令“I do, you say.”,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抢答。(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投入到语言实践和思维活动中。写作前头脑风暴。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看图快速说出各种交通方式: by bike/bus/subway…,on foot等介词短语。(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为写作词汇的积累做好铺垫。)

Step 2.独立写作:

让学生根据上述内容提示,以“My Day”为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行文连贯,条理清楚;书写规范,可适当发挥;词数80~100

写作前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审题,列出写作提纲,抓住关键词汇,合理运用连词,理清文章线索,安排文章结构,力求

详略得当。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之后进行实际创作。(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基本的写作要领:审—列—抓—连)

Step3.评价:

教师先对作文的要求、要点进行改前指导,再让学生互批。亦可以学生评价后老师再评。然后随机抽取一篇习作当堂展示,由学生们集体发现并改正错误;当学生实在不知道怎么改时,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讲评后,立即让学生二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查缺补漏,博采众长,以使自己的习作更上一层楼。(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的互批,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起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作用;其次通过评判他人习作,有利于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Step 4. Homework:

以“Jane′sDay”为题改写原文。友情提示:注意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变化。(设计意图: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变化是学生普遍存在的疏漏点,无论是在平时的作业,还是在考试中,屡见不鲜。)

五.教学反思:

写作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训练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它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知识输出的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应严格做好以上环节的训练,让学生对写作步骤了如指

掌,进而能够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一次的写作,长期训练以达到写作目的。以下是本人的写作教学反思心得:

1.根据初一学生积极上进,乐于表现的心理特征,在复习环节里引入比赛方式,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尤其在造句比赛的活动中,男女比赛的氛围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2.遵循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本着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原则紧扣教材内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及时地进行了写作训练,教他们避免用长句、难句,应尽量写出自己最有把握,最熟悉的句子,避免写长句,以写正确、通顺为最基本要求

3. 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做好写前的指导工作,引导学生熟悉作文的内容、确定人称时态、突破难句翻译.注重过渡自然,表达流畅。注意前后句、上下文尽量过渡自然等,帮助学生降低初学写作难度,增强他们的写作信心,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

第6篇:激励性评价在思品中应用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案例一: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学生,他长得胖乎乎的,坐在教室的最后边的角落里。我喜欢叫他小胖,在我的印象中,他的成绩并不出色,但是他也不是很淘气的孩子,在我近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很少能注意到他。就在我在上《我爱我家》的这节书时,我让学生当堂写一篇小短文,表现对家人的爱,他表现的格外认真,不但带齐了课堂所需要的所有材料,而且作品也很有个性,在展示优秀的作品的时候,我也展示了他的作品。也许由于他平时太不出众,总之有的同学对于他的作品得到我的表扬提出了异议:“老师,他的作品也叫好作品呀”“他也能写出好作品呀”学生中发出了“嘘„„”声。这时,我留意到原本激动和骄傲的小胖这时低下了他圆圆的可爱的大脑袋,不敢看同学们也不敢再看我。“同学们,你们看小胖写的作品,既有文采又有真情实感。”我耐心地给同学们讲解着,“写出他对家人的爱,对父母孝敬的打算。还有具体的做法,不像其他同学的泛泛而谈,你们说,他的作品是不是很有可操作性,很有个性很有创意很优秀呢?”学生们听了我的解释,终于理解了他的作品,并认可了他。看着小胖重新抬起的羞得通红的大脸盘,我们俩会心地一笑。从那以后,我发现小胖同学明显地变了,他变得更自信更可爱了,他越来越认真了,而且他更愿意接近老师了。

案例二:我所教的七年级一班有个叫陈江敏的小男孩。他并不是那种不认真学习的学 生,相反他上课非常用功非常努力,可是他对所学的知识总是掌握不好。经过一番深入调查我知道了他原来是属于那种反应稍微慢的学生,而他自己也对每次这样的结果感到很失落。我决定瞅准机会鼓励一下陈江敏。 机会终于来了,又一节上思品。我讲完后,给了学生适当的时间后,我说:“同学们,我想请同学起来回答:如何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我先叫了几个同学,他们很熟练的回答出了答案。我偷偷的观察陈江敏发现他一直在那里记着,于是心里有底了,我觉得他记住了。于是我叫了他:“陈江敏同学,请你把这个问题再重复一遍好吗?”他站起来我问他:“怎么样,记住了吗?”他点点头。“好,那你就说一下吧,我相信你能行。”或许,我的鼓励起了作用。他静静思考了一分钟左右比较熟练地说出了那个问题的答案。那时那刻我永远忘不了:我被他感动了,我眼里噙满了激动地泪水,和同学们一起送给了他一片热烈的掌声。我接着真诚的对陈江敏说:“只要自己不放弃努力,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老师相信你能行!”那一刻他重重的对我点了一下头。 从那以后陈江敏上课更努力了,我不时的抓住机会来表扬陈江敏,或对他个人话语鼓励,或对他书面表扬,或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对他鼓励等。我欣喜的发现陈江敏学习上逐渐有了很大的气色,各门功课都在一点一点的进步,他也从那个比较腼腆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见了老师能主动问好跟老师打招呼有点外向的小男生了。 实践证明,把鼓励送给那些特别的孩子,我们可能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他们会向我们展示他们生命的另一种精彩! 案例三:我在讲《家,温馨的港湾》这一课时。在讲到难忘父母养育恩时,我用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孟佩杰照顾养母的视频,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身边孝敬父母的事例。当时我也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我发现其中五组的六个学生,很少发言。我决定想办法激励他们组来回答问题。于是,我说:“同学们,想不想给五组同学锻炼自己的机会?”。“想”,大部分同学都高喊。“那好,我们就把这次回答问题的机会给五组同学。”我说道,“同学们,你们举手回答或直接站起来回答都一样,问题答对与否不要紧。要紧的是敢于向自己挑战,不要害怕。只要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越来越多。” 说完之后,我问了第一个问题:孟佩杰照顾她的养母累不累?她为什么要照顾养母?问完后,五组推选了代表孙冰畅起来,她一开始站起来等了大约一分钟还不说话。于是我问她:“在视频里你看到孟佩杰怎样做的?”“给她母亲做饭喂饭、洗尿布、每天做康复训练”,“那你说作为一个孩子,做这些累吗?”“累”,“好,那你说,既然累她为什么还这样做?因为是养母,她完全可以不管她,是吗?”一听我这样说,孙冰畅急了,“老师,那可不行,虽然她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是养母,可是孟佩杰小时候她妈也照顾过她。现在孟佩杰应该报答她的妈妈了。”问到这里,我觉得可以了,应该把机会再让给五组其他的同学了。我就说:“同学们,孙冰畅同学回答的好不好?”“好”,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那我们接着再请五组的其他同学接着回答:“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孝敬我们的父母?”五组的张冬起来,脸都红了,不知所云,我说:“张冬,老师相信你能行,你就说说你在家里怎么做的就行?”张冬在那里低头考虑了大约半分钟左右,把自己日常在家里帮父母洗衣做饭等事说了一遍。我被他真的感动了,那么小的孩子在家里干的的确不少,尤其他还说了那次他姥姥在他家时,爸妈上班他照顾姥姥的事,我感觉他已经是小小男子汉了!没有等我表扬,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那是同学们对他肯定对他的赞扬……

反思:

1、避免将激励性评价形式化

教师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的形式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加辨析,一概而论,笼统的给予评价。另一方面,教师的评价不是出自真情实感。表现在教师对学生说出的种种答案,漫不经心、无一例外地脱口而出“不错!”真好!”。这种有口无心、闻而不思的评价,完全是在走形式,并不是教师真实情感的流露。很多情况下,由于学生各自的思维范式不同,因此会做出这样或那样的答案。在课堂上,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要呈现出积极的期望性,找出学生做出答案的思维范式所在,然后对其中正确的因素进行肯定,明确不足,指明方向。在课堂中教师不仔细倾听或者这样不加辨析、煞有其事地作了“哦、好”等空洞的、形式化的鼓励,态度不温不火,看似是对学生发言的一种肯定,实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不仅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改进学习。

2、评价要适度,具有针对性

教师实施激励性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诚然,在激励性语言的评价下,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但是,物极必反,过多的表扬正如过多的批评一样,并不可取。表扬的泛滥化必然带来激励功能的淡化,没有付出努力,唾手可得的称赞是不能够激发学生的进步和多方面潜能的。因此,教师在表扬学生时要掌握好度,在一定时间内表扬或奖励的次数要合适。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学生回答问题的深度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程度来决定是否进行表扬以及如何表扬。

同时在进行激励性评价时要有针对性。对学生使用激励性评价应该适当、中肯、具有针对性,不可泛泛而论、过于笼统,使学生听起来糊里糊涂,只说一句“你真棒”、“太好了,你真了不起”等类似的激励,其效果就不如具体评价的效果好。例如,激励性评价可以就事论事,可以针对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表现或者学生的某一具体作品进行点评,也可以针对学生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学习和进展进行评价,但激励性评价语一定要有深度、广度,应该把“好”再说得具体一些,有针对性一些,究竟是“语言好”、“表情好”、“见解好”,还是“思维好”等。另外,教师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时要出于感性和理性的思考,要有真挚的情感,及时发掘学生的闪光点,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进行真诚的评价,让学生从心里感受到教师的评价是诚心诚意发自内心的,而并不是在走形式,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励、增强信心,明确方向。

3、批评也是激励性评价

批评属于负激励,除正激励外,在教学中施以惩罚,批评等同样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动力,我们把这种激励称之为负激励。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批评,批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生活中总会遇到某些无所适从的困难,总会面临他人的批评。教育的使命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更在于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那种一昧肯定的激励性评价,只会让学生盲目乐观,看不清自身的不足,这样的评价不仅不利于他们反思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去再犯。事实上,在教育过程中不能缺少批评,学生有了过错,教师就应该给予适当的批评,并对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样可以使学生认清事实,以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当然,批评要讲求方式,不能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要委婉地否定,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情况不同对待。概而言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否定性评价,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激励性评价就是既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是真正成功的激励。

总之,激励性评价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生评价方法,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施,既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找到前进的动力,也让学生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第7篇:观察物体教学评价与反思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课教学内容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适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学生通过亲自观察立体图形,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感悟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并且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了立体图形初步的轮廓,这样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水平。

在本节课中学生基本掌握了从不同位置观察图形辨认图形的面的方法,课堂气氛也相对比较活跃,很好的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8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评价与反思

廖丽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节是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的第四节,前三节分别为:第一节 北京,第二节 香港和澳门,第三节 台湾。这四个省级行政区域各有特点,比较有代表性,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一个地理区域的基本的学习方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学习在前面了解首都、特别行政区、台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了解一个省级区域的一些方法,但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前面的几个省级区域又有所不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以及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内容。

本节教材内容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1.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2.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别为例,绘制略图;3.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课标》的要求可以看出,选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案例有极鲜明的代表性,首先新疆是我国西部开发重要的边疆省区之一,其次新疆的自然环境特点对人口、城市的分布和农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从教材内容来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需要两个课时方能全部完成,本次公开课为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收获:1.反复的推敲和修改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反复的听课、评价和修改的过程中,同志们的鼓励和帮助,自己的思考和推敲,使得新的设计思路不断出现,设计更加完善。

2.本节课的导入由学生感兴趣的新疆歌曲引领,flash的制作以新疆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风景结合特色歌曲,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教学活动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之中学习地理知识。多思考、勤提问会有更大的收获。

3.课堂运用PPT直观展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位置,体现了地理课标中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原则。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地图和图表分析气候和地形的特点,到旅游中应当准备什么样的物品;分析在气候和地形的综合影响下会有什么样的美景出现?分布在什么地方?由地理又回到了生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原则,同时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不足和思考:

1.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最大的兴趣集中在当地的美食和美丽的风光上,下一次的设计能否尝试以此为切入的突破口来完成教学活动的设计。

2.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语言组织要准确,需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否则学生会产生歧义,造成“所答非所问”的情况。

第9篇:蚯蚓一课的评价与反思

人类的朋友——蚯蚓

案例产生的背景:

今年是“两纲”落实年,课堂是贯彻落实“两纲”精神的主渠道。嘉定区教育局为了更好得贯彻“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纲要进行一系列活动。

我们真新小学的校领导也深入教研组、备课组,就如何以“两纲”进课堂为主题;如何在各学科中充分挖掘和发挥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功能;如何凸现各学科的思想性等方面进行研讨交流。要求教师在制定学科计划、教师备课、教研活动中均要体现出“两纲”教育的内容。逐步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两纲”精神。并将“两纲”教育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起来,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以“两纲”教育为重点,学校进行了一系列“魅力课堂”的教学评比活动。 过程与评析: 片段一:

教师播放视频片段,引入课题

师:咦,这泥土怎么会动呢?泥土下面藏了什么小动物呀? 生:我猜是蛇。

生:我觉得是老鼠。 生:可能是鼠妇。 生:是蚯蚓。

生:也许是蠼螋。

„„

师:让我们继续观看影片,看看到底谁猜对了?

是蚯蚓。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观看视频又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有趣的视频及教师的提问富有童趣和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片段二:

师: 那么关于蚯蚓你们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生1:蚯蚓有血吗?

生2:蚯蚓会生小宝宝吗? 生3:蚯蚓能生活在水里吗? 生4:蚯蚓爱吃什么? 生5:蚯蚓对人类有什么用? „„

评析:

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提问,畅所欲言,并围绕学生的提问展开研究,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片段三:

1、 学生领取蚯蚓,分小组进行观察。 生1:我看见蚯蚓的身体又细又长。

生2:我摸了摸,蚯蚓的身体湿湿的、粘粘的。 生3:我看见蚯蚓的身体又一圈一圈的。 生4:我用放大镜看见了蚯蚓的嘴。

„„

2、 师: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请你们用老师提供的实验用具来寻找答案。 (老师提供了一杯干土,一杯湿土,一个空盒子,几条蚯蚓)

生1:我们小组取了两条蚯蚓,一条放在干土里,一条放在湿土里,结果,湿土里的蚯蚓一会儿就钻得无影无踪了,可干土里的蚯蚓一点也不肯往土里钻,所以我们觉得蚯蚓喜欢湿的泥土。

生2:我在空盒子的左边一半装上干土,另一半装上湿土,将一条蚯蚓放在两种土的中间,结果蚯蚓钻到湿土里了。所以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

„„

评析: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很少,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实践等良好的科学习惯,并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能充满激情地参与学习、参与活动。

同时,老师十分注重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为学生准备了有结构的素材,让学生自主设计试验方案、自由选取实验用具,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动手实践,以得到科学的结论。 片段四:

师:学了这么多关于蚯蚓的知识,那蚯蚓对我们人类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带着问题再去看一段影片吧!

(师播放介绍蚯蚓益处的影片) 生1:蚯蚓可以松土。

生2:蚯蚓可以做饲料,蚯蚓的粪便可以做肥料。 生3:蚯蚓是一种中药。

生4:可以利用蚯蚓处理有害垃圾,保护环境。

„„

师:蚯蚓对人类有那么多的益处,所以我们„„ 生:(异口同声)保护蚯蚓,珍爱蚯蚓的生命。

师:今天为了研究蚯蚓,老师抓了很多蚯蚓,那你们觉得这些蚯蚓应该怎么处理呢? 生:(齐呼)放生!放生! 师带领学生进行放生活动。

评析:

利用影片,不露痕迹的渗透了生命教育,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到蚯蚓对人类的益处,从而使学生自发的想到要保护珍爱蚯蚓,又通过放蚯蚓回归自然的活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上一篇:林业资源管理系统工程下一篇:汽车维修工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