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教学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本文将其归类为前置课程教学效果、教师授课质量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习惯等三个方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微观经济学教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微观经济学教学论文 篇1:

微观经济学教学体会与教学方法创新探究

摘要: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初临经济学大门的学生能否对经济学产生兴趣、愿不愿意或能不能学好宏观经济学。笔者首先谈了在微观经济学讲授中的教学体会,然后针对这四点体会,提出了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创新的四点建议。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体会;教学方法

中国分类号:F016

一、引言

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是经济类课程的基础学科和入门学科。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对本科生学习经济学类课程的理论知识非常关键,而且对本科生考研、参加银行等招聘考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普通高等学校里,一般的课程设置是在本科生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微观经济学课程,在大二的上半学期接着开设宏观经济学。由于微观经济学处于先设先讲的位置,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初临经济学大门的学生能否对经济学产生兴趣、愿不愿意或能不能学好宏观经济学。本人从事微观经济学教学已有八年时间,在这期间,既有点燃学生强烈求知欲和传授经济学知识后的喜悦,也有目睹他们感叹微观经济学难学和学习兴趣消退后的沉思。

二、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体会

(一)微观经济学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相比于形势政策或历史、文学课程,微观经济学对初学者有着较高的理论难度和学习门坎,既涉及到求导、积分等数学知识需要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又涉及到边际效用递减、规模报酬、机会成本等理论知识需要有较好的感悟和理解能力;既需要区别不同学派经济思想的差异,又需要把握这些学派间思想的共同点和传承;既需要掌握理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又需要把这些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理论解释人类社会现象并指导实践。比如,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定义不难理解,但是他们的计算就需要用到积分的知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生活中非常普遍,但学生要想将“吃包子”的例子推向一般就需要深入思考、举一反三。再比如,规模报酬有三种情况,规模报酬递增、递减和不变,但这三种情况在现实中对应哪些例子、适用条件是什么,可能有许多同学在理解时存在困难。亚当斯密关于“一只看不见的手”原理和不要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已经耳熟能详,但是深刻理解亚当斯密提出这一理论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以及提出与重商主义学派相左的政策主张的原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对亚当斯密所处时代背景、社会地位和阅历有深入了解,并全面阅读《国富论》的内容。

(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范式至关重要

最大化和均衡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两大研究范式,贯穿经济学研究的始终,掌握经济学研究的范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个体经济单位主要有消费者和生产者。从理性人假设出发,微观经济学假设单个消费者是在收入和产品价格既定下,追求效用的最大化;生产者是在生产成本的约束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也就是说,经济学认为理性人的决策实质上是一个最优化或最大化的问题。无论对于垄断厂商还是完全竞争厂商,生产者在决策时都是如此,因此要遵循的生产原则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学生在掌握了这一研究范式后,就不必死记硬背消费者均衡时的条件以及各种厂商生产决策的原则,在学习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最大化类似,均衡是微观经济学中的另一研究范式。取自牛顿力学的均衡概念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影响极深。正如霍奇逊(1993)所说:“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的观点,及对均衡机制的理论描述,主宰了新古典主义理论”。刁伟涛(2005)指出,均衡已成为库恩意义上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均衡范式的理念是把经济的均衡状态作为参照系, 倾向于认为经济过程会自动收敛于均衡状态或围绕均衡状态上下波动。无论在产品市场还是在生产要素市场,无论是局部均衡还是一般均衡,均衡都是学习者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学会比较和融会贯通能够事半功倍

微观经济学中有许多类似的概念和公式,学会比较和融会贯通非常重要。例如,在学习第四章等产量线、边际产量、生产者均衡条件、边际技术替代率的时候,我们要复习和对照第三章效用论中无差异曲线、边际效用、消费者均衡的条件、边际替代率等概念,因为它们是非常类似的概念。比较后,我们可以弄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理解得更深记忆得更牢。即使一段时间后忘记了生产者均衡的条件,我们只要回想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就不难推出生产者均衡的条件。再比如市场论这一章,只要我们学会比较,就不难掌握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的区别,以及这四种市场类型分别在厂商数目、产品是否有差异、进入障碍、是否对价格有控制力四个方面的差异。

(四)善于画图在平时学习和应试中都有很大益处

在平时学习中,借助图形进行答题可以比较直观地呈现知识和理论本身,加深我们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比如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等概念。图形画出来后,消费者剩余就非常直观地被看出来了,它就是市场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以上的部分。而且,在应试考试中,如果考生仅答消费者剩余的文字定义而不画图,那么就不会得到满分。如果在研究生考试中,你明明知道它的定义,但由于没想到以为不用或不会画图,那么就得不到满分,非常可惜。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创新

基于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体会,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从个方面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先对微观经济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梳理,通过人物传记介绍、课前演讲、精彩视频解读等多种其他手段充实课程教学,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

(二)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学的思维和范式

经济学思维和范式非常重要,远远比记忆某一条具体的理论和概念重要。因此,在微观经济学的导论部分,要有重点地有意识地先给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比如,可以通过“三个经济学家和三个数学家的故事”给学生介绍经济思维,即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

(三)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回顾和比较

在教学中讲授新知识时,要经常回顾以往类似的概念和与新知识容易混淆的内容。回顾和比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整个知识体系,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强调画图在课后作业及考试中的重要性

在课后作业和试卷的批改中,明确画图的分值,并及时告诉学生没有画图的扣分情况,在平时培养学生画图的习惯和意识。

参考文献:

1、霍奇逊: 《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第167 页。

2、刁伟涛:《自组织演化的经济学:从均衡范式到演化范式》,《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88-91页。

作者:李晓敏

微观经济学教学论文 篇2:

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本文将其归类为前置课程教学效果、教师授课质量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习惯等三个方面。据此设计出问卷在宿迁学院经济贸易系中各个专业展开随机调查,通过描述性统计和Pr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详细探讨上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提出应从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和设计有效的考核手段等三个方面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并注重教师的个人职业素养的提高等。

【关键词】宿迁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问卷调查Probit模型

【基金项目】本文为宿迁学院2013年度教学改革课题《专业基础课考评模式改革探索》(项目号:2013YJG20)阶段性研究成果,并获得宿迁学院“2013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的资助。

微观经济学是全国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作为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将对学生的后续课程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微观经济学为后续课程提供了思考的基础和技巧。而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前置课程的教学效果,比如高等数学或微积分;二是授课教师的授课质量,这受到教师本身的素质以及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三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习惯,对微观经济学是否具有浓厚兴趣,并且辅之以适当的学习方法,对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产生关键的影响。

作为一门影响面广,受众较多的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是否良好非常关键,影响到学生对经济运行机理的理解,观察经济问题的视野、思维和技巧。总体上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受到前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影响因素应该进一步细分探究,以考察各个细分因素在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作用。因此通过对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因素的分析,对于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改进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宿迁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专业有会计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学、工商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等五个专业。将研究对象设定为宿迁学院,客观分析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因素,对于提升宿迁学院教学水平,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借鉴和总结有益的经济学教学经验,如研究性教学,认为应从教学设计思想上重新审视和变革我国大学经济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以创新教学理念为指导,(刘志彪,1999)以问题为导向(张益丰等,2010),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型教学(李桂娥,2010)。改革教学方式,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培养应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着手提高经济学教学效果,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注重学生对研究方法的掌握、教师重视过程学习等改进教学效果(梁静溪,2002;张元鹏,2005;郑凌燕,2008;义旭东,2008),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热情、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锻炼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三个方面(义旭东,2008;杨丽君,2012;张支南,2011)。此外,应不断充实原有的教学内容,并采用探究式教学、网络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以及双语教学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英语应用能力(陈银飞,2004;叶满城,2009;黄毅,2012),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学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起经济学的思维方式(阮守武,2009)。

现有定量研究大多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影响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因素。研究认为,激励高职称教师授课、加强新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稳定和培养在岗教师并积极引进学术骨干等措施促进经济学教学水平提升(王见,2009)。开展实训教学改革,探讨了实训教学方法,实训教学过程,实训成绩的评定等,以期对教学改革有所裨益(何晓明,2011)。此外,经济学教学应实行分级教学,使得各层次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杨丽,2012)。

纵观现有关于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研究,大多采用定性研究,在得出结论上具有主观性;而部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也是传统的使用比例结构方法论证,数理逻辑论证不充分。本文的研究有别于传统研究,通过静心设计的调查问卷,应用经济学领域中定性数据分析常用的二元选择Probit模型分析各项因素在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中的影响度序次。

三、模型选择与指标说明

(一)模型选择

本文选择二元选择Probit模型进行定性数据分析。典型Probit模型如下:

Yi=F-1(Pi)=β0+■βjXij+ui(1)

在方程(1)中, F-1(Pi)是F(Pi)的反函数,即将正态概率函数的一个概率值转换成Yi的值;Xij为第i个样本的第j个观测指标;n为第i个样本的变量指标观测的数量;ui为第i个变量的扰动项。其中:

Pi=Prob(Yi=1)=Probu■>-(β0+■βjXij)

=1-F-(β0+■βjXij) (2)

F是u的累积分布函数。Probit模型中F满足正态分布,所以:1-F(-Y)=F(Y)。所以:

Pi=F(Yi)=■■exp(■)dt (3)

由于Probit模型是非线性模型,必须使用极大似然法估计。根据方程(3)从而可以写出似然函数:

L=■ Pi ■ (1-Pi) (4)

(二)指标说明

为满足研究目的需要,同时考虑研究方法的需要,问卷设计主要涵盖学生基本条件及自主学习情况、教师基本条件及授课情况、课程成绩三个方面。在问卷中将上述三个方面分解成16道只有“是”和“否”选项的问题。进行Probit模型分析需要对样本选取观测指标变量。

教学效果使用微观经济学综合成绩为指标,在模型中设定为Yi变量。

Yi=1第i个学生的综合成绩≥70分 0第i个学生的综合成绩<70分

之所以选择学生综合成绩70分为分界点,是因为调查对象的综合成绩计算公式是:综合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由于平时成绩的评定存在较大的主观性,通常给分都在90分左右,因此期末卷面成绩对于课程的具体学习效果反映具有较高的客观性。根据上述成绩计算公式,可以推导出综合成绩在70分以上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一般都在60分以上。

根据经验和现有研究,将影响第i个学生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因素分为授课教师因素(见表1);学生自身因素(见表2)。

表1 授课教师因素指标和变量列表

表2 学生自身因素指标和变量列表

表1和表2两个方面的指标基本涵盖了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因素,变量——行为模型计算的变量。

综上所述,根据典型Probit模型和本文研究指标变量的选取,设定本文研究的Probit模型为:

Yi=β0+■βjXij+ui (5)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针对已经学习过微观经济学的学生,随机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76份,其中有效问卷439份,因此本次调查有效问卷比率为87.8%。描述性统计分析如下:

调查学生中,微观经济学综合成绩≧70分的学生比例为74.49%。调查设计中将前置课程设定为微积分,该课程成绩≧70分的学生比例为69.02%。学生对于教师授课总体上满意度较高。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对课程内容讲授娴熟(88.84%),课件重点突出(92.48%),并能通过板书详解结论的推导过程(86.10%)。但是希望改进通过案例阐释理论(76.77%)。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习惯有待提高和修正。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兴趣(70.39%)有待提高;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52.62%)不足;课后能主动向教师请教问题(49.43%)的也较低;同学之间讨论微观经济学问题(42.37%)基本很少;较少的同学能在课后能自主选择相关习题练习(31.21%);在学校的严格的管理制度下,出勤率(96.36%);但是认为自己的考试主要靠考前一周突击复习(95.22%)的比率非常高。上述数据分析看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习惯已经成为制约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短板。

(二)Probit模型实证

通过使用Eviews6软件,针对上述关于各项调查数据,使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的结果见表3。

表3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因素Probit回归结果

注释:观测值:439;卡方=83.7214;PseudoR2=0.6132。

表3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Probit回归结果基本符合模型所要求的各项检验指标。回归的结果表明:教师的内聘还是外聘、课件重点突出、用板书展示推导过程、使用案例阐释理论和教师对课程讲解娴熟等教师因素对微观经济学教学皆有作用,其作用排序呈现递增的态势。微积分成绩、女学生、课前预习、主动做题强化学习效果、主动向教师请教问题、课后及时复习、按时上课、对微观经济学感兴趣、高中是理科、考前一周强化学习等因素都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有影响,其作用排序呈现递增的态势。

五、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建议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相比,以科研和创新型人才为主的重点高校,在生源和教学条件方面都处于劣势。因此应该通过调整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考核手段等方面措施,探索提高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首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微观经济学教学按照教学目标可以简单的分为结论型教学和过程型教学。所谓的结论型教学,是指紧密围绕学生掌握基本或经典的经济学结论进行教学,重在应用;所谓的过程型教学,是指紧密围绕经济学结论的推导过程而进行教学,兼顾研究和应用。因此,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应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基本理论,兼顾推导过程”。通过清晰的教学目标,简化结论推导过程,以应用提高学习兴趣。

其次,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

科学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双方面努力。微观经济学的授课教师需要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以及广博的经济领域实践知识,并对热点问题有敏锐的关注和分析。在授课过程中能深入浅出以案例为主要手段的理论讲解,并注重与学生的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在保质保量的完成课程规定作业外,举一反三自主搜集针对性习题练,并能对不明白的问题以及相关的经济热点问题及时请教。通过上述教师与学生的双方面努力,构建出“授课精炼易懂,学习积极主动;融合理论与实践,课内课外全覆盖”的科学教学模式。

第三,设计有效的考核手段。

改革现行的考核形式和内容,设计出有效的考核手段。目前的课程综合成绩的考核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过于简单,不能全面反映教学效果。因此,将简单的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占70%的成绩评定方式和内容改革为平时成绩10%、四篇课程专题论文20%、课程内容分五次平时测试20%和期末考试50%的结构。通过上述考核手段的改革,有效的整合了案例或热点问题的经济学应用分析、每个主题部分的细致测验、课程总体考试以及平时表现等几个方面,充分考查和锻炼学生的学习、理论应用和协作表达等多方面能力。通过上述考核形式和内容的改革,设计出“平时表现+应用表达+分部测验+总体考试”的“形式多样,重点突出”的有效考核手段。

此外教师应该注重个人职业素养的提高,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不断自我学习和提高工作效率,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提升自己学术水平的同时也提高教学水平,实现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

[2]刘发跃,王娅.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兼论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的运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03:15-18+25.

[3]仇燕苹,翟仁祥.《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问卷调查分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88-89.

[4]侯茂章,朱玉林.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3,03:104-108.

[5]刘甲朋. 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创新的障碍因素分析[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2:146+180.

[6]廖俭. 制约宏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 科技信息,2011,35:401+397.

作者简介:

嵇正龙(1982-)男,江苏沭阳人,经济学硕士,宿迁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产业金融。

作者:嵇正龙

微观经济学教学论文 篇3:

基于课程特点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对策研究

摘要:为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在充分认识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基础上,建议从微观经济学教学全过程入手,做到教学前端扎实化、教学过程多元化和教学后端综合化等对策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微观经济学是对西方国家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总结、抽象和概括,基本反映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掌握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解我国市场化改革必然性;有利于学生理解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利于学生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优劣,认识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先进性。但是,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实践中,微观经济学是学生最头痛的课程之一,学生挂科率较高。

以我院2018年财务管理专业某班成绩五段分布表为例,学生的期末微观经济学成绩并不理想,该班总人数39,及格率只有66.7%,成绩偏低。从评卷过程可以看出:一方面,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肤浅,客观题学生能较为顺利地作答,但主观题回答正确率和完整性偏差;另一方面,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15分的材料分析题普遍只能得6-7分。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分析

(一)从学科地位来讲,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基于资源稀缺基础上探讨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和使用的学科。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主要研究经济个体如:消费者、企业等微观个体与市场均衡价格形成有关的经济行为,因此又称为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许多定理、方法和模型,都是对现实市场经济现象的高度提炼和概括[1]。课程内容包括各市场主体的生产消费目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以及不同市场条件下达到各自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决策。微观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主干课程,是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在经管学院整个教学体系中处于基础主干课程地位。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其他经济类学科如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的基础。

(二)从学科性质来讲,微观经济学注重实践性

微观经济学是实践性学科,经济学的美妙在于它的理论,经济学的力量在于它对现实问题的应用。[2]微观经济学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考察较多。微观经济学专业名词多、图表多、公式多,定理的推导需要借助多种分析工具。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讲授不能仅限于知识点和定理的简单灌输和死记硬背,应更注重培养其應用知识点认识现实经济现实的能力。杜威曾经说,科学不仅是要学习的一堆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或方法,其结论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其思维方法、思维过程即原理形成的思路和过程更为重要。实训教学是在真实的或仿真的环境中开展活动,学生通过充分参与活动,探求知识获得体验的教学模式。[3]

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推导过程是经济学家寻找发现和验证的过程,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获得路径,自己亲自去“探求”基本原理,重现理论的形成过程,这样能够防止学生出现“高分低能”和思维僵化等问题。

(三)从学科发展方向来讲,微观经济学发展趋势是数理化、实验化

上世纪30年代以来,微观经济学经历了四大变革,垄断竞争、不确定性、信息、激励和不完全性及异质性、搜寻、匹配与机制设计等。[4]随着西方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在微观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数量分析思想和方法一直相伴相生。微观经济学对经济问题的研究采用数量分析方法,通过设定一定的假设条件模拟现实,在数理模型里验证经济假设。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演进过程,也是其不断按真实世界修正自己假设理论的过程,其理论越来越逼近现实,其假设条件也越来越宽松,但是其数学方法和抽象分析方法越来越精致、精准。[8]西方经济学发展到今天,数理化在经济分析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多,这是经济学科学化的表征之一,数理化发展必将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发展的方向。

其次是微观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实验化趋势,经济学实验是经济学两大研究方法之一,经济学使用实验的方法成为实验经济学,让实验对象在设计好的实验环境下,根据真实经济环境合理简化归纳而成,分析实验对象的行为模式,并据以检验理论的均衡是否形成。国外早在20世纪30年代学者们就开始利用规范的实验室研究经济学。[5]Thurstone利用实验室对个体无差异曲线的研究,Flood对博弈论的实验研究,张伯伦1948年对产业组织的实验研究等。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国外很多大学如哈佛、布里奇波特等都开始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将经济学实验教学作为传统课堂授课模式的补充,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人大、上海交大、上海财大等高等学府开始成立经济学实验室,进行模仿形式的实验教学探索。

二、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也是社会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化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不再是以纯粹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能否符合市场的需求,市场和社会的考核和检验是人才的培养关键,也更加强调本科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在高等教育更为重视应用化的时代,作为应用性、实验化趋势较强的微观经济学而言,提高课程教学效果需要全过程设计、全方位分析,多管齐下方式提高。建议将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课程教学前端即学习课程之前必备之数理统计分析工具的学习,这部分课程包括高数、计算机、统计学等;具体教学过程包括:课堂学习、课后习题练习和实验室实训等方面;课程学习后端即期末试卷考试阶段,这部分考核采取期末考试成绩+平时习题成绩+实训报告成绩等综合化考核方案。三位一体的学习能有效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一)课程教学前端扎实化

学习微观经济学难度大的原因之一是需要其他学科的辅助,如高等数学、统计学、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和预备知识。从我校的课程设计看,微观经济学与外语、高数、计算机同步学习,在统计学学习之前开设的。因此未来在课程设计上,可以考虑在学生具备高数、统计学等数理统计知识之后,再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二)课程教学过程多样化

微观经济学是建立在一定的数理逻辑基础上的,教材内图形、公式、经济模型、表格和经济学术语等较多,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容易达到教学预期效果。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多元化改革具体如下:首先是加大课题授课时现实案例的引入,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的应用。通过选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热点案例,让学生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格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能教学相长,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准。其次,借鉴慕课(MOOC)、雨课堂和微课等成功经验,开发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既延长了学习时间,也方便教师和学生沟通,可以方便老师布置作业,发放教学资料,解答学生疑难等。

最后,实训教学是理论学科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是经济类专业完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实训课程设计,开展实训教学能够锻炼学生观察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也很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融入社会的能力等,最终提高理论课程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实验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教学后端综合化

考核方式综合化即课程考核降低侧重记忆力考核的试卷考试比重,增加平时成绩的分量,增加学生课下学习如课后习题、实训报告、小论文写作及针对某一专题的讨论会等综合成绩,真正做到全面考核、能力考核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考核等,让学生真正做到有目的学,有目的考核。《高等教育法》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应用性和实验性课程,提高学生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效果需要多管齐下,才能真正达到高等教育目标,实现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均衡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微观经济学中的数量分析思想及其新挑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68-74.

[2]吕文慧.浅论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7-120.

[3]周常青.开发实训项目提高西方經济学教学效果[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3):163.

[4]平新乔.微观经济学演进轨迹及其下一步改革[J].中国经济学新论,2016(10):128-138.

[5]周业安.经济学中的实验室实验:经济学迈向科学研究的关键一步?[J].南方经济,2014(8):91-96.

项目:该文为南阳师范学院教务处2018年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微观经济学开展课堂实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梦琴(1978-),女,汉族,产业经济学博士,南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中共党员,主讲微观经济学。

作者:刘梦琴

上一篇:公司经营管理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国际关系本体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