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湘教版

2022-1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初中美术湘教版

人教版与湘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编排比较研究

1 引言

本文以人教版和湘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主要从数学的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应用价值包括数学在习常生活中的应用、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人文价值只考虑数学史,对于数学的精神价值、美学价值等数学文化方面,由于统计的不便,不在此文考虑范围之内。

2 比较

2.1 两个版本教材中体现应用价值的数学文化内容的比较

由于数学的应用价值方面在教材中的渗透过于细小,难以全面统计,故只对代数、几何与概率统计三个方面的内容中的例题、习题、复习题进行统计。以期管中窥豹,统计结果见下表。

从统计数据可以发现以下三个特点:(1)两个版本教材在体现应用价值的数学文化内容中,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所占比重最大,这符合初中数学知识的特点,因为初中数学知识比较简单,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体现不太明显,并且符合初中生的生活范围,社会生活与初中生的联系远远没有平时的日常生活与他们的联系密切,比如就“人口普查”而言,他们更熟悉“去超市购物”的情境;(2)按照代数、几何与概率统计三方面考虑的话,概率统计中设置的数学文化内容所占比重最大,这与概率统计(尤其是统计)在生活中应用最广泛是一致的;(3)湘教版在数学文化的应用价值方面以题目的形式体现比人教版要少一些,尤其是联系日常生活方面。

对比教材中的具体题目可以发现,在联系日常生活方面,两个版本教材在题干背景上都会力求兼顾到城乡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采用尽可能丰富的生活背景,比如“家用天然气”、“稻田收成”等背景,虽然有人提出城市文化相对于乡村文化成分偏多,但我们应该看到这个问题的不可避免性以及现行教材做出的努力,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共享,这个问题会逐渐消失,在与其他学科联系方面,两个版本教材基本都是与物理学科的联系,且集中在运动学和电学部分,这是由学生现有知识和物理教材的内容结构共同决定的。

另外,我们发现,两个版本教材在很多以生活和社会为背景的题目旁边配有相应的图片,如“收割机割麦”问题旁配有收割机在田里收麦子的图片等,即使这些图片可能与解题无关,笔者却认为这是一种展现数学文化的好方式:它不仅符合初中生的直观思维特点,还使得题目场景更加生动,而不是给学生一种枯燥单一的印象。

2.2 两个版本教材中体现人文价值的数学文化内容的比较

本文对数学文化的人文价值按照数学史在正文、题目以及阅读材料中的分布进行统计,为了便于寻找两个版本教材在各个重要知识点上数学史分布情况的差异,本文对代数、几何与概率统计作了如表5所示的分类。

从数量上看,人教版在数学史方面的介绍比湘教版多;从分布上看,湘教版的教材侧重以阅读材料的形式介绍数学史的内容,而人教版在数学史的渗透方式上则多样化一些,比如在正文的边栏小贴士中介绍某位数学家或者该知识、该思想方法的历史渊源,在课后的题目中也经常介绍古代问题,虽然通过阅读材料介绍数学史是一种比较全面的方式,但未必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笔者认为在正文和题目中能更多地渗透数学史的话——即便只是蜻蜓点水般提及,学生对它们的感受可能会更强烈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更显著一些,在这一点上,人教版处理得很好,比如,人教版在“平方根”一节后面有道练习题是“平方根概念的起源与几何中的正方形有关,如果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A,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虽然前面的介绍与后面的问题没有直接关系,且只是一笔带过地提到平方根概念的起源,但学生看到后可能就会有个印象,“数学文化应该包含这样的意思,就是一种数学的印象、数学的‘感觉’和‘知道’,即不一定非要会证明、非要把细节和来龙去脉弄得一清二楚,知道个大概和有这回事就行了”。

从数学史在知识点的分布上看,两个版本教材差异较大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和勾股定理。

人教版教材通过边栏小贴士和古代问题,尤其以一篇阅读材料“方程史话”系统介绍了方程的历史,极大地帮助了学生了解这些数学思想的历史渊源,但湘教版在这个内容上几乎不提及历史(唯一一次提到的也是一个古代数学问题,没有涉及到思想方法),更注重方程的应用——这在标题“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及算法”上也可以感受到,笔者认为,人类对方程的研究历史悠久,方程更是中国数学史上浓重的一笔,其中蕴含的表示法以及算法思想非常丰富,介绍方程的历史是很有必要的,人教版既介绍了数学史,又不是以之为主,处理非常得当。

关于勾股定理,湘教版教材以一节介绍,人教版教材以一章介绍,首先可以看出地位的不同;其次,湘教版在正文中未提及数学史,仅通过测量引出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并给出证明,人教版则将数学史贯穿于整节内容,先以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的故事作为引入,再用赵爽的方法证明,并在“阅读与思考”中以另外三种证明方法作为补充;再次,两个版本教材都讲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湘教版只是给出了定理和证明,而人教版在引入时介绍了古埃及人和大禹的方法,让学生可以感受到这个知识在古代的应用;最后,湘教版以“从勾股定理到费马大定理”的阅读材料生动地展现了勾股定理形式上的推广和发展,这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很有好处,而人教版只停留在勾股定理上。

3 讨论

通过前文对两个版本教材在数学文化内容编排上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希望通过讨论能对数学文化内容在教材中的编排提出一些建议。

(1)情境设计的自然性

在题目中融入生活、社会或其他学科的情境的确是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怎样设计情境是关键,有些题目的情境显得比较生硬,“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而且没有体现情境的特殊性,比如人教版中关于方程有道例题:整理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个小时完成,现在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4小时,再增加2人和他们一起做8小时,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具体应先安排多少人工作?课后习题中有另外一道题就把“整理图书”的“情境”换成了“整理数据”,然后换了几个数据,这样的情境没有价值,另外,有些情境的使用过于泛滥,比如工程队施工做项目、顺逆风、顺逆水、两人从两地同向或相向而行等,相比之下,“某服装商店出售一种优惠购物卡,花200元买这种卡后,凭卡可在这家商店按8折购物,什么情况下买卡购物合算?”(此题来自人教版)这样的情境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

(2)数学史料的恰当使用

要恰当地使用数学史料,首先要明确它在教材中的作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一,关注历史相似性,知识内容的编写以此为参考。

编写教材时参考知识的历史发展顺序,能实现数学知识的序和学习心理的序的有机统一,比如前面已叙述的关于勾股定理的引入,人教版的编写可

以比较自然地展现为什么会有人想到研究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数学史为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有用的事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今天学生所遇到的困难,比如学生对无理数的理解有很大困难,这与历史上人们接受无理数的艰难历程相似,人教版以阅读材料《为什么说、√2不是有理数》介绍了第一次数学危机,更重要的是,给出了历史的证明方法,虽然在正文中只是让学生从直觉上(比如用计算器计算、√2)感受了、√2的无限不循环,但这个史料的补充对于学生理解无理数很有帮助。

参考知识的历史发展顺序编写教材的确有其很重要的意义,但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合用这种方式,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提前接触到了很多还未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这对他们的认知会有很大影响,比如有学者提出“应该将‘负数’内容移至‘方程’之后,在形式引入负数后,再去探讨其实际意义”,原因是“负数产生于解线性方程组的系数运算”,不管负数是产生于生产、生活实践还是产生于解方程,现在学生已经在生活中接触到了大量的负数,比如存折上的收支记录、报纸上的进出口额等,那么,按照实际意义引入会不会更合理、更自然呢?所以,如何利用数学史编写教材是需要仔细研究的,不能一概而论。

第二,作为阅读材料,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的魅力和人类在数学研究上孜孜以求的精神。

以阅读材料展现的数学史,需要注意文化的多元性,有些学者对教材中数学史体现的文化取向问题进行了研究,张维忠等以人教版高中教材为例,指出数学史应注意到其他非西方文化(不包括中国)的数学内容,应体现数学思想方法与人文精神价值,在这一点上,两个版本教材也有所欠缺,思想方法的体现比较多,但数学史料中所反映的地域不够广阔,人文精神价值的体现也不够明显,陈碧芬等指出“数学史的教育价值应该从唯一强调增强民族自豪感过渡到对各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数学史料文化多元性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考问题的方向”大有帮助,笔者仔细阅读了两个版本教材中《我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一文,也发现了她所提到的问题,人教版更是只字未提负数在其他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另外,选择的数学史料不能只是就某个专题谈某个专题,应该多些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介绍,多些拓展,这样对于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很有帮助,比如湘教版以《从“对顶角相等”看不同的数学文化》解释了古代中西方思维差异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再比如对于角度的度量,人教版以边栏小贴士形式告之为什么古巴比伦人用60作为角度的进制基数,但如果能再用阅读材料形式对历史上各国采用的进位制进行介绍,以及为何现在运算中多用十进制而角度、时间却用六十进制进行说明,相信学生对“位值制”的数学思想会领悟得更深刻,对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更有帮助。

4 建议

从前面的比较可以看到,两个版本教材有各自的特色和偏向,都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展示了数学文化,使得教材更加贴近实际、融入生活,但在情境设计的自然性、文化的多元性方面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借用张奠宙先生等人的话:“数学文化就是要‘文而化之’”,怎样让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拥有理性思维和基本的数学素养,是教材在编排数学文化内容时需要重点考虑的。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作者:蒋德慧 陈 玮 郑丁丁

第2篇:“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设计(湘教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旨在从文化这一视野看人口,重在探讨地域文化(环境)对人口的影响。各个地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因素,人口迁移又为地域文化的融合和冲突提供了可能,而本节侧重探究地域文化对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迁移、人口观念等的影响。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人口与环境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本节课标内容是: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收集资料,比较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通过收集资料,比较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深刻理解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其文化也不同的事实,让学生养成文化是有差异的,文化是可以发展的,文化也有先进与落后,但文化没有优劣等文化观;通过不同地域文化对人口发生持续的作用,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口观。

三、教学重难点

把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确定为重点,是从课标出发而确定的。文化的横向与纵向比较,不同文化的社会根源,不仅需要学生有比较丰富的历史知识、宗教知识,还要掌握一个地方地理环境特征,不同学生习得的知识存在差异,因此为了达成课标要求,将其确定为难点。

四、教学方法

案例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比较分析法等。

五、教学过程

⒈从欣赏图片到解读图片

先展示图1,教师不点名主题,采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欣赏图片。在欣赏过程中,学生自然会进行各种联想,但绝对不会想到:这两幅图主题是反映不同地域的文化,这个主题妙在既在学生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学生思维受到了极强的震撼。

探究一:上述二幅图片是否属于文化?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习得文化的概念,从概念出发,可以得出这二幅图片展示的是一种文化现象。

探究二:从以上地区文化看,文化存在着地域差异,这种差异现象称为什么?

通过探究,自然过渡到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如有人称江南地区为“稻米文化”,称蒙古为“游牧文化”,称美洲印第安人创造的文化为“玛雅文化”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对人口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

⒉案例串联主线,探究层层推进

材料一:在德国,24岁以后初婚的男女都在不断增加,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推崇少生或者晚育,甚至有人还不准备生育。其离婚率也居高不下,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字,2009年,德国有近20万对夫妇离婚,导致其人口增长率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

材料二:据菲律宾政府有关部门统计,自2000年以来,菲律宾人口一直保持着2.36%的增速,未来30年将增至1.7亿。菲律宾居民约85%以上的信仰天主教,他们视避孕为不道德的行为,反对节育和堕胎。

探究一: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些地域文化对人口有影响,如何影响?

通过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在材料一中,可以得出:初婚年龄晚,离婚率高,导致德国人口出生率下降,从而出现人口负增长;在材料二中,可以得出,天主教反对节育的教义导致菲律宾人口生育率和出生率高,人口出现高速增长的现象。

探究二:德国政府如何提高出生率?请你献计献策。

从原因入手提出对策是思维的起点。一是可以降低初婚的年龄,二是降低离婚率。这样政府可以用法律的手段,降低初婚的年龄,对离婚采取严厉的政策,降低离婚率。

预设材料:根据德国法律,初婚年龄女性为16岁,男性为21岁;在德国,政府是不鼓励离婚的,一旦男方提出离婚,他今后必须将自己收入的一半给他妻子。当师生共同完成了探究二,再展示这段材料,当看到自己的想法与政府一致时,学生得到极大的鼓励,学习热情进一步被激活。峰回路转,正当学生沉浸在兴奋之中,教师再展示探究三。

探究三:其实德国政府早就制定了这些政策,可效果却很不理想,1985年以来,该国人口一直在负增长与低增长之间徘徊。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

这个问题难度大,需要通过学生彼此之间的合作探究、取长补短。教师在参与合作过程中,需要及时进行点拔: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高,需要劳动力少,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福利事业进步,妇女经济地位独立,人们生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才是导致德国人口出现负增长的主因。

探究四: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菲律宾人口快速增长离不开天主教,可菲律宾的天主教是从欧洲传入的。1521年,麦哲伦探险队到达菲律宾,1565年西班牙占据了菲律宾,将其作为殖民地,统治长达300多年。德国也是天主教国家,请问……

此时,教师抓住契机,请学生来补充教师要问的问题。通过比较,学生肯定会得出:请问德国天主教为什么不会对人口出生率产生重要影响?这是学生对教师思维的延伸,也是师生思维同步的凸现,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思潮。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德国工业经济与菲律宾农业经济所需劳动力形成的鲜明对比,学生自然会在不经意间作出准确判断。可从宗教本身看,德国宗教发展对德国人民的宗教信仰产生了重要影响,这需要学生在脑海里调动历史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启发,让学生明晰德国宗教发展历史:1517年马丁·路德看见基督教信仰的腐化,开始挑战天主教会,改变了欧洲和世界历史,并创立了新教;在前东德地区,经过德国共产党40年的领导,宗教仪式和宗教热情均明显低于前西德地区。这样德国信仰宗教人口大幅度下降,大约30%的人口没有宗教信仰,在东部可能还要高一些。

在演绎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外国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婚俗(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宗教等文化因素对人口出生率都有重要影响;此外,社会经济、教育等因素也会对人口出生率产生深远影响。

⒊阅读书本材料,探究重在提升

在讲述“中国文化与人口”时,本节材料充实,也很经典,教师可以用好书本上的材料。

探究一: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人口文化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阅读教材,积极思考并回答: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探究二:上述四个方面反映中国哪些角度的人口文化观?

这是一个思维质变的过程,反映学生对上述四个方面的知识进行再加工、提升的过程,体现了创造性。一是婚姻观,二是生育观,三是职业观,四是居住观。

探究三:是什么力量推动这些人口文化观的改变?

一个人观念的改变,需要心灵的洗涤。中国人口文化观的变化在于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巨大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原来的文化观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一些陋习被逐渐革除,相反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从根本上看,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促进了中国传统人口文化观的改变。

探究四:我国传统人口文化中被逐渐革除的陋习和发扬光大的文化有哪些?分别有何积极意义?请学生自主填写以下表格内容。

⒋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什么是文化以及地域文化,分析了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我国是一个有5 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漫长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文化。反过来,这种文化的形成又对人口的发展产生了持续的作用。人口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了解作为人口文化重要内容的人口生育文化,对逐渐革除人类在婚育繁衍方面形成的陈旧观念、风俗、习惯、制度和不道德行为,发扬光大中华传统优良的文化,推行计划生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⒌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课题的题目:探讨姓氏改革的问题,开展“女儿也是传后人”的大讨论。

活动与探究的内容:讨论如何通过对姓氏的改革,让“女儿也是传后人”的观念深入人心。

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姓氏改革的方法与途径,讨论通过哪些形式广泛的宣传能够使人们接受这一观念,主要观点有:“男孩女孩都是后代”、“女儿也是传后人”、“生男生女都一样”、“男女平等”等。

活动与探究的结果:选择一个议题,班内开展大讨论,形成正确的姓氏观、人口观。▲

作者:金子兴 舒春霞

第3篇:“湘教版”中学地理规律的教学方法例谈

有关地理规律的教学是地理知识体系中最重要、也是教学难度最大的内容。毋庸置疑,地理教学若不阐明地理的基本规律,学生就只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仅影响学习的效率,还会影响到学生后续的学习。要有效地进行地理规律教学,教学策略是至关重要的,即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对于不同的地理规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讲解、分析。本文尝试对湘教版高一地理有关地理规律的内容,通过举例的形式呈现相关的教学方法,与各位同行交流、探讨。

1. 情境导入探究法

所谓情境导入探究法,是指教师在教授地理知识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目标,有意识地构筑各种有效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其独立自主地学习地理知识,从而有效地进行相关地理规律的教学。例如:在地带性规律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如下的几个情景展开教学:情境导入①:展示世界自然带景观图片。课前2分钟配乐展示不同的自然景观图(如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非洲)、温带草原带(呼伦贝尔)、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极地冰原带)。情境导入②:分析不同地理环境生长的植物差异形成原因。先组织学生观看几种生长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植物,如胡杨林、椰子树、雪莲、荷花等,然后请学生说出每种植物生长分布区的气候、地形、土壤等地理环境特点,并尝试分析其自然带形成的原因。然后由教师总结:由于不同地域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了自然带。由此过渡到上述差异有何规律可循呢?再创设情境导入③:从中国的东北黑龙江出发分别向南和向西所经历的自然景观的变化。在这个环节可以通过几个步骤实施:首先,探究活动①:领略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探索,(展示课件)中国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师:在图上找到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往南行进,你们沿途能见到什么自然地理景观?生:(第一组代表)我们组从我国的黑龙江出发,南行依次看到了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阔叶林叶面宽大……师:很好(鼓励),我们跟随第二组从黑龙江向西旅行,又能见到什么样具有特色的景观呢?生:(第二组代表)我们组从黑龙江西行,沿途见到了小兴安岭、大兴安岭森林——呼伦贝尔大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各种景观迥然不同,差别好大!由此再进入情境导入④:世界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联系。探究活动②:先让学生回忆“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对照课本“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空白图和对应的世界自然带分布模式空白图的学案后,你发现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分布之间有何联系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联系?生:(第三组代表)通过投影仪展示学案的结果,并得出结论: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大体是相互对应的关系。情境导入⑤: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探究活动③: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出亚洲东部从赤道到两极的主要自然带?观察这些自然带的景观图片,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规律的表现形式?哪些地方表现得比较明显?生:学生讨论完成,第四组同学代表发言,根据景观图片和世界自然带分布模式图说出世界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分析这种景观变化的原因是热量的差异形成,规律表现为东西方向上呈带状分布,南北方向类型更替。情境导入⑥: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探究活动④: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出温带大陆从沿海到内陆地区的主要自然带?观察这些自然带的景观图片,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规律的表现形式?哪些地方表现得比较明显?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讨论完成。情境导入⑦:在我国温带水域,水葫芦生长旺盛,既可消耗水体中多余的养分,又可作为饲料和绿肥,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然而,把它们引种到亚热带水域却因生长过于旺盛而引发了生态灾难。请简要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自然地理原因。探究活动⑤:地理规律的总结。填表完成课本第20页的活动,比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与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这样的一堂课下来,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学生对于有关地带性规律的知识与能力都得到巩固和提升。

2. 地理知识比较法

所谓知识比较法,就是通过运用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比较,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地理逻辑思维能力,从而高效地完成相关地理规律的教学。例如:在A、B两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规律教学中,教学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比较后判断。由于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可得出其均为北半球;“以温定带”,可得出A、B两地最冷月——1月的气温都在0–15度之间,确定A、B两地均属于亚热带气候。通过比较,得出二者在所处的热量带和半球位置这两方面具有共性。“以水定型”,得出A地属于冬雨型,即冬季多雨、夏季干燥,B地属于夏雨型,即夏季多雨,冬季少雨。通过比较,得出A、B两地在降水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其次,分析后概括。经过分析,确定A地是冬雨夏干的亚热带地中海气候,B地是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此可对A、B两地的分布范围进行概括:A地大致位于北纬30–40度之间的大陆西岸,B地则大致位于北纬20–30度之间的大陆东岸。教学实践证明,地理比较法于地理规律教学科学、简便和可行,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3. 综合训练深化法

对地理规律,学生只有经过实战训练才能深刻领会、灵活应用。实战训练要注意逐层推进,一般先进行简单的模仿练习,掌握规律;然后进行综合深化训练,灵活运用规律。例如:2014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地理卷第9-10题中,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差值,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盈余,气候湿润;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亏缺,气候干燥。图9为我国两地年内平均水分盈亏和温度曲线图。读图(图略),完成以下题目:(1)某农作物喜温好湿,能够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温度要求是≥20℃,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正确的是A. ①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B. 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C. ①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D. ②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2)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A.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B. 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C.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D. 高原和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两题中考查的是气候类型的灵活运用,在复习气候规律时适合采用综合训练深化法,让学生正确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②地能够达到连续4个月气温在20℃以上,温度条件适宜;但该地水分盈亏量<0,表示水分条件不足,故B项正确。正确解析第10题:①地位于北纬29.7°,但最高气温在20℃以下,最低气温在0℃以下,说明该地海拔较高,为高原山地气候;②地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稀少,气候干燥,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故D项正确。

总之,地理规律的教学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求突破地理规律在空间、时间上的抽象思维性,从地理事物的分布和演变状况中概括出其规律性内容,分析规律形成的原因,并经过实战训练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最终达成让学生切实理解、掌握和运用地理规律的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第九中学)

作者:刘谆谆

第4篇:湘教版初中美术教案

www.5y

kj.co

m名称:——第十八课《精美的书签》课时:2课时。课型:工艺制作课。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主动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2、通过制作精美的书签,训练学生利用多种手段进行艺术创造的能力和综合审美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小书签有艺术,有启迪,有催人进取的丰富内涵。教学重点:懂得欣赏书签的艺术美。教学难点:学会设计制作书签。教学准备:硬纸、胶水、彩笔、……第一节教学板书: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检察学具。

2、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当小朋友看书,没看完时应怎么办?(启发式谈话)

三、讲授新课:

1、揭示课题:精美的书签(板书)

2、欣赏书上的作品,说说书签的作用。

书签,用来提示你把书看支哪一页了。。。。。。

3、欣赏书上的作品,感受每幅作品中的美感。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每个书签的形与色。

4、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书签,你将怎样设计它?

引导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发扬求异思想。

5、教师演示制作方法。

A、构思(设想书签的形)。

B、画(对书签进行装饰、美化)。

c、剪贴。

D、穿飘带(注意色、宽合适)。

6、学生作业:A、提出作业要求:制作一个书签。B、学生作业,巡回指导。

7、教学小结:A、展评学生作业。B、总结本课的学习的内容。

第二节教学板书: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检察学具。

2、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欣赏上节课的作品。(启发式谈话)

三、讲授新课:

1、揭示课题:精美的书签(板书)

2、欣赏书上的作品,观察书上作品的表现方法。

说说在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你喜爱的书签。

3、欣赏书上的作品,感爱每幅作品中的美感。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书签装饰方法。

4、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书签,你要怎样表现它?

引导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发扬求异思想。

5、教师演示。

A、构思基本形。

B、色彩的选择。

c、装饰、美化形象。

D、剪贴。

6、学生作业:A、提出作业要求:设计、制作一个精美的书签(要有创新意识)。B、学生作业,巡回指导。

7、教学小结:A、展评学生作业。B、总结本课的学习的内容。

www.5y

kj.co

m

第5篇:湘教版初中七年级美术上册卡通故事备课

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

《卡通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关注卡通,热爱卡通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 了解卡通的基本概念,熟悉卡通形象的类型及造型特点,会设计卡通形象及卡通故事。 3 学生参与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并在此过程中掌握方法与技能。 教学重点:

用拟人的手法创作设计出富于个性特点的卡通造型。 教学难点:

卡通形象的设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欣赏卡通短片《猫和老鼠》

师:这部动画片相信同学们都很熟悉并且喜欢,老师也很喜欢看这部动画片,因为我觉得这部卡通片幽默有趣,特别是那个老鼠具有很多我们人类的智慧。

那么你们喜欢什么卡通片或者卡通明星,为什么,能向我们班同学介绍吗?

同学们发言很积极,这也说明同学们对卡通的热情。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卡通故事

二、讲授新课:

1、 师:什么是卡通?指名学生读课文第二段,了解什么是卡通?

师:知道了什么是卡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卡通形象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卡通人物。

2、 课件播放卡通人物。

《麦兜》 、《唐老鸭》 、《机器猫》······ 师:这些卡通人物是哪些动物?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答:有猪、鸭子、老鼠、猫等······

3、 再次欣赏卡通虎、卡通猫、卡通松鼠、卡通猴子等、

学生再次分析怎样看出这些动物的,从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来总结卡通形象的造型特征。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通过欣赏这些卡通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卡通人物都具有生活中的原型,根据这个原型再通过简化、夸张、拟人等手法从而创造出一个卡通形象。

4、 下面我们具体从简化、夸张、拟人等这三个方面来分析。

(1) 简化

A、

对比展示兔子的照片、素描兔子与卡通形象米菲兔

师:同学们看这三幅图片就可以很好的体会简化这个词了,素描兔子保留了兔子的所有特征:体态,长耳、毛发、脚爪等,而米菲兔只保留了兔子的耳朵、三瓣嘴等特征,并简化成一根简单的线条。 B、 课件投影长颈鹿、鲨鱼、刺猬的照片

讨论长颈鹿、鲨鱼、刺猬的典型特征,尝试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这些动物,看谁画得又快又简单还准确传神。 (2) 夸张

投影大力水手和小老鼠杰克

师:看大力水手和小老鼠杰克的卡通形象分别夸张了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这样夸张? 师:夸张是为了表现的需要,是为了突出形象的个性和性格特征。

(3) 拟人

认真观察以下卡通形象,说一说它们是如何实现拟人化表现的? 展示卡通树、卡通汽车、卡通文具等 师:将动物、植物、器物等进行拟人化表现是卡通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法。

三、创作活动

请同学们将刚才通过简化创作出的形象,用夸张的手法,强化它的某一特征,完成一个有趣的、个性化的卡通形象,并说说你想通过夸张来表达什么? 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与评价

展示优秀学生作业,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

第6篇:湘教版美术

湘教版美术《戏剧脸谱》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戏剧脸谱》这一课,选自湘版美术教材第十一册。本课是脸谱的欣赏与认识、制作融为一体的综合课,主要是对中国的传统艺术的初步认识和模仿学习。也是对以前学过的人物肖像画、色彩、对称图案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本课共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脸谱的欣赏和脸谱基本知识的学习,第二课时制作完成一张戏剧脸谱的制作。

1、教学内容

A、了解脸谱的起源和作用。

B、认识脸谱的形式、感受装饰美,领悟各种造型和色彩的象征意义。 C、了解脸谱的装饰用途,打开学生的思维。

2、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戏剧脸谱的特点、样式及有关知识;学习绘制脸谱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临摹或创意画出一种脸谱样式。提高对戏剧脸谱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培养热爱民族传统艺术的情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戏剧脸谱的认识与绘制。

难点:脸谱纹样的适当设计和色彩的恰当运用。

二、教法运用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由于每位同学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学习的内容又是平时同学们接触较少的戏剧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注重每位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的将各个知识点讲解得浅显易懂些,在此基础上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我将采用下列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1、音乐引入法:

学生对于传统的开门见山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产生了疲倦感。上课时先放上一段歌曲《戏说脸谱》并配以歌词,以吸引学生对本次课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大脑皮层的神经,使之达到预备兴奋的状态。

2、多媒体演示法:

小学生毕竟还处在以充分满足视觉感官为主的阶段,因此根据学生这一生理特点,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课件来持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教师展示出形态各异的脸谱图片,来满足学生的欣赏欲望并辅助学生对于脸谱的直观认识和了解。

3、观察理解法:

学生观察想象能力的比中年级学生丰富,他们的感受能力很强,有耐心。在观察事物时能自己思考分析事物,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具有积极性、主动性。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由模糊到清楚,帮助学生完成由抽象的主观认识发展到具象的理解认识。

4、分析比较法:

学生有很强的观察理解能力,他们能够分析比较出不同物象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来认识教学内容,理解教师教学意图。

5、指导制作法:

教师要在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绘制京剧脸谱,但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选择图样、色彩。让学生分组讨论后选择自己喜爱的图式来绘制。

三、学法分析

本课要让学生了解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脸谱,这本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学科,要让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里对戏剧中的角色、脸谱的分类、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含义等知识都有所了解,光依靠教师讲是根本不够的,而且也会让学生于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因此我以下面两种方法为主进行学法指导:

1、资料收集法:

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戏剧脸谱的资料,特别是关于戏剧人物的故事及故事人物性格的资料,如能收集到脸谱图案的最好。

2、自主探究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本课的难点——脸谱的纹样设计这一知识点时,通过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脸谱纹样来突出我的作品的特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设计各式各样的脸谱纹样以及各种方式的脸谱构图。

3、合作交流法

在制作脸谱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目的是给学生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获得的不同的知识、经验,拓宽学生的设计制作思路,达到教学目标。但切忌小部分学生一味的模仿他人作品,鼓励人人都有与众不同的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怎样让学生对本课产生学习兴趣,并对美术产生一种持久的兴趣,从而达到新课改所要求的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呢?预备铃响后,我就播放一段京剧唱腔的音乐《说唱脸谱》,使学生先感受到浓郁的传统艺术氛围,并开始揣测本课的上课内容。上课后,我通过播放一组脸谱的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使学生对脸谱——这一我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传承文化,开阔视野 现《课程标准》中,美术学科是人文性、艺术性、全体性的集中表现,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多元化的文化学习。整堂美术课就是在这种浓厚的传统文化——京剧艺术氛围中展开教学的。从音乐引入教学,以京剧乐曲贯穿课堂,到最后做一个超级链接,让学生自己上网浏览相关网站,了解更多的有关脸谱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

(三)、自主学习,挥洒个性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课中我并没有按照传统教学模式传授方法,而是先让学生们在课前先搜集一些关于脸谱方面的基本常识,然后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领悟、小组讨论的方式,大胆推测脸谱的制作过程,真善美和发挥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新身实践,让学生对制作方法提出质疑,例:“我该怎么画脸谱?”“如何分割脸部呢?”“分割好以后如何上色?”。他们所提出的这些问题恰恰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课的关键部分。这些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后进行尝试操作,教师再适时地加以引导,归纳并总结出那种是比较合理的制作方式,但并不否定其他可行的制作方法。同时也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观制作他们自己认为有特点的脸谱形象。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主要引导,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这课改理念。

(四)、多维评价,促进发展

既然是一个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的课堂,那么多维性、多级性评价就成了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手段。因此,评价标准应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体现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的作用。如学生自评“我画得还不错咧!”、“我画得比以前的作品好了!”,教师用“不错,很漂亮。”“有特点,继续坚持!”“不如贴到展示板上给大家看看吧!”等。本课的评价贯穿课堂始终,从学生学,到作业成品的完成都以一种鼓励的、积极的态度、发展的眼光去评价不同学生。由此让学生获得成功后的愉悦,进而对美术产生持久的、长远的兴趣。

(五)、多元整合,全面发展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课将美术与音乐、美术与表演艺术、美术与传统文化、美术与信息科技进行整合,充分体现了美术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从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审美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科学精练地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先要整体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要求学生在课后将制作完成后的作品进行互相欣赏,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活动课中通过短剧表演来展示创作成果,从而将课堂评价延伸至课外,这样既使评价更加的生动,又不乏激励学生大胆创造的热情。

(七)、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为四个部分:课题、脸谱构成及特点、制作步骤和展示区。

第7篇:湘教版六上美术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青龙学校

董小燕

第1课 我们去旅行

教学目标 :

1.根据假定的旅行情境,画一画自己的旅行物品,并以旅行包为主体,把它与其他生活用品一起合理安排在画面之中。

2.能根据客观物象的内在结构、比例,用流畅的线条塑造旅行用品。

3.善于收集整理资料,能用文字、图像形式记录、整理旅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4.能运用简单的平面设计的形式原理,集体合作制作一个集锦本。

5.在有趣的美术活动中,寻访自然美景,了解社会历史、文化渊源,探究世界奥秘,激发热爱生活、艺术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教师讲自己亲身经历的旅行笑话,说明旅行前物质准备的重要性。 2.学生说说自己最希望到哪里去旅游。

3.细心思考出行前的物质准备。根据当地的天气、地理环境、自己的生活需要进行准备(例女百:路线图、备忘录、衣服、雨伞、洗漱用品、零食、药品、钱、照相机等)。 课件展示要准备的物品

二、观赏背包

1.出示背包,引导观察、思考:

(1)旅行使用的包应该有哪些功能、样式? (2)这些产品的结构、材质、构成、各部分的比例是怎样的? 2.了解背包的结构。

(1)背包的结构:圆柱体、圆球体、立方体、三角锥体。 (2)构成:功能袋、背带、拉链、装饰图案。 (3)材质:皮革、帆布、尼龙布料、普通布料。

(4)样式:手提、肩挂、背负、一个功能袋、多个功能袋组合、附件、纽扣。

课件展示不同种类的包 1.旅行包

2.会议、公务包 3.购物的手袋 4.时装包 5.书包

课件展示背包的结构、构 成、材质、样式

三、绘画指导

1.教师示范画背包,学生总结步骤、方法。 2.小结表现方法:

(1)抓住背包的外形特点与哪种立体形相近。 (2)从不同角度观察背包。 (3)表现背包的背带、拉链等细节。 (4)添画生活用品,学生做教材中的小训练。 课件演示步骤:

背包摄影图片----背包的剪影----与背包近似的立体形----背包的线描 作品----添加生活用品

四、作品欣赏

1.欣赏学生作品。

2.分析学生作品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1)背包的形体画得比较准确,构图大方。 (2)线条流畅,有疏有密。 (3)注意了细节描绘。 (4)生活用品的摆放有紧有松、有前有后、有大有小。 3. 展示学生作品

五、学生作业

1.学生自由摆放自己的书包和水壶。

2.学生进行观察性绘画。 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六、评析交流

1.学生作业展示。

2.学生自主介绍自己的作品。

3.教师布置学生收集活动二的学习资料。 教学反思:

第2课 光影变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掌握光影变幻下形体的明暗、层次感的皴线方法和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探索光影下的各种美妙效果。

◆感受明暗的深浅、强弱、浓淡,增进对形体美的审美体验。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 导入课题

1.课件展示色彩斑斓的光影图片《热闹的船舶交易市场》、《玻璃杯》。 2.揭示课题——《光影变幻》。

多媒体课件演示画家名作以及优秀的摄影图片《热闹的船舶交易市场》、《玻璃杯》。 揭示《光影变幻》的课题。

二、尝试表现 探究方法

1.提出思考,观察图片上的物体存在着哪些明显的明暗变化,怎样用线条来表现明暗效果。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板书:用笔轻则淡、重则浓;线条疏则弱、密则强。 4.学生尝试用铅笔皴线。 板书,图片、铅笔、纸等。

三、 深入感知 巧妙联想

1.教师引导学生联想有一些什么样的几何形。

2.小组讨论:你会想像画出哪些几何形,并如何重叠、穿插。

3.以小组开火车的形式,学生轮流上台画一个几何形,并组成完整画面。 画板、铅笔、画纸及轻 音乐。

四、赏析作品

第二课时

一、拓展思路

1.讨论评议:请大家一起评议这幅集体创作的作品 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记录评分记录卡。

2.发散思维:生活中变化着的几何形和明暗变化的 效果。 作品、评分记录卡。

二、 表现创作 总结评价

1.学生独自创作一幅作品,画一组几何图形,运用铅笔皴线的方法,想像画出几何形的明暗效果,表现层次感。评析作品: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后可自由欣赏各组作业,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2.教师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精心绘画,赞扬学生的大胆表现。 展示板、作业, 播放轻音乐。 教学反思:

第3课 美丽家园

学习目标:

让学生通过对周围景物的观察、记忆和想象,用集体讨论、集体创作的方式画出自己美丽的家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加强相互合作的群体意识,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 重点和难点:

1、集体创作,相互合作完成绘画作业。

2、集体讨论绘画题材、内容绘画选取哪些有特色的景物和采用什么绘画方法。

课前准备和作业要求:X|k | B| 1 . c|O |m

1、为学生提供绘画材料——大画纸。

2、学生代色纸、各色碎布、剪刀、颜色、胶水。

3、要求4—8人组成一组,用集体创作的方式画出自己生活周围环境,要求突出景物形象特征,色彩鲜明,表现形式不限,但要统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图例,说明家园是我们生活、成长的地方,每人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并有深厚的感情,画出来很有意义。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二)、分析课本图例,启发学生讲述三幅同龄人创作的《美丽的家园》L具有什么地方特点。

1.用剪贴的方法,表现了城市小朋友家居特色和少儿活动中心去活动的情景。 2.用壁画的形式表现了金秋时节农村丰收的景色和农村家居的美丽风光。 3.请你讲一讲自己家居周围有什么特别的景物?

如小区的特色,儿童乐园、儿童活动中心、农贸市场等都可以选入画中。

(三)、绘画步骤:

1.构思。集体讨论绘画的题材、内容、确定选取哪些有特色的景物,有什么样的手法表现,用一人先画出大体构图。

2.根据各人的长处分工绘画,各人所画的景物形象的大小、色彩和表现手法均要以总体构图为依据,通力协作,力求整体效果统一。 3.选一位同学对画面作统一整理。

(四)、作业要求:

8人为一个创作小组,共同构思商议画面的大小(一般用横副,用全开纸3—5张合并使用,大小共同讨论确定),构图及手法表现,然后分工合作(例如有画房子,有的添树木,有的画人物„„),画出当地景物特色。本课要求完成草稿。

(五)、学生分组集体创作,教师辅导,出现问题时共同讨论解决。

(六)、讲评草稿,共同评论能否表现家园的景色美。

第二课时

本节课继续完成集体创作画《美丽的家园》,重点在于形象刻划。

(一)、分析课文中的学生作品,提出用不同表现形式绘画时所要注意的事项。 1.色彩画:①颜色要鲜明。 ②注意对比色和谐。

2.线描画:注意线条疏密对比和黑白灰调子的处理。 3.剪贴画:注意发挥材料质感的美,注意色彩的搭配。

(二)、学生继续进行集体创作。教师鼓励学生团结合作,努力完成一幅《美丽的家园》,集体创作画,看哪一组画最好、最美。

(三)、讲评作业,师生共同评议作品,请同学谈谈绘画感受。把作品展览在学校中心的地放,让全校师生共欣赏。

第4课 编花篮

学习目标 :

1掌握编花篮的基本方法、技能,能编出一个小花篮。

2了解有关插花的基本方法和形式美法则,制作一件插花作品。 3养成精心制作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难点:

1掌握编花篮的基本方法、技能,能编出一个小花篮。

2了解有关插花的基本方法和形式美法则制作一件插花作品。 学具准备:小花篮

学习方法:观察、讨论,小组合作动手制作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播放歌曲《编花篮》,从这首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

2、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分小礼物。出示一个自编的装饰精美

的花篮。伴着音乐,手拎小花篮从各个方位展示给学生们看,这是老师自己动手编的。

3 展示各具特色的漂亮的小花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看到这些精美的花篮,你想说些什么?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编花篮?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自己编制花篮,享受劳动的乐趣。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的动力之源,此处激趣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学生行为冲动,让其呈现出行为欲望。

二、观察,讨论,探索新知

1、师把自制的花篮每组分发一个,请学生首先从外观上观察花篮,然后动手拆花篮。要求学生自己认真观察: (1)花篮由几部分组成

(2)各部分怎么做(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大胆拆开)

2、各小组讨论花篮的组成部分和制作方法。

3、学生汇报观察讨论结果。

4、老师在学生汇报的在基础上小结,用课件播放编花篮的过程:花篮是由篮提手、篮沿、篮身、篮底、装饰物几部分组成,及量、剪、粘、编、卷、贴的制作过程。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探讨花篮的制作方法,并从观察中总结出编制过程,体现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注意引导学生测量篮沿、篮身、篮底、篮提手各部分,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劳动课中,体现学科间整合。

三、合作享受制作快乐(放轻音乐)

(一)师强调在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全班分五个小组进行评比(分设五个展示台) ①制作时比一比哪个组分工合理,进展顺利。

②制作后比一比哪个组作品最漂亮、最有创意。(教师要强调合作的重要性,鼓励有创意)

〈2〉注意使用刀具安全性,保证室内卫生

(二)制作:

1、小组同学分工制作花篮的各部分

2、各部分完成后,小组合作,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小花篮。

3、师巡视,帮助困难生,随时参与学生的活动中去,评价学生的制作行为,鼓励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给同学们提供装饰物,让花篮更完美。

(三)活动预设:

学生在动手制作过程中可能:

1、小组分工不合理,致使制作进度慢,师及时给予指点。

2、在纸编小辫的过程中,可能出现:A一人牵绳一人编;B一人牵绳两人编;C两人相对同对编。师在巡视过程中,评价表扬C种方法,鼓励学生提高效率。

3、学生在制作小辫时可能不用手编,而是用手搓小绳,这种方法比较简便,有创意,师应给予鼓励。

4、学生在盘绕粘小辫时,可能出现:A固定花篮转动小辫;B手持小辫转动花篮。师鼓励生用B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盘绕速度快些。设计意图[制作过程有分工有合作,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设置五个小组激发学生劳动情趣,培养集体荣誉感。教师的参与体现师生间的互助合作关系]

四、成果展示

1、小组派出代表展示自己小组小花篮的最亮丽的一面,介绍制作过程。

2、学生评价:说说你最喜爱的作品,要说出原因。

3、同学们评选优秀作品,并请编织能手谈体会,说说劳动后的感受以及在劳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如何克服困难的。

4、师生评价

(1)评价最佳作品。

(2)对其它作品抓住优点给予肯定。(每一个花篮的制作都有它最闪亮的一点,老师要善于发现给予肯定)

(3)评出优秀作品,进行奖励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觉得编织有趣吗?母亲节快到了,你想为你的妈妈做点什么吗?动手编织一个小礼物送给她吧!大胆选择编制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构思编制物件,你亲手的杰作,她一定会喜欢!课外举办一个“送给我最亲爱的妈妈”编织展览。

第5课 纸魔方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编纸条的基本制作方法、技能,能制作出一件编纸条作品。 过程与方法:了解穿编工艺的形式美法则及构成的基本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耐心、细致的良好工作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编纸条的基本制作方法、技能,能制作出一件编纸条作品。 课型:制作

教学准备:课件、彩纸、剪刀、固体胶等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活动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编纸条的基本制作方法、技能,能制作出一件编纸条作品。 过程与方法:了解穿编工艺的形式美法则及构成的基本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耐心、细致的良好工作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编纸条的基本制作方法、技能,能制作出一件编纸条作品。 课型:制作

教学准备:彩纸、剪刀、固体胶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激趣

教师在课前运用“一提一压”的穿编方法,制作一件双色对比色调的编纸条作品。选用不同颜色同等长度的纸条,在作品背面将有关纬条加长,加长部分隐藏在作品背面。

1.展示这件“一提一压”双色编纸条作品正面。X k B 1 . c o m

2.教师依次拉动加长的纬条,将这件双色编纸条作品变成三色编纸条作品。 3.再依次拉动加长的纬条,将这件三色编纸条作品变成四色编纸条作品。 4.展示一件协调色调编纸条作品,和这件冷暖对比色调作品进行对比分析。 5.完整展示一件编纸条作品的正面和背面。 6.揭示课题——编纸条。

二、方法探究

1.学生自学教材左页的制作步骤和制作图示。 2.师生讨论:

(1)经条和纬条的制作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经条的上下两段要相连? (3)整理作品时不粘牢纬条两端可以吗? 3.学生上台尝试“一提一压”的穿编方法。

三、创新探索 1.教师问:怎样让你的编纸条作品与众不同?学生自学教材右页的创新方法。 2.师生讨论,小结创新方法: (1)纬条:改变纬条的材料和宽度。

(2)经条:改变经条的形状和宽度,如折线形、弧线形。

(3)穿编方法:改变提压数目,如两提一压或一提三压。由此作品可分为抽象类和具象类的变化。

四、欣赏评价

1.展开自评和互评,交流感受和体会。

2.教师小结,肯定学生的制作热情,并使学生对下节课充满期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活动二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编纸条的基本制作方法、技能,能制作出一件编纸条作品。 过程与方法:了解穿编工艺的形式美法则及构成的基本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耐心、细致的良好工作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编纸条的基本制作方法、技能,能制作出一件编纸条作品。 课型:制作

教学准备:彩纸、剪刀、固体胶等 教学过程:

一、思维拓展

1.展示、欣赏几件不同尺寸的编纸条作品,问学生它们适合用在哪里? 2.各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并交流设想。

3.教师出示一张未经装饰的贺卡用纸和一本书。师生讨论、交流,共同将编纸条作品改装、组合成贺卡、书签、包书纸等。

二、创造表现

1.学生之间交谈自己的创作设想。

2.明确作业要求:制作一件实用的编纸条作品。 3.学生自主表现,教师巡视指导。

三、欣赏评析

1.展示作品,欣赏评析。

2.学生下位,自由欣赏他人作品,交流感受。

第6课秦陵兵马俑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掘过程,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2.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3.能通过调查、分析、讨论、评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感受。

一、谈话导入、 1.师生对话

师:有谁认识这个字——“俑”?它是什么意思? 生: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像,如:陶俑、女俑等。 2.导入课题

1974年3月,位于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的农民,在一片荒寂的沙石地上挖井,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和青铜兵器,接着轰动中国、震撼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与世人见面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关注这一项气势磅礴的艺术创举。(板书课题)

二、观察分析、研究讨论

1.了解考古工作的一般流程、分工以及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

(1)学生通过课件观看现代化的文物保护大厅结构,以及考古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景。 (2)学生讨论:大厅各处有什么性能?考古任务

艰巨,队员非常辛苦。根据考古任务,可以将考古队员分成哪些工种? (3)展示铜车马的全图,并简要地演示出土的铜 车马复原的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考古队员工作的艰辛。

教师小结:考古人员发掘了许多艺术珍品,为我国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展示出土的各种物品

(1)学生讨论:这些艺术珍品分成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2)学生总结:有陶俑、陶马、兵器三大类。 3.观察陶俑

(1)学生讨论:陶俑分为哪几种?分别有什么不同的神态、服饰、姿势?(将军俑、军吏俑、武士俑、立射俑、跪射俑、骑兵鞍马俑、御手车左车右俑。) (2)分析陶俑形体结构。

学生总结:陶俑由头、颈、躯干、四肢几个部分组成。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考古工作细节。 图片展示出土的各种物品

展示,让学生参观秦陵的一号坑和二号坑.重点从各个角度展示不同的陶俑。

第二课时

一、创造表现

1.仿照陶俑的大体形状,学生尝试做一个陶俑。 2.学生相互评价作品,交流心得 3.教师示范。 (1)团泥。

(2)整体捏塑脖子与头。

(3)捏塑躯干和下肢。可以把躯干和下肢作为一个整体来捏。 (4)把头与躯体黏结起来形成大体造型。

(5)黏结上肢部分,调整陶俑的姿势,添加、刻画、装饰各部位。总结制作要点:先做大体的形状,在做细部的修饰。

4.出示造型生动的陶俑作品给学生欣赏,启发学生捏制神情生动,各部分装饰精细的陶俑作品。

5.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播放古典音乐.

出示姿势不同的几种陶俑 (将军俑、跪射俑、说唱俑、歌舞俑)供学生参考。

二、作品反馈

三、总结拓展 1.表扬制作出神情兼备的作品的学生,并展示其作品。

2.观赏其他出土的艺术珍品,请学生回家后上网查询下节课相关资料。 展示出土的艺术珍品。

第7课小园艺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感受园林文化,了解园林建造的一般内容、布局方法和功能。 2.能用园林知识,绘制一幅园林小景的平面设计图。

3.大胆收集和利用材料制作园林小景模型,培养协作精神,提高动手能力。 4.引起学生对自然、绿色、环境的关注,增强对园林的审美意识和环保意识。

一、导人新课

揭示课题、直入主题

同学们,园艺师是园林艺术的建设者,在学校、在街头、在社区,甚至在家里,我们都见到过许多大小不

一、各式各样的花园、公园等园林景观,请问在座各位“小园艺师”,你对所见的哪一处园林景观印象最深?请你介绍给我们大家。人们为什么要使用这么多地域空间造园呢?

二、在《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的音乐声中,把学生带入新课学习。

三、教师小结

园林景观是人们生活中心灵的栖息场所。

现代人对于公共空间的建设投以越来越多的关注,它给紧张生活的人们提供了放松身心的环境。人们从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中,懂得了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新鲜的空气、阳光和活动空间,懂得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环境,保护自然。

第二课时

园林景观又是先进文化的载体,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会建设它,还要学会去欣赏它,保护它。爱护园林景观,保护公共环境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一、欣赏引导

师生共同欣赏一组园林图片,在欣赏中,我们扩大眼界,积累素材,思考园林设计的一般内容和布局方式。

二、互动交流

在学生讨论中,师生共同归类总结。 一般内容:

山石:假山、石碑、石柱、雕塑,水:水池、小溪、喷泉, 树木花草:独立大树、成行小树、成片的小灌木造型。 路桥:石桥、木桥、直路、弯道、梯, 建筑、配景:亭子、走廊、路灯、坐椅。

布局方式:中轴对称式、散点分列式、点线面结合。

三、板书要点

四、示范提示

1.设计一幅园林全貌的平面图,须采用俯视图画法。 2.先总体布局,后局部细画,注意近大远小, 3.先画近景,后画远景,注意画出一定立体感。

五、自主创作

1.自主选择为学校或为社区绿化地设计规划图。 2.注意要新颖独特,有创意。 3.可以为自己设计的园林命名。

六、评价活动 1.互相观摩。

2.学生互评,说说同学的作品中一个突出的优点或最有创意的地方。

第8课 田间的精灵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用多种色彩描绘田野;

2、能力目标:记忆、想象能力和以线布局以色构成的表现力;

3、情义目标:体验线与色有机结合的造型乐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习内容: 本课属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水笔的流畅,油画棒的厚重),尝试使用各种线条、形状和色彩进行绘画表现活动,借助色彩表达自己的想法:能流畅稳定地画出较长的线条,进行随意交织的布局划分;认识常用的颜色,在划分的各区域中涂画田地的色彩,表现出一片想象中的田野。

三、学习重点:

认识颜色,用各种颜色涂画出一片田野。

四、学习难点:

1、流畅的运用曲线或直线交织出田地;

2、运用各种颜色效果表现出不同的田地。

五、教学准备:

水彩笔、油画棒、展示板

六、教学程序:

(一)线线交织,构成田野:

1、我们把画纸想象成一片肥沃的土地,现在熊老师牵着大家在这画纸上散步,我们随意的走着,踩出了一条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再从另一个方向走一走?三条路,把这片土地分成了好多块田地了,这几块太大了点,谁能画条小路再分一下?谢谢你,又多了几块地了。

2、现在我们换一种走法,在这片更广阔平整的土地上,我们快速的直直的开垦农田,老师快速示范用直线分割田地。请一位喜欢直线的同学帮我再分分。

(二)色彩认知,参观田野: 有了这么多田地,种点啥呢?

1、我们来向农民伯伯学习学习。农民伯伯说要先要考考大家——知识抢答。(课件出示几种代表性的田地)认识它吗?是什么颜色的?

1)、这几块田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田?——蓝色,刚刚插秧的水田。 2)、这是什么颜色?生长的是什么?——绿色,没有成熟的水稻 3)、这一片呢?——橙色,成熟的水稻 4)、这是什么颜色?——棕色的土壤。

5)、这个呢?——油菜花、红高粱、紫云英,这些都是田里的庄稼,没想到有这么多颜色!

2、现在农民伯伯请我们坐飞机,去参观他们耕耘的田野,出发吧! 你最喜欢哪块田野?为什么?

(三)启发想象,涂画田野:

看完了农民伯伯的田野,农民伯伯也想看看我们小朋友心中的田野,那我们的田野里种些什么呢,是什么颜色的?我们一起来试试。

1、师生共同尝试大片涂色(哪里也种这个呢?)、线条排列(新翻的土壤也可以用波浪线)、点点播种(表现苗、花、果子)、颜色叠加(色彩更丰富)等方法画出几片田野。

2、这几片中间还留了一块画什么颜色好呢?相邻的颜色要有变化。

3、如果你想还可以在一个田里画个田野守护精灵或者是收割机、稻草人、谷仓。

(四)欣赏范作,明确目标:

1、看看小朋友的画作,他们希望的田野是什么样子。

2、作业要求:线线交织、块块涂色,画出一片心中的田野。

(五)学生作业,巡行指导

(六)展评作业,在歌声中结束本课。(制作“希望的田野”展示板)

看到这么美丽充满希望的田野,农民伯伯忍不住要唱一首田间小调了,我们来听一听,学一学。

第9课 生命的甘露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水资源现状认识水对生命的重要作用。 2.养成学生在生活中关心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3.学习并设计保护水的招贴画。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节水和环保意识,尝试设计招贴画。 教学难点:招贴画创意设计。 环节一:情境创设 出示课题:生命的甘露

众所周知,水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水资源相对充足的地方,人们很难想象,没有水的情景,那么今天就让事实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了水,人类将面临何种绝境。课件播放我国西南地区干旱造成的可怕景象让学生观看。

【意图:从介绍学生还不太关注的西南旱情现状开始授课。课件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西南缺水造成的可怕景象,灾区人们悲伤无助的表情配上伤感的音乐以期达到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使学生深入认识生命与水的重要关系。】 环节二:预习反馈

1.出示问题:地球差不多都被水包裹着,为什么又缺水呢?我们怎样来节约用水?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都来保护和爱惜水? 环节三:探究方法

为让更多的人爱惜和节约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设计招贴画。

1.出示学习要求:欣赏课本中的三幅招贴画,说说作品各表现了什么内容。 找一找作品的相同特点,试着总结招贴画由那几要素组成。

教师小结招贴画的一般格式要求:①.主题与画面要明确、醒目、新颖,具有视觉冲击力,使人看着明白。②.主题一般用文字口号来强调,简洁、通顺、突出。可用拼音或字母加以标示、装饰 2.出示两幅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一幅完整,一幅不完整)哪幅是真正的招贴画?师生交流,教师结合图片进行讲解示范。 环节四:自主设计 1.出示作业要求: 拿起我们的画笔,设计一幅招贴画,以无声的呐喊唤醒那些沉睡的心灵—— 珍惜生命甘露,保护生命之源! 2.出示设计提示和参考 如果没有了水,破坏了水资源,田地将会?江河将会?大自然将会?天上的飞鸟会?水生物又会?人类将?„„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进行设计。 环节五:评价交流

展示部分学生作业,师生评价交流。

第10课 艰苦岁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时代,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

2、用美术语言描述美术作品。

3、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分析难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

难点:学会分析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及人文内涵。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常规课本(教师)相关图片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1)出示三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虎门销烟》《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解放中国》。 问:“你能说出这几幅雕塑各自表现什么历史事件?”教师简要讲述,带动学生对历史革命的红色情绪,引入新课《红色记忆》。

2、深入理解

1)放映《开国大典》视频,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再放映历史照片中的《开国大典》,影视剧中的《开国大典》,最后引入董希文创作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 2)举例分析《开国大典》,教师引导学生用美术语言分析作品。 构图上:

(1)左实右虚 (2)主体人物突出 色彩上:

(1)西方油画和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结合 (2)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绘画

(3)引导学生自主尝试从色彩,构图等方面去欣赏《启航》、《占领总统府》 (4)将三幅作品结合,提问这三幅画的视觉中心在哪里?画家为何这么处理?引导学生思考整理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基本创作内容,创作手法,并强调作品中要突出重点,强化视觉中心。

3、分析讨论,层层深入

1)放映《太行山铁壁》《狼牙山五壮士》问:画家采用了什么样构图?画面产生什么气氛?对人塑造又产生哪些影响?

2)放映《支柱》《艰苦岁月》问艺术家为何会选择这样的场景表现战争,你可体会艺术家的独具匠心的创作么?

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构图、情感、题材去分析作品。

4、欣赏评述

通过《母亲》和《血衣》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综合评述的方法。

第11课 劳动最光荣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人物在劳动中的动态美,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2.了解劳动时的动态规律,初步学习画人物动态的方法。 3.在创作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能力。

二、设计思路

三、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人物动态的画法。 难点:劳动场景的美感表现。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场景的课件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回忆交流

1.教师用录音机播放《劳动最光荣》的音乐,展示各行各业人们辛勤工作的画面。启发学生:

(1)你们平时都参加过哪些劳动?需要使用哪些工具? 当时的心情怎样? (2)学生回忆并交流。

2、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大家通过劳动创造出举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劳动是最为光荣。出示课题《劳动最光荣》。

二、欣赏感受,研究体验

1.欣赏作品《夯歌》。师生讨论:

(1)作品中的人物在干什么?w

W w .X k b 1.c O

(2)画中人物的具有怎样的心情?你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 (3)整张画给你怎样的感受?

2.教师小结:在劳动时常常产生最典型和最美丽的动作瞬间。许多画家就是捕捉那最美的片刻,创作出了充满劳动激情和快乐的绘画作品,让人感受到劳动时有规律、有节奏的动态美。 3.研究体验。

(1)动作模拟。请部分同学模拟《夯歌》作品中人物动作。其他同学观察分析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寻找规律。 头部仰府如何变化? 身体摆动如何变化? 手臂起伏如何变化?

教师结合图片以及学生表演,用简笔画画出人的基本动态,把握动态线。 (2)尝试练习。小组内同学表演一个动作,其他同学观察并用动态线表现人物动作。比如一个小组的活动:一个学生来模仿平时拖地板的动作。 观察:这位同学在拖地板的时候,他的身体有哪些变化? 头怎样变化?(看地下了。) 身体怎样变化?(有点弯曲。) 手怎样变化?(一个上一个下。) 脚如何变化?(前后分开了。)

小组成员用简笔画画出人的基本动态,把握动态线。 (3)交流作品。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画哪些动作?画这些动作的时候身体各个部分又是怎么样的呢?

教师小结:任何动态都有他的动态特点,头、躯干和四肢之间相互配合,发生位置关系。人在活动时都有身体的活动趋向,从而身体产生了不同趋向的线,这就是动态线。绘画时抓住表现出动态趋向的动态线,就很容易表达动态。

三、尝试练习。

(1)作业要求:用记号笔尝试描绘单个人物劳动的动态。

(2)提出建议:人体活动时肩胛线和骨盆线倾斜呈相反状,可以参考书中的动态线范例。

四、作品交流。

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场景的课件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表扬作品,点明题意

师生共同点评上节课学生作品。

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我们爱劳动》

二、欣赏名作,感受场景中的劳动 1.用录音机播放大师作品《拾穗者》

劳动源自于生活,在18世纪的法国就有一个叫米勒的画家非常喜欢画劳动题材的作品,出示作品《拾穗者》。

(1)这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什么时候的场景? (2)画中人物在干嘛?你从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 (3)周围的环境告诉我们什么? 2.用课件播放大师作品《夯歌》

你从作品中感受到怎样的氛围?说说你的感受。w

W w .X k b 1.c O

教师帮助解读作品,表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人民挖完路夯平的画面,表现出了当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心理非常高兴的场景。

教师小结:通过欣赏大师们的作品,我们发现可以通过表现人物的动态、表情以及周围的场景渲染,可以表现劳动中人物的情感以及画家的思想。

三、同龄作品欣赏

展现其他小朋友的作品。

我们一起来看看别人小朋友的画,他们是怎么来表现劳动场景的呢? (1)作品是抓住劳动中哪些最典型的动作和环境来表现主题的? (2)作品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3)你认为这些作品哪些地方处理得特别好?

教师小结:看了这么多其他同学的作品,他们把人物画有趣了,画生动了,关键在于抓住人物的典型动作,并充分利用环境烘托人物。

四、学生作业

1.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给自己画的人物添加一个动人的背景,还可以多添加几个人物。

2.也可以重新创作,通过色彩、场景、人物 动态表现一个劳动场面。

五、作业展示

展现优秀的作业,说说我画得最棒的地方。

第12课 废物新用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搜集各种废旧材料。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各种废旧材料加工成各种物品。 3.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评价建议:

1.是否在课前仔细观察了物体的颜色,外形收集了相关废旧材料。 2.能否合理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组合和创造,制作立体造型。 3.能否体会到变废为宝和保护环境的乐趣。 4.能否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合理的回收和整理。 5.在美术教学在如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物的研究。 6.如何合理运用各种材料开发新的教学内容的研究。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1.启发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能对各种物体的外形,颜色等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 2.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如旧挂历,易拉罐,吸管等。 活动二:

引导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更仔细地观察各种物体,根据其外形,颜色等,讨论用那些废旧材料可以将它表现出来,并使其具有立体感。

可适当分析几种物体的立体造型,示范几种基本制作方法,如卷,插,支撑等,教师还可通过半立体的圆等较特殊的立体造型,让学生领会多种立体造型表现法。 活动三:

“奇思妙想阶段”,启发深长在现有事物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打破物体的原有形态,充分发挥身边废旧材料的作用,进行组合或创造,制作一伯立体的工艺品。“情感升华阶段”,引导学生懂得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制作出立体的工艺品来美化身边的环境,是一个一举两得的环保好方法。 收拾与整理

作业完成后,应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先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再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来整洁。 课后拓展

1.我们是否可以用更多的材料的方法来表现各种物体的立体造型。 2.在生活在,我们应仔细观察,将各种废旧材料变废为宝。

第二课时

活动一:

1、同学们,这件工艺品漂亮吗?(漂亮)

2、这件工艺品表现的是什么形象?(人物)

3、你们能不能看出这件工艺品是用什么做成的?[可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学生小结]

那么,这些材料是从哪里来得呢?[学生自由猜] 小结:这么精美的工艺品都是用一些废弃物做成的。 活动二:

1.材料展示:

在平日的生活中很多物品用旧之后都会被我们丢弃掉,你能举例来说一说吗?[学生交流]你今天都带来了哪些废旧物品?[学生展示] 2.分析:

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废弃物都是什么形状?都有哪些颜色?[分析造型与色彩] 3.构思练习[讨论形象的组合与材料的选择] 出示几样大小不同的废弃物,请学生进行联想并把自己的想法画一个简单的草图。交流构思情况,并提出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的谈出自己的感想][出示形象] 谁来帮老师设计一下,这个形象的每一步我都该选择哪些材料最合适?[学生交流并可以动手来试一试][鼓励学生大胆去研究、试验]。 4.制作步骤

通过刚才的交流你是否也能将自己手中的废弃物来设计一下使其变废为宝呢?我们应该按照怎样的步骤去进行制作呢?请同学们分组交流拿出制作方案来。 请学生进行小结。 5.欣赏

课本中就有许多运用废旧材料进行制作的工艺品,请大家来欣赏一下,看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小结:我认为在这些工艺品中一些小的装饰运用的十分巧妙,真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都可以运用什么材料来做小的装饰呢?[学生交流]。 活动三:

我要开一个工艺品商店,我这个工艺品商店出售的可不是一般的工艺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用废弃物来制作而成的。而你们就是这些作品的设计师,好,就请大家快动手吧。

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几个人完成一件作品。能力弱的同学可以进行临摹制作,也可以制作的形象简单。[放音乐]小结:

今天是我们工艺品商店开业的日子,请大家来当顾客选择你最喜欢的工艺品。

第8篇:湘教版美术排排队教案

12、排排队

教学目标:

1、观察排队时的人物形象和动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2、画出某个排队时的场景及感兴趣的细节。 教学难点:在绘画时能将人物形象及动态描绘出来。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安定学生情绪。

二、视频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小动物们遇到了一些难题,我们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又是怎么解决的呢?(观看视频)

2、揭示课题:

12、排排队

3、小游戏:想想看我们什么时候需要排队呢?(出操、吃饭、买票、坐车) 师:生活中有这么多需要排队的事情,那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呢?(视频) 学生看视频讨论。

三、观察发现,引导想象。

1、师:怎样才算排队呢?需要多少人?是像我们这张图这样么?身高服饰都一样。 还是像这张图片除了头发颜色和服饰不一样其他都一样么?还是想这张图片身高、性别、服饰都不一样呢?

四、教师示范

1、教师:我们排队时还会出现什么呢?天上会有什么,地上会有什么,我们的身边会有什么?学生观看教师表现的过程,想象排队看到的内容。

2、教师提醒学生:构图大方,重点排队时的神态。

六、学生创作、绘画

1、教师:就让我们抓紧时间开动聪明的脑袋,用你们的巧手、你们的画笔画排队时的场景吧!

2、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学生:重点刻画人物,对周围的东西也可以进行简单的描绘,用来衬托。

七、激励评价,知识拓展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选,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看看谁画的场景最有趣、最有神。

2、教师选择有个性的、有创意的设计给大家欣赏并进行点评,提高大家的审美情趣。

3、教师:每年因为不排队造成的事故越来越多作为少先队员的我们应该做好带头作用。

第9篇:湘教版美术学科教学计划

本册教材共13课,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较以往教材有所变动,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基本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突出时代感和地方特色。

本年级共有55人。其中男25人,女30人。本年级学生一般在10岁左右,已经充分具备观察、感知、表达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自主性较强,能够熟知并洞悉事物的表象。针对这方面的特点,教师可充分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让学生自主学、自主画、自主说、自主做,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健康品德及良好行为习惯,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及创造能力。

1、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学习其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和珍惜人类文化艺术遗产的态度。

3、 运用已学过的美术知识进行综合练习,逐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4、 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有创意的制作活动,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色彩基础知识,掌握色彩的明度与色相对比。学习设计基础知识,了解设计要素,能设计出精美的图案、泥塑和立体作品。学习平面构成渐变知识,抓住形或色有有规律变化,掌握渐变原理,画出形或色的作品。

教学难点

了解色彩的基础知识,并能应用与绘画中。学习掌握设计基础知识,了解设计要素能设计图案或其它作品。掌握渐变原理,抓住形或色的有规律变化,画出渐变作品。了解中国建筑历史成就,了解中国历史画,提高欣赏能力,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措施

1、在传授双基、培养能力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2、要贯彻启发式原则,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

3、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加强个别辅导,抓好课堂巡回辅导的环节,纠正学生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法。

教学进度

1-3周 第一课 教室一角 4 第二课 花手帕 5 国庆节放假一周

6-7 第三课 纸品乐陶陶 8 第四课 时间告诉我 9第五课 蔬果的联想

10 第六课 玻璃水彩 11-12第七课 窗口 13第八课 剪纸的故事

14 第九课 打扮文章 15 第十课 拼泥板 16第十一课 雪花飘飘

17-18 第十二课 色彩ABC 19-20 第十三课 乘风破浪 21-23 期末复习

教学时间分配

周次 课时 课题 周次 课时 课题

1-3 3 第一课 教室一角 4 2 第二课 花手帕

5 国庆节放假一周 6-7 2 第三课 纸品乐陶陶

81 第四课 时间告诉我 9 1 第五课 蔬果的联想

10 1 第六课 玻璃水彩 11-12 2 第七课 窗口

13 1 第八课 剪纸的故事 14 1 第九课 打扮文章

15 1 第十课 拼泥板 16 1 第十一课 雪花飘飘

17-18 2 第十二课 色彩ABC 19-20 2 第十三课 乘风破浪

21-23 期末复习

上一篇: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下一篇:高中生暑期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