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反思

2023-0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反思

对中学历史互动探究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建立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依据新课程理念,在查阅参考文献、调查课堂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对历史教学互动探究方式进行评价与反思。具体内容包括互动探究方式的主要优点;互动探究方式易出现的问题;改善课堂师生互动探究的策略。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互动探究 教学模式 思维互动 教学策略

所谓互动探究式教学是指将教师讲授与学生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与学相互促进,迅速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杨振宁说:“过去的学习方法是别人探出来的,而现在的学习方法是自己亲自去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在同一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中的互动探究包括形式互动、信息互动、思维互动。

一、互动探究方式的主要优点

1.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愿学、乐学、独学。

2.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情趣,培养了探究能力。古人曾说:“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互动探究教学实施后,学生敢问、乐问、善问,对其独立思维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3.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使其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时空。

4.互动探究教学真正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使课堂产生了互动,课堂走向了高效。

5.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6.互动探究教学真正做到了以教促学、以教导学,增强了教学的时效性,摒弃了传统教学的弊端。

二、互动探究方式易出现的问题

1.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师生互动是一种非对称性互动。教师根据自己的计划作出反应,教师引导和控制互动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学生是被动的、被引导的。学生对教师采取服从的态度。教学互动中,师生互动多,生生互动少,教师与教材的互动、学生与教材的互动更少。

2.互动以传授固有的知识为主,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互动教学中,问题互动多,思维互动太少。

4.互动中多表现为教师与个别优秀学生的互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依然未调动起来。

5.教学中,学生人数过多,互动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6.在教学中,想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在所提问题上下工夫。问题太难,学生回答不上来;问题太容易,学生不经思考便可脱口而出,均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改善课堂师生互动探究的策略

1.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经过近三年的实践,课堂教学的改革卓有成效。给我最深刻的启示是:教学不能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应该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借鉴名校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必然会好转。

在实践中,多与经验丰富的教师切磋,多与学生交流,相信教学中的点滴思考对教师的教学大有益处。互动探究式教学便是如此,经历了出外参观学习和在本校进行的观摩教学后,感觉自己的教学思路顺畅多了,教学中棘手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对新课改的看法有所改变,并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应对课改,尝试课改,品尝新模式带来的喜悦。实践出真知,的确如此,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理论的丰富,对自己的教学来讲无异于锦上添花。教师应该及时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教育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修养,完善自身教学。

2.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新课改顺利实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将新课改落到实处,与学生进行沟通大有必要。在我的调查中,有65℅的学生排斥新课改。认为新课改只是形式,没有实质性内容,课堂秩序混乱,最重要的是学不到东西,无法应对高考。学生有这样的反映并不奇怪,在互动探究式教学中,包括新课都是由学生讲授,教师仅是对疑点进行点拨。学生的学习是有差异的,接受能力自然有别,吃“夹生饭”的现象不难理解。

最初阶段,互动探究式课堂显得无序、无“质”,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的:1.课前的学案没有认真完成,导致新授课上束手无策。2.大多学生认为学生的讲解“含金量”不高,根本就不听讲。3.认为学生的讲解和课堂中的讨论太浪费时间,不如自己学习。4.对同学的讲解不认真倾听,更谈不上对问题的质疑。我认为一定要给学生做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确学习需要主动建构,主动探讨、相互协作。

3.营造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1)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参与。传统的课堂注重教师的讲授,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师生间是简单的传输知识,学生的参与度从未被提上日程。新课改提出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自觉学习、主动探究,体会成功。

我在实践中改变了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的氛围,启迪了学生思维,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学案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问英法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学生努力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完后,有两位同学走到了台前,模拟了当时英法两国的谈话:甲说:“法老弟你好”,乙说:“英大哥你好”,甲说:“我国的货物在中国滞销了,肯定是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了,享有的侵华权益太少了,你能不能跟我去跟清政府提一下,要求重新修改一下条约”,乙说:“好呀!没问题”。甲说“如果清政府不答应怎么办?”,乙说“如果不行,咱们就联合发动战争。”两位同学表演完后,掌声不断地响起。课堂活跃了起来,大家学习的热情急剧高涨,情绪饱满,我因势利导,点出材料体现的中心意思。英国货物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是:①输入中国的商品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例如:钢琴、睡衣、睡帽、刀叉等。②中国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具有天然的抵抗力。(根本原因)③中国的老百姓太贫困了。正如马克思所说:“中国的老百姓不可能既购买鸦片,又购买商品。”侵略者在为战争找借口,美化其侵略行为。英法是欲壑难填,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随即向中国发动了战争。学生对材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

(2)给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促进其积极投入学习。课的质量高低,不在于教师讲得精彩与否,而关键是能否“抓住”学生,让学生乐学,主动地学习,其结果可想而知。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努力探究、思考,根据课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例如:讲九·一八事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给大家唱首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哪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刚唱一句,还没有提问,学生便争先恐后地回答,歌曲讲述的是九·一八事变,我因势利导,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九·一八事变。学生被这种新颖、独特的导课吸引了,下面的课上得是既轻松又愉悦。我接着启迪学生的思维,日本为什么要向中国发动战争,为什么在1931年呢?问题抛出后,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分组讨论。有学生回答:“日本侵略中国是必然的,因为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内制定了大陆政策。”教师:“相当不错,大家掌声鼓励,为第二组加分。”我接着追问:“侵华是日本计划内之事,日本为什么选择在1931年发动呢?”课堂中的互动被推向了制高点,思维互动频率高了起来,课堂的氛围紧张、紧凑了起来,有学生回答:“因为日本是岛国,资源短缺、市场狭小,不向外扩张,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当时我及时给了点评,回答得不错,有这方面的原因,望大家积极思考,选择在1931年的原因是什么?另有学生回答:“我们组一致认为,选在1931年,是因为受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觉得很欣慰,感觉学生太棒了,这种互动探究的课堂的确使双方受益匪浅。

(3)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需要套用现成的模式,根据课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新教材史料丰富、图文并茂,在讲授知识时,有时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例如:讲战争、文化时,直接讲授显得干巴巴的,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相反,利用多媒体教学,效果明显不同。多媒体的视听并举、形象逼真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能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增强课堂的时效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维持学习兴趣大有裨益。教学活动中“共鸣点”多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随之增强了。

四、学会反思,学会及时修正失误。

1.教师要在教学中定好自己的位置。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不是简单的输送知识。在提问方面,问题应多样化、新颖化,具有启发性。倘若一味提出封闭式问题,会使学生感到压抑和无趣。没有反思的教学,不能称作上乘的教学,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反省,才能领悟教学、完善教学、提升教学。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失误,认真分析,严肃对待,努力改进,力争使自己的教学有质的飞跃。

2.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采取策略性的反馈。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参与到互动课堂中,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恰当的评价,唤起学生足够的自信。在互动探究式教学法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形:课的进度缓慢,在学生讲解后,教师点拨重难点、疑点,往往会忽视对学生的评价,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在以后的教学中的确应该引起注意。另有,对学生一定要有耐心、爱心,宽容学生的错误和失误,给学生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严厉的批评。评价应该以鼓励性为主,评价手段应该多元化,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

3.教学中应注意思考。听了名师的课,我思考了很多,同样的课,别人上出来就有味道、有特色、有亮点。例如:在讲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不仅点拨了重、难点,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这节课想讲什么?要使我们明白什么道理?他能做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通俗化,最后一语点破,说我们生活中需要宽容,将历史课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感觉历史不再遥远,而是贴近生活。宗教改革的主导思想便是宽容。例如:在讲孔子思想的时候,仁和礼,延伸到今天讲和谐社会。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作为教师,尤其是历史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活化、延伸,使得课堂充满智慧、充满快乐。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不能理解为是最理想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化的方式,但可以相互借鉴。互动探究式教学也是如此。互动教学在理论上、实践上的不完善要求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相信互动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方式,必将在未来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将推动教学改革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振宁文集(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67.

[2]吴效锋主编.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沈阳出版社,2003:197.

[3]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高亚丽.“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刍议.教学与管理.2005(6):84-85.

[5]由田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想与实践.内蒙古教育,2005(3):19-21.

[6]李如密,侯会美.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当代教育科学,2004(8):27-30.

[7]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王玉萍

第2篇:微课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作者简介:高鸿利,1976 , 汉,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田桥中心学校,中教一级,本科 。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重视程度也随之不断的提高。而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其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对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是就微课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 历史教学;微课;应用和反思

1、中学历史微课教学课题选择

在微课设计时,科学合理的选题不仅是决定微课设计质量的关键,同时其也是影响微课设计方向与目标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科学合理的选题为学生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教材知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微课的方式进行历史知识内容的分析和讲解,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深刻的理解历史知识,而且也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选题的过程中,必须严格的按照教材内容的要求,使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才能实现促进教学效果稳步提升的目的。而教师在设计微课前,必须先明确所要设计的方向,然后在深入分析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微课的设计。由于很多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经验相对不足,所以导致其在使用微课教学时出现了针对性不足的现象。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应该积极的听取其他教师使用微课资源的经验,然后根据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微课教学内容,发挥出微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另外,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还可以采取在微课中插入图片的方式,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与之相关的历史,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而且对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中学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所以教师在编排微课前,必须仔细的阅读相关的资料,然后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出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微课,确保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比如,进行明朝内阁这一知识点的微课设计,人教版的中学历史课程中就出现了内阁的出现这一框架的内容。而有关于内阁方面的知识点,则主要是围绕在内阁出现的背景、形成过程、性质、作用等几方面展开的。在这其中内阁出现背景主要是以宰相制度的废除为基础阐述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简单的图示和文字材料展示在废除宰相制度后,皇帝因为政务繁忙而力不从心,引导学生感受设置内阁的背景和历史需要。而内阁形成的过程,则主要是利用皇帝图像和相关史学资料要求学生明确每个形成的过程以及其最终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向学生详细的讲解,虽然内阁在明朝政务的处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并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或者决策结构,而只是以皇帝内侍机构的形式出现的,是皇权加强最直接的体现,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其嵌入微课中,才能在帮助学生清除认识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

3、中学历史微课教学视频录制

微课这一信息化教育形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不仅应用前景非常的广阔,而且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必备技能之一。就目前而言,常见的微课编排手段主要采取的是自动录制微课视频的方式,完成中学历史微课视频的制作。为了确保微课视频录制的质量,微课视频在编排录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教师必须先安装Camtasia Studio工具,然后在开启工具后,在选择栏中找到录制PPT。接下来打开课件新航路开辟背景,就可以在窗口中发现录制按钮,而教师在点击准备录制按钮后,软件工具就自动进入了录制状态,此时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分析与课件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紧密的融合在一起进行详细的讲解。录像录制完后后,教师应该点击产生此次录制的按钮,并勾选自定义产生设置下的形成MP3文件按钮,从而完成视频的保存。微课视频录制并保存完毕后,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要求,对视频的空白处进行删除和修改,然后为其配上相关的音乐,就完成了微课视频的编排。

4、中学历史微课教学微课发布

由于微课主要是以多媒体为载体的,所以其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教师可以将事先编排好的微课视频以及相关练习题,发布在公共邮箱中,以便于学生在课后温习时,及时的下载和运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视频进行重复的浏览和学习,这样对其掌握微课的内容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假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的话,可以采取在视频底下留言的方式,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同时就自己对视频的感受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便于教师及时的进行视频的完善。另外,教师将自己所制作的微课资源,通过网络分享至校园教学资源库以及教师科研团队的集体邮箱中,請每一位教师参考和应用的同时,通过共同的探讨分析,提出微课视频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宝贵意见。通过与其他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才能实现促进微课教学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的目的。

5、中学历史微课教学反馈评价

随着微课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教师可以通过网上评价的方式,与其他教师就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评价,就微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完善和改进,才能将微课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教师在开展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时,必须设计清晰的课堂教学直线,才能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另外,由于微课视频的时间相对较长,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合理的进行PPT与教学视频的合理搭配和应用,才能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稳步提升。

6.结束语

总之,微课教学已经成为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资源,通过在实践应用中的检验,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中学历史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另外,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微课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不仅确保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德芹. 微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应用探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5):4-5+8.

[2] 王芳燕. 微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 彭淑媛. 浅析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7.

作者:高鸿利

第3篇:微课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摘 要:伴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也在逐渐出现和发展,其在我国的教育行业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微课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核心的教学方法正在逐渐被一线教师所关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同时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微课

根据教学论中的系统观,微课指的是在10分钟以内的教学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短小的教学课程对一个问题进行快速的解答,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必须在课堂上开展的限制,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学时间和地点,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灵活。而对于学生来说,微课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对学过的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帮助其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一、 微课的应用课型分析

微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应用,不同的教学课程中微课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但在当前的微课教学中,比较常见的应用课型是新授课和复习课中。

(一) 新课授课中的应用分析

传统的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讲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一些概念性的内容无法理解,且由于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只是倾听,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而在微课教學模式应用之后,其在新课程教学导入阶段,学生可以通过活动课上的微视频对教学的主体内容进行快速理解和掌握,同时一些表演类的微课还能够将教材中的内容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更加真实的了解。通过微课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另外,对于新授课内容,由于其知识点较多,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将多个知识点全部讲授给学生,但由于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无法对其进行全部掌握,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难以提高。而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其通过短时间的一个问题集中讲解,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对其进行掌握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 复习课中的微课应用分析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复习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对于传统的复习课教学,教师往往是通过短时间的快速讲解帮助学生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串接,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很难跟上教师的思路,且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受到较大的打击。而对于微课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其能够将不同的历史知识点录入到不同层次的视频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选择对应的内容进行观看,且微课中的归纳和总结能够帮助学生对整个历史知识框架进行更好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归纳总结习惯。

二、 微课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善对策

(一) 微课资源匮乏,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当前的区域化教学现状,使得各地的微课教学资源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多人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将重点放在同课程的匹配方面,这使得很多资源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上课件资源数量较多,从而使得其使用效果受到较大的影响。对此,教师需要在当前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最大程度上的调整和选择,将能够反映历史教学难点的微课资源筛选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微课教学效果。为了提高筛选效果,学校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平台对微课资源进行筛选,教师则根据自身的需求在平台中寻找更加适合自身教学的微课教学资源。

(二) 微课的制作成熟度不高

微课资源的匮乏不仅使得其应用难度增加,同时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根据自身的理解设计微课,这种微课应用模式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但却会占据教师更多的时间,很多教师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微课设计。对此,中学可以根据当前的教学资源和已有的微课资源,结合不同教师的教学特点进行微课设计,一方面提高微课质量,同时还能够节约教师的时间,提高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质量。

(三) 网络微课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些微课课程,像复习课中的微课教学资源,将同一个知识点录入到不同的微课视频中,尽管能够展示不同层次的内容,但这种操作的难度较大,很多学生往往对其无法进行有效的区分,浪费学生的时间。此外,课堂教学设施的不足,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人手一台电脑,影响学生的微课学习效果。此外,尽管很多学生已经拥有了收集等数码产品,但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不足,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为此,教师一方面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其推荐合适的微课视频课程,帮助学生进行筛选,从而避免学生的学习时间浪费。另一方面,教师在日常微课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其可以通过课后作业方法为学生微课学习空出时间,同时在第二天对其进行考核,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监督学生进行微课学习,同时对学生的微课学习效果也有较大的提升。

三、 总结

综合上述所说,微课教学模式同课程教学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提升,目前微课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其应用时间较短,很多问题还未得到解决,所以我们需要加强对微课教学的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微课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师银谦.微课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学周刊,2018(13):140-141.

[2]徐燕.微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设计及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4):53-54.

[3]孟菊.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6(22):206-207.

作者简介:步楠,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赤峰红山中学。

作者:步楠

第4篇:中学历史教学反思

坡头爱周中学唐恒兰

作为历史老师我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怎样教给他们?这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告诉我,要让孩子们学好你所教的学科,就得让他们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而在这块教学沃土上,语、数、外几乎占领了孩子大部分时间,他们会对历史感兴趣吗?我该怎么做?一边教学、一边尝试、一边反思,使我逐渐领悟到,只有爱学生,并懂得怎样去爱,当他们愿意与你交流,喜欢听你讲课时,说明他们已经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了。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可以产生高度的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作为老师爱学生天经地义,特别是爱好学生一点不难,但是要爱那些不认真学习、又与你顶撞、又不会尊重同学和老师的学生,我们就要有耐心,要下一番功夫了。老师对不同的学生要选好切入口,例如了解他们的家庭,关心他们的学校生活,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尊重他们,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习上或者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这样他们就会慢慢亲近老师,愿意与老师交流。要提高历史成绩,除了让孩子们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外,还应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

前一时期从课堂教学看,我有意强化课堂情景化,趣味化,以调动学生兴趣,注重对基础的分析与讲解,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但历史学科注重以考定教,强化知识点的识记及练习,由于识记、巩固复习、督促不到位,导致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加之学生不会合理的安排时间,历史课余一般不会复习历史,针对这个问题,我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督导,要求每周星期四的早读时间和晚读时间都要读历史;同时,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向课堂要质量。历史 1

知识积累,仅限于每周的两节历史课是远远不够的,历史试卷要拿高分,必须要对教材有足够的掌握,要达到烂熟于胸的程度,因此要教会学生合理的安排复习时间,做到多看、多读、多背。如果功夫下不到,多容易的试题也会是“难于上青天”。

针对新课程背景下试题较为灵活这一特点,我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有如下设想:

1、平时抓好培优转差,多与学习不太积极的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多鼓励,帮助他们理清知识点,让他们看到希望;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耐心的教给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且建立帮扶对象,兵教兵,好带差。针对我校的学生情况,我把70分以上的学生作为培优对象,严格要求他们掌握好知识点,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历史的机会,自己给自己定一个可行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2、多学习、多钻研。取他人之长,多听课,包括其它学科的,学习他们的长处,好的教学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教案。

3、教会学生学习历史,在书上作圈、画、勾、点、旁批,学会积极关注新闻、社会热点,把最新信息与课本联系起来,增长见识。

4、自己在平时查阅过程中,有意识的收集各地方的中高考资料,积累命题素材。这样,每次作业我就可以布置较为灵活的题目,让学生熟悉高考题型,增强他们的应试能力。

5、积极接受学生意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例如有学生提出多总结,多讲解题的思路。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教学方法,我努力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扎扎实实的去努力,去尝试,去探索!

6、后期加大力度进行强化训练,对每一课的知识点进行过关,要求优生的正确率达85%左右。

7、更加注重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第5篇:中学历史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 、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因此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反思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从思想上重视教学反思。因为学生可能只学一次你教的这节课但你教的这节课以后要面对更多的新的学生学生在变化若教学设计思路不变非但害了学生自己在教学上必定也无更高建树从长远看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受到影响。第二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 历史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的历史教学理论和历史专业学识为基础。 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对教学有重要影响。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如长期以来历史教学目标总是定位在增进学生的“事实性”知识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方面相对而言有关史学的“程序性”知识如历史解释的多元性、因果关系、变迁和延续、证据效用等历史学概念和方法则往往忽略。第

三、教学反思源于听课与评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拿手戏”有自己独立的教学风格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听课。在平时的听课中我会关注授课人的语言组织、激趣、对教材的处理、对问题的分析思路、对问题的认识如何寻找教育契机甚至如何调节课堂气氛等方面的功夫力求从中受到启发为我所用。每听完一节课同事之间进行诚恳的评课通过教师之间真诚的交流分析教学得失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无形中会促进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第6篇:中学历史教学反思优秀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中学阶段,历史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获取历史知识、认知历史、培养人文情感价值。然而,由于历史课学生识记内容太多的原因,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总感觉学生力不从心,致使教学效果不佳。这里,笔者结合亲身教学实践,谈一些教学反思,以求教于大方。反思之一,应注重人文主义精神。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记载了众多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一般人们心目中的历史知识更多地来源于历史人物故事的传说传讲,是以正史为依据通过戏曲、历史小说、评书、影视网络等获取的。这些生动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赞扬了人文主义精神,突出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主导作用,也就是突出了人是驾驭历史社会发展的主体,而不是物。是人创造了繁荣的经济文化,没有人类就没有今天社会的文明。但是现在的中学历史教材、教学对这些内容的体现还

反思之二,应加强道德教育。中学历史教学终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有道德的合格人才做好准备。道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家园。大而言之,道德是一个民族国家对人类贡献了多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进的标杆和榜样,是一个国家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如果缺失了道德,一个民族就会逐渐地衰落和灭亡,也会危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小而言之,一个人没有道德,没有仁爱之心、同情之心、行为低下,就会堕落犯罪自我毁灭。因此,历史教学更应加强德育教育。

反思之三,应遵从学生认知规律。人的认知能力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书本知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性的过程,同时认知水平程度也取决人的智力水平、生理年龄、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能力也遵循这些规律。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成长阶段,身体,智力没有充分成熟,认知能力更多侧重于感性认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将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从经济的角度、全球整合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才能减少或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历史课教师,一定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社会培养键全人格的人奠定基础。

第7篇: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探讨论文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探讨论文 ,欢迎阅读。

历史学科是重要的中学教学内容,是构成基础教育阶段教学体系的基本科目,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本文根据中学历史教学的经验和具体实际,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丰富历史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历史教学方法,改革历史课程考试方式等方法,以达到丰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创新经验的目的,更好地为教育实现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提供基础性经验。

前言

历史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历史的学习不但可以了解人类的过往活动,更会对人类进步和发展规律形成科学地认知。新时期在社会和文化进步的大背景下,人们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历史教师为了适应发展的趋势对中学历史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持续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并形成了一些有益的成果,我们应该对这些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就加以总结,通过对历史教材的丰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考试方式的转变等途径和方法,全面探索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策略,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提供基础和保障。

1丰富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必须有赖于对历史教学兴趣的提高,中学历史课程和中学历史教材内容虽然经过数次较大的变更和丰富,但是仍然显得内容不丰富、背景交代不详细,一些问题展开不透彻,这会导致中学生对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存在着兴趣、需要不能满足的实际问题。因此,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应该从教学内容的丰富上下功夫,要将学生广泛的兴趣和浩瀚的历史知识结合起来,丰富中学历史的课堂和教学内容,建立他们学习历史的意愿,从主观上和认识上培养他们接纳中学历史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心理定向。

2创新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集中于课堂灌输、挂图展示,这拉大了中学历史教学和中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单调、枯燥的教学环境中无法建立对历史的强烈兴趣和主动学习愿望,使中学历史教学沦为彻底的“填鸭式”教学。通过教学方法的转变可以变换师生的角色,营造易于沟通的氛围,形成学生主动接纳和学习历史的基础。例如:在“日本战败投降”的教学中让学生展开对日本投降的原因展开研讨,并针对当前时事进行组间交流和辩论,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形成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又例如:在讲述“波士顿倾茶事件”中,教师以“考试”的方式给学生一个压力,在提出考试的过程中必须购买教师专门提供的昂贵的答卷纸,当全班都付钱购买答卷纸后,学生自己阅读“波士顿倾茶事件”的教材相关内容,这时学生对历史的相关内容将会有一个比较准确和切身的理解,也就能够更好地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3改革历史课程的考试方式

传统历史课程考试采用同一的闭卷方式,而且答案固定、同一,这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掌握,也会影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影响,还会影响学生对历史考试的态度,应该在较短的时间内改革历史课程的考试方式,这是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难点和重点。历史试题着重考查学生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一道题要求学生根据北魏时期的文物资料,说明当时的民族关系。课本上讲过北魏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我们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文物资料,并解释、说明,然后得出北魏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结论。这种考试方法训练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解释和说明历史的能力。学生觉得这样的考试灵活,不用死记硬背,能考出真正的水平。考试改革的又一尝试,是今年6月的初二历史期末考试。教师根据学生负担过重和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实际情况,出了两份程度不同的试题,A卷的复习范围较窄,试题相对容易;B卷的复习范围较宽,试题相对较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试卷。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了B卷,其中有一个班的学生全部选了B卷。我们认为,考查学生的成绩主要在平时而不是期末的一次考试。期末考试各科都要考,学生负担重,不能让学习有较多困难的学生被分数压得抬不起头来,应该让每个学生在期末都有机会得到成功的体验。

4倾听学生的心声

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要尊重中学生特点,要满足中学生的需要,有些中学生提出:我能看懂的东西不必讲,应该将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让牠们主动去探讨和发展,做到这点需要极大的勇气,着首先需要观念的转变,要不断冲破习惯势力的束缚,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改革更贴近中学生实际和心理,只要我们继续努力,发扬开拓、创新和改革的精神,尊重和理解学生,以有效的方式进行历史教学改革,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历史教学有具有系统性和阶段性,因此,必须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有着清晰、准确的认知。本文从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教材、教法、考试方式进行了实践性的探讨和总结,这对于同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提示和借鉴作用,相信同仁可以借鉴本文较为成功之处,在结合自身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和历史教学改革的具体情况下,形成更为有效、更加具体的中学历史教学措施,推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第8篇:中学生物反思性教学实践

——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例

“反思性教学”作为一个正式术语,其产生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斯冈,他认为能够促使从业者(包括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并非是外来的研究性理论,而是从业者对自己的实践行为以及内隐于其中的知识、观念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的结果回馈于行动之中,使之得以改善。下面结合具体生物课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探索反思性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一些建议。

1 反思性教学的内容 1.1 教学目标反思

生物教学目标设置有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符合学生实际发展趋势。课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列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结合教学内容,笔者把“生态系统的结构”(人教版)一课的教学目标设为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意义;列举分析有关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环保意识,认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本节课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为此,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要求,让学生尝试从多种具体的生态系统结构中提炼出共性,构建模式图。同时,希望借助本节课的学习实践,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反思

教学内容反思主要是反思教学设计是否能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实验过程是否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等。课标中本节课具体内容标准为“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活动建议为“设计并制作生态瓶”,属经历水平,即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从某一渠道获得与生态系统有关的信息,结合同学之间的讨论,建立感性认识。为此在导入部分,笔者安排了一段《美丽的大森林》的录像片段,请学生注意观察和聆听大森林的声、光、色及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此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接着再请学生从生态系统的概念出发,列举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这种“具体——抽象——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模式。在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功能和联系部分,笔者让部分学生在课前进行生态瓶实验的探究,在课堂上先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再将实际结果呈现,发现实际与理论推理有所不同,引发学生的好奇与讨论,最后得出生态系统各成分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因此无论人工生态系统是如何完善,它都是不稳定的,生物圈Ⅱ号的失败就是最好的佐证,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样的内容安排较好地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概念,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教学目标也能顺利完成。 1.3 教学方法反思

反思教学方法能否被学生接受,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等等。本节课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较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环节 2.1 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主要是在备课中要做到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对重难点逐一“踩点”,对概念、过程中的关键词要反复推敲、前后对比,结合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的深广度及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可扩展的生活实际也很广,适当选择有直接教育意义的内容能很好升华教学目标,因此笔者在课本的基础上加入了小素材“生物圈Ⅱ号实验”,同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表现欲于课前2个月事先安排部分学生进行生态瓶探究实验。

2.2 课中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情,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顺序,不断反思自己的讲解是否清晰易懂,问题设置是否科学有效。

比如以生态瓶(动物只有小鱼)为例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作用比书本上提供的图5~2简单明了,但在总结消费者的作用时,笔者发现单用这一例子是不全面的,学生较难理解“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又临时借助图5—2进行了简要的解释。

再比如原先的预设是要请几位学生分别详细阐述生态瓶探究实验的实验设计方案,但在学生分组讨论过程中发现大家对此类实验设计已经掌握,于是调整为简要概述实验思路。

2.3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对从备课到上课的全过程进行回忆,思考自己的教学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较好地掌握和理解,课堂上有哪些不足或闪光点。比如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教学方法,能较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探究素材和学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教学素材,基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渗透科学方法,较好落实了一维目标;但由于时间限制,对各实验组的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的结果不一致的情况没有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设计,这点可以利用研究性学习时间继续完成。再者若能让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上台以课件形式展示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将会成为课堂教学极好的补充形式。

3 反思性教学的策略 3.1 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一节课要怎么上,为什么这么上,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学生上课状态如何,为什么会出现倦怠或者兴奋的现象,自己也比其他听课教师了解,因此自我反省,改进、完善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重要一环。

3.2 集体帮助

集备是一种常规性的活动,是同一年级的教师在一起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切磋的最好时机,同事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否适合自己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落实;听课评课是校际间互相取长补短,共享教育经验的最好方式,邀请同行对自己的课提出批评和建议,同时多多听听其他优秀教师的课,交流教学得失,在听课中反思,在反思中上课;新老教师结对子是帮助教师快速成长的最有效途径。

3.3 专家提点

生物科学不断以傲人的势头突飞猛进的发展,生物教材也随之不断更新,最新科研成果和科学理论以及跨学科知识都是生物教师的肓点,因此急需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一次专题讲座、一次参观访问、一次现场指导都能给生物教师的知识库补充新鲜血液,使生物教师在反思性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

本节课是一堂公开课,课前进行了多次集备和试讲,课后听课教师进行现场评课,个人认为听课教师提出的意见能让自己意识到自己无法认识到的问题,集体智慧碰撞出的火花是最令人受益匪浅的。

4 对反思性教学的思考 4.1 提高认识,增强主动性

反思性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常流于形式,常被认为就是教学反思,反思后就没了下文,为应付学校检查而反思,其主要原因就是“惯性”。教师在教过几轮后刘教材已经轻车熟路,备课已经成为可有可无的环节,“经验型教学”深入人心,不少人安于现状,缺少深入思考、研究的动力和勇气。反思性教学是要把反思所得加工后应用于其他班的同一节课中,在应用中再反思教学长短,再加工应用,如此循环往复,不断进步。因此,反思性教学是一个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没 有最好,只有更好。

4.2 与时俱进,拓展途径

反思性教学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记教学日记、听课与观察、教师互相评价等。在新的网络环境和现代化信息技术背景下,一些新的方法不断涌现,反思性教学的途径日趋多样化。如运用现代化设备对教学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并进行教学行为研究,更好地帮助自己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提高水平;再比如利用网络条件,通过写网络日记、建QQ群、开微博、建论坛等形式,广开言路,收集更多的反馈信息。

第9篇:中学历史新课改的“知识观”反思

2006年历史教研论文

中学历史新课改的“知识观”反思

东莞市一中彭琪安

[摘要] 现代化首先是一场知识化革命,它的每一步启动,往往以重构民族个体和群体的知识谱系开始。历史新课程改革在知识建构方面的革新,倡扬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令人耳目一新,也给基础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大好平台。但是,在课程知识观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我们还处在很不成熟的阶段,存在着很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本文从几种有代表性的历史知识观的角度,对历史课程的知识建构规律作了简要解读,有利于廓清迷雾。

[关键词]历史新课程的知识观,知识思潮,人文主义知识观,后现代知识观

一、问题缘起

知识是课程的第一性的问题,而中学历史教学是“确立人的历史知识和基本历史概念的重要时期,一旦有误,贻害无穷” ①,所以更新课程知识内容是此轮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中国是一个知识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造、善于发展知识的民族,历史知识以各种方式在市场上“畅销”,我们不妨乐观以待。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关于课程体系的表述是:“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但是,如何在知识建构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什么样的知识体系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

当前的问题是:不论坊市百姓,还是象塔学者,大家都在乐此不疲地“解构”历史、“重构”历史(甚至“创造”历史),连严肃的基础教育历史教科书也不能幸免。哪些史实是真、哪些为假,学者纷争,受教者茫然。教科书是国民大事,不是我们中学教师所能左右,中学历史教师人微言轻,做形而上的理论思考也力不从心,但正本清源仍是本份中的事,我们也有责任和权利了解历史知识怎样被选择、被解释、被要求。因此,本文冒昧向象牙之塔探头,勇气即由此而来。

一、传统历史课程知识观的狭路

现代化首先是一场知识化革命,它的每一步启动,无不从重构民族个体和群体的知识谱系开始。在当代社会转型时代,人们参与重构、创造历史的热情再度高涨,历史学人有责任为国人提供比较、判断、选择的坐标。

著名学者葛兆光批评现行历史教科书三大缺点是:

1、以描述和结论为主的概论式内容,限制了学生的思想;

2、没有故事,内容无趣、枯燥;

3、没有国际视野②。这些缺点的本质就是知识观落后③,看不到历史知识的社会性、解构性、猜测性、价值性所蕴含的广阔育人空间,造成整个历史学科的育人资源的原始贫乏④。

严格来说,中学历史教师受专业素质影响,在课程知识问题上的话语权并不多。教师们最熟悉的方法,是将破碎的知识符号作漫画式解读,并归拢到一个个试题结论下,作庸俗、机械的同类合并,这是如何激发学生的知识创造热情!更为严重的是:我们被动地按教科书操作,结果突然获悉有些知识是不正确的!

最近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先生以其《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长文,掀起一次不小的历史知识讼争⑤。联系起一段时期以来,以影视剧为载体的大众文化潮流中盛行的“历史翻案风”、台湾地区的去中国化风、以及域外冤家日本的拜鬼风、篡改教科书风等等现象,历史的知识问题就愈发严重。历史学术传统是推崇“史论结合”,“史”是指基本的知识事实,“论”是指在一定价值观指导下的解释逻辑。“史”是皮,“论”是毛,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二、几种历史知识哲学观素描

1、人文主义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多元思考、多元选择空间

严格说来,人文主义知识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主要表现为自由、平等等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它的价值在于为人类提供了多元思考、多元选择空间。现实中,个人、群体、民族、国家的价值观差别很大,不能说谁对谁错。

今天,我们的大众传媒,如电影、电视、文学、艺术,流行逗笑、取乐,越来越技术化、表层化,忽略人文精神,失去感召力。欧美文化让人感动,就在于它们的人文精神。

2、存在主义知识观

19世纪末期,大工业垄断体制开始对个性、对人产生压抑,人被工业流水线所统治。两次世界大战更让让人类意识到高科技发展对人类的威胁。由此诞生两个划时代的人物:哲学家尼采,心理学家弗罗伊德。

尼采宣称:“上帝死了!”——上帝把人孤零零地抛到世上,人必须为自己负责,这是存在主义的重要观点。存在主义认为:尽管任何东西都是可以被颠覆,但我们还是需要建构。没有建构,我们就没有立足点。人生的信仰、感受、价值观等思想和知识,都是在颠覆、重建、颠覆、重建过程中完成的。中国的鲁迅、毛泽东等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巨大。

3、精神分析学

弗罗伊德最重要发现是:人不是自己的主人,人的行为绝大部分是非理性的、人自己不能控制自己,潜意识决定着人的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在内的人跟人之间的恶斗。这跟文艺复兴以来的精神是相对立的。20世纪以来,潜意识理论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人们渐渐发现:大到民族疯狂、小到消费行为,人都受潜意识的从众心理影响,放弃自我主观自由、主观尊严、主观判断的从众心理。

精神分析学运用于历史研究,心理历史学由此产生。

4、法兰克福学派和大众文化批判

“二战”前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形成的法兰克福学派,,是现代一切批判性学术思潮与研究的发源地。法兰克福学派揭露阶级社会的潜在矛盾,以推动社会的积极进步和发展。他们通过对美国社会的分析,发现了所谓“文化工业”的问题,从而揭起“大众文化批判”的盖头。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大众文化方兴未艾,是一种进步的历史潮流,具有冲击和消解一元的意识形态、推进多元化及民主化进程的历史意义,法兰克福学派在此“水土不服”。

5、后现代主义历史知识观:解构主义

目前西方史学界流行的历史知识观是:将历史视为人类的建构,因而否认绝对历史真

理。重视阅读出当代的含义,将当代经验和知识用于过去更早的时期。不论是重构过去,还是向今人解释,当代的知识绝对都是至关重的。

结构主义是20世纪一个重要人文思潮是。它认为:人类所有文明、所有建构当中,都能找出一个结构,可以被拆解、重构。这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提供了基础。后现代主义在结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过来,变成对所有社会秩序、所有社会文明、所有社会建构进行解构的观念。它认为:既然我们人类能够发现结构,我们就能解除这个结构,知道其怎么建构、被谁为了什么目的建构。后现代主义吸收多种营养,用精神分析法去解构历史人物、英雄人物的内在心理动机,往往是见不得人的、阴暗的、不足挂齿的。这种解构颠覆一切、没有永恒,让人们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信任,活着没有意义、没有价值。

当代学术界的解构风潮,甚至影响到大众思潮,人们站在一个立场上对过去的一切进行解构式的分析、阅读,消解了所谓的永久合理性、永恒的合理性。人们逐渐认识到:任何合理性都是因时因地而转移的。这是一个观念上的飞跃。

2、“即时史”知识:后现代知识和地方性知识

“即时史”是新历史学派的创新概念,是指那些还处于动荡和变动不定的历史事件。“即时史” 提倡从现实出发去理解历史,通过过去理解现在。“生活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的人们,迫切要求即时性的反思,这是我们时代的特征。⑥”

“即时史”知识,符合新课程两大知识构成特征:“后现代性”和“地方性”。

1、“后现代”特征:不确定性、基础性、时代性及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个体性。综观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知识体系,9大模块(3必修6选修)无不是对现代化的回应,突出体现了时代性、社会性及素质化、个性化特征。

2、“地方性”特征:所谓“地方性知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知识观念变革的产物,它关注知识形成的特定情境条件,包括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价值观、特定利益关系所决定的立场等等⑦。它认为知识是随着人们的创造性参与而正在形成中的东西,在本质上是活动或实践过程的集合;知识是一项公共的事业,它的有效性必须以别人的实际认可为前提。“参与”、“过程”、“情景化”、“局域性”构成“地方性知识”的精神实质与主体概念。

历史知识的“地方性”意义在于: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理解为在从事创造“历史”知识(奇迹、成就、标志等)的公共事业。这不正是历史新课程改所期待、所倡导、所努力的吗?

3、辉格式和反辉格式历史知识观

在历史研究过程中以当代为中心,是惯常现象。人们无法避开时代价值标准,为了要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所观点,人们不得不戴上当代的“眼镜”。

比如,当代中国的历史研究常常不由自主地选择西方科学作为参照标准,而较少以中国特定的环境与价值标准作为研究重点,如为了宣传“爱国主义”,历史研究、教育费尽心力地论证“中国第一”,致力于搜索中国古代与西方近现代类似的科学成就,而实际上,这两者的含义与内容显然是不完全一样的。

这种历史知识观,具有“辉格式的历史”特征。19世纪初英国一些历史学家从辉格党的利益出发,用历史作为工具来论证辉格党的政见,开创了一代辉格史学。1931年,英国历史学家巴特菲尔德出版了《历史的辉格解释》,反对“辉格式的历史”,指出辉格史学

的主要问题在于:把今人的观念强加给古人、以今天的标准来评判过去;它参照今日来研究过去,这种以今日的观点和标准来选择和编织历史的方法,对于历史的理解是一种障碍,因为这意味着把某种原则和模式强加在历史之上,必定使写出的历史完美地会聚于今日。巴特菲尔德揭示了“辉格式的历史”的知识节略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历史研究的全部困难都来自有关节略的根本性问题。”节略就是选择,选择就带有时代性、个体主观性,从而存在不合理性。正确的“节略”应该是对复杂性进行节略,在不受某些人为原则影响、不丧失主旨的前提下有机地压缩细节⑧。

这种历史观引起了史学界的重大变革。但实践表明:绝对的反辉格史学也是不可能的,历史总是要有一定的辉格倾向。从历史新课程的知识建构情形看,当代中国历史研究更多地倾向于“辉格式的历史”。

三、小结

我国历史学研究在理论上基本上与西方亦步亦趋,这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课程知识建构。从总体上讲,以后现代知识观为代表的西方观念,对我们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的,符合当代知识发展思潮,切合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变动不居的知识形态和人文需求,也为历史教育开拓历史与现实沟通的渠道,为历史课改开拓了知识“新大陆”,因而值得我们做更深入思考和探讨。

参考文献:

①参阅李喜所《编写中学历史教材的三点建议》,《历史教学》2003年第5期;

②《中华读书报》,2006,3.29;

③参阅: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历史教学》,2004年12期;

④参考王凤杰《后现代知识观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历史教学》2005,3期;

⑤《中国青年报〃冰点》,2006年1月11日;

⑥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⑦盛晓明:《地方性知识的构造》,《哲学研究》,2000年12期;

⑧刘兵《历史的辉格解释与科学史》,原载《自然辩证法通讯》,1991,No.1;

另参考:宋太庆《知识革命论》,贵州民族出版社,1996.6;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刘兵《克丽奥眼中的科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上一篇:街道办事处总结下一篇:招商银行业务系统